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9

目錄

一、導言 1

二、論文撰述指引 3

三、稱引他人著述示例 8

四、論文格式 25

五、常用工具書舉要 36

六、電子資源舉要 42

附錄A1〈中文系文學碩士生(兼讀)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 46

附錄A2〈中文系文學碩士生(全時)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 47

附錄A3〈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進度日程表〉 48

附錄B1、B2〈本科畢業論文封面〉 49

附錄C1、C2〈文學碩士生研究報告封面〉 51

附錄D1、D2〈導師及評審委員推薦審核文件〉 53

附錄E〈聲明〉 55

附錄F〈謝辭〉 56
一、導言
凡本系大學部學生(BA Hons)、文學碩士生(MA)、哲學碩士生(M.PHIL)及
博士生(PhD),皆需在導師指引下擬定研究計劃,並在指定期限前提交論文(本科生、
哲學碩士生、博士生)或研究報告(文學碩士)(為方便論述,以下統稱「論文」)。
撰寫論文期間,學生須按規定日程經常與論文導師商討,並由論文導師在〈畢業論文進
度日程表〉上簽核。*
撰寫論文時,除內容質素必須達致一定水平外,其他相關細節需以本《簡介》為準,
在格式、引注、字數等各方面符合要求。本系建議學生宜在限期至少五個工作天之前呈
交論文,以便格式不符時可及時修正。呈交論文時,本科生及文學碩士生必須附有經論
文導師簽核之〈畢業論文進度日程表〉或〈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
評核準則:
一﹑研究過程及進度 20%
本科同學未達到出席講座要求者,此項一律降等。
二﹑論文 80%
將80%轉為100%計算:
(一) 內容:50%
(二) 形式:50%
I. 組織 20%
II. 資料運用 10%
III. 格式 10%
IV. 表達能力 10%

用英文撰寫論文的同學,相關之格式規定以下列書籍所定為準: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最新版。

同學提交之論文,將存放於系內供其他同學作參考之用。

*
見附錄A1、A2及A3。哲學碩士生及博士生之論文進度日程依照研究院要求執行,具體安排由論文導師
與學生自行商定。

1
除學位論文之外,本「撰作指引」所列的格式要求及學術規範,亦供同學們在撰
寫所修讀各科的學期報告時作參考之用。

重要規定:

1. 〈畢業論文進度日程表〉或〈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未經簽核,或學生與論文導師
商討論文次數少於規定者,成績降兩等。商討的形式、具體要求以及相關規定由研
究導師掌握。
2. 凡遲交之論文或研究報告,成績一律降兩等。
3. 凡超出規定字數(見第四章〈論文格式〉),酌情扣分。
4. 凡一稿兩投者,當抄襲論,交由系方懲處。

2
二、論文撰述指引
一、論文的一般要求

論文是指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後,用嚴謹的方式將過程及結
論表達出來的文章;以梳理問題,發掘真相,尋求規律,增加認識為目的。
在研究過程中,所引用的資料都要經過小心分析驗證,資料來源出處要有明確的標
注,每一個前提、假設、步驟、方式要有合理的根據。推論引申時必須合於邏輯,能夠
接受嚴格的考驗。
引用他人著述時,必須具有個人的評斷取捨、見解心得,不可以僅為他人意見的彙
集排比。
總括而言,論文必須:
(一) 正確 所用資料準確無訛
(二) 客觀 每一論點皆有事實根據,不摻雜個人成見或感情
(三) 清楚 資料的來源、研究的方法過程、徵引別人的說法見解都要清楚標
注說明,以便讀者驗證

二、論文的編排

(一) 前部
1. 封面(由系方提供):校名、文題、著者姓名、學科、日期
2. 扉頁(本科):文題、學生姓名、學生編號、「畢業論文」或「研究報告」
字樣、修讀課程、校名、日期
扉頁(文學碩士課程):文題、學生姓名、學生編號、修讀課程、研究報
告導師、校名、日期
3. 第一頁:由論文導師及評審委員簽署通過的文件
4. 第二頁:聲明
5. 第三頁:謝辭(並非必需)
6. 第四頁:內容目次(含章節起訖頁數)
7. 第五頁:摘要(若為短論文,此項可省);符號說明(如果有運用特

3
別符號者)
以上1至4項之標準格式示例,見附錄B1、B2、C1、C2、D1、D2、E及F部份。

(二) 導論(或稱「引言」、「引論」、「緒論」)
(1) 介紹研究的性質、範圍(或動機)和/或
(2) 解釋文中重要概念,界定術語 和/或
(3) 檢討前人研究成果,列出本文特點 和/或
(4) 說明研究的方法、角度、立場、觀點

(三) 正文
闡述研究過程,引據事實,推展論點時,為使組織清晰,應分列章節段落。
例如:一 或 1.
(一) 1.1
1 1.1.1
(1) 1.1.1.1
a 1.1.1.1.1
(a) 1.1.1.1.1.1

(四) 結論(或稱「結語」)
提綱挈領,總結論點,或指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待進一步研究。

(五) 參考部
1. 註釋:一般用註腳形式。
2. 書目:於全文完結後,列出〈引用書目〉。
(注意:註釋和書目的格式並不完全相同。參見第四章第七、八節。)

三、論文的準備

論文實質上是研究過程及成果的書面表達形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一) 選擇題目

4
選題是否恰當與研究的成績有密切的關係,選題時必須認真考慮以下三方面:
1. 個人的興趣、能力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研究的題目應該
是自己感興趣的,這樣才能深入鑽研,鍥而不捨。否則勉強而為,只會把研究
視為苦差,敷衍了事。
興趣固然重要,但還要顧及自己的能力, 以《紅樓夢》為例,即使對紅
學各種說法的異同優劣很有興趣,但也只應選擇其中一點作為研究課題,如果
以《紅樓夢》整體為論題,由於有關著作汗牛充棟,泛閱一遍亦非經年累月不
為功,結果只會變得人云亦云,浮光掠影,失去論文訓練的作用。
2. 客觀的條件、限制
深入的研究必須資料豐富,圖書館有關這方面的書刊是否充足,自己的時
間如何安排等等,都要事先考慮清楚,否則只會疲於奔命,勞而少功。除與導
師商討外,最好先在圖書館內略事檢索,然後才決定題目。
3. 研究的性質、深度
作為大學課程的畢業論文,以訓練研究方法為主要目的;或是以在學術刊
物上發表,建立一己之說為目標,故在研究深度上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只是前
者,就無須過於強調引用前人未見的資料,亦毋須強求解決原則性的大問題,
成一家之言。
選擇範圍題材時宜狹不宜廣,使自己能確實掌握了解有關資料,免於分散
精力而流於浮泛。應該把重心集中在問題的一兩點,把時代上下限收窄,減少
所關涉的人物。
下列題目應該儘量避免:古來爭論不休的,自覺沉悶的,資料不足的,過
於廣泛的,過份狹窄的,含糊不清的。

(二) 搜集資料
為了使研究信而有徵,周全而深入,必須用確實可靠的資料作為根據。資料
分為兩類,即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
一手資料是最直接、最切近研究對象的資料,例如要研究杜甫律詩中對偶的
特色,杜甫的律詩就是一手資料。一手資料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研究資料。
二手資料指前人對同一問題的研究、註釋、評論性文字等,例如詩話、文本

5
註釋、研究論文及專著等。在翻查二手資料時會對同一論題加深認識,諸如前人所
用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立場觀點,何種問題已經解決,何種問題有待研究等等。
但運用二手資料必須非常小心,否則會為人誤導,產生成見,因此有所懷疑時需要
用一手資料去判明正誤。
一般來說,論文層次愈高,運用一手資料愈多。
基本文獻指導書、書目索引、圖書館目錄、互聯網及他人著述所附的書目都
可以有助於搜尋資料。

(三) 資料準備
為方便運用,資料必須依一定方式整理儲存。一般方法是將資料的重點記下,
可用卡片、筆記本或電腦。按筆劃序或內容性質編排,如此易於檢索。將卡片翻檢
重排時可以有助於對問題加深認識,對論文的組織結構亦可以有更清楚的概念。
編排資料時要注意材料是否正確、完整,體例是否劃一,否則會浪費時間。
每條資料清楚標明出處(參第四章〈論文格式〉),出處應獨立再編一份書目,一
般以作者姓名筆劃多少為序。到論文完成後依書目找出論文引用過的資料,附於論
文之末作為書目,既可省時,又可免於遺漏。紀錄資料時可用:
1. 大綱式: 列出要點
2. 撮述式: 以自己文字撮寫大意
3. 引錄式: 一字不易地抄錄原文
4. 評論式: 寫下自己對該資料的意見
各式可按需要交互使用,但引錄式除一手資料之外,不宜常用,因既費時間,
又容易產生不事思考,徒事抄錄的弊端。

四、論文的撰寫

(一) 在實際動筆之前,對論文的組織結構要有所計劃,定出論文的大綱。大綱在確
定題目之後可以根據自己對題目的認識和想法初步擬定,以此為根據閱讀及蒐集資
料,在這過程中對有關問題的認識會逐漸加深,對何處應當著力研究,何處可略去
不提亦漸漸有更清晰的概念,到資料蒐集完竣後重訂大綱,原則如下:
1. 找出與論題有關的資料

6
2. 根據大綱按論文的推展排列資料
3. 選出重要部份作為論文的重心
4. 刪除蕪雜或自覺認識不足的部份

(二) 大綱擬就,資料齊備之後就可以正式撰寫,一般來說在閱讀蒐集資料時已經漸
漸形成自己的看法見解,這時便可以用資料為證,推展自己的論點,亦可能有部份
見解在寫作過程中才出現,這時便可以和原有看法相比勘,作出修改增刪。
論文的組織必須條理清楚,合乎邏輯順序,先說明論文的對象、範圍;解釋概
念、術語;檢討前人的說法,再提出自己的見解、方法等等。
在正文部份先確立基本論點,然後再一一闡釋論證。用一條主線貫穿各有關部
份,而各部份之間亦應該分出主次,重要而創見多的可以多著墨,次要而無甚討論
餘地的略作交代,甚至乾脆刪除。但亦不可以過於偏重論題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
他,以致偏頗不全。若在寫作過程中發覺在某方面見解特多,而其他方面卻無甚高
論的話,就應該修改題目,使內容與論題切合。要注意全文的統一、連貫、均衡,
並且層次分明。切忌東拼西湊,滿紙他人之論,抑或專任己意,肆為揣測無據之言。
理想的論文應當在引據已有資料或前人成說之中能自出新意。

(三) 在論文寫作期間,學生應先行擬定論題及研究方法,然後向導師徵詢意見;每
一章節完成後宜先交由導師審閱,以便儘早作出修改。全文稿本最好在提交限期前
兩週前完成,以便有充份時間作增刪潤飾,避免臨事張惶失措。

7
三、稱引他人著述示例

一、 簡介

寫作論文需要參考引用他人著作,無論這些著作用什麼方式發表,諸如論文、專
書、筆記、書函、網頁、光碟、音像製品等等,引用時都必須註明來源出處,一方面示
不掠美,使原作者的成果得到應有的承認,另一方面則方便讀者覆核原文,可以進行深
入的驗證。以下兩種情況都需要註明出處:
一、按原文轉錄(即使字眼略有改動)。
二、採用他人的見解、論據(即使文字完全改寫)、或例證。
(若某種見解、論據、例證,在有關專業內人所共知,而又非按原文轉錄時,
則毋須註明。)
引用他人著述,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都不宜過多,否則只會變成集註式的資料羅列,
不符合論文的要求。「原文轉錄」尤應該儘量減少,一般只在以下情況中使用:
一、原文有關鍵性的字眼,改寫容易失準。
二、原文的字句即為討論的對象(例如文學作品的片段)。

二、 稱引的目的和方法

如果引用他人著作而不加註明,有意或無意使人誤以為這是作者本人的見解,就
會構成學術上的剽竊(plagiarism,亦稱抄襲)。剽竊在學術界是嚴重的過失,輕者可以令
該篇論文不及格,重者甚至可以令作者喪失學籍。這裡所謂「他人」也包括作者自己。
指的是作者引用自己之前寫過並提交以滿足某學校、機構、期刊、報紙、網頁、出版社
等的出版、發表、論壇所需,或用以滿足某個修讀課程/科目的課業要求、某單位的工
作或學習匯報的要求等。這種行為稱為「自我抄襲」(self-plagiarism),同屬於學術不
誠實行為,性質同樣嚴重。
本示例即為有關問題編寫,希望能達到以下目的:消極方面幫助同學避免剽竊行
為,積極方面則在於示範應如何取汲他人研究成果,加以組織、補充、深化甚或質疑,
再在其基礎上表達自己的見解。大體而言,引用他人著述,由劣至優有以下六種情況:
一、胡亂拼湊,不成條理

8
二、能恰當排比分類
三、能知其優劣長短,有所取擇
四、能擇優取長,再組織為一結構
五、能融匯結合後就偏頗不足之處提出修正改善
六、論證他人訛謬後,能別出機杼,自立新論
第一種遠未符合論文寫作的一般水平,第六種則未易強求,學士程度的論文多在二
至五之間,同學應當力求在他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 稱引示例

以下篇章的作用在於示範稱引他人著述的幾種方式。首先轉引甲、乙兩節文字(原
有註腳刪去)作為「他人著述」,其後有A、B、C、D、E由劣至優五個樣本,每一樣
本皆自甲、乙二文取材,最劣者抄錄原文,湊雜而成,最佳者則就甲乙二文比較綜合,
作出補充、引申,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尚待解決的問題。
每個樣本之後皆有一綜括說明,分析優劣所在。同學舉一反三,對如何引用資料當
有一基本認識。至於註腳的體式,非本示例重心所在,同學當參考第四章〈論文格式〉,
本示例只在樣本中需要加註之處標以「註」字。

四、 應用人工智能

大學允許同學於寫作論文時應用人工智能(AI),如ChatGPT程式搜集及查閱資料。
同學於引用當中資料時必須參照上述稱引方法及示例,註明原文出處,若只註明來自某
人工智能,可能構成學術剽竊。
有關大學對同學學術誠信的指引,詳情請參閱教務處網頁,如下:
Guidelines for Students on Academic Integrity:
https://ar.hkbu.edu.hk/quality-assurance/university-policy-and-guidelines/academic-integrity

9
甲文:〈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 *

香港的語言發展,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們以第一時間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概念,
並且以此自豪。也許因為先進的事物都是新的,使人錯覺以為凡是新的就是先進的,於是就有
意無意改變原來的習慣,視之為新奇。語言上的新奇無他,諸如任意使詞意轉移與擴大、詞性
變換、生造新詞、濫借外來語等,表面上都有新奇的效果。新奇不是不好,古人寫文章,也講
求通變,但求新而至於大大違背語言的規律,卻好比「變」而不「通」,這就會造成語言上的
污染。
語言有約定俗成的習慣。習慣了這樣講,或者這樣寫,漸漸就成了定例。研究這些定例,
可以歸納出語言組織的規律,這些規律叫做語法或文法。於是合乎文法叫做通,不合文法就不
通,文法就是一種規範。但另一方面,語言也是活的,前面說通不通根據文法,而文法由語言
習慣決定,要是語言習慣變了,那麼通與不通,卻又從何說起﹖美國的語言學者和語文教師,
普遍接受下面幾個概念:
(1) 語言不斷在變 (language changes constantly)
(2) 變是正常的 (change is normal)
(3) 正確與否取決於使用習慣 (correctness rests upon usage)
(4) 一切使用習慣是相對的 (all usage is relative)
今天我們用白話,這些概念也適用於中文。因此,有些人懷疑規範化的作用。他們說現代
書面語既然是口語的反映,而口語是變動不居,不斷發展的,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人根據一定的
標準說話,他們以為規範化會使語言僵化,而且對語言使用者有太大的約束。這固然有其道理,
但如果矯枉過正,一任語言混亂、含糊,就失去了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意義,不能準確地互相溝
通。並且,規範不是靜止僵硬的教條,也可以隨著語言的改變而改變。怎樣根據語法基礎,再
觀察語言的演變狀況,作出合理的抉擇,是語言學者、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我們
並不是要做死硬派的語言保護者,而是要通過客觀合理的分析、討論,指出現存的問題,從而
探求可以接受的規範。
凡不合語言習慣,在用詞、造句方面有偏差的,就是不合詞匯與語法的規範。普通話在發
展過程中,可以不斷吸收其他方言成分,詞匯和表達法可以豐富起來,不過每個人用俚語方言,
就不好懂。電影李雙雙劇本裏有兩句話:「沾你甚麼弦!」「好大的抬神!」大概我們不會明
白,後來電影改成了:「關你甚麼事!」「好大的神氣!」那才合乎規範。近年來一般人都同
意,規範的基礎是加了工的北方話。說得明確點,就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規範。承認


本文主要根據鄧仕樑先生所著《沒有經典的時代》(香港:文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一書甲
輯內三篇文章剪錄而成,特此致謝。

10
了書面語要從口語加工,就等於說口語與書面語可以有距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
朱自清曾經提出用「上口」與「不上口」去判定白話文是否理想。但口語跟書面語既可以
有距離,「上口」恐怕就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上口」指寫文章像每個人口頭那樣說,恐怕
行不通。我們口頭也許不會說:「父親、母親」但寫下來,卻不覺得怎麼突兀。朱自清最有名
的文章《背影》,劈頭第一句就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朱自清又舉了另外一個例
子:「你祗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這也不是日常口語中會出現的。
顯而易見,在文學作品裏,語法的彈性較大。詩歌尤其是這樣,詩人刻意營造意象,有時
全句不用動詞,不用虛字。如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語法關係極其薄弱,意
象卻特別鮮明。
不過,我相信這樣運用語言的特權,不宜人皆有之,不然終成為無政府狀態。例如這幾年
流行「純情」這個詞。結構上「純情」是偏正詞組,是形容詞加名詞變成的向心格名詞,但在
香港則作形容詞使用。據陸志韋《漢語的構詞法》,有些向心格的形容詞組,可以由形容詞加
名詞構成,如嚴格、長命、高級、博學。「純情」用作形容詞,不是絕不可能,但陸氏舉的例
子很有限,都是接受已久的雙音節形容詞,恐怕不能用這個原則大量創製新詞。但目前報紙上,
學生作文中,已經有「她是個很純情的女孩子」的出現。大抵今天在香港口語中排除它,已不
容易,能否在書面語接受它,還得看進一步的發展。

11
乙文:〈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

純就理論來說,語言是一種以聲音為媒介,以表情達意為目的的人為符號系統,書面語就
是將語音轉化為視覺符號的形式。當以一定結構方式排列而成的語音/文字──即一句說話/句
子──能夠表情達意的時候,這說話/句子就滿足了語言的功能。
上面是對語言最簡單而樸素的描述,在語言的社會發展中,情況卻複雜得多。人類要求的
不僅是單純的內容傳達,而且要講究傳達的方式,也就是風格、色彩、美感各方面的考慮。

「要幾千嘢先搞得掂」(要幾千塊才成)
和 「要幾千文先得」(要幾千塊才成)
就語句的實際內容而言雖然相同,但帶給聽者的感覺卻大不一樣。聽者甚至可以根據同一內容
的不同表現方式去推測使用者的出身地位、教育背景等等。因此語句除了實際內容之外還傳達
了語言之外的成份,而這附帶的成份往往會影響社會人士對語句的接受性。語句是否合宜、是
否合乎標準往往是和這些成份有關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漢語規範化的要求固然在於促進全民
書面溝通的可能性,但作用卻不限於此。規範化的目的亦在於使書面語言「更精密、更細緻、
有更高的邏輯性」成為「民族共同語的高級的、文學加工的、規範化的形式」,成為「文學語
言」。
漢語書面語需要規範化是一般人都同意的,但規範化的實際內容,也就是說如何判斷語句
規範與否,卻並不容易。如果規範語是以在民族中佔最重要地位的一種自然語言(方言)為標
準,那問題還容易處理。一語句規範與否,就以這種自然語言(方言)中能否「生成」這語句
為準則。但漢語書面規範語雖然以實際的北方話為基礎,但絕不是無所選取,一概收納的。1956
年中國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說:

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這個標準是一般中國語言學者所奉為圭臬的,但最末一句話在邏輯上卻頗有問題──所謂
典範作品又根據什麼標準去判定?
如果以文學性為準,則文學性高的在語法上未必完全合乎規範;如果以符合某一語法為
準,則首先要確定這語法的規範性地位,但規範性地位的確立照引文所說又是以典範的現代白
話文著作為依據的,這樣就未免陷入循環論證的謬誤。
其實羅常培、呂叔湘先生早已看出了問題所在,雖然並未明言,但作出了以下的補充:

語言的規範……應該從現代文學語言的作品裏找我們的規範。更明確一點可以這樣
說:現代漢語的規範就是現代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裏的一般用例。為甚麼不說是一般用
例,而說是代表性的作品裏的一般用例?這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作品,有看過就丟開的

12
作品,有長久傳誦的作品,在規範的鞏固和發展上無疑問地是後者起決定性的作用。為
甚麼不說是有代表性的作品的用例,而又加上「一般」二字?這是因為即使都是有代表
性的作品,不同作者甚至同一作者的用例也不是處處一致,永遠沒有衝突的,因此不得
不捨棄其中比較特殊的而接受其中比較一般的。至於這些用例的必須是現代的,原因也
很明顯。

其中「一般」這個標準最值得我們注意,「一般」可以理解為「共同」,而「共同」也就
是普通話的關鍵概念。普通話並不完全等同於北京方言,只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加
了工的和規範化了」的民族共同語,北方話事實上是若干個北方次方言的集合體;而基於北方
話而形成的民族共同語,並不是把各個次方言的全部內容都吸納進來,而是經過篩汰的,篩汰
的標準就是特殊性,下面的圖例可以用來說明這問題。

每一個大圓圈代表一個北方話次方言,中間斜線部份代表各個次方言共有的成份,空白部份代
表只存在於一個次方言的特殊成份,而小圓圈和小點分別代表大部份次方言和小部份次方言的
共有成份。民族共同語就是以斜線部份為主,以小圓圈及小點部份為輔而構成的。空白部份由
於過於特殊,因此不能成為民族共同語的構成內容。

13
樣本A

現代社會發展很迅速,我們喜歡接受新事物,並且以此自豪,在語言方面,我們隨便使詞
意轉移與擴大,改換詞性,生造新詞,濫借外來語等,表面上都有新奇的效果,新奇不是不好,
但求新而至大大違背語言的規律,就成了語言的污染。
我們可能會說:我們都懂,都聽得慣,那有什麼問題,但其實如果亂用語言,使語言出現
混亂至不能溝通,那就會影響社會的進步。語言有一定的習慣,這些習慣就構成語法規律,一
句話合乎語法的叫做通,不合文法的就不通。文法就是一種規範。
但另一方面語言也是活的,會不斷改變,語言習慣變了,那通不通又從何說起?美國的語
言學者和語文教師一般都接受下面的說法:
1. 語言不斷在變
2. 變是正常的
3. 正確與否取決於使用習慣
4. 一切使用習慣都是相對的
因此有人懷疑規範化的作用,他們認為語言在不斷發展,應該聽其自然,規範化只會使語言僵
化做成約束。但其實我們不是反對語言發展變化,而是反對語言的含糊、混亂。規範不是靜止
僵硬的教條,規範也會隨著語言變化而變化。我們要根據語法基礎,再觀察現存的語言狀況,
作出合理的抉擇,探求可以接受的慣用法。
近來一般人都同意,規範的基礎是加了工的北方話,也就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規範。
至於如何選擇典範的白話文,可以用「一般性」作為準則,「一般」可以理解為共同,而「共
同」也就是普通話的關鍵概念,普通話並不完全等同於北京方言,北方話事實上是若干個北方
次方言的集合體,而基於北方話而形成的民族共同語,並不是把各個次方言的全部內容都吸納
進來,而是經過篩汰的,篩汰的標準就是特殊性,把過份特殊的,缺乏共同性的排除出規範之
外。
另外我們要注意,口語和書面語是有距離的,因此不能用「上口/不上口」作為判斷是否規
範的標準,例如「父親」一詞一般上不會在口語中出現,但朱自清的《背影》卻有這樣的句子: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們不應該視為不規範,另外美文,文學作品也應該有不同
的標準,例如徐志摩有「想像那一流清淺」,溫庭筠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句子,
都應該容許較大的彈性。因為語文不單是用來表情達意,還要講究傳達的方式,也就是風格、
色彩、美感各方面的考慮。因此語句除了實際的內容之外還傳達了語言之外的成份,而這附帶
成份往往會影響社會人士對語句的接受性。語句是否合宜,是否合乎標準,往往是和這些成份
有關的。規範化的目的在於使書面語言「更精密、更細緻、有更高的邏輯性」,成為「文學語
言」。

14
評述
本文有嚴重的缺點:
一、 若干段落幾乎是按甲乙二文抄錄,關鍵字眼,表達方式完全相同,但不加註明,
屬於明目張膽的剽竊。
二、 對甲乙二文的觀點未作比較互證,只是拼湊為一,並無作者自已的見解。
三、 引例全來自甲文,未能觸類旁通,另行取證。

15
樣本B

香港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加以社會上崇尚自由,鼓勵自我發展,追求異於潮流的創造,
如果墨守成規,過於遵循傳統,就會形成社會發展的桎梏,這是一般人的心態。這種心態亦影
響到語文運用,為了引人注意,聳動視聽,就標奇立異,在文字上「用工夫」,不遵守語文的
規律習慣,把動詞用作形容詞,把形容詞用作名詞,隨意改變字詞的意義,把原來的字詞分拆

再胡亂併湊為自製的詞語,把英語、日語生吞活剝寫成中文等等。
這種情況使到中文出現混亂情況,會影響我們的溝通,最終會令我們退化。為了保持中文
的純粹性和漢字的優越性,有需要要求語文的運用符合規範。規範就是符合文法的意思,而文
法則源自成為定例的習慣。
但是語言是不斷在改變的,也可說語言的習慣在不斷的改變,如果要遵守一定的規範,是
不是會影響語文的發展,使語文失去了活力呢?其實不是,在規範和變化之間我們應當取得均
衡,過於強調規範,會使語言僵化,過於強調變化,會使語言混亂,影響溝通。另一方面,規
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則,本身也會按語言的發展而改變,所以規範和變化之間並不會構成矛
盾。
規範應該以什麼為根據呢?一般人都同意應當用經過加工的白話文做基礎,以典範的白話
文作品為藍本。怎樣決定那些是典範的白話文呢,可以用「一般/共同性」為準則。因為即使是
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裡面的造句遣辭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一般習慣的,我們應該有所取捨,取
捨的準則就是「共同/一般」。如果某一種表達方式缺乏全民性(大部份人)的基礎,就不應以之

為規範。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用「北方話做基礎」並不等於完全根據北方口語,某些口語裡面很少出
現的成份,例如「父親」、「母親」也應該可以在規範語中使用,此外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也應
該寬鬆一點,因為文學作品為了營造特別的效果,有時會有不符合一般語法的例子,例如溫庭
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只是若干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排列,其間組合關係很
模糊。但我們不能視之為違反規範。但好像「純情」這樣由「形容詞 + 名詞」構成新詞,作

為形容詞用的例子卻是不恰當的。

另外我們也不應該把過於粗俗的語詞視為規範成份。

評述
本文水準未能符合論文要求,約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 雖然經過改寫,但文中論點絕大部份來自甲乙二文,缺乏個人見解。
二、 在一段終結處加註,未能顯示段內什麼論點引自甲乙二文。

16
三、 採用甲乙二文的意見時,未加融匯,有如撮要,所引例子亦全部照抄,未能有所
補足、深化、質疑。最後引乙文論粗鄙成份一段,更為支離,與全文未能配合。
四、 第二段「保持中文的純粹性」及「漢字的優越性」並非甲乙二文意見,若以之為
甲乙二文意見的自然引申,則有曲解牽附之嫌;若以之為個人提出的意見,則需
加以引證申述,不能視為理所當然的說法。
五、 乙文既謂當以「一般/共同」作為規範與否之標準,又謂當避用鄙俗成份,當某些
鄙俗成份應用甚為普遍時(例如粗話),兩原則應如何取捨尚待解決。本文既引
用乙文說法,當提出取捨的準則。

17
樣本C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崇尚創新,在語言方面我們也往往看到很多新的詞彙,新的表達方式,
〈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指出,我們不時任意使詞意轉移與擴大、變換詞性、生造新詞、

濫借外來語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事例:
一、 任意使詞意轉移與擴大
a. 「逝世」,原指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物的死亡,但現在用來泛指身居高位者或知名
人士的死亡。
b. 「悲劇」,原來僅指造成很大痛苦與損失的事件,但現在有報刊稱因旅行社倒閉令旅
行者不能成行的事件為悲劇。
二、 變換詞性
a. 「清晰」本為形容詞,動詞要用「澄清」,但現在不少人都把「清晰」用作動詞,例
如:「清晰一下這個問題」。
b. 「定義」本為名詞,動詞要用「界定」,但時常可以看到「定義這個概念」的說法。
三、 生造新詞
a. 中文本來有「去世」、「逝去」等現成詞語,前者指人的「死亡」,後者指事物「消
失」,現時報刊上偶爾可以看到「去逝」一詞,用法與「去世」相同。
b. 中文本來有「符合」及「合乎」等現成詞語,但報刊上不時出現「合符」這一個新詞,
用法與前兩者相同。
四、 濫借外來語

a. 變英文中的「friend」為粵語的「fn」,用為名詞,動詞,形容詞。
b. 借日文的「大出血」代表「大減價」。
凡此種種都與白話文原來的習慣不符合,會造成溝通上的誤解(例如「去逝」),即使不
會引起誤解,也會令人有不流暢自然的感覺,〈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一文
指出語文「不僅是單純的內容傳達,而且要講究傳達的方式,也就是風格、色彩、美感方面的

考慮」。 不流暢自然,詞句生硬,自然不能算作良好的中文。
因此,我們有需要定出規範,規範的定立,綜合上述兩文的說法,應該符合以下的原則:
一、 以加了工的北方話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規範
〈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指出一個重要觀念,即口語與書面語可以有距離,因此並非
凡是北方話裡面的都可以視之為規範語,有些太過方言化的成份,例如「沾你什麼弦」、「好
大的抬神」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需要改為「關你什麼事」「好大的神氣」才可以滿足

規範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不是一定要見諸口語的才算得上規範,例如該文所舉的例子「父

親」就不是常見於口語的,但在書面語中使用卻是符合一般習慣的。

18
二、 要「一般的」、「共同的」才可以作為規範成份
〈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一文指出:

北方話事實上是若干北方方言的集合體;而基於北方話而形成的民族共同語,並不
是把各個次方言的全部內容都吸納進來,而是經過篩汰的,篩汰的標準就是特殊性。

換言之,某一語言成份,必須是大部份人所使用的才應該作為規範語的成份。由於規範的
作用之一是要有利於溝通,如果某些成份只有小部份人懂得,當然就不能符合這個要求,因此
第二條件也必須符合。上引「沾你什麼弦」、「好大的抬神」等方言語詞之所以不可以視作規
範成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釋。
語文要有規範,語文運用要合乎規範,但我們並不反對語文的發展改變。語文必須不斷改
變以適應社會的新變化,但如果這種改變是胡亂進行的話,那就對語文只會有害無益了。

評述
本文的表現,不過不失,屬於中等水平,其長短約可分為以下數點:
一、 引用甲乙二文論點時清楚註明出處。
二、 對甲乙二文論點了解正確,並能夠選取適當的例子加以說明。
三、 對甲乙二文相關的論點能結合互相取證,例如甲文指出「沾你什麼弦」及「好大
的抬神」因「不好懂」而不應視為規範成份,與乙文所提供之共同性準則相通,
本文即以之作為說明。
四、 個人見解甚少,對甲乙二文的論點未能補足、深化或質疑。
五、 甲文指出口語與書面語有距離,與乙文所提之「風格、美感、色彩方面的考慮」
部份重合,本文未能結合討論。
六、 末段對規範與語言變化之間的關係輕輕帶過,未能指出其中的複雜性。

19
樣本D

由《尚書》到《左傳》,由《左傳》到《史記》,語言不斷在改變,到了兩漢,作為中國
共同書面語的所謂「古文」的範式基本上確立了,但口語的變化卻從來沒有停止,唐的變文、
宋的話本、以迄明清小說,語言上都有不同的特點,到了現代,因為國際交往頻繁,文化、貿
易、科技各方面的接觸增加,在各種不同刺激下,因應不同的需要,語言的變化就更加急驟。
但另一方面,正如〈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所指出的,語言必須有共同遵守的準則,

否則就會影響溝通上的準確性和效率,所以有確定規範的必要性。 規範與否不僅決定於是否
能滿足溝通上的需要,而且決定於我們對某些詞語,某些表達方式的接受性。〈香港書面中文
的「非標準成份」問題〉一文舉出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要幾千嘢先搞得掂」
「要幾千文先得」
這兩句粵語都能夠表達「要幾千塊才成」的意思,但第一句卻給人粗俗的感覺,也可以說並不

符合粵語的規範。
我們現在所說的規範,指的主要是書面語的規範,〈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指出「規

範的基礎是加了工的北方話」,「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規範」。 我們現在探討這句話
應該怎樣理解。
一. 所謂「加了工的北方話」,可以從兩方面去看:
1. 並不是凡在北方口語中出現的就可以視為規範,〈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
題〉一文指出,當以北方話中流通性最廣,即在各北方次方言區中共同性最高的成份作為規範
註 註
語的成份。 例如〈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所舉的「沾你什麼弦」和「好大的抬神」,
由於並非一般人都懂得,即共同性不高,所以不宜作為規範成份。即使是流通很廣的,但如〈香

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一文所言,也有雅正鄙俚之別。 所以北方口語中應該
只有那些流通廣,而又不過份鄙俗的才可以視之為規範。
2. 並不是凡不在北方口語中出現的就不可以視為規範。
〈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舉「父
親」一詞為例,口語中「父親」一詞極少出現,但在書面語中卻屢見不鮮,我們不可以視「父

親」一詞為違反規範。 在口語中甚少出現,但在書面語中卻很常用的詞語,例如「窗戶」、
「書案」、「步行」等等,其實是不勝枚舉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詞語不少是來自古代漢
語的,即所謂「古文」,古文長期以來是各方言區的共同書面語,在一定意義上符合〈香港書
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一文所說的「共同」這準則,所以也有成為規範語的條件。
這裡還涉及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長久以來語言學總是強調要以口語為研究的對象,以口語中可
見的現象、規律去探討人類語言的真象;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知道在不少語言中口語和書面語
往往有距離,以中文而言,純粹的口語在莊重、正式的場合甚至會給人不得體的感覺。因此,

20
學術研究的角度和語文應用的要求兩者並不完全協調,不能以甲的標準強加於乙的身上。近年
來所謂「語體學」(Stylistics)就是面對這種情況而提出的一個研究方向,承認不同場合下語文有
不同的特色,無形中也就是否定了口語的無條件的權威地位。因此我們亦不能純以口語中能不
能使用作為是否符合規範的標準。
總括而言,規範需要符合以下的準則:
一、 北方話中流通廣而不鄙俗的成份
二、 書面語中共同性高的成份
我們承認規範的必要性,訂定規範的準則,並不意味我們排斥語言的變化。當某種變化出
現,而這種變化逐漸為大部份人所接受,符合上述準則的時候,這種變化就可以成為新的規範
成份。例如中文第三身代詞在書語中本來只有一個(有不同的寫法,但僅屬於異體字),並無
男女性別、生物死物、人物動物等分別,但受到外文的影響,出現了「他、她、它、牠」等寫
法,現在已經成為了規範成份。

評述
本文根據甲乙二文嘗試為「規範」一詞作出界定,有水準以上的表現,其優點略如下述:
一、 甲文指出規範之必要性在於保證溝通的準確有效,乙文指出除溝通之外語言使用
者對語言尚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文結合甲乙二文的說法,說明規範的必要性。
二、 甲乙二文皆指出規範以北方話為基礎,甲文指出並非凡北方話皆能符合規範,亦
非僅北方話方能符合規範。本文即運用乙文中所提出「一般/共同」的準則作為取
捨的標準,與甲文互相取證。此外並引用「文體學」的觀念,指出語言研究的材
料與語文運用的準則當分別處理,語文運用須因應場合而選用適合的「文體」,
不能完全以口語為根據。
三、 本文能引申運用乙文的共同性準則去處理規範與語言變化之間的問題總體而言,
本文對不同的說法並非生吞活剝,能夠融匯貫通,用互相補充的方式去釐清概念,
對原文所舉的例子能夠觸類旁通,而且可以就原文的說法加以引申推展,用「一
般/共同」這準則去論證非口語化的古文成份可以作為規範語的成份。此外更用「文
體學」的觀念去擴闊規範的內容,深化了甲乙二文的論據。

21
樣本E

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作為一個系統,運作方式必須具有一定的規律,符號與所表達的意
義之間亦必須有一定的約定關係,否則就會引致混淆誤解,影響溝通的功能。
語文運用需要滿足溝通上的需要,這還是語文最基本的要求,〈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

準成份」問題〉一文指出,語文運用還有更高的層次,要講究表達的方式、風格、美感等等。
污言穢語我們並非不懂,但會令人產生反感;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就內容而言平
平無奇,但可以傳誦千古,可見語文的作用不限於溝通。即使撇除粗俗優雅等等帶文學意味的
概念,我們對句子的一般結構仍然有一定的要求,違反了這些要求,就會違反我們的語感
(intuition)──內化的語言規則。例如:「三位老師們參加了討論」,這句子完全可懂,但我們
會覺得別扭,因為這句子違反了漢語的其中一個規則──人稱名詞(老師)的前後不可以同時
出現數量詞(三位)和眾數記號(們)。這種語感,這種內化的語言規則,就是語言規範的根
據。
不過,這裡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上文說「違反了我們的語感」,這個「我們」,究竟指
的是什麼人?我們先從這樣假定出發:「我們」是指「以X語為母語的人」,寬泛一點,是指
「對X語具有接近母語能力的人」。
根據這個假定,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可以根據他們的語感判斷一句廣州話是否恰當;而對白
話文具有接近母語能力的人也可以根據他們的語感判斷報刊上一句話是否可以接受。現在讓我
們看看〈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所舉的一個例子:「她是個很純情的女孩子」(這一句當

是粵語「佢喺個好純情嘅女仔」的書面形式)。 該文作者就此提出過自己的分析,指出這句
子在語法上不符合規範的原因,其中所提出的理由我們是否接受暫且不論,但這一句顯然是違
反了該文作者的語感,否則就不會引作示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說(寫)這話的人又顯然覺
得這一句並不違反他們的語感,否則就根本不會說/寫出來(匆忙下的情況例外)。這裡顯示了
另一個問題──雙方所內化的語言規則並不相同。所以如果純粹從個人的語感出發,最後必然
會導致語言規範無可無不可的結論。但這個結論不僅會使語文教學出現嚴重障礙,而且亦違反
了常識,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大多數的人對某一句子是否恰當都會有相同的看法,顯示共
同的內化語言規律──共同的語感的存在。
因此,我們認為基於語感而確定規範是可能的,當然更加是必須(原因可參〈香港中文規

範化問題〉一文)。 規範的準則可以根據〈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準成份」問題〉文中所

指出的共同性, 也就是說,兩種矛盾語感之間地位並不一定是平等的,當其中之一具有更大
的共同性時,我們就應該以之為規範的依據。
這裡所提出的共同語感(更精確的說法是共同性高的語感)與〈香港書面中文內的「非標
準成份」問題〉一文所說「規範語可以說是在……共同成份之上發展出來的」基本相同,但在

22
某些情況下似乎更為穩妥,因為如果按該文所說,以共同的、一般的作為規範成份的話,則粗

言穢語比之典雅的詞藻應該更有機會成為規範成份。 但如果用共同語感作為根據,則粗話的
使用者其實也多半覺得有關的語詞是不能在正式莊重的場合使用的,因此應該屏諸規範成份之
外。
共同語感的觀念也可以用來處理口語與書面語的問題。雖然一般人都會同意應當用「加了
工的北方話」作為規範的根據,但正如〈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所指出的,並非口語中罕

用的就不能視為規範(該文舉「父親」一詞當例), 如何採納不見於或罕見於口語的成份,
如何在承認口語與書面語屬於不同「語體(Style)」的前提下容許甚至要求書面語運用自身特有
的表達方式與詞彙,並以之為規範,這幾個問題似乎都要用共同語感這觀念為出發點。
最後,正如〈香港中文規範化問題〉一文所指出的,要求語文有所規範並非反對語文的改

變。 如果某一變化在語言群體中已經普遍存在的話,那麼這種變化就是共同的,因而也可以
成為規範,因此原則上規範與變化並不矛盾。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在實際上卻會出現兩難局面,
當某一項變化剛出現時,這項變化當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具有高度的共同性,這時當然也
不能算作規範成份,如果我們真的不使用非規範成份的話,那麼這變化就絕不可能日趨普遍而
取得規範地位,語言變化也就不可能。
所以真正的情況是,我們一方面要求別人不使用非規範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別人絕
不會完全遵從,在這種互相角力的狀態下看語言自身的發展,某些新變化會逐漸消失,另一些
則會逐漸普遍,這時我們就轉而承認這些新的規範成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香港中文規範
化問題〉文的一段話來收結:

怎樣根據語法基礎,再觀察現存的語言狀況,作出合理的抉擇,是語言學者,作者、

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評述
本文是論文寫作的良好範例,具有以下的特色:
一、 能夠結合甲、乙兩文觀點,指出語文規範之必要性在於保證溝通及符合風格、美
感等等較高層次的要求。
二、 能夠在甲文提出的語法規律的基礎上引入語感的觀念,再利用乙文提出的共同性
去澄清所謂語感當指共同語感。
三、 能夠運用共同語感的觀念去
a. 調和乙文中兩個表面上對立而未作處理的論點──鄙俗與共同性。
b. 處理甲文中所提出的口語與書面語規範不盡相同的問題。
四、 能夠指出面對規範與語言變化時實際上的困難。

23
總括而言,本文對論題及有關概念有準確清晰的理解,能夠恰當選取甲、乙兩文的
論點,加以結合而作進一步的分析,在補足、深化之餘提出自己的看法。輕重主次的關
係處理得很恰當。

24
四、論文格式

一、 字數(正文部份,不包括附註、引用書目、附錄)

學士論文 (BA Honours Project):一萬至一萬五千字。


文學碩士 (MA) 研究報告:八千至一萬字。
哲學碩士 (M.PHIL) 論文:一般以十萬字左右為宜。

博士 (PhD) 論文:一般以十萬到二十萬字為宜。

二、 書寫方式

(一)一定要以電腦打印電子版。全文行距除引文及註腳內容用單行間距外,均
需使用1.5行距。
(二)正文及附註中文需用12號新細明體;標題、圖表及獨立成段之引文則可以
(但並非必須)選用其他字體,但以兩種為限(即全文不可超過三種字體)。
英文及阿拉伯數字字體統一用Times New Roman。字體大小及行距之規格見
第六節:〈論文打印格式範例〉。
(三)列印需注意以下事項:
釘裝一邊的空間為1.5英吋,其他三邊的空間不可少於1英吋。頁碼可印中間
或右端偏下之空間內。
(四)須以雙面打印。
參看第六節〈論文打印格式範例〉。

三、 目錄

於首行用18號新細明體打「目錄」二字。目錄不宜過繁,列出各章節條目即可,但
須附頁碼,靠右對齊。下圖示例中,左側規定空格處以□符號表示。


若有需要,並得指導老師核准,字數之多寡可作適度調整。

25
目錄


摘要

第一章□引言 1
第二章□東坡被貶黃州的經過 3
□□一、湖州謝表的風波
□□二、烏臺詩案
第三章□東坡在黃州的生活 16
□□一、早期
□□二、中期
□□三、後期
第四章□黃州詞的思想內容 18
第五章□黃州詞的感情表現 22
第六章□黃州詞的藝術技巧 29
第七章□結語 34
引用書目 36
附錄 37

四、 正文

格式參看第六節〈論文打印格式範例〉,另說明如次。
(1) 正文另起新頁,不必再寫論文題目,先以18號新細明體打章名,然後另起新行,
隔一行,入兩格開始行文,用12號新細明體。每章應另起新頁,每節則應另隔
一行,每段首句入二格。
(2) 使用新式標點。引號用「」,書名、報刊名用《》,論文名及篇名用〈〉。書
名與篇(章、卷)名連用時,用間隔號表示分界,例如:《詩經.小雅.鹿鳴》。

五、 引文


若為短論文,此項可省。

26
引文用標楷體,行文中以引號標明,並於引文後編號註明出處,編號用 1、2、3 形
式。引文如超過二十字,必須用以下方式處理:
(一)引文距離邊線三格。如引文為完整新段,首行距離邊線五格,第二行起距
離邊線三格,右邊則寫至邊線旁格。
(二)必須編號註明出處,編號用 1、2、3 形式,置於標點符號之後。
(三)引文內如需加入對原文的說明文字,說明文字必須寫入()內。
參看第六節〈論文打印格式範例〉。

六、 論文打印格式範例

以下範例內容用框格劃定。頁邊間距及其他相關格式說明,可參看第二節〈書寫方
式〉、第四節〈正文〉及第五節〈引文〉。範例中附加說明,以括號及「說明」表示﹔
左側規定空格處則以□符號表示。範例中有三個註腳號,但未附註文內容,詳情參看第
七節〈附註〉的說明。

第一章□漢代關聯性思維方法(說明:每一章之標題用18號新細明體粗體,
與正文距離為一行)

□□哲學思想之流行,多是由於時代之需要,秦崇法家,結果法家顯而百家隱;漢初
崇尚無為,則道家勝而他家沒,各因時風雨,叱吒一時。然探究一學術的興起,則不
可簡單歸因於時風環境,必須注意其在思維方法上的發明,唯有全新之思維方法,才
會有「組織完備之新學」,「學術新時代之托始,恒依賴新方法之發現」。1 然新思
維方法之產生非憑空而出,而是漸靡而然。故湯用彤先生說:(說明:正文用12號新細
明體,段與段間隔一行,行距1.5倍。)

□ □ □ □ □ 夫 歷 史 變 遷,常 具 繼 續 性。文 化 學 術 雖 異 代 不 同,然其 因 革 推 移 ,


□□□悉由漸進。魏晉教化,導源東漢。… …故玄學固有其特質,而其變化之
□□□始,則未嘗不取汲於前代前人之學說,漸靡而然,固非驟潰而至。今 日
□ □ □ 而 欲了解玄學,於其義之所本,及其變遷之跡,自不可忽略也。 2
(說明:獨立成段引文用 12 號標楷體,單行行距。)

要對新思維方法有所認識,則須對其變遷之跡有所認識。要明其變遷之跡,又不可不

27
對前代之思維方法有所瞭解。故本章首先探討兩漢時期的思維方法之究竟。

第一節□漢代關聯性思維方法之特色(說明:可在每一章中分數節,每節的
標題用16號新細明體粗體,與前後段距離各為一行)

□□英人李約瑟先生 (Joseph Needham) 在《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稱兩漢的思維方


法是「關聯式的思考」(correlative thinking)。3 根據牛頓力學定律,如果一個物質粒子
佔據了時空某一點,那是因為另一個物質粒子把它推到那裏。關聯性思維方法則認為
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不存在這種「機械的因」,事物之間因感應 (induction),即同
類互動原則,相互影響。漢儒董仲舒便是利用這套思維方法建立「天人一」宇宙模式,
試圖從對宇宙構造的研究中,尋找一可供人依循的規律。

一、從董仲舒宇宙模式見關聯性思維方法特色(說明﹕如有需要在一節之中再分
小節,標題用14號新細明體粗體,與前後段之距離各為一行)

□□董仲舒認為在芸芸萬物之中,有一宇宙本源,……

七、 附註

隨頁註,置於每頁正文之下。附註編號應與正文註號 1、2、3 相同並相對應(在正


文部份為12號字,在附註部份為10號字〔單行間距〕)。附註格式如下:

(一)一般格式(中文/英文)

1. 專著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冊次(如適用),頁碼。例:
屈守元:《文選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頁21。
Author’s name (, ed., trans., etc. if any), Book title (City: Name of publisher, Year of
Publication), page number(s). E.g.:
George Lak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5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 21.

2. 論集論文

28
作者:〈篇名〉,《論集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版次)冊次(如
適用),頁碼。例:
戴君仁:〈春秋在群經中的地位〉,載戴君仁等:《春秋傳研究論集》(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8。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in Editor’s name, ed., Title of collection (City:
Name of publisher, Year of Publication), page number(s). E.g.:
Michel Strickmann, “On the Alchemy of T’ao Hung-ching,”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124–28.

3. 期刊論文
(1) 有總期號,也有每年期號的,用總期號:
作者:〈篇名〉,《期刊名稱》,總期號(出版年、月),頁碼。例:
朱碧蓮:〈論屈原與伍子胥〉,《江淮論壇》,總第130期(1992年),頁107。
(2) 沒有總期號,只有每年期號的:
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年份,期號,頁碼。例:
張立敏:〈顧嗣立卒年補考〉,《文學遺產》,2008年第2期,頁136。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Title of journal volume and issue numbers (year):
page number(s). E.g.:
Edward H. Schafer, “The Jade Woman of Greatest Mystery,” History of Religions
17.3–4 (1978): p. 387.

4. 報章
作者:〈篇名〉,《報章名稱》,出版年、月、日,頁碼。例:
陳耀南:〈宋人疑盜〉,《明報》,2002年8月26日,頁D6。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Title of newspaper, Publication date, page
number(s). E.g.:
Quinten Chan, “Rule on mainlanders ‘too stric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ugust
26, 2002, p. 4.

5. 網上資料
網上資料的使用,有兩種情況:

29
(1) 一手資料。徵引此類文獻,必須根據刻印、手抄、或排印出版物,或者是根
據這些實物複製的影印件或掃描件。
(2) 二、三手資料,即評論文字及學術論著之屬。此類文獻徵引,亦應根據刻印、
手抄、或排印出版物,或者是根據這些實物複製的影印件或掃描件。如果該項文
獻只能在網上找到﹐沒有出版實物,應儘量避免引用。若要引用,則必須註明作
者姓名、文獻名稱、所在網址及檢視日期。

a. 網上書
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下載網站名稱、日期及網址。
例:
[明] 湯顯祖:《牡丹亭》(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下載自〈國學網絡〉,
2002年8月26日。網址:http://www.guoxue.com/。
Author’s name, Title of electronic book (City: Publisher, Year), page number(s). Date
of retrieval. URL. E.g.:
Stephen Owen, trans., The Poetry of Du Fu (Boston: De Gruyter, 2016), pp. 78–85.
Retrieved 4 July 2017, from https://www.degruyter.com/viewbooktoc/product/246946

b. 網上期刊/資料庫論文
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卷次/期次(出版年、月),頁碼。下載網站名
稱、日期及網址。例:
蘇文擢:〈春秋公羊學示例〉,《聯合校刊》第29期(1974年6月),頁29–32。
下載自香港中文期刊論文索引,2002年8月26日。網址:
http://hkinchip.lib.cuhk.edu.hk/。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Title of electronic journal/data base, volume and
issue numbers, page numbers. Date of retrieval. URL. E.g.:
Mark A. Fine and Lawrence A. Kurdek, “Reflections on Determining Authorship
Credit and Authorship Order on Faculty-student Collabora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48, no. 11 (November, 1993), pp. 1141–47. Retrieved June 7, 1999,
from http://www.apa.org/journals/amp/kurdek.html.

c. 網上新聞文章
作者:〈篇名〉,《報章名稱》,出版年、月、日。下載網站名稱、日期及網址。

30
例:
葉佩雯:〈丘城桐反對練速算〉,《明報》,2002年8月24日。下載自明報網站,
2002年8月26日。網址:http://www.mingpaonews.com/。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Title of electronic newspaper (Date). Date of
Retrieval. URL. E.g.:
B. Azar and S. Martins, “APA’s Council of Representatives Endorses New Standards
for Testing, High School Psychology,” APA Monitor (October 1999). Retrieved
October 7, 1999, from http://www.apa.org/monitor/oct99/in1.html.

6. 光碟、磁帶
作者:作品(出版媒體)。(出版地:出版者,發行年份)。例: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編:東方詩話學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發表大會(光碟)。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2002年)。
Author’s name, Title, Type of medium (City: Publisher, Year). E.g.:
Owen Epstein, Clinical Examination, CD-ROM (London: Mosby, 1997).

(二)個別格式

1. 作者方面
(1) 除著者外,編者、譯者及點校者亦要一同列出,並在編者後加上「編」、
譯者後加上「譯」、點校者後加上「點校」的字樣。例:

屈萬里:〈論國風非民間歌謠的本來面目〉,載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
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頁20。

[日] 笠原仲二著,楊若微譯:《古代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北京:三聯書
店,1988年),頁23。

[清] 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據光緒十四年[1888]廣雅書局影印本點校),頁76。

(2) 如該書有多位著者或編者,亦要一同列出,並在姓名後加「合著」或「合

31
編」等字。若超過三人,則只記一人,並在姓名後面加上「等」。例﹕

吳浩坤、潘悠合著:《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頁55。

李行建等編:《中國語言學年鑒1992》(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年),
頁120。

(3) 如該書的編者是社團或機構,亦當作者一般處理。例﹕

申小龍:〈共性.個性.方法論〉,載復旦大學語法修辭研究室編:《語
法修辭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90。

(4) 如該書的作者姓名不詳,可寫「佚名」。例:

佚名:《中國大都市》(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頁10。

2. 書名方面
(1) 書名或篇名應完整無缺,並包括副題。例:

范曉:〈試論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原則-語法學方法論原則之一〉,載復
旦大學語法修辭研究室編:《語法修辭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1年),頁32。

3. 出版方面
(1) 若引用未經出版的資料,如演講、書信、日記、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須
附加說明,以資識別。例:

黃治平:〈韓愈詩評與宋以後詩學關係研究〉(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論
文,1995年),頁3。

(2) 若書中未載出版資料,可註「出版時地不詳」。例:

32
周作人:《藥堂雜文》(出版時地不詳),頁3。

(3) 出版地點一般指都市(如上海、臺北、南京)。除非該地太偏僻,否則國
名、省名皆可免錄。例:

袁賓:《近代漢語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頁15。

(4) 古籍的出版日期,要註明帝王年號紀年,並以括號附註公曆,及說明版本
及卷數。例:

[清] 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據光緒十四年[1888]廣雅書局影印本點校),頁76。

(5) 引書應盡量據原典,凡非引錄原書文字而採用它書轉載或輯錄者,需標明
轉引資料出處。例:

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轉引自吳調公編:《文學美學卷》(南
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年),頁201。

(6) 凡一書分數冊,宜標明引文出處的冊數。例:

糜文開、裴普賢合著:《詩經欣賞與研究》,第2冊(臺北:三民書局,1987
年),頁629。

4. 頁碼方面
(1) 註釋要列出各項引文的確實出處,即某頁,或某頁至某頁。
(2) 引文出處說明,原則要簡明確實,除非引文散見於書中各處,不便一一指
出。此時可用「散見於」某頁至某頁。
(3) 影印的古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等)須引卷號、頁號及頁面
號(右面為a,左面為b)。例:

33
[漢] 劉向:《列仙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北商務印書
館,1985年),卷上,頁17a。

(三)註釋簡省

若引用同一出處的資料,在緊接的下一條註,寫「同上」,頁碼不同者加頁
碼。第二次下註時,而不在緊接的下一條註,只需寫上作者、書名及頁碼,不用
再次註明出版資料。例:

1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頁30。
2
同上。
3
同上,頁31。
4
其他資料甲。
5
其他資料乙。
6
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頁150。

八、 引用書目

論文所附乃「引用書目」,而不是「參考書目」,因此只列出該論文所徵引
的文獻。文中凡參考、借鑑、引述他人意見處均必須在正文相關處加註,註明該
文獻。
引用書目另起新頁,首行標明「引用書目」字樣,用18號新細明體粗體。書目
按需要分中、日、西文等分項。每項分專著、論文兩類,中文書目按作者姓名筆畫
或漢語拼音排序,其他語種書目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作者姓名不可考者,悉置於
書目之末,按書名或篇名之筆畫或漢語拼音排序。出版地、出版社名稱及出版年,
列於書名後,不用括號。例如(羅列時須加編號):

一、中文
(一) 專著
1. 莫言:《十三步》。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
(二) 論文

34
1. 褚斌杰:〈論賦體的起源〉,《文學遺產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
頁30–40。
二、外文
(一) 英文
1. Culler, Jonathan. The Pursuit of Signs: Semiotics, Literature,
Deconstr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1.
2. Strickmann, Michel. “On the Alchemy of T’ao Hung-ching.”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 pp. 123–9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注意:西文文獻的第一位作者名字須先寫姓,用逗號分隔,然後是名
(如:Knechtges, David R.)。第二及其後的作者則不必如此,
與註腳同(即:名+姓,如:David R. Knechtges)。
*注意:英文文獻之引用格式,此〈簡介〉有未載者,可參考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Online
(http://www.chicagomanualofstyle.org/tools_citationguide.html)

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之引用書目會分作兩類:一、原始文獻,下分經、史、子、集;
二、論著,下分中文(如上,可再細分(一)專著(二)論文)、外文。

九、謝辭

謝辭並非必需。如有謝辭當置於扉頁之後、論文目錄之前加插一頁另寫。

35
五、常用工具書舉要
做學術研究除必需使用正式出版物之外,亦應善用網上資源,如字典辭書、搜索工
具以及可檢索的電子文獻等。
重要規定:網上資源質量沒有保障,故撰寫論文時,務必以正式出版物為參考和引
用依據。

一、工具書的意義

工具書一般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研究目的所使用的工具。
工具書種類很多,一般分為書目、索引、字典、辭典、年鑒、類書和百科全書等。
以下是幾種常用工具書簡介(含浸大圖書館書號):
1. 中國文史工具書資料舉要 R 015.5 2694-1 1982
2. 文科工具書簡介 G252.7 W00A / 電子書 (e-book)
3. 文史哲工具書簡介 R015.5 4004 1980

二、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檢字法

漢字的檢字法大體可歸納為兩類:1. 按照字形檢字;2. 按照字音檢字。

(一)按照字形檢字
1. 部首檢字法
把同一部首的字,歸為一類;同類部首的字,則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
2. 筆畫檢字法
根據字的筆劃多少順序排列;筆劃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在同一筆劃的字中,
再按部首歸類。
3. 筆順檢字法
根據寫字時下筆的順序分類。
4. 四角號碼檢字法
可參考王雲五編:《四角號碼檢字法》(R019.5 1011)或字典辭書所附說明。

36
三、工具書舉要

(一)字典、辭典
字典、辭典是解釋字、詞的聲音、意義、用法,和形體構造的工具書。
1. 漢語大字典 R802.3 3404
2. 漢語大詞典 R802.39 3404
3. 經籍纂詁 802.08 4637 v.5-6
4. 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 R812.04 1000
5. 現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 R812.04 1621
6.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辭典 R820.4 5064
7. 中外小說大辭典 R812.704 5029
8. 中國儒學辭典 R121.204 5062.1
9. 中國哲學辭典 R120.4 5065 1988
10. 中國哲學辭典大全 R120.4 5065.1
11. 中國古代文學辭典 R820.4 5064.2
12. 中國現當代文學辭典 820.4 5061.2
13. 中國古典小說用語辭典 R857.04 6034
14. 全唐詩典故辭典 R831.404 8000 2001
15. 成語典故源流故事賞析辭書 / 章俗 R802.35 5305
16. 成語典故辭典 R802.35 5305.2
17. 難字小字典 R802.3 7722
18. 逆序現代漢語詞典 R802.39 3801
19. 外國文學大詞典 R810.4 2460.1
20. 中文大辭典 R802.39 5004
21. 佛學大辭典 R220.4 1032
22. 唐詩大辭典 831.404 0004
23. 中國人名大辭典 R782.04 2378
24.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R660.4 2378
25.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R669.804 5067.1 1995
26. 中國詩學大辭典 R851.004 5060.1

37
27.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共7冊) R782.2404 5060
28. 同源字典 R802.3 1040 1982
29. 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R495.1321 M425C 1961
30.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浸大互聯網版

(二)索引
索引又稱通檢或引得,它是將書報中的內容或期刊內的論文編為條目,按一
定的方法排列起來,以供查閱。若按資料類型來分,索引有以下四種:期刊索引、
報紙索引、書籍索引和論集索引。

期 刊:學術期刊,有定期和不定期兩類。其索引有﹕
1. 漢學研究通訊 S030.5 3471 / 網上瀏覽現刊
2. 書目季刊 Z85 S50A / 網上瀏覽現刊
3. 漢學研究 S030.5 3471.1 /
K207.8 H34A/ 網上瀏覽現刊
4. 文藝理論 S810 0046 / I0 W00A
5.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S820.5 5064 / I206 Z50A
6.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S820.908 5061 / I206-7 Z50A
7.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 S782.88 5061
8. 中外文學 S810.5 5020 / I1 Z50A
9. 文訊月刊 S820.5 0007 / I2 W00B
期刊總覽:記錄各種期刊的名稱、刊期、創刊年月及編者等。
1. 中國當代期刊總覽(1–2冊) 050 5069 1987
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R Z87 Z50B
期刊索引:把期刊的論文或資料分類編排,並註明卷期、年月、起訖頁等。
1.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China Journal Net)﹕收錄1911年至今
中國大陸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 浸大互聯網版
2.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 B02168-B14057
3. 中文期刊論文分類索引 A10080 – A10093
4.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 090 2171.2
5. 全國高等院校社會科學學報總目錄 A10136-A10143/瀏覽電子版

38
6. 東洋學文獻類目 730 5037 / K931-7 D50A
7. 中國文學論著集目正編(7冊) 820.7 5060.21 1996
8. 中國文學論著集目續編(7冊) 820.7 5060.22 1997
9. 詞學論著總目﹕1910–1992 852 0770.2 1995
10. 中國語言學論文索引﹕1981–1990 R 802.021 5060.1 2005
書籍索引:把書籍中出現的文字依次序排列成表,並註明位置及頁碼。
1. 二十四史人名索引 610.06 1046.4 1998
2. 諸子引得(1–6冊) R091.8021 0411
3.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41冊) 012.9 6824 1966
4. 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特刊(23冊) 012.9 6824-1 1966
5. 呂氏春秋通檢/論衡通檢 121.87 6075 1986
6. 論語/孟子引得 121.22 0801.12 1986
論集索引:把論集的論文或資料分類編排,並註明出處、年月、起訖頁、作者等。
1. 現代論文集.文史哲論文索引 030 4664 1979
2. 國學論文索引 012.92 6070 2006
3. 青銅器論文索引﹕1983–2001 793.2 1148-1 2005
4. 語言學論文索引 R801.1 0107.4 INDEX
報紙索引:把報紙的紀事、標題、或編目分類編排,並註明出處、版數等。
1. 中文報紙論文分類索引 012.93 5004 /
A10094 A10117
2. 人民日報索引 MF 059 8076 Index
3. 光明日報索引 Z89 G90A / MF 059 9066

(三)書目
書目是圖書目錄的簡稱。書目是記錄圖書名稱、作者、卷冊、版本、定價、
間或論及學術源流、內容得失和收藏情況的工具書。
1. 全國總書目(上海:上海書店) 083 7763 v.3 pt.100
2. 全國總書目(北京:中華書局) R013.28 8062 /瀏覽電子版
3. 中譯外文圖書目錄 R015.3 6005
4. 中國叢書綜錄 R014.6 5063 1982
5. 叢書集成新編目錄 F00121-F00122

39
6. 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 R082.1 6070
7. 文淵閣四庫全書目錄/索引 R082.1 6070
8.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 Large Set 083 2426 Index
9. 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圖書總目﹐1956–2006 015.8 2134 2006

(四)類書、百科全書
類書輯錄群書中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述而不作,分類排比,以便尋檢
和徵引古代事物。百科全書則是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匯編,搜集各科專門術
語、重要名詞,而加以詳細的、系統的論述和說明。
1. 藝文類聚 R041.4 7770
2. 初學記 041.4 2877
3. 太平御覽 R041.51 4060
4. 冊府元龜 R041.51 7701
5. 北堂書鈔 041.4 2144 1978
6. 永樂大典 R043.6 3024
7. 佩文韻府 R043.7 2700
8. 古今圖書集成 R041.7 7541
9. 中國思想寶庫 R112 5066.2
10. 東方思想寶庫 R113 5006
11. 中國大百科全書 R049.2 5064
12. 中華百科全書 R049.2 5041
13. 不列顚百科全書(20冊) R049.41 1014
14.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32 vols.) 032 EN19 1989

(五)年鑒、年譜、年表
年鑒是匯集年度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的連續出版刊物。年譜是將歷史人物的
生平事蹟及重大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編排的工具書。年表是按時間先後次序編
排、專供查考歷史年代和歷史事件的工具書。
1. 中國文學研究年鑒(1981–1987) R820.58 5060.2
2. 中國文藝年鑒 R820.58 5060.1
3. 中國百科年鑒(1980–1990) R058 5061

40
4. 中國文學編年錄 R820.909 7222/瀏覽電子版
5. 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820.904 0012 /
I209.42 X02A 2012
6. 中國歷代年譜總錄 782.9 5067 1980 /
瀏覽電子版
7. 中國比較文學年鑒(1986) R819.058 5062
8. 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 R820.909 2603
9. 唐代文學硏究年鑒 820.741 0020

(六)手冊
手冊是匯集某一方面的資料或專業知識的工具書。
1. 中西比較文學手冊 R819.026 5012
2. 詩詞格律手冊 I207.21 W10C 2010
3.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R895.109 IN2
Literature
4.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895.109 An221 2010
A Reference Guide
5.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R015.51 EA76
6. Wilkinson, Endymion. Chinese History: A New 951 W659C 2015
Manual. Fourth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7. Denecke, Wiebke, Wai-yee Li, and Xiaofei Tian, 1000 BCE-900 C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41
六、電子資源舉要
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學術研究的方法和資料處理也隨之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此撰寫論文除了依靠圖書館所藏印刷版書藉文獻之外,電子文獻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
角色。
互聯網的使用,在查找資料﹑在綫閱覽和獲取知識等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必須
緊記的是,在互聯網世界裡出現的資料和反映的事物很多都是不可靠的,歪曲事實的,
甚至是欺騙的手段。因此,在使用網上資時必須格外慎重。一般的原則是:
(1) 在網上獲得資訊後務必在正式學術出版物中查證;
(2) 引用在論文中的材料不得以網上資源為據,一定要引用正式出版物。

一、 電子文庫

電子文庫為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例如研究某個詞語的歷史流變,或某事物在某
特定歷史環境或文獻環境中的發展概況,又或是某作家某時期的作品特點等,都可通過

電子文庫檢索﹑閱讀﹑整理﹑分析文獻資料。 以下是浸大圖書館館藏中的一些較重要

和常用的電子文庫:

1. 中國基本古籍庫
2. 文淵閣四庫全書
3. 四部叢刊電子版
4. 四部備要
5. 漢達古籍資料庫
6.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7. 中國歷代典籍總目
8.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CNKI)
9. 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萬方數據)


如要引用﹐必需根據正式出版物或其實物複製品(如PDF格式)﹐一般規定﹐不得引用未經正式出版
的材料。

42
10. 申報
11. 香港文學資料庫
12.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圖書館)
13.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14. 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15. HyRead ebooks 中文電子書
16.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7. Jstor (https://www-jstor-org.lib-ezproxy.hkbu.edu.hk/)

二、 互聯網工具書及文獻庫舉要

1.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2.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3. 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4. 康熙字典全文檢查網上版 http://www.kangxizidian.com/
5. 字典網 Chinese Characters Dictionary Web http://zhongwen.com/zi.htm
6.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7. 道教學術資料網站 http://www.ctcwri.idv.tw/godking.htm
8. 中華電子佛典線上藏經閣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s Association
(CBETA) http://buddhism.philosophers.org/
9. 佛學規範資料庫 http://authority.dila.edu.tw/
10. 電子佛教辭典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11. 佛門網:佛學辭典 https://www.buddhistdoor.net/dictionary
12. 在線佛學辭典 http://www.baus-ebs.org/fodict_online/
13. 大正新修大藏經 https://21dzk.l.u-tokyo.ac.jp/SAT/ddb-bdk-sat2.php
14. 搜韻 http://www.sou-yun.com/index.aspx
1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庫 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由浸大圖書館主頁登入,資源更多:Databases搜尋「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Scripta Sinica Database」)
16. 唐宋文史資料庫 http://cls.lib.ntu.edu.tw/tasuhome.htm

43
17. 紅樓夢全文 http://cls.lib.ntu.edu.tw/HLM/read/TEXT/TEXT.ASP
18. 開放文學 http://open-lit.com/html/
19. 中國古籍全錄 http://www.cckf.org/zh/sino/00164
20. 全唐詩庫 http://www3.zzu.edu.cn/qts/
21. 簡帛研究 http://www.jianbo.org/index.asp
22. 國學導航 http://www.guoxue123.com/
23. 中國經典文獻工具書錄 (Classical Historiography for Chinese History, comp.
Benjamin A. Elman) http://www.princeton.edu/chinese-historiography/
24. 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第7.4α版〕
http://ruimoku.zinbun.kyoto-u.ac.jp/ruimoku/
25. 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
HKBU Library Homepage > Databases > A-Z List > B > Bibliography of Asian
Studies
26. 漢學研究中心 https://ccs.ncl.edu.tw/ExpertDB.aspx
27.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http://litguide.press.jhu.edu
28.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plato.stanford.edu/
29.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 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
30. 當代文化研究網(上海大學) http://www.cul-studies.com/
31. 國學大師 http://www.guoxuedashi.net/
32. 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庫 http://ocl.shu.edu.tw/webpages.htm
33.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http://nbinet3.ncl.edu.tw/screens/opacmenu_cht.html

附:浸大圖書館支援服務
除一般圖書館服務外,浸大圖書館為同學撰寫論文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援服務,
同學應加以善用。在文獻檢索方面,包括上述的電子文庫及論文檢索系統,這些都可通
過網上指引,或向圖書館員尋求協助,學會使用。這裡重點介紹「館際互借服務」
(Interlibrary Loan [ILL])、港書網(HKALL,即香港高校圖書聯網[Hong Kong Academic
Library Link]),以及研究諮詢服務(Research Consultation Service)。

館際互借服務的合資格使用者包括:大學教學及研究人員、非教學職員、本科生、
文學碩士生、哲學碩士生及博士生。此項服務為使用者提供本校圖書館館藏以外的資
料,包括期刊論文、書籍及論文、期刊文獻等複印資料,以電子方式傳遞PDF版文獻。

44
大學圖書館使用者也可利用港書網(HKALL)搜尋所需書籍,並即時在網上預約,
如果該書籍不在浸大館藏或已經借出,而其他院校圖書館又可供借閱,一般只需幾天即
可送到大學圖書館或石門校園圖書館。

同學亦可登入大學圖書館的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檢索系統參考中外文學位論文
(網上登入步驟:Library > Databases > Browse by database types > Dissertations & Theses >
ProQuest學位論文全文檢索系統)。

此外圖書館亦為同學及教研人員提供一對一的研究諮詢服務,以協助他們蒐集研
究課題最相關的資料、建立有效的資料搜尋技巧及協助使用各型相關電子資源及文獻。
詳情參看浸大圖書館網頁或向圖書館員查詢。

45
附錄A1 中文系文學碩士生(兼讀)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

姓名﹕ 學生編號﹕ 研究報告導師﹕

報告範圍/題目﹕

一年級下學期
三月間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中文系印章
三月第二個星期五 呈交〈研究報告意向表〉

二年級上學期
四月至十月間至少與指導老師會談二次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導師簽署 中文系印章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十月第二個星期五 呈交研究報告大綱及參考書目 不適用

二年級下學期
十一月至六月間至少與指導老師會談二次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導師簽署 中文系印章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三月第二個星期五 呈交研究報告題目確認表 (在確認表


上簽署)
四月第三個星期五或 呈交研究報告初稿 不適用
*三月第二個星期五
六月第一個星期五或 呈交研究報告一式兩份交中文系 不適用
*四月第三個星期五 辦公室以蓋印確認
注:有需要提早於七月下旬領取畢業證明,可按*號所示日期提早提交報告。

本表所定僅為與研究導師討論次數之最低要求,導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增加。
商討的形式、具體要求以及相關規定由研究導師掌握。
備考(辦公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注:此表格需按時由研究導師簽署及中文系蓋章。同學應先檢查報告格式是否符合標準,最後將完成之報告
及此日程表一併提交中文系辦公室。學生與研究導師商討報告不足四次者,系方仍收取報告,但最後得
分將降兩等級。

46
附錄A2 中文系文學碩士生(全時)研究報告進度日程表

姓名﹕ 學生編號﹕ 研究報告導師﹕

報告範圍/題目﹕

一年級上學期
九月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中文系印章
九月第四個星期一 呈交〈研究報告意向表〉

一年級上學期
十月至十一月間至少與研究導師會談一次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研究導師簽署 中文系印章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一月第二個星期五 呈交研究報告大綱及參考書目 不適用

一年級下學期
一月至四月間/一月至三月間至少與研究導師會談二次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研究導師簽署 中文系印章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三月第二個星期五 呈交研究報告題目確認表 (在確認表


*二月第二個星期五 上簽署)
四月第三個星期五或 呈交研究報告初稿 不適用
*三月第二個星期五

一年級下學期
五月至六月間/四月間至少與研究導師會談一次
日期 事項/討論內容 研究導師簽署 中文系印章
月 日 不適用

月 日 不適用

六月第一個星期五或 呈交研究報告一式兩份交中文系 不適用


*四月第三個星期五 辦公室以蓋印確認
注: 有需要提早畢業找工作之同學,可按*號所示日期提早提交報告,以期於七月下旬確認完成學業,領取申請工作所需之
學業證明文件。

本表所定僅為與研究導師討論次數之最低要求,導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增加。
商討的形式、具體要求以及相關規定由研究導師掌握。
備考(辦公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注:此表格需按時由研究導師簽署及中文系蓋章。同學應先檢查報告格式是否符合標準,最後將完成之報告及此日程
表一併提交中文系辦公室。學生與研究導師商討報告不足四次者,系方仍收取報告,但最後得分降兩等級。

47
附錄A3 中文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進度日程表
姓名﹕ 學生編號﹕ 論文導師﹕
論文範圍/題目﹕

同學必須與導師見面至少六次
日期 事項
3年級下學 提交〈論文研究意向表〉,以便分配論文導師。
期3月
3年級下學 在這段期間內必須與導師至少會面一次討論論文的研究範圍。
期4-6月
日期 討論內容 論文導師簽署

3年級暑假 在這段期間內必須與導師至少會面一次討論論文有關事宜,並提交論文大綱及詳細
6-8月
參考書目。
日期 討論內容 論文導師簽署

4年級上、下 在這段期間內必須與導師至少會面四次討論論文有關事宜。
學期
9-3月
日期 討論內容 論文導師簽署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年級下學 提交論文初稿。
期1月
4年級下學期 將已完成之論文交往中文系職員處,檢查論文格式是否符合標準,並繳交本表存檔。
3月最後一個
星期四
或*四月底

本表所定僅為與論文導師討論次數之最低要求,導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增加。
討論的形式、具體要求以及相關規定由論文導師掌握。
備考(辦公室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注: *1. 凡修讀2+3教育文憑課程的同學可以延至四月底才提交論文。
2. 此表格需按時由論文導師簽署。
3. 同學應先檢查論文格式是否符合標準,最後將完成之論文及此日程表一併提交中文系職員處。學生與導
師商討論文不足六次或逾期呈交論文者,系方仍收取論文,但最後得分降兩等級。

48
附錄B1

文 學 士(榮譽)學 位 課 程
中國語言文學主修

BACHELOR OF ARTS (HONOUR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畢業論文
HONOURS PROJECT

49
附錄B2

10cm

中國詩的意境
5.5cm 5.5cm

陳大文
學號

畢業論文

文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中國語言文學主修

香港浸會大學

二零二X年X月

50
附錄C1

中 國 文 學 、 語 言 及 文 化 碩 士 學 位 課 程

MASTER OF ARTS (M.A.)


IN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研 究 報 告
PROJECT REPORT

51
附錄C2

8.6 cm

中國詩的意境

5.5 cm 5.5 cm

陳大文
學號

中 國 文 學 、 語 言 及 文 化 碩 士 學 位

研究報告導師: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二零二X年X月

52
附錄D1

香港浸會大學

我們一致通過學生XXX的畢業論文〈XXXXXX〉作為結業
要求的一部份,並推薦上述學生接受文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委員會
審核。

(簽名)
論文導師XXX

(簽名)
校內評審委員XXX老師

日期:
研究進程:
論文得分:
總成績:

53
附錄D2

香港浸會大學

我們一致通過學生XXX的研究報告〈XXXXXX〉作為結業
要求的一部份,並推薦上述學生接受中國文學、語言及文化碩士
學位課程委員會審核。

(簽名)
研究報告導師XXX

(簽名)
校內評審委員XXX老師

日期:

54
附錄E

聲明

本畢業論文,為本人個人研究成果,從未在本校或其他院校
發表作為考取學位、文憑或其他學歷之用。

本人遵循學生學術誠信規例,全文內容並無抄襲之處,無論
徵引刊行文稿或非刊行文稿資料,一切直接引用或釋義內容均在
論文中作出誠實而正確之標示;另詳細徵引資料列於正文後之引
用書目。

學生簽名:________________ (XXX)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學碩士同學不用「畢業論文」,用「研究報告」。

55
附錄F

謝辭

本畢業論文,承蒙X師XX先生悉心指導,得以完成,謹此
衷心感謝。又撰寫論文期間,曾得下列人士╱機構予以協助,本
人併此致謝。

一、 XX 圖書館
二、 XXX 先生提供寶貴意見
三、 XXX 協助問卷調查
四、 XXX 協助作問卷調查分析

學生: (XXX)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學碩士同學不用「畢業論文」,用「研究報告」。

56
香港浸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編印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複製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