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23/7/2 14:59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此文尝试探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内涵,第一部分先简说明、界定什么是结构主义
和后结构主义,明确一下概念。第二部分具体阐释解构是怎么运作的。

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虽然大家一直在说,但估计也并不是十分清楚。下面做一下对比分析:

结构主义者以语言学为模式,试图发展“语法”即作品诸要素的系统排列及其被拼合的可能性,以此
说明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意义;后结构主义者则审查统一模式为文本本身的运动颠覆的过程。结构主
义者相信系统的知识是可能的;后结构主义则声称,所指的唯一是这一知识的不可能性。

结构主义者乐观地构筑着纯理论的元语言,以求说明文本现象;后结构主义者则疑心重重地考究着
同一格局追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悖论,强调自己的著作并非科学,只是文本而已。

结构主义仿佛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术语,涵盖了种种吸收诸理论方法而忽略追索被研究作品“真正”含
义的批评活动。

因此,结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想。是坚信这些看似繁复杂多的文本后面有一
个潜藏的逻辑结构,一个在各种文本之内都能得到均衡阐释的东西。对结构主义最为普遍的怨言,
第一似是它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来统治文学,如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
义。第二,则是他放弃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主张一切阐释均等有效,威胁到文学研究生死攸关的
存在理由。

也就是说,像罗兰巴特这类的人无视作品的主题内容,而热衷于文字形式、代码和习俗惯例之间的
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或分崩离析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中
借用范畴的批评家古人幸免了形式主义之疚,却被斥为带着先入之见解作品:忽视作品的主题差
异,以求从中发现其学科中某一结构或系统的显现。

这样,结构主义批评家将目光从作品的意义及内涵或价值上一开,转向意义之所产生的结构。即使
语言学明白无误用来为阐释服务,鉴于它并不提供对句子的新的解释,相反试图描述决定语言学程
序的形式与意义的规范系统,这门学科的基本方向,依然是执着于结构,不以意义和关联物为作品
的渊源或者真理,而仅仅把它们视作语言游戏的效果。他们的文字以不同的方式,偏离了一个既定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33903725?source_id=1001 1/3
2023/7/2 14:59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意义的阐发和鉴赏,转而来深究文本与特定结构和程序之间的关系。语言和结构,而非作者的自我
与意识,成了阐释的主要渊源。

事实上,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争引来了这样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即对于文本本身究竟有
没有某种确定的东西存在?如果没有,那么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就
很成问题。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里究竟是什么,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
库,以至于读者永远不能全部占有它;是不是一个既定结构,留出些空白让读者填补;亦或是一系
列无定的记号,借此读者来一定结构和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当把意义看做阅读
的一个问题,看做运用代码和惯例的一种结果之时,这些故事渐而把文本当做洞见之源,暗示读者
必须认可文本的某种权威意味,以求从中学到点什么,哪怕他于文本和阅读中所得,反让他质疑文
本中的逻辑结构。所以结构主义本身有着深层次的问题,因为如果说结构对于一切文本的阐释是均
等有效的话,那么文本本身的意义便消解了。所以后结构主义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结构主义的“拨
乱反正”。

二,解构的哲学

解构一段话语,即是通过在文本中识认出产生了据说是论点、中心概念或前提的修辞活动,来表明
话语如何损害了它所维护的哲学,或为它奠定基础的诸等级对立命题。解构的历史由来已久,解构
是将事物内在逻辑推至极限,最终导致了其本身的分崩离析。下面以因果关系为例进行解构。

因果关系是我们这宇宙中的一个基本法则。假如不是事先认定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我们将无
法认识世界。但尼采认为这个因果结构的概念并非是某种天生使然的东西,而是种精巧的比喻或修
辞活动的产物。尼采举了一个例子。设想某人感到一阵痛楚,于是他去寻找原因。也许发现了一枚
针,于是设定一种联系,颠倒了知觉的或现象的秩序“痛……针”,而促生一种因果秩序“针……
痛”。我们是从果发生后去才去想象因。我们可以来与休谟、康德做对比分析。假设由两个现象,
现象A、现象B。比如黑球撞击白球,白球滚动。休谟认为我们充其量只是看到了两个事件的发
生,却并不知道这两者究竟有无联系。这与解构先承认因果关系的存在截然不同。

再看康德,康德第三组二律悖反,正题假设宇宙中有自由,即认为有超越于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
证明是: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变化,有果必有因,这样就可以推至于无穷,所以必须假设有自由因
作为变化的起点。其反题认为宇宙中根本无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发生,其证明是
假如自然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有自由,就有一个超越于因果性的自由因,那等于说这个自由
因本身不是为其它原因所产生,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因为自然中的一切不可能是没有原因
的。

假设一段因果序列A→B→C→D→………………那么是什么导致了A呢,势必会导致一个无穷序
列,导致了导致了A的东西;导致了导致了导致了A的东西…………永远找不到一个超出因果链条
的自由因。而如果把A定义为自由因的话,那么A本身就在这个因果链条中,同样颠覆了自身逻
辑。

康德是从它的反面来推断。假设因果关系是绝对的,跟解构很类似,都使其内部逻辑崩溃。但是康
德想证明的是因果、自由在理性上的永恒矛盾;解构则是承认因果关系,但是企图颠覆因对果的指
导,指出果才是中心。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解构因果关系,必须沿用因的概念来攻击因果本身。

再看两个很有趣的例子:射手跟农场主假说

射手"假说: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
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
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
律。

"农场主假说"则有一层令人不安的恐怖色彩:一个农场里有一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十一点来
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它也发现了
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火鸡们公布了这个
定律,但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因为射手每隔十厘米打靶,所以每隔十厘米才有一个洞。但是对于二
维生物来说他们只能观测到结果,永远推测不出原因。要么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杜撰一个,要么他们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33903725?source_id=1001 2/3
2023/7/2 14:59 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就当这个为世界的定律。事实上我们人类的世界同样如此。

再比如将石头扔向窗子。这时候我们会知道:因为石头砸向窗子,所以窗子破了。但是事实上,我
们的经验、感觉和知觉应该是是:窗子破了,是因为石头砸向窗子。因为我们经验得多了,才会得
出前一个句式。如果这个窗子是一个质量很高的窗子,如防弹玻璃,那么前一个句式毫无疑问就是
错的了。

解构主义的具体运作模式

1、解构是德里达开创的。事实上,如果要给解构颁发一个诺贝尔奖,评奖家们会发现他们的名单
会相当的长:德里达,本文提到的尼采、佛洛依德、康德都曾做过解构的努力,非直达柏拉图不
可。因此解构的历史可谓是相当的长。

2、第二个误区即德里达是在《柏拉图的药》中玩弄文字游戏。比如药pharmakon跟法尔马凯娅
pharmakeia的相近,以及药师pharmakos、蛊惑师pharmakeus之间的联系,看似有些牵强,事实
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药本身就包含有药剂和毒药等意思,在修思向王献上文字的时候,修思肯定
了文字的作用,而王则否定了文字,称之为虚假的东西。为了将文字比作某个东西,这种事物包含
着能治愈人的一面,也包含毒害人的一面。所以药是最合适的比喻,药这个隐喻不是随意的。如果
我们换一个比喻效果同样如此,之所以选择药,只是因为语言上的最简洁性。用德里达的话来说就
是这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我发掘它,是因为它有力且又经济地呈现了某种有分量的潜在结构,是
一种深层逻辑的征兆。

事实上,很多大师也质疑德里达的这方面罗蒂说:“有关德里达的著作,最令人吃惊的莫过于他爱
用多种语言的双关,儿戏化的词源学溯引,典故无处不在,语音和排印上也暗设机关”他们认为,
德里达文字的丑闻,是试图赋予“偶然发生的“相似性或联系以“哲学的”地位。“传播”了精子
(semen),种子(seeds)和语义特征。这些都是关于语言的偶然性事实,同诗有关,却非哲
学之普遍性话语的结果。

我们来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最永恒的二元对立莫过于男人和女人的对立,其中男性居于统治
地位,女人系由男人的肋骨所造,作为他的补充或“配偶”,女性是男性的补充,女性不是长有阴道
的人,而是没有阳具的人。佛洛依德对女性带有很强的偏见,他谈到妇女“承认”了被阉割的事实,
“发现”她被阉割了,以及她马上“认识”到男孩远为优越的器官等等。所以在英语词上man和woman
就是一种,女性不过是男性的附庸,是以男性为原型的不完美的再造。再比如说阅读和误读的对
立,在英语中是添了一个mis的前缀,显示了阅读对误读的支配地位。

所以说柏拉图的药非常重要,是运转在论点中的一种深层逻辑的征兆,即使这些特定的术语消失不
见,文本中的逻辑也会以其他方式显现自身。德里达把赌注下在语词身上,胸有成竹地调遣它们,
进而导向真正重要之物。

最后说一段从书上看来的一段很有文采的话作为结语吧:解构主义并无更好的真理观,它是种阅读
和写作的实践,与说明真理的努力中产生的困惑交相呼应。它并不提供一个新的哲学框架或解决办
法,而是带着一点它希望能有策略意义的敏捷,在一个总体结构的各个无从综合的契机间来回流
转。它在哲学的认真性中走进走出,在哲学阐说中走进走出。它虽然在一个松散芜杂的构架的内部
和周围耕耘,而不在一块新的地基上建构营筑,却依然试求粗声颠倒和移位的效果。对于解构和解
构主义现在可能无法评价,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也许再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回头看看,才能对
解构主义在历史上的影响做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推荐阅读:

广告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
京东

¥39.00 去购买

编辑于 2022-01-2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1459 评论 0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33903725?source_id=1001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