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2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1 佛國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

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

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
能使不絕。

我 是這麼聽佛說的。曾經,佛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與八千大

比丘在一起,還有眾所熟悉的三萬二千位菩薩。祂們無論道行或智慧

都已成就,並都已獲諸佛如來的 威神加持,各個都受持正法,變成

強力的護法之城,弘法都能如獅子吼一般,聲震十方,威鎮群邪。眾

生不需籲請,菩薩們自會現身,與他們為友、安慰他們;祂們 都以

全力紹隆佛法,要讓三寶法脈永世流傳。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

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
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祂 們都已降伏自己內心的魔障及所有怨心,外道邪說也都被祂們壓

制下來。祂們的心都已清淨,永遠脫離所有蒙蔽、纏縛,常處安寧、

自由自在,或念或定,都能持守 不失,辯才無礙;佈施、忍辱、持

戒、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功德樣樣具足,且能以無所得心面對前

境,不起法忍,隨順眾生方便救度,轉動法輪,永不退轉。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

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

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

寶普照, 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

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

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

寶,如海導 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
所趣,及心所行。
由於善解事物的本質、熟知眾生的根性,祂們得以超越眾生,得四種

無畏;祂們以功德、智慧修自己的心,容貌美好、身相莊嚴,無與倫

比。祂們捨棄世間的所有飾物, 不假矯飾,卻令名高遠,甚至超越

須彌大山。祂們信心堅固,有若金剛,法寶如日遍覆,平等無二。如

甘霖遍灑,萬物均霑。宣說佛法時,音聲微妙,堪稱第一。祂們深入

緣起法,斷除所有邪見,不偏有、不偏空;不再有煩惱餘習。說法時

有如獅子吼、如雷霆貫耳,眾生無不懾服;所說之法與如來等同,無

法衡量,也超出任何衡量。如航海導師,帶著各種法寶,引領眾生在

洶湧的生死海中尋找方向。祂們完全瞭解眾生在生死間往來的趣向及

心中的諸種意念、心行,徹底通達佛法的深妙之義。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

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

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
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祂們因常接近無量無邊的佛而得自在慧、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

法。祂們關閉所有通向惡趣的門,卻投生在五道中,當大醫王,治療
眾生的各種病,對症下藥,使眾生誠服、順行。無量功德因此得以成

就,無量佛土因此得以清淨。在世間的各種所修、所作,也都不致白

費,有其回饋,一切功德,因此全都具足。

其 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

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

薩、寶印 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

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

菩薩、無緣觀菩 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常精進 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

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 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祂們的名子是: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

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

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 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

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

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

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

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像

菩薩、白香像菩 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

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 寶仗菩薩、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共達三萬二千位。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註】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

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
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

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此外,還有上萬的梵天王、尸棄等,祂們從四天下來到佛的住所,聽

佛說法。另外還有一萬二千天帝,也從四天來參加法會。還有具大威

力的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眼羅

迦等八部之眾也來赴會。更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來

參與法會入座。

【註】尸棄 : 尸棄佛(Śikhin),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尸棄,意譯曰持髻。過去三十
劫(一劫為 13 億 4 千萬年)有佛,過去七佛的第二佛。姓拘鄰,名尸棄如來,出生於剎帝利家
庭。一日於芬陀利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維基百科)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

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
來大眾。

那時,佛在無數的大眾恭敬簇擁下說法。佛居眾人當中,猶如須彌山

高聳於大海中,祂安坐在由眾寶裝飾成的獅子座上,光照所有與會的

大眾。
爾 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

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

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 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

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

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

川流、泉 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
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那時,毗耶離城長者之子寶積偕同其他五百長者之子,帶七寶傘蓋也

來到佛的住處。他們趴在地上,頭面頂禮佛足,然後獻上寶蓋傘 幢

供養佛陀。佛以威神力將數百蓋傘幢合成一頂大寶傘,讓它遍覆三千

大千世界,整個世界的遼闊無邊都盡現其中,在這三千大千世界裡,

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 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

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天空中的日

月星辰和天宮、龍宮等諸神的宮殿都一覽無遺,十方 諸佛說法的情

景也都在寶蓋中完全示現出來。
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

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
頌曰:

這時,所有大眾,親見佛的神力,都感歎那是以往從沒見過的神跡,

他們都雙手合十,恭敬的瞻仰佛陀的尊顏,眼睛都捨不得移開片刻。

這時,長者之子寶積,便在佛陀跟前,頌出這樣的一段長偈:

目淨脩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

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
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長者之子寶積念完偈頌後,對佛說:「世尊!我們這些五百長者之子

都已經發心,立誓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非常希望能聽您說說怎麼

做才能得到像佛國土這樣的清淨,懇請世尊為我們宣說菩薩修習淨土

的法門。」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
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說:「善哉寶積!難得你能為諸菩薩問如來修習淨土的法門。仔細

聽!用心想想,我現在為你們宣說。」於是,寶積和五百長者之子,

都恭敬的聆聽教誨。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

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

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

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
為饒益諸眾生故。

佛說:「寶積!所有眾生就是菩薩所依的淨土。為什麼這樣說呢?菩

薩是隨祂們所度化的眾生來建立佛土;隨所調伏的眾生來建立佛土;

隨眾生應生在甚麼樣的國度,來契入佛的智慧、來建立佛土;也隨眾
生應於甚麼國度生起菩薩道根而建立佛土。怎麼說呢?菩薩之所以要

建立佛國淨土,都是為了饒益眾生的緣故。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

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
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譬如有人,想在寬敞的空地建造宮殿,可以隨其所需;但祂如果在虛

空中興建土木,就不可能成功。同樣的道理,菩薩是為了成就眾生、

使眾生離苦得樂而建立佛國的,並不是依虛空而建。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
眾生來生其國。

寶積!你該知道,『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所有正直

無諂的眾生,都會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
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具足「深心」功德的眾生,

都會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
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信仰大乘的眾生,

都會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
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能捨的眾生,都會來

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
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那些行十善道滿願的眾生,

都會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
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具三十二相莊嚴的眾生,

也都會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
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努力、勤懇修習一切

功德的眾生,也都會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
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能攝心不亂的眾生,也都會

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
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得正定的眾生,也都

會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
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已經在慈

悲喜捨上修行有成的眾生,也都會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
來生其國。

『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

能在所攝上解脫的眾生,也都會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
礙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能在一切法上方便無礙

的眾生,也都會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
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所有修習四念處、

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和七覺分、八正道的眾生,也都會來生

其國。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
德國土。

『迴向心』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具足功德的國土

自然成形。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
惡八難。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三惡八難自然會從祂

的佛國消失。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自己持守戒行,不議論別人缺點』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

祂的佛國自然沒有犯禁的聲名。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

『十善』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生命不會無端夭折。

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
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菩薩若能廣行梵行、言語誠懇,口常出和善之語,對眷屬不離不棄,

長於替人排難解紛,所說所言多饒益他人,不嫉妒、不瞋恚,成佛的

時候,凡得正見的眾生都會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

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

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

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
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就 像這樣寶積!菩薩隨順其直心,就能發出願行;隨其願行就能得

深心;隨其深心,就能調伏意念;能調伏意念,則能篤行;能篤行,

就能將功德迴向;能迴向,就會 有善巧方便;有善巧方便,就能成

就眾生;能成就眾生,就能使佛土清淨;佛土能清淨,祂所說的法就

能清淨;說的法能清淨,智慧就清淨;智慧能清淨,心就清 淨;心

清淨,一切功德自然就都能清淨。所以寶積!菩薩若想得佛國淨土,

就應當先淨其心,只要內心清淨,佛土自然就能清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

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
此?

這時候,舍利弗得到了佛的神威加持,心中生起這樣的念頭:如果說

菩薩要先清淨其心,才能使佛國清淨的話,那是不是說,我佛世尊當

初還是菩薩的時候,佛國也有不甚清淨的階段嗎?」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
而盲者不見!」

佛當即感知他的念頭,便開口說:「你認為如何?日月不是都很皎潔

嗎?但是,盲人卻看不見啊!」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回答:「是的!世尊!並非日月不明,是盲人自己視而不見。」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

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舍利弗!眾生因罪孽深重,所以看不見佛土的清淨莊嚴,這不是如

來的過失。舍利弗!我這國土清淨無瑕,你卻一樣視而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

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
在天宮。」

這時,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別這麼想,認為佛土也曾不淨。怎麼

說呢?我所見的釋迦牟尼佛國土是清淨無染的,就像自在天宮一般。」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
諸山,穢惡充滿。」

舍利弗說:「我所見的這國土,卻是丘陵坑豁、荊刺砂礫和黃土亂石

堆砌成山,穢惡遍地!」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

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
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螺髻梵王說:「仁者心中有高低、染淨等種種分別,你不依佛慧看萬

事萬物,所以你眼中的國土才會不清淨。舍利弗!菩薩看一切眾生,

是都平等無二的,深心清淨,以佛的智慧看事物、山川,自然能看見

此國土的清淨不染。」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

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於是,佛以腳趾按地,煞時,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被無數的珍寶妝點

起來,就像寶莊嚴佛以祂的無量功德來裝點這佛國淨土一般。與會的

大眾都讚嘆這是從未見過的奇妙景像,他們也發現自己竟都坐在蓮花

寶座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佛對舍利弗說:「你且看看我這佛土是如何莊嚴清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

淨悉現。」

舍利弗答道:「是啊!世尊!這是以往我從未見過、從未聽過的,現

在佛土的清淨、莊嚴竟全都在我眼前顯現了!」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

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

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
莊嚴。」

佛對舍利弗說:「我佛國土一向就這麼清淨。之所以看上去會不淨,

是為了要度那些下劣的眾生,才會示現這些集眾惡的不淨之土。就像

天人們,雖然都從同—個食器中取食,但因祂們福德不同,而導致祂

們碗中的飯食顏色也各有差異。所以舍利弗!人要是心中清淨,祂自

然能見到此國土的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

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在佛示現嚴淨國土時,寶積和他所帶來的五百長者之子,都同時得

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都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

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

漏盡意解。

這時,佛收回祂的神足。三千大千世界又回復原形,那些求聲聞乘的

三萬二千天神和人眾,因此了悟有為法全都無常,而遠離塵垢、得到

法眼清淨。此外,還有八千比丘,也都因此領悟不受諸法漏盡的深意。

【卷一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2 方便品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

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

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

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
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那 時,毗耶離城中有位長者名叫維摩詰,祂已曾供養過無數佛,已

深植善本、得無生忍。祂辯才無礙,隨時能以神通自由自在遊化三界。

在說法時,祂總能提綱挈領, 總持所有法門;祂已得四種無畏,能

降伏魔道及世間塵勞煩怨;祂更深諳佛法,善於以智慧度人,通達方

便法門和如何成就大願;祂完全了解眾生心之趣向,且能區 分眾生

根器的利鈍;因長年薰修佛法,內心早已純淑,能在大乘道上堅定不

移。

諸 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

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
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

忍調行攝 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

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

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

梵行;現有眷 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
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在 世間的言行,也都能謹言慎行,符合佛的威儀;祂心如大海,能

納百川。諸佛如來在弟子跟前,也對祂讚歎不已,連帝釋、梵王和世

間君主對祂也都備加禮敬。為了 救度世人,行善巧方便,住在毗耶

離城中。祂經常以自己的錢財資助城中的貧民;祂戒行清淨,對應毀、

應禁之事都知所進退;祂以堅忍心來收攝自己的嗔恚心;以 大精進

來收攝自己的懈怠心;更以禪定寂靜來攝受自己的亂心;以定發慧,

攝收無明癡想;雖然祂只是白衣居土,但卻能奉持沙門的清淨戒律;

雖然在平常家庭生 活,卻不受三界染著;向妻子示現諸有,卻也仍

勤修梵行;樂於離群獨處;雖然穿錦衣華服,但卻著意讓自己相好莊

嚴;雖然也如常人—般飲食,但卻偏愛禪悅之味。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
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即使在賭博遊戲中,祂都還常行教化、藉機度人;祂雖然不排斥外道

異端,但卻完全不減損自己的正信;雖研習世間典籍,但是常樂佛法。

與祂接觸過的,都無不對祂敬愛有加,也都同意祂最應受人們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

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
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祂 執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離國的老老少少。祂像常人一樣營生牟

利,可是,當賺錢時,祂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祂冶遊山川,卻時時

藉機饒益眾生;祂參與政治,以 救護世人為已任;在議論時,祂將

議題導入大乘;進入學堂時,祂循循善誘,讓兒童都能獲得啟蒙;進

入妓院,祂向從業者曉示色欲之過;進入酒館時,祂便勸人戒 酒以

立其志。
若 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

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

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

中尊,教 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

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

在帝釋,帝釋中 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
護諸眾生。

如 果是在長者群中,祂就成為長者之尊,為長者們說法;若在居士

群中,祂就成為居士之尊,勸居士們斷除貪著;若在武士刹帝利群中,

祂就會成為刹帝利之尊,勸他 們忍辱;若在婆羅門眾當中,祂一樣

會成為婆羅門之尊,告誡他們要謙卑,避免驕慢;若在諸大臣當中,

祂也會成為大臣之尊,教導大臣們要奉守正法;若在諸王子 中間,

祂就成為王子們的老師,教導他們忠孝之道;若在內宮侍從中間,祂

會成內官之尊,教導宮女們遵守王法和倫理;若在平民百姓中,祂會

成為百姓之尊,教導 他們以行善興福;若在諸梵天之中,祂會成為

諸梵天之尊,教導他們佛的勝慧;若在帝釋天中,帝釋天也以祂為尊,
祂則會向祂們示現佛法中的無常之法;若在護法 的天王中,祂同樣

也會成為天王之尊,跟天王們一起護佑世間眾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

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長者維摩詰就是這樣以無量的方便饒益眾生。有時為了教化眾生,祂

會以疾病現身。當祂生病時,國王、諸大臣,和諸賢德長者、居士及

婆羅門、諸王子及祂們所統轄的下屬等成千上萬人,都會前來探視病

情,維摩詰就趁他們來問疾的機會,廣為他們宣說正法,祂會說: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

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

得久立; 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

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
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
雲,須臾變滅;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諸 仁者!我們的身體無常、無強、無力、無堅,像這種這麼容易

朽壞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它是痛苦、煩惱和疾病的集合。諸仁者!只

要是智者,都會了解不能太依賴這 個身體,它有如水中聚集的泡沫,

一碰即破;如空中的氣泡,稍縱即逝;如火中焰影,由渴愛中來;又

如芭蕉,中空無實;也如幻夢,由顛倒而起;更如夢境;因虛 妄而

有;如光下黑影,隨業生發;如耳際聲響,順因緣生;如天際浮雲,

轉眼消散;如雷霆閃電,念念不住。

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

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

無作,風 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

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
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這身體無主:像地一般,非我所有;像火一般,稍縱即逝;像風一般,

無蹤無影;如水一般,動盪不實;四 大就是它的家。它原來是空,

既非我,也非我所有;它無知,如草木瓦礫;無作,如落葉隨風;它

污濁不淨,穢惡充滿;它是虛假不實的,雖沐浴奉食,也終歸寂 滅;

常為災難、疾病所苦;如丘墟枯井,每天為晚景所逼;此身無法安定,

終歸死所;它像毒蛇、怨賊,是由空和五陰等入所聚集而成,空幻不

實。

諸 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

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由

此生解脫知見。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

柔和、 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

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

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

共法生;從斷 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

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

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諸仁者!這身體就是這樣令人厭惡,人應追求佛身。為什麼呢?佛

身就是法身。這法身是集無量功德與智慧所生;從持戒定慧得到解

脫,解脫知見由此而生;是從修習慈悲喜捨而生;從修習六度─佈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波羅蜜而生;從方便善巧而生;從

六種神通而生;從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三明而生;從修習三十七

道品而生;從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而生;從斷除一切

不善之法、聚集一切善法而生;從真實而生;從不放逸而生。從這類

無量的清淨法而生出來的如來法身。諸仁者!凡想得佛身,斷除一切

眾生生老病死之苦的人,都應當立下誓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長者維摩詰就這樣,向所有前來探望祂病情的眾生說法,使得無數來

探病的訪客,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卷二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3 弟子品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
愍?

那時,維摩詰自忖:奇怪!我臥病在床,世尊大慈大悲,怎麼都不來

關懷一下呢?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感應到維摩詰的心思,便對舍利弗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

吧!」

舍 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

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

不於三界現 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
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

十七品,是為宴 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
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舍利弗對佛說:「世尊!我無法勝任去探病的重責。為什麼呢?過去

我曾在森林裡的一棵樹下靜坐。那時維摩詰過來對我說:
『舍利弗啊!

靜坐不該是像你這樣坐才叫靜坐,行住坐臥無非是定,即使不坐也能

安、能定,那才是真的『靜坐』。所謂靜坐,是不在三界中顯現自己

的身意,那才是靜坐。不分起、滅,都能在定中顯現威儀,那才是靜

坐。言行看來有若凡夫,心中卻能堅守道法,那也是靜坐。心不住內

六根,不住外六塵,淨心無住,那也叫靜坐。諸種邪見都無法撼動其

心,並以此心修三十七道品,那也是靜坐。安住涅槃之境,卻不必仰

仗煩惱斷滅,那也叫靜坐。若能像這樣靜坐,那是佛所印可的。』那

時,世尊!我聽祂說這法,連話都答不上來,也不知該怎麼回應。所

以,我恐怕不適合去探祂的病。」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大目犍連說:「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吧!」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

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

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

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

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

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

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

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

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

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

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

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

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
三寶,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目犍連對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之責哩!為什麼

呢?記得有一次我進毗耶離城,在街坊巷弄裡為居士們說法。那時,

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大目犍連啊!為白衣居士們說法,不該像仁

者你這樣說啊!說法的本質,應該和佛法的本質合一。佛法裡沒有眾

生相,它沒有眾生虛妄分別的塵垢;佛法裡沒有我相,也沒有我執的

塵垢;佛法裡也沒有壽命的長短相,因為它已經超越生死;佛法裡也

沒有他人之相,因為在佛法中,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都已不復存在。

法性寂然常住,諸相皆無生滅;法離—切相,因為它沒有可以牽動的

因緣;法沒有名子,因為它無法用任何言語圓滿表達;法無法言說,

因為它是離覺觀的;法無形相,因為它有若虛空;法不能以言語戲論,
因為它畢竟空寂;法沒有我所,因為它沒有我可依賴;法沒有分別,

因為它遠離諸識;法無法比擬,因為它沒有可相比擬的 事物;法不

是因,因為它沒有緣起;法與法性一般無二,因為它入於諸法,無處

不在;法隨於如,因為它無所隨;法住於實際,因為,佛法本質與真

實相應,所以沒 有隨緣動搖的可能,因為它並不依賴色、聲、香、

味、觸、法這六種穢塵;法沒有去來,因為它始終在遷流之中;法與

空性符合,與無相投契,也就當然沒有造作。 法沒有美醜、沒有增

減、沒有生滅,也沒有終極歸處,法超越眼、耳、鼻、舌、身、心的

認知;法無高下;法恒常寂靜;法超越一切觀行。

大目連啊!法相就像這樣,哪能言詮?一個真正說 法的人,應該是

無言說、無示現;聽法的人,應該是無所聞、無所得的,就像男幻術

師為自己變幻出來的幻人說法一般。應該先立意再為他們說法,應了

解眾生根器 的利鈍,有正確的知見,讓自己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讚

歎大乘解脫道;常思報答佛恩;俾使佛法僧三寶功德相繼相續,再來

說法。』

維摩詰說這法時,八百位在場的白衣居士,全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世尊!我沒有這樣的辯才,所以,我不敢去探維摩詰的病。」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大迦葉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

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

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

合相, 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

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

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
相無自性、 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註】、入八解脫【註】,以邪相入正

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

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
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
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

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

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
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迦葉對佛說:「我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的重任!為什麼呢?記得有一

次,我在陋巷中托缽。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大迦葉啊!你雖有慈

悲心,但卻不能普及,你避開富豪之家,只針對窮人求乞。迦葉!能

安住平等法的人,應該以平等心依次第乞食;不著乞食的念頭乞食;

為避免壞和合而成之身相而攝食;為得涅槃不受後有而接受別人施

食;心持空相,進入群聚的部落,對所見任何形色皆與不見無二。對

所有聲響亦無二致、—切馨香皆如清風一般。入口的酸甜苦辣,皆無

分別,對於觸受亦如已智證,了解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

來就不存在,自然也無所謂消滅。
迦 葉!如果能不刻意捨棄八邪、進入八種解脫,引邪相入正法,以

一食遍施一切眾生、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和眾賢聖,那你就可以進食

了。像這樣進食的人,既沒有所謂 煩惱,也沒有所謂的遠離煩惱;

既無所謂入定,也沒有出定的意念;既不住於世間,也不住於涅槃;

對於供養的施主,也無所謂大福或小福;受施的人,也無所謂 損、

無所謂益;這才是真入佛正道而非聲聞道。迦葉!能像這樣乞食,才

能不辜負人們的施捨。』

那時候的我,世尊!聽了這番話,感嘆聞所未聞,得未曾有,便對所

有菩薩由衷生起欽敬心,自己思量:像維摩詰這樣,雖是在家人,但

其辯才、智慧卻能這麼了不起。有誰聽了祂的話不會生起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呢?從那時起,我就不再勸人以聲聞和獨覺求道。世尊!

就是因為這樣,我才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啊!」

【註】八邪 :

(一)邪見,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聖人等之見解。
(二)邪志,又作邪思惟,指欲、恚、害等之思惟。

(三)邪語,指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

(四)邪業,指殺生、不與取、邪淫等。

(五)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

(六)邪方便,又作邪精進,指不如法的方便門道。

(七)邪念,指不如法之觀念。

(八)邪定,指非正定之定。

【註】八解脫:

初解脫:色觀色。

二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

三解脫:淨解脫。

四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

五解脫:度空處,住識處。

六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

七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

八解脫:滅盡定。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須菩提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

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

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

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
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

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

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
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
乃可取食。

若 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 彼岸,住於八難,不得

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

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

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 侶,汝與眾魔及諸

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
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便置鉢欲出其舍。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
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
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

須菩提對佛說:
「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的重任。為什麼呢?

某次,我曾到維摩詰家托缽,維摩詰接過我的缽,盛滿飯後對我說:

『須菩提啊!一個人如果能對吃作平等想,對諸法自然也一樣能沒有

分別心。於諸法若能作平等想,在食上也自然一樣能沒有分別心。你

若能本著這樣的心行乞,才可以取食。

你須菩提若能雖然不斷淫、怒、癡,卻也能不行此道;不損壞身相,

卻也能隨法相進退;不滅盡癡愛,卻能從菩提求解脫。即便犯五逆重

罪,卻同樣能得解脫;既不求脫解,也不受纏縛;不見四諦(苦集滅

道),卻又不是不見四諦;雖尚未證果,卻也不是無法證果;不是凡

夫,卻也不離凡夫法;不是聖人,卻也不是非聖人;雖然成就了一切

法,但卻又能遠離諸法相。能達到這一境界,你就能取食了。
須菩提!你若能將不見佛、不聞法的那些外道六師,像:富蘭那、迦

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閣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當成你的導師,跟他們出家,

若他們淪墮,你也願意跟著他們淪墮,能這樣,你就可以從我手中取

食了。

須 菩提!若你入於各種邪見,不追求到彼岸,安住於八難,無法離

難;心同煩惱,遠離清淨法,你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也跟著你得定,

那些供養你的人,沒得福田, 甚至墮入三惡道,與眾魔聯盟,與祂

們為伴侶,與眾魔和被煩惱纏縛的人一樣,對一切眾生有怨恨之心,

而且謗佛、謗法及僧伽大眾,並因此而無法取證涅槃,你能 做到這

樣,就可從我手中取食。』

那時候的我,世尊啊!都被這些話弄糊塗了,不知道祂到底在說什

麼,也不知該如何回答,拿了缽就要衝出維摩詰家。
維摩詰說:『須菩提!拿你的缽,別怕!你覺得怎樣?如果是如來化

成人對你說這些話,你會害怕嗎?』我回答維摩詰說:『不會。』

維摩詰說: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幻相,你根本不應該害怕!為什麼呢?

一切語言能表達的東西,都離不了像這樣的相;一個真正有智慧的

人,能不著文字相,自然就不會畏懼。為什麼呢?文字的本性與法的

實相是相背離的,放下文字,才叫解脫。解脫相裡才有一切法!』

維摩詰說這法時,二百天子都因此而得法眼淨,我是因為這樣才覺得

自己不堪任問疾的重責啊!」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

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

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

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
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

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

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

此比丘自 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
稽首禮維摩詰足。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

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
問疾。」
富樓那回佛道:「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哩!為什麼呢?某次,我

曾在森林中的—棵樹下,為新近出家的比丘們說法。

那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富樓那!你應當先入定,看看這些人的

心再為他們說法!千萬不要把髒東西放到珍貴的食器中!你該先了

解這些比丘的心念;可別把琉璃當成水晶,你若不瞭解眾生的智慧根

源,就不要用小乘法去啟發他們!他們本來沒有傷口,可別因此而劃

傷他們。他們若是要行大乘之道,你就別引他們走羊腸小徑;別將浩

瀚大海侷限在牛的蹄印中;別將光芒萬丈的陽光,當成微光閃爍的螢

火。

富樓那!這些比丘發大乘心已久,只是暫時忘記了初衷,你怎麼能用

小乘法教導他們?小乘法智慧淺陋,有如盲人一般,是無法分辨眾生

根器的利鈍的。』那時,維摩詰即進入三昧,讓這些比丘自己看清自

己的宿命,看他們過去五百佛住世時所修植的德本,並幫他們廻心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比丘因此豁然開悟。於是,眾比丘伏首,頂

禮維摩詰的足背。
那時,維摩詰又更進一步為他們說法,眾比丘們的心因此能在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中不再退轉。我由此覺悟到聲聞若不清楚眾生根器,就

不應該再為人說法。因此世尊!我恐怕真的無法勝任去探病的重

責!」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對摩訶迦旃延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
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

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

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

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
無滅,是寂滅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迦旃延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為什麼呢?記得以前,

佛曾為比丘們宣說了佛法的要義,我聽了以後,開始為眾生轉述、傳

揚苦、空、無我、寂滅的真義。

那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迦旃延啊!不要以生滅心說實相法。迦

旃延!一切諸法畢竟不生、不滅,這是無常的真義;從五蘊徹底洞悉

空原無所起,這是苦的真義; 諸法究竟無所有,這是空的真義;了

解我和無我,原本不二,這是無我的真義。一切事物原本就不是真的

存在,當然談不上什麼滅、不滅,這就是諸法寂滅的真義啊!』

維摩詰說這法時,那些比丘的內心即時得到解脫。這就是為什麼我不

敢去探病的原因啊!」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阿那律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

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

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

觀掌中菴摩勒果。』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

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

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

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

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阿那律回佛道:「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為什麼呢?我曾

在一個地方經行,那時,有梵天王,名叫『嚴淨』,與成千上萬的天

人,身上都大放光明的來到我處。祂們都對我稽首作禮,然後問我說:

『阿那律呀!你的天眼能看見多少東西呀?』我便回答說:
『仁者啊!

我看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看手中的庵摩羅果那般清

晰!』

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阿那律呀!你的天眼所見,到底是心作

相生出來的景像呢?還是不需心作就可見的景像呢?如果需要作

相,那就跟外道的五通一樣;若是無作相,那就是無為,就應該根本

無所見呀!』

世尊!我當時無言可對,只能繼續安靜諦聽。那些天人因聞所未聞,

認為自己得未曾有,於是趕緊向維摩詰作禮,並問道:『世界上有真

得天眼的人嗎?』維摩詰說:『有!佛世尊得的就是真的天眼,祂能

常在三昧中見到一切佛國,但祂卻不會對世界作相。世尊的天眼見的

是如相而無相。』
於是,嚴淨梵天王及其眷屬共五百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都上前對維摩詰的足背頂禮,之後忽然消失,所以,我不能去探

維摩詰的病!」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優波離說:「不然,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
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
『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

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

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
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
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

離!妄 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

如幻、 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

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 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

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
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

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
疾。」

優波離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探病之責。為什麼呢?記

得以前,有兩個比丘因違犯戒律而自覺丟人,不敢去請示佛,便來問

我說:『優波離啊!我們犯了戒律,感覺很丟臉,不敢去問佛,請你

解我們的疑悔,讓我們免除罪過吧!』於是,我就依法為他們解說。

這時,維摩詰走來對我說:『優波離!你不要再增加這兩個比丘的罪

過了!你應當直接除滅他們的罪惡感,不要再擾亂他們的悔罪之心。

為什麼呢?他們罪的本質,既不在心內,不在心外,也不在中間。世

尊已經說過,心中有塵垢,眾生才會被染汙;心若清淨,眾生自然清

淨。心的本質,既不在內、不在外,更不在內外之間。心如此,罪也

如此,諸法也是如此,皆是如如本相。就像你優波離,若心相能得解

脫,你還會有染垢嗎?』

我便答覆說:『沒有。』
維 摩詰說:『一切眾生的心相也一樣無垢染!優波離!妄想是垢,

沒有妄想便是清淨;顛倒是垢,不顛倒想便是清淨;有我想是垢;不

取有我想便是清淨。優波離!一 切法生生滅滅無時而止,如幻、如

電,各自生滅,念念不停;一切諸法都是妄見所生,如幻夢、焰影、

水月、鏡像,都是因妄想而生。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才叫奉持 戒律,

了解到這層次的才是善解佛法的人!』

於是,那兩位比丘說:『真是上智!這層次連優波離都無法企及,優

波離人稱持戒第一,都說不出這道理。』

我便答道:『除了如來,從來沒有聲聞、菩薩能講出這麼圓滿的道理

了,祂的智慧竟明達到這個地步!』

這時,那兩個比丘疑悔已除,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許願:

『希望世間一切眾生都得到這樣的辯才。』世尊!我就是因為這樣才

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啊!』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羅睺羅說:「那你去探望一下維摩詰的病吧?」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

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
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

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

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

利、無功 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

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

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

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
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
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
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
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羅睺羅回佛:「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探病之責哩!為什麼呢?過

去,毗耶離城中一些長者的兒子曾來訪,對我稽首致意,並問我說:

『羅睺羅啊!你身為佛陀的兒子,竟放棄轉輪聖王的王位,選擇出家

求道;出家究竟有什麼好處呢?』我於是如法為他們說出家的好處。
這時,維摩詰來對我說:『羅睺羅啊!你不應該說出家有什麼利益功

德,為什麼呢?就是不求利益、不求功德才叫出家呀!信持有為法的

人,才談利益、功德。出家求道,屬於無為法。無為法裡那還有什麼

利益、功德呢?羅 睺羅!真正出家修道的人,沒有彼、沒有此、也

不滯礙於彼此中間。祂們遠離六十二邪見,安住在涅槃中,這才是智

者所奉行的出家之道,祂們以修行來降伏眾魔, 度五道眾生,從清

淨眼獲得信、精進、念、定、慧五力,定守五根不讓自己被塵勞所累、

染著煩惱;祂能遠離眾惡、摧折外道;能超越虛假的因緣合和而出淤

泥,沒 有非執著、牽戀不可之人,也沒有難捨、不捨之物,心無所

受,不受任何干擾,法喜充滿,隨順眾生,常處禪定,遠離眾惡。能

做到這些的,那才叫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便對眾長者的兒子們說:『你們應該趁世尊住世的正法

時期一道出家修行。為什麼呢?佛世難遇呀!』

那些長者之子便說:『居士!可是我們聽佛說過『若無父母允許,不

能出家』哩!」
維摩詰回答說:『是這樣沒錯!不過你們一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那就是出家了,這樣就夠了!』

這時候,三十二位長者之子竟全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因

為這樣,我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哩!」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阿難說:「那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
羅門家門下立。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
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 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

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

德諸天 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

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

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

此語,當作是念: 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

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

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

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 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
疾?當有何惱?』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

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
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
疾。」

阿難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不能去他那裏探病!為什麼呢?記得

以前,世尊您曾生小病,需要喝點牛乳,我拿缽去大婆羅門家門口等

他們佈施。

那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阿難!你幹嘛一大早持缽站在這裏

呀?』

我說:『居士,世尊生了點小病,需要喝牛乳,所以我來這裏等人施

捨哩!』

維摩詰便說:『慢著!慢著!阿難!你不能這麼講!如來世尊有金剛

不壞之身,斷盡一切惡,普集一切善,哪會有什麼疾病?哪有什麼煩

惱?安靜的回去,阿難!不要譭謗如來。別讓那些異端聽見你在這裡

胡言亂語,更別讓具有大威德的諸梵天王們和他方淨土世界的菩薩聽

見你這些渾話。阿難!你知道,轉輪聖王光是有點福德,就能不生病
了,何況是有無量福德普超三界的世尊?走開!阿難!不要害我們因

你而蒙羞,外道如果聽你這麼說,會想:這還稱甚麼一切天人的師尊

呢!自己有病痛都救不了,還能救度世間別的病人?快 悄悄離開,

阿難!別讓人聽見了!你應當曉得一切如來之身即是法身,是戒、

定、慧等道行所聚,並非三界有形的思欲之身。佛身無漏,且所有煩

惱都已盡淨,早已 遠離一切有漏業因、入無為法,不可能再墜入生

死海。這樣的法身,哪還會有甚麼病痛?』

聽祂這麼一說,我實在慚愧難當,難道我是近佛聞法卻聽錯了嗎?這

時,我聽見空中有聲音說:『阿難!居士的話是對的,佛是為了救眾

生出離五濁惡世,才現出這些法來度脫眾生。走吧!阿難!去取牛

乳,不用慚愧!』

世尊!維摩詰的智慧辯才如此卓越,我實在不敢去祂那裏探病!」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

曰不任詣彼問疾。
就這樣,佛陀的五百名座下大弟子,都各自說出自己過去的經歷,轉

述維摩詰曾對他們說過的話,都表示自己不敢去探維摩詰的病。

【卷三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4 菩薩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

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

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

未來 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

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

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

得受 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

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
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

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
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

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
心得。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彌勒回佛:「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因為我曾經為兜率天天主及

其所領屬眾,說修習到不退轉地的方法。這時,維摩詰走過來對我說:

『彌勒!世尊曾為仁者您授記,說您此生即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請問您是以哪一生得佛受記呢?是過去生?未來生?還是今生?
如果是過去生,那過去已滅;如果是未來生,那未來未到;如果是現

在生,現在卻轉瞬即逝,無片刻停駐。若如佛所說,比丘你現在就正

在生、老、變滅中。如果您能以無生得佛受記,那無生就應是正位。

既在正位中,自然沒有什麼受記可言,也沒有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可得。

您彌勒菩薩又如何能被受記在一生中成佛呢?這受記是從如如生時

得到呢?還是從如如滅時得到呢?如果是從如如生時得,如如本沒有

生;如果是從如如滅時而得,如如也沒有滅。一切眾生本質皆如,並

無二致,一切法在本質也如是,一切聖賢也本質如如,到您彌勒也是

一樣。

如果您彌勒得佛受記,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該能受記。為什麼呢?所謂

如如,其實是不二、不異,本質毫無差別。你彌勒能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一切眾生也一樣可得。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菩提相,如

果彌勒能得滅度,那麼,一切眾生也應能得滅度。為什麼呢?諸佛知

道一切眾生最終的寂滅相就是涅槃,不會再有其他寂滅相了。
所以彌勒!不要用這樣的教法去誘惑諸天子,實相應該是既沒有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也沒有從此心退轉的問題。彌勒你應當讓這

些天子捨掉對菩提的分別想,為什麼呢?菩提是不能以身得,也不能

以心得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寂滅』是菩提,因為能滅—切相。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不觀』是菩提,因為不觀可遠離一切緣。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不行』是菩提,因為不行能斷一切憶念。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

『 斷』是菩提,因為斷能捨一切見。

『離』是菩提 ,離諸妄想故。

『離』是菩提,因為離能遠一切妄想。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是菩提,因為障能擋一切願。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不入』是菩提,因能使心不入一切貪著。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
『隨順』是菩提,因為是隨順如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安住』是菩提,因為能安住於寂然法性。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至』是菩提,因能到達真實境界。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不二』無別是菩提,其中不區分意與法二者的緣故。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是菩提,因為等與虛空並無區別。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無為』是菩提,因為其中再無生住異滅諸相。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知』是菩提,因為能藉以明白—切眾生的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會』是菩提,因十二入接因此不會聚。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不合』是菩提,因為可藉以遠離煩惱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無處』是菩提,因為其中無形色可停住。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是菩提,因名字本來是空。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如化』是菩提,因心如化即無取捨。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無亂』是菩提,因常自清淨始能無亂。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善寂』是菩提,因性清淨所致。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是菩提,因心離攀緣的緣故。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無差異心』是菩提,因諸法平等原無差異的緣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不作』任何比擬是菩提,因諸法等齊,無可比喻之故。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是菩提,因諸法難知須以微妙心解的緣故。』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
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維摩詰說這些法時,兩百名天人都得無生法忍。我就是因為這

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
來?」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三 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 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
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陀於是對光嚴童子說:「那你去探維摩詰的病吧!」

光嚴回佛道:「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為什麼呢?從前,

某次我出毗耶離大城。

那時,維摩詰剛好也進城,我於是向祂行禮,並問祂:「居土您從哪

裡來?」

祂回我說:「我從道場來。」

我問祂:「是哪個道場呢?」

祂說:「『直心』就是道場,因為它不虛假。

『發心修行』是道場,因為它能充實人的辦事能力;

『深心』是道場,因為它可增加真正的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因為它讓人不致出錯。

『佈施』是道場,因為不求回報。

『持戒』是道場,因為願力具足。

『忍辱』是道場,因為對眾生心無掛礙。

『精進』是道場,因為不懈怠、不退轉。

『禪定』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調 伏心念,使其柔軟。

『智慧』是道場,因為可以因此盡見諸法,不致偏邪。

『慈心』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用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

『悲心』 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救拔眾生,不辭勞苦。

『歡喜心』是道場,因為樂法不疲。

『捨離心』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斷除憎愛。

『神通』就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成就六通。

『解脫』是道場,因為能藉以獲八種背捨,讓惡業不生。
『方便』是道場,因為能藉以隨緣教化一切眾生。

『四攝』(惠施、愛語、利行、同事)是道場,因為能藉以攝受眾生。

『多聞』是道場,因為能如所聞修行。

『伏心』是道場,因為能正觀諸法。

『三十七道品』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捨棄有為法。

『四諦』(苦、集、滅、道)是道場。因為能藉以了悟世事的所有真相,

不欺不誑。

『緣起』是道場,因為可從中了悟無明以至老死都永無止盡。

『煩惱』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生命的實相。

『眾生』是道場,因為可藉他們了悟無我的真義。

『—切法』是道場,因為可藉以了悟諸法皆空,實無所有。

『降魔』是道場,因為可藉以訓練自己不傾斜、不動搖。

『三界』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瞭解自己實無可趣者。

『獅子吼』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練就無畏、無懼。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場,因為可藉以練成不犯諸過。

『三明』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斷諸煩惱,盡除障礙。

『從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因為可藉以成就一切智。

就像這樣善男子!菩薩如果依據六種波羅蜜教化眾生,則其一切作

為,無論是舉手、投足都無不是道場,你應知道,每個人都是必須從

道場之路磨練過來,最後才能安住於佛法中。』

維摩詰說這佛法時,在場五百天人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

是因為這樣,不敢去維摩詰那裏探病的呀!」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持世菩薩說:「不然,你去探望維摩詰的病情吧!」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

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

恭敬於 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

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
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
此非我宜。』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
來嬈固汝耳。』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

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
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
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

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

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

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

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
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 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
樂五欲樂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
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
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 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

盡 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

一切善 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

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
詣彼問疾!」

持世菩薩回佛陀:「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去探病的大任。為什麼

呢?因為某次我安處在靜室中,這時,魔王波旬帶領著祂的一萬二千

天女來,還有鼓樂絃歌陪襯,陣仗有如天帝出巡。祂們主從都對我的

足背稽首,合掌恭敬地問訊,然後立於一旁。我當時真以為是帝釋,

便對祂說:『善來僑尸迦!雖說這是你本有的福德,但也不應這樣放

縱自己。你應當觀五欲(色、聲、香、味、觸)無常,從而從根本上積求

善本。善用身、命、財去修習堅實不易的法門。』
魔王當時回答我說:『正士呀!你就接受這一萬二千個天女吧!她們

可以為你灑掃庭院呢!』

我說:『憍尸迦!不要給我這種不如法的東西,我是追隨佛陀出家的

修行者,這些東西不適合我。』

話聲末落,維摩詰就來對我說:『這不是帝釋!是魔王波旬來騷擾你

修道的。」

祂當下對魔王說:「這 些天女要給就給我,我倒是可以接受。」

魔王驚恐的想:『維摩詰,不要煩我!』

魔王這時想隱形遁走,但卻無法隱身,使盡所有的魔力仍溜不走。這

時空中有聲音說:『波旬!留下天女給維摩詰,你才能離去。』
魔王害怕,不得已恭敬地行禮,獻上祂帶來的天女。這時,維摩詰便

對諸天女說:『魔王已將你們送給我,現在,你們都應當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是,便隨她們所需為她們宣說佛法,讓她們生起求道之心。同時,

又說:『你們已經有了求道之心,已經有法樂可以自娛,就不應該再

留戀五欲之樂了。』

天女們於是問維摩詰:『什麼叫法樂?』

維摩詰回答說:『就是指樂於信奉佛法。樂於聽法。樂於供養大眾。

樂於拋棄五欲。樂於認知五蘊如同怨賊。樂於正觀四諦了解它們如同

毒蛇。樂觀內在感官實無一 物可取。樂於隨護求道的意念。樂於利

益眾生。樂於恭敬供養恩師。

樂於廣行施捨。樂於堅守戒律。樂於忍辱與人相處、謙和無諍。樂於

勤集善根。樂於勤修禪定使 心不亂。樂於除心中塵垢而得清明智慧。

樂於使人發菩提。樂於降伏一切魔障、斷除一切煩惱。樂於成就清淨

佛土。樂於為成就相好,而修習—切功德。樂於莊嚴道場。樂於聞深

法而沒有畏怯之心。樂於成就三解脫門,不樂於適時的解脫。樂於親
近同修。樂於以平等心對待非同修者,使他們心無障礙。樂於幫助見

解偏邪的人。樂於親近善知識。樂於安守清淨。

樂於修習—切成就菩提之法。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法樂!』

這時,魔王波旬對所有天女們說:『我帶你們回天宮吧!』

天女們說:『你既將我們送予這居士,我們也都嚐到這不可思議的法

樂,現在都已不想再追求五欲之樂了!』

魔王說:『居士!你可不可以放棄這些天女呀?能放棄一切甘心施捨

給他人的,才叫菩薩啊!』

維摩詰說:『我已經放棄她們了呀!你就帶她們走吧!我願—切眾生

都能法願具足。』

這時,眾天女問維摩詰:『我們要如何安住在魔宮呢?』
維摩詰答道:『姊姊們!有一種修習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當要好好

學。所謂無盡燈,就是指以一盞燈去點燃千百燈,讓黑暗通明,而光

明則無窮無盡。如果能這樣,眾姊妹們,就像一菩薩開導無量眾生,

讓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的求佛道之心也永不止息,並

且,隨各人所說的法,而增長一切善法,這就是無盡燈了。你們雖住

在魔宮,但以這法門,能讓無量無邊的天子、天女都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這就是報佛恩,也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

這時,天女們都俯身頂禮維摩詰的腳面。之後,就忽然都從眼前全部

消失,隨魔王波旬回天宮去了。世尊!維摩詰有這樣的自在神力,和

這樣不可思議的智慧辯才!所以,我不敢去祂那裏探望病情!」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佛於是對長者之子善德說:「不然,你去維摩詰那裏探病吧!」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
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

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
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 供養一切眾生。
是名法施之會。

曰:『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

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
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

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
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

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

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

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
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

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

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

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

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
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
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
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

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 國土

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
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
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 別。等于大悲
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善 德回佛說:「世尊!我恐怕也無法勝任這探病的工作。為什麼呢?

過去,我曾在父親家中舉辦佈施法會,供養出家人、婆羅門及眾外道

和一些貧窮、卑賤、孤苦無依 的人,法會到第七天期滿時,維摩詰

來到會場。對我說:『長者之子呀!佈施大法會,不應當像你這樣辦,

你應當辦的是法施大會,怎麼就只施錢財呢?』

我答道:『居士!甚麼是法施大會呢?』

維摩詰說:『法施大會,沒有先後,同時供養一切眾生,這就叫法施

大會。』

我又問:『怎麼說呢?』

維摩詰答道:『從菩提心生出慈心。以救助眾生為初心,生出無量悲

心。以護持正法為目的,生出無量歡喜心。為廣攝智慧,而起平等、

無分別的捨心。為抑制自己的慳貪,而行佈施波羅蜜。為化犯戒之行,
而行持戒波羅蜜。為行無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羅蜜。為離身心之相,

而行精進波羅蜜。為徹底覺悟,而行禪定波羅蜜。為追求一切智,行

般若波羅蜜。

在教化眾生時,要以空為基礎, 不能讓自己與眾生都執著於有。即

使不捨棄有為法,起心動念也要來自無相,不能著相。示現受生,但

以無作(因法性本空)為本,才不會落入生滅相。護持正法,以隨時、

隨地、隨緣、隨眾生心的方便力;為度眾生,而行四攝法(佈施、愛語、

利行、同事)。以對一切事物心懷恭敬,來矯治眾生驕慢的念頭;教眾

生以法身、慧命、法財三堅取代仲生最執著的身、命、財;教導眾生

以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佈施、念持戒、念天),來取代從五蘊八識裡

孵出來的顛倒想。教眾生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

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與人互動,來喚醒他率真的本心;教導他光

明正大的奉行善法,讓自己的身命清淨不染。

教眾生以心能清淨為喜,而親近聖賢。看到壞人不起厭惡心,願去調

伏他。教導眾生出世法,讓他們發起追求更高智慧、更高境界的深心。

教導眾生切實按佛的教導修行,而以多聞擇善為前提。以無諍之心生

活,讓自己常處清靜、悠閒;以靜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解脫眾生所受
的繫縛為目的,而致志修行。 以求相好及往生淨土之心,起福德之

業。

瞭解一切眾生的心念,並以與之相應的教法教育他,來起智慧之業。

對一切法,不取不捨,契入諸法一相而無相的智慧法門。斷除一切煩

惱、所有障礙、所有不善之 法,起造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

切善德福報為初心,幫助成就圓證菩提之法。就像這樣,

善男子!這就是法施之會!菩薩若能以這方法作佈施,那他就是大施

主,能成就一切世間的大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這法時,在場的婆羅門眾有二百人,都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我也即時得到清淨心,感歎從未有這樣的感受。於是向

維摩詰以頭面觸其足致最敬禮,還解下身上佩戴的瓔珞獻上,但維摩

詰推卻不受。

我說:『居士!請收下!然後隨你的意願給人好了。』
維摩詰這才接受我獻的瓔珞,並將其分作兩份:一份分給會中最貧賤

的人,另一份則奉獻給難勝如來。與會的一切大眾,都得以親見這位

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又都親眼得見瓔珞在佛土變成四柱支撐的寶

台,寶台四周皆有美麗的裝飾。這些飾物層層堆疊,卻全都能一覽無

遺。

這時,維摩詰顯示神通之後,就又說道:『如果施主能以平等心施捨

最卑賤的乞丐,那他所植的福田等同如來,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以平

等心作佈施,不求果報,這便是所謂的『具足法施』。

當時城中有位最卑賤的乞丐,看見維摩詰的神力,又聽祂所說的話,

立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就是因為這樣,才覺得自己無法勝

任探病之責啊!」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
曰不任詣彼問疾。
就像這樣,所有菩薩都各向佛述說無法探病的緣由,還把維摩詰所說

的話,都一一重複出來。結果都說自己沒資格去探病。

【卷四完】
維摩詰所說經 05 文殊師利問疾品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這時,佛對文殊師利說:「還是你去看望維摩詰吧!」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

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

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文 殊師利回佛道:「世尊!要跟祂這樣的上人應對實在不容易,祂

深刻瞭解諸法實相,善於解說諸法綱要,而且辯才無礙,完全瞭解菩

薩於法應有的言行,甚至能深入 諸佛秘藏游刃有餘,還能降伏諸魔、

自在地運用神通,祂的智慧已能隨方便因人施教,讓受教者輕鬆得

度,難怪眾師兄弟們都裹足不前。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願 承佛

旨,去探祂的病。」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

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
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這時,佛陀座下的諸菩薩、大弟子、帝釋、大梵天、四天王等都想:

兩位德智超群的大士共處一室對談,真是千載難逢,必有妙法可聞。

一時間,所有的大眾,包括八千位菩薩,五百位阿羅漢和成千上萬的

天人,都想跟隨文殊師利前往。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

繞入毘耶離大城。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

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
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就這樣,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佛弟子以及梵天等眾恭敬圍繞佛座,行

完大禮後,浩浩蕩蕩的同往毗耶離大城。這時,長者維摩詰心想:文

殊師利與大眾都要來了。於是運用神力,把所有室內陳設及侍者移

走,把屋子騰空,只留下一張床,並作出生病的樣子,臥在床上。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
相而見。」

文殊師利等走進室內,見屋內空空蕩蕩的,只剩—張床。這時,維摩

詰開口道:「來得好啊!文殊師利!難得你以不來之相前來,又以不

見之相見我!」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

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

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

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
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文殊師利說:「是的,居士!如果已經來了,便不再來;如果已經去

便不再去。為什麼呢?來的無所從來,去的也並未往何處去;一切可

以見到的,又是不可見的。先別談這個。居士!你的病還能忍受嗎?
治療後病情有減輕些嗎?世尊極為關心,讓我向您致最高敬意。居

士!您的病是怎麼得來的呢?病多久了?您準備怎麼讓它消除呢?」

維 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

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

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

病者,則 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

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

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
愈。」

維摩詰答道:「由癡而生愛,我這病就是這樣得來的。一切眾生生病,

所以我會得病。如果一切眾生的病得以消除,我的病自然就好了。為

什麼呢?菩 薩是為了眾生,才生此世間,跟著生死輪迴;有生死,

就有病苦。如果眾生得以免除病苦,那菩薩自然就沒病了!就像一個

長者,他只有一個兒子,他兒子若病了, 做父母也會跟著生病;如

果兒子痊癒了,做父母自然也痊癒了。菩薩也一樣,視眾生如子,眾

生病,菩薩就跟著生病;眾生若痊癒,菩薩自然也就痊癒了。」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又說:「若問我這病因何而起,我說,菩薩的病是因大悲心而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文殊師利又說:「居士!怎麼你這房間裡空無一物,還連個侍候的人

都沒有呢?」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維摩詰說:「諸佛的國土也一樣是空的呀!」

又問:「以何為空?」

文殊師利又問:「您是說以甚麼空為空呢?」
答曰:「以空空。」

維摩詰答道:「以空為空呀!」

又問:「空何用空?」

又問:「空怎麼還要以空為空呢?」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答說:「本無分別,因為本來就空,所以呈空相。」

又問:「空可分別耶?」

又問:「空可以分別嗎?」
答曰:「分別亦空。」

答說:「分別也是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又問:「這空要去那裏找呢?」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答說:「要在六十二見裡中去找。」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又問:「那六十二見又要到哪裡去找呢?」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答說:「應該到諸佛如來的解脫中去找。」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又問:「諸佛的解脫又到哪裡去找?」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

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
而不動。」

答:「應當在一切眾生的心行裡去找。又,仁者問我為什麼身邊沒有

侍候的人,其實,—切魔眾和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為什麼呢?因為

所有魔眾都樂於耽溺於生死輪迴。只有菩薩在生死中是因不捨世間眾

生;外道們喜歡耽溺於各種邪見,而菩薩卻是雖聞諸見卻不為所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文殊師利說:「居士的病,是甚麼樣相呢?」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維摩詰說:「我的病無形也不可見。」

又問:「 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文殊師利又問:「居士的病,是跟身合呢?還是跟心合?」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維摩詰回答:「不合身相,因為身相已離,也不是合心相,因為心相

如幻。」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
病?」

文殊師利又問:「您的病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哪一種呢?」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
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維摩詰回答:「這並不是因地大而起,但是也不離地大。水大、火大、

風大也一樣,但是,眾生病卻是從四大而起,就因為他們有病,所以

我會得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
菩薩?」

這時,文殊師利再問維摩詰道:「菩薩應該如何慰問生病的菩薩呢?」
維 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

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

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

疾,愍 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

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

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
歡喜。」

維摩詰說:「跟這些得病菩薩說身的無常,但不說對身的厭離;說身

有苦,但不說樂於趣向涅槃;說身無我,以無我來教導眾生放下對身

體的執著;說身空寂,但不說此身終將寂滅;說應對過去的罪失懺悔,

但不叫他耽溺於過去的罪悔中;教他以自己的身疾推己及人,對眾生

病也有深切的同理心,感同身受;教他深切了解宿世以來的無量劫之

苦,要他念念利益群生,憶想自己所修的福報,將心念放在清淨自己

的身命上,不因病而憂惱,隨時精進,發成為大醫王之宏願,以療治

眾生的病苦。菩薩應該像這樣勸慰身染疾病的菩薩,讓他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文殊師利說:「居士!那身染疾病的菩薩,應該如何調伏自己的心

呢?」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

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

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
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

維摩詰說:「讓那有病的菩薩這樣想:我現在會患這病痛,都是因為

前世的妄想、顛倒和種種煩惱而起;其實,此身是假,那還有生病的

人呢?怎麼說?身本來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而假名為

身體的。四大並無主宰者,身體自然也沒有主宰者。會生病,都是因

執著有我所致,所以,我不應當生執著之心。既然知道疾病的根源,

就應就破除我想和眾生想,而生法想。
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

應當這樣想:我的身體是四大和合而成的,會有此身是因法而有,滅

時也是因法滅而滅。但這法又各自獨立,互不相屬,生起時不說我起,

滅時也不說我滅。得病的菩薩,就應把自己的身滅當法滅看。

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

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
謂離二法。

應該想:即便是法想,也是顛倒。有顛倒就是大患,我應該遠離它。

怎麼樣才叫遠離呢?遠離『我』和『我所有』的念頭!什麼叫離『我』

和『我所有』?答案是:遠離二法。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什麼叫『離二法』?就是不念內法、不念外法,對物、我皆以平等看

待。

云何平等?為我等、涅槃等。

什麼是平等?就是我也好、涅槃也好,二者本性平等,了無差別。」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與涅槃的法性都一樣是空的。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

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

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

也。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
而教導之。
以什麼為空呢?只以名字所以是空。我與涅槃的法性都因名而立,沒

有決定性,若能契入二者,得到本質 上的平等,就不會有病,只有

空病而已,而空病也是空,所以菩薩生病,是以無所受來承受各種感

覺。即便於佛法還無法具足,也不致滅受取證。即使身體有病痛, 念

及眾生在惡趣之苦,而起大悲心。心中也會想:待我調伏自己的身心

後,我一定也要調伏好所有眾生的身心,讓他們遠離病痛,常存於常

樂我淨的法想,教導他們 從病根遠離病苦。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什麼是病根呢?是指心動攀緣,因攀緣而成病根。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到底攀甚麼緣呢?攀三界之境。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要如何斷除攀緣呢?以無所得心!心能無所得,就不會攀援。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

什麼叫無所得?就是遠離二見。

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什麼叫二見?就是執著於內有自我、外有萬物之見。除去二者,一無

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
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

文殊師利!這就是有病菩薩應調伏其心的方式,為斷老、病、死等各

種痛苦而調伏,這就是菩薩菩提。如果不這麼做,那樣的修行,就沒

有慧利可言。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

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

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
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譬如能戰勝怨敵,才叫勇敢,能將老、病、死諸苦悉數除去的,才叫

菩薩。那有病的菩薩,應當更進一步想:我身所患的疾病,其實並非

真實存在,眾生所患病也一樣不是真實的存在。當這樣關照時,就應

捨離見到眾生起愛染心時的大悲。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

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
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

為什麼呢?菩薩應有的大悲心,是以斷除客塵煩惱為前提;如果因愛

見而生悲心,對於生死就會產生疲厭心;如果遠離愛見,就無所謂疲
厭了,因為這菩薩無論生於何時何地,就再也不會被愛見蒙蔽了。只

有自己的生命不受束縛的菩薩,才能為眾生解除束縛。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
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就像佛所說的:一個人若自己被纏縛卻說能為他人解縛,那是不可能

的事;若自己已經解脫,所以能為他人解縛,這才說得過去。因此我

說,菩薩是不可能自己纏縛自己的。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

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
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什麼叫纏縛?又什麼叫解縛呢?菩薩貪愛禪定中的勝味那是菩薩

縛;為救渡眾生,能隨緣、隨處受生那是菩薩解。此外,還有所謂的

『無方便慧縛』和『有方便慧解』。菩薩若不能方便施教,就叫『無
方便慧縛』;若能方便施教,就叫『有方便慧解』;而若有方便而無

智慧,是為『無慧方便縛』,若有方便也有智慧,就叫『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

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
無方便慧縛』。

什麼叫『無方便慧縛』?是指菩薩以愛見心來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在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門中調伏自己,這就叫『無方便慧受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

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
是名『有方便慧解』!

什麼是『有方便慧解』呢?是說菩薩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於空、無相、無作等三解脫門中調伏自己,而永不厭倦。這就是『有

方便而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
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什麼叫『無慧方便縛』?是說菩薩雖耽在貪欲、瞋恚、邪見等煩惱中,

卻能積功累德、培植德本,這便叫『無慧方便縛』。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

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
『有慧方便解』。

什麼叫『有慧方便解』?就是能夠遠離貪欲、瞋恚、邪見等煩惱,且

能積功累德、培植德本,心能廻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叫『有

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

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
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那些有病的菩薩,應該像這樣看待所有事物的現象,同時

反觀身體的無常,能觀透人生苦空,這就是『慧』。雖然身有病痛、

常在生死中流轉,但卻能利益眾生而不厭倦,這就叫『方便』。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

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
便』。

此外,內觀自身,了解身體本來就不離病痛,病痛本來就不離身體,

身體與病痛原本就合而為一,無所謂新舊可言,這就叫『慧』;了解

此身必定會有病患,但卻不因此而捨身求涅槃,這就是『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
復不住不調伏心。

文殊師利!有病的菩薩應該像這樣調伏其心:不停住在調伏心中,也

不停住在不調伏心中。
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

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
法是菩薩行。

為什麼呢?若心念堅持要停住在不調伏的狀態,那是愚人法;若心念

堅持要在停住在調伏的狀態,那是聲聞法。所以菩薩應當兩邊不著,

既不停住在調伏心,也不停住在不調伏心。能兩邊不著,就是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
行。

菩薩雖也有生死,但行為卻不受污染;雖住於涅槃,卻不求永遠滅度,

就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
是菩薩行。
既非凡夫行,也非賢聖行,這才是菩薩行;既非染垢行,也非清淨行,

這也是菩薩行。

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

雖然修為已超越魔行,但仍能現身降伏眾魔,這也是菩薩行。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追求一切智,但不在尚未成熟時求證果,這也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註】,是菩薩行。

雖洞悉諸法本寂,已能安住在不生不滅之境,但卻仍常出入世間而不

入正位,這也是菩薩行。
【註】正位:取證之位。三乘同觀無生,慧力弱者,想證果位卻無法證。慧力强的,可以證正位
卻不證。

雖觀十二緣起,而不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遍觀十二因緣的緣起緣滅,但卻能不受各種邪見的影響,這也是菩

薩行。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雖攝受一切眾生,但不受愛染,這也是菩薩行。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樂於出離三界,但不以身心滅盡為出離之道,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往來於三界,但不損本來空寂的法性,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境,但仍勤於培植各種功德善本,並以同樣的功行度眾生,

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然行於世間,但能不著相度眾生,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然不刻意造作,但仍現所受的肉身度眾生,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然無起心動念,但能行一切善,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雖奉行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仍對眾生的各

種念頭清清楚楚,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雖能行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但仍

願為眾生示現煩惱未盡之相,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

雖能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但卻不貪求生於梵天,享天人之樂,

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雖已能在禪定解脫三昧中得大自在,但卻不願因此而往生到四禪天或

四空天,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雖能行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但卻不願永離

身、受、心、法而取證涅槃,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雖能行四正勤(在念頭上,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

生起),但仍不放棄身心的精進,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仍行四如意足(念、欲、慧、精進),但其實已得自在神通,這也是菩

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能行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但仍能分別眾生五根的利鈍,分

別教化,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雖能行五根之力,但仍能精進的修習佛的十力,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雖已能用七覺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調伏自己,但仍能更

分別世智與佛的智慧,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能行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命),但

仍樂於實踐無量佛道,這也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

雖能行止觀,助自己成就定力,但不致在定後墮入寂滅觀,這也是菩

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的無相境界,但仍能以佼好的身相莊嚴自己,這

也是菩薩行!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雖然示現的是聲聞、辟支佛的威儀,但對大乘法不離不棄,這也是菩

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雖然已得諸法最究竟根本的清淨之相,但仍能隨眾生所願而應現身

相,這也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
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遠空寂如虛空,但仍為渡眾生而示現各種不同的清淨

佛土,這也是菩薩行!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
是菩薩行。」
雖已得佛道,轉正法輪,進入涅槃境界,但仍不願捨離菩薩道,這也

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說完這些話時,隨文殊師利前來的大眾中,有八千位天人,皆

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卷五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6 不思議品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
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這時,舍利弗看維摩詰室中連一張椅子都沒有,心想:「這麼多的菩

薩和聲聞弟子該怎麼坐呢?」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
來耶?求床座耶?」

維摩詰知道他的心思,便對舍利弗說:
「怎麼仁者?你是為求法而來,

還是為坐椅子而來呀?」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舍利弗回答說:「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坐椅子來的。」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

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
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維摩詰說:「舍利弗呀!一個想真正求法的人,連自己的身命都不敢

貪戀,何況是坐椅子?一個想真正求法的人,不會貪求色、受、想、

行、識等五陰之需求,也不起對十八界(六塵、六根、六識)與十二入

相關的貪求;也不會起對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相關的貪求。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

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

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舍利弗呀!一個真正求法的人,既不貪求佛的加持,也不會因貪求法

而迷失自己,更不會一窩蜂跟著眾人求其所求的。一個真正求法的

人,不會執求世間之苦;也不會執求因果業報的斷滅,不會執求無為、
究竟證果的修道。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裡沒有戲論的空間!如果一個

修道人說我應當見証世間苦、斷除煩惱集、証寂滅之道來修道,那就

是耽於戲論,而不是求法。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
也。

舍利弗呀!真正的法,是寂滅法,不生不滅。若執求生滅,就變成求

生滅之道,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
也。

法是無染的,若所求之法不清淨,以致認為有涅槃可證,那就是染著,

而不是求法。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所謂的行處,若有人說他行於法,那只是行,而不是求

法。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可取捨,若對法有取捨,那是取捨,而不是求法。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若心著法有存在之處,那是妄心執

境,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本名是無相,若隨相而生識心,那是求相,而不是求法。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無住,若安住於法,而心生沉迷,那是住於法,而不是求法。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
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法見、聞、覺、知的,求法者若行見、聞、覺、知之道,

那是見、聞、覺、知,而不是求法。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真正的法是無為的,若行有為之法,那是求有為,而不是求法。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所以啊!舍利弗!一個真正求法的人,對於一切法都應該是無所求

的。」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維摩詰說這些話畢,會場裡的五百天人,都在祂所說的法裡得到清淨

法眼。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千

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
座?」

這時,維摩詰長者問文殊師利說:「仁者!你曾遊歷過無量千萬億的

佛國,可知在哪個佛土裡有上好、已成就妙功德的師子寶座呢?」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

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
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文殊師利說:「居士!往東方穿過三十六恆河沙數的國土,有一個叫

須彌相國的,那裡有佛名『須彌燈王』,祂現在仍在那裏。那佛身長

有八萬四千由旬(梵語 Yojana,為計里程之單位。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祂

的師子寶座高八萬四千由旬,且美輪美奐、莊嚴無比!」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
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於是,維摩詰長者運用神通力,即時請須彌燈王佛送來三萬二千張師

子座,這些寶座高廣、精緻、潔淨,馬上被安置在維摩詰的居室裡。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

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
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諸菩薩、聲聞弟子、梵天帝釋和四大天王等,從前都沒見過這樣的寶

座。而維摩詰的房子也好像突然變大、變寬,三萬二千張師子座,都
全安置在裡面,卻一點也不會擁擠。而且,那毗耶離城及閻浮提的四

大洲,都絲毫不會因此變得侷促,一切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
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這時,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尊者及諸大菩薩們!請就師子座吧!

各位也可讓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像那師子座那樣。」

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爾時,維摩詰語
舍利弗:「就師子座。」

於是,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薩,都把自己的身體變高、變大,再坐上師

子座。而那些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都無法變身升座。這

時,維摩詰對舍利弗說:「你也請上坐!」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舍利弗回答說:「居士!這寶座太高,我坐上不去!」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
得坐。」

維摩詰說:「舍利弗啊!你向須彌燈王如來行個禮,就能坐上去了。」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
便得坐師子座。

於是,所有新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聲聞弟子,紛紛向須彌燈王如來鞠

躬行禮,之後就都能坐到師子座上了。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

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
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舍利弗說:「居士!真是前所未見哩!這樣的小室,竟能容納這麼多

高廣的師子座,而且對毗耶離城的空間竟絲毫沒有造成妨礙,且對於

整個閻浮提的所有城市村落、以及四大洲天各龍王、鬼神的宮殿,也

並未造成任何壓迫哩!」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

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

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

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
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維摩詰說:「舍利弗啊!諸佛菩薩有一種解脫法門,叫『不可思議』。

若有菩薩安住於這境界的,就能把巍峨高大的須彌山,納入一小粒芥

子之中,而且芥子的體積不會有絲毫增減,須彌山也跟原來一樣大,

而當中的四天王和忉利諸天,也跟著納入芥子內,自己甚至都沒察覺

到。只有那些因此法門而受度化的眾生得見,這就是叫『不可思議解

脫法門』了。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

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
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 這些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四大海的海水注

入魚、龜、鱷魚、青蛙之類水生動物的毛孔中,且絲毫不會損及牠們,

大海也跟原來一模一樣,而海 中的龍、鬼、神、阿修羅等眾生,也

一樣跟著海水一起注入那些水生動物的毛孔中,牠們也一樣不會覺

察,而且沒有受到半點傷害。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

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

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
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 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擷取三千大

千世界,像陶匠使用的陶輪那樣,將它置於右掌中,丟到像恆河沙數

那麼多的世界之外,而裡面的眾生 卻完全沒覺察自己被移動了。之
後,菩薩再把這世界放回原處,那些眾生都還不知道自己去了又回來

哩!整個世界也還是跟原來一樣!

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

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

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
日。

又, 舍利弗啊!如果有些眾生是喜歡久住世間,住於『不可思議』

解脫境界的菩薩,就會延七天到一劫之久,讓那些眾生以為已經歷過

一劫。又或者有些眾生不喜歡久住 世間,然而有可度的潛力,那麼

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就會把一劫縮短為七天,讓那些

眾生以為只過七天而已。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

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
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又,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把所有佛土的

莊嚴、美好集在一處向眾生示現;而且,菩薩還能將一佛土的眾生放

在右掌上,然後飛到十方世界而無須移動自己的本來位置。

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

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
之。

又,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將十方眾生供養

諸佛的東西,全在一個毛孔裡展示出來。又能將十方國土所有的日月

星宿,全部納於祂的一個毛孔裡,讓整個世界都能看到。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

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

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
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 界的菩薩,能將十方世界的

所有風暴吸入口中,而對身體絲毫無損,將它們呼出來時卻不會摧折

樹木;又能於十方世界在劫盡燃燒時,將一切烈火吞入腹中,而不會

危害到祂自己;又能於宇宙的下方,越過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

界,取其中一個佛土向上舉起來,再穿越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世

界,就像拿針尖戳一片棗樹葉舉 起來那麼容易,而這佛土並不會因

此而受到任何影響。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

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

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

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

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
中普令得聞。

又,舍利弗!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能用神通力把自

己變身成佛、或緣覺、聲聞、帝釋、梵天、君主、轉輪聖王的模樣;

也能模仿十方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管是好聽、普通的、不好聽的
聲音,都能將它們轉變成微妙的佛聲,宣說無常、苦空、無我的法音,

及十方諸佛所說的種種法,讓所有人都能聽得到。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
窮劫不盡。」

舍利弗啊!我這樣也不過是概略的為你解說菩薩安住於『不可思議解

脫』境界的無邊法力,若要詳加說明,恐怕講到一劫結束都說不完!」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

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

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這時,大迦葉聽了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感歎這是前所未聞,

便對舍利弗說:「就像有人在瞎子面前展示各種東西的形象,他是無

法看見的。所有聲聞乘,聽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也一樣無法
理解。有智慧的人一聽到這法門,還有誰會不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

呢?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

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

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
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可惜我們根性都已變壞了,就像腐朽的種子,無法發芽一般。所有聲

聞人,聽了這『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都應痛哭流涕,讓哭聲震撼三

千大千世界才是啊!所有菩薩,則該歡喜慶幸,頂禮領受這個法門。

若有菩薩能徹底信解這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那所有魔眾就拿祂

沒辦法了!」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
大迦葉說這些話時,在場的三萬二千天人,全都發心追求無上正等正

覺。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

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

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

或有人 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

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

金銀、琉璃、車磲、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

衣服、飲 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

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現行逼迫,示諸眾

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

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
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那 時,維摩詰對大迦葉說:「仁者!在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之中當魔

王的,多半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祂們為了方便教化

眾生,故意示現當魔王。又,迦葉!在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菩薩之
中,有人會向人乞討手、足、耳、鼻、頭、眼、骨髓、腦袋、血、肉、

皮、骨,部落、城鎮,妻子、奴僕、象、馬、車輛、 金、銀、琉璃、

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珂貝、衣服、飲食等東西,這些乞丐,其

實也大多是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祂們用這些方便善

巧的方法,去考驗、試探眾生,目的是要堅定他們的捨心。為什麼會

這樣做呢?因為安住在『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都擁有不可思

議的威德之力,祂們以嚴峻的方式試探眾生。像這麼不可思議的試

探,一般凡夫見識淺薄,是無法承受的,就如龍象的踐踏不是一般的

驢馬所能抵擋一般,這就是安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的智慧

方便法門。」

【卷六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7 觀眾生品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那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菩薩應該如何看待眾生呢?」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

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

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
入、如十九界。

維 摩詰說:「菩薩看待眾生,應如魔術師看待他所變出來的幻象那

樣。應該像智者看見水中的月、鏡中的容顏、熱時的燄影、呼喚的回

聲、空中的浮雲、水中的聚沫、 水上的泡影,如內堅外軟的芭蕉、

久停的閃電、像四大之外的第五大、五陰之外的第六陰、六情之外的
第七情、十二入之外的第十三入、十八界之外的第十九界等, 全是

夢幻泡影。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牙、如須陀

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

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

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起煩惱、如夢

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烟之火、菩薩觀眾生
為若此。

菩 薩看待眾生應像這樣:像在無色界裡不該出現的物質、燒焦的稻

穀中不該迸出的嫩芽、已修成卻還有身見的須陀洹、已得證卻還會入

胎的阿那含、未斷三毒的阿羅 漢、還會貪瞋毀禁的得忍菩薩、還有

煩惱習氣的佛、還能看見各種色相的盲人、入滅盡定卻仍有出入息的

禪定者、如鳥兒在空中飛過的足跡、如不能生育竟會受孕的 婦女、

如機器人的煩惱、如人在睡夢中見到自己醒轉、如已入涅槃者又再受

身、如燃燒的火竟不會冒煙…等,菩薩應該如此看待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文殊師利說:「若菩薩如此看待眾生,那該如何實踐慈心呢?」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
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維摩詰說:「菩薩這樣看待眾生時,心中應想:『我當為眾生說真正

的法』,這就是真正的慈心。」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菩薩要行寂滅慈,不以所謂幻心之慈面對由因緣所生、如幻如化的眾

生,因為真實的法本來就無所生。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要行不熱惱之慈,因為菩薩本無煩惱。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要行平等之慈,因為菩薩本應等觀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要行無諍之慈,因為諍辯本無所起。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要行不二之慈(平等),因若無平等心,內外親疏必定會因分別想而

無法和諧的緣故。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要行不壞之慈,因為眾生必須了解自己的身命有時而盡。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要行堅固慈,因為心本不毀。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要行清淨之慈,因為只有本這樣的慈心,菩薩才能通達法性清淨。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要行無邊之慈,因為心本如虛空。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要行阿羅漢之慈,藉以破除一切心賊之糾結。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要行菩薩之慈,藉以令眾生心得安穩。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要行如來之慈,藉以讓眾生得如如之相。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要行佛之慈,因為佛之慈能讓眾生徹底覺悟。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要行自然之慈,因為能藉以示現無因可得。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要行菩提之慈,因為能藉它與佛同味,化掉分別執著。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要行無等等之慈,因為能藉以斷掉一切的束缚、煩惱、愛結。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要行於大悲慈,因為能藉它導入大乘、濟度眾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要行於無厭慈,因為能藉以觀空無我。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要行法施慈,因為能藉以修習對來求者不漏不遺、普施法雨。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要行持戒慈,因為可藉以化導那些毀禁、犯戒之眾生。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要行忍辱慈,因為能藉以護念眾生。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要行精進慈,因為能藉以不懈怠的荷擔眾生出離世間。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要行於禪定慈,因為能藉以不貪著禪中之樂。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要行智慧慈,因為能藉以了解世間事,進退知時。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要行方便慈,因為能藉以隨眾生心作示現。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要行無隱慈,因為能藉以用直心面對人、事,讓身心清淨。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要行深心慈,因深心不可動搖,可助人遠離一切正行外的雜行。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行無誑慈,因能讓眾生相信是真實不虛。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行安樂慈,因能由此真正得佛之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菩薩的慈心,就應該像這樣!」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居士又怎麼詮釋悲心呢?」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維摩詰答:「悲心是將菩薩所累積的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享。」

「何謂為喜?」

文殊師利又問:「那麼,甚麼是修行菩薩的歡喜心呢?」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維摩詰答:「是凡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無怨無悔的去做。」

「何謂為捨?」

文殊師利又問:「甚麼是修行菩薩的捨心呢?」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維摩詰答:「完全依內心所想、所願去幫助眾生,完全不希求回饋。」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對生死輪迴心存恐懼時,應該怎麼辦?」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維摩詰答:「菩薩對生死輪迴心存恐懼時,就該求助於如來的功德之

力!」

文殊師利又問: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若欲求助於如來的功德之力,要讓心念止於何

處呢?」
答曰: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維摩詰答:「菩薩若欲求助於如來功德之力,就應該把心念放在度脫

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文殊師利又問:「欲度脫眾生,要去除什麼呢?」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維摩詰答:「菩薩欲度脫眾生,應該先幫他們除去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文殊師利又問:「要幫眾生去除煩惱,應該怎麼做?」
答曰:「當行正念。」

維摩詰答:「應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文殊師利又問:「要如何行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維摩詰答:「就從不生不滅著手。」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文殊師利又問:「要怎麼不生?怎麼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維摩詰答:「就是惡念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文殊師利又問:「善與不善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身為本。」

維摩詰答:「以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文殊師利又問:「身又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維摩詰答:「以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文殊師利又問:「欲貪又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維摩詰答:「以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又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維摩詰答:「以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又問:「顛倒想又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維摩詰答:「以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又問:「無住又是以甚麼為本?」

答曰:
「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維摩詰答:
「無住就沒有所本了。文殊師利!一切法都是從無住而來」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

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

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
去。

此時,在維摩詰的房間裡有一位天女,見大士在說法,就現身以天花

朵灑在眾菩薩及大弟子身上。當天花落在菩薩身上時就都掉到地上,

但落在大弟子身上時卻黏著不掉,所有弟子連用神力都無法抖落身上

的天花。

爾時,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那時,天女便問舍利弗說:「你為什麼要抖落這些天花呢?」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舍利弗答:「這些花不如法,所以想要把它們抖掉。」
天 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

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

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
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

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
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天女說:「別說這些天花不如法!怎麼說呢?因為花沒有分別想,會

認為它們不如法是你們自己有分別心造成的!一個人若出家修行佛

法卻還有分別心,那才叫不如法;若沒有分別心,那就是如法。你看

眾菩薩身上都不沾不黏,就是因為他們的分別想都已經斷除的緣故!

就像一個心存恐懼的人,邪靈便會趁虛而入,而如果他害怕的是生

死,那五蘊(色生香味觸)就有機可乘一般。同理,若佛弟子害怕生死

輪迴而有所畏懼,那他就會被色、聲、香、味、觸等五蘊所控制。如

果一個人已經無所畏懼,五蘊是完全無法對他造成干擾的。這些天花
之所以會黏在身上,是因為結習尚未退盡的緣故,只要結習退盡,花

就不會黏在身上了!」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舍利弗說:「天女在這房間裡待多久了?」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天女回答:
「我在此房間待的時間,已經跟我得解脫的時間一樣久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舍利弗說:「這麼久喔?」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女說:「都已經解脫了,還有甚麼久、不久呢?」舍利弗聽後默然

不語。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天女說:「前輩是智慧第一的人,怎麼不再說話呢?」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舍利弗回答:「因為對一個已經解脫的人,已經不需要多說甚麼,所

以我不知要說什麼才好。」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

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
法是解脫相。」
天女說:「語言、文字也都是解脫相。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解脫者,

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文字也一樣,既不在內、不在外、

也不在中間。所以,舍利弗!不要離言語、文字來談解脫。為什麼呢?

因一切諸法都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舍利弗說:「解脫不是要脫離貪、瞋、癡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
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天女說:「要脫離貪、瞋、癡方能解脫,那是佛對有增上慢心的人

說的。對沒有增上慢心的人,佛就會說:『淫、怒、癡性本身就是解

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
證,辯乃如是。」
舍利弗說:「太好了!太好了!天女!妳是證得什麼、以什麼為證,

才能讓你說出這樣的見解呢?」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
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天女說:「我就是無所證、無所得,才能說出這樣的見解。為什麼呢?

因為若有所證和所得的話,在佛法上,就是增上慢了。」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舍利弗問天女說:「那你於三乘佛法之中,你希望自己是哪一乘呢?」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
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天女說:「當我以聲聞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我是聲聞;以因緣法教化

眾生的時候,我是緣覺;以大悲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我就是大乘。」

舍 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

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

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

入此室 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

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
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舍利弗!就像人進入檀香林,只聞檀香,根本聞不到其他的味道。

同樣道理,進入這裡就會只聞得到佛的功德香,而聞不到聲聞、緣覺

的功德香了。舍利弗!即使是帝釋、梵天、四大天王、天人、龍、神、

夜叉等,進入此房間,聽到維摩詰上人說正法,也都同霑法喜,菩提

心油然而生。舍利弗!我在這房間已有十二年了,從未聽過聲聞和緣

覺法,只聽過菩薩的大慈大 悲和不可思議的諸佛法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
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
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
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
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
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

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

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
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
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
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這房間經常會出現八種稀有、難得之法。是哪八種呢?

此房間經常有金光照耀,讓人分不出是白天還是夜晚,無須日月照

明,這是此室的第一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其次,凡是進入這房間的人,就能不被世間各種塵垢所煩惱,這是此

室的第二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隨時都有帝釋、梵天、四天王和各方菩薩蒞臨聚會,這是此室

的第三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裡常有人宣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

蜜不退轉法,這是此室的第四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裡經常有天人演奏美妙絕倫的音樂,琴弦所奏會化出無量佛法

之聲,這是此室的第五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裡有四大寶藏,其中積滿許多寶物,被用來賙濟貧乏的人,讓

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此室的第六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裡還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佛、寶炎佛、寶

月佛、寶嚴佛、難勝佛、師子響佛、一切利成佛等十方無量諸佛,只

要維摩詰上人念起,都會立刻為祂前來廣說諸如來的秘藏法門,說完

才離開,這是此室的第七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這房間裡有一切諸天精緻的宮殿裝飾,諸佛的淨土都會從中顯現,這

是此室的第七前所未見的難得之法。

舍利弗!由於這房間經常示現這八種稀有難得之法,有誰見了這麼多

不可思議的事後,還會愛聽小乘的聲聞法呢?」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說:「你為什麼不將自己的女身轉成男身呢?」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

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不?」

天女說:「十二年來,我連想找個女人相都找不到,那裏還有什麼身

相可轉呢?就好像魔幻師以幻術變出一個女人,若有人問:『何不將

女身轉變成男身呢?』,你認為這是適當的問法嗎?」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舍利弗說:「不是!魔幻師變出來的女人並不是真的存在,哪有什麼

身相好轉呢?」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
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
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說:「萬事萬物也一樣,不是真的存在,也沒有一定的相。你怎

麼還要問我為什麼不將女身轉成男身?」

此時天女即以神通將舍利弗變得跟自己一模一樣;而她自己則變成舍

利弗。之後問舍利弗說:「你怎麼不將自己的女身轉成男身呢?」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變成天女的舍利弗回答說:
「我都還不知自己怎麼會轉變成女身哩!」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

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

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

天女說:「舍利弗!如果你能將自己的女身轉變成男身的話,那所有

的女人就能轉成男身了。如果你明明不是女人卻能現女身,那所有女

人的情況也都一樣,雖然她們示現成女身,其實卻不是女人。這就是
為什麼佛要說:『在萬物裡,其實既沒有所謂男性,也沒有所謂女性』

的緣故!」此時天女隨即收回神通,讓舍利弗變回復原來的模樣。

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天女問舍利弗說:「你女身的模樣現在跑到那裏去了呢?」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舍利弗答:「女身的色相其實沒有甚麼存在或不存在可言。」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
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天女說:「萬事萬物也一樣,沒有甚麼存在或不存在可言,無所在、

也無所不在,這是佛說的!」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舍利弗問天女說:「你要是在這裡亡故,會生到那裏呢?」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天女說:「佛隨應化而生,我會跟祂一樣。」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舍利弗說:「可是,佛是隨應化而生,不是因亡故而生呀!」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天女說:「眾生也一樣,是隨業力而生,不是因亡故而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問天女說:「你要過多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天女說:「當你舍利弗變回凡夫的時候,我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了。」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舍利弗說:「我變回凡夫?那是不可能的事。」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
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天女說:「那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是不可能的事啊!為什麼呢?因

為菩提是不存在的,所以沒有什麼可得可證。」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
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舍利弗說:
「可是現在諸佛都得無上正等正覺,已證得的和將證得的,

多如恆河沙數一樣,這又怎麼說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
去來今。」

天女說:「這都不過是以世俗文字來衡量,才說有三世,並不是說得

證菩提者有過去、現在和未來。」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天女問:「舍利弗啊!你證阿羅漢道了嗎?」

曰:「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答:「我因無所證而證得阿羅漢道。」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天女說:「諸佛和菩薩也一樣,都是因無所得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

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
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此時,維摩詰對舍利弗說:「這位天女已經供養過了九十二億佛,菩

薩神通已能運用自如,祂已完成自己所有的誓願,得無生法忍,住不

退轉之位。教化眾生是祂的本願,所以祂能隨意示現,教化眾生。」

【卷七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8 佛道品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那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菩薩要怎樣才能通達佛道呢?」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維摩詰說:「若菩薩能行非道,那就是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要怎麼行於非道呢?」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

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
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

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

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

因緣。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維摩詰答:
「若菩薩能於五種無間罪惡間來去自如而沒有煩惱、瞋恚。

遊走於地獄卻不染罪垢。深入畜生道卻不犯無明、憍慢之過。入餓鬼

道,卻功德具足;在色界及無色界游刃有餘,卻不會沾沾自喜。

示現貪欲之行,為了讓使眾生遠離各種貪染。

示現瞋恚之行,為了讓眾生放下瞋恚的障蔽。

示現愚癡之行,為了讓為讓眾生以智慧調伏自心。

示現慳貪之行,為了讓眾生捨一切身外、身內之物,甚至捨身命也在

所不惜。
示現毀禁之行,為了喚醒眾生安住在淨戒中,即使只犯小罪也戒慎恐

懼。

示現瞋恚之行,為了喚醒眾生常懷慈忍之心。

示現懈怠之行,為了喚醒眾生勤修功德。

示現心煩意亂之行,為了喚醒眾生勤修禪定。

示現愚昧癡呆之行,為了喚醒眾生通達世間及出世間的智慧。

示現諂媚虛偽之行,為了喚醒眾生依經義去行方便之法。

示現憍慢之行,為了喚醒眾生要像橋樑般引導他人離苦得樂

示現被煩惱所困之行,為了喚醒眾生保持清淨心。

示現被魔所惑,為了喚醒眾生要依佛的智慧行事,不隨外道起舞。

示現入聲聞道,為了為眾生說聲聞未聞之法。

示現入緣覺道,為了成就緣覺的大悲心,讓他們教化眾生。

示現入貧窮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得佛寶手垂護,自有無量功德,助

其擺脫貧困。

示現入刑殘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得佛寶手垂護,自有種種相好以莊

嚴色身。

示現入下賤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得生佛種性中,自能具種種功德不

再下賤。
示現入羸弱、卑劣、相貌醜陋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若能勤修佛法,

會修得如那羅延的力士身形,讓眾生都樂於見他。

示現入老病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只要勤修佛法,自能永斷病根,並

超越對死亡的畏懼。

示現入富者列,為了使眾生觀世間無常,避免貪求。

示現妻妾、綵女成群者列,為了要教化眾生遠離五欲的泥沼。

示現成木訥、遲鈍者,為了使眾生明白佛法能成就辯才,讓他們對所

見所聞都能牢記不忘失。

示現誤入邪門,以外道濟世者列,為了使眾生明白要以正濟度眾,斷

他們入邪的因緣。若菩薩行事表現成入於六道之中,而無非為使六道

眾生斷除諸業因緣,免於六道輪迴。

示現入於涅槃,為要表現佛子應為度眾生而不斷世間生死。

文殊師利!菩薩若能這樣為度眾生而行於非法之道,那祂就是通達佛

道了。」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說:「要怎樣才能播下如來種呢?」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

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

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
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文殊師利說:「色身是佛種、無明、有愛也是佛種;貪、瞋、癡也是

佛種,四顛倒也是佛種;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疑惑)是佛種;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是佛種;七識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身識、意識、末那識)也是佛種;八邪法(有邪語、邪見、邪思惟、邪業、邪命、

邪精進、邪念、邪定)是佛種;九惱處(有過去愛我怨家、現在愛我怨家、未來

愛我怨家、過去憎我善友、現在憎我善友、未來憎我善友、有人已侵惱我、有人現惱害

我、有人當惱害我)是佛種;有十種不善道(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

兩舌,貪欲、瞋恚、愚痴、綺語)等是佛種。此外還有,六十二種外道的見

解及眾生的一切煩惱,其實也都是佛種啊!」

曰:「何謂也?」

維摩詰又問:「怎麼說呢?」
答 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

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煩惱泥 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

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

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生 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

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
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文 殊師利答:「一個見證無為而入正位的人,是不能再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的,就像蓮花只生在低濕的淤泥中,不會長在高原或陸

地一般。一個見證無為法而入正 位的人,終究不會再生;因為只有

在煩惱泥中的眾生,才需要成就佛法啊!就像把種子種在空中,種子

無法生長;只有在污穢的糞土中,種子才能成長茁壯一般。同 理,

一個契入無為正位的人,必不會生求佛法之心;一個人,即使他的我

見大如須彌山,也還可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契入佛法。由此而
知,一切煩惱皆是如來 種。就像不潛下深海,就不能採得無價寶珠

一般;同理,人若不入煩惱大海,就一樣不能獲得所有智慧寶藏!」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

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

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 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

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

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

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

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
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這 時,大迦葉感嘆地說:「真好!真好!文殊師利!你這番話說得

乾脆俐落,確是如你所說,以塵勞為侶就是佛種,如今像我們這些聲

聞弟子,已無力再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了!即使那些犯了五無

間罪的眾生,都還能發道心求佛法。而我們這些聲聞弟子,卻永遠無

法再發。就像根已敗壞的人,於五欲凡塵不能再有貢獻,像我 們這

些已斷除諸煩惱結的聲聞弟子,在佛法上已不能再進步,也永遠無法
達到成佛的志願!所以,文殊師利啊!凡夫在佛法的修習上會時進時

退,聲聞則不會!為什 麼呢?凡夫聞法,能發起無上道心,不會隔

絕三寶,可是聲聞弟子,雖然終身聽聞佛法,兼具備十種智力與四無

畏的心,但還是無法發心達成成佛的志願!」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

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
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那時,『普現色身菩薩』也在這法會中,問維摩詰:「居士!你身邊

的父母、妻子、親戚、家族、官紳、名流等到底又是誰呢?而奴婢、

僮僕、象、馬、車乘等,都在那裏?」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於是,維摩詰以偈回答道: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 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却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心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道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量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卷八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09 入不二法門品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
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這時,維摩詰對眾菩薩說:「諸位仁者!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

法門呢?請各位隨興說說吧!」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
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法會中有位叫『法自在菩薩』的說:「各位仁者!生與滅看似

對立為二,但諸法本來無生,自然也不會有滅,能認識箇中道理,即

得無生法忍,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說:「我和我所是二,看似對立為二,因為『有我』而產生

『我所』;若無『有我』,就沒有『我所』。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

悟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
法門。」

不眴菩薩說:「受與不受看似對立為二,若於法不受,就不可得。又

因不可得之故,所以無取、無捨、無作、無行,能悟到這點,就是已

悟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
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說:「垢與淨看似對立為二,但是見到染垢的實性,就會明

白其實也無所謂清淨相可求,垢淨其實也只是緣起的滅相罷了,能悟

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
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說:「是動、是念看似對立為二,心不動則無念,無念就不

作分別。通達這一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說:「一相與無相看似對立為二,假若了解一相就是無相,

不取『無相』,契入平等法,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
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說:「菩薩心和聲聞心看似對立為二,但若觀心相實為性空

如幻化,就沒有所謂菩薩心、聲聞心的分別了,能悟到這點,就表示

已悟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
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說:「善與不善看似對立為二,若不起善或不善的分別心,

得入無相的領域而通達的,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
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說:「罪與福看似對立為二,假若了解罪性是空,那罪與福

就沒甚麼差別了。能以金剛慧破解這二相,而不受纏縛或解脫的話,

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

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
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說:「有漏、無漏看似對立為二,若悟得諸法平等的道理,

那就不會起『漏』與『不漏』的分別想。不會著相,也不會定念於『無

相』,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
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說:「有為、無為看似對立為二,若能脫離一切計較,就能

心如虛空,行事清淨、智慧無所窒礙,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

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

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
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說:「世間、出世間法看似對立為二,但是世間法法性皆

空與出世間法的本質無異,法性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能

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

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
二法門。」

善意菩薩說:「生死與涅槃看似對立為二,但是,若能徹見生死的本

性,就知其實並無生死可言、亦沒有束縛、解脫。如其本然,不生、

不滅,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

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
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說:「『盡』、『不盡』看似對立為二,可是法若到究竟,

『盡』即與『不盡』了無分別,皆現無盡相,而無盡相就是空,空中

並沒有盡與不盡之相,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
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說:「『有我』、『無我』看似對立為二,『我』尚且空不

可得,『無我』又怎麼可能得呢?能見『我』的實性其實為空相的人,

就不會再生有我與無我的分別。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

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

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
二法門。」
電天菩薩說:「『明』、『無明』看似對立為二,然而『無明』實性

就是『明』,『明』也不可取。離開一切計較,以不偏斜心平等看待

二者,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

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
門。」

喜見菩薩說:「色與色空看似對立為二,色即是空,不是因色滅而空,

因為色的本質就是空。受想行識也一樣,識、空分別為二,但識即是

空,無須識滅了才空,因為識的本質也是空。能在其中不妄加分別,

而能徹底通達,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

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
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說:「四大與空大的種性看似對立為二,然而,四大的種性

就是空大的種性。無論在產生前或消滅後、或是生滅之際,也都一樣

是空。能這樣洞觀種性,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

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

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
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說:「眼、色看似對立為二,若了知眼性為空,而對所觀的

色境,不起貪、恚、癡念的,稱為寂滅。同理,耳之於聲,鼻之於香,

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法,皆可分別為二。但若覺知意性是空,

那於法就不會起貪、恚、癡念,與眼性同為寂滅,並且能安住其中,

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

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
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說:「布施、迴向一切智看似對立為二,然從本質來說,

布施的本質就是迴向一切智性。同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慧與迴向一切智是二,但智慧性的本質就是迴向一切智性,能於其中

悟入空相,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

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
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說:「是『空解脫』、是『無相解脫』或是『無作解脫』看

似對立為二,但是空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無作,若了解空、無相、無

作本質皆空,那麼,於心、意、識就不會分別執著,能於其中任何一

種解脫門悟得,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

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
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說:「『佛、法』和『眾生』看似對立為二,然而從本質來

說,佛即是法、法即是眾,三寶體性皆空,並無分別,與虛空無異。

世間一切法都一樣,能依此道修行的,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

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

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
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說:「『身現』、『身滅』看似對立為二,然身現即是身

滅。為什麼呢?因身現的實相,是對身現及身滅之相不起執著,對身

現與身滅無任何分別想,且對所產生的變化也能不驚不懼,就表示已

悟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

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

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
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說:「身、口、意業看似對立為二,這三善業因性空皆無作

無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明白這三業皆空

無作相後,即了知世間一切法亦空無作相,能這樣以無作為智的,就

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

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
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說:「福行、罪行和不動行看似對立為二,然而這三行的實

性是空。在空中沒有福行、罪行和不動行。因此,能於此三行了達通

透不起執著分別的,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

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
法門。」

華嚴菩薩說:「從有我、起人我分別看似對立為二,但是,一個能見

『我』的實相的人,就不會起分別想。若能不執著分別的念頭,就沒

有分別識,一個人能沒有『有識』,沒有所識,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

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
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說:「有所得、無所得相看似對立為二,但若無所得,就不

可能有取捨,沒有取捨,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
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說:「『闇』與『明』看似對立為二,但若無闇、無明,就

無所謂明闇之別。為什麼呢?因為當心入滅受想定時,自然就無闇、

無明了。—切法相也一樣,能於其中持平等心,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

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

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

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
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 印手菩薩說:「樂住涅槃、不樂住世間,看似對立為二,但假若

不樂涅槃、不厭世間,那就不會有分別的想法了。為什麼呢?因為有

生死的束縛,才需要解脫生死; 若根本沒有生死的束縛,那還需要

甚麼解脫呢?因此,能無束縛、無解脫,自然沒有樂涅槃或厭世間的

分別,能悟到這點,就表示已悟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
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說:「正道與邪道看似對立為二,但是,真正住正道的人,

卻實無所住,既無所住,就不會對正邪起分別心,能離此二者的分別

相,就表示菩薩已悟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

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
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說:「實與不實看似對立為二,然而,連有實見的人,都不

可能見實,何況非實見者呢?為什麼呢?因真正的實相絕非肉眼所能

見,是要慧眼才能見,而這慧眼,卻是無所見、無所不見的,能悟到

這一點的,就表示菩薩已悟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
不二法門?」
就這樣,這些菩薩就不二法門各抒己見。之後,維摩詰居士轉問文殊

師利菩薩:「你呢?你認為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
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說:「以我看,我認為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遠離各種問答,就是菩薩已悟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
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反問維摩詰:「我們都各自說完了,那麼仁者,該換

你說甚麼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了吧!」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這時,維摩詰默默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讚歎道:「善哉!善哉!這表示真法遠離文字、不落言詮,

這才真正是菩薩所應悟入的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
法門,得無生法忍。

就在菩薩們說這不二法門品時,在此會中的五千菩薩,都因此而悟入

不二法門,得證無生法忍。

【卷九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0 香積佛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這時,舍利弗心想:都快中午了,這些菩薩不知要吃甚麼?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註】,仁者

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
汝得未曾有食。」

這時,維摩詰看出他的意思,說:「佛說過八解脫,仁者你信受奉行,

怎麼在聞法中還夾雜吃東西的念頭呢?若想吃東西,且稍待片刻,我

會讓你吃到從未嚐過的美食的。」

【註】八解脫: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4. 空無邊處解脫
5. 識無邊處解脫
6. 無所有處解脫
7.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

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

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
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

說罷,維摩詰隨即進入三昧禪定,以神通力向眾人展現,遠在上方世

界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國土,有個國家名叫『眾香』,有香積佛正

在那裡,那國土的香氣,相較於十方諸佛世界、天上人間,香味都是

無與倫比的。那國土中沒有聲聞、緣覺的名號,只有清淨大菩薩眾。

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

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

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
目見。

佛為他們說法,那裡一切都是以香為主,以香造樓閣亭台、所經之處

和花園別苑都香氣四溢,祂們的飲食也一樣香遍十方無量世界。那

時,香積佛與諸菩薩正坐在一起進食,在場有多位天子都同稱『香

嚴』,祂們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供養佛及諸菩薩,這些情

景,維摩詰室內的大眾也都看得一清二楚。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這時,維摩詰問會中的眾菩薩說:「諸位仁者,誰能到那裏帶些飯回

來呢?」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有鑑於文殊師利的威德神力,眾人皆默不作聲。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維摩詰說:「你們這樣也算是仁士嗎?不覺得丟臉嗎?」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文殊師利說:「如來不是說過『勿輕未學』嗎?」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

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

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

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

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
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
事,令此樂小 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於是,維摩詰未曾離座,就在眾人面前化出另一尊菩薩,這菩薩相好

莊嚴,威德殊勝,遠超過會中的大眾。維摩詰對化身菩薩說:「你去
上方世界,度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土,其中有名『眾香』的 國土,

上有佛號香積的如來,祂正與諸菩薩坐在一起進食。你到那裏去照我

交代的話說:『維摩詰稽首向世尊足下行禮,並致無量問候之意,世

尊起居安好、少病、 少惱、平安嗎?懇請世尊將吃剩的食物,施與

娑婆世界廣作佛事,讓樂行小乘法的也能弘大乘佛道,也好使如來的

名聲揚諸四海!』」

時, 化菩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

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

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

尊所食之 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

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大士見化菩薩

歎未曾有。
「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
云何名為樂小 法者?」即以問佛。

這 時,化身菩薩即在於眾人面前,升到上方世界,所有人都看見祂

到眾香國向佛頂禮,又聽祂說:「維摩詰稽首向世尊頂禮,並致無量

敬意,問候世尊起居安好,世尊 這一向少病、少惱,一切平安吧?

但請世尊將吃剩的食物,施與娑婆世界廣作佛事,讓樂行小乘法的也
能弘大乘佛道,也好使如來的名聲揚諸四海!』」那時,眾香 國的

菩薩見到化身菩薩前來,都讚歎前所未見。紛紛問佛道:「上人從那

裏來呢?娑婆世界究竟在那裏?甚麼是樂於小乘法者?」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

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

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香積佛對祂們說:「下方越過四十二恒河沙數的佛土,有世界名『娑

婆』,裡面有佛號為釋迦牟尼。到目前還在五濁惡世中,為偏愛小乘

法的眾生,演說教法。那裏有一位菩薩,名叫『維摩詰』,祂已安住

於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中,為要向眾菩薩說法,所以遣化身菩薩前來,

稱揚我的名號,並讚美這國土,讓那些菩薩能更增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
斯?」
那菩薩說:「這人是怎麼幻化的?是有無所畏的德力,才有這樣的神

足嗎?」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
生。」

香積佛說:「維摩詰的本領很大!一切十方國土,祂都可派遣化身前

往,並在那裏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

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
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於是香積佛乃以眾香鉢盛滿香飯交給化身菩薩,這時,在場的九百萬

菩薩都同聲說:「我也想到娑婆世界去供養釋迦牟尼佛,會見維摩詰

和那裏的眾菩薩們!」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

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
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香積佛說:「可以!但要收斂你們身上的香味,以免讓那裏的眾生因

此迷惑貪著。同時也要改變你們的身形,別讓那國土渴望成為菩薩的

人,感到自卑羞恥。同時你們也不能對他們懷有輕賤或嫌惡的念頭。

為什麼呢? 因為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再者,諸佛想化導那些樂小乘

法的眾生,都不會盡現祂們佛土的清淨哩!」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

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
舍。

這時,化身菩薩接過滿鉢的香飯,就與那九百萬菩薩,一同承香積佛

的威神和維摩詰的助力,忽然消失在眾香國土,轉眼之間就來到了維

摩詰家中。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

薩皆坐其上,是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
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那時,維摩詰隨即化出九百萬的師子座,端正、莊嚴一如之前室中的

一樣,當諸菩薩都上坐之後,那化身菩薩就將滿鉢香飯交與維摩詰,

一時,飯香竟瀰漫整個毗耶離大城,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
未曾有。

這時,毗耶離城中的婆羅門、在家居士等,聞到這香氣,頓然都身心

舒暢,讚歎是前所未有的香味。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
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
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那時,城中的首富『月蓋』,更帶著八萬四千人來到維摩詰住處,看

見維摩詰室中有如此眾多的菩薩和高廣又莊嚴的師子寶座,都喜不自

勝。他們紛紛上前向眾菩薩及佛弟子們敬禮,然後站到一旁。同時,

各處的土地神、虛空神和欲界色界的諸眾天神,聞了這香氣,也都來

到維摩詰家裡。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
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這時,維摩詰便對舍利弗等眾聲聞弟子說:「仁者,請食用這如來甘

露的美味香飯吧!這是以大悲心所熏的美食,不要以有限的意念來進

食,這樣會無法消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可是,有不同看法的聲聞,在心裡頭嘀咕著:「這麼少的飯,怎麼夠

這麼多的人吃啊?」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

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
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化身菩薩說:「不要以聲聞乘的小德、小智去衡量如來無量的福德智

慧!須知即使海枯石竭,這鉢裡的香飯都可讓你吃不完。即使所有人

食量如須彌山那麼大,吃上一劫那麼之久,都還吃不完!為什麼呢?

因這鉢香飯蘊含香積佛無盡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種

功德具足,所以,是怎麼吃都吃不完啊!」

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殫,其諸菩薩、聲聞、天

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果然,這缽飯無論會中眾人怎麼吃都吃不完。其中有很多菩薩、聲聞

和天人,吃過這香飯後都覺身心愉快,感到自己就像是那些在喜樂莊

嚴佛土的菩薩一般!同時,祂們全身的毛孔,也都溢出奇妙的香氣,

就好像是眾香國土裡的各種樹香一般。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這時,維摩詰問眾香國菩薩們:「香積如來是怎樣為你們說法的?」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

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
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眾香國菩薩們回答道:「我佛國土的如來,是不以文字說法的,只以

眾香熏習讓天人深入戒律。而菩薩們各自坐在香樹下,即能獲一切功

德、法藏、三昧,得到這三昧香的人,菩薩所應有的功德就完全具足

了!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眾香國菩薩們問維摩詰:「釋迦牟尼佛現在又是怎樣說法的呢?」

維 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

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

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

口邪行 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

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

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

口報,是無義 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

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

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

懈怠、是懈怠報,是 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
癡報。

維摩詰說:「這國土的眾生很頑固,難以教化,故佛為眾生說法便要

以措詞強硬的言語來調伏了。佛為他們說地獄、餓鬼、畜生是三苦難
惡道,是愚人生死流轉出生之處;說身體的行為、嘴巴的妄語和內心

的意念都會造成業和業報;說殺生有殺生的業報、不與取(偷盜)有

偷盜的業報、邪淫、妄語、兩舌、惡口、說不義的話都會造成業報、

貪嫉、瞋惱、邪見、慳吝、毀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癡等都會造

成相對的業報。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

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

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

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

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

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
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說 什麼是結戒、持戒、犯戒;什麼是應作、不應作;什麼是障礙修

行、什麼不是障礙;什麼是會得罪業、什麼是離罪業;什麼是清淨、

什麼是染垢;什麼是有漏法、什 麼是無漏法;什麼是邪行外道、什

麼是正行正道;什麼是有為法、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

是涅槃法等等。這裡的眾生都是些難以教化的人,心亂如猴, 故要
以各種不同的教法去調伏他們的心。正如野象烈馬,暴悷剛強不受調

伏,若不鞭策牠們到椎心刺骨,他們是無法調教的。就是因為面對這

麼頑固剛強、難以教化 的眾生,所以非得像這樣苦口婆心、諄諄教

誨,才能讓他們知所進退、謹守分寸!」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

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眾香國菩薩們聽維摩詰這樣說,都讚歎道:「這真是前所未有啊!世

尊釋迦牟尼佛,竟將祂自在無量的佛力密藏不用,而以此土眾生所樂

於接受的方法來教化他們。願意投生此土的菩薩,也一定是以謙恭且

任勞任怨的無量的大悲心來投生在這個國土了。」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

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
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維摩詰說:「這國土的菩薩對於這些眾生,的確都懷無比堅固的大悲

心。然而,祂們盡其一生為饒益此土眾生所施做的,遠多於在其他佛

土歷百千劫的修行。為什麼呢?因這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十種善法要

奉行,這是其他清淨佛土所沒有的。

何等為十?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

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

以禪定攝亂意。

以智慧攝愚癡。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
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哪十種善法呢?

1、以佈施克服貧窮。

2、以清淨戒律克服毀禁犯戒。

3、以忍辱克服嗔怒。

4、以精進克服懈怠。

5、以禪定克服胡思亂想。

6、以智慧克服愚癡。

7、為度八種災難的眾生,而說克服災難的方法。

8、以大乘佛法度化滿足於小乘法的學者。

9、教化各種行善的根本法,以濟度沒有功德的眾生。

10、經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來幫助眾生成就佛道。

這就是十善法。」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
于淨土?」

眾香國菩薩們又問:「那麼,菩薩要成就哪些法,一生所行才能在世

界不留瑕疵、生於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
于淨土。

維摩詰說:「菩薩要成就八種法,一生所行才能在世界不留瑕疵、生

於淨土。

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哪八種法門呢?

1、要饒益眾生而不望回報。

2、要為眾生承受一切苦惱,並將所作功德迴向給他們。

3、要平等看待任何眾生,自己保持謙遜卑下。

4、對待其他菩薩就像尊敬佛一樣。

5、對從未聽聞的經典,聽後不產生疑惑。

6、不與聲聞乘的人產生衝突。
7、不嫉妒別人得到好的供養,不炫耀自己所得的功德利益,調伏自

己保持平常心態。

8、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不責備他人的不足,一心一意求行善功德。

這就是菩薩一生應奉行的八種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就在維摩詰和文殊師利說這些法的時候,已有成千上百的天人都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上萬名菩薩因此得無生法忍。

【卷十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1 菩薩行品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
眾會皆作金色。

這時,佛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說法,突然樹園的面積慢慢擴大,

整個會場和所有群眾,一時都變成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
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阿難問佛說:「世尊!是什麼樣的因緣竟產生這樣的瑞相呢?怎麼這

地方突然變大,整個會場和群眾,竟突然都變成金色呢?」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
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佛告訴阿難說:「是維摩詰、文殊師利正與群眾恭敬圍繞,意欲出發

前來這裡,所以產生這樣的瑞相。」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
事供養。」

這時候,維摩詰對文殊師利說:「我們一起去謁見世尊和眾菩薩們,

也可一起禮敬供養祂們。」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文殊師利說:「太好了!走吧!現在正是時候!」

維 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

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

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

匝,於 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
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
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

於 是維摩詰隨即以神力,將所有會眾和獅子寶座,全放在右掌上,

前往佛的住處,到了以後,祂把會眾放到地上,和大眾稽首佛足,再

合掌右繞七帀,一心合掌,退立 一旁,面向佛陀。其他菩薩也都起

身離座,跟著在稽首佛足,同樣繞完七帀後,退立一旁,面向佛陀。

佛的各大弟子、大梵天王、帝釋天等,也都紛紛起身離座,在 佛足

前稽首敬禮,退到一旁,面向佛陀。世尊於是依禮逐一慰問諸菩薩,

並請祂們都回到自已的座位,就這樣大家都一一歸位,準備受教。

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佛對舍利弗說:「你見識過維摩詰大士的自在神力有多神奇嗎?」

「唯然已見。」

舍利弗回答:「見識到了!世尊!」
「於汝意云何?」

佛說:「你覺得怎樣?」

「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舍利弗回答:「世尊!我看到祂所施展的神通還真不可思議,簡直出

人意表、高深莫測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
是為何香?」

這時,阿難又對佛說:「世尊!我聞到一股過去從未聞過的香氣,這

是甚麼香啊?」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佛對阿難說:「是從菩薩們的毛孔散發出來的香味。」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於是,舍利弗對阿難說:「我們的毛孔也散發出這種香味。」

阿難言:「此所從來?」

阿難說:「這香氣是怎麼來的?」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
切毛孔皆香若此。」

舍利弗說:
「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向香積佛的剩飯,讓大家吃了以後,

所有人的毛孔就散發出這香氣了。」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阿難問維摩詰:「這香氣能會維持多久呢?」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維摩詰說:「到香飯消化完為止。」

曰:「此飯久如當消?」

阿難說:「這香飯要多久才會完全消化呢?」

曰: 「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

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

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

食此飯者, 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

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
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
然後乃消。此飯如 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維 摩詰說:「這香飯的力量可維持七日,之後就會消失。不過,阿

難!如果是尚未入阿羅漢正位的聲聞吃了這香飯,則會在祂們入阿羅

漢正位後才消失;如果是已入正 位的阿羅漢吃了這香飯,則會在祂

們得到解脫時才消失;如果是尚未發心求大乘佛法的人吃了這香飯,

則會在祂們發心時才會消失;如果是已發心的人吃了這香飯, 那就

會在祂們得無生法忍時才消失;如果是已得無生法忍的人吃了這香

飯,那就會在祂們成候補佛時才會消失。就像良藥「上味」一樣,人

要是吃了,會直到把體內 有害物質全部清除才會失效;這香飯也一

樣,要等進食者所有煩惱都清除後,香味才會消失。」

阿難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阿難對佛說:「真是前所未有。世尊!這香飯竟也能作佛事哩!」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

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虛空而作佛事。

佛 說:「沒錯!沒錯!阿難!有些佛土是以佛的光明來作佛事;有

些是以諸菩薩眾來作佛事;有些以佛所化身的人來作佛事;有些是藉

菩提樹來作佛事;有些是以佛的 衣服、臥具來作佛事;有些是以飯

食來作佛事;有些是以園林、台觀來作佛事;有些是以如來三十二相、

八十種隨形好來作佛事;有些則是以佛應身來作佛事,有些 則是以

虛空無相來作佛事。

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

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

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
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眾 生應順這些因緣來契入律行;有些會以夢幻、影子聲響、鏡中像、

水中月、熱時焰等比喻來作佛事;又有些會以音聲、語言、文字來成

就佛事;又有些是以清淨佛 土、寂靜無聲、無說無示、無意無識、

無作無為來作佛事。就像這樣阿難!諸佛所有的威儀舉止、應對進

退,都無非是為了成就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

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

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

不貪、不 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

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
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阿難!正因為有四魔(天魔、死魔、欲魔、煩惱魔)及八萬四千種不同的

煩惱門,來干擾眾生,使眾生身心勞瘁。但是,諸佛也藉這些法門來

作佛事,這就叫『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的,若能見證清淨

佛土, 不以它為喜、不貪、不傲;若見一切不清淨佛土,也不要因

此而耿耿於懷、不氣餒、不放棄,只要對諸佛抱持清淨心、歡喜心、
恭敬心,讚歎是前所未有、理解諸佛如來功德平等,了解那是為教化

眾生而顯現各異的佛土即可。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你看各佛國土,各有若干不同的大地,但虛空卻都無二無別。

就像我們看諸佛的色身雖有若干不同,但祂們無礙的智慧卻也無二無

別一般。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

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

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

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
『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阿難!諸佛的色身、威相、種性和持戒、禪定、智慧、解脫及解脫知

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儀行止,及其住世
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等,也都一樣是為成就佛法,

所以我們尊稱祂們為『三藐三佛陀』,尊稱祂們為『多陀阿伽度』(正

遍知、如來)及佛陀(正等正覺)!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

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 難!如果我詳盡解說這三個名稱的實義,即使你以一劫的壽命,

恐怕也不能完全理解。即使讓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像你阿難

一樣以多聞第一、得意念總持, 更以一劫壽命時間去理解,也一樣

無法完全領受。所以阿難!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可限量

的,祂們的智慧和辯才也一樣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阿難對佛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敢自稱是多聞第一了。」
佛 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

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

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

持辯才, 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

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
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佛 告訴阿難說:「不要起退意。為什麼呢?我說你在聲聞眾中是多

聞第一,可沒說你是在菩薩眾中啊!而且,且慢阿難!有智的阿羅漢

是不應把菩薩也比進去的。因大 海的深還可測量,菩薩的禪定、智

慧、總持、辯才等一切功德,卻是無法測量的。阿難!你們捨菩薩行

不學,竟想學眼前這位維摩詰,展現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就算 你們

聲聞、緣覺用百千劫的時間,盡所有力量去求新求變,恐怕也無法達

到維摩詰那樣的成就!」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

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
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
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這 時,眾香國來的菩薩,皆合掌對佛說:「世尊!我們剛到娑婆世

界,曾感覺這裡眾生低劣,不值得救拔,但是如今卻有些愧疚,我們

已經已捨棄這種心態了。為什麼 呢?因為看見諸佛為度化眾生,用

盡種種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隨眾生應化,示現不同的佛土。儘管如

此,世尊!懇請您賜我們一些妙法,好讓我們返回眾香國以 後,能

時時感念如來。」

佛 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

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

不捨大 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

惓,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

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

法無悋,勤供 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

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

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
諸禪定如地獄想;於 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

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
想。

佛對眾香國菩薩們說:「有兩種法門,叫『有盡解脫』及『無盡解脫』

法門,你們應當好好學習的。什麼叫做『有盡』?就是有為法。什麼

叫做『無盡』?指的就是無為法。但是一位大乘菩薩,卻既不全離有

為法,也不執著無為法。什麼叫做不盡有為呢?就是不背離大慈、不

捨棄大悲。發大願追求一切智慧,堅持不稍遺忘。教化眾生,永不厭

倦;常念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並履行不悖;為護持正法,

不惜身軀性命;種諸善根,毫不疲累,志願堅固,安住於中,以方便

法迴向眾生;求法不稍懈怠,為眾說法毫不吝惜,並殷勤不倦地供養

諸佛。即便入生死海也毫不畏懼,對於世間的榮辱,都能無憂無喜、

淡然以對;不輕視未學佛的人,對學佛的人也能敬之如佛;對墮入煩

惱中的人,會想盡辦法讓他 發起正念;讓他們遠離逸樂,不自高自

大,不貪著一己之樂,肯為他人離苦得樂而歡喜;把各種禪定之境,

視如地獄;把由生到死的歷程,視同遊園;遇見有前來求 法的 人,

把他視為良師益友;捨離一切所有,把心安於一切智;遇見有毀禁犯

戒的人,會自然生起救度他、幫助他的念頭。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

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

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
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把六度波羅蜜視同父母,三十七道品視同為眷屬,以行動修持善根,

無拘無限,以各淨土之莊嚴行止來莊嚴自己的佛國,行無限之施,具

足完好德相,除一切惡業,清淨自己的身、口、意,為度眾生,勇於

入世,不惜流轉生死無數劫,聞佛功德無量,立志追隨而毫不倦怠。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於世間

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間法;
不壞威儀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
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以 智慧之劍,擊退各種煩惱賊;出五陰、十八界、十二入,荷負眾

生使他們永得解脫;以大精進摧伏各種魔軍;常求無妄念,以實相智

慧之行,過少欲知足的生活;對 出世間法,勤求而不厭倦,卻也不

致捨棄世間法;不會去破壞威儀法,卻能隨俗妙用;用神通的智慧來

引導眾生;念念總持所聞,入一切法,終不忘失;能清楚的識 別眾

生的根器,為眾生斷除疑慮。

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

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

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

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
薩不盡有為』」。

以 愉悅心與人論辯,演說法義,通達無礙;勤修十善道,受天人福

報;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開闢通往梵天之路;勸請說法度生,並隨

喜讚嘆;聽見如來法音,身口意 都能向善;得佛之威儀,能深入勤

修善法,讓所作所為更臻完美;以大乘教義,讓自己成為菩薩僧;戒

慎言行,心不放逸,不違背眾善之行。實踐以上之法,就叫做 『菩

薩不盡有為』法。」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又,什麼叫做『菩薩不住無為』呢?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就是雖修學空,卻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卻不以無相、無作當取證目標。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修學無起,卻不以無起當取證目標。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

雖遍觀諸行無常,卻不厭無常,而仍常植善本。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

雖觀世間苦,卻不厭惡生死。

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雖觀諸法無我,卻仍誨人不倦。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雖觀法性寂滅,卻不求永遠寂滅。(觀涅槃相,但不取涅槃相)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觀遠離人群,身心則仍勤於修善。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觀無所歸,但心能歸趣善法。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能這樣修習,就叫做『菩薩不住無為了』。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

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
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

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以修此

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
汝等當學。」
「又,菩薩因為具足福德,所以心不安住無為法(不會讓自己安住在無為

之境),入無餘涅槃;因為具足智慧,所以不捨盡有為法(會善用有為

法來利樂眾生)。因 為心懷大慈悲,所以不住無為;因為要滿足其本願,

所以不斷有為。因為要集合法藥以治三毒,所以不住無為;因為知眾

生的病根所以不住無為。為了要根除眾生的 病根,所以不斷有為。

諸位求正道的大士啊!菩薩就是這樣修法,不住無為、不斷有為,這

樣的解脫法門就叫『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應當好好學習!」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

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

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
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這時,菩薩們聽到維摩詰居士說這法門後,都滿心歡喜,即以各種五

顏六色、香氣四溢的美麗花朵,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來供養佛、這段經

法和法會上的所有菩薩,並向佛足稽首,讚歎這是從未聽過的妙法,

而且,同聲讚嘆釋迦牟尼佛竟能在這世界實踐這樣的善行方便。說

罷,就都忽然消失,返回祂們的國度去了。
【卷十一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2 見阿閦佛品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
來乎?」

這時,世尊問維摩詰說:
「你想見如來,但是,你是怎麼看如來的呢?」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

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

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
性。

維摩詰回答說:「就像觀自身的實相,我觀如來也一樣。我觀如來,

是之前的不再存在,未來的未曾離開,當下的則從未停留!我不觀如

來的色相、不觀如來的幻相、不觀如來的色相、也不觀如來的受、想、

行、識;不觀如來的如識相、也不觀如來的識性。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
身、心已過,不在三界。

如來的法身不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如同虛空ㄧ般。如來的法身沒有六

入,早已超越眼、耳、鼻、舌、身、意。如來的法身早已不在三界(欲

界、色界、無色界)中。

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
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

已脫離貪、瞋、痴三垢,順三解脫門,具足三明相與無明相等。法身

無特定相、也無特異相、不是自相、也非他相、不是無作相、也不是

取境作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

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
非淨、非穢。
度化眾生,不住生死此岸、也不住涅槃彼岸、也不住兩岸中流。觀於

寂滅,但卻不偏於永遠寂滅。不偏此、不偏彼、不是此也不是彼。無

法以智慧認知,也無法以常識識別。無暗、無明、無名、無相、無強、

無弱,無淨、無穢。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

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

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

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
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

不 受規矩箝制,也不離規矩;不是有為,也不是無為;沒有示現,

也不是語言所能說。不施,也不慳,不持戒,也不犯戒;不忍恚,也

不瞋恚,不精進也不懈怠,不禪 定也不亂心,不智也不愚,不誠也

不欺,不來也不去,不出生死、也不入涅槃。總之,一切語言、文字

都無法表達。不是福田,不是非福田;不是應供養,也不是非 應供

養;不取著,也不捨離。
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

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
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與真如相同、與法性平等,不可稱度、無法

衡量,超越一切評量,既非大、也非小,可見非見、可聞非聞、可覺

非覺、可知非知,脫離所有束縛,與諸智等齊,與眾生智一同,於諸

法無差別。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
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於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因緣造作、無因可生、無生、無滅,無

懼,無憂、無喜、無厭、無著;沒有已所有、沒有己當有、也沒有現

下所擁有;不可以一切語言、文字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
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世尊!如來法身就像這樣,能這樣看的,就叫正觀;不能這樣看,就

叫做『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這時,舍利弗問維摩詰:「你前世是歿於何處,今世投生來這裡呢?」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維摩詰反問說:「你所證得的法,有生歿的問題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舍利弗回答說:「沒有!」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維摩詰說:「既然諸法並無生歿相,那你為什麼問我:『你前世是歿

於何處,今世投生來這裡呢?』這是甚麼意思呢?那魔術師變出來的

男女,他們有『生歿』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舍利弗說:「沒有。」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你沒聽過佛說,諸法如幻嗎?」

答曰:「如是。」
回答說:「是有。」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

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敗壞之相,生者為虛

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
惡。」

維摩詰說:「既是一切法如幻相,那你為什麼還要問我:『你前世是

歿於何處,今世投生來這裡呢?』舍利弗!所謂的『歿』只是虛誑法

的敗壞之象,而『生』也只是虛妄法的相續之相罷了!菩薩即使身歿,

所植的善本也會綿延不盡;即使仍生於世,也不會增長任何惡業。」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這時,佛告訴舍利弗說:「有個國土名『妙喜』,佛號『無動』,維

摩詰就是從那個妙喜國歿了之後投生此土的。」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
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舍利弗說:「從未聽說過呢!世尊!這位聖人竟能捨離那清淨的佛

土,歡喜地來到這個多瞋怒的下劣之地。」

維摩詰語舍利弗:
「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眾冥。」

維摩詰對舍利弗說:「這話怎麼說呢?太陽的光明會與黑暗一起存在

嗎?」 舍利弗回答說:「不會的。太陽光出現時,黑暗就不見了!」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維摩詰說:「那太陽為何要照耀閻浮提(地球)呢?」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舍利弗說:「想以光明除去黑暗。」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
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維摩詰說:「菩薩也是這樣!投生在不淨的佛土,為的就是要教化眾

生。祂不會與愚闇同流合污,只會滅除眾生的煩惱黑暗!」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

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

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
眾,眾皆欲見。」

這時,全體大眾都渴望一見妙喜世界的無動如來及那裡的菩薩、聲聞

們。佛陀看透大眾的心思,對維摩詰說:「善男子!請為這裡的大眾

顯現妙喜國和無動如來及那裡的菩薩、聲聞吧!大家都渴望一見

呢! 」
於 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

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

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

城邑、 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

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

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

受經法,閻浮 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

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

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
切眾。

這時,維摩詰心想:我不起身離坐也可將妙喜國的一切示現給會中大

眾看。像那裏的鐵圍(圍繞世界的大鐵山)、 山川、河流、溪谷、大海、

泉源和須彌諸山,還有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王的宮殿,以及眾

多菩薩、聲聞和城邑聚落的一切男女老幼,甚至無動如來、菩提樹和

各 種美妙的蓮華。就連能在十方世界廣做佛事的大眾,也能以連接

天人的三道寶階,從閻浮提連到忉利天,讓諸天神順著這階梯下來,

禮敬無動如來、聽經說法;而閻 浮提的眾生,也可以順著這階梯登
上忉利天見那些天神。妙喜世界成就無量功德,上至色界頂天的阿迦

尼吒天,下至妙喜世界的水際,我都不妨以右手擷取過來,就 像陶

工旋轉陶輪一般,放進入這娑婆世界,像手拿花環那樣,展示給所有

大眾看。」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

世界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
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想到這裡,維摩詰隨即進入三昧中,展現神通。祂以右手擷取妙喜世

界,把它放到娑婆世界來。一時,妙喜國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薩和聲聞

大眾以及其他天人,都齊聲說道:「啊!世尊!是誰要把我們帶走?

世尊!救救我們!」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

無動佛說:「不是我啊!是維摩詰運用神力造成的。」
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
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那些未得神通的大眾,根本就沒有察覺到自己正被帶到別的地方去。

而妙喜世界雖被放於此土卻不增不減,這娑婆世界也並未因而顯得擁

擠,跟原本的並沒有任何差別。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
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這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你們且看這妙喜世界和無動如來!看

這佛國多莊嚴美好!菩薩們都清淨不染,弟子行持也都清白無瑕。」

皆曰:「唯然已見。」

大家都說:「是的,我們都看見了!」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
行之道。」

佛說:「若各位菩薩們想擁有這樣清淨的佛土,就應當學無動如來的

修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

就在維摩詰顯現這妙喜國時,娑婆世界裡有十四那由他(梵語「nayuta」

之音譯,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數的眾生,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都願將來能生在妙喜佛土。

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

釋迦牟尼佛乃隨即為他們授記,說:「他們未來一定會生在妙喜國。」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
本處舉眾皆見。

這時,妙喜國所能饒益這世界的,到此已大功告成,於是回歸原處,

在場所有的會眾也都親眼看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佛告訴舍利弗說:「你見到這妙喜世界及無動如來嗎?」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
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舍利弗回答:「我見到了,世尊!但願一切眾生,都能生到如無動佛

那樣清淨的國土,並獲得像維摩詰那樣的神通力。」
世 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

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

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

是經典 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

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

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

有如來,若聞 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取一切智,若

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
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世 尊!我們竟這麼迅速的獲得善利,得見這些聖人,親近祂們、供

養祂們。我相信,其他的眾生,無論是現今或是在佛滅後,只要聽聞

這部經的人,都能獲得善利,何 況是在聽聞後能信解受持、讀誦解

說、如經教說去修行的人?若有人獲得這經典,就是得到佛法的寶

藏;若有人讀誦此經,解釋其義,如經教說去修行,那人就會成 為

諸佛加護和關懷的人,而供養此人的人,應當知道他等同供養佛。而

若是有人書寫、受持此經,即表示那人家中有如來;若只聽聞此經典,

便能感到歡喜的話,那 人就能得一切智了。若能信解此經,那怕只
是取一小段四句偈為他人演說,那人就是已被受記將成就無上菩提的

人。」

【卷十二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3 法供養品

爾 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

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

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

法,信 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

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

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
履踐如來所 行之跡。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

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

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
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那 時,天帝釋提桓因在群眾中對佛說:「世尊!我雖跟從如來及文

殊利師聽過了百千部經典,但還從未聽過像這麼不可思議的自在神
通、究竟實相的經典哩!以我所領 悟的佛所說這經的義旨,若有眾

生聽見這經的法義,能夠信解、受持、讀誦的話,必定能得到此法的

真義,更何況是能依此經去修行的呢?這些人等於關上通往惡趣 之

路,開啟通往善的大門,他們是隨時都能得到諸佛的關懷、護持的。

這些人在修行路上,必能降伏外道、摧破魔怨、修持菩提、安住道場、

遵循如來的足跡前進。

世尊!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此經,並按照此經所說去修行的話,我與我

的眷屬當會供養他、扶持他;無論他在村落、城市、山林或曠野,只

要有這部經典,我與眷屬們都會來到他跟前聽受佛法。對未生信心的

人,我們會讓他生出信心,對已生信心的人,我會盡我能力保護他。」

佛 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

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

養是經 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

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

供養、奉諸所 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
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

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

一劫而供養之,於天 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
不?」

佛 說:「好極了!好極了!天帝!若能如你所說,我真替你高興。

這部經典廣泛解說了過去、現在和未來諸佛不可思議的覺悟歷程。所

以,天帝釋啊!若有善男信女能 受持、讀誦、供養這經,就等於供

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天帝!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滿如來,

數量多如甘庶、竹葦和稻麻的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 一劫

或超過一劫的時間,恭敬、尊重、讚歎、供養此經、把此經供奉在他

所安住的地方,到諸佛滅度後,逐一興建有佛身舍利的七寶塔,廣含

四天下,高達至梵天以 表剎土莊嚴,更以香花、瓔珞、幢幡、伎樂

等最微妙的事物供養一劫、甚至超過一劫的時間。天帝!你認為如

何?這人所植的福德多不多呢?」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
不能盡。」
釋提桓因答:「多啊!世尊!那人的福德,多到以百千億劫的時間也

說不完。」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

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

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
因緣,福不可量。

佛告訴天帝說:
「須知這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不可思議的解脫經典,

能信解、受持、讀誦、修行,這福德還遠勝於他哩!為什麼呢?因諸

佛的菩提都是從這經生起的,菩提的相不可限量,也因此,具足這樣

的因緣,福德也一樣不可限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大莊嚴』,

劫曰 『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
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

『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
健、能伏怨敵。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

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

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

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

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
「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佛對天帝說: 「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那麼久遠以前,世間有佛陀,

名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那世界名『大莊嚴』,所處時代叫『莊嚴劫』。

那時的佛壽命二十小劫,祂的聲聞弟子眾有三十六億那由他那麼多,

而菩薩僧眾也有十二億。天帝!那時,有位轉輪聖王名叫『寶蓋』,

祂七寶(金輪、珠寶、象、馬、庫藏、主兵、玉女)具足,統轄四天下,膝下

有一千位王子,個個相貌端正,勇健無比,能征服任何敵人。
那時,寶蓋王與祂的眷屬,佈施一切以供養藥王如來使能安住。在五

小劫結束後,寶蓋王對諸王子說:『你們應當像我一樣,以深心供養

佛!』於是,一千位王子都接 受銜父命供養藥王如來。在接下來的

五小劫裡,祂們佈施一切安住於此。在千位王子中,有個叫『月蓋』

的,他獨自思惟:『不知還有沒有更特別供養方式?』那時,佛以神

通力,讓天神在空中對他說:『善男子!法供養勝過任何的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月蓋即問:『什麼是法供養呢?』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天神回答:
『你可以去問藥王如來,祂會為你好好解說什麼叫法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為法供
養?」

於是,月蓋王子立即往訪藥王如來。祂稽首如來之足,轉向一方,對

如來說:「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殊勝。可是,什麼是法供養呢?」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

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

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
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

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

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

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

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

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
法。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

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

便力,為諸眾 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
名法之供養。

藥 王如來說:『善男子!所謂法供養,就是宣說諸佛所說的深奧經

典,宣說一切世人難信、難接受,微妙難得遇見、清淨無染的經典。

不單只分別思惟能得,甚至還是 為菩薩法藏所攝受的,經陀羅尼印

證已達不退轉境地,能成就六度,掌握好分別義、不違反菩提法,能

超越眾經,讓眾生契入大慈悲之地。

能 遠離一切魔事及邪見, 隨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

命等四相、四見。證入空境,無相、無作、無起諸解脫門。能令眾生

安坐在道場共轉法輪。諸天神、龍及乾達婆等同聲讚 歎。還能令眾

生入佛法寶藏,攝受諸聖賢的一切智慧,宣說菩薩所行之道;依據諸

法的實相之義;宣說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助一切毀禁犯戒的眾生;降服各種魔障、外道及貪念熾盛者,使

他們心生怖畏;讓諸佛、聖賢齊聲讚歎,讓眾生脫離生死之苦,瞭解

涅槃之樂。向眾生講解十方三 世諸佛所說之法。如果聽到這些佛經,

皆應信解、受持、讀誦。更以善巧、權宜的方法,為眾生分別解說,

一一顯示,了了分明。因為這些都是為守護佛法而做,所以叫做「法

供養」。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

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

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

依了 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

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

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
無有盡 相, 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此 外,對於諸法能依經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棄各種邪見,證得

無生法忍;徹底明白無我、無眾生;對因緣果報,則不違拒、不諍辯。

放下對我和我所有,『依義不 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

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隨順法相,了悟諸法空性的
本質,無所入、無所歸,因為無明終究幻滅、諸行也一樣終 將幻滅,

以至生、老、死也一樣畢竟亦是幻滅。若能這樣觀照,十二因緣本來

就是相因相續,循環不盡,眾生因此而不再產生分別心、起見惑,這

就是最高的法供養 了!」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

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

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
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天帝!』

時, 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

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

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

滿十小劫, 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

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
聲聞、辟支佛心, 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

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駄為始得佛,

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

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
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佛對天帝說:「當月蓋王子從藥王如來口中聽到這些法時,他當下得

到『柔順忍』,隨即解下身上的寶衣和飾物來供養如來,並對佛說:

『世尊!他日如來入滅後,我一定會行法供養,來守護正法。懇請您

以威神力加護我,讓我能順利降伏魔怨,修菩薩行。』

佛了知月蓋王子深切的心願,便為祂授記說:『你一定能在我離世後,

守護法城,天帝!』
那 時,月蓋王子見證了法清淨,聽到藥王如來的授記,當下就充滿

信心的出家,精進的修習善法,不久,就得了五種神通、具足菩薩道、

證得陀羅尼總持智慧和無礙辯 才。在藥王如來入滅後,月蓋就以祂

的神通、總持辯才的能力,在長達十小劫的時間裡,將藥王如來所轉

的法輪繼續傳播,讓它流布四方。月蓋比丘以守護佛法為己 任,勤

行精進,祂以比丘的身份,化導了百萬億的眾生,使他們於菩提道上

永不退轉。計有十四那由他的人,都發成為聲聞、辟支佛的深心,希

望無數的眾生都得生 到天上。

天 帝!當時那位寶蓋王,不是別人,就是如今已成佛的寶炎如來!

祂的一千位王子就是賢劫中的千佛,從第一位王子迦羅鳩孫馱佛到最

後第一千位王子號稱樓至如來為 止!那位月蓋比丘,就是我的前

身。所以說,天帝!由此可知,法供養是最上的供養,是無與倫比的

供養。所以天帝!你應該以法供養來供養佛!」

【卷十三完】
維摩詰經白話今譯 14 囑累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

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汝。如是輩

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

閻浮提,無令斷 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

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

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
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於是,佛對彌勒菩薩說:「彌勒!我現在將這經過無量億阿僧祇劫所

集的成佛之法交付給你。這些經在佛入滅後的末世中,你們要發揮你

們的神力廣為宣說,讓它流佈到閻浮提(地球), 別讓它消失。為什麼

呢?因為在未來世中,會有善男子、善女人、天龍、鬼神、乾達婆及

羅刹等,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祂們也將樂於信受大乘佛法,

如果祂 們沒有機會聽聞這樣的經典,祂們就會失去大善的利益了。

這些人要是聽到這些經典,必會喜悅信受,發心求正法,當予以摩頂

受記,隨眾生所應得的利益,為祂們 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

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

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

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
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彌 勒!你應知道:學做菩薩的人,有兩種類型。那兩類型呢?一是

喜歡東拉西扯、嘩眾取寵的。二是不怕義理深奧,能如實切入正法的。

前者大都是新學菩薩;像後者 無染、無著於深奧經典,且能不懼不

畏的深入探討,聽到正法能淨心受持、讀誦,並按照經中所說去修行

的,你該知道那就是修行已久的菩薩了。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
等為二?

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
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
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

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
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新學菩薩也分兩類,不能接受深奧的究竟妙法。是那兩類呢?

第一類,是當他們聽到前所未聞的深奧經典時,會驚訝生疑,不能隨

順經義,甚至出言譭謗,不肯相信,還會反問:『我從來沒聽過這樣

的說法,這是從那兒來的?』

第二類,是當遇有護法解說這些深奧的經義時,他不肯親近、供養、

恭敬,或在那當下出言惡意中傷。會這樣表現的都是新學的菩薩,他

們自損功德,又不能於深入妙法調伏心靈。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
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
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

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還有兩類新學菩薩,雖然相信瞭解深奧法義,但仍自損功德,

而不能證得無生法忍。是那兩類呢?

第一類是輕慢初學菩薩,不肯教導他們。

第二類是雖然瞭解深奧法義,但卻有取捨分別之心。就是這兩種類

型。」

彌 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

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

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

女人求大 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

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
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彌 勒菩薩聽完,對佛說:「世尊!這真是前所未聞啊!就正如佛所

說的,我應當遠離這樣的惡知識,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以來所集結

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在 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學大

乘法的,我會令他們都能得到這些經典,並給他們念力,讓他們能受

持讀誦,為他們詳加解說。世尊!若在未來的末世,有能夠受 持讀

誦並為別人解說的,就可知這是由我彌勒的神力所加持的。」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佛說:「好極了!好極了!彌勒!真能如你所說,佛會為你歡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

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當開導諸說
法者令得是經。」
於是,所有菩薩皆合掌對佛說:「我們也要在如來入滅離世後,於十

方不同的佛土中,廣為流布成佛之法,而且還會開導各個說法的人,

令他們都能得到並奉持此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

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

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
其便者。」

這時,四大天王對佛說:「世尊!無論在何地、何處,不管是身處在

城市、在村落、在山林、在曠野,只要是那裡有這部經、並有人讀誦、

解說的話,我就會率領我的眷屬到他跟前聽法,並會擁護他,使他在

方圓一百由旬內,都沒有伺機入侵、想趁機占便宜的邪魔歪道。」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

這時,佛對阿難說:「你們要受持這經,而且將它好好傳揚出去。」
阿難言:
「唯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阿難回答:「會的!我已經理解並記住了它的要點了。世尊!本經應

該如何命名呢?」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
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告訴阿難說:「阿難!本經就叫『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

議解脫法門』。就這樣去信受奉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

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
喜。

佛說完此經後,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以及所有

天人、阿修羅、大眾,聽到佛這麼說,都滿心歡喜、作禮而去。
【卷十四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