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111 分科測驗參考試卷數學甲解析

1. 甲國某傳染病大流行時,經統計發現高峰期間「染病人數每三天增加一倍」。用 f (t ) 表示
從 t = 0 開始,染病人數隨時間 t 變化的函數,並假設 f (0) = k (k 為正整數)。若 t 以天為單
位,試選出可以代表甲國於高峰期間染病人數的函數模型。
t
k 1 2 k
(1) f (t ) = t + k (2) f (t ) = t 2 + k (3) f (t ) = k  ( )t (4) f (t ) = k  2 3 (5) f (t ) =  2t
3 3 3 3
【答案】(4)
【解答】
每三天增加一倍,代表三天後變成 2 倍,六天後變成 4 = 22 倍,九天後變成 8 = 23 倍,因此經
t
過 t 天後,人數變成 2 倍。又當 t = 0 時, f (0) = k ,因此僅選項(4)符合題意。
3

2. 在 ABC 中,若 2sin A = 3sin B = 4sin C ,則 A 的弧度量在下列哪一個區間內?


    2 2 3 3
(1) (0, ] (2) ( , ] (3) ( , ] (4) ( , ] (5) ( ,  )
3 3 2 2 3 3 4 4
【答案】(3)
【解答】看到「三角形中的 sin」,就想到正弦定理。
1 1 1
根據題目的條件,我們知道 sin A : sin B : sin C = : : = 6 : 4 : 3 ,而正弦定理告訴我們,三角
2 3 4
a b c
形的邊長和它對角的 sin 成比例: = = ,所以 a : b : c = 6 : 4 : 3 。
sin A sin B sin C
設 a = 6k , b = 4k , c = 3k ,那麼由餘弦定理,得到
b 2 + c 2 − a 2 16k 2 + 9k 2 − 36k 2 −11
cos A =
= =
2bc 24k 2 24
接著要判斷 A 在哪一個區間,所以依次計算選項中角度的 cos 值:
  2 3
x 0 
3 2 3 4
1 1 1
cos x 1 0 − − −1
2 2 2
11 1  2
而 − 比 − 稍微大一些,所以推得 A 應在 和 之間,選(3)。
24 2 2 3

111 參考甲-1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3. 某城市的氣象站位於坐標原點 O,此氣象站的觀察員觀測馬力颱風的行進路線,t 為觀測


時間,單位為小時。當 t = 0 時,觀察到颱風中心位於點 A,其坐標為(600,600),單位為公
里,正以每小時 10 公里的速度,朝西偏北 30 方向等速直線前進。假設颱風中心前進的方向
與速度一直維持不變,且當 t = a 時,馬力颱風中心最接近坐標原點 O,試選出正確的選項。
(1) 18  a  23 (2) 23  a  28 (3) 28  a  33 (4) 33  a  38 (5) 38  a  43
【答案】(1)
【分析】由於颱風的路徑是一射線,所以若要找最靠近 O 的位置,就先找到 O 在此直線上的
投影點即可。
【解法一】
此路徑是一條直線的一部份,該直線通過點 A,且方向為西偏北 30 , H
1 A
所以 x 減少 3 公里時,y 增加 1 公里,即斜率為 − ,因此直線方程式為
3
x + 3 y = 600 + 600 3 。
O
接著計算 O 在此直線上的投影點 H:直線 OH 和 AH 垂直,所以斜率為 3 ,並且它通過原點
 x + 3 y = 600 + 600 3  x = 150 + 150 3
O,因此其方程式為 3x − y = 0 。解聯立  ,得  。
 3x − y = 0  y = 150 3 + 450
最後,由於題目問抵達 H 的時間,因此先計算總移動距離:
AH = (450 − 150 3) 2 + (150 3 − 150) 2 = 150 16 − 8 3 = 300 4 − 2 3 = 300( 3 − 1)
300( 3 − 1)
故花費的時間 a = = 30( 3 − 1)  30  0.732 = 21.96 ,選(1)。
10

【解法二】這種「沿著某方向移動」的問題,非常適合用方向向量來解決。
同上,由於 x 減少 3 公里時,y 增加 1 公里,所以直線的方向向量是 (− 3,1) 。而因為颱風每
小時移動 10 公里,但向量 (− 3,1) 的長度是 2,所以得知每小時颱風移動 5 個 (− 3,1) ,即移
動 (−5 3,5) 。由此可知 t 小時後,颱風的位置是 P(600 − 5 3t ,600 + 5t ) 。
接著有兩種方法可以求出離 O 最近的位置,第一種是直接計算 OP ,展開成 t 的二次式後,
用配方求得最小值。我們這邊呈現另一種方式:當 P 離 O 最近時, OP 與直線垂直,所以計
算內積 OP L = 0  (600 − 5 3t , 600 + 5t )  (− 3,1) = 0 ,解得 t = 30 3 − 30  21.96 ,選(1)。

111 參考甲-2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4. 下表是某國在 2009 年至 2015 年間,運動選手的人數統計:


年份 男生 女生
2009 3410 1950
2010 3420 2000
2011 3540 2240
2012 3710 2370
2013 3830 2650
2014 3920 2780
2015 3990 2860
關於該國運動選手,試根據這張表選出正確的敘述。
(1) 從 2009 年到 2015 年,男運動選手增加的總人數比女運動選手增加的總人數多
(2) 從 2009 年到 2015 年,平均一年增加了 580 名男運動選手
(3) 從 2009 年到 2015 年,每一年男女運動選手人數的差距都超過 1000 名
(4) 如果分別計算男女運動選手人數對年份的最適直線(迴歸直線),則男生的直線斜率小
於女生的直線斜率
(5) 在 2009 年到 2015 年共 7 年中,全國平均一年有超過 6000 名運動選手
【答案】(3)(4)(5)
【解答】
(1) 男生增加 3990 − 3410 = 580 人,女生增加 2860 − 1950 = 910 人,所以女生增加的比較多,
此選項錯誤;
(2) 眼睛睜大仔細看,應該是 7 年總共增加 580 人( 3410 → 3990 ),而不是一年增加 580
人,此選項錯誤;
(3) 直接計算每一年的男女人數差距,從表中可以明顯看出,男生都比女生多出超過 1000
人,此選項正確;
(4) 從表中數據看出,年份增加 1 時,男生的平均上升幅度會比起女生的上升幅度來得小,
所以迴歸直線的斜率較小,此選項正確;
( 迴歸直線的斜率,表示當 x 增加 1 時,y 大約增加了多少)

(5) 此選項不問男女,而是總人數,因此我們將人數相加得到:
年份 總人數
2009 5360
2010 5420
2011 5780
2012 6080
2013 6480
2014 6700
2015 6850
此時可以直接計算平均(算出來是 6095),但也可以目測一下,低於 6000 的是前三年,分別
少了 600 多、500 多和 200 多,而後三年比 6000 多了 400 多、700 和 800 多,顯然可以彌補
前面少掉的部分,因此總平均一定超過 6000 人,此選項正確。
故選(3)(4)(5)。

111 參考甲-3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5. 坐標平面上有一以圓點 O 為圓心的圓 C,交直線 x − y + 1 = 0 於 Q, R 兩點。已知圓 C 上有一


點 P 使得 PQR 為一正三角形,試選出正確的選項。
(1) O 點與 P 點皆在 QR 的中垂線上
(2) P 點在第三象限
1 2
(3) QR 的中點坐標為 (− , )
3 3
(4) 圓 C 的方程式為 x + y 2 = 2
2

(5) 圓 C 在 P 點的切線方程式為 x − y − 1 = 0
【答案】(1)(4)
【解答】
(1)因 PQR 是正三角形,所以 PQ = PR ,P 在 QR 的中垂線上;
又 O 是圓心,所以 OQ = OR ,O 在 QR 的中垂線上;

(2)(3)由選項(1)得知直線 OP 是 QR 的中垂線,由題目條件知道 QR 的斜率是 1,所以直線 OP


的斜率是 −1 ,而 O 是原點,故直線 OP 的方程式是 x + y = 0 ,由此可知:
(2) x + y = 0 不通過第三象限,所以 P 不可能在第三象限;
x − y +1 = 0 −1 1
(3) QR 的中點就是直線 OP 與 QR 的交點,解聯立  得 ( x, y ) = ( , ) 。
x + y = 0 2 2

(4)圓心已經知道是原點 O,所以只差半徑 OP = r 。由於 O 是正三角形 PQR 的中心,由重心


1 0 − 0 +1 1
的性質知道 d (O, QR) = r ,但是 d (O, QR) = = ,所以 r = 2 ,故圓 C 的方程式是
2 1 +1
2 2
2
x2 + y 2 = 2 。

(5)〈方法一〉先求出 P 點座標。因為 P 點是圓 C 和直線


 x2 + y 2 = 2
OP 的交點,因此解聯立  得到 ( x, y ) = (1, −1) 或
x + y = 0
( −1,1) ,由圖知 P 點座標應是 (1, −1) 。而 (1, −1) 不在直線
x − y − 1 = 0 上,所以選項(5)錯誤。進一步,我們知道過 P
的切線與 OP 垂直,因此斜率是 1,再搭配它通過 (1, −1) 就
知道切線斜率應是 x − y − 2 = 0 。

〈方法二〉因為切線斜率為 1,可設切線為 x − y + k = 0 ,
由 OP = 2 知 O 到 x − y + k = 0 的距離是 2 ,利用點到直
k
線的距離公式,得 = 2  k = 2 ,又此切現在原
12 + 12
點的右側,因此切線為 x − y − 2 = 0 。

111 參考甲-4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x2 y 2
6. 橢圓  : + = 1 以原點為旋轉中心,逆時針旋轉  後,得新的橢圓  。若橢圓  的對稱
8 2
軸為 x + y = 0 與 x − y = 0 ,試選出可為橢圓  方程式的選項。
(1) 6 x 2 + 5 xy + 6 y 2 = 8
(2) 6 x 2 − 5 xy + 6 y 2 = 8
(3) 6 x 2 − 5 xy + 6 y 2 = 28
(4) 6 x 2 + 5 xy + 6 y 2 = 16
(5) 6 x 2 − 5 xy + 6 y 2 = 16
【答案】(4)(5)
【分析】
cos  − sin  
首先複習方程式旋轉的算法。若旋轉角度為  ,那麼旋轉矩陣是 R =  。
 sin  cos  
u  cos  − sin    x   x
假設原本座標為 ( x, y ) 的點旋轉後跑到 (u , v) ,則   =     = R   。
 v   sin  cos    y   y
由於我們要求的是方程式,也就是 x 和 y 的關係式,因此我們應將 x、y 以 x 、 y 表示,也
 x u  u   x  x u 
就是我們要有   = (?)   。這可以用反矩陣得到:因   = R   ,所以   = R−1   ,而
 y v  v   y  y v 
−1
−1 cos  − sin    cos  sin    x   cos  sin   u 
R =   =  ,故   =  。
 sin  cos    − sin  cos    y   − sin  cos    v 
【解答】
x2 y 2
原本的橢圓  : + = 1 是橫橢圓,長軸在 x 軸上,短軸在 y 軸上。依題意,旋轉後兩軸在
8 2
x + y = 0 與 x − y = 0 上,因此旋轉的角度必定是 45 和 135 。
 1 1   1 1
   x= u+ v
 x 2 2 u   2 2
若  = 45 ,按上面的公式,   =    ,將此關係式代入
 y  − 1 1   v   1 1
 2 y=− u+ v
2   2 2
2 2
x2 y 2 1 1 1  1 1 1 
+ = 1 ,得  u+ v + − u+ v  = 1 ,化簡得到 5u 2 − 6uv + 5v 2 = 16 。
8 2 8 2 2  2 2 2 
最後由於我們的座標習慣用 x, y 表示,因此再換回習慣的符號 6 x 2 − 5 xy + 6 y 2 = 16 ;

 1 1   1 1
− x=− u+ v
  
x 2 
2   
u 2 2
若  = 135 ,用同樣的方法,   =    ,將此關係式代入
 y  − 1 1   v   1 1
 − y=− u− v
2 2   2 2
2 2
x2 y 2 1 1 1  1 1 1 
+ = 1 ,得  − u+ v + − u− v  = 1 ,化簡得到 5u 2 + 6uv + 5v 2 = 16 ,換
8 2 8 2 2  2  2 2 
回 x, y 符號得到 6 x + 5 xy + 6 y = 16 。
2 2

故選(4)(5)。

111 參考甲-5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7. 某甲練習投籃,每次投一球,其進球的機率為 0.3。假設每次投球均互相獨立,試選出正
確的選項。
(1) 若某甲投兩球,則兩球都進的機率小於 0.3
(2) 若某甲投三球,則恰進一球的機率等於恰進兩球的機率
(3) 某甲投四球恰進兩球的機率與投兩球恰進一球的機率相同
(4) 若某甲投 10 球,則其進球次數的期望値大於 3
(5) 若某甲進球時就停止練習,則其投球次數的期望値大於 3
【答案】(1)(5)
【解答】
(1) 兩球都進的機率是 0.3  0.3 = 0.09 ,確實小於 0.3;

(2) 三球恰進一球,則先選擇是哪一次投進,方法 3 種;接著乘上投進與未投進的機率,得


知恰進一球的機率是 3  0.3  (0.7) 2 。同理,恰進二球的機率是 3  (0.3)2  0.7 。兩者不相等。

事實上,進球次數是 p = 0.3 的二項分布,投球 n 次恰好進 k 次的機率是 Ckn (0.3) k (0.7) n −k 。


(3) 四球恰進兩球的機率是 C24 (0.3)2 (0.7)2 ,兩球恰進一球的機率是 C12 (0.3)(0.7) ,稍微計算一
C24 (0.3)2 (0.7)2
下就得知兩者不相等。也可以直接相除: 2 = 3(0.3)(0.7) ,所以不相等。
C1 (0.3)(0.7)

(4) 依二項分布的性質,進球次數的期望值為 np = 10  0.3 = 3 。

(5) 在成功機率為 p 的重複試驗中,得到一次成功所需的次數成幾何分布。依幾何分布的性


1 10
質,投球次數的期望值是 =  3 。
p 3

故選(1)(5)。

111 參考甲-6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8. 設 f ( x) = 3x 2 ,並定義數列 S n 如下:對每一個正整數 n,將區間[0,2]分割成 n 等分,且在


 2(k − 1) 2k  1
區間  ,  中任取一數 d k ( k = 1, 2,..., n ),並令 Sn = ( f (d1 ) + f (d 2 ) + ... + f (d n ) ) 。
 n n n
試選出正確的選項。
(1) f ( x) 在區間[0,2]的所有函數值之平均為 8
(2) S1  S2
(3) 0  S5  6
(4) 數列 S n 的每一項都是 f ( x) 在區間[0,2]上的黎曼和
(5) 數列 S n 一定收斂,且 lim Sn = 4
n →

【答案】(3)(5)
【分析】題目的符號有點多,先依照題目的步驟逐步理解。
2
Step 1:將[0,2]切成 n 等分,由於[0,2]的長度是 2,因此每一等分的長度是 。由此可知,
n
2 4 6 n−2
等分點的位置分別是 , , ,..., 。
n n n n
 2(k − 1) 2k 
Step 2:在區間  ,  中任取一數 d k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 Step 1 中切了 n
 n n
2
等分後,在每一等分中都取一個數。第一等分是 [0, ] ,在這之中取一個數叫做 d1 ;第二等分
n
2 4
是 [ , ] ,在這之中取一個數叫做 d 2 ,依此類推。總共有 n 個等分,所以會取出 n 個數。
n n
1
Step 3:計算 ( f (d1 ) + f (d 2 ) + ... + f (d n ) ) ,將這個數字稱為 S n 。這個數字有什麼特別的
n
呢?看一下選項,似乎和黎曼和有點關係。它是 f ( x) = 3x 2 在[0,2]的黎曼和嗎?
在此題的構造中,黎曼和的長方形的長是 f (d1 ), f (d 2 ),..., f (d n ) 沒錯,但是由於每一等分的長
2 2
度是 ,所以長方形的面積總和是 ( f (d1 ) + f (d 2 ) + ... + f (d n ) ) ,因此 S n 不是黎曼和,而是黎
n n
曼和的一半。


0 2

111 參考甲-7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解答】


2
1 3 2 f ( x)dx
(1) 依照平均值的定義,函數值的平均為積分值除以區間長度: x  = 4 。
0
=
2−0 2  0
(2) 此題有點小陷阱,由於 d k 可以任取,那麼不同的選擇就會算出不同的 S n 。
1
例如,若計算 S1 時用「上和」,取 d1 = 2 ,則 S1 = f (2) = 12 ;
1
1 3
若計算 S 2 時用「下和」,取 d1 = 0 , d 2 = 1 ,則 S2 = ( f (0) + f (1) ) = ,此時 S1  S2 。
2 2
15
(其實若 S 2 也用上和,做出來 S 2 = ,仍然小於 S1 )
2
※提醒:不同的 d k 會導出不同的 S n ,所以 S n 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因此導致 S1 , S2 的大小也是
無法判斷。

1
(3) S5 = ( f (d1 ) + f (d 2 ) + f (d3 ) + f (d 4 ) + f (d5 ) ) ,我們來看這個值可以多大(多小)。
5
由於 f ( x) 是嚴格遞增函數,所以當每一個 d k 都選到最大時, S5 就會最大;反之,每一個 d k
都選到最小時, S5 就會最小。因此 S5 最大為
1 2 4 6 8  1 2 2 4 2 6 2 8 2 10 2 
 f ( ) + f ( ) + f ( ) + f ( ) + f (2)  =  3  ( ) + 3  ( ) + 3  ( ) + 3  ( ) + 3  ( )  ,
5 5 5 5 5  5 5 5 5 5 5 
=
3
125
( 22 + 42 + 62 + 82 + 102 ) =
132
25
,它確實小於 6;

而另一邊 S5  0 是顯然的,因為 f ( x)  0 恆成立。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著用這個方法算看看, S5 最小是多少呢?
更進一步, S n 的範圍是什麼呢?

(4)上面【分析】已經說過, 2  Sn 才是黎曼和。

2
(5)由於 2  Sn 是黎曼和,而黎曼和會趨近於積分  f ( x)dx = 8 (這是因為 f ( x) 連續),因此
0

lim 2  Sn = 8  lim Sn = 4 。
n → n →

故選(3)(5)。

111 參考甲-8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 y   1 0   x1   −2  x 
9. 在坐標平面上,定義一個坐標變換  1  =     +   ,其中  1  代表舊坐標,
 y2   −1 2   x2   3   x2 
 y1  r  1
 y  代表新坐標。若舊坐標為  s  的點 P 經此坐標變換得到的新坐標為  −2  ,則
 2    
(r , s) = 。
【答案】 (3, −1)
【解答】
 1   1 0   r   −2
由題意,   =     +   ,依次移項,
 −2   −1 2   s   3 
 1   −2   1 0   r 
 −2  −  3  =  −1 2   s 
      
 3   1 0 r 
 −5 =  −1 2   s 
    
−1
r   1 0   3  1  2 0  3  1  6   3 
 s  =  −1 2   −5 = 2 1 1   −5 = 2  −2 =  −1
            
因此 (r , s) = (3, −1) 。

10. 某甲的學校合作社,販售三明治有鮪魚、肉鬆、火腿與起司共四種,某甲每天到合作社
買一個三明治當早餐,但他不會連續兩天買相同口味的三明治吃。已知某甲這個星期一買的
是鮪魚三明治,則他從星期一至星期五把這四種三明治都吃過的方法有 種。
【答案】36
【分析】由於五天要吃過四種,所以必定有一種要吃兩次。我們討論哪一種要吃兩次,接著
注意「連續兩天不能相同」,用「不相鄰排列」的方法計算即可。
【解答】
如果五天吃了兩次鮪魚,那麼後四天是四種口味各一次,並且鮪魚不能放在開頭,這樣的排
列總共有 3  3! = 18 (鮪魚先選,其它隨便排)種;

如果五天吃了兩次肉鬆,那麼後四天是兩個肉鬆、一個火腿和一個起司排列,且肉鬆不相
鄰,故先排火腿和起司,方法 2!種,接著插空格,3 格選 2 格給肉鬆,方法 3 種,總共有
2! 3 = 6 種方法。

同理,吃兩次火腿、起司的方法也各有 6 種,全部的方法共 18 + 6 + 6 + 6 = 36 種。

111 參考甲-9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11. 在所有滿足 z − z = −3i 的複數 z 中(其中 z 為 z 的共軛複數, i = −1 ), 7 + 8i − z 的最小


值為 。
19
【答案】
2
【分析】我們知道所有複數 z 都可以寫成 a + bi 的形式, a, b  。接著只需代入題目,老實
計算,應該不難得到答案。
【解法一】
3
令 z = a + bi , a, b 
。則條件式 z − z = −3i 可寫成 a + bi − (a − bi ) = −3i  b = − 。
2
3 19 19 19
因此 7 + 8i − z = 7 + 8i − (a − i) = ( 7 − a) + i = ( 7 − a) 2 + ( ) 2  。
2 2 2 2
如果同學覺得跳太快,細節如下:
看到一個複數要算絕對值,就先分離實虛部即可。

19 19
所以 ( 7 − a) + i = ( 7 − a) 2 + ( ) 2 ,然後別忘了我們想要的是最小值,可是仔細一看,
實部
2 2
虛部

19
發現根號裡面是個 a 的二次函數,而且已經配方好了,所以最小值就是 。
2
3 3
【解法二】同上先得到 b = − ,若令 P 是 z 在平面上對應的點,則 P 在直線 y = − 上移動,
2 2
3
7 + 8i − z 表 P 與 ( 7,8) 的距離,而 ( 7,8) 是定點,它到直線 y = − 上的點之最短距離為垂
2
3 19
直距離 8 − (− ) = 。
2 2

12-14 題為題組
假設某衛星在一圓形軌道上運行。今以地球的地心為原點 O,地球的半徑為 1 單位長,
建立一空間坐標系。此衛星在 y = z 平面上以 O 為圓心,半徑為 2 單位的圓上繞地球運行。某
一時刻有一太空人座落在坐標點 P (2, 2, 6) 的位置。試回答下列問題。

12. 試問下列哪些點會在衛星的軌道上?
2 4 4 2 2 2
(1) (0,1, 3) (2)(2,1,1) (3) (0, 2, 2) (4) ( , , ) (5) ( , , )
3 3 3 3 3 3
【答案】(3)(4)(5)
【解答】由題意,衛星的軌道為「 y = z 平面上,以原點 O 為圓心,半徑為 2 的圓」。
y = z 平面上的點可以寫為 (a, b, b) ,而它到原點的距離是 2,由此可知 a 2 + b 2 + b 2 = 2 ,即
a 2 + 2b 2 = 4 。
選項(1)的 y 座標不等於 z 座標,不在 y = z 平面上;
選項(2)不滿足 a 2 + 2b 2 = 4 ;
選項(3)(4)(5)滿足上述條件,故它們落在衛星的軌道上。

故選(3)(4)(5)。
111 參考甲-10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13. 試求點 P 在 y = z 平面上的投影點座標。


【答案】(2,4,4)
【解答】平面 y = z 的法向量可取為 (0,1, −1) 。從 P 沿著此方向走一段距離碰到平面 y = z 後,
就會抵達投影點 H。因此可設 H = (2, 2, 6) + t (0,1, −1) = (2, 2 + t , 6 − t ) ,代入平面方程式 y = z 得
到 2 + t = 6 − t ,解得 t = 2 ,故 H (2, 4, 4) 。

14. 試求衛星繞地球運行中與點 P 的最近距離為多少單位?


【答案】 2 6
【分析】先回憶我們在「平面上的點與圓的距離」學到的,對於圓 C 外一點 Q,圓 C 上距離
Q 最近的點,就是將圓心和 Q 連線,與圓周的交點。此題的 P 不在 y = z 平面上,但是前一
小題提示我們可以先做投影點,這樣問題就回到平面上了。 P
【解答】
承上一題的記號, H (2, 4, 4) 為 P 在 y = z 的投影點。
那麼衛星軌道上距離 H 最近的點為 OH 和該軌道的交點 A,如右圖。 O H
A
此距離為 AH = OH − OA = 22 + 42 + 42 − 2 = 4 。
2 2 2 2
若 X 為軌道上任一點,則 XP = XH + HP = XH + 8  AH + 8 = 42 + 8 = 24 = 2 6 ,
因此得知當 X 位於 A 時,它與 P 有最短距離,距離為 2 6 單位。

15-17 題為題組
坐標空間中,有一立體  的底面位於 xy 平面上,且底面是由兩拋物線 y = x 2 與 y = 8 − x 2
所圍成的區域,而  的每一個垂直 x 軸的截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三角形的斜邊在 xy 平
面上。設每一個垂直 x 軸且通過 (t , t 2 , 0) 的截面所成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積為 A(t ) 。試回答下列
問題。

15. 試求此立體  的底面面積。


64
【答案】
3
【解答】
題目雖然稍微複雜,但它拆成很多小題,我們依照它的指示慢慢做就好。

 的底面,根據題目,是 y = x 2 與 y = 8 − x 2 在 xy 平面上圍成的區域,因此這題問的是「兩曲
線所夾的面積」,我們就按照課本上介紹過的算法來求。
 y = x 2
先找出兩曲線的交點:解   x 2 = 8 − x 2  x = 2 ,得到兩交點為 (2, 4) 、 (−2, 4) 。
 y = 8 − x
2

故積分的範圍為 −2 到 2,在此範圍之中, 8 − x 2 的值比 x 2 大,也就是 y = 8 − x 2 在 y = x 2 上方,


2
 2 
因此所求面積為  ( (8 − x ) − x ) dx =  ( 8 − 2 x ) dx = 8 x − x 3  =
2
2 2
2
2 64

−2 −2
 3  −2 3

111 參考甲-11
111 分科測驗數甲參考試卷 Yadis 數學專欄

16. 試以 t 表示 A(t ) 。
【答案】 t 4 − 8t 2 + 16
【解答】
A(t ) 是通過 (t , t 2 , 0) 的截面面積,而此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在 xy 平面上,所以我們找
出這個斜邊的長度之後,就可以輕鬆求出面積。

如右圖,當 x = t 時,底面的兩個邊界點分別是 (t , t 2 , 0) 和 (t ,8 − t 2 , 0) ,它們之間


的線段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得知斜邊長度是 8 − t 2 − t 2 = 8 − 2t 2 ,故兩底邊的
1 1  1  1 
長度為 (8 − 2t 2 ) ,所以 A(t ) =   (8 − 2t 2 )  (8 − 2t 2 )  = t 4 − 8t 2 + 16 。 t
2 2  2  2 

x 1 5
17. 試證:當 0  x  2 時,  A(t )dt  x 恆成立。
0 5
【解答】
將上一題的答案代入:  A(t )dt =  ( t 4 − 8t 2 + 16 ) dt =
x x 1 5 8 3 1
x − x + 16 x ,若要證明它  x 5 ,只
0 0 5 3 5

3 3
8
3
8
3
( )(
需證明 − x + 16 x  0 即可。而 − x + 16 x = − x ( x 2 − 6 ) = − x x − 6 x + 6 。由多項式不
8 3 8 3
)
等式的知識,我們知道這個函數在 0  x  6 和 x  − 6 時,函數值是非負的,故當
8
0  x  6 和 x  − 6 時, − x3 + 16 x  0 恆成立。而 0  x  2 落在這個範圍中,所以當
3
x 1 5
0  x  2 時,  A(t )dt  x 恆成立。得證。
0 5 + +
0

111 參考甲-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