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l 8 c 6 2 6岁

关键词:范畴代现范畴直观心理主义

中文摘要: 范畴直观是胡塞尔《逻辑研究》工作的事实核心,而范

畴代现理论是范畴直观性的在意向构成上的回答关键。但是《逻辑研

究》中的范畴概念实际上受制于双重的模糊性,它首先兼有形式和属

的含义,其次它也未能在本质和观念间作出区分。文章以范畴直观性

问题为指导在逻辑上重构胡塞尔的范畴代现理论,指出范畴的单一性

导致的范畴代现内容的单一性是胡塞尔潜在的理论前提。通过胡塞尔

对《算术哲学》的自我批判,文章比较了《算术哲学》和《逻辑研究》,

指出了两者在心理主义思路上的连续性,这是导致胡塞尔后来放弃范

畴代现理论的主要原因。然后从另一种角度看,胡塞尔的范畴代现理

论实际上隐含着未被其本人意识到的更大理论困难——符号行为的

自我充实,这是胡塞尔范畴代现失败的深层原因。
Key Words:Category,Representation,Categorial Intuition,

Psychologism

Abstract:Categorial Intuition is in fact the kernel of Husserl’S

Logical Investigations.And the theory of categorial

repreSentation is the key in the intentional structure to the

problem of the intuitivity of category.But his conception of

category produces twofold ambiguity:Husserl couldn’t at

that time make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forms and

genera,between essences and ideas.To determinate the

problem of categorial representation a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his theory has also been carried out.An important discover

of it is that the uniqueness of representing contends which is

‘ ‘ ‘。
_’ o_ ● 一 一 ● 一一 ■‘ ・ ・・ ‘

IImITecl by the unlqueness of categories IS Husserl’S SUbIImlnaI

theoretical precondition.According to Husserl’S self—criticism,

a Comparative Textual Analysis is made between Philosophy

of Arithmetic and 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n their

continuity in the psychologism assumptions is found out.That

is why Husserl later gave up the theory of categorial

representation.A new view neglected by Husserl himself is

proposed that a theoretical failure is unavoidable if


categorial representation leads to the self-fulfillment of

sig nitive acts.It is at last adopted as the deep reason why

Husserl’S theory of categorial representation fails.


胡塞尔范畴代现的理论失误之谜

对胡塞尔范畴直观的当今理论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理论系统

外部,其中尤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扮演着主要视域角色,范畴直观为

海德格尔亲口承认的那种终生魅惑1同样诱惑着许多研究者,被耽搁

了的存在问题在彻底化现象学原则同时,也使得胡塞尔范畴直观的行

为构成机制有意无意被忽视。另一方面,范畴直观理论自身系统内部

研究又往往分散至不同的理论目的之下,对范畴代现的重要性估计不

足。2而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二版前言(1 920)中,胡塞尔已经“不

再赞同范畴代现学说"的声明(Hua XlX/2,535:3),3不仅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反而使得范畴代现理论进一步被边缘化。4


Cf.Martin Heidegger,Vier Seminare fFrankfurt,1 974),P.373..

2作为胡塞尔范畴直观的构成机制,范畴代现(kategoriale Reprasentat.on)是普遍性代
现理论的应用,它最初可以追溯至符号行为,早在1894年,胡塞尔将通过在场内容(能指)
意指不在场对象(所指)的符号行为首先命名为代现(Hua XXII,107),随着直观中直观内
容和意向对象的区分,它随之作为普遍性的意向结构在《逻辑研究》中扩展到直观行为。
3关于《逻辑研究》的引文,本文分别给出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的页码和倪梁康的
汉译本页码(上海,1999),下同。
4图根特哈特批评说:“出于这个理由——大概也因为思想进程的不清晰性——文献(尤其
在列维纳斯对胡塞尔直观概念的基本阐释那里)中这一章(指以范畴代现为主题的第六研究

第七章一译者注)在实践上处于无视状态,因而人们再也不看到这一章应当解决的问题。”
在此之后,出于同样原冈索科洛索夫斯基在后续研究中对范畴代现表示沉默,而洛马曾以之
作为自己无视之的公开理由,尽管他实际很快被迫返回该问题。参见Ernst Tugendhat,Der
Wahrheitbegriff bei Hussefl und Heidegger,Berlin:W.de Gruyter&CO,1 970,P.
11 9n., Cf.Robed Sokolwski。The Formation of IHussefl’S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 970,PP.70-71:Sokolwski,“Husserl’S Concept of


Categorial Intuition”,in Dermot Moran and Lester E.Embree(eds.),
Phenomenolog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V01.I,P.93-206;Dieter
Lohmar,“Wo lag der Fehler der Kategorialen ReprosentatiOn拿Zu Sinn und
Reichweite einer Selbstkritik Husserls”Hussefl Studies 7:1 79—1 97;Lohmar.“Husserl’S

Concept of Categorial intuition“,in Rudolf Bernet,Donn Welton,and Gina Zavota


feds.1 Edmund Hussefl: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New York:
Routledge,2005,PP.64,7 1.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对范畴直观以至整个《逻辑研究》而

言,范畴代现的核心地位不容抹煞?胡塞尔二十年后对范畴代现的自

我否定性声明的真实原因何在?胡塞尔的自我批评是否仍然没有彻

底揭示范畴代现的理论限度?审视范畴代现的理论结构形成回答上

述问题的基础。

一、范畴代现和直观性

《逻辑研究》第一卷的基本论证目的在于严格划分纯粹逻辑学和

经验心理学的界限,从而为纯粹逻辑学的客观真理赢得独立领地。胡

塞尔多种多样的反驳始终建立在观念物和实在物之分上。“争论的最

终澄清归根到底首要取决定于基本的认识论区分——观念物和实在

物之分。’’(Hua XVIII,1 90.1 91:1 63)但认识论区分事实上预设更

为基本的存在论区分:不同于实在,观念的基本内涵是超时空的同一

性和属的一般性。它的不依认识主体和心理行为为转移的这两重规定

性是它的客观性的前提,从而也是“自在真理"客观性的最后依据。

当胡塞尔追问:“是什么构成了理论本身的观念‘本质’?”他的回

答是“本质概念”(Hua XVlll,535:209),这种以演绎方式包含先天

规律于自身的概念也就是“范畴概念",它是一般理论可能的观念性

条件。观念性的范畴不仅是纯粹逻辑学的理论体系的演绎构成原点,

也是捍卫逻辑学客观性并与一切心理主义相切割的理论支点。

如果把《逻辑研究》第一卷的任务总结为范畴的客观性,那么第

二卷的任务可以总结为范畴的明见性,这属于“现象学分析"的任务,


它虽然不属于纯粹逻辑学范围,但是对纯粹逻辑学不可或缺,因为“作

为思维有效统一性的逻辑概念必定起源于直观,它们必定是在某些体

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念直观’的抽象产生,并有必要在新的抽象进程

中不断全新地证明自身,不断认识其同一性。"(Hua XlX/1,1 O:5)

纯粹逻辑学的范畴客体在具体的意向行为体验中作为意向对象性被

意指,并且不是在空洞的符号行为中,而是在直观提供的具体的充盈

中被给予。这种直观胡塞尔称之为观念直观,在《逻辑研究》背景中,

它在逻辑上最后归属于范畴直观。以纯粹逻辑学为主题的演绎奠基工

作因此为以现象学为主题的认识论奠基工作所取代,范畴对象性的明

见性诉求最后是通过范畴直观来完成的。本质描述的现象学的自身理

论根基就是范畴直观。

在此意义上,以感性直观和符号行为为范例的现象学分析是铺垫

性的工作,与之相比,处于《逻辑研究》末尾的范畴直观才是《逻辑

研究》工作的核心和成就的顶点。此前第五研究已经提出意向行为基

本结构的普遍模式,按照其结论,基本意向行为表现为形式和内容的

组合体——立义意义和直观内容。在直观内容的基础上立义意义构成

意向对象,而根据立义意义,直观内容对意向对象发挥不同作用的基

本行为样式在第六研究中被标识为“代现"(Hua XlX/2,621:88),

代现因此刻画了客体化行为的基本结构机制。正是在代现机制上,胡

塞尔才把符号行为和直观行为,感知行为和想像行为决定性地区分开

来。直观行为具有符号行为不具有的本真代现者——直观内容,在感

知中它展示对象,在想像中它类比对象。


因此直观性的本质不在于对象的自身给予,而在于胡塞尔曾力图

排除的直观代现机制,5或者更具体地说,在于直观内容充当本真代

现者的可能性。这进而决定了第六研究第七章“关于范畴代现的研究"

在《逻辑研究》中具有不仅不容忽视的、而且还是决定性的地位。6只

要人们把范畴直观作为全书的事实主题收入眼帘,当胡塞尔以“什么

是范畴直观的代现者’’问题开始工作时,这个问题实际上等于,范畴

是如何成为直观对象的?或者说,范畴直观的直观性根据何在?范畴

的直观性阐明任务是本质描述现象学之明见性目标的理论顶点和文

本终端。

二、范畴概念的双重歧义

与纯粹逻辑学的观念事实相应,第六研究中最著名的范畴直观事

例是“这张纸是白的”。感性感知中,我看见了“纸"和“白”,但我

没看见作为这个“是”,这里系词“是”是意义的“溢出物"。然而以

仍未确定的样式,“是”伴随者“纸"与“白”一起“自身被给予”。

“这张纸是白的”的空洞意指随着对“纸”和“白”的观看得到充实。

这个事例很快以变化形式不惹人注意地重新出现在第六章48节中,

5关于胡塞尔如何自相矛盾地引入了代现模式,请参见Bernhard Rang,ReprOsentation
und Selbsfgegebenhem die Aporie der PhOnomenologie der Wahrnehmung『n
den Frghschfiften Husserls,in Rudolf Bernet,Donn Welton and Gina Zavota feds),
Husser/:Critical Assessmenf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New York:Routledge,2005,

V01.1,1 25-1 44.至于行为构成机制对直观性的决定性作用,图根特哈特最早看到并指出了这


一点。参见Ernst Tugendhat,Der Wahrheitbegriff bef Husserl und Heidegger,P.
1 22。

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海德格尔叙述范畴直观的主要文本《时间概念史导引》一书中
——该叙述事实上是以逻辑研究为主要根据的,《逻辑研究》第六章中有关范畴直观和感性
直观的区别思想得到重视,而第七章却几乎是片语未及。参见Heidegger,H『s幻Ⅳof the
Concept of the finne:Prolegomena,Theodore Kisiel ftans.1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 985,PP.47—79.

抽除质料内容后的“A是Q"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抽象统一体关系,

也即事态。显而易见,早期胡塞尔对事态判断统一体中“是”的核心

作用仍缺少研究,“是”对于他而言,仍只是众多逻辑形式中的一种,

后者包括“总和"和“因一果"、“一"和“多"、“全体"和“基数’’、

“合取词"和“析取词"、“不定冠词”和“不定代词”、“谓词"和“事

态"等(Hua XIX/2,658;1 30,667:1 39,668;1 40,672;1 44)。

胡塞尔对范畴直观的这种原始洞见源自早年《算术哲学》中的努

力,那里其中的“一"、“多”、“总和"、“基数”等数学概念已经作为

可以直观构成的数学“本真表象”引入。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它

们扩展至纯粹逻辑学领域,从而囊括几乎一切“独立于质料特殊性"

的含义形式和对象形式(Hua XVIII,245;21 2),也即逻辑观念。值

得注意的是,在第六研究52节,胡塞尔把普遍直观作为范畴直观的

一组直接引进分析。这种概念上的扩容在接下来的范畴代现理论中缺

少直接证明,但它的确从观念作为属的普遍之含义中得到潜在支持。

急剧膨胀的范畴形式包括质料一般,与此相应,范畴直观包括着一般

直观。

因此第六研究中形式和属的歧义形成了范畴概念的第一重歧义。

胡塞尔没有清晰意识到他在第一版的第二研究他已经做出的相反方

向努力,那里指出,存在着“分析规律"和“综合规律”的区别,综

合规律中“部分之种”的变化不独立于作为整体之属“最后的种差”

的限度,分析规律则“不受一切‘认识质料’影响’’,或者超出质料

的属之外(Hua XIX/1,254—255;264,260;269)。这种规律上的区分


蕴含着范畴的分析特征和属的综合特征之间的两分。

《观念I》中胡塞尔正式将一般化和形式化区分开来。根据他的

常用实例,“红是颜色"和“颜色是感觉属性"不同于说“红是本质”,

或者“红是对象”。前者是一般化,在抽象的上升中始终表现出特定

的质料领域限制——感觉属性;后者是形式化,与“三角形是本质"

相比,“本质’’这里并不表现出与“红"的特殊内容关联,它在内容

上是全空的,因而可以被任何内容充实。因此虽然一般本质是由种上

升而来的属概念,但范畴形式不是归于其之下的那个概念的属概念

(Hua III,31—33)。质料存在论和范畴存在论分别是一般化和形式化

形成的最终属的区域。

形式化和一般化的区分本质上是范畴和属的普遍性之间的区分,

这是范畴排斥种的含义的开端。虽然“红是对象"不再具有质料种属

关系的样式,但在形式概念之间,胡塞尔还是保留一种不可靠的纯形

式之间的种属关系,例如“对象是范畴(形式)",范畴是形式本质而

非质料本质,它是“纯粹的本质形式",是自相矛盾的“空的本质’’

(Hua III,26)。他因此仍相信本质直观对质料领域和范畴领域的双重

效力,本质直观取代了范畴直观的地位,但仍保留着它的含混性。因

为形式仍然被看作属意义上的本质。本质和事实之分的背后质料本质

框架在《观念I》中对范畴领域始终仍起着支配性作用。

在《经验和判断》中,胡塞尔摒弃了自己思想的不彻底性,再次

谈到范畴有别于颜色时他说:

“这个艾多斯是可视的只有以如下方式,我们给出许多个别的色


素,并在比较中使各个有色对象达到交互‘符合’,从而把握符合中

作为共通者的普遍物(并非实项的共同者),并将之从事例的偶然性

中剥离。"但是范畴不同于本质在于,“生产意义并以意义为对象与

之情况有别,以语法分析3>2的方式把握该命题,不需要比较判断

3>2的各种判断行为",因为“意指共通者的两个判断意指的是同一

物,而不是每个判断每次自为地意指一个个别命题,似乎命题包含在

它之中那样,也不是每个判断意指的是等值物,以致非实在的3>2

是这类个体化的种的普遍。每个判断自身意指的是同一命题。意指行

为是判断的个别因素,但所意指者却不是个别的,它不能个体化。”7

因此他现在称之为“知性对象"的范畴“并不意味着属的普遍性”。

8这一事实不仅表明属和本质的含义在范畴中的彻底清除,也实际上

意味着本质直观对范畴的失效,因为无论如何通过想象的变更,范畴

都无法作为艾多斯在自由变更中“随意的个体化”9,并通过比较达

到符合。范畴的起源胡塞尔现在事实上仅诉诸发生现象学的方法,而

不是本质直观t0。

《逻辑研究》中范畴的第二重歧义是不精确概念和精确概念的区

分,精确概念这里主要指数学概念。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

尔已经注意到,观念化所产生的模糊概念不同于以数学为典范分支的

纯粹逻辑学之精确概念,他认为,“现象学任务在于借助精确概念来


Effahrung und Urteil:Untersuchungen
Genealogie der Logik,Redig.U.hrsg.V.
zur

Ludwig Landgrebe,Hamburg:Claassen Verlag,1 954,P.31 5.


8同上书,第309页。
9同上书,第412页。
10同上书,第二部分;另请参见Hua XVII,184-185;Robeff Sokolwski,“Husserl’s

Concept of Categorial Intuition”,Chapter V。


10
尽可能清晰地刻画直观模糊构成物的特征。”(Hua XlX/1,249;279)。

这并不意味着精确概念不是直观构成物,相反它是现象学明察的中心

概念,原因在于现象学为之服务的纯粹逻辑学的概念本性。建立在不

完全归纳法及事实或然性基础之上的经验科学概念和规律必然不精

确,并非产自归纳的纯粹逻辑学范畴和规律是先天必然的,它具有“完

全有效"的“绝对精确性"(Hua XVlII,84;63)。在经验科学中精确

概念曾被认为是“理想”或者“观念化的虚构’’,但在纯粹概念性和

现象学的统一领域却具有明晰性和明见性,因为它们通过相即的观念

直观得以将本质直观地当下化。

但这种以几何学和代数学概念为理想范式的现象学范畴概念在

《观念l》中遭受明确的自我批判。以“描述科学”和“解释科学”

的传统区分为主题,但是以改变了的方式,胡塞尔从精确概念的不当

定位中解放出来。几何学概念的例子说明,精确概念是定义和公理的

演绎规定性的结果,而非直观抽象的产物。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描述

现象学以本质直观获得的直观给予物“本质上非偶然的是不精确的”,

从流动物中把握本质不是它的缺陷而是特质。相反精确概念是‘‘‘理

念’概念,它表达的是某种人们不能‘看’到的东西”(Hua III,1 55)。

这种理念指的是康德意义上的理念,因而天然具有直观界限之外的含

义,在其基础上,胡塞尔进一步强化了理想的字面义,它是直观性的

形态学本质无限接近的目标。与本质源于观念直观(ideation)相比,

精确概念是理念化(Idealisierung) 的产物。根据这一区分,上述

那段《逻辑研究》文字中,需要精确概念外在“指导’’之直观模糊构

1 1
成物的那种不充分性被认为不再恰当,它在第二版中代之以强调直观

模糊构成物对实事的“忠实性"。

列维纳斯据此得出结论,对于胡塞尔,“精确科学概念世界是派

生性的"。1 1然而在《观念I》胡塞尔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对精确几何学

和描述现象学的平行和联合,保留着精确概念对描述性范畴本质的目

的论优越性。只是到了晚期的三十年代,他才能以历史眼光衡量观念

直观和理念化之间的关系,精确概念是对直观生活世界的“疏远”和

“遗忘",它起源自测量的准确性,从基本形态的固定化和单位化开

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几何学以先天构成方法普遍地推导出客观的同一

规定,这就是以数学概念为核心的精确概念产生主要过程,时空理念

化过程可以推广至一切可以间接数学化的领域(Hua VI,24f.)。从直

观角度看,发生现象学的批判是对数学为代表的精确概念完全背离直

观立场的谴责。但是在《逻辑研究》中,尤其是第一卷中,精确的数

学概念始终提供着逻辑范畴的理想型并实质组建着其基本内涵,纯粹

逻辑学演绎系统是莱布尼茨“普遍数学’’理想的实现。

三、范畴代现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胡塞尔范畴代现的思想主要出现在第六研究第七章,但第六章做

了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它提供了大量的范畴直观的例证;其

次,它首要确认范畴直观的综合行为形式,即它总是诸表象的范畴联

11
Levinas E.,7.h舀0r治de I'intuifion dans la pJh百nOm百noJbg『e de Husserl,Paris:

Librairie PhiIosophlqUe J.Vrin,1 994,P.1 7 1.


12
结,尽管其具体机制仍隐而不彰。作为似乎全新的种类形式,普遍行

为在最后一节才正式补充引入,但仍潜在接受综合行为的既定框架一

一观念化抽象中诸多个体直观表象之间存在着贯穿的综合,并产生认

同上的同一性。

胡塞尔对事态概念的使用引起广泛的误解,他常把事态作为范畴

的一种与其他范畴并列。但是范畴(categorein)从亚里斯多德开

始就意味着基本的谓词判断,并构成作为范畴对象性的事态。12从第

六章提供的诸多实例来看,任何范畴的给予都在事实上预设了一种伴

随事态整体,例如“是”是一个“非独立之物”,它的“具体展开形

态"是实事状态,它只有在“S是P"的事态中给予,同样,联系环

节和主词是事态的联系环节和主词等。即使是集合范畴,虽然“本身

不是事实状态",也仍然以“在事实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式被

把握(Hua XIX/2,249;1 60)。例如,“和”总是在“A和B’’事态中

的那个“和"。另一方面,胡塞尔有时把一些仍未完全摆脱质料特殊

性的事例称之为事态,例如他称“A比B更亮"的亮度形式为联系范

畴,“金是黄的"是事态。这种为胡塞尔本人指出的“不纯粹范畴"

不应影响到事态范畴的抽象性和纯粹性。

非独立的范畴因此是基础判断事态的抽象逻辑常项。综合行为是

一种事态构成的客体化行为。综合行为的要素是感性直观们提供的杂

多基础表象。在低阶行为分析提供的客体化行为的普遍代现机制上,

尤其在直观内容上,为范畴直观的直观性进行本质“验证”和理论“证

Cf.Husserl,Erfahrung und Urteil:Untensuchungen


12 zur Genealogie der Logik,

P.233,282,288.
13
实",成了第七章的主要任务。范畴代现理论提供了从感性直观到范

畴直观的例示扩展背后的真正“本质特性共同体”基础(Hua XlX/2,

694;1 68)。根据客体化行为的代现理论,合理的推断是,如同感性

直观一样,范畴直观既具有质料和质性相统一的立义意义形式,也具

有代现者的直观内容。

在感性直观中,在立义意义变化的情况下,感性代现内容可以保

持不变;反之,在代现内容变化的情况下,立义意义保持同一,并形

成感知对象充盈程度的变化,它具有大小、远近、明暗等诸如此类的

变化,因而可以从代现内容的作用上确认直观内容维度的存在。但是

代现内容变化的相对独立性现象在范畴直观中完全阙如:范畴形式始

终是同一个,不同判断中的“是”或“和"看起来没有充实所导致的

任何展示变化。因此无法确认范畴直观有独立的代现内容的存在,胡

塞尔承认,在确认范畴直观的代现内容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问题上,

他面临着“严重困难’’(Hua XlX/2,696;1 70)。

这一现象严重威胁到范畴直观的客体化行为特征,如果没有代现

内容,不仅无法有效区分范畴感知和范畴想像,而且无法区分范畴直

观和符号范畴行为,这也就意味着,无法在直观与思维间建立确定的

界线,从而最后摧毁范畴直观概念本身的合法性。为此胡塞尔进行了

细致辩护,以期回答范畴直观是否具有本己代现者的问题。

首先,代现内容和代现内容的作用不是一回事,不是所有的代现

内容都可以经历从感知立义向想像立义的转换(例如相即性直观情况

下),而且同一个代现内容往往可以承担感知或想像的不同行为特征。

14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意知对象和直观内容之间是否存在着“类比意

识”,而不在于直观内容本身。支持这一可疑论点的是胡塞尔所引用

的“蒸汽机模型”同样可疑事例,在同一个直观模型的直观基础上,

我们可以进行“蒸汽机”的普遍想像,也可以完成普遍感知。人们因

此可以在反思中唯一地抽象出代现内容,而无须关注它的感知或想像

功能,进而充盈程度变化。

其次,虽然范畴形式的缺少变化无法得出代现内容不存在的结

论,但是与感性直观比较,代现功能所导致行为特征的变化稀少的确

说明了代现内容的单一性。范畴直观具有代现内容,但是这个代现内

容是单一和不变的,它的单一性既与范畴行为的多样性相对照,也与

范畴形式的同一性相吻合。结论是,“在奠基性行为和立义形式的所

有变换过程中,对于每个被奠基行为,代现性内容都是单一者"(Hua

XIX/2,699,1 73)。

“蒸汽机模型"例子可以反映《逻辑研究》时期的胡塞尔在感知

和想像区分上更大范围的含糊性,13因而动摇了胡塞尔的辩护效力,

但是它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假定胡塞尔的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以

下结论是可靠的:“范畴直观就是代现,它将对象之物在内容上置于

我们眼前,它将被体验的内容立义为被意指对象的代现者"(Hua

XlX/2,700,1 74)。但是,什么是那个范畴直观本己的和本真的代现

13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为了区分感知和想像,至少提出了三种可能性,设定的变化,
立义形式的变化,直观内容的变化。这里胡塞尔很显然抛弃了第三种结论,但是第三条路径
恰恰在《观念I》和《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中得到证实,并且被认定是最恰当的区分方式。
Cf.Maria Manuela Saraiva,L'imagination selon Husserl,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70,PP.140f.而在普遍感知和普遍想像的区分上,胡塞尔却仅倾向于这样的观
点,同一个内容可以以不同的立义形式被立义。从而保持直观内容不变或者捍卫它的单一性。
15
内容呢?简单地说,它是“被体验到的同一性要素”(Hua XIX/2,703;

1 77)综合性、单一性和可体验性限定范畴直观代现内容的三个特征,

它们不仅为确定功能代现者指明了方向,并决定性地澄清它如何可能

的问题。

胡塞尔相信这个代现者就是被奠基的综合行为中的心理联结

(Bindung),具体而言,它是“连接奠基性行为的心理内容”(Hua

XlX/2,705;1 79)。这种心理联结首先是“综合要素",是综合行为对

奠基性行为的表象加以连接过程中产生的新心理特征。连接

(Verbindung)或链接(VerknOpfung)是综合行为的心理形式,

心理联结既是连接的心理结果,也是它的现时体验。胡塞尔要求将对

行为的连接与对对象的“连接"区分开来,借助于心理联结,范畴行

为构成对象性的关系(Beziehung),即客体化行为的对象性范畴形

式。心理联结和对象关系的区别,正如感性直观中红的感觉体验和红

的对象感知之间的差别一样,它们分处于灵魂赋予的立义意义构成作

用的两边。

心理联结是单一的,因为作为范畴同一性的“感性内核”或者感

性相似者,它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得它如同范畴形式般独立于

范畴行为的个别性和多样性。为了满足心理联结的单一性标准,胡塞

尔对作为范畴因素的心理联结的要素上提出了衍生条件,“被奠基的

综合行为的范畴因素所链接的不是奠基性行为的非本质要素,而是奠

基性行为两方的本质要素:在一切情况下它链接都是它们的意向本

质,在真正的意义上奠基于其中。”(Hua XlX/2,703—4:1 75—6)。心

1^
理联结连接的是奠基性行为的本质要素,而非奠基性行为自身的感性

直观内容。无论“A和B”事态中A和B变项具体指代者为何物,“和"

总是同一个“和’’,相应地,综合行为中心理联结也抽象于这类变化

之外,从而独立于感性直观的偶然性内容之外。

心理联结不仅是体验内容,而且是反思性的体验内容。从一开始

起,心理的综合因素和客观的综合对象之间的区分就确认了这一点。

但是由于单一性标准要求心理联结不是感性直观代现内容的直接联

结,它不能是与一阶感性内容同一层次的东西。感性直观中的体验内

容是“第一性内容”,并且在严格意义上,是最终奠基性的外感知内

容。相反他认为,范畴直观的代现内容是“反思内容",因为它不随

着内容的偶然变化而变化,它连接的不是感性直观的感性内容,而是

连接感性直观行为本身,更准确说是奠基性行为的行为特征。因为行

为需要反思或内感知的目光回返,连接行为特征的心理联系也共同属

于反思的层次,“惟有反思内容能够司任‘为’纯粹范畴代现者”(Hua

XlX/2,709,1 82)

无论在范畴直观是否具有代现者,还是具有什么样的代现者问题

上,由于范畴形式的同一性而类推出的范畴代现者的单一性都起着关

键性的目的论作用。在前一个问题上,单一性是范畴代现内容不同于

范畴行为杂多性的特征限制,同时在维护直观本质共同体前提下,有

效绝缘于感性直观内容变化多样性导致的同类功能性诉求。在后一个

问题上,综合性在本质上是单一性的行为化说明,外在的行为统一特

征和联结形式是内在同一性特征的具体化。最后反思性也是单一性对

17
代现内容的抽象性要求的后续延伸,只有内容是反思性的,它才能承

担范畴代现的功能。

四、胡塞尔的自我批判

前面已经提到胡塞尔在1 911年《逻辑研究》第二版序言中对范

畴代现理论的自我否定。但甚至早在1 901年的“作者告示"中,在

归纳第六研究成果时,胡塞尔“跳过了"第七章,从第六章直接过渡

到了第八章,第七章范畴代现理论被匆忙贬低为以提出范畴直观概念

为目的的第六章的“补充说明”。14《逻辑研究》全集版的编者潘策

尔提醒我们注意,在《逻辑研究》的胡塞尔私人存本中,从第七章开

始到结束,与前六章相比,他的评论和旁注只有可怜的数条(Hua

XlX/1,LX.Cf.Hua XIX/2,91 6)。但明确的否定和缄默的省略都没有

交代胡塞尔本人对范畴代现理论犹豫和否定的原因。

在《观念I》的一个注释中,胡塞尔简要声明,“我在《逻辑研究》

中关于朴素直观和被奠基直观给出的不充分说明"是“仍然受到流行

心理学过多影响的"(Hua III,90)。这实际也是胡塞尔此前不明确态

度的一个注脚:并非范畴直观概念本身,而是承担阐释它如何奠基于

感性直观的范畴代现理论是有缺陷的,缺陷的原因在于理论的心理主

14当胡塞尔从第六章的叙述直接跳入第八章时,他简单说到“如果我们跳过致力于补充说
明的下一章(第七章)”(Hua XlX/2,782;259)。根据这一可疑的说法,图根特哈特用第八
章中所出现的似乎更可靠的“现时实行”概念解释范畴代现,以回避“心理联结”的方式,
他说,“范畴代现理论的积极要核”在于承认“范畴直观是受奠基性行为感性汇集制约的综
合的现时实行”(Der Wahrheitbegfiff bei Husserl und Heidegger,P.1 22)洛马指责
说,第八章更多出现的“现时实行”只不过是“直观行为”的同义词,它表达的意思“无任
何新意:”(“W0 lag der Fehler der Kategorialen Reprasentation零Zu Sinn und
Reichweite einer Selbstkritik Husserls”.PP.1 89—1 90)。
18
义倾向。

191 3年在第六研究改写完成情况下,胡塞尔在草拟的新版《逻

辑研究》序言计划中承认,伴随着“第一次突破"的通常是“新1日物

的交织”,其结果是“错误阐释”他自身的“企图的意义"和正确铺

设的研究路径(Hua XX/1,293—4),当他回顾那种顽固的“思维习

惯"时,他谈到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范畴直观的议题,什么是正确的范

畴直观问题模式和意图下的误导性阐释呢?只是在评论《算术哲学》

的集合概念时,胡塞尔意有所指地谈到始终“折磨”自己的怀疑是:

对于我而言,预设的框架是,一切直观物必须纳入‘物理的’或

‘心理的’之中,根据这一框架,它不能是物理的:因此集合概念通

过布伦塔诺意义上心理学反思产生,通过对聚合行为的“反思”产生,

正如同一性通过对设定为某物的行为产生一样。这样基数的概念不就

在本质上终究无异于只能通过行为反思给予的聚合概念了吗?(Hua

XX/I,295)

对于布伦塔诺,著名的意向性标准只是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

标志之一,另一个著名区分是,“心理现象只能通过内意识被看见,

而物理现象只能通过外感知被看见。’’15事实上,由于布伦塔诺没有

严格区分对象和内容,物理现象是意向性心理现象的感知内容,而心

理现象是伴随性的内感知内容。《算术哲学》中的胡塞尔无条件接受

了这一区分,在它的某个注释中,他声称自己是布伦塔诺“意向的内

存在"传统的忠实践行者(Hua XII 70n.)。在追溯“基数"和“多"

15
Franz Brentano,Psychologie vom empirischen Standpunkt,Band I,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1 973,P.1 28.
19
等概念的起源任务目标下,胡塞尔背弃数起源于物理现象的亚里士多

德传统,他认为,数起源于对心理联系的反思或内感知,而心理联系

是“意向的内存在”标准的新拓展领域,与物理联系不同,心理联系

不仅是无涉于元素内容的聚合连接(Kollective Verbindung),而

且作为严格布伦塔诺意义上的心理现象,它只能被内感知看见并通过

注意力而抽象。

这种聚合连接形成的总和是一种“统一性”,与康德和朗格相应,

胡塞尔也称聚合行动为综合行动,“我们诸概念的综合不在于内容中,

而在于特定的综合行动……。"(Hua XIl,42)个别内容通过心理聚

合形成总和,总和是综合行动形成的心理联系;不仅如此,“任何表

象的对象,无论是物理的还是心理的,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无论是否

通过感觉还是想象给予,都可以与任意多的每位他者统一在一起而成

为总和,并因之被计数,如特定的树木、太阳、月亮、地球;一种情

绪、一位天使、月亮和意大利等。"(Hua XII,1 6),心理联系因而是

无关于个别内容多样性的单一抽象形式;最后在严格遵循布伦塔诺关

于心理现象的内存在特征情况下,他也同时遵守了布伦塔诺关于心理

现象的内感知特征,他写道:“可被计数的内容可以既是物理的也是

心理的,但是数和一的概念却专门属于反思领域。’’(Hua XII,85),

胡塞尔的反思概念是典型的洛克术语,他赋予它布伦塔诺式的内感知

的含义,这为以下事实所证明,在《算术哲学》中胡塞尔总是将两者

混淆使用。

以上分析表明,《算术哲学》的心理联系和《逻辑研究》的心理


联结保持着理论上的血缘关系。在主要理论框架上,它们共同接受心

物现象划分上的或此即彼选择,维持着内在寻求范畴的心理起源努

力,并且以内感知或反思作为通达目标的主要手段。作为在基本特征

上的具体表现,心理联系的三个主要特征——综合性、单一性和反思

性被心理联结保留下来,并成为范畴代现理论架构的主要支点。胡塞

尔对《算术哲学》集合的自我批评完全适用于他未宣之于口的《逻辑

研究》范畴代现理论。

人们容易指责说,这种连续性断言忽略了《逻辑研究》反心理主

义的出发点所造成的文本断裂,并且实际在1 894年《意向对象》一

文就开始了。所以尽管《算术哲学》保留着心理主义框架,但认定它

支配着《逻辑研究》的范畴代现理论显然是夸大其辞。

确凿无疑,必须看到《逻辑研究》范畴理论在反心理主义问题上

的进步,而且反心理主义的主题势必会造成范畴代现理论的新变化,

导致不能在《算术哲学》的心理联系和《逻辑研究》的心理联结简单

划等号,但是这些新的区分并不足以使范畴代现理论摆脱心理主义框

架。

首先胡塞尔完全抛弃了注意力抽象理论。在《算术哲学》中,数

起源于内感知从总和中的注意力抽象,穆勒的注意力抽象理论和布伦

塔诺的内感知理论所形成的短暂联姻在《逻辑研究》中被粉碎。作为

唯名论的主要表现形态,这门学说的缺陷在于它从来没有试图回答这

样的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注意力”?(Hua XlX/1,1 64;1 68)同

时也在于对一个特征因素的关注并不取消它的个体性,因而一般之物

91
或种绝不能等同于主观体验内容中的特殊关注部分。

由此胡塞尔进一步批判了《算术哲学》中未能区分对象和内容的

模拟两可,他指出,范畴不是内容,“范畴之物绝不属于代现的感性

内容,而是必然属于对象,它属于对象不是因为其感性内涵”(Hua

XlX/2,1 04;1 77)。考虑到“联系’’一词的对象客观性,心理内容意

义上的“心理联系’’实事上为“心理联结"所取代。把范畴看成感性

体验的总和中的剥离物实际上仍没有超出把范畴看作为感性的统一

体范围。范畴起源于感性内容基础上的意向构成,而不是感性内容的

总和或其抽象。

最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几处文本中,胡塞尔以绝不含糊的语

气否定了内感知在范畴直观中的作用。主张逻辑范畴“通过心理行为

的反思而产生,也即产生于内感官的、‘内感知’的领域是一个“根

本错误的学说"(Hua XlX/2,668;1 40)。因为诸如一、多、数、存在、

原因等范畴决不能通过内感知而产生,通过能感知产生的只是感知、

判断、肯定或否定等“感性”概念,而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换而言

之,现在“总和的概念不是通过行为的反思而产生"(Hua XlX/2,668;

1 42),这不是对作为对象的行为的反思结果,而是行为给予的对象的

产物。不幸的是,行为对象和反思对象上的区分并没有成为思考其感

性相似者——直观内容根本差异的契机,在《算术哲学》的顽固影响

下,一阶内容和高阶内容所具有内容上的根本差异被匆匆抛弃,反思

性成了范畴代现内容的特征标志。

在反心理主义的旗号下,从范畴直观对象性范畴的角度看,胡塞

,2
尔确实把作为意向对象的范畴从感性内容或其感性统一体中解放了

出来,将之看作为立义意义对象构成的新成就,从而也实现了对《算

术哲学》旧心理主义意向理论的突破,但是从范畴直观自身的代现内

容角度看,上述批判充其量完成了对注意力抽象理论的驱逐,并未触

及实项性的代现内容本身,从而通过范畴直观的直观内容,《算术哲

学》心理联系的心理主义规定大致完整保留在《逻辑研究》的心理联

结理论,也即范畴代现理论中。

五、范畴代现理论的自我摧毁

如果说胡塞尔的自我批评表明,在基本方向上,范畴代现理论仍

受制于《算术哲学》心理主义残余的影响,那么本节的任务在于进一

步考察胡塞尔的范畴理论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揭示该学说隐含的未被

其本人发现的更大理论危局。

根据普遍性的直观代现机制,范畴直观同样是作为立义意义的质

料和作为代现内容的直观内容的统一。范畴直观的质料不可能是奠基

性直观诸质料的单纯集合,因而它是缺乏自身独有质料的独立直观行

为。但作为独立质料拥有者,范畴直观的高阶质料从何而来呢?胡塞

尔简单回答说,“这个新的质料……这个在它之中的新增生之物,是

奠基于基础行为的质料之中。”(Hua XlX/2,695;1 69)

前面已经提到胡塞尔范畴代现理论考察的基本结论,为了适应范

畴直观范畴形式的同一性,并有效隔绝范畴行为的多样性,胡塞尔有

意赋予范畴的感性相似者——其直观代现内容的单一性条件,在《算

'3
术哲学》中,心理联系的单一性通过它无涉于元素内容的抽象性实现,

而在《逻辑研究》中,心理联结的单一性首要通过它连接要素的抽象

性实现,作为必要的衍生条件,心理联结连接的不是奠基性行为的非

本质要素,而是奠基性行为“本质要素”,或者说“意向本质"。奠基

性行为的低阶代现内容~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它的无限变更的可能性

说明它们不属于奠基性行为的本质特征,也不满足心理联结单一性的

要求,心理联结只能建立于那些“超出它们的代现内容"的意向本质

之中(Hua XlX/2,702;1 77)。根据“第五研究”定义,意向本质无

非是质料和质性的统一体。难以设想奠基性行为的质性设定变化影响

到范畴行为的直观内容,正如无论我确信面前的三角形存在与否不会

影响到一般三角形的直观公理一样。因此胡塞尔的“意向本质”在这

里指的主要是质料,或者说立义意义。

因此麻烦开始出现,如果被奠基的行为的新质料和新代现性内容

都是奠基于奠基性行为的质料之中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是否只是奠基方式的不同?对此类问题胡塞尔从未给予丝毫回答。在

某处本该谈及心理联结奠基于质料之处,他却出人意料地过渡说,“我

们曾说,在所有的范畴行为中,被奠基行为的质料都奠基于奠基性行

为的质料之中。"似乎“属的体验”名义下,他把范畴行为的高阶代

现性内容和高阶质料混为一谈。(Hua XlX/2,704;1 78)

真正的棘手之处在于,既然在范畴直观中,无论是对高阶质料,

还是独立的代现内容,奠基性直观仅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提供低阶质

料,那么范畴直观无需以个别直观为基底。试着想象这样如下一种情

,4
形,如果奠基性行为不是直观行为,而是符号行为,由于符号行为在

本质上并不缺少质料,那么心理联结完全可以建立在符号行为的基础

上,这也就等于说,无论何种行为为范畴行为奠基,它都必定是一个

直观行为,换言之,它不需要任何直观行为为其充实,它在本质上就

是一个自我充实的行为。

因此在通常的思维中,例如我说,“这张纸是白的",那么看来我

并不需要特别的观看一张白色的纸,以便为“是"这一范畴概念或“这

张纸是白的"这一意指事态提供充盈。这一句话中纯粹的名称“白"

和“纸"就已经能使人们完成范畴直观的过程,更具体的说,朝向“白”

和“纸"空洞符号行为就足以为高阶范畴行为提供心理联结之联结对

象的质料,胡塞尔一再强调,心理联结是行为的连接,而非行为的代

现内容连接,没有任何理由将符号行为排除于此行为概念之列,它的

代现性内容的缺乏对心理联结的形成并未构成任何威胁。当我说出这

句话时,在我理解它的同时,尽管可能缺乏奠基性的直观,但范畴直

观的过程就已完成了;思维就是范畴直观,思考观念对象就是直观观

念对象。在范畴直观的领域中,意指和直观,符号行为和直观行为的

区别完全土崩瓦解。

胡塞尔提出范畴直观代现学说的初衷就是在范畴直观的范围内,

进一步维护符号行为和直观行为相区分,感知行为和想象行为相区分

的效力。在论述范畴代现时,他始终坚持在范畴行为领域区分符号行

为和直观行为的想法。例如在通常的算术判断中那里,人们以符号的

方式并且不带有对被判断事态的直观当下化而进行判断,胡塞尔评论

95
说:“然而恰恰在与单纯符号行为的比较中使我们获得了这样生动的

意识:在这些被奠基的行为里,如果没有本真的代现者,并且是在范

畴形式的代现者,事情便行不通;这个代现者使我们回忆起可能充实

的状况,回忆起直观行为为符号行为提供的那种‘充盈’……。”(Hua

XIX/2,700;1 74)范畴直观就是代现,即使奠基性直观的本真代现者

可以在范畴直观中立义为非本真的代现者,但范畴直观并不能建立在

缺乏本真代现者的符号行为之上。

但根据胡塞尔范畴代现理论的结果,在范畴行为自身内部,由于

它的独立质料和独立的代现性内容都来自于所联结的奠基性行为的

质料,它在本质上只能是一个为自身提供充盈的自我充实的范畴行

为。遗憾的是,第六研究理论上的荒唐结局具体体现于第一研究关于

观念直观的分析实践中。在第一研究中提到观念直观的几处,观念意

义来自于对赋义行为而非充实行为的观念直观,而那里赋义行为是表

述行为的同义语,因此观念直观的基础行为只能是空洞的表述。在第

二研究引论中,他甚至说:“含义和表述的关系就是红的种类和直观

的红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他也提到了奠基性直观,但这个奠基性直

观是什么呢?它仅是“被理解的表述的体验”(Hua xIx/],11 1:11 1)。

以至于在我说出“拿破仑"一词时,我就完成了观念直观,因为无须

对拿破仑进行想象或图画的观看,我单独体验着这个表述行为,并完

成对这个单独表述行为的观念直观。如同对质料心理纽带的内感知内

容取代了真实的代现性内容一样,对表述行为的内在感知替换掉了对

行为对象的感知,造成的结果是,表述即观念直观。自我充实理论在

,矗
实践上完成了自己的“白明性证明”。而自我充实导致的最终是理论

的自我摧毁。

从表面看,范畴直观代现理论的失败来自于寻求代现内容的失

败,这种失败在胡塞尔明确的自我意识中似乎来自于代现内容的心理

主义规定;在我们者眼里,它更多来自于范畴代现的自我充实后果反

映出的深层理论矛盾。。然而从胡塞尔理论发展路线上,它来自于立

义形式.代现内容模式应用的更大理论背景,随着范畴直观向本质直

观的理论转换,《观念I》中想象的自由变更提供了新的模式转换,此

后的反展如前所述,范畴含义的转变势必导致“观念直观”的基石再

次向发生现象学转变。
参考文献

Brentano Franz,Psychologie vom empirischen Standpunkt,Band I,

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1 973.


Heidegger Martin,Ⅵer Seminare,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 974.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the Time:Prolegomena,Theodore
Kisiel(tans.)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 985.
HusserI Edmund,Hua Ill/1:fdeen ZU einer reinen Phanomenologie
und phdnOmenofOg『Schen Philosophie. Erstes Buch: AIIgemeine
EinfOhrungen die reine Phenomenologie 1.Hrsg.von KarI Schuhmann.
Den Hague:Martinus
Nijhoff,1 976.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商务
印书馆,1 997年。
Hua lV:Die Krisis der europa『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je
transzendentale Phdnomenologie. Eine Einleitung fn die

plhdnomenofog『scIhe Philosophie.Hrsg.von Walter Biemel.Den Hague:


Martinus Nijhoff,1 954.
Hua XII:Philosophie der Arithmetik.Hrsg.von Lothar Eley.Den

Hague:Martinus Nijhoff,1 970.


Hua XVIll:Logische Untersuchungen.Erster Band.Prolegomena
zur reinen Logik.Hrsg.yon Elmar Holenstein.Den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75.
《逻辑研究》第一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Hua XlX/1:Logische Untersuchungen. Zweiter Band.
Untersuch ungen zur Phd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 Erkenntnis.Erster
Teil.Hrsg.von Ursula Panzer.Den Hague:Martinus
Nijhotf.1 984.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Hua XlX/2:Log『sche Untersuchungen. Zweiter Band.

Untersuchungen zur Phdnomenologie und Theorie der E;rkennfn『s.


Zweiter Teil.Hrsg.von Ursula Panzer.Den Hague:Martinus Nijhoff,1 984.
《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Hua XX/I:Log『sche Unfe,.sucIhungen.Erganzungsband.Erster
Tell.EntwOrfe zur Umarbeitung der V1.Unfersuc,1 ung und zur Vorrede for
die Neuauflage der Logischen Untersuchungen tSommef 19131.Hrsg.
yon Ulrich Melle.Den Hague:Martinus Niihoff,,2002.
Hua XXll:AufsfJtze und Rezensionen f7890.7 9 7 OJ.Hrsg.von B.

Rang.Den Hague:Martinus Nijhoff,1 979.


Saraiva Maria Manuela,f.’『magination selon Hussefl,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1 970.
Levinas E.,Th40de de『,intuition dans la ph6nom6nologie de Hussefl,
Paris:Librairie PhiIOsophique J.Vrin,1 994.
Lohmar Dieter,“WO lag der Fehler der Kategorialen Repr6sentafiOn零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New York:Routledge,2005.
Sokolwski Robed,The Formation of Husserl’S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The Hague:Madinus Nijhoff,1 970.
“HusserI’S Concept of CategoricaIIntuition”,in Dermot Moran
and Lester E.Embree(eds.),Phenomenology,V01.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Tugendhat Ernst,Der Wahrheitbegfiff bei Husserl und Heidegger,
Berlin:W.de Gruyter&CO,1 970.
个人简介:

陈志远,副教授, 1973年生,汉族,湖北红安人氏,祖籍江苏南京。

曾先后就读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外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8年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2007年6月进入中山大学博士后

流动站工作至今,2008年7月调入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任

职。

主要学术兴趣方向为现象学和康德哲学。个人专著为《胡塞尔直

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早期文本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论文译文多篇,代表性论文有《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康德

的第一版先验演绎》(载于《斯人在思——叶秀山先生七十华诞纪念

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440-462页), 《胡塞尔(逻

辑研究)的直观与意义》(载于《哲学研究》,3(2007):68—75)


寸。
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

“康德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哲学——三种解释的尝试”,载于《江苏行

政学院学报》,CSSCI,2008年第三期,第1 4到1 9页。

“现象学美学在中国”,载于《中国现象学和哲学评论第十辑——

现象学与政治哲学》,CSSCI,第285至292页。

“Chinese Aesthetics",in Handbook of 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Hans Rainer Sepp and Lester Embree(eds.),

Springer,20 1 0,PP.49—52.

“胡塞尔范畴代现的理论失败之谜’’,载于《哲学动态》,CSSCI,

201 0年第二期,第61至69页。

在站期间发表的论著:

《胡塞尔直观概念的起源——以意向性为线索的文本研究》,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9年八月。

31
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基金及承担的其它课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 “自我意识循环难题:从康德到海德格尔"

证书编号:200902351

32
在站期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

四川大学哲学系举办四川大学哲学系复系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地点

为四川大学文华活动中心,时间为2009年12月20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举办“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康

德著作全集》出版座谈会,地点为人大逸夫会议中心,时间为2004

年4月24日。
在站期间承担教学和/或工作情况:

以责任编辑身份协助合作导师完成了《中国现象学和哲学评论第十

辑——现象学与政治哲学》。

完成了“现象学美学在中国’’英中文稿的撰写工作。

主持了一个学期的《存在与时间》的读书班。

进行了胡塞尔全集第23卷《想象、回忆、图像意识》的翻译工作。

完成了发表科研文章的任务和申请科研课题的任务。

完成了其他的一些事务性工作。

除此以外,在站期间,能恪守职责,遵守协议,诚实守信,认真负责,

无无故擅自私离岗位现象发生。
后记
,目K】

抱着向倪梁康先生——我迷上现象学之后的精神导师——学习现象

学的简单愿望来到中大深造,我为此在原单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

出于各种原因我得深藏如此简单的动机,奇怪的是似乎经济上的说辞

比学习的愿望更能说动人心。来到中大以后,我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幽

雅的学校,从而一直度过了个人生命中恬居的两年,虽然主要时间是

自己看书学习,但是能感受到这里相对死寂之城特具的自由活力和南

国清新。而在上过的倪梁康先生的课上,最大的获益从来就不是知识

上的,而是明白学者不断改造丰富自己的使命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感谢中山大学给人生的两年美好烙印,感谢倪梁康先生的言传身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