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摘 要

内容摘要:配价理论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我们一般认为,最早把化
学中的“价”的概念引入到语言学界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配价理论
在德国得到了很大发展。德国的配价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语法的框框,抓住了
配价的实质。配价理论对后起的格语法、关系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理论都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总结了配价理论在
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对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如配价的性质、汉语动词价类的确立
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在现代汉语的配价研究中,二价动词的研究是一个
难点,主要是因为二价动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不容易总结出总体特点。
本文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二价动词与宾语的问题,分析了二价动词
带单宾语的基本情况和二价动词不带宾语、二价动词带双宾语的特殊情况。二
价动词带单宾语的基本情况是最常见的,也是二价动词的原型结构;二价动词
不带宾语主要有变式句和省略 NP 两种格局。变式句有宾语移位至主语位置的情
况、把字句以及被字句,省略 NP 则主要是空语类的问题。本文详细考察了二价
动词进入这两种格局的情况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二价动词带双宾语这种句式
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在综合各家看法后得出结论。分析了这种句式产生的原
因和生成机制。对其中的特殊情况做出了自己的分析。总之,本文力求在研究
各种情况之后总结出二价动词和宾语关系的全貌,对二价动词的研究起到一定
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配价理论,二价动词,宾语
Abstract

Content: The valency of verb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modern linguistics.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theory of the valency of linguistics is founded
by the French linguist Lucien Tesniere. The theory is developed by the German.
German research in the valency theory breaks through the circle of the traditional
grammar and catche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The valency in the linguistics exerts
some influence on the following theory, such as case grammar, relational grammar
and TG gramma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lency
theor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xplain my own view in some issues like the properties of the valency in linguistics,
the kinds of verbs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so on. In the research of the
valency of modern Chinese verbs,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are difficult.
That’s because the quality of this kind of verbs is huge, and various in style. It’s
difficult to summariz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 On the basis of many research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and the object, analyzes the
common situation of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with one object and the special
situations of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with no object and with two objects.
The common situation is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There are two patterns in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with no object, 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other
is the NP ellipsis. The transformations contain the object moves to the location of the
subject, the "Ba" sentence pattern and the "Bei" sentence pattern. Most of the issues
in the NP ellipsis are about the empty categor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two patterns, analyzes the reason. There are some disputes in
the sentence of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with two objects. The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many researches. Analyzes its production reas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makes my own analysis to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among
them. In a word, this paper makes every effort to study various situations, wants to
summarize the overall pictu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and the objects, plays a certain role on the study of the 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
Key words: The valency;Two-valence Transitive Verbs;The Object
目 录

1.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

2.配价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2

2.1 配价的性质问题………………………………………………………3

2.2 汉语动词价类的划分原则和方法……………………………………5

3.二价动词的研究现状…………………………………………………8

4.二价动词与宾语 ………………………………………………………8

4.1 二价动词带宾语的基本情况…………………………………………9

4.2 二价动词与宾语的特殊情况…………………………………………9

4.2.1 二价动词不带宾语………………………………………………9

4.2.2 二价动词带双宾语………………………………………………16
1.配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价”的概念本来是在化学中提出的,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
数目间的比例关系。荷兰语言学家格罗特在 1949 年出版的《结构语法》中使用
了“配价”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描述了建立在配价基础上的句法体系。他说:
“有
些词类有不同的句法配价。配价指受一个词的制约和制约一个别的词的可能性
或非可能性。”①但是这本书是用荷兰语写成的,鲜为人知。所以我们一般说最
早把化学中“价”的概念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的语言学家特斯尼耶尔,
他的配价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斯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
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动词的“价”就取决于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
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特斯尼耶尔的配价理论是他所建立的从属关系语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句子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句子
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词,更重要的是词和词之间的关联,它是句子
的生命线。②句子中所隐含的这种“关联”就如同化学中的“化合”作用。正是
通过句法上的这种“关联”建立起了词与词之间的“从属关系”。他又提出,动
词是一个句子的中心,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动词本身则不受其他任何
成分的支配。直接受动词支配的有“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其中名词词组
形成“行动元”,副词词组形成“状态元”。从理论上说,句子中的“状态元”
可以是无限多的,而一个动词结构中的“行动元”不得超过三个。这三个“行
动元”就是主语、宾语 1 和宾语 2。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词所支配的“行动

元”的数目。 特斯尼耶尔的动词中心说也就决定了他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动词的
配价问题。而现在,我们已经进一步讨论到了形容词和名词的配价问题。特斯
尼耶尔的配价语法对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配价语法自身不断迅速
发展,而且后起的格语法、关系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语法理论都不同程度的
借鉴或应用了这一语法理论。
特斯尼耶尔的配价语法在德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德国,尽管魏斯格贝
尔先于特斯尼耶尔在《内容相关语法基础》中就探讨了句型问题,但是“配价”
这一概念直到 1960 年前后才出现于德语语法研究中。艾尔本在《德语语法要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李洁.德语配价的理论发展及成就.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35
②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序. 汉语学习,1995.4:4
③参见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2

1
中首次采用配价的概念。①从此以后,配价语法在德国有了很大发展。德国配价
理论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冲破了传统语法的框框,把特斯尼耶尔排除在配角之外
的传统语法中的部分状语合理的划入动词的配价范围。同特斯尼耶尔的理论相
比,德语配价理论对补充成分的认识也更深了一步。划分出必有性和可有性补
充成分,并且认识到补充成分是某个词类中的次类所具有的特性,进而抓住了
配价的实质。德语配价理论对动词的配价作了仔细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大部分
动词的配价数并对动词的语义环境进行了描写,从而推动了句子构成形式的研
究。此外还产生了动词配价词典。德语配价理论把配价这一概念用到形容词和
名词的研究中。这对整个配价理论来说是一大突破。德国配价理论学家们还编
写出了形容词配价词典和名词配价词典。在德语配价理论中,配价这一概念不
仅仅局限于句法层次,而且已经扩展到语义、逻辑以及语用方面来了。
2.配价理论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在我国,一般认为是朱德熙先生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思想引进汉语语法
研究,朱德熙先生的研究就是从发现和解决汉语中动词性结构加“的”构成的
“的”字结构的种种问题开始的。他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首次明确提
出汉语动词的“向”的概念,提出了“单向动词”、“双向动词”和“三向动词”
的概念,概括并建立了有关“动词语+的”的“的”字结构指称的“歧义指数公
式”。配价理论引入我国后,就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广泛重视。继朱德熙先生
之后,张斌、吴为章、范晓、廖秋忠、刘丹青、袁毓林、张国宪、谭景春、朱
景松、王玲玲、沈阳和陆俭明等学者先后发表文章,深入探讨配价理论,并运

用配价理论来观察、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涌现了大量
优秀的学术论著和博士硕士论文。1995 年 12 月 24 日至 26 日,
“第一届现代汉
语配价语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就配价的性质,某类动词、某
类句式的配价分析和配价语法理论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作用等三个问题展开了
热烈讨论,这对配价语法在汉语中更好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汉语配价研究在将近 30 年的研究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配价研究的对
象从动词扩展到名词、形容词,从词扩展到短语。配价语法的应用解决了很多
汉语中传统语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很大帮
助。
尽管配价理论在汉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李洁.德语配价的理论发展及成就.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36
②参见陆俭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序. 汉语学习,1995.4:5

2
争论。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配价的性质问题
这是每个踏入配价领域的人首先都会面对的问题,也是至今为止仍然结论
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分歧就在于汉语的配价
属于句法范畴还是语义范畴,还是别的什么范畴。如果认为配价属于句法范畴,
那么在应用中必然注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偏重形式;如果认为配价属于
语义范畴,那么在研究中必然注重特定语义单位的联系,必然侧重从语义角度
划分价类等等。
2.1.1 关于配价性质问题的主要看法
2.1.1.1 配价是一种句法范畴
袁毓林认为“‘向’的基础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与名词性成分的组合功能的
潜势,因而‘向’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法范畴,是动词组合功能的数量表
征。但是,应当承认,动词的‘向’是有相当的语义基础的。……但是,动词
的这些语义要求(涉及到的个体数目)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实现,才能计
入‘向’的指数。……所以作为句法概念的‘向’和作为语义概念的动作所涉
及的个体的数量并无直接的对应关系。”①这里的“向”指的其实就是“价”。
2.1.1.2 配价是一种语义范畴
持这种看法的主要有廖秋忠、范晓、张国宪、周国光等。廖秋忠指出“支配
成分主要是语义即认知上的概念。支配成分的从缺,指的是句中某些语义成分
的从缺。”②张国宪认为“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配价特征进行描写,但这并不
意味着配价可以分属不同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配价仍属于语义范畴,配价
是由语义所决定的,是价载体(如动词)在各种场合具体运用时所具有的一种
语义功能。当然,正如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一样,
配价也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进行考察,但这并不能改变配价的语义
基础,换言之,语义决定价载体的配价,但对于价载体与配价成分的形式选择,

语义兼容以及配价成分的隐现等却可以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
2.1.1.3 配价是一种句法——语义范畴
这种观点以吴为章为代表。吴为章提出“语言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联性是只
有在组合中才得以产生的,因此,动词的支配功能,也只有在组合中才得以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周国光,张国宪. 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 语文建设,1994.9:33
②参见周国光,张国宪. 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 语文建设,1994.9:33
③参见张国宪.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1994.4:21

3
现。所以,笔者从一开始就把引入语法学的‘向’看作一个重要的‘句法——
语义’范畴,它应当属于语法平面(这里的‘语法’,按‘三个平面语法观’来
理解)。笔者认为,语义学中的‘逻辑——语义向’是认知上的概念,接近于语
法学中语义平面的深层格,或者说,是建立深层格的基础。深层格(可以叫做
‘语义向’)是普遍语法范畴之一,它为各种语言所共有,是难以准确规定其数
量的,是无序的。而不和语义相关联的‘纯句法形式’的‘句法向’是不存在
的,在语法学中,‘向’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是深层格在具体语言结构中
的实现,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句法——语义向’,简称‘向’(即‘价’),它是
因语言而异的,有确切数量的,有序的。”①
在汉语中引起争论的这种情况在配价理论本身来说可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地说,国外语言学界也讨论配价的性质,也同样有偏重句法范畴的,偏重
语义范畴的,不过像德语和法语属于形态比较丰富的语言,语言的动名联系可
以直接表现在名词的形态标记上,所以很容易用配价把句法和语义这两个方面
统一起来。例如德语中:
(1) Ich habe das Buch gelesen. 我读过这本书。
(2) Das Buch habe ich gelesen. 这本书我读过。
两个名词无论处于哪个结构位置,第 1 格名词/代词是施事,也总是主语;第 4
格名词/代词是受事,又总是宾语。而汉语动词与名词缺少形态制约和一致变化,
名词的句法位置和语义关系也经常不对应。比如下面这种在汉语中常见的简单
主谓句:
(3)今天午饭每人食堂五块钱吃一份快餐。
这个句子包含 1 个动词和 7 个名词,这些名词与动词有不同的语义关系,但词
语形式上却没有区别(甚至都不需要介词),可出现的位置也很自由。②这种无
形式和非对应的情况使得配价的性质问题成为汉语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
题。不过,从以上各家观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句法和语义是不能完全割裂的,
内容和形式毕竟是一体两面,所谓的争论不过是更侧重哪一方面而已,尽管这
个更侧重的方面决定了分类的依据和标准都不同。我们认为,从配价理论的创
建就可以看出,配价理论是偏重句法的。特斯尼耶尔曾经说过:
“当我说‘Alfred
parle(阿尔弗雷德说话)’时,我并不是要说一方面‘有个人叫阿尔弗雷德’,
另一方面‘某人在说话’,而是我要同时说‘阿尔弗雷德在进行说话这种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三明大学学报,1996.2:6
②参见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 当代语言学,1998.3:2

4
和‘说话的人是阿尔弗雷德’。综上所述,构成‘阿尔弗雷德说话’这样一个句
子的不是‘阿尔弗雷德’,‘说话’这两个成分,而是三个成分:‘阿尔弗雷德’,
‘说话’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也就不成其为句子。
说‘阿尔弗雷德’说话这样一个句子只含有两个成分,那是对句子表面的、纯

词法的分析,忽视了主要方面,即句法联系。” 配价理论的建立其实正是为了
说明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句法联系,如同化学中产生的化合反应。因此我们认
为,即使语义在汉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配价研究仍然是
一种句法范畴,研究配价需要从句子这个整体来入手。
2.2 汉语动词价类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二价动词与宾语问题,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动词价类划分的原
则和方法。对配价性质的不同认识也决定了对价类的划分原则和方法也各不相
同。但是不管认为配价本身是什么性质,各家理论都提出“价”的确立主要还
是要通过句法形式结合语义。因为语义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主观性较强,而句
法形式则容易操作得多。
朱德熙先生首先根据能和多少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来确定动词的向,
“只能
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单向动词”,“能够跟两个名词性成分发生
联系的动词叫双向动词”,“能够跟三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动词叫三向动
词”。②从朱先生的举例来看,动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包括主语、宾语和介词
宾语。
文炼针对朱德熙先生提出的确定动词“向”的方法提出异议。文炼先生认
为,与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发生联系的名词性成分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如
果没有语境帮助,一定要在句中出现;一种是非强制性的,根据表达的需要,
在句中可出现可不出现。然后指出,单向动词要求一个强制性成分与它同现,

双向动词要求两个强制性名词成分与它同现。
范晓则认为这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成分是语义成分。因为他认为动词配价
研究中给动词分出来的价类是一种语义分类,也就是根据动词在语义结构中的
语义功能,即动词为核心组成的动核中动词联系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功能分出的
类。他把动词所联系的语义成分中强制性的语义成分,即组成动核结构必须和
动词共现的成分称为动元,而非强制性的语义成分,就是组成动核结构时可以
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成分称为状元。认为一个动词属于哪个价类决定于动元的
①参见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286-287
②参见尹钟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惠州学院学报,2002.5:77
③参见周国光.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汉语学习,1996.1:40

5
数目:带一个动元就能构成动核结构的动词是一价动词,带两个动元才能构成
动核结构的动词是二价动词,带三个动元才能构成动核结构的是三价动词。他
提出四条辨认价类的方法,在《关于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又简化
为两条:“一条是定价的形式标准,另一条是辩价的操作方法。定价的形式标准
可规定为:静态的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着的强制性句法成分的数目。辩价的
方法是:利用提问形式构造静态的基干的主谓短语。”①
吴为章认为,决定汉语动词的“向”的因素,是在一个简单句中与动词同
现的必有成分。这是一条辨认和确定配价的方法原则,它包括有三套操作规则,
即简单句确认规则、同现限制规则和无标记形式规则。②
朱景松认为动词的价应该是指形式上能跟这个动词直接组合而不必借助动
词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不是指语义上能联系的名词的数目。能够确定一个动
词价的名词性成分,是指以这个动词为中心的述宾结构的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以及出现在这个动词之前的大主语/小主语,同时,动词的价是有层次的,是逐
步实现的。他还认为,把动词的配价成分限制在施事、受事、与事三种成分,
认为行动元的数目不得超过三个的理论不完全符合汉语语法,而且认为表示工
具和原材料的成分完全有资格成为动词的配价成分。
鲁川从语义角度出发,推翻了动词配价只能是三价的看法,认为在汉语中
存在着四价动词。如“买”,与其相联系的有买者、成交价、售货者和货物四个
配价成分。刘钦荣在鲁川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出四价动词构成的基干句模。
袁毓林认为应当在动词出现的所有句法结构中,选取与之同现的名词最多
的结构,在这个句法结构中提取“向”的指数。同时,提取动词“向”指数的
句法结构必须是脱离了语境的理想形式(即离境化的句子),不考虑在具体语境
中某些名词性成分的省略。③
沈阳的方法则是首先构造一个形式化的汉语动词的句位系统。建立这个句
位系统的原则是:
SP1→[ NP1 V1 ]
SP2→[ NP1 V2 NP2 ]
SP3→[ NP1 V3 NP2 NP3 ]
建立这个句位系统有三个原则:I.NP 原则。凡能进入 SP 中 NP 位置的名词性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范晓.关于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三明职业大学学报,1996.1:11
②参见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三明大学学报,1996.2:8

6
③参见周国光,张国宪. 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 语文建设,1994.9:34

分,且不违背原则Ⅱ.Ⅲ,都可以充当 SP 中的 NP。Ⅱ.V 前 NP 原则。V 前必须有


NP,V 前的 NP 不能加上介词(表被动的“被、给”等除外)。Ⅲ.V 后 NP 原则。
排除所有能出现在 V 前的 NP,所有能在 V 后充任宾语的名词性成分(单独出现
或同时出现),都属于 V 后 NP。这样,根据一个动词在句位 SP 规定的位置上最
大限度可以支配几个 NP 就能判定该动词的价。沈阳所说的价是根据较严格的表
式标准来确定的,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①
其实目前汉语配价研究关注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早已超出了欧洲配价理论研
究的范围和目标。法国、德国的配价理论更多关心的是用配价概念编写用于信
息处理和语言教学的词典。这其实是一种基于词语(主要是动词)的词库研究

或词典研究。另外欧洲的配价研究也几乎没有关于汉语语法现象的讨论。 而汉
语中主要讨论的问题并不像配价理论那样仅仅是编写词典和用于教学,而更偏
重于对类似问题做出严格的规则推导和抽象解释。从汉语这头看,近年国内把
配价应用于汉语的研究很多。除了研究动词和名词的配价性质,也开始有人用
配价处理汉语特殊句式等复杂现象。如果说汉语这类工作也是配价研究的话,
那基本上是汉语独立的发展,与配价理论其实并没有太多关系。③所以从内容上
更接近作为“原则和参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题元理论”。题元理论在现代
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和汉语配价研究关注的是
差不多的语言现象和句法语义问题。不过题元也好配价也好,都是一种舶来品,
所以真正应用到汉语研究上,还是要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解决汉语研究中遇
到的问题。
不管各家的分类和依据是什么,大部分人还是认同汉语动词最高价是三价
的。我们认为,鲁川的语义划价还是值得商榷的。《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
配价的分类系统》一文提出,“偷”是无偿索取,所以只有施事,源事,受事三
个配价成分,所以“偷”是三价谓词;而“买”是有偿交易,所以有施事,方
式,源事,受事四个成分,所以“买”是四价谓词。谓词“买”和谓词“偷”
的区别,就在于“买”多了一个配价成分,即付款方式。但是,如果付款方式
是配价成分的话,那么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等等是不是也应该算作配价成分呢?
“买”东西需要支付手段,同样也需要时间地点来进行。如果这样的话,那么
交易类动词应该不只有四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周国光,张国宪. 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 语文建设,1994.9:35
②参见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 当代语言学,1998.3:1(附注 3)

7
③参见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 当代语言学,1998.3:18

我们坚持认为,汉语动词有四个价类:不强制要求与某种性质的名词性词
语关联的零价动词;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一价动词;强制
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二价动词和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性
词语关联的三价动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二价动词。
3.二价动词的研究现状
现代汉语的配价研究发展到今天,对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研究比较深入
透彻,考察得比较全面,描写得也比较详尽。而二价动词虽然相关研究也比较
多,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考察。原因之一是二价动词数量众多,情况也比较
复杂。即使大家对配价理论的认识是统一的,也还需要众人合作,一小类一小
类的去考察去分析,才能建立起二价动词的整体框架。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
整个汉语动词的配价层级建构才可能得到完善。
目前对二价动词的研究主要还是按照各家的分类标准一类一类的进行的。
如戴耀晶的《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从配价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作类
二价动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型及其
移位变换规则;任鹰在《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中对其
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价语的移位规则提出了疑议;范晓从语义平面提出句模
的概念,认为“句模是动核结构生成句子时与句型结合在一起的语义成分的配
置模式,是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①从语义角度研究了二价
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张丹研究了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提出了情绪
类二价动词的鉴别框架,比照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总结出了情绪类二价动
词的基本句型及变换规则;除了学术论著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博士硕士论文也
在探讨二价动词的问题。吉益民的硕士论文《二价动核句语序的认知研究》从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二价动核句语序的生成机制和理论动因;于景超的硕
士论文《含时量成分的二价动词句研究》研究了时量成分位于含有两个显性论
元的二价动词后的情况,考察了时量成分和与之同现的其他句法成分在表现形
式和语义表达上的一些相互限制条件,说明了句子中各个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
和表义上的差别,尽可能的从功能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释。这些著作和论文
考察了很多类型的二价动词,考察了二价动词的很多方面,但是我们仍然不能
掌握二价动词的全貌。
4.二价动词与宾语
在配价理论在现代汉语研究的应用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提及,就是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①参见范晓,朱晓亚.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111
和宾语的问题。其中一价动词带宾语,二价动词带双宾语的问题经常被人研究
论述。汉语语法学界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像“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这样的
句式,只是那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动词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归类上,主要
探讨的问题是名词性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是施事还是受事的问题,而忽略了
对句式本身的分析。我们现在引入配价理论,就可以说,这里面有一个一价动
词和宾语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很多名家探讨论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二
价动词与宾语的问题,从整体上探究二价动词不带宾语和带宾语的各种情况,
力求探索出二价动词与宾语问题的全貌。
4.1 二价动词带宾语的基本情况
本文界定的二价动词是指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动词,
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及物动词,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单及物动词。因此我们
说二价动词和宾语的基本情况就是二价动词带一个宾语。即 NP1+V+NP2 句式。例
如:
(4)我喜欢这本书。(张丹例)
(5)他感谢王老师。(张丹例)
(6)张三批评了李四。(周国光例)
这是二价动词最常见的用法,也可以说是二价动词的原型句式。
4.2 二价动词与宾语的特殊情况
4.2.1 二价动词不带宾语
4.2.1.1 变式句
在主谓谓语句中有些动词是二价动词,但是这些动词后面并没有跟着宾语,
如:
(7)那碗饭小王吃了。
(8)那几件衣服他洗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如:
(9)小王把那碗饭吃了。
(10)他把那几件衣服洗了。
(11)那碗饭被小王吃了。
(12)那几件衣服被他洗了。
这些句子中二价动词之所以没有带上宾语,是因为句式发生了变化。我们说二
价动词加宾语的基本格式是 NP1+V+NP2 ,而这种变式句我们可以概括为:
(13)NP2+NP1+V

9
(14)NP1+把+NP2+V
(15)NP2+被+NP1+V
这三种句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原型结构的句子成分发生了移位
的结构形式。其中(13)的移位比较简单,就是原型结构的 NP2 向前移位造成的。
把字句的移位方式是用介词“把”把 NP2 提前,移位到谓语前。而被字句则是附
加了“被”表示被动,附加了“被”之后,动词失去了给原有宾语赋格的能力,
于是 NP2 只能前移到句首来获得格位。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二价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变式句。比如“我爱祖国”这个
句子就不能说成*“祖国我爱”、*“我把祖国爱了”或者*“祖国被我爱了”
。“他
写字”通常也不大能说成*“字他写”、*“他把字写了”或*“字被他写了”。但
是这个句子我们可以说成“字他写在黑板上了”、“他把字写在黑板上了”、“字
被他写在黑板上了。”这说明,变式句的变换是有要求的。范晓把二价动词分成
四类:动作动词、性质动词、关系动词和感估动词。因为他是从语义角度入手,
所以在动作动词里面包含了一部分不及物动词,如“看齐”、“效劳”、“道歉”
等等,站在句法平面上来看,这些动词是被我们划入一价动词中的,但是其余
的动词归类是适用于我们的动词定价的。所以我们仍从这四类来考察,只是把
他的二价不及物动作动词排除在外。
部分动作动词可以进行这三种变换:
(16)我吃饭。
饭我吃。
我把饭吃了。
饭被我吃了。
部分动作动词不可以进行这三种变换:
(17)我踢球。
*球我踢。
*我把球踢了。
*球被我踢了。
“我踢球”这个句子虽然不能变成变式句,但是如果我们补上一些成分就
可以成立了。如:
(18)我踢破了球。
我把球踢破了。
球被我踢破了。
球我踢破了。

10
性质动词不能变成把字句和被字句,但是部分性质动词可以转换为
NP2+NP1+V 的形式。
(19)我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我喜欢。
*我把这本书喜欢了。
*这本书被我喜欢了。
(20)我爱家乡。
*家乡我爱。
*我把家乡爱了。
*家乡被我爱了。
关系动词不能进行这些变换。
(21) 他是工人。
*工人他是。
*他把工人是。
*工人被他是。
(22)牛顿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描述,属于最简单的“直接比较”方式。
*最简单的“直接比较”方式牛顿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描述属于。
*牛顿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描述把最简单的“直接比较”方式属于了。
*最简单的“直接比较”方式被牛顿对物体相对运动的描述属于了。
感估动词不能转换为把字句和被字句,而转换为 NP2+NP1+V 的成句度相对高
一些。
(23)我希望你来。
?“你我希望来。
*我把你希望来。
*你被我希望来。
(24)我认为做人要足够谦虚。
?做人要足够谦虚我认为。
*我把做人要足够谦虚认为。
*做人要足够谦虚被我认为。

我们用一个表格来说明以上四种情况就是:

11
句式 NP2+NP1+V NP1+把+NP2+V NP2+被+NP1+V
动词
动作动词 部分成立 部分成立 部分成立
性质动词 部分成立 不成立 不成立
关系动词 不成立 不成立 不成立
感估动词 成句度高 不成立 不成立

4.2.1.2 省略 NP
省略 NP 是指某些句子中二价动词本应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
联,在句子中却只出现了一个名词性成分。我们一般可以概括为 NP1+V 和 NP2+V。
省略的 NP,一般都是空语类成分。
“语类”就是对某些充当特定句法成分的词和
词组,或者由词和词组充当的特定句法成分所做的一种更加抽象的概括。而“空
语类”就是指在语句中的某些句法成分位置上没有出现的一些词和词组。实际
上空语类只对应名词性语类,空语类指的不是名词,而是指没有出现名词成分
的位置,而且是具有强制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句法成分。
汉语的空语类主要有三大类:
省略型空语类,记作“省略 e”。其特点是:某个可以充当 V 前 NP 或 V 后
NP 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他位置出现,但相关
词语却可能进入这个空位置,即可以“补出来”。所以“省略 e”是一种句法上
自由的空语类。
移位型空语类,记作“语迹 t”。其特点是:某个可充当 V 前 NP 或 V 后 NP
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出现,但是这个词语移位到了结构中的其他位
置;这个词语原来位置不能补出相同的有形词语。“语迹 t”有时是句法自由的
(因为可以移回原位),有时又是句法强制的(受到结构限制不能移回原位)。
隐含型空语类,记作“隐含 P”。其特点是:某个可以充当 V 前 NP 或 V 后
NP 的词语没有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出现,也没有在结构内其他位置上出现,这
个词语的原来位置永远不能补出相应的有形词语。①
二价动词的 NP 主要是省略 e 和语迹 t。如:
(25)小话剧团成立了。
“成立”是一个二价动词,而这个二价动词却没有带宾语。事实上这个句子是
原型结构经过移位转换而成的。我们用空语类来标记一下这个句子其实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①参见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

(26)小话剧团 i 成立了 ti。


而这个语迹 t 则属于句法自由的,因为可以移回原位。我们把这个句子进行
移位,就变成了:
(27)(ej)成立了小话剧团 i。
这就是一个常规的二价动词加单宾语的句子了。
在这类句子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吕叔湘先生曾经提过的句子:
(28)中国女篮大胜朝鲜队。
(29)中国女篮大败朝鲜队。
“胜”和“败”都是二价动词。这两个句子都可以通过移位和提取空位转换
成不带宾语的句式。但转换方法却截然不同。(28)的转换方式为:
(30)中国女篮 i 大胜 ej。
而(29)的转换方法却是:
(31)ei 大败朝鲜队 j。→朝鲜队 j 大败 tj。
两个同样是二价动词,如果按照同样的方法转换就会在语义上发生变化。
吕叔湘先生把句(28)的转换称为第一格局,句(29)的转换称为第二格局。
张林在硕士论文《试论汉语中二价及物动词的两类不带宾语现象》中讨论了第
二格局,对范晓提出的四类二价动词逐类进行考察。按照本文的分类标准,得
出的结论是动作动词一部分不能进入这种格局,如“负责”、“侮辱”、“提拔”;
一部分可以直接进入这一格局,如“成立”、“出版”、“排除”;还有一部分不能
直接进入这一格局,但是谓语部分进行一些变化后就可以进行类似的转换。这
样的动词如“测量”、“签署”、“调查”、“贿赂”等。大部分性质形容词不能进
入这一格局,部分性质动词如果加上表说明性的或评述性的动词修饰语,同时
删去原句中表示时态的成分,转换后的句子就可以成立。这样的动词有“理解”、
“懂”、“了解”等。关系动词不能进入这一格局。感估动词的大部分不能有此
类转换,但表估计的动词情况较为特殊。
(32)a.大伙都在推测校长已经调走了。
*校长已经调走了都在推测。
*校长已经调走了不好推测。
b. 大伙都在推测事情的进展。
*事情的进展都在推测。
事情的进展不好推测。
(33)a.经济学家们预测明年的国民经济将飞速增长。

13
*明年的国民经济将飞速增长预测。
*明年的国民经济将飞速增长很难预测。
b.经济学家们预测了明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情况。
*明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情况预测了。
明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情况很难预测。
以上表估计的动词虽然都无法直接转换,但是每组的句子 b 转换后增加了表说
明性或评述性的动词修饰语,句子就可以成立了。而句子 a 转换后则怎么都无
法成立。这与它所带的宾语有关。如果宾语可以确定的回答“V”怎么样的问题,
转换就无法实现。如果宾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无法直接实现转换,
但句子中去掉表时态的成分,表说明性或评述性的动词修饰语,句子就可以成
立了。
从转换后句义变化来看,作者把转换后句义基本没有变化的归为Ⅰ型,加
了表说明性和评述性成分的归为Ⅱ型。分析了两类格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
究了两种格式在认知和语用理解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研究还是比较全
面的。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第一格局。
吕先生认为第一格局的情况比较简单,大多数及物动词都能进入这一格局。
例如:
(34)他写了一首诗。
他写了。
(35)他要先吃饭后喝酒。
他要先吃后喝。
有的句子里的动词必须带宾语,因而就不能进入这个格局。例如:
(36)咱们交个朋友。
*咱们交。
(37)他生了一场病。
*他生了。
(38)她点点头。
*她点点。
(39)他伸出两个指头。

*他伸出。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二价动词,哪些二价动词能进入第一格局,哪些不能进
入。我们仍然按照四类二价动词来考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①吕叔湘.说“胜“和“败”.中国语文,1987.1:1-2

首先是动作动词。部分动作动词可以进入这一格局:
(40)这几天,我们参观了北京好几处名胜古迹。
这几天,我们参观了。
(41)母亲答应了他俩的婚事。
母亲答应了。
(42)他踢球了。
他踢了。
但也有部分动词进入这一格局后句子不成立,如:
(43)那些热心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小话剧团。
*那些热心的同学成立了。
(44)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传。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还有部分动词进入这一格局后句子成立,但是意义会发生改变。如句子(28)
中国女篮大败朝鲜队。进入这一格局变成“中国女篮大败。”这个句子是成立的,
但是和原句的意义截然相反。因此我们说这类句子也不能进入第一格局。
这主要是动词指向的原因。句子(40)(41)(42)动词指向的是主语,动
作是由主语发出,因此可以省略宾语,进入第一格局。这里宾语的空位是省略 e;
而(43)
(44)这种类型的句子,动词指向的是宾语,
“成立”的是“小话剧团”

“出版”的是“他的自传”。因此,这类句子只能进入第二格局,进入第一格局
就不成句。如果要成句,宾语可以作为语迹 t 移位至句首,原主语或者作为省
略 e 省略,或者句式变成变式句;至于句(28),因为动词“败”是一个既可以
指向主语又可以指向宾语的动词,因此,不管是第一格局还是第二格局,这个
句子本身都是成立的。但是句义在具体句子中还是要具体分析。如果进入第一
格局,句子变成“中国女篮大败”,这个句子的宾语是省略 e,动词“败”指向
主语,失败的一方就是中国女篮,和原句的意思截然相反。而进入第二格局“朝
鲜女篮大败”,宾语就是语迹 t,失败的一方是朝鲜女篮,和原句的意思完全符
合。因此也可以说,这类句子空宾语的性质决定了转换后的句义。而“中国女
篮大胜朝鲜队”和“中国女篮大败朝鲜队”两个句子意义完全相同则是因为人
们的认知心理。报道的主体是中国媒体,所以“中国女篮”得胜是人们希望发
生的事情,因此这里无论是“胜”还是“败”都只表达“中国女篮”得胜这一
个意思。
性质动词通常不能进入这一格局。如:

15
(45)李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
*李老师关心。
(46)他们尊敬那些年老的工人。
*他们尊敬。
关系动词不能进入这一格局。
(47)他们夫妇俩都姓陆。
*他们夫妇俩都姓。
(48)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属于。
(49)当代和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迷人的力量。
*当代和历代都具有。
感估动词通常也不能进入这一格局。
(50)他只希望得到一个活下来的权利。
*他只希望。
(51)他觉得心里一阵酸楚。
*他觉得。
这三类动词和宾语的结合相对紧密,在一个严格的句子中通常不能省略宾语。
但是在作为简短回答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如“李老师关心学生吗?”
回答可以说“李老师关心”或者“关心”,但是这种省略 e 是从上下文省略的。
4.2.2 二价动词带双宾语
对二价动词带双宾语的讨论是从一种特殊句式开始的,如:
(52)张先生打碎了他四个杯子。
(53)李小姐喝了她两杯饮料。
(54)张先生吃了他三个苹果。
(55)李小姐骗了她三百块钱。
对于这种特殊句式的争论主要在于这种句式到底是单宾句还是双宾句。认为是
单宾句的认为动词后面的“指人”名词性成分是定语,修饰限定“指物”的名
词性成分,在多数情况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自然的补出“的”字。尤其这里面
的动词都是二价动词,即我们所说的通常只能带一个宾语的单及物动词。
陆俭明先生认为这种句式中动词的前面可以使用“只”“总共”和“一共”
等一些语义上可以或者只能指向数量成分的副词。而这些副词所指向的数量成
分只能直接处于宾语位置或者直接受它们修饰,而不允许数量成分前面有限制
性或者领属性定语的句子。即可以说“只吃(了)他三个苹果”,而不能说“只

16
吃(了)他的三个苹果”。这说明“他”虽然在“三个苹果”的前面,但并不是
“三个苹果”的定语,而是和“三个苹果”一样是个宾语。
徐杰进一步应用约束理论的三原则解释这一问题,认为如果“他四个杯子”
是定中关系的话,那么“张先生”应该可以和“他”同指,事实上它们不能同
指,因此,“他”是宾语,不是定语。
其实,我们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具有领属关系的成分,另外还有一些相似的结
构,如:
(56)妈妈捂了她一身痱子。
这样的句子“她”和“一身痱子”就没有领属关系,这个句子不能改成“妈妈
捂了她的一身痱子。”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被我们认为是双宾句,而这个结构与“李
小姐喝了她两杯饮料”又是如此相似。
而且,像“他头脑冷静。”
(《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 黄伯荣,廖序东)这
样的句子,我们一般通常会分析为“头脑冷静”主谓短语做谓语,而不会分析
为“他头脑”整体作为一个主语。因此,分析宾语的时候,也应该把“他四个
杯子”看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综上所述,这种特殊句式应该看作二价动词带双宾语的句式。
能带双宾语的二价动词不占少数。陆俭明先生曾列举了 104 个可以带双宾语
的非给予义的动词,李敏在论文《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中根据孟琮等
编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对可以带双宾句的动词进行了统计。字母开头从 A-C
的动词中,可以带双宾句的动词占了 52%,可见这种类型的动词还是很多的,而
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二价动词。这种动词本身的价类是二价的,只是进入句式后
在句子结构中变成了动态的三价。它们本身仍然是只有两个论元,但是带了双
宾语之后,论元增加到三个,这个过程被称为论元增容。英语及物动词的论元
结构增加受益者(benefactive)和目标(goal)论元的词汇规则(lexical rule)可
以具体地表示如下:
增加受益者(可选):向动词 α 的论旨网格(θ-grid )中增加受益者论旨角
色。
条件:动词 α 表示制作(creation)或准备(preparation)事件(event)。
结果:客体为受益者提供了利益。
增加目标(可选):向动词 α 的论旨网格中增加目标论旨角色。
条件:动词 α 表示运动(motion)事件,其中施事向客体发出一个射体轨道。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

17
构造的影响.语言研究,2004.12:2

潘海华认为:在汉语语法系统中,有一条普遍的受害者插入规则
(generalmaleficiary role insertion rule 简称 MRI),引发了把受害者角
色加入相关动词的论元结构中的操作。控制这条规则操作的语义条件是动词的
意义,这种动词要求带有某种不好的效果或影响。袁毓林认为,受害者插入规
则可以推广为更加普遍的与事插入规则(general dative role insertion rule,
简称 DRI),从而把受惠者论元增容规则和目标论元增容规则也概括进来。控制
这条与事插入规则操作的语法条件是句式的意义:当句式义涉及当事(包括受
害者)和客体两个论元角色之间的丧失关系,而相关动词只有客体一个参与角
色时;或者,当句式义涉及施事、受事和与事(包括受惠者、受害者和目标等)
三个论元角色之间的转移关系而相关动词只有施事和受事两个参与角色时,就
启动与事插入规则,在相关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插入了一个与事论元。比如,像
“王大爷飞了一只鸽子”这样的丧失句式要求有丧失的主体(即受害者)和丧
失的客体两个论元角色,而“死、飞、烂、报废”这种动词原有的论元结构中
只有一个客体论元;于是,在丧失句式的丧失意义的驱动下,在相关动词的论
元结构中临时插入了一个受害者角色。同样,“被”字句通常表示不如意的遭受
等意义;当述宾结构作“被”字句的谓语核心时,在遭受这种句式意义的驱动
下,在相关动词的论元结构中临时插入了一个受害者角色。再如:
(57)a. 李铎吃了小邵 一个苹果
b. 老刘抽了小孙 一支香烟
(58)a. 王刚扔我一包香烟
b. 小平塞李伟 一个纸条
c. 小明踢小华一个斜线球
d. 玉芳孝敬公公一条香烟
在双及物句式的获得/给予意义的驱动下,在相关动词的论元结构中临时插
入了一个与事(受害者或受益者)角色。这样,使得动词的论元结构跟句式的
论元结构能够更加吻合。①
从一般情况看来,双宾句中动词的论元增加了以后,就显现了广义上的领
属关系。增加的论元一般是与事,即领属者。比如:
(59)我吃了他两碗饭。(李敏用例)
这是绝大多数情况。我们只能说“我吃了两碗饭”
,不能说“我吃了他”
,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袁毓林.论元结构和句式结构互动的动因、机制和条件——表达精细化对动词配价和句式

18
构造的影响.语言研究,2004.12:9

加的是领属者。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比如:
(60)蚊子叮了我五个大包。(李敏用例)
这里面增加的不是与事,而是结果论元。从宾语角度来说,增加的是直接宾语。
我们可以说“蚊子叮我”,但是通常不说“蚊子叮大包。”
但是句子(56)有些特殊。
“妈妈捂了她一身痱子”这个句子,里面的“她”
和“痱子”的关系和(60)是相同的,是与身体有关的创伤领属关系,与事有
一种很强的受事性,并且结果是在与事身体上出现的,但是这个句子我们不能
说“妈妈捂她”。可以说“妈妈捂了一身痱子”,而这样表达的时候句子的意义
就发生了变化。但是如果这个句子是“妈妈捂了自己一身痱子”,我们就可以说
“妈妈捂了一身痱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附加成分和“张先生
打破了他四个杯子”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句子增加的是一个带有很强的受事
性的与事论元。这个句子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一身”这个数量短语是必须附
着在人的身上的,而且是指向距离最近的[+人]性质的词语。因此当“捂”的后
面有“她”时,这个“一身痱子”就是指向“她”的;而没有“她”的时候,
“一
身痱子”则指向句子主语的“妈妈”。类似的句子比如“爸爸洒了一身汤。”这
个句子“汤”是洒在“爸爸”身上的,而如果我们在“洒”的后面补上一个成
分,如“爸爸洒了我一身汤。”那么这个“一身”就是指向“我”,“汤”就是洒
在“我”身上的。

1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序.汉语学习,1995.4
[2]陆俭明.〈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二)序.汉语学习,1998.4
[3]朱景松.〈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读后.语文研究,1998.2
[4]韩万衡,韩玉贤.德国配价论与汉语配价研究——试论汉语配价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天津
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2•3
[5]华宗德.德语“配价”语法的发展和完善.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4
[6] 李洁.德语配价的理论发展及成就.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
[7]金立鑫.关于配价研究的定位问题.汉语学习,1996.4
[8]周国光,张国宪.汉语的配价语法理论研究.语文建设,1994.9
[9]吴为章.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三明大学学报,1996.2
[10]韩万衡.汉语配价研究状况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4
[11]周国光.汉语配价语法论略.南京师大学报,1994.4
[12]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世界汉语教学,1997.1
[13]徐永生.配价语法理论引发的有关问题的思考.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14]郑定欧.配价语法与词汇-语法.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
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15]尹钟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惠州学院学报,2002.5
[16]刘凯.现代汉语配价语法之我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7]张国宪.有关汉语配价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学习,1994.4
[18]朱晓亚,范晓.二价动作动词形成的基干句模.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19]范晓.略说句系学.汉语学习,1999.6
[20]周国光.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汉语学习,1996.2
[21]张丹.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重庆工学院学院,2005.4
[22]任鹰.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句型移位规则再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23]郭文国,胡建峰.二价无体宾动词及其相关句式.台州学院学报,2002.4
[2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6]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0
[28]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2
[29]于景超.含时量成分的二价动词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0]张林.试论汉语中二价及物动词的两类不带宾语现象:[硕士学位论文].2002.3
[31]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硕士学位论文].2003.5

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