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8

书写有机反应机理的艺术

Robert B. Grossman
肖艺能等译编

For those who love Chemistry and keep a holy curiosity.

——Yineng Xiao
Licensed by Prof. Grossman. Only for teaching.
肖艺能 译编

第一章 基础知识
如果说科学是描述宇宙的语言,则由点、线和字母组成的表达有机物结构的 Lewis 结构
式则是有机化学的语言,反应机理是用这种语言讲述的故事。与任何一门语言一样,学习如
何运用有机化学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有机化学的语言规则有时候看起来是很随意的。例如,你会觉得理解如下事情是很困难
的:为什么 RCO2Ph 是有一个端基氧原子的结构的简写,而 RSO2Ph 是有两个端基氧原子的
结构的简写?为什么书写共振体不用可逆符号而是双箭头号。但实际上有机化学与英文、法
文、中文一样,也只不过是有自己的词法和句法而已。而且,不管这些语法句法多么沉闷无
趣,为了更好的理解、讲述有关有机反应的故事,你也必须学习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们。
本章第一部分将向你介绍一些有机化学“说话”的规则和约定。也许很多材料对你而言
在之前的有机化学课程中已经非常熟悉了,但重温它们是值得的。

1.1 书写结构式的约定;Grossman 规则
书写有机物结构时,连在 C 上的 H 往往被忽略不写,而连在杂原子上的 H 总是写出来
的。对你来说,不要忘记它们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
*常见错误警告:不要跟丢这些没有写出的 H 原子。异丁烷、叔丁基自由基和叔丁基阳离子是既然不同的,
但如果你忘记 H 原子,你会容易混淆它们。因为这个原因,我提出了一个 Grossman 规则:总是画出反应
中心附近的所有原子和所有化学键。书写 H 原子虽然意味着在时间上你会有更多投入,但对培养你书写机
理的能力而言收益也是颇为丰厚的。

有机化学中经常使用缩写来表示取代基,其中一些已罗列在 Table 1.1.中。芳基可以是


苯基、取代苯基或杂芳环(例如呋喃基、吡啶基或吡咯基)。Tosyl 是 p–toluenesulfonyl(对
甲苯磺酰基)的缩写,mesyl 是 methanesulfonyl(甲烷磺酰基)的缩写,triflyl 是
trifluoromethanesulfonyl(三氟甲烷磺酰基)的缩写。TsO−、MsO−、TfO−是常见离去基团对
甲苯磺酸根、甲烷磺酸根和三氟甲烷磺酸根的缩写。
*常见错误警告:不要把下列缩写搞混:Ac(只有一个 O)和 AcO(有两个 O),Ts(有两个 O)和 TsO(有
三个 O)
,Bz(benzoyl,苯甲酰基)和 Bn(benzyl,苯甲基或苄基)

有时教材里的这些书写规则让学生无所适从。更重要的表达法罗列如下:
*常见错误警告:把砜(sulfone,RSO2R)的结构与酯(ester,RCO2R)搞混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1 / 31
下面介绍立体化学中的表示方法。一根加粗的键说明一个取代基指向纸面外,而一根散
列的键说明一个取代基指向纸面内,有时候也用一根虚线来代替散列线,其到相同的作用,
但虚线的主流用法并不是用在立体化学中,而是表示部分成键(例如过渡态中的化学键)。
一根弯弯曲曲或者波浪形线说明手性中心两种不同手性的混合物,换言之就是取代基指向纸
面外的化合物与指向纸面内的化合物的混合物。一根普通的键用于立体化学情况不明或者不
重要的场合。

加粗线和散列线可以写成楔形的,也可以写成非楔形的。主流用法是:楔形线表示绝对
构型,而非楔形线表示相对构型。欧洲和美国的化学家在散列的楔形线窄的一端是连接 R
基还是正相反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请注意:这里提到的规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
名教科书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与标准相异的当地习惯进行书写。

1.1.2 Lewis 结构式;共振论


在你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有关 Lewis 结构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因此在这里不再赘
述。但是在书写 Lewis 结构式时容易带来错误的步骤是形式电荷的放置。任一原子上的形式
电荷的计算方法如下:
形式电荷 QF = 该元素的价电子数(亦即其族数)− 该原子周围的键数(包括 σ 和 π 键)
− 未参与成键的电子数 = 族数 – 原子周围短线数 – 原子周围点数
该计算法总是有效的,但显得有些呆板。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需一眼就能判断出正确的
形式电荷。正常情况下碳原子应当成 4 根键,氮是 3 根,氧是 2 根,卤素是 1 根,因此成正
常数目根键的原子不带形式电荷。只要你观察到一个原子成键数异常,则必须为其设置形式
电荷。例如,成 2 根键的氮原子形式电荷为−1。常见原子的形式电荷罗列在 Table 1.2 和 1.3
中。非金属元素出现≥±2 的形式电荷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只有硫原子偶尔会带+2 个形式
电荷。

2 / 31
成 4 根键的硫原子的形式电荷让人疑惑。一个成 2 根单键和 1 根双键的硫原子(例如 DMSO,Me2S
=O)还有一个孤对,因此没有形式电荷,但成 4 根单键的硫原子没有孤对,形式电荷为+2。一个成
6 根键的硫原子与一个成 5 根键的磷原子相似,没有孤对也没有形式电荷。关于硫和磷的 Lewis 结构
式的书写问题还会在本部分进行更深入讨论。

形式电荷之所以被冠以“形式”之名是有原因的。它们更多是为了配合有机化学的语言
描述有机物的结构,而不是为了阐述其化学实质,例如 NH4+、H3O+、MeO=CH2+这几个物
种带负电的元素 N 和 O 却带形式正电荷。形式电荷在书写反应的过程中可以保证不要增/
添原子,但对于描述化学反应性而言很不可靠。例如 NH4+和 CH3+的中心原子都带形式正电
荷,但它们的反应性截然相反。
为了理解化学反应性,你必须忽略形式电荷,考虑有机物的其他性质,例如电负性
(electronegativity)、缺电子性(electron-deficiency)和亲电性(electrophilicity),分别介绍
如下:
•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共价键中争夺成键电子的能力的体现。它与原子实际成键情况
无关。 (胡老师注:这种说法是错的,杂化类型不同的同种原子,电负性都会有显著差别) 。
•缺电子性:一个原子的价电子层如果未达到八隅律就认为是缺电子的(对于 H 而言是
二隅律) 。
•亲电性:具有亲电性的原子应当有一个能量相对较低的空轨道,可以容纳外来电子。
本章还会对亲电性进行深入讨论。

*常见错误警告:电负性、缺电子性、亲电性和形式电荷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请不要混为一谈。NH4+
和 CH3+的中心原子 N 和 C 都带形式正电荷,但 C 原子价层只有 6 电子,缺电子,而 N 原子满足八隅律不
缺。·CH3 和 BF3 的中心原子 C 和 B 都缺电子,但它们都不带形式电荷。B 电负性低而 N 电负性高,但 BH4−
和 NH4+都是稳定离子,中心原子 B 和 N 都不缺电子。CH3+、CH3I 和 H2C=O 的 C 原子都亲电,但只有
CH3+的 C 缺电子。MeO=CH2+的 O 带形式正电荷,但实际上是 C 亲电。

3 / 31
对于一个用 σ 键连接的分子骨架,如何放置剩下的 π 键和未成键电子可以有多种方案,
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共振结构(resonance structure)
。共振结构是对同一个化合物的不同描
述。每一个共振结构对化合物的实际结构都有贡献,但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图像。点、线、字
母是 Lewis 提出来的一种描述分子结构的语言,与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有时候一个词是不够
的,需要多个不同的词来描述一个分子的真实结构。
一个化合物的真实电子结构是该物质合理共振结构的加权平均,称为共振杂化体
(resonance hybrid)。每一个共振结构的权重取决于它描述该化合物真实结构的重要性,最
主要共振体也是权重最高的那个。两个共振体之间用双箭头“↔”来分割。
*常见错误警告:双箭头仅可用于表示共振结构,不要和表示化学平衡的可逆符号“ ”搞混。再次重申,
共振结构只是同一个物质的不同描述,在不同共振体之间不存在相互转化的问题!

低能量、稳定的共振结构相比高能量、不稳定的共振结构,能更好地描述化合物的电子
结构。评估一个共振结构稳定性的规则与任何其他 Lewis 结构式相同。
① 第二周期元素 B、C、N、O、F 的价层电子不得超过 8 个。不过八隅律对第三周期
及更高周期的元素(例如 P、S)来说不是那么管用,过渡元素根本不遵从八隅律。
② 所有原子都达到八隅律的共振体比至少一个原子缺电子的共振体稳定得多。此外,
如果有缺电子的原子,它可以是低电负性的 C 和 B,但不能是高电负性的 N、O 和
卤素。
③ 不带电的共振体比电荷分离的共振体稳定。
④ 如果电荷分离,高电负性的原子应当带形式负电荷,低电负性的原子应当带形式正
电荷。
+ +
上述规则按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例如 MeO—CH2 ↔ MeO=CH2,第一个共振
体低电负性的 C 带形式正电荷(规则 4)
,第二个共振体所有原子都满足八隅律(规则 2),
+ −
规则 2 比规则 4 重要,因此第二个共振体更重要。再举一例,比较 Me2C=O ↔ Me2C—O ↔

− +
Me2C—O。第三个共振式最不重要,可以忽略,因为它的 O 原子价层只有 6 个电子,缺电
子。第二个共振式不如第一个重要,因此它的电荷分离(规则 3)且存在缺电子原子(规则
2)。但不管怎样,第二个共振式对描述丙酮的基态电子结构仍然或多或少的有贡献,所以不
能忽略。
共振结构是一种被有机化学家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同一种物质的共振体仅仅是 π 键和
未成键电子的摆放位置不同,通过 σ 键连接的分子骨架保持不变。如果有两种物质的分子骨
架不同,则它们互为异构体(isomer)而非共振体。
那么如何书写一个给定 Lewis 结构式的共振式呢?
•寻找一个与带孤对原子相邻的缺电子原子,则一对孤对电子可以与缺电子原子共用以
形成一根新键。在下面的例子中,O 上的孤对与旁边 6 电子的 C 共用,注意此时形式电荷
会发生变化:给出孤对的原子,形式电荷加 1,接受孤对的电子,形式电荷减 1。还要注意
接受孤对形成新键的原子必须缺电子!

4 / 31
*常见错误警告:形式正电荷与原子是否能接受新键(换言之就是该原子是否缺电子)毫无关系。

弯箭头用于表示一对电子如何在一种共振结构中移动产生另一个共振结构的。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形式
而已,电子不可能真的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这是因为化合物真实的结构是不同的共振结构的
加权平均,而不是它们的平衡混合物。弯箭头可以帮助你在书写不同共振式时不要遗漏或增加电子。

•寻找一个与 π 键相邻的缺电子原子,则 π 键电子移向缺电子原子,形成一根新的 π 键。


同时原 π 键远端的那个原子变成缺电子的。同样的,形式电荷也发生变化:π 键远端的那个
原子,形式电荷加 1;原来缺电子的原子,形式电荷减 1。

•寻找一个与 π 键相邻的自由基,则 2 个 π 键电子中的 1 个与自由基的单电子结合,形


成一根新的 π 键。同时原 π 键远端的那个原子变成新的自由基。不过形式电荷没有变化。

半箭头(鱼钩箭头)用于表示一个电子的移动。

•寻找一个与 π 键相邻的带孤对的原子。将孤对推向 π 键,形成一根新的 π 键,同时原


π 键远端的那个原子带上一对新的孤对。带孤对的原子可能带形式负电荷也可能不带。

由于书写有机物结构时往往忽略杂原子的孤对,此时可将形式负电荷看做孤对。因此弯箭头常常从形
式负电荷而非孤对出发。
•在芳香化合物中,π 键可以绕环移动产生新的共振结构,总键数、未成对电子数、缺
电子原子和形式电荷均不发生变化。

+ − − +
•一对 π 键电子可平均地或不平均地划分给两个成键原子:A—B ↔ A—B ↔ A—B↔ ·A
—B·。该过程通常总是产生一系列高能量的不稳定物种。如果这种过程是在两个不同的原子
间进行,请把 π 键电子推向相对更高电负性的原子。

5 / 31
•一对孤对电子或一个空轨道不能和一个与它正交(垂直)的 π 键发生相互作用,不然
写出来的共振式看起来令人绝望地奇怪。

•两个共振结构必须含有同样多的原子和电子,形式电荷总数也必须相等。

*常见错误警告:
•sp3 杂化的 C 或 N 原子(也就是季铵盐中的 N)没有孤对或 π 键,因此不参与共振。
•高电负性的 O、N、卤素原子必须达到八隅律,至于它们是否带形式电荷不是问题。这就像钱和银行
的关系,高电负性的原子乐于提供电子共用,但它们不能容忍电子被拿走。

•如果你把一个或两个电子送给一个已经达到八隅律的原子,不要考虑它是否带形式正电荷,它与另一
+ −
个原子之间的一根键必须断掉。例如,在氮酮(nitrone,PhCH=NR—O)中,N 满足八隅律。也只有当 C

+ −
=N π 键电子从 N 移向 C 时,O 的一对孤对才可用于形成一根新的 N—O π 键,亦即:PhCH=NR—O ↔ Ph

− +
CH—NR=O。第二种共振结构中,N 保持了八隅体结构和形式正电荷。

•根据 Bredt(布莱特)规则:在少于 8 个碳组成的桥环化合物中,由于张力的原因,桥头碳和相邻碳


原子之间禁止形成 π 键,具有这种结构的共振结构非常差。

Problem 1.1. 下面两个共振体中,哪个能更好地描述化合物基态电子结构?

Problem 1.2. 为下列化合物写出尽可能多的合理共振式。

对于一个有机物来说,尽管最稳定的共振式更接近该物质的真实结构,但第二好的共振式往往是理解
+ −
它的化学行为的关键。例如,丙酮第二好的共振体 Me2C—O会告诉你:碳原子略缺电子,容易被富
6 / 31
电子物种进攻。这点在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一种化合物如果具有更多低能量的共振结构,它的能量就越低。观察一个结构,
找出它的共振式对书写有机反应机理是极为重要的。若你有这方面需求,Daniel P. Week 所
著 Pushing Elctrons 3rd ed.(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1998)第 1~3 章会给你提供必要的练习。
有机化学中,S 或 P 原子带端基 O 的物种是很常见的。对于 S 和 P 这样带 3d 轨道的原子来说,它们
的价层轨道可以拓展,价层电子可以超过 8 个。但是这种具有扩层结构的共振结构是很有迷惑性的。
例如,DMSO 看上去与丙酮非常相似,但 DMSO 的 S 有一对孤对,它是富电子物种,而丙酮的 C 是
缺电子物种。因此,书写极化的(亦即正负电荷分离的)共振结构对于 DMSO 这样的物种是更合适
的,但在有机化学家中间老的习惯还会存在很长时间。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只要看到 S=O 或 P=O π
键,你应该知道 S 或 P 原子的价层电子被扩展到 8 个以上,你看到的不可能是一个通常的 π 键。

1.1.3 分子的形状;杂化理论
分子是三维物体,因此具有自己的形状。书写反应机理时,你必须在脑中保存有机物的
三维形状,因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分子画成平面型的看来很合理,但考虑三维结构
时变得完全不合理,反之亦然。

有机化学家使用原子杂化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分子的形状。杂化的概念是 Lewis 理论和


分子轨道(Molecular Orbital,MO)理论的奇怪杂糅,该理论实际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但不
管怎样,有机化学家广泛使用它来解释结构和反应性问题,因为它很容易理解和应用,而且
也确实管用!
在讨论杂化理论之前,简单回顾 MO 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的讨论是简单而定性的
概括,不是全面深入的讨论。
核外电子不是像行星围绕恒星公转那样,绕着原子核旋转,尽管早期的核型原子模型确
实是这么说的。一个更好的类比是夏天在人头上嗡嗡盘旋的一群小虫子。把这个类比深化一
下:精确定位一个小虫子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取而代之的是,你只能描述在距离嘴或鼻孔一
个特定距离找到一个虫子的可能性。同样地,一个电子的位置是无法界定的;取而代之的是
一个叫做“轨道” (orbital)的数学函数,用以描述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找到一个电子的几率。
实际几率是在空间某处的轨道(波函数)的数值的平方。
有机化学家最关心的 C、N、O 原子都有 4 个价层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AO):1
个 s 轨道和 3 个 p 轨道,每个轨道可以容纳最多 2 个电子,s 电子的能量低于 p 电子。s 轨
道呈球形分布,而 p 轨道是哑铃型的,由两瓣组成,根据描述 p 轨道的波函数,一瓣取负值,
而另一瓣取正值。

7 / 31
每个 p 轨道描述沿 x,y,z 方向的电子分布情况,因此 3 个 p 轨道相互垂直(也称为“正
交”,换言之,它们相互不重叠) 。当对 3 个 p 轨道做平方并叠加在一起后,你会发现电子实
际上呈球形分布。

更重的元素还有 d 和 f 轨道,这里你无需关注它们。
当两个原子在空间上相互靠近时,每个原子的电子由于受到其他原子的作用,其能量和
概率分布都会改变。描述电子概率分布和能量的原子轨道都仅仅是数学函数,因此两个能量
和对称性接近的原子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达为原子轨道波函数在数学上的加和减,从
而产生两个新的波函数,称为分子轨道。两个原子轨道的加法(in-phase,同相叠加)得到
一个成键(bonding)分子轨道,其能量比两个原子轨道中任何一个都要低,电子填充在成
键轨道时有利于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的稳定;两个原子轨道的减法(out-of-phase,反相叠
加)得到一个反键(antibonding)分子轨道,其能量比两个原子轨道中任何一个都要高,电
子填充在反键轨道时不利于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的稳定。实际上,反键轨道破坏稳定性的作
用比成键轨道的稳定作用更强。

为什么 2 个原子轨道必须同时进行成键和反键相互作用?两个原子轨道实际上描述了 4 个电子在空间


上的分布情况,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仍然描述 4 个电子的空间分布。因此两 2 个原子轨道作用产
生 2 个分子轨道,3 个原子轨道作用产生 3 个分子轨道,以此类推。
如果每个相互作用的原子轨道都只有一个电子,则 2 个电子都进入成键分子轨道。因为
体系总能量比单独的两个原子要低,一根化学键就产生了。相反,如果每个原子轨道都充满
了,则 2 个电子进入成键轨道 2 个进入反键轨道,体系总能量升高了,原子间相互排斥,没
有形成化学键。

任一主族元素的价电子都位于 4 个价层轨道内。例如,1 个 C 原子有 4 个价电子,每个


电子都可以填充在 1 个轨道中,则 4 个半充满的原子轨道与 4 个来自其他原子的轨道相互作
用,形成 4 根化学键。相反,1 个 O 原子有 6 个价电子,它只有 2 个半充满轨道,只能形成
2 根化学键。
但这种简单模型是不完整的。以 CH4 为例,如果 C 使用 1 个 s 轨道和 3 个 p 轨道与 H

8 / 31
形成 4 根键,可以预期其中一根 C—H 键与其他 3 根是不同的。但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大量实验测量表明 CH4 中的 4 根化学键是完全等效的。这是为什么呢?有机化学家们假设 4
个原子轨道进行了“平均”或者说“杂化” (hybridized),产生了 4 个完全等效的原子轨道,
3 3
称为 sp 杂化轨道。每个 sp 轨道都有 1/4 的 s 轨道成分和 3/4 的 p 轨道成分。4 个轨道共同
描述电子在空间的球形分布,所以当三维空间被划分为 4 个等效的方向时,4 个轨道就呈正
四面体排列了。

原子轨道也可以按其他方式进行杂化。有机化学中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 杂化、sp2 杂化
和 sp3 杂化。分别总结如下:
•sp3 杂化:1 个 s 轨道和 3 个 p 轨道杂化产生 4 个简并轨道,分别指向正四面体的 4 个
顶点,相互间夹角为 109°。每个 sp3 轨道含 1/4 的 s 轨道成分和 3/4 的 p 轨道成分。
•sp2 杂化:1 个 s 轨道和 2 个 p 轨道杂化产生 3 个简并轨道,分别指向正三角形的 3 个
顶点,位于同一平面上,相互间夹角为 120°。每个 sp2 轨道含 1/3 的 s 轨道成分和 2/3 的 p
轨道成分。还有 1 个 p 轨道未参与杂化,垂直于 3 个杂化轨道。
•sp 杂化:1 个 s 轨道和 1 个 p 轨道杂化产生 2 个简并轨道,夹角为 180°。每个 sp3 轨
道含 1/2 的 s 轨道成分和 1/2 的 p 轨道成分。还有 2 个相互垂直的 p 轨道未参与杂化,并垂
直于 2 个杂化轨道。

上述杂化轨道的画法是极为简化的。实际上 sp、sp2 和 sp3 轨道并没有不变的形状。你可以在 Lowry


和 Richardson 所著 Mechanism and Theory in Organic Chemistry,3rd ed. (Addison Wesley, 1987)中找到对
这些轨道形状的更好的描述。
杂化轨道是用来形成 σ 键和容纳共振式中未用到的孤对电子的;而 p 轨道是用来形成 π
键和容纳共振式中用到的孤对电子的,它们通常被当做空轨道。某个原子的杂化类型是这么
确定的:将共振式中未用到的孤对电子数和 σ 键数(换言之,就是该原子周围的其他原子数)
做加合,如果总数为 4,该原子是 sp3 杂化的;如果总数为 3,该原子是 sp2 杂化的;如果总
数为 2,该原子是 sp 杂化的。
Problem 1.3. 确定下列化合物中 C、N、O 原子的杂化类型。最后一个化合物中的黑点代表
一个碳原子。

9 / 31
决定一个原子的杂化类型时,记住考虑它的 p 轨道和杂化轨道是非常重要的。记住一个
原子的杂化类型影响它的性质和反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这一点会被多次证明。

1.1.4 芳香性
一个具有沿环状结构持续进行“肩并肩”重叠的 p 轨道的化合物会具有额外的稳定性或
非稳定性。这样的环状化合物可能具有交替出现的单键和重键,也可能还存在带孤对或带空
轨道的原子。如果在环上的轨道中共有奇数对电子,则该化合物与具有同样碳数的链状化合
物相比,格外稳定,称之为具有芳香性(aromatic);如果在环上的轨道中共有偶数对电子,
则该化合物与具有同样碳数的链状化合物相比,格外不稳定,称之为具有反芳香性
(antiaromatic)。
如果分子内不存在垂直于环平面连续重叠的 p 轨道,
不用考虑芳香性问题,
该物质称为无芳香性(nonaromatic) 。
芳香化合物最简单的例子是苯(benzene)。苯的每个 C 原子都是 sp2 杂化的,都还剩下
1 个垂直于分子平面的 p 轨道,因此 6 个 p 轨道形成了环状序列。每个 C 原子的 p 轨道内都
有 1 个电子,因此体系内有 3 对 π 电子,苯具有芳香性。实际上,苯的能量比它的链状类似
物 1,3,5–己三烯低大约 30 kcal/mol。

除了苯还有很多具芳香性的烃。它们都有稠合的苯环。

萘 菲 苯并芘
呋喃、噻吩、吡咯、吡啶是常见的芳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的杂原子 O、S、
N 为芳香体系提供一对孤对,而吡啶的 N 原子不提供孤对。

你可以通过检查一个杂原子使用了多少孤对参与杂化来判断它为芳香体系贡献了多少
孤对。例如,如果吡啶的 N 原子动用孤对参与共振,它只能是 sp 杂化的(N=C π 键需要 1
个 p 轨道,孤对需要 1 个 p 轨道),但 sp 杂化需要 180°键角,对于吡啶来说是不可能的。因
2
此 N 原子只能是 sp 杂化的,容纳孤对的 p 轨道必定位于环平面内,形成吡啶环的 5 个 C
原子和 1 个 N 原子分别提供 1 个 p 电子,因此吡啶有芳香性。相反,如果吡咯的 N 原子动
用孤对参与共振,它必须是 sp2 杂化的,而这是合理的。形成吡咯环的 4 个 C 原子提供 1 个
p 电子,1 个 N 原子提供 1 对孤对,因此吡咯也有芳香性。

Problem 1.4. 呋喃的 O 原子采取什么杂化?O 的孤对位于什么轨道?共振式中用到了几对

10 / 31
孤对?

一些带电的化合物也具有芳香性。䓬(tropylium)和环丙烯鎓离子(cyclopropenium)
缺电子的 C 原子都采取 sp2 杂化,
具有空的 p 轨道。
䓬离子拥有 7 个垂直于环平面的 p 轨道,
填有 3 对电子,而环丙烯鎓离子则是 3 个 p 轨道和 1 对电子,因此它们都有芳香性。 (注意
3
环丙烯本身无芳香性,因为它有 1 个 sp 杂化的 C 原子,没有 3 个垂直于环平面的 p 轨道) 。
2
环戊二烯负离子带孤对的 C 原子是 sp 杂化的,孤对可以参与共振,于是环戊二烯负离子拥
有 5 个垂直于环平面的 p 轨道并填有 3 对电子,它也有芳香性。

反芳香性化合物与它们的链状类似物相比具有异乎寻常低的稳定性。环丁二烯必须在极
低温下才能在惰性介质中合成出来。二氢吡喃两个 N 的孤对与两个 C=C π 键组合得到 8 电
子体系,能量非常高。环戊二烯正离子能量也非常高,因为只有 4 个 π 电子。但是看上去具
有反芳香性的环辛四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扭曲成澡盆的形状以避免 p 轨道的连续重叠。

某些化合物中因为一个次要的有芳香性或反芳香性的共振结构,含有部分芳香性或反芳
+ −
香性成分。环庚三烯酮因为它的 C—O共振式,具有比一个高度不饱和的酮所能预期的高得

+ −
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环戊二烯酮极其不稳定,因为它的 C—O共振式是反芳香性的。

为了给你一个关于芳香性提供的稳定性的概念,请考虑一下 1,3–戊二烯和 1,3–环戊二烯。


这两种化合物都没有芳香性。1,3–戊二烯脱质子得到一个依然没有芳香性的阴离子,但 1,3–
环戊二烯脱质子得到一个芳香化合物。因此 1,3–环戊二烯的酸性(pKa = 15)比 1,3–戊二烯
高 20 个数量级,与水的酸性接近。芳香环的建立为很多有机反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驱动力。
芳香性提供的稳定性当 π 电子数小时会更高。萘,一个 10 电子的芳香体系,比苯这个 6 电子的芳香
体系更不稳定。全由碳组成的系统也比含 N、O 或 S 等杂原子的系统稳定得多。

1.2 Brønsted 酸碱理论


根据 Brønsted 酸碱理论,一个酸碱反应是质子 H+从一种 Brønsted 酸转移到一种
Brønsted 碱的过程。下面是一些酸碱反应的实例:

11 / 31
有几点需要注意:
① 碱可以是阴离子或中性物种;酸可以是阳离子或中性物种;
② 酸碱反应是可逆反应。尽管有的酸碱反应转化率非常高,但它依然是一个可逆反应;
③ 酸碱平衡反应的两侧都各有一种酸和一种碱;
④ 不要把化学平衡和共振搞混;
⑤ 质子转移反应通常极快,特别是当质子从一个杂原子转移到另一个时。
*常见错误警告:不要把质子 H+和氢原子(或称氢自由基)H·和氢负离子 H−搞混。

1.2.1 pKa 值
物种的酸性用 pKa 值来度量。酸 HX 的 pKa 定义为:

pKa 越大,化合物酸性越差。对你来说,记住 Table 1.4 中打星号的数值,培养对不同类


型化合物 pKa 值的感觉以及理解结构变化如何影响 pKa 的原理是极为重要的。

有时你会看到某些特定化合物——尤其是烯烃——的 pKa 值。一种化合物的 pKa 值随溶剂、温度和测


量方法的不同显著变化。书写有机反应机理时,了解酸性差异是很必要的,这里给出的数值足以达到
这个目的。若想对酸性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查阅物理有机化学课本。
下面给出一些酸性变化趋势:
•当其他方面都相同时,同周期从左至右,化合物酸性增强,例如 H3CH<H2NH<HOH,
因为中心原子电负性增加。
•当其他方面都相同时,同主族从上到下,化合物酸性增强,例如 EtOH<EtSH,因为
中心原子体积增大,其价层轨道的能量越来越高,与 H 原子能量很低的 1s 轨道能量差越来
越大,轨道重叠越来越差。这一趋势与电负性变化恰相反。
*常见错误警告:只有当能电离的 H 原子与杂原子直接相连时,轨道重叠效应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诱导效应起决定性作用。
•当其他方面都相同时,给定原子带正电比不带电时酸性强,例如 NH4+>NH3。但并不
是所有带正电物种酸性都强于中性物种,例如 R3NH+<CH3COOH。此外,给定原子带负电
时比不带电时碱性强。

12 / 31
•A 原子如果有吸电子基相连,则 HA 的酸性增强;如果有给电子基相连,则 HA 的酸
性减弱。例如 CCl3COOH>CH3COOH,HOH>EtOH。
•对于不带电的酸而言,酸性随取代基体积增大而降低,例如 EtOH>t–BuOH。这是因
为当其共轭碱体积增大时,溶剂分子通过偶极效应和氢键包围共轭碱,部分中和其所带电荷
的能力被削弱,从而导致共轭碱的能量升高,对应酸的酸性变弱。
解释为何 t–BuOH 酸性弱于 EtOH 时,经常归因为 t–Bu 基的给电子诱导效应强于 Et 基。但实际上,
如果在气相条件下测定,由于溶剂化作用不存在,反而 t–BuOH 酸性更强。液相中溶剂效应发挥着关
键性作用,但因为很难被量化的缘故,它们经常被忽视。
*常见错误警告:质子从酸转移给碱的速率不会被空间位阻显著降低。大取代基造成的酸性降低是一
种基态的、热力学效应。
•如果 HA 的共轭碱 A−的孤对电子能被共振所分散,则 HA 的酸性增强。例如 PhOH>
EtOH,PhNH3+>EtNH3+,CH3CH=CH2>CH3CH2CH2。当孤对电子可以被离域到一个羰基
里时,HA 的酸性特别强(与烷烃相比),如果能离域到两个羰基里,则酸性更强,例如
CH3CH2CH2<CH3COCH3<EtO2CCH2CO2Et。除了羰基(C=O)之外,硝基(NO2) 、磺酰
基(SO2R)都是稳定酸根离子的好基团,尤以硝基为最,一个硝基对酸性的影响甚至强于
两个羰基,这是因为它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和吸电子共轭效应都更强,例如 CH3SO2CH3<
CH3COCH3<CH3NO2。
•对于给定原子 A, HA 酸性随 A—H 键中 s 成分增加而增强, 也就是说 A(sp)—H>A(sp2)
—H>A(sp3)—H。例如 pyrH+>R3NH+,炔烃>苯≈烯烃>烷烃。这是因为 s 成分越多,杂
化轨道能量越低,共轭碱的孤对位于这样的轨道时能量越低。
•无芳香性的 HA,如果其共轭碱有芳香性,则 HA 的酸性显著增强。例如环戊二烯>
戊二烯。相反,如果一种物质被质子化时会破坏芳香性,它的碱性极弱,例如吡咯。
你可以运用上述规则和表中数据来估计一种从未见过的物质的酸性。了解 pKa 值极为重
要,因为有机反应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质子转移,而你必须明确反应物的哪个氢最先离去。
羰基化合物可能是最重要的酸性有机化合物,所以影响它们酸性强弱的因素应单独讨论。
+ −
一种羰基化合物的能量相当程度取决于共振体 R2C—O的能量。R 基通过诱导效应、共
轭效应或超共轭效应稳定该共振体的能力越强,该化合物的能量就越低。另一方面,电荷分
+ −
离的 C—O型共振式对相关烯醇式而言很不重要,因此,大多数烯醇盐能量都很接近。因为
一种化合物的酸性取决于它的质子化和脱质子化形式之间的能量差,则羰基化合物的酸性与
它们的能量关系密切:一种羰基化合物能量越低,其酸性越弱。(这种相关性不是对所有化
合物都适用。 )因此,常见羰基化合物的酸性排序为:羧酸盐(carboxylate)<酰胺(amide)
<酯(ester)<酮(ketone)<醛(aldehyde)<酸酐(acyl anhydride)<酰氯(acyl chloride)

*常见错误警告: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 α–C 没有酸性。C=O 键倾向于和 C=C 键保持共平面和共轭,


所以 C—H 键也在分子平面内,不可能与 C=O 发生超共轭。如果要脱质子,必须先转化为一个能量很高
的构型。注意: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弱酸性是与饱和羰基化合物相比而言的,它与 C(sp2)酸性高于 C(sp3)
的普遍规律是相悖的。

很多时候讨论碱性比讨论酸性更方便。本书中一种碱的 pKb 被定义为它的共轭酸的 pKa。

13 / 31
例如,按照这种定义,NH3 的 pKb 为 10(因为 NH4+的 pKa 为 10)
,pKa 为 35。一种碱有多强,
取决于其共轭酸有多弱。凡是能增强酸性的因素都会降低碱性,反之亦然。例如 EtS−的碱
性弱于 EtO−,因为 EtSH 的酸性比 EtOH 强。
该定义与标准定义 pKb = 14 – pKa(共轭酸)有所不同(14 来自于水的解离常数)
。这是因为标准定义需
要学习为本质上相同的一个性质设计的两套不同的计数系统,在有机化学中很不方便。但是,不要把本书
的定义用到其他课程中去,不然你会误解。

1.2.2 互变异构
丙酮(CH3COCH3)脱质子后,得到的阴离子有一个带孤对电子和形式负电荷的碳原子,
而且还可以写出一个孤对和形式负电荷都在氧上的共振结构。因此,阴离子的真实结构应当
是这两种共振结构的加权平均。如果阴离子和 H+反应,H+可能与 O−也可能与 C−结合。如
果与 C−结合,会重新得到丙酮,但如果与 O−结合,会得到一种与丙酮不同的化合物——烯
醇(enol,
词根–en 代表“烯烃”,–ol 代表
“醇”
)。酮和烯醇之间是互变异构体的关系(tautomer)

互变异构体之间是异构体而非共振体的关系,因为它们有不同的 σ 键骨架。最重要的一
对互变异构体是羰基化合物–烯醇。互变异构化(tautomerization)是一个在酸性或碱性介质
中极快的化学平衡,而共振体之间根本不存在化学平衡的问题。

1.3 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能量和速率是化学反应机理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被描述为自发的或
不自发的(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快和慢的(fast or slow)
,可逆和不可逆的(reversible
or irreversible)。这些概念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一个自发反应是 Gibbs 自由能变(ΔG°)小于 0 的反应(即产物的自由能低于反应物的
自由能) ;非自发反应正相反。而自由能变取决于反应的焓变(ΔH°,enthalpy)和熵变(ΔS°,
entropy) ,计算公式为 ΔG° = ΔH° – TΔS°。实际操作中,通常用 ΔH°而不是 ΔG°来判断一个
反应是否自发,这是因为 ΔH°更容易测定(一个反应的 ΔH°在数值上等于它的恒压反应热),
而且 TΔS°在通常温度(<100℃)下比 ΔH°小得多,可以忽略。ΔH°<0 的反应是放热的
(exothermic) ;ΔH°>0 的反应是吸热的(endothermic)。

显而易见,反应物必须经过一个能垒(energy barrier)才能变成生成物,不然的话,反
应物根本就不存在!反应物到达能垒顶端所需能量称为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ΔG‡)

处于能垒顶端的反应物称为过渡态(transition state,TS)
。一个反应的速率就取决于活化能
ΔG‡的高低——即过渡态和反应物的能量差——而非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 ΔH°。ΔG‡越

14 / 31
高,反应越慢;ΔG‡越低,反应越快。
*常见错误警告:一个反应的速率(取决于 ΔG‡)和自发性(取决于 ΔG°)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一个反应可
能自发但速率极慢(例如氢气和氧气混合,不加热则经历百万年都不会明显反应)
,也可能自发且速率极快
,当然不自反而极快(例如水对醛酮的 π 键的加成)
(例如氢气和氟气,在极低温度下混合依然爆炸式反应) 、
不自发而极慢的反应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产物的能量不会影响过渡态的能量。

一个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说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chemical
。这样的反应是可逆的(reversible)
equilibrium) 。从本质上讲,所有反应都是可逆的,但有
的反应是如此完全,以致于达到平衡后检测不到反应物存在。一条经验规则是:如果一个反
应的平衡常数 K 大于 103,则该反应不可逆。根据 Le Châtelier(勒夏特列)原理,反应也可
以通过从产物中移去一种气态的或难溶的或可蒸馏的物质来驱动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
动。当反应物和产物或两种不同产物处于平衡中时,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由它们的自由能差
决定。但是,如果没有建立平衡,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与自由能差相关,也可能无关。
常见错误警告:如果一个反应能产生两种产物,则生成最快的产物(动力学产物,the kinetic
。例如,马来
product)不一定是能量最低的产物(热力学产物,the thermodynamic product)
酸酐与呋喃发生双烯加成反应得到双环产物。如果监测反应进程,则会观察到最初的产物是
空间更拥挤、能量更高的内型(endo)产物,但随着时间推移,产物会转化为相对不那么拥
挤、能量更低的外型(exo)产物。动力学产物随时间流逝而减少的原因是:这是一个由起
始反应物和热力学产物组成的化学平衡,而化学平衡一旦建立就倾向于生成能量低的产物。
然后,在大量实例中动力学产物并不与热力学产物构成平衡,而后者并未被观察到。在其他
实例中,热力学产物也是动力学产物。有机化学的乐趣之一就是设计反应条件使反应只能得
到动力学或热力学产物。

一开始,得到了等量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产物。但是,如果体系能量足够高,动力学产物会与热力学产
物达到一个平衡并最终转化为热力学产物。

很多反应会经历不稳定、高能量、短寿命的中间体(intermediate)
,例如碳正离子。不

15 / 31
要把中间体和过渡态混为一谈。中间体是反应坐标图上的一个低谷(valley) ,而过渡态是一
个高峰(peak)。过渡态寿命极短,甚至不能存在超过一个分子振动周期的时间,也因此不
能分离;中间体存在时间可以从 5 个分子振动周期到几毫秒甚至几分钟。所有反应都会有过
渡态,但有些反应不经历中间体,有些反应有很多中间体。
获取关于过渡态的信息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它们存在时间不超过 10−14 秒,但关于它们
的信息对于研究相对速率等又极为重要。Hammond(哈蒙德)假说认为,过渡态的结构接
近于在它之前和在它之后的两种物质(可能是反应物、中间体或产物)中能量更高的那个(换
言之就是能量与过渡态接近的那个) 。例如,考虑异丁烯与 HCl 的加成反应,会经历一个高
+
能量的中间体 Me3C 碳正离子。
反应的决速步是形成碳正离子这一步。 根据 Hammond 假说,
形成碳正离子的过渡态的能量与碳正离子相关,因此,反应速率取决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常见错误警告:Hammond 假说把过渡态及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和能量联系起来。因为这个
原因,一个放热反应的过渡态不便于和产物进行比较,因为放热反应的产物能量比反应物低。
“稳定”(stable)在有机化学用语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说一个化合物“稳定”,有时
候意味着它能量(ΔG°)低,换言之“热力学稳定”;有时候意味着它转化为其他物种的能
垒(ΔG‡)高,换言之“动力学稳定”。例如,苯和四叔丁基四面体烷都异乎寻常的稳定。
前者是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稳定,而后者是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还有一些化合物,例
如半缩醛(hemiacetal)是动力学不稳定而热力学稳定。总体而言,
“稳定”通常意味着“动
力学稳定” ,但你应当时常保证自己明白它的意思。如果有所怀疑,就大胆发问。

1.4 开始书写反应机理
书写有机反应的方式存在三个特点,经常让学生难以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第一,写在箭头上方或下方的有时是计量反应物,有时是催化剂,有时候仅仅是溶剂。
第二,有机反应经常不配平,经常忽略方程式右侧的简单产物例如盐、水、气体等(不
过左侧的反应物一般不忽略)。配平一个这样的方程式经常会有助于你判断总反应式并缩小
机理的选择范围。
第三,写在方程式右侧的产物通常是经过后处理(aqueous workup)。后处理会把离子
型产物转化为中性物种。

16 / 31
当试剂被分号分隔开时,它意味着第一种试剂先加入和反应,接着加入第二种试剂并反
应,以此类推。用数字对试剂进行连续编号,有时候是与分号同样的意思,有时候意味着每
一个单独反应进行后,反应混合物经过后处理,产物被分离出来。

一个化学反应涉及成键类型的改变,因此当你坐下来书写一个反应机理时,最重要的是
明确在反应过程中,哪些键断开而哪些键形成。你可以按如下方法非常容易地达到目的:对
起始原料的非氢原子尽可能按顺序编号,接着借助原子的连接顺序、成键类型和使键的改变
最小化这三种手段,找到产物中的相同原子。记得对羰基氧和酯中的两个氧进行编号,以及
遵守 Grossman 规则!关注起始原料和产物中特定碳原子上氢原子是数目,有助于你对其进
行编号。有时候配平方程式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时间对原子进行编号,但做这件事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你不进行编
号,你可能无法判定哪些键断开或形成,而如果你不能做到这点,你就不能写出一个合理的机理!不
编号也许会节省时间,却搞明白键的变化情况很可能会耗费更多时间。

Problem 1.4. 配平下列方程式,并对起始原料和生成物中所有非氢原子编号。

当你已经对原子完成编号后, 对非氢原子之间需要断裂和形成的 σ 键进行列表,但不


要考虑与氢原子相连的 σ 键,也不要考虑所有的 π 键!该过程会使你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最
重要的事情上:从起始原料到产物的成键类型的变化。不要为起始原料和产物的不同形式而
担忧,真正重要的地方是键的变化。有时候即使是少数化学键发生变化,产物也可能与起始
原料看起来极为不同。

Problem 1.5. 对 Problem 1.4.中两个反应的非氢原子之间断裂和形成的 σ 键进行列表。

为什么不应把 π 键包括在成/断键列表中呢?这是因为随着 σ 键的断裂和形成,π 键的位


置自然的也会随之而变。碱性条件下,丙酮向烯醇的互变异构过程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17 / 31
你可能会说最重要的变化是 π 键从反应物的 C=O 键转移到了生成物的 C=C 键。π 键
确实是发生了迁移(migrate),但这一事实并不能告诉你经历了怎样的机理步骤。如果你只
考虑 σ 键,你会发现你需要断开一根 C—H σ 键,形成一根 O—H σ 键。因为在碱性条件下
反应,反应第一步很可能是碱使酸性的 α–C 脱质子得到碳负离子,该过程当然会切断 C—H
σ 键。碱性的氧原子脱去 EtOH 的质子,形成一根新的 O—H σ 键。既然正确的 σ 键已经断
开和形成,π 键也就很自然地迁移到正确的位置。

注意:遵守 Grossman 规则可以更清晰地找到哪些 σ 键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不应把与氢原子之间的 σ 键包括在成/断键列表中呢?这是因为断开和形成与氢
原子之间的 σ 键比其他 σ 键都容易得多,尤其是在极性反应中,在断开和形成重原子之间的
键的过程中,与氢原子之间的 σ 键自然地发生变化。当你已经断开和形成重原子之间的键,
还没得到产物,再考虑涉及氢原子的 σ 键。

1.5 常见总反应分类
如果不进行反应分类,有机化学会成为彼此矛盾的信息的大杂烩。一种分类方法是按起
始原料和产物的关系,对总反应进行分类。有机反应中有四种基本的分类:加成(addition)
反应,消除(elimination)反应,取代(substitution)反应和重排(rearrangement)反应。
•在加成反应中,两种起始原料组合为一种产物。通常一种原料中的一根 π 键会被产物
中的两根 σ 键所代替。

•在消除反应中,一种起始原料分解为两种产物。通常起始原料的一根 σ 键会被一根新
的 π 键所代替。

•在取代反应中,一个通过 σ 键连接在起始原料上的原子或基团被另一个通过 σ 键连接


的原子或基团所代替。

18 / 31
•在重排反应中,一种起始原料得到了一个结构不同的产物。

有些变化过程由多种反应组合而成。例如,酯和 Grignard 试剂得到醇的反应包括一步


取代反应和一步加成反应。记住分类都是人提出来的。在一个特定反应发生前,一个化合物
可不会顾忌该反应是否在人们给出的分类标准中并停下它的脚步。

1.6 反应机理的分类
对反应分类的第二种方式是根据机理的类型来分类。本书的章节也是根据这种按机理分
类的方式来组织的。但是,不要因为树木(机理)丢了一整片树林(总反应) 。这两种分类
法都各有优点,在它们之间自由转换是非常有用的。
最基本的有机反应机理共有四种:极性(polar) ,自由基(free-radical)
,周环(pericyclic)
和金属催化或协同(metal-catalyzed or mediated)的。
•极性反应会经历电子对从电子密度高的区域(称为“亲核体”,Nu,nucleophiles)移
动到从电子密度低的区域(称为“亲电体”,E,electrophiles),或者从充满的(filled)轨道
移向空轨道。极性机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碱性条件下和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自由基反应经历单个电子的移动。新键通常是由两个半充满(half-filled)轨道各自提
供一个电子形成的。自由基反应经常会经历一个链式反应,但并不总是如此。
•周环反应的特征是电子在环内移动。
•金属协同或金属催化的反应需要过渡金属。但是,有些特定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在有机
反应中仅仅是作为 Lewis 酸(例如 TiCl4 和 FeCl3),有些是像 Na、Li 这样的碱金属一样作
为单电子还原剂(例如 TiCl3 和 SmI2) 。被这些物质促进的反应通常被算作极性酸性反应,
周环反应或自由基反应。
机理和总反应的分类是有交叉的。例如,取代反应可以通过极性酸性、极性碱性、自由基、周环或金
属催化机理,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极性反应可能得到加成、消除、取代或重排产物。但这两种分类
法都有助于排除掉一些机理,留下其他一些。例如,碱性条件下,芳香取代反应可能经历三种机理:
亲核加成–消除机理,消除–加成机理或 SRN1 机理。如果知道总反应和机理的分类,你的选择会更少。

1.6.1 极性机理
在极性反应中,亲核体与亲电体反应。此外,大多数极性反应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发
生的。

19 / 31
亲核体和亲电体的概念可用于指代整个化合物,也可指代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官能团。这
种二义性有时候让人迷惑。
亲核体和亲电体的概念对于理解极性反应最为有用,但也可以用在自由基和周环反应中。

1.6.1.1 亲核体
亲核体是一种带有相对高能量的电子对,能形成新键的化合物。一个亲核体可能是中性
的,也可能是带负电的。有三种不同的亲核体:孤对型(lone-pair)亲核体,σ 键型亲核体,
π 键型亲核体。
把亲核体范围三类完全是人为的。自然不会在反应发生前停下它的脚步来思考一个亲核体是孤对型还
是 σ 键型。引入这种分类仅仅是为了训练你更容易地认出亲核性原子或官能团。
•孤对型亲核体包括带孤对的原子。孤对用于和亲电性原子形成新键。醇(alcohol,ROH) ,
− −
醇盐(alkoxides,RO ),胺(amine,R3N)
,金属氨基化合物(metal admide,R2N ) ,卤素

负离子(X ) ,硫醇(thiol,RSH) ,硫醚(sulfide,R2S)和膦(phosphine,R3P)都是常见
的孤对型亲核体,羰基氧也是。当这些化合物作为亲核体进攻时,产物中亲核原子的形式电
荷增 1.

弯箭头用于表示电子从亲核体流向亲电体。箭头的尾端应当在形成新键的孤对上,尖端应该指向亲电
原子或者形成新键的两个原子间。
•σ 键型亲核体包含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的一根 σ 键。该键的电子用于在非金属和亲电
体之间形成一根新键。亲核原子的形式电荷不变,而金属原子的形式电荷增 1。亲核原子可
能是一个杂原子(例如 NaNH2 或 KOH) ,碳原子(例如 Grignard 试剂 RMgBr,有机锂试剂
RLi,Gilman 试剂 R2CuLi,分别含有 C—Mg、C—Li、C—Cu 键) ,或氢原子(例如复合金
属氢化物 NaBH4 或 LiAlH4)

经常被看做离子键 E−M+。
金属和非金属键的强极性键 E—M, 因此, H3C—MgBr 和 LiAlH4
PhC≡C—Li,
有时被写作 PhC≡C−,H3C−和 H−。因此 σ 键型亲核体实际上可看做孤对型亲核体。

•π 键型亲核体使用 π 键电子——通常是 C=C 键——在原 π 键的一个原子(亲核原子)


和亲电原子之间形成一根新的 σ 键。π 键亲核原子的形式电荷和总电子数都不改变,但 π 键
另一个原子会变得缺电子,形式电荷增 1。简单烯烃和芳香烃的 π 键亲核性弱;直接与杂原
子相连的 π 键,例如烯醇盐(enolate,C=C—O−) 、烯醇(enol,C=C—OH)
、烯醇醚(enol
ether,C=C—OR)和烯胺(enamine,,C=C—NR2),亲核性强得多。

一般来说,烯烃的 2 个 C(sp2)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做亲核原子,但如果它们的取代基不
同,则其中一个的亲核性更强。
常见错误警告:亲核烯烃与亲电体反应时,较不缺电子的碳形成新键。直接被带孤对的杂原
子取代的烯烃(烯醇,烯醇盐,烯醇醚,烯胺) ,其 β-C(即不与杂原子相连的 C)亲核,α-C

20 / 31
(即与杂原子相连的 C)不亲核。如果烯烃的取代基仅仅是烷基,则取代基较少的 C 亲核
性更强,取代基较多的碳在 π 键与亲电体加成后变得缺电子。

不同化合物有不同的亲核性。一种化合物的亲核性是通过测定 25 °C 时在水中与 CH3Br


反应的活性来决定的。 “亲核性”与“碱性”——与 H+反应的活性——之间有一些联系,但
它们也存在重要的差异。CH3Br 不带电,相对较大,有相对高能量的 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 。而 H+带电,体积小,有相对低能
量的 LUMO。此外,亲核性(与 CH3Br 反应是的速率)是一种动力学性质,而碱性(质子
化与脱质子化物种之间的平衡常数)则是一种热力学性质。因为这些差异,有些强碱是弱亲
核体,反之亦然。增强碱性通常也会增强亲核性,只有下列情况例外:
•周期表越往下的物种,碱性减弱,亲核性增强。因此,I−是强亲核体而 Cl−的亲核性中
等;Et2S 亲核性很强,而 Et2O 很弱。在阴离子的例子中,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是像
MeOH 这样的质子溶剂(通常也是测定亲核性的介质)能与较小的阴离子形成更强的氢键,
导致其亲核性降低。这种解释的证据是:在非极性溶剂和气相中,Cl−的碱性和亲核性都比
I−略强。在中性物种的例子中,Et2S 的 S 具有更低的电负性,更大的体积也更有利于接近亲
电体。
•亲核性随亲核原子周围的空阻增大而急剧降低,而碱性略微增强。因此,尽管 EtO−既
是强碱(pKb = 17)也是强亲核体,t-BuO−是更强碱(pKb = 19)但亲核性极差。
•电荷离域会大大降低碱性,但只是稍微降低亲核性。例如 EtO−(pKb = 17)与 s-BuBr
在低温下反应比 AcO−(pKb = 4.7)更容易,但 EtO−大都作为碱使 s-BuBr 发生 E2 消除反应
(参见第二章) 得到 2–丁烯, 而大都作为亲核体使 s-BuBr 发生 SN2 取代反应得到 s-BuOAc。
AcO 的碱性和亲核性都弱于 EtO−,因此它需要更高温度来反应,但一旦它真正反应,产物

中,取代产物的比例更大,这是因为 AcO−的碱性大大弱于 EtO−,而亲核性只是略低。类似


的,简单酯的烯醇盐(pKb = 25)与二级卤代烃(例如 i-PrBr)在低温下反应主要得到消除
产物,而丙二酸酯阴离子(pKb = 14)需要更高温度才与 i-PrBr 反应,但主要得到取代产物。

•偶极溶剂(极性非质子溶剂,是有极性、液态、非粘性、难以电离出质子的化合物)

21 / 31
中缺乏氢键,使溶剂在其中的阴离子不受束缚,活性尤其高,从而导致阴离子的碱性和亲核
性都增强,但亲核性增强得更明显。例如,F−在水溶液中因为强氢键作用,极其不活泼,但
在 DMSO 中可以与卤代烃反应。常见的偶极溶剂有 DMSO(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
HMPA ( 六 甲 基 磷 酰 三 胺 , Hexamethylphosphoramide ), DMF ( N,N– 二 甲 基 甲 酰 胺 ,
N,N-Dimethylformamide) ,DMA(N,N–二甲基乙酰胺,N,N-Dimethylacetamide) ,NMP
( N– 甲 基 吡 咯 烷 酮 , N-methyl-2-pyrrolidone ), DMPU ( N,N’– 二 甲 基 丙 烯 基 脲 ,
N,N'-Dimethylpropyleneurea)和吡啶(pyridine),但不包括 EtOH 和 H2O。注意:为了书写
机理,对你来说意识到一种特定的溶剂是偶极溶剂比知道它的结构更重要。

无亲核性的碱在有机化学中扮演中特殊的角色,因此认识广泛应用的那些碱是非常重要
的:t-BuOK,LiN(i-Pr)2(LDA,二异丙基氨基锂,Lithium diisopropylamide) ,LiN(SiMe3)2
(LiHMDS,六甲基二硅基氨基锂,Lithium Hexamethyldisiazide) ,KN(SiMe3)2(KHMDS,
六甲基二硅基氨基钾,Potassium Hexamethyldisiazide)
,NaH 和 KH,EtN(i-Pr)(Hünig’s
2 base,
休尼希碱)和 DBU(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1,8-diazabicyclo[5.4.0]undec-1-ene) 。
这些碱大都有很大的空阻,除了 DBU 对 1°卤代烃也有一定亲核性,而金属氢化物因为动力
学原因没有亲核性。再次重申,记住这些化合物的性质比记住它们的结构更重要!

有时候确定一个化合物的亲核性和亲电性位点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请遵守 Meier
规则:如果有疑问,画出所有的孤对和共振结构,直到问题解决。
一个化合物第二好(second-best)的共振结构能给出亲核位点和亲电位点。例如,如果
画出苯甲醚(anisole)的共振结构,你会很容易明白为何亲电体总是进攻邻位(ortho)或
对位(para),而不是间位(meta)
。如果画出丙酮(Me2C=O)第二好的共振结构,很容易
看出羰基碳有亲电性。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典型亲核体。
•孤对型亲核体,如果是强碱(RC≡C−,R2N−,RO−,RS−) ,则只能存在于碱性条件下;
− −
弱碱(卤素负离子,RCOO ,RSO3 ,R2S,R3P)可以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存在。水和醇也
可以存在与碱性或酸性条件下,但在碱性条件下它们在与亲电体反应前会被脱掉质子,酸性
条件下就不会。胺(amine)在酸性条件下会被质子化为铵盐(R3NH+) ,后者没有任何孤对,
不具备亲核性,因此它们必须先经过一个脱质子化过程再作为亲核体进攻。
•大多数 σ 键型亲核体(PhMgBr,CH3Li,LiAlH4,NaBH4)碱性都极强,所以它们都
只能在碱性条件下使用。 只有少数 σ 键型亲核体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存在: Lewis 酸型亲核体,

例如 AlMe3,ZnEt2 和 i-Bu2AlH;少数非 Lewis 酸型 H 源,例如 NaBH(OAc)3 和 NaBH3CN。
•大多数 π 键型亲核体(烯醇,烯醇醚,烯胺,简单烷基取代的烯烃和芳香烃)可以在

22 / 31
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存在,但烯醇盐只能在碱性条件下存在。不过,在碱性条件下,π 键型亲
核体中只有烯醇盐和烯胺有足够强活性进攻亲电体。

1.6.1.2 亲电体和离去基团
亲电体是一种带有相对低能量的空轨道,能接受外来电子形成新键的化合物。一个亲电
体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是带正电的。有三种不同的亲电体:Lewis 酸型亲电体,π 键型亲
电体,σ 键型亲电体。
•Lewis 酸型亲电体有一个未达到八隅律的 E 原子和一个低能量的非键轨道——通常是
p 轨道。来自亲核体的一对电子使之达到八隅律,在亲核位点和 E 之间形成一根新键。反应
后 E 的形式电荷减 1。碳正离子,硼和铝的化合物是常见的 Lewis 酸型亲电体。

•在 π 键型亲电体中,亲电原子 E 满足八隅律,但它通过一个 π 键与一个能接受外来电


子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π 键型亲电体通常有 C=O,C=N 或 C≡N 键,在这些键中电负性
较低的原子是亲电原子。C=C 和 C≡C 键与亲电原子相连时,也是亲电的。SO3 和 RN=O
也是亲电体。某些阳离子型亲电体可被划分为 Lewis 酸型的,也可算作 π 键型的,取决于使
+ +
用最好的还是第二好的共振结构。例如,R2C=OH ↔ R2C—OH,H2C=N+Me2,RC≡O,O
=N=O,N≡O 也同理)。当一个亲核体进攻一个 π 键型亲电体时,π 键断裂,π 键电子移
到 π 键的另一个原子上(即没被亲核体进攻的原子) ,导致其形式电荷减 1。

•σ 键型亲电体有 E—X σ 键。亲电原子 E 满足八隅律,但它通过一根 σ 键与一个原子或


原子团相连。后者称为离去基团(leaving group)
,离去时会带走 E—X 键的一对电子,形成

独立的 X ,形式电荷减 1。亲核体与 σ 键型亲电体反应时,一对电子与亲核原子 E 形成一
根新键,自身的形式电荷增 1。E 的总电子数没有变化。

σ 键型亲电体还可进一步分为三类: E 为碳原子的,
E 为杂原子的, E 为 H 原子的(Brønsted
酸型)。第一类包括卤代烃(alkyl halide),烷基磺酸酯(alkyl sulfonate)和其他的拟卤素代
+
物(pseudohalide) ,锍盐(sulfonium ion,例如 Me3S+)
,𨦡𨦡盐(oxonium ion,例如 Me3COH2) 。
这类亲电体即使没有亲核体,C—X 键也可以自发地异裂,得到碳正离子。

23 / 31
常见的第二类 σ 键型亲电体包括 Br2 和其他卤素单质,过氧酸(RCO3H,O—O 键中靠
近羰基的那个亲电),RSX 和 RSeX(X 可以是 Br 或 Cl;S 或 Se 亲电)。此类亲电体 E—X
键不能自发地异裂,因为 E 原子的电负性太高,不可以缺电子。


多卤代烃如 CBr4 和 Cl3CCCl3 的亲核位点是卤素原子,而不是碳原子,因为 Br3C−和 Cl3CCCl2 是很弱

的碱(因为它可被多个吸电子基稳定),而碳原子被大量大体积的卤素原子包藏在内部,以致于亲核
体无法接近它们。
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各不相同,极大的取决于离去基团的 pKb:离去基团碱性越弱,离
去能力越强。总体而言,只有极好(excellent)和好(good)的离去基团(参见 Table 1.5.)
在 SN2 取代反应中才会以比较可观的速率离去。温和(fair)和差(poor)的离去基团只能
通过一个相邻的带负电荷的基团才能被挤出,例如加成–消除机理中的羰基。
*常见错误警告:H−、O2−和其他不稳定碳负离子都是非常差的离去基团,几乎从来不离去!

pKb 数值并不总能给你离去能力的正确排序。例如,酰胺(RCONR2)可在强碱催化下水解,但炔酮
(RCOC≡CR)不能水解,即使−NR2 的 pKb = 35,而−C≡CR 的 pKb = 25。对这种异常现象的解释是:
酰胺的 N 在离去前已经很可能已经被质子化了,因此离去的不是−NR2 而是 HNR2(pKb = 10)
。基于相
似的理由,−CN 的离去能力比 pKb 标示的要低得多。亲电体结构,金属反离子(counterions)的存在
以及反应介质的本性也都是影响离去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环张力的降低能提升一个基团的离去能力。例如,环氧化合物(epoxide)很容易与亲
核体 Nu−反应开环得到 NuCH2CHRO−,即使烷氧基通常是极差的离去基团。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 C=C π 键既可以做亲核体也可以做亲电体。那么如何判断一种烯烃
是亲核体还是亲电体呢?烯烃是有机化学界的变色龙:它们如何反应取决于连接在它们身上
的基团是什么。

24 / 31
+
被吸电子基取代——例如—CR2,—COR,—CO2R,—C≡N,—NO2 或—CH2X(X 是
离去基团)——的烯烃和芳烃都是亲电体。
被给电子基取代——例如—OR,—NR2,—CH2MgBr——的烯烃和芳烃都是亲核体。
简单的烯烃和芳烃也是亲核体。
*常见错误警告:被吸电子基取代的烯烃和芳烃亲电位点不是 α-C(即直接与取代基相连的碳原子)
,而是 β-C
(与 α-C 紧邻的碳原子),
这是因为吸电子基的作用使 π 电子云偏向自己,
β-C 上的电子云密度比 α-C 更低。
被给电子基取代的烯烃和芳烃亲核位点是 β-C。

亲核烯烃与足够强的亲核体作用也能做亲电体,亲电烯烃与足够强的亲电体作用也能做亲核体。例如,
烷基锂(RLi)可与亲核烯烃——乙烯发生加成,而 Br2 可与亲电烯烃 2-环己烯-1-酮的 C=C π 键发生
加成反应。这些例子为烯烃的“变色龙”身份提供了更多证据。
+
*常见错误警告:不要把形式正电荷与亲电性搞混!例如 CH2=OCH3,高电负性的氧原子带形式正电荷,

+
但它并不缺电子,也不能认为它亲电。现在写出共振式,H2COCH3,碳原子带形式正电荷并缺电子。同时

+
考虑这两个共振式, 哪个更容易被亲核体进攻呢?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 Me2N=CH2,
C 和 O 这两个原子钟,

+ + –
Me3O和 PhCH2=N(O)Ph 上。总体而言,一个杂原子如果满足八隅律,即使带形式正电荷,也没有亲电性;

任何与该原子相连且电负性小于它的原子都是亲电的。最典型、能被学生快速记住的例子是 H3O+。它的 O
带形式正电荷,而 H 亲电。
卡宾(carbene,碳烯) ,一类反应中短暂存在的物种,尽管通常表现出亲电性,但形式
上可以兼有亲核性和亲电性。卡宾(CR2)中的碳是 2 价的,价层只有 6 电子并包含一对孤
对电子。你可以把它们看做±CR2 或 : CR2(“±”代表没有形式电荷)。最广为人知的卡宾
是 CCl2。它是用 CHCl3 与强碱反应制得的,用于和烯烃反应制备二氯环丙烷。一氧化碳
( )和异腈( )都可以看做稳定的卡宾。卡宾将在第二章
和第五章做更详细的讨论。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典型亲电体。
•Lewis 酸型亲电体都是 Lewis 酸,因为它们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存在。
*常见错误警告:碱性条件下的反应机理,不要写出游离的 H+或碳正离子 R3C+。
•大多数 σ 键型亲核体——无论是 C—X 型还是杂原子–杂原子型——都可以在酸性和碱
性条件下存在。不过在酸性条件下,C—X 型亲电体通常会转化为碳正离子会,对在该条件
下能存在的亲电体都失去了反应活性。
•大多数 π 键型亲核体可以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存在。但酸性条件下,π 键型亲核体经
常会在与亲电体反应前就与 H+或别的 Lewis 结合。

1.6.1.3 典型极性反应机理
异丁烯(2-甲基丙烯)与 HCl 反应生成叔丁基氯的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极性反应。

25 / 31
HCl 是一种酸,它解离为 H+和 Cl−。弯箭头用来表示 σ 键电子移到高电负性的原子上。

现在反应混合物中有 3 种物种。它们的反应性如何表示呢?H+是亲电体,Cl−和异丁烯
是亲核体。亲电体与亲核体反应!Cl−与 H+结合重新得到 HCl,这只是第一个反应的逆反应,
没有实际意义。异丁烯的 π 键电子可以和 H+结合得到一种碳正离子 Me3C+。

我们注意到这步反应的一些要点。
首先,方程式左侧有净的正电荷,所以右侧也必须有净的正电荷;
其次,无论是电子数还是氢原子数,方程式左右两侧都应当一致(记得使用 Grossman 规则!
);
第三,H+ 可以连 接到任一双 键碳上,但它最终选择 了连 接取代基更少,亲核性 更强 的那个碳
(Markovnikov’s rule,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第四,亲核碳原子(反应物和产物右边的那个)周围的电子数在反应过程中不应发生变化,但非亲核
的碳原子失去了一对电子,因此产物中该原子缺电子。
碳正离子是一种亲电体,而反应混合物中还有一种亲核体(Cl−)
。因此反应最后一步是

Cl 的一对孤对与碳正离子亲电的碳原子形成一根 σ 键,产物是叔丁基氯。

1.6.1.3 酸性和碱性条件;pKa 规则
极性反应通常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而这两种条件下发生的反应的机理具有截然不
同的特征。
为了证实一个反应经历碱性极性机理,可以寻找胺、醇盐、Grignard 试剂或有机锂化合
物这样的碱。如果出现了前面讨论过的典型非亲核性碱,或者盐类(尤其是阳离子为碱金属
Li、Na、K 或大的铵离子 Bu4N+) ,也是碱性极性机理的一个标志。
为了证实一个反应经历酸性极性机理,可以寻找 Brønsted 酸或 Lewis 酸。常见 Brønsted
酸包括羧酸,TsOH(对甲苯磺酸)和其他磺酸,矿物质酸例如硫酸和盐酸,甚至弱酸性的
铵盐例如 NH4+Cl−或 pyrH+TsO(也称为

。常见 Lewis 酸包括 BF3,AlCl3,TiCl4,ZnCl2,
PPTS)
SnCl4,FeCl3,Ag(I)盐和稀土元素盐例如 Sc(OTf)3。3°卤代烃在极性溶剂中反应液通常经历
酸性极性机理。
*常见错误警告:如果一个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则没有强碱能在其中存在!如何带负电的物种都必须是
Cl−这样的弱碱。如果一个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则没有强酸能在其中存在!如何带正电的物种都必须是
弱酸。
例如,酯交换反应可以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进行。

26 / 31
+
在碱性条件下,所有出现的物种都是弱酸。注意该机理中没有出现任何 R2OH 物种。

在酸性条件下,所有出现的物种都是弱碱。注意该机理中没有出现任何 RO−物种。

在这两种条件下,烯醇直接进攻酯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直接进攻的产物会同时具有
+
RO−和 R2OH 基团,使它既是强酸又是强碱。在同一个物种中同时出现强酸和强碱是站不住
脚的,正如 NaOH 和 H2SO4 不可能在同一反应混合物中大量共存。

极性机理的第一步反应往往是质子化(deprotonation)或脱质子化(protonation) 。如果
一个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找到底物可电离的质子,将其拔除即为第一步。如果一个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找到碱性位点,对其进行质子化即为第一步。
一种弱碱可以将一种弱酸脱质子化,得到一种强碱,反应速率很快且可逆。这步反应在
热力学上实际是不自发的,因为碱的 pKb 并不比酸的 pKa 低 8 个数量级以上。pKa 规则是用
来判断一步热力学不自发的脱质子反应在一个机理中是否合理的经验规则。例如,OH−拔除
丙酮的质子是可行的,因为 OH−的 pKb 仅仅比丙酮的 pKa 低 5 个数量级。而 OH−拔除 BuC
≡CH 的质子是不可行的,因为 OH−的 pKb 比 BuC≡CH 的 pKa 低 10 个数量级。当然,该规
则也可以用在质子化过程中,但是没碱性条件下那么重要,因为这些反应中通常会用到很强
的酸。

Problem 1.6. PhC≡CH 可以被 OH−脱质子化,但 BuC≡CH 就不可以。这一事实能告诉你关


于 PhC≡CH 和 BuC≡CH 的相对酸性的哪些信息?

一个分子常常有多个碱性或酸性位点。记住质子化–脱质子化反应非常快,而且是可逆
反应,因此仅仅因为底物有一个酸性或碱性位点,并不意味着该位点质子化或脱质子化一定
是你的机理的第一步。指出哪个位点必须脱质子化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27 / 31
Problem 1.7. 哪个是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位点?为了让反应可以进行,哪个位点脱质子?

有时候明显是碱性条件,却没有可电离的质子。你可以寻找与离去基团 X 间隔 3 根键
的质子,例如 H—C—C—X,这样的质子也是可以电离的。如果存在强亲核体,你可能还需
要找到亲电原子。不要忘记带形式正电荷但满足八隅律的杂原子没有亲电性!

1.6.2 自由基机理
自由基机理中大量出现奇电子物种。不是所有涉及自由基的反应都是链式反应,也不是
所有的链式反应都涉及自由基,但自由基反应和链式反应有如此多的共同点,以致于这两类
反应总是在一起讨论。
一个链式反应包含 3 个部分:链引发(initiation),链增长(propagation)和链终止。
以下列总反应为例:

在自由基链式反应的链引发阶段,化学计量的(即满足配平的方程式中所需用量)起始
原料中的一种,有一小部分通过一步或多步反应转化为自由基。为了促使自由基产生,有时
候还要加入引发剂(initiator)或者进行光照(hν) 。在这个例子中,无需加入引发剂,光照
足以使反应物之一的 Br2 发生 σ 键的均裂(homolysis)得到 Br·自由基。

在链引发阶段,化学计量的起始原料通过一步或多步反应转化为产物。

在链终止阶段,两种自由基相互接触,发生结合(combination)或歧化(disproportionation)
反应,得到一种或多种闭壳层(closed-shell)的物种。

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核心是链增长,正确书写其机理尤为重要。链增长有如下的特征:

28 / 31
•链增长的每个步骤,在箭头的两侧都一定各有一个奇电子物种。稍有例外的是 O2,这
是一个 1,2-双自由基,它可以与另一种自由基混合,从而在链增长阶段得到新的自由基。不
过即使是在这个例子中,箭头的两侧电子数依然为奇数。
*常见错误警告:链增长阶段不涉及两种自由基之间的反应,它们到了链终止阶段才会相互反应。唯
一的例外就是 O2 参与的反应。
•链引发阶段的产物自由基是链增长阶段第一步的起始自由基,而且链增长各步的产物
自由基也成为下一步的起始自由基,此外,最后一步的产物自由基恰为第一步的起始自由基。
•如果把链引发阶段各步的方程式加到一起,按照系数删去方程式两侧同时出现的物种,
会得到总反应式。
•只有化学计量的起始产物或者其碎片(fragment)才出现在链增长阶段。
*常见错误警告:尽管引发剂可能参与链式反应的链增长阶段,但这样书写的机理很差。引发剂的浓
度通常都非常低,一种自由基与之相遇并反应的几率显然远低于与化学计量的起始原料相遇的几率。
•链引发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放热的或接近热中性的(thermoneutral)
。如果某个特定
步骤吸热,则自由基会在这一步大量聚集,然后相互反应使链终止。
上述特征除了第一条以外对于所有链式反应都是适用的,并不仅限于自由基型链式反应。

如何确定一个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是合适的呢?问题的关键是链引发。大多数自由基都
是极不稳定的物种,因此当它们用于合成时,必须在其他物种存在的情况下被产生出来。产
生自由基的方法只有有限的几种:
•烷基和酰基过氧化物、AIBN(偶氮二异丁腈,azodiisobutyronitrile,参见第五章)都
是常用的引发剂。这些物质在光照作用下都会快速地均裂,得到自由基。
*常见错误警告:过氧化氢(H2O2)和烷基过氧化物(ROOH)都不能做自由基引发剂,这是因为室
温下这些物质均裂产生的·OH 能量太高。
•O2 是稳定的 1,2-双自由基,可以从有机物中抽出 H·,从而产生自由基,或者与 Et3B
反应产生 Et2BOO·和 Et·。记住空气中约含 20%的 O2!
•可见光的能量足以使弱 σ 键例如 Br—Br 断裂,或者促使一个电子从化合物的 HOMO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通常是一个 π 键轨道——
激发到 LUMO,产生 1,2-双自由基。如果化合物中有足够弱的键(例如 C—I 键) ,则即使是
环境光也足以引发一个自由基链式反应。
•弱 σ 键,尤其是杂原子–杂原子 σ 键(O—O 键,N—O 键等),以及大张力的 σ 键,可
以简单地通过加热发生均裂反应。
有些周环反应需要光照条件,所以不要认为需要光照的反应都经历自由基机理。同时,少数自由基链
式反应不需要加入引发剂。这些反应会在出现时加以讨论。
有些自由基机理不是链式反应,也不需要引发剂,例如 Li、Na、SmI2(通常溶解在液
氨中)和羰基化合物的光促重排反应。含弱 σ 键的化合物(尤其是含杂原子–杂原子 σ 键或
大张力的 σ 键)在加热时经由非链式自由基机理发生分子内重排反应。第五章会详细讨论分
辨链式和非链式机理的技术。

1.6.3 周环机理
辨别周环反应时须得谨慎。它们像极性反应那样,可以在酸性、碱性或中性条件下发生。
很多反应都包括几步极性机理和一步周环机理。有时,指出起始原料和产物之间的关系极为
困难,因为周环反应发生时通常伴随着成键类型的极大变化。
周环机理存在下列关键特征:
•周环反应涉及至少一个 π 键的形成或断裂。通常总是涉及多于一个 π 键,起始原料或

29 / 31
产物有两个共轭 π 键。
•周环反应是立体专一的(stereospecific)。如果反应物有反式双键,则只会得到一种非
对映体产物;如果反应物有顺式双键,则只会得到另一种非对映体产物。
•周环反应中没有带电的或缺电子的中间体。它们曾经被人们开玩笑地称为“非机理”
反应。但是,一个机理可能包括几步极性反应和更多周环反应,在这些情况下,可能有大量
带电和缺电子的中间体出现。

有时难以准确判断一个反应是否经历周环机理另一个原因是:同一个反应往往可以写出一个非常合理
的自由基机理或极性机理。在本书中,当一个反应可以写出周环机理和非周环机理时,以周环机理为正确
机理,除非理论或实验证据证明不是。
某些周环反应需要光照才能发生或者只有光照时才能得到特定的光化学产物。因此,光
照条件往往暗示着自由基机理或周环机理。如果键的变化可表达为电子沿着环移动,则一个
光催化的反应通常经历周环机理。

1.6.4 过渡金属催化和促进的机理
某些广泛应用的有机反应是过渡金属催化或促进的。例如,烯烃的催化氢化反应,烯烃
的双羟基化反应,Pauson–Khand 反应分别需要 Pd、Os 和 Co 的配合物。过渡金属的 d 轨道
使得过渡金属可以发生主族元素所不能发生的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过渡金属促进的反应机
理难以理解。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比标准的有机反应更容易理解,因此这类反应
可以通过反应混合物存在过渡金属来识别。
某些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有机反应中仅仅用做 Lewis 酸。这类反应可归类为酸性极性反应,而非过渡金
属促进的反应。常见的 Lewis 酸性过渡金属配合物包括 TiCl4、FeCl3、AlCl3、AgOTf、ZnCl2 和 CeCl3。还
有少数过渡金属配合物被用作单电子还原剂或氧化剂,例如 FeCl2、TiCl3、SmI2 和(NH4)2Ce(NO3)6(CAN)。
使用这些化合物的反应最好被归类为自由基反应。

1.6 总结
诚然,书写机理最难的是开头,不过遵循下面的步骤会更容易一些。
•对起始原料和产物中的重原子进行标记。
•将从起始原料到产物中,非氢原子之间的成键和断键情况进行列表。但不要列出 π 键
和与氢原子成的键。
•配平方程式。
•观察起始原料和产物(包括副产物)
,对总反应进行归类。该反应是一个加成反应?消
除反应?取代反应?还是重排反应?有的反应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这些反应类型的复合。

30 / 31
•根据反应条件对反应进行分类:它是一个碱性条件下的极性反应?酸性条件下的极性
反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还是金属促进的反应?某些反应,尤其是周环反应,可能是
两个或多个这些反应类型的复合。
一旦你对总反应和机理进行了分类,你可选择的机理范围会缩小很多。例如,一个芳香环在碱性条件
下的取代反应通常只能是三个机理中的一个。
•如果是极性机理,确定亲核性、亲电性以及发生 σ 键的断裂或生成的原子的酸性。在
碱性条件下,第一步通常是一个酸性原子脱质子化并获得亲核性。在酸性条件下,第一步可
能是一个离去基团或一根键的质子化。
学生们面对机理问题时经常会问道: “我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特定的亲核体进攻一个特定
的亲电体得到一个特定产物?”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机理是你讲述的一个关于化合物 A 如
何转变为化合物 B 的故事。为了讲述这个故事,你需要知道产物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
你的故事听起来更像是在玩 15 个孩子给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轮流补上一段的游戏,最后的故
事版本已经无所不包。有时候产物会是一个次要或者意想不到的物质,但机理问题通常会告
诉你产物是什么。有机化学家确实需要学会如何预测一个反应的产物,但本书为了帮助你学
习如何书写机理,会淡化这项技能。只有极个别的情况下,你需要预测一个反应的过程。

31 / 31
第 2 章 碱性条件下的极性反应

现在,你已经学会如何判断一个特定反应机理的类型,你应该准备学习如何书写一个
反应的机理了,本章是关于碱性条件下极性反应的论述,为了能使你熟悉有机化合物在碱性
条件下的反应模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些典型的机理。
更多反应我们将在后续章节“命名反应”中讨论。本书中使用的是命名反应中广泛使用的
简化例子,不需要你记住反应名字,只需认识反应的机理就行。本书的目标是不论你事先是
否知道反应是否发生,只要能画出反应机理就好。

2.1 C(sp3)—X σ 键的取代和消除反应(第一部分)


具有(X)离去基团与 C(sp3)相连的亲电试剂常发生取代或消除反应。在亲核取代反
应中,一个亲核试剂——亲电试剂 σ 键取代了亲电试剂——X σ 键。

50
在一个消除反应中,离去基团——X(具有相应的电子对)和电正性基团 E(常常是 H)
一起从化合物中离去。最常见的消除是 β-消除,其中的 E 和 X 紧连在一起且在产物原子间
形成新的 π 键。

2.1.1 经 SN2 机理的取代反应


在碱性或中性环境中,1°,2°(非 3°)C(sp3)常经 SN2 机理发生取代反应。在 SN2
机理中,亲核试剂 Nu- 从与 C—X 键共线的亲电中心背后进攻。用 Nu-上的孤对去形成 C—Nu
键,C—X 键断裂的同时,X 带着一对电子离开。随着反应的进行,Nu 和 C 上其他三个基
团背向 X 离开。因此,该反应中 C 发生完全的立体化学翻转。电荷不必画出:亲核试剂可
以是阴离子或中性的,亲电试剂可以是中性的或阳离子。

弯箭头表明亲核试剂上的一对电子从亲核试剂移向缺电子中心,亲核试剂原子的形式电
荷升高 1,离去基团的形式电荷下降 1,负号代表形式电荷和一对电子,当亲核试剂不带电
荷时经常画出一对电子。

※常见错误提示:仅在 1° ,2°C(sp3)上经 SN2 机理发生分子间亲核取代。在碱性条件


下, 3°C(sp3)可发生分子内 SN2,但是 C(sp2)永不进行 SN2 取代。C(sp2)的亲电取
代或者在 3°C(sp3)分子间取代必定经 SN2 以外的机理进行(见下面) 。

51
※常见错误提示:F-,HO-,RO-(环氧化物除外),H-和 C—在碱性条件下永不作 SN2 反应
的离去基团。
孤对亲核试剂是 SN2 反应中非常活跃的参与者,σ-键亲核试剂也经常参与 SN2 反应,但
不如孤对亲核试剂活性强。与之对比,π 键亲核试剂常常没有足够高的能量与具有八隅体的
 
原子反应。主要的特例是烯胺( R 2 N  CR  CR 2  R 2 N  CR  C R 2 ),其 β 位有足
够 的 活 性 去 进 攻 有 特 殊 活 性 的 卤 代 烃 如 CH3I 和 烯 丙 基 溴 、 苄 基 溴 , 和 烯 醇
 
O CR  CR 2  O  CR  C R 2 ,可以和许多卤代烃作用。

带有烯丙基的亲电试剂离去基团可经历 SN2 或 SN2'取代。在 SN2'取代中,Nu-上的孤对


移到烯丙体系的 γ-C 上成键(α-碳是指与离去基团相连的 C 原子。)。β 和 γ-C 原子之间的 π
键电子移到 β 和 α-碳原子之间形成新的 π 键,离去基团随后离去。双键转移是鉴定 SN2'取
代机理的关键。在一个特定的亲核反应中,你很难预言一个特别的烯丙基卤代物或拟卤化物
是采取 SN2 还是 SN2'。

SN2 取代也可以在 C 以外其他元素上发生。例如手性 S 原子的取代发生构型翻转,表明


该过程为一个 SN2 机理。

与第一排主族元素相比,第二排和重原子例如 P 和 S 能扩展八隅律,因此,这些原子
的取代能按 SN2 机理或者经一个两步的加成-消除机理。第一步,亲核试剂加到亲电试剂重
原子上得到一个超价的,10-电子中间体。

52
第二步,离核试剂离去得取代产物。10-电子中间体的寿命或短或长。因此,S、P 或重
核元素经 SN2 或加成-消除机理都可能。

重元素取代的
加成-消除机理

并非所有碱性条件下的取代反应都发生简单的翻转。有时手性 C 亲核取代的构型得以
保持。这类反应中,常发生两个连续的亲核取代反应。例如 α-双氮羧酸与 Cl- 发生连串反应。
第一步,羧酸盐上的 O- 作亲核试剂,代替 N2 翻转得一个三元环(一个 α-内酯)。在第二步
SN2 取代中,Cl- 替换 O- 伴随翻转得完全保持产物。

有时,亲核取代反应手性 C 失去单一构型,对此,有四种可能合理的机理。
1.原料立体中心在发生 SN2 反应前失去单一构型。例如,立体化学单一的 2-溴代环己酮
可能通过酸性的立体中心去质子化和重新质子化失去单一立体构型。
2.在 SN2 反应后产物立体中心失去单一构型。
3.亲核试剂也可以作为离去基团或发生副反应,特别是包括 I-的反应,I- 既是好的亲核
试剂又是好的离去基团。因为这个原因,制备碘代烷如 2-碘代丁烷的对映体是困难的。
4.取代过程可能伴随非 SN2 机理,即 SRN1 或消除-加成。后面章节将讨论这些取代机理。

2.1.2 经 E2 或 E1cb 机理进行的 β 消除反应


C(sp3)—X 亲电试剂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进行 β-消除。碱性条件下,经 E2 或 E1cb
机理 β-消除。一致认为 E2 机理更普通些。碱上的孤对移动与 H 原子成键,该 H 原子是连
在与亲电性 C 相邻的 C 原子上的。H—C 键上的电子同时移到亲电性 C 原子上形成一个 π
键。因该 C 原子已经具有八隅体结构,

53
欲再形成一个新键则离去基上的键必须断裂。其成键电子作为新的孤对伴随离去基团一起离
去。

在 E2 机理中,因 H—C 和 C—X 键同时断裂,消除反应的过渡态轨道的立体要求是组


成体系的这两个键必须共面(即彼此平行)。烯丙型化合物可以用两种形式使两个键共面,
顺叠式(它们通过 0°角的重叠形式)和反叠式(反式共平面)(它们通过交叉的 180 °角
的重叠形式) 。交叉排列比重叠排列能量低些,因此,反式消除比顺式消除更常见。

在构象上环对状化合物有更多的限制。在六元环中,E2 消除的反式共平面要求离去基
团和相邻的 H 原子处在轴向上,易获得此构象的化合物比非此构象的化合物更容易发生 E2
消除。例如,在薄荷基氯化物中,在能量最低的构象中,C—Cl 键和任何相邻的 C—H 键都
不是反式共平面的,因此,E2 消除比它的非对映体新薄荷基氯慢得多,新薄荷基氯能量最
低的构象中 C—Cl 键与两个 C—H 键是反式共平面的。而且,在新薄荷基氯的活化构象中有
两个 C—H 键与 C—Cl 键是反式共平面的,因此获得两种 E2 消除产物。而在薄荷基氯的活
化构象中只有一种 C—H 键与 C—Cl 键是反式共平面的,因此获得唯一的 E2 消除产物。

54
碱性条件下,不仅 1° ,2°C(sp3)—X 经 E2 机理发生 β-消除,就是 3°C(sp3)—X
体系也能。烯丙基氯化物也容易进行 β-消除。当 H 原子与烯丙基卤原子不在同侧时,可得
炔或二烯,甚至炔酯(烯醇酯)也可经历 β-消除得炔。

问题 2.1 画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也可见到 E2'消除,π 键插入到发生断键的两个 C 原子之间。例如下面的反应中,F-是


碱,Me3Si 基团代替了通常的 H。

β-消除有时也能得到高能量的物种。在强碱条件下,卤代苯经 β-消除得苯炔,该化合物
具有很大的张力和活性。酰氯在温和的碱性条件下经 β-消除得烯酮。这两个反应我们后面
还会遇到。

55
当 H 具有特殊的酸性(通常因其与羰基相邻)且离去基团特别弱(尤其是-OH 或
-
OR),执行一个叫做 E1cb 的两步的机理。在该机理中,酸性质子首先被移去形成一个
稳定的碳负离子。然后 C 上的孤对和相邻的亲电性的 C 形成一个 π 键,迫使离去基团
离去。丁间醇醛(β-羟基羰基化合物)脱水是经 E1cb 机理消除最常见的例子。

碱性条件下半缩醛转化为羰基化合物常采用 E1cb 机理。

2.1.3 预测取代与消除的竞争

总的来说,任何具有孤对的化合物都可作为碱或亲核试剂与 C(sp3)—X 反应,导致


E2 消除或 SN2 取代的发生。(表 2.1)可以适当预测发生取代还是消除。反应过程中两个主
要决定因素:⑴ 具有孤对化合物的亲核性和碱性和 ⑵ 底物的特性:Me 或 Bn, 1°, 2°, 或
3° 卤代物。

※ 常见错误提示:取代还是消除是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之间谈判的结果。谁也不能
单独决定反应的结果!

具有孤对的化合物的亲核性和碱性是决定发生取代还是消除的首要因素。我们已经讨论
过亲核性与碱性的影响因素(第一章)。对 C(sp3)—卤化物来说,碱性亲核试剂可简单地
分成是好的亲核试剂——弱碱,好的亲核试剂——强碱,和弱的亲核试剂——强碱。

56
• 第二排或者重核物种和非常稳定的碳负离子是强亲核试剂和弱碱。Br-, I-, R2S, RS-,和
R3P 均属此类。还有-CN,稳定的烯醇负离子如丙二酸负离子及其衍生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
如铜酸盐(R2CuLi)。

• 第一排,无位阻的中等稳定的碳负离子是强亲核试剂和强碱。无位阻的 RO-, R2N-, 和


R3N 属于此类,还有烯胺、简单烯醇、炔基负离子(RC≡C-)。 Cl- (名义上在第一排)也属
此类。

• 第一排,高空阻不稳定的碳负离子是弱亲核试剂和强碱:t-BuO-, i-Pr2NLi (LDA),


(Me3Si)2NK (KHMDS), i-Pr2NEt(许尼希碱), 和脒类、胍类 如 DBN, DBU, 和 TMG 也属此
类。还有 C(sp2) 和 C(sp3)的格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NaH 和 KH 也在此列。 F-在非质子溶
剂中是强亲核试剂而在质子溶剂中是一个弱亲核试剂,但它总是一个强碱。

某些常见的咪类、
呱类是相对
非亲核性的

显然地,将亲核试剂和碱分成“强的”和“弱的”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粗略的分法。亲核性和
碱性有一种从优秀的经过良好的、中等的、弱的到糟糕的递变。上述过于简单的划分仅在预
言反应时起指导作用。

※ 常见错误提示:不要忘记一个“强亲核试剂”是指针对 CH3Br 在 25 °C 下在

MeOH 溶剂中定义的。某些物种,如 CH3MgBr,对 σ-键亲电试剂来说不是强亲核试剂,而


对 π-键来说是非常强的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的性质是如何影响亲核试剂的亲核性的(软硬
酸理论)见弗莱明, 伊安, 有机化学中的前线轨道理论 (纽约: 约翰威利出版社, 1976), pp.
34ff.
决定取代还是消除的第二个因素是亲电试剂的结构。

• MeX 和 BnX 不能经历消除(无 β-H)且对 SN2 是好的底物。


(无位阻,Bn 也可以稳
定取代反应的过渡态)因此,这类底物只发生取代。

• 1° 卤代烷喜欢进行 SN2 (相对无位阻) 且不喜欢进行 E2 (相对无取代的烯烃产物,因


此它的能量不是很低), 所以说如果它们是一个强的亲核试剂且碱性可以忽略的话,它们趋
向于进行取代反应。然而,如果亲核试剂亲核性相当弱但是碱性很强,消除也是允许的。

• 3°卤代烷憎恶 S 2 (阻碍太大) 喜欢进行 E2 (高度取代的低能烯烃产物, 减轻空间的拥


N

挤), 如果碱性的确很强,忽略掉它们的亲核性,趋向消除。然而,如果碱性相当弱但确是
一个好的亲核试剂,

57
它们也可能经历 SRN1 机理(见后面)
,或者不发生反应。

• 2° 卤代烷在处在峰尖上。 总的来说,消除或取代它们都喜欢经历,具体要依碱性和
亲核性哪个占优势而定。

若既非亲电试剂(2° 卤代物)也非亲核试剂(强碱—强亲核试剂)对取代或消除有强
烈的偏爱,就会发生这种它们彼此询问的情况,“我不知道,你打算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
消除比取代占优势,但是真实的产物比率常常依赖于底物的结构、溶剂和其他因素。烯丙基、
苄基、炔丙基( C  C  C  X )2°卤代烷 SN2 比例增加。反应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进行或
是通过减弱亲核试剂的碱性,也能使 SN2 比例增加。环状的比非环状的 2°卤代物更倾向于
E2 ,但是这种趋势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得到改善。高烯丙基( C  C  C  C  X )或高
炔丙基( C  C  C  C  X )底物,忽略他们的取代形式,比其他底物更趋向于消除,这
是由于活化的烯丙位或炔丙位 C—H 键倾向于去质子化(共轭)。

※ 常见错误提示:离去基团 X- 的离去能力对 SN2 和 E2 的总反应速率都有影响。 ——


离去基团越好,反应速率越快。但是在其他主要因素面前它还只是一种相对微小的影响。你
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来确定 SN2 或 E2 谁占优势。

2.2 对亲电性 π 键的亲核加成

2.2.1 羰基化合物的加成
 
羰基化合物 C=O 有两个主要的共振式, R 2 C  O  R 2 C O 。在第二个共振式中,C
是缺电子的,因此羰基化合物是好的亲电试剂。具有 α-H 原子的羰基化合物是相对酸性的
 
化合物,因为通过移去H后产生的碳负离子通过羰基共振 O  CR  C R 2  O CR  CR 2
得以稳定。由此得到的烯醇负离子在 α-C 的 O 上具有亲核性。在碱性条件下,羰基化合物
具有羰基碳上的亲电性和 α-C(如果它们与 H 原子相连)上的亲核性。这两部分可以描述所
有的碳基化合物化学。
 
羰基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与 R 2 C O 共振式的稳定性直接相关。一般类型的羰基化
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顺序是 RCOCl (酰氯) <

58
RCO2COR (酸酐)< RCHO (醛) < R2CO (酮) < RCO2R (羧酸,酯) < RCONR2 (酰胺) < ROCO2R
(碳酸酯) < ROCONR2 (尿烷/氨基甲酸酯) < R2NCONR2 (尿素) ≈ RCO2- (羧酸盐)。羰基化合
物亲核加成得到一个相对稳定性较小的共振式中间体,因此,该过程消耗掉了羰基化合物的
大部分共振稳定性,结果羰基化合物的动力学稳定顺序与热力学稳定顺序一致。

σ-键亲核试剂如格利雅试剂(RMgBr),有机锂化合物(RLi),和金属氢化物如 NaBH4 和
LiAlH4 与醛酮加成得醇。醛酮加成络合物机理是有争议的,但这里一个简化的图片就足够
了。C–M 或 H–M σ 键上的电子离开金属在亲核性原子与亲电性羰基碳之间成键。同时 C=O
π 键上的电子移到 O 上形成孤对,最后得到醇。

格利雅试剂和有机锂化合物也是非常强的碱,你可能要问,在面对羰基化合物时它们
到底什么时候作碱,什么时候作亲核试剂呢?1,3-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很强,通常这些化合
物容易脱质子,但是简单的醛酮脱质子与加成的比率依底物而定。总的来说,空阻越大,可
见到脱质子的程度越大。即使底物空阻很大,试剂 CeCl3 也能显著增加加成的量,机理尚
不明确。

59
当醛酮的 α-C 是一个立体中心,有机金属亲核试剂与羰基加成产生一个新的立体中心,
常观察到选择性形成一个对映体比另一个占优势的情况。在许多反应实例中,观察到的立体
选择性与费尔金–安选择性一致。羰基的 α-C 立体中心有一个大基团 RL,一个小基团 RS 和
与之相连的 H 原子。考虑羰基 C 与 α-C 之间不同的旋转异构体。 (理解这种争论最好的方式
是使用纽曼投影式。)亲核试剂 Nu 尽量从远离 RL 的路线进攻羰基。最令人满意的情况是,
-

如果把 C–RL 和 C=O 放在成 90°的二面角中,Nu- 从 RL 的背面进攻羰基。这种情况下两


种最佳的旋转异构体是:一种是 RS 和羰基上的取代基 R 几乎重叠,另一个是 H 几乎和羰基
取代基 R 重叠,后一种旋转异构体在 Nu- 接近羰基 C 时位阻最小。接着,产物中主要的非
对映异构体是 Nu 在 RL 的对面且 OH 在 H 的对面。

有机金属化合物对醛酮的立体选择性加成比例常小于 2:1,许多实例中已经观察到反-
费尔金-安选择性。但是该规则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碱性条件下,水和醇可逆地与醛和酮加成得水合物或半缩醛。

醛和酮都偏爱在与其对应的水合物或半缩醛达成平衡中倾向于醛酮一侧,但是醛不如酮
偏向的强烈。α-C 带有吸电子诱导基团且有五元环或六元环形成时推动平衡向半缩醛方向移
动。

60
葡萄糖、果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中都存在这两个因素。

一级胺(RNH2)也可以可逆地与醛酮加成得到亚胺(席夫碱),并且经过半酰胺中间体得
到其他相关化合物。平衡点受胺与羰基化合物结构的影响。但羰基化合物与烷基胺的平衡中,
能通过移去 H2O 驱动亚胺的生成。在肼(R2NNH2)、羟基或烷氧基胺下,平衡非常有利于腙、
肟或肟醚生成且很难驱动反应逆向进行。
二级胺 (R2NH)能形成半酰胺但不能形成亚胺。

1° 和 2° 胺都能可逆地与烯醇化的羰基化合物反应得烯胺。如果烯胺的 N 上连有吸电
子基团,平衡有利于烯胺;若无,它仍可通过脱 H2O 得到烯胺。

61
该反应与-CN 和羰基化合物作用得氰醇的过程相似,平衡点与羰基化合物的亲电性有
关。

 羰基化合物的共轭碱,烯醇离子,与酮和醛发生羟醛反应。反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在低温和强碱如 LDA(二异丙基氨基锂), KHMDS(六甲基二硅基胺基钾),
或 LiHMDS(二(三甲基硅基)氨基锂)条件下,通过羰基化合物脱质子产生烯醇负
离子,但也不总是这样。然后亲电性的羰基化合物与反应混合物加成。在这些条件
下,反应常停留在 β-羟基羰基阶段。亲核试剂组分可以是任何羰基化合物,甚至腈
类,磺酰化物,或者硝基化物(广义上的羰基家族)。

 
烯醇式写成 C 或 O 都可以,没什么关系。这两种共振式描述的是同一个分子。

问题 2.2 画出下列羟醛反应的机理。

羟醛反应需要的烯醇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产生。例如,三甲基硅基烯醇醚和 TBAF(氟
化四叔丁基铵 Bu4N+ F-)反应得对应的烯醇。烯醇也可以通过溶解金属还原 α,β-不饱和酮制
得(见第 5 章)。

62
当一个含两个 α-H 原子的羰基化合物(R1CH2COX)与另一分子醛 R2CHO 发生羟醛反应,
产生两个新的立体中心因此形成两对对映体。该反应的立体化学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就已得
到广泛研究,到现在完全可以测定。当 R1CH2COX 用 LDA 脱质子,理论上,烯醇盐
R1CH=C(OLi)X 可能产生 E-或 Z 式立体异构体。但是烯醇盐中 R1 和 OLi 是 Z 式的 (叫 Z-
烯醇盐忽略了 X 的属性)能量低一些,因此它总是占优势的。然后 Z-烯醇盐与另一分子醛经
含 Li 六元环状过渡态发生羟醛反应。无一例外,羟醛反应的过渡态处于椅式构象时六元环
的能量最低。当烯醇盐取 Z-式,R1 取代基必须放在假想的轴向位置,因为它与烯醇 O 必须
保持顺式。但是醛上的取代基 R2 必须放在假想的平伏位置。最后形成 C—C 单键,选择性
获得顺式羟醛。(不论是顺型羟醛产物还是通过画主链确定的羟醛,包括 X 和 R2 在纸平面
内呈 Z 字形;顺型的 R1 和 OH 在纸平面同侧,反型的在异侧)。若要选择性地生成 E-式烯
醇,那么 R1 和 R2 都需要放在羟醛过渡态假象的轴向位置,才能获得反式羟醛。

当烯醇的 X 基团也包含立体中心时,能形成两个顺型(或反型)手性羟醛。依 X 基团
属性,会产生高度立体选择性。当用一种容易替换 X 基团的对映纯导致羟醛产物中两种新
的立体中心具有高度选择性,它就叫做手性辅助。最广泛使用的手性辅助剂是噁唑烷酮类。
它们由 α-氨基酸如缬氨酸的对映纯衍生而来。烯醇化的 N-酰基噁唑烷酮(常为 Z 式烯醇)
再通过一个类椅式过渡态。两种类椅式过渡态是可能的。能量低的一个

63
噁唑烷酮 i-Pr 取代基远离醛的方向。羟醛反应后,噁唑烷酮水解掉,换上羟基得一个对映纯
的羧酸。

还有多种包括 Li 之外其他金属(即 B、Ti、Sn)和多种手性辅助剂及其他X基团的羟


醛反应。这些反应几乎都是经过选择Z-或E-烯醇式接着通过类椅式过渡态的羟醛反应。

两种不同的烯醇化形式的羰基化合物并不总是简单地混合然后加上碱,因为两者中任何
一个羰基化合物都既可以扮演亲核试剂又可以扮演亲电试剂。往往得到四种产物(不包括立
体异构体)。然而,如果其中一个是不能烯醇化的且比另一个更具有亲电性(即一个化合物
是酮另一个是 ArCHO, t-BuCHO, 或 EtO2CCHO),那么在相对弱的碱如 NaOEt, KOH, 或
t-BuOK 存在下两个组分结合就可允许发生一个羟醛反应。只有一种化合物能转变为亲核试
剂,进攻另一个唯一的组分(且平衡中无其他物种)可得单一产物。在这些条件下,最初的
羟醛产物常经历 E1cb 消除得到一个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64
总的来说,O- 上的质子化和之后的 C 脱质子可以总结为 O 脱 C 上质子的分子内质子转
移步骤。然而,这种转移需要一个张力非常大的四元环过渡态。因此,实践中少有画成分子
内质子转移的,尤其是,可以用溶剂方便于质子来回穿梭的时候。

问题 2.3 羟醛反应是安息香缩合的关键步骤,反应中需要催化量的-CN,画出可能的
反应机理。

羟醛反应是可逆的,你需要能认出它的逆反应,逆羟醛反应。因为逆羟醛反应中断裂
C—C σ 键,完成反应通常需要某些驱动力(如减轻张力)。

此反应机理不能包括经 SN2 取代的翻转因为 (1) 无 HO- 存在,(2) 任何 SN2 反应中,


HO 都是一个糟糕的离去基团。非亲核性碱 DBU 可以脱 OH 基团上的质子得醇盐,它能经
-

历一个逆羟醛反应得到一个醛和一个烯醇酯。接着面对其他烯醇盐进攻时醛上的 C—C 单键
可以旋转,羟醛反应之后得异构化的产物。

65
脑文格反应,在 2° 胺催化下,1,3-二羰基化合物与醛缩合可得不饱和化合物。一个非
常合理的机理可画成包含 1,3-二羰基化合物通过碱脱质子与酮发生羟醛反应,按 E1cb 消除
H2O。然而,使用 3°胺时脑文格反应几乎不进行,表明胺并非单纯扮演碱的角色。

如果胺不作碱,它一定作亲核试剂,与亲电性酮加成后得半酰胺,-HO 离去得亚胺离
子,这个亚胺离子是关键中间体,3° 胺不能形成。

亚胺离子比生成它的酮具有更大的亲电性,它可以和脱质子的 1,3-二羰基化合物反应。

消除胺才可得到产物,质子化之后的胺是一个较好的离去基团,得到的产物 E1cb 消除
并使催化剂得以再生。

格利雅试剂和有机锂试剂与腈类加成得胺,它可以与水加成快速水解到酮。C≡N 叁键
只有一个发生加成,因为第二次加成将产生能量很高的物种 RN2-。

66
2.2.2 共轭加成;迈克尔反应
烯或炔上连有吸电子基团(如羧基、硝基、磺酰基)是亲电试剂。许多亲核试剂可与这
些烯烃发生共轭加成或称 1,4-加成得加成产物。例如,醇、硫醇、胺和其他含杂原子的亲核
试剂与亲电性烯烃通过一个不显眼的机理反应。亲核试剂加到 β-位带有吸电子基的 C 上,π
键电子转移到连有吸电子基的 C 上生成碳负离子,该碳负离子因为孤对被吸电子基离域而
能量低。碳负离子质子化完成加成反应。

最重要的共轭加成是迈克尔加成,它包括了亲核性 C 对 C=Cπ 键的加成。亲核试剂常


常为 1,3-二羰基化合物如丙二酸酯、氯乙酸酯、β-酮酸酯和 1,3-二酮,但简单羰基化合物也
可以,但要大量碱来催化。

67
通常,迈克尔加成是紧随羟醛反应、取代反应或另外的迈克尔反应的。例如,鲁滨逊环
化由一个迈克尔反应,一个羟醛反应和一个脱水(β-消除)组成的。

数原子数表明 C8–C9 和 C13–C6 成键,而 C6–O7 断键。

这两个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位置是 C8。C8 脱质子变成亲核试剂,因此,在迈克尔反应


中它可以加到 C9 上得烯醇,C10 无需处理,因此它质子化。

C6–C13 键仍需形成,C13 通过脱质子成为亲核试剂,然后进攻 C6。烯醇产物质子化得


到一个羟醛。

最后一步,C6 和 O7 键断裂,失水。这个 β-消除反应经历 E1cb 机理因为-OH 是不好的


离去基而 C—H 键具有酸性。

68
问题 2.4 下列每一个反应中都有一个迈克尔反应作为第一步。请为每一个反应画出一个合理
的机理。

很难概括迈克尔加成反应在合成中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中间步骤,是最万能、最有效的
生成 C—C 键的方法。

2.3 C(sp2)—X σ 键的取代反应

2.3.1 羰基 C 上的取代反应

许多羰基化合物,包括酯、酰氯和酸酐在羰基 C 连有离去基团,并且受到攻击时离去
基团被亲核试剂取代。羰基碳的取代常经加成-消除机理发生。亲核试剂 Nu-加到亲电性的羰
基 C 上形成一个四面体中间体,X-离去生成新的羰基化合物。要注意 X-或 Nu- 都有可能遭
到四面体中间体驱逐。到底哪个被排挤掉取决于两个基团的本性和反应条件。但是 Nu-离去
就返回到原料了,这就是产率不高原因。

※常见错误提示: C(sp2) 亲电试剂永不经历 SN2 机理。几个原因说明羰基 C 取代的两步


机理,

69
比一步 SN2 机理更加合理。C=O π 键比 C(sp2)–X 键能量高得多,因此它更容易断裂。而且,
Nu- 对 C=O π 键的加成可以沿着羰基平面外轨道进行,而 SN2 轨道一定比羰基平面拥挤。
这些是加成的理论考虑,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这个两步机理是可行的。(细节问题见任何物
理有机化学手册。)
1°胺和许多酯混合反应得酰胺。胺有足够的亲核性去与酯的羰基加成。亲核性N脱质子
后,烷氧基是更好的离去基团,因此四面体中间体坍塌排出 OR 得产物酰胺。

酯交换反应通过一个与酰胺合成非常类似的机理发生,但是反应需要催化量的碱(通常
用醇的 Na 盐)。醇盐是亲核试剂。反应由大量过量的原料醇驱动前进。

问题 2.5 为何羧酸难以简单地酯化?

醇与烯醇化的酰氯或酸酐的反应可经过两种不同的机理进行。一种是已经讨论过的加成
-消除机理。

70
另一种是两步消除-加成机理。在消除步骤,通过 E2 机理发生 β-消除得烯酮,它是一种
活性很大且不可分离的化合物。在加成步骤,醇盐加到烯酮亲电性的羰基 C 上得烯醇化的
酯。当然缺乏 α-H 的酰氯(t-BuCOCl, ArCOCl)只能通过加成-消除机理反应。

加入亲核性催化剂如 DMAP (4-二甲氨基吡啶)可加快醇和酰氯的酰基化反应。催化剂是


比 RO- 更好的亲核试剂,因此它比 RO- 更快地与酰氯通过加成-消除反应得酰基吡啶离子,
但是这个酰基吡啶离子比酰氯活性更强。因此 RO- 和它的加成比和酰氯更快。包括 DMAP
的两步加成-消除在一起比单一 RO- 快得多。观察到 I- 也是一种加速剂,它是另一个好的亲
核试剂和好的离去基团。

克莱森和迪克曼缩合是一个酯的烯醇盐作亲核试剂攻向另一个酯的反应。迪克曼缩合是
简单的分子内克莱森缩合的变体。在这类反应中,酯的烷氧基部分被烯醇盐取代得到一个 β-
酮酸酯。反应需要化学计量的碱是因为产物是一个非常好的酸,它中和了碱性催化剂。实际
上,是中和反应驱动整个反应的进行。克莱森缩合中特别用到一种不能烯醇化的酯(即草酸
二乙酯、甲酸乙酯和碳酸二乙酯。)

71
酮的酰基化反式与酯相似。产物是 1,3-二酮。再有,在分子间克莱森下,不能烯醇化的
酯如碳酸二乙酯、草酸二乙酯和甲酸乙酯对反应尤其重要。还有,反应通过酸性很强的 1,
3-二羰基化合物脱质子化驱动完成。

问题 2.6 画出下面两个酰基化反应机理。

像羟醛反应一样,烯醇与酯的加成是可逆的。碱性条件下,1,3-二羰基化合物不容易脱
质子断裂为两个简单的羰基化合物。断裂通过加成-消除进行,烯醇盐作离去基团。

72
格利雅试剂、有机锂化合物和金属氢化物与酯作用得到醇。亲核试剂首先通过加成消除
反应得到过渡状态的酮或醛。亲核试剂与酮或醛反应的活性比跟反应物反应的活性更强,因
此会继续与另一化学计量的亲核试剂加成,再水解得醇。

腈与酯具有相同的氧化态,所以你可以预测格氏试剂与腈加成得伯胺。但是人们早就注意到腈的加成
停在第一步,因为没有离去基团来驱动,使其得到新的亲电中间体。
格氏试剂、有机锂化合物或金属氢化物与酰胺加成,消除步骤在-78℃时进行缓慢,特
别是胺组成为—N(Me)OMe(魏因雷布酰胺)。当四面体存在时间足够长,反应在-78℃结束时
得到的产物是醛或酮而不是醇。

73
亚砜化合物中的氧原子是弱的亲核试剂,它与酸酐或酰胺反应,在普梅塞尔重排中,亚
砜化合物和酸酐转化为硫氧混合缩醛。它可以水解为醛和硫醇。反应机理是以亚砜化合物中
的 O 进攻酸酐(或另外一些酰氯)通过加成-消除得乙酰氧锍离子,E2 消去 AcOH,得到一新
的具有 C=S+ π 键的离子,接着这个亲电性很强的 C 被醋酸根进攻,得 O,S—缩醛。它经
正常加成—消除机理进行水解。然后,我们就得到了包含亚砜化合物与酰氯跟开始时相同的
方式进行的反应。

2.3.2 烯基和芳基 C 的取代


β 位带有离去基的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是可以预测它能与普通的羰基化合物一样发
生加成-消除反应的。X-C=C-C=O 这个基团经常被当做 X-C=O 的插烯物存在。例如 3-氯-2-
环己烯基-1-酮和 NaCN 作用。通过加成-消除反应得 3-氰基-2-环己烯基-1-酮。亲电试剂是烯
丙基氯,它连有 Cl 的 C 与酰氯反应活性相似。

带有吸电子基(常为-NO2)C 的芳基化合物通过该机理发生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因为亲
核加成会破坏环的芳香性,所以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两个吸电子基团通常需要增强芳环在加
成过程中的缺电子性。

74
桑格尔试剂(2,4-二硝基氟代苯)与胺发生此类反应。卤代吡啶也经过非常类似的机理
发生取代反应。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的话,芳环的加成-消除称作 SNAr,离子中间体称作迈森
海默尔络合物。

习题 2.7
画出下面两个芳香取代反应机理,注意:第二题画出副产物更容易解决。

尽管并不常见,不带吸电子基的芳环也能发生亲核取代。对此有两种可能的机理,是
SRN1 和消除-加成机理。SRN1 机理是一个自由基链反应机理(SRN1 中的 R 代表自由基),因
此它包含引发、传递和终止三部分。思考下面这个反应。

反应引发剂的电子从亲核试剂(Nu-)的 HOMO,流向亲电试剂(R—X)的 LUMO,


-
生成 Nu·和[R:·X] 两个自由基。若二者能量足够接近,反应自发进行。有时用光激发 Nu-
HOMO 的电子进入能量更高的轨道以使电子转移更易发生。

75
如果电子转移特别慢,可加入催化剂量的单电子还原剂(如 FeBr2),引发电子流向亲电试
剂。

我们可以为自由基负离子画几个共振式,本文使用一种不常见的自由基负离子的共振结
构[R:·X] 。R 与 X 之间存在 一个三电子二中心键。这种共振结构表明 R-X σ﹡轨道存在
-

奇电子离域键,使得 R 与 X 之间存在半键。这种“抽水马桶”形式的结构可能是描述其基态
结构的较好方式。反映到事实上,芳香自由基的 SOMO(单占据的 MO)是从环状 p 轨道衍
生来的,但它不常用于画 SRN1 机理。
这里的一个弯箭头并不表示单电子的转移。
和·R。σ﹡轨道中的电子促进
-
传递部分包括三步。在第一步中[R:·X] 分离成 :X —

了 X 的离去。
-

传递反应中的第二步,R·与 Nu-结合,生成新的自由基离子,这步反应刚好与第一步
反应相反(当然,亲核试剂不同)。

- -
传递反应中的第三步,电子从[R:·Nu] 给 R—X 生成 R—Nu 和[R:·X] 。产物中的自
由基与第一步开始时的自由基相同,所以链反应到这是完整的了。

首先要注意两步传递看似 SN1 取代反应。离去基团离去,然后亲核试剂过来,除了是用


芳香自由基形成短暂的中间体代替碳正离子。

76
对 SRN1 机理来说,最好的亲核试剂是在引发部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由基。可以通过共
振(烯醇化)或自由基上有重元素(第二排主族元素或重的亲核试剂)。最好的亲电试剂是
芳基溴或碘离子。若取代反应需要光照,那么机理大多为 SRN1。取代烯基 C-X 键也经历 SRN1
机理。
简单的芳香卤化物在像-NH2 这样的强碱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既不是加成消除机理,也
不是 SRN1 机理。

人们常能接受的是两步的消除加成机理。在 β-消除步骤中-NH2 通过 β 消除消去 HI 得苯


炔。在加成步骤中,-NH2 加到张力非常大的三重键上,得芳负离子,经质子转移最终得到
中性产物。

对该机理的一个佐证是强碱条件下与邻位和间位取代芳卤反应都得到混合产物,导致与
离去基团相连的 C 和它的下一个邻位被取代。加成消除机理和 SRN1 机理都不能对此观测现
象作出解释。

习题 2.8
画出邻碘代苯甲醛与氨基钠作用得两种产物的机理。

习题 2.9
烯卤用强碱性亲核试剂处理并不发生取代,发生了什么反应,为何不发生取代反应?

通过消除-加成机理进行的芳香取代反应在合成上应用并不广泛,需要一个很强的碱使
其发生 β-消除脱去 HX,从而产生芳炔中间体。

77
而在进行加成时,不对称的芳卤它的化学区域选择并不明确,而即使要制备苯炔,也能
通过其他几种方法更容易的获得。

总的来说,芳卤在碱性环境中发生取代可经历加成-消除,消除-加成和 SRN1 三种机理。


当芳烃缺电子时,加成-消除机理是最合理的。当芳烃不缺电子且符合特殊条件如亲核试剂
是重原子或是电子离域、反应需要光照或单电子还原剂时,SRN1 是最合理的。当芳烃不缺
电子同时有非常强的碱(pKb≥35)作用时,消除-加成机理是最合适的。

※ 常见错误提示:芳卤取代不可能是经 SN2 机理。

习题 2.10
六氯苯与 PhS-发生六次取代得到 C6(SPh)6,第一步与第六步的取代,最合适的机理是否相
同?画出这两步取代的机理。

2.3.3 金属插入;卤素-金属交换
芳基,烯基卤化物经历与金属例如 Zn,Mg 和 Li 等的反应,得到 C-X 键被 C-金属键取
代的产物。最著名的金属插入反应是用 Mg 的格利雅反应。若是锂化则需 2 倍化学计量的锂,
因为每个锂原子只提供一个电子。而和锌的插入反应仅需一化学计量。插入反应的速率快慢
取决于 X,顺序是 I>Br>>Cl 这分别对应了 C-X 键强度。

把金属插入机理看作为单电子转移过程就很容易理解了。单电子从 Li 转移给 PhI 得一个


自由基负离子,最好画成一个三电子二中心键,看着像是 SRN1 机理。碘离子离去得到 Ph· ,
它接着和另一化学计量的 Li 通过电子转移得到产物。

当芳卤或是烯卤用烷基锂 R′Li 处理时,卤素与金属发生交换反应。Li 和 X 交换得 RLi


和 R′X。

78
由 C(sp3)—Li 键转化为碱性弱的 C(sp2)—Li 键这个转化为卤素-金属交换反应提供了动
力。该反应有三种可能的机理。⑴卤素上发生 SN2 取代,其所连的 R 基成 R-离去。⑵一个
包含 10 电子溴中间体的加成消除机理。⑶电子转移机理。最后一个机理具有三电子二中心
键的中间体,很像 SRN1 机理,但非链反应,故不是 SRN1 机理。

在-78℃下快速混合,发生非常快的卤素-金属反应。芳基和烯基溴化物及碘化物均是卤
素-金属交换的底物,但是甲苯磺酸盐和其他拟卤素不发生卤素-金属交换,且氯化物交换也
很慢。有机锂化合物可以是 CH3Li, n-BuLi, t-BuLi, 或 s-BuLi。当使用 t-BuLi 时,需要
用两个化学计量以驱动反应完成。第二个化学计量的 t-BuLi 作为碱与副产物 t-BuX 作用经 β-
消除反应得到异丁烷,异丁烯,和 LiX。

当用 CH3Li 或 n-BuLi 用于卤素-金属交换时,更具亲电性的 MeX 或 n-BuX 作为副产


物生成。烷基卤化物在有机锂化合物作亲核试剂时经 SN2 取代反应得芳香亲核取代产物。
然而,有机锂化合物

79
与芳卤低温下反应很慢,卤素-金属交换是进行良好的,因此这个副反应通常不是问题。
通过卤素-金属交换反应获得的芳基或烯基锂化合物常用作后续反应的亲核试剂,常与
π 键亲电试剂如羰基化合物作用。

2.4 C(sp3)——X σ 键的取代和消除,第二部分


C(sp3)—X 并非只发生 SN2 和通过 E2 和 E1cb 机理的 β-消除。取代反应也可以经过 SRN1 机
理,消除-加成机理,单电子转移机理,金属插入和卤素-金属交换在 C(sp3)—X 上发生反应。
卤代烷亦可经 α-消除得卡宾。

2.4.1 经 SRN1 机理的取代反应

三级卤代烷在碱性条件下经 E2 消除,但有时也会发生亲核取代。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是
SN2(除非是分子内反应) 。然而 SRN1 机理可能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在 SRN1 机理中,C(sp3)–X
和 C(sp2)–X 的亲电性相同。引起从亲核试剂到亲电试剂的电子转移得自由基阴离子。有时
用光激发亲核试剂促其电子转移。有时加入单电子还原剂代替引发反应(第 5 章)。通过离
去基团解离为中性自由基,亲核试剂与自由基加成得一新的自由基负离子,电子通过自由基
负离子转移给另一化学计量的亲电试剂原料。

80
-
再者,在我们书写自由基负离子[R:·X] 的共振式时,C 与 X 之间常用三电子二中心键
来描述 SRN1 机理。当然,LUMO 不必是特定的轨道,一种写成奇电子到处离域的共振式更
好些。
对 SRN1 机理来说,在引发部分的亲核试剂最好是能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由基,不论
是通过共振(烯醇化)还是通过把自由基放在一个重元素上(第二排或是较重的亲核试剂)。
对 SRN1 机理最好的亲电试剂是在自由基阴离子中能进行奇电子离域(芳香性的离去基,羰
基化合物)能成为一种稳定的自由基(3°卤代烷)且有一个弱的 R—X(Br,I)键。甲苯磺酸
盐和其他的拟卤素是非常弱的 SRN1 亲电试剂。如果取代反应需要光才能发生,机理几乎确
定是 SRN1。

2.4.2 经消除-加成进行的取代机理

第三种是碱性中 C(sp3)–X 键取代的消除-加成机理,它是常见的。如图所示取代反应的


立体化学结果表明直接的 SN2 取代是不可能发生的。两步连续的 SN2 反应可以解释反应的
立体化学保持情况,但是 MeO-面对巨大的位阻从背后进攻溴简直是不可能的。作为第一排,
定域的亲核试剂 MeO- 和 2° 卤代烷不太可能是 SRN1 的底物,该机理也可排除。

于是,人们提出了消除-加成机理。MeO- 既是一个好的亲核试剂,又是一个强碱,它能
促进 HBr 的 β-消除(可能经 E1cb 机理,因为 C–H 和 C–Br 键非平面关系)得到一个以前是
σ-亲电试剂现在是 π-亲电试剂的化合物。另一化学计量的 MeO-可与亲电性 C 原子发生共轭
加成,因位阻原因加成从底部到顶部发生。然后质子转移得观测产物。

81
有时,SN2 与消除-加成机理都是可能的,下图中的取代反应比预期的 2°氯代烷快得多,
表明采用的是消除-加成机理,但是 SN2 机理也并非是不可能。还需要实验证据去确定这个
不明确的机理实际上如何发生。

只有当消除得到的烯烃上的 C 原子是一个原来与离去基团相连的 π 键亲电试剂时,取


代反应的消除-加成机理才是可能的。像前面两个例子一样,大部分离去基团常在羧基的 β-
位,但也不都是这样。如果取代反应得到除了翻转之外的立体化学结果或是包括很大位阻的
底物,那么,可以排除简单 SN2 机理,应当考虑消除-加成(当然还有 SRN1)。

问题 2.11 下列反应应用消除加—成机理是合理的吗?画出每一个反应最合理的机理。

2.4.3 单电子转移的取代机理
C(sp3)—X 键无其他机理时,就该讨论一下单电子转移机理了。该机理与 SRN1 相关,但不是
链式机理。相反地,在发生单电子转移后,在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之间成键,

82
离去基团离开,自由基与自由基结合成产物。

不可能通过粗略地检测反应条件和底物,将单电子转移机理从 SN2 或 SRN1 中区分出来。


因此非常不适合提出反应机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化学家认为所有的取代反应都是
通过电子转移引发的。

2.4.4 金属插入;卤素-金属交换
像芳卤和烯卤一样,烷基氯化物, 溴化物, 和碘化物与 Li, Mg, 和 Zn 发生金属插入反
应。较重的卤原子更容易反应。

瑞福马斯基反应,用 Zn 处理 α-溴代羰基化物得到一个烯醇盐,该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是定量制取弱酸性羰基化合物烯醇盐的唯一方法。目前,已被非亲核性强碱 LDA 和
KHMDS 所代替。

当发生卤代烷金属化反应时,与离去基团相连的原子发生快速 β-消除得烯烃,Zn 常促
进该反应进行。所连的离去基团可以是卤素、拟卤素、羧酸盐甚至是烷氧基。反应是双键的
卤化或协同卤化的逆反应(第 3 章)。常用二溴乙烷引发格利雅试剂的反应,因为它快速地
生成无害的乙烯和 MgBr2。

问题 2.12 为下面反应画出一个包含金属插入的反应机理。

83
C(sp3)卤代物卤素-金属交换反应不如 C(sp2) 卤代物使用的多。该交换是靠热力学驱动
的,因此该过程合理的比例是 1° 碘代烷 (RCH2I)与两倍化学计量的 t-BuLi (不是 MeLi,
n-BuLi, 或 s-BuLi)。

然而,溴代和二溴代环丙烷以合理的比例经历卤素-金属交换反应。环丙烷环外的键有
许多特点,因此环丙烷负离子比普通的 C(sp3) 负离子能量低很多。有机锂试剂(即, n-BuLi
和 MeLi)与环丙烷的卤代物经卤素金属交换反应的反应性不如 t-BuLi。事实上,如果能维持
足够的低温,二溴环丙烷,溴锂化合物能和亲电试剂反应,而不经历α-消除反应(见 2.4.5
节)。

2.4.5 α-消除;卡宾的生成及其反应

人们通常认为像 CHCl3 之类的卤代烃因无 β-H 而无法进行 β-消除。Cl 原子的诱导效应


使其H原子的酸性足够大,以致于能被 t-BuOK 移去。然而,一旦H原子被移走C原子上孤
对与 Cl 原子彼此排斥,且电正性的 C 原子不情愿背负一个负电荷,故 Cl 原子离去得一单
线态卡宾,一个中性的,具有一对孤对电子和一个空轨道的二价 C,整个反应称作 α-消除。
尽管 C 原子实际上并不带电荷也可以用一个既有形式正电荷又有形式负电荷的式子方便地
描绘出单线态卡宾以强调其既有满占轨道又有空轨道。

单线态卡宾中两个未共享电子自旋相反。发生 α-消除因其未共享电子来自同一个 MO,


得到单线态卡宾。三线态卡宾中两个未共享电子自旋平行,常由重氮化物的光解产生。第 5
章将讨论三线态卡宾。
最常用于 α-消除的底物是氯仿和溴仿,但其他卤化物也能发生 α-消除。例如,用强碱
处理卤代烷可发生 α-消除。

84
二溴环丙烷发生卤素-金属交换反应后也能发生 α-消除。

甚至 N 上也能发生 α-消除。例如 N-对甲苯磺酸偶氮盐能通过 α-消除 TsH(对甲苯磺酸)


得重氮烷。

类卡宾是一类与卡宾类似但非真正的二价 C 物种。塞曼斯-史密斯(ICH2ZnI)试剂是一类
广泛使用的类卡宾。该试剂是通过将 Zn 插入 CH2I2 的 C–I 键中驱动。通常 Zn 插入 C–I 的速
率是非常慢的,因此用 Zn-Cu 联合剂或 Zn(Cu)来代替 Zn, Zn 表面少量的 Cu 促进插入反应
的进行。通过检验 C–I 键和 C–Zn 键的极性,你可以看出 ICH2ZnI 可能想经历 α-消除成为卡
宾。但实际上它并不经历典型的卡宾反应。

卡宾和类卡宾也能通过几种非碱性方式从重氮化合物中产生。我们这里讨论的卡宾和类
卡宾,不论通过何种方式产生,他们的反应活性是相同的。加热重氮化合物得单线态卡宾,
用 Rh(II)或 Cu(II)盐如 Rh2(OAc)4 或 CuCl2 处理可得类卡宾。过渡金属衍生类卡宾具有金属
=C 双键,经历该反应得典型的单线态卡宾,在这一点上,即使它们不是,你也可以认为它
们是自由的单线态卡宾,金属卡宾的更多细节将在第 6 章再讨论。

不管卡宾和类卡宾是如何产生的,它们都经历四元环典型反应。应用最广泛的反应是环丙烷
化或与 π 键的加成。

85
机理与[2+ 1]环加成对应(见第 4 章)。来自于氯仿和溴仿的卡宾通常用于在 π 键上加上 CX2
去形成一个二卤代环丙烷。二塞曼斯-史密斯试剂用于加上 CH2。用 Rh(II)或 Cu(II)催化重
氮甲烷产生的类卡宾也用于发生环丙烷化反应。

问题 2.13 画出下面两个环丙烷化反应的机理。

卡宾的第二个典型的反应是在 C–H 键之间的插入反应。该三中心反应与环丙烷化反应


类似,除了之间代替 π 键插入 σ 键之外没区别。再者,卡宾和类卡宾都能发生该反应。它以
分子内形式发生是非常有用的。若 C–H 键所连 C 原子具有手性,反应得构型保持产物。

碱促偶氮化物 α-消除 Ts—H 得重氮化物。

86
在重氮化物分解为卡宾的条件下,经 C—H 插入可得应力很高的产物。

问题 2.14 请给出下面的 C—H 插入反应的机理。

卡宾的第三种典型的反应是与亲核试剂结合,卡宾是缺电子物种,因此能与有孤对电子
的活性亲核试剂结合。卡宾与羰基氧结合可得羰基叶立德,一种通过 1,3-偶极环加成用于制
取呋喃环的活性化合物。

卡宾的第四种典型反应是 1,2-迁移,即邻 C 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卡宾上得烯。1,2-迁移


严重限制了多取代卡宾的使用。例如,当用 Zn/Cu 和 CH2I2 处理环己烯,环丙烷产率超过
50%,而用 CH3CHI2 处理,产率仅 5%。大部分 CH3CH(I)ZnI 转化为 CH2=CH2。1,2-迁移也
有很多用途,如 α-重氮酮的武夫重排。和芳基叠氮的库尔提斯重排(见 2.5.1 和 2.5.2 节)
但是这些反应在加热条件下通常不通过自由的卡宾或乃春进行。

2.5 碱促重排
重排发生在只包括单一底物的 C—C σ 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中。重排反应比其他反应更
难写出反应机理。

87
当你画一个重排反应的机理时,特别重要的是确定键的断裂和生成。面对为数众多的反应物
原子,确定产物中与之相同的原子,给反应中断裂的键和生成的键列一个清单。
碱性条件下的重排反应经常包括亲核试剂对羰基的加成且伴随着其中一个 C—C 键断
裂。离去基团是烷基时发生简单的消除-加成反应;与大部分加成-消除反应不同的是,R-是
一个可恶的离去基团(除非以某种方式将其稳定化,如烯醇化)。当羰基 C 的 α-C 是亲电试
剂时重排发生。因为在 1,2-迁移中它迁移至亲电原子上以代替化合物的完全离开那么 R-就可
扮演离去基团的角色了。亲电原子可以是 σ 键亲电试剂或 π 键亲电试剂,可以是 C 原子也
可以是其他杂原子。

2.5.1 从 C 到 C 的迁移

在 1,2-二酮的苯甲酸重排中,OH-加到其中一个酮上,受到 OH-排斥,四面体中间体解
离,回到原料或挤掉 Ph-,Ph-离去,因与亲电性的 C 相邻,故可迁移得产物。

法沃斯基重排不同于苯甲酸重排的是 α-C 上是 σ-键的亲电性大于 π-键的亲电性。

88
机理表明,类二苯乙醇酸机理发生在正对着离去基团的不能烯醇化的酮一侧,如芳酮。当酮可烯醇化
时就发生不同的机理(该机理将在第 4 章讨论)。
重氮甲烷 (CH2N2)与酮反应, CH2 单元插入羰基与 α-C 之间。重氮化物作亲核试剂进
攻亲电性的羰基 C,迁移基团迁移至重氮的 C 上,接着发生挤出非常好的离去基团 N2 的反
应,原则上,其他重氮化物也能发生该反应,但反应中很少用到其他重氮化物,因其比 CH2N2
更难制得,若迁移基团 R 有手性,构型保留。

在武夫重排中,α-重氮酮受热得酮。武夫重排的机理包含下面一步:羰基上的取代基迁
移到叠氮 C 上排出 N2。当该反应在水或醇中进行时,最终产物是烯酮与溶剂反应得羧酸或
酯。(该反应机理在 2.3.1 一节已经讨论过。)

光也可以驱动武夫重排,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叫做光武夫重排。光武夫重排可能是一个非
协同反应。首先,N2 离去得一个自由卡宾,然后发生 1,2-迁移得酮。

89
α-重氮酮经常通过 CH2N2 与酰氯发生传统的加成-消除反应制得。假若这样,从酸到酰氯到
酮到酸的整个系列叫阿恩特-艾斯特尔特同系化。更复杂的 α-重氮羰基化物可通过未取代的
或单取代的 1,3-二羰基化合物与砜基重氮化物反应制得。若亲核性 C 是单取代的,其中一个
羰基要消失。

问题 2.15 请为叠氮转移反应画出一个合理的机理。画出副产物将使你的任务变得更容易一
些。

2.5.2 从 C 到O或 N 上的迁移


在拜耶尔-魏立格反应中,酮与过酸反应得酯。过酸常用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
也常用过氧乙酸或三氟代过氧乙酸。过酸有 O—OH 基团与羰基相连。它们中没有酸性比醇
再强的了,因为末端 O 脱质子不能获得稳定的负离子,但它们常被某些对应的酸污染。拜
耶尔-魏立格反应总是在温和的酸性条件下进行。酮上 O 的质子化首先使羰基 C 比原来有更
强的亲电性,接着过酸末端的 O 与羰基 C 加成。O—O 键很弱,因此发生 R 从羰基 C 上迁
移到 O 上,替换下好的离去基团羧酸盐。(质子转移使羧酸盐变为更好的离去基)。最后从
羰基 O 上失去质子得产物酯。

90
2.16 拜耶尔-魏立格反应也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画出一个合理的机理。

库尔提斯重排,在温和加热下,酰基叠氮重排成异氰酸酯。反应机理与武夫重排相似。
酰基叠氮可以通过碱性条件下酰氯与 NaN3 反应制得。也可以在酸性条件下酰基肼与
(RCONHNH2) 与亚硝酸 (HNO2)反应制得。(后者反应已在第 3 章讨论。)

霍夫曼重排常用来将羧酸衍生物转化成异氰酸酯。酰胺与溴在碱性溶液中处理得异氰酸
酯,它常常在反应条件下水解得比原料少一个 C 原子的胺。反应过程通过胺脱质子和 N-溴
化进行,接着第二次脱质子并重排。在溴代步骤,因反应条件下是 N 脱去了质子,所以胺
中的 N 比 O 活性高。

2.5.3 从 B 到 C 或 O 上的迁移
R 与羰基 C 相连,R 迁移到邻位原子上的也适用其他的情况,三烷基硼也发生这种迁移
反应。例如,三烷基硼(R3B)在碱性条件下将与 H2O2 反应得三烷氧基硼((RO)3B),它就地水解
得 ROH。反应机理与拜耶尔-魏立格反应非常相似。在三烷基硼中,B 是缺电子的,因此它
想成为一个八隅体。在碱性条件下与 H2O2 作用,HOO-加到 B 上得 8e—络合物。但 B 是电
正性的,它不想有负形式电荷。因此扔掉一个烷基,它迁移到邻位 O 上,换下 HO-。

91
但是现在 B 又缺电子了,又想变成八隅体了,因此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的 B—C 键断裂。
最后得到三烷氧基硼水解得醇。

硼是周期表中最爱抱怨的一员,它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电子数。当它不足八隅体时,它抱怨少了电子,
当亲核试剂过来与它形成八隅体时,它又抱怨背上了形式负电荷。
硼上的烷基也能迁移到 C 上,例如化学计量的通过 CH2Cl2 用 LDA 在低温下脱质子获
得的类卡宾 LiCHCl2 与一个烷氧基硼加成得到独 C 系列产物。其他类卡宾与重氮化物和 CO
也能发生类似反应。

2.6 两个多步反应

许多著名的且广泛使用的反应是鸡尾酒式的多种不同的试剂通过多步机理实现的,这是
初学者不易认识到的。这里我们将讨论这些反应中的两个,斯文氧化和光延反应。你将发现
院系成员喜欢要求毕业生会画这些多步反应的机理,因此你该学会它们!

2.6.1 斯文氧化
当醇用草酰氯(双光气)、DMSO、和三乙胺的反应混合物处理时,醇可氧化到醛或酮。
加入顺序是重要的。首先,草酰氯加入到 DMSO 中,然后再加入三乙胺和乙醇,反应混合
物允许加热到室温。副产物是 Me2S (非常臭!), CO2, CO, 和 Et3NH+ Cl-。

92
对乙醇来说,总的转化是消除 H2。问题是 H-不是一个离去基团,消除反应发生之前,
乙醇上的 C 或 O 上必须有 H 被离去基团替换。在碱性条件下乙醇上的 O 是亲核试剂因此消
除反应能够发生。首先离去基团与醇 O 相连,然后进行 E2 消除。DMSO 和草酰氯的角色是
产生当与醇 O 相连时成为离去基团的亲电试剂。
DMSO 上的O是亲核试剂,它和亲电性的草酰氯发生加成-消除反应。

S现在连有一个好的离去基团,Cl-反过来进攻 S,草酸酯离开,
它分解成 CO2, CO, 和 Cl-。
S–O 键随之断裂。

在这点上,S 是一个好的亲电试剂,现在加入醇和 Et3N,醇脱质子并进攻 S,Cl-离开。

直接画烷氧负离子进攻硫代草酸是合理的,而不是与 Cl-交换。
现在连有O原子的醇前体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所以发生 E2 消除,得到醛和 Me2S。

尽管最后一步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是消除反应发生的真实方式。现在可接受的机理是甲基脱质子形成
一个硫叶立德,然后发生逆-异-烯反应。逆-异-烯反应将在第四章讨论。
斯文氧化存在多种变体,经常涉及用其他的活化试剂如(CF3CO)2O(三氟代乙酸酐,
TFAA)或 DCC(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C6H11N=C=NC6H11)代替(COCl2)2。

93
在这些反应中,某些反应甚至有不同的与它们有关的名字。在所有这些反应中,尽管
DMSO 上的 O 转化为一个好的离去基团,醇 O 作为离去基团从 S 上离开,接着消去 H+和
Me2S 得到醛(或酮)。

2.6.2 光延反应
在光延反应中,一个有手性的仲醇和羧酸反应生成酯,同时亲电性C原子上发生构型翻
转。这个反应需要 Ph3P 和 EtO2CN=NCO2Et(偶氮二羧二乙酯, DEAD)。进行这个反应通常
是将 DEAD 缓慢加入到醇、Ph3P 和质子化的亲核试剂的混合物中。

这个反应很明显不是一个从 R 上用 PhCO2-取代-OH 的简单的 SN2 取代反应,因为在 SN2


反应中,-OH 是一个实在糟糕的离去基团,不会在如此温和的条件下离去,除此之外,这个
反应是需要 Ph3P 和 DEAD 的。但同样清楚的是 SN2 在某些位点上一定会发生,否则不会有
R 的手性翻转。
配平方程式后可以看出来,失去了一分子水。无论 Ph3P 何时参与反应,它几乎总是转
化为 Ph3PO。那么,另一个副产物一定是 EtO2CNHNHCO2Et。因为当醇上 C 发生一个单一
的 SN2 后,产物的两个 O 原子一定都来自于苯甲酸。这意味着以前醇上的 O 一定是最终与
Ph3P 相连。醇上的 O 与 P 都是亲核试剂,因此 DEAD 的作用一定是将两者之一由亲核试剂
转化为亲电试剂。DEAD 本身是有两个亲电性 N 原子的强亲电试剂。
光延反应机理第一步包括亲核试剂 Ph3P 与亲电试剂 DEAD 上的 N 原子的加成(醇也可
代替它加到 DEAD 上,但是 P 的亲核性更强)。加成通过羧酸对 DEAD 的质子化进行。

机理的第二部分中,羧酸盐以 SN2 形式取代 P 上的 N,生成酰氯磷离子和 N 负离子,


后者从醇上脱质子产生醇盐,用 O 代替 P 生成酰氧磷离子再生成羧酸盐。

94
可供选择的机理是羧酸盐醇羟基脱质子,然后它进攻磷鎓基肼使其 N 从 P 上离开。尽管该方案直接违
背了 PKa 规则(pKa alcohol ≈ 17, pKb of carboxylate≈ 5)。
新生成的烷氧基磷离子是一个比乙醇更好的 σ 键亲电试剂,所以,在反应机理的最后部
分,在 SN2 中,羧酸盐中的 O 进攻磷氧盐中的 C,Ph3PO 离开生成产物。

光延反应温和的环境使之成为制取构型翻转的醇或是取代 2°醇发生亲核取代的最好方
法之一。正常的,E2 消除与 SN2 取代在 2°C(sp3)上是竞争的,但是光延反应很少或不会发
生消除。

2.7 总结
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碳是亲电的,它脱去质子形成烯醇后,α-C(和 O)上具有亲核
性。
一个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 β-C 和羰基 C 是亲电的,当亲核试剂加到 β-C 上形成烯醇
后,它的 α-C 上有亲核性。 α-C 上无酸性。

sp3-杂化的原子发生取代反应经过:

1. SN2 (最普通: 1° 或 2°卤代物, 3° 卤代物只在分子内发生); 或


2. SRN1 (3°卤代物, 离域或重亲核试剂, 有时需要光照或单电子供体); 或
3. 消除-加成 (当 β-消除时,使取代 C 产生一个 π 键亲电试剂); 或
4. 金属插入(Mg, Li, Zn) 和 (偶尔地) 卤素-金属交换 (t-BuLi)。

sp2-杂化原子发生取代经过

加成-消除 (最普通: 金属羰基化合物, 亲电性烯烃, 带有吸电子基团的芳香化合物);

95
2. 消除-加成 (酰氯; 当使用强碱时的芳香化合物);
3. SRN1 (离域或重原子亲核试剂,有时光照或有单电子供体); 或
4. 金属插入(Mg, Li, Zn) 和卤素金属交换 (n-BuLi, t-BuLi,MeLi, s-BuLi).
单线态卡宾经历四种典型反应:
1. 与 π 键加成 (环丙烷化);
2. 插入到 C–H 键中;
3. 与孤对亲核试剂加成;或
4. 1,2-迁移。
羰基化合物的 α-C 是亲电试剂常经历重排反应。亲核试剂与羰基化合物的加成常引起一
个重排反应。
取代反应包括形成 C–Nu 键 和断裂 C–X 键。键的形成和断裂原则上有三种方式
(表 2.2)。 第一种方式, Nu- 加成, 得到中间体, 接着, 第二步, X- 离开。 第二种方式, Nu- 加
成和 X- 离开同时发生。第三种方式,X- 离开,中间体生成,接着,第二步,Nu- 加成。
这三种方式的例子在碱性环境中都能找到。加成-消除反应发生用第一种方式;SN2 发生用
第二种方式;消除-加成和 SRN1 发生在第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中,亲核试剂加成得到一
个独立的中间体,仅当 C 能暂时流出一对电子时,如与 O 形成 π 键时发生在 C 上。第三种
方式中,X- 首先离开,看上去需要一个碳正离子中间体。由于碳正离子不能在碱性条件下
存在,第三种方式要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也是特殊情况: 要么(1)一个电子先被压入体系以至
于当 X-离子离开(SRN1)时,得到一个自由基,而非碳正离子,或(2) 当来自与 C–H 键邻近
的一对电子能满足取代 C 的电子需求时发生取代 (消除–加成)。 在酸性条件下, 第三种方
式中普遍存在碳正离子; 它是已知的 SN1。
消除反应包括 C–H 键和 C–X 键断裂。总的来说发生断键有三种方式(表 2.3)。第一种
方式,C–H 键先断形成一种负离子中间体。第二种方式,两键同时断裂。第三种方式 C–X
键断裂得正离子中间体,然后,

96
C–H 键断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 E1cb 和 E2 机理分别以第一、二种方式发生。第三种方
式一般不在碱性环境中发生, 但在酸性环境中,碳正离子是可以存在的,第三种方式是十分
普通的,如众所周知的 E1。
反应的最后一步在碱性环境中发生,常常是产物的共轭碱得质子。所需质子有时来自水
溶液,有时来自溶剂,有时来自碱性催化剂的共轭酸,有时来自过量的原料。如何知道质子
来自哪里呢?结果取决于碱的数量和产物共轭碱的碱性。
当使用亚化学计量(催化量)的碱时,碱一定会再生以使他再回去使更多的反应物脱质
子。因此,质子一定来自于反应混合物中而不是水溶液中。如果催化剂碱相对较弱(如 EtO-,
Et3N),质子可以来自于它的共轭酸,共轭酸是机理最早一步反应中碱使反应物脱质子生成
的。如果催化剂碱性很强(如 NaH, LDA),质子就不能来自于它的共轭酸,因此它一定来自
于反应物。
当使用化学计量或过量的碱时,在反应开始时反应物中的酸性质子都被用完,在反应结
束阶段不必再次生成碱。最后中和步的碱一定来自溶液体系。
如果相关的碱量不明确,你必须用 pKb’s 的判据来判断质子的来源,某些反应生成的酸
性产物必须脱质子直到反应完成。(如酯水解成羧酸,克莱森缩合得 1,3-二羰基化合物)。另
一方面,某些反应生成中等酸性产物的共轭碱(例如,羟醛缩合)。如果这些共轭酸不是很弱,
这些碱可能从溶剂中或者加入的碱的共轭酸中获得质子。碱性醇盐一般在相应的醇溶液中使
用, (如 NaOEt 在 EtOH 中), 这些反应中,质子的来源通常是溶剂。

问题:
1.确定并画出下列每个取代反应的机理(SN2,SRN1, 加成-消除或消除加成)
,某些反应
可能经历不只一种可能的机理;这些情况下,

97
建议经实验验证那些不明确的机理。

(h)该产物是一种抗癌试剂都奈霉素的模型,是一种有效的 DNA 烷基化试剂。

98
(l)注意立体化学!

2.画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e)达参环氧丙酸酯合成:

99
(l)贝利斯-希曼反应可画出两种机理。请画出一个来。

(m)当催化剂叔胺的位阻效应增大时,贝利斯-希曼反应的速率明显下降。你的机理
与该信息一致吗?若不一致,画出另一个机理。
(n)反应中缺乏 TMEDA=Me2NCH2 CH2 NMe2 时,反应进程不同,但它对该机理不是
必须的。

100
(r)阿尔布佐夫反应。

(s)18O 没有进入产物中!

(v)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一点小建议:除非向对甲苯磺酰甲基异腈(TosMIC)与环
戊酮的反应混合物中加碱否则它们不发生反应。画出脱质子和第一个键的形成步骤,接着给
原子标记号码。

(w)波捷—波路诺夫斯基重排:Pyr=吡啶

(x)这是一道难题,但是如果你给所有原子标记并注意键的形成和断裂,应该没有问
题。当你开始工作时其中一个原子已经标记好了。

101
(y)Pip=哌啶,一种具有 NH 基团的饱和六元环。

(dd)在非常相似的条件下使用更多的 NaOH,鲁滨逊环化产物不再是主要产物。正
确的编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2
(gg)第一步是一个迈克尔反应。利用该信息给原子编号。

3.表示出下列反应的产物并画出机理。有时反应不会发生。在可能有立体化学的地方标
示出产物的立体化学。

103
4.催化抗体已经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制备出来。一个例子,给兔子或老鼠注射膦酸
酯 A 使其获得免疫,在动物的脾脏细胞中分离出了纯抗—A 抗体。发现某些抗 A—抗体能显
著催化 B 的酯基的水解,比空白下的反应速率快得多。

(a) 画出 B 中的酯基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机理,决速步是什么?
(b) 考虑任何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解释为什么来自 A 的抗体催化(加速)B
的水解。利用反应坐标图阐述你的解释。

104
第三章 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极性反应

大多数教科书并不严格区分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极性反应机理,但书写酸性或碱性极性
反应机理时所需考虑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典型的试剂、活性中间体、质子转移步骤的
发生顺序都是不同的。本章讨论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反应的机理。由于碳正离子在此类机理中
居于核心地位,将花费大量时间来讨论。

3.1 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是一种含有三价、6 电子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该碳原子采取 sp2 杂化,还有
一个空的 p 轨道垂直于三条 sp2 所在的分子平面。碳正离子缺电子,
因此易被亲核试剂进攻。
许多(但非全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有机反应涉及碳正离子或能写出重要的碳正离子共振体
结构的化合物。

碳正离子原来被美国人称为“carbonium ions”而欧洲人称它“carbenium ions”。这种差异导致一段时间内文


献中都存在混乱局面,因此 IUPAC 规定“carbonium ions”特指像 CH5+这样具有五价、带正电的碳原子的
物种,而“carbenium Ions”特指像 CH3+这样具有三价、带正电的碳原子的物种。不幸的是,部分美国人遵
从了 IUPAC 的规定,而其他人依然各行其是,这种改动只是徒增混乱而已。因此,本书使用“carbocation”
这个概念来指代 CR3+,因为它既清晰明白,又能类比表示碳负离子的“carbanion”。

常见错误警告:当书写涉及碳正离子的反应机理时,遵守 Grossman 规则极为重要。如果你不遵守该规则,


准保会忘记哪些碳原子连接三个基团而哪些连接四个。

3.1.1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大多数碳正离子都极不稳定,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都无法分离出来。它们仅仅是作
为一个反应过程中高能量的中间体而出现。正因为它们能量很高,根据哈蒙德假说,碳正离
子的结构应当与形成它们的过渡态的结构非常相似。因此,凡是有碳正离子做中间体的有机
反应的速率应当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息息相关。

常见错误警告:如果你写出一个反应机理涉及一种能量极高的碳正离子,该机理多半是不合理的。相反,
如果一个机理通过稳定的碳正离子来实现,它总是合理的。
每当你书写一种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结构时,自问一下:它是否是该反应条件下的稳定碳正离子,是否
还有更稳定的替代品?
大多数碳正离子能量高,但其中一些能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有四种途径可以稳定碳正离
子:中心碳原子空的 p 轨道与一个非键孤对之间的作用、与 π 键作用、与 σ 键作用(超共轭
效应)以及成为芳香体系的一部分。杂化类型也会影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孤对、π 键和 σ 键稳定碳正离子的过程相似:一个填充有电子的非键 n 轨道、π 轨道或
σ 轨道与中心碳原子那个空的 p 轨道重叠,线性组合,产生一个新的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新
的反键分子轨道。原来填满电子的轨道中的电子现在重新排布在成键轨道内,导致体系能量
降低,从而使碳正离子得以稳定。稳定效果排序 n>π>σ,之所以出现这种顺序是因为能量
最接近的两个轨道之间才能产生最强的相互作用,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心碳原子的 p 轨道能
量高于 n、π、σ 轨道,而后三者中,n 轨道能量与 p 轨道最为接近,因此相互作用也最强。

• 一个杂原子提供的非键孤对电子稳定碳正离子的效应(孤对稳定效应)是最强的,因为书
写共振式时可以写出一种带正电的杂原子与相邻的碳正离子中心通过双键相连的共振体。注
意:①这种效应只有杂原子直接与中心碳原子相连时才存在,否则,由于杂原子的吸电子诱
导效应,反而会降低碳正离子稳定性。②有时候即使杂原子直接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环状结
构也可能阻碍两者的轨道之间的重叠,例如下图中的双环碳正离子,没有稳定效应,只有氮
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常见错误警告:带孤对电子的杂原子往往是高电负性的 N、O、X 等,它们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对碳正离子


稳定性的降低会与共振体对稳定性的提升展开竞争,而后者总是能获胜!
孤对稳定效应在同主族内从上到下降低(例如 O>S),同周期内从左至右降低(N>O
>F),因此 N 是最好的选择,而 O 其次。这种排序与电负性大小变化趋势无关,像 S、Cl
这样电负性相对较低的重原子,由于它们的价层轨道能量高、更加弥散,与中心碳原子的 p
轨道重叠不太有效,稳定效果反而不如轻原子。F 作为电负性最强的原子,却也是一个非常
好的孤对电子给体。
常见错误警告:杂原子通过共用孤对的方式稳定碳正离子时,尽管从共振式来看它带形式正电荷,但它依
然满足八隅律,也不缺电子,因此并不亲电!反倒是与它相连的碳原子依然实际带正电并亲电。高电负性
的 N、O、F 原子参与形成共振体时,并没有牺牲八隅体结构,所以能稳定碳正离子。

• 形成含 C=C 键的共振体是稳定碳正离子的另一种好方法(注意:C=O 键和 C=N 键因


为 O 和 N 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太强,即使共振体能稍微削弱这种效应,总体还是会降低碳正
离子稳定性) 。共振能产生的 π 键越多,稳定效果越好,因此芳香环是好的共振体。当然,
环张力依然会阻止轨道重叠,从而妨碍其稳定碳正离子。
• 第三种稳定碳正离子的方法是与一个相邻的 σ 键发生轨道重叠,又称为超共轭效应,
形成含 C=C 键的共振体是稳定碳正离子的另一种好方法(注意:C=O 键和 C=N 键因为
O和
(P108~109 未完成)

3.1.2 碳正离子的产生;质子化的作用
产生碳正离子的方法共有三种:C—X+ σ 键断裂、C=X 键杂原子 X 的孤对与 Lewis 酸
作用和 C=C 键与 Lewis 酸(H+或碳正离子)作用。
碳正离子还可以由 C=C 键发生单电子氧化产生。这种方式下产生的碳正离子称为自由基正离子,只
有奇数个电子。自由基正离子的反应在第五章深入讨论。
• R3C—X+键会自发电离产生R3C+和:X。电离的可能性取决于电离产物R3C+的稳定性、
离去基团X和溶剂。例如室温下Me3C—O+H2很快就能让H2O离去,但RCH2—O+H2的电离就
十分困难,这是因为形成了极不稳定的碳正离子RCH2+。注意离去基团X通常在电离之前会
带形式正电荷。尽管在强极性溶剂里(尤其质子型溶剂如EtOH、H2O、RCO2H),如果能
形成稳定产物,带负电的离去基团X−可自发离去,但这种自发离去现象其实并不常见,更
常见的是离去基团经质子化转化为中性基团,这时它们是更好的离去基团。质子化试剂可以
是醋酸或PPTS(吡啶对甲苯磺酸盐)之类的弱酸,也可以是BF3、AlCl3、FeCl3、ZnCl2、SnCl4
或TiCl4之类的强Lewis酸。一价银化合物(AgNO3、AgOTf、Ag2O)也可用于促进R3C—X+
键解离,通过生成更强的Ag—X键和AgX沉淀,甚至能断裂C—Cl键这样牢固的碳卤键。

• C=X键中杂原子的孤对可以与Lewis酸作用,产生一个能写出碳正离子共振式的产物。
羰基化合物的质子化就属于此类。羰基氧的一对孤对与H+作用,得到两个最重要的共振体,
其中一个是碳正离子。尽管碳正离子并不是最好最稳定而是第二好的共振体,它却指出了该
物种反应活性最高的位点。 如果羰基碳原子还有杂原子直接与之键连(例如脂、羧酸和酰胺),
还能书写出更多共振式。亚胺(西佛碱)的反应就经常始于氮的质子化。
*常见错误警告:脂、酰胺和羧酸与亲电试剂的反应发生在羰基氧上。当羰基氧被质子化时比非羰基氧被
质子化能书写出更多共振式。

该规则应用于羰基氧与Lewis酸反应时存在一个特例,就是RCOCl与AlCl3反应生成酰鎓离子RC≡O+。
此时AlCl3与氯配位而不是氧。但是该反应需要超过两倍化学计量的AlCl3,这是因为一摩尔AlCl3先与羰基
氧配位,另一摩尔AlCl3再与氯发生反应。
• C=C键的π电子能与Lewis酸型亲电试剂生成碳正离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烯烃和H+
反应。注意一个双键碳原子用两个π电子与H+形成σ键,另一个双键碳原子变得缺电子并且
带上了形式正电荷。其他正离子型亲电试剂(碳正离子、酰鎓离子和Br+)也能与C=C键作
用。

产生碳正离子的前两种方法都要求杂原子与H+或其他Lewis酸作用。杂原子质子化能增
强一个π键型亲电试剂的亲电性,或者增强一个中等离去基团的离去能力。第二章已介绍过:
碱性条件下底物的去质子化通常不发生在酸性最强的位点。同理,酸性条件下质子化一般也
不发生在酸性最强的位点。为了确定底物质子化的位点,需先确定哪些键断裂和生成以及哪
些原子亲核或者亲电。

3.1.3 碳正离子的典型反应;重排
若不考虑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碳正离子通常会发生三类反应:与亲核试剂加成,碎裂为
含 π 键的化合物和一种稳定正离子(经常但并不总是是 H+)和重排。这些反应相互竞争,
而且经常由于结构或反应条件的细微差异导致平衡向着某种反应的方向移动。例如,三级碳
正离子发生的反应中,若使用质子型溶剂(H2O、EtOH、RCO2H)做亲核试剂,加成反应
是有利的;若 R3Si+可以离去或者溶剂不亲核,则容易发生碎裂反应。预测哪种反应优先发
生是非常困难的,更多时候你仅仅是被要求对已观察到的产物的形成给出合理解释。
• 在加成反应中,亲核试剂向碳正离子的空轨道给出一对电子,从而形成一个新的 σ 键。
常见错误警告:带孤对的亲核试剂(例如 H2O、ROH、RCO2H、RNH2 等)
,如果再带有质子,总是在与碳
正离子加成后立刻脱掉质子。加成−脱质子这两步从微观角度来看,实质上是一个碳−杂原子键在酸性条件
下质子化过程的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亲核试剂为 RCO2H,是羰基氧与碳正离子成键,而非羟基氧。
这是因为羰基氧同时有吸电子诱导和吸电子共轭效应,负电荷很集中,而羟基氧只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另
外成键后羰基氧的形式正电荷可以通过写出稳定共振式而分散出去,而羟基氧则无此能力(请试着写出这
样的共振式)

π 键和 σ 键型亲核试剂也能加成到碳正离子上去。前一种情况下正如 3.1.2 中讲述的那


样,会形成新的碳正离子。

• 碳正离子可发生碎裂,产生新的缺电子的碳正离子和含 π 键的物种。在碎裂过程中,
与带正电的碳原子相邻的一根键内的电子转移给正电中心形成一根 π 键(+C—X—Y → C=
X + Y +)
。生成的缺电子物种(Y+)可以是 H+、碳正离子,偶尔也可以是 R3Si+、R3Sn+等。
X 可以是 C,也可以是 N、O。碎裂是 π 键型亲核试剂与 Lewis 酸型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的
逆反应。请注意:指示 X—Y 键断裂的箭头方向说明了 X—Y 键电子移向正电荷中心。Y+
基团在断开与 X 的成键后才离去。
常见错误警告:不要用箭头表示 Y+直接离去!如果 Y+的离去让你疑惑,写出一种碱,在 X—Y 键断裂时
与 Y+成键。这种碱通常总是存在的,只是没表示出来而已。

• 碳正离子也可重排,而且比碳负离子更容易。碳正离子生命期越长(换言之,反应条
件酸性越强),重排倾向越大。通常重排会产生更稳定的碳正离子,但高温下也会产生更不
稳定的碳正离子。所以,动力学因素会导致平衡体系内一种更不稳定的碳正离子伴随着一种
更稳定的碳正离子而产生。
碳正离子最主要的重排机理是 1,2−负氢迁移和 1,2−烷基迁移。这两种迁移在环己烷正
离子(二级碳正离子)重排为 1−甲基环戊烷正离子(三级碳正离子)时都会发生。环己烷
正离子的 C3−C2 键发生 1,2−烷基迁移,从 C2 迁移到 C1 上,从而产生环戊基甲基正离子(一
级碳正离子) 。该反应从能量上看很困难。但是,紧接着发生 C1−H 键从 C1 向 C2 的 1,2−
负氢迁移可以得到一个稳定产物,从而推动了反应的进行。
Example

编 号 : 只 有 C8 处 的 CH2 基 团 同 时 在 反 应 物 和 生 成 物 中 都 出 现 了 , 因 此 假 设
C5−C6−C7−C8 环在反应物和产物中都没有变化。C6 可能还是与 C3 相连,C3 与 C2 相连(与
C4 相连亦可,但 C2 和 C4 等效,没有差别),最后只剩下 C1 和 C4 没有确定位置。假设 C4
仍然与 C5 相连,就完成了编号工作。成键:C1−C7,C2−C4,C3−OAc。断键:C2−C7,
C3−C4,C1−OMs。

碳正离子是在 C1 处产生的。接着 C7−C2 键迁移为 C7−C1,C3−C4 键迁移为 C4−C2。


AcOH 加成到 C3 碳正离子上,失去质子得到产物。

书写机理时必须注意在键发生变化时如何保持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变。尤其在重排反应中,
要像书写起始物结构一样准确书写出所有中间体的结构。只有当你罗列的所有化学键都断裂
和生成时,才需要重新写出别的结构。
在中等大小的八、九、十元环中经常可观察到跨环 1,5−迁移,因为发生迁移的原子间
距离都很近,使得迁移很容易发生。不过,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碳正离子重排反应都经历了
1,2−迁移过程。

1,2−迁移与离去基团的离去通常协同进行。以图示的两个重氮离子为例,从任意一个非
对映体离去一个氮气分子可生成碳正离子,该碳正离子可以通过 1,2−烷基迁移生成醛或通
过 1,2−负氢迁移生成酮。事实上,一个非对映体只生成醛,另一个非对映体只生成酮。该
结果说明没有碳正离子中间体,离去基团的离去是协同进行的。
为何含平伏 RN2+键的离子只生成醛,含竖直 RN2+键的离子只生成酮?当 1,2−迁移与离
去基团的离去协同时,迁移的键必须与离去的 C—X 键反式共平面(参见第二章中对 E2 消
除反位和顺/反式共平面的讨论)。示例中两种叠氮离子非对映体中与 C—N2+键反式共平面
的键选择性地迁移(如果你对此有疑问,画纽曼式来验证) 。在 Beckmann 重排中存在类似
现象:肟经过 1,2−烷基迁移和水的加成后转化为酰胺。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选择性迁移。

Problem 3.1. 下列重排反应中,发生了一次与离去基团的离去协同的 1,2−迁移。书写该反应


的机理。FeCl3 是 Lewis 酸。若 1,2−迁移不与离去基团的离去协同进行,得到什么副产物?

频哪醇重排是酸性条件下羟基离去与 1,2−迁移协同进行的实例。你可以写出另一种生
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机理,但该碳正离子因为与之相连的羟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而极不稳定,
因此该机理是不合理的。
Example

如何确定离去基团的离去和 1,2−迁移是协同进行的还是先形成碳正离子,再发生 1,2−


迁移呢?在强酸性环境下,碳正离子寿命非常长,一般写非协同机理。相反地,在下面几种
情况下通常书写协同机理:
• 离去基团离去后形成的碳正离子能量很高;
• 或者发生 1,2−迁移后得到的碳正离子能量很低
• 或者与离去集团反式共平面的基团可以选择性迁移,而其他基团均不满足反式共平面
的要求。
苯基和其他不饱和基团也可发生 1,2−迁移,但经历的是加成−碎裂机理,一个苯基上的
π 键加在碳正离子上形成一个三元环中间体(苯鎓离子)。之后三元环断开一根键,再发生
碎裂,得到反应物或产物。

上述机理不经历苯基的协同迁移过程的原因是:协同迁移比分两步迁移具有更高活化能,
因为同样发生 1,2−迁移时,氢的 s 轨道或者碳的 sp3 轨道与目标原子的作用比苯基的 sp2 轨
道的作用更强。尽管不是协同过程,还伴随有一个三元环状过渡态,苯基 1,2−迁移通常比
1,2−烷基迁移快。在上例中,1,2−甲基迁移能形成更稳定的碳正离子,但苯基的 1,2−迁移更
快。
有时很难辨别一个机理是否发生 1,2−烷基迁移。只能借助断键/成键表,如果一个基团
从一个原子移到了它相邻的原子上,就可能发生了 1,2−迁移。

Problem 3.2. 书写下列重排反应的机理。SnCl4 为 Lewis 酸,Me3Si+可视作大的质子而离去。

注意迁移基团是如何保持其构型的!1,2−迁移具有迁移基团构型保持的特点。

3.2 C(sp3)—X 的取代和 β−消除反应


3.2.1 取代反应的 SN1 和 SN2 机理
酸性条件下 C(sp3)—X 的亲核取代反应通常按 SN1 机理进行。不算质子化和去质子化过
程,SN1 机理由两步组成:先是离去基团离去形成碳正离子这一步做决速步,随后的快速步
中,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加成得到产物。亲核试剂可以带负电(例如弱碱 Br−或 I−)也可以
是中性的。除这两步外,有时在离去基团离去之前将其质子化,有时在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
加成之后将其去质子化。将离去基团质子化是为了使其更易离去,尤其是—OH 或
—OR。另一方面,中性、质子型亲核试剂(例如 H2O,ROH,RCO2H)总是在与碳正离子
加成后脱质子得到中性物种。

在 SN1 机理的决速步形成了碳正离子,所以反应速率与碳正离子稳定性息息相关。经历
SN1 机理的 C(sp3)—X 取代反应非常容易在三级碳上发生,偶尔也发生在二级碳上(尤其是
有能稳定碳正离子的杂原子或 π 键与其直接相连时),而一级碳只当能强烈稳定碳正离子的
氧或氮原子与之相连时才能经历该机理。当亲核试剂是 π 键时,几乎总是经历 SN1 机理,因
为 π 键对于 σ 键型亲电试剂而言是不好的亲核试剂,但对于碳正离子却是很好的亲核试剂。
Example

乍看去产物的环氧原子来自缩醛还是二醇不是很明显。所以需要画出副产物!随即会发
现得到了两分子甲醇。该信息告诉我们缩醛的 Me—O 键没有断开,所以产物的环氧来自二
醇。该反应前两步必然是 MeO 基质子化以及 MeOH 离去,形成极稳定的碳正离子。

Problem 3.3. 书写下列取代反应的机理。记住离去基团与 Lewis 酸(例如 H+)结合发生在基


团离去之前。

Problem 3.4. 芳香和烯基卤代烃在酸性条件下不发生取代反应。为什么?


酸性条件下的亲电取代反应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才按 SN2 机理进行。亲电试剂必须
是 1° C(sp3)—X 或者 CH3—X 这类不能形成稳定碳正离子的物种,亲核试剂必须是 Br−、I−
这类亲核性极强的物种,反应条件也必须是很强的酸性环境(例如 48%HBr) 。按 SN2 机理
进行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少数几个例子之一是伯醇与无机酸反应生成卤代烃。强酸性条件可使
羟基转变为容易离去的基团,这样就能长时间存在以便于按 SN2 机理反应。

Problem 3.5. 书写下列取代反应的机理。哪个氧原子首先被取代?


常见错误警告:弱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一般都按 SN1 机理进行。
Example

上述糖基化反应的机理取决于产物中—OCH3 的氧是来自于甲醇还是糖?若来自于糖,
取代反应发生在 CH3OH 的碳上。
因为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碳正离子,必然反应经历 SN2 机理。

若来自甲醇,则取代反应发生在糖的端碳上。借由氧的稳定作用,在该碳原子上可以形
成十分稳定的碳正离子,所以更可能经历 SN1 机理。

上述两个机理哪个更好呢?SN2 机理需要很强酸性以及像 Br−、I−这样好的亲核试剂,


在本例中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所以 SN1 机理是更好的选择。
与碳原子上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不同,酸性条件下,在 P、Br 这类电负性更高的原子
上发生的取代反应一般都采取 SN2 机理。
因为它们不能形成 SN1 机理所需的稳定碳正离子。
Example

在 POCl3 作用下,酰胺失水。羰基氧亲核而磷亲电,所以第一步反应应当是羰基氧做亲
核试剂进攻磷原子,发生 SN2 反应,继之以脱去质子。接着在氮上孤对的帮助下,C—O 键
断裂。腈鎓离子脱质子得到产物。

当 SN1 反应发生在手性中心时,产物通常会失去光学活性。这是由于碳正离子中间体具
有平面型结构,亲核试剂进攻时可以从两面进攻而没有特殊的选择性。基于某些在这里并不
重要的原因,光学活性偶尔只是部分损失。但有时候一个明显的 SN1 反应却产生光学活性的
产物。如例子所展示的那样,这是由于相邻的 π 键或孤对电子参与而造成的。你可以把这些
反应看做两步连续的 SN2 反应。即使碳正离子中间体确实形成了,它存在的时间也会短于一
根 C—C σ 键旋转所需时间。

3.2.2 经历 E1 机理的 β−消除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C(sp3)—X 中心也能通过 E1 机理发生消除反应。离去基团离去——有
时在进行质子化之后发生——产生碳正离子。碳正离子接着碎裂,给出一种含 π 键的化合物
和一种新的正离子——通常是 H+。碎裂发生时,总是与带正电的碳原子相邻的原子上的一
根键的电子迁移过来形成 π 键(与带正电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学键从不发生此类反应)。
一种弱碱(可能是溶剂分子或者反应体系中某种强酸的共轭碱)有时会出现并移去 H+。除
H+外其他正离子,通常是 R3Si+、R3Sn+或稳定的碳正离子,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离去。实际
上,如果从 H+或 R3Si+中选择一种离去,碳正离子总是选择后者。

惯例是不写出移去 H+的弱碱,这使得碳正离子的碎裂看上去更像自发进行的。

常见错误警告:如果你不写出移去 H+的弱碱,请确保你正确地画出了箭头的指向。箭头应该指出 C—H 键


的电子如何移动以形成 π 键,而不是显示 H+直接离去!

有机物消除像水、MeOH 这样的小分子的反应常常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并用苯或者石油
醚进行共沸蒸馏除去产物中的水或醇来驱动反应完成。
Example

反应物消除了水分子。酸性条件下消除反应按 E1 机理进行。离去基团(—OH)首先
被质子化,转化为更易的离去基团(OH2)而离去,得到一个碳正离子。接着 C—H 键发生
碎裂,得到一种二烯烃。
很不幸,这种二烯烃不是预期产物。对比两者哪些 σ 键不同,发现形成了一根 C—H 键,
断开了另一根。由于在酸性条件下反应,首先通过对一个 C=C 键进行质子化形成了一根新
C—H 键,接着新的碳正离子碎裂得到预期产物。

Problem 3.6. 书写下列取代反应的机理。

3.2.3 预测取代反应还是消除反应
SN1 机理和 E1 机理都会形成碳正离子。碳正离子形成后,亲核试剂加成会发生取代反
应,碎裂则导致消除反应。正如碱性条件下可预测 SN2 机理还是 E2 机理占优一样,酸性条
件下也可以预测 SN1 机理和 E1 机理谁更占优势,不过更容易一些。使用质子型(换言之亲
核的)溶剂或进攻试剂具有强亲核性时,更倾向于取代反应,非质子溶剂中容易发生消除反
应。换言之,碳正离子中间体能被亲核试剂快速拦截时,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则发生消除反
应。

P126
芳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对亲电取代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有显著影响。当芳环上有 RO−、
R2N−、RCONH−或卤原子等给电子基时,亲电试剂优先从邻位或对位进攻,而有羰基、−CN、
−NO2、−SO3H 等吸电子基时,优先从间位进攻。
(氨基在某些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条件下会
被质子化,所以根据不同条件,它可以是邻对位也可以是间位定位基。 )一个基团的定位效
应与它稳定亲电取代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的能力密切联系。

在一个给电子基的对位进行取代时,中

间体有一个极好的共振式…

…间位取

代则没有!

在一个吸电子基的对位进行取代时,中

间体有一个极糟糕的共振式…
…间位取

代则没有

反应物电荷分离的共振式也说明:有给电子基的芳环的邻、对位亲核性强,而有吸电子
基的芳环在这些位置亲核性差。

在多数情况下,芳烃亲核的碳有一个氢原子相连,所以取代反应碎裂的那步会生成 H+,
虽然也可能生成别的产物。例如 Me3Si 基是本位致活基,尽管具有大空阻,它让亲电试剂加
在与它相连的碳上。然后 C−Si 键断裂,芳香性恢复。选择性进攻本位的碳是因为它将 C−Si
键移出了能稳定碳正离子的环所在平面,而攻击任何其它的碳会将一个 C−H 键移出环所在
平面,而 C−Si 键比 C−H 键更能使碳正离子稳定。能形成极稳定的碳正离子的烷基(t−Bu、
i−Pr)也能充当本位致活基。

有时,芳香取代反应中奇怪的重排能被本位取代解释。

第一个产物来自于一个简单的芳香取代反应。第二个产物更有趣,因为它溴原子似乎从
芳环的底部迁移到顶部。但是 C(sp2)−Br 键的三原子迁移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很可能发生
了其他变化。假设 C−Br 键没有断裂,再小心地给原子编号,你会发现与 CH2 基团(C6)连
接的芳基碳发生了本位取代,芳基与亚甲基之间的 C−C 键发生了从 C6 到 C5 的 1,2−迁移。
首先是羟基进攻三氟乙酸酐,替换掉了很好的离去基团 TfO−,而羟基随即也成为好的
离去基团。底物离去 TfOH 后得到了一个烯丙基正离子。

C5 进攻 C10 得到第一种产物,接着发生的脱质子化使芳环得以恢复。而 C6 进攻 C10


则得到了第二种产物。C7 从 C6 1,2−迁移到 C5,再继之以脱质子化就得到了产物。在该反
应中,除了 1,2−迁移外,该反应如果认为发生了碎裂和一个传统的芳香取代反应也说得通。

Problem 3.11. 写出下列反应的机理:

3.4.2 苯胺重氮盐的芳香取代反应
芳香胺的氨基可以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芳香取代反应被其他基团取代。若用 NaNO2 和酸
处理芳香胺,会形成芳香重氮盐 ArN2+。该反应的机理始于从 HNO2 中产生了亲电试剂亚硝
酰正离子+N≡O。芳香胺进攻+N≡O,再脱水就得到了 ArN2+。
芳香重氮盐通常原位合成,再立即与亲核试剂混合,得到取代产物。取代反应的机理随
亲核试剂的不同而显著不同,可以涉及有机化学领域所有反应机理。例如,次磷酸 H3PO2
和 I−与重氮盐反应时经历 SRN1 机理(参见第二章)
,分别得到还原的烯烃或者芳基碘。

Cu(I)盐(CuBr、CuI、CuCN)也可与重氮盐反应得到相应取代产物。这些反应很可能
经历了一个非链式的自由基取代机理(与第二章讨论的机理类似) 。CuCN 与 ArN2+的反离子
X− 配位后,铜具有充足的电子,可以将一个电子转移给 ArN2+ 得到[ArN2] 和 XCuCN。
·

· ·
[ArN2] 离去 N2 后得到芳基自由基 Ar ,后者与 XCuCN 的氰基反应得到产物。该反应也可
以写出一个合理的 SRN1 机理,特别是当反应体系中同时有 Cu(I)和 Cu(II)盐时,而一个金属
促进的涉及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的反应机理(参见第六章)也是合理的。

亲核试剂 H2O 和 BF4−与芳香重氮盐作用,分别得到苯酚和芳基氟。因为 H2O 和 BF4−


均不可氧化而给出电子,所以对于此类反应只有 SN1 机理是合理的。
常见错误警告:这些反应是能写出一个极不稳定的芳基正离子的合理机理的实例。N2 的离去是形成这孩子
高能量的物种的核心驱动力。

最后,芳香重氮盐的末端氮原子也具有亲电性,像苯酚、苯胺这样富电子的芳香化合物
可与 ArN≡N+发生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得到偶氮化合物 ArN=NAr’。
Problem 3.12. 书写下列反应的机理:

脂肪胺与亚硝酸的反应和芳胺一样,都是产生重氮盐,接着经历标准的 SN1、SN2 或重
排反应。α−氨基酸在亚硝酸存在时,发生构型完全保持的取代反应。同样的,酰肼与亚硝
酸反应生成酰基叠氮化物,它是 Curtius 降解的关键中间体。
Problem 3.13. 在 Stiles 反应中,会在 2−氨基苯甲酸和 NaNO2、盐酸反应时产生了反应性很
强的苯炔中间体。书写下面反应的机理。

3.4.3 脂肪亲电取代反应
烯烃也能像芳香烃那样通过加成−碎裂机理发生取代反应。烯基硅烷和烯基锡烷都是极
好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底物,因为碳正离子中间体可借助 C−Si 键和 C−Sn 键很好地稳定。所
以这类键的碎裂反应经常发生,得到一个去锡或者去硅后的产物。基团的离去和加成在同一
个碳原子上发生时,这样的反应称为 α−取代反应。因为需要在碳正离子中间体形成后恢复
芳香体系,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大多属于 α−取代反应。

Problem 3.14. 书写下列亲电取代的反应机理。

烯烃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时一般观察不到 α−取代反应。有时在碎裂过程中离去的基团在
形成新键的原子的 γ 位。烯丙基硅烷和烯丙基锡烷最容易发生 γ−取代反应。对烯丙基硅烷
而言,总过程仍然是一个取代反应,因为以断裂一根 σ 键为代价生成了一根新 σ 键。但新
键并不在与旧键相同的原子上形成,因此会发生烯丙基的移位。

TiCl4 作为 Lewis 酸,与羰基氧配位,把羰基碳和 β 碳变成正离子。烯烃进攻 β 碳,然


后让 C−Si 键紧邻的碳变为碳正离子。然后 C−Si 上会发生碎裂反应并产生钛的烯醇盐。最
终加水质子化得到产物。
3.5 亲电 π 键上的亲核加成和取代反应
3.5.1 杂原子亲核体
一个质子化的羰基化合物可以写出两种主要的共振式(如果羰基碳还以 σ 键连接另一个
杂原子则能画出更多共振式) 。在第二好的共振式中,氧原子不带电,碳是带了形式正电荷
并缺电子。因此,羰基化合物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进行着相同类型的加成和取代反应!
羧酸、碳酸酯及其衍生物可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和醇解反应,在此过程中以 σ 键连接
在羰基碳上的−OH 和−OR 基团被另外的−OH 和−OR 基团所取代。这类反应的机理很简单:
羰基被质子化,形成一个稳定的碳正离子,亲核试剂加到碳正离子上,形成正四面体
中间体。亲核试剂脱质子,离去基团质子化后离去,形成新的碳正离子。最终,未被取代的
氧去质子,重新得到羰基化合物。所有步骤都是可逆的,该反应可通过在水中或者醇中进行
来控制反应的方向。
Example

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不管条件是酸性还是碱性,发生在酯或羧酸羰基上的取代反应机理差别
并不大,都包含了亲电试剂加成到羰基碳上,继之以离去基团的消除。在酸性下会有很多质子转移的
步骤,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

酰胺和腈水解为羧酸也是类似的机理,不过后者会先水解为酰胺。由于产物中有胺,在
酸性条件会质子化,转化为不亲核的铵盐,所以这些水解在酸性条件下是不可逆的。
Problem 3.15. 画出下列羰基取代反应的机理。在第二个问题中,仔细思考氧原子来自哪里。
醛酮与缩醛可以互相转化(IUPAC 现在不鼓励使用“缩酮”这个词) 。缩醛化反应在热力学
上总是相对困难的,所以常常通过一些方法使反应完全进行:例如通过共沸蒸馏的方式分离
混合物中的水,或是加入像 4Å 分子筛这样的脱水剂,或者不生成水的原甲酸三乙酯
HC(OEt)3。缩醛的水解通常是加入 THF 等助溶剂和催化量的酸,溶解在水中进行的。
Example

缩醛形成的机理包括一步加成反应和一步 SN1 取代反应。反应第一步是羰基氧质子化得到碳


正离子。乙二醇的一个羟基加到碳正离子上并脱质子,形成具有四面体构型的中间体——半
缩醛。反应物另一个羟基发生质子化并以水的形式离去,形成新的碳正离子。另一个羟基与
碳正离子加成,再脱质子就得到了缩醛。

Problem 3.16 书写下列反应的机理。游离水不是这个反应的中间体。副产物是什么?

醛酮也可以转化为烯醇醚。失水后碳正离子 α 位脱质子、碎裂,转化为烯烃。因为烯醇醚极
易与 H+反应,因此它只有在双键与吸电子基共轭时才能被分离出来。例如 β−二酮与插烯酯
之间的转化。
Example

二酮先互变异构为酮−烯醇。羰基质子化生成很稳定的碳正离子,接着被 EtOH 加成。亲核


试剂去质子化,离去基团上羟基质子化以及脱水生成了新的碳正离子,而该碳正离子发生了
碎裂反应,脱质子生成烯醇醚。
为什么在 EtOH 加成前二酮一定要互变异构为酮−烯醇?根据微观可逆性原理,烯醇醚的生
成和水解反应的都要经过同样的步骤(二者仅仅顺序相反) 。在其水解反应中,烯醇醚的质
子化很明显发生在羰基氧而非羰基碳上,所以其生成过程中也要经历相同的中间体。
酮/醛,烯醇和半缩醛在酸/碱性条件下都可以快速转换。但意识到在酸性条件下,这些
物种中的每一个的作用都是等效的非常重要,你必须掌握书写其互相转化的机理的能力。
表 3.1. 酮及其类似物的相互转化

三甲基硅基烯醇醚(R3=Me3Si)可以在 CH3Li 和 Bu4N+F-的作用下直接转化成烯醇。相反烯醇在与特


定的亲氧的亲电试剂反应可以直接转化为烯醇醚,例如 Me3SiCl 甚至一些酰氯。
在氰基硼氢化钠(NaBH3CN)的存在下,一级、二级胺与醛酮反应分别生成二级、三
级胺的反应叫做烃化还原反应(对胺而言)或是还原性胺化(对醛酮而言) 。该反应因为可
用于制取有效烷基胺而颇为有用。初始原料胺中大多数已经被质子化,在弱酸性条件下无亲
核性。但是它与少数未质子化的胺存在一个平衡,后者可作为亲核试剂与羰基化合物反应。
NaBH3CN 是一个对酸稳定的负氢离子库,它只能与亚胺离子反应,不能与羰基化合物或者
亚胺本身反应。生成亚胺离子需要微弱的酸性环境。亚胺离子可以通过催化加氢去除(第六
章) 。
Problem 3.17 画出上述反应中亚胺离子生成的反应机理。

3.5.2 碳亲核体
羰基化合物质子化生成的碳正离子可以碎裂使 α 碳脱质子得到烯醇。烯醇是很好的亲核
试剂。因此在酸性条件下,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碳亲电,而 α 碳上和羰基氧却亲核,就像碱性
条件下一样。相比于醛酮和酰氯等不太稳定的羰基化合物,酰胺和酯等共振稳定的羰基化合
物更不倾向于在酸性条件下烯醇化。实际上,酯和酰胺在酸性条件下很少在 α 碳上发生反应。
Problem 3.18 书写下列 Hell−Volhard−Zelinsky 反应的机理。

烯醇对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等亲电烯烃有特殊的反应性。例如 Robinson 增环反应就在酸


性和碱性条件下发生。在酸性条件下,亲电的羰基化合物在被烯醇进攻前质子化,转化为碳
正离子。

Robinson(鲁滨逊)增环反应由 Michael(迈克尔)加成、羟醛缩合和脱水这三步反应
组成。在 Michael 加成反应中,酮经质子化和脱质子转化为烯醇,随即与已质子化的 Michal
受体发生加成。 接着带形式正电荷的羰基氧脱质子,烯醇式互变异构为酮式就得到了 Michael
加成产物。

在羟醛缩合反应中,酮首先通过质子化和脱质子转化为烯醇,后者与质子化酮发生加成
反应。带形式正电荷的氧脱质子得到羟醛。
在脱水反应中,酮通过质子化和脱质子化首先转化为烯醇。醇氧先质子化,继之以 E1
消除反应(先后失水和质子)得到产物。正如在之前讨论过的烯醇醚的形成过程中提到的微
观可逆性规则阐释的那样,酮发生 E1 消除前必须先转化为烯醇式。

Mannich 反应(曼尼希反应)是弱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另一种羟醛缩合反应。该反应有多
种变化,但都包括一种亲核的酮与一种一级或二级铵盐(RNH3+或 R2NH2+)和醛——通常
用甲醛——的反应。Mannich 反应通过亚胺(RN+H=CH2 或 R2N=CH2+)离子进行,它作为
强亲电试剂与酮的烯醇式反应得到 β−氨基酮。有时候产物还会发生 E1 消除(通过烯醇式)
脱胺得到 α,β−不饱和酮。
Example
Mannich 反应还可写出两种不同的机理。第一种机理酮直接进攻甲醛发生羟醛缩合,产
物羟醛发生 E1 消除脱水(通过烯醇式)得到 α,β−不饱和酮,后者被胺进攻发生 Micheal 加
成得到产物。反驳该机理的证据是:只有一个 α 氢的酮可发生 Mannich 反应,但它不能形
成 α,β−不饱和酮。

在第二个机理中,酮直接进攻醛发生羟醛缩合。所得羟醛的 β−碳被胺进攻、发生 SN2 取代


反应,得到产物。反驳该机理的证据是:酸性条件下要发生 SN2 取代反应需要强酸性环境,
而 Mannich 反应只在弱酸性环境中进行。

某些羰基化合物(亚胺、羧酸)在酸性条件下是更好的亲电试剂,因此这些化合物做亲
电试剂的反应经常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烯醇盐是比烯醇更好的亲核试剂,因此
像酯和溴代烷这类亲核性不是很强的试剂,通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羧酸衍生物中,非常稳
定的酯和酰胺的平衡混合物中烯醇式所占比例很低,因此酸性条件下它们的 α 碳亲核性很弱。
尽管如此,不管酸性或碱性条件,羰基化合物总是 α 碳具有亲核性,而羰基碳具有亲电性。
三甲基硅基烯醇醚——通常由酯和 Me3SiCl 反应制备——可作为烯醇的替代品用于
Lewis 酸催化的 Mukaiyama 羟醛缩合反应(向山光昭反应)和 Mukaiyama−Micheal 反应。
这两类反应的机理非常简单。亲核试剂(三甲基硅基烯醇醚)的 C=C 键与被 Lewis 酸活化
的亲电试剂作用,接着 O−Si 键碎裂,经过后处理得到产物。Mukaiyama−Micheal 反应与传
统的 Micheal 反应相比,优点是在酸性条件下,酯和酰胺这样 α 碳亲核性很差的试剂也能发
生反应。
反羟醛缩合和反 Micheal 加成反应都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微观上讲反应机理与羟醛缩合
反应和 Micheal 加成反应的机理相反。最广泛应用的反羟醛缩合反应是 β−氧代羧酸、丙二
酸及其类似物的脱羧。羧基质子化形成的碳正离子经历碎裂,失去 CO2 后得到产物。碱性
条件下不发生脱羧反应,因为羧酸盐比烯醇化的产物更稳定。

脱羧反应经常书写六元环状过渡态。该机理可看做反烯反应(参见第四章)

3.6 总结
一、产生碳正离子的方法共有三种:
1. C—X+ σ 键电离(通常在离去基团质子化后发生) ;
+
2. C=X 键杂原子 X 的孤对与 Lewis 酸(通常是 H )作用;
3. C=C 键与 Lewis 酸(通常是 H+或碳正离子)作用。

二、碳正离子能经历三种典型反应:
1. 与亲核试剂加成(通常是孤对型或 π 键型亲核试剂) ;
2. 碎裂产生 π 键和新的正离子(通常是碳正离子和 H ) +

3. 重排(通常是 1,2−负氢迁移或 1,2−烷基迁移)。

三、取代反应:
1. C(sp3)的亲核取代反应:酸性条件下通常经历 SN1 机理。只有当满足一级 C(sp3)、亲核
试剂亲核性非常强和反应条件酸性极强时才经历 SN2 机理。不过酸性条件下杂原子例如
S 和 P 上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均为 SN2 机理。
2. C(sp2)的亲核取代反应:酸性条件下通常经历加成−消除机理。C=C 键由于电子云集中
通常作为亲核体被亲电试剂加成(包括大多数芳香烃亦然),而 C=N 键、C=O 键和亲
电 C=C 键(即双键碳与强吸电子基相连的物种)由于双键碳上电子云匮乏,通常作为
亲电体被亲核试剂进攻。脂肪胺的氨基可通过重氮盐机理被别的基团取代。

四、亲核/亲电位点分布: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碳具有亲电性而 α 碳具有亲核性。
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羰基碳具有亲电性,β 碳具有亲核性而
α 碳在 β 碳已被亲核试剂加成后也具有亲核性。
羰基化合物在酸碱性条件下的差异仅仅存在于质子化/脱质子化步骤:酸性条件下,总
是亲电试剂先质子化以增强其亲电能力,然后与亲核试剂加成,接着亲核试剂脱质子得到产
物。
第四章 周环反应
4.1 引言
周环反应是在一个或多个共轭体系的末端成键或断键的反应。电子沿着环移动,所有的
键同时断开或形成,而且没有中间体出现。尽管大多数周环反应都可以写出分步的极性或自
由基机理,对协同性的要求将其和大多数极性或自由基反应区分开来。
每一类周环反应都会讨论下列特征:典型反应、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立体选
择性(stereoselectivity)和立体专一性(stereospecificity)。对典型反应和立体专一性的讨论
会有助于你确认周环反应何时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有机反应中。对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
立体专一性的讨论让你可以预测周环反应产物的分子结构和立体结构。

4.1.1 周环反应的分类
在讨论具体的反应之前,学习如何描述周环反应尤为重要。周环反应主要分为四类:电
环化反应(electrocyclic reactions,包括开环 ring openings 和关环反应 ring closings)
,环加成
反应(cycloadditions),σ 迁移反应(sigmatropic rearrangements)和烯反应(ene reactions)

在电环化关环反应中,在一个共轭体系的末端形成一个 σ 键,而电环化开环反应是关环
反应的逆反应,一根 C—C 键断开得到一个共轭 π 键体系。空的或填充的 p 轨道可以参与形
成 π 键体系。电环化反应可以根据由多少电子参与反应而细分为 2π 电环化反应,4π 电环化
反应等。在所有周环反应中,电子沿着一个环移动。注意当最关键的 σ 键形成或断开时,π
键是如何移动的。

你可能难以辨别出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 2 π 电环化反应而不是 4 π 电环化反应。新的 σ 键是在一个三原


子 π 键体系的两端形成的,该体系包含 2 个 π 电子。氧原子的孤对并不包含在三原子 π 键体系中,因此也
不计入电环化反应的 π 电子数中。
环加成反应是在两个 π 键体系末端之间形成 σ 键从而得到环状产物的反应,其逆反应称
为反环加成反应(retro-cycloaddition)。环加成反应可根据每种反应物的原子数细分为[m + n]
型。注意:在文献中有两种环加成反应的命名规则。本书使用的是用 m 和 n 来代表每种反
应物的原子数,Woodward(伍德沃德)和 Hoffmann(霍夫曼)则用来代表每种反应物的 π
电子数。如果是用在中性物种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例如 Diels–Alder(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中,
则原子数和 π 电子数都是相等的,但对于带电的或极性物种则不等。例如,根据原子数来判
断,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一个[3 + 2]环加成反应,但根据 π 电子数来判断则是[4 + 2]环加
成反应。因此,不但要重视反应过程中的原子数,也要重视电子数。
你可能已经很熟悉 6 电子的[4 + 2]环加成反应——Diels–Alder 反应,
却对 4 电子的[2 + 2]
环加成反应不那么熟悉,但烯酮很容易发生此类反应。[3 + 2] 环加成反应(或称 1,3–偶极

1 / 46
环加成反应)是一类可用于合成大量五元杂环的 6 电子环加成反应。其他环加成反应,包括
[8 + 2]、[4 + 3]和[6 + 4]环加成反应也都是已知的。

螯变反应(Cheletropic reactions),例如[2 + 1]环加成反应和[4 + 1]反环加成反应,都是


一类特殊的环加成反应,因为包含一种单原子反应物。该反应物必须有一个空轨道和一个全
+ − − 2+ − − +
,SO2(O=S—O ↔ O— S —O)或者 C≡O(C≡O ↔ ±
充满轨道,它可以是卡宾(±CR2)
C=O) 。[4 + 1]环加成反应通常向相反反应进行,同时排出一个稳定的小分子,例如 CO 或
SO2。

σ 迁移反应包括连接分子中两个片段末端的一根 σ 键的断裂,以及在这两个片段别的末
端的另一根 σ 键的协同形成。σ 键好像发生了迁移,因此得名。σ 迁移反应可以细分为[n, m]
σ 迁移反应,m 和 n 是每个片段的原子数(而非电子数)。最常见的[3, 3] σ 迁移反应又称 Cope
(科普)重排。当 π 键中有一个原子是 O 时,[3, 3] σ 迁移反应称为 Claisen 重排(注意不要
与 Claisen 缩合相混淆)。
(起始原料是环己二烯酮,异构化为苯酚,从而驱动反应向右进行。 )
正离子型[1, 2] σ 迁移反应(1,2-烷基或氢迁移)在第三章已经出现过。σ 迁移反应中的电子
数也需要注意。[3, 3]和[1, 5]重排是 6 电子反应,正离子型[1, 2]重排是 2 电子反应,[1, 3]重
排是 4 电子反应。

2 / 46
学生们在辨认和命名 σ 迁移反应时比别的反应有更多的麻烦。在 σ 迁移反应中,σ 和 π 键数都没有净
的变化。命名时,可以用虚线连接成键的原子,然后用短波浪线切断断开的键和虚线。在参与 σ 键形成或
断裂的每个原子上重重地打一个点。计算从 π 键体系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经过的原子数,同时注意不要穿
过波浪线。

烯反应总是 6 电子反应。它与[4 + 2]环加成反应和[1,5] σ 迁移反应有相似之处。与[4 + 2]


环加成反应相似的地方是,也是四原子体系与双原子体系反应,但在烯反应中,四原子体系
包含一根 π 键和一个烯丙型 σ 键(通常与 H 原子连接),而不是两个 π 键。与[1,5] σ 迁移反
应相似的地方是,一根 σ 键发生了迁移,但烯反应以一根 π 键为代价产生了一根 σ 键。当反
应在一根 C=C 键和一根带烯丙基氢的 C=C 键反应时,该反应称为 Alder 烯反应。该反应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分子内反应。反烯反应(retro-ene-reaction)也很常见,例如羧酸酯热消
除得到羧酸的反应。杂原子烯反应(hetero-ene-reaction)看上去像是[3 + 2]环加成反应和[1,
4] σ 迁移反应的交叉。反杂原子烯反应(retro-hetero-ene-reaction)出现在一些重要的消除
反应中。

3 / 46
上述四种主要的周环反应类型的特征都总结在 Table 4.1.中。
*常见错误警告:周环反应之间乍看起来很相似,因此学生很难将其区分开来。下图列出了每种周环反应典
型的 6 电子反应实例。每个反应都在环内有三个箭头,但因为反应类型不同,键型变化也不同。

当画出周环反应中键型变化时,让电子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移动都没关系,因为周环反应
的特征不是电子从富电子的区域移向缺电子区域,或者从高能量位点移向低能量位点。弯箭
头只是为了说明反应进行键型的变化情况。但是,如果是[3 + 2]环加成反应、[2, 3] σ 迁移反
应或反杂原子烯反应这类含一个带形式负电荷的原子的物种,明确电子移动方向非常重要。

*常见错误警告:学生们经常给那些需要多步才能完成的机理只写出一步周环机理。避免这种错误的好办法
是,确保你能说出你所写机理中每一个周环反应的名字。例如,对于下列反应,你可以冒险写出一个由第
一个化合物的 C—C 键和第二个化合物的 π 键参与的 4 电子机理,但它不能归类为前面讨论的任何一种周
环机理类型,因此是错误的。

立体选择性——起始原料立体化学决定产物立体化学的性质——是周环反应的标志性
特征。很多周环反应都可能写出两步的非协同的极性或自由基机理,但这些两步机理无法解

4 / 46
释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例如,2–甲氧基丁二烯(亲核体)和顺–巴豆酸乙酯(亲电体)发生
的 Diels–Alder 反应可以写出一个两步极性机理。该机理经过一个偶极中间体,形成了一根
新的 σ 键。该中间体中,原属于顺–巴豆酸乙酯的两个 C 原子可以自由旋转,因此产物会失
去 Me 和 CO2Et 之间的顺式构型。但实际上,产物总是顺式的。该发现并不能完全排除极性
机理——中间体可能确实存在过,但关环比 σ 键旋转更快——但也确实缩短了偶极中间体的
寿命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说它并未真正存在过。

许多像这样的产物的立体化学以及两步技能不可能观测到的非热力学产物无不支持着
周环机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正确性。实验和理论的最新进展已经允许化学家们探测在比 C
—C σ 键旋转更短的时间尺度内探测周环反应的机理,而这些实验也支持一些周环反应的协
同机理和其他反应的非协同机理。不过实际上,如果没有实验或力量证据来反驳,奥卡姆剃
刀(Occam’s razor)迫使人们提出一个协同机理而非非协同机理。
周环反应可以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进行。例如,含氧的 Cope 重排在碱性条件会大大加
速,Diels–Alder 反应会被 Lewis 酸大大加速。通常一系列极性反应被用于合成一个不稳定
的中间体,它会接着发生周环反应得到产物。换言之,对极性反应的良好掌握有助于理解如
何书写周环机理。
周环反应总体而言也是可逆的。正逆反应总是经历相同的过渡态。打个比方,如果你想
从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到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做一次旅行,你会选择翻越阿巴拉契亚山最省
事的路径。如果你想从里士满到列克星敦,你也会选择同样的路径,仅仅是方向相反。你选
择的路径不会取决于你旅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遵循相似的原则。

4.1.2 多烯烃的分子轨道
你可能认为“无机理”的周环反应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它们的立体化学是怎样的,甚至于它们是否反应都取决于该反应是热引发还是光
引发的。例如,许多[2 + 2]环加成反应只能光引发,而[4 + 2]环加成反应只能热引发。
第二,所有周环反应都是立体选择性的,但有时候产物的立体化学取决于反应条件。例
如,2,4,6–辛三烯加热时生成顺–5,6–二甲基环己二烯,光照时生成反–5,6–二甲基环己二烯。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检查反应物的分子轨道来解释。决定周环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立体化
学的规则是 Woodward–Hoffmann 规则。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可以通过检查前线分子轨道(反应物的 HOMO 和 LUMO)的


性质来解释。为了理解周环反应,你必须能画出由连续的 p 轨道组成的多烯烃系统的分子轨
道图。以 1,3-丁二烯为例,4 个 p 轨道相互作用产生 4 个分子轨道,分别称为 ψ0、ψ1、ψ2、
ψ3。能量最低的 ψ0 轨道是由每个 p 轨道与相邻的其他轨道正相叠加得到的,因此不存在节
点或者轨道符号的变化。能量最高的 ψ3 轨道是由每个 p 轨道与相邻的其他轨道反相叠加得
到的,存在 3 个节点。能量中等的 ψ1 和 ψ2 轨道,分别有 1 个和 2 个节点。加热条件下,原
来 4 个原子轨道的 4 个电子占据了 ψ0 和 ψ1 轨道,此时 ψ1 是 HOMO,而 ψ2 是 LUMO。

5 / 46
原子轨道的符号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在每个分子轨道中,每个原子轨道都有一个系数来反映它对分
子轨道的贡献。该系数变化范围是 0~1。每个分子轨道中原子轨道的系数的平方之和为 1。分子轨道的系数
能提供反应性的重要信息。
注意末端两个轨道的符号总是按相同、相反、相同、相反的规律交替变化。物理化学家
会说分子轨道的对称性在对称(symmetric)和反对称(antisymmetric)之间交替变化。该性
质在多烯烃的分子轨道中都是成立的。你无需构建多烯烃的整个分子轨道图,只需要知道
HOMO 和 LUMO 的末端的符号即可,它们决定了周环反应的性质。
1,3,5–己三烯的 6 个原子轨道产生了 6 个分子轨道,其末端的符号相似和相反地交替变
化。分子轨道的节点数逐渐增加。1,3,5–己三烯处于基态时,HOMO 是 ψ2,LUMO 是 ψ3。
注意在 ψ2 和 ψ3 中,碳链上第二个和第五个碳原子的 p 轨道的系数为 0,说明这些碳原子的
p 轨道对 ψ2 和 ψ3 毫无贡献

奇数原子共轭体系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也是交替变化的。烯丙基体系有 3 个分子轨道:ψ0
(对称) 、ψ1(反对称) 、ψ2(对称)。烯丙基正离子的 HOMO 是 ψ0,LUMO 是 ψ1,而烯丙
基阴离子的 HOMO 是 ψ1, LUMO 是 ψ2。戊二烯体系有 5 个分子轨道。戊二烯正离子的 HOMO
是 ψ1,LUMO 是 ψ2,而戊二烯阴离子的 HOMO 是 ψ2, LUMO 是 ψ3。

6 / 46
4.2 电环化反应
4.2.1 典型反应
在电环化反应中,在一个链状共轭体系的末端之间形成(或断开)一根新的 σ 键,得到
少一根(或多一根)π 键的环状化合物。与所有周环反应一样,电环化反应也是可逆的。关
环化合物通常能量更低,因为一根 σ 键取代了一根 π 键,不过并非总是如此。
环丁烯与 1,3–丁二烯形成了电环化平衡。1,3–丁二烯能量更低,因为环丁烯张力太大,
因此加热可能把环丁烯转化为 1,3–丁二烯,而逆反应由于能量升高,在加热条件下通常不能
发生。但是,具有更大共轭体系的 1,3–丁二烯与环丁烯相比,能吸收更长波段的光,因此选
择合适波段的光能将 1,3–丁二烯转化为环丁烯。

苯并环丁烯,一种芳香化合物,电环化开环得到无芳香性、高活性的邻苯撑二甲基,它
在 Diels–Alder 反应中是有用的中间体。

1,3–环己二烯与 1,3,5–己三烯之间存在电环化平衡。这两种化合物都不存在张力,环己
二烯还多出一根 σ 键来,因此它能量更低。己三烯比环己二烯共轭体系更大,因此光化学活
性更高。因此在加热和光照条件下,平衡都偏向于环己二烯一侧。

当关环会得到大张力的环时,1,3–环己二烯与 1,3,5–己三烯之间不平等的平衡关系会有
所削弱。例如,1,3,5–环庚三烯与降蒈二烯(双环[4.1.0]庚–2,4–二烯)相互转换的平衡常数
接近于 1,室温下转换速率也很快。开环容易是因为可以释放三元环的张力;关环容易是因
为 π 键体系的末端相互靠近,同时以一根 π 键为代价形成了一根 C—C σ 键。

烯丙型和戊二烯型正离子也能发生电环化开环和关环反应(相应阴离子也能发生类似反
应,但在合成上的价值不大)。这些物种关环会得到共轭效应较差的正离子,虽然削弱了对
正离子的稳定作用,但因为形成新的 C—C σ 键而得到补偿。在烯丙基体系中,关环带来的
张力增加也必须考虑进去。

在 Nazarov(那扎罗夫)环化反应中,一个二乙烯基酮在 Lewis 酸(例如 SnCl4)催化


下,发生电环化关环反应,得到环戊烯酮。电环化关环时得到的烯丙基正离子可以发生两种
不同 σ 键的碎裂而得到产物。反应通常得到能量更低的化合物,但 C—SiMe3 键相比 C—H

7 / 46
键具有更强的碎裂倾向,因此可用于把双键安置在热力学不利的位置上。

Problem 4.1.为下列五甲基环戊二烯的制备反应写出一个合理的机理。

环丙烯正离子和烯丙基正离子之间的电环化平衡通常偏向于烯丙基正离子,因为环丙烯
正离子张力大、共轭效应更差。例如,卤代环丙烷稀释时会有协同进行的 Br−的离去和电环
化开环发生(一般而言,开环过程并不需要与离去基团的离去协同进行,但环丙烯正离子能
量太高)。Br−对烯丙基正离子加成得到产物。

RLi 与二溴环己烷之间的金属–卤素交换得到的卡宾也能发生 2 电子电环化开环反应得


到丙二烯。

环丙酮与氧代烯丙基正离子存在电环化平衡。前者能量更低,但后者能量虽高,还不至
于在动力学上无法达到。氧代烯丙基正离子可以发生环加成反应,在后面还会讨论。

α–卤代酮发生 Favorskii(法沃斯基)重排得到羧酸。若为环状酮,则会缩环。

8 / 46
Favorskii 重排有两种合理机理。
第一种机理,酮的角色是酸。α 碳脱质子得到烯醇盐。烯醇盐发生协同的 Cl−离去和 2
电子电环化关环反应得到一个环丙烷中间体。HO−对这个张力极大的酮的羰基进行亲核加成,
通过消除烷基释放张力,得到碳负离子,但刚一形成即被溶剂所猝灭。

第二种机理在第二章已经讨论过,酮的角色是亲电体。HO−对羰基进行加成,接着碳原
子迁移到亲电的原子上并排出 Cl−而得到产物。

机理 2(半二苯乙醇酸机理)看上去更好,但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酮的两个 α 碳在反应
过程中变得等效,从而与机理 1(电环化机理)保持了一致。α–氯–α–苯基丙酮重排为苯丙
酸甲酯的反应也只与机理 1 保持一致;如果半二苯乙醇酸机理可行,则产物应当是 2–苯基
丙酸甲酯。

但是,α–氯苯乙酮重排为苯乙酸甲酯必须经过一个半二苯乙醇酸机理,因为不能形成环
丙烷。

总结: 如果与离去基团所在 α 碳不同的另一个 α 碳上有氢原子,则电环化机理通常可行;


如果没有,半二苯乙醇酸机理可行。为什么可烯醇化的 α–卤代酮的电环化机理比“更合理
的”半二苯乙醇酸机理更快呢?这是因为脱质子化和电环化关环反应都是非常快速的反应—
—后者即使是形成一个大张力的环时也是如此——它们也必须比 HO−加成和迁移更快,不
管我们的“化学直觉”告诉我们什么。
Problem 4.2. 为下列反应书写一个合理的机理。该反应涉及一个 Favorskii 重排。

9 / 46
Favorskii 重排过程中,烯丙基“正离子”的电环化关环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产物中
的环丙基正离子会被 O−猝灭。
电荷的中和在乙烯基卡宾电环化关环得到环丙烯的过程中提供了驱动力。关环过程可
以被写作一个 2 电子或 4 电子过程,取决于卡宾的空轨道或者充满轨道是否与 π 键共轭。

确认一个电环化关环反应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共轭体系末端形成的新键。确认一个电环化
开环反应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共轭体系的烯丙位的一个 σ 键的断裂。电环化反应形成三元环,
或者打开得到烯丙基体系。
Example
下列重排反应曾用于生物合成天然产物土楠酸 A(endiandric acid A)

对原子进行编号,你会发现成键发生在 C5–C12,C6–C11,C9–C17 和 C10–C14 之间。

有时候虚线可用于表示哪里需要成键。

起始原料饱和一个 1,3,5,7–四烯基团(C5 到 C12),恰好在这个共轭体系的末端原子 C5


和 C12 之间要成 σ 键。一个 8 电子电环化关环反应形成这根键。这个电环化反应液形成了
一个新的 1,3,5–三烯基团(C6 到 C11),还需要在共轭体系末端的 C6 和 C11 之间形成另一
根 σ 键。一个 6 电子电环化关环反应形成这根键。

10 / 46
最后两根建通过一个 Diels–Alder([4 + 2]环加成)反应在 C9=C10 π 键和 C14 到 C17
的双烯之间形成。

你可能已经冒险通过一个[2 + 2]环加成反应同时形成 C5–C12 键和 C6–C11 键。但后面


你会看到,根据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加热条件下,简单 C=C π 键之间发生[2 + 2]
环加成是禁阻的。
Problem 4.3.用碱处理佛尔酮(phorone),发生电环化关环得到异佛尔酮。书写合理机理。

Problem 4.4. 4–乙烯基环丁烯酮是极不稳定的化合物,迅速重排为酚。写出一个合理的电环


化机理。

4.2.2 立体专一性
对于所有的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单分子反应,
只涉及一组分子轨道。首先,考虑丁二烯的 4π 电环化关环反应。丁二烯的两个端碳上共有
四个取代基。当丁二烯处于具有反应活性的 s–顺构象时,其中两个基团称为向里的(in)基
团(因为它们位于四个碳原子所构成的弧线的凹面) ,另两个则是向外的(out)的基团(因
为它们在弧线的凸面)。在电环化反应当中,为使两个端碳的 p 轨道重叠形成新的 σ 键,端
碳一定会旋转,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立体化学产物。产物的立体化学取决于于端碳如何旋转。
如果向同一方向旋转(顺旋,conrotatory),则两个 out 基团和两个 in 基团均分别处于反式
位置,而任一 out 基团与任一 in 基团呈顺式关系。

若两个端碳向相反方向旋转(对旋,disrotatory)
,则两个 out 基团和两个 in 基团均分别
处于顺式位置,而任一 out 基团与任一 in 基团呈反式关系。

11 / 46
加热条件下,丁二烯的电环化关环总是按顺旋方式进行。对该现象有几种解释,我们用
前线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加热条件下,1,3–丁二烯的 HOMO 是 ψ1,LUMO 是 ψ2。电环化
关环时,过渡态两端的 HOMO 应该能发生成键相互作用。对于 ψ1 来说,共轭体系末端发生
顺旋时,过渡态存在成键相互作用,发生对旋时,过渡态存在反键相互作用,因此该反应按
顺旋方式进行。
光照条件下,丁二烯的电环化关环总是按对旋方式进行,与加热条件下的反应相反。前
线轨道理论使我们更容易地理解该实验事实。光照条件下,一个电子从基态的 HOMO ψ1 被
激发到 LUMO ψ2,所以 ψ2 成为了新的 HOMO。ψ2 分子轨道在共轭体系两端发生顺旋时存
在反键相互作用,发生对旋时存在成键相互作用,因此该反应按顺旋方式进行。
在电环化关环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相互作用比开环时要容易观察。但是,关环反应的过渡
态与开环的是相同的,因此,环丁烯开环反应的立体化学是在加热情况下顺旋,在光照情况
下对旋——与丁二烯关环时的立体化学相同。
总的来说,对于丁二烯和环丁烯:4π 电子,加热,顺旋;4π 电子,光照,对旋。握拳
可以很容易的将立体化学结果可视化:你的大拇指代表共轭体系端碳上的取代基,然后旋转
拳头来决定开环或关环、顺旋或对旋时的立体化学结果。

12 / 46
1,3,5–己三烯电环化关环反应的立体化学是与丁二烯正好相反:加热条件下,1,3,5–己三
烯的 HOMO 是对称的 ψ2,对旋则共轭体系过渡态的端碳之间存在成键相互作用,因此按对
旋方式发生反应;光照的条件下,1,3,5–己三烯的 HOMO 是反对称的 ψ3,顺旋则共轭体系
过渡态的端碳之间存在成键相互作用,因此按顺旋方式反应。6π 开环反应与关环反应具有
相同的过渡态,则 1,3–二环己烯的开环反应也是在加热条件下对旋,在光照条件下顺旋。

你也许已经开始了解这种反应模式。
电环化反应的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如 Table 4.2
所示:

具有奇数对 π 电子的电环化反应,在加热条件下经历顺旋过渡态,在光照条件下经历对
旋过渡态;具有偶数对 π 电子的电环化反应使在加热条件下经历对旋过渡态,在光照条件下
经历顺旋过渡态。实际操作时,只要记住“偶–加热–顺” (或任意其他的组合)就可以轻松
推导出整个表格。
Problem 4.5 环庚三烯在加热条件下迅速发生电环化关环反应。请判断产物的结构和立
体化学。
Problem 4.6 确认前面提出的生成土楠酸 A 的机理与观察到的产物立体化学相吻合。
Problem 4.7 画出 H2C=CH—CH=CH—CH2+的 HOMO,判断它在加热条件下是顺旋
还是对旋关环。然后对 H2C=CH—CH=CH—CH2−做同样的事情。这两个反应的立体化学
是否与 Woodward–Hoffmann 规则相吻合?
电环化反应的 Woodward–Hoffmann 规则也可以用术语同面(suprafacial)和异面
(antarafacial)来阐释。在周环反应中,如果共轭体系的两个端碳在 π 键的同一侧形成新键,
则称该反应是同面的;如果共轭体系的两个端碳在 π 键的两侧形成新键,则称该反应是异面
的。在电环化反应中,对旋反应是同面的,顺旋反应是异面的。

13 / 46
术语“同面”和“异面”的价值在于,不同于顺旋和对旋,它可以用在环加成和 σ 迁移反应中。最重
要的是,当一个共轭体系发生同面反应时,它的两个 out 基团在产物中变为顺式关系;发生异面反应
时,则变为反式关系。而在对旋的电环化反应中,out 基团变为顺式,在顺旋的电环化反应中 out 基团
变为反式的。显然同面/异面的概念应用起来更为简便。

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这种性质叫做立体专一性
(stereospecificity)。在一个立体专一的反应中,用顺式的起始原料只会生成一种立体结构的
产物,用反式的起始原料会得到具有相反立体结构的产物。其他具有立体专一性的例子还包
括 SN2 反应,炔烃或烯烃的催化氢化,烯烃的双羟基化和溴加成反应。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可以用来预测任一电环化开环或关环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
在几种情况你需要留意。首先,Woodward–Hoffmann 规则只适用于协同的周环反应。对于
一个像是电环化反应,其实经历非协同机理的反应,该规则并不适用。其次,如果因为空间
限制使原本能量较低的过渡态能量升高,从而反应禁阻,则反应只得经历能量较高的过渡态。
在这些情况下,起始原料通常比预期的稳定得多。例如,杜瓦苯出人意料的稳定,因为如果
它要转化为苯,则必须经历“不被允许”的对旋过渡态;而“被允许的”顺旋开环反应会在
六元环中生成一个反式双键,导致过渡态能量太高,实际禁阻。

维生素 D2 的生物合成同样遵循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哺乳动物通过麦角甾醇进


行一个 6π 电环化开环反应生成前钙化醇。开环必须按顺旋方式进行,否则会生成一个位于
六元环中的反式双键,所以它需要光照条件。当人的皮肤始终接触不到阳光时,维生素 D2
的合成是禁阻的,人就会得软骨病。

当然,太多的阳光对你也不好,这是因为会发生另一个光照下的周环反应,后面会详细讨论。

2π 电环化开环反应也是有立体专一性的。1–氯–1,3–二异丁基丙酮在碱的作用下可以通
过电环化关环反应生成 2–异丁基环丙酮。偶极子中间体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非对映体形式。
能量最低的那个叔丁基朝向外侧。这种 out, out 非对映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对旋关环,生成
能量较高的顺式产物,该产物也是动力学产物。但是,经过足够长时间,由于能量较高的顺
式产物也可以发生电环化开环反应,得到能量较低的 out, out 偶极子,再经过一个不太有利

14 / 46
的化学平衡转化为相对不稳定的 out, in 偶极子,最后转化为稳定的反式产物。

4.2.3 立体选择性
考虑反–3,4–二甲基环丁烯的电环化开环反应,该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顺旋开环。根据
Woodward–Hoffmann 规则,顺旋开环可能产生两种产物,但实际上只生成 trans, trans 产物,
这是因为生成 cis, cis 产物时,过渡态的甲基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排斥作用。

一个“被允许”的过渡态比其他过渡态更容易形成的现象叫做转矩选择性
(torquoselectivity),它是一种特殊的立体选择性。反–3,4–二甲基环丁烯的开环反应是立体
专一的,因为从来都得不到 cis, trans 产物;它是有立体选择性的,因为选择性地生成 trans,
trans 产物。
转矩选择性在其他一些反应中也出现。顺–二环[4.2.0]2,4–辛二烯可以存在两种对旋模式。
但是其中一种模式会生成具有两个反式双键的八元环,而另一种模式所得产物只有顺式双键,
因此前者实际不能发生。

卤代环丙烷会发生电环化开环反应。考虑 1–溴–顺–2,3–二甲基环丙烷的两个非对映体。
如果 Br−首先离去生成环丙烷正离子,然后开环,则顺–溴和反–溴化合物都会生成相同的环
丙烷正离子中间体,因此这两种非对映体都会生成两个甲基都向外的烯丙基离子。此外,预
期顺–溴化合物会更快地生成产物,因为空助效应促进了离去基团的离去。实际上,两个异
构体给出两种不同的烯丙基正离子,并且反–溴化合物反应速率更快。该事实说明这两个化
合物并不是通过常见的溴离子先离去形成中间体的机理。所以,溴的离去和开环一定是协同
的。为什么反–溴化合物反应更快?因为在过渡态中,构成断裂的 C—C σ 键的轨道倾向于
转到与可以使大的一瓣与 C—Br 键背面的一瓣重叠的方向(即从反面取代溴) 。在顺–溴的
化合物中,当断裂的 σ 键的轨道转到这个位置时,过渡态的两个甲基相互排挤,能量升高,
速率显著减慢。

15 / 46
有很多情况转矩选择性难以解释或预测。例如在顺–3–氯–4–甲基环丁烯的电环化开环反
应中哪一个非对映体占主导地位?答案并不明显。立体效应很容易被电子效应所抵偿。有的
时候计算过渡态的能量可以给出合理解释。

4.3 环加成反应
4.3.1 典型反应
4.3.1.1 Diels–Alder 反应
最有名的环加成反应当推 Diels–Alder 反应,它是一个 6 电子的[4 + 2]型环加成反应。
一个 1,3–二烯与一个亲双烯体(dienophile)反应,生成含一个 π 键的六元环状产物。以断
裂两根旧的 π 键为代价,形成了两根新的 σ 键。经典 Diels–Alder 反应生成一个碳环,但是
杂原子 Diels–Alder 反应因为生成杂环而得到广泛应用。

Diels–Alder 反应的产物是一个六元碳环,生成两根处于 1,3 位关系的新键。通过在产物


中寻找这样的环来决定哪里发生了 Diels–Alder 反应。

成键:C1–C5,C4–C6。断键:C1–C4。两个新产生的 σ 键在新生成的六元环上处于 1,3


位关系,暗示发生了 Diels–Alder 反应。切断产物中的 C1–C5 和 C4–C6,得到上一步的前体,
邻二亚甲基苯。双箭头用于逆合成分析时从产物逆推反应。

16 / 46
从反应物得到邻二亚甲基苯,C1–C4 需要断开。它可以通过环丁烯的电环化开环得到。
整个正向机理如下所示:

Diels–Alder 反应需要双烯体的两个双键共面且指向同一个方向(即处于 s–顺构象)


。内
部两个碳之间 σ 键的旋转使双烯在 s–顺和 s–反构象间转换。s–反构象两个端位基团相互排
斥作用小,所以,通常双烯体都是处于这种能量较低的构象(大约低 4 kcal/mol) 。

*常见错误警告:1,3–丁二烯双键上的顺式或反式的构象不要与双烯体的 s–顺与 s–反弄混。

从 s–反构象转换到 s–顺构象的能垒是 Diels–Alder 反应活化能的一部分。凡是能提高 s–


顺构象的双烯比例的结构因素,都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 s–反构象的双烯比例的结构因素,
都能减慢反应速率。环戊二烯是 Diels–Alder 反应最佳反应物,部分因为它不能发生旋转破
坏 s–顺构象。实际上,环戊二烯自身的[4 + 2]型环加成反应非常快,以至于它只能在 0°C 存
在几小时。邻二亚甲基苯是非常好的双烯体,因为它固定的 s–顺结构和反应从无芳香性的
物质生成有芳香性的物质。相反,两个双键中有一个顺式双键的,对于 Diels–Alder 反应而
言是很差的反应底物,因为 s–顺构象下,处于 in 位置的基团间存在强的空阻效应。s–顺构
型被固定的双烯体甚至不能发生 Diels–Alder 反应。

相似的,从未观察到脂肪 2,3–二氮丁二烯(吖嗪,azine)发生 Diels–Alder 反应,因为


N 上的孤对相互排斥,使得 s–顺的构型比 s–反的构型能量高出约 16 kcal/mol。但环状吖嗪
很容易发生 Diels–Alder 反应。

17 / 46
因为以断开两根 π 键为代价,生成了两根 σ 键,Diels–Alder 反应的正反应大多是放热
的,但反 Diels–Alder 反应在生成 N2、CO2 等气体或芳香环时较为温和。

成键:无。断键:C1–C2,C3–C4,C5–C6。C1–C2 键和 C5–C6 键在一个六元环中处于


1,3 位关系, 同时在它们各自的环中还各有一个 C7=C8 π 键与之处于 1,3 位关系。因此, C1–C2
和 C5–C6 键可以在反 Diels–Alder 反应中断开,生成环丁烷和萘。断开 C3–C4 可由电环化
反应完成。

大多数 Diels–Alder 反应伴随着所谓的“正常电子需求”


(normal electrondemand),即需
要一个富电子的(亲核性的)双烯体和一个缺电子的(亲电性的)亲双烯体。亲双烯体可以
被羰基、氰基、磺酰基、硝基或其他任何吸电子基取代。被两个吸电子基取代的亲双烯体(富
马酸二乙酯,马来酸酐,苯醌)是好的 Diels–Alder 反应底物。不缺电子的亲双烯体只能在
更加严苛的条件下与富电子双烯体发生 Diels–Alder 反应;不过若为分子内反应,则能显著
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具有很大张力的双键的化合物(苯炔,降冰片二烯) ,即使没有被吸
电子基取代,也是很好的亲双烯体。在相同条件下,烯烃是比炔烃更好的亲双烯体。

被 RO 或 R2N 取代的双烯体(例如 Danishefsky 双烯,1–甲氧基–3–三甲基硅氧基–1,3–


二丁烯)都是很好的 Diels–Alder 反应底物,不过烷基取代的双烯和丁二烯本身就是常见的
底物。苯环是极差的双烯体,因为环加成时会失去芳香性,但芳香性较差的化合物,例如蒽,
更容易发生 Diels–Alder 反应。环戊二烯和邻二亚甲基苯都是很好的双烯体。

前线分子理论可以用来理解 Diels–Alder 的反应速率对底物电子分布情况的倚赖性。在


任何反应中,反应速率均由过渡态能量决定。大多数 Diels–Alder 反应的过渡态中,双烯体
的 HOMO 与亲双烯体的 LUMO 发生作用。

18 / 46
Diels–Alder 反应的过渡态能量与分子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直接相关,实际上与两组
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量差有关:能量差越小,相互作用越强,过渡态能量越低,反应就越快。
双烯体的 HOMO 是成键轨道,比亲双烯体的 LUMO 能量低。双烯体若被给电子基取代,
HOMO 的能量会升高,从而使其能量与亲双烯体的 LUMO 更接近。亲双烯体被吸电子基取
代可以降低 LUMO 的能量,从而使其与双烯体的 HOMO 能量更接近。这两种取代都使两组
轨道能量更加接近,从而加快了反应速率。

之前我们提到过,在取代基相同的情况下,炔烃是比烯烃更差的亲双烯体。炔烃中的 C
≡C 键比相应烯烃中的 C=C 键更短, 所以 C(p)–C(p)的重叠更好,炔烃的 HOMO 能量更低,
LUMO 的能量比烯烃的更高。炔烃的 LUMO 与双烯体的 HOMO 之间作用比烯烃的 LUMO
来得要差,所以炔烃的 Diels–Alder 反应更慢。

亲双烯体的 LUMO 也可以在 Lewis 酸催化剂的作用下降低。Lewis 酸与亲双烯体上的


羰基氧结合,从而降低亲双烯体的 LUMO 能量,加快反应速率。Lewis 酸也可以提高反应
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使用手性 Lewis 酸可以使 Diels–Alder 反应呈现对映体选择性,
Diels–Alder 反应非对称催化的研究是现在一个很热门的领域。
*常见错误警告:当 Lewis 酸参与反应时,很容易让人认为该反应是按照极性酸性机理发生的,但是 Lewis
酸也常常被用来催化环加成反应。
请注意:Diels–Alder 反应的速率对于双烯体的 LUMO 和亲双烯体的 HOMO 之间电子匹配的依赖是动
力学效应,而非热力学效应。富电子的双烯体与富电子的亲双烯体的反应在热力学上与富电子的双烯
体和缺电子的亲双烯体的反应是同样有利的,但是反应的速率却存在明显差异。

极其缺电子的双烯体可以和富电子的亲双烯体进行“反电子需求” (inverse
electrondemand)的 Diels–Alder 反应。过渡态中占主导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双烯体的 LUMO
和亲双烯体的 HOMO 之间。

19 / 46
例如,六氯代环戊二烯和降冰片二烯的反应就是通过反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进
行的,生成的产物为 Aldrin(阿尔德林)
,一种现在由于环境问题而被禁止使用的杀虫剂。

含 N,O 等杂原子的双烯体与烯醇醚和烯胺等富电子的亲双烯体发生反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杂原子 p 轨道的能量相对较低,显著降低了双烯体的 HOMO 和 LUMO
的能量。

成键:C1–C5,C4–C6。断键:C1–N2,C4–N3,C6–OMe。新生成的两个 σ 键在六元
环中处于 1,3 位关系,意味着 Diels–Alder 反应是该反应的第一步。Diels–Alder 加合物可以
进行反 Diels–Alder 反应从而断开 C–N 键,消去一个 N2 生成副产物。

之后进行了一个消除反应(E1 机理),得到最终产物。

Lewis 酸催化剂可以降低双烯体的 LUMO 能量,在杂双烯体中尤为如此,例如在烯醇


醚和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中。该反应为合成葡萄糖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葡萄糖烯一种脱水的碳水化合物,它也是是合成多糖的一个重要的砌块(building block)。

杂原子亲双烯体——例如醛和亚胺——也可以参与 Diels–Alder 反应。它们拥有低能量


1
的分子轨道, 所以可与富电子双烯体发生正常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单线态 O(
2 O2,

O=O)也可以发生正常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大气中的 O2 是三线态的,最适合的


,而 1O2 中有的是一个普通的 O=O π 键,没有未成对电子。
描述是 1,2–双自由基(·O—O·)
三线态 O2 在光照和玫瑰红等引发剂作用下可以转换成高能的单线态。

4.3.1.2 其他环加成反应
1,3–偶极子与烯烃或炔烃(亲偶极体,dipolarophiles)通过 1,3–偶极环加成反应(也称
为[3 + 2]环加成反应)生成一个五元杂环。很多农药和药物含有五元杂环,而偶极环加成反
应是合成这些物质的重要途径。

20 / 46
环加成反应中的三原子反应物,1,3–偶极子,可以画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共振结构,一端
原子带有形式正电荷,另一端带有形式负电荷。所有常见 1,3–偶极子的中间原子必然是带孤
对的杂原子(N 或 O),它可以稳定缺电子的一端。

五元杂环产物是辨认 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关键。很多 1,3–偶极子很不稳定,所以它们


通常经过一系列极性反应被合成出来,之后无需分离直接进行原位合成。

反应生成五元杂环,意味着发生了 1,3–环加成反应。能够进行 1,3–环加成生成最终产物


的倒数第二步反应的中间体是什么?偶极环加成的两原子反应物是 C=C 键,所以三原子反
应物一定是 C—N—O。C 和 O 应该分别是偶极子(+)端和(−)端。该反应中的 1,3–偶极子是氧
氰基,它是一个只能原位生成的不稳定官能团。

氧氰基是怎么形成的呢?硝基化合物必定消除了水,然后断开了 N—O 键。硝基的 O


不是离去基,所以 ArNCO 的作用就是将其变为一个离去基团。硝基化合物酸性较强(pKa =
9),所以第一步是 Et3N 脱质子化。异腈亲电的 C 进攻 O–,N 被质子化,接着 E2 消除得到
氧氰基,它在发生[3 + 2]环加成生成产物。

21 / 46
注意这一问题是如何通过逆合成分析解决的。这种手段对于解决周环机理的问题很实用。
Problem 4.8 写出下列 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机理。提示:在正向分析前先从产物逆向分析。

1,3–偶极子对富电子或缺电子亲偶极体的选择性很复杂。非常缺电子的偶极体,例如臭
氧,与富电子亲偶极体反应很快,与缺电子亲偶极体反应很慢。其他的偶极体——例如叠氮
化物——与极其缺电子的亲偶极体反应迅速,和不缺电子也不富电子的亲偶极体反应较慢,
又和富电子的亲偶极体反应迅速。这种“U 形反应性”是由于随着亲偶极体变得越来越缺电
子,反应的电子需求性由偶极体 LUMO–亲偶极体 HOMO 向偶极体 HOMO–亲偶极体 LUMO
转变,从而产生了交叉。当偶极体 LUMO–亲偶极体 HOMO 和偶极体 HOMO–亲偶极体
LUMO 相互作用都不特别强烈时,反应很慢。
臭氧和烯烃的反应是最有用的 1,3–偶极环加成反应。臭氧与烯烃发生[3 + 2]环加成反应,
生成 1,2,3–三氧戊环,立即发生[3 + 2]反环加成反应,分解为羰基氧化物和醛。当有乙醇参
与臭氧化反应,乙醇与羰基氧化物加成,得到氢过氧化缩醛。没有乙醇的话,羰基氧化物会
与醛经历另一个[3 + 2]环加成反应生成 1,2,4–三氧戊环。

1,2,4–三氧戊环可以分离出来,但微热就会爆炸。通常也不把 1,2,4–三氧戊环和氢过氧
化物缩醛分离出来。它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原位分解:被温和还原剂(Me2S,
Ph3P,H2/Pd,,Zn/HCl)还原成两种醛;被强还原剂(NaBH4 或 LiAlH4)还原成两种醇;被
氧化剂(H2O2 和酸)氧化成两种羧酸(显然,如果烯烃被三取代或四取代,会生成酮而不
是醛) 。目前 Me2S 还原是最广泛应用的手段,因为它可以以很高的产率生产最有用的产物
——醛,且副产物(DMSO)很容易除去。
Problem 4.9 写出 Me2S 与 1,2,4–三氧戊环反应的机理。

[2 + 2]环加成反应应用十分广泛。在三种情况下可发生此类反应:反应是光激发的;其
;其中一
中一个反应物是烯酮(R2C=C=O)或是累积双键(cumulene,例如 RN=C=O)
个反应物含有碳和第三周期元素或是更重元素之间形成的 π 键(例如 Ph3P=CH2、Cp2Ti=
CH2)。

• 两种烯烃之间发生的[2 + 2]光环加成反应广泛用于合成环丁烷。反应之所以能正向进
行,是因为激发反应所用的光可以被反应物所吸收,但不能被产物吸收。在 Paterno–Büchi
(帕特诺−布齐)反应中,其中一个双原子反应物是酮或醛,而不是烯烃。我们以后再讨论
这些环加成反应为什么需要光。

22 / 46
光引发的[2 + 2]环加成反应可以在生物体内进行。DNA 中两个相邻胸苷可以通过[2 + 2]
环加成反应生成一个胸腺嘧啶二聚体。切开二聚体的 DNA 修复酶常常能将其修好,但是有
的时候它也会犯错,于是就产生了变异。变异可能导致皮肤癌。阳光对你的健康很有帮助(麦
角固醇与前钙化醇进行电环化开环反应) ,但是别晒过了头!

Problem 4.10 前例中出现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可通过两个 C=C 键的[2 + 2]环加成反应而得到。


另一个不同的、且更容易变异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可以通过一个不同的[2 + 2]环加成反应而得
到。书写生成第二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详细反应机理。

• 烯酮−烯烃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环加成反应得到环丁酮。大多数烯酮动力学都不稳定,
因此它们都是原位生成的。生成反应可以是从酰氯上 E2 消除 HCl,或 α–叠氮酮发生 Wolff
重排反应(参见第二章) 。

其他的累积双键,像是异氰酸酯 RN=C=O 也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2 + 2]环加成反应。


该反应是合成 β–内酰胺的有用方法。β–内酰胺是盘尼西林和头孢霉素等抗生素中的重要官
能团,也可通过烯酮和亚胺的[2 + 2]环加成生成的。

没有其他底物存在时,烯酮可以通过[2 + 2]环加成反应二聚。富电子的 C=C 键与缺电


子的 C=C 键反应生成一个 β 内酯。

• 第三类[2 + 2]环加成反应最典型实例是 Wittig(魏悌息)反应(Ph3P=CH2 + R2C=O


→ Ph3P=O + R2C=CH2)
。磷叶立德对酮进行加成,生成一个三苯基膦氧杂丁环,这个反应
通过协同的[2 + 2]反应或是两步的极性反应发生。极性反应中有一个甜菜碱(betaine)中间
体的参与。三苯基膦氧杂丁环之后发生[2 + 2]反环加成反应生成一个 Ph3P=O 和 R2C=CH2。

23 / 46
还有其他类型的环加成反应。[4 + 1]环加成反应,一个螯变反应,常常因为熵的因素向
相反方向进行。3–砜代环戊烯(又名环丁烯砜、丁二烯砜、1,1–二氧代–2,5–二氢噻吩)可以
经过一个[4 + 1]反环加成反应生成 SO2 和 1,3–丁二烯。1,3–丁二烯可以与一个亲双烯体进行
Diels–Alder 反应。用环丁烯砜比直接用 1,3–丁二烯更方便,因为后者是气态的,容易聚合。

环戊二烯酮极易发生 Diels−Alder 反应,因为它被环固定住的 s−顺构象和反芳香性。取


代的环戊二烯酮和炔烃发生 Diels−Alder 反应后马上发生[4 + 1]反环加成反应生成 CO 和芳
香化合物。

Problem 4.11. 下列环戊二烯酮是一连串环加成反应和反环加成反应的起始原料。书写


反应的合理机理。提示:给原子标号并写出副产物!

卡宾和烯烃发生[2 + 1]环加成生成环丙烷的反应已经在第二章讨论过了。虽然已经确定
发现了[4 + 3]、[4 + 4]、[6 + 4]、[8 + 2]和许多其它的环加成反应,但其它的环加成反应相对
更不常见。[4 + 3]环加成反应需要一个烯丙基正离子作为三原子反应物和一个富电子的二烯
作为四原子反应物。

下面是一些识别环加成反应的关键方法:
• 所有的环加成反应(除了螯变反应)都在两个共轭体系末端形成两根 σ 键。
• 如果你看见一个六元环,它有两个处于 1,3−位置关系的新 σ 键和一个 π 键,考虑
Diels−Alder 反应!一个并在苯环上的六元环常常是由邻二亚甲基苯和一个亲双烯体发生[4 +
2]环加成反应,或是苯炔和一个 1,3−二烯发生[4 + 2]环加成反应而来。
• 如果你看见一个五元杂环——尤其是氮杂的——考虑 1,3−偶极环加成反应!环中的一
个杂原子是 1,3−偶极子的中心原子。
• 如果你看见一个四元环——尤其当环是环丁酮或需要光照时——考虑[2 + 2]环加成
反应。烯酮和其他累积双键在特殊条件下发生[2 + 2]环加成反应。一个氧杂环丁烷(带 O 的
四元环)通常由羰基化合物和烯烃经[2 + 2]光环加成反应得到。

24 / 46
形成了五元杂环,考虑 1,3−偶极环加成反应。1,3−偶极子在 2 号位上几乎总有一个杂原
子,并且这里的杂环只有一个杂原子,所以 1,3−偶极子必须是甲亚胺叶立德。

甲亚胺叶立德必须由氨基酸和丙酮合成。简而言之,胺和丙酮脱水得到一个亚胺离子,
其脱羧形成了 1,3−偶极子,与 C60 发生[3 + 2]环加成反应得到产物。现在你应该能写出形成
亚胺离子的机理了。

Problem 4.12. 下列反应由一系列环加成反应和反环加成反应组成,写出其合理的机理。

4.3.2 区域选择性
在反−1−甲氧基丁二烯和丙烯酸乙酯的 Diels−Alder 反应中,
理论上可以得到 1,2−或 1,3−
取代产物。1,3−取代产物热力学上更稳定(空阻小) ,但是动力学产物是 1,2−取代产物。该
现象最简单的解释是:双烯体 4 号碳是亲核的,亲双烯体 β 碳是亲电的,两者结合得到产物。

异戊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和丙烯醛(2−丙烯醛)的反应时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
解释。该情况下,因为双烯体是 2 号位取代的,其 1 号位的碳亲核,和亲双烯体的 2 号碳结
合得到产物。

实际上,因为大多数 Diels−Alder 反应都是亲核二烯烃和亲电烯烃之间的反应,可以得


到如下规则:Diels−Alder 反应中将双烯体上最强给电子基和亲双烯体上最强吸电子基放在
“邻位”或“对位”上。这个“邻对位规则”是对邻位和对位概念的误用,因为它们只适用
于苯环体系,但是它们有助于记忆这些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分子内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更多地依靠底物的空间限制,而不是电子的流动。

25 / 46
有时,邻对位规则并不好用,尤其当双烯体上的两个取代基的定位效应相互竞争时。例
如,下面的双烯体的 1 号碳上的 PhS 基比 2 号碳上的 MeO 基给电子能力更强,导致 4 号碳
更亲核,因此产物中 CO2Et 基位于 PhS 基的邻位。但根据共振式来判断,情况应该正相反,
因为 MeO 是比 PhS 更好的给电子基。

解释这种异常现象的唯一办法是检查双烯体的 HOMO 和亲双烯体的 LUMO 的分子轨道


系数。当双烯体的 p 轨道线性组合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并形成 HOMO 和 LUMO 时,它们
对两个轨道的权重并不一样(除非烯烃是对称的)。 (该情况和 sp3 碳和 sp3 氧成 σ 键的情形
类似,sp3 氧对 σ 键贡献更大,sp3 碳对 σ*贡献更大。)Diels−Alder 反应发生时,在双烯体的
HOMO 系数最大的末端碳原子与亲双烯体的 LUMO 系数最大的末端碳原子之间发生相互
作用。因此,1、4 号碳上的取代基对轨道的贡献大于 2、3 号碳上的取代基。对于简单双烯
体,根据轨道系数进行的预测与邻对位规则通常吻合——双烯体上最强吸电子基和亲双烯体
最强给电子基在产物中处于邻对位——但是轨道系数规则能解释许多仅仅通过共振式不能
解释的情况。
反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1,3−偶极环加成反应和其他环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能被共振式和轨道系数规则所解释,尽管判断 1,3−偶极子的哪一端“亲核” ,哪一端“亲核”
+ −
很冒险。在硝酮(R2C=NR—O)中,O 是亲核端,所以它和亲偶极子的亲电端反应。

轨道系数规则的缺点是需要计算,而共振式只需要纸笔。不过近年来个人电脑的飞速发
展使几乎每个人都能进行简单的轨道计算。

4.3.3 立体专一性
一些环加成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另一些则需要光照。某些环加成反应对光的倚赖性
可以通过考察两个反应物分子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前线分子轨道理论认为,环加成
反应的速率由一个反应物的 HOMO 和另一个反应物的 LUMO 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所决
定。在正常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中,双烯体的 HOMO(ψ1)和亲双烯体的 LUMO(ψ2)
相互作用。当两个反应物在 π 键同一侧发生同面反应时,形成 σ 键的末端轨道之间正向叠加。

在反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中,双烯体的 LUMO(ψ1)和亲双烯体的 HOMO(ψ0)

26 / 46
反应。同样,当两个反应物在 π 键同一侧发生同面反应时,形成 σ 键的末端轨道之间正向叠
加。

相反,光照和正常电子需求条件下,双烯体的 HOMO 由 ψ1 变为 ψ2。只有当其中一个


反应物发生异面反应时,两个共轭体系末端轨道之间才能正向叠加。但由于空间限制,很难
按这种模式反应,因此光照条件下,不发生[4 + 2]环加成反应。

发生同面环加成反应时,反应物中取代基的立体化学关系在环加成产物中被保留。亲双
烯体中处于顺式(或反式)关系的两个基团在产物中依然保持该关系。双烯体中两个 out 基
团或两个 in 基团在产物中处于顺式位置,因此,环加成反应有立体专一性。

注意:可以得到两个符合 Woodward−Hoffmann 规则的立体异构体。Woodward−Hoffmann 规则能让你


预测来自同一个反应物的几个取代基在产物中的立体化学关系,但是无法预测来自不同反应物的取代基之
间的立体化学关系。预测后者的方法将在后面提到。
[3 + 2]环加成反应又有类似的图像。这些六电子反应可以是偶极子的 HOMO 和亲偶极
子的 LUMO 反应或是亲偶极子的 HOMO 和偶极子的 LUMO 反应。在两种情况下,当两个
反应物同面反应时,端碳的成键作用达到最大值。

在 Diels−Alder 反应中,两个反应物的立体化学在产物中都能保持下来。亲偶极子的两
个 out 取代基或两个 in 取代基在产物中处于顺式位置,亲偶极子取代基的立体化学关系在
产物中同样被保留下来。

对于 1,3−偶极子而言,端碳哪些基团是 in 或 out 关系比 1,3−二烯更难判断。偶极子的三个原子形成了


弧形。指向弧内的末端取代基是 in 基团,指向弧外的取代基是 out 基团。
1,3−偶极子的同面性,只在偶极子的两个端碳都是 C(sp2)时才重要(就是甲亚胺叶立德和羰基叶立德)

27 / 46
如果偶极子其中一端是 N、O 或 C(sp),偶极子和环加成物都没有立体化学关系。
Example
预测下列反应产物的立体化学。

很明显,产物是由[3 + 2]环加成反应得到的。对产物进行逆分析,切断合适的键,往回
推出了甲亚胺叶立德中间体,而它可以通过环乙胺(aziridine)的电环化开环得到。

从立体化学的角度来说,环乙胺的电环化开环是一个 4 电子过程,在加热条件下应当发
生顺旋,导致在甲亚胺叶立德中,两个 CO2Me 基一个是 in 基团另一个是 out 基团。加热条
件下,[3 + 2]环加成反应同面发生的特性导致这两个基团在产物中处于反式位置。而亲双烯
体中的两个酯基在产物中保持了它们的立体构型。因此,产物中 4 个酯基按顺时针顺序依次
指向纸面内、纸面外、纸面外、纸面外。

加热条件下,[2 + 2]环加成反应的过渡态由一个反应物的 LUMO(ψ1)和另一个反应物


的 HOMO(ψ0)作用而得。只有当其中一个反应物发生异面反应时,两个共轭体系末端轨
道之间才能正向叠加。由于空间限制,实际很难这样反应,因此通常情况下[2 + 2]环加成反
应并不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但是,在光照条件下,其中一个反应物的电子从 ψ0 激发到 ψ1,
于是前线轨道相互作用就发生在光激发的反应物的 ψ1 与未激发的反应物的 ψ1 之间,当然这
两种反应物可以发生同面反应。大多数烯烃和羰基化合物的[2 + 2]环加成反应也确实只能在
光照条件下进行。

但加热条件下也能发生三类[2 + 2]环加成反应。烯酮(R2C=C=O)与烯烃在加热条件
下发生协同的环加成反应,因为烯酮与烯烃反应时,前者可以异面反应,后者同面反应。烯
酮 C=C 键的两个端碳从 π 键两面参与反应,在两个双键体系的末端都发生正向叠加。不过
由于烯酮体系不存在取代基之间的顺反关系,这种异面反应的特性并没有带来立体化学的结
果。但是发生同面反应的烯烃,其立体化学却在产物中得以保留。

28 / 46
为什么烯酮可以发生异面反应,烯烃却不能呢?毕竟和烯酮异面反应的 π 轨道也在烯烃中存在。在烯
酮中,中间的碳原子只连有一个无空阻的氧原子,而普通的烯烃都含有空阻的取代基。过渡态中,发生异
面反应的烯烃一端上的取代基与另一个烯烃的取代基相互阻挡,从而是反应禁阻。

第二种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2 + 2]环加成反应是像 Wittig 反应这样,有一个第三周期


或更重元素的原子。Wittig 反应的第一步是否协同进行尚有争论,但协同机理确实是可能的。
此外,第二步反应是协同的[2 + 2]反环加成反应是毫无争议的。

为什么 Wittig 反应中的[2 + 2]环加成和反环加成反应可以发生呢?Woodward−Hoffmann


规则声称,当反应物分子轨道的对称性不匹配时,过渡态能量显著升高,这样的反应当然是
“不会发生的” (禁阻) 。原则上,这种不会发生的反应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可以进行;而该方
法通常没用的原因是,其他反应在低得多的温度下就能发生。 (但是,正如杜瓦苯发生电环
化开会得到苯那样,一个只涉及 π 键的对称性禁阻的反应,如果自发性很高,也能在适当温
度下进行。 )Wittig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因为当周环反应涉及与比 C、N、O 更重的原子形成
的 π 键时,分子轨道对称性不匹配之外的因素对过渡态能量的影响更大。换言之,尽管 Wittig
反应的协同机理是 Woodward−Hoffmann 对称规则所不允许的,但对于 C=O 键或 C=C 键
的[2 + 2]环加成反应而言确实允许的。其它因素,包括 C=P 键轨道糟糕的重叠,该键极高
的能量,以及 P—O 键很低的能量,让 Wittig 反应的过渡态能量降低到使反应足以在常温下
进行。
基于相似的理由,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中(参见第六章)
,金属卡宾化合物(M=CR2)在加热条件下可
以与烯烃发生[2 + 2]环加成反应。
加热条件下,第三类能发生的[2 + 2]环加成反应是一个非常富电子的烯烃与一个非常缺
电子的烯烃之间反应。这些反应几乎可以肯定是经过双极离子或双自由基中间体,逐步进行
的,因此它们并不是周环反应,也不违背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分步进行的[2 + 2]环
加成反应是没有立体专一性的。

总结一下,大多数[2 + 2]环加成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只有涉及烯酮或其它累积双键,
或是双键上有 P 或金属这样的重原子,才能在加热下条件下发生协同的[2 + 2]环加成反应。
*常见错误警告:如果一个加热条件下发生的[2 + 2]环加成反应中,没有一个反应物属于以上情况,则该反
应必然经过分步机理。
Example
给出两个理由,解释为何下列生成土楠酸 A 的机理不合理。

29 / 46
理由 1:加热条件下,[2 + 2]环加成反应只有当反应物之一为烯酮或者含重原子时才能
发生。该反应没有光照,而自然光也不足以激发[2 + 2]环加成反应。
理由 2:上述[2 + 2]环加成反应涉及的两个 π 键都含反式的 H。而在产物中,环丁烯底
部的两个 H 是顺式关系。因此,其中一个 π 键必须发生异面反应,但空间上是不可能的。
Table 4.4 给出了环加成反应的 Woodward−Hoffmann 规则。两个反应物共含奇数对电子
时,加热条件下它们都同面反应,光照条件下,其中一个必须异面反应。两个反应物共含偶
数对电子时,光照条件下它们都同面反应,加热条件下,其中一个必须异面反应。

光照条件下的同面−异面反应非常罕见,因为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空间上更简单的反应。

对于螯变反应而言,使用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并不简单。单线态卡宾与烯烃发生


的[2 + 1]环加成反应中,烯烃的立体化学在产物中得以保留,因此烯烃必然是同面反应的。
而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则推测卡宾在这种 4 电子的热反应中,应当异面反应。但是,
这也不过意味着像卡宾这种没有 π 键的体系很难预测而已。

[4 + 1]反环加成反应的四原子单元中,末端碳原子上处于顺式位置的两个取代基在产物
中变为 out 关系,说明对于四原子单元来说,反应是同面进行的。单原子组分也必须同面反
应,但是没有 π 键的体系依然很难预测。

不是所有的螯变反应中相对较大的反应物都同面反应。在下面的[6 + 1]反环加成反应中,顺式的甲基
在产物中变为 out 和 in。此类结果无法解释和预测。

30 / 46
4.3.4 立体选择性
考虑 1−甲氧基−1,3−丁二烯与丙烯酸乙酯的 Diels−Alder 反应。主产物的 MeO 和 CO2Et
基团在相邻的碳原子上。对于每个反应物而言都有立体专一性的反应,可以得到顺式或者反
式产物。取代基处于反式位置的过渡态与别的过渡态相比,显然不那么拥挤,可以预测它的
相应产物是主产物。但是,主产物却是取代基处于顺式位置的那种。

Diels−Alder 反应通常选择性的经过亲双烯体共轭的吸电子基处于内型(endo,亦即该
取代基与双烯体新生成的双键位于同一侧)位置的过渡态。该规律称为 endo 规则。
环戊二烯与亲双烯体发生 Diels−Alder 反应生成降冰片烯类物质是最早研究的此类反应。总是内型降
冰片烯的规律被称为 endo 规则。
后来它被拓展到别的 Diels−Alder 反应,
内外型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out-endo-cis 规则是用来写出满足 endo 规则的 Diels−Alder 反应产物结构的工具。第一个


词代表双烯体端碳上某个朝向的基团。第二个词代表亲双烯体上一个取代基(通常是最强吸
电子基) 。第三个词给出了这两个基团在产物中的立体化学关系。因此,双烯体的 out 基和
亲双烯体的 endo 基在产物中处于顺式位置。前两个单词中的任何一个可以改成相反的单词,
第三个单词也随之改变:out-exo-trans,in-endo-trans 和 in-exo-cis。为了使用该规则,你必
须确定亲双烯体上哪个基团是 endo 基。使用该规则可以确定主产物的立体化学。

Example
预测下列 Diels−Alder 反应的主产物的立体化学。

首先重新书写起始原料和产物的结构,使之处于合适的构象(双烯体应当是 s−顺)和
朝向,并使双烯体最强的给电子基与亲双烯体最强的给电子基处于 1,2−或 1,4−位关系。接
着画出没有立体化学的产物结构。

31 / 46
立体化学: 亲双烯体上最强吸电子基倾向于 endo 位置,于是 out-endo-cis 规则会告诉你,
OAc 和 CN 基在产物中处于顺式位置。Diels−Alder 反应同面−同面反应的性质告诉你双烯体
中两个 out 基变为顺式的,亲双烯体的立体化学在产物中得以保留,因此 OAc 基(out)和
与之方向相反的 Me 基(in)在产物中处于反式位置;CN 基和相邻的 Me 基也处于反式位
置。画出 OAc 指向纸面外(或者纸面内,这并不重要),其他部分的立体化学也就确定了。

*常见错误警告:一定不要改变反应物中三个 π 键处的立体化学。当双烯体像前例中那样,以 s−反构象给


出时,学生们在试图将其重新书写为 s−顺构象时,经常一不留神就写成了 π 键异构体。即使正确应用
out-endo-cis 规则也只能得到错误结果。遵守 Grossman 规则可以避免该错误的发生。
endo 规则也能用于反电子需求的 Diels−Alder 反应中。在这些反应中,亲双烯体上的大
多数给电子基倾向于 endo 产物。out-endo-cis 规则依然适用。

内型/外型产物的比例随反应条件和底物不同而显著改变。使用 Lewis 酸加速反应时,


有利于增加内型产物的比例。增大空间位阻有利于外型产物的生成。在分子内 Diels−Alder
反应中,该比例更多取决于构象而不是别的因素,因此内型或外型产物都有可能是主产物,
取决于反应条件和特定底物结构。
为什么空间拥挤的过渡态反而能量更低呢?最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次级轨道相互作用
(secondary orbital interactions)。在生成内型产物的过程中,亲双烯体的羰基的轨道与双烯
体的 C2、C3 轨道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内型过渡态能量更低,因此内型产物是动力学产物而
非热力学产物。

这种生成内型产物的倾向也可以用次级轨道相互作用以外的效应来解释。例如,当吸电
子基是内型时,双烯体的 in C—H 键和亲双烯体的吸电子基对应偶极之间相互作用最强。
Lewis 酸通过对吸电子基进行附加极化,从而增强偶极强度,进而增强了内型的选择性。此
外,某些底物的内型选择性也可以用空间效应和溶剂效应来解释。

内型选择性是一个动力学现象。如果再高能量的内型产物与低能量的外型产物之间建立
一个平衡,则平衡偏向于外型产物。马来酸酐与呋喃的环加成反应即使在低温下也很快,只

32 / 46
得到内型产物。呋喃作为一个芳香化合物,具有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得内型产物的反
Diels−Alder 反应速率也很可观。因此,尽管内型产物的生成速率比外型产物更快,但起始
原料与产物之间的平衡更倾向于生成外型产物。

1,3−偶极环加成反应也主要得到内型产物。out-endo-cis 规则依然适用。

[2 + 2]光环加成反应也主要给出内型产物。例如,光激发的胸苷的二聚反应有内型选择
性。其中一个环的羰基重叠在另一个环的上方,从而得到空间上更拥挤的产物。

单取代烯酮与环烯烃之间的[2 + 2]环加成反应也可以得到两种产物。热力学产物是 R 基
在双环体系中突起的那个角上的产物,但它不是主产物。实际上,该反应是一个“自虐型”
反应,R 基越大,热力学越不稳定的产物所占比例就越大。

由于烯酮必须异面反应,烯烃靠近它时,双方的 π 键几乎相互垂直。烯酮较小的部分—
—羰基——位于烯烃的环的下方,而烯酮较大的部分——CHR 基——则远离烯烃的环,其
H 和 R 基相对烯烃有两种朝向,能量较低的朝向是 H 指向烯烃而 R 指向相反方向。烯酮的
异面反应性导致这种低能量的指向最终得到高能量的产物,因为 R 基在产物中指向双环体
系的凹面。R 基越大,过渡态能量相对越低,不稳定的产物也就越多。

33 / 46
4.4 σ 迁移反应
4.4.1 典型反应
σ 迁移反应以损失一根 σ 键为代价,产生一根新的 σ 键,因此它几乎天生就是所有周环
反应的逆反应。平衡偏向哪一侧,取决于起始原料和产物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性相对强弱。
大多数合成上有用的 σ 迁移反应都是 2 电子或 6 电子过程。
[3,3] σ 迁移反应(Cope 重排和 Claisen 重排)是应用最广泛的 σ 迁移反应,而且也可能
是 Diels–Alder 反应之后最有用的周环反应。在 Cope 重排中,一种 1,5–二烯异构化为另一种
1,5–二烯。在 Claisen 重排中,一种烯基烯丙基醚异构化为 γ,δ–不饱和羰基化合物。Cope 重
排和 Claisen 重排通常都需要 150℃或更高温度才能反应,尽管某些取代基可降低活化能。

1,5–己二烯,作为最简单的 1,5–二烯,其 Cope 重排反应就像未发生一样:起始原料与


产物一样,平衡常数等于 1。取代基会导致平衡向一侧移动。例如,3,4–二甲基–1,5–己二烯
与 2,6–辛二烯的平衡更偏向于生成多取代基的产物。

不过若是 σ 键断裂有利于释放环张力,则 Cope 重排反应的平衡位置偏向于该方向。此


外,释放环张力也能降低活化能。因此,顺–1,2–二烯丙基环丙烷只有在极低温度下才能稳
定存在。

Cope 重排的平衡也可以通过移去产物 1,5–二烯而移动。在 oxy–Cope 重排反应中,3–


羟基–1,5–二烯通过 Cope 重排得到烯醇,后者迅速异构化为 δ,ε–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一种
1,6–二烯,而非 1,5–二烯,因此不能再沿逆反应方向发生 Cope 重排。

当羟基被脱去质子时,oxy–Cope 重排在极低温度下也能进行。这种阴离子型 oxy–Cope


重排反应比中性 oxy–Cope 重排反应还要快,因为过渡态中的负电荷离域,比起始原料更为
分散,从而提供了反应进行的驱动力,而不是通过将产物移出反应体系的方法。起始原料醇
通常用 KH 脱质子,因为 O—K 键比 O—Na 键、O—Li 键弱得多,然后加入 18–冠–6 来将
K+离子与醇盐分离开来。

Claisen 重排反应的驱动力是形成了羰基的 π 键。Claisen 重排最初只是指 O–烯丙基苯酚


异构化为 2–烯丙基苯酚的反应。你可能会预测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平衡倾向于生成芳香化
合物的一侧,但实际情况是羰基化合物迅速通过一个非协同机理发生互变异构,得到同为芳
香化合物的 2–烯丙基苯酚——它不能发生逆反应再得到羰基化合物。

34 / 46
识别 Cope 重排和 Claisen 重排的关键是 1,5–二烯出现在起始原料中还是在产物中。γ,δ–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由 Claisen 重排反应制得,而 δ,ε–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可由 oxy–Cope 重排
反应制得。
Example
下列反应是原酸酯的 Claisen 重排:

对原子进行编号,并书写副产物。

成键:C1—C5,O4—C6。断键:C3—O4,C6—O8,C6—O9。产物包含处于 1,5 位关
系的两根 π 键:C2=C3 和 O4=C6。进行逆合成分析,1,5–二烯前驱体发生一次[3,3]σ 迁移
反应(Claisen 重排)可以形成 C1—C5 键、断开 C3—O4 键。

产物的直接前驱体可以通过醇和原酸酯先后发生 SN1 和 E1 反应制得。

氢原子沿着环戊二烯基团发生[1,5]σ 迁移是一个极为容易的过程,因为戊二烯体系的两
个末端连接在一起。在 0℃以上,取代的环戊二烯的不同异构体之间存在快速平衡(在实验
室的时间尺度内来看) 。1960 年代晚期发展起来一种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的合成方法
包括两个步骤:(1) 环戊二烯与溴代羟甲基苯发生烃基化反应,得到 5–取代环戊二烯;(2)
Diels–Alder 反应。因为环戊二烯在 20℃以上会异构化为更稳定的 1–取代和 2–取代异构体,
因此,找到了一个能在 20℃以下反应的亲双烯体。

35 / 46
[1,5]烷基迁移也可以出现在环戊二烯体系中,但需要更高温度(通常>200℃)。这是
因为 C 的 sp3 轨道的方向性比 H 的 s 轨道更强,因此过渡态中两个轨道之间的重叠程度不如
与 H 之间来
Problem 4.14. 下列反应涉及[1,5] σ 迁移。书写其合理机理。记得遵守 Grossman 规则!

[2,3] σ 迁移包括一个 1,2−偶极子重排为一个中性物种的反应。一个烯丙基从偶极子正电


端迁移到负电端,从而使电荷得以中和。

氧化胺、亚砜和亚硒砜都能发生[2,3] σ 迁移反应。烯丙基亚砜与烯丙基次磺酸酯
(sulfenate)之间存在化学平衡,且偏向于亚砜一侧,不过断裂 O—S 键也可以使平衡向次
磺酸酯一侧移动。

+ −
锍叶立德(sulfonium ylides,烯丙基 SR—CR2)和铵叶立德(ammonium ylides,烯丙基

+ −
NR2—CR2)也可以作[2,3] σ 迁移反应的底物。这两种叶立德通常是通过锍盐或铵盐脱质子
而制得的。

Problem 4.15. 为下列[2,3] σ 迁移反应写出一个合理的机理,并解释为何该反应能在如


此温和的碱性条件下进行?

烯丙基醚在强碱作用下形成负离子,接着发生[2,3] σ 迁移转化为高烯丙基醇的反应称为
Wittig 重排反应(注意不要和 Wittig 反应相混淆)
。反应必需的碳负离子可用过渡金属处理
锡烷(stannane)来制备。锡烷与有机锂化合物不一样,它是稳定、可分离、能进行色谱分
析的化合物,但用 BuLi 处理时它们很容易转化为有机锂化合物。

36 / 46
烯丙基高炔丙基醚也是 Wittig 重排的好底物。高烯丙位脱质子相对容易。

识别[2,3] σ 迁移反应的关键是一个烯丙基从一个杂原子上迁移到了一个相邻的原子上
(可能是 C 原子或者杂原子) 。
Problem 4.16. 将 N−氯代苯胺与 α−巯基酯混合后,发生了亲核取代反应,然后是[2,3] σ
迁移反应,最终得到邻位烷基取代的苯胺。为该反应写出一个合理的机理。

4 电子的[1,3] σ 迁移反应非常罕见。偶尔烃基可以发生协同的 1,3−迁移,但氢原子从不


发生协同的[1,3] σ 迁移反应。
*常见错误警告:烯醇互变异构为羰基化合物看似一个[1,3] σ 迁移反应,但该反应可以用酸或碱催化,
而且从不发生协同的周环机理。这些发现在后面会得到解释。

8 电子的[1,7] σ 迁移反应也极为罕见。1,3,5−己三烯发生 6 电子的电环化关环反应比发


生[1,7] σ 迁移反应更快,而且能量降低更多。不过在人体内存在一个极为重要的[1,7] σ 迁移
反应:前钙化醇(维他命原 D2) (你也许还记得它是麦角固醇通过顺旋的电环化开环过程得
到的)通过一个[1,7] σ 氢迁移过程转化为钙化醇(维他命 D2) 。

到目前为止讨论到的 σ 迁移反应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光照条件下发生的该反应极为
罕见。

4.4.2 立体专一性
在一个 σ 迁移反应中,两个共轭体系的末端发生了成键和断键过程。因此,在使用
Woodward–Hoffmann 规则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共轭体系。最常见的 σ 迁移反应包括正离
子[1,2]、[1,5]和[3,3]重排反应,它们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迅速。对正离子[1,2]氢迁移反应而言,
两个反应物的分子轨道都需要考虑。单原子反应物,氢原子,只有一个 1s 轨道,而双原子
反应物含 ψ0 和 ψ1 这 2 个轨道。2 个电子必须分布在这 3 个轨道上。显然氢的 1s 轨道能量比
反键的 ψ1 轨道低,但与 ψ0 的能量相对关系则不明朗。如果 1s 轨道能量更低,2 个电子都会

37 / 46
进入该轨道;如果 ψ0 轨道能量更低,它们会进入该轨道;如果这两个分子轨道能量相当,
则每个轨道都会有一个电子进入。但不管这 2 个电子如何分布在 3 个轨道上,过渡态中占主
导地位的 HOMO–LUMO 相互作用是氢的 1s 轨道与双原子反应物的 ψ0 轨道之间的作用。氢
原子通常被算作同面反应的物质,而 1s 轨道又是单相的,因此,当双原子反应物也是同面
的时候,过渡态中发生成键和断键的位置的轨道之间产生了正相叠加。

类似的,在正离子[1,2]烷基迁移反应中,两种反应物也必须是同面的,这样过渡态中发
生成键和断键的位置的轨道才能进行正相叠加。这种同面反应性导致了迁移基团的构型保持。

6 电子的[1,5] σ 迁移反应中,过渡态中占主导地位的前线分子轨道相互作用发生在 H 的
1s 轨道与五原子反应物的 ψ2 轨道之间,也不用考虑 6 个电子是如何在两个反应物的轨道中
分布的(下图中给出的是 2 个半充满的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再一次看到,当五原子
反应物发生同面反应时,过渡态中发生成键和断键的位置的轨道才能进行正相叠加。

6 电子的[3,3] σ 迁移反应中,无论 6 个电子在 2 个三原子反应物的轨道中如何分布,占


主导地位的前线分子轨道相互作用是它们各自的 ψ1 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反应物也发
生同面反应。

类似的,[2,3] σ 迁移反应中,占主导地位的前线分子轨道相互作用是它们各自的 ψ1 轨
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反应物也发生同面反应。

相反,负离子[1,2]氢迁移反应中,占主导地位的前线分子轨道相互作用发生在 H 的 1s
轨道与双原子反应物的 ψ1 轨道之间。为了让过渡态中发生成键和断键的位置的轨道进行正
相叠加,双原子反应物必须发生异面反应。为了让该反应可以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氢原子必
须满足同时有部分轨道分别在 C2 单元的顶部和底部。但这在空间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负离
子[1,2]氢迁移反应在加热条件下是禁阻的。

38 / 46
加热条件下,如果单原子反应物能进行异面反应,则负离子[1,2]迁移反应还是可以进行
的。在烃基迁移的例子中,发生迁移的 R 基的 C(p)轨道可以进行异面反应,迁移会导致烷
基的构型翻转。实际上,负离子[1,2]烃基迁移对几何结构的要求很高以至于此类反应极罕见。

加热条件下,烯醇协同重排为羰基化合物的[1,3]氢迁移反应是禁阻的。带烯丙基的
C–C–O 单元自身只能同面反应,因为氢的 1s 轨道从空间上不可能同时与一段的顶部和另一
端的底部发生重叠,而氢的 1s 轨道呈球形分布,只能发生同面反应。但是,Woodward–
Hoffmann 声称这种 4 电子重排反应的两种反应物中,
必须有一种异面反应时反应才被允许。
因此该重排反应通常经历非协同机理,而且需要酸性或碱性催化剂。

*常见错误警告:一个包括协同的[1,3]氢迁移反应的机理几乎总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加热条件下,[1,3]烃基迁移是允许的,因为过渡态中烃基可以异面反应。过
渡态中,从体系一段迁移到另一端的烃基碳原子用 p 轨道相反的一瓣与端位的轨道重叠,导
致迁移基团发生构型翻转。

因为[1,3]烃基迁移有着如此严格的空间限制,它也是极为罕见的。只有少数几个已知的
例子。在下面的例子中,发生迁移的碳原子的构型翻转,说明重排过程中的异面反应性。

*常见错误警告:一个包括[1,3]烃基迁移反应的机理,尽管不可能,但应当带着疑问考虑。
加热条件下[1,3] σ 迁移反应只有当一种反应物异面反应时才可能发生,但光照条件下,
两种反应物都进行同面反应时,[1,3] σ 迁移反应是允许的。对立体化学的要求之所以会发生
变化,是因为在光照条件下,三原子反应物的 HOMO 是对称的 ψ2,而不是反对称的 ψ1。
光照条件下的 σ 迁移反应不常见,但在下面的例子中,两种反应物都同面反应时,光
照时发生了[1,3] σ 迁移反应,迁移的烃基保持了其构型。该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完全不能进行。

39 / 46
在链状烃体系中,有时能观察到加热条件下的协同的 H[1,7] σ 迁移,这是因为 1,3,5−三
烯体系太长,以至于 H 可以从顶面迁移到底面(导致三烯成为异面反应物) 。前钙化醇−钙
化醇重排在加热条件下是允许的,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但是,因为前钙化醇是在激发态下
形成的,很可能它经历了一个光照条件下的[1,7] σ 迁移,而两种反应物进行同面反应) 。在
环辛三烯这样的环状化合物中,空间限制阻止 H 从七碳原子体系的顶部迁移到底部,因此
迁移也就无从进行。

总之,σ 迁移反应的 Woodward–Hoffmann 规则如 Table 4.5 所示。当 σ 迁移反应的两种


反应物包括奇数对电子时,加热条件下,它们都应当同面反应;光照条件下,其中一种必须
异面反应。当 σ 迁移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包括偶数对电子时,光照条件下,它们都应当同面反
应;加热条件下,其中一种必须异面反应。

[3,3] σ 迁移反应最为清楚的说明了面向选择性(facial selectivity)带来的立体化学上的


后果。考虑原酸酯的 Claisen 重排,一种烯丙基醇转化为 γ,δ–不饱和酯。中间体的两个三原
子组分均同面反应,发生[3,3] σ 迁移,因此在 C1 和 C6 之间的新键,C3 和 C4 之间的旧键
都必须是在 C4–C5–C6 组分的同面。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因为起始原料的 C3–C4 键指向
纸面外,产物中的 C1–C6 键也必须指向纸面外。[2,3] σ 迁移也可以进行类似讨论。

Problem 4.17. 少量 4−烯丙基苯酚经常可通过烯丙基苯基醚发生 Claisen 重排而制得。


写出该反应的协同机理,命名并根据 Woodward–Hoffmann 规则确定同面–同面重排在加热条
件下是否是允许的。如果不允许,写出一个多步机理。
Problem 4.18. 下面给出了 Stevens 重排和非烯丙基 Wittig 重排的例子。Woodward–
Hoffmann 能给出这些反应的哪些实质?为这些反应为什么能发生提供两条解释。 (提示:考
虑不同条件下 Woodward–Hoffmann 的适用性。 )

40 / 46
4.4.3 立体选择性
Cope 重排要求两个组分都同面反应,但复杂的立体化学结果也是可能的。Cope 重排的
过渡态是一个六元环,它有 4 种可能的构象(2 种椅式,2 种船式)。这些不同的构象会产生
具有不同立体结构的产物。考虑二取代化合物可能的构象。Cope 重排如果通过一个椅式构
象,会得到 Ph 取代的双键为顺式,CH3 取代的双键为反式的产物;通过另一个椅式构象,
产物中 Ph 取代的双键为反式,CH3 取代的双键为顺式。同样的化合物,通过一个船式构象,
会得到两个双键均为反式的产物;通过另一个船式构象,产物中两个双键均为顺式。换言之,
由同一个起始原料, 可以得到所有 4 个与 C=C 键有关的立体化学结果。
在此我们必须强调,
这 4 个立体化学结果都是与过渡态中两个组分的同面反应相一致的。

当然,上述 4 个可能的过渡态中,有一个的能量比其他的低得多,从而导致 Cope 重排


存在立体选择性。具体来说,椅式过渡态比船式过渡态稳定,而椅式 TS2 又比 TS1 能量更
低,因为前者的较大的苯基处于近平伏键位置,较小的甲基处于近直立键位置,后者的苯基
处于近直立键位置,甲基处于近平伏键位置。但是,某些特定取代基会导致船式过渡态能量
更低。例如,如果甲基和苯基都替换为大得多的叔丁基,以至于不能放置在近直立键位置,
此时船式 TS1 更合适。
大多数 Cope 重排反应,特别是简单 1,5−二烯的此类反应,经历一个椅式过渡态,产物
的立体化学很好分析。例如,下面的(R,E)烯丙基醇经历原酸酯 Claisen 重排,得到最多的是
(E,R)产物;另一个椅式过渡态,因为 BnOCH2 基团处在近直立键位置,能量更高,因此对
应的(Z,R)产物极少。

41 / 46
Example
写出下列 oxy−Cope 重排反应的产物,标出其立体构型。

第一步是为重排反应画出起始原料的合适构象,但不能改变它的立体化学。图中起始
原料的 C2–C3 和 C4–C5 键都处于 s−反构象(反式共平面),重新书写后,这两根键都处于
s−顺构象(重叠构象) 。经过这样旋转后,之前冲上的苯基现在冲下。接着沿 C2–C3 和 C4–C5
键旋转,使 C1 和 C6 相互靠近,同时小心保持双键的几何结构。最后,将整个结构进行旋
转,使 C3–C4 键竖直,就得到了起始原料的顶视图。

现在你需要画出该化合物的椅式构象。画出一个只有五条边的椅子,接着用双键代替
最后一条边。
下面给出画五边椅子最简单的方法。先画出一个浅浅的 V,然后在下面偏左的位置补上一个同等大小,
但尖冲上的 V,接着连接两个 V 的一条边。

尽管 1,5−二烯的端碳是 sp2 杂化的,它们的两个取代基依然占据了近直立键和近平伏键


位置。在你的椅式构象里画出两个双键上的取代基,再次小心保持双键的立体构型。注意:
在你的顶视图中,处于上方位置的双键现在在椅子的后面,处于下方位置的双键现在在椅子
的前面。最后,画出椅子里 C(sp3)中心的四根键(2 根直立键和 2 根平伏键)
,填上取代基,
要小心让下方的取代基指向下面,而上方的取代基指向上面。现在你已经成功画出了椅式构
象的化合物。

哎呀,你画出的椅式构象中,C(sp3)中心最大的苯基现在处于直立键了!这意味着你并
没有画出能量最低的椅式构象。这一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改变两个 C(sp3)中心的构型,
得到了错误的对映体(不过依然是正确的非对映体) ,画出重排反应过程,接着将产物中的
3
两个 C(sp )中心的构型转换回去,就得到了正确的对映体。

不过,处理上述问题更严谨的方法是翻转椅子。使两个 C(sp3)中心的直立键都变成平伏

42 / 46
键,平伏键变成直立键。小心保持双键的立体构型:在翻转后的椅子里,双键近直立和近平
伏的取代基保持了它们原来的的朝向。

当然,如果原本椅式构象 C(sp3)中心最大的取代基已经放置在正确的平伏键位置,就无
需为转换构型或翻转椅子操心了。
Problem 4.19. 下列反应包括一个[3,3] σ 迁移(aza−Cope 重排反应)和 Mannich 反应。
书写它的机理。当 aza−Cope 重排经过一个椅式过渡态时,预测产物的立体化学。

不是每个 Cope 重排或者 Claisen 重排反应都会经过一个椅式过渡态。有时椅式过渡态


与船式相比,能量反而升高到反应无法发生的程度。例如,顺−1,2−二乙烯基环丙烷发生 Cope
重排得到 1,4−环庚二烯。如果起始原料经椅式过渡态发生重排,产物七元环中将出现一个
反式双键,因此反应只能通过船式过渡态来进行。

对于除简单链状的 1,5−二烯以外的此类烯烃而言,通常需要决定在 Cope 或 Claisen 重


排过程中,经历的是椅式抑或船式过渡态。
Cope 重排和 Claisen 重排不是仅有的表现出立体选择性的 σ 重排反应。例如,考虑下列
二烯的[1,5] σ 迁移反应。它具有(S)构型的手性中心和(E)构型的双键。因为反应的五原子组
分同面反应,H 可以从一端的顶面迁移到另一端的顶面,或者从一端的底面迁移到另一端的
底面。第一种情况下会得到(E,S)产物,第二种情况下会得到(Z,R)产物。但更倾向于选择性
地生成前者,因为苯基处在热力学有利的位置。由于重排的立体专一性,得到不到无论(E,R)
或(Z,S)产物。

相似的讨论也可用于[1,7] σ 迁移反应。(S,E)起始原料的七原子组分异面重排。H 可以从


一端的底面迁移到另一端的顶面,或者从一端的顶面迁移到另一端的底面。产物是(E,R)或
(Z,S)的,而不是(E,S)或(Z,R)的。

43 / 46
4.5 烯反应
烯反应具有 Diels–Alder 反应和[1,5] σ 迁移反应的一些特征。它通常是 6 电子反应。与
Diels–Alder 反应一样,也有一个 4 电子组分——烯,由一个 π 键和一个烯丙基 σ 键组成;
和一个 2 电子组分——亲烯体,它有一个 π 键。π 键末端的原子通常是 H,烯反应中其他相
关的 5 个原子可以是 C 或者杂原子。因为涉及 6 个电子,因此所有组分都同面反应。

亲烯体的同面反应性意味着在同一面生成与亲烯体之间的两根键。当亲烯体是炔烃时,
产物中两根新的 σ 键是顺式关系。

涉及 5 个 C 原子和 1 个 H 的烯反应通常需要非常高(200℃)的温度才能发生。但如果
再金属−烯反应(metal−ene reaction)中将 H 原子替换为一个金属原子,反应可以在低得多
的温度下发生。金属可以是 Mg,Pd 或别的金属。

注意在金属−烯反应中,顺式产物是如何得到的。该立体化学结果折射出这一特定底物
倾向于一个内型过渡态,就像环加成反应中的一样。不过,在环加成反应中,亲双烯体内型
取代基通常是吸电子基,而在烯反应中亲烯体的内型取代基是把它与烯连接起来的简单烃基。

当杂原子取代了烯或亲烯体中的 C 时,烯反应也能发生。下列杂烯反应活化能很低,
因为产物有芳香性的吲哚环,以及乙醛酸乙酯两个相邻羰基带来的不稳定性都提供了驱动力。

当烯醇作为烯组分参与烯反应时,由于羰基的再生,使得反应容易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正如 oxy−Cope 重排反应中那样。但可能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保证烯醇有足够高的浓度使反
应得以进行。

44 / 46
二氧化硒(SeO2)常常用于在烯烃的烯丙位进行羟基化。该反应的机理包括两步连续
的周环反应。第一步是一个烯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次硒酸。接着发生[2,3] σ 重排反应,中间
体失去 SeO 得到产物。注意两次烯丙位的移位导致了最终没有烯丙位移位!

大量合成上很有用的消除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进行,不需要酸或碱。这些消除反应通过一
个协同的反烯反应机理进行,有时候也称为 Ei 机理。乙酸酯热消除乙酸,黄原酸酯热消除
RSCOSH(Chugaev 反应,秋加也夫反应)都是反烯反应。

反烯反应部分是靠熵增来推动的,因为高温下熵变项对 ΔG°的贡献更大。Chugaev 反应
中,牺牲 C=S、形成 C=O 又提供了额外的驱动力。消除乙酸从焓变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
只有在高温下,熵变的贡献居于支配地位时,反应才能进行。下面的例子中,烯丙基甲氧基
甲基醚热消除甲酸甲酯的驱动力是 C=O 键的形成和熵增。

亚硒砜消除,一个反杂原子烯反应,广泛用于羰基化合物氧化制备 α,β−不饱和化合物。
一个 α−硒代羰基化合物可以用很多氧化剂(H2O2,mCPBA,NaIO4,O3 等)氧化为亚硒砜。
它的反杂原子烯反应是如此容易,以至于室温下数分钟内就能完成。氧化胺(Cope 消除,
注意不要和 Cope 重排相混淆)和亚砜也可以发生反杂原子烯反应,但它们需要更高温度。
反杂原子烯反应可以用熵变驱动,或通过电荷中和来驱动,有时候可以通过断裂弱的 σ 键(例
如 C–Se 键),形成 C=C 键来驱动。所有的反杂原子烯反应都涉及一个 1,2−偶极子,通常
+ −
形式为 E—O,E 是杂原子。

促使烯反应和反烯反应发生的因素在光学纯的、同位素标记的乙酸 CH(D)(T)CO2H(研
究酶催化反应的有用试剂)的合成过程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烯反应以一根 C≡C 键为
代价,形成了一根新的 σ 键;反烯反应则靠 C=O 键的形成来驱动。注意即使在高温下,周
环反应依然保持立体专一性。

45 / 46
烯反应以牺牲一根 π 键为代价,形成了一根新的 σ 键,这点与电环化反应相似,但烯反
应很容易与电环化反应区分开。找到一个双键的烯丙位,让一个烯丙位 H 原子移走。而在
一个反烯反应中,一个非烯丙位的 H 被移动到烯丙位。
Problem 4.20. The final step of the Swern oxidation involves elimination of
Swern 氧化反应的最后一步涉及 Me2S 和 H+的消除。E2 机理是合理的,但反烯反应机理也
是可行的。书写反应的反烯反应机理。

4.6 总结

46 /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