You are on page 1of 4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年 2 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 Soc Sci) Feb., 2018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
———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

韩 宁 ,刘晓鹏

(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关于虚拟空间与身体关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人的
“身心”究竟是相分离的还是一体的,引发了很多关于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在技术现象学家唐·伊德身体理
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技术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虚拟技术也不例外。身心是
一体的,身体是知觉的基础,即便虚拟空间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和沉浸性,也不可能做到“去身体
化”,因为虚拟空间只有在能够将身处其中的知觉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才有其意义。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技术现象学; 身心关系
中图分类号: 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 2018) 02-0038-04
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18.02.011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 in Virtual Reality
-- An analysis based on Don Ihde's technical phenomenology
HAN Ning,LIU X iao -peng
(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 In the wake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the issues po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al space and body are com-
plex and often confusing. A series of disputes have been brought up by various scholars on whether " body" is separated with " mind" or
not in virtual space. On this account,the analysis based on Don Ihde's theory about " body" is demonstrated in this paper,aiming to
reveal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includ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is tightly bonded with humans ( The body,integrated with mind,is
the basis of perception. Despite the actual reciprocity,immersion and imagination the virtual space may create," disembodiment" can
never be achieved,since the virtual space can only exist with all its perception extended and linked to the real world) .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echnical phenomenology; mind-body relationship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的 一、虚拟空间中的“去身体化”


主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虚拟技术的影子, 自从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以来,人们对于身体“缺席”而
VR 游戏、VR 电视、甚至在医疗、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可 心灵“在场”的论断就不绝于耳。这一方面基于虚拟空间自
以应用到 VR。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 身的独特性,主体暂时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身体”的
的方方面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随 现实存在开始消减,另一方面也与人类希望制造虚拟世界的
着虚拟技术的广泛应用,由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 古老愿望有关。这种愿望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从神话
了出来。比如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一种过于逼真的虚拟环 故事,到绘画,再到影像技术的出现。这些媒介在某种意义
境,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在虚拟空 上与虚拟空间并无二致,都可以让人们暂时从现实生活中
间中,人的身心所处状态的思考。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哲学 “逃离”,而进入幻想世界中。并且,媒介技术延伸了人类的
角度去探讨虚拟空间中的身心关系,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得这 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
一技术被人们所利用,同样地,也可以避免虚拟技术在未来 了身体的“不在场”。比如电话使传者和受者突破了身体共
发展的一些误区。 同在场的限制,延伸了听觉,使得“声音”在场,而身体“缺

收稿日期: 2016-12-06
作者简介: 韩宁( 1980-) ,女,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人文哲学研究。
第2期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 39

席”。又比如互联网,网络交流非面对面的沟通,是一种电脑 为虚拟空间的完全沉浸式特点使得人们的知觉难以区分虚
支持下的文本交流。也就是说,在网络中,人们是通过精神 拟和实在,同样,也使得人们产生我们的意识可以摆脱物理
“在场”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身体“在场”。而虚拟空间 身体的束缚而沉浸在虚拟空间中的感觉。在虚拟空间中,作
更是由于其特殊性,为身体与心灵提供了“分离”的条件,使 为虚拟主体的意识忘却了“身体”的存在,“身体”的现实意
得心灵可以摆脱现实的束缚,作为一种虚拟主体沉浸在虚拟 义开始消解。
世界中。 以“灵魂出窍”实验为例,巴塞罗那大学的梅尔·斯特
( 一) 虚拟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莱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了一款虚拟现实系统,能够帮人们理
在定义“虚拟空间”之前,首先必须先定义“虚拟现实技 解死亡。他们让试验者穿戴上虚拟现实设备。这时,试验者
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 会看到一具与自己完全相同的虚拟身体,这具虚拟身体的动
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 作与现实身体完全同步,甚至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被铁球砸
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 到,身上的震动配件也会起作用。因此,当使用者的视角来
[1]
真,它可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 虚拟空间( Cyberspace) ,就 到自己虚拟身体的斜上方,观察自己身体的时候,就觉得像
是虚拟技术所生成的虚拟环境,它类似于真实环境的空间, 是“灵魂出窍”一样”。这让试验者产生了一种“意识离开肉
具备真实环境的所有基本特征,可以与人的感知觉始终处于 体”的感觉 。
交互的状态下。 虚拟空间中物理身体的“消失”,导致了所谓的虚拟身
关于虚拟空间的基本特征,美国科学家伯第亚( Burdea 体( cyberbodies) 的出现。虚拟身体是一个用技术建构起来
G) 和法国科学家科菲特( Philippe coiffet) 曾在发表的《虚拟 的“去肉身化”的身体,它以纯粹的数据畅游在虚拟空间之
现实系统和应用》一文中概括了虚拟空间的三个最突出的 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灵创造的实质。虚拟身体在这里不
特征: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沉浸性( immersion) 和想象性( i- 仅是物理身体的化身,更是一种符号的显现,而且是可以随
magination) 。其中,交互性和沉浸性是虚拟空间最本质的两 意变更的符号,它打破了身份、性别、肤色、年龄以及相貌的
个特点。 限制,甚至突破了时空的阻隔。“赛博空间的虚拟世界为身
交互性是指参与者与虚拟环境之中的各种对象能够以 体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断上演新
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也就是在虚拟空间中人可以用各种感 的戏剧。因此,我们认为赛博世界为肉体的超越提供了一个
[3]
觉器官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进行各种自然行为。例如在 机会: 一种可以超越肉体极限的手段。” 由此,一些激进的
虚拟环境中捡起一个足球,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个足球的 未来学家甚至认为可以用虚拟身体来替代物理身体,人类将
重量。虚拟空间的这一特点革新了以往传统媒介的人机交 突破物理世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于赛博空间中。
互方式,过去人们只能借助于一些外在的设备,如键盘、鼠 其实,这种关于“去身体化”的观点早已经被提出,我们
标、手柄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这种方式会使得用户有一种抽 可以追溯到西方传统哲学中关于“身心二元”的论断。古希
离感,而虚拟技术则实现了从界面到空间交互方式的转变, 腊的柏拉图就将身体视作思维和认识的障碍,为了摆脱所谓
使得用户可以获得真实感。 欲望的干扰,就要“摆脱身体”。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则认为
沉浸性指的是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的真实程度, 身体仅仅是心灵的认识对象,一个观念,我们可以对身体抱
即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为用户 有怀疑,却不能怀疑作为第一性的“思维”。甚至到了黑格
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觉,使参与者感觉到自己是 尔那里,“绝对精神”依然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身体仍然处
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参与者可以在这 于次要地位。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无疑更是为这种“去
虚拟环境中如同在真实环境中一样进行交流、工作、游戏等 身体化”的观点提供了技术层面的论证。
行为,因此会产生一种真实的存在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空间中身体和意识到底处于
当然,比较理想的虚拟现实设备会提供完整的感官模 一种怎样的状态? “去身体化”的观点是否合理?
拟,能够将沉浸感和交互性发挥到极致,可以真正做到将我 二、对身体“不在场”的反驳: 涉身性
们的“身体”接入电脑。但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还处于 要想摆脱虚拟空间带给人“身心分离”的错觉,就必须
比较初级的阶段,沉浸性和交互性较弱,人们经历的虚拟现 要把握“身体”在知觉中的作用。事实上,知觉在虚拟空间
实体验还比较原始。 中是“涉身性”的,它不能够超越肉体而成为独立的存在。
( 二) 身体的“缺席” 所谓的“涉身性”,顾名思义就是指知觉是涉及身体和基于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人都坚持“身心”分离 身体的。虽然关于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很
的观点,即人的知觉是可以与身体相分离的。这种观点在巴 多哲学家都对其进行过不同角度的论述,其中美国的技术现
洛 1996 年发表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象学家唐·伊德的身体理论就对“涉身性”的解读提供了重
现。他认为,“赛博空间由相互影响、关联和思想本身组成, 要的视角。
它像是驻波( standing wave) 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网络中。我 ( 一) 身体的概念( 三重含义)
们的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世界,但它不是一个肉体生活的 身体是讨论涉身性的基础,但“身体”这一概念本身就
[2]
地方。” 这也就是说,虚拟空间为人的意识创造了一个可 具有多维度。在《技术中的身体》这本书中,唐·伊德对“身
以逃离身体的环境。造成这一观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 体”进行了不同意义的分析探究,“当我们存在于世的运动、
4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5]78
感性和情感能够通过现象学进行解释时,我们本身就是我们 来感知的,并且由此转化了我的知觉和身体的感觉。” 比
的身体,这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我称之为‘身体一’。但是在 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眼镜、助听器、手杖,长时间的使
社会和文化层面上,我们也是存在的,我将这一层面称之为 用过程中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忽略这些东西的存在,技术此时
‘身体二’。在‘身体一’和‘身体二’之间互相跨越穿梭,则 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4]
是存在于技术层面的意义了。” 显然在这里,唐·伊德对 第二种是“诠释学关系”。这里的“诠释”意味着一种对
“身体”做了三个层次的定义。 于技术的文本解释。“把诠释学作为一种技术情境中的特殊
“身体一”指的就是梅洛 - 庞蒂主要在《感知现象学》中 的解释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一种特殊的行为和知觉模式,这
[5]86
提出的身体体验。“‘身体一’既是人们存活的躯体,一切身 种模式类似于阅读的过程。” 由于人类的感知能力有限,
体上的体验都基于此,胡塞尔曾将之称作‘身体’,但梅洛 - 对于一些东西我们无法去直接知觉,这时就需要阅读技术来
庞蒂将之称为‘体验体’,这也要更形象准确一些。‘身体 把握世界。比如船员在出海之前总要查看相关海域的航海
一’是一种感知、活动的身体,面向的是我们身边所经历的世 图,船员显然无法直接知觉到相关海域的地理状况,但却能
[4]69
界。这就是身体体验,也是我们唯一不变的体验。” 唐· 通过阅读地图来了解情况。技术在这里成为了知觉的对象,
伊德认为“身体一”要与环境相互作用,只有这样,它才能获 同时技术自身也指向了身体无法直接知觉到的东西。在诠
得自身的意义。“从现象学角度讲,人们并不能迅速理解自 释学关系中,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身体的知觉能力。
己的想法,而是要通过认识世界,根据世界所指向其自身的 第三种是“它异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是“它异”的,
意义才能够反映出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从这个意义 是因为技术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不同于人的“它者”。“人与
[4]69
上来讲……‘身体一’是对世界进行了解的必要条件” 。 技术的关联成为与技术的关系,或有关技术的关系,也就是
[5]103
“身体二”指的是福柯体系所呼应的文化意义上的身 与作为它者的技术相关联。” 也就是说,技术具有了一定
体。“‘身体二’可以说是一种脱离于环境之外,在文化或社 的自主性,可以与人直接发生关系。身体直接作用于技术本
会意义上构建的身体。这也是福柯所描述的身体。‘身体 身,而不再是将其作为认识世界的中介,比如人工智能。
二’可以被赋予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可能的含义,……这 第四种是“背景关系”。技术在这里起到了生活背景的
种身体不受性别、时代、文化、阶层的限制,其对应的文化视 作用,它并不在人们视线焦点的位置,但却与我们的生活融
[4]70
角就是我们身体的具象化。” 这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建 为了一体。
构都是围绕着身体来展开的。 在这四种关系中,第一种“具身关系”是最为核 心 的。
“身体三”则是一种处于技术之中的身体。“过去,我们 在这种关系中,人类与技术合为一体,身体为技术而改变,技
的身体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一种通过器具或者技术,来对 术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人与技术的这种具身关系改变了我
某些事物进行体验的关联了……我们现在偶尔会遭遇技术 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虚拟技术的应用,不同于电话,只
变革,其实也只是技术与身体或肌体的结合……而技术变革 是延伸了人类的听觉; 也不同于望远镜,只是延伸了人类的
往往都与自我认知的概念有关,体现着我们所有人的想法与 视觉; 更不同于拐杖,只是延伸了人类的触觉。虚拟技术是
[4]
想象。” 身体与技术所结合而形成的“身体三”,在现如今 一种全知觉的具身关系,它体现了具身关系中技术的“全透
体现的最完全的就是处于虚拟现实设备中的人。事实上,在 明”性,人类与虚拟技术完全融为了一体。在虚拟空间中,由
技术并不是很先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是与技术紧密联系 于其多感知全沉浸的特点,技术在这时与人类成为了背景关
在一起的。比如用锤子砸钉子,戴眼镜看东西。因此,技术 造成了一种人的自我意识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以信息化
系,
同样具有一种“涉身性”,它只有在与身体的关联中才具有 的方式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假象、但事实上,一切技术的发展
其意义。 都要以人类的身体为基础,技术离开身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
关于这三重“身体”的关系,在唐·伊德看来,“身体一” 意义。
是根本,它是“文化中的身体”和“技术中的身体”的前提。 三、认知与身体: 身心一体
由此可见,即便我们的身体与虚拟技术关联在了一起,以致 在分析虚拟现实中的身心关系时,知觉是必定要涉及到
于“身体”部分或者全部地隐藏在技术背后,但身体本身并 的。关于知觉,唐·伊德在其理论中有两种论述。第一种论
没有消失,而是作为一切的前提存在着。 述,
唐·伊德在生活世界的视野下将知觉分为微观知觉( mi-
( 二) 身体的重要性 croperception) 和宏观知觉 ( macroperception) 。第二种论述,
在现象学中,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对世界进行的一 唐·伊德在科学哲学的视野下将知觉分为整体知觉( whole
切直接或延伸的感知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我们的身体决 body perception) 和二次知觉( second sight) 。
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所有延伸知觉的技术中介也都是根 关于第一种论述。唐·伊德所说的微观知觉就是“生物
据与身体的关系来确定的。而唐·伊德关于“人-技关系” 学”维度的感觉知觉,“对于通常所说的感觉知觉( 在实际的
的思想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唐·伊德把人与技术之间的关 看、听等感觉中直接获得的和通过身体关注的) ,我将称为微
[5]32
系确定为四种。 观知觉。” 而宏观知觉则是处于文化经验下的知觉,唐·
第一种便是“具身关系”。在这一种关系中,人与技术 伊德认为,“也可能存在一种所谓的文化的或诠释的知觉,我
[5]32
互为共生体,技术融入了人的知觉和身体经验中。“我以一 将称之为宏观知觉。” 微观知觉和宏观知觉之间并没有
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融入到我的经验中,我是借助这些技术 一条很明确的界限,唐·伊德将二者的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
第2期 虚拟现实的身心关系解读———基于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 41

比喻,“我常用一个图形 / 背景的类比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如 要想观测就必须要借助日光仪。日光仪的出现,增强了视


果没有一个大致背景的话,图形本身就根本不可能显现; 没 觉,而且也以一种二次视觉取代了视觉本身。对于整体知觉
有哪个图形仅凭借自身无需背景就能显现自己的形状的,如 和二次知觉之间的关系,唐·伊德也论述的很清楚,“事物通
[6]
果它还算图形的话。” 也就是说,宏观知觉与微观知觉是 过仪器,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具象化。但在使用这些仪器的
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微观知觉包含在宏观知觉的情境中, 过程中,科学家本人也往往会充当感知者的角色,会对科学
而以文化经验为基础的宏观知觉无论怎么变化,都必须与微 活动进行反思性回顾。在整个观测范围内,无论是直接观
观知觉相适应。更加直接来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处于多样化 测,还是技术化成像,亦或是一次成像或二次成像,感知者永
[4]49
的文化诠释之中,但体验这些必须是以身体为基础的。 远都是以人的形式,作为不变量而存在的。” 因此,人类
关于知觉的第二种。论述,唐·伊德认为,人类的身体 不论是处于何种技术之下,他都会进行最直接的感知。人的
行为是人类智能的重要基础,我们总是通过身体行为来对感 身体永远是知觉形成的一个不变量,虽然会有一些或者比较
知现象进行解释的。“在实际经验中,整体知觉是不变的,我 简单,或者复杂的仪器来转换我们的知觉,但身体本身的知
们的感知会随所体验的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我们会与周围 觉始终是根基。
的环境进行互动。也就是说,我们的整体知觉是我们在与 唐·伊德对于知觉的论述,表明了其对于虚拟空间中身
[4]38
‘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微妙地形成的。” 这里的整体知觉 心分离观点的批判,无论是生活世界中的宏观知觉还是科学
指的就是人类整体或者多感官的感知。唐·伊德举了一个 世界中的二次知觉,都是与身体知觉为前提的,二者无法割
例子用以阐述这个概念。一个人类学家在沿着非洲平原的 裂。
山脊走动时,她的视觉就会进行扫描的行为,搜索着人类化 总之,人类对于虚拟现实中身心分离的“乌托邦”幻想,
石存在的迹象。但化石看起来可能只是石头中间的一小块 一直都存在着。从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到莱布尼茨的“生
牙齿,甚至像是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因此,为了得到准确的信 命之地”,再到现代电影中的《盗梦空间》以及《黑客帝国》,
息,
她就要伏下身子,用手触摸。在这个例子中,整体知觉就 我们对于这种能够摆脱自己肉体而随意地在一个空间中扮
参与了整个探索的过程,包括视觉、触觉、以及身体运动和对 演多重角色的幻想始终都迷恋着。然而,技术无论如何发展
环境的感知与互动都在这其中。而与之相对应的二次知觉 都离不开人类的身体本身,知觉同样是基于身体的。正如我
指的就是被技术转换了的知觉。“我所说的知觉转换是通过 们佩戴的眼镜,不能因为长时间佩戴习惯于它而导致不自觉
[4]46
知觉技术或仪器设备实现的。” 人类的知觉借助仪器设 忽略其存在,就认为我们并没有佩戴眼镜。同样地,在虚拟
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增强了原有的知觉还是减弱 空间中,我们不能因为意识完全沉浸在其中而忘却身体的存
了,都属于二次知觉的范畴,“无论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的放 在,而因此否认身体。毕竟虚拟空间只是人们现实的生存空
大,都可以超越人的视野。但我认为,只有通过引入更加变 间的延展,它不应该也无法取替现实世界,虚拟空间中的知
[5]46
化极大的变量后,‘二次知觉’才会出现。” 比如观测太阳 觉与体验也唯有可以延伸到居于现实世界中的身体时,也才
黑子,很显然,如果用肉眼直接观测的话,会导致失明,因此 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振华.虚拟现实技术基础[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3.
[2]Barlow John Perry.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27-30.
[3]Garry Young,Monica Whitty. Progressive embodiment within cyberspace: Considering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super-
morphic persona[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11.
[4]Don Ihde.Bodies in Techology[M].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5]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 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计海庆.所有的科学都是具体化于各种技术中的—访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唐·伊德[N]. 社会科学
报,
2007-09-13.
( 责任编辑 董翔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