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 25 卷第 5 期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Vo

l.25No.5
2014 年 10 月   Tong
jiUn
  i
ver
sit
y Jou
rna
l Soc
ial
 Sc
ience 
Sec
tion Oct.2014

【德法哲学】

永恒在瞬间中存在
——— 论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实存论意义

孙周兴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文章主要从海德格尔的尼采阐 释 出 发,分 析 和 解 说 尼 采 “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 ”学 说 的 形 成、证 明


及意义,重点揭示该学说的实存论维度。文章认为,在 以 “神 性 ”为 标 志 的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的 “永 恒 ”和 “超 越 ”思
考终结之后,尼采关注“如何安顿个体此在 生 活 ”这 样 一 个 实 存 论 问 题,不 再 主 张 任 何 具 有 形 而 上 学 色 彩 的 谋
求永恒的超越论,而是采取了一条可以说“把瞬间永恒化”的路径———此即尼采永恒轮回说的意义。
关键词: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瞬间;实存论
中图分类号:
B516.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60(
2014)
05-0001-09

“轮回”之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一 点 都 不 陌 生,尤 其 在 佛 教 传 统 的 语 境 里,我 们 知 道 有 “六 道 轮 回”


之说,中国民间也有“转世”、“投胎”之类的普及版佛教轮回观念,可谓深入人心。 这是一种关于生命世
界的基本解释。我们也知道尼采对 于 东 方 佛 教 大 有 兴 趣,自 然 是 熟 悉 佛 教 典 型 的 轮 回 观 念 的。 那 么,
我们中国人最能理解尼采的“轮回学说”啰?果真如此么?———未必。①
当尼采发现他所谓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时,他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兴奋之情着实令人吃惊。 根据
尼采自己做的回忆,这个思想是他于 1881 年 8 月间形成的,当时他在位于瑞士上恩加丁山区的西尔瓦
普拉那(
Sil
vap
lana)湖东南面,一个叫苏尔莱( Sur
lei)的地方,有一天正 在 湖 边 散 步 呢,在 一 块 高 高 尖 尖
的巨岩旁边,突然灵光闪现,产生了 这 个 无 比 伟 大 的 思 想,赶 紧 掏 出 纸 来 记 下,还 加 上 了 一 句:“高 出 于
人类和时间 6000 英尺。”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思想乃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肯定公式”。②
这是尼采“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说 的 发 生 场 景。 有 这 么 玄 乎 吗? 我 们 要 问:尼 采 何 以 要 提 出 “相 同
者的永恒轮回”说?更要问:为 何 尼 采 如 此 看 重 他 这 个 “永 恒 轮 回 ”思 想 呢? 何 以 尼 采 能 够 把 “永 恒 轮
回”思想称为“最深邃的思想”、“最沉重的思想”、“思想中的思想”、“观察的顶峰”、“最高的肯定公式”等
等?尼采当时纠结和追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还有,尼采的“永恒轮回”与佛教的“轮回”说有关系
么?有何关系?有多大关系?

一 、永恒轮回思想之形成

如上所述,尼采自己说他是在 1881 年 夏 天 才 灵 光 一 现,突 然 冒 出 了“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思 想 的。


但根据海德格尔的研究,尼采似 乎 早 就 有 此“轮 回”观 念 了。1863 年 9 月 18 日,
19 岁 的 高 中 学 生 尼 采
写了一份“生平自述”,其结束语 如 下:“而 这 个 人 就 这 样 长 大 了,不 再 需 要 曾 经 缠 绕 着 他 的 一 切 了。 他
无需冲破这些桎梏,而是突然地,好 比 有 一 个 神 下 了 命 令,这 些 桎 梏 都 脱 落 了。 那 么,那 个 最 终 依 然 环

收稿日期:
2014-09-13
作者简介:孙周兴(
1963-),男,浙江绍兴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
① 国内关于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要 数 陈 君 华 博 士 的 博 士 论 文 《深 渊 与 巅 峰———尼 采 的 永 恒 轮
回学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② [德]尼采:《瞧,这个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章,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6 卷,第 335 页。
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绕着他的圆环在哪里呢?它是世界吗?是神吗?……”① 并且海德格尔发现,大约在 20 年以后,通过关


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尼采 对 这 个 关 于 环 绕 存 在 者 整 体 的“圆 环”的 问 题 做 出 了 回 答:“哦,我 怎
能不为永恒、不为婚礼般的环中之环———那轮回之环———而热血沸腾呢!”②
通过这个故事,海德格尔仿佛想告 诉 我 们:首 先,起 源 (He
rkun
ft)就 是 未 来 (
Zukun
ft),有 关 “永 恒
轮回”的思想早就在尼采那里埋下了种子;其次,思想家的内在心结总归是隐而不显的,是未必显白的,
而不显白处才是思想的真正动因。
在公开的文字中,尼采是在《快乐的科学》第 341 节(即该书第四部的倒数第 2 节)中第一次传达出
“永恒轮回”思想。这节被人们反复引用的文字如下:
最大的重负 。———假如在某个白天或某 个 黑 夜,有 个 恶 魔 潜 入 你 最 孤 独 的 寂 寞 中,并 且 对 你
獉獉獉獉獉
说:“这种生活,如你目前正 在 经 历、往 日 曾 经 度 过 的 生 活,就 是 你 将 来 还 不 得 不 无 数 次 重 复 的 生
活;其中绝不会出现任何新鲜亮色,而每一种痛苦、每一种欢乐、每一个念头和叹息,以及你生命中
所有无以言传的大大小小的事体,都 必 将 在 你 身 上 重 现,而 且 一 切 都 以 相 同 的 顺 序 排 列 着———同
样是这蜘蛛,同样是这树林间的月 光,同 样 是 这 个 时 刻 以 及 我 自 己。 存 在 的 永 恒 沙 漏 将 不 断 地 反
复转动,而你与它相比,只不过 是 一 粒 微 不 足 道 的 灰 尘 罢 了!”———那 会 怎 么 样 呢? 难 道 你 没 有 受
到沉重打击?难道你不会气得咬牙 切 齿,狠 狠 地 诅 咒 这 个 如 此 胡 说 八 道 的 恶 魔 吗? 或 者,你 一 度
经历过一个非常的瞬间,那当儿,你也许会回答他:“你真是一个神,我从未听过如此神圣的道理!”
假如那个想法控制了你,那它就会把你本身改造掉,也许会把你辗得粉碎。 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
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要它,还 要 无 数 次 吗?”这 个 问 题 作 为 最 大 的 重 负 压 在 你 的 行 动 上 面!
或者,你又 如 何 能 善 待 自 己 和 生 活,不 再 要 求 比 这 种 最 后 的 永 恒 确 认 和 保 证 更 多 的 东 西
獉獉獉獉
了呢?——— ③
海德格尔在引用了尼采这段文字 之 后 好 好 抒 发 了 一 段 感 慨:“这 是 对 一 般 存 在 者 令 人 恐 怖 的 总 体
状态的一个可怕展望。在此 哪 里 还 有 ‘快 乐 ’可 言? 难 道 不 是 相 反 地 开 始 了 一 种 惊 恐 么? 显 然 如 此。
獉獉
我们只需看一下紧接着的第 342 节(第 四 部 最 后 一 节)的 标 题 就 够 了。 这 个 标 题 叫 做:‘ Inc
ipi
t t
ragoe-

ia’[‘悲剧的起源’]。悲剧开始了。这样一种知识如何还能被叫做‘快乐的科学’呢?一个恶魔般的想
法,但绝不是一种科学;一种可怖的状态,但绝不是‘快乐的’状态!”④ 海德格尔显然高度重视尼采的这
段话,把它视为《快乐的科学》甚至后期尼采思想的核心命题。
尼采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之说,但却以“存在的永恒沙漏”以及个体不
断复现的微末生活等意象,传达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的精义。 有意思的是,尼采把他所谓“最大的重
负”还原为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要它吗? 还要无数次吗?
这种对生活/生命之意义的强力逼问令人吃紧,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就是一种不断重复,我们一次又一
次地吃喝拉撒睡,日复一日,直到死 亡 到 来,生 命 戛 然 而 止。 那 么,我 们 为 何 能 够 容 忍 这 样 一 种 毫 无 亮
色的、仿佛永无止境的、无聊而痛苦 的 重 复?这 就 又 回 到 了 尼 采 在《悲 剧 的 诞 生》中 讲 的 酒 神 狄 奥 尼 索
斯的老师昔勒尼的故事:活着最苦,最不美好,我们何以承受生命?
尼采把“最大的重负”与“悲剧的起源/开始”设为《快 乐 的 科 学》第 一 版(
1882 年)的 最 后 二 节,这 当

① 参看《我的生活———青年尼采的自传草稿》,美茵法 兰 克 福,
1936 年,转 引 自 [德 ]海 德 格 尔:《尼 采 》上 卷,孙 周 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第 269 页;参看[德]尼采:《著作集》,三卷本,
K.施 莱 希 塔 编,慕 尼 黑,
1956 年,第 3 卷,第
107-110 页。
②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最后一 节“七 个 印 记(或 者 肯 定 和 同 意 之 歌)”,作 于 1884 年,见 科 利
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4 卷,第 291 页;参看中译本,孙 周 兴 译,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2010 年。 第 300 页。 参 看 [德]海 德 格
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231 页;中译本,第 271 页。
③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见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3 卷,第 571 页。
④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239 页;中译本,第 280 页。
第5期 孙周兴:永恒在瞬间中存在 3

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他特别精心的计划的。在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个体生命是如此
无常、无聊、痛苦,然而,生命/存在 却 是 坚 强 而 快 乐 的,这 就 是 悲 剧 艺 术 提 供 给 我 们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慰
藉”:“所有真正的悲剧都以一种形 而 上 学 的 慰 藉 来 释 放 我 们,即 是 说:尽 管 现 象 千 变 万 化,但 在 事 物 的
根本处,生命却是牢不可破、强大而快乐的。”① 而在 《快 乐 的 科 学》中,尼 采 没 有 说 “生 命”(
Leben)或“此
在/人生此在”(
Das
ein),而是说“存在”(
Sen),说“存在的永恒沙漏”,但,其中传达的意思却是一致的。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被尼采当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核心思想,但是在书中,尼采说的是“存
在之轮”或者“存在之环”。在《查 拉 图 斯 特 拉 如 是 说》第 三 部 之“痊 愈 者”一 节 中,尼 采 如 此 写 道:“万 物
去了又来;存在之轮永远转动。万物枯了又荣;存在之年永远行进。/万物分了又合;同一座存在之屋永
远在建造中。万物离了又聚;存在之环永远忠实于自己。/存在始于每一刹那;每 个‘那 里’之 球 都 绕 着
每个‘这里’旋转。中心无所不在。 永 恒 之 路 是 弯 曲 的。”② 尼 采 这 段 话 意 味 深 长,是 他 对 于 存 在 者 之 总
体特征或者说世界图景的描写,这种描写显然具有形而上学性,然而,这种形而上学性却又具有非形而
上学性———其中所谓“中心无所不在,永恒之路是弯曲的”之类,可视为尼采的后哲学的哲学命题,后来
自然也成为以法国为主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根本主张。
比较令人奇怪的一点是,尽管尼采对“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说极为重视,视之为自己思想的最深、最
重的元素,但从《查拉图斯特拉如 是 说》以 后,特 别 是 在 计 划 中 的“哲 学 主 楼”《权 力 意 志》时 期 所 做 的 大
量笔记中,尼采却并没有特别地强调和张扬“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之说,偶尔提到这个标题,但并不对之
做细致的讨论。不过,正如我们已经 看 到 的,在 具 有 思 想 自 传 性 质 的 最 后 之 作《瞧,这 个 人》中,尼 采 却
又毫不含混地确认了“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在自己哲学中的地位。

二 、永恒轮回思想的证明

尼采是怎样证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的?我们知道,尼采不是一位善于证明自己思想的论辩
高手,况且,推论式的思想本身也不 是 尼 采 所 要 追 求 的,而 倒 是 他 要 放 弃 和 反 对 的。 如 前 所 述,尼 采 是
在 1881 年 8 月确实地形成他的“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思 想 的。 正 是 在 这 个 时 期 的 笔 记 中,尼 采 首 先 对
自己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进行了最早的论证。后来海德格尔根据尼采 1881 年 8 月以后的一组
笔记,对尼采有关永恒轮回思想的论证思路做了一次简明的梳理 ,把它概括为十个要点:③
1)尼采看到了什么 ?答曰:世界的总体特征 。

獉獉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獉
2)世界的普遍特征 是什么?答曰:“力 ”(
( Kra
ft)。
獉獉獉獉 獉
3)力是有限制的还是无限制的 ?力是有限制的 。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
4)力之本质有限性的内在后果表现为什么呢?因为世界的本质是力,而力本质上是有限的,

所以世界整体本身始终是有限的 。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5)从存在者整体的有限性不是可以推出存在者整体的持存能力和持存的局限性吗 ? 宇宙之

力并没有缩小和放大,这就意味着力是一种不断的“生成”,并没有一种力的平衡状态。
6)从世界的有限性必然得出 世 界 的 可 综 观 性。 但 事 实 上,存 在 者 整 体 对 我 们 来 说 却 是 不 可

综观的,因而是“无限的”。
(7)这种作为有限世界的宇 宙 之 力 在 哪 里 呢?在 哪 个 空 间 中 么? 按 照 尼 采 的 说 法,关 于 一 个
“无限空间”的假定是“错误的”。空间是有限制的/有限的 …… 只是一种“主观形式”而已。 …… 因

①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 卷,第 7 节,第 56 页;参看中译本,孙周兴 译,北 京:商 务 印


书馆,
2011 年,第 58 页。
② [德]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痊愈者”,
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4卷,
第27
2-2
73页;
参看中译本,
第20页。

③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04 页以下;中译本,第 359 页以下。
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此,空间是一个虚构的、想象出来的产物,作为这样一个产物,它是力和力之关系本身 的一个构成。
獉獉
(8)通常与空间并举的时间的情 形 又 如 何 呢? 与 空 间 的 想 象 特 征 不 同,时 间 是 现 实 的 。 同 时
獉獉 獉獉獉
与空间的有限性特征不同,时间是无限制的、无限的。尼采把这种现实的无限时间把握为“永恒”。
(9)对所有这些表示世界的名称,诸 如 力、有 限 性、不 断 生 成、现 象 的 不 可 数 性、空 间 的 受 限 制
性(有限性)、时间的无限性之类,我 们 现 在 必 须 回 溯 到 尼 采 用 于 规 定“世 界 的 总 体 特 征”的 那 个 主
要规定性,对它们作一种共同的 思 考。…… 尼 采 在《快 乐 的 科 学》中 说:“相 反,世 界 的 总 体 特 征 永
远是混沌。”①
10)世界混沌本身就是必然性 …… 这 个 世 界 整 体 之 存 在 的 基 本 特 征 被 尼 采 判 定 为 相 同 者 的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永恒轮回。
若把海德格尔的概括再概括一下,就 是 这 样 一 种 论 证 逻 辑:世 界 的 总 体 特 征 是 力,力 是 有 限 的,故
世界整体(存在者整体)是有限的,但又是力的不断生成,因而是不可综观的(从而是无限的),所以尼采
认为空间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所谓无限的就是永恒的,存在者整体在有限空间中的无限生成,此
即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我们看到,尼采甚至动用了“力”、“运 动”、“空 间”、“时 间”等 自 然 科 学 或 自 然 哲 学 的 概 念,以 及“能
量守恒定律”等科学原理,来证明自己的“永恒轮回”学说。对此,海德格尔曾设问:“从关于世界整体的
状态的命题中,我们必然可 以 推 出 关 于 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 的 命 题 ”,这 是 一 个 自 然 科 学 的 推 论 和 证 明
吗?海德格尔答道:不是。诸如力、有限性、无穷性、相同性、轮回、生成、空间、时间、混沌、必然性等等,
这些规定与自然科学毫不相干,相反,“自然科学倒是以诸如生成、空间、时间、相同性、轮回之类的规定
为前提的,而且必然地是以这些规定为前提的”。②
在这里,我们可能更愿意同意海德格尔的一个说法:“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不是一种学说,不是
一种科学理论,而是一种“信仰”。 这 方 面 我 们 有 尼 采 自 己 的 表 述 为 证:“这 个 思 想 与 信 仰 是 一 种 重 负,
这种重负与所有其他重力一道压迫着你,而且比所有其他重力更厉害。”③ 尼采又说:“未来的历史:这个
獉獉
思想将越来越获得胜利———而不信仰这个思想的人们,按他们的本性来讲最后必将绝种 !”④ “这个学说
獉獉
对那些不信仰它的人们是宽容的,它并没有一个地狱,也没有威胁。 谁不信仰,他的意识中就有一种 倏

忽易逝的 生命。”⑤ 如果我们把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理解为一种科学理论,甚至哲学学说意义上的思想,
獉獉獉獉
我们就很可能低估了尼采这个思想的意义。

三 、永恒轮回的实存论意义

那么,我 们 应 该 如 何 来 理 解 尼 采 所 谓 的 “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 ”(
die
 ewi
ge Wi
ede
rkun
ft de

Gl
eichen)?首先在字面上我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把德语的 ewi ge Wiederkunt译为我们汉语的“永恒

轮回” 难免有过多的佛教色彩,也许“永 恒 复 返” 永 恒 返 回”等 中 文 译 法 更 接 近 于 原 义 ⑥ ;二 是 我 们 不
, 、“
能把尼采使用的“相同 者”(
das 
Gle
iche)译 为 “同 一 者”,后 者 的 德 语 原 文 为 da
s I
den
tiche———简 约 说

来,“相同者”(
das 
Gle
iche)与“同一者”(
das
 Iden
tiche)的区别在于,前者包含着差异,是有差异的相 对

①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第 109 节,科利版《尼采著 作 全 集》第 3 卷,第 468 页。 值 得 注 意 的 是,尼 采 把 空 间 理 解


为“有限的”,而把时间理解为“无限”的,两者交织而成“混沌”。这个想法 确 实 够 “混 沌”的,因 为 通 常 人 们 总 是 在 一 个 方
向上来理解空间和时间的特性。
②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32 页;中译本,第 390 页。
③ ④ [德]尼采:1880-1882 年遗稿》,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9 卷,
《 143],第 496 页;
11[ 338],第 573 页。
11[
⑤ [德]尼采:1880-1882 年遗稿》,科利版《尼 采 著 作 全 集》第 9 卷,
《 160],第 503 页。 此 处 参 看 [德 ]海 德 格 尔:
11[
《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43 页;参看中译本,第 401-402 页。
⑥ 尽管如此,我们仍沿用“永恒轮回”译名,只为约定俗成之故。
第5期 孙周兴:永恒在瞬间中存在 5

的“同”,而后者则是形式/逻辑上的绝对的“同”。
关于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 说,学 界 可 谓 众 说 纷 纭,但 基 本 的 理 解 方 向 还 是 集 中 的。 最 常
见的理解方向是伦理的和形而上学/宇 宙 论 的,即 从 伦 理 角 度 与 形 而 上 学 角 度 理 解 尼 采 的 永 恒 轮 回 学
说。① 哲学家西美尔指出: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最可疑的现实意义存在于它的两个本质性的意义之间 ,
即伦理规整的意义与形而上学的意义。“尼采用这种思想使心灵的两种典型的和相互对立的基本动机
形成一个独特的统一:一种是对有限 者,对 具 体 的 被 限 定 者,即 对 已 发 生 者 的 形 式 规 定 的 需 求;另 一 种
是对无限者,对超越一切限制者,对失迷于无界限状态的需求。”② 西美尔在此所讲的两个基本动 机,既
可与康德的现象与本体、知识与信仰 之 分 相 沟 通,也 可 与 后 来 的 海 德 格 尔 所 主 张 的 形 而 上 学 的 两 个 路
向,即存在学/本体论 (
ont
olog
ia)与 实 存 哲 学/神 学 (
theo
log
ia)两 个 问 题 结 构 相 联 通。 在 海 德 格 尔 那
里,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 轮 回”学 说 被 定 位 于 实 存 哲 学/神 学 的 路 向 上,从 而 也 就 获 得 了 形 而 上 学 的
意义。
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两重根本意义,即伦理意义与形而上学意义,自然是此说中的应有之义,或者
说是从中容易生发出来的 意 义。 不 过,对 于 这 两 重 意 义 的 确 认 和 解 释,人 们 却 是 各 有 主 张、颇 多 分 歧
的。首先必须看到,所谓轮回学说的 伦 理 意 义,恐 怕 是 自 称“第 一 个 非 道 德 论 者”的 尼 采 本 人 所 不 愿 意
采纳的,但并不妨碍人们从伦理的 角 度 理 解 和 解 释 尼 采 此 说。 西 美 尔 就 说,“相 同 者 的 永 恒 轮 回”这 个
尼采最奇异的学说包含着高贵道德的责任感意识。③ 永 恒 轮 回 意 味 着 每 一 个 个 体 实 存 (此 在 生 命)都 是
永恒的,而如果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每 个 瞬 间 并 没 有 随 着 自 己 的 消 失 而 终 结,我 们 就 会 认 识 到 我 们 的 责
任。所以,在西美尔看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仍旧是对康德哲学的基本主题的一个解答 。 只不过,西美
尔说,尼采的解答与康德有所不同,“康德将行动引入横向维度,引入所有人相互并立中的无限重复,而
尼采则使行动向纵向维度延伸,它在同一个个体身上以没有尽头的先后顺序重复着———这符合康德对
行为后果的强调,也符合尼采对行动中直接表达的主体存在所作的强调。 但行动中的两种乘法都服务
于一个目的:消除行动只在现在、只在这里的展示所加给它的内涵的偶然性”。④
西美尔在此所做的康德 -尼采对照很有意思,他所提示的尼采学 说 中 的 责 任 感 却 不 是 对 他 人 的,而
是对自己的。不过,这种对自己的责任而非对他人的责任还能被叫做伦理吗? 抑或我们不如把它叫做
实存论?尼采的问题指向个体实存/此 在 的 意 义,而 没 有 寄 望 于 人 伦,使 个 体 此 在 寄 托 于 他 人 与 群 体。
有德语谚语云:
Einma
l i
stke
  i l,意思是“只 发 生 一 次 等 于 没 发 生 过”或 者“活 一 次 等 于 没 活”。 一 次
nma
性的生活轻如鸿毛,毫无分量,此即 米 兰·昆 德 拉 所 说 的“生 命 中 不 能 承 受 之 轻”。而 要 按 尼 采 来 说,就
不是 Ei
nma
l i
stke
  i l,而是 Ei
nma nma
l i
st l,甚至 Ei
nochma
  nma
l i
st  l,“一次就是再来一次”,甚
mehrma
至“一次就是多次”。尼采当 然 深 知 生 命 有 限 意 义 上 的 虚 无,但 他 更 愿 意 拷 问 的 是 当 下 个 体 生 活 的 担
当。在尼采的表达中,当下的“再来一次吗?”和“还要无数次吗?”成了生命中“最大的重负”。在一则作
于 1881 年春秋的笔记中,尼采写道:“关 于 你 意 愿 做 的 一 切 的 问 题:‘是 不 是 我 意 愿 做 它 无 数 次?’此 乃
最大的重负。”⑤ 在上引《快乐的科学》第 341 节 中,尼 采 同 样 提 出 了 “最 大 的 重 负”:“假 如 在 某 个 白 天 或
某个黑夜,有个恶魔潜入你最孤独 的 寂 寞 中,并 且 对 你 说:‘这 种 生 活,如 你 目 前 正 在 经 历、往 日 曾 经 度
过的生活,就是你将来还不得不无数 次 重 复 的 生 活;其 中 绝 不 会 出 现 任 何 新 鲜 亮 色,而 每 一 种 痛 苦、每
一种欢乐、每一个念头和叹息,以及你 生 命 中 所 有 无 以 言 传 的 大 大 小 小 的 事 体,都 必 将 在 你 身 上 重 现,
而且一切都以相同的顺序排列着……’”⑥

① 也有论者指 出 这 个 学 说 的 三 重 意 义 ,即 伦 理 意 义、宇 宙 论 意 义 和 政 治 意 义。 参 看 亨 宁·奥 特 曼 (Henn


ing
tmann)编:《尼采手册》,斯图加特,
Ot 2011 年,第 222 页以下。
② ③④ [德]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第 181、 177 页。
175、
⑤ [德]尼采:1880-1882 年遗稿》,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9 卷,
《 143],第 496 页。
11[
⑥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3 卷,第 571 页。
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在此“最大的重负”意义上的此 在/实 存 的 责 任(担 当)追 问,虽 然 它 也 可 能 甚 至 必 然 地 含 有 伦 理 的


向度和意义,但无疑地绝不只是单纯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思量,而更是超道德/非道德的,更是实存论
上的个体此在的意义追问。尼采必定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康德的区别,曾戏仿康德的道德律令来传达他
自己的“律令”:“……要这样去生 活,使 得 我 们 意 愿 再 度 生 活,而 且 意 愿 永 远 地 如 此 生 活!———这 乃 是
獉獉
我们在每个时刻都面临的使命。”①
除了尼采轮回学说的伦理含义外,不 少 论 者 还 关 注 尼 采 轮 回 学 说 的 宇 宙 学 含 义 或 形 而 上 学 意 义。
我们在上文关于尼采学说的证明中 实 际 上 已 经 提 示 了 这 个 维 度。 如 尼 采 下 面 这 段 话 是 经 常 被 引 用 的
证据:
宇宙之力的尺度是确定的 ,不是什么“无限的东西”:我们要提防此种对概念的放纵!因此,这
獉獉獉
种力的位置、变化、组合和发展的 数 目 固 然[是]极 其 巨 大 的,而 且 实 际 上 是“不 可 估 量 的 ”,但 无 论
獉獉獉獉獉
如何也是确定的,而不是无限的。而 宇 宙 万 物 在 其 中 施 展 其 力 量 的 时 间 却 一 定 是 无 限 的,这 就 是
说,力是永远相同的和永远活动着的……到此瞬间已经有一种无限流失了,也就是说,一切可能的
发展必定已经曾经在此。所以,瞬间性的发展必定是一种重演…… ②
尼采这番讨论固然有宇宙论的意 味,表 明 尼 采 对 于 一 般 意 义 上 的“科 学”或“知 识”持 有 开 放 态 度,
但若一味强调尼采永恒轮回 学 说 的 宇 宙 论/科 学 论 色 彩,可 能 会 掩 盖 这 个 学 说 的 真 正 动 机/动 因 (Mo-

ive)。我们认为,尼采永恒轮回说的真正动机是实存论的,与其说它有宇宙论的性质,倒不如说它具有
“实存论形而上学”的性质。其中 的 核 心 在 于 对 个 体 此 在 (
Das
ein)之 时 间 性 意 义 的 揭 示。 即 便 在 上 引
具有宇宙论色彩的关于永恒轮回学说的证明中,我们也看到,尼采最终把问题引向了“瞬间”。
尼采关于“瞬间”的思考主 要 可 见 于 他 的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如 是 说 》第 三 部 中 的 “幻 觉 与 谜 团 ”一 节。
这一节写的是查拉图斯特拉与侏儒的对话。当时两人站在一个被叫做“瞬间”的出入口,这是两条道路
的会合处,往回走是永恒,往前走也是永恒。查拉图斯特拉问侏儒:如果沿着其中的一条道路一直往前
走,越走越远,那么这两条道 路 会 永 远 背 道 吗? 侏 儒 答 道:“一 切 笔 直 者 都 是 骗 人,所 有 真 理 都 是 弯 曲
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③ 查拉图斯特拉则嫌侏儒“弄得太轻松了”,来了下面这番话:
看看这瞬间吧!从瞬间这个出入口 出 发,有 一 条 长 长 的 永 恒 小 道 向 后 延 伸:在 我 们 背 后 隐 藏
着一种永恒。/万物中可能 跑动者,难道不是已经跑过了这条路吗?万物中 可 能 发生者,难道不是
獉獉 獉獉
已经发生过了、做过了、跑过去了吗?/而且,如果一切已经在此存在过了:你侏儒对这个瞬间有何
看法呢?———难道这个出入口 不 是 也 一 定 已 经———在 此 存 在 过 了 吗?/还 有,难 道 万 物 不 是 如 此
坚固地纠结在一起,以至于这个瞬间吸引了所有 将来的事物吗?那么 ———它自身也是吗?/因为,
獉獉 獉獉
万物中可能 跑动者:也在这长路 上 出 去 ———还 必 定 再 次 跑 这 条 路!———而 且,这 个 在 月 光 下 爬 行
獉獉 獉獉 獉獉
的缓慢的蜘蛛,以及这月光本身,还 有 在 出 入 口 的 我 与 你,一 起 低 语,低 声 诉 说 着 永 恒 的 事 物———
难道我们全体不是一定已经在 此 存 在 过 了 吗?/———而 且 难 道 我 们 不 是 一 定 要 返 回 来,在 那 另 一
条路上跑,跑 出 去,跑 到 我 们 前 面,在 这 条 可 怕 的 长 路 上———难 道 我 们 不 是 一 定 要 永 恒 地 返
回吗?——— ④

① [德]尼采:1880-1882 年遗稿》,科利版《尼 采 著 作 全 集》第 9 卷,


《 161]。 西 美 尔 看 到 了 这 一 点,指 出:尼 采 的
11[
“整个学说都立足于教义式的律令:生命应当存 在! 因 此,尼 采 最 终 将 叔 本 华 看 成 是 他 真 正 的 哲 学 对 手 ,而 这 个 对 手 对
于他事实上是不可逾越的,因为此人恰恰否定上述前提,取代它的恰 恰 是 相 反 的 前 提:生 命 不 应 当 存 在! …… 尼 采 根 本
没有看到,他批驳叔本华学说所根据的正是叔本华所否定的一个教义式 前 提”。 就 此 而 言,西 美 尔 认 为 这 两 位 思 想 家 是
不可调和的,就好比人们在两个平行的平面上行走是永远不可能相交相遇的。 参 看 [德]西 美 尔:《叔 本 华 与 尼 采》,朱 雁
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第 186 页。
② [德]尼采:1880-1882 年遗稿》,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9 卷,
《 202],第 523 页。
11[
③ ④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幻觉与谜 团”,科 利 版 《尼 采 著 作 全 集》第 4 卷,第 200 页;参 看 中 译 本,第
201 页。
200、
第5期 孙周兴:永恒在瞬间中存在 7

应该说侏儒已经猜中了查 拉 图 斯 特 拉 的 想 法,即 所 谓 “一 切 笔 直 者 都 是 骗 人,所 有 真 理 都 是 弯 曲


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然则 为 什 么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却 对 侏 儒 大 为 不 满,说 他“弄 得 太 轻 松 了”呢?
原因在于,侏儒虽然猜到了永恒轮回学说,但并不真正知道个中真义,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那样,“真正
知道这个圆环中的圆环,恰恰意味着首先并且不断地克服在这个学说中表达出来的那个黑色可怕的东
西,那就是:如果一切都在轮回,那么,一切决断、一切努力和力求向上的意愿,就都是无关紧要的了;如
果一切都在兜圈子,那就没有什么是 值 得 的 了;于 是,从 这 个 学 说 中 就 只 会 得 出 厌 倦,最 后 就 会 得 出 对
生活的否定”。① 而关键还在于,侏儒蹲在一旁,作 为 旁 观 者 看 着 “过 去”与 “将 来”两 条 根 本 不 会 碰 撞 在
一起的道路,理解不了在“瞬间”这个“出入口”,两条道路碰在一起了。 质言之,侏儒理解不了“瞬间”意
义上的永恒轮回。只有置身于“瞬间”者,其行动才能深入到“将来”,同时把“过去”接受和肯定下来。
对于尼采在“瞬间”意义上的“永 恒 轮 回”思 想,海 德 格 尔 给 出 了 一 个 在 我 们 看 来 最 适 当、最 深 邃 的
解释:“永恒轮回学说中最沉重和最本真的东西就是:永恒在瞬间中 存 在 ,瞬间不是稍纵即逝的现在,不
獉獉
是对一个旁观者来说仅仅倏忽而 过 的 一 刹 那,而 是 将 来 与 过 去 的 碰 撞。 在 这 种 碰 撞 中,瞬 间 得 以 达 到
自身。瞬间决定着一切如何轮回。而这个最沉重的东西就是必须被把握的最伟大的东西,它对小人们
来说始终是锁闭着的。不过,小人们也存在着 ,他们作为存在者也总是轮回着。 他们是清除不掉的,他
獉獉獉
们归属于那个大逆不道和黑暗阴 险 的 东 西 一 边。 若 要 思 考 存 在 者 整 体,那 就 必 须 同 时 肯 定 这 个 东 西。
这一点使查拉图斯特拉感到毛骨悚然。”②“永恒在瞬间中存在”———这是海德格尔对尼采永恒轮回学说
的总结之言,而要理解这个思想,重 要 的 是 破 除“线 性 时 间 观”或“线 性 时 间 结 构”而 形 成 确 当 的 三 维 循
环涌现的时间观。
我们知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
1927 年)中形成了“曾在(
Gewe
senhe
it)—当前(
Gegenwa
rt)—
将来(
Zukun
ft)”的此在时间性思想。那么,海德格尔的此在时间性受到尼采轮回学说的影响了吗?尽管
没有明显的文献表明,海德格尔在前期(
1930 年前)讨论过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甚至连尼采这个名字
也极少被海氏提及,但我们仍旧可以认为,海德格尔主要在《存在与时间》中表达出来的以“当下/当前”决
断、不断“重演”为核心的三维时间性思想,是与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相贯通的。海德格尔在《尼采》书
中讲道:“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中的永恒性是尼采要求我们思考的;这种 永恒性的时间的时间性乃是人置身
獉獉
其中的时间性。首先是人而且———就我们所知———只有人才置身于这种时 间 性 中,因 为 人 在 向 将 来 展
开、保存曾在之际塑造和承受着当前。”③这番表达当然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后做的,但足以让我
们看到尼采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与前期海德格尔实存论时间观之间的一脉相承之处,或者,至少
让我们看到,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何以只有在实存论路线上才能得到理解和解释。
这里还需要补充说说“瞬间”。“瞬 间”对 应 的 德 语 是 Augenb
lick,字 面 上 的 意 思 是 近 于 中 文 的“眼
睛一眨”、“一刹那”、“当下”。而与之对应的希腊词语应该是 Ka
iros,后者更多地有“契机”、“时机”的意
思。希腊人用 Chr
onos和 Ka
iros两个词语来表示时间,前者是计量的时间,是线性的时间,而后者则是
恰当的“时机”。当希腊人发觉现在正是做某事的恰当时刻,时机已经充分成熟时,他们说的是 Ka
iros。
由 Ka
iros传达的时间不是 线 性 的 现 在 之 流,而 是 系 于 实 际 处 境 和 形 势 中 的 实 际 发 生 和 涌 现 的 机 缘。
“一个契 机 (
Kai
ros)是 某 种 新 东 西,它 还 隐 蔽 在 将 来 中,但 又 已 经 突 入 当 前 之 中。”④ 如 若 从 Ka
iros(契
机、时机)意义上来了解“瞬间”,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尼采和海德格尔所阐发的过去和将来碰撞在
一起的时机化的“瞬间”。

①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275 页;中译本,第 324 页。
②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278 页;中译本,第 327 页。
③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18-319 页;中译本,第 376 页。
④ [德]克劳斯·黑尔德:《海德格尔通向实事本身之 路》,见 黑 尔 德:《世 界 现 象 学》,孙 周 兴 编,倪 梁 康 等 译,北 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第 130 页。
8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5 卷

四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根据海德格尔的著名解释,尼采的 形 而 上 学 哲 学 的“主 楼”轮 廓 显 得 格 外 清 晰 了:“权 力 意 志”说 的


是存在者的“什 么 ”(Wa
s),即 要 解 决 形 而 上 学 的 “本 质 ”(
ess
ent
ia)问 题;有 了 “什 么 ”,还 得 有 “如 何 ”
e)之解,尼采的第二个大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代表的就是这个“如何”,即存在者整体的在场方
(Wi
式,也就是尼采对于“实存”(ex
ist
ent
ia)问题的形而上学解答。如此,尼采哲学便被纳入欧洲 -西 方 形 而
上学传统的问题结构之中,成就形而上学的最后形态。①
一切存在者都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永恒生成,然而,提高和生成是以保
存为前提的,或者更应该说,提高与保存是一体的,要不然,权力就会无限地泛滥。这就是说,权力本身
必须为自己设定提高与保存一体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尼采称之为“价值”,也称之为“支配性
构成物”,即科学(认识)、艺术、政治、宗教等———实际上就是权力意志的价值表现形态。如果权 力 意 志
既永恒生成,又在其形态(支配性构成物)方面受到限定,从而是有条件的,那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作为
权力意志的存在者整体就必须让“相同者”重新出现,而且相同者的轮回必须是一种永恒的轮回。② 有了
“永恒轮回”说,尼采的世界解释已臻极致。所以,尼采称他的永恒轮回说为“观察(沉思)的顶峰”:
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是最高的权力意志。…… 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 世
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③
“存在”(
Sen)与“生成/变易”(We
i rden)的关系问题 是 欧 洲 哲 学 史 上 自 始 就 出 现 的 恒 久 课 题,从 巴
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就开始了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辩。尼采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赫拉克利特主义者,但
对“生成/变易”问题的解决,尼采自有个性。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的著名主张是万物皆流,所谓“人不
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 流 在 不 断 流 变,我 们 不 可 能 踏 进 同 一 条 河 流。 尼 采 在 此 也 来 了 一 次
他惯用的颠倒手法。在“查拉图斯特拉”时期的一则笔记中,尼采却回应道:“我教你们对永恒之流的解
脱:这条河流总是一再流回到自身之中,而你们总是一再作为相同者踏入同一条河流。”④ 那么,尼 采 是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啰?尼采自称要教“对永恒之流的解脱”,这仍旧是对线性时间性意义上的永远流变
的反对,但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生成/变易,而是要“把生成(We rden)作为生成保存下来,但却要把持存性
置入生成 之中,以希腊方式来理解,就是要把存在( Sen)置入生成之中”。⑤

獉獉
存在者整体乃是永恒的生成/变易之 流,而 相 同 者 的 轮 回 正 是 这 种 生 成/变 易 的 特 征;尼 采 进 一 步
说:“你们总是作为相同者踏入同 一 条 河 流”,已 然 把 个 体 此 在 的 瞬 间 时 机 性 决 断 带 入 思 考 了。 在 这 方
面,我们认为还是海德格尔总结得好:“只有当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在虚无主义和瞬间意义上得到思考之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獉 獉獉 獉獉 獉獉 獉獉 獉獉 獉 獉獉 獉
际 ,它才真正得到了思考 。而在这样一种思考中,思考者本身就进入永恒轮回的圆环之中了,但却是以
獉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① 海德格尔的上述解释路径和框架有力地刺激了 20 世纪的尼采哲学研究,虽然也不乏反对者,但至少是开启 了 严
肃的尼采哲学研究路径。
② [德]海德格尔:《尼采》下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257 页;参看中译本,孙周兴译,北京:商 务 印 书 馆,
2010 年,第
977 页。
③ [德]尼采:《权力意志》上卷,科利版《尼采著作全 集》第 12 卷,
7[54];参 看 中 译 本,孙 周 兴 译,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
2007 年,第 359-360 页。
④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65 页;中译本,第 428 页。 在 另 一 处 尼 采 又 说:“你 们 别 惧 怕
万物之流:这条河流返回到自身之中:它本身不仅仅两次流动。/一切‘曾 是’又 变 成 ‘现 在 是’。 过 去 咬 住 了 一 切 将 来 的
尾巴。”参看[德]尼采:《
1882-1884 年遗稿》,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0 卷,
4[85],第 139 页。后来海 德 格 尔 的 此 在 时
间性理解差不多接近于尼采这里揭示出来的时间观了。
⑤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365 页;中译本,第 429 页。
第5期 孙周兴:永恒在瞬间中存在 9

这样的方式,即:思考者也参与了对这个圆环的争取和决断。”① 海德格尔在此点出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
两大要点:一是这个思想的动因乃在于克服虚无主义;二是这个思想的着眼点是“瞬间”,以永恒轮回为
特征的生成/变易之流不再具有线性 时 间 特 征,而 是 被 落 实 于“瞬 间”,而 对 于 行 动 者(个 体 此 在)来 说,
当下瞬间的时机性决断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快乐的科学》第 341 节提出 的 难 题———“对 你 所 做 的 每 一 件 事,都 有 这 样 一 个 问 题:‘你 还 想
要它,还要无数次吗?’这个问题作为最大的重负压在你的行动上面!”———尼采现在以“永恒在瞬间中”
这样一个永恒轮回学说来加以解答。貌似高超空洞的“永恒轮回”之说,实质上却是指向个体此在的当
下存在。尼采仿佛是想“教”我们:你 应 当 如 此 这 般 地 生 活 在 每 个 瞬 间 中,并 且 相 信 每 个 瞬 间 都 是 永 恒
的,是永恒轮回的。
个体此在当下瞬间的时 机 性 决 断 原 是 一 种 创 造。 “我 不 想 要 生 活 重 复 。 我 如 何 承 受 生 活? 去 创
獉獉
造。什么使我经受住这景象?对肯定 生命的超人的洞察。我已尝试了对生命本身 的肯定———啊!”② 尼
獉獉 獉獉
采这里用的动词“去创造/创造着”( Scha
ffend)是一个现在分词,强调正在进行中。 至此,尼采的核心思
想“权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 回”与“超 人”已 经 达 到 了 统 一,统 一 于 个 体 此 在 的 基 于 时 机 性 决 断 的
创造性活动;这时候我们方得以理解,尼采后期为何重归艺术,思考“作为权力意志的艺术”。
作为宣布“上帝死了”的反形而上学家,尼采自然再也不能赞同和主张任何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谋
求永恒的超越论。那么,在以“神性”为 标 志 的 传 统 形 而 上 学 的“永 恒”和“超 越”思 考 终 结 之 后,如 何 安
顿个体此在的生活?———毕竟,个体此在 依 然 面 临 那 “最 大 的 重 负”。 尼 采 采 取 了 一 条 可 以 说 “把 瞬 间
永恒化”的路径,亦即海德格尔所 总 结 的“永 恒 在 瞬 间 中 存 在”。萨 弗 兰 斯 基 用“内 在 性”与“超 越 性”来
表述我们这里指出的问题,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要这样来发挥效用:“为了内在性而保持超越的
力量,或者,如查拉图斯特拉宣告的 那 样:对 大 地 保 持 忠 诚。”③ 的 确,尼 采 的 难 题 恐 怕 就 在 于:如 何 在 内
在论与超越论之间走出一条新路?这 不 只 是 尼 采 的 难 题,显 然 也 是 后 尼 采 的 欧 洲 思 想 家 的 共 同 难 题。
我曾经把它表述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④

The 
Ete
rna
l An
ima
ted 
att
 he 
Momen

- On
 th
e Ex
ist
ent
ial
 Si
gni
fic
anc
e o
f Ni
etz
s e’
ch s 
Ret
urn 
oft
 he 
Ete
rna

SUN  Zhou-xi
ng

Scho
ol 
of 
Human
iti
e ,
s Tongj
i Univer
sity,Shangha
i 200092,Ch
ina)
Abst
ract:This pape
r tr
ies
 toi
 nt
erpretand 
  analyzet
 he
  impl
ica
tions o
f Nietz
sche’s 
doctr
ine of“the

ternal
 re
turn o
f thes
  ”
ame from the 
perspe
ctive o
f Heidegge ,
r part
icula
rly
 from h
is ex
ist
enti
al po
int
of
 vi
ew.Af te
r the endi
ng of
 d iv
ini
ty as
 the emblem of e
tern
ity and t
rans
cendence i
n the ve
in of

radi
tiona
l me
taphysic ,
s Ni
etzschet
 urned
 to
 theex
  i
stent
ialque
  s
tion o “
f how ani
 ndiv
idualc
 an manage

o se
ttle 
his 
or 
herda
  i
lyl
 ife”,stoppedt
 o pay 
attenti
on to
 thei
 ssue 
of s
e ek
ing t
ranscendenc
e aimed 
at

terni
t ,
y and st
art
ed t
o take up
 the st
rategy o
f anchori
ng the
 eterna
l animated 
att
 he momen t.Int
 he
au
t r’
ho s 
opi
nion,t
his
 is 
wha
t t phr
he  ase“
ete
rna
l r
eturn 
oft
 he
 same”a
ctua
ll me
y  ans.
Ke
y wo
rds:ph
il o
osophy f 
Nie
tzche; wi
s llo
 f  r; t
powe hee
 te
rna
l r
eturn 
oft
 he
 same; t
he 
momen

ex
ist
ent
ial
ism (责任编辑:曾   静)

① [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斯图加特,
1998 年,第 401 页;中译本,第 469 页。
② [德]尼采:1882-1884 年遗稿》,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 10 卷,
《 4[81],第 137 页。
③ [德]萨弗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卫 茂 平 译,上 海: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 年,第 267 页。 在 此 上 下 文 中,
萨弗兰斯基又指出:“对尼采来说,人类此在的勇气和游戏性,随着上 帝 之 死 而 变 得 显 明。 而 一 个 具 有 力 量 和 轻 松 愉 快 、
能够进入总是相同的世界游戏中的人,才是一个超人。尼采的超越指着这个方向:游戏作为存在的基点。”
④ 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