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傷寒雜病論》對中醫的影響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因其卓越的
医学成就而被后世称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其成书于东汉末年,其
时,中医的理论基础已经相当的完备,以《内经》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学著作已经在世上流行。
在这种形势下,《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 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和理论,方法,
以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所阐述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在指导着中
国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对后世医学之发展影响极大。其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收录的
著名方剂,向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因而该书实为后世临证医学之基石。

(一)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张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
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
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 、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
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
系统的辨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证各科。

(二)《伤寒论》与八纲辨证

外感热病,是在外邪之作用下,正邪斗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
的发展变化和证候的基本性质。是故《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即是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等中医基本理论,对六经病证之病位、病性、病机、病势以及邪正进退等因素,进行分析综
合、归纳概括,以求得出正确之辨证结论,并确定合适之治疗方法。而后世之八纲辨证,则是
对一切疾病的病位、病性的总概括。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六经辨证运用了八纲辨证之具体内容,
实为八纲辨证之滥觞;而八纲辨证则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对六经辨证内容在另一个理
论高度上加以系统化、抽象化,是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

(三)《伤寒论》与脏腑辨证

《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论脏腑辨证的有关内容,主要见于《金匮要略》部分,但其《伤
寒论》部分,亦蕴含着丰富的脏腑辨证思想。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经证候
的产生,均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以脏腑的
病理反映而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经病变常会累及所系之脏腑,而出现脏腑的病症。正
是《伤寒杂病论》中丰富的脏腑病证辨治内容,为后世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四)《伤寒论》与温病学说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自然包括温热性疾病在内。《伤寒论》奠定了温病学基
础,而温病学说则是伤寒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六经辨证所揭示的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
浅入深、由实转虚的病理发展过程,亦为温病学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提供了有益启示。

1
(五)《伤寒论》与本草学说

自《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历代本草学家多以仲景对药物的运用为圭臬,丰富和扩展了
《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主治和功效。

(六)《伤寒论》方剂学成就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则标志着方剂学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书实际收方 269 首,其


中伤寒部分载方 112 首,使用药物 214 种,基本包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故被誉为“方书
之祖”。

(七)医德的榜样

张仲景本为士人,而能绝意宦途。精研医道,并鄙视那些“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
汲,惟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他不仅以医术享誉于当时,且对医生的医德与医疗作风有
相当严格的要求,批评那些医德不修、医风不正的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
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
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侯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
察。所谓窥管而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