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9 年 12 月 湘南学院学报 Dec.,

2019
第 40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40 No.6

海德格尔的“栖居 ”之思
牟方磊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 “栖居”指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是在“栖居与物”“栖居与筑造”这两重关系框架中来言说“栖
居”。前者意在揭示栖居、物与世界的本质关联: 栖居乃是逗留于物,物物化世界,终有一死的人逗留于物而栖居于世
界。后者意在破除目的—手段模式之迷障,以“揭示”栖居与筑造的“本质性关联”: 栖居与筑造共属一体,密不可分,
栖居即筑造,筑造即栖居。“筑造”本质上是一种“有所带出的生产”,而“作诗”则是一种突出的生产类型: 让“天地神
人四重整体”显现于“物”( “形象”) ,栖居始终是终有一死者在“物”那里的“逗留”,栖居本质上便是诗意的。
关键词: 栖居; 物; 筑造; 作诗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 / j.issn.1672-8173.2019.06.010

“栖居 ”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题之一,其论 间》角度来看此命题,会更易理解: 此在的本质在于生


述“栖居”的文章包括《筑·居·思》《物 》《“…… 人诗意 存; 生存的本质是操心; 操心由被抛、寓世、先行三环
地栖居……”》《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等。 这一“诗 节构成; 寓世包括操劳 ( 逗留于物 ) 和操持 ( 逗留于
化哲学”俘获了大量无处皈依的现代心灵,海德格尔 人) 两类; 可见,逗留于物是人之存在的基本构成环节
自身的诗化生存实践也助推了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 之一。海德格尔后期的“栖居 ”之思实与前期《存在
与接受。首失需明确的是,海德格尔的“栖居 ”不同 与时间》中的“此在分析 ”具有承继关系,换句话说,
于通常意义上的“居住 ”,后者指人类“占有居所 ”的 “栖居”之思源于“此在分析”。
行为,而前者则指“人的存在方式”: “栖居乃是终有 其次,运用词源分析法,发掘出“逗留 ”的深层意
[1]156
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虽然“栖居 ”不 涵乃是“保护 ”( Schonen) : “栖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
[1]156
同于“居住 ”,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在内涵上没有任何 护” 。海德格尔通过倾听“语言的呼声 ”,领会出
相关之处,在下述两点上二者是相同的: 一是都离不 “逗留”之为“保护”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是“防止
开“物”,不管“栖居 ”还是“居住 ”都需要“居所 ”; 二 ……受损”,二是“使 …… 自由”: “保护 ( Schonen) 本
是“居所”都需要被“筑造 ”。 海德格尔正是在“栖居 身不仅在于,我们没有损害所保护的东西。 真正的保
与物”、“栖居与筑造 ”这两重关系框架中来言说“栖 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保留某物的
居”的。 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
中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
一、栖居与物 [1]156
( 即 einfrieden) 的时候。” 所谓“逗留于物”首先是
海德格尔之所以在“栖居与物 ”这一关系框架中 “保护物的本质”: “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 始
思索 栖居”,意在揭示栖居、物与世界三者的本质关
“ 终处于自由( das Frye) 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
[1]156
联。其具体思路如下: 在其本质之中。” 进而则是“保护天地神人四重整
首先,海德格 尔 断 言“栖 居 ”乃 是“逗 留 于 物 ”: 体的本质”: “在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和护
[1]159
“栖居始终已经是一种在物那里的逗留 。” 上文已 送终有一死者的过程中,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四
[1]159
提到,海德格尔所言之“栖居 ”乃“终有一死者在大地 重保护。保护意味着: 守护四重整体的本质。”
上的存在方式 ”,由此可以明确: “终有一死者 ”之存 再次,阐明之所以说保护物就是保护四重整体,
在始终已经是一种在物那里的逗留。 从《存在与时 是因为物“聚集”四重整体。 海德格尔对物之本质作

收稿日期: 2019-05-16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青年项目( 15YBA290)
作者简介: 牟方磊( 1984—) ,男,辽宁喀左人,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文艺学、艺术学理论。

· 47 ·
湘南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12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了全新思考,在《艺术作品的本源 》中,他讨论了西方 的载体”等,相反,人们却 必 须 从 关 系 的 角 度 思“有


历史上流行的三种关于物性的规定 : 物是特征的载 用”的“人造物”之本质,如果撇开其“何所来”“何所
体、物 是 感 觉 多 样 性 的 统 一、物 是 具 有 形 式 的 质 用”“承用者”“利用者 ”,那么一件“用具 ”也就不成
[2]7-17
料 ,他认为这三种流行的关于物的规定都无助 其为“用具 ”了,也就是说动态性和关系性正是“用
于人们去发现物之本质,它们的共同问题在于仅从 具”的存在本性,这种动态性和关系性在一般的“用
“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者 ”角度“究 ”物之本质,而未能 具”这里体现为“指引”( 《存在与时间 》) ,在更高级
从“动态的关联的存在( 真理) 与存在者的区分 ”角度 的用具如“艺术品”这里则体现为“固定”( 《艺术作品
“思”物之本质。 在《筑·居·思》《物 》等文章中,海德 的本源》) 、“聚集”( 《物》) 。
格尔一反常理、语出惊人,直接将“物 ”称为“聚集 ” 海德格尔以“聚集 ”命名“物 ”,从两方面颠覆了
( Versammelung) ,物物化聚集四重整体: “按照我们德 传统的关于物之本质的规定: 其一,以动态本质观颠
语中的一个古老 词 语,聚 集 ( Versammelung) 被 叫 作 覆了静态本质观,不应说“物的本质是什么 ”,而应说
“物”( thing) 。桥是一物———而且是作为前面所述的 “物如何成其本质 ”,海德格尔刻意将本质、物等名词
[1]161
对四重整体的聚集。” “物如何成其本质呢? 物物 动词化为“成其本质”“物化 ”,其用意亦在此; 其二,
化。物化聚集。在居有着四重整体之际,物化聚集着 以关系本质观颠覆了实体本质观,不应从单个物本
四重整体的逗留 ( Weile) ,使之入于一个当下栖留的 身,而应从物与四重整体的关系 ( 物聚集四重整体 )
东西 ( ein je Weiliges ) ,即: 入 于 此 一 物,入 于 彼 一 角度思考物的本质。
[1]181
物。” 第四,阐 明“物 通 过 设 置 空 间 聚 集 四 重 整 体 ”。
那么,是否所有的“物”都能够“聚集”四重整体?
海德格尔认为,物是“以那种为四重整体提供一个场
在《物》一文的结尾,海德格尔说: “柔和的是这样的
所( Sttte) 的方式聚集着四重整体。但只有那种本身
物: 壶和凳、桥和犁。但树木和池塘、小溪和山丘也是
是一个 位 置 ( Ort) 的 东 西 才 能 为 一 个 场 所 设 置 空
物, 也以各自的方式是物。苍鹰和狍子、马和牛,也是 [1]162
间。” 也就是说,成为位置的物以设置空间的方式
物, 每每以自己的方式物化着。每每以自己的方式物
聚集四重整体。 当然,这里的“空间 ”是海德格尔意
化之 际,镜 子 和 别 针、书 和 画、王 冠 和 十 字 架 也 是
[1]191 义上的: “‘空间’一词所命名的东西由此词的古老意
物。” 这里的“物 ”包罗广泛,类型齐全,既有“器
义道出。空间( Raum) ,即 Rum,意味着为定居和宿营
具”,也有 “自然物”和“艺术品 ”,这说明海德格尔认 [1]162
而空出的场 地。” “诸 空 间 ”是 被 成 为“位 置 ”的
为所有的“物”都能够聚集“四重整体 ”。但纵观其整
“物”所设置的“本源性空间 ”,通常所说的在数学上
个思想历程,却发现,海德格尔所列举的“物 ”例都不
被设置、纯 粹 延 展 的“这 个 空 间 ”就 奠 基 于“诸 空
是与人无关的“自然物”,而是“人造物 ”( 器具和艺术
间”①: “我们可把这种在数学上被设置的空间称为
品) : 在《存在与时间 》时期,此在“寓于物 ”之“物 ”是
‘这个’空间。但在此意义上的‘这个’空间并不包含
处于“上 手 状 态 ”( Zuhandenheit ) 的“用 具 ”( das
Zeug) ,如锤子、钳子、刨子、鞋、针、汽车转向灯等,到 诸空间和场地 ( die Rume und Pltze) 。 我们在其中
了中后期,海德格尔所言之“物 ”则是“艺术品 ”( des 找不到位置,也即找不到桥这种物。 恰好相反地,在
Kunstwerkes) ,如《艺术作品的本源 》中梵高的油画, 由位置所设置的诸空间中,总是有作为间隔的空间,
[1]164
迈耶尔的诗,希腊神庙,《筑·居·思》《物 》《“…… 人诗 而且在这种间隔中,又有作为纯粹延展的空间。”
意地栖居 ……”》中的桥、壶、农家院落,以及荷尔德 成为位置的物以设置空间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
林的诗等。这很容易给读者造成错觉,好像在海德格 四重整体”,这样“世界”便“发生”了。 后期海德格尔
尔那里能够聚集四重整体的“物 ”是“人造物 ”而非 的“世界”已不是《存在与时间》中指归于“此在”的一
“自然物 ”,如 何 来 解 释 这 一 现 象? 联 系 上 文,可 以 元的“因缘整体性 ”,也不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中二
说, 海德格尔此举意在引导人们不要从静态的孤立的 元的“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 ”,而是“天地神人的四
“存在者”角度“究 ”物之本质,而应从动态的关联的 方映射游戏 ”②: “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
“存在与存在者之区分 ”角度“思”物之本质。遵从传 映射游戏,我们称之为世界。世界通过世界化而成其
[1]188
统形而上学思维 ( 遗忘存在专注存在者 ) ,人们很容 本质。” “物 居 留 四 重 整 体。 物 物 化 世 界 ( Das
易将一个“无用”的“自然物”抽离关系,使其静态化、 Ding dingt Welt) 。每一个物都居留四重整体,使之入
孤立化,从而就物自身究物之本质,如认为“物是特征 于世界之纯一性的某个向来逗留之物 ( ein je Weilig-
· 48 ·
牟方磊: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1]189-190
es) 中。” 留”于“物”,人与“诸空间 ”的贯通亦需要“物 ”,即人
海德格尔认为,“物 ”为“四重整体 ”设置“空间 ” →物←空间: “在这些作为位置的物的本质中,包含着
的方式是双重的: “位置在双重意义上为四重整体设 位置与空间的关联,但也包含着位置与在位置那里逗
[1]163
置空间。位置允纳四重整体,位置安置四重整体。 这 留的人的联系。” 正因此,“物 ”便成为人之栖居
两者,即作为允纳的设置空间和作为安置的设置空 的“居 所”: “作 为 这 种 双 重 的 设 置 空 间 ( Einr ä
[1]167
间,乃是共属一体的。” “位置允纳四重整体 ”意 umen) ,位置乃是四重整体的一个庇护之所 ( Hut) ,或
为位置让四重整体到来,防止其受损,“位置安置四重 者如同一 个 词 所 说 的 那 样,是 一 个 Huis,一 座 住 房
整体”意为位置使四重整体自由,让其保留自身之本 ( Haus) 。此类位置上的这样一种物为人的逗留提供
质,二者共属一体,与前文所言的“逗留”之为“保护 ” 住所。这种物乃是住所,但未必是狭义上的居家住
[1]167
的双重意涵( “防止 …… 受损”“使 …… 自由 ”) 相对 房。”
应。 至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海德格尔在“栖居与
最后,明确栖居 ( 人之存在 ) 与空间的本质关联。 物”这一关系框架中思索“栖居 ”,根本目的在于揭示
海德格尔认为,人与空间的关系绝不是两个现成存在 栖居( 人之存在) 、物与世界三者的本质关联: 栖居乃
者之间的关系: “说到人与空间,这听起来就好像人站 是逗留于物,物物化世界,终有一死的人逗留于物而
在一边,而空间站在另一边似的。 但实际上,空间决 栖居于世界。
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 那么,“作为位置的物 ”这一“空间居所 ”又是如
是一 种 内 在 的 体 验。 并 不 是 有 人,此 外 还 有 空 何被“筑造”的? 以何种方式被“筑造”? 这便涉及到
[1]165
间。” “终有一死者存在,这就是说: 终有一死者在 上文提及的“栖居与筑造”之关系。
栖居之际根据他们在物和位置那里的逗留而经受着
[1]165-166 二、栖居与筑造
诸空间。” 从《存在与时间 》角度看,可 以 说,
“终有一死者”与“诸空间”的关系不是“在……之中 ” 栖居需要居所,居所需要筑造,因此栖居与筑造
( Sein in…) ,而是“在之中 ”( In - Sein) [3]63 ,空间既不 本质相关。人们通常会认为,“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
[1]152
外在于人也不内在于人,而 是 只 要 人 栖 居 ( 存 在 ) , 得栖居。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栖居与筑造相互
[1]153
“诸空间”就在,借用《存在与时间 》中的术语,“诸空 并存,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但海德格尔并
间”绝非“范畴”,而是此在的“生存论性质 ”。 在海德 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说: “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
格尔看来,人与空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得 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 ,从中表象
到思考的栖居”: “人与位置的关联,以及通过位置而 出某种正确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
[1]153
达到的人与诸空间的关联,乃基于栖居之中。 人与空 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 。”
[1]166
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 可见,海 德 格 尔 重 思 栖 居 与 筑 造,意 在 破 除 目
将这里的“人与空间的关系无非就是从根本上得 的—手段模式之迷障,以“揭示 ”栖居与筑造的“本质
到思考的栖居”与“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 性的关联”,他认为“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
[1]152
存在的方式 ”放在一起看,可以推出“人与空间的关 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 海德格尔运
系就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这句话 用他一贯擅长的词源学分析来揭示这种“本质性的关
可看做是对《存在与时间 》中的此在基本建构“在世 联”: “古高地德语中表示筑造的词语,即‘buan’,意
[3]61
界之中的存在 ”( In - der - Welt - Sein) 的另一种表 味着栖居。…… 筑造原始地意味着栖居。 在筑造一
述。后期海德格尔所思考的“人与空间的关系 ”实是 词还源始地言说之处,它同时也道出了栖居的本质所
他前期“此在与世界关系 ”的延续与深化: 就延续而 及的范围。……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们人据以在
言,二者都强调人之存在的“境域性 ”; 就深化而言, 大地上存在 ( sind) 的方式,乃是 buan,即居住。 所谓
前者比后者的“境域”扩大了,气象恢弘的“天地人神 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意思
[1]154
四重整体”取代了略显局狭的“世界现象”③ 。 就是: 居住。” 通过这样一番词源学讨论,海德格
正像《存 在 与 时 间 》中 的“世 界”( “因 缘 整 体 尔揭示出筑造、栖居和存在三者之间的“本质性的关

性 形成于“此在 ”与“上手事物 ”的“指引 ”勾连一
” 联”,他用三个命题来概括: “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
样,后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诸空间 ”( 作为“四重整 居。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
体相互映射游戏 ”的“世界 ”) 之发生也离不开人“逗 式。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
· 49 ·
湘南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12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1]156
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 皆奠基于此; 以筑造界
这里要再次注意这样的区分: 通常意义上的和海 定栖居( “栖居本身即是一种筑造 ”) ,意在强调栖居
德格尔意义上的。在通常意义上,栖居就是“占用居 的寓物性、生产性,栖居逗留于物,栖居将物生产出来
所”,筑造就是“建造居所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通过 ( 让物显现) 。
筑造才能获得栖居,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但是在海德 有“生 产 ”( 筑 造 ) ,必 有“生 产 类 型 ”( 筑 造 类
格尔意义上,栖居不是居住,筑造不是建造,栖居是 ) ,
型 这涉及到“栖居”与“诗意”的关系。 这里仍需明
“逗留于物 ”,居 所 是“物 ”,筑 造 则 是“物 的 生 产 ”: 此区分: 通常意义上的和海德格尔意义上的 。 在通常
“此类位置上的这样一种物为人的逗留提供住所 。这 意义上,栖居指居住,诗意指诗化,“诗意只不过是栖
[1]198
种物乃是住所,但未必是狭义上的居家住房。 这种物 居的装饰品和附加物” ,诗意栖居即诗化生活,但
的生产就是筑造 筑造的本质在于 它应合于这种物
。 : 人类的生存实况表明,栖居与诗意往往格格不入,诗
[1]167
的特性。” 化生活常常可望而不可即。在海德格尔意义上,诗意
这种“应合于物之特性 ”的“生产”不同于通常意 与栖居绝非格格不入,而是相互包含,他甚至断言“栖
[1]198
义上的“生产活动”,本质上它是一种“有所带出的生 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 ” 。 概而言之,通常意义上
产”: “通常我们把生产看作一种活动,其成就导致一 的“诗意栖居”,“诗意 ”是“栖居 ”的外在“点缀 ”; 海
个结果,即完成了的建筑。我们可以如此这般来表象 德格尔意义上的“诗意栖居”,“诗意 ”是“栖居 ”的内
生产: 我们把捉到某种正确的东西,但决没有触及其 在“根基”。 海德格尔毅然抛却通常之见,从本质上
[1]168
本质———其本质乃是一种有所带出的生产。” 这 去思栖居与作诗,认为栖居指“人们一般所谓的人的
[1]198
种“有所带出的生产 ”是希腊意义上的: “生产 ( Her- 生存 ” ,而“作 诗 是 本 真 的 让 栖 居 ( Wohnenlas-
[1]198
vorbringen) 在 希 腊 语 中 被 叫 做 τικτω。 希 腊 语 的 sen) ”,“作诗,作为让栖居,乃是一种筑造” 。
τεχυη,即技术,也带有前面这个动词的词根 tec。 对 那么,作诗作为“让栖居 ”,作为一种“突出的筑
希腊人来说,τεχυη 的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 造”,具有何种特点? 是如何进行的?
艺,而是: 这样或那样地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 栖居需要居所,在 《“…… 人诗意地栖居 ……”》
在场者之中而显现出来。 希腊人是从让显现的角度 一文中,海德格尔认为天与地的“之间 ”( das Zwisch-
[1]168
来思考性 τεχυη 即生产的。” 通常意义上的“生产 en) 构成人的居所,他将这一“之间”称为“维度”: “这
活动”是一种生产者为了实现自身的主观目的、运用 一‘之间’( das Zwischen) 被分配给人,构成人的栖居
适当的生产工具改变生产对象、从而制造出某个新产 之所。我们现在把这种被分配的、也即被端呈的贯
品的活动,从生产者 ( 人 ) 与生产对象 ( 物 ) 的关系角 通———天空与大地的“之间 ”由此贯通而敞开———称
[1]204

度看 这是典型的 以物就己 而这种希腊意义上的
“ ” ; 为维度 ( die Dimension) 。” 在此“贯 通 ”中,人 才
“有所带出的生产 ”则是“以己就物 ”,不是人改变物 “成其本质”,只要人在,“贯通”就在: “人并非偶尔进
以制造新东西,而是人“顺适 ”于物、让物作为物显现 行这种贯通,而是在这样一种贯通中人才根本上成为
[1]205
出来。“筑造是物的生产 ”实为“筑造让物显现 ”,而 人。” 这 种“贯 通”( “维 度 ”) 需 要 人 之“测 度 ”
栖居 以 物 为 “居 所 ”,故 曰“筑 造 的 本 质 是 让 栖 ( Vermessung) ,而“作诗 ”即是“度量”: “人就他所归
[1]169
居” 。 属的那个维度来测度他的本质。 这种测度把栖居带
在海德格尔这里,不管是逻辑上还是时间上,栖 入其轮廓中。对维度的测度是人的栖居赖以持续的
居与筑造皆共属一体,密不可分,不能强分先后主次, 保证要素。测度是栖居之诗意因素。 作诗即是度量
[1]205
二者绝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栖居着,同时就在筑造 ( Messen) 。” “度 量 ”需 要“尺 度”,“作 诗 ”便 是
; ,
着 筑造着 同时就在栖居着 若从 存在与时间 角。 《 》 “ 采取 尺 度 ”: “ 在 作 诗 中 发 生 着 尺 度 之 采 取 ( Neh-
度看,可以说,生存的开展 ( 栖居 ) 与空间的展开 ( 筑 men) 。作诗乃是‘采取尺度 ’( ma ß - Nahme) ———从
造) 永远同时,因为此在本质上就是“展开 ”的,而此 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来加以理解; 通过‘采取尺度 ’,
[1]206
在展开即具有“空间性 ”。 海德格尔之所以采用一种 人才为他的本质之幅度接受尺度 。
貌似“循环定义”的方式来言说二者,可做如下解读: “作诗”乃是“采取尺度 ”,那采取什么尺度? 如
以栖居界定筑造 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 ( “ ”) ,意在凸 何采取尺度?
显筑造的生存性、本源性,作为栖居的筑造是人的“生 就前者而言,海德格尔认为“作诗 ”所采取的“尺
存论性质”,它具有本源性,其他筑造方式 ( 保养生长 度”乃是“神性”: “神性乃是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
· 50 ·
牟方磊: 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1]205 [1]211
上、 天空之下的栖居的‘尺度 ’。” “此尺度乃是人 断的邻近。”
[1]206
借以度量自身的这种神性。” 但神本身是不可知 作诗让神性显现,神性测度维度,维度为人提供
的,不可知的神必须“显现”出来,神之“显现”方能成 栖居之所,如此说来,作诗就是筑造———一种“原初性
为“尺度”: “不可知的神作为不可知的东西通过天空 的筑造”: “作诗因此也不是建筑物的建立意义上的
之显明而显现出来。 这种显现 ( Erscheimen) 乃是人 筑造。作为对栖居之维度的本真测定,作诗倒是原初
[1]207
借以 度 量 自 身 的 尺 度。” 这 种“显 现 ”( Erschei- 性的筑造。 作诗首先让人之栖居进入其本质之中 。
[1]212
men) 即是“形象”( Bild) : “‘形象 ’的本质乃是: 让人 作诗乃 是 原 始 的 让 栖 居。” 作 为“原 初 性 的 筑
[1]212
看某物。相反,映象和模象已然是真正的形象的变 造”,“作诗建造着栖居之本质。” 就此而言,“作
种。真正的形象作为景象让人看不可见者 ,并因而使 诗与栖居非但并不相互排斥,毋宁说,作诗与栖居相
[1]212
不可见 者 进 入 某 个 它 所 疏 异 的 东 西 之 中 而 构 形 。 互要求,共属一体。” 联系上文,可以说,“作诗 ”
……诗意的形象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想象 ,不是单纯 实际上就是 一 种“生 产 ”( Hervorbringen) ,是 一 种 让
的幻想和幻觉,而是构成形象,即在熟悉者的面貌中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 ”( 或曰“不可见的神 ”) 显现于
[1]211
的疏异之物的可见内涵。” “物”( “形象”) 的突出的“筑造 ”,而栖居始终是终有
“本质上保 持 不 可 知 的 神 ”必 须“显 现 ”为“形 一死者在“物”那里的“逗留”,所以“栖居本质上是诗
[1]213
象”,才能成为人借以度量他在大地之上 、天空之下的 意的” 。
栖居的“尺度”。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其一,“形象 ” 可见,海德格尔在“栖居与物”、“栖居与筑造 ”这
与“映像”“模象 ”之间有本体和变体之分,这与柏拉 两重关系框架中来言说“栖居 ”,其用意甚明: 前者意
[4]66
图对理念、现实、艺术三者关系的论述有可比性 , 在揭示栖居、物与世界的本质关联,栖居乃是逗留于
也可回溯 存在与时间 体 会 其 对 现 象 现 相
《 》 , “ ” “ ” 物,物物化世界,终有一死的人逗留于物而栖居于世
[3]33-37
“假象”的区分 ,关于“形象 ”甚至可以与《艺术 界; 后者意在破除目的—手段模式之迷障,以“揭示 ”
[2]51
作品的本源 》中的“形态 ”( Gestalt) 一词相参照 。 栖居与筑造的“本质性关联 ”,栖居与筑造共属一体,
另外,“不可见的神之显现 ”与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 密不可分,栖居即筑造,筑造即栖居。 在海德格尔看
[5]135
显现”似有承继关系 。 其二,“诗意的形象 ”作为 来,“筑造”本质上是一种“有所带出的生产 ”,而“作
“别具一格的想象”与“幻想”“幻觉 ”有别,不应将三 诗”则是一种突出的生产类型: 让“天地神人四重整
者等量齐观。其三,“神性通过天空之显明而显现出 体”( 或曰“不可见的神 ”) 显现于“物”( “形象 ”) ,而
来”,“真正的形象作为景象让人看不可见者”,“在熟 栖居始终是终有一死者在“物 ”那里的“逗留 ”,所以
悉者的 面 貌 中 的 疏 异 之 物 的 可 见 内 涵 ”,这 些 都 是 栖居本质上便是诗意的。
“存在学差异”( 存在与存在者之区分) 的体现。 海德格尔的“栖居 ”之思是一种典型的“诗化哲
就后者而言,与“被采取的尺度 ”( 神性之显现即 学”,其诗化面目吸引了无数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的眼
形象) 相契合,“采取”绝不是用双手去“抓握 ”一把现 球,人们将其看做是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良方,纷纷
成在手的“尺子 ”,而是“让 …… 到来”: “这种采取决 援引谈论,张口闭口“诗意栖居 ”,各陈己见,“胜意纷
不是夺取自在的尺度,而是在保持倾听的专心觉知 呈”,至于海德格尔所言的“栖居 ”到底何意,有何理
[1]208
( Vernehmen) 中取得尺度。” “这种采取并不依赖 路,实则 不 甚 了 然。 接 受 的 过 程 伴 随 着 大 量 的“会
某种抓取,根本就不在于某种把捉,而在于让那种已 解”( significance) 。接受不可能避免“会解 ”,这是现
[1]209
被分配的东西( das Zu -Gemessene) 到来。” 代阐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观点,但另一
“采取”不是主体对对象的肆意“摆置 ”,而是终 方面,任何“会解 ”都需奠基于“意义 ”( meaning) ,离
有一死者在保持倾听的专心觉知中让神性到来 构成 ( 开“意义”,“会解”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⑤ 。 本文
形象)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前者是“技术 ”态 的写作 目 的 便 是 厘 清 海 德 格 尔“栖 居 ”之 思 的“意
度( 逼其显现) ,后者是“艺术”态度( 让其显现) ,前者 义”,笔者深信对于任何思想的接受都需以理清“是
是“主体性哲学 ”的态度,后者是“现象学哲学 ”的态 什么”( 意义 ) 为前提,在未理清“是什么 ”的情况下,
度 。就此而言,作诗乃是以形象说话,是一种“形象

便贸然“会解”或者大肆批判,都难逃“强制阐释 ”之
的诗意道说”: “形象的诗意道说把天空现象的光辉 讥。
和声响与疏异者的幽暗和沉默聚集于一体 。 通过这
样一种景象,神令人惊异。 在此惊异中,神昭示其不
· 51 ·
湘南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12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注释: ④现代技术的统治是海德格尔栖居之思提出的背景。在《技
①“诸空间”与“‘这个’空间”具有奠基与被奠基的关系,这种 术的追问》中,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他将“现
观点和《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空间性”与“几何空间”的 代技术的解蔽方式”名为“集置”( das Ge-stell) ,它是一种
奠基与被奠基关系是一脉相承的。详见《存在与时间》中译 “促逼着的解蔽”,与之相对的是“产出着的解蔽”,这是“艺
本第 130 页。 术的解蔽方式”,“促逼着的解蔽在产出着的解蔽中有其命
②海德格尔对“世界”的看法在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在《存 运性渊源”( Das herausfordernde Entbergen hat im hervorbrin-
在与时间》中,他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指归于此在的因缘 genden seine geschickliche Herkunft.) 。详见海德格尔《演讲
整体;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里,他认为“世界乃是存在 与论文集》中译文第 3-37 页。
之澄明”;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认为艺术作品的真理体 ⑤美国诠释学家赫希( E. D. Hirsch Jr.) 在《解释中的有效性》
现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 在《世界图像的时代》,认为现代 (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1967) 中区分了“意义”( meaning)
的本质是“世界图像”; 在《诗人何为》里,他说技术使世界 和“会解”( significance) ,“意 义”相 当 于“作 者 之 意”,“会
成为“世界黑夜”; 在《物》《语言》《筑·居·思》《泰然任之》 解”相当于“读者之意”。见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
《语言的本质》等文章中,他认为世界乃是天地人神的四重 文学理论》( 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第 65 页。
整体。概言之,可以说他对世界的看法有前后期之别,前期
认为此在在才有世界,世界归属于此在,世界是此在在世的 参考文献:
一个环节; 后期则认为人归属于世界,人从世界的唯一组建 [1]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 生活·读书
者下降为世界四元中的一元。关于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 ·新知三联书店,
2005.
详细讨论,可参看俞吾金《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复旦 [2]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1 期,第 39-45 页。 1997.
③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如此界定“世界现象”: 作为 [3]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等,译. 北京: 生活·读
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 Das Worin des sichver- [4]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 北京: 人民文
weisenden Verstehens als Woraufhin des Begegnenlassens von 学出版社,
1963.
Seiendem in der Seinsart der Bewandtnis ist das Ph ä nomen [5]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der Welt) 。见《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第 101 页。 1979.

Heidegger's Thought of "Dwelling"

Mou Fanglei
( College of 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 Dwelling" refers to "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Heidegger talks about " dwelling" in the
framework of " dwelling and object" and " dwell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former aim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 dwelling,objects and the world: dwelling is to stay in things,to materialize the world,and
the mortal stays in things and lives in the world.The latter aims to break the mystery of the purpose - means
mode and " reveal" the " essential relation" between dwelling and construction: dwell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integrated and inseparable.In essence," building" is a kind of " production with something taken out" ,while
" composing poetry" is a prominent production type: " the four aspects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God and
man" are shown in " object" ( " image " ) ,and the dwelling is always the " stay" of a dead person in " ob-
ject" ,and the dwelling is poetic in nature.
Key words: dwelling; object; building; poetry
( 责任编辑: 肖玉林)

· 52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