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第 44 卷第 12 期 岩 土 力 学 Vol.44 No.

12
2023 年 12 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Dec. 2023

DOI:10.16285/j.rsm.2022.1709

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杜越明 1, 2,孔德琼 1, 2,王思刘 1, 2,朱 斌 2, 3
(1. 浙江大学 超重力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3. 浙江大学 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导管架基础因其整体刚度大,适应范围广等优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上风电场的首选基础形式。目前对于该基础的
研究多关注于承载与变形特性,对于其疲劳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针对风机基础的疲劳分析往往将桩−土系统简化为
土弹簧,忽略实际的桩−土相互作用。建立了四桩导管架基础与海床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离心模型试验进行了验
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导管架基础全时域疲劳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桩−土相互作用,风浪荷载耦
合,水平加载偏角等对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主要发现有:忽略桩−土相互作用会严重低估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
平均低估约 40%;而对于下部斜支撑节点的疲劳损伤的低估在极端工况下甚至可达 90%。风荷载在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中占
主导地位,远大于波浪荷载影响。水平风浪荷载沿对角线加载会比沿边长方向加载产生更大的位移响应,但相应的疲劳损伤
较小,约为沿边长加载的 70%。
关 键 词: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桩−土作用;风浪耦合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98 (2023) 12-3639-14

Fatigue analysis of jacket foundations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s


DU Yue-ming1, 2, KONG De-qiong1, 2, WANG Si-liu1, 2, ZHU Bin2, 3
(1. Center for Hypergravity Experiment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

Abstract: Jacket foundation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solution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s (OWTs), due to its large lateral
stiffness and adaptability to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Nowadays, the study on jacket foundations mainly focuses on the bearing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attention being paid to their fatigue damage. Besides, the actual pile-soil interaction
is always ignored when assessing the fatigue damage or fatigue life of the foundations for OW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etrapod piled jacket foundations,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rner
piles and the soil being implemented into it. The numerical model is validated against centrifuge tests. Then, a time-domain fatigue
analysis method for OWT jacket foundations is proposed. The influences of pile-soil interaction, wind-wave load coupling effect, and
lateral loading direction on the fatigue damage of the jacket are examined in detail. Main findings include: (1) Neglecting the pile-soil
interaction will yield significant underestimation, i.e., approximately 40%, of the fatigue damage of OWT jackets, and this becomes
even more discernible at the lower oblique support joints, exhibiting an underestimation up to 90% in certain scenarios. (2) Wind load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determining fatigue damage of the jacket, and the proportion of fatigue damage caused by wind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caused by waves. (3) The lateral wind-wave loading along the diagonal direction develops a greater displacement of
the jacket than that along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fatigue damage is relatively small, about 70% of that
along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Keywords: jacket foundation; fatigue analysis; pile-soil interaction; wind-wave coupling

发电方式之一[1]。“十三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迎
1 引 言
来了飞速发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海上风力发电是新能源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 899 万 kw[1-2]。然而随着近海资源的逐渐饱和,海

收稿日期:2022-11-01 录用日期:2023-0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071289,No.51988101)。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071289, 51988101).
第一作者简介:杜越明,男,1999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上风机桩−土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E-mail: yueming_du@zju.edu.cn
通讯作者:孔德琼,男,1986 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岩土工程及大变形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E-mail: deqiong_kong@zju.edu.cn
3640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上风电由近海走向深海是必然趋势[1, 3]。与在浅水区 海上风机的安全寿命[6]。Abhinav 等[23]针对是否考


域中常用的大直径单桩风机基础相比,导管架基础 虑桩−土相互作用开展了相应试验研究,发现忽略
由于其整体刚度大,受波流等环境荷载较小,适用 桩−土相互作用会高估其极限强度。Wu 等[24]通过黏
于水深较大的海域以及大容量的风机机组[4-5],因此 土中吸力式基础的抗倾覆承载力分析,探讨了吸力
[6-7]
成为越来越多海上风电场的优先选择 。 式基础周围黏土的弱化效应。Zhu 等[25]开展水平静
海上风机的运行环境恶劣,风机基础长期承受 力下以及循环荷载下导管架基础的离心模型试验,
各种极端循环荷载的作用,极易发生疲劳破坏[8-10]。 发现桩周土存在明显的弱化效应。俞剑等[26]在开展
对位于更深海域的导管架式风机,上述情况更加严 的不同直径单桩的水平受荷离心试验中也观察到软
重。因此,为了保证风机在其服役期间能够安全工 黏土的累计塑性应变。Mao 等[27]研究了层状土内导
作,对风机基础进行疲劳分析是十分必要的[11]。 管架基础在动力荷载下的累积位移响应。李大勇
目前对于海上风机的疲劳分析方法,主要有时 等[28]开展了剪切速率下吸力基础−黏土界面剪切特
域法与频域法两大类。时域法相对于频域法计算更 性研究,发现剪切速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剪应力−
加耗时,但能够充分考虑各种环境荷载在时间和空 剪位移关系曲线呈现应变软化趋势。文凯 [29] 基于
间上的非线性问题,计算结果更为准确[12]。Jia[13] ABAQUS 有限元软件对导管架基础风机进行大量
采用时域疲劳分析法对导管架结构在波浪荷载下的 参数分析,发现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导管架基础转动
中心会逐渐移动,并靠近下压桩。
响应进行了分析,但其为缩短计算时间,进行了工
基于此,本文首次针对四桩导管架基础,对桩
况简化。Kvittem 等[14]发现疲劳分析模拟时间较长
土部分进行详细建模,提出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
时,可以降低模拟时段随机性对疲劳计算的影响。
用的时域法疲劳分析模型。通过此疲劳分析模型,
Du 等 [15]分别采用时域法与 ABS(美国船级社,
研究桩−土相互作用,风浪荷载耦合,水平加载偏
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规范频域法计算了单
角等对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为导管架基础
桩基础海洋平台的疲劳损伤,发现频域法计算的疲
风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劳损伤偏大,约为时域法的 3.4 倍。Mohammadi 等[16]
认为,实际的应力幅概率分布与 ABS 规范频域法中 2 风机系统参数
[17]
假设不同,该方法只适用于窄带响应。Tempel 也
本文风机结构模型的风电机组转子半径为
采用两种疲劳方法进行风机基础疲劳分析,发现两
56 m,轮毂位于平均海平面上方 90 m 处,工作海
种方法得到的应力谱不同。因此,为了准确评估导
域水深为 20 m,塔筒为多段变截面空心圆柱结构,
管架风机基础的疲劳损伤,本文采用时域法进行疲
塔筒底部直径为 4.8 m,为典型高耸动力敏感性结
劳分析。
构。该模型尺寸与广东桂山某风电场风机相近,结
在进行海上风机基础疲劳分析时,为了减小计 构模型如图 1 所示。
算量,增大计算效率,常常会对桩−土相互作用进
行简化,如采用土弹簧形式,甚至不考虑桩−土相
56 m
秦培江等[18]仅对泥面下 6 倍桩径进行建模,
互作用。
研究风浪联合作用下导管架式海上风机的疲劳特
性。Yamashita 等[19]将泥面上风机结构简化为多质
点体系进行疲劳分析,未考虑泥面下结构。Dong 风荷载
塔筒
[20]
等 则采用解耦分析法研究了导管架基础不同焊 90 m
接接头的疲劳损伤,未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引
起的非线性响应。Yeter 等[21]利用土弹簧元件建模对 导管架结构顶部
海平面
三桩式导管架风机基础进行了疲劳分析。常卡等[22]
波浪荷载 导管架结构 20 m
对导管架风机基础进行疲劳分析时将桩腿处采用固 泥面

支约束,完全忽略了桩−土相互作用。 地基

然而海上风机在风浪流等循环荷载的长期作用
图 1 导管架基础海上风机模型示意图
下,桩−土界面承受大幅循环剪切,桩周土体会产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el for jacket-supported
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桩−土相互作用直接威胁 offshore wind turbine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41

3 数值模型建立与模型验证 点六面体线性减缩积分单元(C3D8R),有效重度
为 6.7 kN/m3,泊松比为 0.49。采用总应力分析法来
本文四桩导管架有限元模型采用商业有限元软
模拟不排水工况,即不考虑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件 ABAQUS 进行建模[30],主要由导管架结构、桩
软黏土的应力−应变行为采用 Tresca 屈服准则[32-34]。
基以及土体 3 部分构成。本文主要考虑桩−土相互
如图 3 所示,软黏土地基模型的黏聚力沿深度呈线
作用下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因此适当简化了风
性增加,即 Su = 1.45z,其中 z 为深度,土体的杨氏
机上部结构的建模。图 2(a)展示了有限元模型的整
模量也随深度线性增加[35-36],即 Es = 500Su[37]。本
体布局。
研究通过用户子程序 USDFLD 进行二次开发来实
3.1 模型参数
现软黏土中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深度的线
导管架结构用来将上部风机所承受的风荷载传
性变化。USDFLD 子程序采用 Fortran 语言编写,
递给基桩,其本身也承受波浪荷载以及部分风荷载
它是通过重新定义材料积分点上的场变量来实现材
作用。本模型中导管架结构采用具有圆管型截面的
料属性的变化。该子程序可以在分析计算时,实时
空间桁架单元 T3D2,见图 2(b)。导管架尺寸的更多
获取每个积分点的位置信息,并将其定义为新的场
细节见表 1。导管架采用弹性材料建模,其单位重
变量,在子程序中赋予该场变量与状态变量(一般
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 78.5 kN/m3、206 GPa
为与解相关的材料属性)函数关系,从而实现材料
和 0.26。桩基采用八节点六面体线性非协调模式单
属性随深度变化[38]。
元(C3D8I)
,该单元可以避免在后续划分桩基网格
时出现交替的梯形形状,即沙漏模式。其中 4 根桩 表 1 导管架有限元模型结构尺寸参数
的长度为 61 m,直径为 2.59 m,嵌入土体深度为 Table 1 Parameters of jacket foundation in numerical model
编号 外径/m 壁厚/m 抗拉刚度/MN 长度/m
55 m。尽管海洋工程中的桩通常为空心钢管,但在
P1 0.80 0.05 0.81 13.6, 16.0
数值计算中空心钢桩与软黏土刚度相差较大,易收 P2 1.60 0.15 4.71 17.3
敛困难。为提高计算效率,本研究采用等效刚度法, P3 1.20 0.20 6.06 9.0

在抗弯刚度等效的原则下采用实心桩代替空心桩, P4 4.80 0.25 24.60 7.0


基桩 2.59 ― 4.55 61.0
并对模型中基桩的密度进行折减。桩基采用线弹性
本构模型,质量密度为 469.65 kg/m3,弹性模量为
不排水抗剪强度 Su /kPa
13.5 GPa,泊松比为 0.33。 0 10 20 30
0

P4 离心模型
P3 有限元数值模型
5
P2
P1
深度/m

10
55 m
Su = 1.45z
Es = 500Su
61 m 15
45 m

20
30 m 30 m 0 5 10 15
15 m 15 m
15 m 杨氏模量 Es /MPa
30 m 30 m 15 m
图 3 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分布
(a) 模型整体布局 (b) 导管架结构与桩 Fig.3 Distribution of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clay
图 2 导管架基础有限元模型(单位:m)
Fig.2 Numerical model of the jacket foundation (unit: m) 3.2 模型建立过程
3.2.1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图 2(a)所示的土体尺寸为 75 m×75 m×100 m, 如图 2(a)所示,为平衡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
桩基与边界的距离为 30 m,大于 10D,因此可以一 在划分网格时对桩周土体进行了网格加密处理[39],
[31]
定程度上忽略边界效应的影响 。土体模型参数的 而对于远离桩和地表的网格呈现由密变疏的变化。
选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导管架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土体垂直边界表面上所有节点在 x 和 y 方向受
的准确性,本研究中土体为饱和软黏土,采用八节 到约束,而对于土体底面边界上的所有节点则受到
3642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全约束作用。 作用的准确性,本文以四桩导管架基础单向加载离
3.2.2 桩−土接触设置 心模型试验作为验证试验。
桩−土接触面参数的正确设置对模拟桩−土相
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Zhu 等[25]在导管架基础离心 风荷载
试验时观察到桩−土之间存在裂缝,因此模型假设 沿对角线加载
桩−土界面处于允许分离的非黏结状态。为了更加
真实地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在 ABAQUS 接触面的 波浪荷载
设置中引入“弹性滑移变形”,即允许桩−土接触面发 沿边长加载
生少量的相对位移变形。在定义法向约束时,采用
硬接触,即两物体只有在压紧状态下才可以传递法
向压力,且对压力大小没有限制,允许特殊情况下
发生脱离。
采用库仑摩擦模型来模拟桩−土接触面间的摩 (a) 加载位置 (b) 加载方向
擦作用,在选用该模型前需要首先建立接触对,本
图 4 加载位置与加载方向
研究采用主−从面接触算法。通过保证主接触面刚 Fig.4 Loading position and loading direction
度较大,实现较好的计算精度和收敛性。如果两个
面刚度相差不大,则采用较粗网格的面作为主面。 该离心机试验在浙江大学 ZJU-400 土工离心机
本模型中主面为桩表面,从面为土体接触面。采用 完成,离心加速度 100g。试验地基为马来西亚高岭
罚函数接触(penalty)设置接触面切向属性。接触 土制备的软黏土,并用 T-bar 静力贯入仪测量所制
[38] 备饱和软黏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其贯入速率为
面摩擦系数设置为 0.35 。
3.2.3 地应力平衡 6.0 mm/s。马来西亚高岭土渗透系数为 2.0×10−8 m/s,
地应力平衡是正确模拟原位应力的必要步骤, 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固结系数 Cv 为 40 m2/y≈
本模型采用自动平衡地应力法。在初始分析步后选 1.27×10−2 cm2/s。为保证 T-bar 贯入过程中满足不排
择地应力(geostatic)自动增量步就可以实现自动 水状态,需要其贯入速率满足 v>20Cv/D,其中 D
地应力平衡功能。该方法较为方便,可以避免相应 为 T-bar 探头的直径,为 5 mm。本试验中 20Cv/D
初始应力文件的导入,还可以指定允许的位移变化 约为 5.08 mm/s,前述贯入速率满足不排水状态。此
容限。 外,T-bar 贯入过程的贯入阻力与不排水抗剪强度之
3.2.4 分析步设置与加载位置 间的系数采用 10.5,测量结果如图 3 所示。
本模型共设置 4 个分析步: 试验中导管架原型尺寸与数值模型一致,基桩
第 1 步为初始分析步,主要添加边界条件。 桩径 D 为 0.025 9 m,壁厚 d 为 0.002 m,相邻桩间
第 2 步为平衡地应力分析步,在该分析步需要 距 S 为 5.8D,导管架模型中桩长为 0.61 m,泥面以
将导管架单元处于 Model Change 状态,并将 4 个桩 上部分为 0.065 m,埋入深度为 0.545 m。为测量加
孔的位置进行固定。 载结构位移响应,分别在加载位置处以及桩顶布置
第 3 步为施加导管架基础重力荷载分析步。 LVDT。通过在桩身均匀设置弯矩应变片,来测定
第 4 步为施加动力荷载分析步,采用动力隐式 加载过程桩身沿深度不同位置处的弯矩分布以及桩
计算。在该分析步中将导管架基础所受风浪荷载时 顶部水平位移。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后处理时,通过
程导入,进行动力计算。其中适当简化了荷载施加 对测得的弯矩进行六次多项式拟合,
利用桩身弯矩、
方式。将风荷载简化为集中力和集中弯矩施加在导 桩身变形与桩周土反力的之间的互推关系得到 p-y
管架顶部 1 m 处(海平面上 31.5 m 处)
。将波浪荷 曲线。
载简化为 4 个集中力施加在导管架中部 4 个节点位 本文将数值模拟所计算的加载位置处荷载−位
置处(海平面上 15.5 m 处)
,如图 4(a)所示。其中 移曲线、桩身变形图、桩身弯矩分布图和 p-y 曲线
本文共设置两个加载方向,分别为沿边长加载和沿 等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如图
对角线加载,如图 4(b)所示。 5 所示。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所测
3.3 桩−土相互作用模型验证 量的荷载−位移曲线均表现为随着荷载的增加,曲
为验证四桩导管架风机模型在模拟桩−土相互 线逐渐趋于平缓,均为加工硬化型。图 5(b)、5(c)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43

展示了前排桩(位于受力方向前方的桩)桩身变形 现场观测得到,其中一般认为平均风速沿高度的分
与桩身弯矩沿深度的分布。桩身弯矩最大值对于工 布为指数形式:
程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 α
u ( z) ■ z ■
反映了桩−土相互作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桩身 =| | (1)
u10 ■ 10 ■
弯矩最大值均出现在泥面下 3D~4D 的范围,且随
着荷载的增大,弯矩最大值也表现出向下移动的趋 式中: u10 表示 10 m 高处的平均风速;α为地表粗
势。图 5(d)展示了泥面下 2D 范围内的 p-y 曲线对比, 糙度系数,本文取 0.12[40]。
可以看出,随着深度的增加,p-y 曲线的初始刚度 脉动风速通常假定为零均值的平稳高斯随机过
和桩周土极限土抗力都表现出增大趋势。 程时间序列,采用功率谱密度函数和相干函数可以
描述风速分布及不同脉动风速的干扰规律。本文采
桩身水平位移/m
10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 0.10 0.00 0.10 0.20 用 Davenport 风速谱模拟脉动风速。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0.15 0.05 0.05 0.15
8 0
x
水平荷载/MN

10 离心模型 S ( f ) = 4 wu102 (2)


泥面以下深度/m

6
20 试验结果 f (1 + x 2 ) 2
4 3 MN
30 7 MN
2 40 数值模型 式中:f 为频率;w 为底面粗糙系数;x = 1 200f / u10 。
0 50 计算结果
0.0 0.1 0.2 0.3 0.4 0.5 3 MN 通过谐波叠加法将目标谱离散化后再进行叠
60 7 MN
加载点水平位移/m 加,其中需要保证结果谱与目标谱的一致,最后获
(a) 加载位置处荷载−位移曲线 (b) 桩身变形图 得 不同 高度处 的脉 动风速 时程 。上述 过程 通 过
离心模型 数值模型
Matlab 实现。
桩身弯矩/(MN·m) 试验结果 计算结果
−20 −10 0 10 20 0.4 z = 0.5D z = 0.5D 以 风 况 4 (海 平 面 10 m 高 度 处 平 均 风 速
桩周土反力/(MN·m−1)

−25 −15 −5 5 15 25 z = 1D z = 1D
0
0.3 z = 1.5D z = 1.5D 14.4 m/s)为例,对海平面上 45 m 与 90 m 风速进行
10 离心模型 z = 2D z = 2D
泥面以下深度/m

试验结果 模拟。模拟结果见图 6,其中图 6(a)为该风况下的


20 3 MN 0.2
30 7 MN 风速时程图线,
可以看出风速表现出较好的随机性,
数值模型 0.1
40
计算结果
0.0 40
50 3 MN 45 m 处风速(风况 4)
7 MN 0.00 0.05 0.10 0.15 0.20 35
60 90 m 处风速(风况 4)
桩身水平位移/m
30 10 m 处平均风速(风况 4)
风速/(m·s−1)

(c) 桩身弯矩分布图 (d) p-y 曲线对比图 25

图 5 数值结果与离心试验结果对比 20
Fig.5 Comparison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with centrifuge 15
results 10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总体来说,本文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
时间/s
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所反映的软黏土中
(a) 风速时程曲线
导管架基础桩−土相互作用规律基本一致。因此采
用本数值模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进行导管架基础 103
模拟谱
102
疲劳分析是合理可靠的。 目标谱
功率谱密度/(m2·s−1)

101

4 环境载荷计算与分析工况设置 100
10−1
本文采用时域分析法进行动力分析时,首先需 10−2

要获得风浪荷载时程,因此本文基于时域法计算风 10−3
10−4
浪荷载。
10−5
4.1 风荷载 10−3 10−2 10−1 100 101

4.1.1 风速模拟 f /Hz

基于时域法计算风荷载,首先需要确定风速时 (b) 风速模拟谱与目标谱对比

程,然后再由风速时程计算得到风荷载时程。风速 图 6 风速模拟结果
一般由脉动风速和平均风速组成。平均风速可以由 Fig.6 Wind speed simulation results
3644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符合现场风速发展。
模拟谱与目标谱对比较为一致, 其中波浪谱选择经 ITTC 会议修正的 P-M 双参数谱
如图 6(b)所示。 来模拟海浪,波面高程通过下式获得:
4.1.2 风荷载计算
η (t ) = ∑im=1 2 Sηη (ω1 )△ωi cos(ωi t + ε i ) (5)
确定不同高度处的风速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理
论确定风机所承受风荷载。本模型主要将风荷载分 式中:η (t ) 为波面高程;Sηη (ω ) 为 P-M 波能谱密度
为作用于顶部叶片及轮毂和塔筒部分。其中叶片及 函数;m 为余弦波叠加个数; △ωi 为频率间距。
轮毂所承受的风荷载采用推力系数法确定,推力系 以波况 4(波高 3.5 m,周期 8.5 s)为例,通过
[40]
数由叶素−动量理论计算 。本文保守计算,只考 Matlab 程序实现上述过程,得到波面高程−时程曲
虑顺风向风荷载: 线,如图 8(a)所示。可以发现,通过一系列余弦波
叠加后,最大波高已经无法达到 3.5 m,且整个波
FT = 0.5CT ρ Au 2 (3)
高时程表现出不规则特性。图 8(b)展示了波浪模拟
式中:CT 为风荷载系数;ρ为空气密度;A 为叶轮 谱与目标谱的对比,两者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扫掠面积;u 为瞬时风速。
2
塔筒结构所受风荷载采用下述计算公式计算:
1
FT = 0.5us At ρ u 2 (4)

波高/m
0
式中:us 为塔筒体型系数;At 为塔筒在垂直与风向
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以 4.1.1 节中风速模拟结果为 −1

例,在该风况情况下,风机叶片及轮毂和塔架所受 −2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风荷载时程见图 7。
时间/s

6 0.5 (a) 波面高程−时程曲线


塔架所受水平荷载(风况 4)
叶片及轮毂所受风荷载/MN

叶片及轮毂所受水平荷载(风况 4) 3.5
塔架所受风荷载/MN

0.4
模拟谱
4 3.0
功率谱密度/(m2·s−1)

0.3 目标谱
2.5
0.2 2.0
2
1.5
0.1
1.0
0 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5

时间/s 0.0
0.0 0.5 1.0 1.5 2.0 2.5
f /Hz
图 7 风荷载时程曲线
Fig.7 Time history curve of wind load (b) 波浪模拟谱与目标谱对比

图 8 波浪模拟结果
4.2 波浪荷载 Fig.8 Wave simulation results
4.2.1 不规则波浪模拟
关 于 波 浪 荷 载 的 模 拟 , Ye 等 [41] 通 过 将 4.2.2 波浪力计算
ABAQUS 有限元软件与流体动力学软件 OlaFlow 相 由于导管架结构的复杂性,无法精确计算作用
结合的方式,真实再现波浪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多孔 其上的波浪力。本文在计算波浪荷载时将水面下导
介质的渗流。于秀霞等[42]则是在 Open FOAM 平台 管架结构简化为四根直径与基桩一致的钢管。基桩
上建立数值模型,采用 Open FOAM 求解器求解模 直径满足小尺度圆柱桩,可以采用 Morsion 公式计
拟波浪的非线性运动。本文为更加真实地模拟波浪 算波浪力[12]。垂直于圆柱状的水平波浪力 F 可通过
荷载的同时又保证一定的计算效率,采用不规则波 下式计算:
浪法模拟真实波浪,其中波浪力的计算通过 Matlab 1γ γ ∂
F = FD + FI = CD Du | u | + CM A u (6)
程序实现。总体思路是首先选择合适的波浪谱,然 2g g ∂t
后按照线性波浪叠加法来计算不规则波,获得波高 ch(kz )
u =ω η (t ) (7)
时程曲线,
最后根据波高及其他波参数计算波浪力。 sh(kd )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45

∂u ch(kz ) 5 疲劳损伤评价方法
= ω2 η (t ) (8)
∂t sh(kd )
本文基于前述已建立的海上风机四桩导管架有
式中:D 为柱体直径;FD 为速度风力;FI 为惯性分
限元模型,将风浪荷载模拟结果输入数值模型进行
力;d 为水深;CD 为速度力系数;CM 为惯性力系数;
动力分析。基于动力响应结果,采用全时域疲劳分
k 为波数。
析方法进行疲劳分析。其中全时域疲劳分析流程如
以 4.2.1 节中波浪模拟结果为例,计算其对简化
下:首先对风机结构进行动力分析,获得导管架结
后单根桩柱的水平波浪力,见图 9。
构关键节点处的 Mises 应力时程;采用雨流计数法
0.4 统计各级应力幅值和应力均值并确定其循环次数,
其中采用 Goodman 直线[43]进行平均应力修正;最
0.2
后选择合适的 S-N 曲线和疲劳损伤理论进行计算,
波浪力/MN

0.0 获得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结果。
5.1 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
−0.2
5.1.1 导管架风机结构自振分析
−0.4 在计算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时,一般需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时间/s 要对结构的自振频率进行分析。杨春宝等[44]通过对
单桩基础近海风机系统进行自振频率分析时发现桩
图 9 波浪荷载时程曲线
Fig.9 Time history curve of wave load
径会对风机系统的自振频率产生影响;牛文杰[45]对
单桩风机进行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多自由度动力
4.3 分析工况设置 分析,发现风机结构的自振频率取决于桩的抗弯刚
考虑北大西洋的波浪特征及世界典型海域风速 度、桩径、桩基入土深度、土体参数、风机在泥面
与波高关系,选取如表 2 所示海况进行分析 [12]
。其 以上高度及泥面以上风机结构质量分布。本文采用
中风况与波况各 6 组,基本覆盖各种海况要求。 了实心桩代替空心桩,但保证了桩径抗弯刚度以及
前述其他影响因素参数的一致,减少了该处理方式
表 2 风况与海况划分
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
Table 2 Division results of wind cases and wave cases
编号 风况 波况 概率/%
通常对于风机结构的模态分析时,一般需要考
1 V = 3.244 m/s H = 0.5 m, T = 5.5 s 5.6 虑风机的整体结构即包含塔架、过渡段等,因此在
2 V = 7.961 m/s H = 1.5 m, T = 6.5 s 21.0 针对自振特性分析时,本文完善了风机模型,对于
3 V = 10.767 m/s H = 2.5 m, T = 7.5 s 25.9
塔筒结构也进行了建模。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进
4 V = 14.452 m/s H = 3.5 m, T = 8.5 s 26.7
5 V = 17.463 m/s H = 4.5 m, T = 9.5 s 18.8 行全时域疲劳分析时计算量巨大,
为提高计算效率,
6 V = 19.95 m/s H = 5.5 m, T = 10.5 s 2.0 还是采用前述简化导管架结构。
注:V 为海平面上方 10 m 高处平均风速;H 为有效波高;T 为波浪周期。 自振分析结果显示支撑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为
0.348 Hz,二阶自振频率为 0.348 Hz,三阶自振频
本文共设置 6 类疲劳分析,分别研究单独风浪
率为 2.088 Hz,四阶自振频率为 2.091 Hz。风轮转
作用,风浪耦合作用,风浪入射方向,桩−土相互
速范围取 8~15.4 r/min,风轮额定转速下的一阶自
作用等对导管架结果疲劳寿命的影响。其中每类分
振频率范围为 0.133~0.257 Hz,三阶自振频率范围
析中包含 6 种工况。具体疲劳分析工况设置见表 3。
为 0.4~0.77 Hz。支撑结构的一二阶自振频率位于
风轮额定转速下一三阶自振频率之间,满足安全要
表 3 疲劳分析工况设置
Table 3 Arrangement of fatigue analysis cases 求,而更高阶的模态自振频率则更远离共振区,因
编号 类型 加载方向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 工况 此该风机正常运行下不存在共振频率影响。
A 风作用 边长 是 风况 1~风况 6
5.1.2 导管架风机疲劳荷载下动力响应
B 浪作用 边长 是 波况 1~波况 6
C
为确定本文导管架基础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排
风浪耦合 边长 是
D 风浪耦合 对角线 是 水模式,本文采用 Stewart 等[46]建议的方法验证了
工况 1~工况 6
E 风浪耦合 边长 否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况 4 为不排水加载。
F 风浪耦合 对角线 否
以工况 4(风浪耦合)为例,将风浪荷载输入
3646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有限元模型,沿边长进行加载(沿 x 轴方向),进行 与塔筒连接处)以及 K10 节点(导管架下部与桩基


600 s 的动力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关注导管架结构节 连接处)Mises 应力较大,且均表现为上风向大于
点部分的疲劳损伤,故对塔筒上应力不于考虑。导 下风向。K2 与 K10 节点位置处 600 s 内的 Mises 应
管架结构关键节点编号见图 10。导管架结构动力响 力时程见图 11(b)。
应结果见图 11 。其中图 11(a) 展示了导管架结构 5.2 雨流计数法
Mises 应力云图,可以发现其中最大应力处位于塔 应力幅大小及其循环次数以及应力幅的均值是
筒底部部分。 影响结构疲劳寿命的重要参数[43]。目前比较常用雨
流计数法统计上述参数。该方法根据所研究材料的
K1 K2 K1 K2 应力−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进行计数,即把随
K3 K4 K3 K4 K5 机应力响应谱用雨流计数法统计出一系列闭合的应
K5 K6 K7 力−应变滞回曲线[47]。该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
K6 K7 K8 K9 K10 随机荷载谱的全过程。
K8 K11 K12
本文采用改进的四点雨流计数法,考虑应力均
K9 K10 K14 K15
K13 值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借助 Goodman 直线实现
平均应力修正。前述过程通过 Matlab 程序实现。为
验证本文雨流计数法程序统计的准确性,本文与
(a) 沿边长加载编号 (b) 沿对角线加载编号 Yeter 等[21]对同一应力时程曲线进行四点雨流计数
图 10 导管架结构节点编号 法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完全一
Fig.10 Joints number of jacket foundation 致,共 6 个不同幅值,每个幅值的循环次数均为一
次。由此证明本次雨流计数法程序的正确性。
Y X
K2 以 5.1.2 节中统计的两处关键节点 Mises 应力时
Z
程为例,采用改进的雨流计数法进行统计,其中相
3.88×107
3.56×107 应应力均值与应力幅值及其循环次数统计结果见图
3.23×107
2.91×107 12。
2.59×107
2.26×107
1.94×107
1.61×107 5
1.30×107 4
循环次数/次

K10 9.70×106 3
6.47×106 2
3.23×106
6.60×102 1
0
0
(a) 导管架结构 Mises 应力云图 50
20 40 45
均值/MPa 40 25 30 35
20
60 K2 节点 幅值/MPa

50 K10 节点
(a) K2 节点雨流计数结果
Mises 应力/MPa

40

30
5
20 4
循环次数/次

10 3
2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
时间/s 0
0
5
10 22 24
(b) 节点 Mises 应力时程 15 16 18 20
均值/MPa 20 12 14
幅值/MPa
图 11 导管架结构动力响应(工况 4,沿边长加载)
Fig.11 Dynamic response of jacket foundations (Case 4,
loading along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b) K10 节点雨流计数结果

图 12 雨流计数法统计结果
由应力云图可发现 K2 节点(导管架结构上部 Fig.1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rainflow counting method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47

5.3 S-N 曲线 影响,本文采用对桩与土体表面相交截面处进行全


S-N 曲线是描述材料抗疲劳性能的曲线。该曲 约束的形式来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针对 6 种环
线确定了材料在特定应力幅值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循 境工况,分别进行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与不考虑桩−
[47]
环次数以保证不发生疲劳破坏 。管壁的厚度对结 土相互作用疲劳分析,其中风浪入射方向均为沿边
构材料的疲劳性能也有很大影响,随着管壁厚度的 长入射。
[43]
增大,管节点的抗疲劳性能也会有所降低 。因此 图 13 展示了考虑桩−土作用下各关键节点疲劳
[43]
本文采用 DNV 规范 给出的考虑管壁厚度影响的 损伤与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下各关键节点的疲劳
双斜率 S-N 曲线: 损伤比。其中可以观察到对于风浪较小的工况 1 与
■ ■ t ■ kt ■ 工况 2,桩−土相互作用对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影
lg N = lg a - m lg | △σ | | | (9) 响较小,疲劳损伤比基本接近于 1。对于较为极端
|■ ■ tref ■ |■
的风浪荷载,桩−土相互作用对导管架结构的疲劳
式中:N 为结构最大允许循环次数;tref 为参照厚度, 损伤具有较重要的影响,不考虑桩−土作用会严重
非焊接管节点取值为 25 mm,焊接管节点取值为 低估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平均低估约 40%。其中
32 mm,螺栓取值为 25 mm;t 为最可能发生裂纹的 值得注意的是,导管架结构不同节点对桩−土相互
管厚度,如果该厚度小于参照厚度,则取 t = tref ; 作用的敏感性不同,斜支撑节点敏感性最大。
kt 为厚度指数。其中具体参数取值见表 4。
10 工况 1
表 4 S-N 曲线参数 工况 2
Table 4 Parameters of S-N curve 工况 3
8 工况 4
纵轴截距 m 有效循环次数范围/次 厚度指数 kt 工况 5
工况 6
疲劳损伤比

11.764 3 N < 106 0.2 6


6
15.606 5 N > 10 0.2
4

5.4 线性疲劳损伤理论
2
疲劳损伤指材料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材料的损坏
程度,一般采用无量纲参数 Dtotal 表示。当 Dtotal = 0 0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K10
时,说明材料并未发生疲劳损伤,Dtotal>1 时表示材
关键节点
料已经达到其疲劳寿命。目前疲劳累计损伤理论大
致有两大类:线性累计损伤准则、非线性累计损伤 图 13 各关键节点疲劳损伤比
准则 [47]
。由于非线性累计损伤理论计算的复杂性, Fig.13 Fatigue damage ratio at each key joint

且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已经能够满足工程精度需求,
工程中大多采用线性准则进行疲劳分析。本文主要 6.2 风浪单独作用下导管架机构疲劳分析
采用 P-M 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其基本公式如下: 图 14(a)展示了风单独作用下导管架结构关键
节点的疲劳损伤值,为更加直观地看出各关键节点
n
Dtotal =∑ i (10) 的疲劳损伤值对比,纵坐标采用对数坐标。共分析
i Ni
了 6 种风况,可以发现同一风况下不同导管架节点
式中:Ni 为第 i 个应力幅值下结构材料所允许的最 的疲劳损伤值具有较大差别,最大相差 3 个数量级,
大循环次数(由材料 S-N 曲线获得)
;ni 为第 i 个应 如风况 2 下 K2 节点与 K9 节点。其中风荷载作用下
力幅值循环次数(由雨流计数法统计得到)
。 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易发生在上部,结构的最危
以 5.2 节雨流计数法统计结果为例,计算在工 险节点为 K2 节点,即导管架上部与塔筒连接位置
况 4 下 20 年设计寿命 K2 节点的疲劳损伤为 0.199 1, 处。且下风向位置处节点的疲劳损伤总体上大于同
而 K10 节点的疲劳损伤为 0.003 1。下文所计算的疲 一高度处上风向处节点的疲劳损伤值,如节点 K1
劳损伤均为 20 年寿命内。 与 K2 以及节点 K9 与 K10。
波浪单独作用下导管架结构各关键节点的疲劳
6 疲劳损伤计算与结果分析
损伤值表现与风荷载单独作用下有显著区别,见图
6.1 桩−土相互作用对疲劳寿命影响 14(b)。总体上同一波况下导管架结构各节点的疲劳
为研究桩−土相互作用对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 损伤值相差更大,最大相差 10 个数量级,远大于风
3648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10−7 10−3 荷载单独作用下各节点的损伤结果差值。其中波浪


风况 1 风况 2
−8 −4
10 10 荷载对导管架结构下部的疲劳损伤影响更大,最危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9 10−5 险节点位于导管架结构下部斜支撑节点位置处。且


10−10 10−6 导管架结构同一高度处关键节点的疲劳损伤差别不
10−11 10−7 大,这与风荷载作用下不同。6 种波况下,导管架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结构各个节点在 20 年寿命内均未达到疲劳损伤破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坏临界值,处于安全状态。然而风荷载单独作用下,
10−2 100
风况 3 风况 4 导管架结构中关键节点在海平面上 10 m 处平均风
10−3 10−1 速达到 17.463 m/s(风况 5)时,便已达到疲劳破坏。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6.3 风浪耦合作用下疲劳分析
10−4 10−2
图 15 展示了风浪耦合作用下导管架结构各关
10 −5
K1 K3 K5 K7 K9
10 −3
K1 K3 K5 K7 K9 键点疲劳损伤值。风浪耦合作用下导管架结构疲劳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损伤也易发生在上部,结构的最危险节点为 K2 节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点,与风荷载单独作用下一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101 101
风况 5 风况 6
风浪耦合作用下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中风荷载占
100 100
主导地位,如图 16 所示。从图中还可看出,波致疲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1 10−1
劳损伤远小于风致疲劳损伤,且波浪的叠加会对部
10−2 10−2
分节点的疲劳损伤产生削弱作用,如 K1 节点,但
10−3 10−3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总体上风浪荷载的耦合作用会导致疲劳损伤增大。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10−7 10−3
(a) 风单独作用
10−8 10−4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8 10−5 10−9 10−5


波况 1 波况 2
10 −11 10−8
10−10 10−6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11
10−14 10−11 10−7
10−14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10−17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10−17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10−20 10−20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a) 工况 1 (b) 工况 2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2 0
10 10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10−5 10−4 10−1


10−3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波况 3 波况 4
10−8 10−7 10−2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11 10−10 10−4


10−3
10−14 10−13
10−5 10−4
10−17 10−16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20
10 10 −19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c) 工况 3 (d) 工况 4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1 2
10 10
10−5 10−3
波况 5 波况 6 0
10−8 10−6 10 101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11 10−9 10−1 100


10−14 10−12
10−2 10−1
10−17 10−15
10−3 10−2
10−20 10−18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K1 K3 K5 K7 K9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K2 K4 K6 K8 K10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e) 工况 5 (f) 工况 6
(b) 浪单独作用 图 15 风浪耦合作用下关键节点疲劳损伤值
图 14 风浪单独作用下关键节点疲劳损伤值 (沿边长加载)
Fig.14 Fatigue damage results of key joints under the Fig.15 Fatigue damage results under the action of
action of individual wind load and wave load wind-wave coupling load (along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49

100 概率下各关键节点的疲劳寿命预测,其中 K2 节点
的疲劳寿命最短为 20.7 年(疲劳损伤值 0.966)。出
10 −5
于保守估计,以最危险节点为导管架结构的疲劳寿
命,故联合工况下该风机模型导管架结构的疲劳寿
疲劳损伤

−10
10 命为 20.7 年。
风况 4
波况 4 6.4 风浪入射方向对疲劳寿命影响
工况 4
10−15 风况 3 实际海况中,风浪方向并不是固定的,本文为
波况 3
工况 3 研究风浪入射方向对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
10−20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K10 分别选取了沿边长加载和沿对角线加载两种极端入
关键点 射方向进行疲劳分析。
图 16 风浪荷载对风机导管架结构疲劳影响 图 19 展示了沿对角线加载时风浪耦合作用下
Fig.16 Influence of wind and wave loads on the fatigue of 导管架结构各关键节点疲劳损伤值。
从图中可看出,
jacket structure
同一工况下与入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节点相对于
同高度上其他节点疲劳损伤值较小,如 K4、K9、
图 17 展示了动力分析过程中导管架基础桩顶
K10 节点。沿对角线加载时导管架结构最危险节点
的水平位移,可以发现波浪导致的桩顶水平位移较
为 K5 节点,与沿边长加载时略有不同,但均位于
小,而风荷载导致的水平位移较大,且与风浪耦合
导管架上部位置处。
作用下的位移变化较为一致,这与在图 16 中观察到
风荷载在风机疲劳中占主导地位相对应。波浪荷载
10−6 10−3
的叠加,导致风荷载产生的水平震荡位移在某些时 10−8 10−5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间加剧或者减弱,总体上风浪耦合下桩顶的水平位 10−10 10−7


10−12 10−9
图 18 展示了基于各工况发生
移震荡呈现加剧趋势。 −14
10 10−11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风浪耦合(工况 4)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0.20
浪作用(波况 4)
风作用(风况 4) (a) 工况 1 (b) 工况 2
0.15
桩顶水平位移/m

0.10 10−1 100


−3
10 10−2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0.05 10 −5
10−4
−7
10 10−6
0.00 −9
10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10−8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0.05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时间/s
(c) 工况 3 (d) 工况 4

图 17 桩顶水平位移时程
102 102
Fig.17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urve of pile top
100 100
疲劳损伤

疲劳损伤

10−2 10−2
104
10−4 10−4
10−6 10−6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K1 K3 K5 K7 K9 K11 K13 K15
3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K2 K4 K6 K8 K10 K12 K14
10
关键节点 关键节点
疲劳寿命/a

(e) 工况 5 (f) 工况 6
102
图 19 风浪耦合作用下关键节点疲劳损伤值
(沿对角线加载)
101
Fig.19 Fatigue damage results under wind-wave coupling
load (along the diagonal direction)
100
K1 K2 K3 K4 K5 K6 K7 K8 K9 K10
关键节点 图 20 展示了沿对角线加载与沿边长加载时各
工况下疲劳损伤值之比,其中疲劳损伤值取结构最
图 18 疲劳寿命预测
Fig.18 Prediction of fatigue life
危险节点处的损伤。可以看出沿对角线加载时结构
3650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的疲劳损伤小于沿边长加载,约为沿边长加载的 桩−土作用可能导致导管架最危险位置疲劳损伤被
70%。因此最危险的疲劳损伤加载方向为沿边长加 低估 90%。
图 21 展示了工况 4 下不同加载方向下导管架结
载。 (2)风荷载在导管架结构的疲劳损伤中占主导
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响应。可以看出沿对角线加载时 地位,远大于波浪荷载影响。风荷载单独作用时,
[25]
导管架结构会产生更大的位移响应,这与 Zhu 等 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最危险位置为导管架上部与塔
在离心试验中观察的结果一致。因此考虑疲劳寿命 筒连接处。波浪荷载单独作用时,疲劳损伤最危险
时,沿边长方向为最危险入射方向,而考虑风机的 位置为导管架下部。风浪耦合作用下导管架疲劳损
位移响应时,沿对角线方向为最危险入射方向。 伤最危险位置处于塔筒与导管架连接处,与风荷载
单独作用时一致。
1.0
(3)沿对角线加载时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最危
0.8 险位置与沿边长加载时略有不同,但均位于导管架
疲劳损伤比

0.6 上部位置处。相较于沿边长加载,沿对角线加载时
导管架结构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响应,但其疲劳损伤
0.4
却相对较小,约为沿边长加载的 70%。
0.2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重点关注风机上部导管架
0.0 结构疲劳损伤问题,采用 Tresca 屈服准则的线弹性
工况 1 工况 2 工况 3 工况 4 工况 5 工况 6
工况 模型是相对较为简单的本构模型,对土体软化等[48]
行为无法准确刻画,存在一定局限性;再者由于软
图 20 对角线加载与沿边长加载最大损伤值之比
Fig.20 Ratio of the maximum fatigue damage of loading 黏土循环加载离心试验难以满足时间比尺[49],因此
along the diagonal direction to that of loading along the 并未采用循环加载离心结果进行验证。前述问题仍
orthogonal direction 有待进一步研究。

1.0
沿边长加载 参 考 文 献
导管架顶部水平位移/m

0.8 沿对角线加载
[1] 秦海岩.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回顾与展望[J]. 海洋经济,
0.6
2022, 12(2): 50-58.
0.4 QIN Hai-ya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offshore wind
0.2 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022, 12(2): 50-58.
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 郑奕鋆. 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上海海上风电项目推进
时间/s 浅析[J]. 上海节能, 2022(8): 1035-1038.
ZHENG Yi-yu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ffshore wind
图 21 不同加载方向下导管架结构顶部位移响应
Fig.21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urve of jacket top under power and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promotion of
different loading directions Shanghai Offshore Wind power project[J]. Shanghai
Energy Conservation, 2022(8): 1035-1038.
[3] SEIDEL M. Jacket substructures for the RE power 5M
7 结 论
wind turbine[C]//Conference Proceedings European Offshore
本文首次提出充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近海 Wind. [S. l.]: [s. n.], 2007: 1-8.
风机四桩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模型。充分考虑了风 [4] ABHINAV K A, SAHA N. Stochastic response of jacket
supported offshore wind turbines for varying soil
浪荷载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非线性问题,采用全时域
parameters[J]. Renewable Energy, 2017, 101(C): 550-564.
疲劳分析法研究了桩−土相互作用、风浪荷载耦合、
[5] 祝周杰. 海上风机四桩导管架基础群桩效应与循环效
水平加载偏角等对导管架结构的疲劳寿命的影响。
应试验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7.
并对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主要结论如下:
ZHU Zhou-jie. Model tests on pile group effect and cyclic
(1)桩−土相互作用对导管架结构的中下部疲 effect of jacket found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D].
劳损伤影响较大,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会严重低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7.
估(约 40%)导管架结构疲劳损伤,其中对于下部 [6] 周文杰, 王立忠, 汤旅军, 等. 导管架基础海上风机动
斜支撑节点的疲劳损伤影响最大,特定工况下忽略 力响应数值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
第 12 期 杜越明等: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疲劳分析 3651

53(8): 1431-1437, 1447. [17] TEMPEL J. Design of support structures for offshore
ZHOU Wen-jie, WANG Li-zhong, TANG Lü-jun, et al. wind turbines[D]. Delf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merical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s of jacket 2006: 162.
supported offshore wind turbines[J]. Journal of Zhejiang [18] 秦培江, 马永亮, 韩超帅, 等. 海上风机支撑结构的频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2019, 53(8): 1431- 域疲劳评估方法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7,
1437, 1447. 51(9): 1712-1719.
[7] DONG W, MOAN T, GAO Z. Fatigue reliability analysis QIN Pei-jiang, MA Yong-liang, HAN Chao-shuai, et al.
of the jacket support structure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 Frequency-domain fatigue assessment of support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orrosion and inspection[J].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12, 106: (Engineering Science), 2017, 51(9): 1712-1719.
11-27. [19] YAMASHITA A, SEKITA K. Analysis of the fatigue
[8] ASSON P. Damage equivalent wind-wave correlations on damage on the offshore wind turbines exposed to wind
basis of damage contour lines for the fatigue design of and wave loads within the typhoon area[C]//ASME 2004,
offshore wind turbines[J]. Renewable Energy, 2015, 8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ffshore Mechanics and
723-736. Arctic Engineering. Vancouver: ASME, 2004: 284-291.
[9] ZIEGLER L, VOORMEEREN S, SCHAFHIRT S, et al. [20] DONG W, MOAN T, GAO Z. Long-term fatigue analysis
Design clustering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using probabilistic of multi-planar tubular joints for jacket-type offshore wind
fatigue load estimation[J]. Renewable Energy, 2016, turbine in time domai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1,
91(C): 425-433. 33(6): 2002-2014.
[10] DO T Q, LINDT J W V D, MAHMOUD H. Fatigue life [21] YETER B, GARBATOV Y, SOARES C G. Fatigue
fragilities and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wind turbine damage assessment of fixed offshore wind turbine tripod
tower base connection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support structur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5, 101:
2015, 141(7): 04014183. 518-528.
[11] 赵俭斌, 席义博, 王振宇. 海上风机单桩基础疲劳损伤 [22] 常卡, 王坤鹏. 风浪联合下导管架式风机结构疲劳特
计 算 方 法 [J].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工 学 版 ), 2019, 53(9): 性研究[J]. 可再生能源, 2021, 39(12): 1617-1622.
1711-1719. CHANG Ka, WANG Kun-peng. Study on fatigue
ZHAO Jian-bin, XI Yi-bo, WANG Zhen-yu. Fatigu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jacket fan structure under combined wi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monopile supported offshore wind and wave conditions[J].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turbine[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2021, 39(12): 1617-1622.
Science), 2019, 53(9): 1711-1719. [23] ABHINAV K A, SAHA N. Nonlinear dynamical behavior
[12] 樊惠燕. 风浪作用下海上风机单桩基础动力学与疲劳 of jacket supported offshore wind turbines in loose sand[J].
分析[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Marine Structures, 2018, 57: 133-151.
FAN Hui-yan. Dynamics and fatigue analysis on monopile [24] WU Y Q, YANG Q, LI D Y, et al. Limit equilibrium
found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 under wind and wave solutions to anti-overturning bearing capacity of suction
loads[D].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6. caissons in uniform and linearly increasing strength clays[J].
[13] JIA J. An efficient nonlinear dynamic approach for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22, 59(2): 304-313.
calculating wave induced fatigue damage of offshore [25] ZHU B, YING P P, ZHU Z, et al.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structures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or lifetime lateral cyclic behaviour of a tetrapod piled jacket in soft
extension[J]. Applied Ocean Research, 2008, 30(3): 189- clay[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198. Engineer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1, 174(1): 44-
[14] KVITTEM M I, MOAN T. Time domain analysis 57.
procedures for fatigue assessment of a semisubmersible [26] 俞剑, 黄茂松, 张陈蓉. 黏土中两种不同直径单桩水平
wind turbine[J]. Marine Structures, 2015, 40: 38-59. 循环加载模型试验与分析[J]. 岩土力学, 2016, 37(4):
[15] DU J, LI H, ZHANG M, et al. A novel hybrid 973-980.
frequency-time domain method for the fatigue damage YU Jan, HUANG Mao-song, ZHANG Chen-rong. Model
assessment of offshore structures[J]. Ocean Engineering, tests and analysis of single piles with two different
2015, 98: 57-65. diameters subjected to cyclic lateral loadings in clay[J].
[16] MOHAMMADI S F, GALGOUL N S, STAROSSEKU, et al.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6, 37(4): 973-980.
An efficient time domain fatigue analysis and its [27] MAO D F, ZHONG C, ZHANG L, et al. Dynamic
comparison to spectral fatigue assessment for an offshore response of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 including foundation
jacket structure[J]. Marine Structures, 2016, 49: 97-115. degradation under cyclic loadings[J]. Ocean Engineering,
3652 岩 土 力 学 2023 年

2015, 100: 35-45. 2012.


[28] 李大勇, 张雨坤, 高玉峰, 等. 不同剪切速率下吸力基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础−黏土界面剪切特性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5009―2012 Load code
2022, 42(1): 231-236.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S]. Beijing: China
LI Da-yong, ZHANG Yu-kun, GAO Yu-feng, et al. Shear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2.
behavior of suction foundation-clay interface under [41] YE J H, YU D. ABAQUS-OlaFlow integrated numerical
different shear rates[J]. 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model for fluid-seabed-structure interaction[J]. Marine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2022, 42(1): 231-236. Structures, 2021, 78: 103016.
[29] 文凯. 海上风机四桩导管架基础水平单调与循环受荷 [42] 于秀霞, 李欣, 凌贤长, 等. 非线性波浪荷载作用下海
数值分析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9. 上风机管桩基础周围海床液化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WEN Kai. Numerical modelling on tetrapod piled jacket 2021, 29(5): 1599-1610.
foundations for offshore wind turbines subject to lateral YU Xiu-xia, LI Xin, LING Xian-chang, et al. Seabed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s[D]. Hangzhou: Zhejiang liquefaction around offshore wind turbine pipe pile
University, 2019. foundation under nonlinear wave load[J]. Journal of
[30] SYSTÉMES DASSAULT. Abaqus Analysis users’ Manual[M]. Engineering Geology, 2021, 29(5): 1599-1610.
Providence, RI, USA: Simula Corparation, 2013. [43] Det Norske Veritas. DNV-RP-C203 Fatigue design of
[31] CHAUDHRY A R. Static pile-soil-pile interaction in offshore steel structure[S]. Norway: Det Norske Verital,
offshore pile groups[D].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6.
1994. [44] 杨春宝, 王睿, 张建民. 单桩基础型近海风机系统自振
[32] FAYYAZI M S, TAIEBAT M, FINN W D L. Group
频率实用计算方法[J]. 工程力学, 2018, 35(4): 219-225.
reduction factors for analysis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
YANG Chun-bao, WANG Rui, ZHANG Jian-min.
groups[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4, 51(7):
Numeric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ystem fundamental
758-769.
frequencie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with monopile
[33] GEORGIADIS K. Variation of limiting lateral soil
foundations[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8, 35(4):
pressure with depth for pile rows in clay[J]. Computers
219-225.
and Geotechnics, 2014, 62: 164-174.
[45] 牛文杰. 考虑桩−弹性地基相互作用的单桩风机自振频
[34] MIAO L F, GOH A T C, WONG K S, et al.
率[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 38(5): 713-719.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passive pile
NIU Wen-jie, Numeric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system
behaviou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fundamental frequencies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with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2006, 30(7): 599-
monopile foundations[J].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613.
Journal, 2016, 38(5): 713-719.
[35] ZHU S, CHEN R, KANG X.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a
[46] STEWART D P, RANDOLPH M F. A new site
tetrapod jacket foundation under lateral cyclic and monotonic
investigation tool for the centrifuge[C]//Proceedings of
loading in soft soil[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ifuge. Rotterdam, the
2021, 58(5): 637-649.
Netherlands: A. A. Balkema, 1991.
[36] LIU R, LIU M, TIAN Y, et al. Effect of perforations on
[47] 孙泽利. 基于整体耦合分析方法的海上风机导管架基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hallow foundation on clay[J].
础结构疲劳极限承载力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9, 56(5): 746-752.
2021.
[37] COMODROMOS E M, PAPADOPOULOU M C.
SUN Ze-li. Research of fatigue limit capacity of jacket
Response evaluation of horizontally loaded pile groups in
clayey soils[J]. Géotechnique, 2012, 62(4): 329-339. offshore wind turbine using fully coupled analysis

[38] ZHU B, WEN K, KONG D, et al. A numerical study on method[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1.

the lateral loading behaviour of offshore tetrapod piled [48] 焦钰祺, 贺林林, 梁越, 等. 考虑结构性黏土应变软化

jacket foundations in clay[J]. Applied Ocean Research, 效应的桩靴竖向承载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22,


2018, 75: 165-177. 43(5): 1374-1382.
[39] WEN K, WU X , ZHU B.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JIAO Yu-qi, HE Lin-lin, LIANG Yue, et al. Study of
lateral loading behaviour of tetrapod piled jacket foundations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spudcan foundations considering
in medium dense sand[J]. Applied Ocean Research, strain-softening effect of structured clay[J]. Rock and
2020, 100: 102193. Soil Mechanics, 2022, 43(5): 1374-1382.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09―2012 [49] TAYLOR R N.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technology[M].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S. l.]: [s. n.], 199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