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2022 年第 7 期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22 年 7 月

No.7 ,2022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Jul. , 2022

“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
——
—虚-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 张 亮

内容提要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
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发展的重点。 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互通互
融、良性互动,其重点在于对“人机”关系中所涉“虚拟自我”现象与本质、建构与解构、异化与进
化等问题的分析与研判。 数字化“虚体”、“虚拟具身”、“虚拟自我”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
的自我世界,极有可能演化为现代数字社会更为切近的交往和实践载体,但同时它们对现实自
我的牵制并引发的自我异化与资本操控也必须给予及时的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 元宇宙 虚拟世界 虚拟自我 自我认同 自我异化
作者张亮,博士,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杭州 310018)
DOI:10.14167/j.zjss.2022.07.016

元宇宙正沿着“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再到 系中“自我”意识问题的研判。

“虚实相生”不断演进 ,其实质在于它与真实世界
一、元宇宙与“自我认同”问题的界说
形成一个描摹复制、 自我驱动和交互反馈的正向
关系闭环, 它以近乎神奇的技术异想唤醒了人们 一个数字化新世界随着人类迁徙于网络世界
的虚拟创造力和激发出内心对虚拟生活、 虚拟实 和虚拟时空而崛起——
—元宇宙,它所蕴藏的“财富
践的向往和需求, 而这种需求又反过来促动和激 与宝藏”可能非现实世界能媲美,人类将驾驭新式
活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发展,一个崭新的“可能世 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驰骋于这
界”、“平行宇宙”呼之欲出。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 个新兴的数字世界。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物理地球
云计算、 虚拟技术等跨技组合、 融聚发展的 “技 上的绝大部分物体在元宇宙中也会衍生出其对应
术 + ”时代,元宇宙“超越性”功能作为新生技术的 的身份,甚至包括商务活动、社交活动、政务活动
创造性之维启示我们除了关注作为人们实践和思 在元宇宙中也将欣欣向荣。 究竟是选择成为元宇

维对象的客体性演化 ,还应围涉主体性存在论层 宙的新移民还是现实世界的旧遗民, 每个人都将
面重新审视“原生自我(人的现实性)与衍生自我 面临这样一个终极命题③。 就元宇宙的技术性系统
(人的技术性)的交互性演绎,这表征了数字交往 架构而言, 目前普遍形成的共识纳含了三个基本
的“混合性“维度,主体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穿越” 结构要素: 身份系统、 价值系统和沉浸式技术系
和“纵跳”的变维生存是其最引人入胜之处,而行 统。 而“身份系统”意指某种独立且独特的数字人
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中人与非人 身份, 它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并且能够近似于现
的“行动者”在元宇宙中都将成为“自我”的“执行 实世界的“主体”在虚拟世界里自由参与各种生活
者”,所以必须及早介入元宇宙这种新型“人机”关 实践。 实际上,身份系统技术底层逻辑关键在于代

68
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7 期

码承载、 数字构成的虚拟身份——
—作为一种虚拟 符号”的“自我”与“元宇宙”具身“自我”形式之异
世界的参与介质而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 现实世 同? 如何厘清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辩证生
界的“主体”通过这种“介质”既可以是“剧作者”进 成关系”? 尤其是卷入虚拟场域中的“自我”认同与
行自由且开放式地设定元宇宙规则与谋划各种类 异化等问题。 须知,包括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人
型虚拟活动,也可以是“剧中人”和众多“他者”共 机”关系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求索进路上理性思
同进行虚拟实践。 而这种“虚拟实践”创造的价值、 辨与科学实践新的切入点。 人工智能致力于将“人
归属的责任、 承担的义务以及遵守的法则都会归 类”的智识“编入”计算机装置实现“人机合一”,而
元于这个身份的认定, 并且依托于具象化的数字 元宇宙力求于用“技群”的算力“载入”人的心智系
—— 为 虚 拟 化 身 (Avatar ) 的 “ 第 二 身 份 ”
替 身 —作 统达至“人境合一”。 相较而言,后者更青睐于激发

—来实现这种认定
—— 。 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多维感知能力,元宇宙是
现实世界的人便可以通过虚拟化身来感 受 、 以放大智能创造新脑而自持,但它并非依凭“人的
调节自己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并完成包括 “人 生物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导致的心理和理智能力的
机”和“人际”间一切交互实践活动。 这些作为现实 变化” ⑨,恰以非生物的方式介入人体而致使新的
主体映射进元宇宙的化身将依凭创造性实践不断 技术“进化”,或以“技术的反叛”而催生出的“技术
塑造与演进元宇宙中的“虚拟文明”,它将成为人 新世界”⑩。 尤其是现代心理学发现人在社会中表
类“现实文明”中新生机体,人的“类本质”也会因 现出的人格和身份认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稳定

虚拟世界的实践演化而不断升华 ,规模宏大的各 性,这可能源于人类基因在身体层面上的稳定性,
类虚拟社群以及独具特色且运行不悖的多维虚拟 这种稳定性与人之活动环境的变化性达成某种微

社会系统将不断涌现 ,甚至一些学者将这种现象 妙的相对平衡。 这意味着环境变化引起的人的适
诠释为元宇宙的“精神空间”从孕育走向成熟。 既 应性的改变将必然引起基因变异, 而元宇宙所涉
然元宇宙作为被赋予特定理念的“宇宙”,它的认 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生存的适应性发
知意涵中就天然溶灌了人类的价值观、人文观、技 展, 还有与虚拟世界相对应的自我认同的适应性
术观与经济观等内容,其演化历程也可大致分为三 变迁。 生活世界的变更总是会带来自我理解的变

个基本阶段 ,它诞生于“文学性”描述,而后沿顺 更, 人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人生活于
“宗教性”、“娱乐性”、“文化性”、“文明性”的向路依 其中的世界所塑造的 。 但是,当现实中的人长时

次演进 ,而贯穿其中的一个“元问题”或“元命题” 间脱离现实世界而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应用场景中
就是虚-实世界间主体的“自我认同”的元反思。 就很有可能因为自我认同的变化而对人的生物基
众所周知,依据“自我认同”在心理学中定义 因造成深远的影响2 。
为“主我”对“客我”的评判,元宇宙的“自我认同”
二、元宇宙与“虚拟自我”生成的演绎
就是虚拟自我对数字化、虚拟化的角色、身份、社
会关系等方面的评判, 而无论是现实自我还是元 近期, 一些学者将人类技术形成的虚拟环境
宇宙中的虚拟自我都作为一种主体反思和觉知体 隐喻为“造客之术”3 ,实质上表征出虚拟实践所蕴
现出人的智识性。 实际上,元宇宙的自我生成本质 含生产力的一种“去间接性”认识,而元宇宙将生
上就是现实自我的投射, 元宇宙的自我认同过程 成如人工智能“塑主之术”一样的特殊潜能,它对
终究是以一种“副本”的形式而存在,对于虚实相 人的数据性建构正在逐渐“升级”将人“化身”为一
间的“正-副”两种自我认同的“共在”现象,我们称 种赛博空间的数字“虚体”。 元宇宙所塑造的虚拟世
之为主体认同的“二重性”——
—也即认同主体会在 界本质上不同于诺齐克(Nozick , Robert )的“体验
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之间频繁切换, 虚拟自我所 机器”4,它的价值不仅核验了查尔莫斯(Chalmers ,
表现出的新的身份、 角色既可能是现实自我的投 David J )主张的虚拟客体对象的实在性 5 ,而且也
射,也可能是某种新的“虚体”创构。 印证和发展了沃尔顿( Walton ,Kendall L )的虚 构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主体在元宇宙对应生成的 理论6 ,因为元宇宙中“虚体”与虚拟客体一样具有
“虚拟自我”的具体特征? 怎样辨识网络世界“文本 交互性和客观性,特别是科尔柏 (De Brigard ,Fe-

69
张 —虚- 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亮:“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

lipe)提出的“心理偏误”(status quo bias ) 7 翻 转 案 定性意义,还寓意虚体自从“独立”(相对)于身体


例以及韦杰斯 (Weijers , Dan ) 的最新理论 8 更是 便开始了不懈的同一性(绝对)诉求,而这种回归
9
加强了对“虚体”实在性的价值明证 。 未来可能唯 身体的内驱力正在从技术所赋能虚拟自我的丰富
有当人们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数据而变成汇集在各 形式与内容中显现出来。
种 VR 、AR 或 MR 平台上交流的数据流时,他们的 一旦 “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
0
2
生命才具有某种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旦当身体介 力量, 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
入虚拟环境之中后, 会促成自我概念的符号化转 国, 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
型,身体则会从种族、年龄、性别等现实世界的各 实”3
2
,正如虚体对于身体、虚拟自我对于虚体而言
种局限中被解放出来,突破自然身体的边界,形成 都正在激活这种“意志”,也都在释放某种“实践的
2
身体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 力量”。 不同于“前”虚拟技术热衷“模拟身体”,数
另一些学者最近也提出了一个关涉数字化生 字技术更自信于“再造身体”,即数字技术正在为
2
存范式的通用“版本” ,他们基于“结构性关系”认 每个人“计算”出由数据或信息构成的可被高度解
为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就是身体与虚体的合体,虚 析的“数据躯体”,由此带来的是对主体的重塑与
体被定义为赛博空间或互联网中存在的个体并非 增强——
—人作为主体的感知、 行动都可以被算法
身体,而是由数据和算法集成的对象。 现实主体并 捕捉并制造成数据继而加以利用。 借由 “数据躯
不是以身体参与到网络空间当中,而是通过一个数 体”,人成为能够超越人类身体的局限、在赛博空
字化的中介——
—一种基于算法形成的数据包——
— 间内外拓展人类能力的新型主体4
2
。 但是令人遗憾
作为这个空间的存在物而存在。 该理论基于发生 的是人们低估了这种“实践的力量”引起的主体性
学维度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鲍德里亚的符号论 演化。 过去人们习惯于将实践主体在网络虚拟空
相统一,通过思维模拟“辩证性”结构来演绎数字 间和计算机软件空间形成的“自我”称为“文本自
化时代的身体与虚体之间的互生关系, 进而推演 我”以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躯体自我”。 顾名思义,
出虚体与虚体间的独特关联。 技术发展促使虚体 “文本自我” 源于在网络空间中的超文本存在结
与身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孱弱, 身体与虚体之间 构——
—以“链接”的方式将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
从“偶然接触”到虚体的“独立形成”再到“相互分 各种信息链接联结起来而存在。 而元宇宙的“虚拟
离”,最后产生虚体对身体的“反作用”。 如果我们 自我” 似乎实现了对文本自我和躯体自我二者的
将这种“虚体式”数字辩证法继续推进并“复制”于 整体性扬弃——
—兼有文本自我的“超链接”性和躯
“自我认知”——
—“身体”所映射的对象是“现实自 体自我的“可感知”性。 它成功地构筑起数据和形
我”而“虚体”的映射对象为“虚拟自我”,这便可以 体之间有机统一,这种“有形化”趋势表现为现实
更进一步推演出虚-实“自我”间的数字辩证法。 世界的身体交互活动正在虚拟世界以有形数字形
笔者以为“虚体之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一, 式来完成,而虚拟自我正是基于“有形比特工程”
“虚体”的范畴就数字时代而言可能仍是一个较为 的最新成果。 至此,“网上是没有人体的”5
2
先入之
抽象和泛化的界定,而“虚拟自我”的范畴必然随 见正在被“技术身体”6
2
以及技术所“延展的身体”7
2

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更加具化且逐渐形成自身的 所证伪,而值得审思的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数显“界
概念谱系,如果说“虚体”为我们指明了数字世界 面前”或“界面后”的“人”,元宇宙“界面内”的人所
探索的宏大方向,那么“虚拟自我”则可能是我们 具 有 的 “虚 拟 自 我 ”兼 有 “界 面 后 ”“符 号 ”自 我 的
求索实践的具微路径。 其实质在于根据对人的“自 “创造性”和“界面前”现实“躯体”自我的“投射性”
我”状态的需求变化,身体作为自我的一种载体可 —成为一种虚拟“具身性”存在。
—— 因此,虚拟自我
能会不断倾向于对数字化躯体的适应而对肉身本 可以说是半个典范具身,它虽然不同于现实“具身
体的忽视。 其二,反之“身体与虚体”的辩证运动也 性”,但两者均指向被情感、思想、社会关系和规范
必将演化出新的发展趋势也即虚体向身体的复归 的交往性主体,而虚拟“具身性”偏于指涉一种虚
(否定之否定),“虚拟自我”的内涵也将随之易变。 拟化身体的远程在场, 它加载于媒介之上被技术
这种复归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虚体对身体作用的肯 所强化,通过技术“扩展”在场,以身体空场(化身)

70
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7 期

感知在场8
2
。 现实具身虽然未必能够直接对应于虚 而皇之地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 反而需要拟定
9
2
拟情境中的虚拟具身,却往往能够被后者所依凭 。 虚拟自我为参照系来“审视”现实自我,它俨然成
虚拟自我“有形数字化”存在的另一种独特性 为自我理论界的“普照的光”6
3
,它掩盖了过去“现
体 现 为 它 改 变 现 实 自 我 与 虚 拟 自 我 之 间 的 “位 实自我”的色彩比例,改变着对它们的特点的认知。
序”,关于虚-实自我结构“实主 - 虚辅”的认知框架 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 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
被彻底颠覆, 将更多的予以两者在存在论意义上 的一切“自我”存在的比重。
的对等性。 这也启示我们可以假设将现实自我和 据此而论,特克尔(Sherry Turkle )就将现实世
虚拟自我都看作主体自我认同的一种“可能性”存 界的生活“等价”理解为虚拟世界内任一个“窗口”
在,正如黑格尔说的“可能性是无对比的、不规定 中的世界一样, 她认为现实世界也只不过是诸多
的、总包一切的贮藏者 ...... 可能性的王国因此是无 “窗口”中的一个而已7
3
。 而希利斯(William Daniel
边无际、花样繁多的。 ”0
3
这种“可能性”反思体现的 “Danny ”Hillis ) 更进一步认为虚拟世界作为一个
是“一”与“多”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的领域旨在于提供了一个多样性的舞台,
并为这些舞台上的人们实现多重自我的 “表演”,
三、元宇宙与“自我系统”认知的重构
这便是虚实世界间的现实或虚拟“分身”包括人的
所以,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 )认为 在 这 “真身”、“具身”和“化身”不断演艺旋转在自我世
个数字媒介时代,难以想象还有比“反思虚拟体验 界的集体华尔兹 8
3
—“进而使得自我认同的持续
——
如何影响人的自我感觉”更具有哲学意义的任务3 , 割裂变得合法”3
9
。 现实世界中一个人出生的年代、
如是说,海德格尔式的提问也随之而来,究竟数字 国家、家庭、职业、年龄、性别等都可以在元宇宙中
交互技术如何影响和辅助人们“超越”本体论的传 “重新”演义,不同的身份与角色扮演必将获得多
统边界? 一些学者关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 样化的生命体验,实现多重性的人生价值创造,现
“本体论对等”的注意力仍然囿于在两个“世界”背 实的人将在虚拟世界中从现实“窗口”的单一性束
2
3
后的“物之实性”问题求索, 却遗漏了对于两个世 缚中解放出来,而现实人的特质、个性与能力将在
界“‘我’之实性”命题的索求。 海德格尔相信要“把 生活体验“窗口”的无限拓展中充分发展和尽情释
存在从存在者中崭露出来,解说存在本身,这才是 放,这正是元宇宙“向内式”发展对于人类自我世
本体论的任务。 ”这意味着同样可以探索将元宇宙 界的多维重组和逆向改造的价值旨归。因为在现实
中自我认同的“多样性”视角用于现实自我与虚拟 世界中积累知识、技术和想象力,在构造起元宇宙
世界自我“存在”之间的比析,其实在解构主义者 “向外式”发展同时,也必然反作用于人的自我世
眼中, 现实生活是归于虚拟生活集合中的一个子 界(心智世界),促进它的构造的变化乃至革命0
4

集——
—作为一种“特例”而存在。 这种“颠倒”可能 一 方 面 ,荣 格 (Carl Gustav Jung )曾 认 为 意 识
将颠覆对现实世界中自我 “优势地位” 的信念体 “主要是外在和内在的事实世界中的定位器官”4 ,
系,所以学界亟需建立起自我“虚实平等”的理论 他还悲叹道“心理学没有可供它使用的自洽数学,
范式。 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我”,仅仅是自我生 有的只是主观偏见的演算, 心理学没有任何可以
成系统中的一个维度,而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众多虚 反映自己的媒介——
—它只能在自己世界里面描述
拟世界中,还有与之对应的众多虚拟的自我 3 。 它 和阐释自己。 ”4
2
而元宇宙正在成为这样一种能够
成为无限多种 “可能性” 的虚拟生活样态的集结 反映心理认知的媒介,这也证明了它作为一种“元
点, 赵汀阳就将元宇宙理解为相较现实世界的某 系统”满足了人类对于它的“元”功能需要,就如同
种“可能世界”——
—如果更哲学一些地说,它 就 是 元数学、元语言建立的需要在于审视、检验数学和
在某个可以任意进入并且有权任意使用的 “可能 语言系统构建及其元素的合理性, 任何元系统的
4
3
世界”之上所能够创造的“可能生活” ,表面上看 建立都基于对其相应系统的根本性反思和透彻性
来是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却必须基于无数多解的虚 理解3
4
,元宇宙中的虚拟自我对于现实世界人的心
拟生存为参照系才能“出场”3
5
。 这种“颠倒性”的认 理系统特别是自我生成和体验的功能性反思初现
识必将引来更为深刻的省思和惊醒, 只因它却堂 端倪,这可能会开启人类“场景时代”关于自我知

71
张 —虚- 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亮:“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

觉、情感、道德和存在本体间未解之谜的全新的哲 形塑,溯源于人际关系中自我表现的一体多面,他
4
学实验 ,而并非一些人悲观式忧虑元宇宙出现的 甚至认为自我的多样性存在甚至多重性人格在某
目的不是用来反思和助解而是掠夺和压迫真实世 种意义上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 9
4
。 但是无论
界, 元宇宙对现实世界酝生出的新型自反性关系 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 时间的唯一性以及稀
被这些论者“诠释”为真实世界创造出来迫害自身 缺性制约着不同自我形式的转变和发展, 尽管元
的系统——
—一种受累于(人)类层面的技术性强迫 宇宙“隔离”了现实环境,但是虚拟自我与现实自
症而造就的社会性异化样态。 我并无法彻底“分离”,虚拟世界中的角色扮演和
另一方面,元宇宙现象的勃兴似乎使得诺齐克 身份体验确实具有超越现实社会的“离心力”,尽管
5
4
的“体验机器”之问如获新生 ,它又一次成为了各 最终无法逃逸于现实自我的的“万有引力”,但是
大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流派激辩的焦点。 也许以 却生成具有更多自由性与创造性的虚拟社会关
元宇宙为代表的虚拟世界的发展将是最有可能终 系。 这说明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改进都会带来社会
结这一追问的强有力工具,它确实能“给你任何想 联结方式的改善与拓展, 互联网技术以前所未有
要的自我体验”,甚至是让你成为一只具有“自我 的力度,深刻解构传统社会,在完成随时随地与任
6
4
认知”的“内格尔的蝙蝠” 。 内格尔(Thomas Nagel ) 何人的连接、带来微粒化的分布式社会形态之后,
天才般地洞察到人类理解世界并与之联系的方式 未来数字媒介的使命在于再一次升级社会连接,
不可避免地囿于其主观视角,而这种“主观性”限 即再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社会0
5
。 尤其是随着人们
制了人类感受其自身语言所能描述其它类型的自 不断地穿梭、切换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即
7
4
我体验 。 遗憾的是内格尔无法预料到虚拟类技术 使是在网络世界、 虚拟游戏世界中形成的自我的
的出现所带来“自我认知”的革命性演变——
—它能 虚实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如何能够兼顾“虚实共
够在“非人”形态上揭示虚拟自我(成为一只蝙蝠) 在”与“虚实转换”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
的互动且持久的体验, 这也许正体现出荣格所言 实问题,比如虚拟世界的沉溺问题如网络成瘾、游
意识“定位器官”的“内在”功能。 戏成瘾、人格退化等等,一旦我们沉溺于“虚在”还
总之,“虚拟自我”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具身 是“拟在”的虚拟时空就可能无法重回现实世界,也
而更应被理解为完整的“交往人的具身”,在虚拟情 无力承担和履行现实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
境中的交往人,贯穿于人的感知、身份抑或是行动 务,遑论更为严重的如人格分裂、精神错乱,这都
的交往律决定了具身的多重性,也以此获得多重自 将成为影响我们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人伦灾难。
8
4
我 。但是,无论如何即使元宇宙所涉自我意识的重 其实,虚拟自我的问题早已引起了包括哲学、社会
组或自我世界的革命都还是建制在边界较为清晰 学、心理学等领域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基于虚
且人格统一基础上的, 他们很难摆脱现实自我的 拟自我的微观向度来推进关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
“引力”,除非是精神分裂才会摧毁这种自我认同系 界延伸的思考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以及丰富和
统的稳定结构,因为精神分裂引起的多重自我与元 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
宇宙中发生的情况迥异。 精神分裂产生的多个“自 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之间是相互独立且彼此无知的——
—“他们”并不 就有学者基于认识论理路围绕这种“延伸”进
能体察对方的存在而成了相互割裂的自我,但是元 行思想建模, 提出一个数字交往时代生存模式
宇宙中自我认同的多重性更具有兼容性与创造性 MDSs5 , 他们认为在现代数字交往时空中的 “分
且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个连续的自我统一 身”代表着多重自我,必然具有多重意向性,这就
体——
—一个“大写”的自我认同(系统)。 突破了现实具身的单一性——
—在虚拟实践中涌现
出一种多元且可变的“虚拟具身”。 兹因在虚-实世
四、元宇宙与“自我交互”境遇的反思
界的交互实践中产生出数字交往性分身的可能
这其实就涉及到 米 德 (George Herbert Mead ) 性,进而形成了多重自我、多重身份的可能性,虚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思想, 他认为自我认同最 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是随着主体于虚 - 实界的交
重要意义在于其多元化、多重性、多维度的发展和 往互动而生成的,如此来看,海德格尔的“此在”意

72
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7 期

涵因为虚拟生存而愈加丰富,“此在” 的演进因为 景中,丧失了基本的善恶评判以及赏善罚恶能力,


“人”的生命价值的虚拟维度而愈加生动,马克思 而最终成为非理性享乐主义的精神俘虏。 肆意的
关于人的实践主体性论述将得益于虚实交往实践 放飞自我实质上坠入到媒介“黄色”、“黑色”和“灰
的新生领域而愈加充盈。 “虚拟自我”不仅与虚拟 色”内容依赖的深渊中,虚拟世界沦为色情、暴力
之物相调谐, 并且在虚拟交往实践中不断演化出 等欲望放纵的原罪俱乐部 5
8
,成为某些人在现实世
具身属性,因此,虚 - 实界的延伸可以被理解为一 界自甘堕落而彻底躺平的精神鸦片馆,可能涌现出
种具身“衍生”,最终使得交往的自我性超越了交 的不过是一大批游荡、沉溺于此的“三和大神”9
5

往的现实性具身, 甚至以一种离散状分布于 (多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道德自我的健全在虚拟的沉浸
重) 元宇宙具体生态中,“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认 式内容与现实的交互式体验的摩擦中荡然无存,
2
5
识自己” 这句话对于元宇宙依然成立。 当然,我们 而这些问题绝不是代码可以解决的0
6

不能只聚焦技术具身,更要关心完整的人的现实具 如果说主体“逃逸”出现实归属的引力,正因
身中涌现出的自我迁移现象,要理解数字交往中虚 为他是被元宇宙的虚拟引力所捕获, 这个引力就
实混合对于具身的超越,就不能仅仅将“物”和“实 是“文化”,我们将元宇宙形成的特色文化归属于
践”嵌入“人”的层面,更应推进到人的自我体验和 人类的亚文化系统。 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引起了
自我认知层级,这也意味着对于虚 - 实情境中“人 - 元宇宙文化的“无权威性”,而“无权威性”只会造
物-实践”考察从“交往人”向“交互自我”的同一性 成元宇宙中个人利己主义文化的急剧膨胀而出现
视 角 的 迭 代 ,而 加 塞 特 (Jose Ortegay Gasset )关 于 “个人抬头,沙皇退位”,关键问题在于这其实成了
3
5 4
5
赛博人的“超世界” 除了指涉“半人半马” 的“分 —似乎任何人都
一个“没有个人的沙皇的世界”——
身”隐喻,也可能预言了被元宇宙等虚拟场境激活 可以成为衡量一切的准绳, 每个人都是导演都想
的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关系的调谐和演化5 。 把自己设定好的剧本在不同元宇宙上演。 若不加
这是因为“多重性”的虚拟自我必然引起“多 以规范和引导, 虚拟道德共识的缺失以及虚拟文
维度”的虚拟自我认同,并且与现实自我形成一种 化和伦理的冲击最终将导致元宇宙失去任何发展
极富弹性的张力关系。 需要对虚拟自我与现实自 意义和价值而堕向一个最大功利化的深渊, 这个
我之间的“张力”特征有一个基本的判识,这种张 深渊如同“黑洞”,它撕裂并吞噬着人们现实认同
力关系也反映出主体的自我生态正在通过数字技 的稳定性结构, 破坏自我与他者之间本来应当具
术加持更加趋于“多样性”发展,但这种功能强化 有的正常的统一关系, 弱化人的阶级和社会认同
6
不会囿于某一项数字技术——
—它可能显现为多种 。 如此一来,元宇宙的文化就可能沦为消费文化
6
5
技术融合的趋势 ,但同时也要杜绝一切“超历史” 和群氓文化的狼狈为奸, 甚至当某一虚拟自我与
的技术观猜想,而是通过不断接受“训练”并结合 其现实自我趋于某种“重叠”时,这个现实自我连
新的数字技术实现自我的“扩容”能力。 一些学者 同他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就有可能被主体“安放”
将这种能力理解为是主体化的发展过程, 数字技 进了元宇宙的“情景”中。 尽管,这个现实主体明知
术在交互性行为中的运用使得个人相信他们正在 他可以自己决定所面对的元宇宙中的任何对象,
7
5
成为自愿且有能力对自我治理的主体 ,而元宇宙 并且他有能力为他的任何决定承担责任, 但他却
无疑是当前能够生产出更加丰富与生动的主体的 故意将这个责任推卸于“虚拟自我”,如此他才可
数字智能技术, 是一种更擅于展示主体性的 “说 以继续自我麻痹于元宇宙中的随心所欲、 与世隔
服、表露、增强与传送”功能的重要手段。 绝、人格分裂,甚至人性蜕变等等。 元宇宙的沉浸
性就可能蜕变为一种技术借口——
—否则他明明知
五、元宇宙与“自我异化”危机的批判
道他面前的都是“虚”的,他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相
这意味着元宇宙作为人机交互革命从“二维” 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平面式迁越至“三维”立体式,营造出自我体验的 当我们拆穿现实自我的这种“表演”,它的“把
多维感官刺激的逼真效果, 虚拟自我可能严重束 戏”也就无可遁形了。 这种“表演”其实在我们的生
缚于被技术无限放大的“物欲”甚至“色欲”应用情 活中处处可见,就好像现实世界中有些人用赌博、

73
张 —虚- 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亮:“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

酒精、性、毒品来麻醉自己,还有些人用某个权威、 徙“界面内”。 对比于马克思“异化劳动”对人所造


某种文化、 某场舆论甚至某派思想作为自己的安 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迫害,这种“界面内”同样
身立命之所,他们的信仰、行为或思想实质上都在 会使得主体身体的“家园”极有可能在这个异化过
—仿佛自己只是被“非我”“支
进行“自我暗示”—— 程中变得极度的“荒芜和寥落”,必然形成现实自
配”和“使用”的工具。 而本属于他的“预谋”和“故 我与虚拟自我的分离使得人的现实生理系统也似
意”都被推卸的一干二净,好像他是被一种外在不 乎更加成了主体的累赘和负担。 一直以来对于血
可抗拒的技术力量所支配, 而一切后果他从不自 肉之躯的无意识依存如今却得到前所未有的负性
知也无法自觉。 所以,我们说这些人无关现实或元 关注——
—唯一目的就是如何“无意识”地嫌弃它或
宇宙,都“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 这种自欺行为本 者解离它,尽管这种舍弃与解离可能是致命的,但
2
6
身可能源于人的某种“劣根性” ,而元宇宙可能无 是沉溺者却惘然视之, 最终自我的二因素——
—自
意中强化了这种“劣根性”而已。 姑妄言之,这种 然性和社会性——
—也逐渐趋于撕裂。
“劣根性”人性可能正是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能量 当然,通过虚拟自我所承载的数字劳动,从其
“引擎”,它将借助“元宇宙”使得不同主体的虚拟 表现的“症状”来看似乎不同于马克思所强调的异
自我的认同危机被线连起来,被技术合并了,就有 化劳动, 资本所觊觎的是元宇宙可能塑成的超强
可能造就一个相对于其他个体性成瘾、沉溺行为更 垄断张力,甚至“去中心化”不过成为“再中心化”
为显著的“群体”和“类”虚拟认同的危机。 这可能是 的幌子和伪装, 一个全新的数字劳动修罗场应运
元宇宙自我认同危机造成的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而生, 资本剥削和掠夺天性在元宇宙的经济生态
更有甚者,被技术裹挟的人的“自欺性”可能 中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它一方面近乎疯狂的无偿
会进一步沦为资本逻辑的狡计,一旦资本借助“自 占有用户创生数据并快速进行商业化、 产业化和
欺性”的假面现世,就会让元宇宙中的虚拟自我心 金融化改造, 另一方面却更加谨慎于对元宇宙底
甘情愿地安于被资本剥削的囚笼,“在这种数字化 层技术逻辑的封锁以独霸技术话语权竭尽全力实
交往中,主体受消费世界‘诱惑’,在数字的舞台上 施技术欺凌和利益攫取, 无论是劳动时间的模糊
表现自己。 主体的需求和情感表达都浓缩在一方 化处理,劳动过程的娱乐化包装,资本控制的去代
小小的屏幕上, 屏幕背后是由新的信息数据产业 理和中介化升级, 其实质都妄图整合全部技术资
3
6
制造出来的欲望和需求的虚拟世界。” 。虚拟自我 源以掩隐剥削意图(形式)的战术来实现掠夺剩余
的活动结果也可能沦为商品而成为被“剥削”的对 价值(内容)的终极战略 7
6
。 马克思眼中“对工人来
象。 特别是随着“工业的数字化逐渐将工作变成了 说是外在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东
对信息流的持续的管理,工业操作必须不断地‘投 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
身于’或‘献身于’这种信息流的运转当中,人们必 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
须将自己生产为一个主体来担当这个角色。 各种 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
操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就是今天工作本质的一个 折磨、精神遭到摧毁。 ”8
6
现在,这些对元宇宙中虚
总体部分。 ” 4
6
质言之,元宇宙用户未来既是消费 拟自我的创造性劳动而言全部被资本 “颠倒”,虚
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他们会在元宇宙时 拟自我因此而心甘情愿任资本摆布。
代当中创造很多数字资产、虚拟资产,创造出有别 事实上, 元宇宙中的有偿劳动注定脱胎于初
于实体世界与经济的价值,比如大量产生 UGC (用 始功能设置——
—游戏, 就如现代文化工业具有乐
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原创内容)的价值5
6
。 虚拟自我 趣、交往性、声誉、创造力、自我实现和自主性。 苦
正是这种“自己生产为一个主体”的最新数字化载 难就是劳动给人的感觉就像游戏, 剥削也因此和
体,它所“隐蔽”的力量将可能远超普通的数字技 乐趣变得密不可分。 未来的元宇宙中,娱乐和劳动
术如网络或其它软件平台, 甚至它可能表征为技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难以区分了, 这种劳动过程中
术对马克思所言人类“一般智力”的最深程度的开 表面上看似乎在“肯定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人
6
发 。 如果说资本逻辑下的“异化劳动”正在由“线 们感到幸福,而不是不幸。 ”这种区别反映出当代
下”变为“线上”,则元宇宙正在将其由“界面外”迁 资本主义 的 一 大 发 展 趋 势 ,在 劳 动 / 游 戏 、工 作 时

74
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7 期

间/ 休 闲 时 间 、生 产/ 消 费 、办 公 室 和 工 厂/ 家 庭 、公 分为五个阶段: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基础设施大
9
6
共/ 私人之间的界线正在溶解 。 而元宇宙作为强 发展阶段、内容大爆炸阶段和虚实共生阶段。 在探
调“人境合一”的技术将资本主义制度的“溶解”趋 索阶段中后期, 如何避免由元宇宙带来的自我认
势拓展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生发路径, 这种意识形 同危机可能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代难题。 除了
态其实早已渗透在当今的社交媒体空间。 现实中继续强化对虚拟自我主体性的良性培育,
所以, 一旦感官成为自我世界评判真实与实 同时我们也要在理论上深化对虚拟自我认同危机
在的唯一(最高)尺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便 的逻辑反思。 要将这两者辩证地统一于解决虚拟
蜕化为“我感故我在”,虚拟自我的沉浸性与自主 认同危机的作用机制、 文化规则与行为改善的实
性统一于元宇宙的情景设置。 感官满足与其说代 践过程中。 除了加强在元宇宙中的人文精神建设,
替不如说取消了现实自我对于更高本体和人生意 包括理想信念、 道德伦理等社会核心价值观等内
义的追问, 甚至极致的自我沉浸可能会令世俗现 涵的植入和培育,营造欣欣向荣的文明之境,还要
实需要彻底滑向虚无,技术现代性、工具理性所触 高度重视对于人的心理素质的直接培育3
7
。 另一方
发的人类自身乃至自我的异化就此形成, 现实和 面,元宇宙的自我认同问题、身份认同问题是无论
意义、 神圣和世俗的割裂尽然实现于自我沉浸之 如何不能仅仅依靠“我者”本身来决定和解决的,
中, 一切自我原生的价值和意义追索都在元宇宙 还必须依靠元宇宙中“他者”的存在和参与,并且
0
7
的沉浸中分崩离析 ,“虚拟”沦为“虚无”的序幕。 通过与其他“自我”建立稳定社交关系才能真正形
这正是虚-实自我张力辩证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 成和确立自我认同。 将这种自我认同置身于马克
某些人将元宇宙等同于人间的世外桃源, 一味地 思的语境中其实质依然是“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
4
7
追逐与沉溺, 这必然导致虚拟自我对现实自我的 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 ,
丰富向抑制转移, 而现实自我对虚拟自我的包容 必然显现出元宇宙的社会性维度, 也只有在元宇
转变为拒斥, 两种变化间的剑拔弩张将完全碎化 宙的社会性维度中,人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存在对
原本健康的自我张力关系。 只有未雨绸缪在抑制 他来说才是“合乎人性”的存在。 无论在现实的人
与拒斥形成的初期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或者建立相 还是元宇宙中的虚拟人, 社会性作为其最重要的
关保护机制才能持续保护虚 - 实自我的和谐发展 属性直接地就体现为人的一种自我认同感、 身份
格局, 否则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相互竞争与 感。 无论处于哪一种世界,社会归属感对人来说是
挤压将日益加剧,由互利走向对立,由共生走向互 必须的,失去了社会归属感,现实的人被推向有机
逆 甚 至 彼 此 蚕 食 , 自 我 认 同 的 危 机 —我
—— 将 毁 的生物学(肌肉)领域,元宇宙的人则被归为无机
我——
—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的物理学(电子)存在。
总之,我们要辩证动态地去把握和理解虚 - 实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资本主义“渗透”和“操
自我的叙事逻辑, 其不可以自带放大装置的视角 弄”下元宇宙的发展和应用,依然意味着榨取工人
去审判虚拟自我的某些沉溺性、否定性特征,这种 血汗艺术的进步, 是种异己的敌对的统治力量 5
7

知识思维的“公式化”逻辑必将坠入形而上的静止 所以绝不能将其仅仅安置于“七宗罪”的一般性指
与孤立的“自我生成观”,否则,对于虚拟自我的欲 控7
6
和传统虚拟世界的既定性7 批判, 必须充分警
加之罪正如“一个赤裸的枯燥的断言”而毫无价值 惕马克思所说的“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
可言7 。 就如同马克思认为以工业异化形式形成的 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7
8
,全方位把控元宇宙对
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 于人类自我现象的反叛危机9
7
。 现代社会的首要特
的自然界2
7
,同样可能以异化形式形成的虚拟自我 点在于技术中介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元宇宙作
也必然是人的现实自我,是真正的、技术学也是社 为一种“技术+”的高级中介性平台,其对新技术的
会学的自我。 “虹吸效应”可能在未来会实现“万介归元”,并且
拥有资本的最大向心力甚至可能发展成一个综合
结 语
性的中介平台资本帝国。 当前作为无所不包的高
综上所述, 当前一些学者将元宇宙的发展划 技术社会的运行规律——
—服务就是力量——
—支配

75
张 —虚- 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亮:“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

着全体参与者的一切生活, 所以元宇宙作为一种 学》2019 年第 6 期。

总体性中介将通过统摄主体性服务而控制现实世 ⑩ 刘 永 谋 :《技 术 新 世 界 》,《民 主 与 科 学 》2021 年 第 2


期。
界的一切实践, 而随着更多高新技术的系统性嵌
33
9张 瑞 臣 :《虚 拟 现 实 本 体 论 地 位 的 现 象 学 反
入,资本、权力合谋下元宇宙将发挥堪比某一个国 思》,《思想战线》2019 年第 6 期。
家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控制力,具有 2 段 伟 文 :《虚 拟 现 实 技 术 的 社 会 伦 理 问 题 与 应 对 》,
去中心化精神内核的技术火种在资本中熄灭并寄 《科技中国》2018 年第 7 期。
3 徐 英 瑾 :《唯 物 论 者 何 以 言 规 范 —一
—— 项 从 可 能 性
生出再中心化的恶之花, 而去中心化的信念从真
分析形而上学到信息技术哲学的 多 视 角 考 察 》, 上 海 人 民
理想退化为伪命题, 政治和经济权力得以从现实 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08 页。
时空转移并霸控虚拟世界, 一切因去中心化而衍 4 Nozick , Robert. Examined life : Philosophical medi-
生出的自由与平等设想将在元宇宙中化为幻想, tations.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p.104.
5 Chalmers , David J.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Dis-
唯一残留的只是更加隐蔽且可怕的专制统治,并
putatio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9 (46 )(2017 ),
且在资本逻辑的“座架”下元宇宙可能将这种“异
pp.311.
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在人类的“自我形态” 6 Walton , Kendall L. Mimesis as make -believe : On
中释放出来,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开启,便 the foundations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arts. Harvard Univer-
再无安息。 sity Press ,1990 ,p.37~38.
7 De Brigard , F. “If you like it , does it matter if it ’s
real? ”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3 (1 ) (2010 ),pp.43~57.
注释:
8 Weijers , D. “Nozick ’s experience machine is dead ,
① 元 宇 宙 需 要 技 术 、算 力 、系 统 、软 件 等 多 维 支 撑 ,特
long live the experience machine!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
别是基于强大的 AI 和信息交互能 力 、计 算 机 视 觉 、自 然 语
27 (4 )(2014 ),pp.513~535.
言处理、 机器学习这三大 AI 技术让机器具备自 主 思 考 决
9 张子夏:《虚拟世 界 是 没 有 价 值 的 吗 ? 》,《世 界 哲 学 》
策能力。 通信技术、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传感器等实现跨
2021 年第 3 期。
人机通 信 。 新 型 操 作 系 统 以 及 GPU/CPU 等 芯 片 算 力 支 撑
0 张 亮 :《从 虚 拟 世 界 “道 ”人 工 智 能——
2 —马 克 思 主 义
起更加强大的硬件设备。 而新的数 字 建 模 技 术 、图 像 声 音
哲学视域下“人机关系”的时代反思与批 判 》,《海 南 大 学 学
渲染和处理引擎等,让元宇宙的数 字 世 界 以 人 类 习 惯 的 真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
实世界的多媒体形象来出现。
2 妥建清,吴英文:《虚拟现实 艺 术 中 的 时 空 维 度 与 身
② 成素梅认为元宇宙的“超越 性 ”包 括 ,一 是 超 越 屏 幕
体重塑》,《思想战线》2021 第 6 期。
界 面 ;二 是 超 越 静 态 的 内 容 浏 览 或 平 面 视 觉 设 计 ,创 建 实
2 蓝 江 :《生 存 的 数 字 之 影 —数
—— 字 资 本 主 义 的 哲 学
时交互的立体空间, 使用户能够在 其 中 实 时 修 改 内 容 ,获
批判》,《国外理论动态》2019 年第 3 期。
得 身 临 其 境 的 满 足 感 ;三 是 超 越 单 一 ,实 现 跨 学 科 协 同 发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0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82 年
2
展和多技术整合应用。
版,第 253 页。
③ 邢杰等:《元 宇 宙 通 证——
—通 向 未 来 的 护 照 》, 中 译
2 孙玮:《赛博人: 后人类时代 的 媒 介 融 合 》,《新 闻 记
4
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57 页。
者》2018 年第 6 期。
④Messinger, P.R., Stroulia, E., Lyons, K., Bone, M.,
5 保罗·莱文森:《数 字 麦 克 卢 汉 —信
2 —— 息 化 新 纪 元 指
Niu, R.H., Smirnov, K., & Perelgut, S. “Virtual worlds —
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3 页。
past , present , and future : New directions in social comput-
6 Ihde D. Bodies in technology. U of Minnesota Press ,
2
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47 (3 )(2009 ),pp.204~228.
2002 ,p.138.
⑤727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7 Feenberg , A. “Active and passive bodies : Comments
2
年版,第 163 、193 、187 页。
on Don Ihde ’s Bodies in Technology ,”Techné : Research in
⑥Woolgar , Steve , ed.Virtual society : technology , cy-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7 (2 )(2003 ), pp.125~130.
berbole , re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 2002.
8 黄鸣奋:《21 世纪初西方数码化身研究》,《宁波广播
2
⑦ 包括以文学、艺术、宗教为 载 体 的 古 典 形 态 的 “第 一
电视大学学报》2010 第 3 期。
阶段”, 以科幻和电子游戏形态 为 载 体 的 新 古 典 “第 二 阶
93
2 84 85 杜骏飞:《数字交 往 论 (2 ):元 宇 宙 ,分 身 与 认
段”,以“非中心化”游戏为载体的高度 智 能 化 形 态 的 “第 三
识论》,《新闻界》2021 年第 1 期。
阶段”。 (参见邢杰等:《元宇宙通证——
—通向未来的护照》,
0 黑格尔:《逻辑学》(下 卷 ), 商 务 印 书 馆 2011 年 版 ,
3
中译出版社 2021 年版。 )
第 195 页。
⑧ 方 凌 智 ,沈 煌 南 :《技 术 和 文 明 的 变 迁 :元 宇 宙 的 概
3 Heim , Michael.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
念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21 年第 1 期。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 1993.
⑨ 韩水法:《人工智能时代的 人 文 主 义 》,《中 国 社 会 科

76
浙江社会科学 2022 年第 7 期
2 翟 振 明 :《虚 拟 实 在 与 自 然 实 在 的 本 体 论 对 等 性 》,
3 6 元宇宙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 一 系 列 “连 点 成 线 ”技
5
《哲学研究》2001 年第 6 期。 术 创 新 的 集 合 ;它 集 区 块 链 技 术 、交 互 技 术 、 电 子 游 戏 技
4 赵 汀 阳 :《 关 于 自 由 的 一 种 存 在 论 观 点 》, 《 世 界 哲
3 术 、人 工 智 能 技 术 、网 络 及 运 算 技 术 等 各 种 数 字 技 术 之 大
学》2004 年第 6 期。 成,是集成与融合现在与未来全部数 字 技 术 于 一 体 的 终 极
5 刘丹鹤:《虚拟世界的自我 虚 构 与 超 真 实 》,《晋 阳 学
3 数字媒介。
刊》2006 第 2 期。 76
5 3 宋建丽:《数字资本主义的“遮 蔽 ”与 “解 蔽 ”》,《人
6 6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文 集 》 第 8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2009
3 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年第 18 期。
年版,第 31 ,198 页。 8 许鑫、易雅琪、汪晓芸:《元宇宙 当 下 的 “七 宗 罪 ”:从
5
7Turkle , Sherry. Life on the Screen. Simon and Schus-
3 产 业 风 险 放 大 器 到 信 息 管 理 新 图 景 》,《图 书 馆 论 坛 》2022
ter , 2011. 年第 1 期。
0 喻 国 明 :《未 来 媒 介 的 进 化 逻 辑 :“人 的 连 接 ” 的 迭
4 9 张 锡 明 、程 福 财 :《何 处 依 归 :“三 和 大 神 ”是 如 何 形
5
代 、重 组 与 升 维 —从
—— “场 景 时 代 ”到 “元 宇 宙 ”再 到 “心 世 成的》,《青年学报》2021 年第 1 期。
界”的未来》,《新闻界》2021 年第 10 期。 0 赵国栋等:《元宇宙》,中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197
6
44
2Jung ,C.G.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syche 页。
(2nd ed. ). (R.F.C.Hull , Trans. ). Bollingen Series XX ,The 6 贾英健:《虚拟生存 论 》, 人 民 出 版 社 2011 年 版 ,第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Vol. 8 ).Princeton , NJ.Prince- 246 页。
ton ,1969 ,p.123 ,216~217. 2 邓 晓 芒 :《论 “自 我 ”的 自 欺 本 质 》,《世 界 哲 学 》2009
6
3 赵 汀 阳 :《哲 学 的 元 性 质 》,《哲 学 研 究 》1993 年 第 6
4 年第 4 期。
期。 4 Gorz , Andre. “The Immaterial , trans. Chris Turner
6
4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 :《即 将 到 来 的 场 景 时 (trans. ),”London :Seagull Books ,pp.7.
代》,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年版。 5 崔吕萍:《元宇宙那么值得期 待 ,为 啥 这 群 人 还 会 聚
6
5罗伯特·诺齐克关于“‘体验机’之问”,假设有一个体
4 焦网络安全话题? 》,《人民政协报》2021 年 12 月 21 日第 7
验机可以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体验。 超级神经心理学家可以 版。
刺激你的大脑,这样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写一本很棒的小说, 7 张爱军、刘仕金:《政治权力 视 域 下 的 元 宇 宙 功 能 与
6
或者结交朋友,或者在读一本有趣的书。 (其实)你只是一直 优化》,《阅江学刊》2022 年第 1 期。
漂浮在一个水箱里(Tank),电极连接在你的大脑上。 你是否 87
6 5 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 义 哲 学 史 》 第 2 卷 ,北
意愿终生插在这台机器上,预先规划你的生活经历? 京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4 、519 页。
6 托 马 斯·内 格 尔 在 其 著 名 文 章 中 提 出 一 个 思 想 实
4 9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交往 批 判 理 论 : 互 联 网 时 代
6
验,予以阐释物理主义主张无法将 感 受 质 还 原 为 第 三 人 称 重读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霍耐特 和 哈 贝 马 斯 》,王 锦
的物理性质,所以人无法知道身为 一 只 蝙 蝠 的 自 我 感 觉 是 刚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18 页。
什么, 蝙蝠由回声来感知世界, 借 此 得 知 物 体 的 距 离 、大 0 刘 永 谋 :《元 宇 宙 的 现 代 性 忧 思 》,《阅 江 学 刊 》2022
7
小、形状。 由于蝙蝠的感受方式与人类有很大的不同,人无 年第 1 期。
法以自我意识的内在生活去推知蝙 蝠 的 内 在 生 活 ,所 以 无 7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 卷 ),商 务 印 书 馆 1979 年
法得知身为一只蝙蝠真正的感觉(自我 认 知 )是 什 么 。 (参 版,第 54 页。
见 Thomas Nagel ,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 The Philo- 3 吴 宏 、 谢 俊 :《对 虚 拟 自 我 认 同 问 题 的 初 步 探 索 》,
7
sophical Review ,Vol.83 , No.4 (1974 ), pp.435~450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
7Gualeni, Stefano.Virtual worlds as philosophical tools :
4 6 元宇宙可能存在的不自知 的 空 泛 噱 头 、不 健 康 的 竞
7
how to philosophize with a digital hammer. Springer ,2015 ,p. 争格局、不辩证的科技排斥、不均衡的供 需 结 构 、不 持 续 的
82. 激进扩张、不节制的盲目崇拜、不理性的 享 乐 主 义 的 “七 宗
9 乔治·H. 米德:《心灵 、自 我 与 社 会 》,赵 月 瑟 译 ,上 海
4 罪 ”。 ( 参 见 许 鑫 、易 雅 琪 、汪 晓 芸 : 《 元 宇 宙 当 下 的 “七 宗
译文出版社 2005 年版。 罪 ”: 从 产 业 风 险 放 大 器 到 信 息 管 理 新 图 景 》,《图 书 馆 论
0 喻 国 明 ,耿 晓 梦 :《何 以 “元 宇 宙 ”:媒 介 化 社 会 的 未
5 坛》2022 年第 1 期)。
来 生 态 图 景 》,《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7 张亮、邸远见:《虚拟世界数字化 社 会 问 题 “六 维 ”之
2022 年第 3 期。 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 年第 10 期。
5 杜 骏 飞 提 出 MDSs 作 为 一 个 跨 体 系 (cross-meta- 7 马克思:《机器。 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
8
verse )、变维(trans-dimension )和多分 身 (multi-sparation )的 1978 年版,第 207 页。
生存模式。 9 刘 永 谋 将 元 宇 宙 的 技 术 反 叛 归 结 为 “真 理 之 死 ”、
7
2 莫里斯·梅洛 - 庞蒂:《知觉现象学》,姜 志 辉 译 ,商 务
5 “摒 弃 超 越 ”、“自 愿 坐 牢 ”以 及 “元 宇 宙 极 权 ”等 四 个 方 面 ,
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12 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宇宙的选择论”以应对之。
35
5 4 敖德嘉·加塞特:《关于 技 术 的 思 考 》, 高 源 厚 译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74~275 、272 页。
责任编辑 余 越

77
ABSTRACTS
to as the “troika”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designs discuss holistic organizational struc-
ture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more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 and this framework will
face the task of resilience transformation in emergency governance. In emergency urban governance , both the
operation of power and the assertion of rights are integrated into a unified framework of action , into which
community residents enter in the role of volunteers. As a result , a state -centered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street + neighborhood committee + volunteers ” and a community-centered participatory system of “market +
community elites + volunteers ” have been formed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narrative , the community-centered
participatory system uses the identity of “neighbors ” to alleviate the lack of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in
terms of material security and to interven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erms of collective action , the
“neighbors ” in China ’s cities are flexible in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identities as residents and owners
and acting across organizations to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urb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
tive of pressure transmission , the action mode , organization mode and resilience mechanism of “neighbors ”
have expanded the vision of community autonomy and spawned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the “troika ” of com-
munity governance.
Key words: urban politics; community governance; active citizenship; emergency mechanisms; neighbors

Two-way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


Exploring the Path of Overall Intelligent Governanc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59)
Hu Chongming1, Yu Chao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Zhejiang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
Hangzhou 311121 )
Abstract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oi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 we can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or-
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logic of act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whole urba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mo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flood control and typhoon prevention system in Hangzhou urban area ,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o overall intelligent governance , there is a two-way adapta-
tion and empowerment change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process. This change relies on mechanisms such as absorption , traction and symbiosis. With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 two , it presents a spiral iterative reform trend , and finally promotes the qual-
itative leap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case experience
lies in that it effectively responds to the doub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igital transfor-
mation and reform process ,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direction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Key words : emergency management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organization change ; urban governance

Self-reflec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Self-awareness in the Metaverse


—— An Analysis of Self-Identity between the Virtual-Real World
— (68)
Zhang Lia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18 )
Abstract: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metaverse”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 and the focus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era.
In order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 , and to promote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nd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 the focus is the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phenomenon and essence ,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 alie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virtual -
awareness” involved in the “human-machine” relationship, and other issues. Digital “virtual-body”, “virtual-
embodiment ” and “virtual-Identity ” have grea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human ego-world , and are very
likely to evolve into a closer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carrier in the modern digital society.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must also be given timely on self-alienation and capital manipulation resulting from self-inhibition.
Key words : metaverse ; virtual world ;virtual self-awareness ;self-identity ;self-identification alienation

1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