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复习题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2. 阐述古希腊自然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近代科学的产生有何重要意义。
3. 分别阐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观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
影响,给出自己的看法。
4. 试对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分析比较。
5. 产生于 20 世纪中叶的复杂性、非线性科学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在思想和方法上有哪些新
的突破?
6. 什么是科学问题?论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7. 为什么说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8. 结合本专业谈谈你对“观察渗透理论”的理解。
9. 如何理解科学实验比科学观察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10. 阐述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11 结合《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方法论的学习,谈谈科研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
12. 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科研选题的方法和原则,谈谈如何做好硕士论文的科研
选题工作。
13. 阐述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科学家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当代科研
实践情况,谈谈你对科学家精神气质的理解。
14. 结合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内容,如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抽象过程、科学精神的培养等方
面,谈谈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对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意义。

15. 运用科学技术观的相关原理,结合现实谈谈我国现行的体制中哪些因素促进了科学技术
的发展,哪些因素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
1. 什么是自然辨证发,学习自然辨证法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以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 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它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
富和 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意义: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 2 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我专门研究的原子核物理学, 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它是我在大学生的时候发展起来的一门
学 问。„„要破旧立新,从陈旧的观点下解放出来,并去创造新事物,就有个科学方法,即方法
论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 经典著作是有其特别重要意义的。 今天我想谈一谈我所遵循的经
典 著作,尤其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就像灯塔的光芒一样,照耀着我 40 年
的 研究生活。
2. 阐述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 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给 出自己的看法?
答:古希腊自然观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 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
系中去把握它们,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 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
自 然界的总画面, 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
上是 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 一般说来, 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 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
理论 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 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 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
思 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 , 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
经冲破 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 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是人类在认识
自然的 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古中国自然观特点:
其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说,以及天人和一等人与自然思想。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 商末到西周, 开始出现先民们对自然本原、 宇
宙 结构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探讨的记载。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 。
“五 行”概念在西周之前已出现。五行何意?从直观上看,先民们处于农业社会,与自然打
交道 最多、最基本的自然物乃水、火、土、金石、树木。五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
拜、祖 先崇拜以及帝王的祭祀活动等都有密切联系。 五行说不仅能解释事物的本原、 属
性、 功能等 问题,也可以回答事物间的变化转移。《管子 . 五行》篇,给出了五行相互转化
的顺序:木 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阴阳说与元气说产生的年
代也比较久 远。 古人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 以为世间万物均可分为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
的阴和阳两种 基本力量或两种属性。元气说除了将“气”与“阴阳”相结合,解释自然的
两种基本属性和 力量之外,还以“气”解释为生化万物的基本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 ,阴阳
说、元气说与五 行说逐渐相融合,形成了“气—阴阳—五行”一体化理论。比如 ,《月令》
把四季的变化, 看作气与阴阳的运转或消长,同时把四季与四方、五行相配合。

2
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观念是极其复杂丰富的。它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本
意、属性、功能,还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界看作
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3. 分别阐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观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
影响,给出自己的看法。
答:古希腊自然观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 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
系中去把握它们,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 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
自 然界的总画面, 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
上是 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 一般说来, 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 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
理论 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 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 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
思 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 , 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
经冲破 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 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是人类在认识
自然的 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古中国自然观特点:
其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说,以及天人和一等人与自然思想。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 商末到西周, 开始出现先民们对自然本原、 宇
宙 结构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探讨的记载。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 。
“五 行”概念在西周之前已出现。五行何意?从直观上看,先民们处于农业社会,与自然打
交道 最多、最基本的自然物乃水、火、土、金石、树木。五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
拜、祖 先崇拜以及帝王的祭祀活动等都有密切联系。 五行说不仅能解释事物的本原、 属
性、 功能等 问题,也可以回答事物间的变化转移。《管子 . 五行》篇,给出了五行相互转化
的顺序:木 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 阴阳说与元气说产生的年
代也比较 久远。 古人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 以为世间万物均可分为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
的阴和阳两 种基本力量或两种属性。元气说除了将“气”与“阴阳”相结合,解释自然的
两种基本属性 和力量之外,还以“气”解释为生化万物的基本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 ,阴阳
说、元气说与 五行说逐渐相融合, 形成了 “气—阴阳—五行” 一体化理论。 比如 , 《月
令》 把四季的变化, 看作气与阴阳的运转或消长,同时把四季与四方、五行相配合。
由此可见, 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观念是极其复杂丰富的。它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本
意、属性、功能,还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 ,人们把自然界看作
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
二者对当今科学产生的影响:罗素说:“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 的作用,
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作用。 ” 因而地理环境的不 同
对古希腊与古中国的自然观有一定的影响。 古希腊人擅长抽象思维, 擅于用逻辑推理来分
析问题。对数学、物理这门学科的运用就是最好的例子。前柏拉图、毕达哥拉斯,
伽利略, 牛顿等的理论无一例外的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 严密的推理来证实的。 中国人受到
的道家哲学方面较大,所以整体上偏模糊、不清晰。但是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 ,
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同
时,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它是一种经验性、 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 观

3
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4. 试对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分析比较。
答:这三者是一个先后顺序, 我分别论述一下三者的内容以此可看出来三者联系与区别。 自
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观, 总是与这一时
期 的科学、 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它既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概括和总结 , 又
是指导 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古
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 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 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 思
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近代机械自然观: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得到充分发展,力学的辉煌成就引导
人们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客观世界也就是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主要以物质的原因来解
释 各种自然现象, 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 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有重要的
积 极作用。 机械自然观认为运动可以归结为机械运动, 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
为了 根据力学去解释新的自然现象, 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
不仅 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在 18 世纪诞生的孜然科学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最终又把
上帝从后门请进来。这也就为后边的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刚开始阶段仍然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主导, 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其内容已经超出了经典力学的
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 完
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只有从自然界出发, 才是现实的科学。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
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
界 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辩证唯物自然观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5. 产生于 21 世纪中叶的复杂性、非线性科学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在思想和方法上有哪些新
的突破?
答:所谓线性,指两个变量之间可用直角坐标中一段直线表示的一种关系,例如正比关系。 由
线性关系描述的系统满足叠加原理, 通过研究其对简单输入的响应, 叠加起来就可导出和 描
述其他输入的响应。 线性系统的整体性态通常可由各局部性态叠加或放大得到, 从而比较
容易分析, 但也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里, 不少现象不能采用线性模
型描述,如摆的大幅度摆动,继电器二极管的特性,自激振荡电路的机理等。从逻辑上说, 非线
性就是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 但人们真正关注的, 是仅用线性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那
些现象,统称为非线性现象。
每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非线性问题, 并形成各自的非线性学科分支。 非线性科学不是各门
非 线性学科的简单综合, 它研究出现于各种具体的非线性现象中的那些共性。 这些共性有
的已 可以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描述, 表现为一些数学定律, 但有的还难找到相应的数学描述,
没有 严格的数学理论。 非线性科学着眼于定量的规律, 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对
社会科 学的应用一般还局限在类比和猜测,难以有实质性的定量结果。

4
由于学科的交叉性, 非线性科学和一些新学术如突变论、 协同论、 耗散结构论有相通处,
并 从中吸取有用的概念理论。 但非线性现象很多, 实证的非线性科学只考虑那些机制比较
清楚, 现象可以观测、 实验, 且通常还有适当的数学描述和分析工具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
学技术的 发展,这个范围将不断扩大。
6. 什么是科学问题?论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答:科学问题是指主体在当时知识背景下提出的 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而有未
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求解范围,但尚未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具有时代性,指向型,应答域
从认识来源上看,科学认识归根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
从科研程序上看,科研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和选定问题是科研的起点。
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
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
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
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
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
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7. 为什么说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答 ; 科学假说实践检验是指把假说的核心观点结合以被证明的知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推断
或预测, 即理论对事实的推导。 科学假说实践检验复杂性在于, 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两重性,
即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使科学假说检验具有相对性。 一
方面, 科学假说不是仅仅由个别的实践活动就能完全验证的, 它的真理性要在科学发展的长
期考验 中逐步地判定。 另一方面, 尽管个别检验活动对假说的真理性不具有绝对的判定意
义, 但也 不可否认, 个别检验活动为假说真理性的判定提供了评估的参考指标。 因此, 对科
学假说的 个别检验活动,不论是出现了成功的、有利的结果,还是出现了失败的、不利的结
果,都无 法绝对地判定假说的真理性,即所谓证实不实,证伪不伪,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8. 结合本专业谈谈你对 “ 观察渗透理论 ” 的理解。
答 ;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
首先 , 观察依赖于理论 , 观察渗透着理论 .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 在科学的研究
中 , 人们 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
划地进行的 .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 用观察
来检验一个理论 , 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
第二 , 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 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
事物 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 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 , 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
理论或观 点渗透到观察中时 , 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
9、如何理解 科学实验 比 科学观察 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科学观察 着力于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 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为主要

5
目的 . 这种观察主要为科学家、 为从事理论写作和实用写作的人所采用 . 进行科学观察时
, 观察 者的心态应该是客观冷静的 , 应时时以科学研究的眼光审视客体 , 去搜集客体的各
种信息材 料。 科学实验 , 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
对象而观 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人类获得知识、 检验
知识的一种实 践形式。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 也是搜集科学事实、 获得感性材料的基
本方法,同时也 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二者互相联系、 互为补充。但
实验是在变革自 然中认识自然, 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 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
使用, 使获得的感 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
本质。
6. 什么是科学问题?论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答:见手写纸。
7. 为什么说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答 ; 科学假说实践检验是指把假说的核心观点结合以被证明的知识,引申出关于事实的推断
或预测, 即理论对事实的推导。 科学假说实践检验复杂性在于, 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两重性, 即
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使科学假说检验具有相对性。 一方面, 科
学假说不是仅仅由个别的实践活动就能完全验证的, 它的真理性要在科学发展的长期考验 中逐
步地判定。 另一方面, 尽管个别检验活动对假说的真理性不具有绝对的判定意义, 但也 不可否
认, 个别检验活动为假说真理性的判定提供了评估的参考指标。 因此, 对科学假说的 个别检验
活动,不论是出现了成功的、有利的结果,还是出现了失败的、不利的结果,都无 法绝对地判定假
说的真理性,即所谓证实不实,证伪不伪,判决性实验不判决。
8. 结合本专业谈谈你对 “ 观察渗透理论 ” 的理解。
答 ;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
首先 , 观察依赖于理论 , 观察渗透着理论 .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 在科学的研
究中 , 人们 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
划地进行的 .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 用观察来检
验一个理论 , 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
第二 , 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 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
事物 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 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 , 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
或观 点渗透到观察中时 , 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
9、如何理解 科学实验 比 科学观察 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科学观察 着力于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 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为主要
目的 . 这种观察主要为科学家、 为从事理论写作和实用写作的人所采用 . 进行科学观察时 ,
观察 者的心态应该是客观冷静的 , 应时时以科学研究的眼光审视客体 , 去搜集客体的各种信
息材 料。 科学实验 , 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
观 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人类获得知识、 检验知识的一种
实 践形式。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 也是搜集科学事实、 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
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二者互相联系、 互为补充。但实验是在变革自 然
中认识自然, 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 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 使获得的感 性材
料更丰富、更精确,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
10. 阐述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 即从个别
事 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 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

6
归纳和 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 . 归纳和演绎是
方向相反 的两种思维方法 , 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 归纳是演绎的
基础 , 作为演绎 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 , 它为归纳提供
理论指导和论证 . 在 实际的思维过程中 , 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 交替使用的 . 归纳和
演绎都具有局限性 , 单纯的归 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需要运用更为深刻
的其他思维方法 .
11.结合《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方法论的学习,谈谈科研过程中方法的重要性。
答 ;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论,才能改造客观
世界。 科学技术方法论, 就是探讨人们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
途 径与规则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观点为基础,
吸取 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通过学习科学
技术方 法论的知识, 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和认识。 我相信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
在以后的 科研道路上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2. 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关于科研选题的方法和原则,谈谈如何做好硕士论文的科研
选题工作。
答: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它不仅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 直接影响
着所运用的方法与途径, 同时还决定着成果的水平、 价值及发展前途。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
斯 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
数 学上或实验上、 方法上的技能而已。 而得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
的问 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由此可见论文的选
题的 重要性, 那么研究生如何才能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呢?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作为 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辩证法在指导人
们从事 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 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通过大量
阅读马列 著作, 从中汲取了物质层次的思想, 认为 “基本粒子” 并不基本, 提出了 “坂田
复合模型” , 这对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 [2]。因此,研究课题的选
题过程中,自 然辩证法也必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运用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
方法论, 谈谈选 择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
意义原则、科学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3. 阐述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所提出的科学家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并结合当代科研实
践情况,谈谈你对科学家精神气质的理解。
(1) 1942 年,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将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行为规范概括 为普遍
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2)科学,本身即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 而成为科学家, 献
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气质是: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简 单入手多元思考;证实
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与激励;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不解;具有普 世情怀。
14、理工科之所以不同于文科生,是因为他们将来从事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人
文科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而哲学最初也是从讨论自然现象开始的
可见哲学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科学是分析性说明,哲学是综合

7
性解释。科学都始于哲学而终于艺术;它起源于假说,结果却大有成就。哲学是对未知事
物的假说性解释(如形而上学),或者是对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说性解释(如伦理学或
政治哲学);它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是被征服的土地。虽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
研究科学的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的哲学素养的高低,
对于科学背后的哲学意义理解的深厚,以及哲学对科学的意义感知深浅,必然会对他的在
科学研究方面的取得成就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 比如马克思主张从现实实践出发去发现问
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这正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需要大
力弘扬的致思方式。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不应再是那种恪守僵化理论教条的保
守主义者,而应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积极地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引出
新结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像“实践者”、
“创造者”那样去思考问题。
科学问题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研适于观察和收集材料,然后上升为理论,科学
始于观察
正确提出科研问题对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久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
正进步。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发现的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之间的矛盾,也是科学
认识主体所发现的认识和实践中各种矛盾的综合 ,是有观察信息和理论信息构成的综合系
统;还是科学认识主体为解决所发现的矛盾在科学实践中提出的科研任务 等等 。对这些
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方法来发现和提出,并加以解决对这些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
决,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主体实现从问题到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
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 问题的发端跨越。
科学抽象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核实鉴别材料,有选择
的对其进行筛选,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事物间复杂的相互关系,透过现象揭示出事
物内在的本质呵呵规律。
科学抽象过程对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帮助我们撇开次要过程/干扰因素和无关的内容,使人们的认识真实化
帮助我们撇开食物外部的非本质联系,达到对食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帮助我们综合事务各种属性和关系,从二吧事物的本质作为一个整体完整的抽象出来
帮助我们区分基础的和派生的东西,深化对食物的认识
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之一。质疑与批判精神是研究生的 美德之
一,突破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最重要标志。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 锻炼,赋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和 潜在能力。对于
研究生群体,掌握科学具体知识也许并不难,但培养科学精神则并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
正如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拥有科学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科学精神。研究生掌握了一定的专
业知识和科研技能,也取得了 某些科研成果,但这并不等于 说他们具备了 科学精神。从
严格要求的意义上来说,研究生缺乏科学精神并不是个别现象,在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中

8
确实不同程度的存在缺乏科学精神的各种现象。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一件
刻不容缓的大事。
15、 运用科学技术观的相关原理, 结合现实谈谈我国现行的体制中哪些因素促进了科学技
术 的发展,哪些因素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促进因素:市场规模和制造业规模巨大;早早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初期积累;资源容 易集中,
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2)阻碍因素:企业需求与科技界的供给不能较好地衔接起来;科研管理层次过多和专家 管理
体制的缺陷; 研究机构相对封闭, 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 社会保障制度和风险机制不健 全,科
技人才流动困难;评价体系不健全,健康的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
中国现行科技体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
导向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的
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
(一)市场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和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整个社会缺乏创
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尊重个性、恪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
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还没有形成。
(二)政府作用和政策没有发挥好,有时甚至成为自主创新的障碍
虽然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有些地方和部门并
没有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1.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
一个重要症结。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 20 多年,科研力量的主体已经进
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但是高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问题,深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
的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与科技相互促进的
新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
2.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并存。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
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
位的现象并存,制约了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职能越位表现在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部
门过多地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使市场机制发生扭曲,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
环境和创新环境;职能缺位则表现在政府对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
业缺乏统一规划,对支持产业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研究,对产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功能弱化
等。
3.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机制,影响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在
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决策体制和组织机制,体制分割已严重地影响
到国家统一意志的达成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明显地削弱了国家科技的组织动
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特别是长期以来条块分立、相互封闭的行政管理格局始终未能得
到根本解决。在决策体制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
分工合作的机制,存在着以部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决策权与责任不对等,没有形

9
成与事权相一致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竞相争取财政资金,按各自的条条块块
分配,造成在很多领域国家资金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上,科技政策
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甚至存在着相互
矛盾和抵触的现象。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不是过于集中,而是
比较分散。例如,软件产业管理体系涉及多个部委,使权力和资源相对分散,增加了相互
协调、配合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
4.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部分战略性产业发展未能
妥善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难以形成统一的战略部署,也难以形成完整
的创新链条。同时,共性技术的研发问题很突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
5.现行政策体系与支持自主创新导向不协调。我国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提
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现行的政策体系,基本上以支持 GDP 增长为主,缺乏
支持自主创新的明晰导向。特别是,有些政府部门把有限的资源用于规模扩张、增长速度
实际操作中对自主创新是抑制性的,对技术引进却是鼓励性的。主要表现是:政策体系结
构不够合理;政策设计缺乏公平性;政策制订缺乏适应形势变化的调整机制;部分政策目
标支持创新的导向不明确。
6.政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不高,重复浪费严重。目前,管理科研经费的部门主要有发改委、
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但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科研经费
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宏观统筹协调能力薄弱,
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一方面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又是资源的重
复,浪费非常严重①。例如,某种卫星接收站,美国只建设了 16 座就足够使用,而中国两
年前就已有 30 座,仅北京就有 8 座,今后还可能再建 50 座。在发达国家,大型科学实验
设备利用率比中国高 5 倍到 6 倍。由于多头管理,部门分割、行业分割、条块分割严重,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