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第⼀章1.1⽶利都学派三⼈,原初质料或物质的观念,未
经验证实验的独断性质
泰勒斯 (公元前624-546之间)⻄⽅⽂明“第⼀个哲学家”称号

1. 提出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思想: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但事物的本质是相似的。多对⼀,万物
归源,所有的物理实在基础是⽔(亚⾥⼠多德为其解释为:所有事物都以
湿的东⻄为养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阿那克⻄曼德 泰勒斯学⽣

1. 研究问题:事物的本质来源
2. 思想:所有特殊物质都来源于原初物质,它是⼀个不定的或⽆限制的领
域,发现这些的⼈称为不确定的⽆限制者。(为多样的、有限的、特殊的
提供了⼀个⽆限定)
3. 另⼀⽅⾯,他认为共存着不同的世界和宇宙体系,且全部都会毁灭,创造
与毁灭不断交替的过程有严格的必然性,即:“万物由之所⽣的东⻄,万物
毁灭后由于必然性复归于它;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
不正义⽽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阿那克⻄⽶尼(约公元前585年-528年)阿那克同伴

第 1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1. 研究问题:万物本源是什么
2. 思想:⽓是万物本原,事物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取绝于组成这些东⻄的⽓
在多⼤程度上凝聚扩张。
3. ⼀个新思想: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量上的差异

1.2毕达哥拉斯派,万物数学基础,形式的限定
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0年-497年)

1. 毕达哥拉斯学派思想:事物是由数组成的。
2. 宗教动机:关注精华和不朽的神秘问题,认为科学与数学可以做到。
3. 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活(灵魂三重区分):牟利、荣誉、观看。——观看
(与希腊词“理论:是⼀个意思)者摆脱了⽇常⽣活与种种不完善。
4. 旨在数学思想可以把⼈们从对特殊事物的思考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思考
永恒⽽有数的世界。
5. 关于⾳乐:在⾳乐的和谐与⼈的内在⽣活的和谐之间有某种关系。⾳调和
⾳程可以⽤数字来表示。要达到和谐要考虑⽐例和限定。
6. 形式的概念(意味着限定):所有事物都有数;例如⼀对多、正⽅形/⻓⽅
形、直/曲、静⽌/运动、光明/对⽴,也是数的对⽴。

1.3爱菲索的赫拉克利特,埃利亚学派的巴⻔尼德和芝
诺,解释变化的尝试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480年)泛神论者

1. 研究问题:变化的问题
2. 思想:“⼀切都处于流变之中”“⼈不能两次踏⼊同⼀条河”
3. 流变与⽕:世界是⼀团“永恒活⽕”所有事物在形态上都不断地相互转化,但

第 2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它们也都继续存在。变化流变的过程是有序平衡的,所以宇宙之中有⼀种
稳定性,世界总量不变。
4. 提出: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的观念。即神的普遍理性(逻各斯,logos)产
物(为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和⾃然法的经典理论形成提供了基础。)
5. 对⽴⾯的冲突:⽃争是变化的本质。

观点: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理解事物何以如此发⽣。⽆谓的混乱让我们沮丧
不已,善恶的纷出让我们穷于应付,我们渴望安宁,那意味着冲突的结
束。
我们在世界中看到的对⽴⾯的冲突不是⼀场灾难,⽽恰恰永远是⼀切事物
的条件。
所有事物都是借着⽃争和必然性产⽣的。相反的东⻄结合在⼀起,不同的
东⻄造成最美的和谐。
多可以在⼀中找到⾃⼰的统⼀性。

巴⻔尼德(⼤约出⽣在公元前510年)建⽴新学派埃利亚学派

1. 思想:整个宇宙只有⼀个东⻄(one),不存在变化。存在者存在,变化是
巨⼤的错觉,从未有过变化。
2. 坚持在表象与实在之间作出区分,拒斥真实世界呈现的多样性。(柏拉图
接受了其关于存在的不变性的根本思想并以此展开他的思想。)
3. 表象只能产⽣意⻅,⽽实在是真理的基础。

芝诺(⼤约公元前489年)40岁陪巴⻔尼德访问雅典
观点:⼈的感官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实在的任何线索,仅提供了关于表象
的线索。
芝诺的四个悖论:

(1)运动场悖论(⼈不能在有限的时间⾥穿越⽆限数量的点,因此运动并不存

第 3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在。)
(2)阿基⾥斯追⻳悖论(先到达⼀个点,才能到达下⼀个点。但是阿基到达点
总是乌⻳已经去过的点,因此其永远追赶不上乌⻳。)(3)⻜⽮悖论(运动是
⼀个错觉,⻜⽮每⼀刻总会占据空间上的和它⻓度相等的某⼀特定位置,所以它
是处于静⽌状态的。)
(4)运动的相对性悖论(实验中四个单位等于⼋个单位的距离,运动没有清晰
的定义,它是⼀个相对的概念)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0年到430年)

关于康德视⻆下:
如何证明科学知识的合理性?⼈类的本质是什么?对⼈的物化到底如何实现的?
美是什么?
传统因果性:指从事件A 事件B 中养成了⼀种习惯(经验),但实则AB间并没有
必然关联,从⽽实现了否定归纳定理(即,经验⽆法带来必然性和普遍性)。

这时需要⽤到“判断”,⼀是分析的判断,⼆是综合的判断,前者举例⽐如⼀座⼭很⾼是主谓判断
(谓包含在主词中),后者则是主谓分离⽐如苹果是红的。

由此依据康德提出的理性的限度和⼆律背反中,科学是可以掌握的,因为⼈类有相同的⼼灵结
构,会⽤同样的⽅式得到同样的结论。
康德认为,这是⼀种⼈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对它的可能性和界限所做的⼀般研究,被称之为纯
粹理性。但我认为叔本华提出的万物可知结合可能性与界限永远⽆法界定。

世界的本质是超越了⼈⾃⼰本身的经验的,⼀个⼈在的现象⾃我或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我是服从
于⾃然的必然性和因果性的,但是,本体的我作为⼀个⾃在之物拥有⾃由。

即,虽然我不能够认识⾃由,但我还可以思考。
⼈之为⼈,就在于他的理性,作为⼀个⼈或⼀个理性的存在者,⾃身就是⽬的,当某个⼈把我们
当作实现⼀个其他⽬的的⼯具时,当他向我们说谎时,我们就成为⼀个物。
⽽为什么不能说谎呢?
因为我的⽣命的每⼀瞬间都与这样⼀个事实息息相关:我将要死亡,⽽将我的⽣命和我的死亡分
开是不可能的。

第 4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我想否认我的暂时性,逃避我的有限⽣存的不可避免性,但最终我必须肯定我的真实的⾃我,从
⽽豁然开朗地领悟到我是什么、我是谁。
然后我将发现,在我的⾮本真的⽣存中,我⼀直在试图做不可能的事,即试图掩盖我的有限性和
暂时性这⼀事实。

雅斯⻉尔斯的⼀种⽣存哲学是,我们努⼒成为我们⾃⼰,经历“超越性”的三个阶段。

关于美,我们判断⼀个东⻄是否美时,会预识⼀个⽬的-xx的美 如设定了⼀个⼥⼈应该有的美。
但美应该是没有概念⽽被认作⼀个必然的愉悦的对象的东⻄。

尼采认为,美学价值产⽣于两个原则的融合,这两个原则分别由两个古希腊神-阿波罗和狄俄尼索
斯代表。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切限制。狄俄尼索斯的
崇拜者会陷⼈迷狂,原始的⽣命⼒最终是毁灭⽣命的,从⽽在更⼴⼤的⽣命海洋中央去⾃我的同
⼀性。另⼀⽅⾯,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

关于怀疑主义者为了获取内⼼的安宁与平静/探索如何能过上正当⽣活

他们⼩⼼地求知四⽅⾯问题:
(1)本性的引导(2)感觉的制约(3)法和习惯的传统(4)技艺的教育

“悬置判断”的⽅法:要求在对⽴⾯中设定事物的积极性。正如塞克斯都说的,“我们⽤表象反对表
象,思想,或者⽤表象反对思想。”

⼈们或许可以获得真理,但是他们也可能陷⼊错误,⽽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到底是得到了真理还是
处在错误之中,因为我们没有⼀个可靠的标准去确定不明显事情中的真相。

有理由怀疑所有知识的恰当性。因为事实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之下,对同⼀对象我们
的感觉给我们不同的信息。

我们⼤部分知识都是基于知觉的,但是我们对这些知觉却没有判断真假的标差怀疑论的结论是:
我们不可能确定我们关于事物本性的知识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 5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此前提下来看,从表象说起,男性基于权利对⼥性形成的偏⻅或要求,是错把现象当成实
在,是⼀种狂信与独断。
内⼼的想法会影响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赋予客观事实⾃⼰的感情⾊彩,⽐如同⼀
种蝉鸣,有⼈听是噪声有⼈听是享受,但阐明本身是⾃然存在的,如果因蝉鸣⽽⽆法控制
产⽣烦躁,消除烦躁的⽅法是看到事实,从⽽控制唯⼀能控制的东⻄:⾃⼰的感受(类斯
多葛学派),但和蝉鸣不同的是,现代的“斩男⼝红”,是有物质获利的需求所制造的套娃式
迎合、获取男性关注的意识,男性基于这种由意识影响的物质就会产⽣前者所说的把现象
当实在,并认为⼥权提出的反对这种“实在”⽽觉得⼥性在“打拳”。

关于伊壁鸠鲁、边沁功⼒原则下:
⽂明社会应该趋乐避苦?如何理解社会?
如何处置个⼈的快乐和痛苦?去思想还是去存在?劳动异化是什么?

绝⼤多数⼈接受和被迫接受这个社会,并不能减少这个社会的不合理性,使它少
受指责。真意识与假意识的区别、真实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区别仍然是有意义的。
当然,这种区别本身必须是有效的。⼈们必须看到这种区别,并找到从假意识到
真意识,从眼前利强到真实利益的道路。⼈们只有⽣活在这样的需要中才能做到
这⼀点,即改变他们的⽣活⽅式的需要、否定那种肯定的东⻄并对之加以拒绝的
需要。⽽已确⽴的社会设法要压抑的正是这种需要,它能够在多⼤程度上以不断
扩⼤的规模“履⾏诺⾔”,它就能够在多⼤程度上把科学地征服⾃然⽤于科学地征
服⼈。(《单向度的⼈》)

边沁认为:“⾃然把⼈类置于两个最⾼主⼈的统治之下:痛苦和快乐。只有它们才能够指出什么是我们应
当做的,也才能规定什么是我们将要做的。”受快乐和痛苦的⽀配是我们⼤家都承认的⼀个事实。
“神学原则把每件事都归因为上帝悦乐这样。但什么是上帝的悦乐?上帝不会,⽽且显然现在也没有说给
我们听或写给我们看。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知道他悦乐的是什么呢?通过观察什么是我们⾃⼰的悦乐,并
且断⾔这就是他的悦乐。”
因此,只有快乐和痛苦给了我们⾏为的真实价值。在私⼈的和公共的⽣活中,归根结底,我们⼤家关⼼
的都是幸福的最⼤化。

第 6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对快乐的欲望是必要的、⾃然的,快乐是善的⼀个标准,如果想象⼀个
⼈⼈皆善(这⾥指⼀种乌托邦,⽽不定义什么是善),即⽂明社会的⼀个重要功能:⼈们
同意不伤害彼此,制⽌那些把痛苦施加给个⼈的⼈,⽽不应该歌颂个⼈⽆法控制的外在苦
难,将快乐作为⽬的,建⽴这样的社会共识,才能有更多⼈获得幸福。

在此,伊壁鸠鲁论证的前提是,既然世界万物由物质组成,那上帝与诸神也是⼀些物质的
存在物,⽽不是⼈的来源或创造者,也并不控制⼈或⾃然的命运,⼈应该从神的恐惧中解
放出来,回归对⾃身⾁体与精神对快乐的直接渴望。可以说,快乐的原则正是⾏为的基
础。

伊壁鸠鲁将快乐类型做了区分:⼀些快乐强烈⽽不持久,⼀些快乐不那么强烈却天⻓地
久,⽽有⼀些快乐会带来痛苦的后果,另⼀些会带来宁静与安详。所以,他认为并不是全
部的快乐都值得⼈们去做,其所界定的快乐原则是;身体的⽆痛苦和⼼灵⽆纷扰。并不是
⼀切快乐都有同等的价值,快乐并不指过分⾁体满⾜放纵与不断的饮酒玩乐,这是⼀种对
快乐的过度关注,这种欲望是⼈⽆法永远被满⾜的。将快乐作为⽬的是指⼀种追求平静
(repose)并具有持久性的快乐,⼈们不必为此真正的快乐付出⾁体与精神的痛苦。所以
他的快乐是确定⾃身本性中真正所需要的快乐,达到这种快乐,⼈将会处于⼀种均衡状
态。

⽽在边沁看来,我们“⼀⽅⾯在计算⼀切快乐的总值,另⼀⽅⾯在计算⼀切痛苦的总值。如
果在快乐⽅⾯有结余,这种结余就会给⾏为带来好的趋向······如果在痛苦⽅⾯有结余,这就
会带来坏的趋向”。密⽽也提出了质和量的分析。

在此,社会会分化出两种声⾳,去思想还是去存在?做旁观者还是⾏动者?我们现在是还
是我们应该是?我们的本质与存在是什么?
认识到⾃⼰是主体时,痛苦时刻往往是个⼈的。社会相对主义(劳动主义社会),认为任
何⼀个社会只要能运转,他就是正常的,病态(指个体病理|普遍病理如杀⼈⾃杀等破坏
性⾏为)从个⼈不能适应他所在的社会⾥的⽣活⻆度来界限。
另⼀种是标准⼈本主义认为,社会不太健全,⽤⼈们的精神健康的标准来判断每个社会的
健康状态。我们常说的要愤怒与快乐其实是个⼈对集体权⼒的反抗。

第 7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这也成就了⼀种景观社会,景观既显示为社会本身,作为社会的⼀部分,同时也可充当统
⼀的⼯具,它蓄意成为集中任何⽬光和住何意识的那个区域。由于这个区域被分离了,它
便成为滥⽤的⽬光和虚假的意识的场所,它所实现的统⼀⽆⾮就是⼀种普及化分离的官⽅
语⾔。

这种语境下会产⽣⻢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描述了异化的四个⽅⾯。我们从⾃然中异化,
从我们的类存在中异化,从他⼈中异化。他⾸先探讨⼯⼈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基本关系。
本来,我们与我们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常紧密的。我们从物质世界获取材料,然后加以
制作,使它们成为我们⾃⼰的。然⽽,资本主义迫使⼯⼈为了交换⾦钱⽽丧失他们的劳动
产品,从⽽打破了这种关系。在⽣产过程中,⼈的劳动变成了与被加⼯的物质材料⼀样的
东⻄,因为劳动现在是可以买卖的。我们⽣产的物品越多,我们个⼈能占有的就越少,因
此,我们丧失的就越多。我本是体现在我的劳动之中的,从这⼀意义上讲,我与我⼯作于
其中的⾃然世界相异化了。⻢克思说:“⼯⼈把他的⽣命注⼊对象,然后他的⽣命就不再属
于他⾃⼰,⽽是属于这对象了。”⽽这⼀对象为其他⼈所窃取和占有。⼈与⾃然的本来关系
就这样被打破了。

基于后现代的现在,中国正处于⼀种中⼼性、权威、稳定性、顺从性的社会中,福柯所旨
在揭示构成和⽀配某种既定话语的各种规则正适合中国的情况,即“快乐的机器⼈”,⼼⽢
情愿地顺从于不断增⻓的奴役状态。同时,世界的深度、基础真理在后现代下也在瓦解,
意义不复存在,但不意味着新意识不会复建,也不意味着意义消失,后现的这种怀疑主义
和不确定性是向另⼀种知识观点的过度状态,或许会建⽴更加整体主义的、精神性的智
识。

并且,⼈的⼼理结构显示,我们对快乐和痛苦的关注反映了⼀种努⼒增强权⼒的趋向。痛
苦刺激我们动⽤权⼒来克服障碍,⽽快乐则伴有⼀种权⼒增加的感觉。世界就是权利意
志,别⽆他物。如何争取个⼈的权⼒意志?也就是瓦解神性。追求对现世的爱与现实⾄上
性⽽不是基督对世俗事物的恨,即超⼈,尼采认为,我们必须“抵制⼀切多愁善感的虚弱:
⽣质上就是对异⼰者和弱者的占⽤、伤害和征服,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压制、施暴和强迫······
⽤最婉转的话讲,⾄少也是利⽤”。(已⽤)

现代哲学更加注重实⽤主义,把⼈作为⽬的和⼿段,反对世界本质论,希望⼈⾃⼰进⾏价

第 8 ⻚,共 9 ⻚
《⻄⽅哲学史》笔记&时间线(部分)

值的探寻,通过习惯智⼒与学习,从⽽拥有⾃⼰的⾃由意志。后续延续了分析哲学,通过
逻辑实证来论证形⽽上等。

杜威说,所有的思维过程都有两个⽅⾯,也就是,“从开始的迷惘、不安、混乱的状态到结
束时的清楚、统⼀、确定的状态”。他把他的理论称为⼯具主义,强调思维永远是解决问题
的⼯具。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把思想和⾏动割裂开来,然⽽,⼯具主义认为,反思的思想
总是参与到对现实状态的变⾰之中。我的思想不仅仅认识个别的事物,⽽且调节作为有机
体的我与我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我的⼼灵关注着⼀系列与我的欲望、怀疑、危险有关的事
物。认识很可能是由“认知⾏为”-⼀种⼼灵中的活动-构成的,但是,对于认识的全⾯描
述必须包括产⽣问题的环境根源或引起认知⾏为的情景。⼯具主义在这⼀点上不同于经验
主义和理性主义。
所以,思维并不是对“真理”的探求-仿佛“真理”是事物的⼀种静态的永恒的性质似的。毋宁
说,思想是试图调节⼈们和他们的环境之间关系的⾏为。

杜威说,对⼀种哲学的价值的最好检验,是问这样的问题:“它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当
把它应⽤于普通⽣活经验和⽣活⾥的困境中时,使得它们对我们来说变得更显著、更明
了,从⽽使得我们在处理它们时更有成效?”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具主义是以解决问题为
导向的知识理论。

尼采有⼀个哲学观点叫:畜群精神,就是说⼈们常常被降低到庸⼈的普通⽔准,但我们应该实现
⼀种“⾃律”,这种⾃律的意思是由⾃⼰决定并为⾃⼰建⽴⼀种⾏为⽴法或确⽴⾏为规则的⾃由,
⽽不只是服从别⼈制定的规则与权威。

第 9 ⻚,共 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