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21 年 1 期 满族研究 No1,2021

(总第 142 期) 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 No. 142)

八旗世家与科举相关研究三题:
以阿桂家族为例析 *

刘 惠 1.2
(1. 中国国家博物馆;2.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北京 100000)

摘要: 文章深入挖掘清代典型八旗科举世家——阿桂家族的研究个案,对八旗科举相关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首先,文章对学界
存在争论的八旗科举与旗人入仕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旗人进行科举考试并非容易,且科举也并非八旗科举入仕的主要途径。同时,旗
人凭借科举参与文化工程、执掌文化机构、结交文化网络,由此构建起维系家族发展的显性文化权力,这是八旗科举世家形成的重要
动因,也是旗人热衷科举的隐性因素。此外,八旗科举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多族士人圈的交往、以及突破“满汉畛域”举荐人才
等方面促进了清代的民族交融。
关键词:八旗;科举;入仕;文化权力;民族交融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65X(2021)01-0051-08

有清一代,不仅汉人积极参加科举,旗人应举人数也不断增加,并形成数量众多的八旗科举
家族。当前学界对八旗科举家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a,然而对八旗科举的入仕问题尚存争议,有
关旗人热衷于科举这一现象过于关注国家权力层面,在八旗科举影响的问题上偏重于探讨消极一
面,因此对八旗世家与清代科举相关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厘清。
阿桂家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邸永君、张杰对家族中阿克敦、那彦成、崇绶、庆廉 4 位
进士以及阿桂、庆霖 2 位举人的功名情况进行梳理 b。除此之外,阿桂家族还有不少生员、监生,
补充如下:《阿文成公年谱》载,乾隆十八年(1753)“(阿桂)子阿迪斯、阿思达入学” c,乾
隆四十三年(1778) “(阿桂)第二孙那彦宝入学” d。又《清代硃卷集成》载那彦瞻为生员、庆

*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8 批面上资助“文化史视野下清代满洲士大夫的交流空间与精神世界”
(项
目号:2020M6806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清代八旗世家私学教育研究”
(20YJCZH092)的阶段性成果。
① 主要研究成果参见张杰 . 清代科举家族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3; 杜家骥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M].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2008; 刘小萌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雷炳炎 .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② 邸永君 . 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 [M].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94-195; 张杰 . 清代科举家族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出版 ,2003:89.
③ 那彦成编 . 阿文成公年谱 : 卷一 [Z]. 续修四库全书 ( 第 554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④ 那彦成编 . 阿文成公年谱 : 卷一八 [Z]. 续修四库全书 ( 第 554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1·
琛为监生 a。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那彦成支系谱单载鄂兰亦为监生 b。因此,自阿克敦
至鄂礼七世,阿桂家族世代参加科举考试,且取得为数不少的科举功名,是名副其实的科举世家。
本文尝试深入挖掘阿桂家族这一典型八旗科举家族个案,对八旗科举与旗人入仕关系问题进行补
充讨论,分析旗人热衷科举的文化动因,考察八旗科举对民族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学而优则仕——八旗科举入仕问题的讨论

学界当前在八旗科举与入仕关系问题上存在争论:张杰、邸永君认为旗人通过科举入仕相对
容易 c,而刘小萌、杜家骥、雷炳炎持不同意见,指出旗人科举考试并非容易,且并非旗人晋身之
阶的主渠道。据此,笔者通过考订阿桂家族科举考试的真实经历与入仕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论证。
(一)八旗科举考试并非容易
清代科举有三种:文进士、武进士、翻译科举。刘小萌曾指出“对旗人来说,通过科考求得
升迁比旗内当差起步往往更为艰难”d,因此,旗人科举入仕相对汉人容易这一说法实际不够准确,
特别是在文进士方面,旗人并不占优势。从阿桂家族的教育经历、备考过程和中式结果来看,旗
人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并非易事。
为求取功名,阿桂家族子弟长期从师举业,经历了漫长艰苦的学习经历和备考过程。阿克敦
年少时并无显赫的家世,只能“刻励力学 e,《德荫堂集》所载诗文能够反映出他昔日艰苦课读的
经历:如“历四时而无间寒暄,破万卷而常存心目,晨夕不懈其精勤,晦明每感夫幽独”“烧银
烛以渐短,滴玉漏之方长,固好古之独至,因废寝以相将”等诗句,展现了阿克敦在不同季节、
不同时间的苦读场景 f。阿桂自幼受业于塾师钱炯达十三年,他也曾作诗回忆昔日刻苦学习的场景:
“忆昔承师范,萧斋只两人,始从亲研削,直至命冠巾,经历风波险,甘同蔬水贫,十年情意重,
爱我比祥麟”,并感叹“十余年中阅历忧患,甘苦共之”g,呈现出其数年间从师砥砺苦读的学习、
备考历程。
然而,条件优越、艰苦课读的八旗世家子弟也并非能一朝夺冠,有人甚至耗费整个青春也未
能取仕。如那彦成长子容安从事科举考试数年,却终究未中。祁寯藻在日记中记载嘉庆二十一年
(1816)容安(字静止)在京应试情况:“(八月初八日)一早送静止、若川、铁香入闱……初
十日未刻,容二兄出场……十一日入第二场,余送三人至场门……十一日揭晓,容二兄、铁香、若川、
田季高及文叔四姪皆不第。” h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容安从八月考到九月却未能中式,因此他并未
能像其父、其子那样考取功名,最终以荫生担任武官。而从事多年举业的容安也积累了丰富科考
经验,其中四卷的《二十四诗品斋试帖稿》 i,应是他艰难备考过程中学习科举作文的资料。
无独有偶,容安之孙鄂礼,早年也致力于科举考试,他在文集《惜分阴书屋学吟草》 j 中曾多
次提及备考经历。他为了获取科举考试经验,进入科举士人圈子,参加文社“澹如吟社”和“日

① 顾廷龙编 . 清代硃卷集成 ( 第 97 册 )[Z]. 台湾 : 台成文社 ,1992.


② 正白旗署都统户部尚书宝鋆 . 三等子爵鄂素之曾祖那彦成在滑县军营奋力蒙恩赏给之官 [A]. 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文献编号:
09284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③ 张杰 . 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 [J]. 满族研究 ,2002(1):35-39;邸永君 . 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 [M].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 ,2005:199-200.
④ 刘小萌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605.
⑤ 阿克敦著 . 德荫堂集 : 卷一六 [Z]. 清代诗文集汇编 ( 第 256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⑥ 阿克敦著 . 德荫堂集 : 卷一 [Z]. 清代诗文集汇编 ( 第 256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⑦ 屠述濂 .(乾隆)腾越州志 : 卷一三 [Z]. 台湾 : 成文出版社 ,1969.
⑧ 祁寯藻 . 观我斋日记 [Z]. 祁寯藻集 ( 第 1 册 ), 太原 : 三晋出版社 ,2011:207.
⑨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两个版本:一为道光十年《二十四诗品斋赋稿》单卷本,一为道光十年《二十四诗品斋试帖稿》四卷本,因
北京大学古籍阅览室开放问题,笔者至今尚未能寓目。
⑩ 鄂礼 . 惜分阴书屋学吟草 [Z]. 清代诗文集汇编 ( 第 748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52·
下联吟社”,并在社内练习科举作诗。同时,文集中还记载了鄂礼艰辛的备考经历:其中有“唤
起小童烹苦茗,闲挪诗卷度清宵”熬夜读书的刻苦;有“殷勤谢尔垂青盼,伴我年年读旧书”屡
试不中的失落;有“婵娥未必怜才甚,只恐青衫误此生”前途迷茫的感叹。直到同治二年(1863),
鄂礼仍未能获取任何功名,最终以承袭子爵补官而彻底放弃科举。
同时,从中式结果来看,阿桂家族从阿克敦到鄂礼七世共出现共 4 位进士。依据笔者考订的
阿桂家族中的阿迪斯、阿思达、阿弥达三支共 37 人,以此推测阿桂家族中式概率不超过 10.8%。
这一比例看似较高,但由于对阿桂家族后世人员考订缺略,10.8% 并非是确切比例,而是最高比例。
同时,科举功名与家族势力成正比,进士功名的获取主要集中于前四世,由于受到阿桂、那彦成
功勋的庇佑,中式人数较多。晚清时期,随着家族势力的衰弱,后世成员并无一人中式。
因此,从阿桂家族科考的实际状况可知,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八旗世家子弟备考过程异常
艰辛,同时随着家势衰落,中式情况也并非十分理想。
(二)科举并非旗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关于旗人入仕问题,杜家骥认为“旗人入仕途径宽阔,远不像汉人那样主要评科举” a,刘小
萌也指出“旗人子弟不必像民人子弟那样,以科举考试为唯一晋身之阶” b。但以上研究并未深入
论述,下文通过考订阿桂家族的实际入仕状况,对该问题进行一定补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桂家族重大功勋的获得几乎全凭军功:其中阿桂因经理新疆获得抬旗,
定两金川封一等公世爵、平撒拉尔回族起义获骑都尉世职,那彦宝因治河获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那彦成以平天理教起义获三等子世爵。因此,科举在阿桂家族的入仕途径中不占优势,笔者考订
如下表(表 1):
表 1:阿桂家族入仕情况表
姓名 出身 入仕途径 资料来源
阿克敦 进士 散馆授编修 《满汉名臣传》卷 35
阿桂 二品荫生、举人 恩荫大理寺卿 《满汉名臣传》卷 35
阿迪斯 恩赐蓝翎侍卫 《清史列传》卷 25
阿思达 生员 恩赐笔帖士 《阿文成公年谱》卷 2
阿弥达 官学生 授蓝翎侍卫、拜唐阿、三等侍卫等 《阿文成公年谱》卷 5、卷 7
《阿文成公年谱》卷 32、《清仁宗
那彦瞻 生员 擢乾清门侍卫、赏拜唐阿
实录》卷 130
那彦宝 生员 擢三等侍卫 《阿文成公年谱》卷 31
那彦住 候补中书 《清代硃卷集成》第 97 册
那彦福 笔帖式 《清代缙绅录集成》第 9 册
那彦堪 生员 拜唐阿 《钦定科场条例》卷 4
那彦成 进士 散馆授编修 《清史列传》卷 33
《清代硃卷集成》第 97 册;《清仁
崇绶 一品荫生、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蓝翎侍卫
宗实录》卷 194
容安 二品荫生 主事、捐员外郎 《那文毅公奏议》卷 20
以大臣子授乾清门三等侍卫、三等 《那文毅公奏议》卷 20、《清仁宗
容照
侍卫、以承袭子爵授副都统 实录》卷 322
《那文毅公奏议》卷 36;《清仁宗
容恩 补授三等侍卫、蒙恩以拜唐阿用
实录》卷 322
庆霖 荫生、举人 恩荫官刑部 《八旗艺文编目》编目四《别集三》
庆廉 进士 《清代硃卷集成》第 97 册

① 杜家骥 . 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8:418.


② 刘小萌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557.

·53·
由上表可知,阿桂家族子弟入仕途径多元化,除以科举入仕外,还有以下几种:一、以恩荫得官。
有人直接以荫生做官,并无科举功名,如容安;有人虽以恩荫入仕,但仍继续考取功名,如阿桂。二、
受皇帝恩赐或恩擢侍卫。乾隆皇帝对阿桂诸子直接授官,嘉庆帝、道光帝因那彦成功勋卓著对三子
进行拔擢,明显体现出皇帝对满洲大臣的施恩。三、以笔帖式入仕。笔帖式作为旗人入仕的特殊渠道,
是八旗世家子弟入仕的重要途径,如阿思达、那彦福均以笔帖式为官。四、挑选拜唐阿。阿弥达、
容恩、那彦瞻均以满洲勋旧大臣之子孙赏给拜唐阿入仕。五、以世爵世职对品补官。按清制:“公、
侯、伯、子、男补副都统”a,容照曾袭三等子爵后补授副都统。此外,旗人还有文武互转的特权,
如崇绶“今既肄业三年,散馆所作诗赋仍复平等……著加恩将崇绶授为蓝翎侍卫” b。可见,八旗
世家子弟享有诸多入仕特权,“不仅给普通旗员提供了便利的入仕机会……也成为八旗贵胄世家
子弟步入仕途、官场通显的中南捷径” c。

二、文化权力——旗人热衷于科举动因再探

既然八旗子弟获取功名并非容易,而且不以此作为主要入仕途径,缘何八旗子弟仍旧热衷于
科举考试?张杰曾强调政治权力对旗人科举家族的影响:“在涉及旗人参加科举问题时,学者们多
强调八旗子弟入仕并不全凭科举的方面,而忽视了清朝统治者利用政治权力,使八旗子弟在科举中,
居于有利地位的客观事实。” d 国家层面政治权力的推动固然重要,但由科举形成的文化权力也是
不可忽视的因素。“显性的文化权力系指借助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权而对他人的支配性力量”。 e
满洲旗人出于政治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考量,凭借科举功名获取显性的文化权力,以此跻身于国
家文化权力体系中,并介入政治、社会领域,从而将国家权力延伸到家族势力网络的构建中。
(一)主持文化工程
清中期以后,清帝十分重视大型文化工程的构建,并在纪功、政务、民族等方面开展国家图
文典籍的编纂工作,由此对旗人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阿桂家族成员因满洲身份和科举功名
广泛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并借此获取政治、文化权力。
谢贵安曾将阿桂家族作为典型的史学世家探讨:“阿克敦家族四代参与实录的修纂,在古代
实录修纂史上,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f 阿克敦以进士入仕,广泛主持参与康雍乾三朝的文化典籍
修纂,曾充《圣祖仁皇帝实录馆》副总裁、《四朝国史馆》副总裁者、《会典馆》副总裁者、《治
河方略馆》副总裁、《八旗志书》馆副总裁、《一统志》馆副总裁、篆书馆副总裁等 g。阿克敦由
于学问好,在修纂典籍的过程中不只挂名,更是亲身参与其中,王大文认为他在“《一统志》蒙古、
盛京、朝贡诸国等卷的编纂作出较大的贡献”。
阿桂因精通清语、汉语,乾隆四十二年(1777)曾担任玉牒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他一生
主持大量官修典籍的编纂工作,可分三种:一是民族类,其中主持编纂的《钦定满洲源流考》《钦
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钦定八旗氏族通谱辑要》及绘制《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等为民族政策性典籍;二是歌颂武功类,包括《平定两金川方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
台湾纪略》等各种方略以及编修《钦定八旬万寿盛典》颂扬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三是政务类,
参与纂修《钦定吏部则例》、《大清律纂修条例》、《钦定户部军需则例》等涉及国家政治、经济、

① 赵尔巽等 . 清史稿 : 卷一一 , 选举制五,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② 清仁宗实录 : 卷一九四 [Z]. 嘉庆十三年四月戊子条,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③ 雷炳炎 . 清代社会八旗贵族世家势力研究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197.
④ 张杰 . 清代科举家族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3:242.
⑤ 徐茂明著 ; 唐力行主编 . 互动与转型 江南社会文化史论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93.
⑥ 谢贵安 . 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 [M].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443.
⑦ 参见钱仪吉 . 碑传集 : 卷二六 [Z]. 清代传记丛刊 ( 第 107 册 ), 台湾 : 明文书局 ,1985; 阿桂编 . 阿文勤公年谱 [Z]. 清代诗文集汇编 ( 第
256 册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54·
军事、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
那彦成为阿桂孙,他在纂修图书典籍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除在翰林院期间纂修国家典籍外,
在任陕甘总督期间,还编纂《赈纪》a 一书。《赈纪》亦名《赈记》,共十卷,记载了勘灾、缓征、
煮赈、拨运、查散、以工代赈、禁谕等内容,对研究中国古代灾赈史有史料价值。书中涉及到相
关上谕、奏折及相关救灾政策等内容与《那文毅公奏议》相同,并保留了赈灾前灾赈策略的各种
讨论方案。
阿桂家族通过科举掌握清、汉文化,进而将权力拓展到国家文化领域,以此获得了政治、文
化权力。阿克敦、阿桂、那彦成等主持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一方面在图文典籍具体的修纂工作中,
为家族子孙创造了更多的任职机会。如那彦成长子容安曾担任《清仁宗实录》的总校官 b,次子容
照曾任《国史馆》清文总校 c;一方面由此获得了从文化工程中获得了相应的政治权力,其中包含
修纂人员的选拔、管理、推荐等。如阿克敦的门生王昶、纪昀等人也因此获得修纂图文典籍的机
会。与阿桂交谊深厚的卢荫溥,曾参与编修阿桂主持的清三通、《河源纪略》等文献典籍。因此,
与无科举功名的满洲人及有科举功名的汉人相比,有科举功名的旗人能够获得更多政治资源和文
化权力。
(二)执掌文化机构
按清制:“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满汉各一人,掌国史图籍、制诰文章之事。” d 翰林院掌院学
士作为管理清代最高文化机构的官员,在清代备受瞩目。阿桂家族因科举功名、功勋卓著,三世
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以“学问优,典试有声名” e,三次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元年
(1723)“命专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 f,乾隆十年(1745)“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 g,又同年
十月“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直至乾隆二十一年去世,执掌翰林达十一年。阿桂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
由武英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至五十七年(1792)去职,执掌翰林院十二年。那彦成在嘉
庆四年(1799)任职翰林院掌院学士,虽然担任时间不长,但却成就了家族“三世翰林”的名声。
更重要的是,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能够为旗人获取国家文化领域的政治权力,突出表现为以
科举为虚名结成的受知师生关系。掌院学士拥有较大的文化权力,不仅负责经筵日讲,而且在翰
林院官员的拣选、调用、考核中起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康熙九年(1670)专设翰林院后,历
任科目选举之事均有掌院学士负责 h。因此,翰林院掌院学士凭借权力优势,加以笼络各种人才。
如阿克敦长期任职翰林院掌院学士:“鸿裁藻鉴 , 天下俊伟之士多在门下”i,而《奉使图》j 中题
跋者于敏中、邹一桂、钱维城、刘统勋、钱陈群、沈德潜等以“冲和老师”“门下晚生”“受业”
等称呼、落款,均为有科举功名的翰林学人,皆奉阿克敦为师。另外,铁保、祁韵士、英和也多
次受到掌院学士阿桂的赏识、提拔。
刘小萌认为累世翰林的出现“得益于严格的家教和强烈的功名意识” k,实未尽然。八旗世家
子弟入仕翰林不仅是勋旧身份的体现,而且由皇帝指授满洲翰林学士是荣宠备至之事,“翰林院掌

① 那彦成 . 赈记 [Z]. 中国荒政全书 ( 第 2 辑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2003.


② 清宣宗实录 : 卷六七 [Z]. 道光四年四月丁巳条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③ 清宣宗实录 : 卷一八四 [Z]. 道光十一年二月壬辰条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④ 允祹等纂 ; 李春光点校 .(乾隆)大清会典 : 卷八四 [Z]. 南京 : 凤凰出版社 ,2018:463.
⑤ 赵尔巽等 . 清史稿 : 卷三〇三 , 阿克敦传,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⑥ 钱实甫 . 清代职官年表 ( 第 2 册 )[Z].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948.
⑦ 清高宗实录 : 卷二四一 [Z]. 乾隆十年五月丁酉条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⑧ 赵尔巽等 . 清史稿 : 卷一〇八 , 选举制三,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⑨ 钱仪吉 . 碑传集 : 卷二六 [Z]. 清代传记丛刊 ( 第 107 册 ), 台湾 : 明文书局 ,1985.
⑩ 阿克敦著 ; 黄有福、千和淑校注 . 奉使图 [Z]. 沈阳 :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
11 刘小萌 . 清代北京旗人社会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605.

·55·
院学士例由重臣兼领……特授馆职在当时属旷世之典,故轻易不授” a。翰林入仕还关系着满洲大
臣谥号,朱克敬在《翰林仪品记》中道:“国朝仕路,以科目为正,科目尤重翰林。卜相非翰林不予,
大臣饰终必以翰林乃得谥‘文’,他官叙资,亦必选翰林”b。阿克敦、阿桂、那彦成均谥为“文”,
与科举功名、执掌翰林关系密切。因此,累世翰林还体现出旗人对文化门第的追求。
同时,八旗科举家族文化门第的提升还影响了婚姻关系,更加注重婚配对象文化性 c。如阿桂
妻瓜尔佳氏,其父为阿克敦进士同年塞楞额。那彦成继妻为恒瑞女,亦出身文化素养较高的宗室
贵族,在那彦成读书科考的过程中始终灯袖伴读,直至获取功名。而且,阿桂家族也注重所娶子
媳的父家的文化水平:如与庆霖联姻的好友鄂恒,二人均有科举功名,文化水平相当,故世代联姻。
(三)结成文化网络
八旗世家子弟通过科举提升了文化水平,由此结交了文化水平较高的满汉士人,甚至结成累
世故交,构筑权贵势力网络。如阿桂家族与八旗文化世家索绰罗氏家族有累世密切往来:观保为乾
隆二年(1737)进士,曾为阿克敦的《奉使图》题“五言长律一章” d。其弟德保与阿桂二人同入
咸安宫学又同朝为官,德保又是那彦成乡试座主。德保子英和与那彦成同为进士、同僚,二人关系
甚密,英和曾为《那文毅公奏议》作序。不仅如此,阿桂家族与文化水平较高的汉人家族也结交甚密,
如祁韵士既是阿桂的学生又是容安、容照的老师,还是那彦成的幕僚,其子祁寯藻又是那彦成学生、
容安好友。卢见曾为阿克敦门生、纪昀姻亲,孙卢荫溥屡为阿桂赏识提拔,那彦成再刊《阿文成
公年谱》亦邀请卢荫溥参与增修。
以科举为纽带结成的同年师生关系,实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旗人往往凭借科举圈,结交
了大量的满汉士人,扩充社交网络。除上文提及,还有以下几种:
其一,由科举教育结成的受业师生关系。据笔者考订阿桂家族的塾师多为拥有科举功名的满、
汉士人,如王源、钱炯、沈彤、祁韵士、吴锡麒、蒋廷恩、树德等人 e。
其二,由同榜功名形成的同年关系。旗人往往利用科举功名结交同榜士人,形成紧密的同年
关系。这种同年关系往往结交甚早,并能通过婚姻、同僚关系维持长久,如阿克敦与塞楞额为进
士同年,阿桂与周元理、袁枚为举人同年,那彦成与阮元为进士同年。
其三,由科举考试形成的门生座主关系。吴宗国认为“主司就不仅可以决定举子是否录取的
命运, 而且在他们及第后还能加以提携”,因此这种师生关系“才能突破和取代原来基于传道、
受业基础上的师生范畴” f,具有真正实际的意义。如阿克敦座主李光地,纪昀、朱珪的座主为阿
克敦,孙星衍的殿试读卷官兼受知师,那彦成的座师王杰、铁保、管干桢等。

三、民族交融——八旗科举影响补论

八旗世家凭借科举关系在官场中援引、庇佑,进而对清代政治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已在学界
广泛探讨 g,实际上八旗科举对清代民族关系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满汉之间通过科举教育结成特殊师生关系,展现了清代民族关系的实际发展状况。一
方面,旗人重视聘请汉人塾师进行科举教育,由此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满汉之间形成了以儒家文化
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成为满汉“文化共同体”的基础,并由此结成了超出师生情谊之外

① 邸永君 . 清代翰林院制度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96.


② 朱克敬著 . 暝庵二识 : 卷二 [Z]. 长沙 : 岳麓书社 ,1983.
③ 刘惠 . 清代阿桂家族婚姻关系考论 [J]. 满族研究 ,2019(4):29-42.
④ 阿克敦著 ; 黄有福、千和淑校注 . 奉使图 [Z]. 沈阳 :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
⑤ 刘惠 . 民族互动与文化认同:基于清代阿桂家族汉人塾师及其师生关系的考察 [J]. 民族教育研究 ,2019(6):122-127.
⑥ 吴宗国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M]. 沈阳 :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2:215.
⑦ 在阿桂家族中存在阿克敦与塞楞额结交朋党、阿桂利用科举网络对抗和珅、庆廉以科举舞弊等问题。

·56·
的特殊师生关系 a,有助于清代民族关系的发展。阿桂家族通过与汉人塾师学习儒学文化知识获得
功名,从阿克敦至清末庆廉、庆霖,每一代都延请汉人担任受业师,这些受业师中不乏著名的学者、
文学家、诗人、画家,拥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如王源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吴锡麒是浙西词派的
代表人物,因此家族功名的取得与汉文化水平的提高,与阿桂家族的汉人为师、汲取儒家文化密
不可分。另一方面,不仅汉人担任旗人塾师,汉人也随同学问优长的旗人学习受业,在此过程中
实现满汉文化的沟通交流。如祁韵士曾随阿桂学习清语,那彦成教授祁寯藻书法、胡培翚读书方
法。此外,那彦成曾亲自指授祁寯藻科举考试经验,祁寯藻曾记道“夫子命余作赋及试帖诗,俱
以古人事迹命题,可以开荡心胸,驰骋笔力,卓然自成一队。又云:‘填词须学南宋,其风韵意致,
自有一段恰好分际,非诗非曲所能移易,此中当善为领会’。” b 这种言传身教式的受业方式,也
是满汉关系交融的证明。
同时,八旗世家以科举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以满、蒙、汉士人为主体的多族圈的社交网络,在
日常交往中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良性的交流互动。如阿克敦的《奉使图集》不仅有同
时代于敏中、邹一桂等汉族科举士人的题词,还有后代子孙那彦成、鄂礼邀请英和、锡缜等满洲、
蒙古科举士人题作缅怀先祖,达到了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满汉士人的文化互动。此外,家族中的喜
丧事,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游载体,有不少汉人文士赞颂诗赋留存,如严如熤的《那太夫人七十寿序》、
刘凤诰的《阿云岩馆师八十寿集千字文》、祁韵士的《宗室夫人言行赞》 等。嘉庆十八年(1813)
那彦成攻克滑县晋封三等子,吴锡麟、祁韵士特别组织文人作诗纪功,编纂成《绎堂宫保平滑纪
功诗》 c。阿桂家族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将满洲旗人与汉族士人联系到一起,以文字、礼仪的方式
实现沟通。
此外,文化水平较高的旗人形成了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促使政治地位较高的满洲官员能够不
拘一格荐举人才。阿桂举荐的人才甚多,《郎潜纪闻》载:“阿文成公,立功绝域,将材相业,冠
绝一朝……尤善拔擢人材。” d 阿桂对待人才赏识有法,《啸亭杂录》载:“阿文成公……其拔擢
人才,或于散僚卒伍,以一二语赏识,即登荐牍,故人皆乐为之用”,因此诸多文臣武士被阿桂提拔:
“兴将军奎……王述庵司寇昶,韩桂舲司寇崶,百菊溪制府龄,朱白泉观察尔赓额,皆以微员赏识,
其后皆为卿相。”e 因此,阿桂推荐的人才中既有吴熊光、百龄、铁保、管世铭等文臣,又有保宁、
海兰察、兴奎等武将,还有治河能臣,如吴璥、唐芝田,另有职掌刑部的韩崶,嘉庆时期官居显位
的百龄、伊龄阿、孙星衍等满、蒙、汉士人。可见,阿桂在举荐过程中,并非以“满汉畛域”为前提,
而是不分满、汉,以才为先。这种不拘满汉的举荐原则不仅有利于打破“满汉之防”,有助于清
代国家治理,而且有益于清代满汉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发展。

结论

文章以清代典型的八旗科举世家阿桂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八旗科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论
如下:
第一,清代八旗子弟进行科举考试并不容易,科举入仕并非八旗子弟入仕的主要途径。就八
旗世家子弟而言,自幼接受科举教育,备考过程十分艰难,并且应考并非一帆风顺,有人终生应考,
却仍难得功名。而八旗世家子弟的中式情况与家族势力紧密相关,家族兴盛时,中式比例高,家
势衰落后,中式比例低。同时,八旗世家子弟入仕途径更多凭借特权,如荫官、挑选侍卫、拜唐阿、

① 刘惠 . 民族互动与文化认同:基于清代阿桂家族汉人塾师及其师生关系的考察 [J]. 民族教育研究 ,2019(6):122-127.


② 祁寯藻 . 观我斋日记 [Z]. 祁寯藻集 ( 第 1 册 ), 太原 : 三晋出版社 ,2011:188.
③ 吴锡麟、祁韵士 . 绎堂宫保平滑纪功诗 [Z]. 北京 :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
④ 陈康祺 . 郎潜纪闻二笔 : 卷一〇 [Z].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
⑤ 昭梿 . 啸亭杂录 : 卷二 [Z].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57·
笔帖式、以世爵世职对品补官等,其中以科举入仕者并不占优势。
第二,从事科举、获得功名能够使八旗子弟跻身于国家文化权力体系,进而获得更多的政治、
文化、社会资源,这也是旗人热衷于科举的重要动因。首先,旗人以科举功名参与清代文化工程,
从而在文化领域获得更多的参与、管理乃至选拔官员政治权力。其次,任职文化机构,不仅有助
于旗人笼络人才发展势力,而且还能提升家族文化门第,扩大婚姻网络。此外,以科举为纽带扩
充旗人的社交网络,有利于满洲旗人在政治、社会中获得政治生存空间。
第三,八旗科举对清代政治社会产生双重影响。满汉士人以科举为媒介在官场政治中相互援
引、勾结,进而对清代政治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颇值得关注的是:以科举教育为基础,旗人
通过向汉族士人积极主动汲取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认同,构成满汉之间“文化共同体”的基础;
以科举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涵盖了满、蒙、汉等多族圈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士人网络,通过多元文化
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清代民族之间良性互动;而接受儒家文化的满洲士人也在清代“首崇满洲”的特
权制度下,能够突破“满汉畛域”,不拘一格荐举人才,从而有助于清代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责任编辑:闫立新 ]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