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氣候變遷衝擊與因應 HW#2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通常是指每隔 2~7 年,在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異常升溫現象,並影
響全球海洋與氣候型態。赤道東太平洋海域為拉丁美洲居民的漁場,每隔數年會
發生魚群突然減少且天氣異常之現象,進而影響相關經濟活動。由於此現象多發
生於聖誕節前後,因此被稱為「El Niño」
,即西班牙文的「男嬰」或「幼年基督」

如圖一,正常狀況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域由於東部氣壓高於西部而盛行
東風,推動赤道表面的海流也由東向西流動。太平洋東部的水量則由深層低溫海
水湧升補充,使得太平洋東側的表層海溫較低,斜溫層也較接近表面。1 西太平
洋的表層海水則因赤道海流而溫度較高,使得太平洋赤道海域斜溫層由東往西向
深處傾斜。氣流至太平洋西部,挾帶暖濕空氣隨低氣壓上升而降水,在高空處轉
而由西向東吹,並在太平洋東部下沉。
如圖二,在聖嬰現象出現的年份,東太平洋氣壓降低,西太平洋氣壓升高,
使得東風減弱,在西太平洋地區轉為西風,使得低層空氣輻合處由正常狀況時的
西太平洋向東移動。東風減弱使赤道表面由東向西流的海流亦減弱,造成東太平
洋表層海水比起正常年來得高,並變相抑制了低溫海水的湧升,使斜溫層較正常
年來得平緩。
聖嬰現象結束後,下層海水再度湧升,東太平洋海面應恢復到正常溫度,然
而有時恢復過度使得水溫比正常狀況還低,稱之為「反聖嬰現象」。相對於「El
,反聖嬰現象的西班牙文為「La Niña」
Niño」 ,指的是女嬰。如圖三,反聖嬰現象
的特點與正常狀況類似,但強度均強於正常狀況,因此也容易出現極端天氣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反聖嬰現象通常強度比聖嬰現象輕微,但總時長較久。

南方震盪與聖嬰現象
二十世紀初期,沃克(Sir. Gilbert Walker)由南太平洋東西兩側測站的氣壓數
據發現,當東側氣壓上升時,西側氣壓會下降,而東側氣壓下降時,西側氣壓會
上升。沃克將上述氣壓變動現象稱之為「南方震盪」
。於 1960 年代晚期,科學家
發現聖嬰現象的海溫異常現象,與南方震盪的氣壓變動現象,是由同個自然現象
所造成,因此兩者又合稱「恩索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1
斜溫層指的是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之間,因陽光熱能傳送不到而水溫隨深度驟降的區間。
圖 1 正常狀況下的太平洋海溫與大氣環流結構示意圖
(Source: NOAA, https://www.pmel.noaa.gov/elnino/schematic-diagrams)

圖 2 聖嬰狀況下的太平洋海溫與大氣環流結構示意圖
(Source: NOAA, https://www.pmel.noaa.gov/elnino/schematic-diagrams)

圖 3 反聖嬰狀況下的太平洋海溫與大氣環流結構示意圖
(Source: NOAA, https://www.pmel.noaa.gov/elnino/schematic-diagrams)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的監測指標:南方震盪指數與海洋聖嬰指數
科學家早期使用南方震盪指數(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監測聖嬰現
象與反聖嬰現象,其中 SOI 正值對應反聖嬰現象而負值對應聖嬰現象。SOI 以南
太平洋東側的大溪地(Tahiti)以及南太平洋西側的達爾文(Darwin)的海平面氣
壓(Sea-Level Pressure, SLP)觀測數據為基準,經過以下計算而得:2

(1) 分別計算兩測站 SLP 之標準差:

1
σ=√ ∑ (Actual SLP - μSLP )2
N

(2) 分別標準化兩測站 SLP 得標準化數據 z:

Actual SLP - μSLP


z=
σ

(3) 計算月標準差(Monthly Standard Deviation, MSD):

1
MSD= √ ∑ (zTahiti - zDarwin )2
N

(4) 計算南方震盪指數 SOI:

zTahiti - zDarwin
SOI =
MSD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目前採用的指標為海洋聖嬰指數(Oceanic Niño Index, ONI)。ONI 以 Niño
3.4 區域的表層海水月均溫(以下稱月均溫)為基準。3 以 2020 年 9 月的 ONI 為
例,將 2020 年 8 月、9 月及 10 月的月均溫平均,扣除 1985 年至 2015 年各月的
月均溫平均,即可得到 2020 年 9 月的 ONI。當 ONI 大於 0.5 時為聖嬰現象,ONI
小於-0.5 時為反聖嬰現象。

2
計算過程所使用的平均值及標準差通常由 1985-2015 年的氣壓數據而來。
3
Niño 3.4 區域指的是 5°N、5°S、120°W、170°W 所圍成的區域。
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的影響
聖嬰現象時,南美洲地區空氣上升,降水量增加容易造成豪雨和水災;澳洲
與東南亞地區空氣下沉,呈現晴朗乾燥的天氣,容易出現乾旱與森林大火等災害。
除了天氣與氣候的變化之外,聖嬰現象也對於人類經濟活動產生衝擊,尤其是農、
漁業等第一級產業。東太平洋湧升流的消失使營養鹽等養分無法被帶到海洋表
層,造成原先位於祕魯外海的漁場消失,影響漁民生計;而平時種植耐旱作物的
農民,也可能因為過多降水造成農損。對於台灣而言,聖嬰現象主要會造成暖冬
以及春雨偏多的現象,並會使颱風生成區域較原海域偏東。4
相對地,反聖嬰現象也會造成自然災害,南美洲地區比正常狀況還乾燥,容
易出現乾旱與森林大火等災害;澳洲與東南亞地區降水量比正常狀況更多,容易
出現豪雨和水災。經濟活動上,雖然東太平洋湧升流恢復了,但由於海水表面溫
度低於正常值,影響到魚群的活動,仍然對漁業有所衝擊。旱災和水災同樣也會
對各式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

聖嬰現象的預測
為了提早防範聖嬰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科學家對於聖嬰現象的預測已進
行多年研究,主要以赤道海水熱容量作為主要預測因子,但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
聖嬰現象。2020 年 4 月,台大海洋研究所曾于恒教授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發表〈Enhancing the ENSO Predictability beyond the Spring Barrier〉一文。該研究使
用物理動力過程建立統計模型,突破過去春季障礙預報的問題,使得未來有機會
對於聖嬰現象作出更準確的預測。5

4
依據現有統計資料,並未顯示聖嬰現象對於侵台颱風個數與強度有所影響。
5
春季障礙預報:當預報起始月份在春季時,不論短期或長期的預報都有較不理想的現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