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高等数学(I)》

高等数学 (I)

主讲教师:李铮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1
高等数学(I)

任课教师:
孙 丕 业

王 晨 牧

扬 进 伟

张 丽 珍

李 铮:lizheng@sjtu.edu.cn

2
高等数学(I)

教材:
大学数学微积分(第二版)上册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微积分课程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等数学(I)

• 高等数学的特点:
注重概念、定义,内容多、进度快。

• 教学要求 :
要重视,不懂要问!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多练习,每周交一次作业。

• 教学方式:
大班上课,小班辅导。

4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初等数学,初等数学中的某些结论

在高等数学中经常要用,作为预备知识先作回顾、提高。

0.1 数学归纳法

设 P 是一个与自然数 n 有关的命题,如果

(1) 当 n  1 时,P 成立;

(2) 由 n  k 时 P 成立能推出 n  k  1 时,P 也成立,

则命题 P 对一切自然数 n 成立。


5
预备知识

• 数学归纳法
如果条件(1) 当 n  N 0 时,P 成立;

则命题 P 对自然数 n  N0 时成立。

如果条件(2) 由 n  1, n  2,, n  k 时 P 成立,

能推出 n  k  1 时,P 也成立,

则命题 P 对一切自然数 n 成立。

6
预备知识
0.2 二项式定理

(a b)n  an Cn1  an1  bCnk  ank  bk bn ,

n(n  1)  (n  k  1) n!
其中: Cnk  
1 2  k k ! (n  k)!

0.3 算术平均值大于等于几何平均值(A-G不等式)

设 xi  0 (i  1, 2,, n), 则

x1  x 2    x n
 n x1  x 2    x n  (*)
n
(*) 式称为(A-G)不等式。
7
预备知识

(A-G)不等式 :
x1  x 2    x n
 n x1  x 2    x n  (*)
n

当且仅当 x1  x2    xn 时,(*) 式等号成立。

此时,对于算术平均值而言,达到了最小值,

对于几何平均值而言,达到了最大值。

8
预备知识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及二项式定理证明 (A-G)不等式,
x1  x2    xn
设 A n , G n  n x1  x2    xn
n
(1) 当 n  1 时,A1  x1  G1 ,
(2) 假设当 n  k 时,有 A k  G k ,
不妨设 x k 1 为 x 1 , x 2 ,, x k , x k 1 中最大的数,则
k 1 k 1 k 1
 x  x   xk1   kA  x   xk1  Ak 
Akk11  1 2    k k1    Ak  
 k  1   k 1   k 1 
xk1  Ak
 Akk1  Ck11 Akk   Akk  xk1  Gkk  xk1  Gkk11 ,证毕。
k 1

9
预备知识

0.4 实数的绝对值及相关不等式
 a, a  0
实数的绝对值 | a |  ,
 a, a  0
• 常用的相关不等式
| x |  A ( A  0)   A  x  A

| x  a |   (  0)  a    x  a  

| a  b | | a |  | b |

| a  b |  || a |  | b ||

10
第一章 函数

第一章 函数
高等数学主要研究微分学和积分学又称为微积分。

函数是高等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高等数学
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本章内容是对初等数学中函数知识的复习、总结和提高。

11
第一章 函数

1.1 实数集
高等数学中研究的函数主要是在实数范畴内变化的,所以

我们首先介绍有关实数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1.1 集合

• 集合 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成的整体称为
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12
1.1 实数集
• 集合的表示法
枚举法:列出集合中所有元素。
自然数集:N  {0,1, 2, 3,, n,}
整数集:Z  {0,1, 1, 2, 2,, n, n,}
正整数集:Z+  {1, 2, 3,, n,} 或 N ,
属性法:描述集合中元素所满足的共同属性。
p
有理数集:Q  { | p  Z, q  Z } 且 p, q 互质,
q
实数集:R  { x |   x   } 表示数轴上所有点的集合。

13
1.1 实数集
• 集合的运算
若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则称 a 属于 A, 记作:a  A 。
若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则称 a 不属于 A, 记作: a  A 或 aA 。

若集合B 中每一个元素都属于集合A,则称B 为A 的子集,

记作:B  A , 交集:A B, 并集:A B,

全集:I , 余集或补集:CI ( A)  A,

差集: A B 或 A\ B 或 A B。

14
1.1 实数集

1.1.2 区间和邻域
实数集 R 的子集称为数集,为数轴上部分点的集合。

• 区间 有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及无穷区间等。
(a, b)  { x | a  x  b,x  R},[a, b]  { x | a  x  b,x  R},
(a, b]  { x | a  x  b,x  R},[a, b)  { x | a  x  b,x  R},
(a, )  {x | x  a,x R},
(, b]  {x | x  b, x R},
(, )  {x | x R},

注: 由于我们在实数集 R 上讨论,所以区间中可略去 x  R。
15
1.1 实数集
• 邻域
把开区间 (a  , a   ) 称为点 a 的  邻域,记作:U(a, ),

即:U (a,  )  { x || x  a |  } , ( ) x
a  a a 
其中 a 称为邻域中心, 称为邻域半径。
0
把集合 U(a, )  { x | 0  | x  a |   } , 称为点 a 的去心  邻域。

( ) x
a  a a
0
不考虑邻域半径时,点 a 的邻域记作:U ( a ) 或 U ( a ) 。

16
1.1 实数集
• 常用逻辑符号
“”表示“ 存在 ”,
“”表示“ 对于任意给定的 ”。
1.1.3 数集的界
对于非空数集 E  R, 若  M  R , 使得  x  E ,
有 x  M , 则称 E 有上界,且 M 为 E 的一个上界;
若  m  R , 使得  x  E , 有 x  m , 则称 E 有下界,
且 m 为 E 的一个下界;

若 E 既有上界又有下界,则称 E 是有界的。

17
1.1 实数集
• 确界*
设非空数集 E  R, 若    R , 满足: x  E , 有 x   ,
且    0,  x  E , 使得 x     , 则称  为 E 的上确界,
记作:  sup{ E }。
若   R , 满足: x  E , 有 x   , 且    0,  x  E ,
使得 x     , 则称  为 E 的下确界,记作:  inf{ E }。

直观理解,上确界为集合的最小的上界,
下确界为集合的最大的下界。

18
1.1 实数集
• 确界 *
注意:集合的确界可以属于集合也可以不属于集合,

例如:区间 (0,1),[0,1] 的下确界和上确界都为   0,   1。

• 确界存在定理* (微积分的公理)

若非空数集 E 有上(下)界,则 E 有上(下)确界。

19
1.1 实数集
1.1.4 映射
设 X,Y 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对应法则 T , 使得
x  X , 存在唯一的 y  Y 与之对应,则称 T 是由 X 到 Y

的映射,记作:T :X Y 或 x  y  T( x)。

称 T ( x ) 为 x 在映射 T 下的像,而 x 称为 y 在映射 T 下的原像。

X 称为映射 T 的定义域,记作:D(T ),

T ( x ) 的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映射 T 的值域,记作:R(T ) ,

即 R(T )  {T ( x) | x  D(T )} 。

20
1.2 函数的概念

1.2 函数的概念
1.2.1 函数的定义
设 X , Y 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对于 X 中的每一个数 x ,
按照对应法则 f 都对应于 Y 中唯一的一个确定的数 y,
则称
f 是定义在 X 上的函数,记作:f : X Y 。

数 x 对应的数 y 称为 f 的函数值,记作:y  f ( x),


把 X 称为函数 f 的定义域,记作:D( f ), 函数值 y 的集合
称为 f 的值域,记作:R ( f ) ,即 R( f )  { f ( x) | x  D( f )} 。

为了便于讨论具体函数,常把函数 f 记作:y  f ( x ) 。
21
1.2 函数的概念
• 函数的定义

X Y
f
y
x

22
1.2 函数的概念
• 函数的定义
函数是数集之间的映射,而映射可看成是函数概念的延伸。

定义域
• 函数定义的两个要素:
 对应法则

• 自然定义域
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所有自变量取值的数集称为

函数的自然定义域。

23
1.2 函数的概念

• 常用自然定义域:
1
 y  0; y  y  0;
y

log a y (a  0且 a  1)  y  0;

arcsin y 、arccos y  | y |  1。

24
1.2 函数的概念

1.2.2 函数的表示法

• 表格法:用表格来表示一种函数关系。
• 图示法:用图形来表示一种函数关系。

• 公式法(又称解析法):用公式来表示一种函数关系。

注意:在函数定义中,对应法则不一定是一个公式,

用多个公式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25
1.2 函数的概念
• 分段函数

 x2 , 0  x  1
函数 f ( x)   是定义在 [0, 2] 上的分段函数。
2  x, 1  x  2
y

x
0 1 2

26
1.2 函数的概念

• 一些特殊的分段函数
1. 取整函数 [ x]
设 x 是任一实数,把不超过 x 的最大整数称为 x 的整数
部分,记作:[ x] ,称 y  [ x] 为 x 的取整函数。

注意:[2.3]  2,[2.3]  3 。取整函数又称为阶梯函数。


 1, x  0

2. 符号函数 sgn( x )   0, x  0 , 注意:| x |  x  sgn( x )
-1, x  0

27
1.2 函数的概念

• 一些特殊的分段函数
3. 狄利克雷(Dirichlet)函数

1, x 为有理数,
D( x )  
0, x 为无理数,

28
1.3 函数的运算

1.3 函数的运算
1.3.1 函数的四则运算

I1  R, g : I2  R, 且 I  I1  I 2   ,
设函数 f : 则
在 I 上可定义函数 f 与 g 的和、差、积运算,

x  I , ( f  g)( x)  f ( x)  g( x), ( f  g)( x)  f ( x)  g( x),


( f  g )( x )  f ( x )  g( x ),
如果 x  I , g( x)  0, 则 ( f )( x )  f ( x ) , 称为函数 f 与 g 的商。
g g( x)

29
1.3 函数的运算

1.3.2 函数的复合运算
设函数 y  f (u), u U , u  g( x), x  X ,如果当 x 在
X * ( X ) 中取值时,相应的 u 值在 U 中,那么称 y 为
x 的复合函数,记作:f  g , 即 ( f  g )( x )  f [ g( x )] ,
定义域为 X * , u 称为中间变量。

注:即当 R( g)  D( f )   时,两个函数可以复合,

中间变量可多于一个,但不能任意复合。

30
1.2 函数的概念
1
【例题1】求函数 f ( x )   log2 (6  x  x 2 ) 的定义域。
x2  1
解: 由自然定义域得
 x 2  1  0  x  1 或 x  1

6  x  x 2  0  (2  x )(3  x )  0  3  x  2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3  x  1 或 1  x  2,

或 D( f )  (3, 1)  (1, 2) 。

31
1.2 函数的概念

【例题2】设函数 f ( x ) 满足:f ( x)  3 f (1  x)  2 x 2  1, x  R,
求 f ( x) 。
解: 由函数的变量无关性得
 f ( x)  3 f (1  x)  2 x 2  1
 2
 f (1  x)  3 f ( x)  2(1  x)  1
2 2
消去 f (1 x) 得 8 f ( x )  2 x  1  6(1  x )  3

3 5
所以:f ( x)   x 2  x  。
2 4

32
1.2 函数的概念

2 x , x  1 sin x , x  0
【例题3】 设函数 f ( x)   , g( x)   2 ,
 2 x, x  1  x , x  0
求 f [ g( x )]。
 2 x2 , x  1
 2 g( x ) , g( x )  1 
解: f [ g( x)]     2 x 2 , 1  x  0 。
2 g( x ), g( x )  1 
2sin x, x0


33
1.2 函数的概念

【例题4】设函数 f ( x) 的定义域是 [1,1], 求函数


F ( x )  f ( x  a )  f ( x  a ) (a  0) 的定义域。

解: 由于函数 f ( x ) 的定义域是 [1,1],

所以 f ( x  a) 的定义域是 [1  a,1  a] ? 应该是 [1  a,1  a],


f ( x  a ) 的定义域是 [1  a,1  a],

当 1  a  1  a 即 a  1 时,F ( x) 的定义域为空集  ,
当 1  a  1  a 即 a  1 时,F ( x) 的定义域为 [1  a,1  a]。

34
1.3 函数的运算

1.3.3 单射函数、满射函数与双射函数
设函数 f : X Y , 若 x1 , x2 X , x1  x2 有 f ( x1 )  f ( x2 ),
则称 f 是 X 到 Y 的一个单射函数,

设函数 f : X Y , 若 y Y ,  x  X , 使得 f ( x)  y ,

则称 f 是 X 到 Y 的一个满射函数,

若 f 既是单射函数又是满射函数,

则称 f 是 X 到 Y 的一个双射函数。

35
1.3 函数的运算
1.3.4 反函数
设函数 f : X Y 是双射函数,若 y Y 有唯一的 x  X
与之对应,且满足 f ( x )  y , 则得到一个 Y 到 X 的函数,称
此函数为 f 的反函数,记作:f 1 :Y  X 。
1 1
注:此时, D ( f )  Y  R ( f ), R ( f )  X  D ( f )。

函数 y  f ( x) 的反函数表示为 x  f 1
( y), 若用 x 表示
1
自变量,则反函数可记为:y  f ( x)。

在同一坐标系下反函数 y  f 1(x) 的图像与函数 y  f ( x )


的图像关于直线 y  x 对称。
36
1.3 函数的运算

【例题5】求函数 f ( x)  log2 ( x  x 2  1) 的反函数。

解: 设 y  log2 ( x  x 2  1),则 x  x 2  1  2 y ,

而  y   log2 ( x  x 2  1)  log2 ( x  x 2  1) ,

2 y
所以  x  x  1  2 ,
x
2 y  2 y 1 2 x
 2
因此,反函数为 x  ,或 f ( x)  。
2 2

37
1.3 函数的运算

【例题6】求函数 f ( x)  3 x  x 2  1  3 x  x 2  1 的反函数。

解: 设 y  3 x  x 2  1  3 x  x 2  1

3 3 2 3 2
则 y  2 x  3( x  x  1  x  x  1 )  2 x  3 y ,

3 y  y3 3 x  x3
所以反函数为 x  或 f ( x) 
1

2 2

38
第一章 函数

本次课程内容小结

下次课程内容预告

39
第一章 函数

谢 谢!

4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