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1

V: 佛 全 22B: 卷 1 章 安 縁 起 P:237b 止 觀 私 記 卷 第 一 ( 本 ) 。

叡山沙門證眞撰。天台止觀者是佛道資糧也。有心之人誰不珍重。而有別本。名圓
頓止觀。弘決略抄號搜要記。又有大意義例文句。并是妙樂之所撰也。又有記中異
義一卷。是道邃和尚。於弘決外別出異義。弟子乾淑聞而述之。又有古記。或稱是
慈覺大師草也。未詳眞僞。近代到來三大部補注。是大宋從義法師述也。此外多有
古來抄。集此等諸文對見尤煩。今抽要添見。以爲一部。冀見聞人。同生淨土。願
諸大聖。冥垂加被。此中弘決所引外典。別有親王抄注。再不論之。諸有未決并愚
失者。敬請後賢之添削耳。以三聞者。補注云。用教行理三聞之於師也。第二本初
列竊念等者。圓頓止觀初。題云止觀卷第一。首云止觀明靜先代未聞等。次列付法
藏。次列南岳慧文。及釋三種止觀。并無漏總中三等問答。並同今本。但末後問答。
唯有一重無後重也。次別立 P:238a 題云圓頓止觀。所爲因縁分之。第一首云。竊
尋所學道止觀法門無量。略則三種(云云)。決主上下引第二本。並異圓頓文。守
護章云。招提鑒眞大和尚。並東大寺注進僧都。及普照法師等將來第二本十卷。圓
頓止觀。江州梵釋寺一切經内所寫正本(云云)。知今圓頓是第二本。然是異本。
恐非妙樂所引也。唐摺本止觀縁記云。第二本及圓頓止觀。章安禪師三四治定
(云云)。或云第二本有二。一荊州本。二揚州本。其文有異(云云)。一往觀之
似有廣略者。今比校圓頓止觀。上之五卷文相極略。且如大意五略。今爲二卷。彼
爲一卷。破法遍已下互有廣略。故知今現行本定是異本也。第二本初云竊念述聞
共爲十意者。圓頓亦無此文。第二本商略文云略引佛經粗彰圓意者。圓頓亦無此
文。其言通總關於含三等者。問。圓頓之名亦含三觀。豈異摩訶。答。圓頓之名義
兼三觀。摩訶之號名含三觀。既是題目。故從名含。梁太平二年等者。檢年代記及
開皇録。此中年號多有相違。梁孝元帝承聖三年。魏軍破梁。今云太平二年破元帝。
彼時 P:238b 無此年號。次敬帝時有太平號也。大師梁大同五年誕生。至承聖三年
其年十六也。但別傳云。年十五値孝元之敗(已上)。十八出家。即梁太平元年也。
又二十進受具。即陳永定二年也。今云陳太平三年。陳無此年號。又二十三即陳天
喜二年也。今云乾明元年者。天喜年内改爲乾明也。又陳大建十三年隋受周禪。改
元爲開皇。其後經八年陳滅。謂大建十三四兩年。及至徳四年。并禎明二年也。禎
明二年即開皇八年也。今云開皇十一年。補註此一段文并皆錯誤(云云)。陳大
建九年置修禪寺者。大師傳云。陳大建十七年。宣帝置寺號曰修禪(云云)。今檢
年代記。陳大建年號只有十四年。不可云十七年(更檢)。依乎舅代出家者。別傳
云。年十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續高僧傳云。依于舅代尋討名師。冀依出
家。投果願寺法緒而出家(云云)。決文略耳。依慧曠律師通律藏者。別傳云。緒
授以十戒。導以律儀。詣慧曠律師兼通方等(更檢)。續高僧傳第十義解篇云。惠
曠事澄法師。律行精明。値眞諦三藏學攝論。唯識論等(云云)。P:239a 九司官舍
者。太常寺。光祿寺。衞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也。
如本朝八省。朝★者。★謂申時也。増一第十五云阿若等五人問佛等者。經十三云。
佛觀五比丘在鹿苑。欲向彼國。是時優毘迦梵志遙見佛言。師主依何。佛説偈言。
我亦無師保(云云)。今文極略。冷而無復温者。出曜經云。除熱惱結使冷而無復
温。汝自是後九十一劫者。問。燃燈既在第二僧祇。故應記云一阿僧祇九十一劫。
答。略擧一邊。賢愚經云。過一僧祇九十一劫。大品云過但一僧祇。身昇虚空得無
生忍者。准經應云得無生忍身昇空也。第二本復有然字者。圓頓無之。所證法體亦
分二耶者。問。文云法門浩妙爲天眞獨朗等者。只是問大師有師無師。何問釋尊所
證法也。文意尋止觀根源。爲是獨悟。爲有師受。故先擧經論釋尊有師無師之文。
次引俗書生知學成。泛引二途者。爲問大師有師無師也。次則問云。今止觀法門爲
是大師天眞獨悟。爲從師受耶。次列付法藏。是答大師有所承也。先擧釋尊略明徳
行。是則 P:239b 大師根本所承。何於其中亦分二義。則云大覺義當天眞等耶。倶
舍等論多以二十増減爲一中劫者。問。彼論以一増減名一中劫。非二十也。答。論
云。應知有四劫。謂壞成中大。此中劫者。約二十増減明之。故云二十名中劫也。
四劫中一。故云一中劫也。若依婆沙以一住劫名中間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銖天衣
等者。彼經無此文。但此劫名出本業經。芥城在大論也。若阿含中具明二劫。而云
金光者。瓔珞結方等故。引所結名。如引瓔珞名大集等。或是文誤。芥城劫別出大
論。故云又云也。或云眞諦註金光明有此文(云云)。問。大論婆沙等云色界天衣
無量相。何云三銖。答。經論不同。又婆沙云。多衣積集。有量相。又立世經第八云。
色界諸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如加天冠(云云)。大論三十四云。色界
天衣。純金色不可稱知(云云)。佛云丈夫會當鬪戰死等者。此之二句本經無之。
又經云呑火銅。今云天火同。經云象馬歩兵億八千。長行云一億八千萬衆。今云億
百千(更檢)。大集云魔先令民屬次令太子次遣 P:240a 三女等者。寶幢分中雖明
破魔無此次第。於菩提樹但云四女(云云)。乃至梵世者。成道作三界主。故聲至
有頂。降魔破欲界主。故至梵世。天魔降已得不動三昧者。問。大經二十五三昧中。
赤色三昧破他化天。不動三昧破四天王天。云何相違。答。淨名記云。此不動不是
二十五三昧中之不動。此借三藏降魔之時別立之名(已上)。問。大論淨名疏等
得不動三昧破魔。何云降魔後得不動。答。能治所治。明暗相生。前後無在。亦名
鷄足者。問。准西域記。迦葉入鷄足山東北百餘里。至佛陀代那山。東三十餘里至
杖林。東六七里至大山。山東六十餘里至上茅城。城東北十四五里至鷲峰山(云
云)。二山各別隔數百里。何爲異名。答。經論明迦葉入山。或云靈山。或云鷄足。
故爲異名。且大論第三云。迦葉入耆闍崛山頭石中。三十五云。入鷄足山。七十六
云。至彌勒出世於九足山出。見師云。九足山者鷄足山。鷲頭山異名也。又月光童
子經云。靈鷲山。同本異譯申日兒本經云。鷄足山。諸經多有此事(云云)。又摩
耶經云。迦葉入狼跡山。而 P:240b 西域記爲別山者。恐是靈山之別峰。故爲異名。
例如五山。是各別山。而今決及記引増一爲異名也。彌勒經古迹云。崛山中有別小
山。名爲鷄足。亦名狼跡。下生經疏云。迦葉入山者是耆山。又有經狼迹山者。是
崛山小分也(已上)。法顯三藏傳云。至王舍城詣耆闍崛山。忽逢一道人。可九十。
容服麁索。前進逢一年少道人。顯問曰。耆年是誰耶。答曰。大迦葉也。然開元録
第三引此傳。註云。今謂顯所渉者。是鷄足山迦葉入寂之所。非鷲峰山也(云云)。
若准顯公傳。靈山即是鷄足。而開元録不受之也。文迦葉八分舍利者。問。諸文不
云迦葉分舍利。且付法藏中香姓分之。迦葉自云。世尊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國
王長者求最勝福。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答。既令他人分之。故推功迦葉
耳。故輔行明香姓分舍利事竟。云大迦葉分舍利訖。又十誦律云。大迦葉以成治氈
取佛舍利。與諸力士。力士盛以金瓶。於拘尸城新議堂。鋪象牙床。金瓶著上。然
後分之(云云)。長阿含云迦葉從畢鉢羅窟者。經第四云。從 P:241a 彼國來。傳
中分法至後分爲八者。問。涅槃後分云。八國諸王不預舍利。今云八分。豈不相違。
答。彼料文云。付法藏傳。八國共分。應是先已請者(云云)。意云。八國與八王
各別類也。然彼八王與今八國有同有異。彼八王者。一迦毘羅國釋種。二摩伽陀國
阿闍世王。三毘離外道名王。四阿勒伽羅王。五毘耨墜不畏王。六遮羅迦羅王。七
師伽耶王。八波眉羅外道名王(云云)。初二名同非別類也(云云)。摩伽陀拘
利民衆等者。經云羅摩伽國。又經云毘留提國。今云毘提。釋迦滅後六百餘年等者。
此依古論序。若新論末云。佛涅槃後四百年。天親傳云。至五百年。迦旃延子與諸
羅漢菩薩。造八揵度及婆沙百萬偈。了義燈引云三百年(云云)。婆沙抄第一云。
佛滅後第四百年造。有十萬頌。至五百年有羅漢。名佛使。略前廣本。有八萬頌。
至六百年有羅漢。名衆長。略爲六萬頌。八百年有羅漢。名法滿。略爲四萬頌。又
有羅漢。名光曹。略爲二萬八千頌。至第九百年有羅漢。名如意。略爲二萬五千頌。
此即世親師主也。至一千年 P:241b 有羅漢。名無邊曹。略爲一萬八千頌。今譯者
即十萬頌(云云略抄)。古婆沙既是略本。恐是衆長本乎。次依第二本略出付法
者。圓頓文全同今文。何云依彼。不見水潦涸等者。付法傳云。不見水老鶴。八萬
毘曇者。付法傳及育王傳云一萬。文多在俗得三果者。問。傳中明往縁云。昔佛在
舍衞國給孤獨園。優婆鞠多時爲尼乾名薩遮(云云)。薩遮經云。佛告尼乾子言。
汝若出家於來世作憂婆拙多。廣宣佛法。尼乾子即出家。佛爲説十二因縁。唯除生
一法。則得阿那含。於滅後未來易身。始得羅漢。入二十三法師(略抄)。既得那
含那。生欲界又何重得前三果。答。惠影云。一云初二果非第三果。一云是權人故
又那含向。又現身作鞠多。非隔生也。私云唯用第二解。餘釋並違經。或是經教不
同。若付法藏意。不云前生得那含故也。又賢愚經第十五明。佛在世是梵志。名阿
已舊提。求作沙門。佛滅後名優婆鞠提。年少得初果。次成那含。後得羅漢(云
云)。文提迦多者。傳云提多迦。多蜜加之其知生天者。傳不云加。但云以算
P:242a 知之。入滅移屍象挽不動等者。傳無此事。但在僧★難提中。補注云。此文
恐不當安此也。又脇比丘手放光取經者。傳無此事。但富那奢中云。放五指光照闇
室。尋令馬鳴取經。廣修決云。放光亦謬也。補注云。此文又恐不應安此也。文奢
論勝馬鳴者。玄文云。勒比丘默破馬鳴(云云)。若依釋摩訶衍論。有六馬鳴出時
不同(云云)。摩耶經云。六百歳已出。馬鳴傳云。三百年出。鳴欲刎首者。傳云
斬舌。今依別傳也。王恐民盡者。此中王者是華國王也。華氏城者波咤里城。育王
舊都也。慈心鷄者。傳云鷄有慈心。不飮蟲水。能滅怨敵(云云)。鳴云其地有金
故使爾耳者。傳中但云王思惟曰。地下必有伏藏。故此人作此語。不云鳴云也。鳴
云我知懺法等者。此違傳文。傳云月氏國王。總御萬國。三海歸徳。北海未伏。時
安息王將伐月支。月支王勝殺安息九億人。問群臣曰。此罪得滅不。臣言罪深。云
何滅。王置大釜七日煮湯。投二金環。問臣誰巧方便得環。時有一臣。投冷水隨而
取之。王告臣曰。我罪如湯。悔必 P:242b 可滅。猶冷水處。(乃至)時一羅漢現地
獄相。王見獄已極怖造罪。爾時馬鳴爲王説法。令罪漸微(云云略抄)。更檢他傳。
文樹生生身龍成法身者。傳云生南天竺。梵志種生時。在樹下由龍成道。因號龍樹。
知佛法妙因而出家者。問。准傳出家事在入海前。云何相違。答。傳云。龍接入海。
九十日中通解甚多。還送出宮(已上)。今應云出宮也。又今云七佛經目。亦違傳
文。恐目字誤。作三種論者。此初造耳。若准別傳。三部論外又作論十萬偈。補注
云。結集遺法儀云。造大乘論一千三百部。隨★隨出者。傳云天神力故。出而隨出。
三衣乞之者。乞字誤矣。准傳應云與之。説法滅罪得羅漢果者。問。犯重者現身不
得果。故毘尼母論第三引此事。但云欲入火坑。邊人救之。知其心實爲作白四羯磨
除波羅夷。名清淨持戒者。但此一身不證四果。然不入地獄耳(已上)。答。經律
不同。具如玄記。經五百歳不得道者。傳云毘婆尸佛時障出家(云云)。故應云五
百生。從彼佛來。經論並云五百生故。文盤駄者。傳云。婆修盤陀比丘。受 P:243a
教以後。宣通經藏。以多聞力智慧辯才。善解一切修多羅藏。分別宣説廣化衆生。
所應作已便般涅槃(已上)。問。此師爲是千部論師天親不耶。若云是者。弘決云。
付法藏中無初依人。而天親是地前初依。又傳文明徳甚少。不似天親。亦云般涅槃。
即是羅漢。若云非者。諸師皆云天親在付法藏中。答。應非論師。一者傳中無天親
徳。二者論師以如意論師爲師。今云闇夜多。三者論師是菩薩。今云比丘。若以菩
薩亦名比丘者。今付法藏中。以龍樹馬鳴等皆名大士。但以聲聞名爲比丘。其名不
監故。四者天親是菩薩。而傳云涅槃。知是羅漢。但或本云便捨命行不云涅槃。五
者景徳傳燈録第二。列付法藏中云。婆修盤頭(此云遍行)。羅閲祇人也。姓毘舍
去。父名光蓋。母名嚴一。富而無子。父母祷佛塔。母夢呑明暗二珠生二子。一名
盤頭。二名蒭尼(此云野鵲子)。盤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毘婆訶菩薩
與之受戒。又云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爲衆所歸。闍夜多説。發無漏智。又云付
法摩奴羅。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P:243b 四衆處請復坐而逝(略抄)。若依
此傳定非天親。但彼録中所明付法藏諸師徳行。並異本傳。未知所出。彼録是翰林
學士楊徳奉詔撰。委明禪宗付法諸師。然寶林傳明婆藪事同景徳文(云云)。出
三藏記第十二。列薩婆多部諸師。五十三中第四十四。婆秀盤頭譯曰青目(云
云)然與付法藏中同異未詳。但弘決云付法藏中無初依者。且據聖人言未是定判。
本傳則云二十三賢聖。問。若爾婆修是誰。答。世親。同名有多。豈可定判。倶舍第
九云。有餘釋言。非理作意亦取支攝。光師云。此叙異説。古世親解。是世親即是
雜心初卷註中言和須盤頭。是有部中異師(已上)。問。若付法中無天親者。諸師
云何判在彼耶。佛本生記云(勒那菩提三藏自胡出來本)。婆藪盤頭(此云天
親)。是付法中第二十人。是阿僧伽弟。作十地論(云云)。諸傳中無此三藏名。
大論慧影疏云。付法藏中龍樹第十三。天親二十一。曇鸞往生論註云。天親事在付
法藏。嘉祥法華玄論云。十地攝論法華論等。是天親造。在付法藏。豈可不信。中
論玄。百論疏。攝論疏等並同之。山家三藏等名集引付法 P:244a 藏中云。第二十
婆修盤陀阿僧伽(唐云無著)。論師同母弟。同血脈及四車義等同之。護命僧正
研神章云。付法藏中。僧★難提是無著。盤陀是天親。師子故師子鎧。成論師也。
山門蓮剛定宗論。五大院教時諍論等。並同此説。答。諸師並據付法藏傳。許有夭
親。而檢傳文實不似彼。且依同名。故云在彼。今探實事不可定有。如疏中。釋同
聞衆聲聞菩薩多引他人。方釋此事是則名同。或事同。故研神章云。問。何以得知
師子是成實論師師子鎧耶。答。且依名相似。故作此釋。何必責問(云云)。天親
傳云。北天竺。丈夫國。有國師婆羅門。姓喬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藪盤頭。譯云天
親。第三子出家得羅漢。別名北憐特。長子是菩薩。亦出家後離欲得大乘空。名阿
僧伽。譯爲無著。兄弟既有別名。故法師但稱婆藪盤頭(云云略抄)。或云。今付
法藏中婆修者。是第三弟。得羅漢者也。以傳既云入涅槃故。難云。第三既有別名。
不可傳中猶稱盤陀。問。何以得知天親是初依。答。唐三藏傳來此事。故自他宗皆
云地前。山家去惑等。亦云初依也。問。P:244b 天親徳高。廣弘佛法。豈可不在付
法藏中。答。付法藏者。只是一流。非必盡有諸大論師。如無著。堅意等。並無此中。
其以僧伽難提。爲無著者。亦非盡理。彼名阿僧伽。故實非也。問。天親龍樹誰先
出世。若龍樹先者。大論四十九釋十地云。此地相如十地論廣説。若天親前者。龍
樹七百年出。天親九百年出。又舍兄無著註龍樹中論。知天親在後也。答。龍樹先
生。而壽三百年故。亦指於天親地論。但大論或本云。如十地經。不云論也。又補
注云。佛滅後三百年龍樹出。壽七百歳。了義燈云。三百年外。龍猛提婆倶出(云
云)。羅與三藏等者。尊者夜奢名三藏也。准西域記。南天中天在恒河南。東北西
天多在河北。大論云。北方有雪山。藥力故人有信智(云云)。血變爲乳者。傳云
頭中無血。唯乳流出。文末田地與商那和修同時者。傳云。阿難法付此二人。摩田
於★賓弘經。商那於王舍興(云云)。問。准舍利弗問經。及正像記。長房録等。
並云迦葉何難末田商那鞠多五師。相承傳持佛法。各二十年。二師則前後也。答。
傳不同也。問。P:245a 末田商那爲在佛世。爲在滅後。答。仁王私記云。八十年者。
佛去百年内五人住持。迦葉阿難末田地三人。見佛在世。次第住持經六十年。次商
那鞠多二人不見佛(云云)。問。若爾。育王傳云。佛言我滅度百年後有比丘。名
商那和修末田地。當安佛法(云云)。西域記云。我滅度有末田地(云云)。付法
藏云。商那從海還白阿難言。我入海還。爲佛及僧設大施會。今佛世尊爲在何處。
阿難言已滅(云云)。若佛滅後。何問佛在。答。佛性論二云。如末田地及阿斯那
二比丘。佛涅槃時。其皆不往。後至迦葉集法藏時。被召方出。迦葉呵言。汝爲彼
佛得聖道不。答。云實分。又呵言汝大過失。今去當以佛法付汝住持(已上)。然
持佛法在滅後。故亦云滅後。其商那問佛在處者。入海之時但聞佛名。未詳在無。
歸來之時委問在無。故付法藏云。佛言吾滅當有比丘。名商那(云云)。育王傳云。
迦葉欲入滅付法阿難。阿難受持。時王舍城有一長者。生一男兒。合衣而出。衣名
商那。即名商那和修。長大入海。迦葉語阿難言。若彼還者汝令出家。商 P:245b 那
還海問云。佛在何處。阿難云已滅(云云)。若云二人是同時者。即不分前後不同。
此即所傳不同也。多是第四依人等者。問。傳云。二十三賢聖。又初五人及脇比丘
富那舍並云羅漢。闍夜多等四人並云涅槃。龍樹是初地。馬鳴提婆羅★僧伽鳩摩
羅等五人並云菩薩。不云地位。餘之五人未詳何位。豈可定判無初位耶。答。且約
今文聖人之言。取後三依。然聖人者總略言之。或以賢聖總名聖人。或以聖者亦名
賢者。經二七日者。此中諸事並引本傳。而續僧傳云始經三夕(云云)。文安禪而
化者。若依常儀。受生命終必住散心。定力不死。故今雖入禪。臨終一念必出散心。
如羅漢等。少主叔寶始入隋者。陳宣帝大建十三年始入隋也。今指陳終也。呉州侍
官等二十五人者。本傳云伴五人。今二十字恐誤。應作伴字。四教三觀者。本傳云
三觀四無量心。不云四教也。常願生兜率者。問。大師發願文。法華三昧行法等。
並願生極樂。畫讚云居常面西。化在東。何處云願生兜率(檢)。觀音來迎者。瑞
應傳往生 P:246a 傳等。並云觀音來迎往生淨土。若依智晞傳云。夢昇兜率見智者
大師(云云)。文經云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者。經云阿僧祇世界。今文語略。具
應云那由他阿僧祇也。圓頓但云四百萬億國人。九師相承者。搜要記云。國清廣百
録。後人所記。云有九師(云云)。文龍樹是祖師者。問。天台若依大論等故爲高
祖者。諸宗誰不依彼等論。法相宗等並遠承天竺論師。此天台宗只是説己心所行
法門。非親承也。答。如福貴道詮作群家諍論中。破叡山古徳。蓮剛作定宗論救之。
又如教時諍等。無著註名順中論者。彼論廣釋八不之偈。不釋餘偈。文未盡也。彼
論序云。龍樹依大般若而造中論。今阿僧伽解未解處(云云)。中論偈文猶未解。
故釋彼偈故云也。菩提流支譯者。問。彼論序云。瞿曇流支對曇林出斯論。開元録
云。魏時有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而衆録傳寫乖。多略去上字但云流支。
不知是何流支。今順中論依論序記。瞿曇般若流支譯。諸釋皆云菩提流支譯者謬
也(云云)。答。今泛引他解。未必定 P:246b 用。如内典録等。並云菩提流支。羅
★法師中論者。闕本也。但有譯故云有四本。文不應是青目非諸師者。問。龍樹本
頌。但明遣蕩。故青目隨彼亦明遣蕩。非註者失。答。青目釋四句偈。唯似遣蕩。假
句未是不思議假。中道不似眞如佛性。彼釋四句云。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何
以故。衆縁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
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説。離有無二邊故名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無空
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衆縁而有。若不待衆縁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
(已上)。然淨名玄第三。引離二邊文釋一實諦(云云)。青目最劣者。叡公中論
序云。青目雖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稗之。於經通之
理盡。文或左右未盡也(已上)。問。若是劣者。什公何傳。答。有縁故傳。或一日
一月一生修之可獲者。問。立漸行者由難解故。既是難解。如何速證。答。根性不
定。或行漸證頓。或行頓證遲。涅槃玄作四句。漸修漸見。漸頓見等。廣作十六句。
文達 P:247a 三善道等者。問。此漸行人即證漸位耶。若云證者本知圓頓。豈證偏
小。若不證者。文云達涅槃道。如云達常住道。答。如別教人。唯修四教。不成藏通
人。今次第行亦同別教。但知圓中。以爲異耳。故禪門第一云。若菩薩次第成就二
乘智斷。是名從假入空。通觀具足。故大品云。菩薩以方便故。從乾慧(乃至)支
佛皆行。皆入而不取證(云云)。然云達涅槃者。是達其行。以因名道。非謂正證。
達常住者亦未證理。問。如大經會。雖知圓理。亦取權果。答。彼是權人而知圓理。
以權人故先取權果。今是圓人。借權方便。以圓人故不取權果。第二本列不定文在
漸頓後者。圓頓止觀同今文也。文善惡各三者。問。三惡既非漸行。何以取之。先
修歸戒。故但可取三善爲初也。答。爲止三惡別修善。故次持歸戒。即三善故。問。
漸次行人。不可亦修羅之行。何云三善。答。總以歸戒爲善道因。非謂別修羅行也。
大論云。十善有三品。感三善道(云云)。文無漏總中三者。決意云。無漏開四以
一爲總。餘三爲三也。問。若無漏開四者。但 P:247b 應云無漏中四。何以一爲總更
別列餘三(應思)。又記中異義云。將三界爲三。即所止。無漏爲一。即能止。次
修無漏止三界獄中來。故用三界爲三。無漏爲一。合爲四也(已上)。問。善惡各
三。及禪定即是三界。何重擧三界爲十二耶。又山王院云。無漏者兩教二乘也。總
中三者語禪定。慈悲。實相也。不別開故名總中之三耳。合有十三。而除實相。故
云十二。乾記未明(已上)。問。既皆取總三。無所除法。應云總三。不可云總中
三也。或一解云。總中三者三教菩薩也。禪定。慈悲。實相並名爲總。慈悲在中。而
開三。故名總中三。無漏即二乘。即諦縁觀不分方拙。巧拙在於三菩薩故。文此章
同大乘至何故名辨差等者。問。二重問答。有何不同。答。決有三解。一者若問三
番。何故答中但擧漸及不定耶。又前答中既明漸中有十二。已知頓不定不同。不可
重問。二者後問云同大乘。結云何故名辨差。是以同問異。與前問文。廣略雖異其
意全同。三者何故前答不辨三種。待重問耶(更詳)。私作一解。初明三種止觀不
同。故云教境名 P:248a 同相頓爾異等。意云教境名同。何有三行別耶。後論辨差
章名。故云此章同大乘。何故名辨差。意云此章所明三種止觀。教境名同同義既多。
豈名辨差。決云。此章者。此中舊名辨差章。故決主何故不作此解耶。第二本答云
漸次中十二不同等者。圓頓無此文。彼本但有前問答。無後問答也。第二本無無漏
總中三者。圓頓有之。南岳委知者。玄文第十初述教相云。南岳大師心有所證。又
勘同經論。聿遵佛語。天台師述而從用。四念處三云。南岳以大品三處文爲三教位
(云云)。問。若爾傳云。唯受三三昧三觀。答。決云。三觀總攝四教。又別傳註云。
或謂只禀三三昧三觀。今謂不然。四夜請益連環達旦。豈只二種法門耶。觀於下文
代講大品時。於一經中用諮此二也(註文)。亦作三教義釋者。如玄第五抄。二者
佛性屬後二教者。問。佛性論明二乘佛性。豈非藏通亦論佛性。答。彼論泛指理名
佛性。故以二乘空理亦名佛性也。無情佛性者。具如金★論説。問。草木有佛性。
爲如有情發心修行得成佛不。若成佛者。應 P:248b 有始起有情。若不成者既有佛
性。豈不顯發。答。或古徳云。草木發心修行成佛。近代先徳不許此義。今依此説
略作二門。一明文理。二遮外難。初文理者。一代經説。一宗教文。都無草木成佛
之説。輔行十義。金★一論。只明非情有佛性義不論草木發修成佛。若云非情變作
有情方成佛者。始起有情同化地部。無因有果同外道説。生死有初同數論義(是
一)。又諸草木並皆朽滅。不可現在變成有情。亦無惑業既離因縁。不可滅後受有
情身(是二)。又諸草木有情業感。由何因縁轉成有情。豈由他業更有他身。亦是
一人分成多人(是三)。又諸草木是心所變。更由何力變成有情。攝州六即義云。
情非情一體故。有情成佛是非情成佛。唯識等。於心法立四分。謂見分。相分。自
證分。證自證分也。此非情者是其相分。若於相分別立成佛者。於餘三分亦應別立
成佛義。則一有情心分四佛。豈非有情増義乎(是四)。若云非情直成佛者。既無
事心。云何修行。無心得道不應道理(是五)。若云草木亦有心者。則同有情。何
云非情。若 P:249a 有細心方成佛者。有情明心尚難成佛。非情細心何得成佛。若
有細心亦是有情。若有理心故成佛者。理性蘊在。不可事成(是六)。若有佛性故
成佛者。雖有理性既無外縁。那忽成佛。若無外縁自成佛者。有情何不自然成佛。
有情聞法從性起修。草本不聞。因何方起(是七)。身有佛種。故能成佛。凡有心
者是正因性。智是了因。福是縁因。若相對種三道即是三因佛種。草木既無此等佛
種。無因得果不應道理。若云草木體是正因故成佛者。一因生法決定無有。又有情
尚無但由正因成佛之理。況非情耶(是八)。若云眞如内熏故成佛者。雖有眞如
若無外縁無熏成義。若任眞如自内熏者。有情何不自然成佛(是九)。若由諸佛
加持力故方成佛者。既無自心。何受他力。若無自力。但由佛加能成佛者。闡提人
等應自成佛(是十)。次遮外難者。問。中陰經云。一佛成道觀見法界。草木國土
悉皆成佛。身長丈六。光明遍照。其佛皆名妙覺如來(已上)。答。佛眼所照。一
色一香莫非遮那。故云成佛。非始成也。若如彼經。一切依正皆 P:249b 已成佛。唯
有佛界。故知望聖皆聖。望凡有凡也。金★論云。迷悟雖殊事理體一。故一佛成道。
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爾。諸佛咸然。衆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苦樂昇
沈。一一皆計爲己身土。淨穢宛然成壞斯在(云云)。教時義云。釋尊出世應輪王
相。故具三十二相。世間皆知佛具三十二相。隨此世情三十二相以爲佛。故示衆生
身中佛相。多云三十二相。又説法身相好。亦云三十二相(云云)。中陰經文准例
可知。問。寶積經云。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答。彼明文殊變舍
利弗令成佛身説法竟。方説此言。故非發心成佛義也。草木成佛且有四義。一依理
性本來是佛。二依佛眼照見爲佛。三依遮那遍一切處。四依諸佛變令作佛。雖有此
義。若以事論實不作佛。例如有情。亦有四義而望事論。只是凡夫。問。大經云。菩
薩觀土爲金。觀金爲土。乃至觀實衆生爲非衆生。觀非衆生爲實衆生。隨意即成。
無有虚妄。彼疏云。此則永轉(云云)。故知非情爲實衆生。亦成佛也。答。若永
轉非情實爲有情者。既 P:250a 云觀實衆生爲非衆生。亦應有情永成非情。此乃生
死有終。又有永不成佛之人。又實永轉者。何云亦令轉者不自覺知。既實轉成。何
不覺耶。當知聖人了達一如。故情非情實更互轉。此望聖智名爲永轉。若望事情非
是永轉。故彼疏釋前經文云。解此有二。一實能轉境。二但能令見。若轉金爲土則
可實轉。若令衆生爲非衆生。但能令見。一師云。經云能成云何。二解菩薩非但能
轉金土。亦轉衆生成非衆生。非衆生者即是草木。轉非衆生成於衆生。若言衆生本
來虚妄無所有者。當知衆生有非衆生。若言諸法有安樂性。即非衆生亦是衆生。情
與無情。有性無性。准此可知。私問云。若衆生與非衆生實更互轉。情作無情。無
情作情。是義難信。若不實轉聖力徒設。總而言之。只是諸佛菩薩。自既依正不二
而二。二而不二。能令衆生亦復如是。此則永轉。若暫轉者。不無斯義。亦令轉者
不自覺知。況復慈即如來。如來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諸法。道暹記云。但能令
見者。他云非究竟轉。但令暫時見轉。P:250b 如此説者違今經文。不可依用。一師
云者。即是大師之解。依正不二故得互轉。不自覺知者。實轉衆生爲非衆生。而復
衆生宛然不改轉。非情爲有情亦爾。滿云一師云者。即是今家所承。或謂別名以爲
一師等也。此即永轉者。永即不永。何者若佛菩薩依正二而不二名之爲永。衆生虚
妄即是不永。土沙與七寶何殊。隨其所見耳(已上略抄)。問。淨名經彈彌勒受記
云。一切法亦如也(云云)。疏云一切法如。通情非情。與彌勒如一如無二。若無
情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彌勒如亦然。何獨受記(取意)。又云無情之法佛不受
記。故大經云。尼若拘陀樹能修戒定智慧。我亦授三菩提記。以其無故。不與受記。
妙樂記云。無情之法佛不受記者。此乃引涅槃而難於同。況復此中且從破説。若從
立義無非受記。一切諸法得記。何爽依尚可記。正何所論。淨名今且寄衍權教。以
不記法而難於記。純依圓教何所難耶。故圓教中在果。既其依正不二。事理不二。
理既圓具。記亦何疑。果有因無無常耳。大經下引經者。大旨亦然。故且亦從權
P:251a 教以説(已上)。准妙樂記。草木亦有得記作佛。答。暹云。依尚可記者。
只是一成一切成也(已上)。故知有情成時一切依正皆成彼佛依正也。問。法界
唯心故。草木亦有心。既有其心。何不成佛。金★論云。木石無心之語出自小宗。
隨縁不變之説出自大教。答。言唯心者謂理心也。理心是眞如。非謂有事心。故次
句云。隨縁不變以眞如隨縁故。木石有理心也。今反質云。若萬法唯心故草木有心
者。亦萬法唯色故有情無心耶。若草木有事心者。即同尼揵外道邪計也。下決云。
凡厥有情皆悉堪發。是故但簡積聚草木二。雖名心無此發故。問。眞如内熏故能生
悟。草木眞如豈無熏耶。答。難有内熏無外縁。故准前可知。問。五大院即身成佛
義云。貞觀五年六月法華會。一類執者亦計草木作佛。有情成佛依報隨作。不許草
木自作佛。慈覺大師深責違宗旨(已上)。此義云何。答。若約理説。本來是佛。
豈正報成始成佛耶。若約證見。有情成佛時萬法皆成佛。以佛眼見皆佛法故。義在
左右。不可偏執。故云失旨。若一向不許彼執者。則 P:251b 違中陰經。金★論等文
(如上引)。又違和漢諸師説。故道暹云。一成一切成(如上引)。廣修決云。圓
體具故不簡情無情。同一法體故無情亦發修成佛。是隨有情成故一成一切成(云
云)。宗穎決云。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法界依正本來一體。所以唯心之外無別草
木之相。若妄執不消。苦求草木自修六度者。如以病眼見空華草(云云)。授決集
云。禪門章云。問。悉有安樂性。草木有耶。答。入理悟於平等法界之理。無復人草
之殊。未悟語其事別。如夢種種悟已則無(云云)。決曰。入眞如理觀萬法皆眞如。
即是心。造諸如來。情非情一體。大日經云。阿字第一命遍於情非情(云云)。顯
法華義抄云。問。草木發心修行耶。答。草木即是心故。行人發心修行即是草木修
無有別修(已上四人各廣釋云云)。又五大院菩提心義云。天台教文但云草木有
佛性義而無草木成佛之文(云云)。問。菩提心義云。草木有三力故成佛。一由眞
如熏。如起信論。二諸佛攝護。謂由佛力有國土等。三衆生業力(云云)。此義云
何。答。眞如熏義如上已論。諸佛力者。但是國土。由佛力有。P:252a 何關木石自
成佛義。衆生力者。亦是衆生業力。感土何關國土成佛義耶。問。菩提心義云。天
台不明草木成佛。眞言宗明非情成佛。大日經云。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性普遍於
種種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縛字名爲水。既云諸法以阿字爲命。命者即是發菩
提心也(云云)。此義云何。答。萬法皆空故。云阿字遍一切法。即情非情皆遮那
體。即由此理方有發心。而木石等雖具此理。無心不發。故彼疏云。此阿字一切有
情以爲命也(云云)。授決集引此文。但證理遍。不云發心(如上引)。問。菩提
心義云。有情淨心變成七八識。故非情淨心亦變諸識何不發心(云云)。此義如
何。答。若爾即有始起有情。生死有初。又有情有心。故受外熏。變現諸識。非情無
心。如何現識。問。菩提心義云。若約他縁明成佛者。檀場道具爲善法熏。得佛種
起。皆是未來發心之人(云云)。此義云何。答。若自無心。但由他力方成佛者。
闡提人等應自成佛。問。若云草木有理佛性。何故秀句云草木無情無有理性。答。
若。分別門情無情別。故於無情無有覺性。若相即門情 P:252b 無情同。故非無情。
唯是一心故。輔行云。眞故體一。俗分有無(云云)。秀句具文云。問。若有理性
即有行性。草木無情有理性。故應有行性。答。草木無情。無有理性。故涅槃經云。
非佛性者。謂墻壁瓦礫無性之物。問。若草木無理性。眞如即不遍。答。草木唯心。
是外一向無故。無有埋性。非是心外。眞如何所遍。又攝論云。由内外得成。是内
有熏習。有熏習者則有行性。外無熏習故無行性。復次眞如内外不離於内外。在内
名佛性。在外不名佛性(已上秀句中卷文)。答。中有三。一約相即故云唯心。二
引攝論。設於無情許有理性。無熏習故不成佛也。三重約分別。於外非情無覺性故。
但名眞如不名佛性。問。若於無情不名佛性者。則違弘決金★論。引他義云。衆生
名佛性。無情名法性。論主破之(云云)。答。若約相即。同是佛性。故破之也。又
彼秀句是引他師不必同天台義也。守護章廣破此義。六約眞俗者。問。與上事理何
別。答。上約空理無情非情別。今約眞常情無情一體。文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
觀者。問。止觀 P:253a 是能照。云何約境釋止觀名。答。既云實相外無一法。故能
照體即是法性。第五卷云。以法性繋法性。以法性念法性(云云)。第二本從此至
佛法之恩並屬商略者。圓頓無此一段文也。舊經第五賢首品者。在華嚴第七卷。或
本在第六卷末。今云以十五行。而經有十三行也。五字誤矣。擧極下位博地初心等
者。問。既云不動深廣無厓際。應是深位。又既云分別説不能盡。亦非凡位。如云
初住菩薩所得功徳。三世諸佛歎不能盡也。答。彼經此發心後更明圓信及以圓行
得無生等。故知此文即聞圓法最初發心。又此文次云。何況於無量無邊無數劫。具
足修諸度諸地功徳行。十方世界中一切諸如來。説彼功徳雲。亦不能究竟(云
云)。此擧眞位況凡位也。言不動等者。如決中解。今朝發心一念之時。專心一理
一心不動搖。非初發心位不退也。然往生要集云。此言發心通於凡聖。具見弘決
(更檢)。探玄記云。此是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也。六百九十二行至開爲六文等
者。今檢彼品有二卷經。凡有六百九十五行偈。探玄 P:253b 記云。三百五十行。彼
以四句爲一行。彼若二句爲一行是七百行也。應檢衆本。又初三十行明信。次四十
行明種種行得無生忍。次五十行明得忍後種種功徳。後明種種利他衆行及六根互
用諸自在力。今文依經開爲六文。又今云六十行鉤鎖相連辨修行相者。經文鉤鎖
相連有八十行。前三十行中。後十二行亦相連也(更檢)。法句第三舍衞江東等
者。經第一云。舍衞國東南有大江水(云云)。經文既云至何獨上地者。問。雖有
百億。何必有凡。如普賢所將。雖復無量唯聖非凡。答。經文既云若因若果。若賢
若聖。乃至百萬大衆皆應受學。言因果賢聖者。即是六位。故經云。今便重説如是
明觀。所謂六入次第道(云云)。六入者謂六位也。既云修學住行向等。故亦有凡。
非謂衆多故亦有凡。言三觀者即是六位。如首楞嚴中道品等者。補注云。此文在文
殊問經。釋籤引寶篋經並誤也(已上)。明無明無三者。經云明無明無二。以無二
故成無三智(云云)。今字誤矣。籤引亦云無二也。瓔珞第八分別三觀等者。問。
何以得 P:254a 知彼經亦以空假中名三觀。此文在彼賢聖品。同卷無著品云。若人
得佛惠明分別三觀。空無相願便爲如來所見授記(云云)。此指三空名三觀也。
況既云禪定。應是三三昧也(更詳)。從勝爲名故云直入者。中爲勝義。如玄第二
記。今依華嚴沙伽羅龍王等者。賢首品中唯云龍王。不云沙伽羅龍。而如來性起品
明龍王降雨不同中。沙伽羅龍。四州六欲興種種雨。然與賢首品有不同(云云)。
若餘龍等不必如此。故長阿含十八云。北州雨八味甘水。若依大瓔略。沙竭羅王於
六天中亦雨甘露(云云)。法身説法至況初住耶者。此中初住名法身菩薩也。此
由佛加故。爲上位説法。具如玄記。不同前文六根淨等者。指何文耶(檢)。眞如
華嚴者。如玄第六記。廣歎略歎等者。問。經但有雙歎雙釋。無廣略也。又甚深歎
實無量歎權者。疏云甚深無量歎實。其智慧門歎權。又唯佛與佛至寄言歎權實者。
疏以此文爲絶言歎。補注云。此中文皆誤也。無量三昧皆現在前者。問。此三昧者
爲在何位。若地上者。大論云。曇無竭 P:254b 前未得無生。未斷煩惱(云云)。若
地前者。所得三昧中有離塵垢三昧解一切衆生語言三昧。畢法性三昧破諸法無明
三昧等。答。是地前也。論釋云。邪見無明及我見皆盡名破無明三昧(云云)。餘
例可知。問。論釋離塵垢三昧云。是無生忍。答。只是惡趣等不生名無生耳。若不
爾者。何被魔障。論云若得無生無能破者(云云)。又經云。買身欲得大利(論云
初地)及第一利(論云十地)。論主以前並名小菩薩也。新經至第五十見彌勒等
者。彼經第五十二見彌勒。第五十三欲見文殊而見普賢也。前漸後圓者。如玄第四
抄。此中常啼不簡別者。彼在圓。故至後當述。大論名曰須陀摩王者。論音義云。
須陀摩此云普明。仁王大論及賢愚等。雖有少異而事大同。仁王名斑足。論名鹿足。
賢愚名駮足。仁王明講般若。論明戒度。仁王云千王。論云百王。仁王一日。論云
七日。仁王飯食沙門。論云供婆羅門。賢愚云供養道士。具引論文如弘決第三。賢
愚文如疏第一。然此中引仁王。云七日者准大論也。下引論。云九百九十王者。准
仁王也。賢愚有 P:255a 二文。或云千王。或云五百王。靈見師云。論九十九王者。
九百字脱耳。圓測云。智論云百王。仁王賢愚云千王。見聞不同也。文一經一説如
此餘經亦然者。決云。常啼等類是一經之内一説。問。今引華嚴賢首品明圓頓止觀。
結此即云一經一説也。其常啼等是明求者志大。非是圓頓止觀也。萬二千天地之
中央者。經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中央。有人云。三千世界各有四州。三四十二即
萬二千天地。此則據大數耳。私云若細計者。大千界有四百億天地也。如毘曇云佛
爲四王等者。此出古婆沙第四十一。而文略也。彼云佛以聖語爲四天王説四諦。二
解。二不解。佛欲饒益隣愍故。復作毘陀羅語説四諦(新論云。南印度邊國俗語今
引云毘陀羅語)。二不解者。一解。一不解。世尊欲饒益憐愍故。作彌梨車語説四
諦(新論云。蔑戻車今引云梨車)。四皆得解。問。佛能以聖語。爲四王説令其解
不。若能者。何故不使解。不能者偈云何通。偈説佛以一音演説法(乃至)解説諸
法不爲他。一音者謂梵音現種種義者。若中有眞丹人者(新論云至那)謂佛以眞
丹 P:255b 語説。如有釋迦人夜摩那等人各作念。佛以我等語獨爲我説。若貪多者
佛説不淨。嗔多者佛説慈心。癡多者説縁起。不爲他者時會各謂佛爲説法不爲他。
答。應作是説佛能問。若然者何故不令他解。答。爲滿諸天心所念故。二天作是念。
佛爲我作聖語説四諦者我則能解。一天作是念。若佛以毘陀羅語説四諦者我則能
解。一天作是念。若佛以彌梨車語説者我則能解。復次欲現知衆生語言音故。或謂
如來唯作梵語不能作餘語。欲決是疑故作是説。復次受化者。或於如來不變形言
而得受化。或於如來變異形言而得受化。若於如來變異形言而得度者。不變形言
則不得受。復有説者不能。世尊非境界事不能爲境界。佛雖得自在。不能以耳見色
眼聽聲。問。若然者偈義云何通。答。此是歎説之言。斯説太過。如毘婆闍婆提。説
如來常定。如來不眠。皆是歎説。復次如來言音。能遍一切聲境界。如其所念皆悉
能語。如來若作秦語勝秦中生者。如來若作彌梨車語勝彌梨車中生者。復次如來
P:256a 語言速疾迴轉。若作秦語次信釋迦語以速迴轉。故人謂一時(已上略抄)。
論有二説。今引一説也。又一音者梵音等文。是問中文。今爲答文則異本論。藥草
疏及。妙樂處處皆云小乘一音如婆沙等。分別功徳論第五云。如來八音中一音統
八響。一響統百教。一教統百義。一一義領至千萬億。一報萬億其類如是(已上)。
問。婆沙等云。一切天衆皆作聖言。謂彼言辭同中印度(已上)。云何四天中有不
語聖言耶。答。准婆沙文。不了諦理名爲不解。非謂二天不知言詞。問。宗輪論大
衆部等云。佛以一音説一切法。有部義云。非佛一音説一切法。今婆沙既是有部義。
豈可亦有一音説耶。答。彼一音者異今一音。彼意云。一刹那音不説一切法也。故
彼疏云。雖説諸法無我。不能説一念名爲無我。故無我觀此宗自體。不縁自體不名
自體故(已上)。大乘一音至異類等解者。問。大小一音有何不同。答。婆沙云。
一恩者梵音。起信云。圓音一演。此爲異也。梵音則天竺梵語。而衆異聞。圓音則
不思議音。非天竺也。又釋籤第二以小乘名當分一 P:256b 音。法華名跨節一音。
謂一音中但説小乘衆義名爲當分。於一音中具説四教衆義名爲跨節。如意摩尼似
如並列等者。決主未定判。寶思惟譯如意輪經。云振多(如意)摩尼(寶珠)。故
如意珠亦名寶珠。故如意摩尼同異無在。探玄記云。摩尼是珠寶通名。簡通取別。
故云如意摩尼。文大品云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學般若者。文在序品。而決云如廣
乘品。彼無此文。文次照幽谷等者。與經有異。如玄第一記。華嚴十種三世者。經
云十種説三世。今只云十種三世。乃似十箇三世也。又經説第十世云現在世説三
世即一念。今云三世平等。文異義同。大瓔珞倶翼者問佛三世等者。彼經第十一淨
居天品。淨居天子問佛非倶翼也。釋此九竟乃云至應三十卷者。問。第十卷末釋九
種竟。云今欲更論入道要行豈具説耶。不云已下諸文應三十卷。答。是目録文。非
引禪門。又彼第一題下注云。顗禪師於都講説禪法。法愼既預聽學。輒依説採記。
法門深廣難可委悉。若取具足有三十卷。今略出前四卷。要用流通。此本於天台更
P:257a 得治故(云云)。大師傳云。法(愼)私記禪門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刪定
而法愼終(云云)。現行本有十卷。何云四卷及三十卷(更檢)。問。章安具聞大
師説禪門始終耶。若如弘決及禪門文。似如具聞而不具記。若具聞者。籤第一云。
非但未聞不聞等者。歎恨不聞者絶分。如止觀禪門淨名疏等。各有餘分説未終者
名爲不聞(已上)。答。准釋籤文應不具聞。而云具記有三十卷者。雖不聞説法。
只聞卷數也。如傳云。大師常云。禪門著章疏可五十卷(云云)。三藏有通別者。
經律論中通有戒定慧。別配戒定慧也。B:1開章 1 大論五十三秦言畢者。論四十
八云。秦言必(更檢他本)。大論説有九種等者。論牒經云。若法如是説般若波羅
蜜。教照開示分別顯現解釋淺易。有能如是教者。是名清淨説般若。論釋云。説者
若案文。若口傳。教者爲人説般若令受持。照者(如決)。示者視不明指示好醜。
如人有小信小智示道非道。分別者(如決)。顯現者(如決)。説法者説佛意趣
以應衆生。解釋者如嚢中實繋口人不知爲人解嚢。解釋義理。又如重物破折令輕。
因縁譬喩令易解。P:257b 淺易者(如決)。能以十種爲首説般若(已上略抄)。
問。若依經文雖有九種與弘決異。若依論文即云十種。更加説法也。今除初二。又
折重令輕者。是解釋中之二譬也。云何分爲七八兩種。又論但云小信小智。何故決
云小乘眼智。應檢衆本。涅槃疏第一暹滿兩記。並云八門(云云)。問。論中十種
第一説與第八説法有何不同。故經中只有九種。何意論主更加説法。答。第一説者
但是傳文未説其義。故云案文。後説法者正説義也。或時毀善以助不善等者。問。
既弘佛經。豈毀謗善。答。如毀事善以助邪道令解空理。經云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
道等。彼文云略述佛經粗彰圓意至置漸論頓者。此引第二本。故上決云。第二本商
略文云。略引佛經粗彰圓意(云云)。然圓頓中亦無此文。又商略中無不定者。准
上引文略也。具應云無漸不定。第二本未有序文等者。圓頓有序文又無大意三止
觀結。次下諸問並是大師料簡所傳者。問。圓頓止觀。此密觀問答在開章已前是序
文。故應是章安問答。今文開章之後既有章安問答。故 P:258a 此後料簡亦是一具
私問答也。又今以五門釋十章。一列名二。生起。三分別。四料簡。五解釋也。第四
料簡者應約十章。何約三種止觀。故此問答宜在前序。又顯示三文色是門等亦應
在上。以三種文達一門之下。則爲便也(更檢)。禀教之人仍無密益者。問。六根
淨 位 有 口 密 耶 。 又 所 化 衆 得 密 益 耶 。 如 疏 第 七 抄 。 B: 1 發 大 心 1L:6
文不求梵天者。問。住前勤行欣求初住。那云不求。答。文意云。若修止觀入初住
者。設不求報必生報土。慈念功徳生於梵天者。問。恒河女未得禪。如何生梵天。
故雜寶藏及淨名疏等。並云生★利天。答。由慈念子即發慈定。故生梵天。又心地
觀經云。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得遇如來受佛記(云云)。
若准此説作摩醯也。若依六卷泥★經。云生淨妙天。問。此恒河女用何智斷惑。若
世智者。既不求梵。應非欣上。若無漏者。不應生梵。答。但發宿定不必作觀。或可
世智。而不求者。是不求報。非不欣定。或無漏智。雖云梵王是菩薩故。妙報者至
今文且指初住者。問。止觀之果爲但初住亦通極耶。P:258b 若通極者。今云初住。
若但初住者。行者何不期極果。但望分證。答。今論報者是實報土近在初住。若論
證果遠至妙覺。弘決五云。近期初住。遠在極果。止觀大意。小止觀等意。同決文
(云云)。文汗栗駄矣栗駄者。出四卷楞伽經(云云)。文五扇提羅者。本經云。
扇提羅等五人。觀心疏云。扇提五中之一人名也。一業障二報障者。經云二者煩惱
障(云云)。四解脱經火血刀者。藏中無此經。但僞經録中有四事解脱經(云
云)。未得經本。作塗者誤者。玉篇云塗(達呼切道也。路也經也)。又云途(度
古切途路也)。途之與塗同是道路。如何屬誤(更檢)。具三十相唯少白毫千輻
者。問。大論云三十相。又云闕千輻輪(云云)。餘之一相未知何者。今以何知少
白毫耶。調達既作妄語。應無廣長舌也。又作足輪既不作毫。故知有之。答。決文
同慧影師。只是叙古説。權迹多端。故具長舌而亦妄語。或云提婆品疏云。由不妄
語得白毫(云云)。調達今生既作妄語。准知前生亦作妄語。習因不失。故應無白
毫也。若爾應無廣長舌也。或人云。一卷阿含經云。提婆達都將害佛時。P:259a 高
聲唱言。隨我法者便生天上恒受快樂。即以光蟲著於面上如毫光相。亦以鐵判燒
足成文時。有人問言。釋迦衆相無時暫廢。而汝毫光云何存沒不有常見。又我大師
其相無比。汝以熱鐵受痛苦哉。時提婆達都嗔怒答言。瞿曇沙門不知用宜。我能識
知隨宜。是故毫光令見存沒。修苦行者離苦因縁。是故燒足(云云)。然此一卷經
録中不載。諸藏亦無。或云白毫是勝。故可闕之然大論二十九云。彌勒菩薩白衣時
師名婆★利。有三相。眉間白毫。舌覆面。陰藏(云云)。故雖勝相亦具之也。因
茲結恨別構五法者。多論第二云。問。此五法佛常自讚嘆。何故名非法。答。佛所
以讚者。立四聖種能得八聖道。成沙門果。今調達倒説云八聖道向泥★遲。行五法
解脱甚速。故爲非法(已上)。又今云五不居聚落邊寺者。彼論云應居。今不字誤。
舍羅者。此云籌。且據誘衆邊故云畜生心者。又大雲經第四云。善徳婆羅門白佛。
達多増長地獄。實非人類。強名爲人。察其行跡畜生無別(云云)。若依第二本以
達多爲地獄心(云云)。是人生時作 P:259b 偈難佛者。論文但云阿陀婆耆經摩揵
提難中。言決定諸法中(云云更檢)。不云生時難佛等。然亦必須未到定力者。如
玄第六抄(云云)。尼揵者外道通名者。安樂行記云。在家事梵名爲梵志。出家外
道通名尼乾(更檢)。文禪經云佛以四隨等者。勘諸禪經都無此文。經録闕本中
有多禪經(更檢)。又第二本引四隨五復次爲大意五略之證。今在發心。又似不
次第。大論縁起二十一復次者。論文并記第一有二十三復次。若依靈見師云二十
五復次。今一字誤。跋致相貌是第六復次等者。論文跋致是第十三。第一義是第十
五(更檢)。又四三昧通四教故名爲通者。問。若爾念佛亦通四教。應名通也。答。
大論所明念佛三昧唯在大故。今四三昧既出諸經。故通四教。文本末究竟等與第
一義名同者。問。既名不同。何云名同。答。應云名異。恐是文誤。故決云名異義同。
或餘四名皆有技本通別等異。今無此異亦云名同。六即中理及名字皆止觀結者。
亦於相似分眞有止觀結。何但二即。法身八相具如釋迦等者。初住法身菩薩所現
八相如釋 P:260a 迦也。問。因果八相有不同耶。如玄第七記。四種四諦大經聖行
品文等者。問。准下四弘及法華玄涅槃疏等。用大經文證四種云。以八苦等文爲生
滅諦。以解苦無苦而有眞諦等名爲無生。以上智觀苦有無量相等判爲無量。以一
實諦判屬無作。而今決文與彼相違。答。彼經先廣明四諦。次以中智上智明四四諦
觀。次明二諦。後明一諦。而諸文取廣説四諦文爲藏通。以上智觀爲別。以一諦爲
圓。今意只於廣説四諦文内證四四諦。故以解苦無苦爲無生。以有眞諦爲別圓也。
又以中智上智亦別爲四四諦。謂中智藏通。上智別圓。乃至二諦一諦亦爲別段。不
攝四諦中也。苦諦文末凡夫有苦無諦等者。問。經無此文。但云菩薩於是八苦解苦
無苦。二乘不知樂因。爲如是人於下苦中説有樂相。菩薩乃知苦因樂因(抄)。答。
決主准集諦文取意引之。疏云前苦諦文不云有眞故知是通等者。問。疏無此文。但
以而有眞諦之文判屬無生四諦。又云。若欲簡出第三番者。解苦無苦而有眞諦。是
就實中又有二意。次第 P:260b 實是無量。不次第實是無作(云云更檢)。道滅文
末至單約別圓者。問。四教義第二以滅諦四徳爲無生四諦。以涅槃會皆知佛性故。
通人亦通別圓。故滅諦中明四徳也(取意)。又涅槃疏云。滅諦四徳又是生滅滅
諦也。今云別圓。豈不相違。答。聖意多含。故釋不定。若依苦集一具文故。以滅道
文亦屬三藏(云云)。而云滅諦四徳者。滿師約三滿消之。又佛本行集經偈云。彼
若證於甘露法常樂我淨。猶然安(經文)隨相論云。涅槃是常樂我淨(云云)。
道諦常無常者。暹滿二師並云邪常。是八聖道所照境中列諸法也。若依解苦無苦
等已下並屬無生者。滅道文亦屬通教。若以四徳爲佛性者。則屬別圓。問。經文滅
諦即明四徳。道諦則列常無常等。非是末文。何云滅道文末云四徳耶。乃至下文下
智中智等者。應云上智中智。玄文等常引上智中智爲四四諦也。文滅則滅有還無
者。問。滅諦無爲云何生滅。答。滅惑證滅。故名生滅。不同通教不斷煩惱入涅槃
故。大經聖行品文明四四諦。故生滅名亦依經立。經十二云。諸凡夫人有苦無諦。
聲聞縁覺有 P:261a 苦有苦諦。而無眞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眞諦。
諸凡夫人有集無諦。聲聞縁覺有集有集諦。諸菩薩等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眞
諦。聲聞縁覺有滅非眞。菩薩摩訶薩有滅有眞諦。聲聞縁覺有道非眞。菩薩摩訶薩
有道有眞諦(已上)。今文云經言滅非眞諦者。即引此有滅非眞之文耳。四教義
第九引此文釋無生四諦也。又第二明生滅四諦云。即是因縁生滅。以明諦理。故法
華云。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分別説諸法五衆之生滅。(乃至)所言滅者。滅無
爲義。無有子果二縛。故名爲滅。(乃至)涅槃經云。聲聞有苦有苦諦。有集有集
諦。有滅有滅諦。有道有道諦。又明無生四諦云。思益經云。知苦無生(乃至)法
本不生今則無滅。是滅聖諦。前以生滅之理爲諦。今明不生不滅眞空之理爲諦。亦
名四眞諦也。故涅槃云。菩薩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眞諦。解集無集。是故無集
而有眞諦。有滅有眞。有道有眞。故名四眞諦也(已上)。既引大經第十二文。分
爲藏通二種四諦。大經既以大小相對。小滅非眞。故名生滅。故生滅 P:261b 名望
大以立。謂滅煩惱方證涅槃。故名生滅。惑滅故名滅。滅生故名生。不同通教不斷
煩惱入涅槃。故止觀云。滅則滅有還無。決云滅有因果還歸無餘。故亦生滅。搜要
記云。惑滅滅生。故亦生滅(已上)。文釋無生滅諦云。法本不生今則不滅。不生
不滅。故名無生四諦(云云)。涅槃疏第六暹記云。小乘破煩惱方得涅槃。即是無
常(已上)。若依當教雖云證滅即是無爲。今望大乘故名生滅。問。若望通教謂滅
非眞。此乃三藏應無眞諦。答。斷煩惱。已方證涅槃。故從顯得名爲滅諦。非本有
也。一切諸法空無我理本自有之。故滅諦外有法性也。如唯識等。於眞如上離障證
得名爲擇滅。亦名涅槃。眞如是實。涅槃是假(云云)。又藏通眞諦同是界内。而
初修生滅至果方得無生眞諦。此乃當教隨情四諦外有隨智無生理。如却雲已方見
月也。得一破云。滅是無爲不積聚。如何以五蘊證生滅四諦(此破以五衆之生滅
約四諦也)。守護章救云。思益經。勝思惟經。及勝思惟梵天經論。以五陰爲四諦
相。又滅是無爲。此亦不爾。滅諦多有義門。故四諦之理各云 P:262a 不同。豈可一
例哉。又舍利弗説。多聞法如實知食。知食集。知食滅。知食滅道。彼知食滅豈爲
人無我眞如耶。若以滅諦爲無爲者。六無爲八無爲之中何無爲耶。一向以滅諦爲
無爲不積聚耶。又諸小乘經論中。無有處説人無我眞如爲小乘滅諦。勝鬘經中。無
作滅諦爲常住。豈有作滅諦爲無爲常住耶(已上略抄)。凡有五番。釋生滅義。一
云滅諦有多義者。謂生滅之滅及無生之滅等故。二云食滅者。是生滅滅。豈是無生
眞如理耶。三云六八無爲者。唯識等論破小乘無爲。於眞如上假立六八。故小乘滅
非六八也。三無爲外更加眞如無爲。不動無爲。想受滅無爲名六無爲。更開三性眞
如爲八無爲也。唯識二云。苦樂受滅。故名不動。想受不行名想受滅。四云人無我
者。人無我眞如之上離障始得。故名擇滅。故小乘滅非是本來人無我理。即是始得。
故生滅也。下文云。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滅不能淨。若通教意本來自空。非
始得故。五云無作滅者。望大乘滅以小乘滅名生滅故。彼文五義並望大乘奪名生
滅。或云若 P:262b 依成論以煩惱滅名爲滅諦。准彼論意滅諦生滅外有涅槃。非是
望通無生四諦爲生滅也。難云。毘曇成論並以涅槃名爲滅諦。而判涅槃二論不同。
數云滅苦集已則證涅槃善常之法。涅槃有體也。論云苦集滅處即名涅槃。非法滅
處更有別體。涅槃無體也。非煩惱滅外有涅槃。問。涅槃疏七云。舊云合四諦爲二
諦。或言苦集世間是世諦。道滅出世是眞諦。或言三諦是世諦。唯滅是眞諦。或言
四諦皆是世諦。明因果故。無相因果乃是眞諦。或言只四諦是世諦。即世諦是眞諦
(已上無破文)。今家依一義故。云四諦外別立法性。何約隨智。若依一義亦以滅
爲眞。故觀音玄云。若觀眞諦無爲之理(云云)。答。彼以建立爲俗。亡泯爲眞。
故四諦外別立眞諦。若據此義何只三藏。四教皆爾。故彼古義非此中意。觀音玄文
依當分。別明以滅爲眞。問。別教滅諦亦生滅耶。於四諦外立法性不。若云爾者。
諸文不明。若不爾者。別教亦是滅惑證眞。隨智證時方證圓。眞同三藏義。豈非生
滅。答。別教望圓亦是生滅。故守護章云。三諦無常句開 P:263a 出別諦。滅諦常句
開出圓諦。又云無量四諦中滅諦無爲。別教之證道同圓初住故(已上)。問。若爾。
別教四諦亦應名生滅。何名無量四諦。答。別教四諦約出假立。謂彼菩薩廣知界内
界外一切迷悟。約此名無量四諦。謂了二種生死名苦。五住煩惱名集。四教道品名
道。三惑滅名滅。如下四弘中明。既了三藏生滅。亦了通教無生。云何一向名生滅
四諦耶。問。下文云。別圓道滅尚從縁生。因滅無常得三菩提證。若爾圓教亦名生
滅。答。雖云從縁非是實生實滅。故四教皆雖云斷惑證理。而通圓教只明體達。論
相即故。問。下文云。法性是所解。道滅是能解。此通四教。若爾四教皆可云四諦
外別立法性。答。依四諦觀方證眞理。故以道滅猶屬能解。或云。二乘涅槃是智變
相猶屬智。故名生滅也。難云。守護章五義中不明此義。又一家依大經立生滅四諦。
不云智變相也。然守護章引融文釋三諦有爲滅諦無爲云。昔教所明。縱使至於正
體智中親證眞如。猶不眞盡智之生滅。故彼滅諦是智變相。攝相歸智但是道諦。便
是全無所 P:263b 證滅諦。故但三諦也。又云即智變相以爲滅諦也。有爲智内而説
眞證。未眞盡生滅。故入有爲也(云云)。彼以法華眞實證理名爲無作。昔教並爲
有作變相。若准彼者三教滅諦皆是生滅。非只三藏。若言有作四諦滅是有爲故名
三諦者。勝鬘有作具含藏通。若爾無生四諦之中滅諦亦應有爲。又三諦有爲者是
明無作四諦。何以無作爲有作耶。今家判彼無作三諦有爲者。判屬別教不屬有作。
當知山家爲破他師。暫引融文。然異今家。故非盡理耳。道亦應四且據能斷内外苦
集者。問。文云折體拙巧方便者。應是藏通。謂藏是折拙。通是體巧也。次云曲直
長短權實者。應是別圓。謂別是曲長。權圓是直短實也。若云此文爲内外者。界内
不必折拙曲。故界外不必體巧直也。答。折拙曲是藏別二教。體巧直是通圓二教。
故是内外二教相對。次長權者是前三教。言短實者是圓教也。此雖非是内外相對。
從多分説。故云内外。問。若如此者即有四教。何但云二。答。但文相互二二相對。
不如滅諦次第明四。故云二也。和光不同塵者。P:264a 出大經第五。實無煩惱故云
不同。示有煩惱故亦云同。小乘習氣即別惑是者。如第三卷。土體無優劣故名横者。
一一土中各有一教故無勝劣。文方便則三等者。問。通教是界内教。不可界外説之。
若生界外聞無生四諦者。是無量中無生四諦非通教也。不知界外方聞無生屬通教
故。故淨名疏一云。雖無藏通而開別權(云云)。又彼記云。彼土剋實但有別圓二
種人也(云云)。答。雖生界外未聞中道故非別圓。而聞無生故屬通教。謂雖已知
界内折空。未知體空。故説道教爲入頓門。而亦云但説別圓者。雖説通教無斷證果。
故就實論但云別圓。問。若於彼土説通教者。通教亦應明方便土。既不明彼土。何
故彼説通教。答。小宗不明十方淨土。而於淨土亦説三藏。謂聞苦空證小果故。故
通教雖不明界外。何妨界外説無生耶。問。彼聞通教而轉成通教二乘耶。若云成者。
淨名疏云發別圓心不云發通教心。又云但有別圓二種人也。信解疏云同生其土皆
爲菩薩。不云成二乘。若不成者。既聞通教學無 P:264b 生理。豈可不成通教人耶。
答。既學通教。豈非通人。如化城品記。例如藏人至方等會。若習通門即成通人。
故至法華有通二乘。而云發別圓心等者。彼明迴心向大之時所發心也。今論未迴
之前藏人生彼更成通教二乘人也。如方等時藏人轉通至法華會迴心向大。雖成通
人而無斷證。是故但云別圓二人也。問。信解記云。漸趣圓實。豈仍滯偏。故知藏
人直趣佛道非滯通門。答。藏通二乘。生彼迴心皆爲菩薩。故云趣實。彼土既有通
教二乘。何妨藏人轉入通門。此爲調機入頓故也。被彈斥已皆習通門者。問。以三
教訶何但習通。答。別圓呵已。先須爲説通教無生。以此漸機於方等中須得通教生
蘇益故。而此生蘇泛有二義。一約顯露成通二乘。二約冥成通菩薩故。問。既聞斥
二乘。云何被彈已更成通二乘。答。斥有二意。一斥拙度二斥小道。今於方等不可
迴小。故但改拙度更學體觀也。若至方等必到法華者。問。機縁萬差。何必到此。
若於方等有縁法華無縁者。不可到此。況若壽量盡不可來。故淨名記云。於諸味
P:265a 中無學之人便便入滅不到法華。答。佛於方等彈二乘者。爲於法華入頓理
故。若不可來法華會者。佛於方等何苦呵之。若於法華須入實者。既有機縁。不可
頓滅。故大論二十四云。應得道人若死。無有是處(云云)。淨名記者諸味中新受
小者。若決定性何不入滅。今據方等被呵人。故云必到也。問。決七云。通教多分
即生能發。故知少分亦入涅槃不到法華。又化城喩品記云。則二乘人於彼有餘已
成通人。故云通教有餘國也。亦有於此已成通人。謂從鹿苑至方等部重入通教成
無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斷惑(已上)。故知方等重入通教亦生界外。答。亦有不被
呵通二乘生有餘土。故云多分。記文但云於方等會亦成通人。非謂此人生方便土。
約教道説證道必無者。教道報土方説別教。如華嚴會。初住已上名下寂光至出淨
名疏者。彼疏第一有二義。一云第十地爲下。等覺爲中。妙覺爲上。或云初住已上
分見眞理名寂光也。又第六通取十地爲下寂光(云云)。住及不了並約教道者。
問。設約證道亦可云住及不了。P:265b 何云約教。答。決意云。住及不了並可是圓。
今約教道故屬別耳。非謂約證道不云住不了。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一(本終)。止
觀私記卷第一(末)。 叡山沙門證眞撰。十住婆沙有
七種發心等者。論文第六名因大布施發心。今云放光。應是本不同。慧影疏引第六
名云聞法功徳。補注云。決文誤也(已上)。或云華嚴思益等明六度光。故以布施
名放光也。若爾何云放光與今名同耶。又論以諸人行布施。見彼發心名布施發心。
而布施光者是佛布施光。故異凡夫行布施也。又華嚴等一切功徳皆名光明。若爾
七種皆是放光。何但施耶。又十住論云。何前三不退。佛是根本。教令發心。必得
成就尊重佛法。爲欲守護法。於衆生有大悲。是三根本深故。餘四多不成 P:266a
就。根本微弱故(略抄)。問。退不退者只依根利鈍。何關境強弱耶。答。亦有由
境勝劣有退不退耳。又依起信論。前三發心在高位故必不退也。故彼論云。信成就
發心者。逕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自發心。或因正法欲
滅以護法因縁發心。如是發心入正定聚。畢竟不退。若有衆生善根微少。雖値於佛
然起人天二乘種子。設求大乘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未逕一萬劫。於中亦有發心。
謂見佛發心。或供養衆僧發心。或二乘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發心或退失
(略抄)。准知勝位因勝境發心。劣位由劣境發心。故有退不退別。然此亦一往分
判。若再論者。豈無劣位由前三發。行行放光相好全與今文名同者。問。論與今文
並無放光。何云名同。答。本論雖無放光。今文既引放光判其同異。今文神通多約
放光故。問。雖是義同而非名同。放光神通其名別故。答。其佛教與聞法。護法與
法滅。大悲與受苦。並有能所異。會合令義同。放光神通同約能化。故屬名同。如
上文云究竟與第一義名同 P:266b 也。華嚴第六發心不同等者。六十本在第九卷。
又此中聞法聽誡廣説似無別矣。而依新經聞法名聞記別。聽誡名聽戒。廣説名聞
一切智也。文經云煩惱即菩提者。問。此中何故通教但云煩惱即菩提。圓教但云生
死即涅槃耶。答。略擧一邊。文互現耳。理實互通。故通教中云法性不異苦集。苦
即生死。集即煩惱此二即也。圓教中云即凡法是實相。凡法之言通苦集故。即名雖
等不見心性等者。通圓二教相即同異者。通約界内。圓約内外。若約生死。通即分
段。圓即二死。若約諦理。通即但空。圓即三諦。若約斷惑。通雖不斷而實是斷。以
云煩惱即空故也。圓觀煩惱以爲法門。故實不斷。以云煩惱即假中故。如淨名玄第
五説。若約觀智通是念想。未空界外故。圓名實智。融萬法故。問。圓教三觀之中。
空觀且空界内之邊。焉異通教體空。答。圓觀萬法皆是中道。中道之空豈同但空。
又此一空一切空三諦皆空。故異但空。足輪最下等者。相勝劣如疏第十抄。阿含云
佛昇★利等者。出増一二十七。但初召工匠已下。乃 P:267a 至聞者解脱等文無之。
別出造像經也。文如來及相好皆如虚空等者。問。若以無相爲通佛者。何故亦名勝
應身耶。答。以通教即事而眞故。即事故有勝相。而眞故名如空。若於常身分四見
者。只於劣身亦見眞空。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此依金剛般若。但以法身名眞佛
故。説法之功屬法身也。彼經眞佛通於三教。今據空義且屬通佛。及觀經等亦通佛
收者。問。彌陀身相爲是勝應。爲是劣應。若勝應者。以方便土名爲勝應。何以同
居亦爲勝應。若劣應者。今文如何。答。觀無量壽經彌陀身相是勝應故。判屬通教。
故壽量品輔正記明彌陀云。彼是勝應之身(云云)。故今決中十里乃至百億。尚
屬勝應。況六十萬億恒河沙身非勝應耶。然勝應身有多不同。如疏第一抄。問。若
爾安養但説通教耶。答。於淨土中多現勝應以攝諸機。例如釋迦以劣應相攝諸機
也。問。若爾何故第七卷明別圓相好。引彌陀八萬四千相好及。華嚴相海。通佛但
云三十二相。答。彼以内證法身所現大小任運名別圓相。但現劣相 P:267b 不云法
身名藏通佛。故彼亦以三周八相雖無勝相。皆屬圓佛。證法身故。今以勝相非報身
者並屬勝應。各據一義。又補注云。觀經等亦通佛收者。彼經云。佛放眉間光照十
方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十方淨土皆於中現。豈非通佛勝應神變。或
通尊特。亦是勝應義通兩向。故云亦也。故記明尊特身。引淨名云。如須彌山顯于
大海。乃至諸方等經是例非一。既云方等。即攝觀經。彼尊特者亦名勝應故。人謂
指彌陀爲通佛者。失輔行意(略抄)。私云既以藥師判屬勝應。故知彌陀亦屬勝
應。藥師經云如極樂故。若指釋迦爲通佛者。何獨觀經。所言亦者上引肇公及以論
文。加以觀經故云亦也。文一一相好凡聖不得其邊等者。問。今明發心。在名字位。
其別教人亦是博地。焉見報佛方發心耶。圓教發心亦例應同。名字之人豈見法佛。
答。別教初心或見一相。如梵天不見其頂。即知佛身相好無邊方發心也。若別地前
亦見報佛。圓教初心但知色相即是實相方能發心。非謂證見法身理也。故文云一
一 P:268a 相好即是實相。文梵天不見其頂等者。問。只是劣應無見頂相。何屬報
佛。若報身者。梵天目連豈能見之。況復此事亦在阿含。豈闕報佛。答。於小乘中
但云佛有無見頂相。若依大乘是佛身密。密者即是無邊相好。此乃爲彼梵天目連
只現報身一兩相耳。或唐書云。諸文尊特之相不出二種。一者法性身佛華藏塵相。
此相元是實報土身。若赴機縁亦應下之二土。二者生身現起尊特之相。即於三十
二相之上隨現一相無有分齊。如應持不窮其頂。目連不窮其聲。法華中釋迦放光
皆此相也。此相唯在同居(云云)。又今釋尊爲本。故約劣應明三身相。攝論等並
引應持事釋他受用。問。入大乘論。引目連事爲法身何耶。答。彼論大乘佛並名法
身。故以色究竟成道等亦名法身也。如大論中以大乘佛名法性身。問。大衆部説。
如來色身壽量實無邊際。若爾何必報身。答。小宗教門雖云無邊。不測其義。大乘
探之即報身耳。問。若言佛頂無能見者。如何亦有剃佛髮者。答。如五分律。毘尼
母論。佛本行經云。自割螺髮。又化作淨 P:268b 髮師剃頭(云云)。前兩教凡聖
至報身相邊者。佛地論一云。他受用身地上菩薩及諸如來皆測其量。但就地前言
不能測。自受用身佛亦不測(取意)。佛號思惟華者。經云毘夷華。又云七匝。今
云千匝。又云佛身五百四十三萬兆垓二萬億里。自變身三百三十六萬里(更檢他
本)。目連至西方界等者。此引密迹經。若依阿含往東方七恒河沙等。如疏記引。
身子於靈山聞而怪之者。問。身子通力。如何聞於多恒沙國外音聲耶。答。目連既
承佛力。身子何不被加。文論云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者。問。今明他受用身。何
引内證。故淨名疏以證法身。答。若從教道。莊嚴之言即是色相。故爲他受故。決
云今從教道他受用邊。問。地前菩薩見報身耶。若云見者。今決云即是登池菩薩所
見。答。別教教主即是他受。爲凡夫見。而今文者。意云此莊嚴者從教道邊是地前
見。本是登地菩薩見也。化主語時化事即語等者。問。此違倶舍。彼云化身與化主
語必倶非佛。答。有知禮決(云云)婆沙一百三十五云。施設論説。於一時化作佛
身。世尊語時化身亦語。P:269a 化身語時世尊亦語。弟子一時化作弟子。弟子語時
所化便默。所化語時弟子便默。所以者何。佛於心定倶得自在。入出速疾不捨所縁。
發自語已復發他語。以極速故似倶時發。二乘定非極自在。入出遲緩。故捨所縁發
自語。已發於他語。他語起自語已滅。非速故覺知前後。彼復翻説。世尊語時所化
便默。所化語時世尊便默。弟子語時所化亦語。所化語時弟子亦語。不能令其一默
一語(已上略抄)。大論第八及二十六。並同婆沙前説。泰法師云。婆沙二説。倶
舍同後説(云云)。問。若佛與化一時語。故名作一事以爲劣者。大乘佛亦一時説
法。亦應作一(如決引大論)。答。三藏作意。故一時語名作一事。若大乘佛不須
作意。任運動靜。或同時語。或語默倶。既非作意。不可名作。問。大經云。聲聞神
通一心作一。不得衆多(已上)。何以今文判屬佛耶。答。三藏佛事若望大乘猶屬
小乘。故同聲聞。問。大經亦云目連一心作二事。所謂火水。答。神通第一。故作二
事。若望大乘猶屬一事。問。通教佛爲一心作多事不。若作多者既非任運眞化。何
作多事。若 P:269b 作一事與藏佛同。又不可云即俗而眞。答。若望藏佛應作多事。
若望眞化猶屬作意。文各各見佛獨在其前者。問。何以各見判屬通佛。婆沙引經云。
皆謂世尊同其語演説諸法不爲他(云云)。大集經第七明佛不共法中云。各各見
佛正在己前。瞻對之時目不曾★名不共法。何以故。身不可思議故。云既是不共法。
不應只通教。淨名疏釋各各見佛云。四教見別。故云各見(云云)。答。今依勝應
各各見。故判屬通教。如大品序及淨名序各各見者多勝應故。又小乘中不云各見。
婆沙但云不爲他。不云獨在前也。如涅槃時各見如來唯受我供者。經云爾時大千
界猶如安養。故屬勝應也。般若數數放光者。問。彼入王三昧放此光。故應非通佛。
故大論釋放光佛尊特云。法性身佛無邊色像。此衆亦法性身。非生死人(云云)。
淨名疏四度現尊特。亦指大品爲報身。今何意爲勝應。答。佛現此瑞即説共般若。
故屬通佛。亦説別圓故屬報佛。各據一義。其王三昧非獨別圓。故大論釋彼王三昧。
或云第四禪。有人云。一相無相。復次 P:270a 一切三昧皆入其中。故名王三昧。復
次十住菩薩不能知(更檢)。無相者是通教義。其法性身且據報佛。理亦通勝應。
若不爾者豈大品會無生身衆。灌頂巍巍堂堂並勝應神變者。問。彼藥師相只是勝
應。何屬勝應之神變耶。淨名如山亦非神通。答。只是明神變之本質耳。或劣應佛
現此勝應。故指勝應即名神變。若依勝應佛別可論神變。三昧正受即指初地者。既
云見佛。通於分極。且指其初不遮後也。文無記化化等者。問。別教亦明無記化化
耶。若不明者既證法身。豈無此用。若云有者。今文及玄文第六唯圓教明。答。大
論既對聲聞於佛明之。別教應有。今以互相融故。在圓明之。籤二云。無記在別圓。
聲聞滅後不留化事者。倶舍二説。有死留竪體。餘説無留義。今同一義。問。若爾
★梵滅後留水説偈。答。僧★云。不留化者不能變相似身。非不能化水火及己身也
(云云)。私云。婆沙一百三十五亦不留水火等(云云)。★梵水者或本是神通
之餘勢也。九十一文同者。應勘之。大神變經佛現十八變竟等者。此文與經 P:270b
有多不同。若准經文。佛説十八變。今云佛現十八變。又經云佛語文殊。今云文殊
白佛。次如是未爲殊勝已下。是文殊語耳。又經云天子曰一切善惡等。今云文殊言
等(更檢)。故知佛現及文殊初説猶屬通別神變者。佛説十八變及文殊所説事神
變猶屬通別。其十八變亦應云藏。以通攝藏也。問。文殊所説事神變既如淨名不思
議品。何非圓教。答。經文既以理斥事。故知以圓斥偏耳。其毛孔納海等雖亦在圓。
今以理屬圓也。又此決文似亂脱矣。其故知等十七字應在即事神變之下也。解脱
略擧滅諦即有爲無爲二種解脱者。問。或慧解脱者。只是略擧五分法身並屬道諦。
次句寂靜乃眞即是滅諦也。答。或可如此。而以涅槃亦名解脱。故以解脱屬滅諦也。
問。若爾解脱但應無爲。何亦取有爲。答。泛列二解意取無爲也。文聞生滅即解四
諦皆不生不滅者。問。既聞生滅。豈解無生滅。答。如幻生滅無實生滅也。聞通淺
深見等不然者。問。聞既通淺深。見等何不然。答。謂直聞生滅亦謂無生等。乃至
直聞無作亦謂生滅等。P:271a 故聞通淺深也。若見相等不可見勝應而謂劣應等。
故無十六異見不同。但有四見。問。若爾上云見相神變一一皆應生於四解。答。上
文只是假設言之。又若對釋迦劣應但有四見。以劣應爲本有四見故。若對他方佛
亦各有四見。如對彌陀勝應亦有四見。或對他受用亦有四見。故云一一。但於法身
不可有四見。今據大分也。文斷界内塵沙亦伏界外塵沙等者。問。別十住中後三住
亦斷塵沙不。若云斷者。今文但云十行斷塵沙不云十住。弘決云。今明無量不取十
住。又瓔珞經初歡喜行始入法空。今家即云十住入空。十行出假。准知十住只斷見
思。若不斷者。七住思盡。八住已上豈無所斷。故止觀第六云。七住斷思。八九十
住侵習。四念處云。住斷見思。又斷界外上品塵沙。答。別後三住應斷無知。而無
出假。語斷塵沙但學出假未能化物。故屬入空。又瓔珞明。七住我人畢竟不生。故
知七住入空圓滿見思已盡。准知八住已上斷塵沙也。今明無量。故雖斷無知不出
假故不取後三住。而斷塵沙。P:271b 故弘決引四念處云。住斷上品塵沙。意在此也。
問。後三住中爲但斷界内塵沙亦斷界外耶。若云斷界外者。斷惑之法必先斷麁。豈
界内未盡亦斷三界外耶。若不爾者。四念處云。住斷界外上品塵沙。答。八住已上
既生界外。亦學界外化道法門。故亦應斷界外塵沙。不同見思次第別斷。故彼彼並
於内外倶學化道。故並斷之。如三藏菩薩雖未斷正使。而先斷無知。故知塵沙隨意
斷也。唐彦倫師云。四念處文是界外教破界外惑。故分三品對三賢也。有界内外從
勝名界外(云云)。問。十行亦斷界外塵沙不。若云斷者。止觀只云斷界内伏界外。
觀音玄云。十行斷無知兼伏界外塵沙。十向斷界外塵沙正修中道伏無明(已上)。
若不斷者。十行既是正出假位學界内外一十六門。豈可不斷界外障耶。故四念處
十行斷界外中品塵沙。玄文第四云。初以生滅伏見思。次以無生破見思。次正以無
量破内外塵沙。次正用無作伏無明(已上)。答。十行應斷界外塵沙如一邊難。淨
名疏第七明同居土三觀破惑云。從假入空正治 P:272a 同居見思。從空入假正治有
餘恒沙。傍治同居無知(云云)。暹云傍治同居無知者。且約於同居土中修假觀
人。以於十行位中專破界外塵沙。界内任運自除故云傍治也(已上)。而今文等
云界内者。且作次第分内外惑配行向耳。問。十向亦斷界内塵沙不。若云斷者。界
内易斷。不可遠至十迴向位。故觀音玄十向斷界外塵沙。玄文第五云。十行破塵沙。
十迴向破界外塵沙。若云不斷者。今文則云十向斷界内外塵沙。弘決云。十行界内
未盡。又伏界外。答。十行理應已盡界内。而決云界内未盡又伏界外者。於十行中
作此説耳。如初行等界内未盡。又伏界外也。例如十向塵沙未盡又伏無明等。而十
向中云斷界内外者。總結斷蓋。非謂此位正斷界内。若不爾者。則違諸文。問。十
向菩薩既於界内自在出假。超勝十行。故知向位亦斷界内化道障也。答。十向伏無
明故得自在。例如登地斷無明故任運眞化。又解。内外無知同時盡也。而亦云十向
斷界外者。且作内外之次第耳。問。住行亦伏無明不。若云伏者。今文及玄文觀音
等。但於迴向明伏無明。若不伏者。住行既傍 P:272b 修中觀。豈不隨彼亦伏無明。
故四念處云。十住斷界外上品塵沙亦伏無明。四教義等明三十心伏無明也。答。住
行亦可少伏無明。而今文等向正修中正伏無明。不論住行傍修中也。問。十向斷塵
沙。爲用何觀。若用假觀者。十向但修中。何用假觀。四念處云。若進入十迴向。應
捨無量四諦正觀無作四諦。(乃至)迴因向果。迴事向理。迴己濟他。故名迴向。
此位正是解行終心。麁惑已融似中慧淨。斷界外下品塵沙伏無明轉強。如向山趣
前漸易。見相似中道見恒沙佛法。斷恒沙煩惱入相似是自行。出界外假是化他
(已上)。若用中觀者別教三觀各治三惑。如何以中治塵沙惑。答。若十向修圓。
則以中觀治塵沙惑。如四念處文。若據教道修但中觀。既有化他出假。則以假智斷
塵沙惑。淨名疏云。今雖入中道但塵沙佛法悉未現前。應須照俗。道暹兩解。一云
十向。一云地上。四教義第九明別向云。學無量無作四諦斷恒沙煩惱。伏無明別見
(云云)。故四念處云住斷見思又斷界外等者。問。彼異今文。云何引證。如向已
説。文頼縁故假非施權假者。問。於三藏中菩薩出假。何 P:273a 無施權之假。答。
三藏正化二乘。故置菩薩從二乘説。雖有八地至非任運化者。問。別教地前出假亦
非任運。何立施權之假。答。於界内外施十六門。故望通教亦名任運。足指按地至
見實報土者。問。淨名疏云。一云現同居淨土。二云隨機顯現。答。今據坐蓮華。故
屬實報。若據土相是同居耳。此中二對釋漸相也者。問。文云難易等亦如是。結上
文一段竟。故應是漸觀。是無更互單八對也。故下結云淺深輕重漸次觀也。次或云
界内爲重已下。乃至種種互説是一段文。故應爲不定文。然初二重無交互者。只是
文略。例如難易略無更互。既言或云界内爲重。義准亦知堺内爲輕。顯不定義故。
著或言。故下結云更互輕重不定觀也。若但六對爲不定者。於六中則無輕重也。漸
次中有七。謂輕重。巧拙。麁細。枝本。通別。遍不遍。難易也。不定有八。或云界内
已上有八對。謂輕重。淺深。巧拙。麁細。枝本。通別。遍不遍。難易也。文界内稱機
界外不稱機者。界内遍逗衆機。故云稱機。界外不爾。故云不稱。文界内有能所界
外無能 P:273b 所者。不稱機故名無能所。誓名唯大者。但菩薩故。城謂乾城俗云
蜃氣等者。問。乾闥婆者八部衆中之一也。彼之所居名乾闥城。何云蜃氣。若謂鬼
城應是實體。何云無實。答。恐是蜃氣在海上現似彼鬼城。故無實體。若實鬼城在
十寶山。應有實體(更檢)。聲聞法中無城等喩者。問。今文明三藏中即云行城等。
阿含等經五陰五喩皆同今文。豈無城喩。成論解脱道論等亦爾。禪祕要經明空云。
如幻化如乾闥婆城。答。城似體空。故應在大。若小乘中但譬折空。此取分喩。無
全喩故。云無城喩。問。若爾亦應云無幻譬。是體空故。答。大論六云。聲聞法中無
揵闥婆城喩。有種種餘無常譬喩。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
幻(云云)。答。幻已無。故亦喩折空。城近見無。不似折空。若據全喩幻城在大。
故決云。此是共部。是故兼之。問。阿含及華嚴中五陰。五譬並同今文。故知單小
唯大同用此喩。何云共部故兼用耶。答。今據全喩。故分大小。若據分喩大小通用。
大經二十四云四大毒蛇等者。在二十一及二十九。一大不調 P:274a 能令犯重者。
問。由惑造罪。何由四大犯重。答。四大造諸根。諸根起惑耳。如大經説(云云)。
大經二十八云佛問匿王等者。文在二十七。曠大只是分段者。文無曠大之言。釋何
文耶。補注云曠大者恐誤。應云横截也。天帝於東門者。若依大論因果經等云淨居
天(云云)。次引大經即前四諦初文所引是也者。前四諦初不引此文。但弘決中
雖引此文。爲別圓諦不屬通教。如來爲善不善因者。問。別教隔歴事理各別。如何
從理生事法耶。答。理是所依。事是能依。事理別故有能所也。若圓教者理即是事
不計自生。具如下文(云云)。文直通化城者。問。通教二乘速取證耶。若云爾者。
經論不別明速取證二乘。若不速者。既是直通。云何不速。例如直通寶渚。即速證
故。答。即指煩惱全是涅槃。故云直通。非謂時節。若准三藏利根二乘經六十百劫
者。通教利根亦可經劫。文見思滅名十住塵沙滅名十行等者。問。別教只是界外事
教。故無量四諦但應以無明滅爲滅諦。何以見思塵沙滅亦爲滅諦。以藏通道滅於
別爲苦集。何以見 P:274b 思塵沙滅亦名滅諦耶。答。若據當分自行修入。則如所
問。即以生死爲苦。無明爲集。中道慧爲道。大涅槃爲滅。今廣以界内外解惑爲四
諦者。無量四諦是出假智。廣知界内外一切解惑。約此明四諦名無量四諦。故於四
諦各有無量。苦集道中廣取一切。豈滅諦唯大涅槃耶。文分別十六門道滅等者。問。
別人初心亦縁圓教四諦而發心耶。若云爾者。別人證時方成圓理。不關初心。故決
云無作是果等。若不爾者。今云縁十六。淨名玄第三云。別教菩薩縁無量無作四諦
發心。答。初縁但中。如諸文説。淨名玄文。約證道説。問。若爾。決云雖遠期中正
意是縁無量發心。意云雖期圓中正縁無量也。四教義第九云。初明十信聞説別教
因縁假名無量四諦佛性之理。心順不疑。(乃至)問。前明涅槃經四種四諦辨位。
別教位何故但約無量四諦發弘誓不取餘三種四諦。答。若在別教此四四諦皆名無
量。所以者何。菩薩觀無量生滅四諦調心異於二乘。觀無量無生滅四諦斷界内結
異於二乘。觀如來藏無量四諦。爾時無作亦名無量。P:275a 所以者何。依一實諦即
有四諦名爲無作。世出世因果無邊亦名無量。縁無量發心即是四種四諦也。問。若
有無作何意不約無作發心。答。此無作猶是無量。以無作證果時名非不思議無作
也。如生滅盡無非是無生四諦也(已上略抄)。故知縁無量者其中即有圓四諦也。
故淨名玄云。縁無量無作。答。別教十行出假明四種四諦者。是出假故。觀如來藏
有界内界外世出世因果。其中實報土因果者是斷無明證中道故。即是無作四諦。
而於地前猶是但中。故名無量。至果即爲無作四諦。故於地前雖立無作。實約地上
證道説之。故云無作猶名無量。又云無作是果。果不通因。問。無作四諦廣通諸法。
豈但實報土因果耶。答。若入證道地前即成住前諸位。故廣攝也。華嚴歎初住心云
如心佛亦爾等者。問。此是夜摩天宮説偈讚佛。何云初住。答。總是讚佛。而云若
能如是解彼人眞見佛等。是歎初住證理位也。寶性論有神通人等者。彼論第二卷
文。只如華嚴。不云通人見法滅以經卷藏塵等也。下第三卷引菩提心論有此説。今
P:275b 合引兩論文耳。佛爲衆生始終説法以爲一藏者。問。若爾佛只爲八萬人説
法耶。答。非必總以一代説教爲八萬藏。是佛別説八萬藏也。倶舍光師疏云。謂佛
別説八萬法蘊。一一同法蘊足論有六千頌。悲華經第九云。聲聞八萬四千法聚。縁
覺九萬法聚。菩薩十億法聚(云云)。若依此説具據小乘名八萬也。半月説戒以
爲一藏者。問。若以半月説爲一藏者。一年則有二十四藏。釋迦一代説法。經五十
年則有一千二百藏也。答。半月説戒者。是指一卷戒經。如是經卷則有八萬卷。非
謂一月唯説二藏。六萬六千偈爲一藏者。倶舍云六千偈。後引婆沙約隨眠等者。彼
論不引婆沙。今引頌疏。報恩經第六亦有多解至餘同多論者。問。報恩第六。多論
第一。文義是同。既無不同。何云餘同耶。且如明八萬法藏。彼此同有七説。決引
多論略無二説。一云十六字爲半偈。三十二字爲一偈。如是八萬。又云長短偈。四
十二字爲一偈。如是八萬(已上)。一偈爲一藏之説。非只報恩也。答。恐是本不
同耳(更檢之。報恩多論倶是後秦失譯。恐是同人譯之。故文句全同也)。問。若
以一偈名 P:276a 一藏者。佛但説八萬偈耶。答。是佛別説八萬法藏。非謂一代總
有八萬。如向已説。問。報恩經中引諸師異義者。是佛引耶。若云爾者。佛自明説。
何引滅後論師義耶。若非佛説者。彼第六卷初云。優婆離問。佛一一答(云云)。
故知答文皆佛説也。答。引論師者。應是出經者所引。言佛答者約多分説。或云報
恩經是賢聖集。故引諸説也。今謂彼經説處。同聞。通序。別序。正説。流通。並同
常説。諸賢聖集則不如是。故諸家目録皆爲正經。但第六卷引經解釋。録諸異義。
似同論藏。而引異義者。佛説正經亦有此事。如優婆塞戒經第二明三十二相中引
諸師義。佛本行集經第二。第四。第十一卷等。多諸部異説。或疏。或注。其文繁多。
乃至亦明佛滅後事。私云。多論第一全同報恩第六。不可小律同大乘經。又多論者
是釋律義。是故次第釋世尊義及其説處毘舍離國。並或律義。而報恩經前後六卷
明報恩義。此第六卷非此部類。全同律文。恐是後人以多論雜報恩中。賢劫經佛初
發心等者。經第三云。菩薩有六事。業習進行法修度無極。有六 P:276b 事。光曜度
無極有六事。世度無極(乃至)有分舍利度無極。是諸比丘菩薩所行。二千一百
寂然無極。其中別一百度無極。除四大去六衰令無有餘淫怒癡等分。四事各二千
一百。合八千四百。各別有十事。合八萬四千(略抄)。又第十卷云。一變爲十
(云云)。問。十事及一變爲是何等。若以四大六衰爲十者。四大六衰別在一百。
不通二千一百。若非四大六衰者。佛地論第六引賢劫經云。始終有三百五十。一一
皆六度有二千一百。約四分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十種合數八
萬四千(云云)。答。論文分明四大六衰爲十事也。亦名十變生十等。然本經一百
度云除四大六衰者。只是擧十事數耳。玄文第一引賢劫經云。三百五十法門。各有
六度合二千一百。對破四分煩惱成八千四百。一變爲十合八萬四千(已上)。准
此一變爲十者。即四大六衰之十事也。又玄文云。又一説。佛地三百五十法門。一
一門有十善。合三千五百。治四分則一萬四千。又治六根即八萬四千也。仁王私記
云。以二千一百對十法。謂四大六衰。又對十善即 P:277a 二萬一千。又對四分即
八萬四千。結名唯有百九十六者。今檢彼經。列名中有百九十九。於廣釋中開計有
三百三十三。其中八部八等。經中不開。若開爲十六者都成三百四十九(更檢)。
亦不別云至皆應具六者。列名中初二十有六字名。已後略之。從第二卷至第十卷
廣釋諸度。一一具約六度説之。法華疏佛地三百五十等者。在玄文第一。婆沙楞伽
其意大同者。問。楞伽不明八萬法藏。何云同耶。又婆沙中釋八萬藏雖有多説。無
賢劫經説。劫亦不可云婆沙同賢劫也。此有三經者。問。開元録凡有四本。更有大
乘伽耶山頂經。唐菩提流支譯。依大周録總擧六經。答。今依内典録也。今且擧異
名經耳。伽耶山頂有二本。故不重出也。大周録中同名重出。藏中唯有四本也。今
文所引多是伽耶山頂經等者。問。今的云文殊問經。彼經即有今所引文。彼經佛答
文云。常隨菩提相而發其心。出於三界過世俗法。滅諸發無發。是發菩提心。如如
法性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云云略抄)。此文即同今文所引。何云多引伽耶
P:277b 山頂。彼伽耶山即無常隨菩提相文。亦有住字。如決所引。即異止觀所引文
也。故不可云引伽耶山。又無隨而隨已下。諸本並無。決云附彼經意文兼義釋。華
嚴第七發菩提心等者。文在古經第十一。又經云説十二縁起。今云十二部經是相
違(更檢)。如金剛山從上穿下等者。論三十三云。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云
云)。小大青三牛至皆悉十十増者。此文出大經第十。而違經文。經列三牛十四象
即成十七重。今列十二象。即有十五重。而云十六重。又人中力士與鉢健提是別人
也。足前成十九重。校那羅延而云力士。名鉢健提即似一人。也。十四象者。凡象。
野象。二牙象。四牙象。雪山白象。香象。青象。黄象。赤象。白象。山象。優鉢羅象。
拘物頭象。分陀利象也。第八決云。三牛。十四象。力士。鉢健提。釋籤第四所引同
經。今文略誤也。文一比丘白佛至施主之恩者。彼經無此文。但云二人應受供養等。
如決所引。應定取他經意加言引耳(更檢)。比丘三十六垢者。彼經沙門品云。沙
門垢有三十二。經文具列。決中略擧十 P:278a 三。即是初十二及第三十二也。比
丘品中但雜説比丘過。不云三十六。今六字誤也。應是翻譯前後不同未檢餘部者。
問。彼經單本。是北梁沙門道★譯。編入寶積部中。何云翻譯前後不同。答。只是
他部異譯經應有此事耳。非謂此經同本異譯也。四分律第六十。佛説破戒人不堪
受施時。六十比丘欲還俗(云云)。彼經在小者。問。彼方等部。何云小耶。答。彼
經約小乘無常觀人明此功徳。故云在小。非謂小乘經也。論中虚受信施後爲肉山
者。南山四分抄引五百問論。比丘命終作一肉山。一國人取食。隨生。負昔施償之
(云云)。自鏡録中身爲蕈者。彼録第二。新羅國一禪師。死後於施主園中古木生
煖菌。家人取食無盡。隣人取之作聲喚(云云)。文邊見之癡者。問。經論十業道
中唯取邪見。今何云邊見。答。經云。邪見中重謂之邊見(已上)。應是邪見中取
撥因果邪見名邊見。似斷見故。今文應云邊見之邪見。而云癡者。邪見癡究竟故也。
唯教名輕者。大乘十種但取嗔恚。小乘四重不取意三。補注云。貪癡二惡。大小教
中説以爲輕 P:278b(云云)。問。於心境理爲重。何故教門判爲輕。今密藏經既以
意三皆爲重罪。豈非教中亦爲重耶。答。小乘但制身口。故不取意三。大乘戒中唯
有嗔恚違背大悲。捨衆生故爲重禁也。今密藏但明十惡中重。故三皆重。非是戒中
之輕重也。如大論明。罪福輕重。毘尼輕重。是不同也(取意)。問。以邪見爲菩
薩重禁耶。若爲重者。今云唯教名輕。若非重者撥無衆生。故背下化衆生之行。撥
無三寶故。違上求菩提之志。若爲他説令他造惡。故於菩薩應爲最重。答。具縛凡
夫誰無煩惱。故於戒門並制身口。故内邪見不爲重禁。第二決云。大小兩乘。若制
罪邊咸制身口(已上)。問。謗三寶戒豈非邪見。故菩薩戒疏名邪見戒。答。戒疏
云。謗三寶亦云謗菩薩法。或云邪見邪説戒。★是解不稱理。言不當實。異解説者
皆名爲謗(云云)。但起邪見不發言者不名謗也。故戒疏云。前人令解。弘決云。
以説他過。讚毀及謗。與口三過相渉入故(已上)。謗三寶者是惡口故。問。十重
之中。慳貪嗔恚豈不制意。答。不慳貪者。是勸布施。不嗔恚者。亦制罵辱。若不爾
P:279a 者。凡夫並有慳貪嗔恚。誰持此戒。當知内心雖起慳嗔。而強施之。忍不發
言爲持戒也。問。若爾。觀心論疏十重四十八輕戒正制意。以心爲體(取意)。答。
彼明制戒意在觀門。若無觀智但同事戒。非大乘戒。如不殺戒事相是一。由内心異。
故有事相及四教別。問。慳貪嗔恚雖加身口。而以貪嗔亦名重禁。故起邪見。雖加
謗言應以邪見亦爲重禁。答。邪見有三。若起上邪見起邪見時。即捨戒。故出謗言
時不名犯重。若餘邪見起戒邊輕。謗法邊重。故從謗邊。是惡口攝。具如戒疏。問。
十善戒中亦制意三。十重云何不制意地。答。止十不善戒既非律儀戒。故不專制身
口。十善是性戒。故止性惡也。問。大般若等亦以十善名菩薩戒。豈非意三。亦是
菩薩戒。答。十善戒是萬行本。故亦名爲菩薩戒也。然非律儀戒故不同十重。問。
論云。以菩薩戒名攝善法戒。既非律儀戒。何不制意地。答。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既是作法受得亦制身口。故是律儀戒。自餘諸行名攝善法戒。故經云。攝善法戒者
六波羅蜜等諸行也。而亦以菩薩戒 P:279b 爲攝善法戒者。菩薩戒中一一支分攝諸
行。故亦名攝善也。問。於輕戒中亦制内心。不加身口。如暫念。小乘等於重禁中
何故必加身口罪耶。答。彼戒意。但應行大道中必有身口。何以故下今文釋出等者。
問。何以故已下乃至其義亦如是並是經文。何云今文釋出。故經云。何故迦葉法無
積聚。法無集無惱。一切諸法生滅不住。因縁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若心生滅
一切結使亦生已滅。若如是解無犯犯處。若犯有住無有是處(次擧闇室譬)。答。
恐是字誤。應云經文釋出也。故下決引經譬文。又云。此經具四下判前經文。故知
爾前並是經文。又今文云不生不住。異經文也。文初菩提心除重重十惡者。問。倶
舍云。造逆定加行。無離染得果。答。小乘戒藏不許懺重。經藏念空即許懺也。今
文空無我亦是經藏。故滅罪也。譬喩者言五逆亦轉。亦應依理觀耳。但雖滅罪不云
得果。問。若初發心滅罪者。如何佛果猶有惡業。答。菩薩萬行皆爲佛果不望滅罪。
故雖智深不必罪滅。如婆沙云。鮮白比丘尼只施一衣。起別願。P:280a 故世世有衣。
菩薩雖施無量衣等但願成佛。故不感衣(取意)。成論第七云。佛一切智人。無惡
業報。斷一切不善法根本。故但以無量神通方便爲佛事(已上)。文六即者。問。
有何證據立此六即。答。内凡。外凡。分聖。極聖。是爲四即。經論常有。更加無聞
及以聞教名初二即。依義依名更求何證。如四教等。經論有義。故立其名。非經論
中的出其名。維★決引大論五菩提華嚴聞圓法等。廣修決引三因佛性爲六即證。
守護章云。依貧女寶藏安立六即位(云云)。此皆是義非有其名。從義師四教記
云。起信論中有三。即謂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云云)。文爲初心是爲後心是
等者。問。初心者是何即耶。決云今明發心在名字位。又云初即是理。又云爲約理
具名爲顯是如何一定。答。發大心者是名字也。而此發心名爲是者。爲從理性。爲
從果地。故答此問則明六即顯是。是故二文不相違也。決云今發心爲約理具名爲
顯是。爲約究竟方名顯是。須菩提何故作此問等者。經云須菩提白佛言。菩薩用初
心得阿耨菩提。用 P:280b 後心得阿耨菩提。世尊是初心不在後心。後心不在初心。
心心數法不倶。云何善根増益。若善根不増。云何當得菩提。論釋云。問。須菩提
何縁作此問。答。須菩提上聞諸法不増不減心自生疑。若諸法不増不減云何得無
上道。復次若以如實正行得無上道。唯佛能爾。菩薩未斷無明等煩惱。云何能如實
正行。復次須菩提此中自説問難因縁。所謂初心不至後心。後心不在初心。云何増
益善根得無上道。如是等因縁故作此問(已上論文)。決引論兩解而文略也。問。
經自有問難因縁。云何論主問云何縁作此問耶。答。中初二義都非經意。答。爲欲
釋出種種義故。於經文外別出他義。大論前後常有此例。聖意無邊。故別出之。論
第三釋經文自有。故決主不引之。文信故不謗智故不懼者。問。下文云始凡故除疑
怯。終聖故除慢大。故今應云信故不怯。智故不慢。答。泛論信智各有多義。謂聞
一念即是。以有信故不謗言無。亦不怯疑。以有智故不懼無分。亦無上慢。於上下
各明一義也。文一念心即如來藏理 P:281a 者。問。爲但理性名理即。爲亦聞教名
理即。若云但理者。淨名玄五云。禀教修集之行人即是理即初聞圓教信心領納是
名字即(云云)。觀經疏明理即云。涅槃云。一切衆生即是佛。如來藏經十喩。淨
名云。一切衆生皆知。寶篋云。佛界衆生界一界無別界。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
切處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生解脱想。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
(云云抄)。涅槃菩薩品疏云。聞經未發心名理即。聞經發心是名字菩薩(取
意)。准此等文。聞名生解亦名理即。若云爾者聞名是名字非理即也。答。諸文皆
云理性名理即。而淨名玄既云禀教修集之行人。故指行人名理即。非指禀教也。故
次句云。初聞圓教是名字即。觀經疏圓智圓覺等者。源清師記云。直指衆生當體具
足三徳。故云此是圓智圓覺諸法。智即般若。覺即解脱。法即法身。次遍一切處者。
正明諸法即法身也。雖五無間等者。即解脱也。雖昏肓等即般若也。皆生解脱想者。
蓋大師説時且順淨名經。故云生及想耳。經云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 。
P:281b 今依前義方顯性徳。或文誤耳(云云)。又知禮記云。本性圓智(云云)。
又云雖五無間而皆當體是三解脱(云云)。彼師意改生爲三。又除想字也。私云
彼疏先引諸經明衆生即佛者。此是以圓智圓覺了諸法故。明理即佛也。若非圓智
圓覺者不可明理即佛。故非謂圓智圓覺之人是理即位也。涅槃疏者雖聞名字而謗
不信。故爲理即。故生信心爲名字也。文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等者。若准餘文以如來
藏名爲假諦。今指理性總名藏理。故分三諦。文於名字中通達解了等者。問。若但
聞名不通達者。亦屬名字即耶。若云是者。今云通達解了。若云非者既聞名字。不
是理即。故下斥名字即云。既不通達。寧是菩提。淨名玄第一云。名字即者涅槃云。
舊醫妄計涅槃常樂我淨名。蟲食木偶得成字。是蟲不知是字非字。有智之人。終不
説言是蟲解字。今末世學問坐禪之人。聞此大乘方等經説婬怒癡性即是解脱大涅
槃不可復滅。不究竟深義。執此名謂眞解脱。是則同舊醫之過。此是名字即也。圓
頓止觀斥北國惡取 P:282a 空人云。不能得悟口唱即是。但得名字未入觀行相似眞
實。造地獄業乃順非道。不善得佛意。今文第九云。由理即是得有名字即是。從初
發心聞説大乘。知衆生即是佛。心謬取著不能觀行。如蟲食木偶得成字(已上)。
此等諸文。雖生僻見是名字即。答。但聞衆生即是佛故謂已均佛。不肯修行。此是
大乘上慢之人。雖云上慢既聞實相。故屬名字。凡前五即並分位長。故於名字亦有
淺深。如今學者智有淺深。問。理即云何亦有淺深。答。非但闡提無聞之徒。亦有
聞經不知何義。亦理即攝。如今男女。雖信大乘。但聞經音都不識知。是理即也。
大論九十三云有慧無多聞等者。文在第五。又論第二句。云有燈而無目。今云無照
者依玄文第一。問。若翻初句。第二句應云無目無所見。何云有燈。答。以多聞故
名曰大明。因聞得智。亦名有燈。而無觀智故云無照。便能成就第三地觀者。具經
文云。先學愛樂。次深心。次大慈。次大悲。次四無量。次得五通。次成就六度。次
通達方便。次住第三順忍。P:282b 次得無生忍。次諸佛授記。次入第八菩薩地。次
得諸佛現前三昧。次常不離見佛。次具足一切佛法因縁。次能起莊嚴佛土功徳。次
具生王家種性。次入胎出生。次具十地。次得授佛職號。次得一切菩薩三昧。次得
首楞嚴三昧。次能爲衆生施作佛事。而亦不捨菩薩行法(物列二十三法決文略
也)。仍似通教位者。問。經云第三順忍。即五忍中第三順忍。次入無生即第四忍。
不似通位。通順忍在第二故。次得無生忍即當第三地。答。恐是異本云第三地歟。
次無生忍者應是第七地。或云准玄文第四及四教義等。並云以三忍判通教位。伏
忍是乾慧。順忍是性地。無生是八人。即無生忍。是第三地故。今決云第三地觀者。
是指經文無生忍也。非謂第三順忍之文。既約三忍。故云似通。然彼經云。第三順
忍者。是指順忍四善根中忍爲第三。爲不退也。難云。彼經無生忍既無第三言。如
何私加第三之字方云似通。彼經順忍有第三言。應指彼也。又何經論中以忍位名
順忍耶。又依四忍於別圓教。亦以無出生爲第三位。何只通教獨 P:283a 以無生爲
第三耶。問。今明楞嚴定。何關通教。答。是附通位明楞嚴定。非實通位。故云似也。
而不得云所説名經者。問。天仙化人所説尚名爲經。況相似耶。答。但以法輪名爲
經。故但云先佛經中説。故相似所説未可名經。故決云若是分眞八相作佛。即如淨
名雖轉法輪。佛在世時。天人等説以佛印故亦得名經。此則佛説名爲經也。若相似
説佛印定者亦可名經。非自力耳。故記云。下四印定亦名佛説。文入銅輪位初破無
明等者。破惑入位。入位破惑。義有左右。故不定判。具如玄第三記。瓔珞以因位
譬六輪等者。問。彼經以銅銀金瑠璃摩尼水精。如次以對住行向地等妙也。決中何
故初加鐵輪。後除水精。但云因位。答。彼經六輪之外。別以十信名爲鐵輪。今取
碾惑名爲輪。故十信斷惑。故加鐵輪。妙覺無斷。故且除之。決九云。今明因位。退
加十信以爲六輪。不取妙覺。問。仁王瓔珞作輪王。故名四輪六輪。今家何意破惑
名輪。答。經依外用。今據内證。若別十信名鐵輪者。只據外用不依内也。問。水精
P:283b 摩尼勝劣天地。何以經文以劣水精對妙覺耶。答。經云。水精瓔珞内外明徹。
妙覺常住湛然明淨名一切智。若四教義水精爲等覺。摩尼對妙覺。經依明淨。釋依
勝劣。六定者。經云六慧。謂聞思修等也。擧大經月喩品以喩位義者。問。光用増
減以對次位。不引月喩品。今文中十四日月等者。應是梵行品文也。月喩品云。若
見月初皆謂一日。起初月想見月盛滿謂十五月。生盛滿想而此月實無増減。因須
彌山而有増減。如來亦爾。或現初生。或現入滅(云云)。經喩極果八相。非是因
果智斷相也。答。恐是字誤。應云月愛。故究竟即中決云。猶是大經月愛中意。故
知今擧月愛。故至下文亦云猶也。又玄文第五具引兩文。故今亦含二文。決於上下
各指一耳。妙音加佛十界具足者。問。觀音亦有佛身。何獨云妙音。答。今明普門
十界之身。通指兩品。初云三十三身十九説法。乃至天鬼畜修者是指觀音。亦通妙
音。次云應以地獄菩薩等者。是指妙音品。以觀音品無此二界故指妙音。其妙音品
更加佛身十界具足。觀音雖加 P:284a 佛不具十界故。文伏心觀行明心對相似等者。
論云二者伏心菩提。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明心菩提。觀三世諸
法本末總想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已上)。
問。伏心斷惑。何對觀行。明心得實相。應是聖位。答。既名伏心。應是以伏名爲斷
耳。若實斷者。則同出到。明心只得相似實相。若實得者。亦同出到。又決所引論
文。但云於諸煩惱不云斷故。或論本同決。又第三只云觀實相無得字故。文破見名
斷思惟名伏者。問。斷伏通見思。云何分別之。答。此引破前伏後也。謂見道破後
修道中伏也。非謂思惑唯伏無斷也。文驪龍頷下者。大論云。龍王頭上。又云父龍
首餝。又五十九釋摩尼寶珠云。有人云。龍王惱中出。有言是帝釋所執金剛。與修
羅鬪時。碎落閻浮提。有言。古佛舍利變成此珠。以益衆生。有言。衆生福徳因縁
自然有此珠。此寶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此有二種。天
上珠徳具足。人間珠徳不具(略抄)。報恩經中。善友太子從龍王乞左耳中
P:284b 如意寶珠。若依新寶藏經云。此珠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三十八萬里。此
珠名曰金剛堅也。觀佛一云。金翅鳥肉心爲如意珠(云云)。一切經音義云。驪龍
力支反。純黒也。尸子云。玉淵之中驪龍蟠焉。頷下有珠也(已上音義文)。今文
依俗書。故異諸文也。又大日經疏云。如意寶在石朴中。棄在衢路。然知寶者見有
其相。去石取寶瑩發光顯。置幢雨寶(云云)。大論九十九明月神珠等者。(檢)
陽數之極者一三五七九爲陽數。二四六八十爲二陰數。騰空而還者。問。往既辛苦。
還何昇空。答。賢愚經明。大施太子得珠求願。若實之摩尼當令我飛空。即飛出海
外。報恩經善友太子得珠還時。大海龍王使諸龍神飛空送之(云云)。天台止觀
私 記 卷 第 一 ( 末 終 ) 。 P:285aB: 2 修 大 行 2 止 觀 私 記 卷 第 二 ( 本 ) 。
叡山沙門證眞撰。大經云如乳要待人功等者。此違經文。經云乳不假縁必當成。酪
生酥不爾。要待人功(云云)。今文總略耳。今文存略故云善心一處住者。問。善
心一處住等文在論第七。決所引文。是論第二十二釋三三昧文也。二文既異。何云
今文略也。非所縁理得一行名等者。問。諸經定慧並從所縁得名。文殊説經云。文
殊白佛。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繋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大般若曼殊師
利分云。云何名爲一相莊嚴三摩地。諸菩薩衆云何修行。佛言。以法界相而爲莊嚴。
是名爲一相莊嚴三摩地。若欲入是三摩地。先學般若知眞法界。大論四十七釋百
八三昧中云。一行三昧者。常一行畢竟空相應三昧中。更無餘行次第(云云)。起
信論云。依是三昧即知法界一相。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
知眞如是三昧根本(云云)。答。若依本經。從 P:285b 理得名。今列四行相濫餘。
故且約身儀不兼餘事。故名一行。若常行等雖略身儀。而兼餘事。謂亦兼稱佛名。
故不名一行也。止觀大意云。常坐亦名一行三昧。唯專念法界故也(云云)。宗義
集云。問。何故彼經名一行耶。答。唯觀法界故。即法華三昧異名也。問。山家顯戒
論云。南岳一行依常坐行得一行名(云云)。答。如向已會。恐濫餘故。問。今一
行三昧亦稱佛名。何云不兼。答。但爲助道故稱佛名。非正行也。故決云。順行故
默。除障故説。問。決云常坐等者約身儀爲名。若從法爲名者。常坐名一行等。既
云約法。豈不約理。答。法是教法。謂本教法中爲一行等耳。問。若濫餘者。何故方
等三昧從理得名。文出文殊説文殊問者。文殊説經下卷云。文殊白佛。當云何行速
得菩提。佛言。如般若所説行復有一行三昧。速得菩提。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繋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如説修行。
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縁不退不壞。不可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欲 P:286a
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繋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
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徳無量與
諸佛功徳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徳。入一行
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已上略抄)。文殊問經下卷云。文殊白佛。
復有何法能生此定。佛言。慙愧懺悔恭敬供養。事説法人如供養佛。以此四法能生
禪定。復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
(已上)。問。文殊説經一行三昧。不云常坐及九十日。文殊問但云修無我想。不
名一行。何以得知兩經共明同一三昧。答。文殊問中廣明中道。故彼無我是法界理。
文殊説云端身正向。是端坐也。故大般若云結跏趺坐。兩經同明坐。故共爲一行。
問。方等法華同明半行半坐。而三昧不同。何妨此二經雖同坐儀而不同也。答。方
等法華事儀各別故分爲二。此但端坐無別事儀。故合爲一也。圓頓云。常坐三昧出
文殊問般若經。論其事相。如 P:286b 彼文云。當於一靜室安一繩床。專念十方佛。
或言但念一佛與十方佛功徳等。即是念佛三昧。更無餘法。脇不柱床。無休息意。
心心相續終不間念稱爲一行三昧也。事相具如彼經。又明用心方法者。即繋縁法
界。一念法界也(云云)。彼雖云文殊問而似文殊説也。但經不云安一繩床脇不
柱床等。今取意加言耳。問。經但云念一佛。何云十方佛。文殊般若者。問諸家經
録。文殊問經列雜經中。非般若部。又題無般若名。云何今爲般若部經。以般若部
皆題般若名也。答。彼經非必是般若部。而今名爲般若部者。彼經廣明般若故也。
經云大小諸乘從般若生。又云此法不思議。是修行般若(云云)。金光明玄云。文
殊問般若云。無發是菩提心(已上)。此文出伽耶山頂經。亦名文殊問菩提經。彼
亦非般若部。而亦名般若。此經例爾。又唯識了義燈第一明十八部諍論中云。如宗
輪論。並文殊所問般若具説。又慓師大品疏云。自有五時般若。文殊問般若一卷
(云云)。但此文殊問或是文殊説般若乎。或有一卷。或有二卷。金剛經 P:287a
疏列八部般若。第七部名文殊問般若。彼是文殊説耳。八部般若同大般若前八會
故。又八部名本出金剛仙論。彼以第七但名文殊般若也。或云濡首菩薩清淨分衞
經雖是般若部經。而題無般若字。此經亦爾。私云。濡首經是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
同本異譯。故雖無題名正是般若經。不同此經也。凡別行一會一品等。多無總名。
如寶積經阿含經等一會一經別行之本。並無總名(濡字輔正記云音軟。又十住經
云★首菩薩。音義云或云溥首。而朱反)。又或云大明度無極經亦無般若字。難云
摩訶(大)般若(明)波羅蜜(度無極)之翻名也。文若坐疲極至專稱一佛名
者。問。一行三昧稱佛名者。爲但是助道。爲亦正行耶。若但是助道者。經明一行
云。繋心一佛專稱名字。第二本亦云。於一靜室念十方佛等(二文具如上引)。故
知口稱佛名。心念法界名一行也。若正行者。今文云内外障不能遣。當稱佛名。如
傍假救助。答。一行三昧既是幽寂。故正行者但應念佛法身理也。若障起時稱名請
護。故第二本云。念十方佛。又云端坐繋心用念爲機。乃是正意。猶少助道。今
P:287b 更須稱諸佛名字身口助成(云云)。經中或云稱名。或云念念。即正助二
義也。既云法界一相繋縁法界。故知不以稱名爲正也。大般若曼殊師利分云。於一
如來專心繋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繋念(云云)。若依
此説。非但法身。亦念應身。仰臥亦曰婬女臥者。婆沙百九十一云。經説臥有四種。
師子右脇臥。夭則向面。鬼則伏面。耽欲者臥左脇著地。佛是無上人中師子。故右
脇臥(略鈔)。諸文並同(更檢)。得定久住者。因經行故。身則輕利故堪久住。
又佛陀波利修禪要決云。問。行法云何。答。行即經行也。宣依平坦之地。二十二
歩以來十四五歩以上。於中經行。經行時。覆左手。以大指屈著掌中。以餘四指抱
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抱左手。腕即端立。少時攝心令住(謂住鼻端等)。乃行行勿
太急太緩。亦攝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廻身還向來處住立少時。如前後行行時即開
目。住即輒閉。如是復稍倦即休。經行唯在晝夜不行也。問。多人同處經行得不。
答。稍須相離。全近不得。問。繞塔行道與經行何別。答。P:288a 經行者直往直來。
豈同繞塔耶。又塔是多人往來處。不可於中經行。問。此方有逆日行道。稱爲右旋。
未知是不。答。西方旋塔並逐日輪。曾無逆行(已上波利)。決云塔下經行者。據
無人塔下也。一日一夜百二十刻者。漏刻一日一夜百刻也。唐摺本但云百刻。又漢
書云。前漢哀帝増漏刻百二十。文與稱十方佛名字功徳正等者。謂一夏中但稱一
佛。又一夏中稱十方佛。此二同也。一佛他佛其徳無異。故功徳等。如上所引文殊
説經。經部雖即義通三乘者。問。一行三昧既縁實相法界之理。何通三乘。故經云。
羅漢不達此法。又云學此法者超過凡夫聲聞支佛。速證阿耨菩提(取意)。答。且
約部含。故云義通三乘。非謂亦是二乘所行。設通通教正是菩薩。此定既在百八三
昧。故唯大行非二乘得。法身十號者。此中多約智法身明。大論第三合無上士調御
丈夫以爲一句者。問。彼論第二。無上調御爲二句。故論云。復名阿耨多羅。秦言
無上。(乃至)復名富樓沙曇藐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波羅提
秦言調御。是名 P:288b 可化丈夫調御師(云云)。答。論偈云。若不可治便棄捨。
以是調御爲無上(已上)。論長行中雖似二句。偈爲一句也。又論一本云。阿耨多
羅秦言無上。(乃至)復次富樓沙(云云)。彼本於別號首置復名字。於一號中
作多重釋安復次言。故准彼本。阿耨富樓是一號也。彼本即順偈文。決依彼耳。又
論二十一二十四的爲一句。世尊爲第十。又第十卷分爲二句。章安指之。具足十號
名世中尊者。縁云具上十徳。故爲衆生之所供養。翻譯意別不須和會者。問。只是
教門不同。何關譯人進退。答。如此不同。或譯者増減。或經論不同。須有二義。今
擧一意。初文牒前法身爲境等者。記中異義云。意止觀中。觀如來至莊嚴。文中文
句分爲三。初牒境。次觀成見佛。三悲智。師意不爾。將對三觀。初觀如來空也。次
觀見佛假也。莊嚴中也。據後常行意止觀中。亦作三觀計亦例然(已上)。雖非本
期觀力使爾者。問。既非本期。何見色相。答。理觀深妙。故理觀成即見佛身。以佛
色身是理用故。今達理體即見用色。今意止觀本不觀相。但觀理故 P:289a 云非本
期。文衆生界量如諸佛界量者。問。佛界有情界不増不減者。爲約事説。爲約理説。
若約理者。事應増減衆生界盡。若約事者。輔行云。以理等故數類亦等。勿執事義
而互相妨。又如何事中無増減耶。諸佛各各度無量生。豈不佛増衆生減耶。又法華
明一切衆生皆成佛義。豈無佛増衆生盡耶。答。事理倶無増減。將明此義。一引經
論。二出諸師。三述私解。一引經論者。文殊説經上卷云。一一諸佛。度無量衆生
皆入涅槃。於衆生界亦不増不減。何以故。以衆生相不可得故(云云)。大品云。
衆生性不減不増。衆生無所有故。衆生離故。不増不減。經云。愚癡凡夫不知一界。
故謂衆生増減。此甚深義唯佛知見。甚深義者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衆生界。衆
生界者即如來藏(已上略鈔)。此等諸經皆約理説。倶舍第八云。三界無邊如虚
空量。故雖無有始起有情。而不窮盡。猶若虚空(已上)。此約事説。大般若曼殊
師利分與文殊説經同本異譯。彼云。諸有情類。自性離故。無邊際故(云云)。此
具事理也。次引諸師義者。華 P:289b 嚴五教義云。問。若依終教。一切衆生皆當作
佛。別衆生雖多必有終盡。若如是者最後成佛則無所化。故利他行闕。成佛不應道
理。又令諸佛利他功徳有斷盡。故如其一切盡當作佛。而言衆生終無盡者。則爲自
語相違失。以無終盡者永不成佛故。又如一佛度無量人。於衆生界有損。以不若有
漸損必有終盡。有損無盡不應理故。若無損者則無滅度。有滅不損不應理。故依如
是等道理。佛地論等由此建立無性有情離上諸過。此義云何。答。教義言。諸衆生
界猶如虚空。假使無量勝神通者。各無量劫飛行虚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
盡不名游行。非以游行令其得際。當知此中道理亦爾。非以當得令其終盡。非以無
終説有無得。是故諸難無不通也(已上五教文)。佛地論第二云。諸有情界無有
盡滅。故佛功徳無有斷滅。所以者何。由法爾故。無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
前四種性雖無時限。然有畢竟得滅度期。第五無性無滅度期。諸佛爲彼現通説法。
得生善趣。又還退下如是展轉窮 P:290a 未來際。雖餘經説一切作佛。此就眞如佛
性或少分一切(已上取意略抄)。私云。若依無性有情無盡故。佛利他無盡者。未
來諸佛無出世機。不可出現。必出世機方感佛故。又四種性人必滅盡者。即有情界
必有減少。即違不増不減經説。若衆生不減者。雖皆作佛何有盡期。又古徳云。眞
如隨縁變作諸法。故從如來藏新新始起有情。故衆生不減。而會成一佛海。故佛界
不増(云云)。私云。教門雖明迷眞之初。而亦不云新新始起。具如譬喩品抄。秀
句上云。衆生海聚不増不減。有心衆生不成無心。無心物不成有心。又大論六十四
云。若實有衆生實有減少者。諸佛應有減衆生罪。若衆生實空。和合因縁有假名衆
生。故無有定相。是故爾所佛度衆生。實無減少。若不度亦不増。是故諸佛無減衆
生咎。是故諸菩薩欲度衆生。爲欲度虚空(已上)。解云衆生實無減。若佛減之者
即過在佛耳。既云佛若不度衆生亦不増。若有念念始起衆生者。佛若不度則應増
也。問。論云。和合因縁有衆生。豈非眞妄因縁始起。答。既云衆生實空。而 P:290b
云和合。故知此明五陰假和合有衆生耳。非眞如中始起也。或人云。十界常然。故
無増減。九界衆生雖云成佛。是九界中佛界成佛。故本九界都無減少。雖云成佛而
是本有佛界性。故非新加。故佛界不増。雖云十界皆眞如。故云常然也。若如所言。
其一衆生成佛之後。彼一衆生唯有九界。無佛界性。身中佛性分爲佛。故身中佛界
出已成佛。彼人獨留生死海中。永不成佛。又分出佛界不具九果。此乃十界互具不
成。圓融法界還成闕減。又一衆生分爲多界。謂一身中九界留爲生死凡夫。佛界獨
出爲佛故也。若如所言。若一衆生墮地獄時。亦爲二分。謂一身中九界獨留其地獄
界。獨入火中。又或云衆生成佛九界不失。於佛界中具九界。故難云。此乃佛界所
具九界不失。而衆生中九界猶減。第三述私解者。經論之中或譬虚空。或云無邊。
然有情是有對質礙。彼虚空是無對無礙。何以有法譬無法耶。若云衆生無邊者。佛
界亦無邊。既倶無邊。其量是等。而一佛度無量衆生之時。豈不成佛増衆生減
P:291a 耶。義終難解。經文既云此甚深義唯佛知見。又世間邊無邊及佛始終。佛置
不答。爲不可記。故後學者不可詳議。若衆生減者終有盡期。則生死有終。若衆生
加者既有始起。則生死有初。若衆生盡者亦無未來佛。則佛有終也。故知此義法爾
然也。故經論中。或約理明者。此明理性法爾然也。或譬虚空者。是明如空法爾無
邊耳。問。何以知是法爾然也。答。證契經云。衆生界不増不減。如虚空界無増無
減無初中後。如是衆生界。初中後皆不可得。然有得度。所以者何。衆生界法爾如
是。無始無終(略抄)。問。若爾。輔行云何不云法爾但云理等。答。止觀但明生
佛理等。故生與佛二量皆等。三得理等。是故云如。未論生佛不増減義。故決意云。
以理等故生佛類等。勿執事義生佛不同而妨生佛一如義也。今意止觀但觀生佛其
理平等。不可觀生佛不増減義。若依本經正明理等。亦兼明不増減義。今文不云也。
問。守護章云。衆生若歸二乘無餘涅槃不成佛者。則衆生界減(取意)。既云衆生
入涅槃故減。何意成佛而衆生不減。P:291b 答。若入無餘者衆生則滅盡。若成佛者
常住不滅。此約衆生滅不滅義稍異。今論不増減義。故引經云。涅槃若滅壞衆生有
終盡。問。報恩經第六云。問。曰三世諸佛得。戒等不。答曰不等。凡得戒者於衆生。
非衆生類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無數衆生。而後佛出世於此衆生盡不得戒。如是
諸佛先後得戒。各各不等。如迦葉佛。度無數衆生入無餘泥★。而迦葉佛於此衆生
盡皆得戒。釋迦文佛於此衆生盡不得戒(已上)。多論第一同之。婆沙百二十云。
律儀境界雖有多少。而律儀體前後無異。倶從一切有情境處總發得故。有説三世
如來律儀不等。亦無有失。倶舍同前説(云云)。准此等文有情界減。答。且約一
國衆生現前所見以論多少。若總論十方實無減也(更詳)。問。衆生與佛其量等
者。爲約理説。爲約事説。若約理者。經論常云無量諸佛。又從無始來節節成佛。
故量無邊。若無邊豈佛少衆生多耶。若約事者。現見世間衆生界多。且如此土教主
唯一。衆生無邊。又輔行云。以理等故數類亦等。准知約事其量不等。答。約理等
者。理 P:292a 在不疑。約事以論其量亦等。而於一國唯一佛者。佛有眞應。若論應
身機熟方現。故多人前唯有一佛。若論眞身充滿法界。故寂光土唯有諸佛。然今決
云以理等者。今論理觀故。觀理等不論事等。大般若曼殊師利分云。有情界者爲有
幾何。如佛法數彼界亦爾。有情界者其量云何。有情界量如諸佛境(云云)。文觀
業重者無出五逆者。問。五逆謗法何者爲重。若逆重者。般若等云。謗般若罪重於
五逆。又逆受一劫苦。謗受無量劫。若謗重者今云業重無出五逆。梵網七逆爲重。
十重爲輕。故云七遮不取戒也。十重中有謗三寶故。答。謗重逆輕也。然云逆重者。
若成逆根本必罪重故。謗法通輕重。故不云必重。謂若輕心一言謗法罪非重故。又
大乘義章云。謗法重故不入五逆。其猶五逆不入四重。無行經云五逆即菩提者。此
文在文殊説。楞伽第三殺無明父等者。此引四卷本。若七卷本在第四。十卷本在第
五。又七十兩本並云斷八識身。四卷本云七識。且置本識故云七也。斷了別識故對
破佛。元曉疏 P:292b 云。煩惱増長三有。似羅漢能作福田長物福。故説諸使名羅
漢。業即天子魔者。思作惡障故得魔名。思屬業也。若不思障者但名第六天王。不
名魔故。大論云有菩薩教人修空至魔爲之滅者(檢)。佛亦曾從文殊聞故者。問。
經無此説。何以知爾。答。經云信解此法者。已從文殊聞此。有疑云。諸佛亦行此
法。何從文殊聞耶。故今釋云。佛亦曾從文殊聞。故文殊是三世覺母故也。並得預
於行不退攝者。問。末代行者何必預行不退不通位念兩不退。又若圓六即三不退
名通初後者。何故但云預行不退。答。亦云行不退者。只是修行不退。功徳未證名
行。非謂三中行不退也。謂末代中多無證故。只有修行三不退。故此乃觀行三不退
也。二乘被斥非文正意者。問。若爾方等三昧何通二乘。答。方等三昧爲滅罪故亦
通二乘。般舟爲生他方淨土故非小行。但欣涅槃不願受生故。問。十住婆沙。初地
菩薩方行般舟。大論明無生忍菩薩得此三昧。云何今爲薄地行耶。答。地上所得必
初心行。凡夫行故。十地方證。既云念 P:293a 色相佛。故知是初心行也。四教菩薩
亦通行之者。問。十住婆沙云。般舟三昧是初地菩薩所得(云云)。故地前菩薩行
非三藏也。況小乘無十方淨土。豈藏菩薩念彌陀佛。答。三藏亦有念佛三昧。故藏
菩薩亦通行之。但念西方不必彌陀。問。若爾二乘亦修念佛定。何只菩薩。答。今
修念佛爲佛道因。故斥二乘非文意也。文或於初禪二三四中間者。不言未到略不
論也。若具明者。亦依欲定故。下文云。通三界繋。問。依無色定云何見佛。答。雖
非色相亦觀法身。問。言依定者。爲是得事禪後念佛耶。若云爾者。常行三昧既非
坐禪。云何入定。若不入禪云何依彼。答。大乘禪定未必先修根本事禪。但修三昧
成就之時。位在欲定乃至非想。故第九卷云。若般舟亦發根本而少。常坐等則多。
具如彼明。因念佛定而發諸禪。亦依根本發念佛定。經云或時説有覺有觀等者。是
論文也。此中並以論文爲經。或説喜樂五受相應者。問。既入禪定。何有憂苦。答。
論云。或喜相應。或樂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云云)。今云五受是言 P:293b 總
耳。或應云三受。又論明三昧相云。是善性。或有漏。或無漏。或欲界繋。或色界繋。
或無色界繋。或非三界繋。是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現。能
縁非業業相應隨業行。(乃至)不與七覺合(已上)。解云非現者非現前可見法
也。能縁者是心數故。非業者定體非業。與思相應故云隨業。問。大乘禪定皆與道
品相應。何故般舟不合七覺。答。應非道品中七覺也。恐是定障。別有七覺。例如
成論明定障八覺。謂欲覺嗔覺等。大論明六覺。又大論十九明内外心中云。入禪心
五。内散心是外。内五蓋。内七覺相應心爲内。外五蓋。外七覺相應心爲外(已
上)。未詳何等七覺。大乘義章七覺分云。能治七支以爲覺支。如増一説七使(云
云)。謂七隨眠也。大小兩乘若制罪邊咸從身口者。問。大乘亦制嗔慳等。何但身
口。答。慳者勸施。嗔制罵辱。故亦身口。如梵網説。問。若爾觀心論疏云。十重四
十八輕正制意。以心爲體(取意)。答。彼明制戒意在觀門。若無觀者但同事戒。
非大乘戒。經文但云睡眠者。經云臥出。論云睡 P:294a 眠。應云論文也。今文語便
無復次第等者。問。今文次第全同經文。何云言便。經云菩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
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飮食左右。四者爲人説經不望人衣服飮食(已上)。與
三四合説者。經中飮食左右與第三合説。而云四者今文似三四合説耳。文專以彌
陀爲法門主者。五大院菩提心義中。以五佛對諸經法門中云。若諸經中智慧莊嚴
諸度法門。是無量壽佛異名。如天台云以阿彌陀爲法門主。若諸經中福徳莊嚴。諸
度法門是寶生佛異名(云云)。然天台教無此對當。或云諸經多讚彌陀。故爲法
門主也。或云爲般舟三昧法門主也。又第二本云。常行三昧稱十方佛。或云稱無量
壽佛(云云)。文十萬億佛刹者經論多爾。般舟等云千億萬土。往生淨土因縁經
云二十恒沙。請觀音疏同之。諸師會通具如他沙。文念三十二相者。問。彌陀有八
萬四千相好。何但三十二相。答。八萬相好非宜末代。故依常途且觀小 P:294b 相。
具如往生集等。若依智禮師説。安養常身具三十二相。如般舟説。若八萬相是別現
身(云云)。菴羅婆利等者。論云阿梵婆利。先對録彼文等者。問。止觀文同本經。
何云隨義。決主所引還異經文。答。大論二十九引般舟經。決主所引同彼論文。止
觀所引本經文略。故對大論所引經也。破壞爲滅自滅爲壞者。此文似倒。或一因一
相如大經二十六者。問。彼經亦有二三相同一業感。故涅槃疏第十云。師子吼中。
或一業一相。或一業二相三相。答。大論有二文。一別因。一一相各別因也。二通
因。如云布施得三十二相等。大經唯別無通。且以別因名爲一因。非必一因只得一
相。大論第五有共有別者。第五但列三十二相。不明共別因。至下諸卷亦明二因。
合縵掌者。准法界次第應云合縵細。應云報身言法身等者。文云色身法身。即指不
共及實相並名法身也。知不平事等者。論云知不定事(云云)。又無量波羅蜜者。
論云無礙。又聞得波羅蜜者。論云一切問答及受記具足答波羅蜜。地持成就品百
四十不共 P:295a 者。彼論第三有三品。初成就品。次無上菩提品。後種性品也。而
百四十不共在無上菩提品。又在第十卷建立品。今指卷初耳。或文誤矣。七無上等
者。問。此七無上爲在百四十中。若云在者。論云百四十不共者。三十二相。八十
隨好。四無礙智。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礙。三念處。三不護。大悲不妄法。斷除
諸習。一切種妙智。是諸佛法。安立品當廣説無上菩提者具七無上(云云)。又七
無上中亦取相好。故知是別。若云非者。決文則取之。若除七無上則百四十數不足
故。答。非也。補注云。百四十不共。今文訛略。私云不引三不護等是略也。剩出七
無上者。爲明佛徳無盡故也。又不共中云四無礙解。論云四無礙智一切種清淨。一
身淨。二境界淨。三心淨。四智淨也(云云)。今決云四無礙解似四辨也。又七無
上中第二名行無上。論云道無上。第四智無上。謂四無畏論云四無礙。並恐字誤。
問。何故四無量中但以悲無量名大悲。爲不共。答。成論云。慈等於佛皆名爲大。
但以大悲能救苦。是故獨説(已上)。又婆沙有多釋(云云)。大論等文 P:295b
至爲四十不共者。大論二十六明身無失等十八不共中云。問。是三十六法(十力
四無畏四無礙十八不共也)。皆是佛法。何以獨以十八爲不共。答。前十八中二乘
有分。後十八無分。又明大乘十八不共法竟云。問。若爾迦旃延子何以言十力四無
畏大悲三念名十八不共。答。佛法無量。是三十六如一海★。何以重數爲十八(已
上)。前三十六無三念等。後三十六無四無礙。合取有四十也。又五十二云。十力。
四無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捨行。是佛法(已上)。
雖有四十而異決文。今文與論有少迴互者。問。論有二重校量。初擧盡界施寶功徳。
校量四番果報。如止觀引。後擧捷疾行處施金功徳。校量四番隨喜。如決中引。止
觀但擧盡界不擧捷疾。只是略耳。何故決主以捷疾會盡界。以施寶釋與金通爲一
事屬迴互耶。答。止觀以盡界校量果報。亦以果報校量隨喜展轉相望。義當以盡界
校量隨喜也。而論以捷疾校量隨喜。則似相違。故云迴互即釋通之。故決主牒云若
聞是三昧如上四番功徳。意指以隨喜校量盡也。P:296a 又決不引盡界者。以止觀
已引故略也。補注云。止觀與論同。亦無迴互。但云復勝上四番。與論少異。又略
輕健等文耳。唯除如來者。論云除如來舍利弗及阿惟越致。三世菩薩爲一番者。佛
勝故開爲三。菩薩劣故合爲一耳。是隨喜福於施金福百分不及一等者。施金福不
及隨喜福也。唯除業報必應受者者。問。念佛等善既滅五逆。何云定業不滅。答。
定業有二。一者宿業。現世應受果報已定難可改轉。故大般若等云。除先定業現在
應受。又造像功徳經下云。業有三種。謂現生後。此三各有定不定若人信心造佛像。
唯現定業少分害受。餘皆不受(已上略抄)。二者生報。其業容預亦有移轉。故大
乘行多滅逆罪。今依現定故云不滅。若深行人亦轉現世定業。今據淺行故云不轉。
又解轉重輕受。故云除滅。非全不受。故云不滅。十生論第二云。問。懺悔除罪者。
經説作業必當受報。又賢聖偈説。實法如金剛。業力將無勝。今我已得道。而受惡
業報。答。不言懺悔業盡無報。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故。偈説應 P:296b 墮
三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來智印經説。菩薩深心愛樂阿耨菩提者。惡道罪輕微受
惡形下賤(抄)。造像經云。犯五逆罪後作佛像。誠心懺悔得無根信。雖墮地獄還
即出離。如箭不停(云云)。若不定業全不受故。昔雷音比丘者。經云華聚菩薩到
祇陀林。見雷音爲九十二億天魔所弊(云云)。昔字恐剩。十二夢王者。多與經有
異。第三夢經云。夢見國王大臣著淨衣等。第十夢經云。若有大王於其夢中帶劒等。
第十一大臣夢見浴身。第十二夫人夢乘羊。彼經前五夢男女所見。次四夢比丘所
見。而十夢王所見。第十一大臣所見。第十二夫人所見也。而決文以王等爲夢所見。
與經相違(更檢)。若散亂心反墮三途者。問。設無得益何還招殃。答。言散亂者。
或起不善故。下決云。傲慢尊像反招罪累。滅障良難。如向所引方等文是(已上)。
是指今云反墮文也。又若散亂三昧不成。以不成故。撥無佛法現受災殃。後墮地獄。
具如眞言教説。文二十四像者。百録奉請列十佛十王子並華聚雷音。更列陀羅尼
舍利弗爲二 P:297a 十四。及一切聲聞縁覺梵釋十二夢王。亦成多數。文鞋履者。
問。毘尼母論云。脱草履遶佛。南海傳云。准依佛教若對形像。及近尊師除病則徒
跣。是無容輒著鞋履。若是寒國聽著短靴。殊方異處寒燠不同。理可隆冬之月權著
養身。春夏之時須依律制(云云)。此義云何。答。五百問云。淨潔靴鞋履得著禮
拜。女人得投衣不等者。經云得投女衣不(云云)。今文倒矣。若離二文得罪無量
者。經無此文(更檢)。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等者。以俗服何名三衣耶。但經
云三衣者。一名單縫。二名俗服。阿難白言。向説一出家衣。二在家服。若在家者
用三種爲。佛言。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諸佛法式。二俗服者。欲令弟子趣道場時。
當著一服。常隨逐身尺寸不離。若離此衣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其猶俗服。將至道場
常用座起(已上)。准此經文於俗服中亦有三衣。然違決文(更檢)。却判是大
僧衣者。多論云。若但直縫不得成衣。若過十日則墮長衣。若反鉤判則合成衣。即
彼經初列衆皆名法王子者。問。所請十法王子 P:297b 者。非是經初列衆。何云即
彼。答。只是泛列法王子名。非謂即請列衆菩薩也。所請十法王子者。一文殊。二
虚空藏。三觀音。四毘沙門。五虚空藏。六破闇。七普門。八妙形。九大空。十眞如
也。同聞衆十二法王子者。一文殊。二慈主。三大自在。四梵音。五妙色。六栴檀林。
七師子吼音。八妙聲。九妙色形貌。十種種莊嚴。十一釋種。十二頂生也。三七日
法如今文者。經云七日長齋三時洗浴(云云)。決文恐誤。又經中明七日證相中
第五日云。行者見佛。乃至七日覩者。二七日不覩者。乃至三七日覩者。衆生業不
定故。菩薩不但因空見者。經云不但因見三昧而見空也(已上三昧者空三昧也)。
文瓔珞明十二因縁有十種等者。圓頓云。大集經中十二因縁。凡有十種。一因縁有
十二支。即有百二十支(已上)。文出瓔珞。而云大集者。從所結經名也。我見不
二至縛生者。經云我見十二因縁。乃至縁生十二因縁。補注云。不字恐誤。應云十
二。私云縛字亦誤。虚空藏神呪經至各有小呪者。問。彼經無之。此文在方等陀羅
尼經也。況止觀引方等經。決主 P:298a 何意引他經耶(更檢)。又問。何故呪遍
日數隨人不同。小乘教門尚立開懺者。問。玄文云。小乘戒藏不許懺重。答。如玄
第八記。然唐摺本云尚不開懺。寶梁誠制足數無文者。寶梁經云。非梵行人。自言
梵行。先來敗壞離於持戒。亦不入衆。於佛法中無智慧命。當墮惡道(已上)。問。
下決引虚空藏經云。若得此相還入僧中。如法説戒。南山行儀亦用此文。若准此意
足數可矣(已上)。今何云無文。答。只是小乘中無文耳。故云大小區分等。而引
寶梁助小乘義。小學悔已障果者。問。戒體還生。那障得果。如斷善人。續善得果。
答。四分抄云。懺悔初篇還得清淨不。言更受由有本戒。又如律云。打謗犯重比丘。
皆結墮罪。若無戒者止同吉羅。問。若爾應當足數。不名斷頭。答。懺本清淨。理當
足數。如得作説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過深厚不任僧用。故云來不來隨意。斷頭之
喩此望不階聖果爲言。問。婬已被染。諸戒猶全。何故不階聖位。答。明了論解。此
四重戒隨毀一重諸餘戒分用則無力。如人身中四處得死。隨損一 P:298b 處身命便
死。由戒力弱不發定慧也(已上抄文)。問。既還得淨。何云戒弱。答。懺力劣故。
雖云還淨不如本淨。以其重罪不亡故也。但滅犯戒罪故還得戒。不滅性罪故云戒
弱。其續善者全同本善。故亦得果。生得善易。故全復本。戒品難得。不能如本。無
華有果謂學人者。與論少異。如玄記。又論以來果名果。以現果爲莖。今作別義。
相爲質生爲華者。前以果爲質。以因爲華。今只以四對四耳。經中文殊廣説下分者。
問。佛説下分非文殊也。答。補注云。應云經中佛爲文殊廣説下分。文法華三昧是
天台大師所著者。世人云。法華懺法是南岳撰者未檢所出。問。法華三昧云。禮佛
之時法座前敷座具(云云)。則與南海傳相違。彼第三云。禮拜敷其座具。五天所
不見行。致敬起爲三禮。四部因窺其事。凡爲禮者拜數法式。如別章所陳云。又如
經律云。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云敷座具禮。三拜在一邊立(云云)。
答。僧史略云。以開具座便爲禮者。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禮(云云。所傳
不同也)。有相安樂行此依勸 P:299a 發品等者。問。若爾。勸發品無無相行耶。若
云無者豈有法華重演品中。單局有相無無相行。圓頓云。若依普賢觀。多令誦經。
少令坐禪。文云其人但專讀是經。若依安樂行品。多令坐禪少令誦經。文云常樂坐
禪修攝其心。所以不同者互擧之耳。又云勸發品中即是兼擧。若云爲諸佛護念。是
入有相。植諸善本是入無相。又普賢觀明先得陀羅尼。即入三昧。勸發品云。即得
三昧及陀羅尼。若專此語安樂行中直作理觀。是故勸發云。入正定聚。次入陀羅尼。
若普賢觀多明事相。故先得陀羅尼。復入三昧。或可行人稱佛名時。或先入三昧得
陀羅尼。有人稱佛時得陀羅尼。未入三昧(已上略抄)。又以四法對四安樂行。四
行既通無相。勸發豈只有相。答。勸發品中通有二行。而南岳依三七日文。故云有
相。故觀經明三七日行。即云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天台依四法。故通兩行。問。勸
發品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經。即是無相。以觀實相名思惟經。豈非坐禪思惟一實。
即同觀經端坐思實相也。又上文云。法華云。其人 P:299b 若行若立讀誦是經。若
坐思惟是經。我乘五牙白象現其前。故知用半行半坐(已上)。所言坐者是指第
九坐禪。思惟一實境界也。即彼法華三昧行法。兼明二行。既引若坐思惟之文爲半
坐證。明知思惟即是坐禪無相行耳。答。佛意難知。不可一准。若准觀經三七日行。
是有相故。勸發亦明三七日行。是有相也。所言坐者。只是坐座。非必坐禪。上云
若行若立。次云若坐。是擧散心三儀唯闕臥也。故法華三昧云。未欲坐禪。更端坐
誦經(云云)。言思惟者。雖不坐禪亦是思惟經文義理。故觀經云。復更懺悔至心
諦觀。思惟大乘。心不休廢。此明三七日行也。決云。念法華文字則此意也。若云
坐者。是坐禪者即屬無相。上云若行若立讀誦不云思惟。下云若坐思惟不云讀誦。
故知坐禪也。而云有相行依勸發品者。且從一義耳。問。勸發品中文有三段。初云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而自現身。次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經。
爾時我復乘六牙象現其人前。乃至得三陀羅尼。後云若惡世中欲修習是法華經。
於 P:300a 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我當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與陀羅尼(云云)。
於三段中各明修證。具如疏中分此三段。故坐思惟是別名無相行。非是行立一具
之文。又非三七日有相一具文也。故此坐者非散坐座。亦非觀經三七日行。只是別
明坐禪行也。答。初二段者別明行坐。後三七日者於惡世中總明修行。即修前二段
行。故通行坐也。問。經云諸佛護念殖諸善本。並通二行。何故護念是有相。善本
是無相耶。答。圓頓云。佛護念者是安樂行止行兩善。用此爲機。故爲佛護。殖徳
本者實相慧爲衆徳本。金光明云。一切種智而爲根本(云云略抄)。問。正定聚者。
三定聚之中一耳。何只無相。答。正定是禪定。如疏説(云云)。行若成就者即見
普賢身者。問。但有相行亦見佛耶。若不見者。今云見普賢。若云見者既不入定。
豈得見佛。答。但禮懺悔既滅罪生善。故行成時亦得見佛。往生要集云。問。定散
二業亦爲現身倶見佛耶。答。經論多説。三昧成就即得見佛。明知散業不可得見。
唯除別縁(云云)。經云。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觀經云。P:300b 不入三昧。
但誦持故亦見色像。又眞言教但由呪力。法驗成時。亦見本尊。乃至亦成持明仙等。
詣諸佛所面見諸佛。若論暫時化現者。至心專念。忽於道場。暫見本尊。又於靈像
前絶粒祈請。亦出妙身與願成就。如西域記等。處處有之。漢家本朝古今多有。問。
有相行成亦見佛者。爲以定心見。爲是散心耶。答。依法華三昧證相具明戒定慧三
品發相。若定發者於定中見。若戒慧發不必在定然。有相無相略有二門。一有相行。
謂禮誦懺經等。無相行者謂坐禪也。二有相觀謂觀佛色相等。無相觀者謂觀實相。
前之二行各備二觀。必無單修有相觀。故且此法華三昧中有相者。若禮若誦。常觀
實相。若依觀經亦兼色相。故觀普賢色身相好。雖云色身必帶空觀。不爾莫稱法華
三昧。以實相名法華定故。問。決云。究竟而論二行互顯。意云。二行互顯見佛也。
答。文意云。根機異故。雖分二行。若究論者應修二行。正助合行互顯發故。故今
文中兼修二行。第九坐禪是無相行。前八行儀是並有相。故知禮云。此二隨根
P:301a 修入不同。今之所立意在同修耳(出金光明記)。問。觀成見佛。爲在何位。
答。見佛正在相似位也。於觀行位亦粗見之。若論暫時化現者亦通薄地。故大師口
決云。若不至位忽見佛者。愼勿向他説(云云)。文歴文修觀等者。問。此文觀像
爲法門。彼法華三昧行法中但修空觀。下文正觀具有十乘。既有不同。何者爲定。
答。今文既指別有一卷。第九坐禪則用彼文。今更歴文修觀者。此依觀經觀普賢身。
彼依安樂行故。觀空如實相。各依一經。各依一時。又彼此二文但修正觀。未有九
法。故今未明。文六牙白象是六通等者。圓頓云。六牙白象者未必世間。多是寄事
表理耳。正法華云。六牙白象是無漏六通之法。頂上有金剛杵。擬象能行者。即金
剛般若勸發衆行(云云)。問。正經云普賢乘象不云乘六牙白象。答。正經普賢品
云。二十一日勤心存法。目現可敬巍巍之徳。與六通駝。與諸眷屬往詣法師(云
云)。此是妙經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現其人前之文也。妙經云
六牙白象。正經云乘六通駝。故知六牙即 P:301b 六通也。頂上有金剛已下非正經
文。文池表八解者。淨名云。八解之欲池。定水湛然滿。文通是定用者。法譬少異。
牙中有池即是通中有定。非是定中有通。是分喩也。文因從通生如華由池者。問。
若因從通生者。應云如華由牙。以牙表通故。若由池者應云因從定生。以池表定故。
答。通依定故亦云由池。文通由慈運如華擎女者。問。若通由慈運者。應云牙由女
動。若華擎女者應云因中證慈。文普賢觀曰若七衆等者。此中亦有法華文。文雖復
三名實是一法者。問。大品釋覺意三昧云。令諸三昧七覺相應(已上)。非是覺了
心。何以云同。答。覺了心者即以七覺方了心故。圓頓云。大品明覺意三昧。隨意
起作即能覺識。以七覺分調適名爲覺意(已上)。又覺意之名有多義。故別卷中
兩重釋。一同今文。二引經釋(云云)。文意者。心數者。問意是心王非心數也。
故次問云諸數無量。何故對意。決云雖有諸名及以諸數但名覺意。答。意名雖是心
王。而今具觀心心數。故亦加心數。或心數者心及數也。故別卷云意名心心 P:302a
數。又依成論心即心數。故意即數也。大品云至千斤銅爲金者。文在大論。雜色名
心如六道由心者。此出古婆沙三十八。彼云種種雜色義是心義。如説畜生趣有種
種雜色者。皆由心有種種故(已上)。今隨義門廣約六道。或言總耳。如五根屬意
者。論云如説五根。雖行種種境界必待意分別。終歸屬意。舊云三心無倒等者。出
涅槃疏第三。顛倒本在心識故也。識心無倒者。心王是總。倒應在別。又道暹云。
五倶意識無倒也。行滿云八識初也。經中初託優婆斯那者。問。經文次第月蓋爲初。
優婆爲後。答。或云第一自請名曰初也。此初自請對優婆故。或可文誤。四偈是護
法者唐摺本並疏云。七言偈是護法請。即指十三行半七言偈耳。四偈是月蓋他請。
都無護法。文以灰塗身者。爲遮障礙神故。西方呪師多以灰塗身。文燒香散華等者。
問。理應請佛而後供養。故方等中先請後供。何故此中及法華三昧前供後請耶。答。
前後無在。故方等懺亦有不同。此文即云前請後供。若依百録先供後請。若前供者
P:302b 如送信物。如大集中釋迦送華請諸佛欲。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二(本終)。
止觀私記卷第二(末)。 叡山沙門證眞撰。文或一遍
或七遍等者。若眞言法毎時呪遍不増不減。又必誦滿一百八反。若不爾者故法不
成就。彼以呪爲本故作此説。今以觀爲本故隨時早晩。正行儀者。補注云。南山律
師所撰。文有二卷。今時律師皆闕此文也。文大集云如心住者。圓頓云。大集經明
如心住。若根本之名欲界定。若作定觀達髣髴時。是如心住(已上)。問。彼經明
初禪五支中定支。云心住大住等。何是欲定耶。答。禪門章中亦爲欲定。或爲未到。
若依成論覺觀亦通欲定。但下第九卷釋初禪五支。引他義云。在欲界定 P:303a 即
破彼義。故知且依古義。亦云欲定。實非正義。故下破之。但離性相成聲聞空等者。
異義云。修觀中記云。別對三乘。師意通對。據後結中。若起大悲不言對三陀羅尼。
又皆云若者。故知由心不同。無別對也(已上)。文消伏毒害破報障者。問。彼經
疏意。初消伏云淨三毒根。即煩惱障(免我三毒苦文也)。次云破惡業障。次六字
云遊戲五道八難即根障。圓頓同之。云何相違。答。三呪通治三障。互破對之。在
文可見。又初番呪。經文古名救護衆生呪。而今名消伏毒害者。以消伏名通三呪故
以總名初也。故初番呪功能云免離刀杖毒害。次番呪名破惡業障消伏毒害。第三
番呪功能云消伏一切毒害等。長者説四行偈稱三寶名誦陀羅尼者。問。經云。毘舍
離人。具楊枝淨水與觀世音。觀世音説呪稱三寶名。説四行偈亦説呪也。而何云長
者説偈等。答。恐是文誤。應云觀音説偈等也。西方極遠那云不遠者。疏云西方去
此二十恒河沙。那言不遠(云云)。出往生淨土因縁經也。録外經也。又觀經疏云。
去此十萬億佛刹。一一刹 P:303b 恒沙世界(云云)。此亦未知出何經教。或依大
論。以恒沙界名一佛土。或一刹者。是大千界中有無量小國。故亦得云一一恒沙。
法華疏東西馳走譬苦集者。問。疏釋東西走戲云。背明向暗。如東西(云云)。不
云苦集也。答。彼記云。東西譬苦集也。更詳疏文。佛説消伏陀羅尼已云若有四部
等者。此是第二番破惡業陀羅尼亦名消伏毒害。非是第一呪也。問。此呪是觀音所
説。故經云。觀音説此呪已。佛告阿難。若有四部等。何云佛説。答。觀音承佛力故
亦名佛説。或應云説消伏陀羅尼已佛云等也。文六觀世音能破六道等者。問。六觀
音名依何教立。對破六道有何證據。答。決云。大悲等言今家義立。問。圓頓云。六
字即六種音。大悲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
大梵清淨音。當尋觀音三昧經。來東此六音名也(略抄)。既出經文。何云義立。
答。觀音三昧經無此文也。問。若爾圓頓何云尋彼經。答。既云東六音名。故知非
正文也。然彼經亦無六音義。但經録中觀音三昧經有二本。一疑經。二僞經。今世
有 P:304a 者是疑經也。未知圓頓指何本矣。五大院菩提心義云。天台引雜呪集六
觀音以爲六字章句(云云)。陀羅尼雜集第七云(題下注云未詳撰者。今附梁
録)。吉祥神呪南無觀世音。能施無畏力一切和雅音。勇猛師子音。大梵清淨音。
大慈妙法音。天人大丈夫能施衆生樂。滅除無明。使濟度生死海。今我等歸依如是
大神力(已上)。對今六名彼無大悲及大光普照。剩有和雅。故未分明。然恐依彼
少治定耳。猶未明破六道苦也。又因命志云。荊州趙文侍。爲亡親書六觀音像。夢
六觀音各説救六道苦。全同今文(云云)。然非聖説未堪定量。或人云。七佛八菩
薩所説神呪經説陀羅尼云。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悲柔軟音。大梵清淨音。
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能施衆生樂濟度生死障(已上)。此文的同圓頓所列
名。唯無大悲也。然亦無對六道之文。又諸家入藏録中無此經但別行經録中云七
佛八菩薩所説神呪經一卷。陳録云抄七佛經(云云)。今未得經本。故未詳之。今
世眞言宗人。以千手如意輪等爲六觀音。亦是私附今止觀文非聖説也。P:304b 彼
教多有種種觀音。何只六耶。他云稱三寶名等者。六字神呪王經説六字呪。即有三
寶名有二字似同此釋。今家探取清觀音文作三重解。故不取彼呪。今經呪無三寶
名。唯初番呪有三寶名。非六字呪也。説偈竟有四部衆等者。問。説呪後以偈説六
道拔苦也。何云説偈。彼疏亦云説偈(更檢)。今文正用初後二義者。問。今文但
云六字即是六觀音。不云六根。何云二義。前文雖云六根。是意止觀。不是釋六字
名也。各迴佛經以從已義者。諸經或云五道。或云六道。然諸部偏執五六也。授決
集云。譬喩信解兩品以五道爲正。以修羅爲餘。實非善道。故當知五道本説。六道
後開(云云)。問。大論明六道爲正。佛亦不分明説五道。説五道者是有部所説。
法華説六道故。善惡各應有三品故(取意)。若依立世經。修羅與★利依正諸事
一切皆同。欲互奪故互起鬪戰(云云)。八寒八熱如釋籤第四者。文在第六。鬼隨
生處形者。婆沙云。鬼神形或有端嚴。或有可畏。如今壁上所繪。其衣冠言語隨生
處(云云取意)。今云形者意指 P:305a 衣冠等耳。或指化作形貌耳。世界初成住
須彌等者。此出阿含婆沙等。故知修羅前生。光音天後下也。説四念處其説五念等
者。彼謂佛覆一事也。出大論婆沙等(云云)。結成三乘至分三人別者。問。文云
此經通三乘懺悔等者。只是泛明彼經懺悔通三乘也。何約六道二十五有。其六道
者是明六字章句所表。即是觀音拔苦何通。三界結蟲食無漏苗等者。問。所言賊者。
泛明害物。若從別者。如凶賊徒奪人財寶。何指蝗蟲食苗節耶。七佛胝倶陀羅尼者。
藏中無此經。雖有七倶胝佛母經。非七佛也。又有虚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一卷。過去七佛各説神呪。明其行法。若指之者倶胝字剩(更檢)。瑜伽中八大菩
薩等者。不空所譯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列八名。無勢至有地藏(更檢)。抄主者。恐
是南山作四分抄六卷。故名抄主耳。對俗辨邊者。補注云。薩婆多論白衣五戒八戒
破於重者。同名邊罪。若乃出家不得戒矣。今優婆塞既云得字不障受戒。此依大乘
非小乘也。毘尼薩毘尼薩者者。經云告言毘尼菩薩 P:305b 某甲比丘(云云更檢)。
賢劫菩薩者。經云普賢菩薩。先有則已諸無生。先無如何名觀者。問。若爾今家亦
觀中道不免此難。亦以本有理性無生故。觀理具名曰修觀。何作此難。答。准諸文
意。諸暗禪者謂己均佛。故作此難。唯識謂一切唯心者。問。今唯心觀與唯識論同
耶異耶。答。一切色心即眞如變。萬法即是眞如全體。故點一心即是萬法。故名唯
心。若點一色亦名唯色。若唯識論眞如不變。但云八識變作諸法。心實。境假。故
名唯識。諸法不融眞如。故探玄記第十三云。言三界虚妄但心作者。此之一文諸論
用引證成唯識。今此所説是何等心。云何名作。今釋此義。依諸聖教説有多門。一
相見倶存。故説唯識。謂通八識及諸心所。並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習力
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如攝大乘及唯識等説。二攝相歸見。故説唯識。謂亦通八
識王數差別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
縁論説。三攝數歸王。故説唯識。謂亦通八識心王。以彼心所依於心王。無自體
P:306a 故。許彼亦是心所變故。如莊嚴論説。四以末歸本。故説唯識。皆是本識差
別功能無別體故。如楞伽説。五攝相歸性。故説唯識。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是如
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經云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等。六轉眞成事。故説
唯識。謂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縁顯現。八識王數相見種現。如勝鬘起信等説。七事
理倶融。故説唯識。謂如來藏擧體隨縁成辨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
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門。一心眞如門。二心生
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勝鬘云。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
不染亦難可了知。不染而染。明性淨隨染擧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染。明即
染常淨本來眞諦。即眞如門也。此明即淨之染不礙眞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
恒眞。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此中有味。深思當見。經云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
一。論云智障極言闇。謂眞俗別執。皆此義也。八融事相入。故説唯識。謂由理性
圓融無礙。以理成 P:306b 事。事亦容融。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
障礙。此經云。一一塵中見一切法界。九令事相即。故説唯識。謂依理之事。事無
別事。理既無此彼之異。令事亦一即一切。此經云。一世界即一切世界。一切世界
即一世界。十帝網無礙。故説唯識。謂一有一切。彼一切中復一有一切。既一門中
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餘一一門皆各如是。思惟可知。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皆是心
識如來藏法性圓融。故令彼事相如是無礙。上來十門。初三約初教。次四約終教頓
教。後三約圓中別教説。總具十門。約同教説(已上略抄。彼指華嚴名圓中別教。
指餘經一乘名圓教)。若准今家前六似別。第七正是圓教一心三諦意耳。八九十
是唯心之用。昔爲婆羅門國王爲我説法等者。此出婆沙。彼云。昔有沙門婆羅門爲
我説不作惡等(云云)。今國王二字未詳。善惡即是六趣等者。問。善惡諸心者。
只是六道四聖之心。改善惡之言應通十界。諸念之文何獨四聖。文若有諸塵至須
運六作者。謂布施時若有財物須觀六塵。若無物時爲求物故。行來坐等於此
P:307a 作觀也。見第二本。彼譯者巧以所辨能者。或是聖言。今且讓譯人。餘之四
縁與眼不別者。耳具四。鼻舌身唯三不假空縁。總云不別。根塵空明爲縁生意識者。
問。意識云何由空明耶。答。眼識爲因。故假空明。次即無間生意識耳。眼識能見
此依經部者。倶舍叙經部義云。眼根見色假而非實。若有部中。法救云識見。世友
云眼見。寶師疏云。眞諦云。經部義識見(云云)。成論云。眼根非見。眼識能縁
(云云)。始爲欲界地居人天者。問。戒善通爲諸天業因。何只地居。答。戒善是
通因。若具別論應云禪定。故云略也。下明天云善禪也。擧四念處觀顯聲聞乘等者。
問。止觀文是擧四諦觀。於四諦中且擧苦觀。生滅是無常。不住是空。三受是苦。
不自在是無我也。何以不住爲不淨耶。其念處觀通於三乘。何於聲聞擧念處觀耶。
菩薩果中開三菩薩等者。問。文中總云六度無相。無三菩薩。次又觀已下。是假觀
十界之中佛界也。只是總云佛菩薩。不分教相。於二乘中既不分教。故佛菩薩亦不
分之。若約教者。文意屬圓。故菩薩 P:307b 中云趣一切法。佛界云四徳也。其今觀
塵非塵等者。即觀六受之塵。是一具文。不可別分爲通菩薩。後文云如是四運雖空
等者。是總結假觀。不可獨爲別菩薩也。大經二十八釋第八功徳者。文在二十三。
如去等四句計過者。四教義第六。四念處第一。六妙門等同之。成論道藏疏出諸師
解不同(云云)。問。大論七十云。問。先説常無常等。即是後世。或有或無。今何
以別説如去四句。答。上總説一切世間常無常。後世有無事要故。別説如去者。如
人來此間生。去至後世亦如是。有人言。先世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有人言。眞
神和合爲人。死後神去身不去。是名如去不如去(云云)。准論如去等應屬未來。
答。且據先世無所從來等言。故屬過去。問。邊無邊者。求世間始。故應過去。或計
十方故應現在。何云未來。答。無邊即無終。故屬未來。涅槃未再治疏第十五引中
論云。依涅槃起如去等見常等過去。邊等未來。無現在(云云)。見計第三二倶有
過者。論云常無常中倶有過。若神無常即無罪福。若神常亦無罪福。何以 P:308a
故。若常則苦樂不異。如虚空雨不能濕。日不能乾。若無常則苦樂變異。如風雨在
牛皮中則爛壞(云云)。今文少異。世間即是國土者。論云世間有三。一五衆。二
衆生。三國土。此中説二。謂五衆。國土。衆生即是神(抄)決文略也。無始中終
名無邊者。問。國土實無邊。何云邪見。答。大論二十八云。若言邊無邊。於佛法中
是置答。問。若爾。佛處處説無邊。答。無邊爲實。若人著無邊取相假論。故佛説是
邪見。如世間常無常二倶顛倒。而佛多説無常。若著無常説是邪見(已上略抄)。
問。若爾大論第九云。佛經雖言世界無量。此方便説。非是實教。如實無神。方便
言有。此十四難。世界邊無邊倶爲邪見。若無邊佛不應有一切智。有所不盡。若有
邊者衆生應盡。此二倶邪見。依無邊破有邊。故是多寶國非一切國土邊。是釋迦應
度者最在邊。若無邊。佛不應一切智者。佛智無量故如函大蓋大(已上抄。此釋多
寶國最在邊也)。答。慧影云。但逐佛智照窮。故言非實。佛智既無盡。世界復無
盡(云云)。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大論兩文共釋此句者。問。兩文共釋亦是經文 。
P:308b 何云論釋耶。大論七十一牒此經文也。補注云。決文恐誤。論中擧經也。又
觀下通佛四運等者。問。准文次第。此文只是假觀。十界之中佛界文也。何者文立
三觀。初是空觀。次因縁和合已下生十界。是明假觀。故結云是爲假名四運。次若
空不應具十界已下。是中觀也。假觀之中具明十界。其觀已四運下。是明菩薩不分
教相。但云無相。次又觀四運下。是明佛界。雖總云佛。文意在圓。故明四徳何屬
通佛。又一家明十界之中佛界。多約圓教。如第五卷玄文第二等。此中那忽獨屬通
佛。次如是四運已下是總結假觀也。何以結文屬別菩薩。又於菩薩界那出通佛。又
若空不應已下。是明中觀。不是十界中之佛也。又如下戒度中云識四運四徳即持
究竟戒也(已上)。是於假觀中明圓佛四徳。故云究竟戒。何意此中以屬通佛。又
文句中作二解。一云通佛。或云別佛。又下文假觀亦不一准。或至佛界。或但九界
如十乘中明思議境。或具十界。或至菩薩界。以佛屬不思議界也。禪即四禪略無色
者。問。若通言之。無色亦名禪。故云八 P:309a 禪。何云略耶。慈悲去六度菩薩等
者。問。此假觀十界中菩薩。亦無教相。但明大乘無相六度。何分三教。言方便去
來等者。即於六塵六作方作空觀。不可分爲通菩薩也。言如此住檀者。是結假觀。
何爲別菩薩耶。三事皆空者至根塵受者。問。常云三事者。能施所施及施物也。此
中根是能施。塵即施物。受者是所施也。何云非謂施者財物。九界既空空即九界等
者。問。別教空觀空九界耶。若云空者。別教空觀但斷界内即證眞諦。何破三聖。
又全同通教體空。但空六界。何云九界故弘決云。通別入空但照六界。若不空者。
今云九界既空。答。但照六界也。故斷界内但證眞諦。次修假觀。雖空二乘猶存菩
薩。唯至中觀破九界也。今云九界空者。此是圓空非別空也。今明四運修圓三觀。
前圓空觀九界既空。今於假觀空即九界。雖空而假。假立萬法。故亦成立別教菩薩
恒沙法也。如止觀云如是四運雖空。空中具見種種四運。此亦指圓空觀方雖空也。
上文不明別教空觀。指何文云九界既空耶。問。若圓空觀十界皆空。何 P:309b 只
九界。答。今於假觀且明九界不明佛界。故云九也。今各論中至或時九界或但佛界
者。問。今各論中不明九界或佛界也。答。是明共論中文略也。前六受中具明十界。
次六作中唯明九界。然無或但佛界(更詳)。六中一一各具於六等者。問。止觀文
中歴六度。一一度中初約十二事明。次約十二事明六度。乃至一切法。故初檀中先
約十二事明檀。次約十二事明六度。次戒度中亦爾。不見一一度亦具六度。故異義
云。正六度中記云所。十二事共論檀。今一一事各論六。去爲互嚴。師意不爾。但
前十二事共論檀。後一一事各論六度。尸亦然也。但文略不出耳。驗後尸中亦云十
二事亦然。故知也(已上)。此義云何。答。於檀度中於十二事明六度者。意明互
嚴故也(更詳)。大品相攝品云富樓那白佛等者。問。相攝品中無漏願白佛等事。
只對善吉佛自説六度互嚴。其樓那説互嚴文在富樓那品。大論八十二問者。文在
四十五。諸佛相好皆從施生等者。問。大論云。以百福莊嚴相。其百福是十善也。
又二十九云。布施得三十二相。戒忍等亦各 P:310a 具三十二相。但何施耶。答。若
論通因則如所問。今論別因多在施故。如大論第十明。又二十九明妙相業。二十三
相從施得之。七相因戒。二相由施戒。今據多分也。若云六度各得三十二相者。妙
樂判爲通教義也。又行中下重辨禪慧二波羅蜜等者。異義云。行中寂然有定相下
記云。將重釋定慧。師意但是結成三昧。從行中寂然有定相至生貪著是空三昧。從
以方便去是無相三昧。從行者下至大論處是無作三昧。據後正結知是示前。非胸
臆也(已上)。下尸羅中於六度後別明三空。故知此中亦六度後別明三空。何云
禪慧。道品之後既開三脱者。應云六度之後也。歡喜行經語異事同者。未見彼經。
且擧六受初六作文略者。問。文中先明色塵。後別結云六作亦如是。故於此中不可
云六作。何云略耶。文不爲四運所亂即持定共戒等等者。問。文所列戒似大論十戒。
而有十一。又論無大乘戒究竟。又論不雜戒即是共。云何爲二。又無著戒是入空戒。
何云分別種種四運。又自在戒是出假戒。何云四運攝一切法。似中 P:310b 道耶。
答。不雜定共且隨異名。分釋二義義異體一終是一戒。大乘戒者是隨定戒。究竟戒
者是具足戒。圓頓云。不破戒。不缺戒。不穿。不雜。篇聚宛然。能發諸禪。惡覺不
起得定共戒。入空得隨道戒。進於修道成阿羅漢。成無著戒。入假無滯。成智所讚
戒自在戒。入中道得隨定戒具足戒(已上略抄)。此亦十一戒。以不雜戒攝律儀
中。異常説也。彼文無大乘及究竟。大論十戒論無明判。今家餘文亦是義推作一途
解。今文自是別途。不必同他文也。又補註云。此一段文皆訛略也(云云)。文精
進應有別體等者。出大論十五(云云)。問。若爾論八十一云。住精進取檀者。初
用精進入諸度中。勤五度身心精進不休。精進更無異體(已上)。云何相違。答。
有通別二義。故前後不違。此中且出誦經。爲別精進。又如讚底沙抒海水爲精進滿。
不是五度。隋開皇初等者。出内典録(云云)。問。人死至炎魔所。爲是中有身。
爲當本有身。若中有者。中有身形如當本有。如何於彼互見昔形。如隋僧沙彌於彼
互見。活後相訪(云云)。古今多有如此之事。又中有 P:311a 依身虚薄不可打縛。
又中有身唯同類。及淨天眼見。如何獄率見之。又中有不可轉。如何從彼還來蘇生。
又倶舍第九大衆部計無中有。引經頌云。再生汝今過盛位。至衰將近炎魔王。欲往
前路無資粮。求住中間無所止(云云)。彼以無所止證無中有。故炎魔王非中有
也。又倶舍云。閻魔王使擲諸有情置地獄中(云云)。若是中有何擲置彼。以地獄
人是化生故。勿中有身即地獄身。故知中有在閻炎前。若當本有者既受別果報。亦
不可昔形知之也。又若非中有者。涅槃疏十二云。如大理獄責定行決。中陰亦爾。
暹記云。如大理獄者。此是世斷獄官。類於中陰定判善惡方可受生。又善惡過去已
定。中陰中但是判斷其事(已上)。答。經論不同。若依倶舍。應是當本有。如向
所引。然成論第三有中陰品云。又説閻王呵責中陰罪人。令顛倒墮。無中陰品云。
汝言閻王呵責者。此在生有非中有也(已上)。涅槃疏依一説也。若云呵責中陰
者。中有形相應異倶舍。又探玄記云。問。此王爲斷中有衆生。爲斷本有衆 P:311b
生。答。斷本有衆生。以中有不在地獄中故(已上)。立世經第六明。若不修善捨
命。生地獄中獄率收録送與閻羅。時王令識因果已到八輕地獄。名同八大地獄。又
彼經説。大地獄中以大獄率爲王。閻羅處爲輕地獄。以閻羅王爲王(云云)。故知
彼是受地獄身。爲斷罪故先至閻王。如今犯人先至大理。判罪輕重後禁獄故。問。
若是已受地獄身者。如何於彼評判罪福。又諸善人。亦往彼所。且如善無畏三藏。
亦至彼所。大日經疏云。阿闍梨言。小時嘗因重病困絶神識。往詣冥司。閻魔王及
后尋即降階。善言稱嘆。慇懃致敬求受歸戒。因放却還此。至蘇後其兩手臂繩所繋
持處。猶有瘡痕。旬月方癒也(略沙)。又諸死人並云至彼。如何一切皆至地獄。
答。難云善人猶有罪故。亦受獄身。其無畏等亦依宿罪。若是大權爲利衆生故。現
此事。又諸死人多至彼者。故知墮獄多如大地。可悲可悲。問。諸傳記云。於炎魔
所見昔人形。若是當有。若是中有。並不應見古身形也。又受後有被繋縛者。豈蘇
生後有痕等耶。答。諸傳記中。於 P:312a 地獄中亦見古形。或作鬼等。亦見古服。
故知此等暫時化現令知識耳。問。往生傳云。智覺禪師不往炎魔所故。圖像供養。
餘人並趣之。而散入五趣。答。傳記人語非經論説不必須通。若至彼所入五趣者。
不當中有及本有義。是何身耶。或暫受鬼身。問。藥師經云。炎魔使引其神識。至
炎魔所。斷其罪福。不云受身。答。已捨故身。故云神識。非謂無形唯有心識。問。
若已生獄。如何活生。答。地獄頓死還入故身。有何不可。如天帝入驢胎死後還入
故身(云云)。又請邁疏云。見炎魔使。引其神識者。若其患人決定令死。即受鬼
身。容可炎魔王別遣鬼使而引取之。如其未決定死。即未受鬼身。何有鬼身。得引
生人之識。不可別人之識在別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識心現不孤游。云何可引
得至炎魔王前。當知此是佛經威力。令彼患人第六意識見分之上。起此三種行解
相分。一爲炎王。二爲王使。三爲己身。爲自神識所依。隨使而行至炎王。其實神
識表曾離身。如夢見自他皆是意識所現(云云)。或云若已死人至閻魔者。是當
有身。閻 P:312b 魔已前容是中有也。若未死人至閻魔者。胸中猶有煖氣。故得蘇
生。此是人身別有魂神。即似自形。故至彼所。互見昔形。故經云引其神識也。故
活已後亦身有痕。此未死故。未受中有及當有身也。人身多有神。如止觀第八等説。
私云若依有中陰義者。死即中有。後轉化生至炎魔所。以其依身屬五道者。或是鬼
身在炎魔宮。鬼本處故。或是獄身。以此依身當至獄。故大衆部云。二趣中間受鬼
身者。據前義説。邁師云鬼身。亦其意也。而蘇生者。或彼鬼身頓滅歸來亦有何妨。
如驢身死入帝釋身。或未決死識神。暫遊如邁師説。故藥師經云。如從夢覺。世間
多有蘇生人。説閻王依正。其説不同。故知自識變現見耳。問。若依有中陰義。閻
魔身非中有者。何故成論有中陰。義云閻王呵責中陰罪。章安亦云行決中陰。答。
雖云中陰。應非毘曇義也。毘曇中有不可轉故(更詳)。文論第五解八想竟明十
力等者。大論四十八牒經身念處中。八想文釋之。剩明九想四念處。具釋三十七品。
又云復次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如上説(云云)。續此文次。P:313a 牒經文第
九想四念處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四十二字竟。但釋四十二字。若如論文似誤。
其三十七品十力等。當至經次四念等文。方乃釋之。何意前超釋諸功徳耶。又今第
五。恐是文誤。決云三十八。稍近矣。或決本云三十八。何但論文大品廣乘品中等
者。問。決所引經。是各別法門。非謂骨想具諸佛法。唯有論文八想明諸功徳。經
無其文。第一別指無漏未出二乘者。論云菩薩未斷結。行相似無漏。又云斷結有二。
一斷三毒。二菩薩五欲。於二結中一種未斷。故行般若(略抄)。前是三藏菩薩。
後是通義。故屬二乘。第三果名薩婆若多屬通意者。別圓地住亦名薩婆若。即在因
位。故以果名屬通也。第四義通圓別者。本是通義。亦通圓別耳。第五亦屬共教仍
通小乘者。無漏無爲是空觀。故屬通教。不可見無對等言是小乘也。問。若是通意。
何云無爲。答。嘉祥大品疏云。非是凝然常住無爲。此是無依無得名無爲也。七八
二師。共許前六亦通圓別者。第七總許前六。第八唯存第六。二師總合方云共許前
六耳。既許前六。前六 P:313b 之中第四第六。義通圓別。今從圓邊證所立也。歴十
一事故名爲餘者。問。文既標六受六作。不可更言十一事。故知。文意釋六度竟。
更云餘一切善法亦如是。擧六度例餘衆善。何云十一事爲餘。故前文標云善事衆
多。且約六度。第二本結云。是爲六度中行隨自意。其餘一切善法亦復如是。又下
文結六蔽云。及餘一切惡事亦復如是。又要記云。明理觀中二。初明四運推於世智
正辯觀法。次約餘下歴三三昧等。文相並略(已上)。此猶違文意(更詳)。應云
一一歴十二事但是文略者。問。文云一切善法亦如是。意云。六度之外一切善法。
造像起塔講説等善。並歴十二事。作三觀也。何云略也。正應料簡六度止觀便來者。
問。今明般若有此問答。故知指般若爲觀。故云但用觀即足何須用止。何云止觀便
來。故第二本云。大論八家辨般若。然般若具一切法。然者只般若破一切法得道。
觀即應是。何用止(云云)。大論十九一念具六度及一切法等者。文在八十一及
八十七。多修慧故増 P:314a 長邪見等者。無定名邪慧。無慧名暗禪故。文大論云
寧起惡癩野干心等者(檢)。四相品中迦葉叙云等者。文在四倒品。衆生不可樂
等者。出大論二十三。然彼論無三惡。亦無六蔽互説(更檢)。天上生大惱甚於下
界者。正法念云。天上欲退時。心生大苦惱。地獄衆苦毒。十六不及一(已上)。
問。上界無憂。成實等論。雖云憂苦而是輕故。不例地獄。況復勝耶。答。是明退時。
非尋常時。成論云。上界不善業。受欲界報。大乘義章云。在上界寄受欲界苦。如
上界報盡時心生憂惱(云云)。但毘曇等退時亦無苦。問。天上無退。何云退等。
答。此是從上退下地也。非是現在退失耳。文鴦掘摩羅彌殺彌慈等者。問。如此諸
人。只是善惡雜作故。雖行惡而得善果。又密多調達並是大權。又初果未離欲。故
有婬欲。畢陵身子皆是習氣。不障無漏。何以此等證善中有惡耶。答。若依教門即
如所難。若約實理善惡不妨。故有此事。若惡障道者。造惡之人永沈苦海。若道無
惡者。得道之人一向無惡。既互具之。故知不妨。密多調達以證善惡無礙 P:314b
理故。行惡事而實不動。若不爾者普現色身則同幻化。凡諸聖人。並以自所通達門
而爲利物。故知彼等以惡爲觀境。方得道也。問。若爾何故由惡遮障故不得道。答。
由不體達惡法故障。若見惡法界遮不能障故。鴦掘經云舍衞城北等者。此出彼經
第一。而文少異。今云村名頗呵私。經云頗羅呵私。今云師名摩尼跋陀。經云摩尼
跋陀羅。並是今文略耳。又今云有大瑞相必無是過。經云思惟言。彼初生日。一切
刹利所有刀劒。悉自拔出。利劒捲屈墜落于地。此諸刹利咸大恐怖。其生之日。有
如此相。當知是人有大徳力。思惟是已語世間現。汝是惡人。毀辱所尊。非婆羅門。
當殺千人。可得除罪(已上)。准經應云必有是過。何云無耶。又今云善哉奉命便
禮師足等。經云善哉奉命即殺千人。還禮師足。師聞見已生希有心。汝大惡人。故
不殺耶。復作念言。今當令死。而告之言。殺一一人一一取指。殺千人已取指作鬘。
冠首而還。然後乃成婆羅門耳。以是因縁名鴦掘摩羅。即白師言。善哉和上。受教
即殺千人少一(已上)。P:315a 准此鴦掘殺二千人。今並略也。隨相論云。殺二千
人。増一云。殺八萬人。賢愚云。昔斑足王今鴦掘是。白佛説偈與鴦掘同者。只是
意同。非謂文同。總有三十九偈者。第七決云三十六偈。今檢本經有三十九行半。
佛以二百六十七偈者。第七決云二百七十六偈。今檢經本不同。或本同今文。或本
有二百八十一行。但末後十四行不易第五句。今取爾前故云六十七。下云七十六
者。是文倒耳(更檢)。但易第三句餘句並同者。問。經云。住住鴦掘摩。汝當住
淨戒。我是等正覺。輸汝慧劒税。我住無生際。而汝不覺知。汝鴦掘摩羅。我是等
正覺。今當輸汝税。無上善法水。汝今當速飮永除生死渇(已上三行)。住住鴦掘
摩。汝當住淨戒。我是等正覺。輸汝慧劒税。我住於實際。而汝不覺知。汝鴦掘摩
羅。我是等正覺。今當輸汝税。我住不老際。而汝不覺知。汝鴦掘摩羅(云云)。
毎於三行。初一行同。但易第五句也。故第七決云換第二行初句。今何云第三句也。
應云第五也。以佛力故令悟梵本中語等者。已下出増一三十一。經云。鴦掘聞説念
P:315b 言。殺母及瞿曇。當生梵天。時佛威神悟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難遇。
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度。不脱者令脱。彼説滅六見之法(云云略抄)。
補註云。決文頗有脱誤(云云)。私云。梵本者應云梵書。又爲説滅者。應云爲説
滅見也。佛言善來得法眼淨者。此引増一。若依鴦掘經。佛言善來。即得羅漢。淨
飯王領四兵者。阿含及鴦掘并云匿王。決文誤耳。故上決云白匿王云。匿王去後得
阿羅漢。佛言賢聖生已來不曾殺人婦人無他等者。増一云。鴦掘入城乞食。見有婦
人臨産甚難。即往白佛。我見婦姙。何受此苦。佛言汝告彼言。我從賢聖生已來。
未曾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此母人胎得無他。鴦掘依教向母人説。時母胎即解脱
(云云略抄)。決文甚略。佛因爲説往昔因縁等者。是匿王自説年少時事。非是佛
説往昔事也。應云王因爲説也。文中云勸我者。匿王自言我也。實欲誅滅者。匿王
太子之時。爲提韋羅被輕慢。故欲誅滅彼。訴白父王。王不許。故太子惶惱也。又
今云那羅天。經云那羅延天。又今云三日之 P:316a 中。經云三七日(云云)。梵
志名燈光等者。經云學志名焔光。同本異譯寶積經。云梵志名樹提。又今云四百二
十歳。經云四百二十萬歳。寶積云四十二億歳。又今云摩竭國。經云沙竭國。寶積
云極樂城(更檢他本)。又經云。昔焔光則吾身是。女者即瞿夷也。此是實行等者。
若法身菩薩不畏墮獄故。除法華外等者。如玄第六記。如鴦掘等如似凡夫者。此依
今日相信師邪説。殺害人民不現奇特。不同密多慧上等流。故云似凡。若依本地者。
經云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恒沙刹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示見上大精進
如來。鴦掘是也。寧於死尸者。經云我寧取死。絡不能近此破瓶。曰具見者。此出
大論等二。而論無此辭。以義加之。又見河神。曾爲己婢等文。論無之(更檢)。
佛勅還受諸猶故不受者。此亦出大論。但云王白佛言。願佛勅舍利弗還受人請。佛
言此人心堅。不可移轉(云云)。又圓頓云。畢陵伽猶有餘慢。難陀欲習重於正使
(云云)。問。云何習氣重於正使。答。難陀入衆先觀女面。故重於餘人正使也。
東黄金等者。P:316b 雖云依倶舍。正依立世毘曇也。銅輪已前麁惑前去者。如玄第
五記。文大論云無記中有般若者。所觀境中明三性法(云云)。既無四運不須轉
推等者。雖有生滅不明了。故云無四運。故云其性★★四運不顯。文犬戎者。山海
經云。黄帝曾孫明生白犬。白犬有二牝。是爲犬戎。或云三十八者。八字誤歟。應
作六也。都訖者。十算爲都也。文★者。周武帝之名也。文西施者。呉王美姫也。三
爲王后。七爲夫人。憐愍至孝武一十五帝者。檢年代記有十一帝。讖者。其文辭漫
非實録。文黄龍湯者。★氏方云。絞糞汁飮數合。至一升亦名黄湯。服過齒落。南
海傳云。自有方便。鄙俗久行。病發即服大便小便猪糞猫糞。或鹽盛瓮貯。號曰龍
湯。謂於惡證墮過人法至一夷一吉者。補註云。謂於惡中證道。此大妄語。名過人
法。自行婬一夷。言證道二夷。口説婬不障道。諫已不從犯波逸提。此名兩夷一提。
若但自行婬。及以教他未行名一夷一吉。他若行婬是一夷一蘭也。有本云一夷一
提者誤也(已上)。問。一百突吉羅中。無教他 P:317a 婬。何云一吉耶。無根信者
至初果位也者。問。大經但云我初不信三寶。故名無根。不云初果。増一三十九云。
佛言闍王不害父者。應得初沙門果。在四雙八輩中。而猶獲大。幸得無根信。婆沙
百三云。無見道根。故名無根信(云云)。答。大經云得天身常身。行滿云。天身
者初果爲天(已上)。阿含婆沙既是小乘。如何造逆者。即證初果耶。故決主云。
論既寄小。故無闍王。今依大乘除彼重罪。又譬喩師亦許轉逆。若依寂志果經得法
眼淨(長含別譯也)。又婆沙一師云。離同類因生。故名無根信。問。普超經云暫
入地獄。豈是初果。答。今依大經。機見不同。若鴦掘經得無生忍者。彼經但云成
阿羅漢。然彼經明是大菩薩。准理應云無生忍也。籤二云。鴦掘經中成阿羅漢。若
依大乘得無生忍。兄見弟誦法句者。兄名槃特。弟名朱梨。槃特經云汝若不能持戒
等。不云法句(檢)。可由汝兄者。經云佛言勿怖。我成正覺。不由卿兄(已上)。
今可字誤。令誦掃箒者。經云教執掃箒令誦。槃特誦掃忘箒。誦箒忘掃。乃至經數
日(云云)。大 P:317b 經二十四云四事等者。文在二十三(云云)。梁武願文等
者。問。文引經説。何云願文。故雜心論第五明順解脱分善云。植此善者。中間雖
斷善根。猶名逆流。必得涅槃。故如是説。寧爲調達不爲外道鬱頭藍子。調達雖入
地獄。當得辟支佛。藍子雖生有頂當生飛狸(已上抄)。補註云。梁武願但云不願
學老子暫得生天耳(已上)。答。恐是引願文助成經説耳。如醉婆羅門下引證戒
者。問。文釋乘急即引此事。何云戒耶。第二本云。第四根鈍有遮。此人雖爲説止
觀。畢竟不解行亦不成。雖然亦須爲説復作習因。如佛剃醉婆羅門頭。如華色比丘
尼諸宮女令出家犯罪無垢。以是義故作微因縁(已上)。准此即是引證乘也。答。
或如所問。而決意者。剃頭被服是戒初門。故云證戒。謂以戒爲乘縁故。要記云。
如醉婆羅門下。證戒爲得果之由。乘必藉戒。亦戲女暫被戲弄。尚爲遠因。是故乘
戒不可不集(以上更思)。鬱★比丘尼者。出大論十三。彼名鬱鉢羅華比丘尼。塵
沙既不潤界外之生等者。問。塵沙爲是方便土煩惱道 P:318a 不(云云)。文所獲
華報亦異七種方便等者。問。香城方便論其土相何者爲勝。若香城勝者。既是閻浮
提内之城尚劣淨土。況勝界外。故決云。異七種方便者。同約華報以説。若七方便
生方便土。土相亦應不劣香城。若方便勝者。文云行順中道有勝妙果報。設未出分
段所獲華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眞果報耶。香城七重即其相也。要記云。言異七種方
便者。圓人雖在界内。莊嚴尚勝生彼方便土者故云也(已上)。答。一云。今文意。
明香城勝也。故云設未出分段亦異七種方便。意云雖是界内而勝界外。故云設也。
要記雖在界内之文即其意也。香城雖在閻浮提内。是菩薩住處。如清涼山補陀落
等。皆是菩薩深境界處。又如善財入法界。經歴閻浮菩薩住處。並見不思議微妙莊
嚴超過眼境。有餘土報豈可如此。問。若聖聖見名勝土者。即是報土。何云華報。
如常在靈山。是實報土也。答。是生身所居。故未是報土。問。若爾。決云同約華報。
答。異七種方便之文。義兼含。故決主作二釋。一指華報名七方便也。不言七方
P:318b 便土。故非果報也。意云。權實二人華報相望。圓勝權劣。若權人果報亦劣
圓華報。故次即云。若七方便土。土相亦應不劣香城耶。是令同上香城勝義。故置
亦言。二指果報名七方便。故要記云。尚勝生彼。此則決與記合有兩解也。或云方
便土勝。故決云。生方便土不劣香城。香城雖云七寶莊嚴。尚不可及同居淨土。況
望界外麁細雲泥。問。若爾。何云設未出分段異七方便等。答。文意云。界外果報
方便實報勝劣天隔。故云二偏果報也。若論界内華報。亦異七方便華報。若指果報。
但直應云方便土。何云七種方便耶。故決云。同約華報以説。意云界外果報方便實
報勝劣必然。若在界内同是分段。何有勝劣。然雖界内。而圓人勝。況眞果報是實
報土故。勝有餘土也。要記文亦同此意也。謂圓華報尚勝將生方便土者也。況於界
外二土相望耶。即有者言。故是當生方便土人。非以方便土對香城也。決之與記同
是一本。不可相違也。問。何名七方便華報。答。如十六羅漢所住香林寶山。或住
北洲★利 P:319a 天等。如賓頭盧多住西洲。亦住摩梨山栴檀林中。眷屬圍遶。亦
隔凡見。如仙屈等。具如十六羅漢記。問。大品經云。香城園觀。是諸衆生宿業所
致。信般若故受是果報(云云)。何云法忍華報。答。既云衆生由般若力感彼城。
故彼人民亦得圓華報。法踊爲主。亦是華報。主伴並得圓華報也。云何能令十方佛
讚等者。如大品云。未得法忍。菩薩諸佛所不讚(取意)。又論有兩説。今和二説。
生 身 得 實 相 。 故 名 生 身 得 忍 也 。 B: 2 歸 大 處 5L:8
不曉近事者。若悟理人亦能解事。故知禪師非眞無生。文發心所治三障究竟所治
三障者。問。圓教三惑爲同時斷。若異時斷今文如何。答。住前已破見思塵沙。亦
證空假而未能證二惑之上中道理。故不證般若解脱二徳。今至初住斷無明證中道
法身。亦證二惑中道理。具證三徳。故亦得云住上治三障。第二本云。取相無知漂
流界内。本依無明。今以三法破此三障(云云)。具如玄第五記。本即法身等者。
問。法身爲本諸文所破。何作此解。答。若論實成正是報身。今約體用。故云法身。
謂久成時亦以法 P:319b 身爲本故也。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二(末終)。B:3釋名章
2 止觀私記卷第三(本)。 叡山沙門證眞撰。文相
待止觀者。問。相待止觀爲但權教。爲亦通圓。若但權教者。於圓教中。豈無止息
無明。停心中理法性爲止等。故下文明圓頓止觀中云。體眞之時。五住磐石一念休
息名止息義。心縁中道入實相慧名停止義。實相之性即非止非不止義。又此一念
能穿五住。達於實相。實相非觀。亦非不觀(云云)。況復第三止觀。不二而二。
正是圓意。若通圓者。第二絶待即是圓意。破前相待。故知相待只是偏教。故弘決
云。待詮次第。絶詮不次。又釋籤云。止觀相待義似於別。故判爲麁。既云似
P:320a 別爲麁。故知非圓。答。絶待既是圓。故相待唯偏。又待詮次第觀。絶詮圓
頓觀。故知相待唯是權教。次第三觀唯權教故(如下當述)。又攝法偏圓等諸門
中。並權實相對。故此待絶亦偏圓相對。故決云。釋名四段。顯體四科。攝法六義。
偏圓五門。次與不次意亦如是。又至正觀中。先明思議境是權。次明不思議境是實。
凡此止觀。上下諸文不同一致也。又決釋第三不止止云。中道雖復無別諦。觀以之
爲後。若望實道。不思議中。亦未成止。故三諦止倶未名止(已上)。問。圓理有
二。一者亡泯。二者建立。其亡泯門。雖云絶待。若建立門。豈無三止三觀義耶。答。
泛論其名。諸教皆有。而今文意。三止觀名從四句立。有性計故判屬權教。若破計
已假説其名。猶是絶攝。故屬實教。故文云。若有因縁亦可得説。對治因縁則相待
而説。決云然能詮名。實不出此三止三觀。爲除情計故須破性。問。若爾。玄文相
待妙亦應非圓。答。彼判教相故。須分別部教麁妙。今明理觀故。用遣蕩除四性計。
故決云。彼爲判教同稱爲妙。籤云。爲成觀故相 P:320b 待爲麁。問。第三止觀。既
云法性無明相即。應是圓意。決云上二不可云相即故。答。於空假中各有三止三觀
之名。而第三止觀明中道相即者。是寄別教證道意説。如次第三觀中道。觀思議境
中佛界也。若具論者。第三止觀約三諦及三惑明。其中二惑二諦不可相即。是地前
故。問。第三止觀是證道者。何故決云若望實道不思議中亦未成止(云云)。又若
證道者。何有性計。答。地上證道。雖與圓同。在二觀後待地前。故猶屬相待。如玄
文云。證道雖妙帶教道。故判爲麁也。證道中理。雖無性計。猶待地前起性計故。
問。於四教中。若初心人皆有性計。故並相待。若論證位並無性計。並是絶待。何
以性計判屬權教。以絶待理唯屬圓教。答。圓教初心既學佛智。從初至終皆是無作。
若別人等初學生滅後成無作。故以性計屬權教也。問。圓頓云。問。若言法性。非
止非不止而名止非觀。非不觀而名爲觀。爲是小乘大乘耶。答。偏眞涅槃。雖名第
一義諦。但得非止非不止。唯得名止不得名觀。何以故。止是止息。小 P:321a 乘灰
身滅智。見思止息可得名止。無復智因不得言觀。今大乘不滅色心。故得如是釋也
(已上)。准此第三止觀唯在實教。以權教明滅色心故。答。彼文通三徳中有此問
答。是明法身非止等義。非相待也。又既簡小乘。故知不可簡通別也。故顯體三觀
中。亦但斥藏灰身滅智。故不名觀。即以通別方名觀也。通教正通實相色心。別教
即得常住五陰。故有色心亦名觀也。問。下弘決云。但前釋名。名通凡聖大小偏圓。
答。總指四章。非只相待。問。又云前釋名中意。且總語衍門三諦。亦可義兼三藏
眞諦(已上)。准此明知。亦兼圓意。答。三止三觀等名通偏圓故。問。下弘決明
次第三觀云。故此三觀用昔教中相待名義以爲總詮。次第教相以爲能詮(已上)。
既以他經並屬相待及以次第。故亦可通偏圓諸教。唯以法華屬絶待故。若不爾者。
他經圓教屬何止觀。答。今止觀意爲明圓觀故。指三教總名昔教。故偏圓五門等唯
四教相待也。若玄文意判法華妙。故約二義。一者約教。三教爲麁。圓教爲妙。故
於他經亦有妙義。二者約 P:321b 部。四味爲麁。醍醐爲妙。唯以法華名爲妙經。今
明觀門不判教相。故唯約教不約部判。故他經圓既是妙。故是絶待攝。故弘決中通
論諸經。皆明絶待。又他經圓教。亦破性計。豈彼圓教屬相待耶。問。決主既例思
議境中佛界。彼佛是圓。故相待中亦應有圓。答。證道同圓。故佛爲妙。而待地前
九界之麁。故成歴別。不同圓教十界圓融。如顯體中。地上中道證道同圓猶屬別教。
不同圓教從初心修圓三觀故。今文亦爾。第三止觀。雖寄證道而待地前。故屬相待。
非絶待也。用通用別但云似通似別者。問。今文上下都無似通似別之文。答。第五
卷文結十界云。此之十法★★淺深。皆從心出。雖是大乘。無量四諦所攝。猶思議
之境。非今止觀所觀也(已上)。弘決釋云。既非一心。且判似別。故云所攝(已
上)。彼文但云無量四諦所攝。不直云無量四諦。故云似別也。何殊體踏者。第五
卷文斥慧聞已前失云。體心。踏心。和融覺覓。若泯。若了。斯一轍之意。大經十八
性品譬如有人等者。在第八。文絶待止觀者。問。P:322a 四教之理皆非言説。何故
絶待唯在圓教。答。當分名絶。望後非絶。具如諸文。後後皆是前前結惑者。如二
地中道。初地菩薩猶迷故也。玄文第六卷未開四悉等者。在第一卷。大經不可説者。
是指何經。若是華嚴不可説者。何云大經。若是涅槃者。文不次第。後別擧之。藏
通止觀二法別異等者。問。通教明相即。云何止觀別異。答。通教雖明定慧相即。
而於不二無別法體。故不通法身。既無別法。故云別異。大論十八翻爲健相者。文
在三十七。若依新譯翻爲健行。唐梵二釋者。他意。首楞嚴是唐言。三昧是梵語也。
文法身有三色身等者。問。色身是應。法門是報。何名法身。答。今明三徳各具三
徳。故列此三。謂色身是解脱。法門是般若。然以色身亦名法身者。苦道即法身故。
文智度法華偏擧觀邊者。問。法華三昧豈亦非止。答。圓頓云。法華明一乘。即是
顯觀(云云)。以佛智見名一乘故。道場觀序云。擧其宗要則慧收其名。故經以眞
慧爲體。妙一爲稱。是以釋迦玄旨始發讚佛智甚深。多寶皆善歎平等大慧。P:322b
頌曰。爲説佛慧故。諸佛出世間(云云)。修妙慧觀名法華三昧也。 阿陀那七識
等者。三識義如玄第五記。此即惑性體是縁因者。問。若是惑者應屬了因。答。此
惑助藏識。持諸法故名縁因也。文身猶雜食等者。問。小乘中應以眞諦爲法身。何
指色身。如通教。以眞諦爲法身也。又分別功徳論第五云。佛有二身。一法身。二
肉身。優頭盤比丘。但愛金色肉身不愛無漏法身(已上)。答。三藏教多無三徳名。
故隨義立。金光明玄云。指太子相好體爲法身。法身在前樹下。無漏慧爲般若。八
十滅度爲解脱。斯乃阿含三藏數論家所用。又云樹王下身爲眞身。鹿馬等爲應身。
淨名疏第三云。三藏以五分爲法身。有時亦指偏空眞理。如雜阿含禪經云。若障重
障禪。當念佛法身。法身者空也。觀音玄云。以定發眞無漏。天然之理名爲法身
(已上)。三藏法身有三義。一准大乘理故。眞空爲法身。二准智法身。以五分法
身名法身。三者色身。此乃前云法身中三種。實相身。法門身。色身也。然以色身
名法身者。是小乘師義耳。故今 P:323a 文云。小乘師。金光明玄云。數家所用。此
師意説。色身爲本現鹿馬等。故以相好爲本爲眞。既是眞身。故屬法身。又准大乘
苦道法身。先得無色次在滅定等者。問。生無色界不入滅定。何作此説。答。生無
色者。有智無身。入滅定者。有身無智。今累在一人。據在下界得無色定説也。問。
若得無色定者。猶有其身。何云有智無身也。答。且約内解。離色想故亦名無身。
文即一而三故不縱等者。寂光問云。決云。只是三點。同是一伊。横川走火亦是三
點。同是一字。是故應云伊字三點。不竪累積。不横並列。故譬三徳不縱不横也。
私云今就伊字明三一相即。若論不縱横即如所問(有維★決。云云)。純陀一品
明涅槃施等者。問。此分四段。何故相違大經疏耶。答。各據一義。具如玄第十記。
問。既長壽去明涅槃義。准知純陀衰歎二品。是涅槃施。何故但云純陀一品。答。
先已擧衰歎。今亦擧純陀。具擧二品明涅槃施。今指純陀故云一品。是則通對有此
二解者。問。初引大經明三徳各具四徳。次引大經是證三徳各具四徳。只是一
P:323b 解既無不同。何云二解。答。或云。前約性徳。次約修徳。第二卷末云發心
所治三障等者。問。彼云惑至極。今云無明至極。彼此既異。何得引同。答。准此決
文。故知彼云三惑至極者。是界外三惑。故得例同界外三道通至極也。於中重明三
障義通者。問。止觀文中只明三道義通。何云重明三障。今三障者。指第二卷三惑
也。塵沙有無常等四者。問。以智知無常。非由塵沙也。答。二乘猶有煩惱習氣而
不知常義。當無常因塵沙起。故以三業對三煩惱。且一往耳。其有漏業。從見思起。
亦復一往。有漏善業非見思起。非漏非無漏業。亦非無明起也。答。中但説常及無
常等者。答。字恐誤。應作經字也。B:3體相章 3L:12 大經九想等文皆
在慧聖行中者。問。彼經九想在定聖行。何云慧行。答。只是大經所明。九想等文
皆在慧行。如下第七卷及玄文第四等。非謂九想在經惠行中也。文灰身滅智故不
名觀者。問。若爾通教亦應非觀。答。通實相故。引喜根等名巧度者。即指三教者。
論文對小明大。故知通三。問。彼喜根説貪欲即是 P:324a 道。豈可別教。答。別教。
界内相即同通。地上證道同圓故也。婆沙云諸比丘問上座者。論云阿難問。一一迴
向各有十所縁境者。問。經明十向後説十觀。一者二諦。乃至第十第一義諦。其觀
慧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觀(云云)。故知十觀竪對十向。以第十觀入聖地。
故南岳四十二字門及注家等。竪對十向。何云一一各有十耶。答。經意多含有横竪
意。於別竪對。於圓横具。故下決。以十地十觀竪對十地。經云。十信各有十信成
百法門。例知後後亦有此義。得入中道者。問。爲指初地名入中耶。若爾何故次句
別明進入初地。答。得入初地有二方便。故兩重明。一謂雙亡方便。故云心心寂滅
進入初地。二者雙照方便。故云二觀爲方便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如文中明。略三五
字者。問。文略多字。何只三五。答。慧心云。三五只是總略之言。如云一兩等。非
第三第五。亦非十五字。如祇園圖。擧若干院竟。結云隨所見聞略出三五。下文云。
三五里聞臭。十疑及群疑論等亦有此語。續日本往生傳云。唐人云。三 P:324b 五
如此方一兩。慧心義往符之(云云)。大經隨自意等者。經云。佛言一一比丘無非
正説。舍利弗言。佛意云何。佛言我爲欲界衆生。説父母是身因。如是等經名隨自
意説。如把咤羅長者。來至我所言。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非一
切智。我言。知幻之人名幻人耶。舍衞國有旃陀羅。汝知不邪。長者答言。知佛言。
汝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羅不。長者言。我雖知旃陀羅我非旃陀羅。佛言汝知旃陀羅
非旃陀羅。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耶。我實知幻。知幻人。知幻果報。知幻伎術。
我知殺。知殺人。知殺果報。知殺解脱。乃至知邪見。知邪見人。知邪見果報。知邪
見解脱。長者若説非幻人名幻人。非邪見人説邪見人。得無量罪(乃至)長者心
生恐怖。我當云何得解脱。爾時我爲説四聖諦。長者得須陀★。向佛懺悔佛非幻人。
佛言善哉。是名隨他意説。如我説。世間智者説有我亦説有。智人説無我亦説無。
智人説五欲無常我亦説。是名隨自他説。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名隨他意説。十住
菩薩 P:325a 了知自得菩提。不見衆生定得菩提。故名少見。我常説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名隨自意説。一切衆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菩提。是名隨自意説。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我説如是。汝説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説(已上略
抄)。今詳經文但説自證名隨自意。故諸比丘自説身因佛亦自説。若説他人所知。
名隨他意。故長者説幻佛説彼意。亦説十住少見佛性。若説自他所解名隨自他。故
云智者説有我亦説有等。問。若爾今文違經説。今以實名自。以權名他。權實合論
名隨自他意。弘決引經。隨自意中不引佛説。隨他意中。云佛自廣説一切幻法種種
不同。隨順物情等。然經不廣説一切幻法。彼經但破雖知幻法。而非幻人。故説所
知幻法幻果等。非隨順彼説幻法也。答。説他所解名隨他意。以自所解名隨自意。
故今以義他所解者。即是權法。自所解者即實法故。亦作此義。決主所引經亦順此
義。取義引也。問。十住菩薩並知自他。豈迷衆生得菩提義。答。自身成佛劫國名
號。須了知之。一切衆生永 P:325b 沒苦海。何知彼彼成佛時節名號等耶。問。第三
十二具明三語。決主何意更引聖行品世人心所見等文。明自他意。答。玄文第三如
此引故。決依彼也。問。第三十二具明大小三語。何故決主約修性等。答。經文雖
有何妨自解。此約藏通二教二諦者。問。情智之文何必藏通。故涅槃疏爲總二諦。
答。隨自隨他正約三藏。義通通教。比丘得悟通二教故。若情智文總通四教。相從
初二。故云藏通。修徳性徳名隨情智者。性徳在迷。故名隨情。修徳在悟。故名隨
智。文約行隨情隨智二諦者。今文意。情智二諦有別位也。以内凡名行。故具如玄
記。文初觀之功雖未契眞等者。問。空觀亦契眞。何云未耶。答。第二本云。言二諦
者。觀假爲入空之詮。正爲知空故觀假。故名二諦觀。若然者約體假知俗。未是發
眞此方便道明二諦觀。即是隨情二諦觀也。若發眞名二諦觀者。見空之時亦復識
假。上明下亦明。是隨智二諦觀也(略抄)。准此故知。指初番釋名爲初觀未契眞
耳。淨名玄第二云。或是情智二諦。或是隨智二諦也(云云)。彼 P:326a 更約證
也。以前初觀第二釋者。二字誤矣。唐印本作三字。然要記亦云第二者亦誤也。以
第三觀難第二觀者。應云以第二觀難第三觀。文地持明二法性等者。論第一云。眞
實義略説二種。一者實法性。二者一切事法性。此二法性。以種分別有四。一者世
間所知眞實義。隨順俗數。謂地是地非水等。二者學所知眞實義。如世智人現智法
智所行處。三者煩惱障淨智所行處。二乘境界四諦等。四者智障淨智所行處。謂佛
菩薩大智境界。第一如實(已上略抄)。問。准彼論文。以諸法自性名事法性非是
眞如法性。答。今文法性非必眞如。次引大經涅槃及成論正見等亦非是理。今明別
教次第義。故不約相即。問。若爾決云。法性是理。答。是如四諦各有四理等。非必
眞理。若據圓教。彼地持文亦含理意。文中道第一義觀者。問。次第三觀中中道觀
者。爲何教意。若云別者。弘決云。前二觀權。中道觀實。又云復非別教但云依衍。
若云圓者。既是次第三觀。應是別教。答。異説不同(云云)。私云。此是別教證
道中道也。何者一家教文。以 P:326b 別三觀名次第觀。以圓唯名不次第觀。其次
第中中道觀者。一家諸文多約證道。故其中道是圓非別。若約行證是別非圓。將明
此義分爲三門。一明中道是圓非別。二明行證是別非圓。三會文理相違外難。一明
中道是圓非別者。文云。入中道時能雙照二諦。決釋云。以皆中故。故得任運(云
云)。謂一中一切中故。以中道觀雙照二諦。教道但中無皆中義。又文云。得入中
道第三觀則見佛性(已上)。若但中觀不見佛性。又云。若論三觀則有權實淺深。
決釋云。前二觀權。中道觀實。又云次第觀中中道雖非今文所用。證道同故。是故
但云二行不到(云云)。淨名玄問。今明次第三觀云何圓融不二。是則與圓何不
殊。答。次第三觀。若入中道與圓不異。故如是説也(云云)。觀心論疏文同之。
觀音疏云。觀有多種。折觀者滅色取空。體觀者即色是空。次第觀者。從折觀乃至
圓觀也。圓觀者。即折觀是實相。乃至次第觀。亦實相也(已上)。明知以別教從
淺至深名次第觀。其中道觀是證道故名圓觀也。觀音玄中。次第三觀具明四教
(云云)。P:327a 次明行證是別非圓者。別教有二。一者始終教道。前後皆別。是
爲別人初心説之。是名約説別教也。二者地上證道。前偏後圓。是爲別教迴向説之。
瓔珞三觀即是其義。一家諸文多約後義。雖有圓頓而名別者。地前地上各別行故。
亦名次第。亦名隔歴。既異圓教初後不二。故名爲別。是名約行別教也。雖有圓教
無作。總名無量也。三遮外難者。問。今依大品瓔珞三智三觀。既部含容。豈但別
教。答。若依含容。彼空假觀亦應兼圓。何只中耶。設部含容。今取別邊爲別三觀。
如大品巧度等。亦通三教今不取圓。又彼二經三智三觀。只是別教。故瓔珞經地前
空假。地上中道。但彼三觀有兩處文。下卷三觀凡夫亦學。故是圓意。如第一卷引。
今引上卷三觀次第偏存別門。其大品三智分屬三人。亦説三智次第而得。故只是
別。故玄文第四。四教義等。以彼二經三觀三智證別位也。大論云。三智一心。是
圓教意。故諸文中一心三觀。但引大論不引大品。問。弘決云。此依大品摩訶衍門
釋三觀相。既未被會但成次 P:327b 第。意云。雖有圓意以未開會。故屬次第。答。
若依佛意。雖合圓教既未開會。故今文引但成別也。問。若別教者。何云復非別教。
答。若如文者。空假二觀亦非別耶。故決意云。合文雖明次第三觀。非欲明於別人
修行。但欲明圓一心三觀。先明次第。次置一心也。故要記云。借義顯圓。復非通
別。弘決云。用通用別。但云似通似別。第五卷云。法妙難解。寄三顯一。又云借別
顯總。擧次論不次。彼決云。借別顯圓。全非別教。又云。別則時長行遠。此則借法
顯圓(云云)。問。若中道觀是證道者。即同圓教。云何亦云泥譬第三觀。水譬圓
頓觀。答。地上清水。帶地前教道雜二觀土。故以譬泥。故弘決云。別教如泥教道
雜。故不名清水(已上)。則同玄文證道。雖實帶教道。故判屬兼也。若約地上教
道名泥者。只應云教道。何名雜耶。問。弘決云。且從次第故亦置圓(已上)。准
知再往亦通圓教。答。止觀云。若論三人則有諸位大小。此文似通衍門諸教。而決
主唯約權人。意云。大言雖須渉圓。且從次第三觀。非圓故置不言圓 P:328a 耳。問。
登地中道既與圓同。如何不攝他經圓教即以法華名圓頓觀。答。他經圓教。亦從初
心修中道觀。故不可攝登地中道。問。釋籤第一云。他經不同。但爲次第三諦所攝
(云云)。止觀圓觀既以他經對法華明。故他經圓應次第攝。故決云。既未被會但
成次第。則同籤文。又淨名室内三觀帶方便圓。淨名疏中名通相三觀。而淨名玄名
別相三觀故知他經圓屬別三觀。答。今明諸教觀門行相。故對圓觀以明別觀。既非
五味觀行。何論他經圓教攝與不攝耶。他經圓教判屬不定。有與奪義。而他經圓亦
從初心修中道觀。何攝初地中道觀耶。淨名三觀不云初地。故亦通圓。所言既未被
會。但成次第者。大品三智部雖兼含。而未開會故。今引彼成別三觀。若籤意云。
他經雖有圓但是別教攝。所言攝者。以圓攝別。今云成者。以彼成別。故不同也。
文入中道時能雙照二諦者。問。別教地上。空假二觀亦現前耶。若不現前。諸文明
別地上並云三觀現前。若現前者。二觀是方便。又是雖邊中但應中道。答。約行別
教。約説別 P:328b 教。皆有三觀。此有多門。一約證道同圓。二約具足如十住位。
正修空觀。傍修假中。十行帶空出假。傍修中道。十向二觀已成正修中道。證地證
中。即備三觀。是故地上乃至佛果則具權實二智三智五眼等。慧眼一切智照空。法
眼道種智照假。以此二眼二智名權智也。淨名玄云。空觀亦名一切智。假觀亦名道
種智。中道觀亦名一切種智(云云)。此乃證得二觀。正在地上。若中道觀亦修亦
證。三約進道謂爲具足佛果功徳故。亦重研空假二諦。故於等覺倒修凡事。以入妙
覺。非容易故重入空假也。瓔珞經明十地十觀中。第一云。三觀現前。常修其心。
入百法門。第五云。入法界智觀。所謂十六諦。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云
云)。又淨名疏第十云。別教不盡不住者。若但用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是爲
住無爲盡有爲。今雖入中道之理。但塵沙佛法悉未現前皆知皆學。豈得保此中道。
應須照俗。是故從中反照二諦。名爲不住無爲。暹記云。今雖至之理者。此是十行
知中而未證故。云佛法未現等。P:329a 亦是眞出假位。佛法未現前。須存二釋。是
故從中反照二諦者。只是行中。異時相望面照二諦。名爲反照。此亦准前(已上)。
私云。今依第二釋。疏文既云二觀爲方便入中道理。何約十行。疏意正明教門義。
故若依證道即俗而眞。不可作意。故知地上亦有三觀。四約化他爲説空假。説空假
時豈無内照。又利他者。即是假智也。五約經論多途教門。或云五地習學世法。七
地沈空等。凡諸經論。地上法門多在空假。若據此義。地上亦修空假。非只證得。
玄文云。爲地上菩薩雙詮界内外眞俗(云云)。問。空假既是入聖方便。故入地後
不可現前。例如煖等四善根是聖方便。故聖不現前。答。十住入空得慧眼一切智。
十行出假得法眼道種智。登地入中得佛眼種智。得佛眼故二眼彌明。三智五眼圓
滿具足。捨凡入聖。轉劣爲勝。故法身菩薩五眼具足。權實智滿。若二智不現前者。
用何出假。用何教化。小乘人等尚有肉天二眼。豈廢法慧聖眼。雖起肉天縁世俗境。
而亦不廢中道正慧。如四善根。修四諦觀。故入聖位。P:329b 諦觀現前。此亦應爾。
問。二觀爲因。眼智爲果。故地上雖有四眼二智非三觀也。答。玄文三云。泛論觀
智倶通因果。別則觀因智果(云云)。瓔珞云。初地已上有三觀心。三觀義云。三
觀即三智(云云)。仁王云。名爲諸佛觀。菩薩觀亦然。止觀六即中云。究竟即止
觀。十一想思經云。佛止觀現在前(云云)。豈非果上亦有觀耶。又設名智既有照
空假二心也。問。若具三智何云去偏入中。答。三智各別。雖具一身而其但中是去
偏也。又二觀爲方便。別入中道。故云去也。問。空假是智障。何在地上。答。地前
空假不證中。故名爲智障。登地證中。所具二智豈名智障。問。玄文第六云。初地
初住三觀現前。籤云。亦約證道同故合説(已上)。故知教道無三觀也。答。彼判
感應麁妙。以藏通爲麁。以別圓地住同判爲妙。故云約證道同故合説。非謂三觀是
約證道。問。瓔珞云。初地已上有三觀心。三觀者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二觀爲方
便得入中道。雙照二諦等。雖云地上有三觀心。而列地前二觀及地中道。故知地前
已具空假。非於地 P:330a 上有空假也。答。經云。得入中道。雙照二諦。此是地上
證道三觀一心也。經文正指此。名有三觀心。而於地前修空假觀。故入地上雙照雙
亡。是故具明地前二觀。以中道觀照於二諦。即名地上一心三觀。故三觀義云。照
中道見二諦。即一心三觀(云云)。問。得入中道雙照二諦者。只是中道有雙照耳。
非中道外更有二觀。故弘決云。以皆中故。故得任運。意云。一中一切中故。以中
道觀照空假二諦。亦皆中道也。答。瓔珞地上三觀者。是約證道。非教道義。若依
教道如上所引十地十觀也。證道三觀者。其空假名同體空假。以於中道具空假故。
問。若約教道。地上三觀爲在一心。爲前後起。若在一心者。三觀歴別不可一念。
二心並起。若前後者。既云念不退。豈中道觀間斷而起餘心。又別地上中道間斷耶。
若間斷者。非念不退。若不斷者。禪門章云。或時偏就空理。淨名疏云。從中反照
二諦。名爲不住無爲。答。不可間斷。止觀第一明別教佛云。依如來藏三昧正受。
入十萬塵刹。起四威儀。而於法性未曾動搖 P:330b(已上)。弘決云。三昧正受。
正指初地。淨名疏云。雙流有三。謂通八地。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即寂而説(云
云)。言雙流者。謂以一心雙照二諦。法華疏第三云。別圓之禪靜散不妨。不起滅
定。現諸威儀。如修羅琴。無縁無念故能安禪讚佛也(已上)。又唯識第九云。極
難勝地。眞俗二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云云)。彼雖云五地。今依瓔珞。
即在初地。問。禪門章等如何。答。彼明圓教。非別教。謂圓空觀三諦皆空。一心三
觀故亦就空。淨名疏意。若執當位中道者不進上位。故修萬行方能昇進。非謂廢中
智也。問。若依教門。八地沈空。五地學世法等。云何不廢中道觀耶。若廢中智非
念不退。答。但專内觀不出假。故名爲沈空。不廢内觀中道智也。雖學世法何廢内
觀。如縁外境而不廢智。又唯識等。八地已上純無漏觀而生空法空無分別智等現
前。不同八地沈空即是生空現前法空等智不現前也。攝論唯識等意。七地已前有
出入觀。八地已上無出入觀。而有智不同也。隨有一皆名念不退。問。證道亦有出
入觀耶。若 P:331a 云有者。既云一心三觀。豈可出入。若云無者。淨名疏第七云。
若果報土皆念不退。心心寂滅皆是損損。或約入出觀義立三句。禪門章釋八地沈
空。約圓教明(云云)。答。雖云出入不同住前。略有二義。一者照而常寂爲入。
寂而常照爲出。故禪門章云。問。二乘有出入觀可得無漏。相修復有事理。於義爲
便。中道不出觀非事非理。云何爲例。答。大乘有恒沙佛法不思議俗諦。何無事耶。
又雖不如二乘之出入。亦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之出入。縁修
用顯理照用。此皆其義。何得不例也(已上)。二者止觀第一明六根互出入。或於
一根入正聚。或於餘根起出説等。此互出入而念不退。問。淨名疏文。暹師釋或約
入出觀云。一入觀爲増損。出觀爲損増。一入無出。直至念不退。名爲損損也(已
上)。既云直至念不退。故知出入是約地前。答。不必須通。非聖説故。若約凡位
者。應如方便土。約行念退等以明増損。何只約出入明増損等。又暹意云。於聖位
中出入立爲二句。若無出入。直至後後念不退 P:331b 名損損耳。問。地上假觀斷
何惑耶。若斷無明者。應用中觀。若斷塵沙者。地前已斷。豈至地上。又淨名疏云。
塵沙佛法未現在前。應須照俗。既障俗諦。豈非塵沙。答。地前已斷塵沙。證道種
智。故至地上但證法眼。豈可斷惑。而云照俗者。是眞出假耳。謂若但自保中道不
出假利生者。不進後位。故須出假。既從眞起應。故云從眞變照二諦。非謂捨中道
也。又若有地上同體塵沙者。應以俗智斷此塵沙。若圓教意不必俗智斷塵沙也。問。
若入地上雙照二諦者。何有七地沈空。何更倒修凡事。又若雙照。何異圓教。答。
七地沈空是異途教門。不同雙照之義。言倒修者。更修凡法不廢中智。圓教雙照三
諦境融。三智亦融。別教雙照只是一心圓照諸境。如明鏡上諸像並現。雖有諸像像
色各別。文經云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者。出遺教經。文別教菩薩有第二觀
分者。問。經二十八云。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不得明見。二乘三昧力多。
智慧力少。不見佛性。佛定慧等明見佛性(取意)。別教十住 P:332a 是入空位。
應同二乘定多慧少。何云第二觀。答。且望藏通偏空之教。即以別教並屬假觀。故
十住入空猶得名慧多。文實是圓教十住之位者。問。既云十住慧眼見故不了佛性。
應是別住。若是圓住分證佛眼。非惠眼也。故玄第二判爲別教。籤云。全未見性名
爲不了。答。聖意多含。故判不定。若依十住屬慧眼位。而以觀見名見佛性。不了
了者。是未證性名爲不了。此是別義。若以證見名見佛性者。是借別顯圓。今文據
證見故云實是圓。若證見者必非別故。問。若是圓者。何云慧眼見故不了。答。且
以未極佛眼之位。借別名圓屬慧眼耳。問。經云十住慧多不得明見。又云十住慧眼
見不了了。二文倶云十住不了。如何今文以慧多文判屬別教。爲全不見以慧眼文。
判屬圓教爲少分見。若云十住慧多定少故屬別者。亦可十住名慧眼。故應爲別教。
若云惠眼借別名圓者。亦可慧多借別名圓。答。其以菩薩名出假者。多在別教故。
以慧多屬別義也。或影略互顯(更檢)。文故法華云慧眼第一淨等者。P:332b 問。
法華文意。以佛妙慧名曰慧眼。不同圓住借別慧眼。故不可引證借別義。答。佛證
畢竟空。尚得名慧眼。況未極佛眼。不名慧眼耶。未極佛眼名惠眼者。即借別也。
是助成證。非正證耳。初三藏教以衆生爲高原等者。問。彼記以初文爲總觀。言雖
通諸。意且在圓。今爲藏教。豈不相違。答。且以總觀從文次第判屬藏耳。別觀見
中爲清水者。問。疏意假觀及中道。伏無明爲濕土。不云見中爲清水。答。彼但明
地前。今亦明地上。故加言也。此依大品摩訶衍門者。問。今引瓔珞三觀。何云大
品。答。大品三智即瓔珞三觀。故依兩經。故觀音玄通指二經。今且指一經者。上
明三止既依大品巧度故。此三觀亦依巧度故也。文三相者雖有四相。或時云三。大
論等云生住滅。倶舍云生異滅。各有其意(云云)。文即一觀而三觀等者。問。凡
夫未證一念無二心。豈一心具三。答。今明止觀。觀境互融。以明其體。未明修觀。
若論修觀一心三觀。如第五卷。然一心三觀有二。一者一心照三諦境。謂空觀時照
三諦皆 P:333a 空等。淨名云。一念知一切法。第五卷云。一空一切空等。二者一心
三觀具足。如大論云三智在一心等。淨名經文亦兼此義。若未證人但有初義。雖學
後義而有前後。若觀成時亦有前義。亦證觀境互融理也。五百陀羅尼中道正慧者。
大品云。得法眼悟五百陀羅尼(云云)。今據圓義故云中道(更檢)。文大品云
欲得道慧道種慧等者。經第一云。菩薩欲具足道慧。以道慧具足道種慧。以道種慧
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已上
略抄)。問。既有四慧。何引爲三智證。答。開合不同也。又論牒經文缺道慧文。故
今引云三智等也。文問論釋云三智在一心中等者。論二十七釋上經文云。問。如佛
得佛道時。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種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一切種智。答。佛
得道時。雖得一切智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乃至)問。一心中得一切智一
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
習。答。實一切一時得。此中 P:333b 爲令人信般若故。次第差品説。欲令衆生得清
淨心。故如是説。復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縁住。
住因縁滅。又如一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
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亦如是。先説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
剛三昧。佛初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煩惱習斷(已上論文)。問。既是論問答。
如何今引論文而爲問耶。答。引論問答爲自問答有何不可。又今文應云釋論問云
也。或應云釋論云問等也。恐文倒耳。故圓頓云。大品明欲得道慧道種慧一切智。
當學般若。釋説解此云。如佛所説。三智在一心中。云何言欲得道慧道種慧等當學
般若。答云實如此。三智在一心(云云)。問答爾決云問下料簡(云云)。知非文
誤。答。且順現文耳。問。論文但有二智。一心中得。道智在金剛心。如何引云三智
一心。答。至佛初心不廢中智。故論云。一切一時得也。問。論云道智名金剛三昧。
若爾以假智斷煩惱耶。答。經云道智在菩薩。故以道智對金剛也。P:334a 問。論文
上下相違。上云佛得道時未用一切種智。下云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正斷惑時
未遊觀故。三十九云佛肉眼者至空一顯色者。論無此文(更檢)。大品云如來肉
眼見於大千等者。問。經云菩薩肉眼。何云佛耶。答。大論三十九釋此經文。先約
菩薩。後約佛故。論依教道附近小宗者。論云。三千界外無數由旬。宗中有風與眼
相違。不得過見(云云)。附小明矣。問。三藏佛肉眼見大千耶。日月五十由旬者。
論云五百由旬。應是論誤。餘經論皆云五十故(更檢他本)。論中不明修肉眼法
者。問。論云。輪王所見過於餘人。又人先世燃燈等因縁故。得堅固眼根。能遠見。
雖遠終不見百由旬。菩薩小者見百由旬(決云若但以燈明等文是也)。此豈非修
因耶。答。彼明餘人。不是菩薩修肉眼相。二乘但見大千之内麁細色空者。問。於
他界境豈可不空。答。於所知境方觀空。故且云大千。修相者何有人云八正道中正
見等者。問。論文不云修相。但明慧眼相有多釋也。故論云。問。何等是慧眼相。答。
有人云。八聖道中正見是慧眼相。能見五衆實相。P:334b 破諸顛倒故(云云)。答。
惠眼證相即是修相。謂修正見能得正見名慧眼。故餘釋例之。有云空是者。論云。
有人言。法空名慧眼。有人言。不可得空亦無法空名慧眼(已上)。今總略合爲一
義。行於中道者。問。何異佛眼。答。中道即是畢竟空。故亦名慧眼。又論意。菩薩
智惠皆名慧眼。至佛果時總名佛眼。故菩薩中道慧亦名慧眼也。問。若爾今家縁空
名慧眼。縁中名佛眼。慧佛二眼並通因果。有何證據。仁王經云。菩薩四眼五通。
大品云。菩薩成佛時名佛眼。論云。四眼入佛名爲佛眼(云云)。故知在因名四眼。
在果名佛眼。因果合論名五眼也。答。五眼配立有二。一如所問。以中護佛。空假
在因。故分因果。合立五眼。若據三智通因果者。因果各五。大論云。聲聞得慧眼。
菩薩得道種智有法眼。又六十九云。慧眼縁涅槃。初學法眼分別知諸法。是法眼入
實相中則無分別。佛眼觀寂滅相(抄)。故知三眼是三觀也。初三釋及第五下三
釋通教者。問。八正道三解脱門等。豈非三藏。何只通教。若三藏二乘多依根本與
此不同者。問。今明慧眼。既非天 P:335a 眼。何云根本。況第六釋的云定心修諸相。
豈非禪定耶。而不作佛廣度衆生者。問。作佛已後彌度衆生。何爲度生不作佛耶。
答。菩薩意樂但欲利他。故不證果。故大般若云。菩薩被精進鎧久住生死不成佛菩
薩等。大論云。菩薩有二。一速成佛。二久住菩薩(云云)。文云彌勒恐是文誤者。
第二本亦云文殊與彌勒(云云)。文兩墮地獄者。經但云釋迦墮獄。不云文殊
(云云)。性不自顯故非内至非易者。此異彼疏。疏云。不眞故非内。不假故非外。
分別智所不知。故非難。泥★智所不泊。故非易。又今文云非界如故至非非相者。
此非疏文。是妙樂加私解也。下第五卷引章安解。即同疏文。在於欲天及梵天者。
初禪已下是大千界。故合爲一。初禪雖有三天但有一王。如六欲天各一王故(云
云)。中夜入滅者。大經云。後夜入滅。又如日月淨明徳。後夜入滅。付法藏云。於
中後夜入般涅槃。淨影疏云。初入名中夜。已入名後夜。大品亦云一色一香無非中
道者。經云色是眞如。聲香味觸法是眞如。然今家常言色香中道。別應有出處
P:335b(應檢)。三倒之中想倒居中者。問。大論六十一云。是顛倒生時異。斷時
異。生時先想。次心。後見。斷時先見。後想(抄)。云何相違。答。今據華嚴。修此
六度各有滿時等者。問。此六度滿並出大論第四。大論即引婆沙。而婆沙雖有多説。
並異大論何耶。菩薩發大心至成果時甚少者。問。婆沙第七云。若起佛種性順解脱
分。已則不可轉。極猛利故(已上)。大論亦是引婆沙文。如何今以六度滿足不久
成佛之菩薩亦爲退耶(云云)。答。婆沙但云種性不退。非謂不退菩提心。故雖亦
退心不趣餘乘。故云不轉(更檢)。諸佛來讚必成佛也者。佛字誤矣。論云四方神
仙皆來讚言。與山神共誓取一千王乃至少須陀摩王者。論無此事。但論下文云。取
須陀摩王置九十九王中。又云百王還去。不云九百等。決主加引仁王等也。血變故
乳者。分別功徳論云。菩薩入慈三昧故感乳也。如母生子有乳。此慈念所感。自然
變成也(已上)。好施太子求如意珠等者。大論第四云大施菩薩。十二云能施太
子。十六云好施菩薩。又賢愚經凡歴三城得三寶珠。若大意經遊 P:336a 入四城。
具得四珠。大論且出一處珠耳。又決云得珠墜海。此出佛本行集三十一。四教義云。
海神惜珠。因其睡臥即盜其珠。此依賢愚經第十二。大論並無此等文。又論不云諸
天助抒。今依賢愚首陀會天。佐助移海(云云)。有云大千衆生盲能治等者。大論
治毒救死。破見並是一師義。不言有云。應檢他本。文百劫修相獲五神通者。問。
後身已前都未斷惑。云何得通。答。尚闍梨仙等既得四禪。婆沙云。妙眼菩薩近佛
地。修第二禪生彼天(云云)。既云得禪。豈不得通。後退起惑。亦生欲界。問。餘
文云或以五通示五道身。今何但云百劫得通。答。且云百劫不遮餘位。大論中云下
地者惑因時未斷等者。問。大論亦云。先斷八地。至成佛時斷無色三思惟結。全同
婆沙。大論二十四云。佛爲菩薩時。先得宿命智。諸菩薩離無所有處煩惱。後入聖
導。二十一云。菩薩於見道得十六解脱。思惟道中得十八解脱。一比智法智相應有
爲解脱。二斷無色三思惟結故得無爲解脱。乃至第十八(云云)。又第七云。諸佛
於第四禪中行見諦道。得 P:336b 阿那含。即時十八心中得佛道(云云)。准此等
文先已斷下八地惑也。答。論有二文。一如上引二者論第十七釋般若有八師。第一
師云。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云云)。有人言。佛從初發來有煩惱。至道樹於後夜
時斷一切煩惱及習。又云復次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
爲大錯(云云)。准此等文樹下始斷。今出一義。以對婆沙。問。只是樹下先以世
智斷下八地。後入聖道盡一切惑。非謂三十四心始斷惑也。故婆沙中亦云樹下斷
諸惑。而非入聖斷八地也。婆沙百三云。魔王告六天。我有大怨。在菩提樹當往伐
之。菩薩念言。與凡人鬪尚不可輕。況他化天念已速修離欲染道。雖歌界染起初定
神境通降伏。次得宿住通。中夜得天耳天眼。後夜得他心漏盡(云云。取意古論五
十三同之)。大論二十八於初中後夜得六通三明同之。四教義第七依毘曇明菩薩
義。亦云後身菩薩不斷結使。坐道場時正習倶斷(云云)。而非斷九地也。答。大
論應有二義。一者應同婆沙。即如所問。二者大論非必全同婆沙。或時亦引他部
P:337a 義故。既云後夜斷一切惑。此似爾前未斷一毫。是引他部不許世智斷惑義
耳。故依一義云異婆沙也。問。大論三藏菩薩義者全同婆沙。故知後夜斷一切惑者。
是時三界諸惑盡。故名曰一切。不云爾時始斷諸惑。況大論上下並許世智斷結。何
於菩薩不許此義。中含四十云。我往覺樹離欲得禪。初中後夜次第得三明(取意
更詳)。問。菩薩於二仙處。已得八定斷下八地。云何樹下更斷八地。答。至道樹
時。起三惡覺退起惑。故更斷何失。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者。問。大論意。
三十四心中九無礙九解脱爲斷何地。若但斷非想者。既未斷下地。又以九地通名
一九。故知總治九地惑也。若云爾者。如何決云至菩提樹但斷非想。答。若依現文
通治九地。亦可得云但斷非想。何者先以俗智已斷八地。而依他部呼彼爲伏。既伏
非斷。故至樹下總斷諸惑。而始所斷但在非想。故此倶舍及與大論。文異義同。此
會大論從倶舍耳。若會倶舍從大論者。應云倶舍以伏名斷。至樹下時總斷九地。問。
通名一九者。爲 P:337b 以九地名曰九品。爲九地中九品類聚名一九耶。答。總斷
三界。非必類聚。乃以九地總爲九品。依第四禪觀九地境爲九品智(更詳)。問。
菩薩依第四禪斷惑。如何亦斷下四地惑。上地無漏不斷下。故根本非欲斷對治故。
答。既依餘部。彼餘部意何同毘曇。毘曇意斷下地惑已得上無漏。故上無漏不斷下
惑。若他部意伏惑得禪。得上禪已方斷所伏。故上地道亦斷下惑。問。此餘部者爲
是成論。成論雖云俗智不斷惑。而不立三十四心。見道非但十六心。故修道亦非但
九品。故論云。以無量智斷諸煩惱。非八非九。今立三十四心而云世智不斷。答。
何必成論。應在他部。大乘義章云。大智論中。迦旃延子略有四階。一三祇。二百
劫。三後身斷下八地。四三十四心斷非想惑。毘曇存此義。成實大同少異。同者四
分相似。異者第三八禪。但伏不斷。第四聖道總觀諦空。通斷三界見修兩惑。多心
斷結。不局三十四心(已上略抄)。縁覺先曾至一百七十八心者。問。正理論云。
獨覺唯起上八地道不起欲界一十八心。但用一百 P:338a 六十心以住勝果不起劣
故。以欲治道是三向故(取意)。答。觀行次第法爾等文似正理文。彼云。謂聲聞
獨覺無自在功力。欲證後道必借先道。以爲加行方能起故(云云)。此明次第起
上八地道也。今文亦約上八地道耳。而云九地者。只是總擧九地道數。非謂實起欲
界道也。然淨名道暹記。亦云迦葉大辟支佛一百七十八心成道(云云)。又山王
院支佛集云。大安國寺日本記三云。問。縁覺斷惑如何。答。依婆沙論有三義。有
義謂。百劫者先以世道斷無所有。後入見道下八地見修倶斷。非想修惑九品別斷。
必不出見道斷下八地修惑。一坐成覺總七十心得獨覺果也。有義總百六十心成果。
謂見道後於上八地七十二品各別斷。故並見道心總八十心。各有無間解脱道。有
義修道三界九地八十一品。見修合八十九品。各有兩道。即成百七十八心。不出觀
得果(取意略抄)。私檢婆沙都無三義。何住勝果。亦起向道。文成論師云一念六
十刹那者。道藏引仁王(云云)。文只是一念從假入空者。此結兩論雖有長短。並
時促故亦名一 P:338b 念。故諸文中。或云一念。或云三十四心也。故圓頓云。雖言
三十四亦得稱爲一念相應慧。文淨佛國土者。問。通教明淨土行耶。若不明者。今
文及玄文第六等。明通菩薩皆云修淨土行。又既出淨土。豈無其行。若云明者。止
觀第六云。一時斥益不名成就。灰身滅智非淨佛土(云云)。答。一云通教無淨土
行。謂證中道横現四土。竪亘三世名淨土行。故唯別圓。而諸文云通教者。淨名妙
樂記云。又復通人亦云修淨土行者。若任當教雖有其文。乃寄利人堪被接者(已
上)。故知通教實無此行。今謂若望別圓雖貶云無。若當分論亦有此行。故決釋淨
佛國土有當分跨節二義。當分義者即在通教。故云亦爲衆生作淨土行乃至同生其
土。次云而受五種乃至義通諸教者。此明跨節。言淨土義通諸教者。以四教法及人
天善攝衆生故。五種衆生同生淨土。受五種法故其行因具修五種。非謂四教皆有
其行。若圓菩薩具修五行。別人修四。通人修三。修三即是當分行也。即弘決云今
文且依通教菩薩已下。還明當分 P:339a 也。言當分者。謂以衆行嚴淨佛土。故通
教佛本出淨土。如般若等經。多指同居淨土行因名淨土行。謂菩薩見有瓦礫等。願
我成佛國土七寶爲地。即行六度。願取此土等。具如大品大論等説。若依跨節内證
中道。横現四土。竪亘三世。此淨土行唯在別圓。淨名佛國品兼有二義。經文淨土
似同居淨。又云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虚空終不能成。菩薩
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已上)。此明中道也。彼
疏第二云。若純用有。凡夫三藏菩薩何能淨土。若純用空。二乘通教菩薩亦何淨土。
若空地具足而立宮室乃得成就。以不可得空心。縁於四種苦集衆生而修四種道滅
願行。乃成淨土因也。如涅槃四不可説即是空也。以因縁故。慈悲誓願修四土説四
土也。記云此經斥二乘。而云通教菩薩亦入滯空數者。何故復云通教菩薩有淨土
因。然爲遮其取空證耳。暹記云二乘通菩薩並別地前。皆名虚空。以未能於四種四
諦即見中道理。縱有爲生取土。至果灰滅無有其 P:339b 終(已上)。斥通菩薩者。
一斥沈空。一斥無中道。若約當分非無其行。妙樂記文許其當分。又止觀第六於因
位中不現八相。故不論取土。若至佛果灰身入滅非淨佛土。此斥無中道常住化耳。
非只此行。凡諸萬行皆有當分跨節二義。且如十力四無畏等。若約中道唯在別圓。
若約實智唯在圓教。若論當分則通諸教。於淨土行何故但執跨節義耶。問。記云。
若任當教雖有其文。乃寄利人堪被接者(記文)。若有當分淨土行者。何寄接者。
答。當教明淨土行者。是約利人。利人即是被接者也。其鈍菩薩既不成佛。故無此
行。如淨名疏斥通菩薩是也。又淨名經既約中道明淨土行。故云寄被接也。若據同
居淨不必約被接者也。問。三藏菩薩亦有當分淨土行耶。如玄第六記。佛説觀因縁
智四種不同等者。經云一切諸法皆是虚假。隨其滅處是名實想。是名法界。名畢竟
智。名第一義諦第一義空。善男子是無想法界畢竟空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
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 P:340a 菩薩。説是法
時。十千菩薩得一生實想。萬五千菩薩得二生法界(已上)。問。經説第一義諦。
智三種不同。何云觀因縁智四種耶。他卷別有因縁四智。答。因縁生法是第一義。
故云因縁。四之與三開合不同。故准他卷引之文也。又決脱萬字。又以想爲相。能
觀智名實想。所觀境名實相。如大經疏解(云云)。章安云三乘同觀等者。涅槃疏
云。十千菩薩下第二明時衆得益。又云得一生實相二生法界者。謂十地補處大士。
以爲一生。九地即是二生。若具論者則如法華損生義説(已上)。問。都無今所引
文何耶。又彼云九地十地。今云初地。即相違也。答。三乘同觀第一義諦。智解不
同者。是取意引涅槃疏文。次云一生二生乃是破無明一品等者。是妙樂私解也。問。
法華一生二生既是當生。何故今文指已生耶。又違章安解。答。法華的云一生當得。
故約當生。今一生實相聖意難測。故或云當生。或云已生各據一義。實相是別理法
界是圓理者。只以中道皆名實相。故約別理。一中具萬法。名曰法界。故約圓理。
即是利根接 P:340b 入別圓者。問。只是直爾別圓菩薩。何以得知是被接者。答。聖
意難測。其義無邊。是故亦約二入通人。況復經明聞第一義。智解不同。故必應有
開眞出中。同觀眞空發三乘智。是通教義。得大菩提是別圓接。問。接入地住。應
斷一品。何云二品。答。圓接通中有超入故。問。若爾大經時有被接者不。如玄第
三記。文勝鬘名二乘作空亂意衆生者。經云。如來藏者墮身見衆生。顛倒衆生。空
亂意衆生非其境界(已上)。問。何以得知彼空亂意是二乘耶。寶性論中釋勝鬘
文云。身見衆生者。諸凡夫軌我我所。顛倒衆生者二乘行無常等。違常樂等。敬亂
心失空衆生者。初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起如是念。實有法斷滅後得涅槃。又有人
以空爲有物。我應得空。又生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已上略抄)。攝論同之。
豈不相違。答。聖意無邊。何必一准。既云空亂。何必非二乘。其經三人。初是外道。
第二凡夫。第三二乘。況初心菩薩失空之義同二乘。故云二乘。文五百聲聞謂説眞
諦者。如玄第三記。如華嚴中如聾如唖者。亦如彼記。以二望二亦無淺深者。問。
苦集有漏。道滅無漏。豈無淺 P:341a 深。答。雖是二別同是界内。或同界外論四諦。
故名之爲横。若三諦者。中是界外。二是界内。故得名竪。因二界二開各三故云三
慧者。問。大品二文。一明四慧。論牒經文除道慧。故亦云三慧。如上引之。二三慧
品亦除道慧。故云三慧。何云開二爲三耶。答。所言三慧即是三觀。而今文中釋因
果二各明三智。文云直縁中道名一切智(中道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空假
二智)。設除道慧名三慧者。則同二慧開三慧故。文釋論解此有多種等者。大論二
十七云。知是諸道盡知遍知。是爲道種慧。又云。問。一切智一切種智何別。答。有
人言無別。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種智。略説一切
智。廣説種智。一切智總破諸法中無明。種智別破。(乃至)復次一切法名二乘。
知總相無常等名一切智。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名種智。復次後品中。佛自説一切
智。是二乘事。道智是菩薩事。種智是佛事。復次二乘不盡知別相。故總相受名。
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是眞實。二乘但有名字一切智(云云略抄)。問。今文與論
何故相違。P:341b 論明三智無四智名。又論云一切智因。種智是果。今云二智在果。
又論佛一切智一切種智是實。今分權實。又論無單複義。答。經有四智。論約三智。
故今依經而引論也。今文多是取意加言。論云佛一切智一切種智。又云。佛得道時。
雖得一切智而未用一切種智(云云如上引)。此是一切智種智在果也。又云而未
用一切種智。故知種智是雙照也。論云道智是菩薩。准知道種智亦在菩薩。故論上
云道種智。下云道智也。論云二智是總別。今依此文釋出權實及單複等(云云)。
文直縁中道名一切智等者。若據三智一切智縁空。種智縁中。今依四智故相不同。
餘智亦爾。文世智他心智縁俗諦八智觀眞諦者。問。世智縁一切境。何只云俗。八
智中苦集智何縁眞。答。且依漏無漏智分眞俗也。文通教眞諦發二眼二智者。鈍者
縁眞但發慧眼一切智。利人縁眞亦發佛眼種智故也。問。利人進發即是被接。次下
別明。何意當教明進發耶。答。通教眞内以含中故。於眞諦上發二眼智。若已被接
者已開眞出中。故於無中眞唯發一 P:342a 眼智。縁所出中亦發一眼智。故被接人。
縁彼眞諦不發二智。問。當教眞諦含中道耶。若云含者。通教不談中。如何含之。
若不含者。豈發二智。答。通教含中泛有二義。一者通人住當教時名爲含中。若入
後教開眞出中。不名含中。此探後教故云含中。非於當教有中道名。二者當教有中
道名。然當教機不謂佛性。若依佛意密詮佛性。故下第六云。雖無別理而得有如幻
如化不生不滅中道之名。亦得有中道之義者。佛滿字教通通通別(云云)。圓頓
云。雖無中道別體不同三藏。三藏都不説諸法如幻如化不生不滅。此既明不生不
滅。即義説中道觀。問。同是偏眞。何故三藏但説生滅。通教説不生不滅耶。答。佛
説此不生不滅。本顯大乘滿字之義。但下根淺智取其偏空不生不滅。不得其不空
不生不滅。故有因通果通。因通果別故通教中有此一節。異三藏也。若將別接通者。
此則明常有中道之理(云云)。又古記釋含中故也。文云一含眞實中二含假中。
即通佛前後雙照假名中道。此言含中。是假中也(云云)。問。別 P:342b 接歴別
云何觀眞即見中道。答。別圓並觀眞内之中。而義有異。別明證眞猶有無明。破無
明已即見佛性。故曰眞内含有中道。若圓教明眞即中道。故名含中。下決云。眞諦
之理即是無明。但深觀眞即見佛性。即是觀於無明見性(云云)。何獨接通而不
云藏者。問。若准答文具明不接藏及別圓之義。故問中應云何獨接通而不云藏別
圓。答。擧一顯諸。故下決云。不以此果接三藏者有四義故。四義之中則有別圓。
故知今藏亦兼別圓。故要記云。何以但別接通不云接藏及圓(已上)。彼文猶略
不言別故。何獨別接而不云圓者。問。今文答中只明不接餘教之意。不辨能接圓別
之義。答。此問上來開眞出中中通別圓。何但別接不云圓接。問。文意廣。故有此
意。答。文略故。不具論也。決主自釋但別接義則云教隣近故理異眞故。言意廣者。
一者云何以別唯接通。此問不接藏等也。二者云何唯以別接通。此問能接不云圓
也。文破眞俗上惑盡者。問。眞俗上惑者爲是何惑。若是見思塵沙者。其通菩薩無
智未盡。何 P:343a 云盡耶。故下文云破見思惑盡到第八地。若云見思爲眞俗惑者。
見思但是眞上惑也。又既空假二觀成就。豈但見思非塵沙耶。答。見思塵沙名眞俗
惑。故圓頓第六明中道破法遍初云。若將別接通者。此則明有中道之理。先已破二
諦上惑。取相障法障既除。今觀中道須破無明見中道。前除二諦障時不知中道。今
將別來接通。始知中道。既二惑前除。即此爲因。進修中道亦破無明。即名爲佛。
指此爲果。(云云略抄。彼第二本顯體中不明接義。今本破法遍之初不明接義。而
指顯體中故知彼文即當此文也)。然云盡者。雖有二諦而正以眞方續中。故正從
見思名惑盡耳。或准第二本。云法障既除。以除名盡即分盡也。下文約眞中二理明
被接義。故但云見思。今明三智三諦即解被接義。故亦明假觀治無知惑。二文意別。
不可同也。問。通教七地見思盡後。更斷塵沙。云何七地分斷塵沙。答。玄文四云。
見地已前多用入空。從薄地後多修假觀得道種智法眼。後八地二觀雙照(取意)。
既七地前得法眼道種智。豈不斷法障耶。夫斷塵沙非必惑盡。三藏菩薩前斷無知 。
P:343b 後斷正使。何妨通人二惑並斷。又淨名疏七云。通教六地斷四生。七地斷塵
沙。八地道觀雙流。若別接通。八地修中治無明病(云云)。彼依六地思盡。故作
如此次第説也。非謂七地前全不斷無知。問。玄文第四明第九地。從空入假進斷習
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斷習氣將盡也(略抄)。答。彼明三乘共十地。以聲
聞事在前七地。以支佛事在第八地。以菩薩事在菩薩地。以成道後在第十佛地。故
云九地斷無知等。若不爾者。七地出假尚判爲下。何有九地始出假耶。問。若爾。
法華論記引止觀文云。破眞俗上惑(見思惑也)。盡方聞中道(云云)。答。且依
以眞續中之義故。且不云假智所治。若不爾者違第二本。問。三根接者爲皆盡本教
惑方被接耶。若云盡者。四地五地如何盡之。故輔行云。但前二根眞空尚淺。若不
盡者。此文云。破眞俗上惑盡。答。通教是通實相門。故於一一地皆入後教。而初
二地未證眞故。雖入後教但名通別通圓不名被接。見地已上既入後教。其既證眞。
而聞中道。豈非被接。界内眞諦。見道 P:344a 已證未渉修道。名眞空淺。故知三根
接者斷見爲上。被思爲中。除塵沙爲下也。若但以惑盡爲被接者。其惑未盡而入後
教。爲是何類。夫通有三種。一者因果倶通。二者因通而果非通。三者通別通圓。
於此三中分破惑故非是第三。而入後教故非第一。故此人定爲第二攝。又接有二
類。一者交際。二者引接。既證眞理而聞中道。即是兩理交際。豈屬引接耶。而今
文等但論下根。故云惑盡。故云八地聞中。又云但用向地等。輔行云。前爲消經從
下根説(云云)。諸文並依下根明接。依經説故。妙樂據理亦加中上。釋籤二云。
通教中根帶於即空。下根帶假(已上)。故知上根不盡惑故不言帶空。若執今文
盡二惑者。二觀已成。云何亦有但帶空耶。問。四地已上雖惑已盡。所經位少。故
云空淺。答。大論五十八云。阿難雖多聞能分別空。而未離欲故不能深入。今文第
六云。初觀眞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眞此惑即除。故名思惟惑也(已上)。故惑未盡
名曰空淺。非經位少。況歴位少是利根人。豈以利人智名淺耶。問。通 P:344b 教斷
惑縱容不定。若乾慧斷惑者至四五地亦盡見思。故知上根見思盡也。又至六地亦
見思盡故。中根人亦惑盡也。如籤四云。初地斷見。四地斷思。答。乾慧斷惑若見
惑盡即至見地。隨其智斷而立次位。云何思盡猶名見地非已辨地。而籤云四地斷
思者。是問文也。彼答文云十地具有。故知實無四地惑盡。具如玄第四記。問。若
惑未盡。入別教後以何觀智能盡殘惑。若空觀者。空觀已成今修中道。何重修空。
若中觀者。別人但以空觀。破見思。何以中觀盡見思耶。答。既成別人。即應如本
別教人行。而本別人。雖聞中道先以空觀方斷見思。此亦應爾。又既未盡惑。故必
先案別教十住。故正修空。傍修中觀。又彼於通教未盡塵沙。今移別教斷塵沙時用
何智耶。雖聞中道而用假觀斷塵沙者。何妨聞中亦用空觀盡殘思耶。故知入別必
先遊入空假二觀。破二惑已方正修中如別人也。若圓接通。入圓十信即以中觀破
殘見思。及破塵沙。又隨人意樂用觀不定。淨名疏七云。中觀正治有餘果報無明 。
P:345a 利根菩薩傍治同居見思無知。亦傍治有餘無知。妙樂記云。利根傍治者。通
教利根具界内惑。但修中觀細惑未破。兼雖前除亦非正意。故云傍也。又非正障中。
故亦云傍。暹云。傍治同居見思等者。一但觀中道。麁惑先除。二唯觀見思即是中
道並名並治(云云)。此約圓接通耳。若別接通不可以中斷見思惑。三觀三惑各
別治故。不觀見思即中道故。或此文亦是通圓之人非必接者。以云具界内惑故也。
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三(本 終)。止觀私記卷第三(末)。
叡山沙門證眞撰。文仍須修觀破無明能八相作佛者。問。別接通人爲有一生破無
明耶。若云破者。通別二教本是長遠。豈能一生 P:345b 證中道理。若不破者。輔行
云。從下根來多至初地。中上入者此則不定。又有教證二道接者。若無即生豈教道
外有證道耶。藥草喩記云。以通菩薩過二乘地或潤生身。或不經生而成正覺(法
華論記指被接人。名不經生云云)。答。亦有一生破無明者。接入後教速入實人。
凡有三類。一入別教住行等位忽毒發故。如諸教有四種毒發。今即別教行發人也。
二入別已續入圓教速斷無明。三於前教修行已熟後受圓教。即生能發。今論被接
據第三類。初是毒發非被接意。第二亦非今文接義。今論接續不但中故。若接但中
歴多劫。故化城喩品輔正記云。別接通者。接入別教十行。更逕無量劫學恒沙佛法。
經時更長。何只二十二阿僧祇耶(已上)。問。何意毒發非被接耶。答。若毒發者。
地地皆破無明入初地也。而被接者從下根來多至初地。中上入者此則不定。毒發
是横非教次第。被接是竪修行次第。經論常云八地入無功用。此非別圓。是別接通。
七地行滿入無功用。仁王瓔珞七地。無生分段生盡。八地已上三界報形永不受。受
變易法身。能 P:346a 作佛身。仁王私記釋彼文云。盡此一生即入變易。故智論云。
七地菩薩未捨肉身。進入八地。中道法流。此別接通意也(已上)。玄文等云八地
破無明是別接通。今文云八地破無明能八相作佛者。是依仁王等。既云七地三界
生盡故不更受生死身也。既云即受變易法身能作佛身。故知即身破無明也。既行
圓滿進破無明。故非毒發。問。被接八相即是通教第十佛地。何云八地破無明現佛
身耶。故大品云十地如佛。答。仁王八地是不動地。於通教者是支佛地。從此聞中。
於一生中即破無明。故云八地破無明也。若破無明現佛身者。是通佛地。爲顯一生
入通佛地故。云八地破無明也。若非一生破無明者。即是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
破無明也。故仁王等云後三地是變易生。問。仁王云八地已上愛易斷無明者。是通
菩薩生方便土斷無知耳。即是八地誓扶習生。答。瓔珞云。八地已上能現佛身。故
斷無明非無知也。通教教門八地扶習。實是圓人。權示現耳。故八地上有教無人。
問。玄義云。餘教肉身一生之中不登 P:346b 十地。答。入中道門凡有十二。佛説通
別教。皆爲入佛道。故歴當教多位多劫。權行已熟須入中道。故聞中已速入中道。
故補行云。諸法先熟藏理易明。故通八地。別教十向。速入中也。若通七地前。別
信住等。亦有速入者。是横毒發非行熟也。而玄文云餘教肉身非一生者。圓教生身。
即入初住。若受通教經歴八地。若受別教歴三十心。然後證中。故非一生。故止觀
云。通教八地。別教初地入中道者。高遠迢★。問。若云通人七地已前諸法熟故藏
理易明者。別教住行過彼七地。何不速證。答。別教地前非受圓教。若忽受圓亦有
速入。今文被接。通教行滿方受圓。故能速證也。問。今明別接通。何聞圓中。若是
圓中應名圓接。非別接也。答。補行云。玄文以圓接通別者。分於教證位行別故。
今不云者。約證道故。但約觀故(已上)。既云證道。故知圓中。言約觀者。今明
觀門故約圓中。玄文判教故。分教證有二中道。故有三接。今約證道但有圓中。故
云一接。又決云。玄文具明以圓接通。以圓接別。彼約教道。於教道中 P:347a 或以
權教接權。或以實教接權。今但約教所詮理邊。但以權理被實理接。於義略足。是
故但云内外交際須立一接(已上)。既云實理。知是圓中。又籤第三釋七重二諦
中云。若止觀中爲成理故。但以界外理以接界内理。故藏通兩教明界内理。別圓二
教明界外理。通別兩教是明兩理之交際。是故但明別接通耳。今前六重仍存教道。
於法華前逗彼權機。故有圓接通別二義。實道只應圓理接權。故釋今文。應順教道
復以圓中接於但中(已上)。故知今文別接通者。是以別教證道中理而接通眞。
若是但中何意不明三種接耶。又玄第一通教中道爲自行實。別教中道爲自行權。
故知通眞正含圓中。證道爲正。今文約正不存教道。又下文云。若就諦論接者。通
教眞諦空中合論。弘決云。空即是權。中即是實。大僧正云。問。何故於同別接通。
玄文以權接權。止觀以權理接實理。答。玄文約教道明別接通。故能接中道即是但
中。故入初地。不入初住乃至妙覺。皆但中。故云權教接權。止觀約證道明別接通
故能接中 P:347b 理即是不但中。故入初地。即入初住。故云但以權理被實理接也
(已上被接義私記文)。唐彦倫法師精微集亦作是説(云云)。又下根接者是接
圓中。謂則向地是修圓位。而下相人接入向地故。問。若接圓中。乃是圓接通。何
爲別接通。又止觀問云。何故別接而不云圓(云云)。答。別教中道泛有二種。一
教道但中。是假非實。二證道圓中。是實非假。今依證道實義判接也。而不名圓接。
但名別接者。下文云。諸教皆接。亦應有之。此義不用者。二教明界内理。二教明
界外理。兩處交際須安一接。故但以別接通。弘決云。今但約教所詮理邊。但以權
理被實理接。於義略足。是故但云内外交際須立一接。又云。今言別接者。應具二
義。一者別教教隣近故。二者別理理異眞故(已上)。圓理雖異眞而非教隣近。故
且約別接。此答何故別接而不云圓也。雖云別接而實是圓。何者界外中道但有一
種。而約教門故。論但中實無其體。故約證道。別圓二中同是實理。故名別接。而
是實理。玄文約教道故別立但中。問。若約圓中應云入圓信住。何入 P:348a 別向
地。答。約教隣近故云別接。而是圓中故。寄別向圓修位明。問。下文問云。別接通
止觀。長權爲實。答云。接得入教此則屬權。接得入證此則屬實也(已上)。若實
入圓。應云教證倶實也。答。既寄別教。是故或時亦存教門。故今決云。仍存別教
教道故也(云云)。若彼下文是實接入別。何故決云空中合論。空即是權。中即是
實。又精微集云。問。止觀既爲成理觀明接。意在理實證道。何故文中仍云教道。
乃云接得入教此則屬權耶。答。仍示教道略有二意。一者既是重述法華前教。當時
如來接機入位。理合深淺。故有按位。昇進。教道。證道之別。既述當時一接理合
如然。若對止觀行人示之。意在理實證道。二者爲對行人令知教證權實之位。意令
行人取證爲期同於證道。明識教道是權理。須對揀教證位別。由是通論教道位也。
若不爾者。那云今不云者約證道故但約觀故。又云。問。止觀一等實道論接。何不
但明圓接通耶。答。既從所詮二理交際約隣近邊。須明別接。又一接收三便故。若
圓接通 P:348b 還帶能詮。又無隣近之義。況復收三不便(云云)。問。弘決六云。
次第行者。借使一生兩惑先除。雖不經歴亦成次第。或圓接別。或別圓接通。或解
圓行漸。並兩惑先除(云云)。意云。此四類人。見思塵沙二惑除已。一生即入中
道也。既云別圓接通二人並一生入。故接但中亦一生入。答。但云一生兩惑先除。
非必一生亦入中道。又別教證道即是圓教。是故含別圓接通。惠心問云。止觀云。
仍須修觀破無明能八相作佛者。此文意云。即身登十地耳。疑者云。本別教人尚無
肉身登十地。云何從劣教來者。忽超登耶。知禮決云。據其二觀功成二諦。惑盡仍
修中觀。深伏無明必全經生。歴於多劫。未知何處定云即身。應是聞中之言乃云即
世。須知修觀之語必不一生。況聞不局今證。須歸後也(已上)。私云。下根接者
破無明八相作佛者。此是即身耳。何者一家被接義本出仁王等經。彼明現身入。故
今文八地現身破無明者。依彼經故。問。別教歴劫歴三十心。方受圓教。何故通教
但經七地受圓即入。答。機根別故。謂受別教是 P:349a 極長遠機學恒沙法。故歴
塵劫方入實教。若受通教是次長遠機但學界内法。故歴劫稍少。若受三藏是下長
遠機但學少分折法。無大乘法故少歴劫。若二乘教不學化他法門。故只經歴六十
百劫出界。但經八六四二。若二乘中極利根者。要經多劫。故知受權其根利者經多
劫也。故前前教次第劫短(更詳)。已用七八不至九十者。問。有至第九地始被接
者不。若云有者。至第八地既無實人。更有何人至第九地始被接耶。故弘決云。不
至九十。若云無者。弘決又云。始從四地終至九地。咸受接名。(乃至)八九爲下。
答。九地無人。豈有被接。又弘決云。八地聞中此據極下根者爲言(已上)。故知
八地爲極。不至九地。故大師處處但云八地。不云九地。而亦云有九地接者。此依
教門十地始終皆安人故。如玄第五。明通教毒發云。九地中去即熟酥殺人。十地中
去即醍醐殺人(已上)。十地既爾。況九地耶。亦如云三祇百劫來入別教。百劫無
人。誰實來耶。亦約教門。故云來矣。但弘決云不至九十者。是依教門立九地接。
謂用七 P:349b 者。八地聞中不至九地。若用八者九地聞中不至十地也。此同下文
八九爲下。問。若云九地無實人故不論接者。八地已上並無實人。何論八地被接者
耶。答。其當教人。入第八地成後教人。故住出位無實人也。故至九地一向無人。
問。依仁王經。七地生盡。八地法身。故知八地一向權迹於前七地有被接也。答。
若下根人。七地入空。八地出假。是名當教空假已成。故至八地方聞中道。聞中已
後方名無人。仁王經文據大分説。故以八地總名法身。問。大經云。復有眼見。諸
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彼疏云。若
言十住非十地。而言九住不見十住少見者。此是別接通義。滿云。別接通者通教九
地斷見思盡。下根之人接入別教初地故也。又淨名疏七云。通教六地斷四住。七地
斷塵沙。八地道觀雙流。若別接通。八地修中。治無明病。九地似解名爲聞見。十
地發眞名爲眼見。妙樂記云。七地破塵沙至名眼見者。七地被接。八地雙流。九地
聞中。十地方證。故云眼 P:350a 見。且約一途不必全爾。隨三根故此但屬下(已
上)。准此等文。亦有九地始聞中道方被接也。答。大經云九地聞見者。淨名疏云。
九地似解名爲聞見。十地發眞故云眼見。妙樂記文。九地聞中者。即是疏文九地似
解名爲聞見耳。非謂九地始聞中也。然云七地被接者。下根接者應有二義。若云七
地思盡者。八地被接。若六地思盡。七地亦接。而淨名疏既云六地斷四住。故亦可
得云七地被接。故妙樂亦釋出之也。行滿九地接入別者。亦依教門。問。若云九地
似解者。何云八地治無明耶。答。廣疏云。八地正修是中道位爲治無明病也(云
云)。又如諸文中。八地破無明。爲別接通下根接者非實破也。釋籤四云。八地破
無明。是通教下根被接之義(云云)。問。別接通者。八地聞中。九地修觀。淨名
疏云。八地修中。爲下根接。豈不相違。答。八地修中者。應云七地聞中。故妙樂記
七地被接者。即是八地修中之人。七地聞中也。而云屬下根者。彼據六地思盡。故
以七地方屬下根。今據七地思盡。故以七地爲中根也。或 P:350b 八地聞中九地修
觀者。且以聞中修觀及以證中對三地耳。實而言之。八地聞中。亦修觀也。若不爾
者八地時長。豈但聞中無所作耶。彼淨名疏但明修觀。故於八地不云聞中。今文九
地修觀即是似解。故知八地聞中者即外凡也。問。下文云。六地齊二乘。七地修方
便。決云此據中根。則知雖云六地思盡。猶以七地接者爲中。答。七地有二。若破
塵沙方被接者是下。若未破者是中根。故判屬不同也。彼據七地修中。即是六地聞
中。故云中根。間。玄文第四云。九菩薩地者。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
斷習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學佛十力。斷
習氣將盡也(已上)。諸文多同。既有第九地始入假菩薩。豈不被接。答。彼明三
乘共位。以前七地共聲聞地。以第八地屬支佛地。以第九菩薩地獨屬菩薩。以菩薩
法並屬菩薩地。故於此地始明出假斷習等也。止觀第六。以第七地出假判爲下根。
同二乘人。豈有九地始出假耶。問。道暹云。二往唯至果方名有教無人(云云)。
故九地 P:351a 有人。應始接也。答。諸文不見九地有人。經論皆云八地無功用。故
知此位成後教人。例如三藏第三僧祇得記勝進得無生忍。別人初地證中道等判無
人位。法華論記云。八地無功用是別接通(云云)。仁王瓔珞。八地已上斷無明受
法性身。是別接通。既無九地斷無明入無功用。故不可云九地有人始被接也。然暹
師云九地有人者。一無文證。二違道理。豈隣佛地始判無人。藏別無人。皆遠佛地
也。三違本文。淨名疏第四云。一往通教八地已上。二諦雙照即眞而説。別教初地。
道觀雙流即寂而説。況是有教無人。唯圓初心即寂而説。暹記云。一往通教八地已
上者。二往唯至果方名有教無人。以因位皆是有教有人故也(已上)。今詳疏文
言一往者。意云通別雙流之位。一往亦是即寂而説。然是無人位故非眞説。二往唯
圓。即寂而説也。故妙樂記云。八地已上等者。意明泛有雙流之名。而實無有入雙
流理。雖不生滅有教無人。以其雙流無實果故(已上)。暹師即違疏及記文。又若
云因位有人者。藏教補處。別教等覺。P:351b 皆應有人。或可暹師別存異義。謂通
八九地亦有成別人。猶是權人。故亦屬有人。唯通佛果是圓權示故一向無人。問。
淨名玄第四云。八地雙流豈不知中道。恐此多是有教無人。悉是圓人之權迹也
(已上略抄)。既云多是。故知少分亦有實人。答。所言多者。意云。八地雙流少
分亦應是當教談。而多分是有教無人之義。實是無人故無悉是圓人。或以皆爲多。
故次句云悉是圓人也。問。若依教門。九地有接者。第十地邊有菩薩。亦被接耶。
若云有者。弘決云。八九爲下。若云無者教門既有菩薩。何不接耶。故玄文云。十
地中去即醍醐殺人。答。容有此義。但第十地是佛地。故但云九地。或云。七地已
前多劫出假。行願已滿。故斷惑盡頓至九地。若據此人至第九地亦被接也。難云。
其第八地斷習出假。行願甚深。豈七地前輒具其行。況第九地行徳彌深。豈有通人
超至此地。又第九地既無實人。誰至彼地方被接耶。又若爾者。別教地前行願已滿。
頓至二地三地等。即二三地亦有實人耶。但用向地不須住行者。問。P:352a 有接入
別教住行者耶。若云有者。今云但用向地不須住行。若云無者。若但空觀成未修假
觀者。應入十住。假觀未了。應入十行初。若未盡見思應入十住初也。故弘決釋三
種意生身云。此約通教及以別接竪判次位。(乃至)若接入別。七地已前入別十
住。八地已去接入十行。知佛證法是入迴向。並非證道。故名意生。仍本爲名。兼
不接者。共結此依。故並云地(已上)。搜要記釋被接第二義云。若接入教但在行
向。入證在地(弘決若接入教道在迴向中之文也)。輔正記云。別接通者。接入別
教十行(云云)。答。案位入者。本在住行。故七地前入空位者。應案別教十住入
空。若不爾者。一切接者皆應勝進。應無案位。而決文云不須住行者。今文但明下
根接者。豈以此文定判三根。若以此文爲定量者。亦不可有四五六地接者。以云已
用七八故也。此明下根類勝進。一但用向者不須住。二但用地者不須行也。初類即
是十行接也。不云住者此明思盡下根之人勝進入故。問。夫被接者。聞中修觀方破
無明。若入住行即修 P:352b 空假。既不修中。豈名被接。答。今文但明下根之人空
假先成故。聞中已即修中觀。其上中根空假未成。如何入別但修中道。本別教人雖
本聞中。而前修空假。傍修中道觀。故通教人成別人者。亦可唯同本別教人。從義
法師四教記云。下根勝進多至地住。眞位接也。中上入者此則不定。接其位次。若
接入別七地已前入別十住。八地已去入別行向。入別既爾。入圓准思。輔行云。但
用向地不須住行。亦下根也(已上義師)。問。決云七地入別十住等者。應是引接。
何必交際。答。其通教人。既證眞已方聞中道入別住行。豈非交際。又知佛證法。
入迴向人。亦應引接。一具文故。又若如所言。諸案位接應皆引接。未必入別修中
位故。若從乾慧性地來者亦不名接等者。問。爲無乾慧性地被接耶。若云有者。此
文如何。又下決云。四地爲上。若云無者。既有乾慧斷惑之人。寧無接者。答。若欲
了此義。先應解了乾慧斷惑。如玄第四記。設據乾慧斷惑之義。乾慧性地猶是見道。
終至四地方有出現。故於乾慧亦無被接。又古徳 P:353a 立九根接者。上根乾慧斷
惑被接。亦有三根。止觀云。上根初心體達見思即空。爲衆生作依止。乾慧語寛。
含有三賢四善。何妨有三。七賢位配三入空。入空證眞。乃用被接。止觀云。既有
三根出假。例應有三根入空。謂情入似入眞入。決云。以情爲上。似中眞下。情在
五停。似在煖等。眞在見道已上。止觀云。初地明須陀★。此上根也。中根性地接。
亦有三根。止觀云。中根斷見惑已思任運斷。第二地名菩薩神通。即能出假。此中
根也。籤云。利人既於初地斷見。二地乃至四地斷思。六七地成佛。此中根也。止
觀云。三地明須陀★。此下根也。弘決於四地已上立三根。是下根接中三根也(云
云)。私云。此義未詳。九根被接都無證據。乾慧斷惑已如上説。又上根出假體達
見思者。彼以伏爲體達。凡位出假名爲上根。非謂斷惑。又三根入空。彼情似空既
未證眞。不可論接。又止觀初地三地須陀★者。彼引瓔珞歡喜等地。若對通位即對
見地。非必乾慧。又第二地名神通者。彼指薄地名第二地。非性地也。又籤云。二
地乃至四地 P:353b 斷思者。是問難文。非實義也。玄文以圓接通別者分於教證位
行別故者。問。其圓接別。爲是交際。爲是別接。如玄第三記。四念處云被接之人
如土石爲基等者。問。彼明別圓不同。不云接者。答。借彼別教成接者。故直云被
接。從漸來者其功尚強者。問。此漸頓人入初地。後有勝劣耶。若云有者。同開祕
藏。眞修體顯。何有差降。若云無者。今明接與不接互有勝劣。若未入前通人必劣。
不可互勝。既互勝劣。故知入地亦有勝劣。答。此論地前。故引香積。以諸法前熟
藏理易明。入理之後何有難易。問。別人十住自行無生四諦。斷惑證眞。全同通教。
又至十行横具諸教。即爲通機授通四門。此方自行化他二邊。皆達通門。豈劣接者。
又設同學通教。以別人故根利。故無生教應勝通人也。答。別教十住雖學通門。但
學無生四諦觀行。不歴乾慧等。地地各有如干法門。未必學之。既不自行此等法門。
故於化他未委細也。權法未熟是故經遊者。問。淨名經云。香積土人。各坐樹下聞
妙香故。得一切 P:354a 功徳三昧。菩薩功徳皆悉具足(云云)。既爾。何有未熟
法耶。答。彼疏答此問云。有二義。一者彼土雖具有。彼土不行則於二乘小道。知
根知藥。不得明了。二者彼有權實。實者但禀一實之教。未禀方便教。是故請也
(已上)。經云衆香世界菩薩白言。願賜小法還於彼國當念如來。佛告。有盡無盡
解脱法門。汝當修學。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觀於無常而不厭
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教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云
云)。問。彼明雙照。只是中道。何云權法。何云小乘。答。言雙照者即二諦也。俗
諦之邊無常苦等是權小故。先令須跋至兼於藏通者。聞常故別圓。取果故藏通。無
言菩薩以證別教者。且以菩薩對別教也。至迴向時方漸無執者。別向圓修故無執
也(云云)。文或言法性生一切法者。問。事理各別。理是空寂。云何別教理生事
法。如玄第八記。或云等覺入重玄門者。圓教重玄非必等覺。具如玄記。等覺一位
或有或無者。問。圓教亦有有無不同。如法華開示悟入四華四方。P:354b 皆無等覺。
四十二字等皆有等覺。何以有無屬別教門。答。若於圓教。等覺一位。只是開合故
有不同。若別教門。或有或無非開合異。以無明數實無量故。亦立等覺。附通教位
但立十地。故無等覺。以別教門多付通故。淨名玄云。通教界内習氣易盡。故不須
開法雲出等覺。仁王私記云。今般若附通不論等覺(取意)。又淨名疏第六。開法
雲三生。別教爲便(云云)。彼於別教但明法雲。於圓即立等覺位也。私云。圓教
分眞斷無量品。且准別教立四十二位。故以四十二位爲名別義圓。故等覺位。於圓
不可論有無異。但於別教有無不同。於無量品無明斷其少分。故有十一十二不同。
初心明理兩説不同等者。問。別教初心豈知圓理。亦何故云非四教攝。答。若約教
門知但中理。若約證道地前即成住前諸位。故寄初心亦知圓理。如第一卷別教初
發心知四種四諦等。若不約證道者。別教知圓則非四教攝也。B:3攝法章 4 一名
説無量義如大涅槃等者。經云一名説無量名。文大品百二十條皆云當學者。彼經
序品結云。當學有 P:355a 七十餘條(更檢)。此中列章具依彼論六重義門者。成
論不見此六重。若指六譬爲六重者。彼不同今六章也(更檢)。以蜈蚣等用喩獨
頭者。疏中蜈蚣喩嗔。守宮百足喩獨頭。今文略耳。文起貪是行者。十業道中貪名
業。故貪名行支。即取思耳。文復是道能通後世等者。意云。煩惱通業。故云道非
業。業通苦果。故七業亦道。問。若爾違論。彼以思名業。其思行十中。故以十惡名
業道也。故云前行後三等。答。亦有其義。故決云今文義立也。道藏云。道義有二。
一者意業。能行十。十能暢成意業。故名十爲道。二者十惡得三途報。名十業爲道
(云云)。問。成論不明心心所並起。何云貪等在思中耶。答。引起名行。非並起。
故如彼論以心心數爲相應。即前後相應也。三是業非道者。問。論云三是道非業。
七業亦業道。止觀引云後三非業是道。豈不相違。又貪等是煩惱。何云是業。答。
古徳云。恐決文誤。應云三是道非業也。故決牒云三是道非業者非身口故。又云業
之道故。明知誤矣。問。若爾搜要記云。論云前行後 P:355b 三。後行前七。三是業
非道。七是業亦道。今文初二句及第四句。與論文同。但第三句論意能行爲業。所
行爲道。故以意三是能非所故。云是業非道。今意乃以能通爲道。故云能通(已
上)。明知決文非誤也。答。決文既誤。故要記亦誤。彼要記者。製弘決後略抄弘
決。故寫誤文方云異耳。止觀文同論。何云異耶。又或云。貪等之思亦名意業體。
今指意思。故云是業。此乃取意文也。故論云意即是業。道藏疏云。意三業有二。
一是道非業。如貪等。二非道是業。如欲殺等思。若從果名道亦得有之(云云)。
又優婆塞戒經云。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餘三事是業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
於自他得大罪故(已上)。私云。若爾決牒論云。三是道非業者。非身口故。又云
故知貪等爲意所行。名爲業道。業之道故業即道。故名爲業道(已上)。業之道故
者指貪是也。業即道故者指身口也。決文既上下相違。故知決文誤也。先起意地故
云前行等者。問。論云意即是業。於中行故等。故知意思前行貪等中。又此意思後
行七中也。何云中字但 P:356a 是助句也。論意云。思前行於後三中也。而決意云。
前行者後貪等先起也。若爾中字無要也。十二輪等並大瓔珞文者。文在本業。彼大
瓔珞第四因縁品。但明流轉十二因縁。故知大字剩耳。界外見思諸使合者名爲相
應者。准此。故知別教界外則有見思及無明。具如玄第五記。文習即別惑是界外無
明者。問。若小乘習即別惑者。二乘亦斷少分習氣。豈可二乘斷無明耶。又藏通佛
亦盡習氣。豈彼二佛盡無明耶。答。今之無明亦攝無知。下文云攝得塵沙無明。故
二乘所斷分齊是界内塵沙。若藏通佛所斷習者。當教分齊亦是塵沙。若依跨節即
盡無明。今依跨節方云別惑。故藏通佛亦盡無明也。問。第六云。華嚴初發心時。
正習倶盡。要記云。斷習盡者。習言不指塵沙無明。附界内故。故且言盡。云何相
違。答。彼文誤也。應云習言並指也。故弘決云。習通界内塵沙無明惑。是不指界
外塵沙無明耳。文故寶性論云至無明獨頭者。問。今云小習即是別惑。其小乘智既
P:356b 非習氣。何引彼文證習即別惑義。答。是引證界外有相應獨頭二無明也
(見決)。又古記云。智名獨頭無明。與界内見思習氣相應。迷理名相應無明(云
云)。私云。決云。顛倒是相應。即二無明也(云云)。此以智名相應也。文無漏
智業爲行者。問。無常等智即是無漏智。何別分二爲煩惱業。答。執無常等名曰無
明。圓頓云。滯空之惑即煩惱道。萬行事善即業道(云云)。滯空惑者是法愛也。
第九卷云。若無學用無漏業及著眞諦愛。與根本無明合生方便土(已上)。彼經
兩義而釋通名者。七卷經第二云。意生身者。譬如心意於無量由旬外。憶先所見諸
物。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山河爲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
嚴。憶本成就衆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諸聖衆中(略抄決主用七卷本故今引
之)。問。經文只是法譬二文。何云憶願二義。答。只是法譬二義耳。然猶未穩。問。
經説既然。何意今家作意生故名意生也。密嚴土菩薩亦名意生身。豈是未發眞。答。
今據七方便人生方便土名意生身。故約作意。十地意生有通別意。若依通教以未
發眞 P:357a 故名意生。若依別義即如經文。此約通教及以別接竪判次位者。問。
彼經自約歡喜等地。以明意生。何屬通教。若通教者。三四五地見思未盡。豈生變
易。答。彼經既明五地入空八地出假。故知亦是名別義通。是故今約通及接者。然
三四地等生有餘土者。入空菩薩名初意生。據實七地方生變易。於三四地經生之
後。惑盡生彼。從本立名。故云三四地。例如大經五果生彼(云云)。元曉師楞伽
疏云。此經所説三意生身。與夫人經三意生身。名同意異。異有三義。謂人異。位
異。得失異故。人異者。此唯菩薩。彼依三乘。言位異者。此唯地上。彼通地前。二
乘未入地時。受變易意生故。得失異者。此眞無漏功徳所攝。彼由無明縁所得報障
四徳。故彼經無明住地縁。無漏業因生。羅漢。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云
云)。文亦是五種意生身者。決意云。三種意生。本是通教菩薩。修空假中。今於
入空爲藏二乘。於假亦出別教菩薩。故成五種(云云)。問。文云。三種意生身。
凡有多種。折體二乘及通菩薩。其根則鈍。若別圓二人神根 P:357b 則利(云云)。
准此則以二乘三教菩薩爲五也。第二本云。方便生死者。勝鬘云。羅漢。支佛。大
力菩薩。三種意生身。凡有五種人。根有利鈍。二乘及通菩薩爲鈍。若別圓意生身
者爲利(云云略抄)。又准彼文。以二乘菩薩爲三種意生身。非楞伽三種意生也。
何故決主引楞伽文。文煩惱染業染生染是有者。問。業名爲有。何云三道。答。業
以煩惱爲能通。以異爲所通故也。文必須次第歴劫修行等者。問。二乘生彼迴心時。
亦受別教耶。如玄第九記。文假觀亦攝得無明者。問。假觀不破無明。何云攝耶。
答。決云。破塵沙已。進破無明。故亦名攝。問。若爾者。空觀亦攝塵沙。破見思已。
進破塵沙故也。答。雖不破見思。亦破塵沙。如三藏菩薩。故非空觀攝塵沙。文從
於初地乃至後地等者。決云既但云地。故知。意生且論權位等。問。今明三觀攝三
惑。故先明空觀破界内惑。次若迷實理已下。是明假觀破塵沙等。兼明中觀將破無
明也。次從於初地已下。是明中觀正破無明。次地地雖有智已下。是明中觀已破無
明也。文既各別。何 P:358a 以伏位合爲斷位。以正斷位屬權位耶。且從別位故云
初地。故知語地已含初住。何云豈圓六根更入別位耶。故圓頓云。空觀有折體。同
治界内三道。(乃至)次入假觀即破無知有利鈍。(乃至)勝鬘三種意生身。凡
有五種意生身。根有利鈍。二乘及通菩薩爲鈍。若別圓意生身爲利。通惑已盡。別
惑被伏。皆是方便生死。(乃至)復次中道觀破無明三道。是界外利根人。(乃
至)無明是煩惱道。無明潤無漏即業道。三賢十聖住果報。三魔已盡。唯一分死魔
在。即苦道。初住已來中道觀。正破此無明一分。從初地至九地爲因縁生死。十地
爲有後生死。等覺爲無後生死。故知皆有三道。若妙覺三道永盡。如佛心中無無明。
(乃至)十地名智障。智豈爲障。智雜無明。是故爲障。佛始斷盡(云云略抄)。
彼文於假觀中。已明意生身竟。次中道觀中具云三賢十聖。又云初地爲因縁生死
等。今文雖略。而望彼文四段各別也。文相應去時獨頭亦去者。圓頓云。別教或言
斷。相應無明去時。獨頭無明尚在。若圓教明義。相應去時獨頭亦去(云云)。准
知今文約圓教説。故云皆去。若別教者約證道。説云皆去也。問。別教何 P:358b 故
前後斷耶。答。如玄第五記。大經二十七云若言毘婆舍那等者。文在二十九。文四
念處若作四意止者。第二本云。四念處若作四如意屬止。作心記録不淨心不爲衆
非故名止。而終以觀爲主(已上)。四念處何名四如意。是文誤也。應云四意止也。
文正念正定正精進止攝者。問。精進發衆善。何但止攝。又根力七覺中精進。何但
觀攝。又念通定慧。何但止攝。故七覺中念通止觀。答。七覺智増故。其精進多策
發智。故屬觀攝。精進順慧故。根力中亦觀攝也。八正趣涅槃。故其精進多順止也。
念亦如是。故第七卷道品中引大論云。分別道用名七覺。安穩道中行名八正道。大
論十六明精進中云。於五根中名精進根。根増長名精進力。進心能開悟名精進覺。
能到涅槃城。是名正精進。倶舍二十五云。於見道中建立覺支。如實覺知四諦理。
故通於二位建立道支。倶通直往涅槃城故(已上)。問。若覺支智増者。其念覺支
只應覺攝。何通止觀。答。念在定中亦明記故。進在定中多無功故。問。何故根力
中念。唯止攝。答。初心位中念於散位不 P:359a 明記故。若依成論三十七品止觀。
相攝稍異今文(云云)。舊云空新云不淨者。新譯經論並云苦空無常無我不云不
淨。但顯揚論第二。明三三昧云。空行者謂無我。無相行者人無我及滅靜妙離。無
願行者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箭如癰。因集生縁等(云云)。文後三是智慧觀攝者。
問。禪豈是智。答。大論十五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徳。謂施戒忍。二者智
慧。般若是也。般若要因禪定。禪定必須精進(略抄)。文六度皆是功徳止攝者。
問。若爾以何爲觀。答。大經云。六度是福徳。十地智亦名智慧(取意)。六度止
觀分別。經論不同(云云)。九離見禪者。地持以第九名清淨禪。其中有十。第九
名離一切見清淨淨禪(云云)。餘所引者並是七卷經文者。指妙樂所引也。是唐
譯故。天台不引也。或餘字恐是餘字歟。未及般若十方請者皆名釋提桓因等者。問。
設是方等現瑞。何必同淨名耶。諸部方等現瑞。各別不同淨名。又般若部何必十方
請者加説名字同耶。諸部般若未必十方皆同故也。又楞伽經。十方國土皆於中現。
一一國土悉有如來。一一佛前 P:359b 咸有羅刹王並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國。如
是莊嚴等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興請問。佛爲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
説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云云)。此豈非有十方請者名字同
耶。又若問者。加説名字咸同屬般若者。華嚴應是般若。答。決意云。彼經現瑞但
同淨名。不同般若。故屬方等。非謂方等瑞相皆同淨名也。其請者名。十方雖同而
不名帝釋善吉等。故異般若。彼經若是般若部者。所現十方諸佛同相應。同般若。
既異般若。故屬方等(更詳)。佛説幻化等法者。經意云。佛及説法皆如幻化等法
耳。此語漸極稱之爲頓者。七卷經第二。佛答文云。漸淨非頓。如菴羅果漸熟非頓
(乃至有三譬。明漸淨義)。譬如明鏡頓現衆像。諸佛淨衆生現流亦爾。頓現一切
無相境界。而無分別。譬如日月一時遍照一切色。諸佛淨衆生。自心過習亦爾。頓
爲示現佛智境界。譬如藏識頓現境界。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就一切衆生。
令修諸行。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光明照曜。自證聖境亦爾。頓現法相而照
曜。令 P:360a 離一切有無惡見(已上經文)。前三譬明漸淨。後四譬明頓淨。問。
彼經含容。何妨前明別教。後明圓義故法藏師引楞伽文。證漸頓二教也。彼教義分
齊明。諸師立漸頓二教。並依此文也。答。凡經論中。雖有諸教。不於一文有水火
義。故但一教有漸頓義。地前地上是漸次入等覺。一轉即入妙覺。故是頓義故瓔珞
云頓解大覺。問。圓教豈無是漸頓義。答。於圓亦有一生超登。故於因果倶有頓淨。
非但果頓故也。又解後言頓者。是明佛一時化諸衆生。非謂衆生頓證菩提。既云色
究竟。故知是別佛。元曉疏云。約一相續。漸而非頓。衆生進趣有次第。故約多相
續。頓而非漸。如來作用無限量故(已上)。問。若爾。決云。此語漸極。稱之爲頓。
即別妙覺。此約等覺頓解大覺。非是妙覺横化衆生。答。經云。頓能成就一切衆生
等。明横化一切名頓。非是自行頓解義也。然決意云。漸極妙覺。横利一切稱爲頓
耳。問。分證如來亦利一切。何只佛果横化衆生。答。初地百界等故不名一切。問。
圓教豈無是漸頓耶。答。圓教竪入亦有頓。故如文殊化龍 P:360b 女頓成。又解。佛
意無邊經義多含。不可強遮漸頓二教。而今決文且約一義。據別教釋。五種種性謂
佛菩薩聲聞不定無性者。問。經列五性云。聲聞支佛佛不定無性。豈不相違。況佛
菩薩同是佛性。不可分二。以未開權諸性尚隔豈同法華等者。問。彼經雖列五性。
而皆成佛。故經偈云。諸乘非究竟。無有乘建立。我説爲一乘。引導衆生故。分別
説諸乘(云云)。何異法華三草二木皆歸一地。又彼經明聲聞受記。何云無記。答。
雖云一乘是對菩薩説。雖云記小非小現得記。五法三自性者。相。名。分別。正智。
眞如。名曰五法。遍計依他圓成是謂三性。人法二空名二無我。全是別義者。問。
此等並是大乘法門。何只別教。答。歴別列名。未明融通。故屬別教。夫別圓教名
相是同。但以即不即分別圓異也。彼等諸法。於圓非無。但融會彼爲圓義也。文成
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者。問。毘曇亦明二十七賢聖。何獨成論。答。成論但列二十
七賢聖。不明七賢七聖。毘曇廣明七賢七聖義。便少明二十七故。五第二果向等者。
問。成論 P:361a 依中含福田經列二十七。彼經及論。並有家家一種子。今何不列。
論賢聖品云。四行四得名僧。行須陀★有三(信行。法行。無相行)。須陀★者。
極至七有。行斯陀含者斷五品。行斯陀含者亦名家家。斯陀含者。一來此間。行阿
那含者斷七八品。斷第八品是名一種。斷欲九品名阿那含。差別八種。謂中陰滅。
生有滅。不行滅。行滅。上行至阿迦尼咤滅。無色滅。轉世。現滅。復有二人。一名
信解脱。二名見得。是二人者根差別故。若鈍根學人。在思惟道名信解脱。利名見
得。若阿那含具八解脱。是名身證。是等皆名行阿羅漢者。斷結同故。羅漢有九種。
(乃至)先十八學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名爲福田(已上略抄)。若依現文列二
十人。而結云十八。然依本經。無轉世。現般。但取家家。一種。故知論文雖列二十。
意除現般。轉世。取家家一間也。答。論文初果向的云有三。第三果亦云八種。又
云二種。及列身證。乃成十一。而於初果二向二果三向不分其數。二向但云亦名家
家。故是異名不爲別數。三向亦云是名一種。不別分數。故知。不開故。道藏疏。大
乘義 P:361b 章等並同決意。然本經中不列轉世現般者。滋恩云隨部異誦。故不同
也(廣章文)。又經不分樂定樂慧。論則分之。第三果開爲十一等者。四教義同之。
問。成論意。信解見得爲但在第三果。爲通思惟道。若但第三果者。此二既是學位
利鈍。何但三果不渉初二果。故彼論云。思惟道利鈍名信解見得(如上引)。若通
思惟道者。今云第三果爲十一。彼論亦於那含中分此二人。答。道藏疏云。莊嚴云。
二人但在三果以上。雖利鈍通果向四人。無別體故不立信見。那含以上有別體故。
舊云。二人通果向四人。莊嚴難云。文十一皆名行羅漢者。此十一人皆是羅漢向無
那含果。若十一人有是羅漢向者。是那含果者。我亦可云。雖言在思惟道中。思惟
道中有是信見。有非信見也。解云信見二人就根性明。故通一切思惟道。行羅漢者
斷位明行向。故有是有非。此論就別體一人明那含以上果耳(云云略抄)。問。何
故前位無別體耶。答。初二果人離二果外無信見。故第三果人所列十一。並是勝進。
故以住果爲別體信見也。舍利弗毘曇云。信解 P:362a 見得未得八解脱三法度論。
就離欲聖分信解見得(云云)。問。初二果亦有利鈍。何故不名信解見得。答。成
論云。無漏不退但禪定。退初二果無禪定可退。利鈍不顯故隱二名。雖有欲有定非
現法樂住。故退現樂無利鈍名。轉世者。論云。先世得初二果。後轉身得三果。是
人不入上界(云云)。新婆沙名轉生般。無學爲九謂退護住思死不退等者。論列
云。退相。守相。(今護)死相。可進相。(今思)住相。不壞相。慧解脱相。倶解
脱相。不退相(已上)。倶舍等思法者。即成論死相也。故決思者非毘曇思。是堪
達耳。或思字誤。應作進字。倶舍云。世尊説學人十八等者。論文但云十八。今引
頌疏列二十七也。中含四十者。文在三十。佛答同倶舍者。據大分説。百千萬劫集
諸善根者。經云百佛世界作佛。千萬劫集諸善根。文十四般若是因位者。且依忍名。
又准月愛十五智斷更加等覺。且置妙覺如玄第五。仁王釋五忍至無般若者。問。教
化品云其所説十四般若波羅蜜。何云無般若名。文若斥拙度者但有三藏三寶無後
三番者。問。若斥拙度者。既以大破小。應云無三藏位有三 P:362b 教位。何故相變。
答。他師意。以有位爲邪。以無位爲正。故若斥小爲邪者。則成小乘有位也(更
詳)。文七地爲方便十地爲如佛者。問。三根接者。皆云十地爲如佛邪。若云爾者。
如下根人。聞中以後但經三地。若例此者。四地接者四地聞中。五地修觀。六地如
佛也。故第六云。七地論修。八地論證。弘決云。前爲消經從下根説。故大品云十
地如佛。經從下者其位定故。故諸經論多從下説(已上)。若云爾者。今明七八地。
並云十地如佛。答。本教但有十地佛果。既無八九地等佛果。故從本説。三根並應
十地如佛。且如四地入別二住。若惑盡者是通七地。若登行向是八九地。若入初地
是通十地。餘五六地准例可知。問。若爾何云八地論證。經從下根云十地如佛。答。
八地論證者。彼七地論修。即六地聞中。且以聞中修觀及破無明。以對六七八之三
地。若實論之。三根皆是十地如佛。且據前句至但斷界内者。問。今明別教斷界外。
何云通人斷界内。答。決意云。若准前未被接人斷界内者。別地前亦但斷界内也。
地上斷無明。是中 P:363a 道句故。僧去衞世至今略列一人者。問。今文列邪教。故
應是兩論。謂迦毘羅造名僧去論。僧去所造名衞世論。云何一人。答。或如所問。
決依一義。問。安樂行疏云。衞世師論優留去造。明六諦。迦毘羅造論名僧去。説
二十五諦(云云)。彼文及諸家釋。並云優留去。不云優留僧去。故不可云僧去是
人名也(更檢)。於諸道中一道是正等者。問。經論皆云九十六邪。如多論等。又
九十六道經。諸家録皆斥僞經。不可爲證。具如譬喩品抄。大論二十五云九十六道
中實者是佛者。問。雖云中實。何必佛法在九十六中。如云凡夫人中四果第一等。
況大論文對聲聞明。亦如彼抄。華嚴斥小故皆云邪者。出大經疏。問。華嚴二乘爲
正。九十六爲邪。何云斥小爲邪也。亦如彼抄。百論云順聲聞道是邪者。論無此文。
大經疏云。古百論疏云。順外聲聞皆是外道(已上)。論二十五九十六道並不能
得諸法實相者。論十八云。世俗經書及九十六種。出家經中皆説有諸法實相。又聲
聞法三藏中亦有實相(云云。二十五無此文)。問。既九十六外更列聲聞。故知九
P:363b 十六無正道也。四十一云九十六道不説意生等者。三十六云。九十六道不
説依意生識。但以依神爲本(云云)。問。論文意云。依意根生識也。不是界外意
生身。何以此文證是小乘灰斷説耶。況云神我爲本。故知九十六皆邪也。五十三五
十六七十三等者。並卷相違。一陰一陽者。抄云無陰無陽也。是虚無也(云云)。
文五經者。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也。決列六經。恐禮樂爲一耳。文共般若
如酪之經者。決云無別部(云云)。問。解深密經明三時教。初時説有。義當阿含。
第二説空。第三中道。眞諦云。成道七年説般若。六百問云。深密三時方等已前
(云云)。以深密爲第三時。爾前説空。即當眞諦七年般若。即有別部。何云無耶。
答。其説空經只是一會。唯説通教。非五味中一味之説。故無別部。具如玄第十記。
彼經四教皆知常住者。問。何以得知彼四教機皆知常住。若知常者。不可取小。既
知圓頓。何名小機。答。彼經序品諸來大衆。皆悉悲歎佛入滅事。純陀品中。純陀
文殊略開常住。佛斥三修廣明常住。大衆聞常即止悲歎。迦 P:364a 葉即問。云何
得長壽金剛不壞身等。佛即廣答常住修因。一經宗旨。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
住無有變易。一會莫不聞此經説。故經二十云。是大衆中無有一人謂我必定入於
涅槃。阿闍世王實謂我滅。是故悶絶(云云)。彼王亦後得天身也。問。既有偏小
機。何故皆聞常。答。法華開竟。是故衆人皆知常住。故弘決云。大經不隔功由法
華(云云)。既知一切皆成佛道。故先取小。終期佛果。化城疏云。前至寶處亦可
得去者。宿世應有是言。既知退意。王子教化言。汝等若畏生死且取涅槃消息。然
後更行大道。(乃至)今現在一代不得忽有此語。若開權顯實即得説之。如涅槃
中諸取羅漢者。皆是其義也(云云)。一乘要決云。小機熟故先取羅漢。知常住故
終期佛果。例如身子退大心時。願成佛時説三乘教(已上)。問。如十仙等不聞法
華。亦不聞初純陀開常悉有佛性等。但於經末始來佛所。聞説取小。何必知常。答。
彼等與佛論説常住即證羅漢。故云聞常取果也。問。聞常取果者。只是同聽異解。
謂眞諦常故取小果。如止觀云齊知己理 P:364b 眞諦無爲。答。彼十仙中。初闍提
首那論説無常因不可證涅槃常樂我淨。佛言因雖無常而果是常。後説四諦。彼證
羅漢。次婆私咤梵志。亦論涅槃四徳。佛説常無常法。彼得羅漢。第三先尼梵志。
執我亦論四徳。問。佛云。云何得常樂我淨。佛説非自非他等得法眼淨。重言善來
得羅漢果。第四迦葉論説身異命異。終悟無煩惱則無報得羅漢。第五富那論説六
十二見。終説佛常住。佛言善來得羅漢。第六淨梵志佛説常無常。彼得羅漢。第七
犢子佛説欲不善。解脱是善。彼修止觀證羅漢。第八納衣論説身與煩惱前後。而知
二邊得羅漢。第九弘廣佛爲説涅槃常。彼發大心。佛發彼迹。第十須跋論説業報。
佛説實相第一義空。衆會得大小益。須跋得羅漢。廣如經説。前三外道的云四徳。
須跛亦云第一義空。故不可云眞諦常也。既謂先取小後還入佛道。何聞實相第一
義空等。強謂小眞諦。不謂中道。況既明説因雖無常。而果是常。豈以無常證無常
果。聞因無常故取小果。開果是常終期佛也。問。像法決疑既有四見。故亦 P:365a
有不知常住者也。答。泛論雙林有大小見。故臨滅時亦説阿含。非謂大經座有四見。
問。彼取小者。爲聞常住故取小果。爲亦聞無常取小果耶。若聞常取果者。機教相
違。若聞無常者何云聞常取果。答。機根不定。或聞常住忽發小習。或先聞常終期
佛果。亦聞四諦且取小果。十仙説教相不一准。如上引之。而皆爲説常故。云聞常
取果。若正取小其相不定。問。經第四云。無上法藏不與聲聞。何以故。聲聞弟子
生變異想。謂佛如來眞實滅度。然我眞實不滅度也(略抄)。答。此經前後。於聲
聞人或付或不付。彼疏云。從舊斥之從新付之(取意)。問。若知二乘作佛故。聞
常取果者。法華會中亦應有取小。答。法華廢權無小可證。彼經興小。故亦得小。
問。常與無常其義相變。如何知常而修無常得小果耶。修無常時退常解耶。答。言
無常者是事觀也。言常住者是理觀也。事理既別。故不相變。故漸次止觀及別教人。
雖知常住先修無常以爲方便。事理別故。圓觀亦用無常助道。豈可退彼常住解耶。
行滿云。帶圓修偏 P:365b 也(云云)。又大經云。不知常住不得聲聞道。故知圓
常而取小也。故籤云。涅槃解即而行不即。既期佛果。故不退大。實不保權故暫住
小。問。何以得知彼四教人皆入佛性。如十仙等。得羅漢已即入無餘。燒身起塔不
見當座還入大乘。答。本期佛道。暫取小果。豈永住小不還入頓。經云。爲諸聲聞
開發慧眼。又云此經出世令諸衆生見如來性。又云。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不久
自住其中。又以彼經爲醍醐味。豈留小乘酪味果耶。又義例云。問。涅槃四教倶入
圓不。答。有不入者。十仙外道即是其流(他人答也)。喩曰。徒聞涅槃入實之言。
不曉★拾得入之意。若十仙不入三修豈聞。初後倶無。中間寧入。十仙不入世尊何
故爲其説常。破云。汝因是常而果無常。我佛法中因是無常而果是常。乃至陳如色
常。受想行識常。餘諸外道大意皆爾(已上)。問。若爾何故入涅槃耶。後分上云。
漸漸誘進最後須跋陀羅皆入佛道(已上)。此文雖似還依頓觀。但是翻邪歸佛。
入佛法道。故云佛道。非謂入頓。故彼後分上文云。須跋陀羅已捨邪見即從如來欲
求 P:366a 出家。佛言善哉善來。比丘悦可聖心善入佛道。於是須跋陀羅歡喜踊躍。
鬚髮自落而作沙門。法性智水灌注心源。無復縛著。漏盡意解得羅漢果。既證果已
請佛住世。不果所請。不忍見於如來入滅。悲戀哽咽即入涅槃(已上)。答。十仙
之類不可一准。或雖入頓但案位入。未入眞者不能應生。未有願行亦無願生。故若
壽盡必生界外。故得名爲入涅槃也。此人期彼方入佛慧。若末壽盡進入無生。或生
報土亦能應生。此人不可云入涅槃。若小機見亦入涅槃。故阿難等亦入無餘。B:3
偏圓章 5 文釋論解檀波羅蜜破外道隣虚等者。論第十二釋檀波羅蜜中云。有極微
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分因縁故有毛。毛因縁故有毳。毳因縁故有縷。縷因縁故
有疊。疊因方無故亦無毛。毛無故亦無毳。毳無故亦無縷。縷無故亦無疊。疊無故
亦無衣。問。不必一切物皆因縁和合故有。如有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亦無和
合。疊麁故可破。微塵中無分。云何可破。答。至細無實。強爲之名。何以故。麁細
相對。因麁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復次若 P:366b 有微細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
方分不名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色。復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虚空分齊。若有分齊
不名極微。復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不名極微。以是推
求微塵不可得。如經言。色若麁若細。若内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
是名分破空。(乃至)復次疊中有十八空相。故觀之便空。空故不可得(已上略
抄)。問。論中問意。似毘曇義。謂彼義云。極微是實非和合法。故不可破。故極微
色不可空也。答。中重重並破極微爲空。此則以大乘空破小乘實有極微色。何云破
外道邪。答。既引經文。經云分破空。故知以析空破外見也。次明十八空即是大乘
空。故論三十六破極微實有同此十二卷文。而彼結破云。佛法中色無遠近麁細是
常有(云云)。既以佛法破。故知是破外計極微常也。第十二卷亦引經云無常。故
知是破常也。有部但云實有不云常。故第二本云。有人不解。各引兩難爲二解。來
證折法入空。此大可咲(云云)。問。論文但破有極微義。不破無義。何云爲有爲
無。P:367a 答。諸文引論。並破有無。應是論本不同。或是加引他卷文也。論三十
六云。若微塵有形無形。二倶有過。若無形云何見色。若有形則與虚空作分。亦有
十方分。若有十方分則不明微。文若有極微則有十方分者。問。既是極微。豈有方
分。答。決云。色必在方。方必有分。意云。色是質礙。必有住所。或在東等即是十
方之一分也。第二本云。若有極微色則是十方之分(云云)。問。第五卷弓。一念
具十界。如一微塵具十方分(已上)。此似極微中有十方分也。答。極微若在東方
者。望東是西。望南是北。望下是上等。故亦得云具十方分。唯識疏第一云。薩婆
多云。極微無方分。經部云有方分。然方即分。更無有分。又云以此極微體即是分。
而體有方。故言方分。或復分者。有二義。一方之分。二方即分。麁具二種。細唯後
一。方即分故。非更有分。極微細故。故不可折。非如心等故有方分。了義燈云。方
之分者是彼大色之分。不是更折(云云)。譬喩師者正量部異師者。是經部異師
也。如玄第三記。眞諦之理即是無明者。界内道滅。若 P:367b 望別教是苦集故。文
老子道徳等者。老子經有道經徳經二篇。莊子有逍遙篇。史記云。老子楚苦縣厲郷
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老★。周守藏室之史也。莊子蒙人也。名周。
嘗爲蒙漆園吏。其學無所不視。然其要歸於老子之言。列仙傳云。老子生於殷時。
爲周柱下史。轉爲守藏史。南山作十喩九箴者。十喩九箴出辯正論。彼論是終南山
琳法師作也。別傳云。琳是天台菩薩戒弟子。逆常者。割左腋而生也。中夏之神州
者。中天竺地。夏至日正中無影。故名中夏。齊物者。莊子篇也。涅槃唯滿者。經中
以半字譬九部。以滿字譬涅槃。經雖説四教倶知常住。故云唯滿。不同方等也。一
取西方黒白兩半者。今文只以形爲半月。非是黒白各半耳。決主泛列二義。後正取
弦也。文因中之人至果頭之佛者。問。藏通菩薩並未灰身。何作此釋。又准諸文藏
教三祇。通教八地。已成無人。故不至果。今云灰身。與彼相違。答。藏通佛果名因
人耳。格其斷證齊十信。故今文意云。藏通佛果是因中人。P:368a 灰身入寂不成果
佛也。此以二義明無人義。一是因人故不或果。二灰身故非常住佛。故第二本云。
何以故實無三藏通等佛。斷於正習灰身滅智。入寂沈空。直是假名方便之旨。故有
教無人(已上)。決約果釋灰身文。故云三十四心但成滅盡。又云貶成灰斷。問。
若爾何云又入滅者語未會前。若至法華轉成因位。二乘尚會。況復三祇。若准此文
即指二乘名因中人。答。決意云。藏通佛果名入滅者。語未會前。若至法華依破權
者。轉成因位。但斷四住故。若開權者同成一圓常住佛果也。至法華經尚會二乘。
何況不會藏通佛耶。又古徳云。藏通約二乘判果上無人。以小況大。故約二乘。弘
決文者據此意也。若超證者名爲不定者。問。法華亦有起證。何以不名不定。答。
法華不明毒發不定。如玄第十記。文前三教行人各在凡地發者即是理發者。問。未
有教行名曰理發。云何得有三教不同。答。今雖不聞教。宿世聞教。故有諸教。如
辟支佛也。言賢聖者即賢家之聖者。問。准望圓位内凡及聖位並名證發。故賢
P:368b 與聖名曰賢聖。何云賢家之聖。答。補註云決文誤也。私云准決文相。既云
内外凡名行發。聖名證發。故文云賢聖名證發者。應云聖家之賢也。圓教雖取内凡
亦爲證發。是相似證。故實唯取眞位爲證。又次文云方便是賢。豈更從賢。故知應
云聖家之賢也。然准圓文只可云賢與聖也。第六檢文未見者。第二本云第八(云
云)。此四教五味證。如玄第五記。文大論云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名爲佛地者。此違
論文。亦如玄第四記。一切愚夫禪等者。七卷經云。一愚夫所行禪。謂二乘(云
云)。十卷本云。一愚癡凡夫外道聲聞等禪(云云)。今決切字剩矣。或應云一者
也。又七卷本唯云二乘。十卷本亦云凡夫。雖云外道實非邪外。以云觀無我故。問。
法華亦明三車三乘三草二木。是列四教。而非經意。歸一大故。楞伽亦然。雖有四
禪是四教。意亦歸一乘。故彼經偈云。諸乘非究竟。我説爲一乘(云云)。又此四
禪。何必四教。如元曉師楞伽疏云。愚癡禪者。二乘外道所修禪心。未離法執虚妄
分別。故名愚癡也。觀察禪者。三賢 P:369a 菩薩所修定中觀察似法似義影像故。
眞如禪者。入地菩薩證見二空所顯眞如故。如來禪者。超過因地眼見佛性自在故
(已上)。答。楞伽一乘未會人故。如玄第九記。又彼四禪雖復竪對位。亦横對四
教。是常例也。一乘道者唯如來得等者。問。法華云。唯佛與佛究盡實相。非二乘
知。彼亦如是。又彼經明五性皆成佛。豈異法華。答。彼經既云唯佛得道。不同法
華爲令衆生開示悟入。而法華云唯佛等者。是明佛智。非謂得入唯在佛也。雖云五
性皆成佛等。而無現身入實得記。文若望別教是入初地位行者。圓頓云。十地破無
明如別初地也。通教佛位齊菩薩。若准別教不應是初地。乃是應二地相齊(已
上)。問。云何通佛與別二地齊。答。此文不云與第二地齊也。文意云。通教佛果
但齊別教菩薩。若以通佛准望別教。不應是初地。以通教佛但斷四住故。不可齊斷
無明位。而以通佛對初地者。乃應是彼通教佛地與別初地此之二地令相齊耳。同
八相故。文齊知己理眞諦無爲者。問。大經即指一體三寶。何云眞諦。如 P:369b 勝
鬘經。是大乘常。答。經文正約今日説之。故大經疏約涅槃會。謂執昔教不依今圓。
則無戒果。今文泛爾約他經説。謂若約昔消經文者是小常耳。故決云。昔知小常今
知妙常。但勝鬘經指初業故。異大經文。文勝鬘云若不知常住所有禁戒不成就者。
問。彼經無此文。答。經云。毘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
説大乘威儀。或是毘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羅漢無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
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歸依於佛(云云)。文若取四念處爲初者此初
知眞諦者。問。經文意指知大。何云知小。故疏第四破念處初業。但約大乘。答。此
文假説也。謂他師意。念處初業即能知大。今家意云。若指念處者。只應知小不可
知大也。如我初會八萬人退等者。問。身子退者。事在往昔。何指華嚴。彼經以華
嚴爲初會也。答。經既云如。故知出例耳。又要記云。説瓔珞時八萬人退(云云)。
意云説彼經時明八萬人退之事也。法才王子舍利弗者。圓頓第四云。身子六十小
劫中。爲法才王子捨眼 P:370a 生退(云云)。問。經既別列二人。何云身子即爲
法才。答。或引阿育王經云。問。舍利弗爲法才王子求法。度脱有情類耶。答曰。我
若不出家。云何求法。今已出家求法度衆生。是故舍利弗法才王子一人異名。佛以
方便説二名(已上)。未檢此文。然育王經應有多本。如内典博要等所引之文。並
未得文。文有受法無捨法者。問。准諸經論。退大菩提心即捨菩薩戒。云何今云退
轉菩薩亦無捨法。以菩薩戒爲因得聲聞戒耶。答。雖退大心猶繋衣内。故知大戒雖
捨不失。以不失種故名不捨。又補注云。有受法無捨法者。且約無縁故云無捨。若
乃有縁亦有捨也。文若不作初業知常三藏歸戒不成者。問。若爾元住小者如何成
戒。答。決云。據佛本懷已施大化。要記云。言羯磨不成者。即指永未曾發菩提心
者。私謂曾發心者。必指初爲地。未發大者准佛化意。尚攝微善。已發於小。何所
隔耶。故知應是抑挫。又准佛化無不皆從大乘繋種。不輕尚以佛性強毒。豈容單以
小爲化初(已上)。文有二義。若發小心者准佛意。P:370b 是大善。若下種者必是
大。故並以大爲初也。無心趣於寶渚至一歩不成者。問。若爾元住小及捨大趣小人
等。云何入城。答。此約退大。如化城喩。欲過五百故先渉三百也。如彼身子。願先
取小。若不欲成佛亦不取小故。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三(末終)。B:4方便章 6 止
觀私記卷第四。 叡山沙門證眞撰。世間淺事謂界内
禪定者。問。准文只指陶師作器名世淺事。何云禪定。答。若准法譬一往可爾。而
下文云。無此五法事禪尚難。何況理定。二十五法去眞遙故名遠者。問。若爾十境
亦去眞遙。應名遠也。答。此文影略互顯。具應云十境入品及去眞非遙。故名近。
二十五法 P:371a 入品及去眞遙。故名遠也。又圓頓云。二十五方便十法不足。未
至無生。故名爲遠。正修習中十法具足能發眞似。故名爲近。復次遠方便猶是名字。
即近方便乃是觀行(已上)。問。彼文以十境爲觀行。今云假名。何故相違。答。
十境泛通名字觀行。若於一境一觀成者即是觀行。若雖發境一觀未成。猶在名字。
文三科出大論等者。大論十七云。問。行何方便得禪。答。却五事(五塵)。除五
法(五蓋)。行五法(初禪五支)。問。禪門章云。方便有五重。四直出釋論唯調
五事是法師。探經意就初具五縁此名出論。論不具列之。四縁雖具足開導由良師。
此乃總名。今更將禪經分別釋五縁名字也(已上)。云何相違。答。論列三科。如
向所引。又同卷云。持戒清淨閑居獨處。守護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捨外樂。
以禪自娯(已上)。又他卷明善知識。如下文引唯缺衣食。問。行五法者非是五支。
何故論注云五支耶。答。五法是爲五支親因。故論云。行此五法得五支。成就初禪。
文一種出禪經者。檢文未得。是何禪經。又准禪門章四縁雖具開 P:371b 導由師之
文。似引大論。今引禪經。彼經論中並無此文(更檢)。文事釋此具如次第禪門者。
問。彼釋二十五方便。文略今文。何云具如。文釋論有十種戒等者。決指大品念戒
及論二十一。大品次第行品明六念中念戒中云。應念聖戒。無缺戒。無隙戒。無★
戒。無濁戒。無著戒。自在戒。智者所讚戒。具足戒。隨定戒(論八十一牒之)。論
二十二八念中念戒云。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
不著戒。智者所讚戒(已上)。問。前列十戒。後明八戒。經剩有聖戒。無隙。無★。
無濁。則無隨道。又次第不同。答。數依前文。名據後文。今隨道者是聖戒也。亦名
清淨戒。亦隨淺深列次第。故今以聖戒列不雜後。又夢化六度品云。無相尸羅波羅
蜜。是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無漏戒。(注文)無漏戒是隨道耳。准
隨定名故名隨道。圓頓止觀名道共也。與賢護經同者。經第三云。護持清淨戒。不
缺戒。不染戒。不汚戒。不濁戒。不著戒。不動戒。不破呵戒。智者所讚戒。聖所愛
敬戒(已上)。此與大論不同(更檢)。二四六八十此屬律儀者。問。第 P:372a
二諸佛淨戒。第四不犯一切戒等。應通諸戒。何但律儀。答。第二名受。第四名安
住不犯等。故知亦是作法受得作意持戒。非是任運定道等戒。三七屬隨道無著者。
無著可知。第七不雜即隨道戒。下文釋隨道戒云。防止有無六十二見。故同經不雜。
論不雜戒但止欲念。故不同經不雜戒也。仍闕自在入中全無者。問。既有出假戒。
何無自在戒。答。此十戒在十行勝進。若望十向未自在。故雖有出假不名自在。未
入地故。入中全無。又此十戒無定共戒。文大論云性戒者至更加不飮酒是淨命者。
論十三云尸羅(秦言性戒)。好行善導。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尸羅者略説身口律儀有八種。不害。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
語。不飮酒。及淨命是名戒(已上)。僧★云。淨命者非根本性戒。復非守護。故
定八外。是方便戒(已上)。問。酒是遮戒。佛遮制故。何云性戒。答。言飮酒者意
指意三。即以十善名性戒也。則八與十開合爲異。故決云。即是十中後三意業。數
異義同。若依倶舍有二説。云持律 P:372b 者云飮酒性罪。對法者言是遮罪。互有
難釋。正理論云。染心飮酒是性罪攝(云云)。或可大論同彼一説。問。大論飮酒
外擧淨命。今文云飮酒是淨命。豈不相違。答。飮酒邪法以活命。故亦名邪命。論
據不飮外更有諸淨命。故別擧耳。第二本云。身三口四更加淨命。或是字誤。應云
及也。次一即是客定者。問。既有舊定。彼定即有戒故。定共戒亦應兼奮。答。今明
菩薩所持聖戒。故不取暗禪倶戒。問。若爾前三事戒亦只應客。何云兼舊。答。事
戒既兼性遮二戒。故性戒邊亦兼舊也。三藏三寶而爲三歸者。問。今明圓行。何云
三藏。答。文中客戒且依小乘。故明十種得戒等也。又六波羅蜜經第一明三寶云。
佛寶有二。一佛身。二佛徳。法寶有三。一謂涅槃三徳。二謂戒定惠等功徳。三謂
正法。僧寶有三。一第一義僧。謂佛。二聖僧。四向四果三賢十聖。三福田僧。謂持
戒定慧。今歸第一義僧。(抄)經論三歸不同(云云)。凡有三種。一體。別相。
住持也。文五戒爲客戒者。問。善見律第七云。五戒十善。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世
間常有。若佛未出 P:373a 時。辟支佛業道沙門婆羅門輪王諸大菩薩。教授餘人
(云云)。若爾五戒是舊戒也。答。十善是性戒。世間本有之。五戒加遮罪。佛始
制立之。而無佛世亦有五戒者。是權者傳佛五戒耳。如特勝通明。雖云客定而無佛
世亦修此禪。大論三十六云。以菩薩因縁故。世間有五戒十戒八齊戒等法。問。若
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戒十善八齊刹利等大姓。答。菩薩受身種種。於世間教化。
説諸善法(已上)。見云。五戒八齋多是客法。或時佛未出世。菩薩現作國王導師。
教人齊戒。故名舊法(已上)。既有遮戒故是客戒。而無佛時亦有齊者。婆沙一百
八十云。獨覺爲他授八齋戒。成論八云。問。轉輪王好受齊法。誰教之。答。大徳天
神善見佛者。教之令受(已上)。又別有舊戒齋。故大論十三云。劫初聖人教人持
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受八戒。宜以一日不食爲齊。後佛出世教語。
一日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已上)。問。若天神授五戒者。亦應以客慧與之。
答。客慧甚妙非器不受。客戒是事淺故傳之。僧祇四受者。此依大僧。故 P:373b 云
四受。更有尼戒(云云)。四受謂八敬。二十。遣使。曾歸也。南山業疏云。僧祇八
受。五分五受者。彼律前後總有九受。謂自然。善來。十衆。五衆。八敬。遣使。一語
(歸佛)。二語(歸佛法)。三語(歸三寶)。今合九爲五。以十衆五衆遣使合名
羯磨。一二三語合名三歸。問。若爾僧祇應名三受。以十衆五衆同名羯磨故也。答。
本律的云四種受。故五分不別標其數。故南山云。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語。
三二語。四十一衆。五破惡見實。六第一受具。七善來。八三語。九八敬。十羯磨。
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使也(更檢之)。四分亦五者。彼律前後總有七受。善來。上
法。三歸。十衆。五衆。遣使。八敬也。亦五衆十衆遣使合名羯磨。故云五也。南山
云。四分各五有十。一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五人。五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
欲。二二十衆。三遣信。四小年曾歸。五邊方十衆。此五尼也。助覽云。今此與夷疏
不同者恐誤。多伽心見母等論等者。多謂薩婆多論。明七受。伽謂摩得勒伽。明十
受。心謂雜心論。明三受。見謂善見律。明八受。母謂毘尼母論。僧尼各五受
P:374a 也。問。菩薩戒中亦有自然得戒等耶。若云有者。諸文不説。若云無者。根
性不定。何必無之。答。准梵網等但有二受。一從師受。二自誓受。無他受法。大乘
義章第十云。大乘有二。一從他受。唯對一師不藉多人。因力強故。二善淨心受。
無如法人可從受時。於佛像前自誓受得。問。何故不説自然得戒。答。昔菩薩時已
成就戒。非最後身。初出家時方始得。故不説上法。義同自然。何故不説善來得戒。
大乘戒廣具縁三聚無盡之法。要期領納始方得戒。直稱善來。攝戒不具。故闕不論。
何故不説三歸得戒。義同善來。何故不説八敬得戒。菩薩尊勝不如尼衆敬他。故何
故不説羯磨得戒。菩薩受戒唯從一師不假和合作法與。故亦可菩薩從他受者。即
是菩薩羯磨受矣(已上略抄)。私云。雖云羯磨但有辨事。非是和合之作法也。問。
如聲聞迴心。既無別受戒。應是自然得。答。開小成大。故不別受。如不別説圓教
定慧。但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也。問。入大乘論云。云何受具足戒。比丘而禮不具
足戒。未入正位菩薩耶。答。應 P:374b 禮菩薩。何以故。聲聞戒要須受得盡壽便捨。
菩薩發心成就自性第一義戒解脱戒。故以菩薩體性不殺。(乃至)體性不邪見。
如波羅提木叉戒。命終時捨。罷道時捨。菩薩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場。終不中捨。
故雖受具足戒應爲作禮。問。成就體性戒者。乃可供養。不應禮拜。答。以有戒功
徳故。亦應禮拜。汝言不受戒菩薩不應向禮。我爲汝説。不但自四受具足戒。如毘
尼婆沙中説。有十種受具足戒。菩薩有種種受戒(略抄)。准此論文菩薩發心即
具戒。非必受得。又有種種受戒法也。答。發心成戒者。初發心時受戒已來。生生
不失。成就戒也。淨名記云。非謂發心即具戒禮(云云)。菩薩有種種受戒者。例
同小乘十種得戒。此亦有種種戒。一者從師。二者自誓也。今文十受正出十誦兼用
婆沙等者。問。十誦第五十八明十受。初云。自然謂世尊婆沙十受。自然謂佛獨覺
並異今文。今文的同入大乘論。應云依彼論也。答。補注云。記文誤也。今文正出
入大乘論故(已上)。私云。彼論云。毘尼毘婆沙中説有十種受具 P:375a 足戒。
何等爲十。如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已得受具足戒(乃至十種并同今文)。彼論
所引毘尼即是十誦。以十誦律明十受故。又彼既引婆沙。故今決云十誦婆沙也。而
異本律及本論者。恐梵本不同耳。文如佛自言善來比丘等者。問。諸律論等指佛縁
覺名自然戒。禪門等文亦指於佛。若依善來故得戒者。即非自然。亦同耶。答。今
依入大乘論也。而以善來名自然者。如決中解。佛在世時佛命善來成阿羅漢。成羅
漢故得比丘戒。故名自然。問。彼論引婆沙。而婆沙以佛及獨覺爲自然得戒。非羅
漢也。彼明羅漢方受戒。故非自然戒。又諸部律雖受不同。並不以羅漢爲自然戒也。
又何故不言佛及縁覺自然戒耶。羅漢身中自然戒者。問。一切羅漢皆是自然得戒
不。若云爾者。大論中有羅漢猶是沙彌。婆沙云。羅漢超有表業受諸律儀。光法師
云。准婆沙羅漢非自然得戒。若不爾者何云羅漢身中自然戒。又四分云。若得羅漢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答。若得羅漢自然得戒。然雖得戒更作法受。若不作法即名沙
彌。今文 P:375b 善來不更作法得。而名具戒。故名自然。問。何故其中更有作法及
不作法不同耶。答。若具衆徳羅漢者。雖不作法亦名受具。故毘尼母論第一云。優
婆離問佛。機處建立善法。上受具滿足佛言。五處滿足。一者最後邊身。二者婆醯
破羅伽至婆勒伽先得須陀★果。三者隨順蘇陀夷諸漏已盡。心得解脱。四者難陀
牧牛兒。五者迦葉如來受具戒。非餘聲聞。又第二云。上受具中除迦葉蘇陀耶。其
餘一切不得。四念處一云。問。支佛自悟得道共戒。更須受戒不。答。若發無作未
必更受。若爾小羅漢沙彌應不受戒耶。答。受者和僧耳(已上)。大論二十二云。
諸沙彌等阿羅漢。僧★云依律成阿羅漢即名上法。得具足戒。何故猶是沙彌。答。
雖得聖果以戒縁未具故。猶是沙彌又得性戒。未作法受遮戒也(已上)。問。若和
僧故更受戒者。見道得戒等亦應受。答。彼是別縁故不更受。問。准毘尼母唯有二
人上法得戒。餘人不得。若爾何云善來羅漢亦是上法得戒。答。亦藉善來非唯上法。
毘尼母明唯由上法。故云二人。問。支佛中亦有受戒。不 P:376a 若云無者四念處
云未必更受。故知亦有更受者也。答。麟角必不受。部行或作法(更檢)。即迦葉
中上法文是者。意云四分善來非今自然。今自然戒同迦葉上法耳。以無學法名上
法也。並由證羅漢自得具戒故。自誓者四分中名教授亦名上法者。問。四分不明迦
葉受具。何名教授上法。答。應檢衆本。但善見律以迦葉名教授。毘尼母論名上法
也。問。迦葉是自誓得戒。如何乃云上法得戒。答。律部不同耳。如五比丘。婆沙等
云見道得戒。餘律並云善來得戒。五分云千二百比丘善來得戒(云云)。記一三
迦葉中引經云。乃至五百弟子皆聞善來。得成沙門果。(乃至)二弟有五百弟子。
亦皆善來以成沙門。文如喬陳見諦故者。諸文具擧五比丘。今擧一顯餘。白木調者。
四分抄明邊國中云。律云。東方國名白木調。已外便聽五人受戒。案梁時貢獻圖云。
西蕃白木調國來貢獻。則此在彼東。猶如五歳知法比丘者。雖新出家而其威儀同
五夏比丘阿闍梨也。疏引多論者。未知何疏(應檢)。見諦發時果戒倶得者。問。
既 P:376b 云見道得戒。應於見道中得戒。何於初果修道中得。如上法得戒。即於
上法羅漢中得。非後得也。多論第二云。佛與支佛此二戒。是無師得。見諦戒是從
佛得。又此二戒盡智現在前得。見諦戒道未知智現在前得(云云)。若初果得應
云已知智現前得也。答。若由見道故得戒者即初果時。若見道即得戒者即在向位。
然餘得戒多由彼力故。依一義云得果時。禪門二云。覺悟初果因而發戒(已上)。
或云正理論云。有餘師説。非於欲界一切無表悉依表生。如得果時五★蒭等得別
解脱戒(倶舍第十六光疏引之)。私云。此非定證。欲界離表。生無表者凡有二種。
一自然戒。二見道戒。彼論即明此二種故。得果時者謂自然戒。五★蒭者謂見道戒。
若是五人得果時者。應云如五★蒭得果時得別解脱戒也。若於二中且擧一者。應
云自然。謂佛獨覺是殊勝故。十種得戒中第一故(更檢)。百罵擧受懺請安恣者。
一百歳尼見初受戒比丘迎禮。二不罵比丘。三不擧比丘罪。四式叉摩那應從衆僧
受大戒。五尼犯僧殘應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六半月 P:377a 於僧中請受教人。
七不應無比丘處安居。八夏末詣僧中求自恣人。出南山四分抄。過六年已佛止三
歸興羯磨受者。多論云。佛初得道一年後白四羯磨。有言四年。有言八年。此爲正
義。又云十四年後聽白四(云云)。又祇律等成道第五年制戒。大論多論等十二
年前説一偈。後説五篇(云云)。十利者。十誦律第一云。以十利故結戒。好攝僧
故。極好攝故。僧安樂住故。折伏高心故。有慙愧者得安樂故。未信得淨信故。已
信増長信故。遮今世漏故。斷後世惡故。梵行久住故。性戒不受故無無作者。戒名
無作。倶舍論等名爲不作。律儀由無表戒不造衆惡故也。若以無表名無作者。非此
中意。文如伐草害畜罪同對手懺二罪倶滅等者。此明性遮滅罪不同也。如伐草害
畜同在波逸提中。而草是遮罪。畜是性罪。以對手懺二罪倶滅。然害畜者是性罪故。
雖滅犯戒罪不滅殺生罪故。云償命猶在。大論三十六云。戒律中式。雖復微細懺則
清淨。犯十善戒雖後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後得悔報猶不除(已
上)。問。若爾殺畜是應 P:377b 重罪。何與伐草爲同篇耶。答。大論八十六云。毘
尼中皆爲世間事攝衆侶。故結戒不論實相。何以故。毘尼中有人有衆生遂假名而
結戒爲護佛法。故不觀後世罪多少。又如道人殺牛羊等罪重。而戒輕。讚歎女人戒
中重。後世罪輕。殺化牛羊則衆人不嫌。但自得心罪。若殺眞化牛羊心不異者。得
罪業等。然制戒意。爲衆人譏嫌故爲重(略抄)。對手懺者。義寂師菩薩戒疏云。
對手者亦名對首。謂對一人合手悔謝。故云對手。面首相對陳罪悔滅。故云對首。
縱果位廣償爲利物因者。問。佛斷衆惡。何償之有。答。今依小教。如佛頭痛等。並
依宿罪故令無量人敢不作惡。故云爲利物因。故示三藏佛現有宿業也。若依成論
第七。佛無惡報斷一切不善根本。故但以神通方便現爲佛事不可思議(云云)。
問。若爾彼論第九云。不善業果。飛虚隱空。無得脱處。如金鏘追佛(云云)。又
諸經皆云由惡業故有九惱等。如興起行經等説。答。彼亦以答方便説故。問。現爲
調達破僧出血等。云何化現。若爾調達亦應化現。則同大乘。若云 P:378a 調達是
化現者。其墮阿鼻等亦應虚説。答。若據大乘。調達是大菩薩。若小乘成論等但可
云佛實不可爲調達等罵辱。而爲化衆生故被破也。非謂調達實不破佛。盜五者。盜
五錢已上名重禁也。若先未曾受犯已尚障五八等戒者。問。常人多犯四重。誰受戒
耶。答。悔之得戒也。虚空藏菩薩經明邊罪義者。彼虚空藏經。但明重罪。不明邊
義(更檢)。相部對内雖異於此者。補注云。相部即相州礪律師也。對内之説尋文
未見。恐以五八等俗衆爲外。沙彌等道衆爲内也。成論云教無教者。彼論呼爲作無
作。多論云教無教(云云)。然玄文第四云。成論人云。色是無教法。第三聚者且
依經部者。倶舍引經部義。以思種子爲戒體。今以成論爲經部義(云云)。成論云
無作非色。但是業性故。亦非心。故云戒體非色非心(云云)。心性爲戒體者。瓔
珞云。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問。梵網云。非心非色非有非無。何云以心爲體。答。理
心即是非色非心。不同成論第三聚也。問。菩薩戒疏云。或云無無作但以心爲體。
或云大乘所明戒是色法。大論 P:378b 云。戒是色法。即有無作。然此二解舊所諍
論。言無於理極會。在文難★。言有於理難安。在文極便。理別爲實。教則爲權。在
實雖無教門則有。今之所用有無作也(云云廣知彼説)。今云戒以心爲體。彼云
無作。豈不相違。答。彼依教。今依理也。圓頓云。或云小乘明三聚有無作戒。大乘
但明色心無無作第三聚也。但明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此言出法鼓經。作如此説也。
若言無無作者。那得菩薩之戒無捨法。善至菩提眞熏一切衆善成就耶。有之與無。
非證不了。今且信教隨意爲解耳(云云)。問。小乘明命終捨戒。若捨戒者戒善則
失。何招善報。答。唐蘊齋師菩薩戒記云。一云無作有三種。此就形倶無此言之。
身滅戒謝也。籤云。且順白四所受勢分爲言。南山云。盡形者約要期之願。形終願
謝義云滅也。其實不滅。均提答佛。五分不滅。文前來諸戒律儀防止故不具足者。
問。隨道等空假戒。何是律儀。答。防止故。且約初三。具應云律儀防止。及空假故
名不具足。五篇七聚並是出家菩薩律儀者。問。菩薩出家作比丘者。爲必受比丘
P:379a 戒。爲但受菩薩戒亦爲大僧耶。若必受比丘戒者。今我山門傳教大師説。但
受菩薩戒亦爲大僧。如顯戒論顯揚大戒論等廣説。若云爾者。大經十住婆沙等。並
今文云菩薩出家受比丘戒。答。此是我朝上古異論。今山門意。諸佛國土泛有三種。
一者唯説小乘。純聲聞僧受聲聞戒。二者大小兼雜。有三乘僧行法雖異。戒律是同。
菩薩僧同聲聞戒。其中雖有菩薩戒律。是別圓菩薩兼受得之。道俗通受。不必大僧。
三者唯説大乘純菩薩僧。彼土既無聲聞僧。故不制小律。故唯説菩薩戒。出家菩薩
唯受破戒。今我山門唯學法華一乘圓教。故戒定慧並須一乘。故其戒法不共聲聞。
故須同彼純大乘國菩薩僧也。而諸文並云菩薩出家用白四者。是娑婆國有三乘僧。
大小兼雜。菩薩僧同聲聞戒。天竺震旦行儀存之。故今決云。篇聚並是出家菩薩律
儀。籤四云。別圓兩教專於梵網。若出家菩薩全用白四。分別品記云。出家菩薩具
足堅持毘尼篇聚。大乘教意一切悉然(云云)。南海傳第一云。其四部之中大乘
小乘區分。北天南海之郡。純是小 P:379b 乘。神州赤縣之郷。意存大教。自餘諸處
大小雜行。考其致也。則律檢不殊。齊制五篇。所言大乘無過二種。一中觀二瑜伽
(云云)。故山門儀有別意趣。不是娑婆三乘國儀。又此土亦有唯受菩薩戒爲僧。
占察經云。先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戒。爲沙彌。年滿二十總受三聚淨戒。爲比丘
比丘尼(云云)。彼經以十善爲根本也。問。決云。戒無大小。由受者心期。顯揚
大戒論云。他云戒無大小。隨人意樂成大小戒。是故無別大乘戒。此義不然。其意
未詳。爲隨傳受師意而成大小戒。爲隨受者意樂而成大小戒。若隨傳受人者。凡傳
受師隨受者意樂。羯磨受戒如何得言隨傳受師。若言隨受人者。此亦不然。乖教理
故。言違理者。隨機説戒。不得不別四分是小乘。梵網即大乘。爾乃聲聞應受小乘
戒。菩薩應受大乘戒。如所言者。佛唯説聲聞戒。不應別説菩薩戒。次違教者。經
既云聲聞毘尼菩薩毘尼。明知小乘戒外別有大戒(已上)。云何相違。答。決意云。
菩薩雖同小乘出家受小乘戒。而望菩薩意是大乘戒。他意云。菩薩只受聲聞戒。以
P:380a 爲菩薩戒。其四分律通大小故。今意四分律唯是小乘。今望菩薩開權意。故
爲大乘戒。故異他義。問。淨名疏第十云。問。三乘各有觀法。亦有戒不。答。戒是
和衆。若復別立支佛之戒。即是二戒二衆不名爲和故戒不別立。三乘是觀法所習
不同。故須分別。菩薩在俗非僧數攝。故別開戒。暹記云。別開戒者。以此菩薩不
出家故。別説梵網戒。若同小乘出家。則同小乘戒也(已上)。准此梵網非出家戒。
答。梵網經戒多約出家。豈云彼戒非僧戒耶。然云在俗者。彼戒通道俗。非唯約出
家。故望比丘戒。且云在俗也。未出家時。亦受彼戒。非出家時始得彼戒。故云俗
也。問。若梵網戒通出家者。在家之時已受十重四十八輕。出家之後更受何戒。若
重受者。既不失戒。何意更受。又菩薩沙彌爲受何戒。若猶受十重等則同大僧。若
受沙彌戒者菩薩俗人。亦應受五戒。不應受十重等。答。山家菩薩沙彌有二義。一
受圓教十善戒。二受沙彌十戒(云云)。難云。梵網大戒通授一切。何意沙彌不受
彼戒。若受十善者。菩薩俗人。亦應受他戒。若受小 P:380b 乘沙彌戒者菩薩比丘。
應受小乘比丘戒。答。梵網大戒。應有二義。一者總授七衆。謂小乘七衆。方至龍
鬼皆受此戒。爲菩薩衆。二者於大乘人作七衆者。則應漸受。若俗二衆於十重中。
只授五戒。如地持等。若大沙彌則如山家。亦如占察。則有二戒。或受十戒。或受
沙彌戒。又義寂梵網疏云。受戒有二。一者總受。七衆無別。並牒三戒。至於隨相
所持各異。地持受法正就此也。二者別受。七衆法異。如五戒等(云云)。彼以菩
薩戒爲總受也。問。若前受菩薩戒者。已受三種淨戒。攝律儀戒即攝比丘戒。何意
出家亦受比丘戒。不可重發無作戒故。答。明曠菩薩戒疏云。此土僧尼四分律儀並
是菩薩戒。法華開權人法咸圓。殊途同歸。何小之有。若爾不須互受。答。互受乃
増其條品。止體義無重發(云云)。問。一卷善戒經云。先受優婆塞。次受沙彌戒。
次受比丘戒。後方受菩薩戒。若不爾者不成戒法(云云取意)。今云但受菩薩戒。
豈不相違。亦有先受大乘戒後受比丘戒等。亦相違也。答。彼據三乘之國。別教儀
式。作大小次第。如大經 P:381a 出家受五篇等。若一乘國既無比丘戒。何先受之。
若必先受比丘戒後受菩薩戒者。在家不可受菩薩戒。問。唐土天竺有菩薩戒壇耶。
答。未知天竺。但在唐朝。僧史略云。方等戒壇。此土戒壇起南朝。求那跋摩爲始
也。自爾南北相次立壇。後有南林戒壇。南山建靈感戒壇。代宗永泰□年三月二十
八日勅。大興善寺方等戒壇所須一切官供。至四月勅。京城僧尼臨壇大徳各置十
人。方等戒壇者。蓋以壇法本出於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須一一如法。斥
有乖違。則令受者不得戒臨壇人犯罪。故謂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均。根缺
縁差並皆得受。但令發大心而領納之。方等者即周遍義也。宣宗以會昌之後僧尼。
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寧無諸過。乃令先懺深罪後増戒品。若非方等豈容重入。取
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壇也(已上略抄)。而無單受菩薩戒僧。文無作依定定
在不失等者。是成論義也。雖復出定。若不退定定戒常有。故決云。若據餘部餘心
亦得。若依戒疏具出多説。一云入定。第二刹那有戒(云云)。文不缺 P:381b 戒
者是持性戒等者。大論二十二云。行者念清淨戒。(乃至)智者所讚戒無諸瑕隙
名清淨戒。云何名不缺。五衆戒中除四重戒犯餘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爲破。復
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
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爲涅槃。爲世間。向二處。是名爲雜。隨戒不隨外縁。如自
在人無所繋屬。持是淨戒不爲愛等所拘。是爲自在戒。於戒中不生愛慢等諸結使。
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行者若知戒是無漏戒因縁而不生著。是則解脱無所繋縛。
是名不著戒。諸佛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名智所讚。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
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已上略抄)。問。今文十戒相。與
論相違。答。戒疏釋此十戒云。義推此十不破者(云云)。故知今文依義惟釋。依
列次第判其淺深。據其名便釋戒相耳。未必同論。婆沙一百三有多釋。中一説云。
於初聚犯不違越。故名不破。不違第二聚名不穿。不違第三第四聚。名不雜。不違
第五聚名不穢(云云)。此同今 P:382a 文。唯不雜義異今文耳。問。若持性戒名
不缺者。違第二本及玄文第四持性戒名不破。答。十戒次第。玄與今文有不同也。
彼列云不破不缺。故以不破爲重。今列云不缺不破。故以不缺爲重。今文同論。只
是缺之與破隨義有輕重。故前後無在。若云缺謂缺壞。破謂破裂。即缺重破輕也。
若云破謂破壞缺謂缺損。則破重缺輕也。第二本云。若作三種戒者前四律儀。次四
攝衆生。後二攝善法戒(已上)。問。不雜是定共。何云律儀戒。隨道無著是入空
戒。何云攝衆生。故此三戒應云攝善戒。答。前四是事故。屬律儀。次四空假并是
俗諦。故屬攝生。後二是眞故云攝善。四分中持戒有四等者(應檢)。十住婆沙指
篇聚云是菩薩戒者。彼無此文。但第三卷明菩薩誑語云。或屬突吉羅。(乃至)或
屬波羅夷(更檢)。兩戒一體無殊者。二戒同以出假爲體。但有淺深之異耳。文本
師所誦我亦如是誦者。問。釋迦至舍那所傳戒者。爲成佛前。爲是後耶。如玄第七
記。若云前者。梵網偈云。各坐菩提樹一時成正覺。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倶
P:382b 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大師戒。
弘決云。舍那釋迦以證戒體。禀教義絶無説而説。故名爲誦。若云後者。或疏云。
尋文始末有千釋迦。與千百億釋迦文各接有縁。皆至舍那所受菩薩藏。然後各坐
道場示成正覺。覆述説法。凡有十處(云云)。梵網上卷及下卷初長行。並云前至
舍那處後成正覺(云云)。答。釋迦成佛至舍那所。後下閻浮示成正覺。如此來往
有八千變。故前與後不可相違。若據最初未成之前。至舍那所。從報起應。次第爾
故。大經三十三云下下等者。文在三十四。文退則展轉失者。問。發眞三乘云何有
退。答。約行明退。非謂證退。文下中三品皆約發眞者。問。中三品者。二凡。一聖。
上三品亦二凡。一聖。何云皆眞。三藏菩薩一向非眞。別教出假即在地前。非皆眞
也。答。地前出假證空爲眞。不同中道證中爲眞。圓教相似未證中故。名未發眞也。
十誦呼地獄爲燒煮覆障者。彼第九云。波夜提者。是罪名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
得道(不云地獄)。文設遇惡 P:383a 縁堅固不動者。問。今論觀心未是眞證。豈
可不失。答。此約坐禪正觀之時。第二本云。若能三觀用心。不隨妄念。心不流動。
文浮嚢者。補注云。或云西域渡海多作鳥★毛袋。或齎巨牛★。或海船有失。用以
吹氣浮身。往往因之而濟岸矣。五分律云。自今聽諸比丘畜浮嚢。若羊皮。若牛皮
(已上注文)。中含二十四云。浮海之具。謂★羊及嚢大瓠桿★。經但五段至故無
所改者。經第十一明戒聖行中。初羅刹全乞嚢。次乞半。次乞三分之一。次乞手許。
次乞微塵許。合譬云。先勸犯四重。次僧殘。次蘭遮。次捨墮。次波夜提。次吉羅。
譬有五段。合有六段。今文五譬除三分一更加指許。與經少異。波列五夷三蘭二提
一吉者。補注云。記文脱落。應云五夷。五僧殘。三蘭。二提。一吉一提舍(已上)。
應云毒蛇口中等者。多論第二云。蛇害一身。女害無數身。蛇害故生人天。女害入
地獄。故云寧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終不以身觸彼女人(云云)。僧中行白者。白懺
悔法也。三十五事者。四分抄云。何者三十五有七種不同。初五奪其眷屬。一不應
授人大戒。P:383b 二不應受人依止。三不應畜沙彌。四不應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
若僧差不應往。二五奪其智能。一不應説戒。二若僧中問若毘尼義不應答。三若僧
差作羯磨不應作。四若僧中簡集智慧共諍論衆事。不在其例。五若僧差作信命不
應作。三五奪其順從。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暮還。三親近比丘。四不應近白衣
外道。五應順從諸比丘教。不應作異語。四五奪其相續後犯。一不應更犯此罪。餘
亦不應犯。二若相似。若從此生。三若後重於此。四不應慊羯磨。五不應呵羯磨人。
五五奪其供給。一若善比丘爲敷坐具供養不應受。二不應受他洗足。三不應受他
安洗足物。四不應受他拭草履。五不應受他揩磨身。五六奪其恭敬。不應受善比丘
禮拜。合掌。問訊。迎送。持衣鉢等五。七五奪其證正他事。一不應擧善比丘爲作
憶念作自言。二不應證他事。三不應遮布薩。四不應遮自恣。五不應共善比丘諍
(已上抄文)。本日等者。悔僧殘罪名六夜摩耶★。而未滿日數。更犯殘罪猶作六
夜。故名本日。摩 P:384a 耶★者此云意喜。文臨終見中陰起等者。問。死後現中陰。
如何臨終見自身中陰。答。婆沙云。住本有時有此移轉。是當來前相顯現。實非中
有(取意)。虚空孕經列六重者。經云八重(云云)。今六字誤。所言八者。一以
大乘爲淺識説。彼退大心發聲聞心。二見菩薩勸發二乘心。三令他捨戒勸發菩提
心。言因惡業煩惱得清淨。四勸捨聲聞受大乘經。五嫉妬謗他妄語自歎。六求利養
故言自解大乘。七取僧物與俗人。八毀辱比丘鬪諍惱亂(云云。廣如經文)。起見
即破正見應引大經十二等文者。彼卷無此事。補注云。第三十二卷明斷善根者。謂
無施者。無因無果。乃至無涅槃等。今云十二者誤也。既以惡空下例前貪擧等者。
問。前云貪攬五欲破定共戒。今云破律儀戒。豈例同耶。答。補注云。恐誤。應云例
前愛心破律儀戒也。堅執見下例前貪五欲故等亦誤。應云例前深著生死爲有造業
等破於理戒也(已上)。唐本止觀。堅執己見破即空戒之文在定共戒之下(云
云)。人天中樂亦名涅槃者。問。文云人天涅槃況大涅槃。故以小乘涅槃 P:384b
況大涅槃。何云人天。文若有著空諸佛所不化者。撥無生死故不厭離。撥無涅槃故
不欣求。撥無三寶故不從化。文疑心破煩惱者。無堅執故易可教化。又由疑生正見。
故涅槃疏十三云。疑是解津。復是惑本。若十使疑者非解津。不能破惑。無行經七
十餘行偈等者。本經有五十行半。今引大論第六也。約理云即約事須離者。問。事
理倶明相即耶。若云爾者。今云約理。若不爾者理既相即。事豈不即。若但理者。
何名事理不二。答。此問非也。煩惱名事。菩提名理。指煩惱性即是菩提。故名事
理不二。若達此理即於事相亦現不二。如和須密調達等也。故云佛果從事而説。若
不達理性而行事惡者。如無禁捉蛇。永沈生死海。守護章云。非是婬欲相即是爲菩
提。唯觀婬欲性即是爲菩提(云云)。具如第二卷(云云)。氷水之喩思之可知。
問。若云惑性菩提約事是迷者。何異法相攝相歸性。答。彼明眞如不變作諸法。彼
眞如理是諸法性。性相各別。今明眞如變作諸法。故諸法相皆是眞如。如金作像。
全像是金。像性是金。P:385a 故雖性云而義永異。如氷是水其體是一。故云約理云
即。而不可用氷洗垢穢。故云約事須離。若法相宗諸法體異眞如性同。如水火異而
色體同。故雖云諸法眞如而異今家也。又望迷情故理全是事。望佛智故事全是理。
故仁王云。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
於第一義而不二故。今對迷情故云變作。極大遲者不出三生者。問。亦爲有過三生
者耶。若云有者。今云不過。若云無者。根鈍障重。何亦不過。答。若專心者不出三
生。若懈怠者無妨多劫。觀經云。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
見普賢。有重障者七七日後。復有重者一生得見。復有重者二生得見。復有重者三
生得見。如是種種業報不同。是故異説(已上)。久遠下種大通結縁等。經多劫者。
今依專心。彼是退者。不可例同。山王院觀經記云。南岳天台依憑此經。圓機極鈍
不過三生。此據勇猛精勤六時不怠。終不懶墮懈怠者(已上)。文若三品即中乘
急至聞華嚴教者。餘味亦有別圓得道且讓華嚴 P:385b 故置不論。問。何故此中不
明法華。答。今明諸教得益不同。法華純一旦置不論。而有其意。故下結云後歴五
味以明其果。文若上品出假乘急至於華嚴等者。此文略不明中下出假。應在中三
昧也。問。何以得知彌勒亦説五時。彌勒經等明三會人唯有聲聞。故知未必説餘經
也。答。華嚴明過去七佛及餘諸佛。並在★利等四天説華嚴經。故知慈尊亦可同説。
大集經明。佛勅寶坊至當來世。過十六年供養慈尊。故知彌勒亦成道第十六年説
大集經。同今釋迦。大般若云。彌勒如來當來亦説如是般若。法華諸菩薩説壽亦如
是。而三會者。且據小乘一段説教。如賢愚經。七佛説法二三會等中云。釋迦一會
説法。千二百人得羅漢。准知三會非一代説。故大論第三明彌勒云。三會得羅漢。
自是以後度無數人。見迦葉出山皆生慙愧。發厭離心。佛爲説法得四果。有得無生
法忍不退菩提(抄)。又若彌勒唯三會者。豈慈尊但化九十六億耶。問。若三會皆
小乘者。法住記云。於今佛正法中讀誦大乘般若妙芬陀利經金光明經(具列一切
大小經 P:386a 論等)。至彌勒時第二會中。隨宿願力便得涅槃(云云)。答。心
境麁妙有四句。故心麁境妙雖持大乘。亦得小果。文若上中二品至方等般若等者。
問。上文空三品者。下品爲聲聞。中品是支佛。上品通菩薩。若據彼意二酥應具三
品。阿含應有中下。答。先約三乘人分優劣。今約四教法辯上下。支佛亦屬通教耳。
文戒緩乘急等者。問。但由乘力亦得善趣。如云持經及理觀等。滅罪生善。不墮惡
道。生人天中。何云三乘急戒緩墮惡道耶。答。既有惡趣得道。豈非戒緩乘急。若
犯戒已修觀滅罪。此是乘戒倶急句耳。若先修觀。後退犯戒。此雖乘急不能滅惡。
以犯戒後不修觀故。此由犯戒故墮惡道。而乘熟故即能得道。故釋籤云。謂雖發心
求於佛果。破戒墮獄。於彼可發。問。如龍女等。既以畜身即身成佛。是最上乘急。
何由破戒猶墮惡道。答。彼亦退乘。後犯戒故。問。若退乘者。豈即成佛。若近佛地
豈墮惡道。答。此是善惡交際者也。謂昔乘種隱在惡中。惡業已謝。乘種將現。忽
値強縁即得無生。文以三途身値彌勒佛聞三藏經 P:386b 得道等者。問。若如此文。
三藏教明惡趣得道。若爾則違婆沙等論。答。小乘論師不許此義。若依龍樹小乘經
許惡趣得道。故大論第十云。雜阿含天品中。鬼母説偈。我今聞法得道證。知鬼有
得道者(云云)。鬼子母經云。鬼母從佛受五戒。得須陀★道(云云)。沙曷比丘
經中。龍受五戒得須陀★(云云)。罪業應報經中。佛放光明照。地獄苦息。爾時
一切受罪衆生。尋光來詣佛所勸請。世尊敷演道化令此衆生得蒙解脱(云云)。
然不云得道。但此經者録家雖入小乘藏中。而應報經末結三乘得道。沙曷經同聞
衆列菩薩衆。故未必小乘經。又大乘中亦有二説。大論許鬼畜得道。若顯揚論等不
許三惡趣得道也。振丹兩字並恐書誤者。此依琳師作朝且釋。然非正解。故結云並
屬梵音。或云震旦此翻思惟。以國生人多思慮故。及生難處者北州及三惡等者。問。
文明戒急。故唯取人天。何列三惡。答。決主泛列難處。故亦擧三惡也。文華嚴中
鬼神至權來引實者。攝論云。此化非實(云云)。具如玄記。文四重五逆若除禪定
餘不能救者。問。P:387a 造逆之人。依大乘懺悔滅罪能得戒不。答。可得戒也。問。
若爾菩薩戒疏云。業障有輕重。重業障戒妨因之義。謂七逆十重現身有此是則爲
障。前身非復可知。隔生事遠。七逆。一云懺悔非障二云犯一悔與不悔悉皆是障。
十重。一云前四性罪。事同七逆。悔與不悔悉障。後六悔者非障。不悔則障。二云
前四復須悔。見相非障。後六不悔亦不障。三云十重不悔悉障。悔已悉非障。淨名
妙樂記云(廣疏第十三)。今大乘。教體達心性即是解脱。何障之有。若爾何故梵
網七逆成遮。答。小遮得戒而後障果。大雖障戒不遮進道。故阿闍世得無根信。鴦
掘摩羅獲無生忍。若爾大何須戒。答。若也自知宿世有乘。遮猶得法。此世新入薄
助來生乘種。既微遮牽惡道。實假乘戒。人天値佛。又大乘障不同於小。一生永棄。
以大乘中許懺逆故。此土行事盛用斯宗。依大懺★。還投小檢。況本大學懺重。何
妨梵網明遮未懺者乎。具如下文婆離中説(已上記文)。淨名疏第五云(小卷十
五優婆離章)。作法懺滅違無作罪。觀相懺者如諸方等所明行法。無作及性二罪
倶 P:387b 滅。觀無生懺者。此觀成時能除根本妄惑之罪。如拔樹根枝葉自滅(已
上疏文妙樂記指此文也)。問。觀佛經第二云。四衆犯四重五逆者。六時懺悔觀佛
毫相七日。罪輕三七日。罪滅七七日後。羯磨事在他經。如此等文不可勝計。今文
引妙勝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禪定餘無能救。梵網云。若見犯七逆一切犯戒。應教懺
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衆住説戒。而不擧其罪教悔過
者犯輕垢罪(已上)。准此故知。若悔七逆即共布薩説戒也。若無生懺尚滅無明。
況重逆耶。若云雖障戒而進道者。既闕淨戒。豈得進道。尸罪不淨者止觀不現前故。
又若得道豈無淨戒。法忍菩薩寧闕戒徳。問。若爾何故作二解耶。答。梵網經一者
許懺。如向所引。二者不許。故經云。若具七逆即身不得戒。又云。若現身有七逆。
師不應與受戒。若有犯十戒者。應教懺悔。日夜六時誦戒。禮千佛得見好相。便得
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増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懺罪滅。不同七遮(已上)。准此七遮悔與不 P:388a 悔皆不授戒。戒疏引諸
受菩薩戒法中云。瓔珞受菩薩戒法。前禮三寶。次受四不壞信。次懺悔十惡五逆。
次説十重戒(私云此似許造逆懺悔受戒)。又引新撰本云。近代諸師所集凡十八
科。(乃至)第五懺悔十不善。第十一問遮法(云云)。普通授菩薩戒儀有十二
門。第四懺悔。第六問遮。若造七逆不任得戒(云云)。此似雖懺而造逆者不授戒
也。然明曠戒疏。十重悔已得戒。七遮悔已不得(云云取意)。問。若不障者。梵
網云。現身有七遮不應受戒。若犯十重懺悔得戒。明知七逆雖懺不得戒也。答。懺
十重者。雖不滅罪亦得増受。若悔七逆要滅罪。已方任得戒。故有不同。初釋意云。
逆罪既重。如大疵人雖癒猶醜。不能交衆。於戒律門誡之嚴重。故知障戒。其觀門
者懺滅逆。已内進觀行三學倶發。故得道也。後釋意云。雖犯逆罪修重懺悔。既滅
逆已何不得戒。如觀佛經。若依理實既懺滅逆。何不得戒。故明曠疏取後釋也。小
乘且無懺重之理者。問。今家云修多羅藏觀空滅罪。何一向云小乘無懺重。若依律
藏破彼義者。律藏總無無生 P:388b 懺悔。故不足論也(此所引義出四分抄)。高
位無罪何須列之者。問。金光明經疏依五十校計經。乃至等覺亦修懺悔。何云高位
無無生懺。文此二十心通爲諸懺之本者。問。法華三昧明懺悔法不見十心。方等覺
意直爾禮懺不運十心。有何意耶。答。今明前方便。彼明入道場。故有不同。故小
止觀云。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於三寶前如法修行。問。若爾輔助儀。禮
佛已後先運十心。次懺六根。初由一念無始無明者。無始已來。念念恒起爲生死根。
非謂元初無明爲根。或依教門元初一念以翻迷倒。文魯扈★突者。雙觀經云。魯扈
★突不識人情。義寂師疏云。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
★者觸★。突者唐突。謂無所了知。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
文阿輸柯王聞旃陀羅鈴等者。問。阿育王亦名阿輸柯。但令弟聞鈴聲。何云自聞鈴。
大論中或云阿育。或云阿輸柯。其弟名達陀輸。西域記云阿輸迦(唐云無憂王。舊
云阿育王)。王弟名摩醯因陀羅(唐言大帝)。阿育王經云。弟名毘多輸柯(云
云)。而今決 P:389a 引大論云阿輸柯是育王弟。論無此文。觀音玄云。亦云阿輸
迦王七日應死。雖有五欲之樂憂苦切心(云云)。大論二十七云阿育王宮等者。
此與論異。論文但云阿育王弟達陀輸。七日作閻浮提王。得上妙五欲。過七日已育
王問言。閻浮提王受樂暢不。(乃至)但覺刺苦(已上)。不云供六萬羅漢乃至
令振鈴等。又不云比丘亦爾等(更檢)。終生於驢至還入天帝身者。問。化生者死
其身頓滅。不留遺骸。云何天帝死猶身在。答。或是佛力故留屍耳。又古婆沙三十
六云。經説。帝釋説偈。大仙應當知。我於此坐處還得天壽命。唯願憶持之。問。如
此爲有死生不。若有死生云何受中有。若無死生此偈云何通。答。不死生。佛爲帝
釋説法。得見眞諦。斷惡道因故説得天命。又得無漏慧命。又五似死相。現尋詣佛
所。爲説法。除死相故。有説亦有死生。問。三十三天初生如小兒。爾時諸天爲見
帝釋如是相不。答。皆見而作是念。帝釋於佛前現神力。又諸天中有威徳者。初生
身壯年化生。諸天無有死屍。評曰。彼無死生(已上略抄)。彼論所引文與此同
P:389b 異。更評之。既受驢身不可不死。故異今文。問。天帝得初果。云何受畜身。
答。恐是未證果前耳。文妄念住於顛倒者。問。妄念顛倒何別。答。准淨名疏五住
之文。貪嗔是欲愛。妄念是色愛。顛倒是無色愛。身見是見一處。我見是無明也。
今順五住。故略引五重。顛倒住於我所等者此略引經。經具文云。顛倒住不正思念。
不正思念住我所等(云云)。身量五百由旬者。論云百五十由旬(云云)。其身
五十。兩翅各五十。即百五十。非五百也。所執之見非斷即常名爲邊見者。謂所執
見其體實有。故云非斷。但以常邊名邊見耳。文慙乾慧性地人等者。決云應列三藏。
文無者略。問。第二本云。前十種懺是三藏中事懺於鈍使屬愛煩惱。今此十法懺見
者。是後三教中懺於利使見煩惱(云云)。又云此三種天人(云云)。故知懺悔
見罪。只是大乘。何云無三藏略也。又問。何故愛屬三藏。見屬大耶。若死等苦故
不須問等者。此文極略也。經云。舍利弗問。何故佛不説是人所受身大小。佛言。
不須説是破法人。若聞所受身大小。當吐熱血。若死若近死苦(乃至)P:390a 故
佛不聽舍利弗問(略抄)。今知下修折法道品者。文中無今知之言。但云若破折
諸見等。更檢諸本。自淺階深名之爲縱者。異義云。記云縱字平聲呼。師意去聲呼。
此爲補縱恣三業。大經云有二健兒等者。經十七云。智者有二(云云)。如上所引。
不云健兒(更檢)。天須菩提面王比丘者。此明著衣所好不同。増一云。好著好衣
行本清淨天須菩提是。又云。著弊惡衣無所羞恥面王比丘是也。分別功徳論云。五
百弟子中有兩須菩提。一王者種二長者種。天須菩提出王者種(云云)。論云糞
掃衣者。大論六十八十二頭陀中第三名納衣。同律不云糞掃衣。何云不同。餘十一
同決所引。乞食如第二方等中説者。彼中無文。補注云誤也。應云如般舟中。著衣
脱衣隨意快樂者。此之二句論文在露地中。故論云。樹下有二邊(如決)。空地則
無此患。露地住則著衣脱衣隨意快樂。月光遍照空中明。淨心易入空三昧(已
上)。狼狽者。補注云顛沛也。文百一助身要須説淨者。問。南海傳云。充身六物
十三資具。廣律説。六物者三衣。鉢。坐具。灑 P:390b 水等也。十三資具者。三衣爲
三。四坐具。五裙。六副裙。七僧伽崎(掩腹衣也)。八則僧伽崎。九拭身巾。十拭
面巾。十一剃髮衣。十二覆瘡疥衣。十三藥資具衣。十三種衣出家開畜。不比餘長
物。(乃至)十三資具益兼三根。而云供身百一。四部未見律文。雖復經有其言。
故是則時之意具如多事。俗徒家具尚不盈五十。豈容省縁釋子翻乃過其百數(已
上略抄)。此義云何。答。十誦律五十九云。得畜三衣及餘百一物(云云)。多論
第四云。一切衣財作三衣鉢器。入百一物數。不須説淨。自百一物外一切説淨(云
云)。問。今云百一物説淨。則違多論。大聖一許三品通開者。補注云。百一及畜
長。必有三衣。後必有前。故云三品通開也。及以三行者。隨自意云。能令三乘各
獲其道(云云)。大論十八釋等者。所引文是大品經第二十六夢中不證品文也。
論七十六牒之。非是論釋。又卷相違。是菩薩讚言善哉善哉等者。問。此違經文。
經云。須菩提我所説實遠離法是。菩薩不在是中。亦不見是遠離相。何以故。但行
是空遠離故。爾時惡魔空中讚言。善哉善哉。善 P:391a 男子是佛所説。眞遠離法。
汝行是遠離。速得阿耨菩提(已上)。問。何故魔讚之。斷金之契者。易云。二人
同心。是利斷金也。五管者。補注云五藏也。大論云習外典者。如以刀割泥等者
(可檢)。文智識具足全因縁者。問。大論云。有二因縁得無上道(云云)。若無
内因奈何知識。答。慧影云。内智由外知識教導。無則不得。故善知識名全梵行
(已上)。問。内有眞如。外有知識。相由而發。何云全縁。答。若無外縁眞如不薫。
今據修善不約理性。理性通於情非情等故不別論。行三七日一向不用者。問。若無
同行。誰互策發。又法華三昧行法云。是諸衆等人各胡跪。明知有伴。又餘行法並
用同行。何此獨無。答。三七日行是修五悔。五悔章句隨人意樂。不可諸人同音共
習。故此行法唯獨行也。且如懺悔廣略隨意。又專應悔今生所犯。所犯隨人異故。
不可同唱。故法華三昧行法明六根懺。云六時當用。若謂語多當取其意。自減略之。
次明四悔中勸請云。行者若欲自出言説多少隨意自説也。下三法亦如是(隨喜迴
向發願爲三也)。P:391b 又明發願云。發願之法行者。當於普賢菩薩一切世尊前
心念。口言心中所有諸願。所謂於此身行道無障。四魔不起。得深三昧。入諸法門。
弘通正法。度脱衆生。(乃至)如是種種心中所有諸願。悉當隨心自説。此逐行者
情不可著在文(已上)。若如今世。諸衆共誦天台懺文者。有伴無失。若常行三昧
共稱彌陀名。方等觀音等同禮佛。同誦呪誦經。故衆共行彼方等。雖有小懺未有五
悔。故不同也。然云是諸衆等等者。後人加此二句。古本闕初二句。但云嚴持香華
等。如今世。懺法中歎佛偈更加梵唄。又云唄師之外可唱妙法蓮華經等。是後人加
也。或人云。觀經云頂禮諸佛菩薩思方等義。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須和
上。不用諸師。不白羯磨。誦大乘力。普賢助故。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抄)。依此
經文不須伴也。難云。經明自誓受戒已。三七日行。不須和上。能具戒品。非謂法
華三昧三七日行。彼明戒行。今論三昧。彼明教授知識。今論同行知識。彼明高位
受法。今論初心行儀。菩薩戒疏云。普 P:392a 賢觀受戒法。多似高位人自誓受法
(已上)。經云。見佛不分明。故自誓受戒。故似上位。餘三中有決須伴者。問。常
坐三昧中云。或處衆中。獨則彌善。彼經不明同行。何云餘三決須好伴耶。答。三
中有決須者。意指常行方等懺耳。故文云方等般舟決須好伴。前二屬已後二屬他
者。此四皆是益他。而以自智示教彼。故亦名已也。唯内祕外現方可通用者。問。
實行二乘非菩薩知識耶。若爾二乘知大。爲説大乘。豈非知識如大論説。答。實行
二乘有二。或令入小。或爲説大。其義不定。若權行者唯爲説大。故通用也。下文
云。實行二乘令入化城。故非知識(已上)。故知若説大令趣寶所者爲眞知識也。
如決引大論。文法性冥熏密益等者。問。眞如是無爲無作用。豈有熏。故唯識等明。
眞如不熏。唯七識能熏。八識所熏。又一切衆生皆有眞如。云何不熏沈苦海耶。答。
起信論云。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眞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縁力
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縁故。即 P:392b 熏習眞如。
自信已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乃至)眞如熏習義有二種。一自體相
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熏習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問。若如是者。一切衆生悉有眞如。等
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眞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
槃。答。眞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乃至)
如是一切煩惱。依於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如來能知。故又諸佛法有因有縁。
因縁具足乃得成辨。(乃至)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縁自
斷煩惱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縁。而内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
(乃至)二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縁之力。佛菩薩等(云云略抄)。法藏師疏云。
眞如有淨用者。此是生滅門中本覺眞如。故有熏義。眞如門中則無此義。由此本覺
内熏不覺。令成厭求。翻流順眞故云用也。此釋經中由有如來藏能厭生死。樂求涅
槃也。涅槃經云。闡提之人。P:393a 未來佛性力故還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
本覺内熏之力耳。良以一識含此二義。更互相熏遍生染淨故也。此中佛者是覺。性
者是本。故名佛性爲本覺也。又云。具無漏法不思議業者不空。本覺名無漏法。此
法冥熏衆生。非物能了故。云不思議業也。此中業者。是冥熏作用也。作境界性者。
明非眞熏彼妄心令其厭求成能觀智。亦乃與其觀智作所觀境界也(已上藏解)。
大乘義章云。起淨有二。一明眞熏妄。二明妄熏眞。眞熏妄中能熏有二。一眞體。
二眞用。初體熏者。如論説。從無始來。具無漏法及不思議作業之性。熏習妄心。
能令厭苦。法身本體名無漏法。報佛本因名作業性。由此二故能熏妄矣。二用熏者。
論云。謂佛菩薩證如起用。攝化衆生。次妄熏眞者。論云。以有妄心厭生死故。熏
習眞心。自信己性唯是眞如。修習離染。(乃至)問。眞妄前後相熏。爲在一時。
答。必在同時。染淨諸法眞妄共起。單眞不生。唯妄不成。何者唯眞無妄眞性常湛
無爲不變。故無起作。唯妄無眞妄體不立。故亦無作。故勝 P:393b 鬘云。若無藏識
七法不住。不得種苦。不得厭苦眞妄相依方能造作。以共作故攝法。從情皆是妄爲
攝法。從本皆眞心作。如人夢中所爲。諸事攝事。從末昏睡所爲。攝事從本。報心
所作。眞雖能作。作必隨情。妄雖能作。作必託眞。眞作由情。名妄熏眞。妄作由眞
名眞熏妄。如此相熏義無前後(已上略抄)。元曉起信疏云。問。攝大乘説。要具
四義。方得受熏。故言常法不能受熏。何故此中説熏眞如。解云。熏習之義有其二
種。彼論且約可思議熏。故説常法不受熏也。此論明不思議熏。故説無明熏眞如。
眞如熏無明。所顯不同。故不相違(已上)。又起信論云。眞如自體相者。畢竟常
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徳。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眞
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如是過恒沙不
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問。上説眞如其體
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説體有如是種種功徳。答。雖實有此諸功徳義。而無差別之
相。等 P:394a 同一味唯眞如(云云略抄)。眞如既具萬徳。何得不熏。淨名疏云。
大乘法性即是眞寂智性。不同小乘偏眞之理(已上)。若爾眞如何得不熏。唯識
眞如是遍眞理故。不能熏。今明中理不思議熏。言四義者。唯識二云。所熏能熏各
有四義令種増長。故名熏習。所熏四義。一堅住性。此遮轉識及聲風等。二無記性。
三可熏性。此遮心所及無爲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唯異熟識
具此四義。可是所熏。能熏四義。一有生滅。此遮無爲前後不變。無生長用故。非
能熏。二有勝用。此遮異熟心心所等。三有増減。此遮佛果圓滿善法。四與所熏和
合而轉。唯七轉識具此四義。可是能熏。又云。然種子義略有六種。一刹那滅。此
遮常法。常無轉變。不可説有能生用故。二果倶有。此遮前後及定相離。三恒隨轉。
此遮轉識。四性決定。此遮餘部執異性因生異性果有因縁義。五待衆縁。此遮外道
執自然因。六引自果。此遮外道執唯一因生一切果。唯本識中具此六義。成種非餘
(已上略抄)。攝論等意同之。今明眞如有能所熏。及成種子生 P:394b 一切法。
大違彼義。又守護章下云。瑜伽攝論等不説眞如常故不爲種子。但云常法不爲種
子。故其論意。有爲法中有外道小乘等心虚空常爲種子。爲破此計。常法不爲種子
不説眞如常。何以得知。就有爲相諍。即彼論立種子。以具六義故(已上)。問。
既云有生滅及刹那滅。豈不簡眞如耶。故但可云彼是別義。不同起信論也。如元曉
説。答。彼章意云。既就有爲以爲種子。故四義。熏亦就有爲。若以眞如爲種子者。
其熏四義非必定爾。問。彼論種子既具六義。故知眞如必非種子。故熏四義必定可
爾(云云)。問。眞如理中亦有惡性。有熏起不。若熏起者。由眞如熏亦應起妄。
何云生悟。何云妄滅。若唯善性熏者。既有惡性。何唯善性熏。答。眞如妙理既是
善性。豈由彼熏有妄起耶。其眞如中善惡性者。即是體具微妙法門。由彼熏故即至
佛果。具妙十界。是故若任眞如自熏。唯生眞法。而外妄縁熏彼眞中九界性。故變
作妄法。如泉水出。若任自性。唯有流水。而由寒縁變水爲氷。是故由悟眞如具妙
十界。P:395a 由迷眞如有迷十界也。大乘止觀云。性染雖爲無漏所熏。不起生死。
但由悲願力熏習故。現同六道。即是淨法(云云)。餘者多是俗諦所攝者。以別教
知識故。且攝俗諦。經不合喩者。十卷譬喩經第二。直説穀賊喩。不委合法。阿育
王譬喩經亦有合譬。彼經名小兒。今云蟲。故彼云一車來。今云五百騎。此兒是五
穀之神。餘文大同經。合云供養衆僧廣設壇會。喩以失穀道士講經説義。教人遠惡
從善。後獲福無量乃可至道。喩如得金(云云)。文十住毘婆沙禁六情如狗鹿等
者。論無此文(更檢)。佛問何如天答天無欲何得比此者。此文未了。寶積入胎藏
會云。佛言。此瞎★猴比孫陀羅。誰爲勝。答。孫陀羅如天女。★猴比之不及其一。
佛與還逝多林廣爲説胎相者。經云。佛住逝多林。經多日住占波國。住掲伽池邊。
説入母胎經(云云)。決文略也。幽王末年發之者。補注云誤也。應云厲王。又裸
而參者。史記云。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也。裸音貫。祭名也。今兩字誤。又未齔者。史
記云既齔(云云)。★(力之反龍所吐沫也)。鄭衞之聲 P:395b 者。二國之名也。
其俗男女相淫。故其聲害徳也。甄迦羅女者。大論云甄陀羅女。又名緊陀羅。彼論
呼緊那羅名甄陀羅也。然禪門及四念處等。並云甄迦羅。論云劫撥仙人經者。出婆
沙。初文擧欲能生三諦者。問。文云色味皆是滋味。色中無味相。若謂色是常是見
等。故知常等是見非三諦也。有無第一義可是三諦。文中論指此云不善滅戲論者。
彼論第一。以大乘名善滅戲論。准知小乘不善滅也。★★者。倶舍云儚★。其★字
玉篇云。公對切。亂也。非沈相也。恐是字誤。舊名睡眠即昏沈是者。新譯名昏眠。
蓋昏謂昏沈。眠謂即睡眠也。舊譯但名睡眠也。睡即昏沈。眠即睡眠也。意云舊名
睡即昏沈也。舊名掉悔掉即擧也者。具應云掉即掉擧也。問。新文亦名掉悔。何但
舊耶。答。古無掉擧惡作之名。略名掉悔也。菩薩得宿命智至憂悔者。問。既云得
通。即是離欲。何有憂悔。答。只以憶罪義言憂悔。或同成論憂通三界。文此非見
諦障理之疑等者。問。經論疑蓋亦通事理。今何非理。答。今明障定。故 P:396a 不
取理。小止觀云。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謂三種疑(如今所判)。
不淨治貪且約實觀者。文中但約身中涕唾等。未觀九想等。故非假觀也。不搖不覺
左邊柱之者。依祇律以杖柱前。三柱不覺者。若在左邊當柱右膝。若在右邊當柱左
膝。覺已當取杖而行。決文略耳。禪鎭者。四分抄批云。禪鎭者。用骨牙角者。可方
一寸許。若有睡者故著頂上。頭若正時則不落。若睡時。頭動則落膝上。文中脚起
星水洗者。出曜經第五云。若睡欲至。當舒則一脚垂於床下。若睡纒綿不解。當垂
兩脚到於床下。若睡重當經行。經行睡重者以水灑面。若復不解仰觀星宿。以悟其
志(已上)。此擧五事。若依離睡經凡列十術。分別相。(一)誦習。(二)説法。
(三)念行。(四)冷水洗眼身支節。(五)以兩手指挑兩耳。(六)四方觀及
觀星。(七)彷佯行護諸根。(八)坐牀座。(九)右脇著床當作明想。(十。次
第用之。初分別。乃至若猶眠者著床)。螺蟲五百萬歳者。此出法句譬喩經。彼經
云。★蟲。★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歳。文和伽利者。具出雜寶藏經第七。彼經只云
昔有老 P:396b 比丘。決引第一本亦云老年。而文云和伽利。應勘出處。以信心故
即得初果等者。由信心故宿習發也。大論云羅云自小至種種呵責者。此出大論第
二。而文少異。今同疏第二。文成論呼此爲刹那心通縁三毒等者。問。成論不云第
四分爲刹那心。又第四分者。只是三毒等起。何云通縁三毒。若爾自體非三毒耶。
又毘曇意三毒等分即是不善。何云無明無記。既是第四分。何云不正屬三毒。答。
今分五蓋。以爲四分。以掉悔蓋。名爲等分。引起三毒故。而毘曇意掉擧通不善有
覆無記。悔非無記。今據掉擧無記之邊爲因等起。引起三毒。成論以一切煩惱皆爲
不善。則同三毒故云刹那等起。而爲縁引起三毒。故云通縁三毒。第二本云。掉散
者即是覺觀紛紜無一暫停。從明至闇。遍縁諸法。若縁諸有記的屬善惡。已爲第三
分所攝。而今雖復等縁。其心冥漠亦不當善。亦復非惡呼爲無記。無記名因等起。
雖非善惡。善惡因此而起等故(已上)。又以掉悔爲等分者。掉擧屬見惑。縁三毒
故名等分也。問。何 P:397a 以掉悔屬見惑。答。法界次第開五蓋爲十使。中云。掉
悔即是邪思掉動之心。若細分別其相即有五利使之別。又釋掉悔蓋云。正屬見所
斷三十二見攝。思惟所斷亦有少分。淨名疏第一云。掉散是戒取。即是等分(且擧
一也。實通五見)。問。掉悔。覺觀。及五見等各別心數。如何爲一。答。掉悔是散。
散是覺觀。成論前後相應。毘曇同時相應。由此邪思多起見惑故。以掉悔屬見惑也。
法集經第二云。掉有二種。一者能生煩惱。二者動亂。生煩惱者。分別見色爲淨。
以是因縁身口意皆悉顛倒。今文掉散起三毒。故屬等分。餘文屬見性。故屬等分。
義門非一。何必一准。文苦諦即八萬四千法藏者。色經同報色故也。文此義已爲成
論所難者。問。成論五蓋通上界耶。若云通者。論第十云。此五法或是蓋。或非蓋。
欲界繋不善名爲蓋。餘不名蓋。大乘義章云。五蓋非上二界。何故如是。婆沙云。
以上二界無不善故。成實釋云以欲界者一向障定。上二界者非全障故(已上)。
若不通者。今文明蓋中。引成論破毘曇上界無貪嗔也。淨名疏第 P:397b 一云。數
人明。蓋障於初禪。上界無蓋。若成論明貪嗔二蓋並通上界。二論倶是三藏。尚明
蓋不同(云云)。答。論文分明云不通上。又論十明貪中云。五蓋及五下分結中名
欲欲。以欲於五欲故(云云)。而今文等云通上者。是約煩惱體。非謂有蓋謂欲貪
嗔恚。成論通上界。毘曇唯在欲。故約此明耳。故禪門章云。覆障禪定名之爲蓋也。
數人明。嗔不通上。又下界名貪。上界名愛。睡眠不至初禪。輕通於上。上地既有
擧上厭下。故掉悔至上。成論明。五蓋皆通至上界(云云)。此約煩惱體也。若約
蓋者。豈毘曇意掉悔通上。輕通上者據昏沈耳。又悔唯在欲。相從掉悔。故云通上。
問。道藏云。上二界非蓋。實録爲言。上二界中爲五蓋。而教門意。欲界立五蓋
(已上)。此義云何。答。此違論文也。或云。彼論明上界不善是欲界繋。故知上
界有蓋。而是欲界繋也。難云。若爾一切煩惱皆不善。故悉應名蓋。何云餘不名蓋。
問。法界次第云。嗔是欲界。餘四通三界。是何論意。答。彼開三毒以爲五蓋。以其
貪名亦通上故。云四通上 P:398a 也。毘曇意也。問。若成論意。上界煩惱是不善。
欲界繋者彼不善報。受何處耶。若於上界受者。既是欲界繋。何受上界報。故論第
七云。上界起不善業。於欲界受報(云云)。若受欲報者。彼論第六明上界亦有苦
受云。上界煩惱是不善。應得苦報(云云)。答。道藏疏云。上界不善業於欲界受
報者。是明生業。若受業通於三界。大乘義章云。如在上界起下惡業。在上界亦寄
受欲界苦。如上界報盡時。心生憂惱。又在欲界寄受上報(云云)。問。上界煩惱
是欲界繋者。上界受生則無潤生。豈欲界繋而潤上界。答。雖是欲界繋。而愛上界
生故亦潤也。問。上界煩惱是欲界繋者。上界應名無漏。應非生死。答。大乘義章
云。上界現起。故彼不善雖屬欲界與上界合。故非無漏。又彼界善有取性無明。故
不名無漏。不名出世。取性無明性。雖不善而在相善及無記中。如行苦在樂捨受中
(云云)。文五蓋止障初禪者。唯以欲惑名五蓋故。若依大集經四禪皆離五蓋。則
是今文別義意也。或依達分耳。文利使五蓋障眞諦如前者。決 P:398b 云指前隨自
意中邪空。異義云。但近取犯戒中因空破戒是見也。大論二十四六師不聽五鹽者
(檢)。文處處説破無明三昧者。此文並決所引論文未分明。如玄第五記。論文以
等覺當第九禪者。如玄第五記。文俗諦上蓋二乘時所棄者。指所離處。謂俗諦蓋。
在二乘身。棄彼蓋已即成菩薩故云也。問。若爾何故決云菩薩有俗蓋。答。補注云。
菩薩有俗蓋者。恐誤。應云中道蓋也(已上)。文若爲上切人説應作法性佛等者。
第二本云。當知七處八會只是爲度凡俗之衆。即指最初一念欲心者。是指初對欲
境一念欲心。非謂元初一念。故文云。初起欲覺已具諸法(云云)。意云。由一念
欲心次第増長一切不善。故知初念已具萬法。若不爾者豈生一切。以一一修具無
非理具故。俗諦若成位在七八信等者。問。俗諦成位應在十信。云何七八信。答。
若依成滿應在十信。今文既云得淨諸根。其六根淨位在七信。故指七信。假觀若成
即至八信。故云七八。佛説偈曰咄咄等者。此文出増一第二十。有三行偈。無此二
P:399a 句(更檢)。如阿難問經佛爲難陀廣説胎相等者。此經有二本。一者寶積
經第五十五。佛爲阿難説處胎會。二者法護所譯胞胎經也。此兩經是同本異譯。又
寶積第五十六入胎藏會。與處胎會。大同小異。決主雖引處胎會。亦交引入胎藏會。
若疏第四引受陰身經。全異諸本。具如彼引。決云佛爲難陀者。處胎會云阿難。入
胎會及胞胎經並云難陀。又決云廣説胎相。乃至斥而兩出。此在入胎經。餘本並無。
又三十八七日並同處胎經。但有略誤。經云六七四相出現。謂兩膝兩肘。今但云膝。
經云八七手足二十指相現。今但云手指。經云十七即便堅實。復有一風名普門。次
胎令滿如浮嚢。今文略也。經云十二七生三百二十支節。胞胎經云百節萬一千節。
今但云三節。經云十四七九百筋。入胎經云一千筋。胞胎經云九萬。今云九膝。經
云二十六七髮毛爪甲。今但云髮。生厭離心不樂者。問。出胎已後尚不辨苦樂。何
況在胎豈生欣厭。答。出胎之時受猛利苦。謂之生苦。其時亂心無分別也。文調身
調意者。調息 P:399b 法是禪門要術。具如大師口決。小止觀及新修祕方等。然自
非面授不可決之。手以左壓右者。問。眞言宗定印。並右押左。何故今家左置上耶。
又佛陀婆利三藏修禪要決云。右壓左不得左壓右也(云云)。答。請觀音經等云。
左置右上。左定。右慧。故修定時以左置上。彼眞言意左表外道。故以右内道押左
外道耳。又彼修禪要決云。問。坐時倚物身。或俯仰任情坐得不。答。要須正身端
坐。身若傍行曲即生病。又云問。創初學禪即觀無相得不。答。須以方便漸次而入。
吾未見頓觀無相者。問。漸次如何。答。即如此間學者。令心先住長安一城之中。
但勿令出外。如是漸住一坊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還攝令住想於鼻端。如
一滴埀露。住心觀此。此想成已次想齊中如沙裏細泉。此想若成或見光明及腹中
諸事。次觀頂上状如甕口。直下貫身徹於下地中也。次觀頂上。去頂四指令心住此。
從是以後身漸自在。次乃得入無相等觀。從淺至深状。若登梯之漸也。亦有從於鼻
端超觀無相。P:400a 超次不定。問。如聖教説。先教五停。今何不爾。答。各是一途。
吾所禀承但依此也。問。以何法修令心速定。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愼勿求速。
但能雖念息諸攀縁。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但勿計念者。是大精進也。烏長國有
一僧。久坐不能得定。遂欲廢業。忽有天化爲人。來其前磨一鎚。僧問。何用。答。
欲以作針。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僧遂體悟還復習禪。因得道果後住滅定
住滅定故迹今猶在。但以離念爲勤得定。何慮不速乎。又云問。佛堂中坐禪得不。
答。坐禪宜於靜室。樹下。塚間。及露坐等。不須於佛堂中也。問。多人同處坐禪得
不。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燈燭。人少時不用。問。
坐禪須披袈裟不。答。裸得無在。問。學禪者一切時常攝念耶。答。除大小便常須
攝心(云云略抄)。文成論用四支爲方便者。問。四支方便者。爲在定内。爲定外
耶。若定外者。第九卷云。或住欲界定。或言在欲界定前。此則非五支也。禪門章
云。定内辨方便。説若非散心是定内方 P:400b 便者。論十三云。定力未成散亂心
發故名有覺。散心爲覺。答。在定内也。論初禪品云。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
生喜樂入初禪。論釋云。初禪近散亂心。故名有覺。又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亂心發。
改名有覺。散心爲覺。是覺漸微攝心轉深名觀。隨定成就心不多散。是時名觀。是
觀隨逐行者至禪中間。若離覺觀得喜名離生喜。是喜初得能利益身名樂。是離歡
喜住一縁中名禪。是禪爲覺觀所亂。故得名異身果報。以上中下別故。梵衆梵輔大
梵天。問。若離覺觀喜名初禪者。不以五支爲初禪。答。不説五支是初禪性。初禪
近地有此覺觀。故名爲支。又云若行者定心於縁中退還。取定相攝心於縁。憶念本
相。是名覺觀(云云略抄)。道藏疏云。初禪近散亂心。故名有覺者。明成禪覺支。
明覺支位有二解。一小莊嚴云。欲界定外在散心。應爾。不應爾。心是覺支位。故
言近散心。二興業云。在欲界第九品定。轉縁易觀。應爾。不應爾心是覺支位。雖
在定定麁淺作轉縁易觀。故名觀心。又此行者下明壞禪覺支。散心爲覺者有
P:401a 二解。一解可解。二解欲界第九品遊觀定故名散心。是觀至禪中間者。一云
是在初禪第八品定。二云至第九品定(云云略抄)。私云。四支中覺在最前。故云
初禪近散心等。而云散心爲覺者。是壞禪覺也。覺必在定内。故論云隨定成就等。
喜樂在觀後。故必在定内。若覺在欲定第九品。觀等四支同在初禪定内。次第而起。
取成滿位。名爲一心。即爲定體。故云喜樂入初禪等。或云成論諸心不並起。故定
中不可餘支倶起。以定即是定心所故。是故四支必在定外。難云大謬也。其禪定者
非定心所。別有定法得此定。故令諸心所專注一境。故於定中以智斷惑。若不爾者。
彼成論意。豈於定中不起智慧。若無智慧如何斷惑。乃至七覺八聖等亦不應定内。
泛言定者有三種。一三摩地。此云等持。是大地法心所通於定散善惡無記。五支中
定即是等持。二三摩哂多。此云等引。三云摩鉢底。此云等至。此二唯善唯定。倶
舍云等引善名修此本等至八。即是定法非心所定。具如倶舍光師疏等。故覺觀等
並由定力專注一境。故在定内。問。成論 P:401b 一心支是心所定。如何依彼亦起
念慧等。答。彼論亦明諸心相應。謂念念前後相應也。問。喜樂前後云何。若喜在
前者。論云初來在身名爲喜樂。喜初得相故名爲樂。後但名喜。以時異故。若樂在
前者。列次第云覺觀喜樂。論云。離覺觀得喜(具如向引)。答。道藏云。是喜初
得等者。一云喜淺在前。二云樂淺在前。而列喜樂者逐言語便(云云)。大乘義章
云。初二禪中喜樂體同。故論言。彼喜初來在身名樂。後時名喜(已上)。文四禪
皆有一心支者。問。成論意。以一心支爲定體者。四禪皆爾耶。若非皆者。文云。四
禪皆有一心支無異。又初禪既以一心支爲體。餘禪何不爾。若云爾者。成論明二禪
云。内淨是二禪體(云云)。故知二禪非一心支爲定體也。答。准例初禪。故知餘
禪亦以一心爲定體也。又准所引經云内淨喜樂入第二禪。故知内淨在一心前。一
心是體。餘禪亦爾。然云内淨是二禪體者。論引經云。滅諸覺觀。内淨一心無覺無
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論釋云。内淨者。二禪攝心深。故散亂常不得入。内無亂
心故名内淨。是二禪體 P:402a 一心。無覺無觀者一心名心行一道。亦名爲禪。即
是内淨。得此深定故覺觀不生。定生喜者成就。故得喜(云云略抄)。大乘義章云。
成實道論皆是。心外無數。隨其行相非不同異。初禪覺觀體同前後爲異。初二禪中
喜樂體同。亦是前後。二禪内淨與一心同。故云内淨即二禪體。三禪安慧與念體同
(云云)。三禪四禪一心爲體。諸無明文。義推應如初禪也。文今不用此者。問。
成論同瓔珞。何以不用。又第九卷亦用成論。今何不用。答。今依大論故且不用。
然有空門修禪有異。何可取捨。故隨義便用捨不同。其諸經論多同毘曇。故今捨少
從多分説。般若亦應世智而已者。問。大論正釋六度之相。即是大乘般若也。答。
且約今文世禪中引。故云世智。非實爾也。菩薩既求不共般若者。問。常啼所求。
爲亦通共。若云通者。此文如何。又決第一判善財及普明。即云今從後頓。亦云今
從不共。而於常啼及法華藥王不簡共別。准知常啼同法華也。若云不共者。爲勸學
般若故引常啼。彼經所勸般若。何只不共。答。法涌所説亦兼 P:402b 共意。約常啼
自行之邊唯在圓教。故空中聲告波崙云。汝疾得不退菩提。當觀諸法實相(云
云)。常啼唯求佛果故是不共。亦云疾得。故知在圓。大般若法涌告常啼云。我説
般若時。衆中有證無生法忍。有發無上菩提心。有得法眼淨(取意)。法眼淨名雖
通大小。今之法眼既在大乘益外。故知是小。明知所説亦共二乘。又大品明。無竭
爲波崙説云。知是不來不去實相者名眞佛弟子。大論釋云。知實相名佛。知實相故
有四果支佛及菩薩名眞佛子(取意)。故知所説實相三人共得也。後獨爲波崙説
諸法等乃至諸法不可思議。波崙即得無量三昧。即唯在圓。前兼化他故通三乘。天
台止觀私記卷第四(終)。B:5正修止觀 7V:佛全 22P:403a 止觀私記卷第五
(本)。 叡山沙門證眞撰。三請四止者。疏云四請三
止。補注云應云三請三止。亦可四請三止。仍有未了來至涅槃者。如玄第十記。斥
三無爲爲三惡道者。經云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疏云供養小乘。人天報竟入見修無
學三惡道中。又云供養小乘不信於大。多生誹謗墮三惡道。如勝意等(略抄)。問。
釋違彼疏。又三無爲非必二乘所證之法。虚空一向非所證法。非擇滅通一切凡聖
念念恒得。擇滅三乘同證。非必聲聞。何以三惡表三無爲。答。三惡道言多義含。
故玄文第九斥小乘云。墮三無爲坑。籤云三無爲者。文雖擧三正明擇滅(已上)。
三藏涅槃雖三人同屬小法。故斥之耳。問。大乘今明三無爲。何只小乘故仁王云。
佛得三無爲果。瓔珞云。三是三無爲。答。大乘三無爲依眞如假立。唯識第二云。
眞如法性離諸障礙。故名虚空。由簡擇力滅諸離染。究竟證會。故名擇滅。不由
P:403b 擇力。本性清淨惑縁闕所顯。故名非擇滅(云云)。六萬億光者。經云六百
萬億光。三此約下根眞出假位者。三字恐剩或本無三字。問。内進己道即是初住。
故今起教是眞出假。何約下根。下根出假在相似故。答。今起教者正在眞位。而精
通經論。今在相似。故兼言之。中上出假則不能爾。或本無三此約下一十七字也。
飮他見思之毒者。問。籤六云。從本化來迷眞之後。起無明惑如飮他毒藥。答。經
明佛滅後更起重惑。故是見思。而籤約退大還起所伏無明也。密引慧聞已前諸失
者。體心等觀如第一卷九師中説。問。既是祖師。云何破之。答。雖云相承未必依
信。要記第一云。准國清廣百録。後人所記云有九師。而不云慧聞禀承龍樹。(乃
至)恐録者不曉根源。今是大師之言深可信矣。當知爾前雖曰相承。至聞師來所
承異本。故今歎云非世所知(已上)。B:5正修_十境文若一若二入菩薩位多墮
二乘者。經寶塔品云。阿僧祇衆生發心行菩薩道。若遠離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故。若
一若二。住阿★跋致。多墮聲聞辟支佛地。是故求阿耨菩提者。P:404a 應聞般若
(略抄)。問。既離般若方便。云何一二入菩薩位。答。般若者入空也。方便者出
假也。故離此二不可得入。而云入者。准六十菩薩宿世無此二。故今雖聞法亦退爲
聲聞。其中亦有由聞經力。雖無宿善亦得入故。又今世雖無般若方便。由宿習故亦
得入也。文大品不久行至此是六度菩薩者。彼經有相名不久行。故是藏人。不同華
嚴不久行也。文通教方便位亦有謗義者。若性地中忍位不謗不墮惡故。文別教初
心知有深法是則不謗者。問。執但中人。若聞圓中豈不謗耶。如云不退菩薩不知佛
智。答。雖有即不即異。同是佛性。故不生謗。問。華嚴云。其餘不久行。聞已生憂
悔。彼將墜惡道。念此故不説。記云。未至迴向名不久行(云云)。故知。別教住
行亦謗。答。住行末堪聞證道説。故云憂悔。非是謗也。問。若不謗者。何墜惡道。
答。輔正記(云云。如壽量品疏抄)。外凡及第二僧祇尚有謗義者。問。第二僧祇
是煖法位。得證法信。云何謗大。答。雖有證法猶未明了。P:404b 若至頂位如登山
頂明了。四諦信亦明了。故必不謗。内凡之人及第三祇不謗者。問。内凡即第三祇。
何云及耶。答。内凡之中至于三祇方不謗。故云及也。聖人方便若圓教實道方便等
者。問。異義云。師意但是當教方便。但未證前。又約發皆未證入位。故通名方便。
圓教通用十境爲方便。不局二乘菩薩爲方便也(云云)。此義順文。何云實道方
便也。答。三乘既是實道方便。故約此明。然猶是謗義耳。文通明背捨等是横具者。
問。通明亘九定。背今爾何云横耶。答。決中二解。一云以禪望禪名横。意云。以通
明禪望背捨禪名爲横耳。於初禪中所有諸禪。故名横也。二云以味望淨名横。章云。
以初禪望背捨等也。問。若如初解。應云但發背捨不發通明名横不具。何云止發七
背捨名横不具。答。決云。滅受想中闕此一故。意云。通明背捨並有滅定。而缺背
捨中滅定。故名横不具也。後解准之。文止發七背捨是横不具者。問。亦有具發八
背捨耶。若云有者。今之十境並是凡法。豈發聖者所得滅定。若不發者。此文如何。
答。P:405a 實不可發。但今文者從約通明背捨論具不具。故明滅定。非實發八名横
具也。若論實者。應云但發通明。是横不具。兼發背捨名横具也。初陰入境不論横
竪具不具等者。問。何故不論謂陰入界爲横。善惡陰爲竪。但發陰解不發界入名横
不具。並發名具。但發惡陰解名竪不具。並發三性解名竪具也。答。初觀陰入未論
發。故名不論横竪等。若論發者今可論横竪等也。諸禪爲横者。問。四禪八定既有
淺深。故應是竪。例如四果名爲竪也。故文云。四禪至非想是竪。答。且約一禪中
之諸禪。如初禪中通明背捨名爲横也。又諸禪定雖有淺深一時成就。故名爲横。四
果不爾。必次第得故名爲竪。四諦相望名横者。問。四諦既有有漏無漏有爲無爲淺
深不同。何名横耶。答。同在一世。故名爲横。不同十二因縁在三世故。又如第三
卷。陰入境體是無記者。問。陰通三性。何只無記。豈亦不觀善惡心耶。又下文云。
不善無記陰是境(已上)。答。泛言陰入通於三性。今所觀境雖有善惡。是泛爾起
非猛利善惡。故 P:405b 總名無記。又約報法異熟無記。故言無記。而下只云惡無
記者。以善屬能觀智故也。問。病亦是報法。何故云惡。答。病體亦無記。故上決云。
病是無記。今論病因故云不善。若爾前五是有漏應是有漏業者。問。意云。若以二
乘等有出世業故名業者。前屬報障(陰病)。及屬煩惱(煩惱見慢)。此之五境
既在凡夫身起。應名有漏業也。又要記云。前八應名有漏業耶(已上)。總指前八
境也。問。陰等五境體是報及煩惱。云何問。言應是有漏業。況行陰中所攝寛多等
者。問。前云。禪二乘菩薩是業思力勝。故名業。今云彼等是行陰者。思是行陰攝。
故名所攝也。若云行陰所攝多故禪二乘等是行陰者。煩惱見慢亦行陰攝。應爲陰
魔。答。決意云。行陰法多。故於其中或爲陰魔。或爲煩惱魔也(更詳)。彼明取
蘊不攝無爲者。問。彼論有漏無漏五陰並除無爲。何但取蘊不攝無爲。答。泛言諸
蘊不攝無爲。今約取蘊者。意云。二乘菩薩境是方便位。故是取陰。倶舍取陰不攝
無爲。今文亦爾。兩境取陰但 P:406a 攝有爲也。問。若爾。何故下決云無爲二乘攝。
答。當證無爲也。文魔名奪者。問。魔是梵語。何用字訓。慈恩云。魔者梵語略也。
具云魔羅。唐言破壞。破壞勝事。故以爲名(已上)。答。雖是梵語。亦依字義。如
南岳四十二字門及震旦國等。又玉篇云魔鬼也。此境若發界外陰攝者。問。三藏菩
薩全在界内。二乘及通別菩薩亦取凡位。非界外攝。答。到在不久故名攝也。然准
別煩惱兩釋。此解不正義也。文禪是無動業業是煩惱因者。因字誤矣。有本作用字。
問。禪定是善。非煩惱發。何云煩惱用。故無學人亦有禪定。答。若有漏禪煩惱繋
縛。由煩惱潤方受報故。文魔是未到定果者。如玄第六記。文上定攝菩薩二乘者。
上定是佛性。故以二乘菩薩攝之。不可攝中下定故。如爲地前菩薩現身名爲報身
者。教道他受用報。是地前所見。如玄第十記。未發心名菩薩者此據理性等者。問。
大經菩薩品明未發心名菩薩義云。大涅槃光入衆生毛孔。故雖無菩提心能爲菩提
因縁。除一闡提其餘衆生。聞是經已能作菩提 P:406b 因縁。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
得菩提。若供養無量諸佛方得聞經如是大事。下劣不聞。何等爲大。所謂諸佛甚深
祕藏如來性是。又迦葉問云。何未發心得菩提因。佛答。若聞是經不用發心。即夢
中羅刹語云。若不發心當斷汝命。是人★已菩提心(云云略抄)。准彼經文。未發
心人作菩提因。故名菩薩非是理性。若據理性何用法聲光明入毛孔。又理性者。何
除闡提。故遠師云。若趣上品之人非凡下也。答。彼經疏意云。大經既云大事祕藏
等。故是理性名爲菩薩。即是理即。而除闡提。法聲等者是名字菩薩。爾前即是理
即菩薩(廣如彼疏)。問。經據聞經。名未發心菩薩。不云未聞經亦名菩薩也。而
云祕藏者。是指所聞涅槃經名祕藏。非未發心菩薩名祕藏也。又道暹記云。聞經猶
是理即菩薩。疏據聞經名名字即(云云)。既云聞經。何關理即(更詳大經及彼
疏道暹記等文)。今云佛道即是應化者。問。應化是舊聖。佛道語新聖。故二有異。
故疏第四等。四種之外更列佛道。答。佛道應化同是大乘聲聞。故云即是。亦據新
舊故分爲二。二乘菩 P:407a 薩有界外漏者。問。十境之中二乘菩薩並是凡位。故
有界内漏也。答。且約彼體不約此境。餘之八境有界内眞等者。約當證説也。二乘
菩薩有界外眞者。亦約當證也。法性陰者在方便土者。問。今明小乘陰轉之義。何
約法性土。異義云。師意但是即身得方便。即法性不待滅後也(已上)。謂約眞諦
法性也。答。若約當分可如所問。今約跨節小乘受報處説故也。問。既是有餘土。
何云無等等陰。答。小乘中極無過羅漢。故無等等。文報陰雖轉等者。問。六根淨
位爲轉分段陰成界外陰耶。當至第八卷記。文須彌容芥子容須彌者。問。芥容須彌
是不思議。須彌容芥子豈不思議。答。芥遍須彌故難思也。如仁王中五不思議神變
一多互入。華嚴云寶女名善音者。舊經三十六云。寶女名善口。於一語中出百千娯
樂音聲。新經同之。此是他性大小亦不相入者。問。他師既云大小各無相。何有他
性。答。決文立破出淨名疏第七。云有師云。神力能爾。今謂不思議性非天人修羅
佛之所作。神力何能。有師言。小無小相。大 P:407b 無大相。故得入也。今謂小是
小。大是大。小自性小大不得相入者。小大大小既是他性。何得入也。暹云。今家
取地論師所立大小無相句以破之。何者。汝若云定大定小。墮自性過。不得相入者。
何故立於大小無相而能相入。如此立者即墮他性。雖云小無小相。還成因大故有
小。大無大相。還成因小故有大。故墮他性(已上)。意云。定大定小各存自性。
故不相入。而彼他師。避此難。故別立無大小。是避自性故義當墮他性也。問。彼
師意云。大小有相不得相入。大小無相故得相入。何關他性。既其無相。何云因大
故小等耶。私云。涅槃玄云。不思議用者。舊解有七。一云令他見須彌入芥子。其
實不入。唯應度者乃能見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謂神通。二解。實入。但佛神
力蹙大令小。開小令大。此亦不可。若爾乃以大容小。何謂以小容大。三解。不知
入與不入。既是不思議。那可定判入與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議。
盡應不解。餘者盡言可解。至此一義獨言不知耶。四若有則 P:408a 相妨小大。皆
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若其皆空。何所論入。亦無大小也。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
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須彌之小性。此亦不可。若執定性過同外道。又似毘曇。又
還是大容於小。何謂以小容大。六地論大無大相。不無無相之大。小無小相。不無
無相之小。以無相之小容無相之大。無相之大還入無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
相。既言無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應是有相。若定無相還同空也。七興皇云。諸
法本無大小。因縁假名相待假説大爲小。假説小爲大。説大爲小。小是大小。説小
爲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可。大不自大。待小爲大。小不自小。待大爲小。
此墮他性義。自性大小尚不能容。他性大小那能相容。今明小不自小。不由大故小。
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縁故小大。亦不離小大。故小不在内外兩中間。亦不
常自有。不可思議大亦如是。通達此理故即事而眞。唯應度者見不思議須彌之高
廣入於不思議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議之大入不思 P:408b 議之小。住首楞嚴能
建大義。如經廣説(已上玄文)。今決所引小無小相等。雖似地論師義。而准破文
是興皇義也。興皇云。本無大小等。今引云小無小相等也。問。若涅槃玄破皆空義
者。何故仁王私記云。問。山大芥小云何能入。答。有人云。佛力故。有云。山芥二
如。如故入。有云。三界唯心故。有云。山芥無性故空。空故相入。今謂若以空釋一
空一切空。山芥倶空。故相入。一假一切假山芥倶假。故相入。一中一切中山芥倶
中。故相入(抄)。答。他解。思議空故不可相入。今不思議空故得相入。謂一塵
空故一切皆空。即一芥是法界全體。何只容山。一心全體即是法界。契此理故大小
互入。一塵全體即是法界。故於事中一塵容山如一念夢中經多年。如小鏡中現諸
山等。事法尚爾。況圓理耶。又如一心或念大心不成大。或念芥子心不成小。事心
尚爾。況理心耶。四眼二智萬像森然者。問。慧眼一切智亦縁空。何並云萬像。答。
未空界外故也。觀心論云慈童女等者。是何論耶。若天台觀心論中都無此事。但在
他經論也。生第六 P:409a 天者。若依雜寶藏經生兜率天。淨名疏云生★利天。大
品觀空不證品云等者。此文出夢中不證品。經云我所説跋致相貌是人求無。但以
空名字輕★餘人(云云)。是罪重於四禁過於五逆者。問。云何輕他過逆禁耶。答。
大論云。是四禁中妄語稱我是阿羅漢。此中著名字。自言我當作佛。故重於四禁。
過五逆者。如地獄中破般若罪(略抄)。文病行是四惡界等者。泛言五行互通餘
界。今且便義以五對十。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者。問。豈不四聖亦從心生。答。彼是
心滅非心生也。若依實教心性即理。理具十界。又四聖亦非永滅。故得云心具十界
也。B:5正修_陰入境 1 色乃至識聚在一處者。問。若爾處界亦應名蘊。彼亦六根
六境等聚在一處故。答。今文略也。此出古婆沙三十九。彼云。三世内外諸色聚爲
色陰。乃至識陰亦爾(抄)。又論釋積義云。種種雜物以爲一積等。今以義同故爲
聚義。婆沙云分別是界義如山中有寶等者。古論三十八云。界是何義。答。性義。
段義。別義。種種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乃至)性義者。如一山中多有金銀
P:409b 等性。是所依身有十八界性。段義者。如諸材段。次第安置名宮殿等。分義
者。十八界是男。十八界分是女。別義者。男女別有十八(云云略抄)。問。一山
寶喩性義。非分別義。今文法譬違亂。經部法相者同時意識縁現五塵及落謝塵法
入所收等者。問。經部不明五倶意識。又法相宗五倶意識但縁現在。不云縁過去也。
答。此明二論法處所攝色也。初云同時意識縁現五塵者。此擧法相縁定果色爲法
處色。彼在定亦起五識故。次云及落謝塵者。此擧經部落謝五塵爲法入也。如成論
明。有宗五識及五意識者。此指有宗五識及餘論五倶意識也。成論五識定無起三
心者。問。彼論云。識次生想受行。何云不起三心。答。彼次第起。非謂三心同時起
故。今對有宗三心並起故云無也。文論人説識先了別。次受想行色者。問。彼論列
五陰。次第云色識想受行。又云色受想行識。道藏疏云。相生次第色識想受行。觀
行次第色受想行識(云云)。何故相違。答。或是弘論師説。又論第五。識造縁時。
四法必次第。生識次生想。次生受 P:410a 次生思及憂喜等(云云)。若依此文應
云識想受行色也。而同卷又云。識業次生受業。又第七云。邪行因縁惡道中受苦。
正行因縁天人中受樂(云云)。故知。憂喜即是苦果色陰也。又非相應品云。識次
生受想等。或本但云識次生想等(更檢)。文四念處就言説便者。問。倶舍云。説
次第隨生。謂隨麁細次第觀。故又列身受心法。何必言便。答。四念處第一云。若
相生次第應言識受想行色。若麁細次第應言色行想受識。今從語便故言身受心法
(已上)。因果次第名爲相生。從果至因名曰麁細。倶舍麁細但約法體。謂色最麁。
次心所細。次心王細。法爲最細。有涅槃故。不同今果麁因細也。言語便者。婆沙
一百八十六云。何故先説身念住。後説法念住。答。顯示隨順故。謂若如是次第。
顯示則。於文字言説隨順。有説。受隨順故。謂若如是次第。師説及弟子受皆得隨
順。有説。此依生起次第故。次第有三。一生起次第。如此念住靜慮無色解脱勝處
等。二顯示次第。謂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等。三現觀次第。謂四聖諦(云云略
抄)。今依第一説。P:410b 倶舍依第三説。文正法念五綵等者。問。彼有二文。一
云。青獄。黄鬼。赤畜。白人天。又云。黒獄。鴿鬼。黄畜。赤白人天。如疏第四具引
二文。而今文云黄譬修羅。兩處並無。又無白白。又既云五綵。何列六色。答。經喩
五道。今開六道。又加白白隨義引經。圓頓云。黒色地獄。青色是畜。赤色是鬼。黄
色是人。白色爲天(云云)。並隨義引也。文大集云常見之人説異念斷等者。經二
十四虚空日分中聲聞品云。若有比丘能觀愛心。是名法行。何以故。能壞我見二十
種。故斷見我見各有五種色斷乃至識斷。(乃至)是名六十二見。爲離如是諸煩
惱故。觀於身心。是名法行。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
言八忍斷。是名二種人。倶得決定。後離煩惱。倶亦無妨。能得八忍。是名八人。見
十六心是名決定(已上略抄)。問。既明外計斷常見中方斷見人等。應非佛弟子。
標師大集經疏云。本凡夫時執常見。今謂具八忍能斷見。以常見對有難遣故也
(已上)。答。若是外道。何明聖道一念八忍。故知。空有二門名曰斷常。P:411a
以執空有屬斷常故。依毘曇門用七方便名爲常見説異能斷者。問。經云八忍斷。今
文云異念。故知八忍名曰異念非七方便。圓頓云。大集云。常見異念斷者。是阿毘
曇云。見有無常。十六心溝港斷結。無常見者即是空見。只用一念斷結(已上)。
異義云。常見異念斷者。記將内外凡爲異念。經自釋。異念者八人也。答。決意云。
毘曇見道八忍之中即用七方便中觀。故名異念。即八忍也。若成論意。八忍在方便
位。不在見道。見道但觀空。故名一念也。問。成論明七方便不。若云明者。決云。
毘曇用七方便。嘉祥大品疏云。數家七方便。論家五方便。法相斫神章云。成實唯
立五方便不言七也。念處爲一。并四善根也(已上)。若不明者。論定難品云。又
有顛倒定難。諸多欲人受行慈心。多嗔恚人修習不淨。上二種人觀十二縁(云
云)。此明五停。又賢聖品云。信行者在聞思慧中。法行者在★等。答。成論應云
五方便也。彼以念處已來爲方便。故智相品云。諸念處及★等心縁實法名爲無漏。
名行須陀★果(云云)。P:411b 又不別列位。故論云。四果★等四念處受出家戒
(云云)。此從深至淺。逆次列之。而念處前但云出家不云停心。又雖明五停不分
明云聖道方便。不同毘曇七賢位別。故道藏云。五停是修定方便(云云)。知非聖
道方便。故一家云數明七賢七聖。論明二十七賢聖也。又諸師並云五方便。故記三
云。以有門中用七方便。又輔正記第五云。有門備歴七方便修事觀。勝依成論一向
觀空(已上)。文但有名與色者。問。今明唯以心爲法本。何列名色二法證唯心耶。
答。圓頓云。心出一切法。如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二法攝一切法。
所謂色心(云云)。今文略也。又名者是心。是能生法。色者是所生。故以名色明
心是能生。觀法非十對根有殊者。問。三根皆具修十乘觀耶。若云具者。既云對根
有殊。下文云。上善巧安心則定慧開發不俟更破(云云)。又第九卷明不思議境
云。若如此觀。豁得悟者。不須下九法也。若不具者。以十乘觀即爲十信十住十行。
乃至亦爲妙覺十徳。若不具十觀者。不應具十信乃至妙覺 P:412a 十徳故。答。若
鈍根者勤修十種。若利根人雖不別修。自備十觀。故至後後位展轉成勝徳。L:2B:5
正修陰入_1 不思議境 皆是天帝優給衣
食等者。經二十一云。釋提桓因亦不憂供給。諸玉女衣食隨本所造。自受其福(更
檢)。千世界中此堂無比者。雜含十九云。千四州乃至千梵天中此堂殊勝(已
上)。問。宜勝上天。又欲界麁色宜勝梵天。答。毘首奇巧。餘天無故。餘天宮殿只
是福業所致。無別奇特異術故也。佛界實是不可思議等者。別教證道同圓佛故
(云云)。功徳林菩薩説偈者。本經并唐印本云如來林。今本誤也。大經三十四内
色外色各十時異者。經云。色有十時。膜時。胞時。疱時。肉團時。拔時。嬰婉時。童
子時。少年時。盛年時。衰老時。又第十三云。内色隨時變。歌羅羅時異。安浮陀時
異。伽那時異。閉手時異。諸疱時異。初生時異。嬰婉時異。童子時異。乃至老時異。
外色亦爾。牙異。莖異。枝異。葉異。華異。菓異(已上)。今文正出第十三卷。經
文不云内外各十。外色但列六異。又於内色十者。只是胎内胎外各有五位。但於胎
外略盛年時而云乃至也。而今 P:412b 文胎内列四。胎外列六。乃違經文。文仁王
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者。決云。引證佛界三義。問。引仁王者。具證
菩薩及佛界土。何但佛耶。又但證國土世間。不見佛名五陰及名衆生。何云三義。
故文結云故名國土世間也。答。上五陰及衆生中。但證佛有陰及衆生。故引仁王。
亦但證佛也。今總合結上。故云三義。非只仁王有三義也。世間有三種亦如前列者。
問。此文出大論第四十七。而論無此二句也。此文既無三世間名。何故引之證三世
間。答。決主准上加此二句(更檢)。有六種世間者。所列次第與經不同。經以五
欲爲第二。今爲第六。今三世間所不攝。故且列末後。蓮華二乘等者。問。經云。世
間者名曰蓮華。解名不汚。是名世間義。蓮華者即是如來。不汚若如來不爲世間八
法之所染汚。故佛爲世間解(經文)。云何相違。答。補注云。二乘者誤也。私云。
今隨義轉用佛名世間解者。謂能解世間。世間是所解境也。經以蓮華屬能解人。故
曰如來。謂世間即解也。決以蓮華屬所解境。故曰二乘。謂 P:413a 解世間也。又世
間謂菩薩者。經云諸佛菩薩。決意亦以佛是能解人故。且除之。例前可知。文孫劉
等者。孫謂孫權也。呉王也。劉謂劉備。是蜀主也。曹公者魏曹操也。穀一斛五十
萬等者。五十萬錢也。命世之士者。賢人有名於世也。命者名也。袁紹稱天子等者。
補注云文誤也。袁術自稱天子。袁紹自爲大將軍耳。八年操尚冀州牧等者。誤略也。
九年曹操破袁。尚平十八年五月操自立爲魏公耳。十九年劉備破劉璋據益州也。
十九年操殺皇后。今云二十年者誤也。其年劉備稱漢王者亦誤也。至二十四年五
月備取漢中王。七月方稱王也(已上注文)。其法麁者名之爲相等者。問。涅槃爲
相。解脱爲性。何云相爲麁。答。當得涅槃爲相。故麁。解脱當體爲性。故細也。文
殊云如來法身等者。經云。如來色身有耶無耶。慧眼曰。色身是報非無報。如我觀
如來身者。亦非有報。亦非無報。文殊問。云何色身亦非有報。亦非無報。慧眼曰。
衆相具足。是爲色身報。教化終訖潛身無爲。是爲色身無報(已上略抄)。與決不
同。經無 P:413b 法身言。更檢他本。若如玄文用教多少者。上第一卷明四土用教
多少。故應云上文也。文一法界又具十法界者。問。十界迷悟昇沈有殊。如何互具。
答。十界皆是眞如實相。唯點一法法界全體。故雖一塵全與理等。故十界各具三千
也。如華嚴三無差別。大品一切法趣一法。法華諸法實相。今家且據十界三世間。
明互融義名三千法。若約餘法准例可知。觀心論疏云。問。凡夫罪心何得有佛清淨
法界十如。答。法華起教正爲此大事。只爲衆生有佛界十如。而衆生迷爲令開示悟
入。出現於世。若無佛知見何所開悟。經云。一切衆生有菩提相。豈非衆生有如是
相。經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性)。經云。煩惱即菩提(力作因縁)。經云生死即
涅槃(體果報)。經云。一切衆生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是心是佛。又云心佛及衆
生是三無差別(本末)。經譬貧女伏藏。力士額珠。内衣之寶。水内璃瑠。並喩此。
問。四里六道昇沈永別。云何同在一心。答。冰水一質。何妨生死涅槃體同而在一
心故名不思議境。問。既云衆生有佛界十如佛之知見。而衆生何 P:414a 以不見。
何不遮衆生墮地獄耶。答。涅槃中。迦葉等諸菩薩處處共佛論難此事。有之與無。
見與無見。佛喩。如箜篌之聲。何者菩薩有善方便。修習則見佛性。故名爲有。即
能遮地獄。亦如善彈箜篌者其聲則出。而凡夫無方便智則不見佛性。故墮地獄。雖
不見性不可言無。亦如癡王斷絃求聲不得。而不可言箜篌無聲則聞有。不可責形
質。聞無不可如兎角。經云。佛性非有非無。非有破虚空。非無破兎角。若取相者。
四句皆邪見。薩遮尼乾子受記經云。一切衆生煩惱身即是如來藏。當知煩惱藏有
如來法身。湛然滿足如麻中油(已上略抄)。金★論明曠記云。凡具聖性阿鼻燒
煮其性如何。答。從事從迷有燒不燒。從理從悟無燒不燒。若爾凡下並事。性遍如
何。答。云性遍者謂理性也。覺知家性。故名佛性。如火家性遍於竹木。淹破竹木
火性何傷。燒煮衆生性理天然不受衰惱。若爾生性佛性如何相即。答。木性火性本
來相即。水流竹木火性宛然而無淹失。由理在於事故。得凡下燒煮之名。若令事成
理理 P:414b 何彼此。若爾涅槃何故對生論性。答。恐生迷性。是故對論。約證約理
譬如虚空。空外無法。若爾但燒衆生不燒佛性。而燒生時其體如何。答。性體如虚
空。燒熱無當燒。時達燒燒即無燒。順事受燒。性乃隨縁。理無失沒。如人縛賊。縛
惡身心善性隨心。本不受縛縛亦虚設。若執若縛心遊天際也(已上記文)。問。若
云萬法本是眞如。故九界衆生即是佛界者。何故大經譬力士額珠。貧女寶藏。井中
七寶等。不云力士即是珠等。又云乳中無酪。從乳生。故言乳有酪。此約當成佛。
非謂即是佛。答。一家常引彼等諸文爲別教四門。若言本有是有門説。若言本無是
空門義。理不可説隨宜異説。或時亦屬圓教四門。謂氷是水。故言本有。非謂如帛
裹金也。解氷爲水。故言當有。非謂本非水性也。如玄文第八卷涅槃玄等説。問。
所言衆生有佛性者。爲是衆生本有佛性。爲是諸佛遍一切處。若云衆生本理性者。
不可衆生具佛十如。其佛果報是修徳故。又不可云五佛性皆在衆生。果性果果性
是修徳故。若云 P:415a 諸佛遍者。即衆生本自無佛性。答。本來一體而有二義。衆
生本是眞如佛性。以眞如隨縁故。即此佛性諸佛證得以顯本有佛性故。若望衆生
但是理性本有佛性。若望諸佛。即是修徳遍一切處。約佛論之衆生即其修徳佛性。
約生論之衆生但是理性三徳。若以衆生爲法界者。諸佛萬徳皆在衆生。故毘盧身
土不逾凡下一念。亦五佛性及者佛如皆在衆生也。若點一心爲法界者。十界依正
不出一念。故云一念具三千法。若以佛界爲法界者。迷悟諸法皆在佛身。佛身之外
無一塵法。故云阿鼻依正處佛自心。心佛衆生三無別故。寶性論第二云。衆生有如
來藏有三種義。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二者如來眞如衆生眞如無差別。
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眞如佛性(略抄)。初義修徳佛性遍衆生故。次義修性體
不二故。後義但約性徳也。法華三昧云。如經所説。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
處。當知一切諸法悉是佛法。妄想分別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於解脱中而起纒
縛。此約修徳遍一切也。大 P:415b 乘止觀云。不空如來藏具染淨者。一者性染性
淨。二者事染事淨。顯現之事一心爲體。如鏡現像。唯是一鏡。起信論言因熏習鏡
(云云)。問。十果互具者。爲但理具爲亦事具。若事具者。事是隔異。豈可互具。
故弘決云。佛果已滿從事而説。乃至凡夫但是理具。若但理者。圓教既談事理不二。
理既互具。事豈不具。答。大聖已證互融理。故事現互具。故仁王云。無量衆生身
入一佛身等。凡夫未證。但理無事。故譬貧女伏藏等。如弘決云佛果從事。凡夫但
理。金★論云衆生但理。諸佛得事。衆生但事。諸佛證理。是則衆生唯有迷中事理。
諸佛具有悟中事理。迷悟雖殊事理體一(云云)。事理不二者。九界迷名事。佛界
悟名理。以理即事故佛具九。以事即理故九具佛。佛悟不二故有事用。九迷不二。
豈有事用。若云凡夫事具十者。地獄罪人應具相好即是已成佛。何名地獄人。煩惱
生死即是菩提涅槃。亦約理性如常所説。若望佛眼衆生事具法界。衆生皆是佛故。
若望凡見佛不具十。佛與衆生體各別故。問。今引慈童 P:416a 女等爲互具證。豈
非凡夫事具十耶。答。是明十界因心互起。非是果體事互具也。故決云。是故下地
雖具因果。但是理性。所以致有果隔之言(決文)。問。九界亦具佛界十如。果報
二如即是果性果果性也。若云衆生但理具佛界者。但可有相性體三因佛性。不可
衆生具五佛性。答。如向已説。今重論者。一寛廣遍。謂一念心理體廣博故遍一切。
弘決云。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決文)。二即狹遍。謂一念心法
界全體故。記云一念九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金★論云。毘盧依正不逾一念。大品
云。一切法趣識等。三佛果遍故。經云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四當成果。謂一念心具
當果性。前三約理常同義説。後一約事常別義説。文一界具三十世間者。問。情非
情別。如何衆生亦具國土。答。道邃決云。情與無情本來不二。答。言二者。則心外
更有別法。若別有心即不成就圓觀。故華嚴塵悦法刹説法國土説法衆生説法也
(已上)。私云。一塵是法界故。非情具情。無別有情。一心是法界故情具非情。
無別非情(云云)。文三 P:416b 千在一念者。問。一界中具九界十如。故一界衆
生亦有十界百如。云何行者人道一界心中具百界千如。成三千法。答。總論十界一
一互具即成百界千如。而此一心是法界全體。故此一心即具百界千如也。文芥爾
有心即具三千者。問。今家所言觀一念心具三千性知者。爲是泛爾根塵一念心。爲
是元初一念心耶。若元初者。今觀不思議境即以報陰中識陰爲境。故知只以隨何
心起即爲觀境。非必元初。若云泛爾第六識者。應觀心源以翻生死故。今文云。若
從地師眞如生一切法。即心具一切法。若從攝師無明生一切法。即縁具一切法。答。
古人云。一念三千者。無始一念無明也。百界千如。四教三觀。一切諸法以此爲本。
若能了之。自悟萬法故。取要中要。觀此一念也。止觀五云。芥爾有心即具三千。
弘決云。言芥爾者謂刹那心。無間相續未曾斷絶。纔一刹那三千具足。籤第八識釋
云。無始時未有曾斷絶。今一心芥爾心。同仁王起信生死最初一念也。若指一切心
一念者。云何決云無間相續未曾斷絶。又 P:417a 止觀云無明法法性生一切法(云
云)。同第六云。一心明止觀者。無明一念因縁所生法即空假中。淨名疏七云。華
嚴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今謂唯是一念無明作。維摩玄第二明不思議境云。
一念無明心。因縁所生十界也。諸文並云無明一念。釋籤六云。且十如境乃至無諦。
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別分色心。宗★注云。一念者仁王云。初一念異木
石。起信華嚴等明一念。皆名總在一念。芥爾起心三千性相即非縱横之旨。故曰總
在一念(已上廣釋)。今詳一家觀門。只觀根塵相對一念之心。即觀此心爲無明
法性。故不可云元初一念。近觀念念心非違尋最初。將明此義。一引諸文。二遮外
難。初引文者。今文云。若無心而已。芥爾有心即具三千。意云。若無心者不足論
之。若少有心即具三千。所言少者。一者時少故。云謂刹那心。二者體少。故云芥
者弱也。此指當時無心有心。若有少許心必具三千法。若元初者應云無心之次芥
爾心起即具三千。又若第八識者。何云若無心耶。又文云。陰在初者二義。一現前。
P:417b 二依經重擔現前。是故初觀(已上)。此指現在所受報陰。故云現前。若元
初者非現前也。餘之九境皆觀現在心。非是元初。若云元初一念流來至今。故名現
在者。既是流來故。非報陰。今以酬業受報身故名報陰也。又今陰入境非只觀識。
亦觀四陰。若觀色等即非流來。亦非八識。故第六云。前來所説但觀識陰。餘四陰
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云云)。又言依經者。是依大品一切觀門陰入爲初也。而
大品大論但談六識不論七八。故此一心非必第八。又今論觀心。故略四陰。且觀識
陰。即去尺就寸。若於識中別取第八者。何故不云去寸就分耶。又止觀第一。六即
中云。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
不可思議如上説(已上)。如上説者。上四弘中云。只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能生
所生無不即空。(乃至)只觀根塵一念心起即假。(乃至)次觀根塵相對一念心
起。即空即假即中(云云)。同第七結十乘云。止觀大乘亦如是。觀念念心無非法
性實相。是名大車(云云)。又第二隨自意三昧具歴諸 P:418a 心。或善或惡貪嗔
等也。玄第二明心法妙云。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
若屬一界即具百千法(云云)。籤云。只於貪嗔一念心起。體即權實。諸皆例然。
隨順三諦。故云隨喜。是故隨喜名心法妙(云云)。法華三昧行法明實相觀云。諦
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縁境。如此之心爲因心故心。不因心故心。如是求心畢竟不
可得(云云)。小止觀等亦同之。唐周鑒師明一心三觀云。若久修心。但用總觀。
知心念念全是實相之體(云云)。第二遮外難者。問。若爾。何故諸文亦云無明一
念但觀法性。今文亦云。心爲法性無明。又四念處云。正慧觀無明。無明未除。見
思先盡(已上)。故知。圓觀只觀界外無明爲境。又大乘止觀只觀淨心也。答。止
觀云。界内煩惱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別惑(云云)。且如行者忽起欲心。乃此界内
欲界妄心。觀此欲心即是無明。亦是法性。故以報心亦名無明。亦名法性。非離欲
心別觀無明。淨名疏第八妙樂記云。但觀現在一念見思。徹無明源窮法性底。止觀
九云。不思議境者。若發 P:418b 一念定心。或味或淨。乃至神通。即知此心是無明
法性法界。十界百法無量定亂一念具足。何以故。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亂惡法。由
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定散即是無明。無明亦即法性。迷解定散其性不二。(乃
至)一念禪定既爾。一切境界亦復如是(已上)。既觀禪時。即以禪心名一念心。
即指一念亦名無明。亦名法界。故觀陰入境亦觀現在識陰。何置現起心遠指過去
耶。知禮師金光明記云。若論境者。唯尚近要。只以第六見思之識而爲境界。知妙
三識未始暫離一見一思。故即此心爲妙三觀。顯妙三諦。雖唯一識。未嘗不用三識。
爲觀三識爲境(已上)。問。止觀六云。一心修止觀。又爲二。一總明一心。二歴
餘一心。總者只約無明一念心。此心具三諦。(乃至)歴餘一心三觀者。若總無明
心未必是宜。更歴餘心。或欲心。嗔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假中。還如總中所説。
前來所説但觀識陰作如此説。餘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是名觀陰界
入境。破法遍竟(已上)。總一心者。是無明第八識也。答。泛 P:419a 爾所起凡夫
妄心。總名無明。是界内癡。故例欲嗔慢等。非是元初界外無明。彼弘決云。一切
諸心無非無明。開總出別。無明心中具諸心故(已上)。彼文還是觀現在心。非元
初也。問。無諍三昧云。欲坐禪時。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
是名眞實心。禪門章云。縁中道發菩提心者。此心亦名中實理心。第一義空。菴摩
羅識。佛性如如(云云)。此等別觀第九識也。答。此等非明泛爾觀心。無諍三昧
先觀眞如。但彼眞如非離報心別觀他物。禪門章者。指菩提心名爲理心。非謂觀境。
問。決云。言芥爾者謂刹那心。無間相續未曾斷絶。纔一刹那三千具足。此同籤明
第八識。云無始時有未曾斷絶故云無沒。若六識者。一人無心定則應斷絶。何云未
絶。答。今指現在報陰之心。即是今生受報已來報心未斷故。云無間相續。既不言
無始未斷。故異第八識。亦不可云入無心定。又總以諸心名一心。故沒無六識亦有
第八。故云未斷。問。籤六云。五染淨不二門者。若識無始即法性爲無明。故可了。
今即無明爲法性。法 P:419b 性之無明遍造諸法。名之爲染。(乃至)六依正不二
門者。已證遮那一體不二。良由無始一念三千(云云)。彼文皆觀無始無明也。答。
染淨不二者生死爲染。法性爲淨。總以生死名爲無始無明。非必第八。如玄第三云
但點法性爲眞諦。無明十二因縁爲俗諦等。彼總以生死爲無明俗諦也。依正不二
門。已證果徳。故指昔時迷位名爲無始一念三千。非是行者觀心之時觀無始也。諸
文所言一念無明。隨時不定。或指現在貪嗔亦名無明。如妙樂記(如上引)。弘決
云。見思尚乃即是法性。豈有無明在二惑後(云云)。或貪嗔等總是生死煩惱心。
故亦名無明。具如諸文。問。若觀元初一念心者。有何不可。答。今家用觀。念念觀
心。攝事成理。照迷成悟。於念念中還觀己心。何置現在念念妄心遠觀元初。又元
初一念是教門説。既實無有生死最初。豈實理觀依教門耶。故觀現心。窮其心源無
明法性。具如諸文。若依眞言教。別觀第八識爲心月輪中有種子等。彼亦觀現在八
識。非元初也。然彼此觀門稍有同異。今觀迷心 P:420a 窮八九識。不明心形種子
等義。彼直觀八識中有佛像等。彼爲初心附事明理。如大論説(云云)。天台止觀
私記卷第五(本終)。止觀私記第五卷(末)。 叡山
沙門證眞撰。如來不斷性惡等者。問。經論皆云斷惡證理。何有性惡。答。佛具九
界。故有性惡。如上已論。今更明者。佛有性惡。略有三門。一中道門。眞如隨縁變
爲事惡故。惡體性本是眞如。若斷惡性即斷眞如。如金作像。像雖成壞金體不變。
故云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也。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善惡諸法皆住眞如位
也。二妙假門。一切惡法皆是體具微妙法門。故諸聖者或以 P:420b 五逆。或以婬
欲。爲利他行。指其逆婬是解脱門。如釋摩男執石成寶。故經云。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義例云。性惡若斷普現色身。從何而立。三法界門。佛爲法界。故九界法皆在
一佛。阿鼻依正在佛自心。於凡是述。是事。是失。於佛是悟。是理是徳。故佛或時
身有九界。如仁王云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等。觀心論疏云。問。佛出生死。何有六
道十如。答。斯義微隱實難可取信。經云。佛有肉眼乃至有佛眼。既有凡夫肉眼。
豈無凡之六根。即肉天眼及六根即是六道。慧眼即二乘。法眼即菩薩。佛眼即佛界。
問。衆生六根皆無常。佛既有者。亦應無常。答。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
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經云。修者彼於衆生是則衆生六根。於諸如來是常。況佛
肉眼等不是常耶。經云凡夫所知名世諦。佛知名眞諦。雖是同照一境。境隨照有眞
俗。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即假即中。六道十如即因縁生法。二乘
十如即是空。菩薩即假。佛是即中。則十界百如只是三觀。佛有空假。而常中不爲
二邊所染。所以佛 P:421a 有十界皆常。而衆生雖有三觀不得空中二觀用。故爲六
塵所染。而亦無常。雖不得用不可言無空中二觀也(已上疏文)。問。佛果肉天眼
等只是佛徳。何關凡夫。答。但有肉天未有三眼名爲凡夫。亦有慧眼名爲二乘。亦
有法眼名曰菩薩。於佛既有四眼。明知具九界法。而四眼入佛皆名佛眼。故九界入
佛界。皆爲佛徳也。問。若爾凡夫不應具九界。無三眼故。答。凡夫理具。故無三眼。
佛果事具。故有四眼。問。云法性本淨。由迷生妄。妄滅歸眞。名爲作佛。故於佛果
實無九界。答。如所問者。是別教義。眞妄體異故。滅妄歸眞也。若據圓教。由迷故
變眞成妄。由悟故變妄成眞。雖有轉變眞如體一。如氷水轉變而體恒同也。問。起
信論對治邪執門云。聞修多羅説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
離眞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何對治(問也)。以
如來藏從本以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徳。不離不斷不異眞如義故。以過恒沙等
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 P:421b 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
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論文)。本性既淨。故歸眞後必應純淨。
金光明云。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相因縁和合而生。譬喩疏云。法性本淨非三界攝。
因無明故而起戲論。弘決云。法性本淨。我無始迷故。迷成自。望淨爲他。無諍三
昧云。如來藏名自性清淨心。仁王云。窮源盡淨妙智存。故知修性皆唯淨法。法華
云。斷諸法中惡無明暗蔽永盡無餘。答。如此文皆據修惡。非約性徳性惡。即是佛
果功徳。故名淨徳。鏡現惡像即是鏡徳。非鏡惡也。故起信云。而使證會永息妄者
則無是處。故知是修惡也。若性惡者不可息故。又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
虚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爲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
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
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眞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衆
生故(云云)。大乘止觀引因熏習鏡。證不空如來藏有染淨 P:422a(云云)。又
元曉師起信論別記云。問。此本覺性爲當染淨性。爲但淨法性。若但淨法因者。經
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若通染淨性者。何唯説具足性功徳。不説具性染。答。
此理通與染淨作性。是故唯説具性功徳。是義云何。以理離淨性故。能隨縁作諸染
法。又離染性故能隨縁作諸淨法。以能作染淨法故通爲染淨性。爲離染淨性故唯
是性功徳。何以故。得離染淨性乃成諸功徳故。取捨染淨性皆是妄想故(已上)。
問。佛果亦有修惡耶。若云有者。文云但有性惡。若云無者。何云阿鼻依正處極聖
心。答。若以佛界爲法界者。一切萬法不出佛果。佛果之外無一塵法。故修性惡皆
是佛果。而望佛智皆是性徳。但望迷情成修惡故。例上衆生具佛徳義可知。問。普
現色身諸身各別。何云互具。答。但於佛界事現十界。故云互具。未論佛果所具十
界更互具義。若論之者。如佛或時身中現諸色像。仁王云。無量衆生身入一佛身等。
淨名疏九云。普現色身有三。一普現内色。如法華明十界依正於身中現。P:422b 二
普現外色。如普現示現現十界色。三普現内外色如大集明。觀己身衆生身佛身悉
現己身。亦見己身衆生身現佛身中。衆生身中亦如是。皆如影現。即是色入法界海
也(云云)。彼文又問。闡提斷善盡爲梨耶所持等者。此難問他師先牒彼義也。故
彼文云。若依地人明。闡提斷善盡。爲阿梨耶識所熏更能起善。梨耶即是無記無明
善惡依。持一切種子。闡提亦然。無明無記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
故惡不復還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度衆生耳。問。若佛斷惡神通化物者。此
作意能起惡。非是任運與外道何異(略鈔)。問。諸文皆云。地師以梨耶識爲眞如。
攝師爲無明。而引地師何云無明。答。地論師有南北二道。彼此諸文各引一義。或
恐字誤。應云他人。此識既無記與眞如何別者。此是決生私加難也。問。梨耶是有
爲無明無記。眞如是無爲法性眞善。何云無別。答。地師云。眞如不變。八識能變。
決主破云。若謂眞如無爲無作用。故不生法者。此識既無記。無記法劣不可有用。
則同眞如。何破 P:423a 眞如生而立無記生耶。又此種子住在何處而不早熏者。問。
若爾。今家闡提性善住在何處而不早熏。若云因縁未具故不熏者。此識種子亦復
如是。答。此是潛破他人救也。他設救梨耶雖無記。是有爲法有作用。故有熏生義
故異眞如。決主破云。若有作用此善種子。住在何處而不早熏。如此釋者亦別教意
等者。問。所引古師同淨名疏。何意破之。答。古師但云二人有正因無了因等。不
云性徳三因佛性。故屬別教。若淨名疏合彼性三皆名正因。故云二人有正因性。二
人倶無修徳了因。故與古師語同意異。決所引古師。涅槃疏引之。又古師意但約種
類種。故屬別教。若依圓教闡提亦有惡業因縁性。謂相對種。餘二亦爾。文若從地
師則心具一切法等者。問。法性非心無明非縁。何言如此。答。決云。法性之理既
非心縁。地人所計義當於心。私云。法性是自故屬於心。無明是他故屬於境。又心
是理心。故名法性。縁是迷境。故屬無明。文佛告徳女無明内不等者。大論第六云。
徳女經云。徳女問佛。無明内有不。佛言不(云云)。P:423b 今文略也。問。決云。
佛問女答。此違經文。又論無第四句。本經唯有初二句。又決云。大品中佛告徳女
等者。經無此文。但在大論。此唯初心至爲他四説者。問。只是至理雖不可説。佛
爲縁作四説也。何云初心説法。故文結云佛旨盡淨不在因縁共離。文天親龍樹内
鑒冷然者。問。上明地攝二論。故今應云天親無著。何云龍樹。圓頓云無著天親。
答。補註云文誤也(已上)。或是雖結二論。兼明諸論師赴機之義。故亦列龍樹。
淨名玄第五亦如今文。云龍樹天親。又道暹云。攝論是龍樹造(已上出淨名記)。
龍樹是無著師。故順中論釋龍樹頌。故以資功讓其師也。自行猶觀染因縁生等者。
爲斷煩惱故觀染法。斷惑證理。而乃化他故觀淨法。此一往義。文若解不定即解是
趣不過者。而趣不過。故對不定也。文天上勝寶状如芥粟者。大品云。天上寶珠輕
大。人中重小。大經十一云。輪王寶珠純青瑠璃。大如車輪。大論云古佛舍利状如
芥粟者。論第十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變爲如意珠。范贇與
靜泰論者。補註云。論衡云。P:424a 太子中舍辛★齊物論。并慧淨法師。法琳法師
抗拒文。又引神泰法師與道士李榮等論議。今云苑贇等。尋文未見。B:5正修陰入
_2 起慈悲心大經第二云隘路等者。補註云。文在第五也。經文但云譬如隘路。乃
至不受二人並行今所引稍有誤也。B:5正修陰入_3 善巧安心文以癡迷故法性變
作無明者。問。若爾法性應非常住。以變作無明故。無明應非無始本有。以法性變
作故。答。眞如不變凝然常住。而隨妄見。迷理爲事故。云變作無明。無始本迷故
無明本有。文有慧眼力明於法藥有法眼力識於病障者。問。知病識藥。並是法眼。
何云慧眼。答。今以中道空慧名爲法藥。故用慧眼。決云。慧眼鑒機名爲法眼。此
照空機。故用慧眼也。化作五百賈客等者。此出付法藏。彼云化作估客復現群賊。
凡五百人共爲黨類。來劫估客殺害(云云)。起愛欲心者。問。彼得四禪。是離欲
人云何起欲。答。或退起耳。大經三十四云雖有身子等者。又在二十四。文曇無徳
云位在方便者。成論賢聖品云。信行在聞思。法行在★頂等。然四教義等云成論信
法在五停等者。只是言總耳。P:424b 問。成論賢聖品明信行云。是人漸習得★法等
修慧。仍本名故亦名信行。以終不及法行人故(云云)。若爾信行亦通内凡。答。
道藏疏釋云。信行假名空解。至世間第一法。不及法行(已上)。意云。外凡人空
智至内凡。不及内凡法空智也。非謂内凡亦名信行。問云。若爾信法只是淺深。何
故今文云就根性。答。論云。信行者未得空無我智。信佛法故隨佛語行。法行者隨
順法行。謂空無我等是名法行(云云)。是就當體。内外凡位根機性類也。非謂利
鈍根性耳。或以外凡爲鈍。内凡爲利。以熟未熟爲利鈍耳。多論云所因不同者。問。
彼多論中不明信法所因不同。故知今文只出毘曇。故云薩婆多。非是多論也(更
檢)。從勝立名非不互有等者。古婆沙第三十云。問(如決)。答。若信他言入聖
道者名堅信。若自思惟入聖道者名堅法。復次若以定入者名堅信。若以慧入者名
堅法。如以定以慧。定多慧多樂定樂慧。鈍根利根。(乃至)無貪偏多。無癡偏多。
説亦如是(已上略抄)。不云互有(更檢他本)。問。有信法平等者耶。若云有者。
何故今文不 P:425a 云此類。數論二師亦不云有。若云無者。既由坐禪聽學宿習。
故有信法。豈無禪聽等習者耶。答。理應有此。故或論中信行爲鈍根。法行爲利根。
信法等者爲中根(云云)。今文既云由禪聽習。故應有等。而不云者且分二人故。
無合者。後二十年不中毒藥者。經云却後七年。文信行利一聞即悟故等者。問。毘
曇云。信行鈍。法行利。云何相違。答。彼以自悟爲利。因他爲鈍。今由悟道遲速以
爲利鈍。各據一義也。文娑伽羅龍王七日構雲四方注雨者。決云。四方注雨者阿耨
達龍也。言七日者摩那斯龍。問。既云婆伽羅龍七日四方。何云他龍。況娑伽羅龍
雨六天四州。如第一卷引。今四方注雨即四州也。阿耨達龍但雨南州。不云四方。
答。今依華嚴也。而云娑伽羅龍者。總標上首耳(更詳)。順忍等通教中諸善根等
者。問。諸忍並在一教之内。如何分之對諸教耶。答。若泛論之。伏順無生三忍之
名並在通教。如大論等。五忍之名並在別圓。如仁王等。若以義論五忍。亦通諸教
位也。今文既明四教善根。故以五忍分對 P:425b 三教。若第九卷四忍爲通教。六
輪屬別位。六即名圓位(云云)。大經云有因縁不可見等者。經云。如世間物。有
因縁故。不可得見。云何因縁。謂遠不可見。如空中鳥(云云)。問。其因縁不可
得見者。是總標文。不可屬鳥。又經直云鳥。今加跡字。又經正有遠。何云中論加
遠。文一指二指三指皆了者。問。經云。一指不了。何故相違。又涅槃疏云。一指不
見譬眞諦。二指不見譬空假二諦。則與今異。又彼疏何意違經。經云。二指三指少
見。答。今據圓教三觀。皆了佛性。故以義云一指亦了。經及彼疏依別教義。十行
假觀實不見性。故云不見。而經云二指見者。行近向地。故與云見。損之又損之至
肇公改用者。補註云。老子徳經云。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
爲。無爲而不爲。今云周易者恐誤也。以周易中無此語故。肇論云。書不云乎。爲
學日益爲道日損。爲道者爲於無爲者也。爲於無爲而日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
之又損之以至於無損耳。今云肇改用且依肇者亦誤也。今止觀正引老子語也
P:426a(已上)。文法行根性當爲説止等者。問。但自思惟不聞他説。名曰法行。
何爲説法。答。今明利他。若聞説法都無益者。常爲説自思相耳。文信行坐禪思惟
寂滅等者。此中但有止之四悉。闕觀四悉。准上可知。故略不説。既許偏入亦可偏
觀者。問。若偏觀者。亦名一心三觀耶。答。照三諦故亦名一心三觀。涅槃疏云。一
空一切空。三諦皆空。此觀破五住惑。假中亦爾(略抄)。何但三觀。止觀亦爾。
雖云寂照一心止觀。而行用時隨宜安心。問。地上亦有偏用人耶。若云無者。禪門
章釋七地空云。菩薩初得圓時。空理甚深。或時偏熟(云云)。若云有者。住上既
證相即之理。云何偏觀。答。諸聖並以本所通達之門。爲自行化他之法門。故有虚
空藏等得名不同。即其義也。B:5正修陰入_4 破法遍南岳二解。一通約三乘。二別
約圓頓者。問。彼文但總對四十二位。不見二解。答。文含二義。故云分二。謂彼文
引瓔珞華嚴明四十二位。瓔珞含通。故云三乘。如人入相者。相謂卿相也。文彼經
明外用内含無生門即破遍者。問。彼經只歎如來説法。於無相中假名 P:426b 相説。
是爲希有。故擧世間十希奇事(決只引六)。以嘆佛説。非是菩薩内證外用。如寶
塔品六難事等。答。彼經十難事。同淨名明不思議解脱菩薩所作有此事故。故知擧
菩薩不思議。顯佛説不思議耳(更檢)。文不聞聞一句有種種義初不生生等者。
經云有不聞聞。有不聞不聞。有聞不聞。有聞聞。如不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生
生。如不到到。不到不到。到不到。到到(云云)。三箇四句是各別列。何云不聞
聞一句有種種義。初不生生等耶。不生生等四句。非是從不聞聞一句開出也。答。
今文言略。具應云不聞聞等一一句有種種義。次應列不聞聞等四句。而列不生生
等者。其不生生等即同不聞聞等故也。故決云。不聞聞等有種種義。今處中説。復
以不至至等四句釋不生生者。問。經文先列不聞聞等。次列不生生等。不至不至等
二箇四句。以例不聞聞等。非展轉釋也。經文列三箇四句。已但釋第二不生生等四
句也。答。經列不聞等已。即云如不生生等如不至至等。義當展轉釋也。興皇不生
生諸行無常等者。章安引興皇 P:427a 云。生不生是諸行無常。不生生是生滅法也。
章安云准下文云我因是事等者。涅槃疏無此文。彼疏云。復次不聞聞是了因。(乃
至)聞聞是境界性。佛答瑠璃光云。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爲照明。即
其義也(已上)。依章安解復是一途者。問。彼疏釋四句。望今止觀。彼文雖略義
意大同。何云一途。若以對四佛性爲一途者。彼疏對多法門。非只佛性。一約智斷
自他。二對五行。三義四佛性(今決引之)。四對三涅槃。五對七佛通戒偈。六對
中論四句(云云)。又云此止消文。止觀中釋四句。稍廣(云云)。答。補註云。
依章安解。復是一途者。章安疏與今止觀亦非碩異。私云。依章安解。復是一途者。
非是妙樂指章安解爲一途也。只是依章安所判彼古諸師作一途解也。故彼疏引諸
師釋已。判云。此三番四句圓冠諸法。靡不該通。用圓釋經猶懼不會。安得偏作。
又云。若欲釋之千途萬轍。同顯此證。猶懼不當。而諸師偏據事相。執一害諸。非
但乖圓。永不關證(云云)。今決又云。章安云。並不如此智斷因果倶無生也。但
彼疏無 P:427b 此文。恐取意引。意云。諸師解釋不如今家智斷無生也。又決云。但
爲消經別作一途。此亦指諸師。爲消經別作一途。不指章安也。故下決云。如古諸
釋各自一途。佛欲説不聞聞放光照十方者。要記云。光照十方召諸菩薩。方爲衆説
(云云)。問。佛説此四句時。都無放光照十方。召諸菩薩。但云大衆中忽然有瑠
璃光。菩薩光照此會。又此中引經多有不同。決云次問文殊。此似諸菩薩問文殊也。
而是佛問文殊也。又決云有世界名滿月。經云有世界。名不動。佛號滿月光明。又
決云於彼見光。而問彼佛。彼佛答言等。經無此文。但云彼滿月佛告瑠璃光。西方
去此等。又決云光召之旨。經無光召事。又決云十方大疑。經無此事(更詳)。聖
託胎故名託聖胎者。問。若爾應云聖託胎。何言託聖胎。又未是聖。何名聖耶。故
應云實智爲母。運此觀智名託聖胎。此乃聖智名爲聖胎。始託此智名託聖胎。答。
以觀名聖。常法名胎也。文菩薩斷四住時破結業生等者。問。經論以凡四住五住菩
薩等者。但是次位。何處斷四住惑。故 P:428a 名四住菩薩耶。答。聖意難測。故作
二解。此解意云。經文既云生自在。故是斷通惑非實業生。故非別圓四住之位。以
別四住未應盡見思。圓教四住非始自在故。約所斷四惑也。又圓頓云。四住菩薩名
生不生。此似如別教位。意別教斷通惑。除見時或言四住。或言五住。若四住者。
即是斷通見有生不生。五住者。此是斷見侵思。如斯陀含也。若十住斷者。即是倶
斷見思盡(已上)。問。初住斷見。何云四住。又別四住亦侵思惑。云何五住侵思。
答。此以大經四住菩薩爲別四地耳。名別義通。於別四地立須陀★。方斷見惑。若
至五地名斯陀含。若至十地即見思盡。既是名別義通。故今決云。似通教也。若斷
見惑不生惡道。由願生彼。故亦云自在生。問。大經疏云。四住菩薩。舊云十住中
第四生貴住。又云。十地中第四地。今觀二解。一似別義。二似通義。未會此文。但
令菩薩四住惑盡而能示現(略抄)。若圓頓文是通四地者。則同他解。答。他解釋
義用不隨時。章安破者別教四住。通教四地並分離染未自在生。故云不會。雖分
P:428b 離染。亦分自在故。亦用之。文地持六住者。問。依彼論文於六住中不取種
性住。論第三云。人成就者。略説六種菩薩住於六地成就衆生。謂解行地。淨心地。
行道跡地。決定地。究竟地。無種性處人善趣成就。數退數進。有種性處。成就無
有退失。數數増進(已上略抄)。瑜伽三十七云。能成就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
地能成就有情。一者勝解行住。二淨勝意樂。三行正行。四隨決定。五決定行正行。
六到究竟。(乃至)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於往善趣而成就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
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於住三乘而成就時。無數退轉。無數應作(已上抄)。問。准
瑜伽文解行以上爲能成就。即有六住。以種性地爲所成就。非六住數。地持第十卷
地品云。十三住爲七住。一種性地。二解行地。三淨心地。四行迹地。五決定地
(八地)。六決定行地(九地)。七畢竟地(十地佛果)。故第三卷標云六地但
列五地者。決定地中含二住。故名六地也。今加種性爲六。即違論文。善戒經第三
列六。初云菩提行地。二名淨心地(云云)。答。若但取能成就者。如瑜伽文 。
P:429a 除種性住。今文不論能所成就。但明始終六住。故亦取種性也。此爲釋成大
經四住菩薩名不生。故以道迹爲第四也。又解。若種性住是十住者。亦有能成就義。
故今取種性住。玄文第六引地持云。種性菩薩自熟熟他(云云)。若種性住非十
住者。則應除之。設是十住。是入空故非能成就。故論除之。若論隨分出假。故亦
取之。種性成就即十住滿者。問。地持第一云。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瑜伽三十七云。從初發心勝解行住。若種性住。未名發趣。不
入僧祇(取意)。唯識疏意云。薄地中分二無佛性名爲無性。有佛種性名種性住。
發心已後四十心名解行住(云云)。此順論文。又云無種性人善趣成就(云云)。
若是十信何云善趣成就。答。此有二義。一者如唯識疏守護章云。三十心是解行住。
二者大乘義章云。柔順忍是種性解行(云云)。地持云。無種性人。善趣成就數進
數退。有種性處無有退失。數數増進。此同仁王十善菩薩有退有進。又種性住既云
不退。故是十住。問。若是十信。何云善趣成就。答。依 P:429b 山家意。瑜伽無性凡
有二種。一者不般涅槃法。畢竟無性。此是薩婆多小義。故云善趣。二者約位暫時
無性。此無客性。亦名無性。守護章云。瑜伽無性指客性(云云)。善戒經云。若
無菩薩性者。雖復發心勤行精進。終不能得阿耨菩提(云云)。既云發心修行。容
是十信。而無圓解。故名無菩薩性。此約退入生死。故善趣成就。問。若種性是十
住者。何云未入僧祇。未名發趣。答。是初僧祇初。未深入故亦名未入。問。若作初
解。以種性住爲薄地者。何云不退。答。彼成勝善。故若進修無外障者。無有退失。
經云。薄地多有退者。據外縁説。若無性者雖無外縁。自有退故。瑜伽等云。勝解
行住有三妄失。豈種性住實無退耶。問。地持論云。種性菩薩一切佛法種子。在於
身中。離麁煩惱。雖起上煩惱纒。終不能作五無間業及斷善根。瑜伽云。性不能起
上煩惱纒造無間業。或斷善根(云云)。如★善根。有退造逆及斷善等。而無流轉。
必至涅槃。豈薄地人無逆斷善。又諸經中多明退大造逆斷善。如身子等退大之後
無惡不 P:430a 造。故雖有性於薄地中有如此惡。故種性住不造逆者。非薄地也。
答。若任自善不退。不造惡。横遇惡縁故退造逆等。又唯識演祕云。論據多分。經
依盡理(云云)。私云。於二義中前解爲勝。無種性者善趣成就。瑜伽的云未入僧
祇。山家解行住爲三十心。山家既不用十住之義。故今文是且述一義。非盡理也。
妙樂故違法相宗。故以無性有情判爲十信。以有性者爲十住也。若不爾者即違文
理。文至七地名修道者。問。決云決定究竟並破思也。若爾十地猶是修道。答。八
地已上無功用。故名無學道。初地破同體見等者。問。地持論云。二乘所斷名煩惱
障。故知初地是斷通惑。何關別惑。地持則同瑜伽唯識。答。如玄第一記。文從二
地上正是入假者。問。初地菩薩豈不出假。地持六住皆是能成就也。答。初地屬見
道。故且不云也。初句即吹而唾第三即唾而吹者。問。上文云。初句唾中吹。三句
吹中唾。豈不相違。答。補註云。誤也。私云要記亦同決文。彼經第七云離言説者
不可義也等者。楞伽諸本都無此文。P:430b 此是妙樂釋止觀文耳。故知彼經第七
者是指出處也。云離言説者等者。是決主帖止觀文。故置云字也。文或起折愛取有
等者。問。云何愛取有折體等。答。聞四教法而起惑業。故受報身。而受四教也。文
地持四種成就者。問。論以聲聞縁覺佛及無性名四種性。答。今爲對四教故。除無
性開佛菩薩爲四種也。非出世機故除無性。於中無性謂永入滅者。問。彼論無性無
三乘性。何云入滅。答。決主常以敗種名無性。故亦今引迦葉敗種證無性也。非指
論文三乘無性。今文引四種無性故。故要記云。然地持中立四種性。入滅聲聞非今
所用。古記云。就四種性中無性。故云於中無性。謂二乘無佛種性。故曰無性。勿
謂第五無性。第五無因非四所攝。但以人天善成就故(云云)。又守護章下卷引
道倫記。釋無性種。乃以定性二乘及無三乘性爲無性也。餘如玄第一記。瑜伽論方
等部攝者。問。彼是通論。何屬方等。答。定性聲聞等義。同方等故。多取善戒經及
深密經文。故彼論有門異中論宗。故非般若。無一乘 P:431a 義故非法華。亦有藏
通故非華嚴。故雖通論多屬方等。文別異善根即三藏機者。大品以三藏爲別異也。
如疏第四鈔。問。今以四成就爲四教機。云何不取縁覺種性。但分聲聞爲藏通機。
答。退大聲聞義同縁覺。退菩薩行方作大辟支佛故也。始從初心終至地前者。涅槃
疏云。終於初地(今文誤也)。非分別智能知故非難者。出假智是菩薩所得。故爲
難也。若依本疏云分別智所知故非難。是非字脱耳。未治疏有非字。文非方非圓非
尖非邪者。經無此四非。故章安不解。只是總取經中多種雙非。結爲兩句耳。文一
一門各有四門者。異義云。一一門各有立破等四也。B:5正修陰入_4 破遍_破見假
文見實非惑至從解得名者。問。推度名見。何云非惑。答。義有多途。今出一義。文
無言四見者。問。絶言有三。謂單複具足。各有一故何云有四。答。今相從。故亦云
四也。又四教四門之外各有一無言即有四也。若并外見合有七種。亦以外三及教
門四總言四耳。或計父母微塵梵天等生皆名邪見者。問。既是非因計因。應名戒取。
既非撥無。P:431b 豈名邪見。答。依唯識等除身邊見。餘諸邪計非因計因非道計道
等並名邪見。執此諸見爲淨勝名見取。若於隨順惡見之邪戒執爲勝淨名戒取。今
同此義。本是内道苦能斷等者。問。若爾内道人見道不斷戒取。外道人見苦不斷戒
取耶。又何故内道見苦斷。外道見道斷。又何故二人不於見集滅斷戒取耶。答。婆
沙五十二云。戒取有二。一非因計因。二非道計道。非因計因復有二。一迷執我常
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此二迷苦果故。皆見苦斷。非道計道亦有二。一執有偏
戒等爲淨涅槃。本是内道迷麁果故。見苦能斷。二執謗道邪見及疑爲清淨道。本是
外道違諦強。故見道能斷(略抄)。此約現起。若據冥伏。二人互成就。故苦道通
斷。大乘義章第六有異釋(云云)。見道已斷理合無疑者。問。若爾。貪等亦見道
已斷。應無修道。答。已見諦理。故後無疑。見道但斷麁迷理貪。故修道中有迷爲
貪。文餘三見亦各具八十八使者。問。言無見者。計我是無。既無我執。故亦應無
邊見。云何具足八十八使。又計無我 P:432a 既順正理。不可名見。答。猶有執無見
者即是身見。如文云能觀者便成身見(云云)。凡諸外道計雖不同。莫不計我。而
計不同。或計神我後世斷無名爲無見。文六十二見各具八十八使者。問。身邊二見
有六十二。云何其中具八十八。答。身見爲本生諸惑故。文意縁法亦如是等者。問。
彼經以心意識爲意三。不云好惡中之三。何云亦如是。答。是同倶舍十八意近行也。
一根有三者。縁三性也。即三受也。六根各三。即有十八。各有陰集成三十六。言
陰集者是染淨耳。決云六根各六者。謂一根有三受。三受各有陰集。故但彼經文於
意根中但列心意識。不云好惡中者影略互顯。謂於意中明三世。無三受。於五根中
明三受無三世也。離無三世之語者。離字應雖字也。大論六根各三受三受對三塵
等者。問。若爾。云何成百八耶。答。大論三十六云。六根縁六塵心。各生喜憂捨三
受。名十八。各有淨垢成三十六。三世各三十六爲百八(云云)。決文極略。言三
塵者。三受所對順違平境也。此是倶舍十八意近行 P:432b 耳。十纒加八十八爲九
十八加十思惟爲百八者。此文漫通。若應云十思惟加八十八爲九十八。加十纒爲
百八也。本劫本見十八末劫末見四十四者。問。今六十二與瑜伽婆沙等名異義同。
彼云前際分別見二十四。後際分別見三十八。何故相違。前際二十四者。四遍常論
(今初四句捷疾智者。婆沙云由尋伺説)。四一分常論(今第二四句)。十六有
想論有四四句。一有色等四句(今末劫中初有想四句)。二有邊等四句(今末劫
中第二四句)。三一想等四句(今末劫中第四四句)。四有樂等四句(今末劫中
第三四句)。後際三十八者。八無想論中有二四句。一有色等四句(今末劫中第
二二四句中初四句)。二有邊等四句(今末劫第二中次四句)。八非有想非無想
論中有二四句。一有色等四句(今末劫第三二四句中初四句)。二有邊等四句
(今末劫第三二四句中第二四句)。七斷滅論(今末劫斷見七句)。二無因論
(今本劫中根本二句)。四有邊等論(今本劫中第三四句)。四不死矯亂論(今
本劫中第四四句)。五現涅槃論(今末劫中常見五句)。論中十六有想論爲過去。
經文爲未來。論中以二無因論。四有邊論。四不死論爲未來。經文爲過去。豈不相
違。答。十六有想並計現在我死後有想等。既計死後。故經爲未來。亦計現在我。
故論爲過去。彼論以現在或屬前際。在未來前故。或屬後際。在過 P:433a 去後故。
二無因等並計現在。故或屬前際。或屬後際。各據一義。並不相違。二十劫四十劫
八十劫等者。問。凡夫亦憶八萬劫。何故此中唯云八十。答。且據一類(云云)。
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等者。經云從梵天下生者念言。梵王是常。餘是無常。第二句
經云。或有衆生由戲笑疲極失意。命終來生此間而言。我由戲笑。故無常。餘人是
常。婆沙云戲妄念天。又計失意生者。經云。或有衆生相著失意。由此命終作是念。
我由失意故無常。餘人是常。婆沙云意憤天。此二天住妙高山(云云)。上下方有
邊者。經云上方有邊(云云)。婆沙云上下方。梵志名長爪亦名先尼等者。問。長
爪先尼爲同爲異。若云異者。今云長爪亦名先尼。上文亦引長爪事爲先尼事。若云
同者。大論三十二明先尼縁異於長爪。論云。先尼是那若婆羅門舅也。佛破我見故
得羅漢(云云)。而長爪是身子舅也。佛破不受見故得羅漢。答。應是異人。然決
云亦名先尼者。論具文。云有梵志名長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羅。更有名薩遮迦
摩★提等(云云)。准論文只是 P:433b 亦有名先尼等也。上文借長爪文明先尼事
(更檢)。又大經十仙中先尼與大品。同名異體。大品在前故也。應云亦有亦無有
亦有亦無無等者。問。涅槃疏四約是非明複四句云。複四句者。是是。是非。非是。
非非(二)。亦是是非。亦非是非(三)。非是是非。非非是非(四)。則同止觀。
彼此文同。那云寫誤。答。妙樂准常途句法也。故彼疏亦妙樂別作複四句。同今決
文。彼疏具足亦異止觀(云云)。大論四十六廣釋三有三攝提並在三假品者。論
四十一三假品中。但明三假。第十二卷明三有也。何云並在三假品也。法中既云五
衆和合者。問。文云五衆和合故名衆生者。是受假施設。何云法耶。異義云。五衆
和合。故名衆生者。記屬法假。師意是受假五衆是法。衆生假名故屬受也(已上)。
答。決主只指五衆等法句爲五衆和合也。故要記云。五衆和合與因成。最顯五衆。
下釋受假(已上)。阿含此云無比法者。長含序翻云法歸。唐三藏等名阿笈摩。翻
爲傳。或名教分。但古譯中阿毘曇翻無比法(更檢)。文法性無明畢竟清淨爲從
假入空觀者。決云。見思之無 P:434a 明。眞諦之法性。問。圓頓云。一念心起即是
無明。無明由法性。約此法性生於四見。皆依法性無有實體。如幻如化(略抄)。
同上文云是見思惑依無明生。附體而起。無明不妨見思。見思不妨無明。即是不思
議之見思(云云)。又云。三藏見思不言附無明法性起。離法性故名思議惑(云
云)。准知無明法性非是見思及眞諦也。答。今是次第入空觀。故約界内。彼圓頓
文據文元意約圓教明。今上文云見惑附體而生。還能障體。而圓頓云。是見思惑依
無明生。附體而起(云云)。今文迷理名爲附體。彼圓頓文與別惑異。依圓頓文無
明法性亦是界外。指見惑本也。而是入空觀。故決主且約界内明也。亦不不住下相
空者。問。名不在内外中間。已下應是相空。故結文云推名不見名相空。答。今以
觀空爲性空。更離執名相空。故以不住無四句屬相空也。十三破盡後五重説者。問。
准論後五者。諸畢竟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也。此五還總觀
上十三境。故此乃總別。故重説也。問。決取畢竟空爲前十三。即違論 P:434b 文。
答。決依止觀。論指大品。故有不同。今文列畢竟空在第十三。大論六十四牒經云。
菩薩行般若。以方便故無諸分別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
空。無爲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諸法空。自相空故。論釋云。十三空破諸法盡。後
五種空總相説(已上)。決准彼論故。對今文亦云後五重説也。問。有爲空。無爲
空之外別立有爲無爲空不。若云立者。今文及大品等不別立之。若不立者。何故不
立。例如内空外空之外更立内外空。及有法空無法空外亦立有法無法空。答。亦有
此空故。雜心論第七明空三昧云。復有九種。謂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空。無爲
空。有爲無爲空。無事空。第一義空。空空。成論十五云。十空。道藏列名亦同雜心。
更加無所行空(云云)。而大品等不列者略也。山家仁王注釋十二空云。亦應有
有爲無爲空合觀。文略故也(已上)。問。何故略之。答。初内外空。後有法無法
空。既立合空。中間例知。故略不説。又淨影涅槃疏云。有爲無爲合觀難故。不總
觀。慈恩廣章同之。私云。如無我觀總觀有爲無爲。何 P:435a 故空觀不總觀耶。況
一空一切空觀豈不總耶。又大品釋有法無法空云。過未法名無法。現在及無爲法
名有法。又有爲名有法。無爲名無法(云云)。此豈非有爲無爲合耶。又大論三十
一釋十八空中。龍樹釋餘空一一別釋。以有爲空無爲空合釋。即問云。前五空皆別
説。今有爲無爲空何以合説。答。有爲無爲相待而有。若除有爲則無無爲。若除無
爲則無有爲。是二法攝一切法。行者觀有爲法無常等過知無爲法所益處廣。是故
合説(略抄)。既有合釋。豈無合空。問。何故但云無始空不立有始空。又不立無
終空。但云散空不云無散空等。答。無始既空。故有始等義准易知。故不別立。故
淨影。故過現既空。類復可知(已上)。准散亦觀無散易。故若大般若初分。列二
十空。則云散空無變易空。第二分列十八空。則云散無散空。故知散空即顯無散。
第二分十八空即是大品十八空故。問。何故但列自相空不列共相空。答。亦以自顯
共故。大般若初分列云自相空共相空。第二分自共相空。第五分但名相空。准知大
品自相共兼顯 P:435b 共相耳。涅槃疏八釋十一空云。經論不同。不逾四悉(云
云)。大經十一空及二十空者。指大般若初分列二十空也。若大經中魔爲阿難説
二十五空。楞伽七空多在藏通等者。且依習名多屬藏通。若以無明亦名習者。亦通
別圓。文寧起我見如須彌山等者。我見不撥無佛法。故勝惡取空。鳩槃荼下別譬見
惑者。問。譬喩品疏意。處處皆有魑魅魍魎。是總譬五利。夜叉惡鬼下別譬五利也
(云云)。其中鳩槃荼鬼等文是戒取也。何以此文別譬見惑。答。補注云此文誤也。
三三昧中空名爲上等者。以空爲本。故名爲上。大論云。以空故無相。以無相故無
所作(取意)。故以空爲本也。大品云留餘殘習以誓願力等者。經無此文。但出大
論。今家諸文大品大論互呼其名。見思障化導者。自有煩惱。不能化物故也。問。
羅漢惑盡不了化導。三藏菩薩不斷見思。故應云塵沙障化導也。答。今據大乘菩薩
也。初三兩解扶別二四兩解扶圓者。問。三惑三因以對三身。亦在別教。理及三惑。
并理智業以對三身亦在圓教。何分別圓。P:436a 答。初三并以陰理爲法身。既有陰
顯。故且云別。婆沙云毘梨子等者。此出古婆沙二十四。而論云跋耆子(更檢他
本)。陰界入等無有自性者。問。有宗云。陰入實有。何云無有自性。答。謂陰界等
中無我人。故名無自性。故論云。一切有道人輩言。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
中。求不可得。如兎角龜毛常無。復次十八界。十二入。五陰實有。而此中無人
(已上)。決中應云人一切種等。略人字也。縁覺侵習習未都盡非不不生故亦不
論者。問。文中於藏通中皆云二乘。何故決主云不論縁覺耶。縁覺亦是習氣猶生也。
五千二篇者。老子道徳二篇有五千言也。旦師公望者。周公旦師於大公望也。丘垤
華恒者。蟻封與華山恒山也。八萬四千二百五十二帝者。四分律云。八萬四千一百
八十一王。疏云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更檢)。悉達生當此周昭王甲寅歳等者。
明佛生年。多説不同。然以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
五日入滅爲正。周書異記現有瑞。故摩騰法上。同此説故。具如山家顯佛滅後年代
P:436b 述記。南岳發願文。亦同之。山家述記云。自佛滅至日本寶字五年。一千七
百十年。老在桓王之年託牧母者。補注云。老子是定王十二年丁卯二月十五日生
也。化胡經者。論衡云。王浮取漢書西域傳。擬爲化胡經也。梁慧王同學者。外典
抄云。莊子與惠子爲友。王字誤歟。寓言者。寓寄也。寄之他人則十言而注九矣。
楞伽第四等者七卷本在第五。依四卷本在第四。而文言似七卷本。故指卷誤耳。此
三重故者。問。邪見最重。何云三重。答。大經云。一切衆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
難可斷故。能爲一切煩惱因故。戒定智慧之怨敵故(略抄)。文故云二乘若智若
斷是菩薩無生忍者。此明通教菩薩之事。非會法文。今借通證圓。故決云。語通意
圓。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五(末終)。B:6正修陰入_4 破遍_破思假 P:437a 止觀私
記卷第六(本)。 叡山沙門證眞撰。一非背使二
非習氣故名爲正者。問。文云雖復有欲非婦不婬。乃至雖復有愚不計性實。故稱正
煩惱。決文違之。答。若明初果所起煩惱名爲正者。決主亦云無邪曰正。而決主意
云。初文泛明鈍使行相方名正。故云非背等。後文別明初果所起正煩惱。故異前文
也。上者即生入般涅槃者。問。極七變有中爲有經一生者。若云有者。此文如何。
大經云。須陀★有二。一利。二鈍。鈍人七變。復有五。語有六五四三二種。利人現
得羅漢。成論云。須陀★人。若受二生乃至七生(云云略抄)。若云無者。鈍者經
多生。利人即生取滅。中根理應經一生也。答。光師倶舍疏云。有一生者。廣如彼
説。解脱道論十二云。三種須陀★。鈍根七生。中根家家。利根一生(云云)。禪
門章云。有三二一生。然大經者遠師云。二變定鈍。現般定利。一變不定。故隱不
論(已上)。又楞伽十卷本云。上即謂一生 P:437b 入於涅槃。斷七使故者。問。七
使之中見疑已斷。何由彼引七生。答。此出古婆沙第二十五。總有八復次。今略引
二。彼第八復次云。彼於七有中滿修七種道。永斷七使。故受七有。新論云。復次
於七有修七依定七聖道得圓滿故。復次於七有中七。隨眠能治道圓滿故(略抄)。
問。見疑能治道先在見道。已圓滿了。云何初果後彼對沿道滿。答。聖道總是七使
能治。故聖道滿經七生也。故不可分見道已斷。有人云。由已斷因亦引生。故由彼
見疑能感七生。難云。今指治道不約引生。又已斷因者在遍行因。非異熟因也。文
數人云欲界爲貪上界名愛者。意云。於財色名貪。於禪味名愛。問。婆沙等貪愛並
通三界。如云欲愛色愛無色愛欲貪有貪等。答。雜心論第四使品七使中。初名貪。
第二名愛。如決所引。言一並者更以嗔恚爲並等者。問。異義云。記云。彼有多並。
但引一故云一並。師意。一並下是止觀家破毘曇。雖如是難恐失佛意。故云。但佛
有時對縁別説。不應言毘曇全非。故言假名何定(已上)。此義云何。答。文
P:438a 有兩意。大論七種染欲等者。論文前五同決所引。第六第七與論不同。論云。
或有人皆著五事(第六)。或有人都不著五事。但染著人相若男若女。雖得上六
種欲。不得所著之人。猶無所解。捨世所重五種欲樂而隨其死(第七)。禪門云。
此六欲中能生六種著。色欲者(乃至)細滑欲者。有人但愛身形柔軟。雜欲者。有
人皆著五事。人相欲者。有人皆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雖見上五事。若不
得所愛之人猶不染著。若遇適意之人則能捨世所重。頓亡躯命(已上)。彼文以
論第六名曰雜欲。總著五事。與前五欲總別之異。故不列在六欲之中。只列在五欲
後也。以論第七乃爲第六。問。今決雖引大論禪門。而違兩處。不列第六。而開第
七以爲二欲。即相違也。補注云。文中第六第七引文多誤。何者第六應云皆著五事。
第七應云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雖得上六等。又云今置總存別。故但云六
者誤也(已上)。文思假一品去一分眞明顯者。問。斷思惑智與見道智爲更深耶。
若云深者。先於見道已見諦 P:438b 理。於後修道更無所見。若不深者。豈更重慮
斷煩惱耶。只應見道頓斷見思。又大論云。阿難初果空智猶淺。又斷九品惑能治九
品智。後後漸進成上上品。故智成深也。答。大乘義章云。問。此行所觀諦理。爲深
於前能斷修惑。爲與前同能斷修惑。若使更深深有何相。若當不深安能異斷。一釋。
此行觀理更深。故能異斷。但此深相階別難分。唯聖自覺。★以言別。其猶地地九
品煩惱難可言別。亦如地地生得善根九品難不可別。非無階降。此品如是。又釋。
此行觀理同前亦能異斷。何故如是。理難同前數觀心鈍。數觀心明。故能異斷。如
似一藥少服減病。多服盡病。非多盡病。便有異藥。亦如一食少喰減飢。多食盡飢。
非多盡飢。令食不一。此亦如是(已上)。私云。不更見諦理。故同是一智。而惑
未盡故。智未明。故惑盡已智隨明了。故無學智勝有學智。如世俗智雖不見理而數
數進故有九品。此無漏智亦有九品。豈非漸深。問。思惑迷事既不障理。何有事惑
亦障理觀。答。煩惱染心故有事惑。理心猶暗。非謂 P:439a 障理。文破貪九品既爾
破嗔癡慢九品亦然者。問。只以一觀同斷諸惑。何云別斷。答。今從現行強惑爲境。
若貪重者以貪爲境。餘惑隨斷。若嗔重者以嗔爲境。故各別明。又以一觀智能斷諸
惑。爲顯諸惑故各別明。文成論無礙道伏解脱道斷者。問。彼論無此文。彼論第十
六六通品云。證漏盡通者金剛三昧是也。金剛三昧是漏盡無礙道。漏盡智名無學
智。以金剛三昧滅盡諸漏名證漏盡通(已上論文)。准此無礙道斷也。答。毘曇斷
惑已更證擇滅。故以證位爲解脱道。成論無別證滅。但以惑滅名爲泥★。即名解脱。
故不可有斷惑證滅二道別也。故於二道有進退意。若約毘曇論二道者。其無間道
既不證滅。故應是伏。其解脱道既證滅。故應是斷惑。若約成論論二道者。無間道
斷位即是證滅。故解脱道只是智滿非更證滅。大乘義章云。斷道名無礙。以順舊智
名解脱道(云云)。論云。金剛是漏盡無礙亦不相違。故下文中妙覺爲斷道。是指
已斷也。故弘決云。用在等覺。功歸妙覺。又道藏云。他家以此文證 P:439b 金剛心
斷惑。或興業云。此文釋金剛能證漏盡通。何者金剛無礙相助解脱。滅盡諸漏故能
證漏盡通。故言以金剛滅盡諸漏(已上略抄)。既云他家金剛斷惑。故知成論諸
師自云金剛心是伏惑盡智斷惑也。問。若解脱道斷惑者。盡智斷惑。應屬有學。答。
雖云斷道是指已斷。或云是彼論師過。故四教義云。第十六心即屬修道。若謂不然
者。如盡智成。亦不應屬無學道也(已上)。私云。彼文非難解脱道斷也。彼文意
云。若第十六心是果滿。故應屬修道。不可屬初果向見道也。若不爾者盡智果滿應
非無學也。文成論唯論九品者。問。論第十一斷過品云。問。有人言。煩惱九種智
亦九。先以下下智斷上上惑。乃至以上上智斷下下煩惱。是事云何。答。以無量心
斷諸煩惱。經説如手執斧柯眼見指處。雖不分別若干分數但見盡已乃知其盡。比
丘亦爾。修行道時雖不分別知今日所盡若干諸漏。昨日所盡若干分數。但盡已乃
知漏盡。故知以無量智盡諸煩惱。非八非九(略抄)。大乘義章云。成實法中斷見
諦惑。總相一 P:440a 品。別則無量。不止八忍八解等。斷修道惑地地總相麁分有
九無礙九解脱道。細分無量。故彼論云非八非九。言非八者非八忍故。言非九者非
九無礙故(略抄)。又論一云。思惟所斷結九品。若斷一二至三四五者。是名行斯
陀含者。有人言。以一無礙斷。是事不然。佛經中説以無量心斷如斧柯喩經中説。
道藏疏云。以一無礙道斷。是事不然者。解者不同。一云破數義。數經思惟惑九品
中一品惑。以一刹那無礙道斷。論主非言。一品者細論即無量品。故以無量品智斷
也(已上)。今文違論。答。若論品數則如論文。今文且約治道多少明品多少。謂
數立四道。故曰品多。論明兩道。故云品少。故決云。由用道異。故品不同。如破多
陳必用多軍。問。若爾成論云以無量智。豈非道多。答。雖有無量品只是兩道。文
方便修習轉入勝進品等者。問。毘曇勝進在解脱道後。云何今在方便道後。決引毘
曇即是古婆沙第一文。本論勝進亦列第四。答。隨義轉用也。彼以更修後道名勝進。
此以方便漸進名勝進耳。文故云 P:440b 事障未來等者。上云破於事障發欲界定。
而云事障未來者。成論欲界義同未倒故也。文今用四句止觀等者。問。此三假四句
觀爲是世智。爲無漏智。若是世智者。既非六行欣上厭下。但觀煩惱三假四句是入
空觀。全同上破欲惑。及上卷破見惑無漏空觀。若非俗智者。文云今且依世智得禪
者爲便。決云。世智者六行欣厭。又云。問。四禪但以苦麁障三而爲方便。空等四
處何須用八。答。文標世智不明用觀。但明空觀。具應明世智六行欣厭觀以爲方便。
後用空觀正斷惑也。既云世智。即知六行。故不別釋。問。世智但用六行斷惑。何
用空觀。答。今文既是入空。破法遍正是通別入空觀。故雖用六行正觀空理。故此
空觀不觀煩惱。但觀禪定故。決云。苦麁障三而爲方便。既於無色先用八聖。後明
三假。故知四禪亦須先用六行後明空觀也。一云先用世智斷惑得禪。今用空觀斷
禪中惑。非謂今入空觀中前用六行方便也。無色八聖亦例可知。文情謂無相具足
想在者。成論明。無想定不滅心。中 P:441a 阿含云。無想定想知不滅。若依大乘七
八識在(云云)。文或爲因縁事心起此定者。問。聖者亦起無想定耶。若云起者。
經論皆云唯外道起。今決亦云無想唯凡。若不起者。今明破見入聖之後。於思惟道
破思惑義。則云或爲因縁事心起此定。又宿習不定。何妨入聖亦發此定。答。義便
泛明起此定義。非謂入聖方能起之。故文云。前破見心。見心久去當不生此天。又
於上忍已於無想天等得非擇滅。故入聖後不可發之。大品九定通熏九地者。問。彼
經都無練禪。況練九耶。答。彼經八背後列九定師子超越。大論云。菩薩依八背捨
入九次第定(云云)。即是觀練熏修次第列之。故知九定是練禪也。問。雖列九定
不云練禪。答。如玄第四記。大經二十一云眼見色壞名過色等者。文在大論第二十
卷。無表色非今空觀所過者。今空處方便。但觀有對色空不觀無對色故。曾聞有一
比丘等者。出古婆沙四十三。依八聖種等者。若依成論八聖無漏。苦空等觀是無漏
故。若據餘文唯是有漏。以病癰第別觀一地。非 P:441b 總觀故。今依後義。問。以
八聖種斷非想不。若云斷者。既是世智不可斷。彼又亦應有超證羅漢。若不斷者。
既觀非想。豈不斷之。四念處三云。凡夫入禪但除下地。佛弟子所修亦除自地。未
是無漏。不除上地(云云)。佛弟子者應是八觀。若六行者既欣上地。不可斷之。
答。八聖既是有漏。爲自地惑之所繋縛。故不可斷自地惑。而云除自地者。以伏爲
除。彼明大不淨厭背諸地。故雖厭諸地以力劣故不伏上地。又凡夫無八觀。故無超
證羅漢。問。若凡夫無八聖種觀。如何須跋亦修八聖。答。大經三十六云。須跋陀
言。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斷。次
觀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已色界結盡。次觀想
是無常癰瘡毒箭。得非想處。非想即一切智寂諍清淨。佛言非想定猶名爲想。如癰
瘡毒箭(云云)。波無常等雖似八聖。而異八聖。彼以下地爲無常等。即以上地名
爲常等。即同六行欣上厭下。今八聖者總觀諸地爲無常等。不以上 P:442a 地爲常
等也。故知。須跋只是六行具觀過失。又彼實有七。無無我故。或經本云無我者謬。
彼疏云不言無我(云云)。文婆沙云非無想天非三空有想等者。古婆沙四十三云。
無如七想定相。無如滅盡定無想定想(云云)。今文略引。婆沙云漏是何義等者。
古論二十六云。漏是何義。答。留住是漏義。令衆生留住欲色無色。浸漬是漏義。
如於糟中浸漬種子其芽便生。如是衆生。以業種子浸漬煩惱糟中便生未來有芽。
漏出是漏義。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衆生於六入門流出諸漏(云云。已上略
抄)。問。彼論泛約三界。今文唯據有頂。則成相違。其餘持義。醉義等。並不唯約
有頂也。准初意釋有頂專受漏名者。問。諸釋並依有頂明漏。何只初釋耶。應云諸
釋。文於此定中發無漏者。發習不定故也。大乘義章云。聲聞依非想不發無漏。菩
薩得發。故龍樹云。菩薩非想定實相相應。文此定雖無麁煩惱成就十種細法者。通
大地十心數名十細法。出大集經(云云)。問。應以十使爲十細法。若除嗔者應云
九使。若以大地心數名 P:442b 細煩惱者。無學亦應有惑。答。大經二十七云。有智
之人當作是念。受想思觸即是煩惱。疏云受想即是煩惱者。數論二解。一云心王起
時數即隨起煩惱。受想者是通心數通善惡。起善即名善數。超惡即名煩惱。今據起
惡。論云。王數異。觸即是識。欲即行陰。若行起善即名爲善。若行起惡即名煩惱
(略抄)。大集經文准此可知。文若用世智斷諸思惑名盡智等者。先斷下八地用
二智別。後得無學有二名也。是婆沙中一義也。文成論明十六心正是初果位者。問。
毘曇亦云是初果。何只成論。答。言初果者。意屬見道果。故玄文等云十六心是見
道。具如玄第四記。上上能潤二生等者。此出倶舍疏。光寶等師更有多解(云云)。
無斷一二品家家等者。問。何故無但斷上上一品家家。例如亦有但斷中三品中一
品家家。即斷四品家家是也。答。上品煩惱麁易斷。故無有但斷一品死生。中下品
惑細故難斷。故亦得有但斷中上一品死生。文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者。問。經論但
有轉三四品。都無斷五品家家也。倶舍云。以斷第 P:443a 五必斷第五。非一品惑
能障得果。故斷五品必無經生。故斷三四品名家家。非五品也。答。記中異義云。
以世智斷惑弱故。只得次第斷一二品。後由受多家生故言家家。後例然(已上)。
私云。決云。即是下文小超之人。故非本斷超也。證初果後一念頓斷五品惑。已蘇
息經生亦名家家。即同四品斷經二生。故決云。此之五品同四品也。倶舍據常途斷
惑人。故斷五品必斷六品。故決云。此次斷義與今文同。問。何故頓斷人斷五品死
生。漸斷人斷五品必斷六品耶。答。頓斷之人本合五品一念頓斷。其心即休。故不
必進斷第六品。若漸斷人次第斷惑。故斷五品便斷第六。餘殘一品。品數是少心不
息故。問。今超斷者何非本斷超。答。既不超果。何得名超。又入聖後若起勝果道。
何不斷六品。非一品惑障得果故。若不起勝果道者。不成無漏根。何得名家家。文
超斷六品名一往來等者。問。斯陀。一來。是梵漢異。何約超次分此二名。其家家。
須陀★向及阿那含向。一種子。約超次斷。亦有何義。又何故於 P:443b 三四果不
分梵漢名耶。答。一云。瑜伽論明類聚斷義。今亦同彼。以類聚斷名爲超斷。謂以
九地九九品惑合爲九品。若斷五品同斷九地五品惑故。若有經生即名家家。而斷
上界五品惑。故非第二向。不同次第斷第五品必斷第六也。又合斷九地六品者。有
一往來。而非第二果。若次第斷六品是第二果。故名斯陀含。合斷七八品。若經生
者亦名一種。而非三向。若合斷九品即是羅漢。故於不還羅漢不分超次也。私云。
類聚斷義出新譯論。今家不明。故知今文非類聚斷。又決云。即是下文小超之人。
故非類聚。又今文但立四種超。無類聚斷之超也。今謂。大大超等既非類聚。但是
速疾斷名超耳。故知。小超亦是一念頓斷小分惑名小超。謂頓斷五品。而蘇息經生
名爲家家。漸斷五品不經生者但名二向。頓斷六品而經生故名一往來。漸斷六品
不經生者。無一來義。但名二果。若漸斷九。及頓斷九。倶不還來。是三界故不分
二名。且家家人漸斷五品。必斷第六不經生。故不名家家。一念頓斷 P:444a 五品
惑者。亦有經生。故名家家。問。漸斷六品亦有經生。頓斷六品亦有不經生。何云
頓斷是經生耶。答。泛言二類各通兩種。今從義便故約二人。謂頓斷人用猛利道。
頓斷多品。理應蘇息。故容經生。若漸斷人心智不竭。故漸次斷容不受生。問。若
以小超名超斷者。何故決云隨其本斷品之多少等。答。此以常途所斷名本斷耳。非
凡位斷。謂常途義斷四名家家。斷七名一種等。今小超人隨彼斷數亦立彼彼名也。
問。決三云。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豈非一家明類聚斷。答。只是九地即
名九品也。倶舍亦立現般但取色般並五爲六者。問。若准彼論。加無色般爲六不還。
又加現般爲七不還。答。七聖義云。應云但取無色般。闕無字耳。以初名後從本立
名者。問。四教義八云。問。菩薩地名異二乘。何得言通也。答。名雖有異。同是無
學。應供。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是一名義不殊。今文亦云三人同斷正使。同
入涅槃等。何故相違。答。各據一義也。通位縱容具如後簡者。指名別 P:444b 義通
文也。又古記中(云云)。文舊云三地斷見或言四地斷見等者。問。三地四地斷見
者。爲是二師義。若爾云何難云第三地斷見者第四地應斷思。若第四地斷見者第
三地應未斷見等。其三地斷見者即四地斷思也。云何難云第四地應斷思等。若云
一師義者。文出二義。淨名玄云。有人言。三地斷見。有用仁王經四地斷見。四教
義等同之。涅槃疏十一云。三地斷見是開善解(已上)。又三四地者爲是初三四
地。爲是第三四地。若是初三四地者。非通教義。以通教明第三四地是斷見故。故
文難云。若但取第三地斷見者。第四地應斷思等。若云第三四地者。諸文皆云初三
四地。答。經論明歡喜等十地。或初三地以對初果。仁王云。初三地斷色煩惱。四
五六地斷心煩惱。私記云。色是見惑。心是思惑(云云)。或初四地以對初果。如
仁王説。若約通惑是名別義通。若約別惑是教道義。亦附界内通教説耳。而人師各
執。或言初三地斷見。或言初四地斷見。今破意云。三四地斷界内見者。是通教義。
而見惑是一聚頓斷。云何經歴三 P:445a 地。或經四地耶。故云那忽用三地四地皆
斷見耶。此是合破兩師義也。若依今家義。以三四地並對見地。故無歴位之難。故
後單菩薩中分十六心或對三地。或對四地。有兩番釋。故彼結云。此三地四地不出
觀而斷見惑。如此釋者豈與舊同。玄文第四云。問。初地至七地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經論非不對當。但高下不同。人師對之異。或用見地正對初地。如今所用。或
向初取三地併對初地(淨名玄云對見地)。仁王明四地併對初地(淨名玄云對
見地)。此難定判。但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豈得初地斷見。
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若斷別惑不共二乘。此義有之(淨名玄同之)。今文云。若
云三地四地皆斷見者。此師不解通教義(通無斷見位長。唯在別故)。何者三乘
共位同入無間三昧。不出入觀而斷見。那忽用三地四地皆斷見耶(已上)。故知
據名別邊歴三四地併斷見惑據義通邊。但是初果。而人師不辨此義。若但約通則
不可歴多地。若但約別則不可約界内見思。若約別惑亦是別義。故云若斷別惑此
義有之。問。若初 P:445b 三四地者。何故難云但取第三地斷見者第四地應斷思等。
答。文有三重難。轉計也。初重難意如向所述。諸文只有初重難也。次若但取第三
地斷見者已下。是第二重難轉計也。彼若被難轉計云雖云三地實但取第三地斷見。
難云。若爾通教第四見地應斷思。若次師轉計云雖云四地實但取第四地斷見者。
難云。若爾通教第三八人地應未斷見。問。彼約歡喜等十地。故三四地者即是炎地
明地也。何故約八人見地。答。彼師既約界内見思。故成通義。若成通義者。其三
四地即八人見地。次若用兩地斷見已下。是第三重難也。彼二師被難。若轉計云第
三第四兩地共斷見者。難意可知。問。若如所難。何故通教斷見之位本分二地。若
不出觀則無兩地。若出入觀非斷見位。答。他師但依歡喜等十地。方云兩地斷見。
彼兩地者地地歴劫。如仁王説。若無出觀豈分二地。若出觀者非斷見位。第二本云。
三乘同斷。那得二乘一入觀斷見。菩薩歴三地四地經無量生。方斷見。此則入觀有
殊。那得是同名爲通教(略抄)。然通 P:446a 教中分斷見位爲二地者。決中答此
有二義。一約二乘。二借別名。約二乘者。通位本是三乘共故。約二乘向果。故十
六心分爲二地。故決云。三乘共故。雖促復長。初向初果見修異故。分爲二地。故
文以十六心見修道例之。又毘曇明四向四果。實體有五。所謂四果及初向也。以後
三向不離前果故不分二。聲聞四果分爲五地。正是此義。故同性經中明。聲聞十地
中八人地及四果爲五地。毘尼母論一云。四向。四果。第八地。見諦地。薄地。離欲
地。已辨地。乃至無師獨覺(云云)。次借別名分二地者。別見義長。故於通教含
別教道預分二地故。決云。或時借別乃至用判兩地。然三四地斷見屬名別義通有
二義。一以通教第三四地對別初地。即上第二重難是也。是諸經論初地見道即三
乘共名別義通。二乘斷見短。故但對一地。二以通教八人見地分對別教三地四地。
是經論中三地四地皆斷見也。即但菩薩名別義通。以別教中斷見長故。於通菩薩
預顯此義。問。三地四地斷見者。是歡喜等十地中三四地也。何云通教第 P:446b
三四地。答。歡喜等十地中。三四地斷見者是對通教八人見地。彼通見地還對別教
初地斷見。故亦得有初地斷見也。文例如第十六心或言是見道等者。問。第十六心
兩論異説見修不同。何得例同總十六心分爲二地。答。雖出兩義意取第十六心是
思道義。意云。以十六心分爲兩道。故爲兩地。此以藏例通也。尚分見修。況無二
地耶。只縁同通故得名通者。三地四地斷見之説。雖在別地只依同通教斷見之義。
故名通也。若約理説通至佛地者。證道實理同體見惑。至佛方盡。故玄文判三四地
斷付傍小乘也。如玄第五記。故後兩番通用四地皆斷見位者。應云三四地皆斷見
位。總擧兩釋。故云四地。若定屬別不應行向屬四善根者。問。今家當別教地前亦
立四善根名爲名通義別。何必是通義。答。今指唯識等伏四住惑而立四善根。故屬
通義。今家只望小乘地位。故立四善根。不同彼論。問。唯識但於廻向後心立四善
根。何云行向。答。只望今家故云行向。如化城品記破唯識中。云豈有大乘廻向而
齊 P:447a 小乘上忍(云云)。文或以菩薩地後心爲法雲地者。問。亦借等覺對通
位不。若云借者。今文諸文不明此義。若不借者。別教既有等覺。於通何不借之。
含容經論所説。等覺何亦不兼通教義耶。答。諸經論中所明地位。多含通教。如瓔
珞經所説。等覺何只別圓不兼通義。唯識既是名別義通。彼宗等覺豈非通義。而諸
文中不云等覺者。且依大品明名別義通。彼經不立等覺故也。若立等覺之經論者。
豈可闕之。問。唯識但明十地佛果。不明等覺。何以爲證。答。論雖不明。彼宗人師
皆立等覺。故知彼宗合在十地。非全闕之。問。淨名玄第三云。問。通教何意不辨
等覺。答。界内習氣易盡。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四教義同之)。答。法雲等覺合
對菩薩地。或合對佛地。於通教中不以一地別對等覺。故云不開。若不爾者。以通
教義而説等覺。對何位耶。問。仁王私記云。諸經有等覺。今般若附通不同別教。
但論法雲即及佛地(云云)。答。義通之邊即無等覺。合對一地。故名別之邊何無
等覺。於別開出故。問。既 P:447b 通教邊不開等覺。故借別名。亦不可開。答。兩教
對當開合不定。或於通開。於別是合。如八人見地合對歡喜地。此爲通教斷見短故。
或於通合。於別是開。如八人見地開對初三四地。此爲別教斷見長故。又分三果向
果開對六地。此爲通教有向果故。故於等覺於通雖合。何妨別開。亦爲別教斷無明
長故也。文或以佛地爲法雲地者。問。法雲是因。那對佛果。答。法雲灌頂即同佛。
故亦對通佛。如大論文。則依大品十地如佛。經以法雲對通佛地。故作此釋。如次
當釋。問。何意大品不對妙覺。答。兩處佛果對當無疑。而法雲地對當不定。故作
兩解。後解意云。以佛地對佛地理在不言。亦加法雲非謂無妙覺。文大品云十地菩
薩爲如佛得作此釋者。問。十地菩薩爲如佛者。但通但別。亦有此義。不可由此別
立名別義通地位。通教佛地邊有菩薩。故亦應云十地菩薩爲如佛也。別教法雲即
入佛地。故亦應云十地如佛。如大般若。答。若但通者。第十地是佛。何云菩薩。此
中十地是三乘共位。何云十地 P:448a 邊菩薩。若但別者。何云第十地是佛。故知
以別法雲對通佛地故云十地菩薩爲如佛也。大品發趣品云。云何菩薩住十地中。
當知如佛。若菩薩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
及習。是爲菩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須菩提菩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度。
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過乾慧地(乃至)菩薩地。過是九地住於佛地(略抄)。
大論五十云。當知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爲法雲地。自然生無量
佛法。爾時菩薩於眉間光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勳。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是
時十地所得功徳變爲佛法。斷一切煩惱習。得無量佛法。是時地六種震動天雨華
香。諸菩薩天人皆合手讚歎。是時放光遍照十方諸佛菩薩天人大聲唱言。某方。某
菩薩。坐於道場成是佛事是其光明。是名十地。當知如佛。復次此中佛更説十地相。
所謂菩薩以方便力過乾惠地乃至菩薩地。住於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菩薩能如
是行十地。是名發趣大乘(略抄)。此中十地者。大論云。地有 P:448b 二種。一但
菩薩。謂歡喜等。二三乘共(云云)。既含二教故名雖別而義是通。故經云。六地
離二乘念。八地淨佛國土。九地明八相中。前四相至道樹下。十地斷習成佛也。是
法雲地。故云十地菩薩。而是通佛地。故云如佛也。既是義通。其第十地即是佛地
故。經云。過菩薩地。住於佛地。大論云。入第十地名爲法雲。此是論主。正以別名
名通教也。守護章云。其第十地亦名法雲。明知含別(云云)。故不可云通教佛地
邊有菩薩。以前四相置九地故。亦不可云別教法雲即入佛地。經以佛地爲第十故。
又別法雲後歴劫作佛。不可樹下始入法雲。問。大般若五十五云。云何圓滿。第十
法雲地菩薩。與諸如來應言無異。是菩薩已圓滿一切佛法。故若復永斷一切煩惱
習氣。相續便住佛地(略抄)。是法雲地進入佛地。故名十地菩薩如佛也。非是二
教含容。答。既前四相置第九地。至第十地斷習成佛。故非十地更進佛地。而大般
若與大品異。彼以四相置第十地。故從法雲更入佛地。此乃翻譯意別故也。故大般
若或是通教但菩薩地。P:449a 或是別教。故彼經云。超淨觀地(乃至)獨覺地及
菩薩十地便成如來(云云)。大品但云過是九地住於佛地。問。今家意佛地對法
雲。故云如佛。而大論意。入法雲後更進佛果。故云如佛。其義既異。云何爲證。答。
第十佛地斷習成佛。斷習之時猶是菩薩。故名法雲。故以法雲對通佛地。問。弘決
三云。如佛二義。一佛地邊菩薩。二被接者(云云)。不云名別義通何耶。答。止
觀第三明通教位云。七地爲方便。十地爲如佛。故弘決以此二義釋如佛文。彼既不
明名別義通。故不云也。但彼二義並是義立。非經本意。其佛地邊菩薩者。八相並
在第十地中。而大品經以前四相在第九地。又違大論立法雲名。次被接者。亦違大
論。大論佛地以對法雲。被接佛地是初地故。問。以前四相置第九地。其文未了。
大品經云。云何胎生成就世世常化生。故大般若云。應圓滿入胎具足。乃至應圓滿
莊嚴佛樹具足(云云)。故知菩薩第九地中修四相行。非以四相置第九地。例如
瓔珞經明等覺云千劫學佛威儀等。答。至第十地。既云坐樹下。知前四相是第九地。
P:449b 故大論中釋第九地四相。皆以釋迦四相釋之。非約修行。但大般若云。應圓
滿者。意云。以昔修行圓滿此四相耳。非是修行也。或翻譯意別。今依大品大論故
異大般若也。問。大品亦云。世世常化生。答。經意云。菩薩世世常教化衆生。故今
受胎生也。或菩薩世世常受化生。而今應同故受胎生也。問。其第十地是通佛地者。
何故大論明灌頂相。通教應佛豈有灌頂。答。且約法雲。故明灌頂人。大論只云十
方諸佛慶降魔徳。放光照頂。非必受職。故知論文是明通佛樹下成道爲如佛也。問。
若是通佛。只應斷習。何故亦云斷煩惱耶。此同唯識佛果斷二障也。答。已斷合論
亦云煩惱。如第四禪苦樂今斷。問。淨名玄三云。菩薩地是善慧地。法雲地。當知
如佛(云云)。彼以九地亦爲如佛何耶。答。四教義八云。菩薩地者。九地是則十
地菩薩。當知如佛(法華玄第四同之。意指第十地爲如佛也)。問。若依他意。三
乘共十地者但開三乘。以爲十地。謂開聲聞爲前七地。以支佛菩薩佛爲後三地。其
菩薩地者即歡喜等十地合爲菩薩一地。非異歡喜等十地更別有 P:450a 菩薩地也。
其大品經約三乘共十地。故第十地名爲佛地。以前四相爲菩薩地。即當法雲有五
相也。大般若約但菩薩十地。故前四相置法雲地。第十地後更入佛地也。大論樹下
入第十地名法雲者。只是已入法雲地也。非謂樹下始入法雲。意指菩薩地後心爲
法雲也。若得此意但是一義。非是名別義通也。大般若云。超淨觀地乃至菩薩十地
方入佛地。故知。菩薩地者只是歡喜等十地也。答。三乘共異法雲等十地之義。具
如玄第四記。大論的云坐樹下入第十地。故非已入也。又第九地中有前五相。至第
十地名爲法雲。非已入也。問。今引十地如佛文者。爲是法雲對佛地之證。爲是總
名別義通之證耶。若但法雲者。弘決云。大品既云十地如佛。當知即是別名名通。
守護章中。他人破名別義通無證據。山家救云。其第十地亦名法雲。明知含別(已
上)。若總證者。文云。或以佛地爲法雲地。大品云。十地菩薩爲如佛。得作此釋
也。答。文意正是別證法雲。亦是總證。何者。諸經論中多有名別義通之位。而無
的以別位名通。P:450b 唯有此文第十法雲亦名佛地。是故亦得爲總證也。遠行善
慧法雲佛地是佛種姓等者。經文亦云八地佛種姓也。問。若通教義。七八二地即是
二乘。何云佛種。答。此當七地被接故也。近代釋位地前伏惑正是此例者。問。若
指唯識爲近代者。彼云法雲斷二障盡。是異通教七地思盡佛地斷習也。答。只是大
同。非無少異。彼云地前伏三乘通障不斷見思。登地斷惑。大同通義。問。彼論斷
位。於四教中爲何教義。若通義者。佛地思盡。若別義者。不斷別惑。答。彼論既明
歡喜等地。故是別名。而約通惑。故非別義。只是別教付傍通門。文若借此別名判
三人通位者則初地斷見惑等者。問。此初地者爲何初地。若乾慧者。此中不明乾慧
斷惑。何有此文。若八人者。八人已上但有八地。何云八地已上。又二地即薄地。
斷六地思。何云斷一兩品。三地離欲地斷九品思。何云斷六品等。答。非乾慧地。
亦非八人。今以歡喜爲初地耳。謂前以別位始終對通十地。即以八人見地對別初
地。分薄地向果對二三地。乃至分已辨地向果對六七地 P:451a 竟。即依此對借別
十地名。判三人通位者。初歡喜地斷見惑。以對八人見地。故離垢地斷欲一兩品思。
對二向故。三地斷六品對二果。故後後例知。若是通教乾慧及八人名初地者。非但
斷惑不當。亦不可云借別名也。以是歡喜等故。云借別名。故弘決云。彼此地前通
爲伏惑。即未斷惑不入地故(故以八人斷惑對初地也)。文八人爲初地十五心爲
二地等者。問。八人即取第十五心道類忍。何以十五心爲二地耶。答。八人是八忍。
十五心者意指七智。並前八忍故云十五。如淨名玄道暹記云。十五心者。八忍因位
智缺一分。又應知。通教斷見渉二地。亦可八忍對八人地。八智對見地作此配者。
亦應無失。雖經二地終是不出入觀。即斷見惑(已上)。問。八忍八智間雜而起。
如何八忍純爲初地。七智爲二地耶。文四忍爲初地四智爲二地等者。問。忍智間雜
次第而起。何云如此復有何證。答。菩薩觀行總別不同。故不可例三乘共位。故決
云。此單約菩薩。故修觀斷見不定。如仁王説。初斷地三界貪。二地斷三界嗔。三
地斷三界癡。四地斷三界 P:451b 見。得須陀★。既有如此斷惑次第。豈無總斷欲
四諦惑後總斷上四諦惑耶。四十二字門上釋十住中云。先用法智破欲界繋結。得
四眞諦無漏相應慧。得入菩薩一諦觀。是時用比智。思惟色無色界如欲界(云
云)。若依唯識等。四諦別觀名安立諦。菩薩見道總觀諦理名非安立諦(云云)。
問。先斷欲見。次斷上見。都無證據。仁王經文地地斷貪等一惑。故異今文。又仁
王經先斷思惑。後斷見惑異常斷惑。有何意耶。若是疎迷理者。亦不可先斷疎迷也
(更詳)。又十六心實間雜起。而以義分假設對當三地四地。非必初地四法忍等。
如暹師云亦可八忍對八人等(如上引)。故知。假令對當之也。瑜伽五十八云。建
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内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
依初建立増上力。故説法智品有四種心。類智分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
即爾所時總説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説有九種心。遁倫記云。
假立九心。初念立四法忍。第二念立四法智。若忍若智。皆縁眞法。故總合爲四。
法智品有 P:452a 四心。即前忍智各有自證。總合名類智。合有四心。若開忍智有
十六心。唯識第九疏云。瑜伽五十八説。忍智合者。謂八忍合爲四。倶忍類故。八
智合爲四。倶智品故。或法忍法智八合爲四。縁如爲境。以類同故。品者品類義。
故得爲此解。類忍類智八合爲四。縁智爲境。品類同故。此依慧別倶。定唯一(已
上)。唯識第九明。縁眞如名法智。縁智名類智。彼疏云。總爲三例。一縁如名法。
縁智名類。二別縁名法。總縁名類。三縁下名法。縁上名類(云云)。私云。准瑜
伽文。假立十六但以類同故分爲九心。今例彼義以類同故分三四地。非内證也。弘
決且據一義故云斷見不定。成約假説故云不定。若准此義。仁王經初地斷三界貪
等。亦可假説耳。彼約地地法門説耳。謂初地檀故破三界貪。二地慈悲故斷嗔恚。
三地三明故斷愚癡。倶如經説。地地法門既是假説。故斷貪亦非實説。於見道中不
可別斷貪嗔等故。問。何故共地三四兩地合入歡喜地。開三果向對別六地。但菩薩
位分八人見地對初三四地。以薄地後各對一地。答。P:452b 菩薩終入別教。十地斷
見長故。開斷見位對初三四地。菩薩無向果別。故各對一地。又經論中。或以初地
爲見道。如地持等。或以四地爲初果。如仁王等。合八人見對初地者。此據初地見
道之文。二乘斷見短。故合對一地。開八人見對三四地者。此據仁王。菩薩斷見長
故。開對諸地。經有二文。今家判爲二番。一屬共位。二屬單菩薩也。文第六般若
至與羅漢齊者。問。爲有四五地齊羅漢不。若云有者。今依十度對十地意。明六地
齊羅漢義。而無以般若對四五地故。若云無者。既許乾慧斷惑。寧無四五地齊羅漢。
故釋籤第四問云。利人既於初地斷見。應二地乃至四地斷思。六七成佛(已上)。
准知四地齊羅漢也。答。今依名別義通則無此義。准玄文第四雖乾慧斷惑。而具有
十地。故乾慧斷見盡者。即至八人見地。故不可云四地斷思六七成佛。其籤文者是
難問文也。答云。教門具有十地。故不可有六七成佛及四地斷思也。問。四教義云。
地論師通教判位云。初地斷見。二地斷欲愛。三地斷色愛。四地斷無色愛(乃至)
異 P:453a 説不同。今義推對四果。不須苟執。乃至結云。此皆一往相主對經論不
定。復須斟酌。不可苟執。淨名玄等同之。答。彼是歡喜等十地。故第四地是對通
教離欲地也。文大論判三處★★者。此問答明三乘共位外立單菩薩地也。三處之
文如玄第四記。問。若准弘決。似乾慧見地及別初地爲三處也。答。若爾則違玄文
四教義。而弘決引見地者。且對菩薩乾慧故來。非謂見地爲一處也。決云。十地有
二。一菩薩初地爲初炎等者。少異論文。具如玄記引。今取意引耳。文即有三種菩
薩斷惑者。問。三菩薩者爲是誰耶。若是三教者。決云。所言三種菩薩者。即共地
菩薩。中根之人亦同二乘三四地斷。若云共地三根爲三種者。三處即是三教菩薩。
故知則有三種者指三教也。答。是三教耳。而決云。共地者大論三處。★★者於通
十地中開出別圓。故四念處第二云。此是通教通通通別通圓之義(已上)。故云
共地非謂通教三根爲三種也。然云中根之人亦同二乘等者。止觀云。乾慧斷惑是
屬上根。次云。今取八人眞斷爲初炎者。是 P:453b 明但菩薩十地屬中根。上明三
乘共是屬下根。故指但菩薩。亦同共地八人斷也。問。籤四云。問。意與止觀有殊。
此以三教爲問。見地★★置而不論(云云)。故知。今文不同玄文三教爲三處也。
答。玄引三處爲明三教初炎不同。今引三處爲明通教乾慧斷惑。況出見地故云不
同。故籤云。見地★★置而不論。若不爾者。三處★★即是三教。未聞通教三根不
同。何引三處。則知有共地三根耶。故四念處引三處已。則云此是通通通別通圓。
四教義引三處竟云。此是三教明位不同。今文亦爾。引三處已則云有三教菩薩也。
又今引論文。是證共位之外更有但菩薩。故應只引乾慧斷惑。更不可云共地三根。
問。亦有性地初炎耶。如玄第四記。文既明後地隣極等者。意云。第十佛地既名菩
薩。故知初中亦有菩薩位也。問。第十是佛地。何云隣極。答。第十佛地對別法雲。
其別十地隣佛果。故名隣極也。如弘決明。文薄地於菩薩名離欲清淨者。與玄文等
相違。此等文如玄記。文又二乘取證至但受忍名者。問。此與初解何 P:454a 別。答。
初但望佛。故得忍名。次不取證。故受忍號。文初破見假正入初住等者。十住斷見
思。如玄第四記。然十住中細分斷位。未有教證。但經論云。初地斷見。七地思盡。
八地已上斷習。准望十地而分十住圓教十信。亦例如此。故云准前可知。但是義推。
非必定爾。故第二本云。但就十住中前後相望判其位處。大略如此。不可細推。今
未知菩薩定如此不。豈可苟執爲是耶(已上)。又瓔珞經明。初住漸捨諸見三界
結縛。無明漸破。伏斷一切業習。故七住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又云。十行
初行始入法空(云云)。初住捨見。七住空滿。故知思盡十行法空是破眞入假也。
問。若爾八住已上不可斷無知。答。既云七住生空已滿。故知。八住已上應斷無知。
但知病識藥未有入假。故以十住總屬生空。又瓔珞云。不破菩提心名童眞住當紹
佛位名法王子住。觀空最上。故名灌頂住(已上)。此文不見出假之義。又云。八
住三空。九住四等。謂化衆生教四諦法。十住六念(云云)。准此八九十非但入空
也。問。華嚴明十住。一一位中多明 P:454b 利他。何云十住入空。答。今依瓔珞。又
雖云利他何廢自行。問。華嚴説第四住云。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云
云)。若爾四住應見思盡。答。慈恩云。定當能出。非時已出(云云)。又新經云。
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云云)。准知此明入空觀相非必思盡。文八
信至十信斷正習盡者。決云。習通界外塵沙無明。問。若爾十信亦斷無明耶。答。
只是習名泛通無明耳。又斷方便土之無明也。文華嚴云初發心時正習一時倶盡者。
彼經明初住得十力。既得漏盡力。故煩惱習盡。故古經第十明初住得十力中偈云。
諸漏若未盡。能趣處處生。煩惱習已滅。究竟無上道(此説漏盡力也)。問。云可
初住斷界内正習。答。指已盡耳。又禪門章釋正習斷云。又分斷別惑。分生眞智
(彼作二釋也)。文華嚴云初發心已過牟尼者。經無此文。但説第十行云。一切諸
法無障礙。彼人所行勝牟尼(已上)。文化縁若訖灰身證空者。出假已後方成佛
果。故云灰身。非是因位有灰身也。又但以證空名爲灰身。故圓頓云。觀眞證眞。
文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果 P:455a 等者。問。爲是明聖後超。又明超中二果耶。若
云有者。今家依毘曇成論明二乘斷位。而數論等不説之。若云無者。此文云何。答。
明其義也。此中三超並是頓斷。一念頓斷欲九品惑。此無斷六之階節。故不證一來。
玄文六云。成須陀★兼除四思。若是超人一時用十三昧(四州六欲)。若一念頓
斷欲色惑者。亦無斷九品階節。故亦不證中間二果。故云或超至羅漢。或亦有證初
二果。超不還果證羅漢果。若唯識等。證初果後類聚斷九地。爲一九品。故有超中
二果。則無超中一果也。今少超者准大超。大大超者。並以速疾爲超斷也。文三藏
佛一念見思頓盡者。圓頓云。雖言三十四心。亦得稱爲一念相應慧。文身子應作轉
法輪將分別品秩者。出大論第十一。又婆沙九十四云。舍利子目連倶是到究竟聲
聞。故定漸得四果。皆是隨佛轉法輪者。若不漸得四果。云何於彼入住出心能善解
説。問。若爾佛得四果耶。答。昔菩薩時善説四果。勝舍利子諸聲聞人。非自證處
不能爲他説。有説不定。若彼先離欲。豈遇佛法。要退已後 P:455b 得預流果耶。問。
云何善説四果。答。如阿難。是鈍根者雖住學位。善説四果。況利根者。評曰。決定
得四果。不以能説故。但以法爾故。★沙如來所有到究竟聲聞弟子。皆漸得四果。
是故法爾。不應爲難(略抄)。大論依初説。問。若爾後難云何通釋。答。阿難有
八不思議。故不例他人。大論三十八身子見舅與佛論義者。文在第一。又第十一云。
經半月後得羅漢果(更檢)。大論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難等者。此文在大經。次至
結集時已下文在大論第二。然不云如驢入馬群(更檢)。羅什入天竺以沙彌五人
爲侍者。高僧傳第二云。什年九歳隨母渡辛頭河。★賓王請入折伏外道。王敬異日
給鵞★一雙。粳麺各三斗。蘇一斗。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
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年十二還龜茲(已上)。云何相違。
文通教菩薩至故不論超者。決云。一往不超義。問。若再往者有超地耶。若爾荷負
衆生。豈可有超。答。有超不超二義。故以不超名一往也。籤十云。教道必無超。證
道亦有。意云。教門明歴劫。故必無超位。P:456a 若宿習發非教所制。故證道有尚
有毒發亦斷無明。況見思耶。故決云。論超自約人行不同。問。通教菩薩有本斷超
耶。若云有者。爲衆生分別位。豈可有超。若云無者。先離八地染人。廻入通教證
見地已。應超入離欲地也。答。隨意不同。若先離下八地成通菩薩。已離欲。故不
可生欲界。而菩薩不隨禪定生上界。故不可生上。故知退起惑。先修内外凡行。而
經多生故可起惑例如外道先斷八地作三藏菩薩。亦可退起惑。若不退起惑。以習
生欲界者。何必無超。但菩薩於地地修萬行。故多無超義。唯識等論。世智但伏不
斷煩惱。而有超果。謂於凡位伏下八地修惑。於見道中即斷八地。超得果。故私云。
於三藏中數論不同。或伏。或斷。於通教中何必一准。別圓二教例亦應爾。今家諸
文。且望毘曇常云斷也。智力弱故但名那含者。問。准倶舍等入見道中。已起向道。
故至第十六心名果道。未起八地能治勝道。故不名羅漢向。何云智弱。答。今云智
弱。意亦同彼若智力強何至聖位。重起八地勝果道耶。世智劣故。P:456b 不以先時
世俗治道爲向道也。起無漏得替前有漏者。問。先離欲人。至十六心得那含時。重
得先所斷欲界修惑上無漏得耶。若云得者。有漏得不捨。不可重得。故正理論云。
不重得也。若不得者。今云替前有漏。答。至十六心不重得之。而今文者文總略也。
但於見惑起無漏得。先於見道得無漏得。今至得果亦重得故。若思惑者無重得也。
問。於其見惑不捨有漏得。但於其上亦得無漏得。於其無漏今重得之。何云替前有
漏。答。有漏得上重起無漏。故亦名替。非謂捨得也。又解。今依一義云得無漏得
也。雖不捨彼前有漏得。但於其上亦得無漏離繋得。故如斷四五七八品惑。雖不捨
前有漏斷得。今修聖道亦得果。故亦得之也。倶舍二十四釋不還果云。此惑名曰五
下結。斷雖必前斷或二或三。然於此時總集斷。故光師疏云。自古諸師皆云。先凡
夫時斷五品修惑。後一來果時得解脱證者。不然。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問。先離欲
界五品染。彼入見道苦法智時。於先所斷見苦所斷五品法及今所斷見苦斷四品結。
皆 P:457a 得無漏離繋得(乃至道法生時准之)。彼先所斷修惑五品結。無漏離繋
得。何時當得。尊者僧伽筏蘇説。道類智時。以於爾時名預流果。亦名一來向故。
彼説不然。於爾時一來向道未現前故。有説。於一來果加行時得。有説。一來果時
得。以住第六無間道時。能引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六品法。無漏離繋得。今起
得一來果故。如是説者。從預流果起勝進道得(已上略抄)。今依古師。五品有漏
得。既一來時得六品之得。理必可然。如婆沙第三師云。第六無間道。引欲修斷惑
六品得。故不同正理論。今依一説。故大乘義章第二明擇滅無爲中云。若依毘曇。
數滅無爲體性不定。或滅諦攝。或復不攝。差別有四。一者聖人聖智。斷結所得數
滅。一向滅諦。二者聖人等智。斷結與彼無漏同治修。故所得數滅亦是滅諦。三者
凡夫等智。斷結得其數滅。後入聖道。重爲聖智所印證。故亦是滅諦。云何印證。
有人先在外凡夫時。用世俗智斷欲界結。或盡六品。或盡九品。後入見道至第十六
道比智時。無漏得生得。彼凡時所得無爲名爲印證(乃至)四者凡時等 P:457b 智。
斷結雖得數滅。不入聖道。不爲聖智所印證。故非是滅諦(已上章文)。若云此亦
凡位所得滅中見惑擇滅名得生者。彼於十五心得無漏得。何至第十六心耶。婆沙
抄云。論總所得故者。以有漏道斷六九品染。得六九無爲。一無漏得得據實。六九
無漏得得。而同一品。故云一得得也。雖亦有漏得得彼六九無爲。有漏之得性非沙
門被繋縛故(云云)。若本斷九今名三向等者。問。經論及一家諸文所明超果無
此義意。豈第十六心得向耶。答。世智斷六斷九之人。若未至第十六心前。不能得
名二向三向。世智力弱不足名向。若至第十六心得二三果時。於前所斷六品九品。
方得二向三向之名。非謂第十六心得向不得果也。文本在凡地至成羅漢即是大超
者。問。准此文爲有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耶。若許爾者。倶舍等云。無此人也。答。此
亦速疾頓斷三界無階級。故名爲大超。約此義門即有超得第四果也。如三藏佛名
大大超。若倶舍等約本斷超。故不許之。今文本斷超亦不許此義。胎經云。不向三
果得羅 P:458a 漢果。或人引集量論第三云。謂諸異生於諸地中。或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乃至非想欣樂。或欣上厭下地。以願力故以有漏道斷非想處第九品煩惱怨。
故名有漏道斷(略抄)。此文未了。既云欣上厭下。何斷非想。此論既無其本。不
敢詳之。文如佛一念正習倶盡名大大超者。問。前斷八地。故應名本斷超。又雖云
一念實是三十四心。但斷非想一地見思。何名大大超。又聞唱善來成羅漢者。速斷
三界。亦名大超。此佛唯斷一地見思。何名大大超。答。非只非想一地見思。及斷
三界一切習氣。故名大大超。文圓人根最利至此則最能超者。今明四句。問。圓教
實義爲超地耶。若云超者。今略引瓔珞。龍女爲超。而彼並實是初住位。但以成道
名爲超。故知實不超。若實不超者。文云。圓人根最利。復是實説。此則最能超。分
別品疏。一念八番増損等。及無量義等並云超也。答。實無超也。弘決答云。以圓
望別。得超名。意云。別教教門談歴劫。故不可云超。而於圓教三義明超。一根利
故。容有超義。故文云。圓人根最利。二是實説既明不二。故 P:458b 容明超。故文
云。復是實説。三無品秩。融通無礙一位一切位。故容有超。故文云。復無品秩。准
此文故。餘文明超應有二義。一約容有。而實無超。慈悲大故。二約速疾。如超登
十地。只是一生之中得入十地。名之爲超。地上超越亦是頓證。非實失位。又准今
文實無超登。具如玄第三記。問。決云。通教菩薩下一往且明不超之義。故云。亦
應有超。菩薩無不荷負衆生。故不論超。論超自約人行不同(已上)。既以不超爲
一往。故知實有超也。答。釋籤十云。教道無超。證道亦有(云云)。今云人行是
證道也。發習不定不可制。故亦有超也。圓頓云。通教菩薩亦例此二乘爲作衆首。
尚自不超。何況菩薩化衆生。正須分別。豈可怱怱取超。非無超力也。若別教亦應
有超義。此如前答。菩薩行歴劫。爲衆生遍修諸行。故不論超。又解。只爲三藏通
教是方便。故作此品數接引衆生。利者能超。鈍者歴品。今別教是實論理。或非復
方便。又菩薩根利。又爲化衆生又不怱怱。爲是三義那得更復辨超(已上)。問。
若通別人。證道有超。由發習者。圓人豈 P:459a 無發習超越。故玄文第十。四教皆
有超位不定。答。若證初住亦有頓證由發習。故若至眞位去住自在故。慈悲大不可
失位。而云地上有超登者是速疾證。非失位也。通別菩薩亦速名超。非失位也。如
文中説。故引瓔珞證超不超者。問。文引彼經。只證超義非不超也。答。實是初住。
故名不超。現妙覺佛故。名爲超。如淨名文。以成佛名超。以菩薩行名不超也。問。
別教初地。亦現佛身即亦是超。何只圓耶。答。經無量劫證初地。故雖現佛身不速
疾。故不得超名。唯圓教中談爲頓覺。故云以圓望別故得超名。判爲初住者。問。
彼經但以等覺名無垢。故是等覺入妙覺位名頓等覺。何關凡夫登初地耶。彼經敬
首問云。諸佛菩薩大方便平等慧。照諸法界。爲頓等覺。爲漸漸覺。佛答。無垢大
士即座頓覺名頓覺如來(云云)。故知非是凡夫頓入。況云達法性源。豈關分證。
又云大衆聽等覺如來説法。知非初住。故元曉師判爲妙覺。如彼經説。妙覺位中云。
説此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現身得佛。南岳四十二字門云。P:459b 經説佛子
四十二地名寂滅忍(乃至)説此法界海時。有八萬無垢菩薩。頓解大覺現身。得
佛出世問果(已上)。此是判彼八萬無垢屬妙覺佛。故云頓解大覺。彼經妙覺方
云頓解大覺。南岳用此句。解彼八萬。故知判屬妙覺佛耳。今一億無垢全同八萬。
何意此屬初住。又彼經得益中云。復有八萬第十地人。現成正覺(云云)。此無垢
佛例亦可爾。答。或云。經説頓覺如來各坐百寶師子座。故知。初地百法明門外用
佛也。初地即是圓初住。故八萬無垢不如此。故言無垢者。只是無見思垢耳。如決
中解。是六即中相似無垢也。難云。彼經云佛坐百千寶蓮華師子座。古昔諸佛所坐
皆爾。又十方補處菩薩來此土各坐千寶蓮華座。又明法雲地云坐千寶相蓮華。受
佛記位。彼千寶座豈是二地耶。或云既云頓覺。故非極果。故弘決云。並名頓覺。
難云。若凡夫頓證。或應非妙覺。今是等覺菩薩頓成妙覺也。故彼經明妙覺云。頓
解大覺。故頓覺者是妙覺也。而決云並名頓覺者。是四句中。初句明超。故云頓覺。
非謂頓覺故初住也。要記云。玄文判 P:460a 爲初住者。亦是頓位(云云)。或云。
彼經妙覺但明内證。此無垢佛既是外用故。屬初住。故南岳以内證爲妙覺也。難云。
若爾彼經教主釋尊非妙覺耶。經云。出生端正色相。度人無量現六道中爲妙覺尊。
又明妙覺二身常住(眞應)。又云。從初一地至後一地有二法身(云云)。然一
兩處但明内證者等覺已前是菩薩故。可云現佛身。妙覺即是佛。何云現佛身。又妙
覺無外用者。下地菩薩何現佛身。其佛身者是妙覺色身也。又或云。彼經等覺經千
萬劫。方入妙覺。故非等覺頓入妙覺。難云。經文只明等覺位中。經歴多劫。不遮
等覺滿心頓入大覺。故彼經明妙覺云。一切相盡頓解大覺。又云。三賢名爲伏。斷
喜忍已上亦伏。亦斷一切煩惱。覺忍現法中。一切無明頓斷無餘(覺忍者謂妙覺
也)。又受學品云。衆中有百億人。修十戒入初住位(乃至)復入初地乃至第十
地。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垢地。復從是地自然流入妙覺海地(已上略抄)。既念
一座。始從住前乃證妙覺。況無等覺頓解大覺耶。或云。他經但明因分不明果分。
故屬初住。難云。若爾彌陀阿★等 P:460b 皆應是初住。華嚴今成妙覺則成虚説。
而云不明果分者只以迹説不明本地故。云不明果分。或云。瓔珞偏存別門。故彼妙
覺是圓第二行。今以分證且屬初住。故雖妙覺亦爲初住。故教時義云。彼無垢成道
是天台別教妙覺也(已上)。難云。等覺滿心頓入妙覺。非是超義。今爲證圓人根
利有超故。引頓覺故非別教。私云。經問云。諸佛菩薩照諸法界爲頓等覺。既云諸
佛菩薩。此並問二事。一問佛頓漸。二問菩薩頓漸。而佛答中引無垢成佛一事方答
兩問。初云達法性源。是頓證初住。是菩薩頓。次云成佛是頓證佛。如龍女也。若
是等覺頓入妙覺者。唯有佛頓無菩薩頓。頓證初住外現成佛。故兼二事並頓義也。
故弘決云。引瓔珞證超不超。現成佛故名超。實是初住。故不超也。問。文中所引
瓔珞頓悟者。應是大瓔珞經。第十本末品云。衆首瓔珞菩薩白佛言。頗有一生補處
菩薩。更不進修無上道得成佛不。頗有一住立根得力菩薩大士乃至八地菩薩更不
進修無上道。頗有諸天衆行具足立不退轉。諸根具足不復 P:461a 人身得成佛子。
佛言。菩薩所行不同。或有菩薩。彈指之頃求菩提心即成無上道。不經日夜。或有
菩薩。乃至六住便有退轉。或有菩薩乃至七住進趣。成佛不經八地(乃至)不經
日夜成佛者。此人諸根具足未曾經歴生死之難。或從佛會。一旦從天來生此間。或
從無怒佛土來生此間。或從無量佛土。一聞如來説本末空無生滅道便成無上道
(云云略抄)。佛答。初云彈指發心即成道者。即是頓悟初住也。答。大瓔珞文無
頓言。故頓悟之言在本業故。文見思兩惑障通別二理者。見思亦遠障別理故。若有
通惑不證中故。文唯有實法等者。問。既有實法。如何因此能入空理。答。四門入
理如玄第八記。文★★説三諦身子破見者。大集經第二十説四諦。今依大論也。問。
何以得知身子是見有得道也。疏第四云。鈍依有門。利依空門(云云)。身子既利。
應空門入。故法華云。於空法得證。分別功徳論三云。身子從馬師始達空法。即見
道迹。三論玄云。本起經★★爲身子説偈云。一切諸法。本因縁空。無主息心。達
本源故。號爲沙門。身 P:461b 子聞之。見空成聖。而阿毘曇觀有得道(已上)。此
義云何。答。五比丘是有門得道。身子既是阿★弟子。故亦必是見有得道。然以空
有對利鈍者。是一往耳。於空法等者。有問生空耳。問。大論明昆勒門引身子得道
應是第三門入。答。論十八明昆勒門中。隨相門者。擧一顯諸名隨相。故馬星説三
諦。道諦已在其中。不相離故。此乃證隨相。非謂第三門。問。西域記云。馬勝語舍
利子。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詮叙。唯佛究述。因爲頌説(云云)。此似第四門。
答。設是有門理不當有無。故身子自云。解脱無言説。亦非四門也。又身子既造毘
曇集異門論。故知。自達有門義也。玄文云。舍利弗造毘曇見有得道意。文千二百
等多於有門者。四含多明無常有門義。故如玄第九記。如論偈曰等者。出大論十一。
但初★★晨出已下。乃至還其所止者。非論文也。佛命善來並得羅漢者。問。論不
云並得羅漢。答。此文略也。論云。二人白佛。我等於佛法中欲出家受戒。佛言。善
來比丘。即時鬚髮自落。法服著身。衣鉢具足。成就戒。過半月。後佛爲長爪説法。
時 P:462a 舍利弗得羅漢(略抄)。未知目連何時得果。或是文誤。應云並得戒也。
又准此論二人亦是善來得戒。如衆星遶月者。此出論第三。彼但云如梵天遶梵
(乃至)如小王遶輪王。決主以義引之。但加此二人者。富樓那等非無加被。但專
二人也。法華云我等雖爲諸佛子等者。問。是迦葉説。何引證二人加説。答。擧一
例餘也。爾時須菩提作是念言等者。問。善吉不可自生疑也。故論云。爾時衆中天
人菩薩作是念(云云)。又答須菩提説等者。論無答字。但云是故。次言須菩提説
(云云)。又大梵王尚不能説者。論意梵王是大菩薩。故況善吉也。惡口車匿依梵
法治説那陀迦旃延經者。車匿者佛之庶弟也。探玄記云。梵檀治之。此云默擯。迦
旃延經此云離有無經(云云)。跋摩偈有四十六行者。高僧傳第三只有三十六行。
又明。得初果已。次云那彼阿毘曇等。後云進修得三果。與決文異。補注云。今文
誤也。或有別出。第二僧祇名★那尸棄者。應云第一。見盡思存尚未名薄者。論無
未字(更檢)。而言不是菩薩者。大論引迦旃義中云。跋致已後 P:462b 名菩薩
(云云)。青黛塗支佛塔者。論云。於支佛塔青黛壁作支佛像。又二十九云。値支
佛塔餝以來。盡莊嚴支佛像。若藏若衍何處説是語耶者。問。優婆塞戒經第二云。
菩薩修是三十二相業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菩提(云云)。既有此文。何云無説。
答。彼於第三僧祇雖有此文。初二僧祇無其文故。又彼經雖云第三僧祇了了知等。
實是百劫。故異三祇。首楞嚴説四授記等者。名與本經異。恐是梵本不同。或今取
彼經四記八記。或隨義引。已不知者是密記。已他知者是現前記。云何二僧祇不知
作佛者。論云。何言二僧祇知受記而不自説。二乘及菩薩尚不能分者。此文極略。
論云。是般若無量二乘乃至初行菩薩。尚不能知其邊崖。十地住菩薩乃知。云何汝
言能分。大地七分名般若。是事以算數法能分(云云)。又分字誤。應云不能知也。
藏衍等經亦無此説者。問。大論引迦旃義云。如經中言。弗沙佛觀釋迦心。未純淑。
婆沙云。如契經説(云云)。既引經説。何云無説。答。論云。三藏摩訶衍中無此
言。自出汝心。汝但見釋迦於寶窟中 P:463a 見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讚。彌勒
菩薩亦種種讚弗沙佛。但阿婆陀中不説。汝所不知。無因縁故。便謂彌勒弟子心不
純淑(略抄)。婆沙論所引經。多在阿含。而此二聖前後之文。阿含中無。亦世流
布大乘中無。故云三藏摩訶衍中無也。或是婆沙引相傳經。而世間無此經。故云無
也。著名字者爲説相好等。論云。爲著名衆生故説無相。爲知假名衆生故説三十二
相(已上)。決文誤矣。力無畏亦有相好者。論云。十力無畏功徳亦名有別相(已
上)。非色相也。丈六身邊至多則雜亂者。問。若爾。彌勒等而又大身。何故亦但
有三十二相。答。且約釋迦。故云丈六。非謂大佛有多相也。但云佛身以三十二爲
滿足耳。大論二十九。雖云丈六。若第四卷但云佛以三十二相莊嚴身。此兩處文並
引婆沙。而彼百七十七。亦云三十二相莊嚴佛身(云云)。不云丈六。故知。泛指
佛身。准今釋迦名丈六耳。問。若爾。何故觀佛三昧經十云。過去毘婆尸佛身六十
由旬。圓光百二十由旬。八萬四千相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無數金光。大論八十
八云。問。佛 P:463b 智無量。身相亦應無量。又佛身尚勝諸天王。何止與輪王同有
三十二相。答。三十二相不多不少。義如先説。復次有人言。佛菩薩相不定。如此
中説衆生所好。又衆生不貴金而貴璃瑠等。如是世界則不現金色。又衆生不貴纖
長指及網縵等。隨衆生所好而現。無有常定。有人言。此三十二相常定。以神通力
隨所好而現。有人言。佛有時變化。有時隨世界處生當處。不得言變化。隨此間閻
浮提中天竺人所好。爲現三十二相。有國土佛爲現十萬相。或無量阿僧祇相。或五
六三四相(略抄)。答。若依大乘泛論十方。隨應不定。如阿彌陀有多相好。下文
云。別圓相好多少不定。小乘但明此土應現。故有定相。觀佛經毘婆尸佛者。恐約
大乘機見。故彼經云。爲菩薩説八萬四千相好。長阿含説七佛相皆云三十二相。大
論八十八。具擧大小二義也。故四教義明三藏菩薩中云。問。何故三十二相。答。
成佛莊嚴法如是故。讚歎底迦者。應云底沙。故從毘婆尸佛九十一劫禪智二滿者。
文言略也。九十一劫後。樹下禪智滿也。若准大論三 P:464a 阿僧祇六波羅蜜滿者。
問。論第四云。從★婆尸佛至迦葉佛。於其中間九十一劫。種三十二相業因縁竟。
六波羅蜜滿(云云。即引尸毘王等事)。四教義第七列七次第云。一發心。二行菩
薩行。三種三十二相業四六度滿。五一生補處。釋六度滿云。此皆下忍智慧。能調
伏諸根。滿足六度也。四念處淨名玄第三同之。今云三祇。豈不相違。答。今對倶
舍樹下禪智。故指爾前名三祇。又大論第四云。菩薩入第三僧祇中。修三十二相因
(云云)。此以百劫總名三祇。今決亦爾。問。今文百劫前明六度滿。觀音玄云。
行此六度各論時節。尸毘代鴿是檀滿(乃至)劬賓分地是般若滿。如此修行至初
僧祇劫。不知作佛不作佛(乃至)百劫種相(略抄)。若准此文。初僧祇六度滿。
云何不同。答。今文不次列耳。觀音玄上文。廣明菩薩諸行及六度行。故結云如此
修行。次云至初僧祇者。更明三僧祇相也。大論十六云。見燃燈時得無生忍。六度
滿(云云)。此依大乘也。天台止觀私記卷第六(本終)。P:464b 止觀私記卷第
六(末)。 叡山沙門證眞撰。爲金剛藏菩薩説者。
經云金剛慧菩薩。文雖有十義但似九等者。彼經只有九番長行偈頌。而於經初佛
現瑞相。有千葉蓮華。忽萎變。内有化佛。放無數光。時金剛慧疑問此瑞。佛言如
佛所化蓮華萎變。化佛在内如是。我以佛眼觀一切衆生。煩惱中有如來智眼。有如
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是第一譬)。又善男子譬如天眼等。如決所引(是第
二譬也)。然決合引初二。於初文中不引譬文。問。既引初二喩。應云已下八譬。
何云九譬。答。更引第二譬偈頌。故云九也。L:11B:6正修陰入_4 破遍_破入假
文從空入假破法遍者。問。假觀破塵沙。何故此中但明知病識藥等相。不明破塵沙
義。如入空觀破見思。中觀破無明也。答。若准中觀。觀於二智。假觀應觀空智。以
四句觀令不生也。故下文云。但觀空智能令不空。於一心中點示萬行。即發法眼。
遍知藥病。故名假觀。文當作醫王是入中慰喩 P:465a 者。作醫王言雖以入假。而
證法性作大醫王。故云入中。彼經三觀皆約利他。文入假慰喩有五意者。此五少略
維摩疏。彼以初二爲一。開第五爲二(云云)。非軒冕之謂者。今人貪榮位。戴冕
乘軒。用爲得志也。冕已辯反。大夫已下冠也。軒者車也。無畏王子大悲太過者。
王子大悲太過賊起。民荒國亡位失。此亦偏過。文就前根本都合三百四十八句者。
謂於百九十二更加十二句。四十八悉檀。九十六性相空也。問。開前十二爲四十八。
開四十八爲九十六。開九十六爲百九十二。云何至百九十二還加本句。答。今見重
教。非是頭數。但次後明起見。久近時時別。數謂先起十二。次起四十八。後起九
十六等。故各別數也。思惑重數。亦云足前合爲一千等。例之可知。文信法各有八
者。信行止觀各有四悉。故爲八也。法行亦爾。見圓頓文(云云)。心遊戰陳者。
春秋記合戰事故。遺教三昧經分僧五部等者。經律異相第十六具引之(云云)。
開元僞經録中云。遺教法律三昧經二卷。今尋未行其本(已上)。内典博要名曰
大 P:465b 遺教經。五部律等者。若依南海傳但云四部。又云十誦律非有部律(云
云)。諸經録等並同決文。彌沙塞部此云化地部。婆麁富羅此云犢子。迦葉遺此云
飮光。此律亦不來。但有解脱戒本。婆麁富羅部律本未來者。問。出三藏記第三明
五部律云。一薩婆多十誦律。便婆掘多本有八十誦。掘多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
刪爲十誦。二曇無徳四分律。梁云法鏡。又云雲摩鞠多。三婆麁富羅律説有我。名
僧祇律。律後記云。昔惡王御世三藏皆避。後還請沙門。闕律本。到祇★精舍寫此
律文。其後五部執義分不同。阿育王問僧。佛法斷事云何。皆云法應從多。王言若
爾當行籌知何衆多。既而行籌。婆麁衆多。故改名摩訶僧祇。此云大衆也。四彌沙
塞律。名五分律。五迦葉維律。一云迦葉毘。此律不來梁地(已上取意抄)。云何
相違。答。五部律名出大集經二十八。彼出五部已。又云。遍覽五部。名摩訶僧祇。
故知非是五部中婆麁也。僧紙是別部。故諸師解並同決文。僧祇爲根本分出前五
者。問。記一。決四以八十誦爲本 P:466a 而出三藏記八十誦者。是十誦律。故知應
以十誦爲本。答。依大集經僧祇是總。涅槃道暹二云。首疏云。總別有其六部。僧
祇是總。五是別抄。文云僧祇是根本部。餘是五部。明知有六也(已上暹)。四分
抄等并同決文。而云八十誦爲本者。東春云。八十誦根本祇律部也(已上)。然八
十誦爲十誦者。未勘出處。問。薩娑多曇無徳等。並在佛滅後三百年後。豈育王時
五部出世。答。分律爲五。雖在育王。而部不同興在後代。文大品有三種法施等者。
彼經但列二種。四攝品云。法施有二。一者世間。二出世間。世間者。謂不淨觀。安
般。十二門禪等。及餘共凡夫法。聖法者。謂三十七品。三解脱門。四果。支佛。阿
耨菩提。又云出世法。謂三十七品。三解脱門。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五百陀羅
尼(取意略抄)。於出世中有二乘法及佛法。故以義分二。如楞伽經以凡夫法爲
世間。二乘爲出世。菩薩爲出世上上也。又云大品世間中不云三歸五戒等。今以義
加(更檢)。大經在法華後已開權者。問。成論第一讚法寶中云。有聲聞説經諸天
神説經。皆從佛 P:466b 出。皆傳佛語。故言獨佛説。如比丘中説佛法。名佛所説。
弟子變化。諸天所説。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説(略抄)。此論所説。應非開
權。若爾兩經何必開意。大經中説外道常樂等。名皆盜佛法。先佛法滅轉爲外計
(取意)。若爾非開權意。彼疏云。有二解。一云本是佛説。一云佛化身説。如遣
三聖。若開一切文字。皆是正法。答。經意多含。今出一義耳。金光明至此乃密示
者。問。金光明經爲在法華前。若在前者。彼經空品云。無量餘經已廣説空。彼疏
云。此經屬方等後分。指般若爲廣説。於義無妨(云云)。若在後者。決云。大經
在法華後。金光明此乃密示。答。法華後也。眞諦三藏西方傳來在法華後。誰可疑
耶。而云密者。雖在後説。猶屬方等。同前番。故不可顯説。金光明玄云。眞諦云。
此經在法華後。涅槃前九十日。告波旬。却後三月吾當涅槃。信相聞斯。故知。八
十應滅。是義不然。唱入之旨非獨告魔定在三月。法華云。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普
賢觀亦云。當般涅槃。諸經唱滅非復一文。何必九十日耶。縱令三月爲屬第 P:467a
四時。爲屬第五時。若屬第四。法華已捨方便。此中何得更許三乘得懺。若屬第五。
何故復言在三月前。進退無據。兩盈不攝(略抄。彼指他師法華爲第四。涅槃爲第
五時也)。問。既破他師在法華後。故知在前也。答。此破告魔三月之説。非破後
説。大師既約法華觀經唱滅之言。故知。亦在法華後也。問。空品一文雖屬後番。
何妨餘文多是前番。故空品疏且指一文。不可依彼總屬後番。答。彼經但是一會之
説。既非多會。豈彼一文是他會説。諸經會會如玄第十記。二徳文異者。問。文云。
禮是酒戒。智是不妄。信是不婬。故三徳文異也。答。或是止觀本不同。又唐印本
無二徳文異之一句也。又唐本止觀云。禮是不婬。智是酒戒。信是不妄。圓頓同之。
是則五同也。肇★者(音不)。瓦器盛酒漿。鼓之以爲節歌。脾爲司空者。此中脱
腎藏也。禪門次文云。皆爲大海。中有神龜呼吸。元氣行風致雨。通氣四支。文知
諸法差別是等智者。問。先明世智。何重云等智。文闕法智。何不擧耶。答。法智准
此智可知。故略不列世智等智。且約異名。故別釋出。或 P:467b 等字誤。應云法智。
若依圓頓無等智。但有九智。文元古混沌者。天地未開之時名也。亦名元氣。亦名
大素。清淨法行等者。諸文引用不同。淨名玄。涅槃疏等云。迦葉名老子。光淨名
仲尼。儒童號顏淵。破邪論等云。儒童稱孔丘。光淨名顏回(云云)。應是經本不
同。文觀上上根授藥等者。問。別教十行出假授他圓教不。若云授者。別不知圓。
豈授之他。若不授者。今文及諸文皆云十行横學四教十六門也。答。異義不同。今
謂不授圓教。今開五門。一立道理。二引文證。三遮外難。四破異義。五詳無作。初
道理者。上能兼下。下不知上。豈別教人能知圓教。又藏通菩薩不説勝教。豈別菩
薩獨説勝法。又若別菩薩能知圓教。其圓何非行位不退菩薩所知。又別教教主既
不説圓。菩薩何處聞之能説。又別佛尚不説圓。況菩薩説圓耶。又至十廻向。始薄
知圓。豈於十行知圓授之。又別教所化唯是九界。其佛界機非別菩薩法眼所照。既
不知病。何與法藥。次引證者。玄文第六明四教主利益。已結云。前三教益劣
P:468a 不應勝。勝則兼劣。籤云。住行猶迷。廻向薄知(已上)。十行既迷中道。
豈爲他説。弘決云。通別入空但照六界。兩教出假長短不同。尚未能出佛法界假。
豈能九界見即中耶。是故兩教與圓不同(云云)。既云未出佛法界假。故知不授
圓教法門。今文別教出假明四四十六門。其中上上法藥即是圓教。而弘決云。應知
此中若全不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則能授他圓教四門(已上)。言元
意者。謂破法遍有二。一者次第。二不次第。初次第者是別教意。而於文中六處明
圓妙藥。呼爲六處元意。謂今止觀但以圓教爲本意。故於別教中處處明圓。故別十
行明圓法藥。此明兼明文之元意。以實不能授他圓故。然非直明圓。故非六處攝。
於別十行中兼明授圓教。故名兼元意。又第一卷。明別教發心縁無量四諦。即明四
種四諦。亦列圓教四諦。弘決一云。雖有無作滅位之名。但是別人初地位耳。若爾
道諦何故具列紆直二道至寶所耶。答。此約教證二道以説。故四念處中問曰。別人
既有無作四諦。無作既勝。何不縁勝 P:468b 而發心耶。答。別家以無作是果。果不
通因。故不縁之。雖遠期中。正意是縁無量發心。初地無作由之而得。故曰至果方
成無作。若爾只應列地以爲無作。何故備列圓位始終。答。在教道時。但云地上。
若入證道即是初住。地前即成住前諸位。故寄此中備列諸位(已上決文)。初心
既爾。十行例爾。故知。地前無作但從初地證道得名。非於出假實學無作。問。若
爾今文上上法藥。亦應約證道。何云元意。答。亦必應有證道之義。然今文中。六
處明圓。以爲元意。准彼意故。十行中圓亦名元意。大唐仲閔師憲章云。別教地前
凡明圓融。莫不是兼文之元意。莫不是依證道預説。點此一意。衆滯自消(云云)。
第三遮外難者。問。若爾。何故諸文明別十行用四教十六門。答。別教出假者。觀
如來藏無量因果。其中實報土因果者。別教地前亦知。亦説。而是圓法。故出假中
必明圓法。而此圓法在地前時。但名無量。若約證道即是無作。故十行中必無無作。
而於出假必須明圓。四教義第九云。觀如來藏無量四諦。爾時無作亦名無 P:469a
量(云云)。如第一卷記。問。記第三云。別人利物横具諸教乃至圓教。今從極説。
故展轉比乃至地住。方乃具足(已上)。既云乃至圓教。故知實授圓。答。亦同諸
文約證道耳。實至初地方具四教。故云地住方具足也。問。淨名暹記云。雖是十行
菩薩。爲化衆生則用通相三觀。以釋出假。同涅槃玄記。云十行菩薩雖未親證無作
實理。而能説之(已上)。故知雖別亦用圓也。答。不必須通。非聖師故。又淨名
記違本疏故淨名疏第七。明通相三觀中云。從空入假而受四教一十六門。問。若入
假受圓教四門者。何須第三觀。答。觀此經意必須通相入假釋也。記云。答。觀此
等者。然此通相三觀之圓。但前二觀唯云空假。未有一中一切中故。故須更明圓教
四門。以圓四門始末皆悉入中故也。是故更須説第三觀(已上)。暹云。何須第三
觀者。此問意者。亦出假位只應約於無量四諦等一十二門。何故復云受圓四門乎。
答。意者雖是十行菩薩。爲化衆生則用通相三觀。以釋出假。空中亦然。故須説之
(已上)。私云。彼疏答意云。通相假 P:469b 觀但是別教。未有一中一切中。故未
有圓觀。既是別教假觀。故實不用圓。故更明第三圓觀也。而暹解違疏記文。又同
疏第六暹記云。藏含當教四門。通含八門。別含十二門。圓含十六門(云云)。亦
違此自語也。問。籤云。即此自行而用化他。故十行中横辨此四。全爲利物。所以
四相各附彼教而爲相状(已上)。自行既實有圓。即用彼化他。豈實無圓教。又八
教大意云。別教四教。法四。人一。答。唐彦倫師精微集會籤文云。十向圓修亦可
由實道。十行無作且順權方。良以修中之位已深。出假之位尚淺。位深故知。昔日
化他無非妙行。位淺故知。將來自行亦是但中(已上)。四破異解者。或人云。籤
云。各附彼教而爲相状。故知別教之中四教義。似四教實異四教。故十行中實授圓
教。而非圓也。難云。大經聖行生無生等。全同藏通。不可云異。又觀音玄云。漸學
四教。名曰別教(云云)。何異四教。又玄文判方等。涅槃。別教三種四教不同云。
別教四教後見佛性。不云四教相異方等涅槃經也。又諸文所明。別教四教與常四
教。都無不 P:470a 同。如玄文次第五行及。止觀第一等。止觀云。事相次第不殊三
藏。但以大涅槃心導於諸法。以此異前圓頓。止觀云。生滅之觀不殊三藏(云云)。
觀心論疏云。禀別教者始心即知常住佛果。但佛果玄微不可即事而頓修。故從微
至著。初觀生滅。不異前三藏觀法。但三藏不知常住佛果。以此爲異耳。次修體法
亦不異通教。通教似同三藏偏眞。不求常果異別教耳(云云略抄)。又別人漸行
則同漸次止觀行人。彼既四教。此豈不然。又與四教不同。其相如何。又地前學圓。
實異圓者。何云約證道耶。又別教出假。爲藏通人即説無量四諦中生無生法。若實
非是藏通法者。不可對彼藏通人説。故籤云。即此自行而用化他。然云各附彼教等
者。彼第四云。今此四諦雖並在別教。既約生滅等四。竪判一教。別教菩薩即此自
行而用化他。故十行中横辨此四。全爲利物。所以四教各附彼教而爲相状(已
上)。意云。別教菩薩從淺至深。立四教行。即自四教行而現化他。爲四教機説四
教故。所以四教相各附彼教而爲相状。不 P:470b 別明也。籤意如此。非謂異彼方
云附也。若別四教異常四教者。應明彼異四教相。何附本四教耶。問。四教義第一
云。問。別教亦説戒定慧。何故不名三藏教。亦説無生空理。何故不名通教。亦説
中道一切種智。何故不名圓教也。答。別教恒沙佛法。無量戒定智慧。異前生滅戒
定智慧。故非三藏也。雖説空理是不可得空。非是但空。不與二乘同見。故非通教
也。雖説中道一切種智。非初住發心即具一切種智。故非圓也(已上)。故知。無
量四諦中無生不同通教也。答。此指中道第一義空名無生空。故非但空。非指十住
入空理也。何者十住入空理非當教理。彼是中道前方便也。不可難云別教内凡有
無生理。故應名通教也。彼問意云。別教中道亦是無生無滅畢竟空理。其名既同。
無生空理應名通教也。又十住界内無生空理即同二乘。何云不與二乘同見。亦是
但空。何但云非但空耶。如淨名疏第九釋。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云入但空無
生不可得空無生。而權巧出假普示界内外生 P:471a 死。道暹云。先入空。於空即
見不空。故云不可得空無生也(已上)。故知中道亦名不可得空也。問。若以中道
名無生。空者何故重云雖説中道。答。且附二名。故重云也。謂別中道既是無生。
應名通教。亦是中道應名圓教也。若以十住空云非但空者。則違諸文。又四教義云。
問。圓教亦有戒定慧。何故不名三藏。亦有眞空之理。何故非通。亦有歴別階級法
門。何故非別。答。圓教所説戒定智慧。皆約眞如實相佛性涅槃而辨。豈同三藏。
佛性眞空平等之理。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何況得入。故非通也。種種法門實相相
應攝一切法。是故非別(略抄)。此之眞空的云佛性。即是中道。非眞諦空。別教
亦爾。四念處三云。問。有門可明佛性。空門云何有佛性。復濫通教。答。別教是不
但空。所以得見佛性。通家但空局。不但空廣。廣局云何相並(已上)。彼明別教
四門空門云。衆生佛性猶如虚空。畢竟清淨。問。金光明空品疏明折法生法二空竟
云。通菩薩觀亦然。是爲菩薩二乘折生法二空相。若論別菩薩體空與其永異。如見
P:471b 鏡捧懸。體其虚不勞尋檢(云云)。故知通別二空異也。答。彼通別者。非
通別教。只是以小名通。通三乘故。以大名別。別爲菩薩。故別觀終結云。雙亡雙
照三諦朗然。非前非後(云云)。又或古徳云。十行出假亦授圓教。佛在世時能聞
佛説。傳以利他。又佛滅後有所説教。故依彼教能習四教。以之利人。聲聞下位。
於般若轉教。況別出假菩薩。久習道種智。已斷塵沙耶。故弘決云。門門之中論四
悉者。以十六門有佛本經。菩薩出假。更於四門各申佛意。以利於他。即是假智之
正意也(乃至)應知。此中若全不兼文之元意。如何次第出假之位。即能授他圓
教四門也(已上)。言元意者。是正意也。又上文云。後代澆漓直用佛經。於其無
益。菩薩觀機通經作論。是入假正意(云云)。難云。若聞佛説傳利他者。藏通菩
薩亦應爾也。若據轉教。藏通菩薩亦應授圓。又轉教與出假。其義不同。達藥病源
鑒機説法名爲出假。只傳佛言名爲轉教。若以轉教名出假者。二乘於般若應名出
假也。又佛滅後聲聞。亦以大乘授人。而非出假。P:472a 不了達故。弘決明二乘云。
但於般若義以出假(云云)。若弘經作論爲元意者。雖欲造論。既不知圓。豈弘圓
耶。若造論弘圓者。藏通菩薩亦可爾也。又造論爲元意者。六處元意亦應造論。正
意與元意其義不同也。或人云。十行漸近圓教。故授圓也。難云。若爾藏人近通。
應授通教。通人近別。應授別教。何故不爾。或云。別人既知中道。故所學藏通等
非實藏通也。難云。別人既知但中。故所學中不可有圓。又自雖知中。而以藏通觀
爲助道。彼助道觀全同本教。故以彼教即授藏通人。彼所化人不知但中。豈異本教。
又若知中故異本教者。涅槃四教亦應異本教。彼經所化人。亦知中道。權用藏通。
即名四教。不云異常途四教也。五詳別圓二無作者。問。別教無量四諦中無作。與
圓無作。爲同爲異。若云異者。以別名無量。以圓名無作。豈以別教亦名無作。若
云同者。玄文云。乃是無量四諦中之無作。非是發心畢竟二不別無作。答。別教四
教之中圓教即名無量四諦中之無作。其圓既同。無作豈異。但別圓無 P:472b 作爲
不同者。別教無作非初心修。十向方修。登地方證。若圓教中從初至後。皆觀此理。
故名發心畢竟二不別之無作也。又止觀第一及諸文中明無量中無作。即明圓四諦。
亦名地前修圓也。又四教義云。問。別家有無作。何不縁發心。答。以無作證果時
名。非不思議無作也。四念處云。別家以無作是果。果不通因。弘決第一引之爲證
道也。又四教義第二明圓無作四諦云。無作四諦者。如涅槃經明。約一實諦而辨四
諦。即是無作四實。約實明四。實不作四。故名無作觀。四得實故名四實諦也(即
引大經一實諦文)。又第九明別教十向云。從無量四諦學無作四諦也。約貴説四。
實不作四。故名無作之四諦觀。四得實故名四實。因名無量。得果名無作。證果斷
苦集有道滅。非圓教之無作也。今立無作四實諦名義意在此(次引大經一實諦
文)。又第十一明圓教無作四諦云。約一實以明一實諦不作於四。不自作四。不他
作四。亦非共作四。亦非無因縁而作四也。而説爲四者。此是無作之四。此四畢竟
不可得。即是一實諦。名爲無 P:473a 作四實諦也(云云)。別圓無作其義不異。
何云有異。問。四教義云。證果斷苦集有道滅。非圓教之無作也(云云)。故知不
同圓教無作。答。即是別教至初地時。始證無作。故云斷苦集有道滅。不同圓教發
心畢竟二不別之無作。故云非圓無作也。若無作相貌不同者。何引大經一實諦爲
別無作耶。問。無量四諦者。約界内外廣作四諦。二種生死因果爲苦集。以界内外
三乘智斷爲滅道諦。別教中無作四諦者。唯於界外迷但中理爲苦集。悟此中道爲
滅道也。故異圓無作也。答。若如所言。是無量四諦中之少分爲無作也。而諸文中
無量無作各別明之。又不可云約實説四。又約但中爲無作者。何云初心不縁無作。
至證果時名無作耶。又諸文但約圓中爲無作四諦。非但中也。文三僧祇正入假位
者。問。菩薩恒務利物益他。云何空過初二僧祇。又此三根出假之位。有何證據。
又婆沙等云。菩薩同是第六種性。今判三根大有利鈍。答。今以義勢准望三教。外
凡出假爲上根。故初二僧祇。雖有利他今以弘 P:473b 經爲出假。故於此弘經有進
退也。雖同利根。而有進退。如釋迦彌勒自行化他有不同等。問。若早出假不經三
祇耶。答。弘經利物雖有進退。同修萬行。故皆三祇。如釋迦佛。雖極精進於三祇
内但超四十劫。故必無超一二僧祇。又如通別早出假人。非必超劫。當教皆云經爾
所劫。文極鈍菩薩亦應同此説者。問。通教鈍根菩薩。於當教有出假耶。若云有者。
今云同二乘説。又云佛於法華中。破其取涅槃心。弘決云。入實已後。方運大悲名
爲出假。玄八云。無大悲心得空則止。若云無者。既是菩薩。何無利他。故籤一云。
鈍根菩薩義同二乘。後能出假。文略不説。答。鈍根菩薩多無出假。故諸文云。鈍
同二乘。但發大心期作佛。故雖名菩薩。而通菩薩先入空。故鈍人無方便。沈空取
證。不能從空方出假也。而籤云。鈍根出假者則如今文。至法華中方能出假。而彼
玄文不説此事。故云略也。非謂當教有出假也。問。文云。下根斷惑盡。方能出假。
若無當教出假者。則闕下根出假也。答。文云。下根斷 P:474a 惑盡方能出假。佛於
法華中起方便慧。今判此爲下根耳。決云。謂二乘人。鈍根菩薩。至法華中方皆入
實。入實已後方運大悲。名爲出假。若不來至法華座席。如是之人多取滅度(已
上)。故知。不能當教出假。又文云。若七地者。爲大品所呵。有大鳥而無兩翅。從
天而墮。至于六地。若墮二乘(云云)。決云。若入七地已墮二乘(云云)。大鳥
譬者。是大品中。六十菩薩退爲羅漢。故知鈍根沈空取證。方入無餘。豈非二乘耶。
具如玄文第八記。但鈍人中根機不定。何必一向無出假者。一家諸文據大旨説。據
極鈍説故。文云極鈍菩薩。若復有人至判爲漸教者。慈恩云。法華望一乘爲漸。望
菩薩爲鈍。既不云但被小乘。何引菩薩破之。此中是破澄觀師也。唯識外更云復有
人若是。慈恩云。何引玄文爲難。補注云。三大部記中所破。並是觀師也(云云)。
具如玄第一記。既未遊漸此即頓人者。問。何以得知未遊漸耶。法華會人多經漸故。
答。不論在座及不在座。但以直往菩薩名未遊漸。從小漸入名經諸味。此人既非先
受小道。故 P:474b 屬直道。故決云。豈從數千二乘之人及鈍菩薩而判妙教。若依
義例。本門得道並屬頓人。彼中必有頓人故也。既非一向。故今不取。文第二地名
菩薩神通者。問。云何性地名神通耶。答。此中見地初斷惑。故名爲初地。故云斷
見惑已。薄地爲第二地。故名神通。第二本云。過見地。名薄地。是菩薩修神通。文
若七地者爲大品所呵等者。問。彼經大如品中説眞如時。六十菩薩漏盡得羅漢。昔
行五度無般若方便行別異相。不入菩薩位。故得須陀★乃至阿羅漢(云云)。即
云漏盡得初果等。故非七地菩薩退也。答。如玄第八記。文若墮二乘方便道等者。
問。通教斷惑菩薩。退作二乘耶。若不退者。今文云退。亦如玄記。金翅鳥如人間
孔雀者。論云。如人間鳥雀(更檢)。問。金翅鳥身長三百由旬。諸天身不過倶盧
舍。何同人間雀。答。只云天中鳥。故喩人間雀。非謂大小。身大者多習六度無翅
者。無方便智者。問。論云。身大者廣集五度。無兩翅者無般若。無方便(已上)。
答。既有三空。故云有般若。而不得般若意。故亦 P:475a 云無般若。文云。三空身
肥。出假翅不生。主黄家門者。王門曰黄闥。閹人主王門名黄門也。無婬志故主王
門也。佛言三意故記等者。此引七卷本。彼不云三意。經云。我爲入無餘涅槃界故。
密勸令彼修菩薩行。此界他土有諸菩薩。心樂求於聲聞涅槃。令捨是心進修大行。
故作是説。又變化佛與化聲聞而授記別。非法性佛。大慧授聲聞記。是祕密記(已
上經文)。問。何爲入無餘涅槃聲聞受作佛記。何時記之。答。十卷本第七云。我
爲曾菩薩行諸聲聞等。依無餘涅槃而與受記。意云。退大聲聞中。若當入無餘者。
即授佛記。密勸大行。故守護章下上云。若其定性過去退心必蒙佛記。雖亦入寂未
必要滿八萬劫等。或可雖滿覺後稍利。若不爾者記應無益。今此且明涅槃意。記八
萬劫等並不遇佛必不得記。或雖遇佛不遇法華。故亦不記。並入寂中經八萬等
(云云)。私云。法華餘國受記之中。或有此人。問。此之三意即同法華。初云無
餘。是餘國記。次云爲菩薩。此同授記品疏云授二乘破欲退入 P:475b 小菩薩。三
云化佛亦同法華應佛與應化聲聞記也。答。經文云授聲聞記是祕密記。既云祕密。
即是不了。故異法華。法華正爲現座入實。不爲無餘。破退大者亦是傍益。正爲實
行聲聞。應化是傍。經云。化佛説法非自證正智(云云)。故但通途云當作佛者。
問。法華何文授菩薩記但云作佛。若指本門者。此外別明本門記也。若指法師品初
總記者。彼有三乘。非只菩薩。又彼是流通。但云聞經皆與授記。非是現前正與記
也(更檢)。涅槃偏被末代者。問。豈無現座益。答。且據贖命之名耳。如玄第三
記。文五品弟子至何待六根者。問。若准通別。應以初信爲中根。以五品爲上根也。
答。義有多途。進退無在。文初心之人至豈不即假者。問。第七卷明能安忍云。入
初品等將養道牙。不應利他。今何云出假。答。彼約末代下根之人。今泛論三根。
故上根人雖渉事紛動。不破道牙。不輕菩薩即其人也。亦約觀行論坐道場者。問。
大品是約聖位。何約觀行。彼無成道。何有道場。答。妙理爲場。圓觀爲道。照了
P:476a 爲坐也。然大品文正是初住。今借通證初後心故。故云且約通説。文中上乍
有進退者。問。若爾三藏初二僧祇。通教薄地。別教十住。亦有退耶。若云退者。婆
沙云。若起佛種性順解脱分已。即有不可轉極猛利。故疏第二判通教云。從初地至
六地不退爲凡夫二乘。又別十住亦不退也。答。婆沙但云不轉向餘乘。非謂全不退。
故亦常退起煩惱也。通教聖位亦退。如玄記。別教六住退如疏第五抄。圓第五品如
玄第五記。又圓頓云。若取下根者。通教七地。別教十行。圓教六根。一者依教故。
二者不退(云云)。不云三藏。文三根入空等者。問。三根各有情似眞三。何以此
三分對三根。故於空觀無三根別。故下文云。初觀不見三根修位。答。且約三空假
立三根。此乃一人淺深且名三根耳。文況不能爲劣耶者。此中以多入爲勝別。以偏
入爲劣別。文動經無量阿僧祇劫者。問。通教出假亦經塵劫。何只別圓經僧祇劫。
又於因位世世結縁。至果。八相。豈非有始終耶。答。別圓眞應。證中之後。世世結
縁。番番八 P:476b 相。故於塵劫皆有始終。若藏通菩薩但有一番結縁成就。若成
佛已。還沒無終。雖有結縁但補後佛。無未來化。有始無終也。又第二本云。通教
出假不能深達。亦是神通非是應同。所以者何。應之爲體。有始有終。應入生死。
三阿僧祇爲作父母。調伏化度。然後作佛(乃至)無而★有。暫出還沒。一時之益
有始無終(云云)。問。別圓出假何云三僧祇耶。答。泛論菩薩。皆經三祇。是故
教教皆立三祇。文別教十行入假利益義同通教者。問。十行出假亦化界外耶。若云
爾者。圓頓云。十行入假亦但是化。終非應義。道種智法眼止齊界内。亦化衆生不
名淨佛國土(云云)。若不化者。既斷界外塵沙。不化方便土耶。答。通界外也。
而云止齊界内者。是齊等界内通教也。故今文云義同通教。文灰身入滅。非淨佛土
者。有與奪義。如第三記。大經如來性品云象示盲人等者。在第三十卷師子吼品。
大經十八云譬如二人等者。文在第八如來性品。優鉢羅華神白者。此云青蓮華。何
云神白。大日經疏云。優鉢羅有赤白二色(云云)。文障 P:477a 通無知既破雙照
二諦名破法遍者。決云。此示中道破無明也。問。是結入假破法遍。故指塵沙名障
通無知。何約中道。故文結云。約二觀後結破法遍。況復次別有中道破法遍。故下
結云。前兩觀後已結破法遍。今中道(云云)。圓頓云。若六根淨時。分別一切大
千衆病。於一句中通達無量諸佛説法。一切能受持。是時有少多氣。分入相似。破
法遍相。是名破法遍也。此是就兩觀後作一番結(已上)。答。破無知既破者。是
明假觀。此後進中道。故云雙照也。文不次第破乃名爲遍者。問。若爾三惑同時斷
耶。答。決云。復約不次而論次位。即是六根麁惑先除。具如玄第五記。B:6正修陰
入_4 破遍_破中道 文雖無別理而有不生不滅中道之
名等者。問。既無別理。何有中名。答。爲欲通入中道義故。不同三藏。如第三記引
圓頓文。文照此二諦縱容中當名中道者。問。二諦之中則以眞諦爲中道。何故以二
諦縱容名中。答。雖標二諦。意取眞諦。此眞縱容中。當名中耳。文別除兩惑歴三
十心動經劫數者。問。別教入空經多劫耶。若云經者。斷四住 P:477b 非難事。何經
多劫。如二乘及三藏菩薩入空不經劫。若不經者。文云。除兩惑經劫。金光明疏云。
若通教菩薩從空入假。動逾塵劫。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作行。若別教直行一行。動
經無量阿僧祇劫。答。菩薩萬行始終無廢。故十住位亦經多劫。非爲斷惑故經劫也。
然云十住入空者。從多從正。故云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菩薩不欲速斷結故。廣
修萬行。斷一分結。亦經多劫。亦斷一分。故仁王云。習種性中經一僧祇。十行二
祇。十向三祇等。若依梁攝論。住行向地各經一僧祇。(乃至)通教人空例亦應爾。
或云。七住已前斷見思位。只經少時。於後三住廣集法藥。容歴劫故亦云十住經多
劫也。若其十住入空方便亦可歴劫。如二乘人於方便位經百劫等。私云。別教長遠。
於一一位廣經劫數。豈七住位不經劫耶。次第行者借使一生至兩惑先除者。問。何
以得知此等四類不經劫耶。如別圓接通及圓接別。並於本教通則之位。斷二惑時。
豈只一生。即如今云別除兩惑動經劫數。此人圓接。豈是一生兩 P:478a 惑除耶。
答。既云借使。是假令也。大經三十師子吼中明無縁慈等者。問。經説衆生悉有佛
性得菩提。如磁石者。以有佛性。因縁力故得菩提(云云)。非明慈也。答。今借
佛性釋無縁慈。其義同故。天子宿發圓菩提心者。問。淨名疏云。彼諸天子。曾聞
權教大乘發心(云云)。豈不相違。答。彌勒爲天既説別教。豈不照機。故云權教
發心。若據淨名以圓令悟者。即宿發圓心。各據一義。或天子宿聞權教。而以實相
毒置其中。二聖共成其道器耳。文寰中者。胡關反。王者封畿内縣也。文不動不退
方名薩★者。決云。引金光明薩★王子。問。今文。依大論第五釋摩訶薩之文。何
云引經。彼經無不動不退之文。淨名玄第二明安忍云。大智論説。能忍成道事不動。
亦不退是心名薩★。文正修中觀者。問。此中亦明三假四句。全同上文。入空觀相
何關中觀。答。此是無生門中破法遍。故中道觀亦約第一義空。若約餘門隨應可知。
又今是破法遍。故以四句約三種境。破其執心。不同直觀中道之理。又無明障中。
故觀無 P:478b 明自顯中道也。文今望中道智還成惑者。問。爲二觀體即無明耶。
若云爾者。三惑是迷。三觀是悟。云何二觀體是無明。故經云。無漏爲因。無明爲
縁。生變易土。若不爾者。文云。智還成惑。答。二觀體是界外苦集。故屬無明。實
非無明。故今文云。此二諦智與無明合。又云。此無明障依兩觀生(云云)。具如
玄第二記。問。無明云何依兩觀生。答。著二觀故。不斷無明故。弘決云。若著二邊
二智不滅。又以二觀斷二惑已。無明乃顯。故亦云生。文六十二見性與見思合者。
問。六十二見即是見惑。何云與見思合。答。古記云。慧性即見。而云慧性與見思
合者。惠性與見蓋一體之異名也。善能分別名慧。横執名見。其體雖一。而隨兩用
有二名也(已上)。私云。言見思者意指見思之無明也。謂見與無明合耳。文決謂
無明即是法性者。問。既了無明即是法性。即是正智。何以破之。答。但是觀解。未
發眞智。若著似解即是法愛。故須破之。圓頓云。如此計者非是悟心。猶是名字觀
行作如此解(云云)。闍王聞法得受記 P:479a 已者。大經十八佛説罪空。闍王聞
已自述伊蘭。不見受記。但佛説云。王罪空。故不入地獄(云云)。文天親明阿梨
耶識爲世諦等者。決云。天親地論法性依持。問。諸文云。攝論梨耶是無明。別有
眞如。地論梨耶是眞如。今文梨耶爲世諦。別有眞如者。應是攝論。何云地論。答。
止觀明攝論。決主別明地論。爲明諸門故。法性依持即屬自性者。問。文云。偏申
一門故。是明四門非是四性。以梨耶爲有門。以中論爲空門。言餘門者餘二門耳。
何云天親爲四性中一。中論是四門中一耶。故第二本云。天親申有門。明阿梨耶識。
以爲爲門。中論申畢竟空(乃至)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復如是(云云)。文餘
門亦應有菩薩作論申之者。問。佛地論第四云。菩薩藏。佛滅後千載已前一味。千
載已後興空有二論(云云)。此當護法。清辨。空有二論。又南海傳第一明天竺行
儀中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眞空。體虚如幻。瑜伽
則外無内有。事皆唯識。斯並咸遵聖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眞何僞(云云)。
准此唯有空有二門。不見餘二門。P:479b 答。准小四門。大亦例爾。恐是空有二門
盛興。例如唐土於小乘中毘曇成實二論興盛也。無明傾時法性尚無者。問。無明破
時即法性顯。何云無耶。答。法性之名就是假立。故證理時無法性名。欲斥於權是
故重序者。問。文云。凡有三處者。是標也。次若別接通已下。列三處也。何云重耶。
文若別接通七地論修八地論證者。問。若從舊説。證在佛地。何云八地論證耶。如
第三卷抄。四地爲上者。問。五地是何攝。答。義在左右。若據斷見爲上。除思爲中
者。五地是中根。若分二二爲三根者。四五是上。要記云。四五爲上(云云)。實
而言之三觀圓修者。問。別教十向爲修圓耶。若修圓者。圓教非別行位下退所知。
云何十向修圓法門。又若十向修圓者。應於迴向判有教無人。何於初地。若不修者。
弘決云。三觀圓修。四念處云。迴別向圓。諸文云。十向修無作。登地證無作。答。
和漢諸師各有異説。今謂。別向修圓。若鈍根者向後方修。今明此義略開三門。初
明道理。次引文證。三遮外難。初道理者。若不修圓者。斷初地無明用何 P:480a 觀
智。若用但中觀者。無明力大。佛智能斷。彼但中觀既非佛智。豈可斷之。又無明
者是障界外理。界外理者唯是圓中。故非圓觀不斷無明。若用圓中觀斷無明者。地
前必應修圓觀也。無修有證不應道理。如被接人聞中修觀。方破無明。次引文證者。
四教義第九明別迴向云。事理和融得六根清淨。今文云。別教十向但云修中。弘決
云。言修中者。亦寄次第實而言之。三觀圓修。以二觀心修於中道。是故至此即名
圓修。故四念處云。別向圓修。即此意也(已上)。玄文第四明無作云。是如來行
名無作慧。修此慧時即得初歡喜地。籤云。此則實知眞斷。妙修理證。故知竪行住
行猶迷。迴向薄知。初地少證。即其意也(已上)。既云妙修。又云薄知。明知修
圓。又諸文常云十向修無作登地證無作。所言無作豈非圓教。如上已説。故亦得云
竪行四教。又弘決第三云。至迴向時方漸無執。分別品記釋別教云。後心能見帝網
之土。輔正記云。別人迴向後心。中觀成時。方能見耳。又云。中後不殊者。明別教
竪論般若。向後方修登地乃證。已同 P:480b 圓。故非所校之限。涅槃聖行品疏。釋
別教明圓慧聖行。暹記云。圓慧聖行者。則七二諦後圓及一實諦。向後方修。登地
方證。證則同圓。即是以次第顯不次第。所以今文始終明於圓慧。若依玄文第四。
地前非不修圓。登地非無有別。則前次第文通於別圓二釋。滿記云。圓慧行者。前
文七二諦第七中圓及一實諦。若論次第即屬別教。地前十迴向後心中修。此文即
初住圓信(云云)。已上諸文並云向後方修圓觀。問。云何二文不同。答。從義法
師四教記云。約行證道。若非別向圓修之因是則有果而無因矣。約説證道即是被
於圓修人耳。問。別向圓修爲初迴向。爲第十耶。答。瓔珞經中第十迴向。始修中
道第一義觀。且從下根。若論中上實通前九。故十迴向次第三觀。若入中道與圓無
異(云云)。精微集同之。第三遮外難者。玄文第三云。十迴向始正修中。此中但
理不具諸法。是故皆麁。登地爲妙。答。地前教道故。且約教道但中理也。或約鈍
人十向初心。淨名玄第三明別教中云。十迴向者是作無作四諦觀。得相似一切種
智佛眼。P:481a(乃至)問。既是別教菩薩。何得修無作四諦觀。答。此義交加。關
渉不易。具在大本。豈可即求決也(已上略抄)。道暹記云。此義交加者。如法華
玄。釋次第五行文中。或地前修圓。登地歴別。或地前歴別。登地圓融(已上)。
私云。此明交加之義。故引玄文。而淨名玄是指四教義。名爲大本。以四教義是淨
名玄廣本故也(出記第一)。故以四教義可詳此義。彼第九云。以無作證果時名
(云云)。又明十迴向云。從無量四諦學無作四諦。因名無量。得果名無作(云云。
具如上引)。既云無作證果時名。故知迴向實不修圓。答。既云學無作。豈不修圓
耶。但云無作得果名者。十行無量爲因。十向無作爲果也。問。若別十向修圓諦者。
應於迴向方判無人。何至初地。故和漢師。由有此難故不修圓。答。或云。且據證
道。不約地前。私云。鈍人亦至第十迴向方修圓。故至初地時。實證圓。故約初地
判。問。古記云。十向雖不修圓。但觀中道力。入地現前權門自開。中道理無二故。
例如三藏雖不修巧。藏人證時即成體空。理無二故(云云)。此義云何。答。修但
中觀自證 P:481b 圓中。行證乖角不應道理。藏通眞諦其例不齊。藏遍照眞雖同。
照俗是異。別圓證後照二諦同。又藏通照眞雖同。而藏證位不成通人。不修通故。
別人證中。即成圓人。以修圓故。若不修圓自成圓者。藏人亦須雖不修通自成通人。
何猶住藏。又生滅滅已不可復生。故自然證無生眞諦。其但中觀。如何自然成圓中
耶。又藏人雖證無生眞諦。而猶照於生滅之俗故説無生二諦。以爲入頓方便。別人
證後即圓初住。同照不思議二諦。故於證後不聞實教。故先改觀方證實理。經云。
無明力大佛智能斷。豈修但中菩薩智而斷無明耶。問。若爾。如何弘決云入地自證
權門自開。古人多依此文。云別向不修圓也。答。雖向圓修而未證入。若證初地地
前諸行乃至無始已來三道。此時開入三徳祕藏。故籤云。初地證同。義當於開(已
上)。十向雖聞開權之教。未有親證。故不名開。故云迴向薄知也。借彼發迹之語
以成開權之文者。問。是我方便文在藥草品。何云發迹。答。諸文引壽量品云是我
方便諸佛亦然。故知。今文亦然。故知。今文 P:482a 亦引壽量文。云如此之事。此
之一句在壽量品。故知。今引壽量品也。文遍法界作佛事不可限量者。若依此文初
住外用無齊限也。如玄第五記。從初至後皆除一分故名一破一切破者。問。初住亦
破元品無明耶。若云爾者。應入妙覺。若不爾者。何除一分。答。此望別教位位別
破。今於圓教分破一切。如一燈明分照一室莫不周遍。B:6正修陰入_4 破遍_横破
法遍 文破見有六萬六千五百六十止觀者。問。前文明見重數。總有
七萬二千三百八十四句。何故不同。答。上決云本多不同。唐印本同前文數。今本
誤也。圓頓文數大里(云云)。文不住見思無知無明布施者。決云。且擧十乘初三
文也。破遍文是無度入。問。文云。境智是初觀境。次云慈悲是發大心。今云三惑
是破遍也。故上無行門等。亦以三惑爲破遍也。是故應云無安忍度入也。又上無行
門。既有破遍。今亦有破遍。何云無度入。文仁王三處明金剛三昧者。問。觀空品
云。初地一念心即滅爲金剛。教化品説七地云。始入無縁金剛忍。説十地云。始入
金剛一切了。序品云。金剛智釋迦。此乃妙覺。P:482b 若爾有四處。又無初住。答。
雖多金剛今約部内三教。故云三處。別教初地即圓初住故云也。禪門章引云七地
初住佛果(云云)。今據因位不取妙覺。文經言佛有豈非斷道有耶者。問。此文爲
是妙覺智斷。又次云妙覺唯斷。若爾何故決云用在等覺。功歸妙覺。答。正斷名伏。
已斷名斷。故云用在等覺。圓頓云。金剛三昧無礙道斷。然後解脱道證。證於無惑
之處。故仁王有三處明金剛三昧(乃至)又云釋迦入金剛三昧。常途那言無礙道
有金剛。佛無金剛。佛是斷道。今住金剛三昧可是菩薩耶(略抄)。餘如玄第三記。
文華嚴云我唯知此一門即是各説入門等者。問。經云。唯知一法。餘非所知。故知。
不知餘法。何約自所入一法耶。答。經含別圓。故一法言亦通圓義。故依圓意由一
法入。非由餘門。即指自行而用化他。指自所入云知一法。文八千菩薩各各説之者。
問。彼經不見八千菩薩説不二門。答。三十三菩薩説不二門時。五千菩薩皆入不二
法門。得無生忍。淨名疏云。五千菩薩各説(云云)。又文殊入室時。八千菩薩從
文 P:483a 殊入。推知彼亦入不二門。各説自證。經文略。故不説之也。釋摩訶衍論
第二云。大本維摩詰契經説。文殊言。我等大衆。各隨所樂宣説。八千一種向不二
門。維摩詰爲我等離言説説。於是維摩詰默無所説(云云)。但此論僞妄。未可定
用。L:5B:6正修陰入_4 破遍_横豎不二 文此觀成就名初隨喜等者。
問。歡行即位。一念心中三觀起耶。若云起者。凡位未得法界圓理。如何一心三智
並起耶。若不起者。今文云只一刹那三觀三智(乃至)即是衆生開佛知見。此觀
成就名初隨喜品。圓頓云。一心中悟三智。知此心空識一切法空。於此空心即識假
名。即假知此空假。知非空假。即見中道。一念中悟總而明了。非是次第前空後假。
若得此一念心明時。即成初隨喜品(已上)。答。依大論文。三智一心本在佛果。
今圓教意。初心即學佛果智慧。故有相似觀。觀行並有一心三智。圓教外凡既得一
分證佛智慧。開佛知見。不同博地。淨名玄四云。從初假名心。即一心三觀(云
云)。或可觀行。但是學觀未有並起。文金光明稱爲應身者。問。合部金光明三身
品明應身云。是諸如來爲一切 P:483b 菩薩得通達故。説於眞諦。爲通達生死涅槃
是一味故。爲身見衆生怖畏歡喜故。佛法之本。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以願力故。
是身得現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背圓光。是名應身。又云。有四種身。何者有化
身非應身。如來已般涅槃。以願自在故遺身。何者應身非化身。是地前身。何者化
身亦應身。住有餘涅槃。如來之身何者非化身非應身是法身(已上)。准此經文
彼應身非報身也。又其報身者。爲自受報爲他受報。若自報者。既從如如智現相好
身。其如如智是自受用。所現身者非自報也。故彼自報合在法身。以如如如如智爲
法身故。若他受者。今文及諸文並屬自受用報。故對般若。或屬智等。答。彼經三
身凡有二義。一者法身。謂是法身及自受用。即是理智二法身。故彼經明法身云。
唯有如如(理法身)如如智(智報身)。應身即應及他受用。故經云。爲諸菩薩
(報身)。又云是地前身(教道他受用身)。又云三十二相。又云爲身見衆生
(應身)。化身即是化身。故經云。種種身。滅後身。化身。此之三身即是四身。前
二攝三身。第二是化。故諸師據此義故。以應 P:484a 身攝他受用也。二者化身是
應身。應身是自受用。亦攝他受用。法身是理法身。故經云。於第一身諸佛同事。
於第二身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諸佛同體。又云。性極清淨攝受法身。智慧清淨攝受
應身。三昧清淨攝受化身。最勝王經云。由性清淨能現法身。智慧清淨能現應身。
三昧清淨能現化身(已上)。是以三身對三徳也。今家諸文依後文説。故今文明
妙覺報云。又金光明稱爲應身。境智相應也。就境爲法身。就智爲報身。起用爲應
身(云云)。既爲佛報境智相應。就智爲報。故是自報。玄文第五類通三法中。引
金光明云。依法身得報身。依報身得應身。如依境妙得智妙。依智妙得有行妙(云
云)。彼經云。依法身得應身。依應身得化身(云云)。彼三法中。但以自受爲報
身。故金光明玄以三身對金光明云。金是法身。光是應身。明是化身。光者亦是般
若。又云。法身是常。是實。實則我徳也。應身智慧清淨。即淨徳也。化身三昧清淨。
即樂徳也。又云。三身品云。與諸佛同體。與諸佛同意。與諸佛同事。同體者法性
金也。同意者同諸佛光 P:484b 照也。同事者同法性明照也(云云)。問。止觀以
彼應身爲自報者。何故弘決引相好文。不引智慧淨等文耶。答。決引此文爲證。應
字平去聲義也。常所明應身者。是應同之應。可去聲呼(若依呉音平聲)。彼經應
身是相應之應。可平聲呼(音呉去聲)。彼經釋應身云。相應如如智。故現相好身。
其相好身雖非自受。而相應言是報身義。故決引彼相應句也。問。何故一經有二義
別。答。由自受用攝不定故。若約眞應以自受用即攝法身。若依法報以自受用攝報
身也。故一家釋隨處不同。若淨名疏。法身自受合名法身。以他受用名爲報身。若
壽量疏以理名法。以智名報(云云)。又古攝論所引三身名。法應化同金光明。而
釋三身前後不同。第十三云。唯有眞如及眞智獨存。説名法身。無量寶土依佛應身。
諸菩薩集。變化身者。從兜率下得菩提。轉法輪入涅槃等(云云)。此同金光明前
文也。但應身唯是他受用身。化身即是應身。此爲異也。又云。應身以大智大定大
悲爲體。化身但以色形爲體。所現色形先住兜率。又第四云。俗智。眞如智。此
P:485a 二合名應身。第六云。依止即法身。意是應身。事是化身。十四云。法身是
斷徳。應身是智徳。化身是恩徳(云云)。此同金光明後文也。彼論三身同金光明。
故菩薩戒疏云。毘盧遮那遍耀正法爲身。舍那行滿報果爲身。釋迦應迹起感爲身
也。金光攝論名法應化(已上)。問。圓頓云。若得發眞實。得一身無量身一色無
量色。金光明稱爲應身。言智境相應。故餘經稱爲報身。得無漏果報。故從此四十
一地皆是果報。故言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復次妙覺佛亦云是報。如
大經云。願得無上報。此當分別。有現報故。言佛爲無上報。無生報後報。故言佛
無報(已上)。若依彼文。爲他受用。答。經有二義。故彼此本各據一義。又彼文
亦以應爲自受耳。文意云。若發法身得諸身。故依金光明得自受用。依餘經得他受
用也。既云金光明境智相應。故自受也。得無漏報。亦是自受。故引仁王三賢十聖
住果報者。是四十一地果報也。唯佛一人居淨土者。是佛無漏報。自受用也。次妙
覺報。引大經文得無上報。別有現報。亦非他受也。P:485b 慈覺大師三身義云。問。
十地菩薩他受用身何句攝耶。答。理亦定是應身非化。問。若爾違經。是地前身。
答。擧初顯後。略而不論。不爾彼身何句所攝(已上)。又報佛相好廣云塵數。心
地觀經云。八萬四千相好略云三十二相。故同性經亦明三身。淨土佛者名報佛。穢
土佛者名應佛。無相名法身。彼經明淨土佛云。大身正等如百億恒沙佛刹塵數大
千世界。一切身分皆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頂背輪光不可見頂。證
契經云。體分圓滿。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莊嚴(云云)。彼明淨土相。如華王
界(云云)。報身雖云三十二相。一一無邊。故異應身。金剛仙論中。圓報法身有
三十二相(云云)。問。若彼應身亦攝八相佛者。何故經明四句中。云應身非化是
地前身。答。是約四身。故以八相爲第三身。亦應亦化。若約三身是應身攝。若依
後義是化身攝。故含二義名亦應亦化也。問。在世化身何身攝。答。慈覺大師云。
是化身攝。經云滅後者。主在起化易而可知。主無起化難。隨難且説(已上彼三身
義多引法相師釋)。此云法尚至雜阿毘曇等 P:486a 者。問。雜心論主。達磨多難。
此云法救。與此名別。又此智障彼論無文何耶。答。如玄六記。文假中兩觀明三根
修位初觀不見修位者。問。空觀明情似眞。爲三根修位。於中觀不明三根。故應云
空假兩觀明三根修位。答。情似眞者。三根皆有故非修位。三教中觀即爲三根。問。
何故教教不明三根入中。答。唯別接通有三根別。非別圓有。故不云也。文三地明
須陀★此應是中根等者。四地是瓔珞經文。初四地皆屬初果。經論云初地斷見。是
初地須陀★。三地須陀★未檢出處。但古師云。三地斷見。應有文也。問。雖云初
地及三地等。而對通位並對見地。云何於通位是三根入空。答。借別十地明入空高
下者。亦顯通中利鈍之別。又初地是乾慧斷惑。三地是性地初涅槃耳。四念處云。
若取性地爲斷道。此以三地爲斷道。天台止觀私記卷第六(末終)。P:486bB:7正
修陰入_5 識通塞止觀私記卷第七。 叡山沙門證眞撰。
文論以二乘爲四百等者。問。舊云。見思盡爲三百。即同法華。何以大論難之。答。
古師依通教義釋五百。故引大論通文難之。問。若爾。何故下重難云四百立化城。
答。彼以七八二地爲四百。故正當二乘爲四百。此又違法華故。或至三百而立化城
者。至三百立城。有何志耶。應云二百立城。是地人義耳。攝大乘師立七種生死者。
問。彼論不見所引七種。答。梁攝論十四云。如來報障清淨由除七種生死。第十卷
明四種生死。謂方便。因縁。有有。無有也。餘三生死不列其名。輔正記云。是弘論
師傍立七種。論中不的出七種(已上)。一分段謂三界等者。問。顯識論云。一者
分段。是三界。二者變易。是界外。四種生死(乃至)七種生死(云云)。故知加
三界爲七。故摩訶摩耶經疏加三界爲七。今文亦云三界爲三百。方便。因縁爲五百
(云云)。圓頓云。三界内 P:487a 爲三生死。界外方便土爲七生死。爲五百。答。
今引論師義耳。方便生死謂入滅二乘者。問。梁攝論第十明。滅方便生死入初地。
乃至入四地滅因縁生死。入五地乃至入七地。滅有有生死。入八地乃至十地。滅無
有生死入如來地(云云)。准知。地前及初三地感方便生死。四五六地感因縁生
死。七八九地感有有生死。十地感無有生死。今文大違論文。答。圓頓第二。淨名
疏第一明四生死。同今決文(云云)。今家只引弘論師義。今文引攝師。既云方便
爲四百。因縁爲五百。此乃義當方便是有餘土。因縁是實報土也。問。何故論師違
本論文。答。未詳其意。只是對當。無定准耳。彼論方便生死通地前及初二三地。
非只方便土也。然經論文。此四生死有横竪義。一者竪對十地。如古攝論。二者地
地皆四。寶性論明無漏界中。縁因生壞之四障者。是界外十二因縁。障佛四徳。佛
性論所明四障名。同攝輪四種生死。若地地有四者。竪對十地。何必一准。了義燈
中。唯執横具破竪義也(云云)。佛性論第二云。聲聞縁覺大力 P:487b 菩薩。住
無漏界。有四種怨障。不得如來法身四徳。四障者。一方便生死。是無明住地。能
生新無漏業。二因縁生死。是無明住地。所生無漏業。方便生死譬凡夫位。因縁生
死譬須陀★以上倶用故業不生新業。三有有生死者。三種意生身。如三界内生身。
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如阿那含。四無有生死者。是三種意生最後身爲縁。
不可思惟退墮。如生爲縁老死等爲過失(已上略抄)。此論有横竪二義。既云三
乘同具四種障。四障即是十二因縁。故知四種同在有餘。若菩薩四障亦通至實報。
即是界外十二因縁。一一位有。不可竪對。又以四障喩凡夫四果等。此似竪義。方
便譬凡。義當地前。因縁譬初果。義當初地。有有喩那含一生。義當第十地。無有
爲後身。即似金剛也。文地家約別位界内立城者。問。地人以信住行爲三百。於十
住位已出三界。故於十行三百由旬立化城者。是在界外。何云界内。答。二百對十
住。十住出三界。應於此立城。若二百立城。即應在界内。二百即是色界故也。四
百近菩提城城即四 P:488a 百者。問。論云。過四百近城。何云城即四百耶。答。通
教菩提城即是今經四百方便土也。文非涅槃爲一百者。非者破也。知信非眞方便
出假。故云非也。菩薩入三百故。以三界爲後三耳。文六地初地動經劫數者。第二
本云。八地初地(云云)。今依中根被接故也。八萬劫竟方發大心者。問。二乘爲
於界内發大心已方生方便土耶。若不發者。界内淨土尚由願生。亦由深固大菩提
心。況界外淨土。無願行生耶。故正經云。臨滅度時。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眞道意。
修行道地經同之。若云發心者。信解記云。五人斷通惑者。未堪聞如是言。今云八
萬劫竟方發大心。涅槃云八六四二住小涅槃。楞伽云。味著三昧樂。乃至劫不覺。
淨名疏云。入大滅定。諸文皆云。藏通二乘。不聞中道生彼根鈍。菩提心論云。要
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答。自謂滅度。而有無明。及成無漏。故雖不知任運得生。
如四禪比丘。謂得涅槃當入無餘。而由禪力故將生天。如不求梵天梵天自應。然正
經文者。彼經上下凡有三文。一 P:488b 者往古品云。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沒城
不現者。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眞道意。其羅漢事限礙非眞。不至大道。
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沒生。乃爲大寶空意之事(已上妙經無此
文)。沒城不現者。是指今日法華會也。此諸聲聞。久證羅漢將入無餘。故云臨滅
度。佛對彼前。説妙法華。令發大心。故云佛在前勸發也。若至他方等者。此明現
在不入實者。彼土迴心。彼土聞經。迴小入大。方名沒城不現趣寶所也。守護章下
卷釋正經云。曾退定性。臨欲滅時遇法華會。勸發大心(云云)。妙經云。如來自
知涅槃時到。爲説是經。又正經同品云不解佛慧。一切志在無爲之想。謂當滅度。
甫當往至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慧志聽啓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
有一滅度無有二乘(已上)。此是妙經我於餘國作佛等文也。既言至他界爾乃解
知。故知。界内未發心也。二者善權品云。若比丘比丘尼已得羅漢。自以達足而不
旨受無上道教。定爲誹謗於佛乘矣。雖有是意。佛平等訓然後 P:489a 至于般泥★
時。諸甚慢者乃知之耳。所以者何。又諸比丘爲羅漢者。無所志求。諸漏已盡聞斯
經典而不信樂。若滅度時。如來面現諸聲聞前。大聖滅度不以斯行令受持。説方等
頌經。尋於異佛至眞等正覺。決其狐疑。然後於彼乃當篤信正有一乘(已上)。此
是妙經敦信文也。意云。若聞經不信者。於法華會而爲説經。故云若滅度時如來面
現。亦於界外有入實者。故云尋於異佛等。妙經敦信當座令悟。若無佛者生界外悟。
故正妙二本。具出二類也。又妙經云。若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
滅度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解其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便
得決了。既云佛滅後有不信此經。即遇界外餘佛得了。故知。界内不迴心也。若迴
心者。何有不信。何待界外便得了耶。三者藥草品後長行云。聲聞縁覺。生死已斷
度於三界。省練五道自以通暢。莫能喩者。臨欲滅度。佛在前住誨以要法。發菩提
意。偈云。臨欲滅度時。佛則住其前。爲現菩薩法(云云)。此亦同往古 P:489b 品
也。此藥草品亦明前三後一之義。即有此文。故指法華爲佛前住。添品法華藥草喩
後長行文云。聲聞縁覺解脱六趣及以三界。以彼義故。聲聞乘者。如是念言。無有
別法更須證覺。我今已得到於涅槃。爾時如來爲彼説法。若於諸法未能悉到。佛以
教法發菩提心(略抄)。偈云。如是諸聲聞念得涅槃想。諸佛説。彼等小思非涅槃。
是諸佛方便爲説如是道(已上)。若准此文但執涅槃名爲欲滅。但彼添品迦葉問
云。彼種種解。出三界外爲一爲二三耶。佛答云。若覺體等無復二三。因此佛説生
盲譬。後合文中即有上文。故破小執。爲説一乘。亦通界外。若於界内作涅槃想。
出於界外令發大心非於界内發大心也。但正本中迦葉問。但云縱使別異究竟合不
(已上)。不云出三界也。修行道地經亦同正經往古品文。彼經第六明化城沒城
喩合云。佛亦如是。弟子之行畢欲滅度示之。羅漢得無爲道。臨滅度時佛則往前。
現于大道。是未爲道發無上正眞之道也。得無所從生法忍乃爲道耳(略抄)。彼
是賢聖集僧伽羅 P:490a 刹。此云衆護之所集也。泛集佛説故亦集法華文也。問。
楞伽明意生身云。如幻三昧力。憶本願故。生諸聖中。淨名疏云。作意生故名爲意
生(云云)。知非自然生也。答。楞伽但約菩薩。非聲聞也。言作意者。今家云。未
發眞前。皆名作意也。問。楞伽經云。爲入無餘涅槃者密勸修菩薩行故。與受記
(云云。如弘決第六引)。此是入無餘時。佛與記也。答。准十卷本。是退大聲聞。
當入無餘。故與佛記。密勸修耳。彼未迴心。故云密勸。守護章云。蒙佛記者生界
外。後不必經劫(云云)。故知未迴心也。具如上卷引。即如化城餘國受記是密勸
也。又若法相云。二乘迴心増壽變易經八萬等。方入十信。今天台云。入滅二乘無
餘變易。經八萬等後發大心。華嚴三論等諸師。亦同此義。具如一乘要決等。聞。
今宗意。二乘生彼經八萬等。方始迴心。爲迴心後經八萬等。若迴心後經八萬者。
弘決云。八萬劫竟方後大心發心已後破無明惑。若經八萬後迴心者。既生界外。無
灰斷執。聞勝應説。即應發心。界内只經四十餘年。況生彼土經 P:490b 多劫耶。信
解疏云。同生其土皆爲菩薩。答。或云。生彼即發不歴多劫。言經劫者是教道説
(云云)。今謂。經劫已後迴心。若有大縁非必經劫。今明此義。一引文證。二明
道理。三遮外難。初引文者。大經云。八六四二萬十千劫住處名小涅槃。凡有四文
(云云)。楞伽云。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乃至劫不覺。譬如★醉人。酒消然
後覺(云云。具如餘章引)。金剛三昧經同之。菩提心論云。二乘之人。雖破人執
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成果位。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大虚空湛然常寂。
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便迴心
向大。金剛仙論云。二乘有二。一發菩提心。如法華中舍利弗等受佛記者是。二者
寂滅聲聞。斷三界惑盡。於分段生死生究竟想。起驕慢心入寂滅定。逕千萬億劫。
於此定中而不勉變易生死微細行苦。後時定力既盡從禪定出。更無所依。故還覓
善知識。發菩提心求無上道故。菩薩於此驕慢衆生。亦興悲救度須明也。化城疏云。
此取鈍根任 P:491a 運用八萬十千等至。止觀第九云。釋論云。二乘受法性身。諸
根暗鈍。以其佛道汚迴故。若別圓能破無明。直聞苦道如實之法(云云)。玄文淨
名疏等同之。金光明疏云。報在變易。壽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未得二眼。淨名疏
第四釋理八難中第五難云。五長壽天。二乘名爲淨天。若入無餘歸第一義天。豈可
化也。有言。二乘無餘是大滅定。經七百阿僧祇劫。於其有縁佛。放光照方乃出之。
始爲説法。若依大論明。出三界已受法性身。如是等異沈鈍難化同長壽天(已
上)。私云。他師入無餘大滅定者。依今家義。彼是方便土也。寶師引菩提流支云。
仍以非想八萬劫爲一日夜。積此歳爲大劫。彼壽無量大劫。過此已後方始發心。秀
句上卷云。佛性論有三種餘。謂煩惱業報餘。約權教説雖灰身滅智名無餘滅。然約
實教説。經劫之後聞法華經。迴心作佛。若不爾者。違金剛頂宗。故菩提心論云
(云云)。如上守護章下云。涅槃意説。極顯定性二乘。是故五人並是不曾行大而
退。當法華經我滅度後不聞經人也。既不蒙記故 P:491b 説。此人在無餘中八萬劫
等。若不定性。過去退心。必蒙佛記。雖亦入寂未必要滿八萬劫等。或云。雖滿覺
後稍利。若不爾者。記應無益。今此亦明涅槃説八萬劫等並不遇佛。必不得記。或
雖遇佛不遇法華。故亦不記。並入寂中逕八萬等(云云)。彼前後文。皆經多劫。
三平等。支佛集。一乘要決等。皆云經八萬等。淨影。嘉祥。寶師等。皆引涅槃楞伽
等云經劫也。法藏師云。根性不同。或經多劫。如楞伽説。或經小劫。如涅槃説。或
不經劫。如法華説(云云)。私云。法華無明文。第二道理者。二乘有二。一決定
性。昔來都無大乘習。故小習久熏不可輒破。但由殘惑。受愛易生。由久熏習入空
寂定。久不覺起。若有大縁非必經劫。二不定性。昔修大行。退大取小。故聞大乘
即發大心。不受變易不入寂也。若云定性亦速成者。定不定性則應無別。故一乘要
決云。問。定性無性。彼障若重云何遂斷得成佛耶。答。内由眞如理。外假諸佛力。
漸漸修學悉當成佛。譬如世間草木易破。金石難破(已上)。又若不經劫者 。
P:492a 二乘速成佛。不可名迂迴。菩薩遲成佛。不可名直往。謂諸菩薩。或經三祇。
或歴塵劫。方入實道。而二乘人。界内界外並速入實。若於界内値佛出世。二乘及
權菩薩。並速入實者。此由宿世久調熟。故待機熟時方有八相。故在世人皆速入也。
若未調者。於此不入。但由殘惑受變易生。故經塵劫。調機入實。故知。佛道實難
入也。若云權菩薩亦不經劫者。此大違文理。第三遮外難者。問。若生界外。自知
有生不執灰斷。豈不速入。答。入滅二乘相。唯佛所知非凡所測。依經論可知其相。
一者生彼無心。如入滅定。豈自知生即破舊執。故楞伽云。乃至劫不覺。菩提心論
云。如大虚空湛然常寂。金剛仙論云。入寂滅定經千億劫。淨名疏云。有云。二乘
無餘是大滅定。經七百僧祇劫(云云。如上引)。金剛仙論者。是天親菩薩弟子。
金剛仙菩薩造。十卷論釋天親金剛般若論。後魏菩提流支所譯也。義非聊爾。何必
捨之。淨名疏引他師大滅定義。同金剛仙論。大師不破。但屬界外方便土事。既入
滅定。豈可迴心。如 P:492b 受卵生。雖云受生不能了別。守護章云。二乘任運住三
昧。八萬劫未滿。未得醒悟時。如來智無用一乘。要決云。佛説既云如★醉人。明
知。非是無心如木石等。亦非覺了如有心位。又云瑜伽論云。無餘界中遠離一切事
業。一切功用。止息者。沈三昧樂醉無想酒。彼時一切事業悉息如人醉時。覺悟發
心如人醒了。瑜伽且齊★醉。楞伽遂顯定覺(已上略抄)。若生即覺悟。瑜伽文難
會。指何等時爲休息耶。二者設復有心。入空三昧不入中道。無大悲心。背菩提道
不能速入。設知有生。豈即發心。如今界内凡夫之徒。雖知有生而不發心。如信解
品迦葉自云。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都不願
樂。彼土定性此心彌切。楞伽云。味著三昧樂。即是味著但空三昧。故知。二乘不
向大心。但執空理無大悲心。無願樂心。不由自知有生死也。三者根鈍。大論九十
三云。問。若阿羅漢住淨佛土。受法性身。應疾作佛。何以言迂迴稽留。答。是人著
小乘。捨衆生佛道。又虚言得道。是故雖 P:493a 不受生死苦惱。於菩薩根鈍不能
疾得佛。不如直往菩薩。復次佛法於五不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
唯佛能知。論義者止可論餘事。不能測知。岩得佛時乃能了知(略抄)。淨名疏云。
沈鈍難化(云云)。問。若爾。何故疏云同生其土皆爲菩薩。答。但云皆爲菩薩。
不云即爲菩薩。謂生彼已。雖有遠近皆爲菩薩。不同界内終是二乘。況彼記云漸趣。
圓實豈仍滯偏。又記云。以由界内五人斷通惑者。未堪彰的聞如是言。若即成菩薩。
何云漸趣。豈有不堪。又據出定時故云未堪。若在定時不論明晦。問。信解記云。
止觀第七判八六等教道須廢(云云)。准知實教不經劫也。答。記意云。止觀尚以
權人經劫。迴心修中道觀判爲權教。況法相宗計永滅人。豈非權耶。唯至法華方同
皆成。故云集方便者多迷其教。具見文可知之。問。記云。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
教道。答。守護章云。未必要滿八萬劫等(云云)。言必經劫故屬教道。又雖經劫
非必八六。或過或減。不可必定而定其數。P:493b 故屬教道。故記云。經存教道被
鈍根者。豈可悉然耶。又云。豈必八六等方至極果耶。又云。豈定界外必爾許耶。
又云。必須更經八六四二等。記文但云非必經劫。又云約鈍者。不云必不經劫也。
問。分別品記釋共大菩薩諸聲聞衆之文云。有餘土大小共者。藏通二乘斷通惑者。
仍本爲名。准彼而見(已上)。准此生彼即成菩薩。不住本位。答。彼不受四諦聲
教及十二因縁。故於彼土不得聲聞縁覺之名。故此二名於界内得。故於彼土仍本
爲名。問。記云。豈有出界聞勝應説必須更經八六四二(云云)。准此故知。生彼
土已見佛聞法不經劫也。若入滅定。或入空定。經八萬者則不可云聞勝應説不經
八六。答。記意云。出界聞佛説不必經多劫。彼未聞佛説。故有歴劫者。守護章云。
二乘住三昧。八萬劫未滿。未得醒悟時。如來智無用(云云)。又記意云。豈有出
界聞法之事。必須經劫。亦有不經。非謂出界即聞佛説。若即聞者即違諸文。故知。
覺後方聞佛説。彼不覺時。何必八六。彼記亦云不必經劫。不云必不經劫。P:494a
如生極樂有九品故亦有經劫。彼有餘土七方便人。既有異類。豈同速耶。若同速者。
便違諸文。如上所引。若云彼據教門説者。何處實教云不經劫。菩提心論爲圓宗證。
彼論的云要待劫限等滿。問。論云。要待劫滿。今云不必經劫。豈不相違。答。雖云
劫滿不云八六。今遮八六等故云不必也。記云。何必八六等方至極果耶。問。二乘
但經八萬劫等。方入後教。三藏菩薩但經二祇。通教動喩塵劫。別教經多塵劫方入
後教。理應後後教人根利。故早入後教。何以後後還増多劫。答。二乘八萬劫以非
想八萬劫爲一日。故劫非短。又彼亦入別教歴三十心。動經劫數也。三藏菩薩移通
教易。故經二祇。通入別稍難。故動喩塵劫。別移圓極難。故歴多劫。藏人歴三教。
後方成圓人。故經劫極多。通人渉二。別人唯經一。故前前教經劫漸多。後後教人
漸近圓位也。若極利人超入圓者非今所論。亦有別教理教發等。即極速也。問。有
教無人者。應是成圓人。何亦移權教。故淨名玄云。通教八地有教無人。是圓示迹。
答。若爾必無藏 P:494b 成通人。通成別人耶。若如淨名玄者。通教八地無別接耶。
故知彼約從本垂迹之邊耳。若約移入時。通八地人亦成別教行向人故。又利根人
學法多。故即經多劫。故後後教根彌利。故經劫彌長。如二乘人若極利者。要經六
十。要經百劫。然後入聖。此亦如是。利人經劫。然後入寶。淨名疏云。大乘深妙學
劫亦多(云云)。問。若爾。圓人其根最利。亦是深妙。應經多劫。云何速疾。答。
圓教亦實經於多劫。故釋迦歴三千塵劫。今入果位。然於圓教有速疾者。於權久熟。
今聞圓故。若直受圓非不歴劫。但入初住不必歴劫。圓人智利一心具萬行。故不同
別地前多劫方入初地。又至極果。理應速疾。但爲化他故久住因位耳據理應疾。故
云速疾。問。諸佛常欲以圓化人。何有三教人當教經多劫。如佛在世三教之人一代
入圓。答。若任佛意。苦海不可有一衆生。亦不可有久遠下種。王城得脱。如般若
説於有情中修善者少。修聲聞者復少於此。修獨覺者倍少於此。求佛道者復少於
此(取意)。經教之中多有此説。准知大中求實 P:495a 教者甚爲希有。故經云。
能聽是法者。此人亦復難。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新發意菩薩。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若無權人經多劫者。誰有思量。一乘要決引此文云。若無
如是大菩薩者。佛語虚設。菩提心論云。二乘之人有定性者。要待劫滿方乃發生。
若不定者。過縁迴心。從初十信遍歴諸位。經三無數劫。然後得成佛。又有衆生。
發大乘心行菩薩行。復經三祇修六度行。然證佛界。久遠而成。斯由所習法。教致
有次第。今眞言行人修瑜伽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已上略
抄)。故知二乘必經多劫。又權教人實不經劫者。圓頓速疾亦非希奇。若以一代入
實故不經劫者。佛命善來即成羅漢。豈無三生六十劫行。故知。多劫種熟之後。今
値佛世皆速成果。八相成道論其終故。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多少者。問。四果各
有利鈍。何云初果是鈍乃至羅漢是利。又實論。三果皆證羅漢。方生界外。何云三
果是鈍根耶。答。實論。四果並通利鈍。今據一相。謂於現身但證初果。不證後果 。
P:495b 故爲極鈍。次利根人現身證初二果。次利證三果。次最利人現證四果。是故
四果次第利鈍。於彼受生次第減少。又涅槃道暹記云。天台大師意則不然。由有界
内經生多少。致令界外其根利鈍不等(記文)。問。初果七生。二果一生。遍沒那
含更受多生。羅漢支佛更不受生。而界外生二三倍増。不與界内經生相應。答。從
根利鈍故。有界内經生多少。次生界外亦有利鈍。受生多少。非謂界外經生多少必
同界内生多少也。謂初果七生。故爲極鈍。若次利者得初二果。受人天生。次稍利
人於初二果不得經生。至第三果中生有行無行等人。及不重受生。不同二果受欲
二生。通教多分即生能發者。以退大故多即生入。若根鈍者方生界外。藏中根利亦
即生發。根成利鈍隨縁不同故也。文大論引三喩等者。問。論以神通乘並喩三種發
心。以羊馬喩鈍菩薩。今文以三譬即喩三發心。豈不違論。答。今文以三發心即爲
三教。故以三譬爲三發心。論以三種即入法。故並喩神通。隨義轉用耳。論五十六
如三人行等者(檢)。P:496a 衆魔即天魔者。以與郡道同列故。是天魔。見思既生
即空尚矣者。唐摺本云尚失。文能破不如所破者。恐不字剩矣。故次句云字爲非字。
文一往然二往不然者。問。何以圓實爲一往。以別權爲二往。其圓教意。以中道觀
亦治見思。以空觀亦治無明。何爲一往。答。今四句初句。界内苦集障中。次句無
明障眞諦。第三句偏空治無明。並據相即。其實不然。故云一往。唯第四句中智治
見思。實有其義。此亦唯有初觀中智。非後心中智治見思。故亦名一往也。L:9B:7
正修陰入_6 道品調適 文雖破法遍識通塞若不調道品等者。
問。既能破遍。識通塞已。何不相應更修道品。答。雖修破遍。雖修通塞。而不悟者
更修道品。非謂已實破遍識也。故決云。於上破遍及以通塞。若不悟者由無調停。
文有漏道品欲界二十二等者。問。皆有漏者覺道亦是有漏。故欲界有頂應具三十
七。何只二十二。婆沙云。一切相似功徳並在欲界。欲界具有相似三十七品(取
意)。又云。欲界有頂亦有道支。通有漏故。答。今引道品依地文爲有漏道品者。
意明道品皆隨界繋故名 P:496b 有漏。若具論者。欲界非想亦具三十七。今且引依
地文耳。故決云。既屬界攝。隨其多少並有漏攝(已上)。若無漏道品。雖在諸地
不繋地。故非此中意(更詳)。若婆沙中不辨欲界於無色中不辨下三與非想異者。
此依古論四十八。若依新論九十六具辨也。三十三法一時現前者。問。三十三中有
同體法。謂八精進。八定。五慧。四念。二信等。非一時現。答。實雖有一精進等。但
隨義説八。餘亦可知。故婆沙云。餘隨義非要別體。文云何言七覺是修道者。問。
修道漏無漏。云何難言是有漏者不應在修。應云八正見道也。答。倶舍云。修道位
中近菩提位。助覺勝故。設覺支増隣近菩提。謂治有頂故唯無漏(已上)。亦應云
八正。只是略耳。文有漏中修八正七覺未有文證而婆沙等者。問。上引大論。已證
覺道有漏之義。何云無證。而引婆沙。若無婆沙文。不信龍樹耶。答。大論文猶未
分明。故雖云有漏位修覺道。只是仰學。未云得。故未有覺道有漏證也。婆沙的云
通漏無漏。故知凡位修覺道者。已得有漏覺道故也。文婆沙云若八正在七 P:497a
覺後亦是有漏無漏等者。問。婆沙九十五云。今此發智論中有決定相。若覺支後分
別道支。則道支唯無漏。以七覺支唯無漏故。若覺支前分別道支。道支通有漏無漏。
此中覺支前分別道支通有漏。古婆沙四十八同之。豈不相違。答。四念處。四教義
等。一家諸章引婆沙文。並同今文。皆違本論。婆沙三十三云。如契經説。六界。五
蓋。七覺支等。於所爲事雖名具足。而於所説名不具足。如契經説。十八界。十蓋。
十四覺支等。此經説二皆具足。婆沙抄釋此文云。十四覺支者。八正前有漏七覺。
八正道後無漏七覺支。故成十四也。若作此解。違百四十云覺支唯無漏。道支通二。
覺支前説唯有漏。覺支後説無漏(已上抄文)。八正前有漏七覺等者。是引他師
義。若作已下破也。故知。弘婆沙師有七覺。在前是有漏義也。今家恐引論師義耳。
又正理論七十一云。又諸論者。許覺分法在道支後定是無漏。若説在前便通二種。
既覺支後方説道支。故八道支一向無漏(已上)。此正理文上下相違。又古抄中
録古婆沙文。同止觀所引(更檢)。問。今文。何故覺前道 P:497b 後通漏無漏。道
前覺後唯無漏耶。非唯違論。亦義不順。答。古記云。若八正在七覺後亦有漏等者。
如世第一位中修八正。居賢位故。是有漏。不久能發眞無漏。故亦無漏。七覺在此
前是有漏七覺也(已上)。私云。覺前道後是依相生。相生乃在賢位。故亦名唯有
漏。今據發無漏邊名亦無漏。故文云。依八正入見諦即是亦無漏。決云。八正已前
雖是有漏。若至八正入無漏故。故此道品亦漏無漏(已上)。道前覺後是對見修。
故道覺分一向無漏。由此餘品亦取聖位。故三十七皆無漏也。問。世第一是五力也。
何以八正在世第一。答。若約位者即是五力。若横論者具成諸品。問。若依八正入
見諦者。八正容通二。餘品唯有漏。答。擧一顯諸。謂世第一所成道品並通二故。
問。若爾何云八正已前雖是有漏。答。且約相生次第八正居後。入無漏故前名有漏
也。若據成就者。餘品亦通二。問。此違婆沙。彼論意云。八正前者四念根力皆通
二。故同彼列。故八正通二。八正後者七覺無漏故。後八正亦唯無漏也。故無漏者。
是指聖位眞無漏也。今以 P:498a 發無漏故屬無漏者。非論意也。又彼論意。七覺
唯無漏。八正通二。今云七覺亦通有漏。即違論文(更詳)。問。何故婆沙七覺唯
無漏耶。答。彼依經説。婆沙九十六云。經中唯説七覺支。爲菩提分法者。一向無
漏故。餘四念住乃至八正通漏無漏(取意)。成論云。八正通渉凡聖位。七覺唯聖。
問。文云亦漏無漏即對位意。此違前意。答。亦漏無漏總有三義。一者道品體一義
通二種。以凡位故名爲有漏。以發無漏故名無漏。如不淨觀亦漏無漏。此如向辨。
二者三十七品。半有漏。半無漏。以三四五根力並對凡位。此是有漏。以覺道支對
聖位。故此是無漏。法文云又亦漏無漏即對位意。三者道品一一有二。凡位名有漏。
聖位是無漏。合名漏無漏。故決引婆沙念處有二等。婆沙五十三云念處有二至倶
屬第三者。古婆沙四十八云。問。助道法有三十七。佛何故説七覺是助道法。答。
彼經一向説無漏助道法。餘則不定。如念處有二。謂漏無漏。乃至道支有漏無漏
(云云)。彼論云。七覺唯無漏。餘六科通二。彼不可云一一通二。雜阿含第
P:498b 六七覺八正皆漏無漏者。經無此文。但彼第七云。爲斷無常故修四念處乃
至七覺八正。第十八云。三世佛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菩提。二十八云。修七
覺已當得四果(云云)。准此等文。凡位亦修覺道。即通有漏也(更檢)。文引婆
沙文證成二義者。決以無漏及亦漏無漏爲二義。問。此中引婆沙爲有漏道品證。故
知。二義者只是有漏及亦漏無漏義也。其覺支是無漏者。經論常説。不足引證。答。
文中既云亦有漏亦無漏。又云一向無漏。故以之爲二義。其亦漏亦無漏中即有唯
有漏。故爲有漏道品證也。長阿含第四至首面向北者。經云使頭北首面向西方。但
經律異相所引同決。文即空令已生不生等者。實以三觀倶斷見思。今從次第故。決
云三觀。如第一卷料簡有無者。在第五卷。愛見等者從於無相者。論云。愛見等者
爲説無相(云云)。故知。是明説法。非現謂無相入聖道也。論局三藏者。指隨人
不同也。若云法一義三者。是衍門義。諭有二復次。即大小三義也。文從此得名三
昧者。問。倶舍等云。有漏名三昧。無 P:499a 漏名三解脱。今文違彼。答。一往分二。
非不互通。如大論等(云云)。三昧三脱互爲王臣諸論未辨者。大論二十云三解
脱門名爲三昧。今名解脱門者。行是法得解脱到涅槃故(乃至)是空無相無作是
定性。是定相應諸行和合皆名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
臣。餘法如營從(云云略抄)。問。既在大輪。何云諸論未辨。答。論文只云名三
昧。故三昧如王。智如大臣。而不明云名解脱故。智如大王。三昧如臣。而今文中
釋出其義。故云未辨也。或指倶舍婆沙等。名諸論未辨。故上句云。倶舍婆沙諸文
皆爾也。若倶舍等三脱無漏。三昧通二(云云)。文古釋論本等者。問。大論是單
本。何有新古兩本。答。大論雖是單本。而調卷及文義有多不同。恐是數度治定故。
本不同也。經録云。大智度論一百卷。或百十卷。或七十卷。淨名疏第一釋菩薩翻
名云。古本翻爲高士。暹云。古本者恐是古翻釋論耳(已上)。有人云。遠公云。
什公至弘始七年出大智度論一百一十卷。處處有音注釋義。然文句未那。十年治
定一百卷。或七十卷。前本稱古(更檢)。P:499b 文亦不願求知病識藥者。雖用藥
病而知空寂。故云不願。十種梵行全明別義者。問。經明修十梵行便得初住。便成
正覺。既是圓教之因。何屬別教。又破事梵行明無相行。故經云。三世平等猶如虚
空等。如下文引。故玄文第五爲圓十信。答。今望仁王十信斷惑。彼不明斷惑。故
屬別教。破事明理。故爲圓位。各據一義也。初住雖即略明圓義者。問。籤云。住中
多明圓融之相。豈不相違。答。説十住已更廣明初住圓義。故云多圓。今望九住但
明初住。故云略明。文鹿苑三藏偏多四枯者。問。鹿苑但明三藏。何云偏多。答。如
八萬諸天得無生忍。少有大益故云多也。如二蘇中。既加冥益。調枯入榮。故於阿
含亦加密益。文莊嚴雙樹舍利弗等六人者。涅槃疏云。六人者。或是略説。或是對
上六師。故擧六人(已上)。問。身子目連前佛已滅不在雙樹。有何莊嚴。答。以
見佛性名爲莊嚴。非必在座。故淨名疏三云。有云。法華是無常之教。身子佛未涅
槃。三月已取滅度。既不聞涅槃。如何得云堪莊嚴雙樹。當知法華授八 P:500a 部
四衆記。即雙樹義顯(已上)。若依大通方廣經。佛臨涅槃時舍利弗告阿難等
(云云)。金剛仙論云。舍利弗等諸羅漢。結集法藏(云云)。問。何故不云菩薩
莊嚴雙樹。答。文云。聲聞尚爾。諸菩薩等處處得入。其義可知。意云。聲聞難悟。
從難説也。又涅槃疏答云。菩薩遊化無定。不恒隨佛。又此比丘即是菩薩。了因不
即不離於色等者。問。色無覺了。應對正因。識是覺了。應對了因。何以翻對。答。
准第三卷有念處轉及五陰轉。今依念處轉義。謂轉色不淨爲淨徳。淨即般若。轉識
無常爲常。常即法身。問。第三卷云。法身常樂。般若即淨。解脱即我(云云)。若
爾轉受苦爲樂。樂即法身。故今應受識爲正因。何以受爲縁因。唯以識爲正因。答。
今 以 樂 徳 亦 屬 解 脱 。 L:12B: 7 正 修 陰 入 _7 對 治 助 開
楞伽云二乘菩薩有二種等者。七卷本第四云。愚癡凡夫不了如實及言説法。計心
外相。著方便説。不能修習清淨眞實。離四句法。大慧白言。願爲我説如實之法及
言説法。令我及諸菩薩於此二法而得善巧。非外道二乘所入。佛言三世如來有二
種法。謂言説法。及如實法。言説法者。謂 P:500b 隨衆生心爲説種種諸方便教。如
實法者。謂修行者於心所觀離諸分別。不墮一異倶不倶品。超度一切心意識。於自
覺聖智所行境界離諸因縁相應見相。一切外道二乘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是名如
實法。佛重説偈云。我説二種法。言教及如實。教法示凡夫。實爲修行者(已上略
抄)。問。決引經文多有相違。一者經云二法是菩薩所覺。今云二乘菩薩有二種。
二者名目相違。經云如實言説。四卷本云説通宗通。十卷本云説法如實法。今云宗
趣。諸本中無。三者諸本無漏界句。四者諸本於言説中。無九部離四句之文。唯七
卷本云。眞實離四句法。即是如實法非言説法也。答。多是取意引。准玄文釋籤第
十。言説謂二乘法。如實謂菩薩法。故今文云二乘菩薩有二。非謂三乘各有二也。
此三乘法是菩薩所悟。故經云菩薩所學(其一)。決主所引似七卷本。然准四卷
本宗通之名。故改如實名曰宗趣(其二)。經云自覺境界。今以義云入無漏界
(其三)。言説法者是小乘。經云説方便教。以義引云九部。離四句者。二乘之教
亦離四 P:501a 句。故以義加(其四)。問。若如實法是菩薩。言説法是二乘者。何
故決云通擧二乘菩薩所證及説。成共三乘理教之相。答。准釋籤第十意。彼經明共
教三乘。故雖分於二乘菩薩。而實二法並通三乘。此乃如實是菩薩。言説兼二乘也。
問。何以得知是三乘共。十唯在大者。問。治禪病經。解脱道論。亦明十度。何云唯
大。又同他師小乘六度。大乘明十。答。三藏菩薩無後四度。如決中明。又小乘中
多無十。故他師意云。小乘但六。大乘但十。今云六通大小。十唯在大。以義論者。
十亦通小。如決中明。又他師意。大乘實教明十。非權教明。故異今義。故圓頓云。
有人言。六度是通教。十度是通宗。豈應如此。六波羅蜜是佛性。是摩訶衍。豈止
是通教。若言十度是通宗大乘者。十度對十地。初地檀滿。定爲滿不。何得十度對
十地。執此爲是。此乃一往對行歴別。何可定執。豈見數多而言勝於六度(云云)。
但治禪病經云。四弘十波羅蜜(云云)。而不列名。不知何等。解脱道論雖列十度。
非今所論。彼第八云。菩薩修慈滿十波羅蜜。以施 P:501b 無畏滿檀波羅蜜。成無
害滿戒波羅蜜。成無貪嗔癡出離饒益滿出離波羅蜜。成多思惟方便明了滿般若波
羅蜜。不捨精進滿精進波羅蜜。不忿恨滿忍辱波羅蜜。説實語。於實住受持實諦波
羅蜜。失命不捨滿受持波羅蜜。怨親平等滿捨波羅蜜。以自捨饒益滿慈波羅蜜
(已上抄)。或七或八者。出假菩薩加有方便。故名或七。若至佛果加有種智即有
八也。無法身本故無願力。文如禪有願開出泥澤等者。問。梁攝論第十云。爲助成
前六故立後四。方便是前三助伴。願於未來煩惱薄少。故願是精進助伴。於美妙境
得強勝心地。故力是定助伴。智是般若助伴(已上略抄)。云何相違。答。今據願
智爲願。神力爲力。故云禪攝。出假智爲方便。故屬智攝。彼依力用爲力。誓願爲
願也。泥澤與智者。智字誤耳。唐印本云與願。文諸道品謂調伏諸根者。應云謂諸
道品調伏諸根也。謂字可在上也。文捨覺分正爲檀攝者。問。捨是行。捨心平等性。
非是等捨財物等心。下文又以除爲檀。所言除者是輕安心。堪任性。非是棄除財
P:502a 物。等心何爲檀度。答。捨除之名宜對施故。又心平等故。平等行施。心堪
任。故堪任施也。文捨能具足六度者。問。慈悲喜三何不具六度。答。論二十云。慈
悲喜三此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衆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令得實樂。
故捨三心入是捨心(略抄)。正方便是進者。大論以正精進名正方便。語等爲尸
者。問。今約七覺以爲五度。何云語等。以正語等非七覺故。答。今以所除六法及
覺爲六度。故加語等。若唯約七覺。但有五度。云合七爲五也。一一段中皆有六義
者。要記云。初總明攝法。次別列四教。三斥偏行事理之失。四立行請加。五蒙加
獲益。六總結得益。有王名曰智聞等者。彼經昔閻浮王名智力。太子名智正。割髀
肉與至誠意比丘脾上惡瘡。瘡得除愈。比丘者。提和謁羅佛是。王者彌勒。太子釋
尊是也(云云)。大論中★施伽王爲隣國所代等者(檢)。文若三藏正業等至不
穿不雜等者。圓頓云。若三藏中即有不破不缺不雜等戒。亦有隨定戒(云云)。問。
隨定是圓戒。何屬三藏。又何不擧不穿戒。P:502b 答。或恐文誤。應云隨道戒。以
入空戒亦在藏故。今約道品正語業命是道戒。故後圓戒中亦列隨定戒故。劫燒終
訖等者。此偈次第與經不同。經文次第列無常苦空無我也。今列次第無常空無我
苦空也。大論中云爾時法師等者。此文猶在仁王。非大論也。施戒中至不明弊相者。
問。施中云保護財物一毫不捨(乃至)鏗然不動戒中。云身口多虧今生麁★。是
明弊相。何云不明弊相耶。諸經論五忍多約別義者。仁王瓔珞多在別。故雖云諸經
論意指二經也。大論云如天帝問佛若行忍者等者。出論第五十。然論但有問及答。
不云天帝與佛問答(更檢)。増一其道已等者。出雜含十三。然不云成道已(更
檢)。彼不了故定多慧少故不説依者。問。下三無色。亦定多。慧少。應不説依。答。
慧少之中是最劣。故大乘義章云。非想心微不發無漏斷煩惱。故不説依也(已
上)。問。成論非想實無無漏耶。若無者。云何論明八解脱皆是無漏。又云以無漏
心出入滅定(云云)。入滅定心是非想故。若云有者。今文如何。第六決云。若准
P:503a 大論成論。非想同無。欲界則有。答。亦有無漏。但以非想解脱爲無漏者。
以無漏智觀非想空。非謂彼地體是無漏。大乘義章云。非想雖無斷結無漏。非無舊
遊觀無漏。故彼論説。入滅定時。必從非想無漏心入(云云)。彼章釋遊觀無漏云。
先依下禪發無漏觀。觀非想地苦無常等。斷非想結。然後用彼非想地心。觀非想地
苦無常等。名非想地遊觀無漏。依此無漏入滅盡定。出無漏故。成實滅定品云。以
其行者欲入滅定。先破一切有爲行已。然後入中故。入無漏出縁泥★。故出無漏
(已上)。上卷云。無無漏者。依斷結無漏也。又道藏疏云。非想亦有無漏。依鈍
人故云無無漏。又釋彼中不了定多慧少云。答。意彼中有而定多慧少。故不説也
(已上)。又成論破微細心中無無漏義(云云)。故論意有無漏也。文大論云多
婬者至令觀十一切處者。玄文第八引論云。貪欲起教修不淨背捨等。縁中不自在
當教勝處。縁中不廣普當教一切處(已上)。今文違彼。又違常義。答。大論二十
一云。八勝處縁中自在(云云)。玄文同論。今文亦 P:503b 隨義引論。謂背捨於
骨上放光。淨色故云自在。勝處於前三解脱分作八。故名廣普也。一切處能發神通。
云轉變。撰擇長者縁者。此長者有端正妻。深耽婬欲。佛化妻形入大衆中。坐長者
衣。糞出汚衣。由之生厭得第三果。出華首經第八。雜阿毘曇云著見者引大論中言
者。文出雜心第五。而引大論中言之五字剩也。唐印本無此五字。准諸論文三途爲
苦苦等者。出大論也。要記云大論。一受中皆悉者。經云。苦受有三苦。餘二受者
行苦。壞苦。天眼所見者。倶舍云。同淨天眼見。問。中陰經云。十住菩薩位在補處。
不見中陰。唯佛境界(云云)。答。彼經中陰是佛所化故也。法句經第二者。在第
一卷初。已在中陰不可不生者。此依凡夫。若據聖者亦有不生。如中般人。文★聞
★園等者。譬喩品疏譬通三乘。今譬三藏。若依論文是大小相望。今隨義引用也。
部行説法者。如疏抄。前聲聞中先法次喩者。問。★聞已下結爲三乘。初聲聞中初
明喩。次略合云。聲聞如是前無法文也。答。要記云。若修下結三乘行。初 P:504a
聲聞文二。初法。次譬(云云)。是以若修四觀已下。屬聲聞也。問。若爾。何故決
云★聞下結爲三乘。文更六百劫以小起之者。是聲聞六十劫。支佛百劫也。見化城
喩品疏記。三十六偈佛以二百七十六行等者。鴦掘説偈有三十九行。佛説偈二百
六十七行也。如決第二。今文誤矣。合九十二答者。問。既二百六十七行。若以三
行爲一答者。應云八十九答。而二百六十七行中。前二百五十五行半。易第五句以
三行爲一答。有八十六答。其中少有缺句。非必有三行也。後十一行半總誡。故必
以三行爲一答也。或經本總有二百八十一行。内後十四行總誡。前二百六十七行。
易第五句有八十九答(更檢)。佛説偈已復告鴦掘等者。佛説偈文在第一卷。告
鴦掘者在第三卷。中間有多文。何云説偈已告也。經中不云了了等者。問。彼經第
三有兩文。一増五文。二増六文。増五文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
具足摩減修(乃至)所謂彼身根。於諸如來常決定。分明見具足無減修。次増六
文如決中引。而文少異。經云所謂 P:504b 眼入處。乃至所謂意入處。不云所謂彼
眼根等。又意根文異。經云。所謂意入處。明説如來常不起違逆心。淨信來入門。
止觀所引。雖云六根而其文語是引五文。經云決定分明。今云了了分明。其義同也。
何云經中不云了了。今文義説耶。若下文云眼識來入門等。此引六文也。已上並略
者。唐印本云已下並略。今本上字誤也。別教亡於十界藥病等者。問。別教出假爲
本。何亡藥病。答。今據中道。故亡病藥。故決云。別雖縁中。用空不別。問。既云用
空不別。何約中道亡於十界耶。文業報力至道滅亦爾者。問。倶舍云。業八除滅道。
答。唯依生死故除滅道。今據出世因無漏業。得涅槃果。以無漏思亦屬業。故大集
經第三明業報智力云。知業知報(乃至)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縁覺因。是菩薩
因。是如來因(云云)。大論二十四明業報力中云。若禪定。若智慧。種種善業
(云云)。十住婆沙九云。善業得涅槃果(云云)。若依甘露味論。業力九智除滅
智(云云)。文禪定力者道諦中八定者。問。定力亦知有漏 P:505a 定。即是知苦
集。何只道諦。倶舍云。九智。答。不論漏無漏。且以定慧並攝道耳。如三藏菩薩六
度道諦攝也。文根欲性力知苦集者。問。根者。謂是信等五根通漏無漏。倶舍云。
九智。答。且擧苦集。實通四諦。故圓頓云四諦(云云)。文至處道力知道諦所至
者。問。是知一切諸道所至。何只道諦。故倶舍云。遍趣九或十。若據縁能趣。道九
智。若取所趣亦縁滅諦。故云或十。答。異説不同。今依一義。大論二十四云。至處
道力者。有人言。業即是道業因縁故。遍行五道。有業能斷業。能有所至。謂三聖
道分及無漏慧。有人言。五分五智三昧中一切利益事辨。有人言。第四禪是一切諸
定至處。有人言。身想念處是道利益本。復有言一切聖道是用是聖道。得隨意利益。
有論者言。一切善道惡道聖道各知諸道至處(已上略抄)。總有六説。今依第五
師耳。文漏盡力者滅諦所證等者。倶舍云。盡六或十智。若縁擇滅但是六智。除苦
集道他心智。若取漏盡身中所得智者。即通十智。今指所縁故云滅諦。能儒直林度
添★等具如華嚴名 P:505b 號品者。彼品無此三名。但名號品有多名。故泛指彼品。
非謂三名必出彼品。文華嚴云因初發心得十力分等者。問。華嚴十力只是初住。地
持十力亦是初地。何關初心。答。既云初住得十力分。故知。住前即得相似十力分
故。地持初地准例知之。問。若爾大論菩薩分得即是初住。例知。似位亦相似得。
故決云。應在初住方名入位。故不可更引華嚴等爲證。答。大論但云分得十力。未
云住前修之。故引華嚴住前修之也。地持亦云聞思前行十力故也。文問法慧云初
心大士修十力方便云何者。經無此句。彼梵行品初。正念天子問云。諸菩薩信家非
家出家學道云何方便(云云)。然法慧答中。先明修十梵行。亦明修習十力。故今
於問中。取意加之。舊經十七云法慧等者。在第九卷梵行品。但在新經十七也。文
地持云菩薩知如來藏聞思前行等者。論云於菩薩藏聞思前。不云如來藏也。菩薩
藏者謂大乘也。文十住聞慧十行思慧者。問。常以外凡名聞思。内凡名修慧。今云
何内凡名聞思。若爾外凡屬何慧耶。P:506a 答。三慧對位不必一准。若依地持地前
聞思。地上修慧。下文云。五品轉入聞慧信心。分別品疏判五品云。前三聞慧。四
品思慧。五品修慧(云云)。若以内凡爲聞思者。外凡應屬聞慧方便。問。若聞思
前爲自性禪者。十住十行有何禪耶。答。十信修之。住行似證。初地眞證。故四念
處云。自性禪是三十心位。初地自性禪者。自性禪至初地顯名一切禪耳。如釋力名
中第二釋等者。問。既云無畏從化用得名。應用第一化生釋也。文一切智無畏知苦
諦者。問。既云一切知。何只知苦。況十力中初力知四諦。彼初力者即初無畏也。
答。且以四諦。對四無畏。故且云苦。若依倶舍初十二七力以對四諦。應者不同。
若依記第五。一切智是道。説出苦是苦(云云)。大論第七至故知初心亦修無畏
者。問。彼論明同聞衆諸大菩薩所得無畏。何以引之。證初心修。答。既云菩薩非
一切處即是分得。准知初心亦分修也。文得供不高至無不定心等者。問。今文十八
不共。何故名義不相應。其不高下。何名定心。應云恒在定故名無 P:506b 不定心
等。答。薩遮經第九云。不共法者。所謂無一切過。以身業無失故無一切障。以口
業無失故無一切妄。以意業無失故無種種想。以得供養不生高心。若得毀辱不生
下心故無不定心。若行住坐臥。若語默常在定。故無不作心捨心。以修身戒心慧故
斷癡。故名聖捨欲無休息。以大慈悲説法度人。安住寂靜無増減。故精進無休息。
以爲衆生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不生疲厭。故無念休息。以初得道時遍觀三世衆生
心。後爲説法。不須更觀。不失先念故。智慧無休息。以於三世中憶念不忘故。解
脱無休息以自然覺悟不同二乘從他聞。故解脱知見無休息。以得無礙智知一切義
一切字一切句。於一句法無量劫説義無盡故。一切身業智爲本。以身業隨智行故。
一切口業智爲本。以口業隨智行故。一切意業智爲本。以意業隨智行故。知過去
世無礙。以具宿命明故。知未來世無礙。得天眼明故知現在無礙。得漏盡明故(已
上略抄)。今文引彼經以結句並屬標章。故義不順。恐文亂脱。應 P:507a 云得供
不高者無種種想也。或佛功徳互相融即。故互釋耳。又初缺意無失并種種想。後缺
知三世也。文欲無減等者。問。佛果已滿更無所望。云何欲等猶無減耶。答。大論
云。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修諸善法。心無厭故(乃至)佛雖具得一切
功徳。欲心猶未息故(抄)。文念無減是精進者。問。應云念無減是道品中四種念。
何屬精進。答。可如所問。今屬進者釋念無減。云無量劫爲衆生故受苦不厭故也。
若依薩遮是釋精進也。文義是四種道諦者。問。義有二種。若諸法義應通四諦。若
涅槃義應云滅諦。故倶舍云。義無礙。或十智縁諸義。故涅槃爲義。六智爲體。今
云道諦有何意耶。答。古婆沙四十云。有説。世諦謂苦集滅。第一義諦謂道諦。佛
説滅諦是假名彼岸城故(云云。如籤第二引)。今據此説道諦是第一義。故爲義
無礙也。前世智證明知自身者。欲知宿命。必先知自身故也。前世生空門等者。問。
三空在學位。三明唯無學。何云三明生三空耶。答。只是無學因三明故三空現前耳。
諸羅漢皆能 P:507b 得之者。若慧解脱非必有之。從多分説。通則尚通三藏菩薩等
者。問。二乘亦得陀羅尼不。若云得者。今文及諸文並云不得。若不得者。輪王仙
人尚得之。況二乘耶。故阿難得聞持陀羅尼。答。二乘所得法並在小乘經。而小教
中都無陀羅尼。故二乘不得也。大乘義章云。通論小乘亦得。如阿難等聞持第一。
別唯在大。如龍樹説(云云)。大論二十八云。問。聲聞法中。何以無是陀羅尼名。
但大乘中有。答。小乘法中無大。汝不應問。大法中無小者則可問。如小家無金銀
不應問也。復次聲聞不大慇懃集諸功徳。但求脱苦不用陀羅尼。菩薩爲諸衆生故
須陀羅尼。持諸功徳。復次聲聞法中説生滅相無常相。則不須陀羅尼。無常相則無
所持(云云)。淨名廣疏云。問。聲聞得小陀羅尼不。答。二乘入涅槃不須陀羅尼
也。妙樂記云。聲聞等者。凡言持者。一者一攝一切。二生生不失。小教無此故不
合論(已上)。下文明發願云。願來持行將至所在。亦名陀羅尼。持善遮惡。如坏
得火堪可盛物。二乘生義。故不須願。菩 P:508a 薩生生化物。須總別願(已上)。
陀羅尼有大有小。若大陀羅尼小乘不堪。故不得。故云小家無金等。亦云一攝一切。
若小陀羅尼二乘不欣。故不得。故云但求脱苦不用陀羅尼。亦云生生不失。又云二
乘生盡等。大論第五云。有小陀羅尼。如輪王仙人等聞持陀羅尼等餘人亦有。但無
礙陀羅尼。外道二乘新學菩薩不得。唯大菩薩獨有(云云)。問。二乘縱無生生持
善。亦於一世豈不遮惡持善。答。但求脱苦不欲持法。故不別修陀羅尼法。問。二
乘亦能遮惡持善。豈非陀羅尼。答。凡戒定慧並遮惡持善。別有勝法名陀羅尼。得
此任運遮惡持善。二乘不願。故不修也。問。二乘豈劣輪王仙等。答。二乘不求彼
願求。故如相好等輪王雖有。二乘無之。問。新華嚴六十五。慈行童女得百萬阿僧
祇陀羅尼。其中云。佛刹陀羅尼。佛陀羅尼。菩薩陀羅尼。聲聞陀羅尼。獨覺陀羅
尼。世間法陀羅尼等(云云)。故知亦有二乘陀羅尼也。答。菩薩所得無量陀羅尼。
並從所知境得其名。能持佛法。菩薩法及二乘法等。故名佛陀羅尼等。非謂二乘所
得 P:508b 總持。又彼有煩惱陀羅尼。習氣陀羅尼等。是知煩惱及習氣法門。非是
煩惱所得陀羅尼。故知皆從所知境也。問。若小教無陀羅尼。何故大論云阿毘曇中
陀羅尼義。答。侃師釋云。小乘雖無陀羅尼亦得分別大乘之義。諭師用毘曇法分別
陀羅尼(已上)。問。若爾。何云阿難得聞持陀羅尼。又十地經云。爲佛侍者最大
聲聞。聞持陀羅尼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有名大勝比丘。聞持陀羅尼第一(云
云)。故知。二乘亦得。答。大乘義章云。問。若言小乘無者。經説阿離聞持第一。
云何言無。釋言。阿難於聲聞中説有聞持。若望菩薩少。故名無。如拘★羅四辯第
一。涅槃經説。聲聞人一向不得四辯。又阿難實是菩薩。故有聞持。龍樹言無據實
聲聞(略抄)。又阿難具八不思議。故非所論也。又地持論陀羅尼有四。一法陀羅
尼。謂於佛教聞持不忘。亦名聞持陀羅尼。二義陀羅尼。於諸法義總持不忘。三呪
陀羅尼菩薩。依禪能起呪術。有神驗故。四忍陀羅尼。安住實相。忍法不失。忍行
成時。能入法界陀羅尼門(云云)。於此四中阿難 P:509a 唯有聞持不具餘三。少
故名無也。問。本生經第二。總持經云。佛告淨居天子等。有總持名佛心。爲四部
衆。爲諸菩薩興大乘者。今者諸賢亦當受持能忍。總持一切所得所聞如海。退不起
法忍。得法自在。即説數番陀羅尼(云云)。豈不少教無呪陀羅尼。答。彼本生經
者。非必小乘。開元録中。雖入小乘。而所説法不必小乘。既云本生。是雜藏也。或
不相應者。論釋云。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嗔恚亦不失。常隨行人。如形隨行
(已上)。非謂心不相應行也。大乘義章云。相應據體言。不相應辯其勢力。九智
除盡智者。此明能縁智也。僧侶云。以滅智名盡智。滅智唯縁無爲。陀羅尼是有爲
故。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至屬通意者。問。彼非空觀。何以通教。答。不同三藏各
別因。故一因多果義。同相即故屬通教。且一往耳。文毘婆沙云菩薩一心修三十二
相業者。檢之。文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等者。問。通教勝應具八萬相耶。若云具者。
今以八萬爲別圓佛。若不具者。則同三藏佛。又決一云。觀經則通佛收。P:509b 答。
文意云。別圓二教内證法身。隨縁不同。多即相海。小即三十二。藏通二教無法身。
故同爲一例。故云三十二。非謂彌陀唯是別圓。文薩遮華嚴皆云相爲大相海等者。
薩遮經第六。尼乾爲嚴熾王。歎佛三十二相。結云。此是瞿曇福功徳諸相海(但或
本海字作山字)。又云爲諸衆生顯發如來功徳小相。諦聽。我當説八十種好(云
云)。又華嚴中如來相海品明相。於小相品明隨好。華嚴廣列八十四名等者。舊經
第三十四相海品現文列九十名。今云八十四者。恐是合數也。初之七相同在頂上
故合爲一。若依新經。結九十七名。初三十二在頂上。又舊經文初云。如來頂上有
大人相。名曰明淨。至第十三云。如來有大人相。名一切莊嚴雲。而今云初明莊嚴
雲者非最初也。而今云大相好者。好字剩矣。或相從言之。十種菩薩至十種衆生等
者。經但云菩薩於兜率天放光。照十世界微塵數刹。遍照彼處地獄衆生滅除苦痛。
令彼衆生十種眼耳鼻舌身意清淨(云云)。而決云十種菩薩。其十種字剩矣。又
十種衆生六根清淨者。應云衆 P:510a 生十種六根清淨。L:1B:7正修陰入_8 知次
位 文朱紫分明者決云朱正色如眞位等者。問。朱紫者。五位朱
衣。三位紫服。故應云朱如似位。紫如眞位也。終不下正釋次位者。問。文意云。有
解脱知見之人。朱紫分明。故終無未得謂得也。故終不謬。謂等文猶屬上文。次雖
四門名位已下。正明位也。故圓頓云。位次是證得之法。自有解脱知見。了了分明。
若眞若似。悉皆明了終不謬亂以下爲上。以上爲下。若不爾者。便是増上慢人(云
云。次別明四教次位)。文二乘多論一生斷結者。問。極速三生。何云一生。答。若
論修行雖有三生等。今論斷結。故云一生。謂欲入聖速斷結也。故今文及玄文等。
并云一生斷結。不云修行也。淨名玄第六云。聲聞人厭畏生死。觀無常斷結。即身
欲入涅槃(云云)。十住婆沙云。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三世。或過是
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縁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云
云)。既云宿行。故知前已修行。今論斷結云一世等耳。問。若約斷結者。何故決
云從念處去等。答。先世修行。雖起念處。P:510b 而於今生入聖之時必起方便。如
佛在世或修不淨入聖者是也。若初起念處者。必無一生得脱者故。如倶舍明。聲聞
極速三生者云。初生順解脱分。第二生起煖等。第三生入聖也。要記云。始自五停
期心不別。故云多也。隨根利鈍。或一或七(已上)。既云一七。故知約斷結也。
問。三藏菩薩。雖一生斷結。而以三祇百劫爲長。故知。今約修行論之。答。三藏菩
薩不論斷結。故以菩薩修行對二乘斷結也。問。支佛八世者。爲是斷結耶。答。將
欲斷結。經八世耳(更詳)。文菩薩教門至歸一途也等者。決意以三藏菩薩對二
乘説。問。文意二乘一生斷結。故斷伏無多不同也。菩薩行遠。故四教智斷不同。
而終歸一乘也。故明三教菩薩位已。結云。其實爲一乘。何以三藏菩薩對二乘明不
同耶。三藏菩薩。於一教中無別不同。何云智斷亦別等耶。若以藏菩薩對二乘名不
同者。亦應以二乘對藏菩薩名不同也。何以二乘爲同。菩薩爲異耶。如玄文第八云。
問。小乘一種四門。摩訶衍何故三種四門。答。小乘淺近 P:511a 一生斷結。喩如小
家。大乘深遠通處則長。譬如大家。現千門萬戸也。三四何足爲多耶(已上)。今
文以四教菩薩對二乘人。何但藏耶。文名義通別如法華玄者。決指第五卷。問。今
文明通位。故應是指玄文第四名別義通。故圓頓云。名通義別。名別義通。種種料
簡在法華玄(已上)。彼以四善根及四果等。對別教位爲名通義別。若第五卷是
明圓位名通義圓。名別義圓等。故不可指彼。攝論華嚴多明次第四十二位者。華嚴
如上。攝論十地歴別次第。二十二無明減四生死等。不同圓位。然此經論不立等覺。
今總言四十二耳。黄冠者。道士也。文唯法華懺別約六時五悔等者。問。法華及觀
經不明五悔。答。觀經具明懺悔。既有一悔。故應具五。觀佛三昧經云。求大乘者
行懺悔已。次請佛。請佛已行隨喜。隨喜已行迴向。迴向已次發願。發願已正身端
坐觀佛(云云)。占察同之。今家依彼經文次第。然依法華須誦經。故端坐已前加
誦經也。法華三昧行法云。採法華普賢觀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彌勒不假苦
P:511b 行者。問。若爾。華嚴善財童子。於樓閣中見彌勒過去世施頭目手足一切身
分國城妻等(云云)。答。教門不同。懺名改往等者。彼疏云。懺名修來。悔名改
往(云云)。凡有三十番釋。懺悔意同。故互釋耳。或決文誤。又南海傳第二云。
言説罪者欲意陳罪説己先愆。改往修來。至誠懇責(乃至)舊云。懺悔非關説罪。
何者懺摩乃是西方目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爲目。悔之與忍。迴不相干(云
云)。大論十五釋問。詣佛法等者。文在第七。大論隨喜者有二種至倶名爲福者。
此異論文。論云。福徳有二種樂因縁。世間出世。出世者謂無漏法。雖無福報能生
福徳。故名福徳。故有漏無漏通名福徳(已上)。次下文無別。但無福徳已下文。
論在上也。文如常不輕至具正縁了者。決中兩解。問。經云。汝等皆行菩薩道。當
得作佛。故此指當來也。不輕品疏。約當修行明縁了性。決主何約性三等耶。文云
具正縁了即雖未發。會必應生。如疏抄。文大品隨喜人等者。決引聲聞文。問。應
是大品隨喜品隨喜三乘人善根也。其若聲聞 P:512a 人之文不足論也。然修因福不
可得共至用無所得故者。大論六十一文也。准論應云不可得與。今共字誤。問。菩
薩既入自他不二平等觀門。迴己與他。何故不受。若不得者。菩薩迴向即爲虚設。
又梵網云。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
天上。心地觀經云。以其男女追修福。放大光明照地獄。光中演説深妙法。開示父
母。令發意(云云)。凡夫作善尚他人得。況菩薩耶。答。文立二理。一善法體不
可與人。二者盡與衆生以何成佛。又若實與之者。諸佛遍法界。一一皆遍迴施。何
故諸衆生于今無出期。若依菩薩觀。雖自他不二。而衆生迷故不能得感應。何但修
善自他不二。諸佛亦以自身衆生達是一體。何故衆生不入果海。而其迴向亦有大
利。至果報時與衆生。故如決中解。又大論二十云。菩薩發願。從是大願得大福徳
果報。故大饒益凡夫。聲聞行四無量。但空念衆生。菩薩慈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
亦自作福。亦教化作福。受果報時。或作輪王。或時出家行禪。引導衆生清淨 。
P:512b 若作佛時。無量衆生入涅槃故(略抄)。由迴向故得果報福財食等時。一
切衆生如自財物任意受用。即成菩薩利他行滿。又於來世以法施之。衆生信受。乃
至成佛遺法。舍利形像等利益。并由因位迴向力也。問。梵網等文云何。答。彼明
因縁由藉利益。如子爲母作福業等。子蒙母恩。子報母恩。作善與彼。即當彼母自
作善也。諸有恩所例此可知。今明菩薩無縁迴向。故云不得。問。由迴向力善遍法
界。何云將何爲成佛因。答。既以衆善皆與衆生。不留一善。以何成佛。大論九十
云。若自無智慧何能利人。故先自得無所著。然後教人。若是功徳可得與他如財物
者。諸佛大菩薩所有功徳。皆應與他。乃至調達怨賊。皆可與之然後更自修集功徳。
但是事不然。不可我作而他得。是亦世俗説。非第一義。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衆生
無一異等。分別諸法相。此中説亦無所著處(云云)。或人云。若依實理。自他不
二故與衆生。論依權門。故云不與。難云。若實得者。汝自懈怠。但由大聖迴向應
巳成佛。何沈苦海。又今明法華三昧五悔 P:513a 之相。引彼大論無相迴向之文。
何是權耶。大論問曰何故二乘爲自調等者。出六十一。然論無問文。但直釋也(更
檢)。觀經悲華並云彌陀因名法藏者。問。悲華經明無上念王從寶藏佛發願得記。
不云法藏等。答。或云。決意先標二經並明彌陀也。因名法藏者。別擧雙觀經耳。
私云。文猶未穩也。悲華經中則無別願者。問。彼經第三無淨念王發願。意同觀經。
又無四弘。何云無別願但云四弘耶。群疑論云。觀經悲華等説。發四十八願。答。
此文難了。或云指餘菩薩。故云無也。非謂彌陀。意云。悲華經中。若無別願諸菩
薩者。但云四弘也。難云。今對觀經悲華明彌陀因位發願。何云餘人。勤修五悔等
者。經文但云禮佛説偈。不云五悔。其偈有五悔意故云也。又偈有二十四行。今云
三十二行。應檢衆本。若依同本異譯彌勒本願經。但有一偈。偈云。我悔一切過。
勸助衆道徳。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道(已上)。此亦有五悔。初句是懺悔。第二
句含勸請隨喜。第四句無迴向發願。文若依普賢觀即以五品爲十信五心者 。
P:513b 問。以五品在相似者。爲以外凡攝相似初。爲即五品是相似耶。若以外凡攝
初信者。文云。五品爲十信五心。分別疏云。分一品爲兩心。五品即十信心。若云
五品即相似者。内外凡異淺深不同。不可爲一。故守護章云。依普賢經影略攝在初
信位。答。分別品中所説五品。不知何位。故作兩解。一云外凡。一云内凡。故以五
品爲十信者。五品即是内凡位也。今文云。佛意難知。赴機異論。分別品疏云。都
是十信位前耳。或云分一品爲兩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鐵輪六根清淨位也。觀心
論疏云。五品即十信前。若普賢觀以五品即十信未詳也。圓頓云。從來案經判有假
名五品。有相似位。有眞實位。但就五品有兩意。若如普賢觀所明者。此五品之位
似如十信之内。若約法華文者。五品在十信之外。但經教難尋。佛意★見。今但知
有此意也。若修五品之相。略依五悔(云云)。今文云。何勞苦諍。准知古師二義
諍論。一師意云。觀經修五悔即入六根。六根之前都無五品。故法華經所明五品即
同四信。四五無別。即内凡也。一師意云。P:514a 准法華文六根之前明五品位。故
知。五品是在外凡。觀經不説只是略耳。故守護章云。若依觀經影略攝在初信位。
今家意者。佛意難知。並許二義。故云難知。亦云未詳等。問。若以五品爲内凡者。
圓教外凡位作何等行。答。唯修五悔但名觀行。不名五品。故圓頓云。若作如此五
法(五悔)。行道豁爾心開即入圓信(云云)。問。若五品即是相似者。何故法華
五品在相似前。答。四信文雖在相似前。而是十信。何妨五品在六根前。同是十信。
問。四信五品並是十信。其六根淨亦是相似。豈非繁重。答。四信五品是明修行即
是因也。六根清淨是明妙用即是果也。謂十信位。位位各有修因得果故也。問。四
信是相似位者。五品不可同是相似。答。雖同一位。在世滅後有不同。故兩重説也。
問。觀經不見以五品在六根。答。觀經但修懺悔即得六根。不明由五品行證十信也。
觀經是明法華三昧之細行。廣説相似六根之方便。若法華五品是六根因在外凡者。
觀經必應廣明隨喜兼行六度等行以爲六根之方便也。而但明懺悔即得六根。故知
五品 P:514b 非六根前。但同四信。故是似位。圓頓云。若作如此五法(五悔也)。
行道豁爾心開即入圓信隨喜之心。將此心受持讀誦。將此心爲他説法。將此心兼
行六度。將此心具足事理。若初得隨喜心。次讀誦。爲人説時名爲精進心。兼行時
名得陀羅尼。即慧心。具足事理時名爲定心。入三昧。見十方佛。即是六根清淨。
如此明位者。即是五品弟子。在十信心内如普賢觀所明。以此應揀經文。若此五法
懺悔倶共顯出。初隨喜品下去四品。還成初品隨喜。轉淨五品。若成豁得一分圓信
心。即名爲聞慧。如此聞慧名爲信心。從此方入第二精進。慧心念心次第十信名六
根位。此是五品在十信前。此兩意不同。縱容斟酌(已上略抄)。解云。彼觀經中。
初見白象。金華未敷。復更懺悔。具見普賢。見已歡喜敬禮。是名初境界者。是初
信初品。故圓頓云。修五悔(指經懺悔文也)。心開(指經見普賢文)。即入圓信。
隨喜之心(經云歡喜敬禮以云歡喜。故是隨喜既見普賢。故是相似也)。二者普
賢授句偈。閉目見佛。是二信二品。故圓頓云。將此心受持讀誦。又云。次讀誦。三
者聞其説法得法喜樂者。是三信三 P:515a 品。故圓頓云。將此心爲他説法。又云
爲人説時名精進心。私云。謂聞聖説備説法徳耳。四者經三七日得旋陀羅尼者。是
四信四品。故圓頓云。兼行時名得陀羅尼。即是慧心。私云。旋陀羅尼者是從假入
空。空觀成就是般若波羅蜜。既有般若。餘五自有。故云兼行六度。五者得諸佛現
前三昧。見十方佛國。得六根淨。與法相應者。是五信五品。故圓頓云。具足事理。
入三昧見十方佛。六根清淨。私云。入三昧故名定心。與法相應。故云事理和融。
六者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等。是第六信名陀羅尼也。七信已下既無明判。別有古
徳引十境界文。問。百千旋陀羅尼者。是入假觀。應是八信已上。何對六信耶。答。
復更文得百千陀羅尼門。是八信已上。又從義法師補注分十境。違圓頓止觀。故今
不用(云云)。又有維★決等。而未了也(云云)。問。若依一師。以五品置六根
前者。如何會釋觀經之文。答。觀經文略。若具應云先修懺悔。次入五品。後得第
六根。而修懺悔。即入初信。以五品略構初信耳。故守護章云。影略攝在初信位。
問。分別 P:515b 疏分五品爲十信。止觀以五品爲五心。豈不相違。答。佛意難知。
故縱容判。例如四信作兩解。一云。相似初也。二云。鐵輪正位既云四五無別。四
信既作二釋。五品亦有兩解。問。守護章云。若依觀經影略攝在初信位(已上)。
何違兩文。答。彼以五品爲外凡。故作此釋也。謂他人破五品位。故依法華。於相
似前立五品位。觀經不説五品者。於初信文影略攝之。此乃依法華立外凡五品。而
會觀經耳。即同前一師義也。宗義集云。五品六根開合異耳(已上)。亦同此義。
若以五品爲十信者。即既是一位。不可云攝在初信及開合等。他師不用別立五品。
故依法華觀經之文倶立五品。若云五品即十信者。即同他師無五品位。故守護章
不云五品即十信也。五品擬五停者。此異玄文第五相對。隨義不可定准。別教但以
戒定二行等者。問。別教行人。亦修五停不。若云修者。今決但云戒定兩行。若不
修者。別教竪行四教。其初既修三藏行。豈可不修五停觀耶。如玄文第十明漸觀。
云初修阿那波那十二門禪(云云)。漸觀則 P:516a 同別人行也。答。理應修之。
而云戒定者。且約大經五行次第。故云戒定。先修歸戒。次修五門禪等。故云定也。
如玄文第四明六妙門等。問。決文藏通云五停。於別但云戒定。似無五停。答。文
異義同。別既漸次。於五停前猶加戒。故云戒定也。五品已能圓伏五住等者。初四
句是問也。次但是圓修已下答也。故知三惑實異時斷也(云云)。菩薩戒疏以十
乘並横入十信者。彼疏但有竪對。無横入文(更檢)。L:8B:7正修陰入_9 能安忍
文非唯品秩不進障道還興等者。此中的明觀行退也。文若至六根名初依人等者。
今據下根出假不退位。説觀行猶退。故猶自守(云云)。文如求那跋摩者。圓頓云。
絶滅他邦快得學道。如求那跋摩。遠汎天竺來之守直道。進斷五下。書留示衆 。
L:12B:7正修陰入_10 無法愛 文上忍發眞
者。世第一相同上忍故(云云)。煖一向退者不同頂法進退兩際頂若進者。即入
忍位。煖雖進頂猶是退故。忍不出觀者。且約中上忍也。文未發眞時喜有法愛者。
問。眞位亦起法愛耶。如玄第二記。大論三十明頂墮義二種不同等者。問。論二十
七云。問。云何爲頂墮。答。菩 P:516b 薩無方便不能上菩薩位。不墮二乘地。愛著
諸功徳。是名菩薩頂墮。何是住頂。如上所説法愛斷(云云略抄)。進入上位名曰
住頂不進不退。名爲頂墮。豈不相違。答。且從其名隨義轉用。不進退名住。以退
名墮耳。大論九十四牒經云。用是頂墮故。墮聲聞辟支佛地。頂不應墮者。問。頂
是退位。何云不墮。故上決云。退頂。答。此據一師頂不退義耳。大論八十六云。問。
頂法已能不退。何以説乃至忍法。答。聲聞法中亦説頂墮。摩訶衍中亦説頂墮。汝
何以言不墮。有人言。雖頂法不墮。不牢固。不能一定。故不説。忍是久住。已入正
定(云云)。又准此文。大論亦以退名墮。故云摩訶衍中亦説頂墮。十信初心猶名
爲煖者。問。若准此文。十信初心猶有退耶。若無退者。何云名煖。文入住功徳後
當重辨者。決云。至菩薩境應辨。問。菩薩境者但在三教。何辨圓位。故是應指果
報 章 也 。 彼 是 圓 教 入 住 功 徳 故 也 。 B: 7 正 修 陰 入 _ 歴 縁 對 境
文彌勒相骨經等者。藏中無此經。然今所引似胎經文。彼經第三五道尋識品云。佛
於胎中現鉤鎖骸骨。告彌勒。知彌勒 P:517a 執金剛七寶神杖。撓骨聽聲。白佛言。
此骨生龍。此骨生天等(乃至)有一全身舍利。彌勒不知。前白佛言。此不了知。
將非如來入涅槃耶。佛言。諸佛舍利非汝所知。初住菩薩不知二住舍利(乃至)
不知一生補處(云云取意)。圓頓云。如彌勒相舍利骨。即知此骨有三百億五陰
生滅。乃至知一地二地至於十地。皆於骨頓得知。但不知佛骨之相(云云)。圓頓
無經字。而文相同胎經。今本恐經字剩矣。但經不云骨有三百億五陰生滅。而彼經
第二云。彌勒白佛言。彈指之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
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復次微識極微
細過於微塵。此微塵識不可觀見。如來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此微塵識亦有四
氣。亦有四生。何以故。衆生無邊如來無邊。道亦無邊(已上)。今云三百億。少
不同也。問。若准此經。一人分作多人耶。即有始起有情。答。或釋云。經云。一切
衆生念念惑業。一一得成各別衆生。四悉赴機。不了義説(云云。題云慈覺大師己
心中記。似僞書矣)。他經云。一人一日中八億 P:517b 四千念。念念感生。生死無
窮盡等。胎經亦爾。非謂即時作別衆。因中説果。故云念念成形也。金光明玄云。
一念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心非一切心。一切心者。從心生心。雜雜沓沓。
長風駛流。不得爲喩。是日夜常生。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六道輪迴。十二鉤鎖。從
闇入闇。闇無邊際。皆心之過也。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凡夫迷沒處。一切心一心
者。能觀心空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是二乘迷沒處。雙亡二邊。故言非一非一切(略
抄)。弘決五云。約觀心釋一刹那起名一衆生。即起一滅名爲一期(云云)。胎經
文意可與此同。大畏林者。經十九云大衆塚間。爲人害死必生三惡者。臨終生惡念
故。若生善心不必墮惡。故涅槃疏釋爲惡人殺即墮地獄云。惡知識壞善心名惡人
殺也。餓死者不生人天者。且約多分。若頻婆沙羅王餓死。愛四王天美膳香生欲故。
即生彼天(出婆沙等)。佛言善來得阿羅漢者。經云。佛言善哉。爾時梵志出家。
學道。在閑靜處。即成羅漢(云云。今文略之)。文頓見大千如常不輕者。經文既
云即得六根清淨。不 P:518a 云漸見。望觀經名爲頓見也。傳説者。聖人名也。天台
止 觀 私 記 卷 第 七 ( 終 ) 。 B: 8 正 修 煩 惱 境 2 止 觀 私 記 卷 第 八 。
叡山沙門證眞撰。三陰所攝者。除色識也。問。業亦是色。有無表故。答。業屬思故
屬行陰攝。雖有無表。從多分説。或依成論無作非色。現三障者大經菩薩爲除衆住
三障者。問。菩薩應除衆生三世三障。何只現在。答。三障有通別。若通論之。三道
亦名三障。此通過現。若別論者。唯取現在五逆三途等。此障現身入聖道。故此障
最重。故先除之。八慢者。經云七慢。報障者謗法闡提者。問。此是業障。何屬報障。
故毘曇但以三塗北州無想非得道器爲報障也。答。涅槃疏云。謗法一闡提。何關報
障。亦二解。生 P:518b 在謗法一闡提家。豈非報障。二云惡人具二。一是惡業。二
是惡報。故雀欲。蛇嗔。皆先業果(云云)。先約家風。後約泛人。成論第八云。烏
雀等欲毒蛇等嗔。當知皆是先果業報。大論云。過去謗法故今亦謗(云云)。辨異
有法譬合者。文無合。只是相從説耳。或合字剩。要記云。先法。次譬。善惡諸惑皆
陰入攝者。問。諸惑何通善。答。只是善惡及諸惑也。或縁善惡起諸惑耳。故次即
云因陰所起煩惱皆名陰境。文報法尋常無時不有等者。決云。更牒欲蓋及以陰入。
既云報法但以陰入對。今煩惱非是欲蓋。故圓頓云。問。前呵欲棄蓋。觀五陰等皆
是煩惱。與此何異。答。呵欲屬過罪。棄蓋屬煩惱。陰入於陰求解。今煩惱是由修
發作。又果報五陰不與煩惱合者。但是陰入。若與煩惱合者。則起重煩惱。如鐵與
火合赤。又報法煩惱無時不有。但瞠瞠恒爾設欲治之。易爲折(云云略抄)。問。
報法即是異熟無記。何有煩惱。若有煩惱則非報。答。圓頓云。果報之惑不太深利。
是報得法。鴿雀多欲(略抄)。文未發禪來所十使同屬於鈍等者。問。未得禪。外
道 P:519a 所起五見。爲是何惑。若見惑者。今屬鈍使。鈍使是思惑也。若屬思者。
既是推理五見。何是思惑。答。彼雖名鈍是見惑也。故弘決云。未發禪來。所有見
惑。問。若云鈍使是見惑者即見道斷。何故文云思惟亦如是。答。鈍使有二。一者
推理而未得禪。故名鈍使。而是見惑。故文云未發禪來。雖有世智。推理辯聰見相
猶弱。所有十使同屬於鈍。弘決云。如未得禪起於我見。仍屬鈍使。初果所斷。二
者實不推理。恒起我心。如大乘論倶生我見。此是修惑。故文云。如諸蠕動。實不
推理。恒起我心。指此名爲思惟斷也。故決云。底下之人。雖起於利此利屬鈍
仍未曾斷一毫見惑者。問。常云外道以六行觀斷五部惑。何云不斷。答。今明初果
所斷見惑。總有三類。一未得禪。外道所起推理五見。既是別起猛利見。故屬煩惱
境。故決云。犯屬鈍使。而在今境。二非外道。又冥伏在身。是屬陰境。故決云。八
十八使義屬陰境。三得禪外道發猛利見。此屬見境。今據第三。故云不斷。發得此
見故名外道。故外道人不可斷之。故決云。得禪定已 P:519b 雖斷鈍使。仍未曾斷
一毫見惑。見惑現行。故不同於未發禪來。所有見惑及冥伏者(云云)。文背使亦
去思惟亦如是者。問。經論不明修惑背上。有何證據。答。如瑜伽。倶生我見一切
異生。乃至禽獸並皆現行。分別我見外道所起(云云)。又正理云。見惑習氣有染
不染。於中染者。説名斷姓(云云)。又一切凡夫皆起我心。而非神我。故非見惑。
又一切煩惱尚至等覺。況於修道。都無見耶。問。今引毘曇。而彼宗無修惑背上。
答。見惑背上故引毘曇。次云思惟亦如是者。今家義明(見圓頓文云云)。文無記
是報散動不障定經云從滅定等者。問。異熟生心非定想生。何從彼心出入定耶。故
大品散心應是善心。何引爲證。答。唯是無記。不作障礙。故云不障定。非謂無記
與定相生而引滅定。出入散心者。是引例耳。謂散善心既定相生。故無記散亦不障
定。又依弘決是毘曇師謬引經也。即師子等定所入散心等者。問。大品此文明超越
禪。何屬師子。答。超定亦名師子。故大論八十一釋超定云。菩薩入師子奮迅三昧。
於法自在。故超多定。又論第十七 P:520a 及禪門第十釋。超越定譬黄白師子。故
下決云。彼大品經明超越三昧(云云)。此並依毘曇意者。問。毘曇不許報無記心
與定相生。又既引大品。應非小宗。答。次引成論。故以上文屬毘曇意。彼明散心
不障定。故而非相生。如向已説。數論人師亦引大乘。又或人云。上文云。毘曇人
謂利上鈍等。故已下文皆屬彼師。今謂但明利使背上。引毘曇。非彼下文皆是毘曇。
故圓頓文引毘曇而明利使背上文下。有私問答等方云散不障定也。文成論人云散
兼無知癡癡能障定者。問。成論亦明煩惱障定。不云報無記散能障定。何故今文毘
曇報無記散不障定。成論散障定耶。答。成論無記兼無知。故癡障定。非謂唯無記
障定也。問。彼論定難品明三毒並障定。如何今云貪嗔不障。答。上第四卷及淨名
疏等。並以五蓋爲四分煩惱。貪蓋是多貪。嗔蓋是多嗔。癡及★合爲多癡。以掉悔
蓋判屬等分。而成論云貪嗔通上。眠唯在欲。故上界貪嗔爲不障定。欲界眠癡方名
障定。而論云三毒皆障定者。據欲界説。上棄蓋中云。或云。無 P:520b 知是正障。
何者禪是門戸。詮次之法。知無相乖。故疑眠蓋是也。同今成論人義。問。今以見
思利鈍爲四分。不是五蓋。答。見思亦是五蓋。故約五蓋爲四分也。既指上棄蓋。
故知。同第四卷約五蓋四分也。相應癡惑者。成論不明同時相應。但論前後相應也。
毘曇家所引大品是義不然者。問。文引大品。不見毘曇。故圓頓中。此上文不云毘
曇也。只是散不障定。故引彼經爲流例也。羅漢勝定出散等相者。問。此大品文明
菩薩禪。故有遠超。何云羅漢。答。對楞嚴等百八三昧。觀練薫修本在藏通。而菩
薩能入。故云羅漢。涌出品疏云。善入出住者。九次第定善入。師子奮迅是出。超
越是善住。藏通意也(云云)。問。羅漢超禪亦經散心不。若經散者。小乘教中明
超越定不云經散。若不爾者。今經散心。即云羅漢定。答。應不經散。若超散者超
多定故。而云羅漢者。如向已説。大論八十一釋此超定云。問。超越三昧不得超二。
不從散心而入滅定。此中何以如是説。答。大小乘法異。不超二者。是小乘法説
(略抄)。問。若小乘不超二 P:521a 者。解脱道論明。超越定從初禪超非想(云
云)。答。彼是一途。常途小教但云超一。故成論云。菩薩藏中明超非想(云云)。
又雜集論第五明二乘禪云。中品貫習超越一間。上品貫習超越一切(云云)。初
解即以離繋得數辯二十者。問。若離繋得但成十數。但十解脱道證離繋故。答。無
礙引離繋。解脱證離繋。故有二十也。又疏有五解。今略引四。又決初云見思未除
等者。准疏只是總明除糞義。未作別解也。文若作相關何得離通有別者。問。言相
關者。離通有別。何云何得。答。恐文亂脱。故圓頓云。若作圓通語者。何得離通惑
而有別惑。所以者何。貪欲即是通一切法。超貪貪欲即是解脱。故知只約通惑而論
別惑。圓教正覺一切法。超無明。無明是通別之本。若不除觀。只是其枝名通惑。
若盡其本名爲別惑。不出此枝而別有本(略抄)。准此故知。何得離通有別之六
字應在不思議文中也。文只界内煩惱即是菩提等者。問。界外煩惱亦是菩提耶。如
玄第三記。問。三惑之體爲一爲異。若云異者。今云界内煩惱即是別惑。若云一
P:521b 者。第三卷明。界外無明有相應獨頭。與諸使合爲相應。故知。界外諸惑體
別。若體一者。不可同時諸惑倶起名相應也。界外尚爾。況界内外惑體一耶。答。
惑體一異。諸論不同。若依毘曇諸惑體異。若依成論諸惑體一。心王分位名貪嗔等。
唯識等云。煩惱所知。體同用異。今家別教三惑異。圓教但云三惑相即。然於事相
惑體一異未有明文。問。今文歸云通惑即別惑。答。今明相即不思議義。約理名即。
非論事相。故云煩惱即是菩提。決云。別義不明相即。故云相關。若云約事惑體一
者。云何得有相應無明。答。如成論明前後相應。此亦例爾(更檢)。雜寶藏經者。
論云雜藏經。文斗籔如習者。應云薪如習也(更檢)。文治法不同等者。問。若煩
惱發唯應用十乘觀何用治法。若云是事治者。事治亦在十乘中對治助開。又此有
第一義治。何但事治。答。言治法者。唯是泛出多種方法。不同十乘次第用觀。文
思惟邊無等者。問。計邊無邊是外道見。何爲治法。答。彼堅執。故成僻見。今爲治
泛借用也。論九十九云如有人 P:522a 食醤等者(檢)。七十餘行偈者。圓頓云一
百餘偈(云云)。無行經有五十五行半偈。同本異譯諸法本無經五言偈二行。七
言偈八十二行。合八十四行。而圓頓云。一百餘偈恐文誤矣。八千聲聞皆得解明者。
論云。萬八千。無行經云八千。本無經云十八千。問。既聞圓融。何得小果。答。相
即之言亦通教故。得離衆惡世世利根等者。問。前云世世鈍根。豈不相違。答。無
行經云。我畢罪已得利根故。言一念者非謂極促一刹那時者。問。今一念者。應是
毘曇等明一刹那中具十二支。故名刹那縁起。何云一念者非一刹那。答。三種因縁。
本在大集。故異毘曇。故決云。善惡業成名爲一念。大集經二十九云。因眼見色而
生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爲愛造業。即名爲業。至心專念名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六處生貪名六入。因入求愛名觸。貪著心者名受。求是等法名取。如是法生名有。
次第不斷故名死。因縁衆苦所逼名惱。乃至識法因縁生貪亦如是。如是十二因縁。
一人一念皆悉具足(略抄)。倶舍等取相應倶有明十二。故在一刹那。大集
P:522b 則取前後次第。古婆沙第十三云。尊者奢摩達説。一刹那有十二支(乃至
如倶舍等)。識身經説。於前物愚生愛。愚即無明。愛即是行(乃至具十二)。前
説一心。此説多心(云云。在新論二十三)。不得准前作兩兼釋者。前云亦斷亦不
斷入是學人。故於五字作折體及斷未斷義。於入一字作分得有餘義也。今云亦斷
亦不斷亦入亦不入是學人。故於上五字作折體釋。於下五字作斷未斷釋。故云不
准前也。文斷入者有門者。決云界外折法。問。設是圓教了道明斷。何必別教。答。
亦可義通。今約別教明斷入義。具應有二義也。B:8正修病患境 3 此並金光明
文等者。彼經但云地水二蛇其性沈下等。更無鵄梟等譬也。又決云四國爲隣等亦
金光明文。今檢無之(更檢)。自是經家或存或略者。彼疏云。是出經存略(云
云)。如此等事。或譯者略。或經家略。今且約經家。或指譯者亦名經家。序中因
准陀請住者。問。准陀品是正宗。何云序耶。答。如疏第二抄(云云)。文五臟病
相等者。欲知此中須識五行五臟等主對也。今作略頌次第對之。肝心脾肺腎(五
臟)。木火土金水(五行對五臟)。P:523a 青赤黄白黒(五色)。眼舌身鼻耳
(五根)。角徴宮商羽(五音)。魂神意魄志(五神)。酸苦甜辛鹹(五味)。色
味觸香聲(五塵)。殺酒妄盜婬(五戒)。東南中西北(五方)。呵吹★嘘★
(五氣)。肝心出左等者。肝部左手關上是也。心部左手對口是也。脾部在右手關
上。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腎部在左手關後。具見脈經要決二手圖也。此中
病相及治法。具在小止觀及禪門口決(云云)。★呵★三無字體者。呵字常有。何
云無耶。經律異相中云等者。出第十七卷。引惟婁王師子潼譬喩經云。佛在羅閲祇。
有大姓子四人。諍亡親財。白舍利弗。舍利弗將至佛所。佛言。昔在王號曰惟婁。
有病。醫云。應用師子潼。王即募得之者分國。并妻以小女。時有貧人。啓言能得。
以羊蒲桃酒置師子所。令醉臥取潼。宿一聚落。有一羅漢同宿。此人極眠。道人覩
其身中六識諍功。足神云。由我行到此得潼。手神云。頼我捉取。目神云。頼我見
之。耳神云。頼我聞王求潼。將爾等來。舌神云。汝等空以競諍。此功是我有。令殺
活在我耳。此人詣王所白言。已得師子潼在外。P:523b 王言是非。舌云。此非師子
潼。但驢潼耳。王大怒欲殺之。時共宿道人。即以神足到王前。報言。此是師子潼。
説上事。王用合藥。以女妻之。道人告王言。一人識相變。況他人乎。時取潼者意
解得羅漢。王得須陀★。四人聞是從出家。結解垢除(已上略抄)。決所引少不同
也。★應作潼。玉篇云。江南呼乳爲潼。都興反。其★字亡凶反。土猪也。各有根神
非他有情者。問。若自身者。如何諍論。故是護人身有諸神故。灌頂經明。護人諸
根等有三十六善神王。藥師經等有倶生神。醫家有五臟神及魂魄等。答。經云一人
識(云云)。文是脾舌病者。脾主身故應云身病。且約妄語爲舌耳。文丹田臍下二
寸半者。圓頓云一寸。小止觀云。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已上)。抱朴子
内篇云。肩中却行三寸爲上丹田。心爲中丹田。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文三里者。
膝下三寸也。文用六氣治五臟等者。圓頓云。吹呼治心。嘘治肝。呵治肺。★治脾。
★治腎(已上)。禪門及小止觀同之。今文獨違諸文何耶。又圓澄和尚問云。此等
六氣一一作氣其如何等。P:524a 又言。内温和安鋪和補者。各各作氣其如何也。廣
修決吹者其相如吹火法。是鼻中徐徐納其冷氣。内於腹中云。言帶想者。帶涼冷之
想。云其涼冷之氣。從鼻端入至臍輪。繞臍輪出還到鼻。帶其涼冷之想。想其氣出
入所到一畢已。又更作重納取體中。稍稍覺以虚涼。是一法也。呼氣者依名作氣呼
(虎胡反)。呼法如此。任運出盡。後還於鼻中徐徐納。同得體涼。此兩氣共治勞
乏。用鼻内和補。★亦如呼氣法。盡氣任去。依★名作氣。治法如文。呵嘘★各作
名。呼召之。即是也。但依唐言呼喚。依字呼之即是。只爲彼方言不同故未悟耳。
各各作氣者。若勞乏即用吹呼氣治痛。及除風用★氣治。一一依文用氣。次一一和
補但覺稍稍有効。可即帶想除之補之是也(已上)。圓頓云。吹去冷時。口中出冷。
常用鼻中内温。從鼻徐入。安祥入身。不令衝突。去病内治。於一上坐六七爲之。
然後安心。更得少時又復如此。常爲則。但平常入納吐穢氣一兩而足。若覺五臟有
病。用六氣吐約至六七反。呼去熱時。應是鼻中内清涼安穩之氣。入在 P:524b 藏
中資益其身。數陌如前。★去痛。除風時當鼻中内和安之氣。生長和藏。若用呵去
煩下氣散淡。此當一分從口出。一分從息向下分。所以者何。此淡在離上分。穢氣
者隨呵而出。下分者隨息而下溜。不須補之。嘘去滿煩。亦從口出。嘶去勞之。鼻
内和補(乃至)如是氣逐心作想。帶息爲息也(已上)。今文略。故抄之。文常使
籠籠者。口決云。當眼中朧朧。百丈禪師禪苑云。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
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云云)。文別運十二息者。廣修決云。帶假
想。若有上來六種疾用此吐納。以吐六并納六共十二息以共治之。帶假想者。如冷
須帶煖想。若熱須帶冷想。想此冷熱息到其病處。此謂假想也。故名依息帶想即能
治病也。依報息者。任運父母生身也。想運想作也。冷想煖補。熱想冷補。此等須
面決。文字傳等難會也(已上)。文如何阿含中用煖蘇治勞損法者。此出治禪病
經。彼出雜阿含也。故決云。雜阿含七十二法。又此中決引第一本玄文。並在圓頓
文中(云云)。有黒象聲如 P:525a 霹靂復有細聲如猴子者。此中所引多異本經。
經云復醉諸象作鬪。象状如霹瀝。中間細聲如猫子吼。又今云五事發狂者。經云未
來世諸阿練若比丘因五事發狂。又今云風力強故一時入口者。經云風力強故最初
發狂。心服動轉五風入咽。先作惡口。又今云見身成無石山者。准經無字剩(更檢
他本)。文方術治者。圓頓云。術事不可妄傳人。若知者治則無驗。知命者。論語
云。五十知天命也。六十耳順。文道場神者。護法善神。如法華十羅刹。方等夢王
等也。文同名同生天者。華嚴云。人生之時二天倶生。一名同名。二名同生。藥師
經云。有倶生神。具書罪福與閻魔王。文老死由生生由昔有有從取生等者。決云。
初推現果知往因。次推現因知現果。問。生老死是未來。何云現果。有是現因。何
云往因。有若是往者。何愛取等爲現因現果。答。今因現病而致老死。死由於生故
以老死名現果也。此現在生者死由昔有故。以有爲往。而愛取等本是現在。故亦名
現。文行從受生受從想生想從識生等者。問。今文 P:525b 相生。何異五陰次第。又
上第五云。論人説。識先了別。次受想行色能生所生等。今亦不同彼相生次第。答。
今依成論。識想受行相生次第。上文或有別意。或文誤耳。然下決列識受想行色成
四念處。依經部宗(云云)。三藏但出聲聞通教但出縁覺者。聲聞中云苦集危脆
等是無常故。支佛中云非生非滅等是無生故。文是名體折慰喩者。問。淨名經三觀
慰喩。是通相三觀。既無三藏。何云體折。答。且以空觀相從言之。故圓頓云。是名
以通教慰喩也。文菩薩乃却客塵者。彌勒等實雖破無明。示別人相。故但破塵沙也。
茅城倶尸城者。大般若言茅生國。若摩竭陀城名上茅也。此再修補移眞誠文爲後
得失者。圓頓云。適發此心疾即除愈。不俟更修下法。所以者何。如喜禪師發心
(云云)。天台師云。發心實録隨念即除。若望差發心是不眞實。欺於衆生。要於
諸佛有所規。求病亦不差(已上)。決所引第一本文同圓頓。而圓頓文全同今本。
故第一本發心眞實已下。是明得失。即同今文。何云移耶。凡當卷決多引第一
P:526a 本。並在圓頓(云云)。文無生法忍因疾雖盡猶有果疾者。界内正習倶盡。
故云已盡。如上説(云云)。問。圓教意得無生忍。更捨生身生報土耶。若云捨者。
尚悟生死即涅槃理。況不分段即爲變易。故證中道不可捨受。若不捨者。諸文皆云
捨之。答。此有二義。一云不捨。一云捨之。初不捨者將明此義。一標義趣。二引文
證。三會違文。初標義趣者。五大院即身成佛義云。貞觀五年六月法華會即身成佛
之諍起矣。山家有一執者。横計即身成佛者只是即身之中心作佛非身成佛。吾師
愍其倒惑。開即身成佛之道。今爲後學故以録之。執者問云。生身得忍菩薩説居實
報時。生身捨不。講師答。二義。一拾。二不捨。難云。若云不捨。籤云捨生身居實
報土。講師答。常平等故不出法界。常差別故不得取捨。又問。經云。雖未得菩薩
法性之妙身。既云未得。當知當得。講師答然也。難云。既云當得。可捨生身。答。
不捨。執著云。六根清淨是相似身。何以此至初住耶。答。相似位人既云清淨。分
眞位人轉増清淨。大師歎云。講師 P:526b 甚善。執者問之。利益妙中云生身得忍
菩薩未能入有餘故必捨身。聽衆不敢對之。又問。若不捨者。此捨生身文何會之。
講師受大師判答云。轉捨。問。轉捨有證耶。答。止觀云。轉五陰爲三徳。執者問。
轉者別教義。大師教講師云。可答別教已有轉義況圓教耶(三日異想已了)。至
終日大師判云。我幼奉先師。長問遠國。圓教肉身唯轉不捨。衆散之後問執者云。
親聞先師説耶。答。在外雖聞而面不聞。大師云。我已親聞大徳不聞。何故執之。
答。今者依書不依於言。執者問云。若爾何故不入方便土耶。大師答云。觀智未深
故。問答再三。迷執不息。執者大衆皆去。即時大衆參唐院咨問。云觀智未深故。
意云何。大師答。若隔生入已斷通惑方入有餘。若即生入實報土者。觀智純熟即轉
生身可入實報。觀智未熟。生身未變。即礙有餘土。故云爾也(仁王云始生功徳即
其意也)。圓貞大徳問。若觀智純熟即轉法身。彼超登十地。何有肉身。大師答。
觀智若熟超入十地。觀未熟故猶有肉身。然一一地皆有超入。故言十地有虎狼
P:527a 等。問。即身成佛以何爲證。大師答。諸文皆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若
得此智則智不捨身即得成佛。又問。常濟等已知此旨。何故不即身成佛。答云。只
聞此名。即是作佛皆不捨身得佛。何云不作。又問。若此身已作何用後位。答。六
即之興尤由於此。當言只聞名字遮那。若修觀行觀行遮那。乃至若至究竟究竟遮
那。極言之。圓教俗諦不生不滅。只此身即法身。捨何取何。此理難解。故用教道。
滿座大衆悉皆信受(已上私記文略抄之。或本不載此事)。次引證者。止觀第一
引華嚴釋聞圓法云。三障即三徳。第三卷明。五陰念處轉成三徳四徳。疏云。世界
是陰入。陰入若轉法身則顯。第五卷明。六根清淨報陰轉。乃至轉爲無等等陰。四
念處云。小乘法門折滅根入空取證。今大乘報身即是法界。不須復滅。金光明疏云。
若圓教人不壞身因。常隨一切不斷癡愛。起於明脱。體陰界入無所毀傷。若子若果。
不生不滅成就智慧。居常寂光。常壽湛然五眼具足。解云。尚轉爲法身。豈不轉爲
變易身耶。如云只界内煩惱即是菩提。何得非是 P:527b 別惑。玄文三云。法華論
云。蓮華出水義。出離小乘泥濁。如諸菩薩坐蓮華上。必非華草也。乃是處華王界
同盧舍那佛坐蓮華臺耳。同第七釋法華論文云。若言入如來大衆坐蓮華上者。此
妙報國土爲蓮華也。何者。盧舍那佛處蓮華藏海。共大菩薩皆非生死人。若聲聞得
入於此。即妙報國土爲蓮華也。彼論望今意乃是行位兩妙耳。籤第一云。迹門生身。
本門進至法身。記四云。既於三周已得無生。即是法身(云云)。准此故知。即身
入華藏。成法身菩薩也。三會違文者。略爲十番。一問。法華云大目★連捨是身已。
答。約小機見爲竹杖殺。故云捨身。如至經末猶名聲聞。又約轉捨非寶捨命。難云。
若實不捨。法華實教應云不捨。何但云捨不云不捨。二問。大論十二云。未得法身。
結使未盡。乃至得無生法忍。是爲結業生身菩薩末後肉身。得無生忍。捨肉身得法
身。於十方變應爲衆生。是爲法身菩薩(略鈔)。又三十八云。得阿毘跋致未捨肉
身。故鈍根。又四十云。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未捨肉身。P:528a 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道種智具足未成佛。無佛眼。又七十七云。菩薩得是無生法忍。捨是生死肉身得法
性生身。住菩薩果報神通中。一時能作無量變化身(云云)。如是等文不可勝計。
彼論上下皆云捨身不明不捨。答。彼論五十云。七地菩薩有肉身出禪定(云云)。
彼論多明七地無生八地法身。是別接通。非圓門意。得無生忍未捨肉身者。此約見
地無生忍也。難云。一家法相既依大論。論云捨身不云不捨。三問。今文云。若似
解之位因疾少輕。果疾猶重。若入無生法忍。因疾雖盡。猶有果疾。弘決云。六根
雖淨實果縛身在欲色界。或遇三小。縱逢劫末。法爾離災。若入無生如曇無竭。尚
有果身。名爲果疾(已上)。又第二云。若行違中道有二邊果報。若行順中道即有
勝妙果報。設未出分段。所獲華報亦異七種方便。況眞果報耶。香城七重橋律如畫
即其相也。弘決云。設未出下明習果也。言果報者從報果爲名。若破無明得無生忍。
設未出分段者猶未入滅。所居之土名爲華報。已斷必出分段。設爲衆生 P:528b 未
出分段。華報若此(決文)。玄文三云。超登十地猶有肉身。未免惡獸云云。故知
入眞猶有生身。即曇無竭住香城名華報。入滅之後更生實報爲果報也。答。五大院
云。生身得忍有二。一者古佛菩薩和光示生身。如發迹大乘聲聞。淨名示病。法涌
處臺。若今日始證大乘聲聞。自行既立還復如故。能應聲聞能現生身。故得亦名生
身得忍。二者始入凡夫初心得忍。亦名生身得忍。故玄義云。十地猶有肉身。未免
惡獸。地地皆有超入。故第十地亦有初入肉身也。籤云。始於此土得無生忍。増道
損生未能起應。乃以神通往於十方。尚未能入方便有餘。今言。若無生菩薩割截無
痛。何有肉身猶希虎狼。若分眞六根自在無礙。何有身分。乃礙有餘。若已初住已
見佛性。寶藏分開。眞應具足。何故已入初住雖自増道未能起應。當知超登十地名
末後心。登地登住義乃初心。初心之者法身未熟。生身猶在。良由遺結。亦名生身
得忍。仁王云。始生生住終生功徳。大論云。始入中入終入以之爲證。故入無生。
猶有果 P:529a 身。是指始心。曇無竭者是指和光生身。例始入生身也(略抄)。
難云。二類生身未有證文。若和光者。是得忍後示生身。故可名得忍生身。非生身
得忍。生身得忍者籤云。謂生身中得無生忍也。其始心者爲是相似。爲是初住。若
初住者。三徳分得。云何法身未熟。若未熟者。不名得忍。若相似者。何云得忍。故
籤云。登地登住爲生身得忍。又云。始於此土得無生忍。増道損生。若超登十地是
初心者。即違涅槃疏等。若末後者。何云猶有肉身。涅槃疏云。圓教一生既許超登
十地。肉身未免如是等畏。故呪護之。道暹記云。圓教一生者。於前三教久已修學。
今聞圓教。即破無明。乃至入第十住地等。所以名爲肉身未免。行滿云。超登十地
者。今生遇於圓教。便證初地乃至十地。故云肉身猶有怖畏等也(云云)。故知。
超登十地者。非從凡位頓超法雲。故非始入。但證初地。於一生中亦至十地。既是
速證。不如權教歴劫長遠。故得名超。若爾凡身入初地時。已轉肉身。何至十地。
更有生身。大論仁王於入位後以分 P:529b 三生。故不可屬相似位也。然彼私記明
始入相。或云相似。或云初住入心。私案彼意應是初住已前有多無明。故雖斷無明
猶未入初任。如法説周中根聲聞斷二重等故。云初周聊悟未入初住也(云云)。
大論七十九云。是人出柔須忍未得無生法忍。出凡夫法未入聖法。憐昭即身成佛
義云。一説云。斷無明得無生忍。如初周中下根斷一二重等是斷少分(云云)。准
知斷無明故名爲得忍。亦名登住。而實未入住。未證中道故。今謂若未入住是相似
位。何云増道損生。既得忍後増道損生。豈非二三住等耶。初周中下二人。未名得
忍。若未入住即異仁王始生等也。決文正指法涌。故云設爲衆生未出分段。華報若
斯。諸文並以法涌爲生身得忍。未入滅者何云引例。又古記釋因疾雖盡文云。入初
住位斷自地惑名因疾盡。雖免分段而有變易。故云猶有果疾(云云)。雖云此違
現文。文以相似對於無生明因果疾故。無生位因疾盡者。是盡似解少輕之因疾也。
有果疾者。是猶有似解所有之果疾 P:530a 也。又違決文以法涌生身爲猶有果疾。
故又違十地猶有肉身等文。又隣昭云。設未出分段者。是假設言。非實未出(已
上)。難云。若無實事何以香城爲其華報。何云十地猶有肉身。四問。藥草疏云。
若生身菩薩。聞盧舍那佛説法得無生忍。即現世安穩。後生淨滿界。爲法身眷屬。
即是善處。淨名疏第三云。若至法華開佛知見。得無生忍。捨報即生果報淨土。爲
盧舍那眷屬。廣本云。捨命即生果報淨土。籤一云。地前住前爲生身。登地登住爲
生身得忍。謂生身中能破無明。得無生忍也。登地登住破無明。捨生身居實報土。
名爲法身(已上)。既云捨身。又云後生。故知有生身。捨此生彼也。又准此文。
故知。玄文處華王界。捨身受生。非謂即身也。又籤云。只以入實名爲華臺。故知。
非必生實報也。又到在不久。故云也。答。五大院云。四念處云。教道云斷。證道不
斷(已上)。據教云捨。意在不捨。若至法華一切聲聞捨報即生果報土者。何故諸
聲聞。法華會不死而於佛後隱顯不同耶。若云權者隱顯。實者捨報者。P:530b 諸實
行者。自行既立還應化聲聞。法華之後誰不權行。即有權實不等之過(已上)。難
云。若實不捨。名轉爲捨者。何云後生淨滿界耶。又捨報即生果報土者。非必是明
法華會中只是聞經得忍之人。若捨命時生實報耳。故云後生也。又到在不久。故云
坐蓮臺耳。五問。止觀第二云。次第禪門明修證。與此果報云何同異。答。修名習
行。證名發得。又修名習因。證名習果。皆即生可獲。今論果報隔在來世。以此爲
異。答。五大院云。夫實報者一國一切國。造境即實報。實報體遍。捨何取何。故娑
婆恒然。判爲實報。靈山不毀。判爲寂光。論自證則已居華王。論利他則化遍十界。
然彼止觀對次第觀習果。以論果報。故云來世。生身法身變未時隔。故云隔在。能
從分段入變易。有隔生入者即身入者。若隔生者。似位以來捨分段報。入有餘土。
方入實報。若即生入銅輪者。皆不捨身。得其果報。胎經龍女迴心聲聞是也。若論
果報身者。何故魔梵皆不捨身。又領解云。始於今日得其果報。乃至壽量云得無量
無 P:531a 漏清淨之果報耶(已上)。難云。文既云隔。亦云來世。即同後生淨滿
界文。若云生身法身變未時隔者。得入初住亦同變未。何以入登住名爲即生。以報
土生爲隔在耶。若云依相似位生方便土故云隔者。彼人登住亦隔未來。何以登住
名即生耶。胎經龍女非是即身成報土身。如記問答(云云)。又今日得果報者。既
登初住。必生報土。其義必然。故云今得。若不爾者。何云捨報。何云後生。何云隔
在等耶。又憐昭云。一説云。約一念心而論三世。如云已知爲過去等。私謂。此文
且約圓相似人未轉生身。必應隔生而入實報云報隔耳。非謂得忍論報隔也(已
上)。難云。若約一念論三世者。得入初住。亦應云隔。何名即生。又止觀報者。證
入初住得實報身。何云相似。若約似位名隔生者。何以入住必云即生。又得忍人亦
後生。何約相似。止觀第一釋大論五復次與五略中云。勝報備説依正習果報果。跋
致偏擧習果入位之相。蓋雙隻之異耳。弘決云。次會果報與跋致同者。言果報者即
指依正。依必有正 P:531b 報必有習。是故果報即兼二雙。若云跋致。跋致只是習
果一隻。習必招報。正必有依。現雖云隻。當必具雙。二文雖殊共成無生一位意耳
(已上)。若得無生即成實報身者。現可具雙。豈云現隻當具雙耶。此文即同今論
果報隔在來世也。若云大論跋致亦指未熟位者。彼論是明説般若縁起也。豈説般
若令觀未熟不入位耶。六問。玄二云。法愛爲因。無明爲縁。生變易土。籤云。初地
初住證一分中道法性。以無明未盡有中道法愛。以之爲因(已上)。故知。登住後
起法愛。方生報土。若登住時。即報土者。既未起法愛。即無生因。若成報土身後
起法愛者。乃有果前因後之失。若入住時即起法愛。亦即報身者。報因報果不可倶
時。又證中道後。貪著自證方起法愛。云何證中道時。並起法愛耶。答。報土因有
二。一者萬行。二者法愛(並出玄文第二)。第二法愛非必有之。但登住後若起法
愛。以此爲因。久住當位。故亦名因。如住前人。非皆起愛。豈至眞位必起愛耶。故
知初轉爲報身時。不由法愛後方起愛。報身久住。P:532a 故得爲因。問。萬行爲因
生報土者。爲何位行。若住前行是有餘土因。非報土因。若住上行者。此亦入住後
起萬行方生報土。故非入住即報土身。答。住前萬行得初住果。經云。法王法中久
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壽命無數劫。久修業所得。又如初住行得二住報等。
然住前行得有餘報者。住前有三觀。其空假邊得有餘報。其中道行得報土報。難云。
既云法愛爲因生變易土。故以法愛始生報土。非生報土後起愛久住也。七問。玄文
第六明迹門流通利益云。生身菩薩不能上土利益。籤云。始於此土得無生忍。故未
能上二土弘經利他。雖則自能増道損生。未能起應。但能此土及以神通往於他土。
尚未能入方便有餘(已上)。故知。猶有肉身不受變易身也。既云未應。明知未生
報土。從報土來名應生故。答。五大院云。此約入心故云未應(云云)。問。既云
増道損生。何關初心。答。増道損生者。意云。入心菩薩自行雖復増道損生。而於
化他未能起應也。難云。玄文云。生身菩薩但能此十他土弘經(此指生身 P:532b
得忍)。化功歸己増道損生。而不能上土利益者。是後増進也。況得記聲聞新運大
悲方名迹門流通利益。其始入者何論流通。記四云。開三得記已即名生身得忍菩
薩(已上)。約此方明流通益。故記第八云。問。爲不捨分段即成佛耶。若不即身
成佛。此龍女成佛及胎經偈云何通耶。答。今龍女文從權而説以證圓經成佛速疾。
若實行不疾。權行徒引。是則權實義等。理不徒然。故胎經偈從實得説。若實得者。
從六根淨得無生忍。應物所好容起神變。現身成佛。及證圓經。既證無生。豈不能
知本無捨受。何妨捨此往彼。餘教凡位至此會中。進斷無明。亦復如是。凡如此例。
必須權實不二以釋疑妨(已上)。問。意云。龍女得忍之後。爲即分段龍身往南方
作佛。爲捨此身生實報土別起應耶。若即身者佛身是從眞起應。豈即凡身。涅槃論
云。應者從蓮華藏世界現王宮生(云云)。若不即身者。龍女胎經皆云即身。答。
意云。龍女是權。從報土來。迹爲龍女而現成佛。以示實者能速成佛。故胎經偈從
實得説。故彼偈 P:533a 云。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也。此是不論捨分段也。若實
得者。生身得忍。但以神通現身成佛。此同籤文未能起應。但能此土及以神通往於
他土也。既未起應。故雖未生報土。但以神通現成佛也。此亦不捨分段也。次云既
證無生。至何妨捨此往彼者。此明正捨分段義也。既證無生。於理常平等。故雖知
無捨受。而亦於事常差別。故捨此分段往彼報土也。次云餘教凡位等者。凡夫生身
得忍皆亦如是。謂約權説從眞起應。若約實説但起神通也。彼記問答。意在此也。
明知分段必捨之也。若云指始入神通者。始入未熟。豈現佛身。龍女無生豈是始入。
故知神通往他土文非始入也。淨名記一明願生云。小從得記義亦同之。暹云。法華
記後方能願通來生。若生實報即能應來。問。輔正記從六根淨得無生忍者。據智慧
利根等文。是先禀諸部中圓。得六根淨。今聞圓經即入初住。從六根位即往南方。
名起神通。若從初住已上即名起應矣(已上)。此義云何。答。彼釋意云。生身得
忍者。雖云得忍 P:533b 其身猶是相似生身。未是法身。故云從六根淨即往南方用
神通力。若入初住得法身者。即名起應。既非生身。故不名神通也。故依彼文定捨
分段身也。又憐昭云。一説云。夫由斷無明故即得無生忍。既云始得無生忍。明知。
必應斷一分惑。然以其一分言義兼大小。若如云登地登住斷一分無明者。是據大
分。若如云聞初周説中下根斷一二重等者依少分。今云得忍不入者且約少。故必
斷三重方入初住。若斷大分能入上土。私謂。此文且約新入者。忍力未熟。云未能
耳。非是雖得忍而未捨生身故不能入也。但云未起應不云未捨生身。若言未捨生
身故不入上土者。得無生言即爲虚構。既自證得色心實相。豈捨取耶。問。若以忍
力未熟故。不入上土者。何故有處云。若忍未熟者。在穢土不能弘經。是故願生淨
土。答。菩薩本願所業不同。或願在穢。或願在淨(已上私記文)。難云。若斷小
分未入初住。何論迹門流通益耶。得記聲聞即斷大分。何云少分。具如上難。八問。
壽量品疏云。菩薩有三種。P:534a 下方。他方。舊住。下方即本日所化。故無執近
之謂。他方舊住倶有二種。一從法身應生者。往世先得無生。或已先聞發迹顯本。
設未得聞報盡受法性身。於法身地自應得聞長遠之説。是故應生菩薩多無執近之
謂。二者今生始得無生法忍。及未得者咸有此謂也(已上)。若得無生即實報者。
法忍菩薩皆無執近。已生報土。開佛説故。又既云報盡受法性身。故知必捨生身更
受法身也。若云轉捨名報盡者。往世先得無生位。應轉生身。何云未聞後報盡耶。
今生始得無生忍者。既有近情。故知雖得無生未是報土。若云以入心名始得者。先
得無生之外。法華迹門入初住者。豈皆始入耶。其正入者。爲是何類。又入初住已
即成法身者。他經及迹化大衆得無生者。壽量已前生實報土。自聞久本。豈猶執近。
豈云今聞。若云迹門爾前入實人。皆已知久者。則久遠本非始今經。又違記云當知
壽量非説不知也。答。五大院云。始得無生者有執近謂者。且同未了。同梵行者。
豈下品寂光不知本時同居方便實報一分化他 P:534b 成道。而執今近成眞極之念
耶。若約昔。上品寂光。自行成道。本化迹化倶不可知之。未盡無明故。彼彌勒不
知本化衆者。亦同迹化中未脱衆。此本迹隔異之一往意。全非觀心不二再往義也
(已上出六十卷嚢)。難云。若約示同不知相者。諸應生人並示同凡。云何言無執
近謂耶。或云。執近之者實是凡夫。其入實者爲發起故示不知相。故涌出品記云。
菩薩已破無明。稱之爲解。大衆仍居賢位。稱之爲惑。難云。若實知者何云得無生
忍咸有此謂。若示不知者。法身菩薩亦應示迷。何云多無執近之謂。然云大衆仍居
賢位者。於聖位中應生知本始得不知。其義不定。故約賢明也。九問。疏第四引釋
論云。羅漢受先世身。身必應滅。住在何處。而具佛道。答。出三界外有淨佛土
(云云)。記云。酬先業故名先世身。煩惱業果故云須必滅。若煩惱所感能不滅者。
有於因果不同之過。記第一云。若羅漢皆以邊際定力持此報身者。一切羅漢若至
法華無不迴心。何故除四大羅漢十六羅漢餘皆入滅。肉身菩薩得無生者。應皆不
滅。又 P:535a 第七云。諸論皆云。捨分段身而入變易(云云)。答。此等諸文並明
二乘生有餘土。破法相宗増壽變易非眞實報。故云捨身。而云肉身菩薩應不滅者。
難意云。若以定力能延身者。肉身菩薩何不延身。而轉生身受法性身耶。又若以小
定延身者。何故小機皆見滅耶。難云。既云煩惱果故。故必須滅。故生報土。理亦
應然。又肉身菩薩得無生者。應皆不滅者。即指得忍捨身生報土也。若云生身但轉
生身不捨身者。即同法相増壽變易轉異熟身更受彼報方名變易。豈可。難云。肉身
得忍應皆不滅耶。況諸論者指大論等皆云捨也。十問。今文云。似解之位因疾雖盡。
果疾猶重。決云。六根雖淨實果縛身在欲色界。功徳品疏云。猶是分段之身。故稱
父母所生。淨名疏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又云。十信後心雖斷通惑。
報身猶在(云云)。故知。相似報陰轉者。只是淨身未爲變易。若初住轉爲報土身
者。相似應爲方便土身。相似圓觀既斷見思。豈不轉彼所引報身爲有餘身。答。相
似觀智未證一如。故雖斷惑猶留報身。眞證 P:535b 一如。故互融即。難云。似智劣
故不斷無明。故亦不成實報身也。雖云智劣能斷見思。何不隨分轉彼生身爲有餘
身。故知。煩惱是心了正即斷。身是質礙。不隨心轉。必須捨報。相似既爾。眞位例
爾。或云。經云。唯獨自明了。故知。轉爲變易身也。若分段身。何獨自了。難云。經
云。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瑠璃。衆生皆憙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故知淨身諸人皆見是分段身。身中諸像分現融通。故唯自了。問。秀
句云。有人云。變成男子者未免取捨。今謂常平等故不出法界。常差別故不礙取捨
(已上)。若實不捨者。即失常差別。答。夫三界報皆是夢裏。豈覺悟前猶有夢身。
尚達生死身解爲法性。況分段身非變易耶。如云界内煩惱即是菩提何得非是別惑。
常平等故法界一如。而常差故亦轉捨也。私云。五大院私記會諸違文。總用二義。
一是始心。二是教道。其始心者。猶未會文。其教道説。此釋似宜諸文。並云捨肉
身者應是教門。如彼煩惱即菩提。而約教道明斷煩惱。四念處云。教道云斷。證道
不斷(云云)。故 P:536a 此生死即涅槃義。亦約教門明捨生身。故其未能上隔在
未來後生淨滿有肉身未能應等者。並約教道。捨身義也。言教道者。如三乘人。雖
斷煩惱猶有肉身。捨命即生變易土。故附傍此義談圓教道。問。圓教亦明斷煩惱者。
如消冰爲水。故亦名斷。非冰外求水。故亦名不斷。故斷不斷二義並有。若分段身
捨與不捨其意永別。故異斷不斷也。答。若據不斷而斷故名斷者。斷與不斷其義不
異。並證道義。以證實道猶有二義故。若附權教斷惑證理。於圓亦明斷者。乃名教
道明斷也。今捨分段例此義耳。問。其觀智未熟始心者。是慈覺大師義云何捨之。
答。是適時説。非必實義。故憐昭師始心義名一説也(上如引)。彼私記後記云。
一文一句莫非先師之慈訓矣。而彼既云一説。知非實義。大師既言此理難解。故用
教道(具如上引)。明知亦云教道義也。或云觀智未熟者。登地登住三徳分得。而
身質礙故猶留之。後觀熟時能轉捨耳。難云。此違安然隣昭所傳。又登住時何不即
轉。若質礙故猶暫留者。亦質礙故。必須捨報。第分二捨 P:536b 段身者。古徳之中
亦立捨義。今爲三門。一引文證。二立道理。三遮外難。初引文者。一宗諸文皆云
捨身。無一處文明不捨義。即上問答所引文。是雖緩會。義猶難解。次明道理者。
一者若轉界内報身爲界外身者。煩惱及業亦可例爾。應轉四住以爲無明。應轉漏
業爲非漏非無漏業。何故不爾。止觀但云只界内煩惱即別惑。不云通惑轉爲別惑
也。二者翻三道以爲三徳者。苦道爲法身。煩惱爲般若。業爲解脱也。若登初住。
分段苦道轉爲法身。豈亦轉爲實報身。其實報身即是分證三身之中他受用耳。若
云苦道爲報土身。則是苦道轉爲報身。何云苦道轉爲法身。三者若登住時即轉分
段爲報身者。由何法愛受報身耶。若由住前法愛者。不可他地法愛爲因。受他果報。
故籤云。初地初住法愛爲因。若由登住法愛因者。即登住後更受報身。何云登住即
成報身。四者圓教相似分段夢覺。云何猶有夢中肉身。若轉分段者。應於似位轉。
云何更待無生忍耶。若云相似觀智未熟故不轉者。觀既未熟。何斷見 P:537a 思。
若斷見思豈不轉彼所所引報耶。五者若轉分段爲變易者。變易者即是因移果易應
名變易生死。故分段身必須捨也。六者若分段身爲變易者。即同他宗増壽變易。彼
云。前異熟既盡後生餘異熟。即同因移果易也。若爾則墮妙樂所破。記云。煩惱果
故。故必須滅。肉身菩薩得無生者。應皆不滅。又云。諸論皆云捨分段身而入變易。
彼雖不云成界外身。而即身轉。其義同也。七者色身是外質礙之法。心識是内無礙
之法。若云色心同時轉者。内外無別。便成大過。八者三周聲聞得無生者。捨身入
滅。豈非捨耶。若云實身不滅而現滅者。即同他宗増壽變易。實身不滅。權示滅也。
第三遮外難者。問。等覺菩薩。報土後身轉爲妙覺他受用身不捨身也。例之相似報
身即可轉爲初住報身不捨身也。答。淨名疏云。分段質礙煩惱雖盡。必須捨報。若
有餘土因移果易。即名實報(已上)。若轉分段爲法性身。應名變易。非分段也。
報土果佛應同菩薩。故等覺身即成正覺。故佛他受用即是報土身。但是因移果易
爲異。例如應佛同分 P:537b 段。故即以分段身成正覺。故不可例初住位也。問。三
土淨穢並是業力感見不同。故入初住即見報土。如何捨報更往生彼。答。若依内證。
即見報土。而有肉身故不往彼。如離欲人雖見上界。而其身是欲界身也。問。如離
欲人。亦往上界。何故生身得忍不往報土。答。界内界外隨機所見。既非別所。何
論往耳。問。若不能往者。何故大聖從彼來此。答。大聖應同名從彼來。實無往來。
肉身未應故不往彼。問。既證法身。即應從眞起應遍十方界。何云用神通化身。何
必生報土。方於十方分身散影。答。從報起應方名爲應。既未生報土。故不能起應。
涅槃論云。應者從蓮華藏世界現生王宮(云云)。問。若不起應。何故疏釋龍女云。
南方縁熟宜以八相成道。此土縁薄。只以龍女教化。此是權巧之力。得一身無量身
普現色身三昧也。記云言權巧者。不必一向唯作權釋。只云龍女已得無生則約體
用論權巧。非謂專約本迹爲權巧也(已上)。既云得一身無量身。又云則約體用。
明知龍女從眞起應。非神通也。答。彼記次上云。得 P:538a 無生忍。應物所好容起
神變現身成佛等。故知只約神通現身亦名體用。謂從内證起通用。故亦名一身無
量身。謂以通力現諸身。故知。相似位普現三昧也。問。由業未謝故果身在。而登
住時先業即轉。由何力得果身猶在。答。由業力故。已造此身。初受身時。已定業
限。非是先業次第漸引。故受報時。其業已亡。如結果時華散失。故雖業亡其報猶
在。如華散已其果猶在。故登住時轉未謝業爲解脱徳。其已謝業體性既無。故不論
轉。苦道但轉現身。已亡果身不論轉也。問。文云。轉五陰爲三徳等。並如上引。如
此等文。云何會通。答。轉色爲法身。是内證法身。不可外色轉爲報身。如二乘人
雖證色空。而色身存。問。既轉報陰爲法身。故得忍之時報陰即亡。由殘無明轉受
界外法性身。雖復轉變爲利衆生。猶示生身。既報陰亡則受變易。故雖無死生亦名
隔生。亦云後生。亦云來世等。非實死生也。亦非轉分段爲變易身也。答。法身是
理。以内證智照見此空。豈由内證即外色亡。若爾羅漢折滅色心證眞空時。色
P:538b 心應滅。如何但斷煩惱猶存陰身耶。後入無餘色心方滅。若以轉變。亦名隔
生者。羅漢延命應名隔生。不可名爲現身延壽。又得忍時。即成變易者。則違諸文。
如上數引不能上土未能起應等(云云)。問。二乘智劣。故證色心空時。猶不亡色
心。圓觀力強。故觀成時色心即轉。答。二乘智劣不可斷煩惱。既證眞空。亦斷煩
惱。如何報陰猶存不滅。彼不能斷無明。不能證中道。故名智劣。若約界内何所不
能。彼折滅空尚證空已。外報猶存。況圓觀者。即色是空。豈色亡耶。故止觀云。大
乘報身即是法界。不須後滅。金光疏云。體陰界入無所毀傷(云云)。問。記云。
既於三周已得無生。即是法身。法華論云。處華王界等。答。内證法身雖未報身。
到在不久。故名法身。處華王者。捨報即生果報淨土。又只以入實名爲華臺。亦是
到在不久也。同籤一云迹門唯益生身及生身得忍。本門進至法身及法身後身(已
上)。故知。生身得忍即進成法身不捨身也。同文云。捨生身居實報土。名爲法身
(已上)。故知。本門進至法身者。後報土來。法身菩薩進至 P:539a 増道。非謂生
身即進法身。故玄文云。本門正令法身菩善已入者進(云云)。又假名集云(唐
如湛法師)。法性通應身。大論云。一生死肉身菩薩。二者出三界外法性生身。教
化衆生。乃至化閻浮提。此文只是同居生身名法性。此是眞似相對住上爲法性。亦
可五品十信對論之相似亦得名法性也(云云)。問。若捨生身即違慈覺大師説。
答。龍樹天台妙樂諸文皆云捨身。云何慈覺猶云不捨。故於彼義更應思擇。夫圓融
義。色心法界内外一如。捨何取何。雖云平等而有差別。雖有差別而無差別。若依
觀門。無差爲正。故妙樂云。豈不能知本無捨受。若據事論即有取捨。而彼執者偏
執差別。定計必捨。故以無差而難破之。若依實義雙亡雙照。故山家云。常平等故
不出法界。常差別故不礙取捨。慈覺大師實同此義。何以知之。一者講師答云。常
平常差大師歎之。二者大師既云。幼奉先師。而先師云。常平常差。三者大師既云
只聞此名即是作佛。皆不捨身即身得佛(云云)。故知只據内解一如。故云即身。
不遮事相捨身得報。四者大師既 P:539b 云圓教俗諦不生不滅。只此身即法身(云
云)。故是内證萬法皆如。非是外事受報因縁。五者同私記云。一類執者亦計。草
木作佛者。有情成佛依報隨作。不許草木自作佛。大師深責失宗旨(云云)。若於
分段捨不捨義。偏依大師云不捨者。何故草木成不成義亦依大師。不云自成耶。若
以彼記爲定量者。應云草木亦自成佛。若云爾者。則違文理。如他章。故知。大師
爲破偏計故述一邊。不可定計。問。既得萬法不二道理。即證難思。轉變神通依正
無礙。彼此圓融有情非情互永轉成。如文殊轉舍利弗爲佛身等。尚轉他身。況不轉
自身爲變易身耶。答。若論内解。雖云圓融而於外色非實改轉。如轉非情爲有情身。
若任内解雖云永轉而非草木實爲有情。如轉身子爲佛身等。而非身子實爲佛身。
但是法性理體一。故雖互相轉。而亦不廢俗諦差別。故實不轉。當知此身雖是自體
而是迷位。見思所感質礙外法。識宿其中如人假宿他屋宅中。故經云。假乘四蛇形
無常主。神無常家等。即是外色。故不隨心。不如内 P:540a 心轉迷爲解。故雖圓融。
而於事中業力謝時。便捨此身。非心轉時亦有轉也。又如得通人。雖云自在而心。
不轉欲界報身上界身。必須捨報得色界身。但以神通起色界。化往於上界。而終不
轉欲界内身爲色界身。此亦例爾。問。若爾以神通別起界外化身。應往變易。何云
不往上二土耶。答。界外無別處。但隨見別。故不同界内化身往來。而從界外來界
内土。是起應耳。非往來也。問。若爾從方便土何以神通來分段耶。是示自身令界
内見。非往來也。若據此義。相似位人亦用神通。示方便土身(更詳)。又有人云。
登初住已猶有生身。故云不能上二土等。故報命盡即轉爲變易身。不別捨受也。難
云。若無捨受即違諸文。或云隔在。或云後等。如上數引。答。登住時不轉亦違古
徳。亦非常同常別義也。B:8正修業相境 4 文金光明十地相現等者。出淨地陀
羅尼品。彼經以十度對十地。彼相並表十度相也。故初地相云。三千世界寶藏充滿。
此表檀也。又圓頓云。華嚴明十地前相(云云)。寶積經等亦明相現。問。地上證
理。何同迷情預 P:540b 現瑞相。答。一切諸法必有前相。如勝上法有法前得。故證
理時彌有善瑞。文阿含證初果八十八頭陀死等者。見雜阿含禪經。正出禪祕要經。
文惡因靜生善因觀滅者決(云云)。新經論中名同類因者。問。六因非經説。但在
論文。毘曇雖云有六因經。而此土無。故不可言新經同異。答。但是新論相從言經。
問。習因與同類因其相不同。何分新古。答。今以成論三因對毘曇六因。其習因相
一分同同類因故。具如玄第二記。如佛所説言四縁者等者。論云。如佛説有四縁。
但少智人。著於四縁而生邪論。爲破著故。説諸法空實無所破。如心法從因縁生。
是心如幻如夢。無有定性(已上)。決文誤略。善惡相發四因所攝者。問。善惡相
法總有六因。何唯云四。答。下決云。習因者有五。除報因報果有四。除遍因相應
因。今據報果故云四因。諸餘心數不相應行色二縁生者。問。心數由四因。云何二
縁。答。此中六因四縁。並引大論。而論云心不相應。不云心數。今數字剩耳。或決
本無數字。餘有爲法劣故者。准論文餘字亦 P:541a 剩。或應作諸字。無漏心心數
法從三因生者。論云初無漏。不託縁而起無所縁縁者。問。習因是心法。何云無所
縁縁。答。泛論習因則有縁縁。今明發習。於坐禪中不待所縁。忽起施戒等心。故
云無也。餘三必有不可廢故。文論家但在善惡無記無習續者(應檢)。就今下論
家復釋者。問。此是總標異世習果。次出數論二義不同。何以此文屬論家解。答。
習因但云善惡故(更詳)。望前則因之與果倶名爲因者。應云望後或望前報果。
今習因習果倶名因也。第一本云陳留一人講律者。圓頓云如廣州有一人。坐禪即
能講律(已上同異應檢也)。文底責者。大乘義章云。須陀★或翻觝債拒而不受
故。文還入生死以償衆生者。問。無生忍位有分段故業不。若云有者。三道爲三徳。
豈存故業。若云無者。今云以償衆生。若無業者不可云償。起信論云。無始已來。
有漏之業未能決斷。與微細苦相應。大乘止觀明如來藏具諸法種子中云。若作菩
薩自在用時。悲願力故。用彼故業種子。於六道中受無量身。教化衆生。答。都無
故業。而今 P:541b 文明。業相發時。即發誓願成菩薩行。謂坐禪時。見負物相。若
償物恐廢聖行。故立願云。我聖道成。至法身地。廣利衆生供養諸佛。即當彼位廣
償他物。由此發願悲願熏心。還入生死。以償衆生以負他物。即成結縁。由發善願。
翻成善因。惡業轉爲解脱徳。故解脱現身利衆生也。起信論文。變易生死無始無明
未斷盡故。名未決斷。指變易果。名微苦耳。大乘止觀者。未知彼宗意。或云。是明
理中具諸法種子。故指性惡名種子(云云)。問。彼文以性惡名爲性染。即彼性染
爲染業熏成染種子。故業種子非性染也。又彼云。成佛之後性染雖爲無漏所熏。不
起生死。但由悲願力熏習故。現同六道。示有三毒。即是清淨分別性法。雖從染性
起。但是佛徳。故名清淨(抄)。彼明。性惡在佛現六道身。故業在菩薩受六道身
也。又云。諸大菩薩留隨眠。或在於心中復修福智淨法熏心(云云)。既留煩惱。
豈無故業。或云。彼依圓解。體達故業即解脱徳。現六道身名爲故業。問。若爾。佛
果亦應云故業。何云性染耶。答。性染故業同體異名。因果 P:542a 名別。但彼文未
必同今宗義。一者法性生一切法。今家判屬別教自生句也。二云由一心故。大小相
入。此同仁王私記所引他義。三云大菩薩留煩惱。四者南岳諸傳不擧此文。五者文
勢不似餘部故。六者或本題下注云。曇遷撰。或本云。遙惻撰。故未必定南岳説。
然山王院法華論記等。並云南岳也。意通兩教聲聞等故者。問。文明二乘。次云幻
化。結名通教。故知。二乘但在藏教。況此二乘名通。通者何於通教云通三乘也。
答。文不分明。故進退明。今此二乘通總明。故通兩教也。若據此義。後文通教但
在菩薩。若後通教通三乘者。此二乘文但是藏也。B:8正修魔事境 5 文經
云魔事不説是惡知識者。決云。大品魔事品文。私云。彼品無此文。但在幻人修行
品。文等覺三魔已過者。經云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云
云)。住壽故有死也。彼經七地三界報盡。八地已上法性身化現諸身。以化現故無
陰魔。於等覺位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故無煩惱魔。破煩惱故。無天子魔。大
品魔事品並是天子魔者。問。大論六十八釋 P:542b 魔事品云。是品中皆有四魔義。
但隨處説(云云)。答。彼品魔相多是天魔。今從多分。此等即前發相中令隨喜者。
應云後發相也。文十二狩修法縁慈者。經云。修聲聞慈。故今云法縁也。問。既是
菩薩。何修聲聞慈耶。答。淨名經明菩薩慈中云。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又大集經
明。十二狩以聲聞乘教化一切(已上)。教聲聞乘之慈故名聲聞慈也。問。菩薩並
教三乘。何只聲聞。答。此神所化。當時皆是聲聞機歟。大集二十四等者。問。若准
本經。東蛇馬羊。南猴鷄犬。西猪鼠牛。北師子兎龍(云云)。答。准常途説引經
文耳。問。經文何故與方角不相符。答。慄師疏云。若依閻浮提從地。蛇馬羊應在
南。今在東者。佛在寶坊。向西即指南爲東耳。天地運轉。亦復何定。例如東方七
宿今冥時在南(已上)。私云。何以知佛向西坐耶。設向西坐。云何指南爲東方耶。
山高六由旬等者。□中所引與經不同。本經一一山皆二十由旬。山中各三窟。並高
一由旬。廣六由旬。決文誤矣。或經不同。又各有二羅刹女者。經云其山樹神名曰
無勝。有羅刹 P:543a 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屬。圍繞是二女人。常共供養如是
三獸(餘方亦爾)。准經以樹神與羅刹爲二女。不是神外別有二羅刹女(更檢)。
又去山三丈者。經云三尺。爲獸則難者。彼難化。故爲之則名難也。又難化故。爲
之亦難有也。仍恐彼誤者。應云此誤。故圓頓云。燕鼠。伏翼。又六王。或云酉三鷄。
雉。猥。與今文異。而決云餘名與式同(更檢)。文阿難鞠多至皆爲魔惱者。問。
魔是欲界主。云何惱亂離欲之人。故大般若五百九十九云。離欲仙人妙慧已超魔
障(取意)。瑜伽論云。不還果超度魔。大論七十三云。羅漢漏盡故魔不能破。答。
實不能破離欲之人。但不作意時。暫作方便也。故於鞠多遂不能惱。然不別得降魔
徳。故不必伏破。佛問。諸大衆阿難今者等者。此出大經三十六。而文少異。經云
佛問陳如。今云佛問大衆。又經云或説一切因縁皆是常法。從縁生者悉是無常。而
今云。或説縁生是無常。或説是常。又經云或説有十二縁。或説正有四縁。今云或
説十二因縁有四種。又經云入魔羅故。今云魔入骨故。又現神變但列 P:543b 十種。
今云十八變是言總也。諸梵王所求爲脱之等者。問。魔是欲界生得神通豈往色界。
答。婆沙云。梵所引故。魔住梵世(云云)。此縁出育王經。若依南岳四十二字。
少異此文。又彼經文。先現佛身被禮。魔嗔故後致亂。文治★慯者等者。此治法出
治禪病經。然今文云惱亂衆僧。又云惱坐禪人等。經文不見。經但云有一比丘垂向
須陀★。因邪命爲僧所擯。嗔恚命終自誓爲鬼。乃至今日惱亂四衆。壽命一劫。劫
盡命終落阿鼻獄(云云。廣如經説)。又今文云報或已謝等者。經云乃至今日惱
亂四衆。壽命一劫。何云報謝。文貪食嗅香者。經云食火嗅香。禪門同之。文治魔
羅有三等者。若依大品有二法。一觀法空。二不捨衆生。此乃悲智二法也。又佛陀
波利要決云。但解四威儀中。易脱而修即無魔事。愼勿勤強以自生苦。道從樂生。
不同外道受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猶不除者即宜捨置或讀誦經論。乃至入
諸市肆遊自放心。惡魔事必遣(已上)。文縁修不能寂照持世不覺魔謀者。問。等
覺菩薩何屬縁修。答。淨名疏云。但爲禀諸 P:544a 方便教者之軌故。示不知(已
上)。問。別教十地已破界内四魔。云何縁修被魔★亂。是故應云三藏菩薩以説五
欲無常等故。答。淨名玄明。弟子品以三教訶藏。若菩薩品以圓訶別(云云)。今
據訶別故屬別也。若細論者。亦通三教。然別十住雖破四魔。若不作意不覺知故。
又説無常者爲破天欲故説無常。諸教皆爾。文中存略但言死耳者。問。文中既云得
法性身。破陰入魔。此兩共破死魔。即是法法性身。故破陰死二魔也。何云文略但
言死耶。答。決意云。非但法身破陰魔。具應云得道得法身破陰死二魔也。而文但
云法身破陰。故云略也。問。道是智。故但破煩惱。及破死魔。其五陰身非由智滅。
故但由法身方破陰魔。何由得道亦破陰耶。況今止觀是引大論第五云。是諸菩薩
得菩提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身故破死魔。一心故一切處
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天子魔(已上此釋大品同聞衆菩薩徳也)。文八地
破天子魔者。問。若爾。成道之時不應破魔。答。淨名疏第六云。七地雖得神通。作
意能知。能破 P:544b 天魔。不作意不能知。不能破。至道樹下方究竟四魔永盡
(略抄)。聲聞不識赤色三昧者。問。若爾。三藏佛如何。答。亦得不動三昧故破。
文別教十地已破界内四魔者。淨名疏云。十住入偏眞理。破煩惱陰死魔。十行得神
通。亦作意能知天魔。不作意不能伏。初地界内四魔悉破(已上抄)。何故相違。
又別十住同通七地。何故淨名疏但云破三魔。答。別教十住。若據得通亦破天魔。
若以神通配十行者。十住不破。彼以佛果八相降魔爲破魔故。十行名不伏。各據一
義。文失似解墮二乘地者。問。圓教相似退爲二乘耶。若云退者。諸文皆云不退。
若不退者。今文云何。答。不可退也。然今文者是假設耳。非實退也。圓頓云。若生
法愛非唯不得入位心。更退大。乃欲取小。爲犯罪遂致刑戮。覺意三昧云。恐失大
悲。墮二乘地(云云)。上卷釋法愛云。既不入位。又不墮二乘(云云)。次引論
文即順問答等者。問。樂法梵志魔去佛來。是心力所致非法爾來。何云順問。故引
論文是證心力所致。非證法爾來也。後釋與文合與論稍別者。P:545a 問。大論有二
文。止觀所引在四十九卷。釋尊昔爲樂法。弘決所引在十六卷。昔有愛法梵志。是
故止觀則同論文。何引他卷云論別耶。況十六文不云魔去好法來。不可引彼爲今
證也。補注云與論別者是誤也(已上)。 (底本符箋)。 (上明經中具用四
教等者依増暉。本文指一爲未熟等一段。有學士曰 指設三種權等二句八字云
云。此義非也。 後以乘戒兩門等者。依増暉指夭傷亡失二句。有學士云指扶律
談 常云云。私云本末乘戒門釋不辨故。曲會増暉正解不得解了。嗚 呼我
情可懼)。天台止觀私記卷第八(終)。B:9正修禪定境 6 止觀私記卷第九。
叡山沙門證眞撰。文立世阿毘曇云多諫諍等者。彼論無此文。而婆沙第一有此説。
恐是立世二字剩矣。自性等禪並是事禪即對 P:545b 初地者。地前自性。至初地名
一切禪也。文自性九禪地持十地甚爲分明者。問。地論無九禪。答。禪門章云。毘
曇成實所説。即是次第意也。華嚴地論所明。集八禪衆。明六十億菩薩得無垢地。
所辨四十二賢聖所修禪定之相。即是非次第意也。又云。華嚴集八禪衆。明九種大
禪(已上)。瓔珞上云。先於第三禪中集八禪衆。説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之
百萬億偈(云云)。此指華嚴名之爲昔八禪者。自性等八禪也。一生補處者。第九
禪也。故云華嚴明九種禪。地論釋彼經。故云十地論。亦明九禪。九禪即對十地故
也。但瓔珞不云六十億菩薩。問。此是義推。何云分明。答。分明之言。且從地持。
問。決云。二論倶約六度明九。名皆同。故知。十地正明九禪。非是義推。答。若推
地論明九禪者。亦可得云約六明九。又法界次第云。此九禪瓔珞經中雖有其意。而
不列名解釋。地持明六波羅蜜。乃辨九禪。並是菩薩不共之禪(抄)。故知。有意
無名也。或云。地論精進明九。准知禪定亦應有九。彼論第六釋第四地中云。精進
有九。一 P:546a 彼精進行平等流注。二自乘不動。三廣念。四利益無量衆生。五常
至心順行。六修習過餘精進。七一切魔煩惱不能破。八攝取故。九斷疑惑降伏他言
正修習故(略抄)。私云。都不相關地持九種。文數息不淨各有三則不合者。問。
數息但有特勝通明。不列六妙門。何云三耶。答。是言總也。又以六妙門屬根本禪。
故下決云。初數及隨。在前根本中説。後四入理。非今所論(已上)。凡修禪時。
初用數息。故寄根本。別教初地亦屬無縁者。問。菩薩境但是地前。何取初地。答。
別教初地雖非所發。但以教道屬菩薩境。文成論亦爾根本等是有漏等者。問。成論
云。背捨是無漏。不同毘曇十禪皆有漏。何云亦爾。答。總指根本等。故云亦爾。若
八背捨實不同也。故第二本云。然毘曇成實但説根本十二門禪。以無相無漏心。修
至背捨。無別背捨事門。就無漏定但寄根本。無別事。而無漏無事禪。即爲一僻
(已上)。問。毘曇亦明事八解脱。何云無事。答。雖標二論。意指成實。如下文説。
開善云八禪各有六行等者。涅槃疏云。開善云。四十 P:546b 即四禪。八年即八定。
治城云。八禪中各有六行。合四十八決文脱落耳。章安云四見各三假等者。問。大
經疏云。依天台止觀。四見各三段(云云)。既引止觀。今何引云章安。又今止觀
無所引文。何故彼疏云依止觀。今以十二門禪各有四行。爲四十八。非四見。答。
止觀第五四見各明三段四句。章安依此計四十八。非謂止觀以四見等釋四十八年
也。阿含中外道必先四十八年者。中阿含第四十明梵志行云。彼四十八年行。童子
梵行。欲得經書。誦習典經。彼爲得經書誦習典經已。無供養師。求乞財物。布施
財物已。修慈悲喜捨(云云略抄)。問。四十八年學法已後供給。非四十八年走使
也(更檢)。瓔珞第十地入如幻三昧明十二門禪者。禪門作此説。彼經説十地。已
明十種觀。第三名入如幻三昧。所謂十二門禪(云云)。若竪對十地。如幻即是第
三地。若依横義。地地各十。何云第十地。答。今據極説云第十地。或但應云十地
也。文特勝通明佛不出世凡夫亦修者。南岳作此説。問。倶舍明六妙門云。外道無
有。無説者故。P:547a 自不能覺微細法故(已上)。何況特勝通明。豈輒修之。若
云由宿習者。九相等禪亦應修之。答。六妙門云。外道二乘並修六妙門。但意樂各
別(云云)。凡修禪者。並先調息。即亦可修數隨止等。但不可修轉淨等門。總言
六耳。倶舍據具六。故云外無。然修特勝者。是利根凡夫。非外道也。九想是深。故
不能修。問。瑜伽二十七云。已斷見惑。爲斷修惑故。復進修十六勝行(云云)。
准此特勝唯聖所修非凡夫也。答。雖云聖修不遮凡夫。問。准倶舍等。外道亦修不
淨觀。今何云不修。答。今引大品九想。是身念處攝。無佛世時無念處名。故云不
修。若泛言之。亦可修之。文九想等不俟諦智能發無漏者。問。若爾應有但觀不淨
即入聖道不修煖等。以煖等善必觀諦故。又斷惑必用法念處觀。何以不淨身念處
觀發眞見諦。答。宿習不同。修不淨時即發煖等。及發無漏。不別修諦觀。故云不
俟諦智也。問。四教義四云。雜心明。法念處斷結。非前三念處。今明。禪經迦★那
修身念處觀成即成初果。何必定至法念處 P:547b 也(略抄)。故知。直以身念斷
結。答。正修身念而發法念無漏智斷結。雜心云。必修法念方發無漏。故不同也。
問。禪必要經迦★羅難陀五百比丘。及佛七反説四諦不悟。佛説不淨觀即得羅漢
(云云)。今云迦★羅那。又云得初果。即違經文。答。今家諸章皆云迦★那。恐
經本不同。若得羅漢必經初果。故亦云初果耳。文非無漏者。不應稱爲聖戒定慧等
者。問。佛菩薩等聖人行。故名聖行也。若以無漏名聖行者。特勝等定亦應無漏。
又律儀戒亦非有漏。彼等並在聖行中故。文大品云不淨等是出世法施者。問。經三
十五四攝品云。法施有二。一者世間法施。謂不淨觀。安般。四禪。四無量心。四無
色定等。世間法。及諸餘共凡夫所行法。二者出世法。不共凡夫法。謂四念處(乃
至)八聖道分。三解脱門。八背捨。九次第定。及佛諸功徳(取意抄)。何故相違。
答。出世法施。三十七品中身念處觀明九想。故亦以不淨爲出世施。故四念處品明
身念處。廣説不淨有九想觀(四攝品中略不説三)。故弘決第二云。大品身念處
中釋九想。問。禪 P:548a 門章云。大品明。世間法施是十善。四禪。四空。十二門也。
出世法施是不淨。背捨。勝處。三十七品也(乃至)息門既是舊法。故名世間施
(已上)。若指身念文者。如何不淨與三十七品各別列之。答。總別兼擧。如云四
念處開三十七品等。問。大品身念處文亦明特勝。故特勝亦應爲出世。答。彼身念
中先説特勝。次論九想。故知。特勝是身念處遠方便。九想是近方便。今以近即屬
身念。爲出世也。特勝是遠方便。故通亦漏亦無漏也(更詳)。文又云九想開不淨
不淨開身念處等者。問。九想之外身不淨者。即身念處。何云九想更開不淨。又開
身念。況今文出大論二十一。彼云。九想開身念處門。身念處開三念處門。是四念
處開三十七品門。三十七品開涅槃城門(云云)。答。不淨有多。如決中列。故亦
別開。文七地斷思者。問。既云六地斷見。應云九地斷思。更加三空故。答。且據七
依定耳。若并眷屬亦應云九。故圓頓及禪門章云。七依定斷見。九地斷思(云云)。
問。斷見惑不依三空。何云七依。答。四禪中間未到欲定。亦名七 P:548b 依。非是
常途七依定也。問。若爾。應云十地斷思。亦加六定故。答。欲界未到。隨一除故。
婆沙六十一云何得天道等者。此出古論四十一。彼引經説有四種天道。故起問云。
此天道者。爲指見道。爲指修道。若見道者。應云六地。若修道者。應云九地。何云
四耶。而今決云。答。若決定等者。答字剩矣。又倶舍文同已下二十二字私語也。
次若漏盡者已下猶是問也。次亦以此得已下是答文也。論答意云。且取四禪名四
天道。除無色定及眷屬中間未到也。成論取欲界中間等者。問。彼論以七依定及欲
界定。並斷見思。何但六地。答。且望毘曇六地之義。若依成論明六地者。應除未
到加欲定耳。若論斷道實通無色。問。成論立中間定爲無漏依地耶。若云立者。論
文但云七依定外有欲界定。能發無漏不云中間。若不立者。今文如何。禪門第五亦
同今文。答。論明中定。故第十三釋初禪觀支云。是觀隨逐行者。至禪中間。又十
六云。有人言。初禪神通能至梵世。乃至四禪神通到色究竟。亦不然。隨根力所及。
P:549a 若利根以初禪神通能到四禪。鈍者以二禪神通不能到初禪。如梵王到禪中
間。是中無神通。以初禪力能到諸餘梵天。即以初禪不能知梵王住處(已上)。此
明中間禪也。然不見發無漏義。而亦不見破發無漏義。故知同毘曇也。問。若爾何
云七依定外但有欲定。答。中間定是初禪近邊。故攝初禪。欲定是遠故別立也。例
如毘曇明七依定。則以未至中間攝初禪中。大乘義章云。問。成實何故不依未來中
間。答。成實一向不説離初禪地別有未來。是故不依。然論中亦説。梵王能至中間。
常應相從攝屬初禪。故不別論(已上)。若中間禪實是初禪者。應云中間亦有神
通。何云無耶。問。道藏疏云。是觀隨遂行者。至禪中間者。初禪第九品定名禪中
間(云云)。又彼釋第十六文云。是擧數義。並破數云。未來禪中間禪中無神通。
而以初禪神通至大梵處。若爾。以初禪神通到第四禪。有何咎耶(云云)。此義云
何。答。覺觀是方便一心支爲初禪體。如何第九品猶有觀耶。又中間禪云無神通。
何以知是非論主意。又中間禪是 P:549b 初禪者。應如未到不別立之。如何處處云
中定耶。問。若初禪根本已離覺觀。但有一心者。亦於中間禪不可有觀支。答。喜
樂在於初禪方便。而於二禪。亦有喜樂。中間觀支亦爾。有言八定節節皆有者。問。
禪門云。舍利弗毘曇説。有四未到四中間。今用此義。故更説有未到中間(云云)。
八定並有中間定者。是今家義。何云有言。答。大論等云。有一中間。今家八定並
有中間。今引二家。故云或言有言等也。問。有覺有觀之上無覺無觀之下。更有無
覺有觀定。故名中間。二禪已上純無覺觀。待何更有中間定耶。答。經論常説意如
所問。今但彼此兩禪中有亦名中間。如二有中間名爲中有。非必異趣。問。舍利弗
毘曇第十三明五未到三中間。謂初禪次有二近分。次有中間。此三各有四支。次有
二近分。各有三支。第二禪復有一中間。有一近分。各有三支。第三禪復有一中間。
有四支。第四禪復有空定。各有三支。具如論文。今引云四中間四未到定。豈不相
違。答。准今家義。總略引也。意云。彼明多未到多中 P:550a 間禪。故今於諸禪各
立未至中間也。今家於色界中實有三中間。總云四耳。彼三中間即同今家。唯五未
到有不同也。問。彼論何故於初禪後中間前後立二未到。第二禪後立一中問一未
到。第三禪唯有中間無未到也。答。下禪麁故從此。進上用多方便。上禪細故。從
下昇上。漸略方便。故於無色不立近分。今家意者。既有禪禪近分。彼立禪禪中間。
故於四禪各立二定。問。彼論何故初禪前不立未到。答。或同成論。唯立欲定(更
檢)。九想已去不假根本者。問。九想依禪。何云不假。又神通等豈不依禪。答。九
想或依欲界。或依色定神通。亦依背捨等九禪。不同特勝通明依八定故。文因縁世
間正見者。今禪境中唯發事禪。故因縁觀但是世間。皆得第二禪等者。問。火災時
得初禪。故文云。初地味禪何云二定。答。火災之時先得初禪。生梵世已重得二禪。
更生光音故也。又准阿含。三途六天及梵天等。並生人間。修第二禪。直生光音。
又要記云。從近情下釋上劫初火災起時無不皆得第二 P:550b 禪定。此劫減來。已
經九減。且望第八。故曰近情。從久遠下。八減已前。無始已來。誰不曾修得。無不
有種故發不同(已上)。問。既經九減。應云望第九。何云望八等。答。第九當住。
故且置之。非事非理發在菩薩境及陰境中者。問。中道理。定何在陰境。文二言相
乖共成一意者。若據應義。唯佛能化。若據感邊。衆生自度。共成藏應。故云一意。
文欲界定成論名十善相應心者。論無此文。恐人師義耳。若依禪門口決。麁住已前
有少定心。名十善相應心。文如阿難至即入電光等者。出大論第二。問。何以得知
阿難入欲定結盡。論云。阿難得三明六通。故知。依本定也。答。成論以欲界定名
電光。大論亦云如電光。論云。阿難思惟諸法永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慇懃求道。
是阿難慧多定少。不即得道。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郭然得悟。
如電光出闇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諸煩惱。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作大
力羅漢(略抄)。問。欲定既非神通依地。何得三明六通。答。是發得也。問。既
P:551a 放心取枕。即是散心。何得漏盡。答。既得初果。即先得未來禪。入此定運
智不能結盡。故出散心忽入欲定。能盡漏耳。故文云。放心取枕。即入電光。迦葉
呵言如驢入馬群者。此出大論第二。但云迦葉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衆。結集經藏。
汝結未盡不應住此(更檢)。阿難言佛記我言如擲石空中等者。大論但云我能有
力。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更檢)。盡無
生智名爲金剛者。依解脱道斷義。故云盡智名金剛也。而言無生智者。相從言之。
或用在無礙道。功歸解脱道也。文若依成論無未來禪等者。問。彼論不云未到定者。
爲都無此定。故不立之。爲初禪攝故不別立耶。若攝初禪者。文云。無未來禪。若
云全無者。論第十二云。須尸摩經説。除七依更有得聖道處。故知。欲界亦有。問。
有人言。依初禪邊未到地。得阿羅漢果。是事云何。答。若未到有依。是則有過。若
能得未到地。何故不入初禪。是故不然(已上)。准此彼論許有未到。但不住彼。
即入根本。故不別 P:551b 立發無漏地。答。初禪根本前必有方便定。於此少定二
論不同。毘曇依此斷惑證理。即爲一定無漏依地。若成論意。從欲界定入根本禪初
門。雖有少定不留此定。即入根本。故不別立。今文和會論云。自有得欲界定。累
月住未到不久即入初禪。但稱欲界不言未到。有人住欲界不久在未到經旬。故言
未到。不云欲界。有人具久在二禪。故言兩定。大乘義章云。成實一向不説離初禪
別有未來(云云)。成論十六云。又經中説。除七依處亦許得道。故知。依欲界定
能生眞智。問。是人依初禪近地得羅漢道。非欲界定。答。不然。言除七依則除初
禪及近地已。又此中無因縁。知依近地非欲界定。若此行者能入近地。何故不能入
初。禪耶(乃至)又無有經中説近地名。是汝自憶分別(云云)。初云除初禪及
近地。及云能入近地等。文許有未到定。問。論又云無有經説近地名。此似都無初
門定也。道藏云。論主義無近依定。而今除近依定者。隨逐數義。數義未來禪屬初
禪攝。故隨彼義。故言除初禪及近依 P:552a 定(云云)。答。若全無未到近地。但
有欲定者。則同毘曇。初禪方便有未到定。但於初禪方便之定。成論名爲欲定。毘
曇名爲未到。此乃名異體同。何致諍論。故知。成論於欲界定能發無漏。初禪近地
速入根本。不別三定也。問。文云。汝説未來禪。將非我欲界定耶。此於一定但諍
得名不同也。答。意云。若於近地經久住者。即同我欲界定。非初禪近定也。問。成
論無此汝説未來禪等文。答。道藏云。論主破毘曇云。離欲惑所得定。何故則不入
初禪根本耶。故知。初禪邊未到定即欲界定也(云云)。文尊者瞿沙等者。問。彼
甘露味論但明上定不立欲定。婆沙及雜心中。出妙音義不明欲定。古婆沙三十一
云。瞿沙説云。六地盡斷欲界結。而未至禪初斷欲。故餘者不斷(云云)。若有欲
界。豈不斷耶。又若欲界有定者。應云有修慧。何只云聞思。答。慧遠僧★等古師。
皆云瞿沙立欲界定。應有出處也(更檢)。毘曇有者指瞿沙非無憑據等者。問。止
觀意云。成論無未來禪。但立欲定。毘曇則有未到。若瞿沙大論具立兩定 P:552b
耳。何云毘曇以瞿沙爲證立未到耶。毘曇本論本立未到。何以後代瞿沙爲證。故圓
頓云。若依成論毘曇。互出兩定。若依尊者瞿沙。具有兩定。釋論亦具有(乃至)
今依釋論瞿沙備有兩定。禪門云。薩婆多説未到地。曇無徳人不説未到。而説欲定。
若摩訶衍及瞿沙具有欲界未到(已上略抄)。故知。今文瞿沙釋論是明兩定也。
答。或云。今文云。今依大論備出之。故知。只指釋論明兩定。非瞿沙也。難云。前
雖出二師。後文略擧一論。有何不可。如禪門。云大論瞿沙具有兩定(如上引)。
又云。若依成論毘曇。分別二定爲不便也。今依尊者瞿沙所明。分別二定有異。具
如先引摩訶衍中釋(已上)。此亦結文略擧一也。又違圓頓。或云。文引成論破毘
曇云。汝未來禪我欲界定。而毘曇師爲證欲定非未到定。故引妙音二定義也。意云。
妙音既立兩定。何以未到。爲欲界定耶。故以爲證。其文正意引瞿沙兩定。傍亦爲
未到定證。決依傍意也。難云。未到是色定。欲定是欲界。是故二定不可相濫。何
引瞿沙始分二別。禪門名達 P:553a 分此中云護分等者。問。達分與護分。其體不
同。云何釋成爲一分耶。故第五卷並立二分。即有五分。答。是引不同。非謂體同
。退護者退已將護者。問。禪門第五云。自有退。達得九品已還八七等品乃至一品。
於其中間忽然發眞無漏(已上)。彼不立護分。何云退護。答。決主且望今文四分。
以引禪門耳。沸羹熱★等明雖是一觸十徳不同者。問。是八觸中各有十徳。而各各
觸十徳不同也。若一觸中十徳自異。何勞釋耶。文初觸觸身在縁名覺者。問。定中
無五識。何云觸身名覺。答。初禪八觸。色界淨色。觸行者身。故約此觸明五支義。
如經部師定中有輕安風。順生身識相應樂受。遍觸身故。此輕安風從勝定生。引内
身樂。故不失定。具如倶舍二十八説。禪門云。初禪喜樂從覺觀生。身識相應(云
云)。問。欲界身不覺上界觸。如何初禪觸觸欲身。答。若入色定。引色界四大。在
欲界身故雖云觸欲身。實生初禪身識也。自古相承釋云等者。此出古婆沙四十一。
彼禪不云相承。亦無内外亂文。但云欲界及二禪喜是難斷 P:553b 故立五支。爲治
二禪喜等者。論云。爲治二禪五種喜愛故云五支。文成論明五支前後至一心支爲
定體者。如第四卷記。文大集以第六默然爲定體者。大集無此文。諸文皆引瓔珞。
今以所結經名引能結耳。文有人言五支在欲界至那得爾耶者。問。若破此義者。何
故禪門章判大集經初禪五支在欲定耶。答。准今文。彼且叙他義耳。若禪門中。但
以如心爲未到定。文四禪同以一心支爲定體者。如第四卷記。寶體唯十初二三禪
同一樂故者。是異師説。評家破之。初二三禪樂不同故。證相中六一明禪支者。支
字誤矣。禪門云。一明禪發。退禪者以捨名退非謂退下者。問。禪門第五云。憂悔
心生則永不發二禪。乃至轉寂亦失。或時還更發初禪。或初禪亦失。因是無法自居
(云云)。准此退下故。名退禪也。答。今文但云此心亦失。不云失初禪。故且依
之。文喜謝入未到等者。問。欣上厭下者。先得三禪近分厭呵二禪。何云呵喜入未
到耶。答。若據斷惑則如所問。今明禪發次第故也。謂呵二禪方得三禪近分。以彼
P:554a 近分斷二禪惑。餘禪亦爾。樂受心息名爲一心者。二禪樂支非是樂受。禪門
云。受樂心息。今文字上下耳。文滅三種色縁空等者。問。空即空界色。何云滅色
縁空。答。爲滅色故。以空爲方復。故婆沙云。初行者觀屋上等空(云云)。唯大
瓔珞説四空處各有五支者。此四空支出本業經。大字剩矣。禪門亦云。唯瓔珞經云
四空定。同五支。體用相似故。方便道同想護止觀。一心五支爲因。第六默然心爲
定體(已上)。問。舍利弗毘曇第十三明。四空處各有三支。謂想。捨。一心。又解
脱道論第五云。第四禪捨。念。一心。三分成就。空處超越色三分成就(餘三無色。
皆云三分成就)。婆沙八十云。問。靜慮近分及無色定爲立支不。若立支者。此何
不説。若不立者。施設論説。頗有空處定。於空處定根勝。道勝。定勝。而支等耶。
答。有謂。從空處定起無間復入空處定。有説。近分無色定亦立支。此中不説。是
有餘説。謂初靜慮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喜増捨受。第二近分四支。第三近
分五支。除喜樂増捨受。第四近分及無色定如根本。第四 P:554b 靜慮皆有四支。
評曰。近分無色皆不立支。功徳少故。苦道攝。故施設足論言支等者。調覺道支
(已上略抄。在古論第三十一)。既在三論。何云唯瓔珞。答。諸經論中不立支故。
前二論文是少分故。婆沙論是不正義故。天台云支名雖同者。禪門云。今此空定既
無別證支離之法。此恐是據修空方便義立爲支。故經云。方便道同用相似。故餘經
論悉不立支者。自體無故。瓔珞有支者。是據方便。及約義故。説支(乃至)佛義
難知。既無的文。不可定判。或是證空定時。於空定中義立五支。故經説言。五支
爲因。第六默然爲定體。今約修空立支。隱顯明因果體用。如似不便。若約證空定
時。義立五支。亦復宛然似如可見(略抄)。決叙一解。問。若依後釋經云方便。
如何會釋。答。四空定同五支等者。四空定皆體用相似。故於四處同有支也。方便
道同者。謂用相似即指五支爲方便。如第四禪因名方便。故方便名非在定外。彼經
明第四禪云。四支爲因。因名方便。第六默然爲定體。問。若爾。前解何以方便證
定外義。答。文判二釋。以後 P:555a 爲正。破前解云。修空立支似如不便。取後解
云。證空義立似如可見。問。若爾。決主何引前釋。答。且引文初未判邪正。況是修
相者。修諸禪者必修數隨。故云修相。從多分説。殺六比丘者。本律云六十比丘。
文大集明二禪無内淨者。經二十四云。第二禪中具足三支。一喜。二安。三定。又
第一卷正列四支。今引二十四也。特勝禪中。唯云心作喜不見内淨。故云似。此而
實非必特勝也。彼正是通明禪。故下文及法界次第禪門等。判屬通明。問。通明禪
無内淨耶。答。禪門釋根本禪中云。彼經存略不説。二禪名喜倶定。既離覺觀説喜。
必知有内淨(已上)。通明例爾。文縁空故言散者。禪門云。出者出離色界。散者
散三種色。復次出離色心依虚空(已上)。問。禪經意觀三世法分散名觀出散。今
家兩釋豈不違經。答。彼對法念處。故約分散。若對無色如今兩解。出散義多含。
何但一相耶。空處文其言猶略者。應云識處。文從觀無常至皆名法念者。問。既云
無常。應對心念處。答。雖觀無常。非但觀心。故 P:555b 對法念。禪經云。觀諸法無
常空無我。依禪門對四念處。有二師説。今依一義。諸經論中對四念處。亦有二文。
若依禪經則同今文。若依成論解脱道論等。四四對。然彼論亦以無常對法念處。於
無常後亦列四名。開合不定也。有師云但在欲界未到初禪等者。問。若爾。第二師
如何會釋。四禪已上無息及喜樂。答。息及喜樂。但對欲界初禪。不對上地。非十
六行皆念息故。問。諸經論文明十六行。並云念出入息。故知。十六皆念息。云何
在四禪已上。答。且成論文亦言念息。而論云。問。此十六行中盡念出入息耶。答。
是名壞裂五陰。若壞五陰除假名已。更復何用念出入息。是名身憶。四種憶身。故
名身億。大乘義章云。初四念息。後十二從遠方便。故云息也(取意)。私云。有
十六行皆念息者。並是身念處。不通三念處。但以息爲本。故並云念息。道藏云。
受法中不觀息。從身觀生。從初得名也。又云。十六皆空解方便。觀身四行。初是
方便念息。後空中不念。後十二行方便正觀皆不念息(云云)。問。瑜伽二十七明。
P:556a 覺喜依初二禪。覺樂依第三禪。觀無常等依下三禪解脱。道論極至四禪。今
對無色。即違彼文。又有何證(檢之)。又正理六十云。息念但與捨根相應。若爾
何故辨息念中。言覺喜樂。此亦無過。以諸勤修持息念位。中間有彼無色相生。諸
瑜伽師。雖覺彼相於持息念不名乖越。約此密説覺喜樂言。不可由斯執持息念。亦
密得與餘受相應(乃至)或彼行者轉縁風覺。暫時觀察喜受藥受。故説爾時修受
觀。豈不此位出持息念。不修彼加行。意樂不息。故速復更起縁風念。故有餘師説。
此非息念。是彼加行所生功徳。故覺喜樂立息念各(已上略抄)。並依經故作此
釋也者。禪門云。對四念處有二解。一師云。前五對身。中三對受。次三對心。後五
對法。彼師自云依禪經明十六。今既未見經。未敢治定。次師云如十六行。四四十
六(云云)。問。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亦名禪經。彼經五三三五對四念處。云何大
師不見彼耶。答言。未見經者。或是記者法愼未見非是大師言未見也。又諸文中不
引彼經。恐陳隋時不 P:556b 行天下歟。文華嚴亦有此名者。舊經四十二説菩薩十
禪中云。諸通明内淨禪。決定了知一切衆生諸根故(云云)。彼經前後多云通明。
若准離世間品。別釋通明云。通即神通。明即智明。又第二本云。此名通明者。出
華嚴。未知何卷。云有通明之語而有此名目(已上)。問。既出四十二等。何云未
知何卷。答。雖有其名未詳同異。故云也。文大集辨寶炬陀羅尼正是此禪者。問。
彼寶炬中不明此禪。答。今文及法界次第禪門等。釋通明禪引大集文。在第二十四
法目陀羅尼。故知。應云法目。恐是文誤。又彼法目即寶炬攝。以寶炬中攝萬行故。
故以法目亦名寶炬。禪門中問何名通明者。彼無問答字。但云所以此禪名通明觀
者。此觀方法出大集經。文無別名目(云云)。文上覺支是解今心行去是觀行者。
決云。斥上根本支覺。問。只是於通明中上覺名解。今觀名行也。若對根本覺支者。
於上通明覺支中應明根本覺支不同。何至觀支明覺不同。又暗證無觀。不可名解。
文行於世諦故名行等者。問。何故釋覺大 P:557a 覺之中。以眞名覺。俗名大覺。今
以俗名行。以眞名大行。答。互有其義。具如禪門(云云)。又此中不釋喜樂二支。
如禪門解。文阿毘曇約八背捨得有事理者。問。毘曇八背但觀淨不淨色。無別理觀。
何云有埋。故禪門云。薩婆多人明。此背捨並是有觀(云云)。答。毘曇以通明禪
約八背捨。通明既有事理。故成八背得有事理。其通明中滅定是事滅定。故約毘曇
也。又毘曇下三無色背捨通有漏無漏。故通事理。非八背捨皆通事理。又下三空雖
通無漏。若望成實並是有觀。文成論但有理無事者。問。成論第一賢聖品云。若阿
那含具八解脱。是名身證(已上)。故知。亦許事八解脱。道藏云。論主明二種八
解。一約定門。同數人義。二約慧門。數人唯明定門。故論主擧空爲破異執。又釋
身證文云。依有中八解也(云云)。答。成論八解脱品。但是空觀。廣破毘曇事八
解脱。故知。無事。而賢聖品且順毘曇。彼論前後雖破毘曇。亦順彼義是常例也。
道藏雖云有二八解。論文不明。今據八解品也。問。成論第一明十力中釋定力云 。
P:557b 佛知禪解脱三昧等。禪者四禪四無色定。解脱者八解脱(云云)。故知。亦
明定門八解。賢聖品云。學人亦得八解脱(云云)。故知。亦許事八解也。答。彼
論第一並順數義故云也。問。若順毘曇方云得八解名身證者。論主正意具何功徳
名身證耶。答。雖無事八解脱。但得事滅定名爲身證。又圓頓云。成論既無別事禪。
便無倶解脱人(云云)。是則客醫無八種術。客醫無客定。應客醫無客戒慧。何用
舊戒慧。但成論既能偸大乘義。廣解菩薩義。而論無文。今何不尋(已上)。此難
成論師也。難意云。成論師既偸大乘解菩薩義。而本論無大乘文。今於八解本論設
無事八解。何亦不尋立事八解耶。故知。今文無事禪也。文便無倶解脱人者。問。
彼論亦明倶解脱。故明二十七賢聖中云。得滅定名倶解脱。不得此定名慧解脱。今
文云具得世禪名倶解脱。答。此難成論不立事八解也。彼論八解但是空心。以滅煩
惱名滅受想。今難云。若爾一切羅漢皆得八解。應無倶解脱也。此約八解爲難。若
依九定則有倶解脱。成論 P:558a 云。問。若八解脱是滅煩惱。則一切羅漢悉得。答。
皆得。但不能入。若得禪定能入。但以如電三昧得盡煩惱。故慧解脱羅漢有諸禪。
但不入(略抄)。經文自解八術有八復次者。此指他卷。非第二卷。言八術者。章
安云。治身眼胎兒瘡毒邪星也。章安云有十種醫等者。問。涅槃未治疏不列十醫。
但云十醫如法華疏。故知。再治疏明十醫者。是妙樂私入。何以自釋爲章安耶。答。
章安但標十醫。指在他疏。今決亦引章安。標十醫。而准法華疏。故具列耳。問。何
故今決十醫違法華疏及再治疏。彼合二乘爲一。加圓後心爲十。答。隨義開合。今
以圓後心屬能治。故不取也。勝處一切處合在背捨中明之者。背捨中無。但在大不
淨中。彼大不淨亦名大背捨也。轉福爲壽名爲願智等者。問。轉壽及願智是別法。
何爲一法。答。於頂禪中有願智無諍轉壽等法。同在一定。故爲異名。具如玄記。
文此人好退者。好謂善好。非好樂也。婆沙中問至不復得去者。論無此文。然依諸
師所引。只是弘論師義耳(如次下引)。P:558b 次問若至初果至異凡夫故者。十
餘行文。在古婆沙三十三。阿羅漢退牽二果退者。如玄第四記。文阿含云三果退戒
還家等者。増一阿含三十五云。爾時像舍離弗還治法服習白衣行。兩女娯樂後至
佛所。得羅漢果。爾時多人問像舍利弗。頗有羅漢習白衣行犯戒乎。報曰。無也。
又曰言在學地人。由本縁故犯戒乎。報言有也。時人民問言。尊者先非羅漢乎。報
曰非也(云云)。今文所引少異經文(更檢)。問。倶舍云。住果所不爲。漸増故
不作。云何三果退戒還家。又如上決引婆沙文。答。阿含但云學人。不云三果。今
云三果總指學位。實指初果。阿含學地應是初果。故非離欲聖果退也。故圓頓云。
世智斷五下分。名此爲阿那含有退。阿含中有一須陀★。退戒還家(云云)。金剛
仙論四云。經説。有一比丘得須陀★。自言。婬火燒我心。即休道還家。行世法
(云云)。並是退戒。非退果也。又胎經第五。四果支佛並還墮落凡夫地。文世智
斷惑慧解脱人故得有退者。問。此慧解脱爲得根本禪。若云得者。文云。無諸禪功
徳。若 P:559a 無禪者。何以世智斷諸地惑。若唯得未到定者。應以無漏智斷九地
惑也。答。應得世禪少分慧解脱也。而云無定者。但得根本無餘事禪。故今文云。
不壞法人不進燒相得有觀練熏修等。問。慧倶二人並通利鈍。何云慧退。答。依大
集經(云云)。所言出者逆順皆須經一散心者。問。至禪定際方有定散間雜而起。
故熏禪中不可經散。故禪門云。心心次第從初禪直至滅定等(云云)。大品大論
及禪門等。至修禪中超出三昧始經散心。明知。餘定不經散心。答。摩耶經中有出
字。故出者散也。故彼經云。佛入初禪。入初禪已復入二禪。乃至入非想已。次入
滅盡。阿那律語諸人言。世尊今入滅盡正受。爾時如來出滅盡。還入非想(乃至)
出於二禪還入初禪。即於初禪還入二禪。出於二禪而入三禪(乃至)出非想入滅
盡。則於彼處而涅槃(略抄)。先明無間入上。此當練禪。次無間下上此是熏禪。
問。所言出者。只是從此移彼故著出言。何必散心。故涅槃後分初。練禪中亦有出
言。然摩耶經於練禪中闕出言者。入 P:559b 初禪已復入二禪。即是出初禪。故或
略出言耳。若得此意即順諸文。又散心者爲是何處心。若是欲界散心者。即是超也。
以從非想等超起欲界心故。若是地地散心者。上卷云。無記是報散動。則不障定。
經云。從滅定出入散心中。從散心中出還入諸定。散不障定。即此義也。決云。即
師子等定所入散心(云云)。既云報無記。知是欲界無記心也。以於人中入師子
定。彼報無記非異地起故也。答。大品大論南岳天台。並不云熏禪經散心。未詳妙
樂有何意趣。且依摩耶經。一往業耳。不同大品等。然散心者。義推應經地地。散
心即近分地心也。第八卷文是明超禪。而決云師子等定者。意取修禪。況毘曇師謬
引大品。不可爲證。如上弘決。亦如上記。問。近分心者是何心耶。不可云報無記
心。非異地起。故亦不可云善心。善心之中上界無思慧。若云生得聞慧心者。婆沙
云。生得善心不起異地。由不超生得。故亦不起聞慧。聞慧由彼生得引故。答。或
起聞慧。何必同倶舍等。倶舍第七光記云。古徳皆云身在下地起上 P:560a 地生得
善(云云)。若於無色可起生得。婆沙抄云(論七十二)。問。論云生欲界已離欲
染。未離初定染。不退法者欲界初定各起二種善。無記分別意識縁欲界色。謂除染
汚者。善心中何善心耶。解云。聞惠善心計度攝故。得縁欲界色。又論云。已離初
定染未離第二定等染。不退法者欲界二種善無記。初靜慮唯善。縁欲界色者若不
起初定聞慧心縁者。起何善心耶(乃至)又七十三云。善及染汚分別意識生自下
地。容現在前。非生上地。以此文證身在下地亦起上他聞慧。若准第四十二。不許
下地起上地聞惠。若爾特違此文勘定(已上抄文)。超入超出各有若逆若順及以
逆順者。依禪門云。大品但有二番。而超入超出各有四種。合有八種。超入四者。
一順超入。二逆超入。三順逆超入。四逆順超入也。超出亦有四。今依法界次第。
入出各有三。謂合三四以爲一故。問。大品超出既不超禪。云何名超。又從非想入
滅定。非是超也。答。從上定起欲界散心。故名爲超。又初超未練。故入非想。次入
滅定不從初禪直入滅定也。言 P:560b 逆順者至及以初禪者。涅槃後分道暹記云。
逆順相對交過者。從滅定起入初禪。初禪起入非想。非想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不用。
不用起入三禪。三禪起入識處。識處起入四禪。四禪起入空處。空處起更入四禪。
四禪起入識處。識處起入三禪。三禪起入無所有。無所有起入二禪。二禪起入非想。
非想起入初禪。初禪起還入滅定(已上)。若依禪門更有順逆超。謂從初禪起入
滅定。(乃至)從滅定起入初禪也。一一翻前逆順超也。若依涅槃後分練熏義同
等者。經云。爾時世尊即入初禪。從初禪出入第二禪。從二禪出入第三(乃至)從
非想出入滅定。從滅定出還入非想。從非想出入不用處。(乃至)從二禪出入第
一禪。如是逆順入諸禪已説法(乃至)爾時世尊復入初禪。從初禪出入三禪(乃
至)從無所有處出入滅定。從滅定出還入非想。從非想出入識處從識處出入第四
禪。四禪出入二禪。從二禪出入初禪説法(乃至)復入超禪從初禪出入滅定。從
滅定出入初禪(略抄)。彼經初明順逆入出。即是熏禪。初順入者。義 P:561a 兼
練禪。即同今文練熏二禪。於超越禪具明二種。故異今文。故云修禪稍異。餘如玄
第四記。經云有二種等者。問。後分但有全超及超一。不云超二。又一者與此文同。
即是全超。何意更云或至全超。答。意云。超一者即有超二三或至全超也。問。熏
禪亦有超一二等不。若云有者。即同超禪。若云無者。中陰經明佛三昧云。從初禪
出入二禪三禪四禪。從四禪超入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至三禪。從第四禪至第二
禪。此名師子奮迅三昧(已上)。又後分經道暹記。以超一名熏禪也。答。檢諸經
論。超一名超禪。然中陰經者。熏修總名師子三昧。大論以超定亦名師子。如上卷
引暹師。且望全超。以超一推熏禪耳。文論解死變竟仍説六波羅蜜等者。大論四十
八。牒經身念處中八想文。具釋九想。剩明三十七品。又云。復次三三昧。十一智。
三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如先説。
復次十力。四無畏。四無礙。十八不共。如初品説。次牒經文第九想三十七品。三
三昧。乃至十八不共。P:561b 四十二字文。論主但釋四十二字不釋三十七品等。對
論觀之文實亂脱。問。今與論有多相違。一者論釋九想竟廣出諸法。今云初想廣出
諸法。二者於諸法中不列六度。今云仍説六波羅蜜。上第二卷引論云。解八想竟明
十力無畏一切法。三者論釋九想竟。廣出諸法。今云後即云乃至燒想亦如是。四者
彼九想中第九名骨朽合土。不名燒想。但論第二十一列九想。名同今文。第九名燒
想。第四十八名目少異也。文果名解脱者。問。舊譯多名背捨。新譯多名解脱。何
分因果。答。今於舊譯分因果。如大論中泛名背捨。而於羅漢所得即名三明八解也。
成論名八解。故但在羅漢。具如決中。 婆沙中問。背捨是何義等者。古婆沙四十
三云。問。何故名解脱。解脱是何義。答。背棄是解脱義(云云。已下如引決)。問。
彼論但名解脱。無背捨名。何依彼論分二名耶。答。初棄背義。是背捨在因。次得
脱義。是解脱在果也。文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者。若依毘曇但厭下地(云云)。
從欲略定乃至非想至名淨潔五欲者。問。上二界無五欲。豈名 P:562a 淨潔五欲。
只是欲界五欲人情以爲淨。故名淨潔耳。故大論明八勝處云。隨意五欲中。男女相
淨潔。相能勝故名勝處。又二十二云。六欲天中有妙細滑清淨五欲。又大論云。背
是淨潔。五欲等離是著心。故名背捨(已上)。然論文意淨潔。五欲正是欲界所言
等者。等取色貪也。若以五欲屬上界者。論文不明厭欲境也(更檢)。聖行品云依
因指骨以柱足骨等者。經無此二句。又經云依因脊骨以柱勤骨。復因脊骨上柱項
骨。今文但云依因脊骨以柱項骨。則是略也。文光色將發位在未到等者。此與玄文
第四不同(云云)。赤色如春朝霞者。玉篇云。霞東方赤也。大論云。赤如赤蓮華。
餘色同決。決依禪門。光中見佛者彼明聖行衍門故者。大經十二云。青黄白鴿等色
光菩薩。於是一一光中見有佛像。四念處云。聲聞但有光不見佛菩薩。多修念佛三
昧。見佛或爲説法(已上)。問。治禪病經明白骨流光觀中云。於白光中見一丈六
佛。若見此時愼莫作禮。但觀法空。諸佛解脱身是眞如。眞如法中無見無得。又定
中見大千界遍滿無數化佛 P:562b 又彼經明懺悔定中。見七佛及諸聲聞等。同普賢
觀。彼經廣明念佛及三昧中。見諸佛等。又禪祕要經。増一第一二廣明念佛三昧。
大論及方便品疏。亦云。聲聞修念佛定。若爾小乘背捨何無光中佛。答。聲聞背捨
爲離欲故唯觀不淨。故不見佛。若菩薩人於諸觀門皆念佛。故亦於背捨兼念佛。故
得見佛身。若聲聞人別修念佛則得見佛。非背捨中兼念佛也。彼禪經者修念佛故。
亦於骨中見佛身也。廣如彼説。文八色之光是界外法者。問。若爾凡夫不可見之。
故大論云縁欲界色。答。第二本云。依大乘意。戒定慧身悉不滅。故是無漏是三界
外法。如分段身滅無作戒熏受法性身。定法亦爾。是無漏事法而能伏惑。爲斷惑因
縁此定不滅。故言五分法身不滅。故知。三界外事來觸此身(云云略抄)。此即開
權意也。 文成論云兩背捨欲界攝淨背捨色界攝等者。問。八解脱品云。問。此諸
解脱在何地中。答。行者欲破壞色。或依欲界繋。或色界定能得色空。一切地中能
得心空(云云)。初三空色豈不通依欲色界耶。次四空心豈亦不依一切 P:563a 地
耶。以滅煩惱名滅。背捨亦通三界也。答。成論有二義論云。問。是諸性依何定得。
答。經説。明性乃至非想性。皆以自行入定故得。謂行縁有爲道。所以者何。縁初
智是名明性。第二性亦取色。取已分別令空。如是乃至非想。性入滅。性滅一切有
爲法故。得是中滅盡諸有爲。問。此解脱在何地中(云云。如上已略抄。二重明依
地者。先明體性後明用定也)。道藏云。前三依欲色。次五各依自地也。皆以自行
入定故。得者。一云。自行者。自者是別義。此別行入定故得。第一空外假入定故
得。第二空外實入定故得。第三空色界色入定故得。餘解脱例爾。今解。自行者。
自地行入定故得。何者空色法。前三解脱依有色定。入此定空色法。若爾前三解脱
通用欲色二界定。此二界定未破色想。間。前二解脱但空欲界色。若爾色界定非自
地行入定。答。雖但各空欲色二界色。此二界未空色想。故通用二界定。未壞色想
同故。得言自地行。亦可言前二解脱但用欲定。第三但用色定也。後五解脱各自地
不用他地。又釋。或依欲界繋定等文云。約通門明用定。不明別門。何 P:563b 者別
門既明竅體故也(已上略抄)。今明自行入定之義耳。問。若據自行故。言初二依
欲界者。何故決云據不淨邊前二在欲。又成論意。但觀色空爲八解脱。不觀淨不淨
色。何云據不淨邊。又若據不淨者。毘曇亦應云在欲也。又依色界定亦觀不淨。何
云不淨故在欲耶。答。呼欲界色名爲不淨。謂觀欲界不淨色空。故爲欲攝。非如有
門不淨色也。今據自行邊故云不淨在欲也。又解。今依定門八背故云不淨。如上已
明。雖依色定亦觀不淨。而依自地是便易。故觀欲不淨。須依欲定。淨背准之。又
四念處三云。成論人以三禪共爲一淨背捨(云云)。論無此之文。是人師義歟。又
大乘義章云。成實八解通依四禪及三無色。如依初禪。觀欲界色内外空寂。爲初二
解脱。色界空爲第三解脱。觀已所得無色空定。爲四空解脱。依彼初禪斷滅一切生
死因果。爲第八解脱。如依初禪。至無所有類亦同。然依電光定但得前三及後滅定
(云云)。此亦違論(云云)。初三不依無色。又欲界定八解倶得。何云前三。又
無色如何觀色耶。若依瓔略 P:564a 初二背捨聞思慧。 文毘曇云初二背捨通欲界
及二禪者。問。諸毘曇論皆云初二背捨依初二禪。答。決云。准妙音師説。問。諸論
出妙音師説。不云初二依欲定也。文復有人言三禪無勝處等者。圓頓云。南岳師云。
三禪無勝處(云云)。只是南岳異師義。非思大師也。故禪門及今文但云有人。文
今依釋論初背捨二勝處初禪攝者。問。論二十一云。初二背捨初四勝處。初禪二禪
中攝。淨背捨後四勝處。入一切處。第四禪中攝(已上)。全同毘曇也。答。大品
大論云。菩薩依八背捨入九次第定(云云)。故知。八背即九次定。以間無間爲其
差別。是故初背是初禪。二背是二禪。次第對之。禪云初二背捨依初二禪者。是迷
毘曇義耳。問。雖云依八背捨入九次第定。何必九定各一背捨。如毘曇中雖云九定。
而初二禪各二背捨故正理論八十云。依初靜慮得此二觀。爲欲増進入第二定。復
修二解脱。次復遊入第三靜慮。妙樂迷故不修解脱。但起解脱相似善根。於欣厭觀
倶不能成。從此進修第四靜慮。心漸澄淨不修不淨。但可名曰相似善根。依第
P:564b 四定起淨勝解(云云略抄)。又初二禪中雖各有二。若入九定入初禪時。
即入初背。入二禪時入二背捨。有何不可。故大論文未是明證。文既有五支驗是初
禪者。問。大論明初背捨都無五支。答。今文上明初背捨有五支。故云既有五支也。
非謂論文有五支也。故禪門云。摩訶衍中説。初禪一背捨。當知背捨即是無漏初禪。
若是初禪即便具有五支之義。今等分別(云云。意如今文明五支義)。又明第二
背捨云。是中具有四支。推尋可見(已上)。問。若以義作五支。何必初禪。若如
所言。何亦不作二禪四支。答。具有五支。非義立也。據放光邊應在色界者。問。毘
曇初二背捨不云放光。答。彼論略。故雖無明文。准今家義必有光故。問。諸不淨
觀。雖縁不淨亦在色界。何云不淨故在欲界。據淨色邊在色界也。答。此准成論自
行義也。若泛論依地。不論淨不淨。忽見下正釋前文未到定相者。問。是釋今文中
間定相。何云前未到。答。此釋第二背捨中間定。同前初背捨未到定。故云前耳
(文猶未穩)。文既言三禪有遍身樂等者。大論二十一云。繋心淨觀。隨 P:565a
是諸色各有清淨光耀。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滿身中名淨背捨。縁淨故名淨背捨。
遍身受樂。故名身證。得是心樂背捨五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已上)。問。若
爾大論八云。三禪中諸功徳少樂多。故無解脱。除入一切入(已上)。故知前文只
以禪悦名遍身樂。非三禪樂。僧伽云。是諸根豐悦離出入息。非受樂也。又捨念寂
靜受歡樂(鈔)。答。縱有餘樂不名遍身。既云心樂。又名遍身。豈非三禪。而論
亦斥三禪者。依毘曇義耳。問。論云。得受喜樂遍滿身中名淨背捨。既亦云喜。應
在初二禪。若雖云喜不在二禪者。亦可雖云樂不在第三禪。大論八十一云。豈可以
五欲少樂而棄禪定樂。禪定樂者福徳清淨遍身受樂(已上)。彼亦總以禪悦名遍
身受樂。又論説云。不復喜樂。是名背捨(已上)。故知非實樂也。答。大論云。依
八背捨入九次第定(云云)。故知。第三禪必有背捨。遍身受樂。而云不復喜樂者。
是捨欲樂不欣樂也。或淨背捨在三四禪。在四禪時名不喜樂。得受喜樂者。唯是以
樂總名喜樂。問。大論背捨即九定者。是菩薩也。聲聞 P:565b 如何。又依正理論。
雖依八定修八解脱。而非八定各有背捨。故從二禪入三禪時。無別背捨。但至四定
修淨背捨(已上)。故大論中雖依八背入九定等。何必九定皆有背捨。答。既云依
八方入九定。故九定者。必是背捨。不同依八定修八背之文。可見不可見有對背捨
已滅第三唯有不可見無對等者。問。不可見有對者。謂五根四塵也。何得前二滅之。
第三即有淨色。豈非可見有對色耶。大論三十一云。第二背捨但見外色。離色界時
亦不見外色。答。今據不見内外色。故云滅可見色也。不約八色。故文云。但有八
色定中不見五根及香味觸。故亦云滅。大論以八色亦名外色。故離色界滅外色也。
文聖人深心智利等者。大論文也。問。背捨唯在聖耶。若云爾者。決云實通凡聖。
若通凡者。文云。聖人。又大品云。八背九次第定等名出世法。論云。凡夫所不得
名出世(云云)。答。諸釋不同。慧影等云。通凡聖而據不退者。故云聖人得。僧
★云。從勝故云出世。大乘義章云。智論四空定通凡聖。四空解脱唯聖非凡。雖得
八禪退 P:566a 故不名解脱(云云)。毘曇二義。一唯那含羅漢所得。二前七凡夫
亦得(云云)。細惑有十者。出大集經今對滅定無心心所。故以十心屬細煩惱。如
上卷記。但經不云細惑。唯云有十心。文成論得電光名慧解脱具得世禪名倶解脱
者。問。彼論賢聖品云。因滅盡定故有二人。不得此定名慧解脱。得此定者名倶解
脱(已上)。此同毘曇。何云不同。答。彼賢聖品且順毘曇。成論又云。但以如電
三昧得盡煩惱。故慧解脱有諸禪。但不入(已上)。今依此文(云云)。文若約大
乘亦有此義者。問。雖云大乘。如何凡夫亦得滅定超禪等徳。既無無漏。何得練禪。
答。別教十信等亦得此定。故如玄第四記。文亦是總別想者。決云。總共二乘。別
在菩薩。問。今明大小背捨分別。方云總別。故知。以大名總。總觀依正故以小名
別。別觀正報故。答。今以小名總。以大名別也。大經十三因迦葉難等者。文在十
四。文僧護經地獄九百二十者。決云五十三。問。彼經現文所列。唯有五十。後偈
云合有五十七。豈不相違。答。或是根本支流開合不同。四念處三云。百二 P:566b
十五(云云)。文背捨除下地自地著者。若有漏道不斷自地。今論伏惑。故除自地。
文無漏縁通下自上皆除著者。問。除下地惑得上地無漏。故無漏道不除下結。今何
云下。答。今論智力。非謂正斷。若下有結必應斷故。 文若以大不淨入淨背捨亦
大。乃至滅背捨亦如是者。問。四空滅定云何有大小。又四念處云。初二背捨皆約
依正判大小。若三禪入淨背捨則不論。何者根本是小所得不淨。成小背捨。若根本
是大成大背捨。乃至四空滅定例如此(已上)。何故相違。答。彼且據第三禪勝。
故不論大小。今四空滅定或依勝劣。以論大小(更詳)。文修背捨竟修勝處一切
處者。此依毘曇。若依成論。十一切處唯有漏。故先應修之。勝處通二。背捨無漏。
若攝論等。初修如毘曇。成滿如成實(云云)。育王經第十八摩偸國等者。未檢之。
彼經兩本。一者十卷。二者五卷。何有十八(更檢)。太王者。周太王也。許由者
隱者也。堯賜諡曰箕公。是堯師也。九州長者。謂王者也。巣父者堯時人。年老以
樹爲巣。而寢其上。故人號巣父。文三禪樂多不能轉變者。P:567a 問。若爾何有背
捨。答。雖觀淨色以心鈍故不能轉變。文大論云青黄赤白等者。問。勝處觀中爲觀
八色。若云觀者。何但列四。決云。後四勝處但有四色。又云。假實倶列。必須存四
以沒於四。僧★云。問。何故一切處觀四大。勝處不觀。答。勝處離於背捨。能列四
色。猶劣一切處。不推尋根本。故不觀四大。問。若爾。何故背捨觀四大。答。總觀
是易故能觀也(已上)。若但觀四色者。下決云。八勝處縁外八色。仁王云。四大
四色勝出相。大論二十一云。用背捨力及勝處力。取淨地相。漸漸遍十方。水火風
亦爾。取青相漸遍十方。黄赤白亦爾。是時勝處變爲一切處。是三事一義。轉變有
三名。法界次第明十遍處云。取背捨勝處中小地色。使一切處皆地色。餘七色亦如
是説。具如彼文。又背捨上勝知勝見名爲勝處。何但四色勝知見耶。答。但觀四也。
而云八者。於地等上即觀青等。謂觀火赤水青等。故不別觀四大。故但有四也。四
念處云。青等是名。地等是體(已上)。謂於地等上觀青等。故決云。若見地等亦
是四色。若遍處中觀離質青等。故青等 P:567b 外別觀四大。故云八色皆實也。若
勝處中青等是實。地等是假。婆沙鈔云。十遍處中前八即於後四勝處開爲八種。後
勝處中合觀能所造。今遍處中別觀故爾(已上)。若據此義。諸文不違。但下決云
八勝處。云縁八色者。恐文誤。應云八遍處也。五根所得青等從假地等從實者。問。
青等是眼所得。是實。何云假耶。答。青等者。是假四大。非身根得。故云青等從假。
身根得者。是實四大。即堅濕等。故云地等從實也。問。遍處中地等者。爲實爲假。
若云實者。何云八色遍滿耶。故顯宗論二云。前八遍處縁顯形色。爲境界。故成論
三云。又入地等一切。入中是人見色不見堅等(云云)。若云假者。何云能造。其
假四大是所造故。又決云。若但言八色則倶從實説。答。是假也。寄實觀假。故云
能造。婆沙八十五總有三説。一云四大唯實。二云三大是假。風大是實。三云四大
皆假以眼識爲加行(云云)。抄云。三藏云。第三説爲正。然決云八色倶實者。如
向已辯。彼文仍云有對之色作如是説者。意云。彼文約有對色説耳。非謂彼文有此
説也。並念 P:568a 慧則三支者。問。第四禪無慧支。答。禪門釋念支云。禪定分明。
等智照了。故名念清淨支(已上)。故知指念即名慧也。念列第三。故名三支。謂
禪門列四支。云不苦。不樂。捨念。一心也。入勝處縁外八色者。應云八遍處。恐是
文誤。或從本爲名。怨人中先上次中次下者。問。婆沙云先下次中次上(云云)。
下怨易捨故。須先捨。今意云何。有説與三禪樂等者。論破此師云。若爾未得第三
禪。不能起無量(云云)。不破後二説。故知。初師不正義也。此中所引四無量文。
出古婆沙四十二三(云云)。文悲心福至空處等者。婆沙有多釋。叙一解(云
云)。捨心最勝者。論有多説。此一説也。彼云一由所作斷貪嗔故。二由寂靜故捨
最勝。大經十四亦名四等者。經文但名四無量。無四等名。但彼卷疏有此文也。大
華者。山名也。故名山左。應云特勝因因縁發者。問。今明以諸禪爲所依。方發因
縁禪。是故應云因特勝等因縁發也。由因縁發時勝等。前已論竟。故第二本云。特
勝通明背捨慈心等三昧。例有此意。皆於諸定得因縁定。三昧出生(云云) 。
P:568b 答。決意云。特勝之因則因縁發也。非謂由因縁方發特勝也。止觀文意。亦
是特勝通明等之因而根本發也。言根本者指因縁也。故決云。今從所依故云根本
發。故知。因字屬上句也。而或本云。故云。因根本發。此本誤也。因字剩耳。又因
等者亦同慈心等者。問。上明以根本爲所依。方發因縁。以之例知以特勝等爲所依
亦發因縁。故云例可知。此中都不見例慈心判漏無漏也。答。例字意廣。亦可有其
義。故釋出之。文富那領解至不起取有者。問。大經十仙中富那領解無十二縁。彼
富那問佛云。世間常耶等。佛言。我不説此事。故是見著故(云云。如決具引)。
淨梵志云。衆生知何法。故不見世間常等。佛言。知五陰故。梵志云。願爲我説世
間常無常等。佛言。若人捨故不造新業。能知常等。梵志云。我已知解故名無明。
愛新名取有。若離無明愛不作取有。是人知常等(云云)。今所引文是淨梵志。何
云富那。答。十仙一類。故互引其名。決云。既得羅漢。亦可通用。然四教義四念處
等。釋十二因縁中。皆引云富那(云云)。佛問之曰汝見世間常 P:569a 耶等者。
准經此是富那問佛也。次若言世間等。是佛語也。唯有眞實者。此喩佛果生死已盡
唯有眞實法在也。瓔珞第十地中十種觀法者。恐是十地。非必第十。横竪二意如上
已論。文中論因縁爲宗等者。中論玄云。問。何知用二諦爲宗耶。答。略有三種。一
者瓔珞經佛母品明二諦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今論正明八不。故知。即是辨於
二諦。故以二諦爲宗。二者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諦。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此中
論。三者關内曇影中論序云。★其要歸會通二諦。問。既名中論。何故不用中道爲
宗。答。即二諦是中道。還就二諦以明中道。故有世諦中道眞諦。中道非眞非俗中
道(云云略抄)。此義云何。答。八不中道通冠諸法。何但二諦。豈於因縁不立八
不。論初破因縁品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説
是因縁。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説中第一(私云論主偈也。已下青目序)。問
曰。何故造此論。答。佛欲斷諸邪見。故先於聲聞法中説十二因縁。又爲大心堪受
深法者。以大乘法説因縁相。所謂一切法不生 P:569b 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如
般若説。菩薩觀十三因縁如虚空。佛滅度後。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縁陰入
界等。決定取相。聞大乘畢竟空。不知何因縁故空。即生見疑。若都畢竟空云何分
別有罪福等。如是則無世諦第一義諦。取是空相而起貪著。於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爲是等故造中論(已上略抄)。故知。彼論八不中道本約因縁。故偈亦
云能説是因縁也。迷因縁故則失二諦。故知。因縁爲正。二諦爲傍餘如決中。文五
品未斷同學人者。聞。既未斷惑。何同學人。答。今據賢位名初果向。亦名學人。如
成論等。故決云。同初果向。疏云研如來藏(云云)。既云根鈍即是五根者。問。
既云諸根。何除意根。二乘生彼意根亦鈍。何只五根。答。實通六根。而今文引證
五根同異。故云五根。文識等七支行有等息名止者。問。此中以業爲止。苦道爲法
身。故不可云識等爲止。答。唐本無識等七支之四字。即順決文。文觸中取五觸五
受名身念處者。問。觸中但有五觸。何有五受。又受是受念處。何名身念。答。受領
納。隨觸故亦得 P:570a 云觸中五受。又若論受體是受念處。今取五根之邊故屬身
念。問。若爾。決中明受念處。但云無明行名色生死愛取有中受。不云觸受也。答。
理在不疑。故不別論。如以識支不云心念。以第六觸及第七受不云心念。文生死支
色分名身念處等者。問。未來生支是現在識。只應屬心。何取色分。答。今依大經。
生滅各有五陰。故亦通色。文無明行中取想行等者。問。行是業也。業有三業。故
亦有色。何云想行唯屬法念。答。今依以思爲行陰故。又且從意業。從勝而説。文
觸支中法觸者。六觸中無法觸。今取意觸所縁境也。文名色身心兩攝者。問。色是
色蘊。名是四陰。應通四念。何但身心。答。名色者。唯是色心二法。故總略云身心
攝也。文六入縁六塵塵法攝六入身攝者。問。六塵中五塵是色。法塵是受法。六入
中五根是色。意根是心。何云塵法根身。答。從多分説。六根中五根是色。故總名
身。六塵中法塵廣故總名法。問。六入只是六根。何取所縁境。於餘支中不取所縁。
答。六根亦對六塵故也。例如意觸亦取法 P:570b 塵。文愛汚穢身心兩攝者。問。愛
是煩惱。故應法攝。如無明取是法念攝。答。愛是汚穢五陰。甚深身心。故云兩攝。
又決云。過未隨世。故屬法攝者。依成論意。過未屬法。故以無明總名法也。文有
行攝者。具應云有行法攝也。文云何通三念處者。理實生死通四念處。如上決明。
今望現文不云受念。故且云三也。成道等四者。文中有三。於道場中亦兼生處。如
法華神力品中四處也。法華涅槃非漸頓攝等者。問。若爾。法華非八教攝。答。是
頓教攝。及圓教攝。故云會漸歸頓。又云與華嚴中圓頓不別。具如玄第一記。文我
説初成道十方菩薩等者。此中爲鹿苑初成。與章安不同。如玄第十記。文方便實報
二土入涅槃者。心地觀云。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應化經劫現(云云)。大論二十
一云縁覺獨覺等者。此異論文。具如玄第四記。百劫種相名爲大者。問。支佛但樂
寂。何修相業。故疏云。二乘教中不修相業。答。此引大論。論文但云二於百劫中
作功徳。増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云云)。不云種相。而以 P:571a 百劫所修福
智得彼相故。亦名爲種。非異爲相方修業也。或三十相二十九八等者。問。頗有支
佛具三十二相耶。値佛聞教名之爲大者。問。佛世亦證麟角果耶。此等並如玄第四
記。現通中説法者。大不説者小者。問。大是麟喩。何云説法。上卷決云。部行説法。
答。今以具徳名爲大耳(云云)。鐵銅金銀瑠璃摩尼水精者。此有七輪。又不次第。
應云銅銀金等。爲取斷惑位除妙覺。故退加鐵輪。次以普賢觀證者。問。文殊等大
人所乘。故名大乘者。同是論文。何云引觀經。又觀經無此文也。答。且分所乘及
能乘人。以爲二段。但應云以普賢證也。觀字剩矣。或云。本論云文殊彌勒。不云
普賢。今云普賢者。意含觀經大乘因者諸法實相之文。故云引觀經也。難云。彼論
但云大菩薩所乘。故云文殊等。今云普賢。文異義同。故藥王品疏云。十二門論云。
大乘者普賢文殊大人之所乘也。又觀經大乘因者之文。是明所乘法。非能乘人也
(更詳)。文由觀行故得有相似發得初品只是圓信者。問。此中五品爲在相似。爲
在外 P:571b 凡。若在相似。何云三品戒緩。何云發陀羅尼入鐵輪。何云第五品事
理不二。若外凡者。應在前觀行中明。何在相似文下。何云初品只是圓信。答。既
云進發諸三昧。得六根入鐵輪。故今五品是觀行也。而在相似文中者。爲欲明由五
品入相似故。故二三品皆云助信心。而云初品是圓信者。只是助信亦名圓信。文此
三皆乘急戒緩等者。問。觀行位中觀成就。云何戒緩。答。獨修理觀故。於衆法不
必具之。如分別品抄。決云。止作者。止惡名止。如不殺等行善名作。如説戒等。言
衆法者。與衆同行。如布薩自恣等。言雙持單持等者。性重譏嫌名爲雙持。若單譏
嫌或有闕故。言作中無止者。於行善中若非止惡者。或有闕故如吉羅等(更勘)。
文大論云何故處處説破無明三昧等者。論無此文。大論但問云。何故處處説般若。
答。法愛難斷故。具如玄第五記。昔所不得而今得之身如意等者。問。經有五句。
更列一句。云昔所不至。而今得至。章安以得句爲漏盡通。以至句爲身通。云何相
違。若以得句爲身通者。P:572a 其至之句爲何通耶。答。經釋云。云何名爲昔所不
得而今得之。所謂神通通有二種。一内。二外。外與外通共内復有二。一者二乘。
二者菩薩。修行大涅槃經所得神通。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神通一心作一。不得
衆多。菩薩一心則能具足。現五趣身。又復云何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謂身得自在。
心得自在。凡夫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乃至)菩薩身心倶得自在。
復次菩薩現身猶如微塵。至無量界心不移動。是爲心不隨身。亦名昔所不至而今
得至。何故復名昔所不至而今得至。聲聞不能變易如微塵遍至無量界。聲聞身動
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云云略抄)。心得自在是以漏盡。身得自在及現五趣身
是似身通。章安決主各據一義。經文既云亦名得至。故知。得之與至。其義是同。
故今不別引至句也。若依他師。以初得句爲總標句。不別屬通也。知他心垢無垢生
滅等者。此中五通出大論第五。而論文生滅字在修法中(云云)。能到又四等者。
若依倶舍有三。一運身如飛鳥。二勝解。於遠謂近。即 P:572b 能到故。三意勢。擧
意即到。此唯在佛。今云四者。於勝解中亦分遲速耳。文根本多不能發者。倶舍云。
五依四靜慮。今望特勝通明等也。聖唯佛獨有者。問。二乘轉變愛爲非愛等。何但
在佛。答。侃師云。若反質者是超變通。若不改質於六塵中自在不著名聖如意。文
若精細者即是三明者。似三明也。非實三明也。得上九禪者。此約受生。故除神通。
故云九也。文熊子者。圓頓云。如雄子之徒。是得禪人。爲名利所壞。頓至於此。豈
非地獄(可檢)。亦等取縁覺者。問。上縁覺既兼藏通。云何於今等字亦取縁覺。
答。前文兩兼。此唯明通。故重擧耳。文滅七法界者。更滅三藏聲聞。改名七也。此
中以四乘對四教故。由五行滿得入初地者。天兒病三同在初地。第一功徳亦在初
地。故云入也。經言下引大經者。問。一切衆生即滅盡定者。餘文引思益。何云大
經。況大經無此文。答。大經云。一切衆生具足三定。其上定者是佛性也。義同滅
定。故亦云大經。文黒齒梵天尚自有嗔者(檢)。文若受法性身而諸法門有開不
開當 P:573a 知業所障者。此指方便土爲法性身。是證眞諦法性故也。問。菩薩懺
業。何云由界内業於界外障法門耶。答。菩薩不同。若懺業者。法門能開。若不懺
盡。即有不開。又第二本云。二乘但斷煩惱。即無報。不論此業。菩薩不斷煩惱。故
受法性身。無量劫來。業猶尚在。此業障菩薩法門(云云)。問。何云菩薩不斷煩
惱生界外耶。答。意云。二乘斷界内業不論生處。菩薩不斷別惑。故受法性身。此
約當分明斷不斷。論生處耳。問。云何生界外猶有界内業。如生上界不成下界善惡
業也。天台止觀私記卷第九(終)。B:10 正修諸見境 7 止觀私記卷第十。
叡山沙門證眞撰。文未到發者少六地九地發者多者。問。前三果及羅漢中慧解脱
人唯依未至。若超越不還及倶解脱羅漢亦依未 P:573b 到。亦依上定。故未到發者
應多。答。依未到地近欲界。故無漏難發。故云少也。一切外人所計不過二天三仙
者。若依大論第二。二天之外更有鳩摩羅天。三仙之外更有若提子(如下決)。總
有三天四仙。入大乘論亦有四仙。今依中百論等。廣略異也。中論疏云。明三天者。
是彼家三身。自在爲本。如内法身。應爲韋★。如内應佛。韋★齊中化爲梵天。如
化佛也。彼家復有眞應二身。故中百論但列兩天。又列二攝三。以韋★齊中即有梵
王故。不列第三。韋★天至倶舍云第三禪天等者。問。倶舍不云韋★是第三禪天。
阿含亦不云韋★是色天也。答。韋★此云遍淨。其遍淨天在色界第三禪也。問。大
論云。韋★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烏(已上)。不云遍淨。答。他師
亦引大論云遍淨。恐論本不同也。問。若在色界。何有嗔恚。騎鳥等耶。又韋★既
在海中化生。非在色界。又天親傳云。毘★天。世傳云。是帝釋弟。伏修羅。彼天是
那羅延身。斫刺不入。大日經疏云。毘★是耶羅延天也。今云韋★是第三禪。豈不
相違。答。P:574a 嗔恚騎鳥是據化形。海中生者。亦據化説。例如梵王雖在初禪。
亦云韋★齊中生也。既是梵父應非欲天。而云帝釋弟者。或是垂跡爲那羅延(更
檢)。理趣釋中。摧魔菩薩列四眷屬。謂魔王。梵天。那羅延。魔醯也。又云上界天
王那羅延等四種。又遊空日天等四種。又云梵王。那羅延。魔醯首羅是三兄弟也。
劫初一人至生八天子者。此出大論第八。而今所引少異論文。論云。水上有一千頭
人。二千手足。名爲韋★。齊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其光如萬月倶照。華中有人坐。
有無量光。名梵天王。此梵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已上)。今云手波海水。
又云梵王作念。又云他方世界等。並無論中。又論二千手足。命。今但云手。問。劫
初衆生從光音下。何云他方。答。或指上界。亦名他方。問。劫初化生。何云八子生
人民。答。從心化生。非胎等故。委在法華疏中等者。問。彼是女修羅。生毘摩質多。
今是韋★生梵王。何指同彼疏耶。答。彼此類同。非謂必是。又如治禪病。經云。四
大海神所生之母。名毘牟樓至。仰臥海水。千頭 P:574b 各二千手(云云)。譬喩
經梵王生四姓等者。(檢)。魔醯首羅色界頂三目八臂等者。問。欲界頂天亦名大
自在。何以得知魔醯是色界頂。若在色界。不可騎牛有嗔恚等。答。得禪外道。多
計色天以爲究竟。故所計天。理應色界。大論三天逆列四禪三禪初禪也。梵天韋★
既是色天。故知魔醯亦是色天。於色天中。唯第四禪有自在故。況三天中魔醯勝故。
有嗔恚等據化相説。經律異相第一。列初禪天云。大梵天顏如童子。名曰童子。擎
鷄持鈴。捉赤幡騎孔雀。又列三禪云。遍淨天(梵音韋★)。王名淨智。四臂捉貝
持輪。御金翅鳥。又列四禪色究竟天。次云。魔醯首羅天(梁言大自在)。又名淨
居。過五淨居而有八處。皆悉空寂。是十住大士之所住處。法雲菩薩多作此天王。
形有八臂三眼。騎大白牛。大雲降雨雨大千界。此天獨知(涅槃云供養魔醯首羅
已。供養諸天。樓炭經云光音。已上更無有王。出大智論第一第二卷。已上文畢)。
今檢大論第一無文。第二云。魔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韋★天
秦言遍悶。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擎鷄持鈴。捉赤
P:575a 幡騎孔雀。皆諸天大將皆稱一切智(乃至)此不應一切智。以嗔恚驕慢心
著故(已上略抄)。論他卷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天。第百卷云。淨
居天王大自在天。經律異相引論諸文爲一天耳。但彼所云知雨★數。出華嚴經。從
多分故云出智論。既云供養魔醯已供養餘天。故知三天中魔醯爲首也。僧★云。摩
醯首羅等三天並在上界。何得騎白牛金翅等。依婆沙云。變化所爲。非是實報。如
淨土亦有鳥鴈。問。三天既是上界。何得嗔恚。解言上無嗔。乃是雜心言義。今據
大乘猶有細嗔。不似欲界麁重。成實六明。嗔通三界(已上)。倶舍頌疏云。自在
天頌云。由險利能燒可畏。恒逼害。樂食血肉髓。故名魯達羅。解云。塗灰外道説。
自在天有三身。法身遍該法界。報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魔醯首羅也。化身隨形六
道。此頌説化身也。有三阿修羅。將三國土。飛行虚空。向自在天上過。自在天見
以火箭射之。一時倶盡。此即火箭險利燒三國土也。以龍貫人髑髏。繋於頭頸。殺
象取皮塗血爲衣被此。是可畏。P:575b 恒逼害有情也。樂食血肉髓者。顯所食也。
魯達羅者此云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已上疏文)。弘決第三明。塗灰
外道計三身。同此疏文。光師疏明第二報身云。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説
魔醯首羅。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云云。餘同頌疏)。故知。騎牛有嗔恚等。
是據化形。既云暴惡逼害等。即是大嗔非細嗔也。又准婆沙。地居欲天有實二足四
足之類。欲空居天有實二足。無實四足。但由變化。騎白象等。不言色界有化鳥獸。
故知騎牛等是據化形説。破涅槃論云。魔醯首羅論師説。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
因魔醯首羅。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魔醯首羅。地是依處。地主是魔醯。於
三界中一切物皆是魔醯生。魔醯身者。虚空是頭。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糞。一
切衆生是腹中蟲。風是氣。火是煖。罪福是業。一切從自在天生。滅名爲涅槃。故
常。演祕云。傳釋云。彼宗自在有三身。彼説報身居色天上。不來下生。似佛受用
身也。其變化身隨形六道。教化衆生。然多住雪山北面。或在南海末剌耶 P:576a
山頂。法身即此論所叙是(已上略抄)。此論者涅槃論也。若作此説。三天分身。
自在天勝。理趣釋云。三天是兄弟也。有菩薩居名魔醯首羅者。問。魔醯首所居爲
是別在淨居天上。若爾。第四禪應有多天。經論並云色究竟成道在自在宮。若云即
尼咤者。那云過淨居天。長含云。色究竟天光明不如他化自在天(從下天展轉校
量也)。答。在尼咤上。而是彼攝。例如欲界魔王宮殿在他化。上而彼天攝。問。諸
部異説。於色界中或立十六。十七。十八。何故不別立大自在。其色究竟是小聖居。
大自在者是菩薩所。既有不同。而所各別。故應別立。大乘經等十八梵天不別立大
自在也。答。開合不同故。長含等亦別立之。問。十地菩薩成道之處。與自在宮爲
同爲異。若云同者。十地是本。魔醯是迹。其宮理應各別。若云異者。指成道處名
魔醯首羅智處生。答。教時義云。魔醯住處雖無文説。義推可在那舍上。十住菩薩
之下。私云。即指十地菩薩往彼。故云是迹。指内證爲菩薩也。探玄記云。此是十
地攝。報果處。便於此身成報身佛(云云)。心地觀云。十 P:576b 地滿心。運身直
往色究竟天。坐寶蓮華證得菩提(云云)。 乃至四天王是初地菩薩者。問。華嚴
説。初地閻浮王。二地輪王。三地帝釋。乃至七地他化。八地大梵。千世界主。九地
大梵王大千界。十地首羅。不云四王是初地也。答。依仁王瓔珞。六欲四禪以對十
地。法身菩薩自在受生。何必歴別。二經各擧一處受生。故華嚴意亦知仁王。二經
所説不可不同。瓔珞既指華嚴位行。故華嚴亦有同瓔珞義也。觀經龍興記云十地
論仁王經。何故不同。答。互擧下上。就實不違。初地菩薩於四天王閻淨提隨意攝
果。二地菩薩於★利天及金輪王隨意受報。如是乃至七地菩薩。於初禪地及他化
天隨意受生。故論擧下。經擧上耳。千世界梵第二禪。二千世界梵是第三禪。大千
主即第四禪地。問。九地三禪主二千者。何故華嚴九地領大千界。答。恐誤。更待
後傳。小乘論有二説。或初禪覆四天下。二禪一千。三禪二千。四禪三千。或説。初
禪覆一千。二禪覆二千。三禪覆三千。四禪無量。今大乘宗同初師説。多經論同。
唯此文有此 P:577a 別耳(略抄)。入大乘論云。第九地證果。二千界第十地。三
千界如華嚴説十地論同之(云云)。私云。地地各於多處。受生。故互擧彼此耳。
但興師地地各受二處報。問。新譯仁王。初地作瞻部轉輪王。化四天下。古經云作
閻浮四天王。只是初地爲閻浮王。而治四天下。故同華嚴也。答。仁王云。十信鐵
輪。十住銅輪。十行銀輪。十迴向金輪。王四天下。故知初地定在四王。故偈云善
覺菩薩四天王。環珞經同。而云閻浮四天王者。如興師説。一云。准新仁王及華嚴
等。古仁王文初地只作閻浮提王。而云善覺四天王者。是四天下王也。但與地前同
異者。依瓔珞經。初地已上瑠璃輪王。故異地前。今文且據一義也。後爲陳那菩薩
斤之等者。問。了義燈第二云。天親傳云。佛滅一千一百餘年有外道出。名曰頻闍
訶婆沙。造金七十論。欲至死。斯被夜叉女捨命之後。身變爲石。後陳那菩薩。破
斥其義。作於比量書此石上。流汗出聲。不能救。有云。劫毘羅仙作金七十論。留
身爲石。住餘耳林。似誤也(已上略抄)。今文出何據 P:577b 耶。答。只是所傳不
同。今據一説耳。所言偈者。汝我無常。受外境故。尚如受蘊。遍觀世間誰堪度者
等者。唯識疏明。勝論師有此事(云云更檢)。説經有十萬偈名僧★論者。問。因
明疏云。劫毘羅是劫初仙人。大外道。其後弟子十八部中上首名筏里沙。此名爲雨
際生。故其雨徒黨名爲雨衆。梵云僧★奢薩怛羅。此名數論。謂以數數度諸法。從
數起論。云能生數。復名數論。其學數論。及造彼者名數論師。説二十五諦(云
云)。唯識疏第一同之。今云數論是迦毘羅造。豈不相違。答。了義燈云。准上所
説。言數論者。本即應是劫毘羅造。後諸門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中
陰初起至名爲冥諦者。問。彼計冥諦無爲常住。何關中陰。以世性増長名大。何云
中陰識。答。今依大論七十也。彼云。得禪者宿命智力見八萬劫。過是已往不復能
知。但見身始中陰識。而自思惟。分別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極微細故。於世
性中初生覺。覺即中陰識(云云略抄)。我心生色香味觸等者。唯識疏一云。有説
我慢生五大唯。有説。P:578a 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云云)。
破涅槃論云。五分生五知根五業根。五業根生五大(云云)。金七十論上云。慢生
五唯五大十一根。下卷慢生五唯。生十一根五大(云云)。空塵成耳相者。應云空
大。或應云聲塵成空。空成耳根。而總略也。唯識疏云。別有一物。名之爲空非空
無爲空界色等。二者優留僧★至具如金七十論説等者。問。依此文。金七十論僧★
所造耶。若云爾者。彼論題下注云迦毘羅造。答。若從本説。迦毘羅造。若從末説。
自在黒造。金七十論云。迦毘羅爲阿修利仙人説。有六千偈。乃至展轉相承至自在
黒。略抄七十偈(取意)。決云。有一衆首。造金七十論。恐是自在黒。唯識疏第
一云。劫毘羅弟子十八部中主名雨。梵云僧★。此翻爲數。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
論者。此師所造金七十論。謂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腹。頭戴火盆。撃王論鼓。
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明
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 P:578b 天親菩薩
所造也(云云)。了義燈云。金七十論或雨衆中別人所造。天親傳云。外道頻闍訶
婆沙因金造論(云云)。而弘決云。二者優樓僧★者。此句難了。自此已下乃至以
鞭其骨等文。是數論事也。不可其中列優樓名。或是優樓僧★之四字剩。只應云二
者計云遍造。謂數論中五大造五知根有二説。一云一大各造一根。二云五大總成
五根。故唯識疏第一擧兩説結云。即今西方猶有二諍(云云)。或只優樓二字剩
矣。只應云二者僧★計云遍造。謂數論所造僧★論有此第二計耳。非指第二僧★
勝論也。下云優樓僧★。此云★留。已下是明第二外道。故知前文猶是數論也。彼
宗又許自在天三身如第三引者。問。彼第三卷明。塗灰外道所計三身。非數論也。
故倶舍頌疏云。塗灰外道執大自在天能生世間。勝論外道執我能生世間。數論外
道執勝性。謂薩★等三能生一切法(已上)。勝性者世性也。唯識疏云。今名自性。
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三徳合故。能生諸諦。三徳者梵云薩★。此云有情。亦云
勇健。梵云刺闍。此名微塵。梵 P:579a 云答摩。此名闇鈍。三徳應名勇塵暗。舊名
染麁黒(云云)。故知塗灰異數論計。唯識第一數勝二計外。別明計自在天。答。
泛指外宗。名爲彼宗。非必數論(更檢)。文優樓僧★此翻休★者。諸文多云優樓
★。無僧字。翻云舊★。今★字疏記云。★似鷹(云云)。玉篇云。七餘切。王★也。
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者。問。唯識疏第一云。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唱
露迦。舊云優樓僧★。訛也。亦名食米濟仙。造六句論。名勝論。多年修道。遂獲五
通。謂證菩提。便欣入滅。但嗟未有傳人後住多劫。波羅尼斯國有婆羅門童子。名
般遮尸棄。此云五頂。同其根熟。後三千年化之不從。又三千歳化。又不得。更三
千年化之(云云)。答。未檢出所。安樂行疏。但云出入百年。又今決文前數論中。
待所化者經二千年等。似此勝論(更檢)。有人云。眞諦云。休留仙人成劫末出。
服長生藥變爲石。形如牛臥。在佛前八百年中。石消融如灰門人皆稱入涅槃。今據
其終也(應檢)。六諦者。唯識疏等云。六句義。一實句。此有九。謂五大。時。方。
P:579b 我。意。二徳句。此有二十四。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
八合。九離。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
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潤。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
三業句。此有五。謂取。捨。屈。申。行。四大有句。合有實徳業。五同異句。合同異
實徳業。六和合句。和合實徳業(云云)。今文依古譯。其徳有二十一。與二十四
不同。業有五八差別。餘名異義同。又決列二十一數不足(更檢)。方便心論僧★
迦比羅計與此不同者。問。彼論云。衞世師有六諦。謂陀羅驃求那。總諦。別諦。作
諦。不障諦。又云。如六諦等。衞世師有冥初一義多義。異解是僧伽(已上)。與
此文同。何云不同。彼論復有那耶摩計十諦等者。此十諦二慧各八。彼論無文。但
明五智。謂聞智。思智。自覺智。慧智。義智。六障四濁皆尼乾陀法(更檢)。外道
元由經者。藏中無此經(更檢)。非數縁滅是佛法内義等者。問。外道中有計非數
縁滅耶。若依決文似無計者。大論十五云。外道及佛弟子説。常法 P:580a 有同有
異。同者虚空涅槃。外道言。有神時方微塵冥初。如是等名爲異。有佛弟子説。非
數縁滅是常。又復言。滅因縁法常。因縁生法無常(已上論文)。今決文似依大論
也。若不計者。外計萬差。何必不計。楞伽第四佛言。昔有世論婆羅門。來至問言。
一切有記耶。無記耶。有我耶。無我耶。有解脱耶。無解脱耶。虚空涅槃及非擇滅
是所作耶。非所作耶。有中有耶。無中有耶。我時報言。如是皆是汝之世論。非我
所説。因於無始戲論而生三有。不了唯是自心所見。而取外法。實無可得(乃至)
大慧虚空涅槃及非擇滅但三數。本無體性。何況而説作與非作(已上七卷本文略
抄)。十卷本云。路伽耶陀婆羅門問(云云)。答。經論所出外計之中。常列虚空
涅槃而無非數滅。楞伽經是外道泛問邪正二義。其中三無爲者是同佛説三無爲作
非作耳。而佛答中云。是汝宗者。只以世諦分別。斥屬外道。唯第一義爲佛法耳。
元曉疏云。佛答意云。凡諸如言取義。皆外道論。以彼言下永無義故。問。若云非
數滅是佛法内義。故外不計者。P:580b 數滅亦是佛法内義。云何計之。答。彼不了
知法不生位闕縁滅故。若於涅槃破佛法涅槃。亦以非想及無想等爲解脱故。問。下
決云擇滅非擇滅外道法中本無此二(云云)。准此外道亦不計二滅。答。彼明一
類不破三無爲之徒也。謂或外道不知二滅。即不計之。故不能破二滅也。或有外道。
亦不計三無爲。即破一切法也。文迦羅鳩駄計一異者。論云。尼健陀計一異。此之
二論若提所造者。提婆菩薩造也。倶留孫佛至唯一佛乘者。准悲華經。彼佛轉三乘
法輪。今對外道。故云唯佛乘。又本經云。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時。世有佛。名
拘留孫陀羅。出興于世。在此城中。時彼世界。無諸沙礫。無外道名。唯大一乘。彼
諸衆生一切快樂(云云)。既云無量劫。故知。非賢劫佛。或是他佛耳。文八萬劫
到者。注經無此文。今准大經加此言耳。文三同三異者。此據所計三同三異。若據
人計一同五異。唯初人計同。餘五人並異。羅什親至五天者。如疏抄。大論第一二
宗通云龜毛兎角等者。問。今二宗者。爲是犢子 P:581a 方廣。若云爾者。犢子計我。
何云無我。故大論文。於犢子中無此言。又方廣計空。何云無常。故論無此文。論
云。犢子阿毘曇説。五衆不離人。人不離五衆。不可説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
是五法藏。第五不可説藏攝。一切有道人言。人一切時一切法中不可得。如兎角龜
毛常無。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兎角龜毛常無(已上略
抄)。若非犢子方廣者。今二宗者。犢子方廣。豈異人耶。或云。此二宗計者。雖是
犢子方廣。次引論二宗通云者。是有部七廣。難云。方廣何云無常。又二宗之中有
方廣者。何故更云方廣復計等。文方廣不生不滅如幻如化者。問。此與通教何別。
答。通教雖空。事有理無亦有因縁生法。彼云諸法無如兎角。亦無事法。但狂見有。
今犢子計仍爲俗諦者。問。彼所計我爲假爲實。若假我者。則同成實。何爲所破。
若實我者。則同外道。決云。俗諦第二本云。犢子云。世諦有我。我有假用。此我住
不可説藏中(已上)。諸師並同之。答。僧★云。問。犢子既是羅漢。永斷我見。何
故 P:581b 猶計人我。與外道何異。解云。依婆沙我有二。一假名。二神我。若計神
我。是外道邪見。若計假名。則非邪見。犢子但計假名。異於外道。不妨是羅漢。問。
若計假名。與論師及曇無徳何異。答。論師等。明五陰和合但有名。不計別有人體。
犢子尋名求義。故計有人體。如此爲異。第五不可説法藏。更無別法。但不可説即
五陰。不可説離五陰。故云不可説(已上)。又了義燈云。妄謂爲我。實是法執。
或唯有學凡作是計(云云)。私云。我總有四。一者神我。但在外道。二者人我。
即指衆生。三假名我。是指人名。如經初云如是我聞等。又如諸聖亦自云我。四者
眞我。即指法身。就第二我復有二計。犢子計有人我實體此約世諦。於眞諦無。故
犢子部有斷惑人。唯以眞智斷惑故也。若成論明但有假用無實體也。若毘曇明亦
無假用。猶如兎角。但有假名。即是第三假名我也。第四眞我唯在大乘。此猶附俗。
於眞則無。眞空無相非我無我。無爲即是虚空無爲者。問。何故不云數非數縁滅。
但約虚空。答。即四句劣。以我爲勝。佛法二滅豈 P:582a 劣我耶。故無爲者不取二
滅。文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曇墮有等者。問。毘曇成論皆不得大乘般若。應墮有無。
不應得道。答。決六云。般若以無著爲宗。若無方便於門起著。用有則墮有中(已
上)。文成論云三藏中實義空是者。問。彼論自云四諦爲實義。何云空耶。彼論一
部。以諸法皆屬四諦也。答。彼論明四諦空義也。淨名玄云。成論師云。實義者空
也(云云)。文關中疏者。注淨名經也。餘如釋籤第二者。轉釋爲羊。停河在耳等
文。在第三。文性是直縁諦理至三藏教法者。問。諸論皆云共念斷惑。一家何以性
念斷惑。智斷惑時。必有助伴。豈以單慧能斷或耶。又只以所縁身受心法名縁念處。
是所縁境。何以縁念亦斷惑耶。答。今彼南岳三念處相。異常説故。問。有何證據
立此三念處。異諸論耶。答。四教義五云。性念處者。大論云。是智慧性解者不同。
有但取慧數爲智。慧性即是性念處。南岳師解。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故雜心論偈
云。是身不淨相。眞實性常定。諸受及心法亦復如是説。其念處者。智論云。觀身
爲 P:582b 首。因縁生道解者不同。有解。共五陰諸善心數法合名共念處。南岳師
即是九想背捨。諸對治門。助正道故。名其念處。故經云。常念於空法。修心觀不
淨。是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服者無憂惱。得至涅槃岸。此即共念處之明文也。縁
念處者。智論云。一切色法名身(乃至)解者不同。有師解。通一切所觀境界皆名
縁念處觀。有言。十二縁境界。有言慈悲所縁境。南岳解。縁佛説教所詮一切陰入
界名義言語音詞因果體用觀達無礙。能生四辯。於一切色法心無所礙成無礙解脱。
是縁念處觀(已上略抄)。問。性念處中引雜心偈。但云不淨性定。未云性念處。
何以爲證取相應法。答。但是證理性。不是證取相應法也。問。共念處中。引經者
在治禪病經。彼經但云念空觀不淨。不云是共念。以何爲證。答。念空是正行。不
淨是助道。是正助合行。故以之爲我所立共念處也。非謂彼經正明共念處也。問。
若爾。南岳所立三念處修。無證文。答。或是義立(更詳)。今性念處即是毘曇共
念處也。今家縁念是以性念處縁佛教通達義理故。能斷惑。四教義四云。P:583a 問。
如雜心説。共念處斷煩惱非餘。自性念處雖有略境界。彼不具足不能斷結也。答。
衆生根有利鈍。鈍根結厚。彼不具足不能斷結。利根結薄雖不具足助道性念處慧
即能斷結。復次如雜心明四念處。法念處斷結。非前三念處。今明。如禪經説。摩
迦訶★那修身念處。觀成即得初果。何必定至法念處也。問。性念處但説慧數。羸
弱云何能斷結。答。慧數不獨起。豈不能斷結也。問。若諸數隨起即是共義。答。諸
數隨起有二種。一但是縁理之慧。諸數任運隨起。此説性念處。二修諸數作助道善
法。故説共念處斷結。故佛説。善法積聚屬共念處。助正道。故共斷結使。故雜心
偏説共念處斷結也。然前利人用性念處。非不斷結也(已上)。問。雜心意云。利
鈍二人但以共念處斷結也。以性念處但是慧數無相應法。不能斷結。若斷結時。共
餘心數即名共念。今家與論有多相違。一者雜心據鈍根。故以性念處不斷結也。彼
論利人亦不以性念斷結。二者雜心性念處慧數不獨起。即有相應法。彼論但以慧
爲性念處也。三者雜心共念 P:583b 相應心者。是助道也。彼但明相應心數。非助
道故。答。只是會論入南岳義。一往解耳。實不同彼(更詳)。問。佛説。善法積聚
者。只是慧及相應等法以爲積聚。非正助也。彼是雜心論所引文也。彼論不云正助
道。故雜心云。共念處者。與慧相應共法。如佛説比丘善法積聚謂四念處(已上)。
答。此依南岳意釋經文也。既云積聚。故亦義云正助合行。問。鈍根慧解脱人。用
何念處能斷惑耶。若用性念者。既是鈍根。用助道故應用共念。故四教義云。鈍根
以共念斷惑(已上)。若用共念者。玄文云。慧解脱因中偏修性念處。答。用共念
也。共念處中助道有二。一背捨等具滅定者。鈍根慧脱不能修之。故云偏修性念處
也。二事禪等。不具滅定者鈍根。慧脱兼能修之。文不細辨。故不具明。若不爾者。
但有不淨等而無滅定。豈非共念。用此得果。豈非慧脱。問。利鈍倶解脱用何斷惑。
若用共者。鈍者用共。非利人也。若用性者。玄文云。倶解脱人因中用共斷惑。答。
用性念也。而有學位是身證人。雖非助道亦得滅定。故至羅漢。亦名倶 P:584a 解
脱。故知倶解用共念處。方斷結者從多分説。問。一家常云慧解脱鈍。倶解脱利。
而又利人用性念處斷惑成慧解脱。鈍人用共念處斷惑成倶解脱。豈不相違。答。依
大集經。慧鈍。倶利。但斷煩惱故云慧鈍。兼斷定障。故云倶利。若細論之。倶通利
鈍。問。南岳四十二字門云。諸法無所有。性是共念處。縁念處是助道。性是智慧
(云云)。此違天台所引。答。今引面授。彼依常説。文千人悉無礙解脱者。論云。
共解脱無礙解脱(云云)。今且擧一也。性顯法身共顯般若等者。問。性是智慧。
應顯般若。縁是境故。應顯法身。故四念處如此對也。答。智慧觀理故顯法身。四
教義云。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文唯佛得第三解脱者。唯佛永斷一切法障。不染無
知。二乘分斷。故亦分得。文由禪中有觀支等者。問。若爾得二禪已上不可發見。
無觀支故。答。且依初禪。故言觀支。若依餘禪隨應亦發。文中論觀法品云非有非
無名愚癡論者。大論十五有此文。中論但云佛餘處説離非有非無。爲破貪著説
(云云)。文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從無明生者。問。無 P:584b 漏善法之上生等。
何無明生。答。今指有爲俗諦總名無明。以無爲名眞也。文縁修智慧滅此無明者。
地前修觀斷無明。故雖云地前。實是中智。如明暗來去也。文圓教論法性生一切法
等者。問。第五卷等云無明法性生諸法並屬別教。何意今分屬別圓。答。一往對當。
故下文云推此無明從法性生(云云)。如第五記。雖云因聞必須先有禪定等者。
問。若先有禪。後發見者則同。禪已發見。非但聞教也。答。若不得禪不能發智。若
散心見是煩惱境。非今見境。如第八明。然禪已發見者。出觀之時不間他説。而自
發也。姚秦時天竺外道等者。出開元録及高僧傳。文少有異(云云)。大論云有外
道名論力等者。出論第十八。此中稍有加言。自謂論最大。故云論力者。論無此釋
名也。又受五百梨昌者。論但云諸利昌等。又歸依入道者。論無此句。文大論云所
因處用通廣等者(應檢)。根本九地並有通用等者。問。通在四禪。何云九地。答。
今指禪境中根本等九定也。此總標也。次句云外人不得特勝等。此明外道依四禪。
後云乃至佛 P:585a 法内外等者。是明内邪依特勝等淨禪。文是行無記受報者。問。
無記無報。何云受報。答。圓頓云。妄謂無記。實是有記。縱是無動業。正生色界。
文第三外道與佛法何異大論明大小乘空等者。大論十八云。問。邪見有三。一破果
不破因。二破因果不破一切法。三破一切法。觀空人亦言眞空無所有。與第三邪見
有何異。答。邪見破諸法令空。觀空知諸法眞空不破不壞。復次邪見取空相戲論。
觀空不取相。復次邪見雖云空。然於愛處生愛。乃至癡處生癡。佛弟子實知如空心
不動。如虚空。水火不染。觀空種種煩惱不著其心。復次邪見言無。不從因縁出。
眞空名因縁生複次眞空有空空三昧。邪見但有空。復次眞空人先有無量施戒禪。
諸結使薄。復得眞空。邪見不爾。但以邪心取空。如不識鹽但聞今物美。故便滿口
食之傷口(已上略抄)。問。今文所引與論不同。論有六釋。不云體折。論初文云
邪見破法。空觀不破。此以外道爲破。以佛法爲體也。答。是引他卷。極微有無。大
小乘觀。折空體空如第三卷引論(更檢)。P:585b 又今云外道從邪因縁等文。是
論第四復次也。佛法亦破世間因果如斷三界至與佛法不異者。問。論文問意云。内
道空萬法。外道亦破諸法。有何異也。而決違此義。四念處第一云。大論云。眞空
人亦破一切。諸邪見人亦破一切法。云何有異。答。邪見有三種。一破因不破果。
二因果倶破。三破因果。又破一切法。嗔處生嗔。愛處生愛。癡處生癡。是爲邪見。
眞空人破諸法。嗔愛疑處皆不生。以此爲異(已上)。若如決文。不可云何別。化
他亦有三者。謂惡善無記之化他也。此亦各有四也。文九十六道三順佛法者。未檢
出處。恐在九十六道經乎。自善勸惡等者。問。既起惡見。何云惡權。答。唐印本云
自惡勸善。以惡爲實。以善爲權。又下文自行惡者。唐印本云下文自行善。今本誤
也。初云金鐵二鎖者。此是後文。何云初耶。今檢唐印本。此上有多科文。今本脱
耳。鄭重玉璞者。鄭者國名也。十八變等者。問。外道亦作十八變耶。如嚴王品記。
文妙勝定云十萬人等者。與決不同。萬有大小。今據大萬。故云十萬。經據十億。
故 P:586a 云十億。又決所引與經少異。五百年前十億人得果。決云一億又千年前。
經云萬人出家。決缺萬字。或本不同。青松白松者。經云此木爲青爲白。此木松也
栢也。文大論云三惡亦有得道者。論但云鬼畜。不云地獄。具如玄四記。如止觀四
私記。★★等類亦堪感佛者。亦字誤也。應云不堪。是南蠻人也。邪正各有百四十
者。應云合有也。各字誤也矣。廣説九部者。問。既云説九部亦爲聲聞弟子。何云
大乘人。答。經文九部除縁喩議。故知。大乘九部也。又經云能師子吼廣説妙法等。
章安云。是大乘聲聞。正修止觀中初思議意中唯一事實者。文在思議境前。何云中
耶。唐印本云若諸見下次以今文破見例之。約多下明見不倶起。唯一事實者(云
云)。更無正修止觀等十字。文名總念處別則不爾者。問。既云身受心法各別觀之。
是別念處。何云總也。答。意指諸陰通計四倒也。又文誤。唐摺本云名別念處。若
總念處則不爾也。文身見破故我見破者。問。身見即我見。云何重擧。答。以我所
見名我見耳。文中論云。云何聲聞觀十二因縁。P:586b 義乃説六十二見。問答不相
應者。問。中論第四觀十二因縁品問。汝以摩訶衍。説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説聲聞
法入第一義道。答。中具明十二因縁。結云。十二因縁生滅如阿毘曇修多羅中廣説。
次觀邪見品問云。已聞大乘法破邪見。我今欲聞聲聞法破邪見。答。中具明六十二
見。論中問答相順。何云不相應。又弘決中所明亦與論異。彼論初有因縁品。後明
十二因縁品。決云初十二因縁品下因縁品(是一)。又論於後十二因縁品中指毘
曇廣説。決云兩品並指毘曇(是二)。又論明十二因縁指毘曇。決云六十二見
(是三)。又因縁邪見本分兩品。決云邪見品屬觀因縁(是四)。唯識演祕凡引
經論。違本文者並云檢文者誤也(云云)。玳★者。上徒戴反。下莫到反。珪長四
寸。天子執之。又莫對反。或玳蝟(見玉篇)。天老者。老子也。文通中三乘共一
念處者。問。通教三乘有諦縁度別耶。若云有者。今文籤第一等無諦縁度別。若云
無者。何分三乘。答。無別也。將明此義。一立道理。二引文證。三遮外難。初明道
理者。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三乘皆同。P:587a 故名通教。若云別説諦縁度者。即是
教別。若云別禀諦縁度者。應非因通。故知。三乘但觀無生。於所縁境則無的屬。
又三藏教本爲三乘。故爲三人説各別行。通教本是大乘帝門。爲令諸人見中道王。
故通總明萬法皆空。而亦不遮萬民出入。故亦得有二乘悟道。豈大乘王門別開民
戸耶。故不可明三乘別行。次引證者。般若經云。欲得三乘當學般若。今文云。三
藏中三乘念處。通中三人共一念處。弘決云。三藏三乘各一以諦縁度不同故也。故
玄文云。三因大異。通教三乘同一念處。同觀無生故也。故玄文云三因大同故得爲
一(決文)。玄文第一明。三藏三因大異。三果少同。通教三因大同。三果少異。
籤云初三藏中諦縁度殊。故因大異。倶斷見思。故果少同。次通教中倶學般若。故
因大同。習盡不等。故果少異(籤文)。四教義第八云通教約即空之理分三乘也。
同見第一義。同斷見思。同求涅槃。而分爲三乘者。聲聞總相體法入空。智慧力弱
但斷正使。縁覺福徳利根。別相體法入空。生無佛世侵除習氣。若菩薩具修總相別
P:587b 相智慧。起大悲誓願。誓扶習生。故大品云。三乘同用無言説道斷煩惱。但
習盡不盡爲異。問。若爾與三藏三乘何異。答。教有巧拙。觀有折體。彼明菩薩不
斷煩惱。復次三藏教約諦縁度三法分三乘。今通教則不如此。三乘同觀無生四諦。
三乘同觀十二因縁。三乘同觀六波羅蜜。而分三乘之別者。如前分別。如此豈同三
藏三乘也。問。菩薩可修六度。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答。涅槃云。福徳莊嚴有
爲有漏無漏。是聲聞法。何處有慳貪破戒嗔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支佛也。但二乘
不遍行(已上略抄)。譬喩品疏云。此文引昔。佛爲聲聞説四諦法。爲縁覺説十二
因縁。若説三乘法門異而眞諦同者。三藏教也。若説三乘法門同眞諦皆同者。通教
也(云云)。疏第三云。通教約法三人因果同。若約人三人因果異(云云。彼文上
下多作此説)。淨名經觀衆生品云。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爲何志求。天曰。以聲
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縁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化衆生。故我
爲大乘。妙樂記云。志求聲聞等者。意明三別。是三藏教。此即約 P:588a 於化説也。
弘決五云。四諦因縁二乘別者。自是三藏二乘。豈同通中二乘(決文)。次遮外難
者。問。若無諦縁度。云何分三乘。答。三乘異者。本從所期不從所縁。如四教義説
(如上引)。如藏三乘。雖有諦縁。而不約此得三乘名。但因聲教悟名義聞。獨悟
道故得獨覺名。得無上道名無上覺。問。二乘雖有施戒等名小。不足言。不如菩薩。
豈通三乘同觀六度。答。若論修行。本在菩薩。若論觀智。三乘無別。二乘亦行小
施戒等爲無生故。問。諸大乘經皆云爲求聲聞説四諦等。故知。通教亦有三別。答。
若方等經有此文者。只是藏意。若般若經都無此説。但云三人倶學般若。大師依此
立通教也。問。大般若五百七十(第六分)。明菩薩説法中云。爲貪欲者説不淨法。
爲嗔恚者説慈悲法(乃至)若聞生天而受化者。爲説快樂。因聲聞法而受化者。
爲説聖諦。因獨覺法而受化者。爲説縁起。因菩薩法而受化者。爲説淨心大慈悲法
(云云)。此豈非般若有三乘別行。答。此明大菩薩爲三藏三乘説三乘法耳。初明
人天即是世善。次 P:588b 明三乘即當三藏。從淺至深文分別也。非般若會説。此
別行。故不可難。如華嚴等。十地菩薩爲他説法。亦有如此三乘別行。彼文豈是別
圓義耶。問。大論三十一釋十八空中一切法空中云。衆生有二。一者著世間。二求
出世。有上中下。上者利根求佛道爲説六度及法空。爲求支佛説十二因縁及獨行
法。爲求聲聞説衆生空及四諦。聲聞畏生死。聞衆生空及四諦無常苦空無我不戲
論法如鹿(乃至)支佛雖厭生死。獨少觀甚深因縁。亦能小度衆生如犀(乃至)
菩薩雖厭老病死。能觀實相深入十二因縁。通達法空。入無量法性。如香象(乃
至)故三藏中不多説法空(已上略抄)。准此大乘亦有諦縁。豈非通意。答。彼文
以三藏爲聲聞支佛。故云生空無常苦等。以大乘爲菩薩。故云法空。又云三藏不説
法空也。問。若爾。何故譬喩疏等引此三獸爲通教喩。答。借喩引來。非必文意。故
止觀中亦爲三藏。問。淨名玄第三明通教三乘云。聲聞總相體法入空。縁覺利根別
相入空(云云)。暹記云聲聞總相觀五陰皆如幻化。縁覺別相觀十二因 P:589a 縁
一一支皆如幻化。故云別也(略抄)。釋籤第三云。通教馨聞總作苦集觀。縁覺總
別作觀。別作觀者。觀苦七支。觀集五支(取意)。答。淨名玄文同四教義。彼四
教義。雖云聲聞總相。支佛別相。而云三乘同觀諦縁度。故知。總別者只約麁細淺
深。而已。然約諦縁釋總別者。只是付傍三藏義耳。問。四念處第二云。聲聞觀四
諦無生如幻如化入空。縁覺觀十二因縁無生如幻化以入空。菩薩觀六度無生如幻
化以入空(云云)。答。亦准三藏如向可知。以通三人同觀諦縁例藏人。故次第對
之。又若藏人入通教者。各乘本習觀無生。故於通亦明觀諦縁度別。問。籤四云。
通教支佛集諦爲初門(云云)。故知。亦以因縁爲境。答。准前可知。故諸文云。
通教三乘滅諦爲初門(並觀空故)。三藏中聲聞苦諦爲初門(作四諦觀苦在初
故)。支佛以集諦爲初門(作因縁觀無明在初故)。菩薩道諦爲初門(六度法門
並在道故謂由觀智故施等得度名)。問。三乘倶觀四諦因縁。何故三藏二乘各別
觀耶。答。是約初門。如向所説。若約後位如内凡見道三乘之人。同觀四諦(云
云)。問。諸教菩薩皆行六度。何 P:589b 故三藏獨名六度菩薩。答。藏教説事。約
事爲名。大乘明理。從理立稱。問。若爾。諦縁例亦可爾。通教從理總云觀空。三藏
從事別明諸縁。通教若論事。亦可三境別。是故諸文或云同觀。或云別行。答。四
教義云。三乘同觀無生四諦。乃至三乘同觀六波羅蜜。明知事境三乘同也。若約教
道但須會七者。約教會七。約部會八。具如玄記。今以約教名教道也。文大集三乘
之人同以無言説道斷煩惱者。諸文引云大品。而大品無此文。今云大集(應檢)。
亦何必須即是五品初隨喜位耶者。問。此文第五十轉。爲入品耶。如疏第十記。天
台止觀私記卷第十(終)。B:私記奧書_證眞 予抽愚管苦疏出之。若見若聞。會
一佛土。若信若謗。 證大菩提。以此法施遍滿法界。盡未來際。廣作佛 事。永
萬年中創草此記。至文治比粗削舊本。未細 P:590a 勘文。必有★繆。請諸後見。
改定誤文。昔草此三大 部抄之時。多感瑞夢。一夢。抄寫窓内有一卷帳。或 人
語云。是勸進知識帳也。則汝弘法。毎日供養。巡役 名帳耳。今日即是含利弗尊
者之役日也(云云)。又夢。同 窓内書案之邊有一高僧。披見此記。高僧語云。
我是 結集法藏千羅漢中之一人耳。予即問彼斷惑證理之 用心。彼具答之(云
云)。又夢。先師語云。此弘法事。天台 座主甚以隨喜。必有勸賞(云云)。又
夢。先師語曰。汝所 抄義。應知禀承。即授一紙注文云。此是一行禪師之 血脈
也。汝受此流以爲師承(云云)又夢。或碩徳來披 見此記。語曰。汝所抄記。文
義省略。愚鈍末學難得解 了。故須委細(云云。抄疏第四卷時有此夢)。又或人
夢。予集此記 之處。自營起三重七寶塔(云云。已上皆永萬年中夢)。治承年中
自傷 嘆。此私記等。被引他務不得再治。此爲一恨。又恨 此記若不流傳。虚朽
廢者。太非本懷。如此嘆恨之比。 夢。見不動明王像。而是慈慧大師像也。予對
像云。唯 願大師。守護此抄勿有障礙。大師★頭納受語云。如 P:590b 汝所願。
必守護之(云云)。又夢見。天童子持布袋盛少 米語云。。我是阿育大王之牛飼
也。奉勅宜以此袋米。 供養諸弘法之人。仁者即是弘法人也。今以此殘米 奉之
(云云)。又文治五年之秋七月三日夜(1189)。於持佛堂 自思念此私記等事。
假寢之曉。夢見。天台大師坐像。 長同常人。面顏温澤。眉目★動。予即敬信。執
其右手 祈請願云。仰願。大師於我所作諸私記等。廣令流布。 施作佛事。不沈
隱也。又發誓云。私記文義。若契聖 意。此我所執大師之手。柔軟不強。若違聖
意。手強 如木。方以手之強軟可知義之邪正也。然所執手。 柔軟而温。如生人
手。予即歡喜。抱大師腰。亦柔軟温。 似生人身。予則深心悲喜。涕泣。擧聲唱云。
唯願世尊。 哀愍我。常令覩見大悲身。三業無惓奉事尊。速出 生死歸眞際(云
云)。又先年。或人借請此私記。企書寫 時。夢云。此私記可如婆沙論借儀也。
夢中思云。婆沙 論者。始納一所不披露之。若欲見者。來此讀之。不 令抄寫。
而後流傳此亦可爾歟(云云)。建久六年冬十一 P:591a 月夢(1195)。或沙門
語云。此三大部抄等。於今者可披露也 (云云)。感此夢後。有求請者即與之。
但此已前。或有 竊抄寫之輩。不可用彼本也。至同九年。多有添削。 與已前本
多有不同。由此毎卷終。注云不可用建 久九年已前書寫本也。同七年。或人夢。
此抄記等。證 眞沒後金剛藏王可納之也(云云)。又同九年冬。或人 夢。高僧
語云。此言若落。將來可悲。故我守護遠至來 世(云云)。正治元年夏。清書之
時。夢。書寫大般若(云云)。 建永二年秋再削此私記。至承元元年冬十一月二
十 五日(1207)。夢拜見妙樂大師。法座前多有文籍。予諮問云。 御作文籍。
多遺疑滯。或消本文背本文意。或引經 論違本經論。此事云何。大師告言。此是
臨時之失錯。 不慮之筆誤也。取捨任情。勿憚改定(云云)。同夜又夢。 或人
來語云。既蒙大師之眞應。於諸私記中但有疑 問。未有未判之處。早可注夢告也
(云云)。[止觀私記 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