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7 年 4 月 留学生汉语阅读分词和语义提取能力研究 A pr .

, 2007
第2期 No . 2

留学生汉语阅读分词和语义提取能力研究
周 健 谢海燕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10)

[摘 要] 本文通过 实验的方法 , 考察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阅读中的 分词偏误 现象 , 由 此探讨


留学 生词界切分和语义提取的策略 , 归纳分词偏误的基本 类型 , 分析产生 偏误的原因 , 并提 出提高
学生分词能力的可行的教学建议 。
[ 关键词] 汉语阅读 ;分词 ;偏误

[ 中 图分类号] H 195.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7365(2007)02 -0070 -07

零 、引言
汉语书面语自古以来不实行分词书写 , 字字相连 , 阅读中词界切分和语义提取都容易造成
困难 。 不同的分词断句往往会产生理解的偏误和歧义 ,《论语 ·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一句 , 历来就有“民可使由之 , 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 , 由之 ;
不可使 , 知之” 以及“ 民可 , 使
由之 ;
不可 , 使知之”三种句读方式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句读”之学成了正确阅读和
理解古文献的一门学问 。 但是“句读”更偏重于断句和句子“文气” 的轻重断连 , 并不等同于标
点符号 。“五四”运动后开始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新式标点符号” , 基本解决了断句的问题 , 但现
代汉语分词的问题依然存在 。 例如 , 不少人把“北京蓝/ 制服”读成“北京/蓝制服” , 也曾有某干
部把发言稿中“已经取得文凭的/ 和/ 尚未取得文凭的干部”读成“已经取得文凭的和尚/ 未取得
文凭的干部” , 闹了笑话 。 这种现象过去称为“破读” 。 袁嘉(1993)指出 , “在阅读(朗读或者默
读)过程中 , 由于汉字的字形 、字音或字义在句中前后搭配的关系较复杂 , 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
`熟面孔' 文字组合的诱惑 , 从而使阅读人错误地停顿 , 有时候还会错误理解有关的语义” 。
分词困难的根源来自汉语的书写单位“字”和语言单位“词”以及“短语”的复杂关系 。 现代
汉语基本单位(语素 、词 、短语 、句子)的界限问题很难梳理清楚 , 故而不同学者采取不同的“本
位”观 。阅读文本中的一个字 , 既可能本身就是独立的单音节词 , 也可能作为语素与前后字构
成双音节词 , 还可能跟前后双连构成多音节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 字与字连续排列造
成的阅读困难相对比较容易克服 ;
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 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单音节词和
多音节词 , 词语边界不明的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 , 就有可能造成阅读障碍和理解偏误 。比如当
我们看到 :
“白天鹅在水里游来游去” , 我们可能以为主语是“白天鹅” , 及至看到下文“到了晚上
都关在笼子里” 。我们才会发现起初的分词有误 , 主语应是“鹅” , “白天”则是状语 。而有些歧
义单靠句子层面的词界切分并不能消除 , 甚至需要读完全文才能消除 。比如“尊重人才是最重
要的” , 既可分断为“尊重/ 人/才是最重要的” , 也可分断为“尊重/ 人才/ 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
上下文语境 , 我们就无法确定作者的本意 。

①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项目(05 J -06)的资助 。

· 70 ·
2007 年 4 月 汉语学习 A pr .,2007
第2期 Chinese L ang uag e Lea rning No. 2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阅读中也会遇到因词界不明而需要停顿 、回读 、思索的情况 , 对于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 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 。 留学生汉语阅读中普遍存在因词界
切分及语义提取不当而延缓阅读速度和误解文意等现象 。曾有一位留学生问“体需”是什么意
思 , 老师也觉得茫然 , 直至看到全句“运动后人体需要补充大量水分” , 才意识到原来是分词不
当所致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 , 考察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阅读中的分词偏误现象 , 探讨留学生
词界切分策略 , 归纳分词偏误的基本类型 , 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若干可行的教学对策 。

一 、留学生汉语阅读中词界切分及语义提取实验
1.
1 实验设计
1.
1.1 实验对象 被试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 38 人 , 包括中级上 22
人 、本科班 11 人 、速成提高班 5 人 。 学生来自 9 个国家 , 其中来自日本 、韩国 、越南 、新加坡 4
个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 18 人 。 另选中国国内研究生 3 人作为对照组 。
1.
1.2 实验方法 实验分为“口头测试”和“纸笔测试” 。口头测试又分为“朗读”(学生朗
读材料时进行无觉察录音)和“ 报告”(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说出大脑如何思索关键处的分词过
程)。 实验时主试重点观察和记录学生朗读中的回读 、修改 、提问 、自言自语等表现 。 纸笔测试
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 , 用斜线“/” 快速标出词界 , 用波浪线“ ”标出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
主试阅卷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擦涂 、修改情况 。 另外 , 我们还做了少量的“对比测试” , 让研究生
组做口 、笔分词各 10 句 , 记录所用时间和正确率 , 并与留学生组进行对比 。
1.
1.3 实验材料 朗读和划线测试材料共 25 句 , 具体如下 :
①时间不早了 , 王老师想留学生在家 里吃饭 。
②刘东华从小学会了滑冰 。
③王晓平时常去操场踢足球 。 … …所以王晓平算是我们班的球星 。
④危机在即将如何应对才是 ?
⑤演员工会把钱管理起来 , 保护成员 的利益 。
⑥避免暴力活动在大选前进一步升级 。
⑦这回 , 他可以为大功告成了 , 谁知一个细节又出了问题 。
⑧老王提出来去七星岩旅游 。
⑨你怎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北京玩儿 。
⑩小丽听说贺如聪明天将来京和自己约会 。
1东头那家商店可以买到北京蓝中山装 。
2北京的二手房可以旧换新 , 直饮水 下月可桶装上市 。
1
3医生说肚子大腿细长易得糖尿病 。
1
4天河区的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 30 万了 。
1
5白天鹅在水里游来游去 , 到了晚上 都关在笼子里 。
1
6鲁军对决定在今晚 , 北区座次明见 分晓 。
1
7这样安排的话题就太多了 。
1
8她从不同陌生人随便讲话 。
1
9这辆车尾气超标准进城吗 ?
1
0他们同志向 , 共理想 。
2
1这件事一时的确定不下来 。
2
· 71 ·
2007 年 4 月 留学生汉语阅读分词和语义提取能力研究 A pr .
, 2007
第2期 No . 2

2他负责人参加蜜的工序 。
3刘护士长期望新护士尽快掌握技术规范 。
2
4在这次大会上 , 发展中国家电的问 题又一次提出来了 。
2
5县里的通知说 , 让赵乡长本月 15 日前去汇报 。
2
1.
2 实验结果
参加口头测试的共 12 人 , 每人朗读 15 个句子 ;
参加纸笔测试的共 26 人 , 每人划线 16 个
句子 。其中有 6 句为共用句 , 正误情况如下 :
序号 正确切分 错误切分 错误类型 正误比
1 留/ 学生 留学生 A/ BC ※*A BC 4:8
2 小/ 学 小学 A/ B※*A B 1:
11
3 王晓平 王晓/ 平 ABC※*AB/ C 8:4
4 在即/ 将 在/ 即将 AB/ C ※*A/ BC 3:
23
5 演员/ 工会 演员工/ 会 AB/ CD ※*A BC/ D 23:
15
6 前/ 进一步 前进/ 一步 A/ BCD ※*A B/ CD 8:
4
7 可/ 以为 可以/ 为 A/ BC ※*A B/ C 9:3
8 提出来 提/ 出来 ABC※*A/ BC 21 :
5
9 提出/ 来 提出来 AB/ C ※*A BC 4:
8
10 将/ 来 将来 A/ B※*A B (同 2) 8:
18
11 北京蓝 北京/ 蓝 ABC※*AB/ C (同 3) 0:
38
12 可/ 以 可以 A/ B※*A B (同 2) 2:
10
13 肚子大/ 腿 肚子/ 大腿 ABC/ D ※*A B/ CD 5:7
14 非/ 常住 非常/ 住 A/ BC ※*A B/ C(同 7) 3:
35
15 白天/ 鹅 白天鹅 AB/ C ※*A BC(同 10) 25:13
16 对决/ 定 对/ 决定 AB/ C ※*A/ BC (同 4) 17 :
9
17 话/ 题 话题 A/ B※*A B (同 2) 4:22
18 从不/ 同 从/ 不同 AB/ C ※*A/ BC(同 4) 2:
24
19 超标/ 准 超/ 标准 AB/ C ※*A/ BC(同 4) 16:10
20 同/ 志向 同志/ 向 A/ BC ※*A B/ C(同 7) 10 :
2
21 的确/ 定 的/ 确定 AB/ C ※*A/ BC(同 4) 3:
35
22 负责/ 人参/ 加 负责人/ 参加 AB/ CD/ E※*A BC/ DE 1:
37
23 长/ 期望 长期/ 望 A/ BC ※*A B/ C(同 7) 7:
31
24 发展/ 中国/ 家电 ;发展中/ 国家/ 电 歧义(均为正确) 18:8①
25 前去 ;
前/ 去 歧义(均为正确) 15:
11

在测试中学生还出现了大量“非预计”的错误 , 如例 1
9, 有的学生切分成“这辆/ 车尾/ 气超/
标准/ 不准进城 ?” , 切分出“车尾 、气超”这样的错词和非词 。 这类错误连同“逐字切分”和“该分
不分”的偏误在“正误比”统计中都并入错误类 。
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语词界切分偏误的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 8 种 :
(1)A/ B ※*AB(*刘东华从/小学会了滑冰 。)
(2)AB ※*A/ B(*演员工/ 会把钱管理起来 , 保护成员的利益 。)

① 这个比例为两种分词方法的比例 , 两种切分均正确 , 下同 。

· 72 ·
2007 年 4 月 汉语学习 A pr .,2007
第2期 Chinese L ang uag e Lea rning No. 2

(3)A/ BC ※*AB/ C(*天河区的非常/ 住人口已经超过 30 万了 。)


(4)AB/ C ※*A/ BC(*危机在/ 即将如何应对才是 ?)
(5)ABC ※*AB/C (*东头那家商店可以买到北京/蓝中山装 。)
(6)ABC ※*A/ BC(*老王提/ 出来去七星岩旅游 。)
(7)AB/ C ※*ABC(*白天鹅/ 在水里游来游去 , 到了晚上都关在笼子里 。)
(8)A/ BC ※*ABC(*时间不早了 , 王老师想/ 留学生/在家里吃饭 。
)

二 、留学生分词策略考察
留学生汉语阅读中的分词策略考察以侧面观察为主 , 以学生主观表述为辅 。 如观察学生
划线测试试卷上的修改情况和朗读时的停顿 、犹豫 、回读 、修改 、自言自语等表现 。
结果表明 , “优先提取熟词”是留学生运用得最普遍的策略 , “熟悉度是影响词汇识别方式
的直接因素 。熟悉度高的词语倾向于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 。”(冯丽萍 2003)当按熟词朗
读读不通的时候 , 学生就会出现停顿 、思考 、回读 , 有的学生也会使用其他策略(如“全句理解” 、
“结合上下文” 、“结合文化背景知识” 、“ 语法判断” 、“ 韵律节奏判断” 、“替换法” 、“母语理解策
略”), 但也有学生还是不敢提取自己所不熟悉的组合 。
2.
1 “熟词优先提取”策略
如对例 ①, 学生迅速提取了“留学生”一词 , 再读一遍 , 似无不妥 , 确定未改 。 再如对例 ⑩有
一名学生先在“聪明” 、“将来”下划了线 , 后又发现“明天”一词 , 回读后擦掉“聪明” , 确认了人名
“贺如聪”和“明天” , 但对“将来”没做修改 , 另有一名学生把“将来京”划为一词 。 又如对例 2
3有
一名学生最初误读为 : “刘护士/ 长期/ 望新/护士尽快掌握技术规范” , 未读完又修改为 :“刘护
士/ 长期/ 望/ 新护士/ 尽快/ 掌握/ 技术规范” 。 显然这是因为这名学生熟悉“护士” 、“长期” , 不
熟悉“护士长” 、“期望”而造成的 。
2.
2 “语法判断”策略
如对例 ①有一名学生开始误读为 :
老师想/ 留学生/ 在家里面吃饭 。但是她马上又改为 :

师想/ 留/学生/ 在家里面吃饭 。 他自己解释说 , 这句话中“想”的后面应该有一个动词 , 所以“留
学生”要分开 , 老师想让学生在家里吃饭 。
2.
3 “韵律节奏判断”策略
如对例 20有一名学生开始误读为“他们/ 同志/ 向” , 但当读到后半句“共理想”时 , 马上改正
了 。 问她理由 , 她说“这是对偶句 , 前后应当一样分词 。”又如对例 1
5有一名学生开始读为 :
“白
天鹅/ 在水里 … …” , 但当读到“晚上”的时候 , 马上回读 , 正确划出了词语边界 。 这说明学生不
仅能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判断 , 还能运用对偶 、对举等语言结构知识 , 甚至有少数学生能够正确
提取“工会”(如例 ⑤)、“尾气” 、“超标”(
如例 1
9)、“人参”(如例 2
4)等词汇 , 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的
文化与社会生活有较好的认识 。
2.
4 “替换法”策略
如对例 21当学生比较犹豫地读出“一时/ 的确/ 定不下来” , 再读时想起“确实”一词 :
“一时/
确实/ 定不下来” , 从而坚定了自己原先的分词是正确的 。 日韩学生的分词能力明显高于其他
国家的留学生 , 除了他们熟悉汉字外 ,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少汉语词形跟学生母语的词形接近
(如汉语“非常住”和日语“非常口”), 所以学生可以很快提取 。
· 73 ·
2007 年 4 月 留学生汉语阅读分词和语义提取能力研究 A pr .
, 2007
第2期 No . 2

2.
5 “母语理解”策略
实验中我们发现 , 当留学生不能正确划分词语边界 、顺利理解文意时 , 阅读声音会拖长 、并
有反复回读 、较长时间停顿等现象 , 说明学生在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 , 如放慢阅读速度 、回视 、
固视等 , 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视觉信息 , 划分词语边界 。此外 , 还有学生明知道词语边界划分
有问题 , 但并不急于回读 , 试图从下文中获得新的有用的信息 , 再进行回读 , 帮助自己划分上文
词语边界 。实验中我们发现 , 学生较少运用这种策略 , 但是从实验结果来看 , 运用这种策略可
以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 尽量减少回视次数 ,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
试题最后两句是歧义句 , 我们主要考察学生更偏爱哪种方式 。测试发现 , 提取双音节词和
熟词的策略运用得较为普遍 , 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能同时提供两种切分方式 。

三 、对留学生阅读中分词能力培养的思考
3.
1 留学生阅读中词界切分偏误的原因
(1)熟悉的词 、熟悉的结构先入为主 。熟词优先提取是留学生阅读中普遍运用的策略 , 熟
词能提供新句理解的若干支点 , 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 但偏误的出现大多与此有关 。 如
“天河区的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 30 万了” , 学生提取了熟词“非常” 以后 , 就只能提取“住人口”
这样一个非词了 。有些学生也觉得别扭 , 在这里停顿 、犹豫的时间较长 , 但由于不敢怀疑“ 非
常”的正确性 , 最终未能突破认知局限 。
(2)词语搭配知识欠缺 , 词汇量少 。 尽管用来测试的句子均无生字 , 但由于汉语中熟字生
词现象的普遍存在 , 很多词汇学生无法正确提取 。如例 1
9的“标准”学生学过 , 但“尾气” 、“ 超
标”都没见过 , 大多数学生都未能正确切分 、提取 。 此外 , 如“在即” 、“以旧换新” 、“非常住人口”
等词语的切分偏误均属此类 。 又如“刘华清/ 楚地/ 重游” , 学生不能正确地切分停顿 , 而是提取
了“清楚地”一词 , 他们不熟悉能与“清楚地”搭配的多半是“说” 、“表明” 、“画出”等词 , 不可能与
“重游”搭配 。一字多音多义同样也容易引起偏误 , 如 例 2
3 *“ 刘护士/长(zhǎng ※ *cháng)
期/ 望新护士尽快掌握技术规范 。”我们曾让一位高年级留学生读一下汽车上的贴纸“熊出没注
意” , 他毫不犹豫地念成“熊出/ 没注意” 。
(3)文化 、百科知识欠缺 。 如对例 1的“北京蓝” , 例 1
6的“鲁军对决”(
山东队和解放军队决
赛), 学生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 而产生分词错误 。
(4)韵律与句式结构认知的局限 。 如对例 1
8“她从不同陌生人随便讲话” , 学生学过“留学
生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 , 他们就按习惯的句式结构做了“从/不同”的类推切分 , 他们显然也
不熟悉“同”的介词用法 , 但当教师把“同”换为“和” 时 , 错误就不再出现了 , 因为学生对 连词
“和”的句式结构非常熟悉 。又如“刘东华从小学会了滑冰” , 似乎“从小/ 学会”和“从/ 小学/ 会”
都是正确的语义切分 , 但汉语的韵律节奏决定了只可能是前者 , 而不会是后者 。如果是后者 ,
就应当添加“就”字删去“了”字 :
“刘东华从小学就会滑冰” , 对不合乎语法的说法“会了滑冰” ,
他们无人置疑 , 也说明对“了”的用法还缺乏语感 。
3.
2 分析测试结果得出的结论
(1)熟词干扰正确切分(深层原因是词汇量小);
(2)词界切分与语义提取相互干扰 ;
(3)语
法结构知识欠缺影响切分 ;
(4)文化知识影响正确切分和语义提取 ;
(5)汉语韵律的强制性有时
大于语法因素 ;
(6)
对歧义句学生只关注其中一项(有熟词的项);
(7)双音词在切分中占优势 ,
· 74 ·
2007 年 4 月 汉语学习 A pr .,2007
第2期 Chinese L ang uag e Lea rning No. 2

双音词的提取可能干扰其他词的正确提取 ;
(8)阅读速度过慢 , 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汉字本身 ,
常常干扰词界的切分与词义的提取 。
3.
3 培养留学生分词能力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1)努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 词汇量的大小是体现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志 。 汉语的
词汇不是杂乱无序的 , 词义的系统性和网络性是客观存在的 , 按照联结主义的心理认知理论 ,
网络中的知识是在学习 、训练中通过联结逐步增强建立的 。 我们认为词汇场和语义场的理论
具有普遍适用性 , 我们应当掌握词汇的聚合及关联规律 , 用之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努力促进
学生主动建构大脑中的词义网络 , 扩大词汇量 。
(2)借助语境 、语义知识确定词界 。 很多时候 , 词界的确定需要依赖上下文 , 如“王立现在
和平医院住院”一句 , 这里人名既可能是“王立” , 也可能是“王立现” , 这时我们就要视下文出现
的同一人名而定了 。 再如“和服务于三日后缝制完毕”和“王府饭店的设施和服务是一流的”两
句 , 显然 , 前句讲的是日本“和服” , 后句说的是“服务” , 借助句中的相关词汇“缝制” 、“设施” 等
就可以确定词界了 。 我们要训练学生具备借助上下文和语义线索来确定词界的意识 。
(3)借助语素构词知识 、句法结构知识 、节奏韵律知识确定词界 。 留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会
遇到生词 , 通过学习汉语语素构词知识 , 学生可以了解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 虽然大多数
汉语语素在成词时位置是任意的 , 但语素在构词时 , 一般总是保持原来的意义不变 , 通过语素
义来猜测词义是克服生词障碍的一个常用办法 。 句法知识方面 , 训练学生利用标志词 、关联词
来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 , 如助词“的” 、“地” 、“得”一般能够分别提示“定 —中” 、“状 —动” 、“动 —
补”的结构关系 。像“地面积了厚厚的白雪” , 学生应能从句中的“了”字常常位于动词之后来确
定“积”是一个动词 , 从而正确切分出主语“地面”来 ;
而“这几块地面积真不小” , 从形容词“真不
小”做谓语可以确定“面积”应是一个名词 。“替换法” 也是句法结构知识的灵活运用 。 比如对
“他明天起身去北京” , 学生没有学过“起身”一词 , 但可以通过“出发” 、“动身” , 甚至“打算” 、“准
备”等熟词的替换 , 从而正确分出“起身”一词 。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在遇到分词障碍时主动采
取分析句法结构等策略 。 汉语中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组合时的节奏特点是以 1 +2(找工作)、
2 +1(歌剧院)
和 2 +2(热情洋溢)为主 。而且 1 +2 多为动词性 , 2 +1 多为名词性 。五字组合
的节奏多为 2 +3(床前/ 明月光 , 约翰/ 内斯堡), 七字组合多为 2 +2 +3(一江/ 春水/ 向东流 , 布
宜/ 诺斯/ 艾利斯)。 掌握了汉语词组节奏的一般特点 , 有助于正确分词 。 当然 , 语句重音的位
置及等级差异 、韵律组词规律 、韵律短语切分规律(句内停顿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
但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韵律节奏知识应当让学生掌握 。
(4)多进行针对性强的相关训练 。 主要的训练方法有 :
连字成词接龙 , 如“提高/ 高兴/ 兴
趣/ 趣味/ 味道/ 道理/ 理由/ 由于/ 于是/ 是非/ 非常 … …” ;语素前后构词 , 如语素“ 机” , 居前构
词“机会 、机器 、机关 、机灵 ……” , 居后构词“手机 、飞机 、时机 、洗衣机 … …” ;还可以设计如下的
填空练习 :
国(家)庭 ,(汉)语(言), 以及“颠倒词” ;
划分词界练习 , 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利用空格
键对汉语文本进行分词排列 ;
扩大视幅练习 ; 歧义切分练习等 。以一个趣味谜语为例 : “狐狸马
上就要骗下乌鸦嘴里的美食了” , 打 5 字科学实验用语 , 谜底是“肉眼/ 看得到” 。 要理解这个谜
底 , 就要改变词界切分 , 读作“肉/ 眼看/ 得到” 。
(5)提倡语块教学 , 要求学生把语块作为一个单位来对待和记忆 , 掌握它相对固定的横向
组合形式以及它富有弹性的纵向聚合形式 。 我们强调语块的整体学习和记忆 , 就在于语块教
· 75 ·
2007 年 4 月 留学生汉语阅读分词和语义提取能力研究 A pr .
, 2007
第2期 No . 2

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些费时费力的逐字理解过程和分词过程转移到比单词更大的单位 ,
这样在获取所需信息的时候 , 能够“略过自下而上的心理过程的某些方面”(桂诗春 2000), 实
现较高的阅读效率 。 学生如果掌握了“危机(胜利)在即” 、“ 尾气(污染)超标” 、“非常用词(配
件)”这样一些语块 , 再遇到类似短语的时候 , 划分词界就不会举棋不定了 。 分词不是阅读的目
的 , 理解文本 、获取信息才是阅读的目的 , 所以我们也鼓励学习者在理解分词的基础上 , 整体记
忆语块 , 从而超越分词 。
总的说来 , 虽然汉语文本中的词界疑难句所占比例并不太高 , 但由于外国学习者的汉语语
感不强 , 汉语结构语法知识不足 , 文化背景知识欠缺 , 有些问题通过回读等策略也不易解决 。
在汉语母语者不会出现词界困扰的地方他们有时也会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键词提取不当
往往会影响对句子完整语义的正确理解 , 尤其是报刊文章标题等 , 追求简约醒目 , 常省去不必
要的成分 , 有时也会用古汉语词和典故 , 颇难读顺 。测试结果表明 , 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 , 词界
切分还是一个棘手的难点 。在努力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同时 ,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
地加强词界切分和语义提取的训练 , 以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

参考文献 :
[ 1] 曹 炜.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
[ 2] 冯丽萍 .
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词汇结构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J] .
世界汉语教学 , 2003 ,(2).
[ 3] 冯胜利 .
汉语的韵律 、词法与句法[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7 .
[ 4] 桂诗春 .
新编心理语言学[ M]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 5] 揭春雨 .
正词法和分词规范[ J] .
语文建设 , 1990,(4).
[ 6] 鲁 川.
汉语的字和字族 ——— 面向知识处理的汉语基因工程[ J] .
汉语学习 , 2003 ,(6).
[ 7] 孙茂松 , 邹嘉彦 .
汉语自动分词研究评述[ J] .
当代语言学 , 2001 ,(1).
[ 8] 王 立.
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3.
[ 9] 王洪君 .
《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词表》 的内部构造和汉语的结构特点[ J]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1 ,(4).
[ 10] 袁 嘉.
“骑马 词” 的成因及对策[ J] .
语文建设 , 1993 ,(6).
[ 11] 袁 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骑马词” 问题[ J]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1996 ,(6).
[ 12] 苑春 法 , 黄昌宁 .
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 J] .
世界汉语教学 , 1998, (2).
[ 13] 张积 家 .
分类过程中汉字的语义提取[ J] .
心理学报 , 1991 ,(2).
[ 14] 周 健.
探索汉语阅读的微技能[ A] .
第六届国 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C]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On Chinese Word Boundary Parsing 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ZH O U Jiên &XIE Hêi-yên
(College o f Chinese , Jinan Universit y , Guangzhou 510610)
Abstract :Based on t he t est s of reading , t hi s research observes and st udies the errors of w o rd
bo undary parsing in Chinese reading by fo reig n st udent s of middle level and t heir counter-
m easure strat eg ies .I t also sum s up the basi c t ypes of erro rs o f w o rd seg mentati on , and ana-
ly ses t he causes , t hen gives some practical teaching suggestions .
Key words:Chi nese reading ;w ord boundary parsing ;erro rs

· 7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