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情动 、原对象与现象学

马迎辉

   提要:通过揭示主体性的根 基 以 拓 展 存 在 的 范 围 是 胡 塞 尔 晚 年 开 拓 出 的 重 要 的 研 究 方 向 。
通过与拉康的对话,本文将指出,在本能意向的失实和中 断 所 产 生 的 空 无 面 前 ,主 体 因 情 动 而 创
生了原对象,继而在对“应该有 某 物”的 存 在 设 定 中 获 得 了 其 本 己 存 在。 在 他 者 的 欲 望 中,原 对
象被迫显示为“这些事物”,实在存在也相应地呈现为了从“应 该 有 某 物”到 “为 什 么 是 这 些”的 变
异和替代,主体由此获得了在世间存在的能力。现象学 探 讨 的 相 关 性 先 天 发 端 于 主 体 面 对 空 无
时对原对象的情动设定,内含空无、情动、存在设定等因 素 的 心 体 存 在 为 经 典 现 象 学 奠 定 了 新 的
基础。
关键词:本能;情动;原对象;替代;主体性

DOI:10.16235/j.cnki.33-1005/c.2020.03.012

   从沿着现象学的道路单兵突进到反哺现象学,① 拉 康 留 下 了 很 多 值 得 现 象 学 家 反 思 的 问 题,笔 者
认为,其中最为困难,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客体小 a 与主体 的 关 系 问 题。客 体 小 a 类 似 康 德 的 物 自
体,不可见、也不可知,悖谬地是,它 自 身 又 承 载 着 主 体 的 生 成。谈 及 客 体 小 a 对 现 象 学 的 意 义 时,我
们马上会面对如下质疑:现 象 学 以 “显 现 与 显 现 者 的 相 关 性”为 框 架,这 意 味 着 它 的 研 究 对 象 是 可 见
的,将 客 体 小 a 这 样 一 种 不 可 见 的 存 在 与 现 象 学 联 系 起 来 岂 不 是 有 违 现 象 学 的 基 本 原 则?这 一 疑 问
看似合理,但如果考虑到胡塞尔 从 1929 年 开 始 直 指 现 象 学 的 边 界,明 确 提 出 了 原 自 我、前 自 我、前—
存在以及三维时间域 本 身 的 建 构 问 题,那 么 拉 康 关 于 客 体 小 a 的 研 究 显 然 应 该 得 到 现 象 学 应 有 的
重视。
本文将通过对如下问题的探讨以明确不可见的存在对现象学的建基 关 系:首 先,超 越 论 现 象 学 扭
转了自然实在论对对象和客体的看法,它们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主体 的 构 造 物,在 此 转 向 中,主 体 性
的自身建构成为了现象学的首要问题;其次,超越论主体性的最终基础在于 主 体 在 前 自 我 阶 段 面 对 空
无时的情动(
pahos),作为情动的结果,“应该有某物”标 明 了 原 对 象,即 客 体 小 a 的 创 生,主 体 在 他 者

的要求中得到显示的“他想要什么”只是原对象的替代形式;最后,实在存在 显 现 为 从“应 该 有 某 物”的

* 本文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象学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思潮研究”19BZX097)的阶段性成果。

① 梅洛 - 庞蒂曾评价拉康 以 严 格 的 方 式 超 出 了 意 识 哲 学 的 边 界 从 而 深 化 了 现 象 学 。 Me r
leau-Pont y,“Phenomeno
logy
and 
psychoana
lys
is:Pr
efa
cet
 o 
Hesna
rd’
s L’
Oeuv
re 
de 
Freud”,i Rev
n  iew of Exis
tent
ial 
Psycho
logy & Psychiary,18(
t 1982),
p.71.至于反哺现象学,可参见法国当代现象学家杜波尔岱耶( Guy-Féli
x Duport
ail)、奥贝尔( Emmanuel
 de Sai
nt Aube
rt)等人新
近的工作。

— 89 —
浙江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存在设定到“为什么是这些”的变异,“有某物”标明了前自我的诞生,原自 我 与 原 非 我 的 相 关 性 则 是 主
体在他者的欲望中被诠释的结果。

一 、主体性的根基与限度

在现象学诞生前后,自然科学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自然主义以及作为 其 哲 学 后 果 的 自 然 实 在 论
日益侵入哲学对主体以及存在的研究,存 在 意 义 的 整 体 性 遭 到 了 严 重 的 威 胁。 从 胡 塞 尔 的 思 想 发 展
来看,无论是作为现象学之最初形态的描 述 心 理 学,还 是 从 描 述 心 理 学 向 超 越 论 现 象 学 转 向,抑 或 超
越论现象学的历次突破和体系建构,对自 然 实 在 论 的 批 驳 以 及 对 新 的 主 体 性 的 确 立 始 终 是 胡 塞 尔 现
象学思考的最重要的动机。①
描述心理学聚焦意识行为的本质 结 构。 意 向 行 为 的 结 构 性 要 素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行 为 质 料、行 为 质
性、意识的实项内容,其中,行为质料标 明 的 是 意 识 的 对 象 性 关 系,质 性 与 感 知、想 象 等 意 识 行 为 的 类
型差异相关。在此结构性的分析中,实项内容与自然实在物之间并不具 有 图 像 上 的 相 似 性,而 是 种 属
上的相关性。对现象学而言,放弃图像 论 解 释,将 意 识 与 对 象 的 关 系 理 解 为 先 天 的,这 最 大 限 度 杜 绝
了自然实在论对意识的侵扰,以现成的自然形态为基点的考察让位于 了 先 天 的 观 念 论 的 研 究。但 是,
这一规定还是为自然实在论留下了余地,因为实项内容仍然是自然物给予 意 识 的,描 述 心 理 学 给 出 的
限定实际上仅仅是,这些内容必须首先在种属关系 中 得 到 规 整,② 随 后 才 能 成 为 意 识 活 动 中 实 存 的 内
容,否则根本无法在内感知中呈现。
以种属关系规整被给予的内容的合法性何在?这是描述心理学遗 留 的 问 题。自 然 物 给 予 意 识 的
内容当然有其生理物理的基础,胡塞尔强 调 的 种 属 关 系 实 际 上 偏 向 于 理 解,也 就 是 说,在 自 然 物 与 意
识的最直接的关联中已经存在理解了,甚至可以这样说,被给予本身就是 理 解。但 这 种“理 解”本 身 何
以可能?描述心理学的限度在于,它始 终 建 立 在 已 然 确 定 的 理 解 范 式 的 基 础 上,在 被 给 予 性 发 生 时,
胡塞尔此时其实并未追问为什么是这 种,而 不 是 那 种 种 属 关 系 发 生 作 用? 这 里 是 否 存 在 更 原 初 的 规
定?换言之,在意识内容的被给予性上,胡塞尔并未根本解决自然实在论 与 先 天 的 观 念 论 之 间 的 紧 张
关系。现象学的超越论转向至少从三个 方 向 解 决 这 一 紧 张 关 系:首 先,在 意 识 的 内 容 方 面,证 明 实 项
内容本身就是被建构的。这一问题的研 究 分 为 两 个 角 度,在 空 间 构 造 中 指 明 实 显 的 感 觉 建 立 在 动 觉
之上,否则自然物不可能以映射的方式显现自身,在时间构造中指明现存的 感 觉 总 是 以 滞 留 的 方 式 保
存下来,动觉和滞留概念构成了前实显的 感 觉 体 验 的 基 础;其 次,以 动 觉 和 滞 留 这 些 新 的 意 向 状 态 为
基础建立新的意向关联,这是胡塞尔借 助 现 象 学 还 原 揭 示 的 纯 粹 意 识 的 特 性。 描 述 心 理 学 关 注 意 识
的本质结构,无论客体化行 为,还 是 因 缺 乏 本 己 的 行 为 质 料 而 建 立 在 客 体 化 行 为 之 上 的 非 客 体 化 行
为,它们本身都是实显的,有待获得种 属 先 天 中 呈 现 的 内 容。 纯 粹 意 识 本 质 上 是 前 实 显 的,从 胡 塞 尔
的整体构想来看,这种新的意识结构呈现 为 从 活 的 当 下 到 具 体 当 下,再 到 双 重 意 向 性 的 建 构,其 中 横
意向性支撑的就是客体化行为。超越论 现 象 学 在 意 识 结 构 上 的 突 破 方 向 与 在 意 识 内 容 上 完 全 一 致;
第三,直接针对种属关系,以形式化原则 取 代 总 体 化 方 案,从 先 天 的 形 式 关 联 上 为 超 越 论 现 象 学 的 提

① 反对自然实在论以及所导致的心理主义是 2 0 世纪各哲学思潮,譬如现象 学、分 析 哲 学、结 构 主 义 以 及 精 神 分 析 的 共 同 的


努力方向,现象学与分析哲学自不必说,索绪尔取消了所指的首要 地 位、拉 康 将 结 构 主 义 引 入 精 神 分 析 也 都 可 以 看 作 这 一 批 判 方
向的延续。当然,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反对自然实在论和心理主义 并 非 反 对 这 两 种 思 想 方 式 本 身 的 合 法 性 ,而 是 反 对 将 它 们 当 作
认识论和存在论的起点,因为探寻某种体验的物理基础是建立在这种体验对主体的明见性之上的 。
② 以种属关系规范体验和反思是描述心理学的核心特征 , 这一点可参见胡塞尔对体验的独立内容与最小种差的关系的讨
论,(胡塞尔:《逻辑研究》
II/1,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A244/B1250、A245/B1251)以及对范畴直观中的 对 象 与 代 现 性
内容的种属关系的说明。(胡塞尔:《逻辑研究》 I
I/2,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A650/B2178)

— 90 —
情动、原对象与现象学

出提供了基础。种属关系与总体化原则一样,都包含了对个体与总体关 系 的 规 整,而 在 形 式 化 的 关 联
中,总体化的因素只是空集,① 超越论现象学相对其他 科 学 所 具 有 的 基 础 地 位 就 体 现 在 超 越 论 主 体 在
新的意向关联中对形式化原则的建构上。
在纯粹意识的构架中,实显的意识 内 容 与 种 属 先 天 之 间 的 紧 张 关 系 得 到 了 化 解。 在 新 的 意 向 关
系上,这一紧张关系实际上仅仅发生在纯粹意识的横意向性上,因为只有纯 粹 意 识 中 生 成 的 意 识 块 片
才能成为实显的意识内容,胡塞尔曾将纯 粹 意 识 与 意 识 块 片 的 差 异 形 象 地 比 喻 为 体 验 流 与 河 流 上 的
波浪之间的差异,② 后者支撑的就是以客体化行为为基 础 的 行 为 现 象 分 析。③ 纯 粹 意 识 绝 非 自 然 实 在
物,何种感觉材料能够被给予恰恰是纯粹意识建构的结果。从双重意向 性 的 角 度 看,正 是 纵 向 体 验 建
构了横意向性及其所支撑的实显内容的显现和存在的可能性,用胡塞尔在《观 念》第 二 卷 中 的 观 点 看,
身体的动觉关联所构建的感觉态 为 实 显 的 感 觉 提 供 了 存 在 基 础,④ 进 而 构 造 了 主 体 在 周 遭 世 界 中 的
存在。⑤
据此,描述心理学中以实显性为基础的立义模式在纯粹意识被彻底放 弃 了,在 其 中 隐 藏 的 自 然 实
在论对意识的侵扰也就随着胡塞尔对新的意向结构以及建构世界的方式的揭示同时被消除了 。
但超越论主体性自身的基础何在? 这 一 问 题 只 能 指 向 主 体 性 的 自 身 建 构,实 际 上 这 也 是 自 身 性
问题何以会成为超越论现象学的核心 问 题 的 根 本 原 因。 正 如 学 者 们 早 就 指 出 的,在 这 一 问 题 上 我 们
可以看到胡塞尔与康德的根本差异:康德将纯粹统觉确认为意识的统一性 原 则,而 胡 塞 尔 则 将 统 一 性
的根据揭示为意识流本身具有的综合能力,而 这 种 综 合 能 力 最 恰 当 的 表 达 就 是 纯 粹 意 识 的 时 间 性 的
结构。因而,主体性不是与客体对峙的主体,而是一种存在建构。
在超越论建构中,胡塞尔一 再 指 出 主 体 是 在 周 遭 世 界 中 存 在 的,其 身 体 活 动 构 造 了 他 的 在 世 存
在,但在《危机》中,胡塞尔却将此构造归结为主体性的悖论,主体总是在其主观性中建构客 观 性。⑥ 实
际上,这一转变针对的仍然是某种形式的自然主义。但与自然实在论不 同,这 种 自 然 主 义 表 现 为 人 在
世界中的现实存在,前者偏 向 于 物 化 意 识,而 后 者 体 现 的 则 是 人 与 物 化 意 识 的 社 会 化 形 态 之 间 的 关
联。并不是说超越论现象学本身仍然受 困 了 物 化 意 识,而 是 说 当 它 将 诸 如 人 在 周 遭 世 界 中 存 在 当 作
超越论建构的起点时,它实际上还是默认了物化意识的社会化形态。可 以 追 问:在 世 存 在 本 身 对 主 体
而言何以可能?人可以不在世存在吗?在时间性结构上,纵意向性支撑 了 主 体 在 周 遭 世 界 中 的 存 在,
但纵向体验本身的基础何在?从主体性悖论的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指向 了 某 种 可 能 存 在 的 新 主 体:这
种新主体如何产生,它具有何种特性能使其成为在世的存在者?
新主体的生成不仅构造了超越论主体 性 的 最 终 基 础,而 且 也 指 示 了 超 越 论 现 象 学 的 限 度 以 及 突
破此限度的可能方向,我们可以从时间性结构和自我的形态这两个角度说 明 胡 塞 尔 获 得 的 新 成 就:首
先,从时间性上看,纵意向性建基于活的当下,沿着超越论建构的思路,活 的 当 下 的 被 构 造 决 定 了 主 体
性的最终建构。活的当下由前摄、原当 下 和 滞 留 所 构 成,胡 塞 尔 在 最 初 的 研 究 中 就 已 经 指 出,这 些 时
间相位并无客观性,⑦ 它们是一种特殊种类的意向 性。如 同 纵 向 体 验 对 应 习 性 和 历 史 性 一 样,这 三 维
时间域分别与未来、现在和过去相对 应,但 问 题 是,这 种 对 应 本 身 的 合 法 性 何 在? 时 间 性 的 最 终 基 础

①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 2018 年,第 78 页。


② Hussel,Sp
r te 
Texteüber 
Zei
tkon
stit
ution (
1929-1934),Di e 
C -manus kr
ipte,hrsg.von Di
eter 
Lohma r,Sp
ri r,
nge
2006,S.362-363.
③ Z i,Se
ahav lf - Awarene
ss 
and Alt
erity:A  Phenomenologi
cal 
Inves
tigat
ion,No rt
hwe s
tern Uni
versi
ty Pre
ss,1999,
p.77.
④ ⑤   胡塞尔: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第 120-121、261 页。
⑥ 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第 216 页。
⑦ 胡塞尔: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倪梁康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第 387 页。

— 91 —
浙江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何以是三维,而不能是四维,或 者 五 维?胡 塞 尔 最 终 并 未 解 决 这 一 问 题;其 次,从 主 体 的 最 终 形 态 上


看,胡塞尔将新主体展示为前自我到原自我的建构,其中,原自我与原非 我 相 关,这 一 相 关 性 在 活 的 当
下中占据着原核的位置。根据时间性结构,前自我对应的应该是三维时 间 域 的 生 成,那 么 前 自 我 的 相
关物是什么呢?如果不存在,这无疑动 摇 现 象 学 的 基 本 原 则,因 为 现 象 学 是 对 相 关 性 先 天 的 研 究;而
如果存在,前自我与其相 关 物 的 相 关 性 又 是 如 何 生 成 的?它 对 整 个 纯 粹 意 识 的 建 构 又 意 味 着 什 么?
同样,胡塞尔也未及解决这些难题。
但必须看到,胡塞尔晚年对母婴关系的研究已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指 明 了 方 向:婴 儿 的 意 向 具 有
一种天生的本能(
Ins
ti t),① 婴儿总是基于其天生的本能欲望某物,而母亲则依其 母 性 本 能 生 活 在 婴
nk
儿那里。从母体到襁褓,出生后的婴儿必然会面对欲望不能满足的情况,从 而 失 去 与 母 亲 身 体 的 合 一
状态,用现象学的术语说,本能意向总 会 失 实。 根 据 笔 者 有 限 的 阅 读,胡 塞 尔 还 是 更 多 地 着 眼 于 本 能
欲望的充实谈论主体意向的生成,尽管他已经涉及到了压抑等否定现象,但 还 是 将 之 视 为 有 待 在 幸 福
感中被充实的。② 在下文,笔者将通过对拉康的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反思,接续胡塞尔未尽的思考,着 力
探讨新主体创生自身的可能过程,以期为胡塞尔晚年的工作奠定新的基础。

二 、情动与原对象的创生

胡塞尔关注本能意向中的充实对压抑的替代,但却没有揭示这种转化 的 具 体 过 程 及 其 哲 学 意 义。
精神分析弥补了现象学的这一缺陷,拉康 将 婴 儿 的 欲 求 和 满 足 之 间 的 不 对 称 性 认 定 为 婴 儿 产 生 焦 虑
的原因。③ 在笔者看来,就人的意向能力的生成而言,失 实 更 为 重 要,因 为 正 是 在 此 特 殊 的 意 向 瞬 间,
人才首次“中断”在本能意向与母体的合一状态。笔者将人在本能意向的 中 断 从 而 面 对 空 无 时 的 意 识
活动称为情动(
pahos),这是主体临渊而在时自发的意动,它是一切属己的意识活动的根源。

婴儿面对空无时的情动不属于胡 塞 尔 已 经 明 确 提 出 的 意 向 种 类。 具 体 说 来,客 体 化 行 为 以 及 建
立在客体化行为之上的非客体化行为都 与 对 象 相 关,情 动 无 内 容 和 对 象,更 不 可 能 受 限 于 种 属 关 系;
在时间结构中表现出的意向关联尽管无 对 象,但 它 仍 然 是 关 联 性 的,情 动 无 自 身 关 联,它 指 向 的 是 本
能意向断裂之后的空无,这是面对空无时主体的最初的自行绽现,笔者将之 理 解 为 最 初 的 意 动 也 正 与
此特殊的意识状态相关。正是在这一面对空无时的绽出瞬间,人第一次获得了其存在。
作为主体对沉沦于空无的拒绝,情动 本 身 不 是 单 纯 的 自 身 维 持,而 是 一 种 创 生,它 创 生 的 不 是 具
体的对象,而是“应该有某物”的意识,这是主体在空无中的存在设定,也 是 一 种 对 本 能 意 向 的“再 造”,
人由此第一次拥有了属己的存在立足点。在“应 该 有 某 物”的 意 识 设 定 中 隐 含 了 “我”应 该 有 某 物,这
种意识状态是空无的第一次绽裂的结果,胡 塞 尔 未 曾 解 决 的 前 自 我 与 其 对 象 的 相 关 性 的 难 题 就 此 获
得了解决的可能:在对“有某物”的存在设定中,“某 物”就 是 前 自 我 的 相 关 物,对 “某 物”的 设 定 同 时 也
就意味着主体的前自我状态的产生。继 而,“应 该 有 某 物”本 身 即 意 味 着 缺 乏,但 与 本 源 的 空 无 不 同,
它表明的是应该在场的某物的缺席,空无是相对合一的存在状态而言 的,缺 乏 则 相 关 于 某 物。笔 者 认
为,在人的意识的生成 中,这 种 “某 物”特 指 主 体 在 空 无 之 深 渊 中 情 动 设 定 的 某 物,缺 乏 正 是 此 物 的
缺席。

① Husse
rl,Sp te 
Texteübe
r Zei
tkons
tit
uton (
i 1929-1934),Di e 
C-manuskr e,hr
ipt sg.S.169.
② Husse
rl,Gr enzpr
obleme der 
Phnomenologie,ana l
ysen de
s  Unb
ewus
sts
eins und 
der 
Insti
nkt
e. Me
taphys
ik.Sp
te
Et
hik.hr
sg.Ro chus 
Sowa Thoma Vongehr,Sp
s  ri
nge r,2013,S.126.
③ Laan,Ec
c ris,éd
t it
ions 
du Seu
il,1966.p. 626.

— 92 —
情动、原对象与现象学

但对缺失之物的欲望是否像拉康说的只能通过言语建构起来?笔 者 对 此 持 怀 疑 态 度。人 一 出 生
便进入语言的世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 婴 儿 在 能 指 关 联 中 理 解 的 显 然 不 是 能 指 与 所 指 之 间 的 确 定
关系,他只能在与占据他者位置的父母的情绪关联中建立或不能建立属于 他 的 存 在 关 联,这 种 存 在 关
联才是婴儿“理解”世界和存在的本质。 能 指 与 所 指 之 间 的 确 定 关 系 与 意 向 性 中 的 总 体 化 相 平 行,能
指关联决定所指则平行于胡塞尔的形 式 化 的 意 向 关 联。 从 情 动、存 在 设 定 到 某 物 的 缺 乏 则 独 立 并 先
行于形式化的意向关联,它构造的是前存在,在时间性结构上体现为对 尚 未 形 成 三 维 关 联 域 的 前—存
在的建构。言语是必要的中介,但主体在情绪关系中对自身的建构则是 在 要 求、给 予 或 拒 绝 的 关 系 中
实现的。
拉康将焦虑的生成具体化为婴儿在父母要求他排便、断奶甚至在出生 时 与 母 体 分 离 的 时 刻,婴 儿
对他者的要求和欲望困惑不已:“他想要我的什么?”① 婴儿此时不被允许的冲动被压抑了,其情感 量 转
化为了焦虑。② 焦虑并非产生自主体在面对他者的 侵 入 时 的“他 要 我 的 什 么”的 瞬 间,而 是 源 自“应 该
有某物”的缺乏。在婴儿遭遇侵入性的剥夺 时,主 体 将 面 对 双 重 缺 失:应 该 有 的 “某 物”的 缺 失 以 及 作
为其被强迫要求的表现形态的本己身体的被剥夺意义上的缺失,拉康将后者 指 明 为“作 为 缺 失 所 提 供
的支点告缺”,③ 即在主体与他者的交 互 关 系 中 的 被 剥 夺 物,但 身 体 性 的 被 剥 离 物 意 义 上 的 缺 失 实 际
上仅仅是“应该有某物”意义上的缺失的展现自身的形式,它最终必须建立 在 被 设 定 的“某 物”之 上,拉
康将这一层次的缺乏视为“客体小 a 唯 一 的 主 观 表 达,”④ 这 里 存 在 一 个 奇 特 的 漂 移 带:在 “应 该 有 某
物”的存在设定中,主体获得了其存在的定锚点,“有某物”是主体面对空 无 时 情 动 的 产 物,而 他 者 剥 离
的“事物”只是“有某物”的 替 代 形 式,婴 儿 的 困 惑 并 不 表 现 为 “他 想 要 我 的 什 么?”而 是:“是 这 些 吗?”
“为什么是这些?”“它们怎 么 啦?”这 是 对 原 初 “某 物”被 强 迫 显 示 为 被 剥 离 的 这 些 特 定 的 身 体 要 素 的
困惑。
在此建构过程中,焦虑产生自对主体设定的原初存在与其替代形式之 间 的 间 距 和 变 异 的 疑 惑,最
终发端于“有某物”的缺乏。拉康所谓的源自被压抑了的不被允许的冲 动,这 一 判 断 固 然 正 确,但 还 是
有点含混,因为其间存在着临空无而情动、对“应该有某物”的存在设定,以及“为什么是这些”的意念。
父母对婴儿的要求使婴儿感受了他们的欲望指向,婴儿在被剥夺的事 物 上 洞 察 了 他 者 的 欲 望,主
体就此建立了与他人的关联。这种感受 同 样 是 婴 儿 的 天 生 意 向 性 中 断 之 后 的 创 造,对 交 互 主 体 性 的
建构至关重要。在天生的意向指向中,他人,当然首先是指母亲,是在本 能 意 向 中 被 要 求 的,而 只 有 当
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主体继而在情动中创生出原对象时,他人的欲望才可能 作 为 对 主 体 的 某 种 要 求 表
现出来,因为只有通过情 动 创 生 出 “有 某 物”的 意 向 之 后,他 人 的 要 求 才 能 落 在 主 体 的 已 有 的 “某 物”
上,从而真正成为对主体的要求,也就是 说,他 人 看 似 通 过 欲 望 与 我 相 关,但 对 主 体 而 言,他 人 的 存 在
实际上最终仍然建立在原对象对作为其被 剥 夺 形 式 的 此 物 的 生 成 之 上,他 人 与 主 体 的 欲 望 关 联 本 身
必须建基在主体本源的自身存在之上,他人是主体在其前自我状态自身敞开后才可能显现的。
何谓客体小 a?在拉康那里,它是引发欲望的事物,“是在共通的、可以流通的、社会化的客体 地 位
确立之前的客体。”⑤ 引发欲望的事物在言语所构建的象征界中必然呈 现 为 此 物 或 者 彼 物,⑥ 也 就 是 婴
儿想象中的被剥夺之物。换言之,客 体 小 a 实 际 上 经 历 了 从 实 在 到 想 象 和 象 征 的 建 构,可 以 这 样 说,


① ③ ④ ⑤  Jcque
s La
can.Le 
Sémi
nai
re 
Livr
e X :L’
ango
iss
e.Pa
ris :Seu
il,2004,pp.
14,
67,
119,
108.
② 卢毅博士对从焦虑角度客体小 a 的生成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和研究, 请参见卢毅:《存在的创伤与主体的发生———存在主
义与精神分析交互视域下的焦虑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20 年第 2 期。
⑥ 吴琼教授将在能指关联中引发焦虑的客体小 a 刻画为“一种能指永远地向其运动的对象……一种召唤主体去欲望与之相
遇但又总是与主体失之交臂的对象,而正是这种错失的相遇引发了主体的焦虑。”参见吴琼:《雅克 · 拉 康:阅 读 你 的 症 状》,中 国 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第 662 页。

— 93 —
浙江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它以自身差异的方式参与了存在的构造。① 作为欲 望 的 成 因,客 体 小 a 在 实 在 界 是 不 可 见 的,但 作 为


其在想象中的变异形式的被剥夺之物则是可见的。
笔者完全赞同拉康对客体小 a 作为建构存在的动力贯穿了实 在、想 象 和 象 征 的 观 点,我 们 也 可 以
将这一建构过程表达为原对象对原自我和世界时间化的建构,但我们要强 调 的 是 原 对 象 本 身,也 即 客
体小 a 本身的生成维度,它源自主 体 面 对 空 无 时 的 情 动,有 情 动 才 有 对 原 对 象 的 设 定。与 此 相 应,拉
康似乎更加倾向于将情动理解为想象层面的因 素:“幻 想 的 对 象,作 为 想 象 与 情 动(
pahos)所 在,乃 是

替代了主体在进入象征界的过程中被 剥 夺 之 物 的 另 一 元 素。 因 此,这 一 想 象 性 对 象 就 处 在 这 样 一 种
位置上,它在自身中凝聚了存在之诸种功效或维 度,并 且 成 为 了 存 在 的 诱 饵 ……”② 同 样,笔 者 也 不 赞
同将客体小 a 及其对被剥夺物的建构 界 定 为 不 可 见 的,当 然 这 并 不 是 说 我 们 作 为 已 经 具 有 习 性 积 淀
的在世存在者,能够反思到自己在婴儿阶段曾经意识到过这种被剥夺感以 及 对 原 对 象 的 设 定 意 识,而
是说这种原初感受和自发 设 定 如 果 不 曾 存 在 过,那 么 属 于 我 们 人 类 的 意 识 结 构 将 不 可 能 确 立 起 来。
这一本源的构造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本身的生成过程,它是意识最初的自 发 活 动,也 可 以 说 就 是 绝 对
的自身意识,这是基于意识有效性的考古研究。
从情动到对“有某物”的创造,这一过程对人类意识的产生具有更本 源 的 意 义,这 不 仅 是 因 为 原 对
象的创生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属己的 对 象 和 存 在,对 它 的 存 在 设 定 因 而 是 人 类 意 识 的 第 一 次 创
造,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 在 世 存 在 最 终 得 以 呈 现 的 发 端。如 果 没 有 原 对 象 对 在 世 间 的 “此 物”和 “彼
物”的建构,人就只能封闭在纯粹自身性中,而如果没有对原对象本身的 设 定,人 甚 至 都 无 法 脱 离 生 物
本能,无法真正获得人之为人的开端。

三 、主体的生成与存在问题

主体在面对空无时的情动及其对“应该 有 某 物”的 存 在 设 定 是 建 构 主 体 入 世 能 力 的 关 键 环 节,这


些活动是自行发生的。从主体的生成来看,这些创造活动既是主体自身 的 建 构,也 是 对 超 越 论 主 体 性
的建构,胡塞尔揭示的主体 性 的 悖 论 就 此 可 以 得 到 根 本 的 解 决,因 为 作 为 情 动 的 结 果,对 “应 该 有 某
物”的存在设定是客观性的真正起源,“有某物”从本源处开启了世界存 在 的 可 能 性:“有 某 物”,才 能 有
世界。主体在“有某物”的设定中建构了真正的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并 非 与 主 观 性 相 对 的 客 观 性,而
是直指存在,因而本质上是存在本身的客观性,其对立面就是空无,换言 之,主 体 在 世 界 中 的 主 体 性 已
经是被构造的了。
前自我并非没有相关物,主体在情动中对“有某物”的存在设定创生 的 就 是 前 自 我 的 相 关 物,就 此
而言,在主体性哲学的范围内,现象学的 相 关 性 先 天 一 直 延 伸 到 了 前 存 在 的 领 域 内,这 是 对 胡 塞 尔 的
补充。原自我与原非我占据活的当下的原核位置,但这是三维时间域已 经 敞 显 后 的 状 态,在 前 自 我 的
存在中,主体在他者的欲望中所体验到的“为什 么 是 这 些”上 洞 察 到 了 原 对 象 与 “是 这 些”之 间 的 裂 隙
和紧张关系,这是生成三维时间域的源动力,在 婴 儿 根 据 父 母 的 欲 望 对 原 对 象 的 诠 释 中,“这 些”逐 渐
被诠释为了主体的原非我,它们是原自我在世界中所理解的第一性的 内 容。在 此 意 义 上,时 间 性 的 最
终根据在于主体本源的焦虑:不是因在世 而 焦 虑,也 不 是 面 对 存 在 而 焦 虑,而 是 因 困 扰 于 原 对 象 何 以
就是“这些”,这种替代何以会发生而焦 虑。 最 初 生 成 时 间 的 相 位 据 此 也 就 显 现 在 了 遥 远 的 原 对 象 在

① 参见居飞:《拉康的客体小 a:自身差异的客体》,《世界哲学》 2013 年第 6 期。


② Jac
ques La
can,‘
Des
ire
 and
 the
 In
ter
pre
tat
ion 
of 
Des
ire
 in 
Hamlt’,t
e r
ans.Jame
s Hu
lbe
rt,i
n Ya
le 
French 
Studi
es,No.
55/56,1977,p.15.

— 94 —
情动、原对象与现象学

“是这些”中的搏动和跳跃之中。
从发生的角度看,原对象的被设定触 发 了 整 个 纯 粹 意 识 的 运 行,但 从 意 向 关 联 的 角 度 看,“这 些”
事物也仅仅是主体在与他人的欲望关联中 对 原 对 象 的 诠 释 的 产 物,我 们 在 此 可 以 看 到 以 社 会 性 和 历
史性为构架的生活世界对存在者的塑造,进入意向关联的网络意味着成为 可 被 社 会 历 史 性 塑 形 之 物。
在这一意向关联中,原自我与原非我的相 关 性 进 一 步 被 诠 释 为 了 习 性 自 我 与 其 作 为 习 性 积 淀 的 周 遭
世界的相关性,主体据此成为在世的存在 者,他 在 世 间 遭 遇 的 对 象 并 非 新 物,而 是 主 体 的 习 性 关 联 所
能解释的。习性的关联域敞开了主体的 世 界,在 世 界 中 构 造 世 界 本 质 上 就 是 在 既 有 的 习 性 关 联 中 建
构它所能允许理解的世界。因而存在是自身诠释自身的,纵意向性之所 以 能 支 撑 周 遭 世 界 的 显 示,是
因为周遭世界是在主体的 历 史 体 验 中 被 建 构 的,这 里 不 存 在 真 正 不 可 知 的 东 西,一 切 都 是 诠 释 的 产
物。人们依习性生活,以常人的方式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其实是在前存在 领 域 中 的 原 对 象 与 其 在 欲 望
关联中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变异。
现象学始于对原对象的存在设定,主 体 的 最 初 形 态,即 前 自 我 也 就 在 此 设 定 中 显 现 了 出 来,而 在
空无中的情动则超出了现象学的范围,因 为 情 动 是 对 空 无 的 自 发 反 应,它 创 造 了 相 关 性,但 本 身 并 不
处在相关性之中。这里的空无并非海德 格 尔 意 义 上 的 此 在 在 其 向 死 中 所 面 对 的 无,因 为 后 者 仍 然 是
基于在世才能遭遇到的无因缘意蕴。新的空无也绝非形而上学的虚设,而 是 主 体 最 原 初 的 体 验,它 绽
现在主体的天生意向性的失实中,这是一种真正的茫茫然无所据,因为即使 海 德 格 尔 那 里 作 为 在 世 存
在之根基的自身存在也尚未生成,这种自身存在实际上也是原对象被设定之后的事情。
婴儿在母体中与母亲处于合一状态,出生后依其本能意向而欲求母亲,对 原 对 象 的 存 在 设 定 发 生
在主体在面对空无时的情动之后,这是主 体 依 人 之 本 性 而 为 的 事 情,这 里 没 有 习 得,也 无 需 任 何 外 在
的刺激,完全自行发生,这里也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答案只有一个,就 是 设 定 原 对 象 的 存 在。这 种 设
定本身展示了人的生命感以及生存的 真 正 起 点。 存 活 于 世 只 是 有 生 命 的 表 征,因 为 在 世 间 尽 管 总 是
必须不断地与他人和各种事物打交道,但 这 却 与 生 命 本 身 无 涉,在 先 行 到 死 中 也 不 能 遭 遇 生 命,因 为
作为在世的否定,它并非真正从 生 命 而 来。笔 者 认 为,在 最 初 的 存 在 设 定 中,生 命 就 已 呈 现 了。拒 绝
情动,主体将堕入无尽的深渊,甚至连主体也无从谈起。
情动建构了无中生有。基 督 教 的 这 一 根 本 命 题 实 际 上 是 人 之 为 人 必 经 的 体 验 状 态。 存 在 超 种
属、不可定义,但这并不意 味 着 它 超 越 主 体。作 为 情 动 的 产 物,存 在 是 主 体 创 造 的 原 对 象,它 体 现 为
“有某物”的意识状态,意识与存在 之 间 真 正 显 现 出 同 一 性。 我 们 也 由 此 获 得 了 一 种 新 存 在。 新 的 存
在与空无相对,“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却不在,”更像是而形上学家的呓语,因 为 空 无 与 存 在 都 是 能 被 体
验到的,它们既不对称,也不平行,空无更本源,存在是主体在面对空无 时 的 情 动 的 创 生 物。从 主 体 角
度看,我们也可以将此创生归结为从无我到前自我的创生,而前自我与原对 象 的 相 关 性 的 建 立 同 时 也
就标明了存在本身的出场,主体不是因存在而在,而是在其前自我阶段 便 与 存 在 共 在,甚 至 本 是 一 体。
胡塞尔晚年所说的前—存在领域不仅包含 了 这 里 描 述 的 情 动 结 构,而 且 也 包 含 了 在 其 上 进 一 步 的 存
在建构:原对象在主体与他者的欲望关联中被诠释为可显现在世界中的事 物,而 这 种 诠 释 实 际 上 是 双
向的,既包括父母基于他们在世的生存意向对主体的诠释,其结果是通过对 婴 儿 提 出 要 求 迫 使 后 者 割
让自己的存在物,在献祭中认同他者的秩 序,从 而 成 为 有 入 世 资 格 的 存 在 者;同 时 也 包 含 了 婴 儿 在 焦
虑感中完成的对自身的再造,这一再造先行于割让、献祭,它发生在原对象 到“这 些”的 变 异 中,主 体 之
所以最终能接受他者的要求,是因为他被迫先行接受了这种绝对内在的自身变异。
我们在此遇到了支撑人之为人的真正的实在存在。这里的“实在”与 自 然 实 在 论 意 义 上 的 实 在 完
全不同,后者源于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时累积的效力,也不同于人生存 于 世 时 的 存 在 信 念。笔 者 所 谓
— 95 —
浙江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的实在存在是真正属于人之本己自身的,在其本源的生成处,就已经决定了 自 身 最 终 能 否 支 撑 交 互 主
体的存在,因为只有当主体认同了原对象在他者的欲望中的替代物,他 才 能 入 世,而 一 旦 拒 绝 认 同,主
体就只能被囚禁于 焦 虑 感 中,在 原 对 象 到 “这 些 ”或 “那 些 ”,甚 至 “到 底 是 哪 些 ”的 漂 移 带 中 永 恒 地
漂流。

四 、总   结

经典现象学将主体理解为自足的,在胡塞尔那里,超越论自我能够运用 其 理 性 权 能 构 造 世 界 与 存
在,海德格尔那里同样如此,无论是在世间 建 构 其 此 在 的 存 在 者,还 是 在 与 存 在 同 属 中 获 得 它 的 “此”
的“主体”,它们都不需要 在 主 体 与 存 在 的 关 联 之 外 另 觅 开 端,更 遑 论 将 主 体 的 发 端 置 于 裂 隙 和 空 无
之上。
胡 塞 尔 晚 年 对 前 自 我 和 前—存 在 的 追 问 实 际 上 已 经 为 我 们 对 主 体 和 存 在 的 研 究 开 辟 了 新 道 路,
总体上看,主体的意识生成经历了如下进 程:在 本 能 意 向 的 失 实 和 中 断 中,主 体 面 对 空 无 经 由 情 动 而
创生了原对象,在此创生中,主体获得了它 的 存 在。 人 的 原 发 焦 虑 产 生 自 对 “有 某 物”何 以 转 化 为 “这
些事物”的困惑,因为后者是原对象在 主 体 与 他 人 的 欲 望 关 联 中 的 被 迫 的 显 现 形 式。 在 此 建 构 中,情
动和创生“有某物”标志着人的出场,而只有当主体在他人欲望中产生“为 什 么 是 这 些”的 意 识 状 态 时,
人才开始获得入世的能力。
三维时间域并非现成的存在,它是主体与他者的欲望关系中的存在结 构,只 有 当 主 体 因 他 者 的 要
求而在被剥夺感中揣测他者的欲望时,关 于 他 者 的 欲 望 空 位,即 前 摄,才 可 能 作 为 超 出 主 体 自 身 的 相
位而被创生。正是在此创生中,作为原自我的主体获得了他的对象,胡 塞 尔 将 此 对 象 称 为 原 非 我。原
非我因承载了他者的欲望关联而具有 了 交 互 主 体 的 特 征。 但 在 更 本 源 处,三 维 时 间 域 和 主 体 性 都 创
生于主体面对空无时的情动,这一前—存在区域是独立自存的,真正的时间 性 展 现 为 原 对 象 到“这 些”
或“那些”的变异生成,正是在此建构中,前 自 我 展 示 出 了 向 能 入 世 生 存 的 原 自 我 的 生 成,主 体 有 其 独
立于世的存在。
拉康的客体小 a 从来就是可见、可知的,因为唯有设定原对象,主 体 才 能 存 在,进 而 才 能 建 构 起 与
他人的关联。主体面对空无时因情动而 创 生 原 对 象 不 仅 标 志 着 主 体 的 诞 生,同 时 也 指 明 了 超 越 论 之
“超越”的根据,超越空无、获得存在,才有 论 “超 越”的 需 要,现 象 学 同 样 如 此,对 原 对 象 的 设 定 是 现 象
化的发端,它为论“现象”之显现的提供了基础。

   〔作者马迎辉,浙江大学哲学系、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
生导师。杭州  311121〕

责任编辑:张东锋

— 96 —
●本期新锐

马迎辉,哲学博士,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大
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 中心研 究员,“百 人计
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现象学、心性
哲学、精神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等。 主持国家社
科基金两项。 著有:《先验性的界限——
—对阿多诺
〈认识 论 元 评 判 〉的 现 象 学 审 思 》( 2018 );《时 间
—与 胡塞 尔共同 思考超 越 论 现
性 与 思 的哲学——
象学》(2020 )。 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
论文 40 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
料》等全文转载 10 余篇。

李婧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副教授。 2017 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
学博士学位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意大利研
究博士学位。 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
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之子项目《意大利中国学
家数据库》、 北 京市高 等学校 青年英 才计 划项目
《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伦理思想
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国家社 科基 金青年 项目《意
大利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论快乐 〉翻译及 其伦
理观研究》。 有《密涅瓦火柴盒》《树敌》《帕佩撒旦
阿莱佩: 流动社会纪事》《达·芬奇传》《论快乐》等
译著问世。 其中《达·芬奇传》于 2016 年获得中国
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类二等奖,并荣获 2018
年度意大利国家翻译奖;《树敌》于 2017 年获得中
国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类二等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