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6

【备战 2012 】“赢政”之术 ——哲学加减法

目 录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5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3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16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9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5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28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3

第十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38

第十一课 实现人生价值………………………………………………....…………………………..42
“赢政”之术系列课程之
生活与哲学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扫描】
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知识梳理】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
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
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形成过程不同: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特点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
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论述
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
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关于哲学的含义:

1
①从字义上看,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
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
质和规律。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
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
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③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为什么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
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
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
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真题再现】
1、(07 山东 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
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 上海 15)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

2
【名师心得】
误区一: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
哲学有很多类别;学好+用好

误区二: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误区三: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是具体知识的基础。

误区四: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源于生活,又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③哲学与生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④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我们之所以要重视哲学的学习,是因为哲学是
①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家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③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
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摆脱
愚蠢。”这句话意在说明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④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
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
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有关世界观与哲学联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和世界观都可以自发形成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7、关于“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关系,正确的是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方法论人人皆有,世界观只有哲学家才有
C、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8、2009 年高考前后,一些学生及家长用敬神、拜佛的迷信方式,祈祷神灵保佑自己或子女金
榜题名。对于封建迷信,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是因为
①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
②错误的思想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③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缺乏世界观
④迷信思想是人脑凭空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舆,抚四海于一
瞬。”这段话说明
A、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B、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

10、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是
A、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之科学”
B、哲学源于具体科学又高于具体科学
C、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D、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4
1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程度上发展起来。”这
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二、非选择题
12、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
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
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1)请说明牛顿的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及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失给你的哲学启示。

主观题答案
12、(1)①早年牛顿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
质决定意识,这种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②晚年牛顿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其
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这种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科学研究,从而得
出了“第一推动力”的错误结论。
(2)启示: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如回答:应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指导也可得分)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扫描】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2、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4、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知识梳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5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
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
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辩证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物主义 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 不仅承认世界 把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
本原是一种 上的原子就是本原, 的本原是物质, (人的感觉、经 帝、理念、绝对精
或几种具体 原子的属性就是物 物质决定意识, 验、观念、目的、 神、绝对观念等)
的物质形态 质的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 意志、心灵等)作 看作世界的主宰
反映,而且承认 为唯一真实的存 和本原
意识对物质具 在和世界的本原
有反作用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 是无产阶级的 夸大了人的主观 夸大了客观精神
主义根本方 义;具有机械性、形 科学的世界观 能动性;就局部范 的作用;就局部范
向,本质上是 而上学性和历史观 和方法论,是我 围而言,对人们认 围而言,对人们认
正确的,可惜 上的唯心主义等局 们认识世界和 识的发展有一定 识的发展有一定
只是一种猜 限性 改造世界的伟 的借鉴意义 的借鉴意义
测 大思想武器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要点透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哪
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的主要分歧。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
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
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注意:
①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不能笼统地
说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凡认为存在是本原,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是本原,就是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决定意识。
(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即物质 = 具体物质形态
B、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
上是正确的;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局限性: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
题简单化;它只是一种直观的想象和观测,缺乏科学依据,并没有真正揭示物质的本质;也很
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A、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物质 = 原子、分

B、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
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C、局限性:
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7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
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不仅把唯物主
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做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
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
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
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
界观。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
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
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这些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哲学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
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
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
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真题再现】
1、(09 上海 4)古希腊哲学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
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8
2、(09 江苏卷 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3、(09 福建卷 36)2009 年 4 月,甲型 HINI 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


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 HINI 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4、(09 广东 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5、(08 广东 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6、(07 海南 23)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
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
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思维的关键在于搞清“信
与不信”、“有与无”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具体判断分析。
【答案】
(一)这个命题不正确。
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
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信的哲学基础。
(二)这个命题正确。
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指的是
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
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
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
(三)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
理由是: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
的状态,则这个命题是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

9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关于
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名师心得】
误区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学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把世界理解
为处在不断发展中的物质过程。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即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
却是唯心的。如 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理性”、“意见”支配着社会的状态,支配
着历史的发展。

误区二: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凡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
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
去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也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在承认物质的决
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力量的作用,这不但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
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这种观点混淆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界限。

误区三: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
误的。
(2)从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
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
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
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
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误区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
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
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10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扫描】
1、了解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华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3、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梳理】
1、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
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
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9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细
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
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
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
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
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
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
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
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
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
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是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
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
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真题再现】
1、(09 江苏卷 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8 江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教材不难做出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
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科学的原因。

【名师心得】
误区一: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
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
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
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

误区二: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扫描】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6、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
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
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
消灭。
②联系:
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有哲学上的物质。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
(3)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本质是客观的
(4)世界是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
本形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
动是不可分割的。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
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
对主义和诡辩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5、理解规律: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可知性、可利用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
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
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
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
A、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14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
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
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③反对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
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真题再现】
1、(09 江苏 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09 山东 22)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09 浙江 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
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
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09 海南 20)2009 年是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他发表于 1859 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


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
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
5、(北京文综卷)“世界给我 16 天,我给世界 5000 年”——2008 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在北
京燃烧 16 天,北京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 5000 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精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问答题。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特别注意题目对哲学范围的
限定。2008 年奥运会是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当然要体现中国的国情和特色,要充分展现中
华文化,在哲学上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办成功,要在短
短的 16 天比赛中充分展现中华 5000 年的灿烂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
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
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
科学实施。

【名师心得】
误区一:哲学中的“物质”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

误区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误区三: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属于规律。

误区五: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制定和修改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
【考点扫描】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6
【知识梳理】
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起源上看)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进化——人——才可能产生意识。一切物质都具
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
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产生。有了人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如“狼
孩”。
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2、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生理基础上看)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大脑和“电脑”都不具备。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
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
无条件反射:本能
条件反射:具体事物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
语言的刺激: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特有)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内容上看)
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
的客观存在,而且只有经过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环节,客观存在才能进入(作用于)人脑中,这
时才产生了意识。
结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离不开客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
定意识。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
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任何意识都有其
客观原型。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
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
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
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
俗唯物主义观点。

4、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
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5、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方法论)

17
原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
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
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
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
②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
①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
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无所作为的思想。

【真题再现】
1、(09 江苏 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2、(09 海南 19)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19 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


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
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
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
3、(09 浙江卷 30)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4、(09 全国Ⅰ31)1978 年安徽小岗村 18 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 年 1 月,该村决定
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
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
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名师心得】
误区一: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误区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误区三:意识的作用就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误区四: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误区五: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9
【知识梳理】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重要提示:
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
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一种直
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
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
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
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
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
种改变而获得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
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
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
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
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
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
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
导作用。

20
重要提示:
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
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
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
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
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重要提示:
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
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
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
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4、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
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
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
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
【真题再现】
1、(09 江苏 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09 江苏 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
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09 安徽 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
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
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09 海南 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
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
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09 浙江 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 5000 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 年间,


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 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 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
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
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09 山东 24)2009 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 150 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


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2
7、(09 江苏 35) 2009 年 4 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
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
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 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 H1N1 流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
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
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
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 H1N1 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
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 H1N1 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运用知识的
能力。本问的回答要扣准知识的限定范围“人类认识的哲学道理”,审准题型“体现型”。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8、(09 安徽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
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
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
培育软实力。2008 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
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 分)
【解析】
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
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本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
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
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时要紧扣材料。
【答案】
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
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
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
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9、(08 全国 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
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23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
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
用两个角度论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
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名师心得】
误区一: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误区二: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
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误区三: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误区四: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
能成为谬误。

误区五: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
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误区六: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
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
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
活动。

2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扫描】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整体性

【知识梳理】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普遍性:
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
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多样性
表现: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
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眼前联系、长远联系
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己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
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不利条件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
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
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②两者相互影响

25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二是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
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
特点
(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
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
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
作用。
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
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点透析】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观
察和分析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
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要把事物作为一个矛盾体来考察。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我们认识
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这是因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两大状态。事物的联
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存在着联系。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真题再现】

26
1、(09 江苏 30)2009 年京沪高铁投资 600 亿元,这将带动 200 万吨钢材和 1200 万吨水泥的需
求,提供近 60 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9 北京 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 1963 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


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
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
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08 全国 I 39)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
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解析】
本题属于演绎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问限定了解
决此问题需要运用的理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这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
组织答案时,将二者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方法论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答案】
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
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
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
体将更加强大。

【名师心得】
误区一: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误区二: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误区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
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
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
与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27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扫描】
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状态、趋势、辩证的否定、创新

【知识梳理】
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
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

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腐
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
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
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
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
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
著的变化。

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原理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
种状态。

28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
进。
(2)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要点透析】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表现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
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重要提示: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
才是发展。

2、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事物在数量、速度和程度上的变化,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保持了事物质的稳定性。
②质变是非连续性的,是事物连续过程的中断,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了一定的“度”。“度”是一定事物
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

3、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
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
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辩证的否
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

29
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扬弃”。
(2)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
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
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
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
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
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
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4)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
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
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5、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开辟出广阔的劳动对象,从
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
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4)总之
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社会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
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真题再现】
1、(09 海南 21)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
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30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9 北京 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 PH 值有关,如图 9 所示。

A、PH 值在 7.35 和 7.45 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 值在 6.8 和 7.8 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 值在 6.8 和 7.45 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 值在 7.35 和 7.8 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3、(09 全国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
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
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09 山东 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
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5、(09 江苏 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31
6、(09 天津 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计划拆除砖砌围墙,
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
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
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7、(上海文综卷)某数学家做了一个掷硬币实验,结果如下表。该实验数据能够说明
项目
掷硬币总次数 硬币下面朝上次数
次数
第一次 4040 2048
第二次 12000 6019
第三次 24000 12012
①正面朝上的具体次数是必然的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③偶然性支配着必然性,必然性
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④投掷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08 山东 29)
材料五 历经 30 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
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
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
材料限定性的要求,解答此题只需哲学方法论。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有:中国同世界关系更加
密切,因此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中国的发展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要求坚
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首先这需要以矛盾的观点分析面临的形势,其次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对待发展的道路和趋
势。
【答案】
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
的困难和挑战。
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
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
文明成果。

32
【名师心得】
误区一:质变等于发展

误区二:事物的发展就是直线式前进的。

误区三:树立创新意识,必须不唯书,只唯上。

误区四: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变化发展观。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误区五: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同的。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
和现状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
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成
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但是,经过双方的相互斗争,
当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使其由原来处于次要的地位转化为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
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新事物。

误区六:辩证的否定的特点就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
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
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
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
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误区五: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考点扫描】
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方法论总汇

【知识梳理】
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3
2、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
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统一的: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
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
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理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
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
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义: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该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全面,又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
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
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4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
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
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A、两点论:主次兼顾
B、一点论:只看一点,不顾其余
C、重点论:分清主次,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D、均衡论:把力学上的均衡理论移植到一切事物中,不分主次
E、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
点,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

6、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
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
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要点透析】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叫对立统一。对立统
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
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
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
(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
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
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
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
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
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
特殊性。

35
②方法论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
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
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
特殊,它总是与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方法论意义:
学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
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
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
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第三,在实际
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
“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重要提示:
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
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
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
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
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
个性的关系。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
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
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
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
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
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
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看问
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6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
的具体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第一,要客观地如实地承认矛盾;第二,要全面地
分析矛盾;第三,要在运动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要反对形而
上学的“一刀切”和“一风吹”。

【真题再现】
1、(09 江苏 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
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9 安徽 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
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
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3、(09 福建 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
同学们可以领悟到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09 天津 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
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
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7
5、(09 浙江 29)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
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临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
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
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回答 28-29 题
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6、(08 江苏)右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名师心得】
误区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对立的。

误区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误区三:矛盾的双方就是对立与统一
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所以不能将对立和统一
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误区四:具体矛盾就是哲学上的矛盾。
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
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
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

第十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扫描】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4、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5、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6、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38
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8、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梳理】
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二者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
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
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
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
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
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
的推动作用。
[特别提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
人的实践才能实现。

2、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
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
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
正成为科学。

3、学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39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学会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两者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两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
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
前进。
(2)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
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6、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对人民群众含义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体是劳动群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算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0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
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
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
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8、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
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真题再现】
1、(09 安徽 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
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
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9 山东卷 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 年度中国主流


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
30 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 2008 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08 江苏 35)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
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
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 155 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国
务院于 2007 年 12 月 16 日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

【名师心得】
误区一: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相互矛盾的。

41
误区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
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误区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误区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密不可分。

误区五: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的反映。

误区六: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不断向前发展。

误区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是根本对立的

误区八:群众观点就是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根
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第十一课 实现人生价值
【考点扫描】
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3、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4、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6、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7、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8、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梳理】
1、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
属性和功能。
2、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42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
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
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3、了解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

5、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
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①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

6、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②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①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阶级性:
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
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
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理解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1)价值冲突:
①人们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往往因人而异。面对同一问题具体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
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2)评价标准:

43
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①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
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
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
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8、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
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
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
引。

【真题再现】
1、(09 北京 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
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
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
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9 浙江 41)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
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
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 20 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 年以来,党
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
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 7.8 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
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
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
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
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
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44
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
们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背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并
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角度新颖,紧跟社会热点,时代性强。本问考查模块界定为《生活与哲
学》,启示类型或者说是措施类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注意:组织答案的方式:材料分析+教材理论。
【答案】
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
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
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
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
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名师心得】
误区一:人的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因此,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就应该从社会
他人那里得到多少的回报。

误区二: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表明其人生价值越大。
人生的价值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

误区三: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的
(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
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
的贡献。
(2)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
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误区四: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促进作用

误区五: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