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6

108 最新課綱 新型學測數 B 公式本

目 錄

1、單元一/數與式--------------------------------------------------2

2、單元二/多項式函數---------------------------------------------5

3、單元三/直線與圓-----------------------------------------------14

4、單元四/指數與對數函數----------------------------------------21

5、單元五/數列與級數---------------------------------------------28

6、單元六/數據分析-----------------------------------------------31

7、單元七/排列組合-----------------------------------------------36

8、單元八/機率---------------------------------------------------42

9、單元九/三角函數-----------------------------------------------44

10、單元十/平面向量---------------------------------------------52

11、單元十一/空間概念-------------------------------------------56

12、單元十二/空間座標系-----------------------------------------58

13、單元十三/矩陣------------------------------------------------62

14、單元十四/圓錐曲線-------------------------------------------65

陳名/賴忻數學 編輯

版權所有 勿作商業用途

智慧財產權註冊號數:01896394

1
【單元一 數與式】
單元 內容 重點

1、有理數 ( ) :

q
(1)可化為最簡分數 (其中 p, q 為整數,
p

p  0 且 p, q 互質),反之為無理數,

如  , 2 …等。

(2)有理數具有稠密性,在數線上任意兩個

相異有理數之間,必可以找到其他的有

1、有/無理數 理數。

2、設 a, b 是有理數﹐若 a + b n = 0 ﹐則必有


a = b = 0。
推廣:設 a, b, c, d 是有理數﹐若
1-1 數與數線 a + b n = c + d n ,則 a = c , b = d 。
3、循環小數化成分數的規則﹕
abc abc − a
(1) 0.abc = (2) 0.abc =
999 990
(3) 0.9 = 1
4、雙重根號
(1) a + b + 2 ab = a + b
(2) a + b − 2 ab = a − b
1、 (a  b) 2 = a2  2ab + b2
2、 a 2 − b 2 = ( a + b )( a − b )
3、 (a  b)3 = a3  3a2b + 3ab2  b3
4、 a3 + b3 = (a + b)(a 2 − ab + b 2 )
2、乘法公式
= (a + b) 3 − 3ab(a + b)
5、 a3 − b3 = (a − b)(a 2 + ab + b 2 )
= (a − b) 3 + 3ab(a − b)
6、 (a + b + c) 2 = a 2 + b 2 + c 2 + 2 ( ab + bc + ac )

2
1、若 a  0 、 b  0 ,則
a+b

1  ab
2

2 等號成立時  a = b
3、算幾不等式 2、推廣:
若 x1  0 、 x2  0 、…、 x n  0 ,則
x + x 2 + .... + x n n
1 1
○  x1  x 2  ..  x n
n
2 等號成立時  x1 = x2 = ....... = xn

※數系

3
單元 內容 重點
1、分點公式:
平面上兩點 A( x1 ) ﹐B ( x2 ) ,若有一點 P ,
使得 PA : PB = m : n ,
nx + mx2
1、分點公式 則內分點 P = 1
m+n

1、絕對值基本性質:
2、絕對值方程式 (1) x  a  − a  x  a (夾中間)
與不等式 (2) x  a  x  a 或 x  −a
(比大的大,比小的小)
1、若 f ( x) = x − a1 + x − a 2
1 想成 x 到 a1 與 a 2 的距離和


2 圖形:
1-2 數線上的
幾何


3 最小值:當 a1  x  a2 時
2、若 f ( x) = x − a1 + x − a2 + .... + x − an
3、數個絕對值的
(最中間數字)(中位數)
極值
1 n 為奇數, x = a n +1
○ 有最小值。
2

2 n 為偶數, a n  x  a n
○ 有最小值。
+1
2 2

比較:若
f ( x) = ( x − a1 ) 2 + ( x − a 2 ) 2 + .... + ( x − a n ) 2
a1 + a 2 + ... + a n
當x = 時有最小值
n
(平均數)

4
【單元二 多項式函數】
單元 內容 重點
1、斜率:
設 A( x1 , y1 ), B( x2 , y2 ) 為直線 L 上相異兩
點﹐
(1)若 L 非鉛直線( x1  x2 )﹐則 L 的斜率
y − y1
= 2 = tan  。
x2 − x1
(2)若 L 為鉛直線( x1 = x2 )﹐則稱直線 L
無斜率。
(3)若 L 為水平線,則斜率 = 0 。
(4)當兩線重合或平行時,則斜率相等。
2、斜率的正負

2-1
簡單多項式函
1、線型函數
數及其圖形

斜率的大小:

3、兩個直線方程式斜率分別為 m1 、 m2
(1)若 m1  m2 = −1,則互相垂直。
(2)若 m1 = m2 ,則互相平行或重合。

5
4、斜率的應用
(1)設函數 y = ax + b ,則斜率 m = a 。
推廣:若 ax + by + c = 0 ,則斜率
a
m= − 。
b
(2) 若 L : ax + by + c = 0
( a )與 L 互相垂直: bx − ay = k 。
( b )與 L 互相平行: ax + by = k 。
1、 y = f (x ) = ax 2 + bx + c
b  b 2 − 4ac
2

(1) 配方得 y = a  x +  − 。
 2a  4a
a  0  開口向上
(2)  。
a  0  開口向下
【註】 a 愈大,開口愈小;
a 愈小,開口愈大。
b b 2 − 4ac
(3) 頂點 ( − ,− )
2-1 2a 4a
b
簡單多項式函 對稱軸 x = − 。
2a
數及其圖形
(4)常數項 c →與 y 軸的交點座標 (0, c)
2、二次函數 (5)一次項係數 b → 與 y 軸的交點的切線
斜率正負
(6)判別式 D = b 2 − 4ac → 與 x 軸的交點個數

D0 D=0 D0


2、判別式的使用時機
D0 D=0 D0
有兩相異 一個根
共軛虛根
實根 (重根)
與 x 軸交 與 x 軸交 與 x 軸交
兩個交點 1 個交點 沒有交點
恆正、負

6
3、單項函數 奇函數
若 y = f ( x) 的圖形對稱於原點,即
f (− x) = − f (x) ex: f ( x) = x 5
※若 f ( x) 的每一項皆為奇數次,則
f ( x) 亦為奇函數。
y = ax n 的圖形, n 為奇數,對稱於原點
a0 a0

偶函數
若 y = f ( x) 的圖形對稱於 y 軸,即
f (− x) = f (x) ex: f ( x) = x 4
※若 f ( x) 的每一項皆為偶數次,則
f ( x) 亦為偶函數。
y = ax n 的圖形, n 為偶數,對稱於 y 軸
a0 a0

7
4、函數圖形的 1、給 y = f (x) 的圖形, k 為正數;
上下伸縮與顛倒 以 x 軸為基準上下拉長為 k 倍,
則為函數 y = k  f (x) 的圖形,
再對 x 軸上下顛倒,
則為 y = −k  f (x) 的圖形。

例如: y = x3 的圖形上下拉長為 2 倍,
則為 y = 2x 3 的圖形,
再對 x 軸上下顛倒,
則為 y = −2x 3 的圖形。

1、因為 y = ax 3 與 y = px 均對稱於原點,
所以 y = ax 3 + px 也對稱於原點,
5、 y = ax 3 + px (滿足 f (− x) = − f ( x) )

的圖形
2、函數圖形的疊加,可由 a 、 p 的正負
將 y = ax 3 + px 的圖形分成四類如下:
a  0, p  0 a  0, p  0

a  0, p  0 a  0, p  0

8
6、三次函數
1、 y = ax3 + bx2 + cx + d 經由配立方可得到
的對稱性
b 3 b
y = a( x + ) + p( x + ) + k 的形式,
3a 3a
b
所以圖形對稱中心為 (− ,k) ,
3a
b
其中 k = f (− )。
3a

2、此對稱中心是三次函數圖形凹向改變

的點,稱為「反曲點」,

9
單元 內容 重點
1、多項式的最高次數
(1)加減後:有可能會降低。
(2)相乘後:兩方程式的最高次數相加。
deg( f ( x)  g ( x)) = deg f ( x) + deg g ( x)
2、係數問題
f ( x) = an x n + an −1 x n −1 + ..... + a1 x + a0 ,則:

1 其各項係數之和= f (1) 。
1、除法原理

2 常數項= f (0) 。

f (1) + f (−1)

3 其偶次項係數和= 。
2
f (1) − f (−1)

4 其奇次項係數和= 。
2
3、若 f ( x), g ( x) 為 n 次多項式,只要有 n + 1 個
或 n + 1 個以上的值代入相等,則
f ( x) = g ( x) 。
2-2 多項式
1、設 f ( x) 為一個多項式, a, b  R , a  0 ,
的運算及運 b
則 f ( x) 除以 ax − b 的餘式為 f ( ) 。
用 a
2、餘式定理 ※求餘式可用長除法、綜合除法、餘式定理。
b
2、因式定理: a, b  R , a  0 ,若 f ( ) = 0 則
a
稱 ax − b 為 f ( x) 的一個因式。
1、若除式為 ( x − m)( x − n) ﹐
則設 f ( x) = ( x − m)( x − n)Q( x) + ax + b
或使用階梯假設法:
f ( x) = ( x − m)( x − n)Q( x) + a( x − m) + f (m)

2、若除式為 ( x − l )( x − m)( x − n) ﹐
3、假設餘式
則設
f ( x) = ( x − l )( x − m)( x − n)Q( x) + ax 2 + bx + c
或使用階梯假設法:
f ( x) = ( x − l )( x − m)( x − n)Q( x) +
a( x − l )( x − m) + b( x − l ) + f (l )

10
1、多項式假設
(1) (三個條件一樣)
若 f (x) 為三次多項式, f (l ) = f (m) = f (n) = k
則多項式 f ( x) = a( x − l )( x − m)( x − n) + k

(2) (二個條件一樣)
若 f (x) 為三次多項式, f (l ) = f (m) = k 、
f (n) = h
則多項式 f ( x) = (ax + b)( x − l )( x − m) + k

(3)變形題型(觀察規律)

2-2 多項式 例如:


4、求多項式 ○
1 若 f (x) 為三次多項式 f (1) = 1 、 f (2) = 2 、
的運算及運
f (4) = 4

則多項式 f ( x) = a( x − 1)( x − 2)( x − 4) + x


2 若 f (x) 為三次多項式 f (1) = 1 、 f (2) = 4 、

f (4) = 16
則多項式 f ( x) = a( x − 1)( x − 2)( x − 4) + x 2


3 若 f (x) 為三次多項式 f (1) = 2001、

f (2) = 2002 、 f (4) = 2004


則多項式
f ( x) = a( x − 1)( x − 2)( x − 4) + (2000 + x)

11
單元 內容 重點
1、 D = b2 − 4ac  0
若兩根為  ,  ,且    , a  0 ,
ax2 + bx + c = a( x −  )( x −  )
x   或x 
ax2 + bx + c  0
(比大的大,比小的小)
ax2 + bx + c  0   x   (夾中間)

2、 D = b2 − 4ac = 0 , a  0 , ax2 + bx + c = a( x −  )2
( x − 2) 2  0 xR , x  2
( x − 2) 2  0 xR

( x − 2) 2  0 xR

( x − 2) 2  0 x=2

3、 D = b2 − 4ac  0 ,(恆正或恆負)

2-3 多項 1、 一元二次
恆正 恆負
不等式 不等式
 a0  a0
 
 D = b − 4ac  0  D = b − 4ac  0
2 2

x2 + 4x + 5  0 xR

x 2 + 4x + 5  0 xR

x 2 + 4x + 5  0 xR

x 2 + 4x + 5  0 xR

12
針線法  奇穿偶不穿
f ( x) = ( x − a1 )( x − a2 )3 ( x − a3 ) 2 ( x − a4 ) 6 ( 恆正部份)  0

1 恆正部份先去掉。

2、高次 ○
2 在數線上按順序由小排到大。

不等式

處理規則:相除改為相乘

f ( x)
1、  0  f ( x)  g ( x)  0
g ( x)
f ( x)
2、  0  f ( x )  g ( x)  0
g ( x)
f ( x)
3、  0  f ( x )  g ( x)  0 且 g ( x )  0
g ( x)
f ( x)
4、  0  f ( x )  g ( x)  0 且 g ( x )  0
3、分式 g ( x)
不等式 f ( x)
5、 1
g ( x)
f ( x) f ( x) − g ( x)
 −1  0  0
g ( x) g ( x)
 ( f ( x) − g ( x)) g ( x)  0
f ( x)
6、 1
g ( x)
f ( x) f ( x) − g ( x)
 −1  0  0
g ( x) g ( x)
 ( f ( x) − g ( x)) g ( x)  0

13
【單元三 直線與圓】
單元 內容 重點
1、國中:假設 y = ax + b ,將兩點代入求 a 、
b。
2、點斜式:過點 A( x0 , y0 ) ﹐且斜率為 m 的直
線方程式為
y − y0 = m( x − x0 ) 【知道點、斜率】
3、斜截式﹕ y = mx + b ,其中斜率為 m ,

1、直線方程式 y 軸截距為 b
4、截距式﹕ x 軸截距為 a ﹐ y 軸截距為 b 且
ab  0 的直線方程式為
x y
+ =1
a b
【知道 x 軸截距、 y 軸截距】

1、兩直線關係表
3-1 直線方程 L1 : a1 x + b1 y + c1 = 0 ,
式及其圖形 L2 : a2 x + b2 y + c2 = 0
代數 幾何
斜率關係 係數比
意義 意義
a1 b1 一組 相交
m1  m2 
a 2 b2 解 一點
a1 b1 c1
=  無解 平行
a 2 b2 c 2
2、兩線關係 m1 = m2
a1 b1 c1 無限
= = 重合
a 2 b2 c 2 多解
2、三直線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條件
(1)三直線平行
(2)二直線平行
(3)三直線共點

14
1、
(1)對稱點

1 先找 A 與直線 L 之交點 M


2 再利用中點公式,可反求出 B

(2) PA + PB 最小
( a ) A 、 B 異側 ( b ) A 、 B 同側
連接 AB , ○
1 先找 A 對直線 L

與 L 交於 P, 之對稱點 A '
P 點即為所求 ○
2 連接 A' B 與直線

3、對稱問題 L 之交點 P 為所

(3) PA − PB 最大

( a ) A 、 B 異側 ( b ) A 、 B 同側

1 先找 A 對直線 L AB 與直線 L 之
之對稱點 A ' 交點 P 即為所求

2 連接 A' B 與直線

L 之交點 P 為
所求

15
2 2
(4) PA + PB 最小

1 先找 A 、 B 之中點 M


2 中點 M 在直線 L 之投影點 P 為

所求

4、點與直線的 1、平面上點 A( p, q) 與直線


公式 L : ax + by + c = 0 ,則 A 到 L 的最近距離
ap + bq +c
為 d ( A, L) =
a 2 + b2
2、平行線間距公式:平面上兩平行直線
L1 : ax + by = c1 與 L2 : ax + by = c2,可推得
c −c
兩線的間距為 d ( L1 , L2 ) = 1 2
a 2 + b2

3、平面上點 A( p, q) 與直線 L : ax + by + c = 0 ,

(1)投影點為
a(ap + bq +c) b(ap + bq +c)
A0 ( p − ,q − )。
a +b
2 2
a 2 + b2
(2)對稱點為
2a(ap + bq +c) 2b(ap + bq +c)
A' ( p − ,q − )。
a +b
2 2
a 2 + b2

5、角平分線 相交兩直線 L1 : ax + by = c1 、 L2 : ax + by = c2
的角平分線有兩條,為銳角平分線與鈍角
方程式
平分線,方程式為
a1 x + b1 y − c2 a x + b2 y − c2
= 2
a12 + b12 a22 + b22

※在座標平面上標準作圖,由斜率判斷何者
為銳角/鈍角平分線

16
單元 內容 重點
1、若 a 、b 、c 為三個實數且 a 、b 不全為 0,
則形如 ax + by + c  0 、 ax + by + c  0 、
ax + by + c  0 、 ax + by + c  0 皆為二元
一次不等式,滿足不等式的實數數對
( x, y) ,稱為該不等式的解。

2、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
a  0時
ax + by + c  0 ax + by + c  0

3-2 二元一次
不等式 1、二元一次
ax + by + c  0 ax + by + c  0
不等式

17
1、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 O 距離為一定值 r 之
所有點的軌跡,稱為圓。  PO = r 。

2、圓的方程式
圓之標準式,圓心 (h, k ) ,半徑 r ,
則圓方程式為 ( x − h)2 + ( y − k )2 = r 2

3、圓之一般式
3-3 1、圓方程式 x2 + y 2 + dx + ey + f = 0
圓與直線 d e
(− , − )
(1)圓的圓心 2 2
d 2 + e2 − 4 f
(2)圓的半徑 2
(3)圓的判別式 d 2 + e2 − 4 f

1   0 圓


2  = 0 點


3   0  無圖形

4、直徑式
若 A ( x1 , y1 ) ﹐ B ( x2 , y2 ) 為相異兩點﹐
則以 AB 為直徑的圓方程式
為 ( x − x1 )( x − x2 ) + ( y − y1 )( y − y2 ) = 0

1、 C : x2 + y 2 + dx + ey + f = 0 ,
有一點 P ( x0 , y0 ) ,令
f ( x, y) = x2 + y 2 + dx + ey + f
(1)點在圓內: f ( x0 , y0 )  0
(2)點在圓上: f ( x0 , y0 ) = 0
2、圓與點
(3)點在圓外: f ( x0 , y0 )  0

18
1、
判別式
圖形 幾何
D = b 2 − 4ac


d (M , L)  r D0


d (M , L) = r D=0


d (M , L)  r D0

2、


3、圓與線 圖形 最短距離 最長距離


0 r + d (M , L)


0 2r


d (M , L) − r d (M , L) + r

19
3、切線
(1) 點在圓上
點 P( x0 , y 0 ) 圓上
圓方程式 ( x − h ) + ( y − k ) = r 2
2 2

 切線方程式
( x0 − h ) ( x − h) + ( y0 − k ) ( y − k ) = r 2
[另解]:
點 P( x0 , y 0 ) 圓上
找出 P 與圓心 O 的斜率 mPO
因為切線與 OP 垂直,
利用切線斜率 m X mPO = −1
求出 m 之後,再利用點斜式求出切線
(2)點在圓外
點 P( x0 , y 0 ) 圓外

作法:(1)利用點斜式設直線方程式
y − y 0 = m( x − x0 )
(2)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於半徑解出斜
率 d (O, L) = r
(3)斜率若只有一個答案,則另一條直
線方程式為 x = x0

(3) 切線段長
若 P( x1 , y1 ) 為 ( x − h)2 + ( y − k )2 = r 2 外之一點,

則切線段長為 ( x1 − h) + ( y1 − k ) − r
2 2 2

20
【單元四】 指數與對數函數
單元 內容 重點

指數律 備註

m+ n
1、 a  a = a
m n

a 為任意
2、 (a ) = a
m n mn

實數

3、 a  b = (ab)
n n n

an n−m
4、 a m = a
4-1 指數 1、指數律

5、 a = 1
0
a0

−n 1
6、 a =
an
1

7、 a = a
n n

a0
m

8、 a = a = ( a )
nnm n m

21
單元 內容 重點
1、對數的定義: a x = b  log a b = x

a :底數 b :真數 x :對數


1、對數定義
需符合三個條件(過三關)
(1) a  0 (2) b  0 (3) a  1
1、 log a 1 = 0

2、 log a a = 1

3、 log a r + log a s = log a rs

r
4、 log a r − log a s = log a
s

s
5、 log ar b s = log a b
r

4-2 對數 6、換底公式﹕ log a b =


log c b
(以 c 為底)
log c a

2、對數律
1
7、倒數公式: log a b =
log b a

8、連鎖性質﹕ loga b  logb c  logc d = loga d

9、還原公式: a
loga b
=b

22
單元 內容 重點
1、指數方程式
(1)先將方程式的指數部分變純。
例如: 2 2 x+1 + 2 x+2 + 5 = 0
 2  22 x + 22  2 x + 5 = 0
(2)令 a x = t ,解方程式,得到 t
(3)再解出 x 。

2、 a x + a − x 的題型
(1)令 a x + a− x = t ,其中 t 有範圍限制 t  2
1、方程式
a x + a −x
原因:算幾不等式   a x  a −x
2
(2)則 a 2 x + a −2 x = t 2 − 2
(3)由 t 再去解 x 。

3、對數方程式

4-3 指數與 (1)先找出 x 的範圍( loga x  a  0, a  1, b  0 )

對數方程式 (2)將方程式的底數部分變相同。

、不等式 (3)再解出 x ,不符合範圍的去掉。


1、指數不等式(大同小異)
ax 若 a 1 若 0  a 1
sr 則 as  ar 則 as  ar
2、對數不等式
(1) log a x 先過三關
a  0

b  0
a 1
2、不等式 
(2) (大同小異)
log a x 若 a 1 若 0  a 1
sr log a s  log a r log a s  log a r
(3)將上述兩個範圍取交集。

23
單元 內容 重點
(1) y = 2 x
x
1
(2) y =
2

(3) y = 2
x x
1
(4) y =
2

(5) y = log2 x (6) y = log 1 x


2

4-4
指數與對數 1、函數圖形 (7) y = log 2 x
(8) y = log 1 x
函數圖形 2

(9) y = log 2 x (10) y = log 1 x


2

24
f ( x1 ) + f ( x2 ) x + x2
1、 凹口向上   f( 1 )
2 2
x
1
圖形有: y = 2 、 y = 、 y = log 1 x
x

2、凹口 2 2

f ( x1 ) + f ( x2 ) x + x2
2、 凹口向下   f( 1 )
2 2
圖形有: y = log 2 x
1、規則:左加右減,上加下減
y = ax y = loga x
向右 h y = a ( x −h) y = log a ( x − h)
向左 h y = a ( x +h) y = log a ( x + h)
向上 k y = ax + k y = log a x + k
向下 k y = ax − k y = log a x − k
3、平移 向右 h,
y = a ( x−h) − k y = log a ( x − h) − k
向下 k

1、圖形的對稱

y = ax y = loga x

對稱 y 軸 y = a −x y = log a (− x)

對稱 x 軸 y = −a x y = − log a x

對稱原點 y = −a − x y = − log a (− x)

4、對稱
對稱
y = loga x y = ax
y=x

25
(1)先將數字 X 轉換成科學記號 X = a 10n ﹐
其中 n 為整數且 1  a  10 的形式。

(2)取對數 log x = n + log a ,且 0  log a  1 ,


此時所要查表的部份為 log a 。
其中 n 為首數, log a 為尾數。

(3)①若 n 為正整數或 0﹐則 x 為 n + 1 位數.


②最高位數字:
若 log   log a  log  ,
則最高位數字為  。
1、首數、尾數

(4)①若 n 為負整數﹐則 x 為小數點以下


第 n 位開始不為 0。
②不為0的數字為:
若 log   log a  log  ,
4-5 指數與
不為0的數字為  。
對數的應用

1、利息問題
本金: P

 年利率 : r

 r
利率: r :  季利率 :
 4
2、應用問題  r
月利率 : 12

期數: n
複利本利和 S n = P  (1 + r ) n

26
2、應用問題中,有關成長率(利息、人口、
經濟成長、減少率)均可用 S n = P (1 + r ) n
來計算。

3、細菌問題
原數量: P 時間: n 日
細菌
原來的 a 倍 增加 a 倍
數量

n 日後 P  an P  (1 + a) n

4、半衰期問題(質量變為原本質量一半的所
需時間)
原質量: M1 半衰期: T
經過時間: t 後來質量: M 2
1 t
M 2 = M1  ( ) T
2

27
【單元五】數列與級數
單元 內容 重點

等差數列 等比數列

一般項 an = a1 + (n − 1)d a n = a1  r n −1

(a1 + a n )  n  a1 (1 − r n )
Sn =  ,r 1
2  1− r
總和 n
Sn = 
= (2a1 + (n − 1)d )  na , r = 1
1、 等差、等比 2 

1

公式

中項 a1 + a3 = 2a2 a1  a3 = a 2
2

分段成 S n 、 S 2n − S n 、 S n 、 S 2n − S n 、
等差 S 3n − S 2 n S 3n − S 2 n
(等比) 成等差 成等比
假設三 a
5-1 數列 a − d 、a、a + d 、 a 、 ar
數 r
5-2 級數
1、(補充)
 :讀作 sigma(西格馬),將數列加起來的
符號。
n

a
k =1
k = a1 + a2 + a3 +  + an
5
ex: n 2 = 12 + 22 + 32 + 42 + 52
n =1

2、  的應用 2、  的基本運算
 的運算法則﹕設 c 為常數﹐則
n
  c = nc .
k =1
n n n
  (a k  bk ) =  a k   bk .
k =1 k =1 k =1
n n
  cak = c ak .
k =1 k =1

28
3、  的常用公式:
n
n(n + 1)
 k = 1+ 2 + 3 +  + n = .
k =1 2
n
n(n + 1)(2n + 1)
  k 2 = 12 + 2 2 +32 +    + n 2 =
k =1 6
n
n(n + 1) 2
  k 3 = 13 + 2 3 +33 +    + n 3 = ( )
k =1 2
※解題技巧:(1)先求一般項。
(2)再利用  的運算性質。
1、加法型
 a1 = m

an +1 = an + f (n)
 a1 = 5
作法:  n2
an = a n−1 + 3n + 1

2、乘法型
3、遞迴關係式  a1 = m

an +1 = p  an
 a1 = 3
作法:  n2
an = 5  an −1

<累乘的方法>
a2 = 5  a1
a3 = 5  a2

an−1 = 5  an−2
) an = 5  an−1

an = 5n −1  a1 =3  5n −1

29
3、規則型(考試大多為此型)
若題目為上述狀況之外,就為規則型
僅需多列幾項找出規則,即可找出一般項。

30
【單元六】數據分析
單元 內容 重點
1、(1)眾數:一群數值中出現次數最高的數。
(2)中位數:把一群數值從小到大排列之
後, 排在正中間位置的數。
( a ) 若 n 為奇數 設 n = 2k + 1  則中位
數為 a k +1 .
( b ) 若 n 為偶數 設 n = 2k  則中位數
a + a k +1
為 k .
2
( c ) 當資料為連續的數值 這時中位數
為第百分之五十位數.
(3)算術平均數:設 n 個數值資料為
x1 , x2 , , xn  則算術平均數 x
1 1 n
為x =
n
( x1 + x2 + + xn ) =  xk 。
n k =1
(4)加權平均數:將各項數值乘以其對應
的權數,然後把各項乘積的總和
6-1 一維數據
1、數據集中趨勢 除以總權數所得之商。
分析 n

w x i i
w= i =1
n

w
i =1
i

(5)幾何平均數:設 n 個數值資料為
x1 , x2 , , xn ,則幾何平均數
G = n x1 x2 .....xn
(6)平均成長率:設 n 年的成長率為
x1 , x2 , , xn ,則這 n 年的
平均成長率=
n (1 + x1 )(1 + x 2 ).....(1 + x n ) − 1

31
1、全距:
(數值中最大的數)-(數值中最小的數)。
2、離差:每一個數據 x1 , x2 , , xn  減去
平均 X 
( x1 − X ), ( x2 − X ), ,其和必為 0。

2、數據離散趨勢 3、標準差:當整個母體的資料為
(說明數據的集中 x1 , x2 , , xn  其平均數為 x
或分散)
n n

 ( xi − x)2 x 2
i
 = i =1
= i =1
− ( x) 2
n n

(平方的平均–平均的平方)
4、變異數:標準差的平方  2 。
1、兩變數 X 、 Y ,滿足 Y = aX + b ,求下列
關係式:
3、線性變換 (1)算術平均數( X ): Y = aX + b
(2)標準差(  ):  Y = a   X

32
單元 內容 重點
1、設有一組數據 x1 , x2 , , xn ,其平均數
為  ,標準差為  ,每一筆資料標準化
x − x −
為 1 , 2 ,…,又此數據化
 
的結果又稱為 Z 分數
2、平均數  ' = 0
1、標準化 3、標準差  ' = 1
4、比較數據之好壞
若 Z1  Z 2 ,則 1 號的表現優於 2 號
x−
5、標準化的過程為線性變換 y = ,

其相關係數 r = 1 。

1、 x 與 y 相關狀況
相關係數 r :用來表示 x 與 y 之間的關係
程度。
6-2 二維數據 2、正相關:當直線的斜率 m  0 ,則稱為
分析 x 與 y 為正相關。
3、負相關:當直線的斜率 m  0 ,則稱為
x 與 y 為負相關。
4、零相關:看不出 y 值隨 x 值增加或減少,
或是圖形呈鉛直、水平、對稱。
5、相關係數
2、相關係數
設有 n 筆抽樣資料
( x1 , y1 ) 、 ( x2 , y 2 ) 、……、 ( xn , y n )
(1) 若將資料標準化為 ( xi, , y i, ) ,則相關
係數
n

x y + x y + ........ + x y
, , , , , , x y ,
i
,
i
r= 1 1 2 2 n
= n i =1

n n

33
(2)若資料未標準化,則相關係數
n

 ( x − x)( y − y)
i i
r= i =1
n n

 ( x − x)  ( y − y )
i =1
i
2

i =1
i
2

S XY
(簡記: )
S XX  SYY
n

 x y − nx y
i i
= i =1
n n
( xi2 − nx )( yi2 − n y )
2 2

i =1 i =1

 ( x − x)( y − y)
i i
= i =1

n  x  y

6、相關係數的範圍
(1)相關係數: − 1  r  1
(2)若數值皆在直線 y = ax + b 上,
 a  0 r =1
若斜率 
a  0 r = −1

7、線性變換後的相關係數
原數值: x 與 y 的相關係數 r
線性變換: x , = ax + b
y , = cy + d
(1)若 ac  0 ,新的相關係數 r , = r
(2)若 ac  0 ,新的相關係數 r , = −r

34
1、設有 n 筆抽樣資料
( x1 , y1 ) 、 ( x2 , y 2 ) 、……、 ( xn , y n )
,其相關係數為 r
2、若將資料標準化為 ( xi, , y i, ) ,則迴歸直線
方程式為 y , = rx,
3、若資料未標準化,則迴歸直線方程式為
y − y = m  ( x − x)
其中斜率
n n

 ( xi − x)( yi − y)  x y − nx y
i i
y
m= i =1
= i =1
= r
n 2
x
 ( x − x)
n

x
2
i i
2
− nx
i =1 i =1
S XY
(簡記: )
S XX

3、迴歸直線

35
【單元七】排列組合
單元 內容 重點
1、集合:是一些明確的事物所組成的群體。
2、元素:此集合中的每一個事物。
3、子集:當集合 A 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 B
的元素。
4、元素  (屬於)集合,子集  (包含於)集合

5、集合中若有 n 個元素,則子集共有 2 n 個。

EX: A = a, b, c 的子集有幾個? ANS: 2 3


6、集合的運算
(1)聯集:
A  B = {x x  A或x  B} 。

(2)交集:
7-1 集合 A  B = {x x  A且x  B} 。
與計數 1、集合
原理 (3) 差集:
A − B = {x x  A且x  B} 。

(4) 宇集:集合皆為某一個
集合 U 的子集。

(5) 補集:
A' = {x x  U 且x  A} 。

(6) 笛摩根定律

1 ( A  B ) ' = A'  B '


2 ( A  B ) ' = A'  B '

36
1、若完成某件工作的方法, 依其性質可分成 k 類, 且
第 1 類有 m1 種方法,
第 2 類有 m2 種方法,

第 k 類有 mk 種方法,
則完成這件工作的方法共有 m1 + m2 + .... + mk 種
2、 加法、
乘法原理 2、若完成某件工作要經過 k 個步驟, 且
第 1 個步驟中有 m1 種方法,
第 2 個步驟中有 m2 種方法,

第 k 個步驟有 mk 種方法,
則完成這件工作的方法共有 m1  m2  ....  mk 種

取捨原理:

假設 A, B, C 都是有限集合,則

n( A B) = n( A) + n( B) − n( A B)

n( A B C ) = n( A) + n( B) + n(C ) −n( A B) − n( B C)
−n(C A) + n( A B C)
3、取捨原理

37
單元 內容 重點
1、從 n 個不同事物中任選 k 個( 0  k  n )排成
n!
一列, 共有 Pkn = 種排法.
(n − k )!
1、排列

2、若有 n 個人排成一直線,有 n! 種排法。


1、從 n 個不同事物中取出 k 個( 0  k  n )為一
Pkn n!
組,其組合數為 C kn = =
k ! k !(n − k )!
2、組合的性質
(1) P 和 C 的關係: Pkn = C kn  k!
2、組合 (2)剩餘關係: C kn = C nn−k
(3)巴斯卡定理: C mn = C mn −1 + C mn −−11
有先後順序、職位、
選人
選 A 選 B 感覺不一樣

Ckn Pkn =Ckn  k !

7-2 排列 1、排隊問題:相鄰綁一起,分開插空位
與組合 2、相同物排列:
設有 n 個事物, 共有 k 種不同的種類,
第 1 類有 m1 個,
第 2 類有 m2 個,



第 k 類有 mk 個,
3、同物排列
共計 n 個( m1 + m2 + … + mk = n ).
與重複排列
將此 n 個事物排成一列,
n!
共有 種排法.
m1 ! m2 ! ....  mk!
8!
(1) 我愛名名名名愛我 
2! 2! 4!
(2) 樓梯、長短鳴問題
(3) .........在 .........之前

38
3、重複排列 (可重複選取)
從 k 個不同東西,任意分給 n 個人,
每人可兼得,有 n k
(例) 4 種不同的酒,任意倒入 6 個不同的
酒杯,每杯只能倒一種酒  4 6 。

4、分組分堆三部曲
指定給
分堆再分給
分堆 甲、乙、丙
甲、乙、丙
(按順序)

(3,2,1) 6
C C C
3
3
2
1
1 C C C  3!
6
3
3
2
1
1 C 36 C 23C11
C 46 C12 C11 C 46 C12 C11
(4,1,1)  3! C 46 C12 C11
2! 2!
6 4 2
C2 C2 C2 C 26 C 24 C 22
(2,2,2)  3! C26 C24 C22
3! 3!

39
單元 內容 重點
1、 ( x + y ) n = C nn x n + C nn−1 x n −1 y + ..... + C 0n y n
1、二項式定理 2、一般項: C kn x k y n−k
(共 n + 1 項)
7-3 二項式
(1) ( x + 1)n = C nn x n + C nn−1 x n −1 + ..... + C 0n
定理
2、二項式定理的 (2) C0 + C1 + C2 + + Cnn = 2 n
n n n

應用 (3) C0n + C2n + C4n + = C1n + C3n + C5n + = 2 n−1


(4) C0n − C1n + C2n − + Cnn = 0

40
【單元八】機率
單元 內容 重點
1、樣本空間:一項試驗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所形成的集合。
2、子空間:樣本空間中的任一個子集。
3、互斥事件:當兩事件 A 與 B 不可能同時發生
( ( A  B) =  )。
1、機率名詞
4、全事件:樣本空間本身全部。
5、空事件:空集合  。
6、餘事件:發生 A 以外的事件。
7、和事件:二個事件 A, B 至少有一個事件發生。
8、積事件:二個事件 A, B 同時發生的事件。
1、定義:設一試驗的樣本空間為 S. 若 S 中
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會均等 則事件 A
發生的機率 P( A) 為「A 的元素個數 n( A) 與
n( A)
S 的元素個數 n( S ) 之比」  即 P( A) = 。
n( S )
8-1、8-2 2、S 為一試驗的樣本空間
2、古典機率
古典機率 (1) P( ) = 0
(2) P(S ) = 1
(3)對任意事件範圍 0  P( A)  1
(4)若 A, B 為兩事件 則
P( A  B) = P( A) + P( B) − P( A  B)
(5) P( A' ) = 1 − P( A)

1、定義:

設 S 為一試驗的樣本空間, A1 , A2 ,...., Ak 為
兩兩互斥的事件,且 S =A1  A2  ....  Ak 。

若事件 Ai ( i = 1, 2,...., k ) 發生之機率為 pi ,


3、數學期望值
可得對應值 mi ,如下表
值 m1 m2 ….. mk
機率 p1 p2 ….. pk
則對應的期望值為
E = m1  p1 + m2  p2 + ... + mk  pk

41
單元 內容 重點
1、有 A 與 B 兩事件,若定義在 A 發生之情形
下, B 發生之條件機率為
P( A  B)
P( B A) =
1、條件機率 P( A)
性質:(1)範圍: 0  P ( B A)  1
(2) P( A A) = 1 、 P( A) = 0
(3) P ( B A) + P ( B ' A) = 1
1、分割: A1  A2  .....  An
2、事件 B :
P(B) = P( A1  B) + P( A2  B) + .... + P( An  B)
= P( A1 )  P( B A1 ) + P( A2 )  P( B A2 ) + .... + P( An )  P( B An )
3、 在發生 B 的情形下發生 Ak 的情形:
P( Ak  B)
2、貝氏定理 P( Ak B) =
P( B)
(樹狀圖)
P( Ak  B)
=
P( A1 )  P( B A1 ) + P( A2 )  P( B A2 ) + .... + P( An )  P( B An )
8-3

1、定義:若兩事件 A 、 B 為獨立事件
P( A  B) = P( A) P( B)
2、若 A 、 B 、 C 為獨立事件,則需符合以下
條件:
(1) P( A  B  C) = P( A) P( B) P(C)
(2) P( A  B) = P( A) P( B)
3、獨立事件
(3) P( A  C ) = P( A) P(C)
(4) P( B  C) = P( B) P(C)
※比較:互斥事件→ P( A  B) = 
3、若兩事件 A 、 B 為獨立事件,則下列成立:
1 P ( A B ) = P ( A)
○ ○
2 P ( B A) = P ( B )

42
【單元九】三角函數
單元 內容 重點
對 a
1、(1) A 的正弦函數 sin A = =
斜 c
鄰 b
(2) A 的餘弦函數 cos A = =
斜 c
對 a
(3) A 的正切函數 tan A = =
鄰 b

1、三角函數定義

1、

30 45 60
9-1
三角函數定義 sin 
1 2 3
2、特殊角 2 2 2
3 2 1
cos
2 2 2
1
tan  1 3
3
1、若 0    90 ,則  越大,值越大
sin  、 tan
3、比大小
2、 若 0    90 ,則  越大,值越小
cos
1、平方關係 sin 2 A + cos2 A = 1
sin 
2、商數關係 tan =
cos
4、三角函數
3、餘角關係
關係式
(1) sin(90 −  ) = cos  cos(90 −  ) = sin 
1
(2) tan(90 −  ) =
tan

43
單元 內容 重點
1、同界角﹕若 A 和 B 具有相同的始邊及
終邊﹐則稱 A 和 B 為同界
角﹐即 A = B + 360  n ﹐.
其中 n 為整數.
2、象限角:一標準位置角之終邊恰落在
第 i 象限內﹐就稱為第 i 象限角。
1、廣義角

1、設  是一個標準位置角,在  的終邊上任


意取一點 P( x, y) ( P 不是原點), 令
9-2 廣義角 OP = r = x 2 + y 2 . 規定  角的三角函
三角函數 數值為:
y x y
(1) sin  = (2) cos = (3) tan  =
r r x
2、三角函數各象限角之正負

象限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函數 象限 象限 象限 象限
sin  + + − −
2、廣義角 cos + +
− −
三角函數 tan  + − + −

3、廣義三角函數的角度化銳角:
(180− )關係式 (第二象限)
(1) sin(180 −  ) = sin 
(2) cos(180 −  ) = − cos
(3) tan(180 −  ) = − tan

44
(180+ )關係式 (第三象限)
(1) sin(180 +  ) = − sin 
(2) cos(180 +  ) = − cos
(3) tan(180 +  ) = tan
(360− ) 或(0− )關係式
(第四象限)

(1) sin(360 −  ) = − sin 


(2) cos(360 −  ) = cos
(3) tan(360 −  ) = − tan
(90− )關係式 (第一象限)
(1) sin(90  −  ) = cos 

2、廣義角 (2) cos(90 −  ) = sin 


1
三角函數 (3) tan(90  −  ) =
tan
(90+ )關係式 (第二象限)
(1) sin(90  +  ) = cos 
(2) cos(90 +  ) = − sin 
1
(3) tan(90 +  ) = −
tan
(270− )關係式 (第三象限)
(1) sin( 270 −  ) = − cos
(2) cos(270 −  ) = − sin 
1
(3) tan(270 −  ) =
tan
(270+ )關係式 (第四象限)
(1) sin( 270 +  ) = − cos
(2) cos(270 +  ) = sin 
1
(3) tan(270 +  ) = −
tan
廣義角轉換原則:奇變偶不變,正負看象限
(1)奇:90 、 270 偶:0  、180 、360
(2)角度所在象限角,判斷正負。

45
1、
角度
0 90 180 270
函數
3、邊界值
sin 0 1 0 −1
三角函數
cos 1 0 −1 0
tan 0  0 

常用的次方關係
若令 sin   cos = t
(1) (sin  + cos ) 2 = 1 + 2t
4、三角函數常用 (2) (sin  − cos ) 2 = 1 − 2t
性質 1 1
(3) tan + =
tan t
(4) sin 4  + cos4  = 1 − 2t 2
(5) sin 6  + cos6  = 1 − 3t 2

46
單元 內容 重點
1、設 △ ABC 之外接圓半徑為 R ﹐A ﹐B ﹐C
的對邊長分別為 a ﹐ b ﹐ c ﹐則
a b c
1、正弦定理 = = = 2R
sin A sin B sin C
※使用時機: (1)題目角度比邊長多時;
(2)求外接圓半徑
1、 △ ABC 中﹐若 a ﹐ b ﹐ c 分別為 A ﹐ B
C 的對邊長﹐則
(1) 求邊長用 a 2 = b 2 + c 2 − 2bc cos A
b2 + c2 − a2
(2) 求角度用 cos A =
2bc
※使用時機: (1)題目中邊長比角度多時;
(2)求夾角
題型分析:
(1) 圓內接四邊形求對角線( cos A = − cos C )

9-3 正、餘弦
定理

2、餘弦定理 2 2 2 2
AB + AD − x 2 CB + CD − x 2
=−
2  AB  AD 2  CB  CD

(2) 三角形中間一條線( cos A )

2 2 2 2 2 2
AD + AB − BD AC + AD − CD
cos A = =
2  AB  AD 2  AC  AD

47
1、已知兩邊一夾角

1
△ ABC 面積= ab sin 
2

2、已知三邊(海龍公式)

1
s= (a + b + c)
2
△ ABC 面積 = s ( s − a)( s − b)( s − c)
3、面積公式
3、已知 r (內切圓半徑)
△ ABC 面積= rs

4、已知 R (外接圓半徑)

abc
△ ABC 面積=
4R

48
單元 內容 重點

1、弧度制:在圓周上,截取與半徑等長

之弧,則此弧所對的圓心角稱為 1 弧度
(或稱為 1 弳)。

2、換算法:利用  弧度 = 180 0 計算。

180o 180o
所以 1弧度=   57.3o
π 3.14
 3.14
1o = o
  0.01745(弧)
180 180o



9-5 三角函 ∴度 ⎯⎯⎯
180
→ 弳
1、弧度量
數的圖形
180

弳 ⎯⎯⎯

→度
3、扇形的弧長:已知一扇形半徑為 r ,

圓心角為  ,弧長為 s ,如圖,



當  為弧度量時, s = 2 r  = r
2

 1 1
4、扇形面積: A =  r 2  = r 2 = r  s
2 2 2

5、扇形周長: L = 2r + s = 2r + r

49
1、正弦函數 y = sin x 的圖形:

※圖形特性:

①對稱:原點, −  x  

②值域: −1  y  1

③定義域: x  R

4 週期: 2

2、正弦函數圖形的平移
y = sin( x) ⎯⎯⎯→
向右移h
y = sin( x − h)
y = sin( x) ⎯⎯⎯→
向左移h
y = sin( x + h)
2、正弦函數
y = sin( x) ⎯⎯⎯⎯
向上移 k
→ y = sin( x) + k
的圖形 y = sin( x) ⎯⎯⎯⎯
向下移 k
→ y = sin( x) − k

3、正弦函數圖形的伸縮
y = sin x ⎯⎯⎯⎯⎯⎯
振幅變為 a倍 (a >0)
→ y = a  sin x
1
週期變為 倍 (b >0)
y = sin x ⎯⎯⎯⎯⎯⎯→ y = sin bx
b

4、 y = a  sin(bx + h) + k

原週期
唯一會影響週期的是 b ,且新週期=
b

50
【單元十】平面向量
單元 內容 重點
1、向量的加法:加休息站(三角形法)

 
AC = AB + BC

向量的減法:換頭 BC = AC − AB
 
1、 向量的 2、多邊形法:可休息很多站
合成
 
AD = AB + BC + CD

3、向量加法:(平行四邊形法)

 
AE = AB + AF

1、(1)平面中兩點 A( x1 , y1 ) ﹐ B ( x 2 , y2 ) ,則

1 AB = ( x − x , y − y )
2 1 2 1

2 AB = ( x2 − x1 ) + ( y2 − y1 ) + ( z2 − z1 )

2 2 2

平面向量
(2)若 a = ( x1 , y1 ) , b = ( x2 , y2 ) , r  R
2、向量運算

1 a + b = (x + x , y + y )
2 1 2 1

2 ra = ( rx , ry )
○ 1 1

x1 y1

3 若 a / / b ,則 =
x2 y2

1、空間中兩點 A( x1 , y1 ) ﹐ B ( x 2 , y2 ) , P 在 AB 上,

nx1 + mx2 ny1 + my2

1 坐標版: AP : BP = m : n 則 ( , )
m+n m+n

3、分點公式 n m
OP = OA + OB

2 向量版: m+n m+n

51
1、 OP = a  OA + b  OB
若 P 、 A 、 B 三點共線  a + b = 1

2、 OP = a  OA + b  OB

P 所在區
a b

a + b =1 AB 直線
a +b 1 + + 2
4、共線定理 a +b 1 + − 3
a +b 1 − + 1

a + b 1 + + 5
a + b 1 + − 6
a + b 1 − + 4
a + b 1 − − 7

3、線性獨立

  
平面上不共線三點 A 、 B 、 C

若  AB +  AC = 0 ,則  = 0 且  = 0

52
1、向量的內積

非零向量 a 與 b 的內積 a  b 定義為

a  b = a b cos  ﹐其中  為 a 與 b 的夾角﹒

2、向量的內積(坐標)
設 a = ( x1 , y1 ) ﹐ b = ( x2 , y2 ) 為空間中的兩向量﹐

且其夾角為  ﹐則 a 與 b 的內積

a  b = x1 x2 + y1 y2
3、向量夾角
設 a = ( x1 , y1 ) ﹐ b = ( x2 , y2 ) 為空間中的兩向量﹐且
其夾角為  ,則
a b x1 x2 + y1 y2
cos  = =
a b x + y12 x2 2 + y2 2
1
2

4、向量性質

1 交換律: a  b = b  a
5、內積
2 結合律: ( ra )  ( sb) = ( rs ) a  b


3 分配律: ( a + b )  c = a  c + b  c


4 若 a ⊥ b ,則 a  b = 0
2
5 aa = a

注意:
  
1、若 a  b = 0 則 a = 0 或 b = 0 -----【
   
2、若 a  b = a  c ,則 b = c -----【
×

×

53
 
1、 b 在 a 上的正射影長 = a cos = a b
a
6、正射影
 
2、 b 在 a 上的正射影 =

a b

a
2
a

1、設 A、B 為直線 L 上相異兩點。若非零向量 n 與


AB 垂直,則稱向量 n 為直線 L 的一個法向量

2、 n = ( a, b ) 為直線 ax + by + c = 0 的一個法向量

3、 n1 = ( 3,1) 為直線 3x + y − 8 = 0 的一個法向量


7、兩直線的
n2 = ( 2, −1) 為直線 2 x − y + 3 = 0 的一個法向量
夾角
兩直線夾角  滿足
n1  n2 5 1
cos  =  = =
n1 n2 10  5 2

所以夾角  為 45 或135

54
【單元十一】空間概念
單元 內容 重點
1、面、線關係
(1)線與線
平面:相交、重合、平行
空間:相交、重合、平行、歪斜

(2)面與面:相交、重合、平行

(3)面與線:相交、重合、平行

2、平面:(兩組方向向量+一個點)  一組法向
量+一個點
(1) 不共 (2)一線及 (3)交於 (4)兩平
線的 線外一 一點的兩 行直線
三點 點 直線

空間概念 1、空間觀念

※容易錯誤選項:
(1)相異三點可決定一平面(x)
(原因:共線三點可決定無限多個)
(2)一線及一點可決定一平面(x)
(原因:若點在線上可決定無限多個)
3、垂直
(1) 線與線
(a) 點在線上:無限多條
(b) 點在線外:恰一條
(2) 線與面
若直線 L 和平面 E 相交於 P 點, 而且 E 上
通過 P 點的每一條直線都和 L 垂直, 稱L
垂直於 E, 以 L ⊥ E 表示

55
1、敘述:

1 PQ 與平面 E 垂直於 Q 點


2 直線 L 在 E 上, QR 與垂直於 R 點


3 PR 垂直 L 於 R 點

2、三垂線定理

1、兩平面之夾角(平面 ABD 與平面 ABC 夾角)


解題步驟:
1、取公共邊 AB 中點 M
2、連 CM 、 DM 並算出其長度
3、在 CMD 中可由餘弦定理求出夾角。

2、體積
3、立體圖形問題 (1)柱體體積=底面積 X 高

1
(2)錐體體積= X 底面積 X 高
3

(3)正四面體之稜長為 a ,則
高 任兩面之夾角為 
6 1
a cos  =
3 3
歪斜兩稜之間最短
體積
距離
2 3 a
a
12 2

56
【單元十二】空間座標系
單元 內容 重點
1、空間坐標系的建立:
(1)坐標軸與坐標平面:
在空間中任取一點 O,稱為原點,
過 O 點做兩兩互相垂直的三直線,
稱為 x 軸、y 軸、z 軸,所決定的三平面
為 xy 平面、yz 平面、zx 平面。

(2)點坐標:
如圖,過 P 點分別向 x 軸、 y 軸、 z 軸
作垂線,垂足(投影點)分別為 A , B ,
C 三點。

空間座標系 空間座標建立

當 A , B , C 三點在 x 軸、 y 軸、 z 軸
上的坐標分別為 a ,b ,c 時,稱 ( a, b, c )
為 P 點的坐標,記作 P ( a, b, c ) ,其中
a , b , c 分別稱為 P 點的 x 坐標、
y 坐標、 z 坐標。

(3)卦限:
三個坐標平面將空間分成八個區域,每個
區域叫做一個卦限,其中 x 坐標、y 坐標、
z 坐標皆為正的卦限叫做第一卦限。

57
2、空間中一點 P(a,b,c)對坐標軸及坐標平面
的投影點、對稱點與距離如下:

投影點 對稱點 距離
x軸 (a,0,0) (a,-b,-c) b2 + c2
y軸 (0,b,0) (-a,b,-c) a2 + c2
z軸 (0,0,c) (-a,-b,c) a 2 + b2
xy 平面 (a,b,0) (a,b,-c) c
yz 平面 (0,b,c) (-a,b,c) a
xz 平面 (a,0,c) (a,-b,c) b

設 P1 ( x1 , y1 , z1 ) 、 P2 ( x2 , y2 , z2 ) 為空間中
距離公式
兩點,則
空間座標系
P1 P2 = ( x2 − x1 ) 2 + ( y 2 − y1 ) 2 + ( z 2 − z1 ) 2

1、向量的坐標表示:
若 A ( a1 , a2 , a3 ) 、 B ( b1 , b2 , b3 ) 為空間中
兩點,則

AB = ( b1 − a1 , b2 − a2 , b3 − a3 )

AB = ( b1 − a1 ) + ( b2 − a2 ) + ( b3 − a3 ) 。
2 2 2

2、設 a = ( a1 , a2 , a3 ) , b = ( b1 , b2 , b3 ) 為
空間中的兩向量, r 為實數,則
(1) 加法:
空間向量的座
標表示法 a + b = ( a1 + b1 , a2 + b2 , a3 + b3 ) 。
(2) 減法:

a − b = ( a1 − b1 , a2 − b2 , a3 − b3 ) 。

(3) 係數積: r a = ( ra1 , ra2 , ra3 ) 。

58
1. 當球面 S 的球心 O 到平面 E 的距離 d

小於球半徑 r 時,則平面 E 與球面 S

交於一圓, 且此圓半徑為 r 2 − d 2 。

2. 當 d=0 ,即平面 E 通過球心 O 時,

圓半徑最大,恰等於球半徑 r ,

此時平面與球面的交圓稱為大圓。

而不通過球心的平面與球面的交圓
球面與
經緯度 球面與經緯度 稱為小圓。

3. 球面距離:
球面上 A , B 兩點的最短路徑,就是
通過 A , B 兩點的大圓在這兩點間的
劣弧,如下圖中的 AB ,稱為 A , B 兩
點的球面距離。
【註】航線長:兩地最短的航線長就是
它們的球面距離,因此飛機、輪船都
會盡可能沿著大圓來航行。

59
【說例】 A 地位於「東經 121,北緯 25 」
(大約在臺北市), B 地位於「東經
121 ,北緯 31 」(大約在上海市),

因 為 AOB = 6 = ,且地球半徑
30
R  6400 公里,所以

AB  6400   670 (公里)。
30

4. 經度、緯度表示法轉換為坐標表示:
將地球球心設為原點 O ,赤道落在 xy
平面上, z 軸正向為球心往正北極
方向,且 0 經線落在 xz 平面上,
並規定:
(1) 經度  滿足 −180    180 ,
其中東經為正,西經為負。
(2) 緯度  滿足 −90    90 ,其中
北緯為正,南緯為負。
【說例】下圖中,點 P 位於東經
120 ,北緯 45

60
【單元十三】矩陣
單元 內容 重點
1、矩陣的定義
 a11 a12   a1n 
a a 22   a 2 n 
 21
       m, n 為正整數,稱
 
      
a m1 a m 2   a mn 
為 m n 階矩陣

1 m : 列數(橫) n : 行數(直)

2 元:矩陣內每個數字

2、線性方程組
(1)係數矩陣:將方程組的係數列出來的矩陣。
(2)增廣矩陣:將方程組的係數及常數項列出來
的矩陣。
 x + 2 y − 2 z = −3

 3 x − y + 4 z = 14
 x+ y−z =2

矩陣 1、矩陣名詞 1 2 − 2
係數矩陣: 3 − 1 4 
1 1 − 1 
1 2 − 2 − 3
增廣矩陣 3 − 1 4 14 
 
1 1 − 1 2 
3、零矩陣:矩陣中每一元均為 0
0 0 0
0 0 0
 
0 0 0
4、單位矩陣:對角線都是 1,其餘都為 0 的方
陣。
1 0 0
0 1 0
 
0 0 1

61
1、矩陣的加、減法與係數積
(1)加減法:
a b c  g h i  a  g b  h c  i 
d e f    j =
k l   d  j e  k f  l 
  
 a b c   ka kb kc
(2)係數積: k  = 
d e f  kd ke kf 
(3)性質:若 A 、 B 、 C 為同階( n  n )矩陣

1 交換律: A + B = B + A


2 結合律: ( A + B) + C = A + ( B + C )


3 m(nA) = (mn) A ( m, n 為任意係數)

4 det( kA) = k n det( A)

 ka kb kc a b c
比較: kd 
ke kf  = k d e f 
kg kh ki   g h i 
ka kb kc a b c
kd ke kf = k d3
e f
kg kh ki g h i
2、矩陣運算 2、矩陣的乘法
若 A 是一個 m  n 階矩陣, B 是一個 n  p 階
矩陣, 則 A 和 B 的乘積 AB = C 是一個 m  p
階矩陣其中
n
cij = ai1b1 j + ai 2b2 j + + ainbnj =  aik bkj .
k =1

62
性質:(1) (mA)(nB) = (mn) AB
(2)交換律不一定成立 AB  BA
(3)若 A  0 , B  0 ,則存在 AB = 0
1 0 0 0 0 0
ex:   = 
0 0  0 1  0 0 
※下列均為錯誤(不一定成立)
(1)若 A2 = O ﹐則 A = O
(2)若 A2 = I ﹐則 A = I 或 A = − I
(3)若 A2 = A ﹐則 A = O 或 A = I
(4)若 AB = O ﹐則 BA = O
(5)若 AB = AC ﹐則 B = C
(6) AB = BA
(7) ( A + B) = A2 + 2 AB + B 2
2

1、若 AB = BA = I n ,則 A 與 B 互為乘法反元
素。
2、 A 的乘法反元素記為 A−1 。
條件:(1)方陣矩陣 (n  n)
(2) det( A)  0
性質:(1) ( A −1 ) −1 = A
3、乘法反元素 (2) ( AB) −1 = B −1 A−1
二階反方陣
a b 
A=  ,且 det( A)  0 ,則
c d 
1  d −b 
A−1 =
det( A)  −c a 

63
【單元十四】圓錐曲線
單元 內容 重點

1、在空間中,設 L 與 M 為兩條相交於 V 點
的直線,且交角為銳角  ,如圖所示。

直圓錐面 以直線 L 為軸,將直線 M 維持  角繞


軸旋轉一圈,如下圖所示,如此所形
成的曲面稱為直圓錐面,而直線 M 為
直圓錐面的一條母線, V 稱為頂點。
圓錐曲線

1. 在空間中,我們稱一個平面與直圓錐
面相交的圖形為該平面與直圓錐面的
截痕。
2. 設 E 為不通過直圓錐面頂點的平面,
圓錐截痕 L 為直圓錐面的軸。
(1) 當平面 E 與「軸 L 垂直」時,平面 E
與直圓錐面的截痕為圓。

64
(2) 將平面 E 稍作傾斜使其「不垂直軸
L ,不與任何一條母線平行,且只
圓錐截痕 與其中一個錐面相交」,此時平面
E 與直圓錐面的截痕為橢圓。

(3) 傾斜平面 E 使其與「某條母線 M 平


行」,此時平面 E 與直圓錐面的截
痕為拋物線。

65
(4) 傾斜平面 E 使其與「上下兩個錐面
均相交」,此時平面 E 與直圓錐面
的截痕為雙曲線。

圓錐截痕

【整理】
設 E 為不通過直圓錐面頂點的平面,它與
直圓錐面的截痕有以下四種情形:
(1)圓:平面 E 與軸垂直。
(2)拋物線:平面 E 與某條母線平行。
(3)橢圓:平面 E 不垂直軸,不與任何
一條母線平行,且只與其中一個錐面
相交。
(4)雙曲線:平面 E 與兩個錐面均相交。

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