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1-22 中三第六次普通話小班討論題

閱讀材料一:
全球掀減塑革命 港勿再歎慢板

對抗全球塑膠災難的戰爭,上周打了一場關鍵的仗;戰場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戰綫卻蔓延全球。

9 月 14 日,議會就塑料議題投票通過多項重要議決:1)要求在 2020 年前,禁


止在化粧品、個人護理產品、洗潔精等產品中使用微塑膠;2)禁止使用餐具、
氣球棒等即棄塑料用品;3)表明「氧化式可分解塑膠」(oxo-degradable
plastics)等聲稱可降解的塑料,無助阻止塑料污染,更不應成為繼續使用即棄
塑料的藉口;4)限制塑料製品使用有害物質,以免影響回收質量。若果以上建
議在 10 月獲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通過,將正式成為具強制性的歐
盟指令。

歐盟減塑大計 額外創 20 萬崗位

年初,歐盟曾拋出大膽目標:在 2030 年前,確保境內所有塑膠包裝皆屬可回收


材質(recyclable),而任何包裝材料的回收率至少達到 55%。上周的議決正是
按以上目標訂下的立法進程。

過去數年,歐盟一直是全球塑料革命的火車頭,把廢物管理的思路從傳統「搖籃
到墳墓」的模式(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棄置),提升至「從搖籃到
搖籃」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就是說,打從「生產」環節開始,製造商便必須考量
產品是否方便重用、維修、甚至回收,以減少最終的棄置。

歐盟推動減塑大計,當然不全然基於搞環保、做好事。實際點說,塑膠生意也是
大茶飯,2015 年行業產值便高達 3,400 億歐元,足以養活當地 150 萬的勞動
力。倘若 2030 的目標得以落實,將可以為分揀及回收產業,額外創造 20 萬個就
業崗位。

中國拒收洋垃圾 加速歐改革

要做到塑料不含化學毒物、方便回收再用,技術水平必須大幅提升,而且產業必
須配套到位。看得通透的話,歐盟是要制定一套領先全球的塑料貿易準則,築起
高高的綠色貿易壁壘,維持競爭優勢。其他國家要打入歐盟市場,必須符合相關
的環保要求,等同推動全球塑料產業升級。歐盟過去推出廢電子及電器產品的系
列環保指令包括 WEEE、RoHS 及 EuP,禁止不符合規範的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就
是明證。

從環保角度出發,廢塑料中以塑料包裝佔量最大,可是能被再利用的廢塑料包裝
只得 5%,其餘都是用完即棄的「短命膠」。曾經,中國是全球大量短命膠的終
點站,可是自內地今年禁止進口「洋垃圾」,此路不通,反而加速歐盟發展回收
產業的決心,爭取自己塑料自己解決。

減石化燃料也減碳 一石二鳥

同樣重要的是,塑料是石化燃料副產品,需索更多塑料,如同依賴更多石化燃
料,釋放更多溫室氣體。而做好回收及循環再造廢塑料,既善用資源,也能減
碳,對有減排壓力的歐盟來說,無疑是一否二鳥。

相對於歐盟在減塑政策上的火車頭角色,香港政府頂多是個乘客;就是慣於循規
蹈矩地等其他國家都有作為時,才會尾隨。然而,聯合國指廢塑料帶來的環境挑
戰,已成為當代其中最嚴重的災難,慢不得。

閱讀材料二:
防疫背後的必要之惡?疫情代價導致全球塑膠垃圾大增 800 萬噸

研究揭露,從 2020 年疫情蔓延的那一刻起,直到 2021 年為止,全球產生

了超過 800 萬噸與防疫相關的塑膠垃圾。

自 2019 年底出現、2020 年開始蔓延至今的新冠肺炎,這場疫情絕對是近年最惶

恐和悲劇的存在,一波始料未及的衝擊讓數百萬人面臨不同程度的隔離,人與人

之間的社交距離,更讓不少產業全面分崩離析。
在這波病情之下,口罩成了全球人們出門時必備的基本工具,大量的口罩製造供

應了眾多市場需求,卻也無形中在環境的壓力與缺乏公德心的迫害下,成了口罩

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危害。

不僅如此,由於塑膠便宜、耐用的特性,不少防疫所需求的防護衣、手套、面

罩、頭套、鞋套,加上因應防疫而備受歡迎的隔板等產品,許多物品在必須一次

性使用即丟棄的狀況下,不難想像這些塑膠製品的清運、再製造,會導致多麼嚴

重的塑膠污染。

研究揭露,從 2020 年疫情蔓延的那一刻起,直到 2021 年 8 月為止,全球約 193

個國家產生了超過 800 萬噸與防疫相關的塑膠垃圾,《washingtonpost》報導,

在這當中,有約 2 萬 6000 噸現在飄散在各地的大海中,它可能會侵害海洋生物

並進一步污染海灘、導致生態的浩劫。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疫情的影響和

塑膠垃圾污染的關鍵,過去有許多科學家就擔心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不出門導
致的大量網購會讓塑膠污染物暴增,而這個研究不僅證實了這個現實,也成了首

個量化塑膠污染物規模的研究之一。
閱讀材料三:
飲管大戰
個人經驗是,一旦環保概念走進商業社會,多數都是闖禍收場。「走飲管行
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響應近一兩年社會逐漸強烈的「走塑」呼聲,世界各地陸續有食店及連鎖餐
飲公司宣佈不再供應塑膠飲管,以支持環保。本應是美事一樁,但這些想像美好
的舉措往往因為離地,造成擾民,反而引起更大的爭端,以及社會人士的反感或
離棄。以下稍為整理了一些個人觀察以及網民的看法:
1. 對於部分有特殊需要的人士,例如嬰孩幼兒、長者,以及因身體疾病而致行
動不便或吞嚥困難的人士,食店「走飲管」的做法強人所難;
2. 有食肆嘗試以不銹鋼飲管代替塑膠飲管,但不銹鋼飲管藏污納垢,難以清
潔,極不衞生;此外,工廠製作金屬飲管,製造的工業污染可能與製造塑膠飲管
無異,甚至更嚴重;
3. 餐廳以金屬飲管或紙飲管作為代替品,成本遠比塑膠飲管高,結果成本轉嫁
於消費者身上,又或以「環保」為美名,索性一刀切取消提供飲管,名正言順地
節省一筆;
4. 不少飲品本來需要有飲管協助攪拌或方便飲用,如珍珠奶茶、檸檬茶、紅豆
冰等。不少網民戲謔面對食肆陸續開始全面取締飲管,「惟有伸隻手插落杯嘢度
攪」、「搵隻中指『撩』啲珍珠上嚟」、「將杯紅豆冰倒落個碗度飲」;
以上的觀點,不一定獲得所有人的認同,但深信亦引起不少人的共鳴。當
然,循常理出發,塑膠飲管的使用數目減少,的確對生態環境有益;不過要令
「減塑」成為文明社會中一種人人認同,並且可以持續的生活方式,而非一時的
風尚,是很需要避免矯枉過正的。從以上情況可見,使用飲管背後的需求並非一
定無理,但現實上卻令良好意願演變成矛盾衝突,用家與店主被莫名其妙地擺上
爭執的擂台──顧客索取一支飲管,被醜化成破壞環境的害群之馬;員工遵守公
司政策,卻被視為刁難顧客、備受不近人情的指責。
意願良好的,往往是最危險的,因此,時刻慎重地自我提醒,檢視生活上各種似乎
有益人世的作為,是否具備實際意義,抑或只為令自己感覺良好、搏取掌聲而做,更須
提防成為「道德塔利班」而不自知。
討論問題:
1. 減塑運動已蔓延至全球,但也遭遇反對聲音,你認為主要的爭議有哪些?產生這些
爭議的原因是甚麼?
2. 政府是否應該立法規定餐廳禁用吸管?請陳述你的理由。
3. 「發展經濟無可避免會損害環境。」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請陳述你的理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