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8

分类号—— 密 级

UDC 学校代码 10497

武海理歹大穿
学位论文

题 目 咽揎鎏塑盛通耋蕉王垫堡主国堡盈基揎塞全:睦佥盘
on the Security of Cofferdam and Foundation
英文一Analysis Pit一

Open-cut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题目一with Channel一
研究生姓名 陈明星

姓名 至焦 职称 堑窒亟 学位 逮±
指导教师
430070

申请学位级别 兰堂亟± 学科专业名称 结构工程

论文提交日期!!!≥生!!旦 论文答辩日期 2 11 1生!!旦

答辩委员会主席—1笸举评阅人
学位授予单位盛垫垄三盘堂 学位授予

2013年11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伽坦日期:竺堡:!!: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经武汉理工大学认

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文,并向社会

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研究生(㈣:叩俐如引捌:移舭^‰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向了城市,与之而来是城

市交通压力的加大。地上空间的利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交通和环境的要求,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下空间的施工

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而支护结构的可靠是这些工程能够安全
进行的保障。若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会给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土
体是极为复杂的材料,地下水位、周边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其受力
性态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岩土结构的研究分析是复杂的过程。
本文以某地下通道为工程背景,对通道施工所采用的双壁钢板桩围堰支护

结构进行分析。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钢板桩围堰在施工过程中受力状

态的模拟,根据计算数据,对其强度、刚度、稳定性进行分析,为施工安全进
行提供科学的建议。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与背景工程相应的工程内容和地质条件,给出与之相符合的围堰结
构设计内容,以及相应的围堰施工工艺,确保工程的安全有序进行。

2.详细阐述了土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并结合背景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
其土体的模型参数和相应的结构受力情况,运用FLAC 3D建立与实际工程相符

合的数值模型。

3.结合背景工程的实际施工顺序,根据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不同和基
坑开挖造成的土体变化,建立不同工况下的数值模型对钢板桩围堰进行模拟分
析。
4.对结构模型进行后处理,提取相关计算结果数据,对双壁钢板桩围堰的

强度、刚度、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双壁钢板桩围堰,稳定性,施工过程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flocking to the city,and it leads to increase of


city traffic pressure.The use of the

ground space already cannot satisfy people S requir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Construction method of underground

space are mainly cut method,cover cut method,subsurface excavation method,the

safety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reliable guarantee of these engineering.If there is


no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m,will cause great harm to the constlllction.
And the soil is an extremely complex material,the change ofuncertain factors such aS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nd SO on,will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state of the
stress,SO the research on analysis of geoteclulical strIlcture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East Lake channel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the chall]nel

construction of double wall steel sheet


pile cofferdam retaining structure is analyzed.

Us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software FLAC 3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steel

sheet pile cofferdam in construCtion the calculated resuIts,analvze


process,based on

the strength,stiffness and stability,provide scientific advice for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The main works are as follows:
1 Analyze
engineering content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corresponding
englneenng,the cofferdam structure design are giv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nt.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cofferdam construction
process,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roject.
2 Detailed expounds the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soil,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the
background project,determine the model paI.a1:lleters of
the so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force of the structure,using FLAC 3D to establish

numerical element model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project.
3 Combined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the background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difference and the soil
change caused bv
excavation of foundation pit,established numerical model under di髓rent woddng

II
conditions of steel plate pile cofferdam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for

simulation analysis,simulated analysis of steel plate pile cofferdam.

4.The model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post-processing,extract relevant data

calculation results,evaluate the strength,stiffness and stability ofthe double—wall steel

sheet pile cofferdam.

Keywords:Double-wall steel sheet pile cofferdam,Stability,Construction progress

I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V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地下通道施工方法概述……………………………………………………….2

1.2.1明挖法…………………………………………………………………………..2
1.2.2盖挖法………………………………………………………………………3

1.2.3暗挖法……………………………………………………………………..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4
1.4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8
1.5本文研究内容………………………………………………………………….9

第2章钢板桩围堰的设计…………………………………………………………lO
2.1工程概况………………………………………………………………………10
2.1.1工程内容…………………………………………………………………10

2.1.2水文地质条件……………………………………………………………12

2.2围堰结构的设计内容…………………………………………………………14
2.2.1围堰结构设计标准………………………………………………………14
2.2.2围堰结构设计概况………………………………………………………14
2.3围堰结构施工工艺……………………………………………………………l 5

2.3.1围堰结构施工工艺流程…………………………………………………15

2.3.2排水及清淤………………………………………………………………17
2.4本章小结………………………………………………………………………l 8

第3章围堰及基坑稳定性分析……………………………………………………1 9
3.1土体本构模型理论……………………………………………………………19

3.1.1土体非线性本构关系……………………………………………………19

3.1.2土体弹塑性本构关系……………………………………………………21
3.2 FLAC 3D程序简介……………………………………………………………23

3.3通道分步施工数值模型的建立………………………………………………25
3.3.1计算工况的选取…………………………………………………………25

IV
3.3.2几何模型…………………………………………………………………28

3.3.3网格划分与初始条件……………………………………………………30

3.4钢板桩围堰模拟分析…………………………………………………………3 1
3.4.1钢板桩模拟分析…………………………………………………………3 1

3.4.2土体模拟分析……………………………………………………………36
3.4.3内支撑受力分析…………………………………………………………39
3.5基坑模拟分析…………………………………………………………………41

3.6本章小结………………………………………………………………………45
第4章结论及展望…………………………………………………………………46

4.1结论…………………………………………………………………………………………………….46
4.2展望…………………………………………………………………………………………………….47

致谢……………………………………………………………………………………………………………..48

参考文献…………………………………………………………………………….4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各

个地方的城市规模不断加大,容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接踵而至的便是土地资
源骤减、环境被严重污染、交通愈加拥挤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难题。鉴于此,
城市交通压力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现代
化的要求,因此我国对于城市交通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经过

了数十年的交通规划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城市交通体系已经建设的相对
完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l】。此外,中国普遍进行的对交通的设计以及管理仅仅

考虑了其自身的要求【21,并没有考虑城市交通系统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对于城市
的其它环境所产生的作用,以及是否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中国近年来提倡科
学发展观,而现在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并不满足我国的政策要求,同时又不能

很好的满足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交通体系发展的不完善制约经济快速提升的关
键因素。同时城市环境的恶化也在日益加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ljJ。

对地下空间的探索和研究、建立地下的交通系统成为各个城市解决交通拥
挤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国际上提出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19世纪是桥的
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那么2l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
世纪【4】。可以说,地下空间的发展和利用为城市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构

件综合的交通运输系统已经被我国列入了“十二五”计划中,地下空间的建设
也在世界上的各大城市快速的进行。在解决城市拥挤问题时,我们有两条路可

以选择:高架桥和地下通道,然而高架桥在修建的过程中会给城市的交通造成
更加严重的影响,同时,高架桥修建时会伴随着噪声污染,给周围的居民造成
一定的困扰。因此地下通道的建设将是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也将是我们
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地下通道施工方法概述

浅埋的地下工程主要有三种施工技术:明挖法、盖挖法以及暗挖法,对于

明挖法施工我国在以往应用的较多,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深化
以及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暗挖法的施工方法在各个城市普遍的采

用并且技术得到不断进步【5】o

1.2.1明挖法

明挖法也就是基坑法,在施工过程中先从地面向下开挖至基坑的底部,然

后在这个基坑内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待主体结构完工之后,进行土体的回填

恢复原貌。这种施工方法比较简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需求,在国
内外工程中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施工方法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大。在明
挖法施工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地下水位、边坡稳定、土石方工程、地下结构施
工、防水防渗工程,其中的边坡稳定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解决

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放坡开挖技术。这种施工方法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场地比较广阔

和地下土层条件较好的地方适用,基坑的开挖顺序为从结构顶部向下按不同的

土层和施工段一次开挖,在开挖土体的同时对基坑进行支护,在施工环境不好
时为防止滑坡,对土体采用水泥粘土进行加强。

(2)型钢支护技术。这种支护技术是依靠大型的施工机械,比如:利用打
桩机或者依靠人力将桩打入地下土层。在施工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确定打

桩的间距,桩与桩之间要采用木背板、水泥土或钢丝网喷混凝土挡护【6J。根据

工程情况,对深基坑施工时,建议使用双排桩支护并在中间设置支撑体系,优
化钢板桩的受力状态。

(3)连续墙支护技术。这种方法是用一种挖槽机器,在地面上顺着深开挖
工程的外围轴线,在有泥浆护壁的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

将钢筋笼吊放在深槽内,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
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
挡水结构。

(4)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或者机械的方法成孔,
人工成孔需要在开挖的过程中设立支护,机械钻机包括潜水钻机、冲击钻机和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循环钻机。在成孔之后,对孔壁用泥浆护壁法进行处理,在孔内浇筑普通混凝
土或者水下混凝土成桩,用双排桩加混凝土连梁共同作用的形式组成支护结构。

1.2.2盖挖法

盖挖法是从地面开始将土体开挖至规定的深度以后,对其顶部进行封闭处

理,剩余的工程结构在封闭的下部空间内完成。可以采用顺作法,也可以采用
逆作法对主体结构进行施工。当地铁站修建在城市交通比较繁忙的地段时,施
工通常会占用道路,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地铁车站修建在主干道
上,但是对地面的交通又不能造成影响,且要满足正常的交通流通量,此时便

可选用盖挖法。
盖挖法在1951年的加拿大多伦多的地铁工程中首次得到应用,之后在国内

外的许多城市的地下通道建设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
内的盖挖法施工得到应用,并在哈尔滨人防系统的建设中创造性的发展起来,
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防空工程和地下商场。广州2号线晓港站、江南新村站,深

圳地铁华强路站、科学馆站均采用了盖挖法施工【71。21世纪以来,国内各大城
市竞相规划和建设地铁项目,盖挖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施工技术在城市地下结构

的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也需要技术工作者不
断的分析研究。

1.2.3暗挖法

暗挖法在施工过程中对土体需要分步开挖,在开挖之后要对土体进行临时

的支护,之后还要进行二次加固支护,上部的恒载由这两部分一起承受。暗挖

法施工的工艺简单,操作灵活,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面的交通几乎没有干扰,但
是工程的成本相应提高很多。国内通用的施工方法包括盾构法、顶管法、浅埋
暗挖法。
(1)盾构法。这是一种完全依靠机械进行施工的方法,它运用盾构机械不

断挖土并不断的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发隧道内发生坍塌,通过盾构机
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在前进的过程中利用设备自带的切削装置进行土体

的开挖并运送至洞外,然后将组装好的混凝土管片利用千斤顶等装置推进洞内,

循环往复便可以形成一个隧道结构,这种施工方法称为盾构法。
(2)顶管法。顶管法是一种主要用于地下管道施工的工法悄J。当隧道以及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下管道设施穿过一些障碍物,例如:铁路、公路、河道或者已有建筑物,经
常会使用这种地下施工方法。在施工时,通过传力项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承于
基坑后座上的液压千斤项将管压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管正面的泥土。第

一段管片施工完成后,在其后面接着顶进第二段管,以此类推便可将所有的管
片顶入,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两个管片的连接部位要做好处理。这种施工方法对

处理在已有的建筑物和道路下面修建隧道的工程问题特别适用,在现在的城市
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3)浅埋暗挖法。浅埋暗挖法是在距地表较近的地层暗挖施工各类地下洞

室的一种方法【9】。新奥法(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基本原理在浅埋暗


挖法中一直沿用,在施工时做两次支护,第一次支护的设计按承担全部基本荷

载设计,第二次的支护设置作为结构的安全储备。这种施工方法对地面环境的
影响极小,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很多的专业设备,工程的成本低且便于管
理,一直被我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所青睐。在国内的众多地下结构建设中都可以

看到这种施工方法的应用,如:北京地铁复西区间、西单车站、城市地下电力
系统、城市地下热力系统等。在深圳地下过街通道及广州地铁一号线等地下工

程中推广应用,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配套技术。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下通道的建设过程中,围护结构是整个施工过程安全的核心部分,钢板
桩围堰是通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围护结构形式,适合在深水,深基坑中,

以及水速较大的沙土、粘性土、碎石及风化岩石的坚硬河床中使用【l 01。近些年
来,地下通道施工常采用双排钢板桩的围堰结构形式,其优点在于结构形式灵

活、施工方法简单、结构的整体性较强、对其监测的方法有很多,尤其在港湾
工程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1钢板桩围堰施工图

钢板桩围堰最早起源于欧洲,罗马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建筑的
结构形式方面也有独到的创举。围堰也被人们公认为是罗马人最先采用的结构

施工方法,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在水中修建桥的柱子或者桥墩,便利用泥巴和
碎石在结构的周围修建一个水密性的空间,形成工作平台用与结构的施工。随
着科技的发展和材料的不断更新,人们用更加坚固的钢板桩代替了碎石和泥土,
形成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如图卜1所示。通常国外采用的钢板桩有两种
类型,其一是我国国内运用比较广泛的钢板围焊双壁钢围堰;其二是钢板桩双
壁围堰,将两列平行的钢板桩运用打桩机打入水中【111,钢板桩之间用拉杆和螺
栓进行连接和锁定,同时在钢板桩之间用粘土或者碎石进行填实,形成具有支
护作用的钢板桩围堰,同时可以作为临时的施工平台。在美国的乔治亚洲一个
港口附近有一座名NThe Sidney Lanier Bridge大桥,由于老桥在大型轮船进
港时,桥面上必须禁止车辆通行,这样对交通早成了很大的不便,政府在其附
近修建一座总厂752米,主跨381米的双塔斜拉桥,便是采用钢板桩围堰结构进
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l 2|。
钢板桩围堰虽然只是一种临时结构设施,但是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却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这种围堰结构形式首次运用于武汉长江大桥并取得
了成功,之后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而双壁钢板桩围堰这种结构形式首次在九
江长江大桥中得到运用,其施工方法简单、影响因素少。之后在军山长江大桥
的建设过程中,又采用了异性钢板桩围堰结构。在这些围堰的结构形式中,双
壁钢板桩围堰的结构形式运用的最为普遍,在于其施工简便、结构形式简单、
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钢板桩是带有锁口的一种型钢,早期钢板桩是用铆钉锁合
的,随着轧钢技术的进步,后来制成了更好的截面形式,主要有直板形、槽形及Z
形等,有各种尺寸及联锁形式,主要有套形锁口、环形锁口和阴阳锁口三种【l引。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三种形式中抗渗效果最好的是套形锁口,这种钢板桩的形式在拉森式钢板

桩中广泛的采用,其强度高,能够轻松的打入坚硬的土层。除此之外,这种锁
口的形式可以在深水中施工,防水效果非常好,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尺寸的钢板桩,组装成各种形式满足施工要求,钢板桩可以重复利用。例
如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京沪高速铁路,它横跨了吴淞江大桥,其每个桥墩有21
根直径为1.5m的群桩基础,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长24m,直径为23.5m的拉森型
钢板桩围堰,并在其内填筑土芯,将施工的工作平台由水中变成了陆地施工。
双壁钢板桩有很多优点,其一,钢板桩的强度很高,可以承受更大的围堰内外

荷载;其二,在围堰内施工工序简单,在施工过程中抽水以及降水都不会受到

水位的影响,施工不受季节的限制;其三,双壁钢板桩围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
基本上任何土质均可以使用这种施工方式;其四,双壁围堰下沉就位以后,不
仅可以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施工平台,同时还可以作为上部结构荷载的基础;其

五,在修建一座桥时,当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时,也可以用相同的施工方法进
行深水基础的修建。如果这样施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设备,还可以重复利用
双壁围堰的上部,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节省施工的成本,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

施工方法管理起来比较简单【l 41。综合考虑这些,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在国内外

发展的越来越好。

基坑的开挖是基础和地下工程的一个综合性岩土工程问题,既涉及土力学
的强度和稳定,又包含变形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土体一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
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既要保证整个支护结构体系的安全,又要使结构在施工过

程中的变形和位移不至于过大。实际上钢板桩的设计问题主要是控制支护体系

的受力和变形。土压力是支护结构的主要受力来源,但是土压力的大小又不是

固定不变的,土压力引起支护结构的变形,而这种变形又反过来引起了土压力
的大小和分布发生变化。目前基坑支护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等值梁法、弹

性地基梁法、有限单元法。等值梁法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支护设计方法,即以经
典的土力学理论Rankine或者Coulomb土压力理论来计算作用在刚性支护结构上

的主动、被动土压力,根据其土压力计算支护结构的内力,最后根据规范的要
求对其抗滑移、抗倾覆等稳定性做出验算。对于双壁钢板桩,作为一个整体的
结构体系,由钢板桩、支撑体系以及土石填料组成。在世界上,日本是使用双
壁钢板桩最多的国家,在其他的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双壁钢板桩的设计
通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将结构体系简化为一个简支梁的形式,结构的两个端点
为内支撑的节点和嵌入土体的位置,这样便可以比较简单的求出结构的各种应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值。这种计算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于结构的整体变形以及内部的应力分布
状态不能给出全面的分析。

于志军等对深基坑开挖施工机理及其支护体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主要包括深基坑开挖支护方案的优化,支撑系统的选择,支护体系

的设计计算,各种施工工法的机理及施工过程中一些诸如开挖土程序、地基加
固、降水及回灌等问题,较好地处理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和设计问题,
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俞建霖115】进行了软土地基深基坑工程数值分析研究,采

用三维空间有限单元法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土压力空间分布
及基坑的几何尺寸效应,并与按二维平面问题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一个

工程实例的分析,验证了对基坑工程进行三维分析的必要性以及计算模式的合

理性。高文华【16】等对深基坑支护墙体受力变形的计算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该模型可以模拟深基坑分步开挖过程和地基的流变性态,可以考虑支护墙体位

移和内力的空间效应以及由地基流变引起的时间效应,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
序,对影响深基坑支护墙体受力变形的因素如支撑刚度、墙体刚度、支撑预加

轴力、墙体的入土深度以及被动区上体加固作用等逐一进行了分析。此外,还

较详细地探讨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由边界约束、开挖深度和开挖宽度不同引起的
支护墙体受力变形的空间效应,以及由地基流变引起的时间效应。汪明元等

(2007)基于对三峡工程二期围堰运行阶段进行了全过程监测,在综合分析相关
资料的基础上,以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
三峡工程二期深水围堰的实际工程性状进行了反分析,对防渗墙与堰体的相互

作用采用基于多点约束的接触迭代算法模拟,得到了围堰结构各种填料的合理
参数值。
此外,Sunirmai(1993)通过在设计方法中通过引入渗流安全因子,并用解

析方法分析了稳态渗流对结构稳定的影响【l 71。Buhan等(1994)将土体看做弹性
材料,钢板桩看做壳体,运用极限状态设计原理分析了围堰内填土材料对钢板

桩的应力和稳定性的影响【18】。聂栓林等(1999)以某码头钢板桩岸壁偏移为例,
分析了钢板桩围堰结构在软弱地质条件下结构变形的特征及因素【l 91。Lefas等
根据一个实际的工程背景,建立简化的二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编写程序计算分
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堰受力变形特性的规律,通过与传统方法对比论证了此模型
的合理性【20】。Hu等【2l】(2007)利用半解析方法,对土石围堰体系中下覆层可靠度
与混凝土板稳定性的藕合效应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同时探讨了土石围堰体

系的失稳机理与这种祸合效应的关系。在国外,许多学者多重视围堰结构的渗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漏和稳定性所导致结构的破坏。P.Groppo Sembenel l i和G.Sembenel l i运用喷

射注浆技术对结构进行堵漏,使结构在高水压下稳定工作超过了2年。Khan,

M.R.A.和Takemura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围堰结构钢板桩壁板的剪切变形

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

1.4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围护结构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施工平台,在施工的

整个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钢板桩围堰是被国内外追求使用的一种围护

形式,而且其使用较为普遍。同时,钢板桩围堰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量较少,
对环境的污染也极大的减少,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环境,符合国家的基本国策。
当主体结构处在水平面以下时,在施工过程中就要对围护结构进行防水设计,

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主体结构的施工是否顺利。由于钢围堰、钢板桩这些结构
是临时的挡水构筑物,结构的选型和设计方面由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加工、下
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结构不合理,工程事故发生概率高等问题【2引。
在水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难题包括:(1)结构的设计不合理,在结
构选型时,没有综合考虑施工的情况,阻碍了主体结构的施工,而在施工过程
中进行围堰的改造,这样就加大了工程的成本,同时也加大了施工的工期,给

施工的进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围
堰施工完成后,在降水过程中,止水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在基坑开挖的过程

中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封堵漏水的围堰部位,严重妨
碍了内部的主体结构施工。(3)钢板桩围堰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不满足承
载力的要求,这也是最重要的问题【231。若出现这种问题,在工程进展过程中,

围堰会由于承载力不足,被压扁或者坍塌,对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例
如:在湘黔复线铁路渠江大桥的施工过程中,二号桥墩的双壁钢板桩围堰由于

承载力足导致结构坍塌,最终这个桥墩只能作废,重新浇筑施工。
除此之外,双壁钢板桩围堰结构还受工程水文、地质、主体结构形式、施

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工程项目,围堰结构的设计内容都有所不同,施
工单位则是凭借工程经验进行结构的设计,此种设计方法不科学,甚至可能出
现危险的结构,由此产生的施工问题,对工程的进度和安全都非常不利。因此
如何有效的设计围堰结构,是迫切需要处理的工程问题。吴建军等【24J在淮海特
大桥的施工过程中,对钢板桩围堰结构因设计问题所造成的工程问题给出了合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的解释,并根据工程的现状给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Benmebarek[25]通过

数值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流固藕合数值模型,运用软件特有的有限差分法进
行计算分析,针对稳态渗流条件对钢板桩围堰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较全面的

探讨,并分析了水头损失对失稳机制变化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双壁钢板
桩围堰进行数值分析以及有限元优化,对围堰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结构的
性能进行分析判断,以此为工程提供可靠的施工依据,同时,也为今后类似的

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

1.5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以某通道为工程背景,该工程是建于湖中的地下隧道,仅位于湖底的
隧道便长达7公里多,这种施工方法在国内也是罕见的,施工难度大、工程质

量要求高。在施工过程中双壁钢板桩围堰的围护作用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
要因素,本文围绕项目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差分软件模拟分析等研究手
段,概述了工程的设计内容和施工工艺,并依据实际的工程内容建立FLAC 3D

数值模型对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
(1)以项目背景为依托,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和钢板桩围堰的选型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纵断面建立数值模型。根据实际的施-r_Jl顷序,以及地下
水位的变化情况和基坑分步开挖对围堰的影响,确立了不同的工况并建立计算

模型。
(2)系统分析了在围堰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系统阐释了在岩土力

学中土体的非线性本构关系,以及对于土体普遍使用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确立
了适用于本文的研究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3)介绍了适用于岩土分析的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根据实际施工工况,

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施工步骤下钢板桩的稳定性能,结合实际工程论证了模型建
立和参数赋值方面的合理性。

(4)结合工程实际,分析了基坑开挖、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条件以及周围
环境因素对围堰结构的影响,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其中重要的因素给出定量的

分析,阐释了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围堰变形和基坑沉降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地下
工程的施工和设计提供依据。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钢板桩围堰的设计

2.1工程概况

2.1.1工程内容

工程规划北起二环线红庙立交与二环线水东段对接,南止于喻家湖路喻家
山北路道口,全长约9.86公里。除两端局部段采取高架和地面方式外,全线基
本采取隧道建设方式,其中穿东湖隧道段全长约6.88公里,团山隧道段长约
1.22公里,地面段长约0.70公里,高架段长约1.06公里。工程区位图如图2-1
所示:

图2—1工程区位图

工程采取高架方式从红庙立交引出后,以高架方式从九女墩北侧穿越后落
地,高架落地后直接以隧道方式下穿,穿越东湖湖底,线路以隧道方式穿越东
湖湖底后,线路前行至疑海沙滩浴场后,在该处人工形成一座湖心岛,为提高隧

1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运行的安全性,结合湖心岛的建设设置两对应急匝道出地面至湖心岛;隧道
过湖心岛后向东南方向继续穿越东湖,湖底隧道到达磨山景区后紧邻东湖东路
西侧前行。隧道下穿东湖东路后从梅园景区和磨山景区之间通过,隧道继续沿

团山路前行,过鲁磨路后出地面,为实现地下通道与鲁磨路之间的联系,在鲁
磨路团山路道口北侧设置一对进出主线隧道匝道,保证鲁磨路与通道之间的联
系;隧道出地面后,以地面方式前行一段距离后,再次以隧道方式下穿团山,
穿越团山后隧道出地面,与喻家湖路进行对接。线路向南继续前行与光谷大道
进行对接,按城建计划安排,光谷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进行单列。规划通道采

取全线隧道+地面建设方式,设置3对进出隧道匝道(其中两对为应急匝道),
匝道出入口平均间距约1.72公里;全线为双向6车道,主要为过境交通流服务。
规划道路整体线形较优,红线宽60米,最小平曲线半径为400米。路口最小红
线转弯半径R=IO米,缘石转弯最小半径为10米,平面规划采用北京坐标系对
道路系统定位,结合交通组织和断面布置,对道口进行渠化处理。

本工程为武汉市重点工程,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
工程总工期计划约为26个月。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以及施工方法

图2—2湖中段围堰平面分布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项目背景依托I标段的工程内容,此标段包括北岸段、围堰i区段、
围堰2区段、及围堰3区段。此标段湖底隧道段全长2400m,均采用围堰明挖
法施工。主体结构为C40P8钢筋砼两孔闭合框架,单跨13.35m,净高6.9m。横
断面形式如表2-1所示。
表2—1主体结构横断面

名称 长度 横面图 主体结构



湖 C40P8钢筋
I; 囊≥魏篝耩
。。鬻淤 彩誉:≯瀵__’袈鼍
底 洛 0;蔷;函;国 盘。 |一妊矗蕊茹涵’聂 砼两孔闭合
。 2400£l
¨ 釜。
暗 i;框架,单跨


『l罾A鹪
I- 孓j嗣鼠■_l=j .函璺::翟,I
缚l
13.35m,净

I√’、
l l I’—V…-“
高R qm

鼠 ‘嚣 联 ‘搬 翰

2.1.2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I标段场地位于东湖湖区及东湖西北部湖滨地带,东湖最高控制水位

19.68m,最低控制水位19.18m,多年平均水位为19.61m,东湖湖盆北浅南深,
平均水深2.18m。东湖是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由北面的青山港经武丰闸流

入长江。该段部分隧道长约2400m,线路水域部分总体表现为自北向东南,水
底标高一般在14.91~18.71m之间变化。场地地貌单元属长江Ⅲ级阶地。
工程位于淮阳山字型弧顶西翼与鄂东南华夏系构造复合部位,也处于反接
在山字型构造上的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区内地壳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
应力的作用,致使古生界及早三叠系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褶皱,

以及与之配套的压性、扭性和张性断层。根据《施工图设计第一分册:围堰工
程》拟建通道一标段场地地层按成因年代及岩性的不同自上而下可为四个不同

的单元层,各单元层按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又可分为若干亚层。双壁钢
板桩所在的各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表等如表2-2所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明:以碎石土为主,夹有粗砾砂,含量分布不均匀,局部富集,碎石一般粒

径0.5~6.Ocm,最大粒径超过钻具直径,含量约50%,-一55%,磨圆度一般,以次

菱角为主,碎石主要矿物质成分为石英。粘性土含量约15%~25%,局部富集,
呈硬塑,含铁锰质结核,本场区该层自北向南有逐渐渐灭的趋势,且有自北向
南粘性土含量增多,碎石含量减少的趋势。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可分为上层滞水、弱承压水、
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1)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沿线陆地填土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及周边居民生活用
水渗透垂直下渗补给,无统一自由水面,水位及水量随大气降水及生活排水量

的大小而波动,陆地上孔中的上层滞水水位在0.9~2.im,相当于1956黄河高
程19.70~19.93m。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弱承压水
弱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2层含粉质粘土碎石层中,承压型弱,水量较小,

对工程影响不大。
3)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K-E粉砂质泥岩、志留系的砂岩、粉砂质泥岩裂隙

中,总体来说水量不大,对工程影响基本无影响。
根据勘察报告,本场区及附近无污染源,环境类型为II类,东湖水对混凝

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在无水土污染源地区可不判定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2.2围堰结构的设计内容

2.2.1围堰结构设计标准

围堰结构的设计标准入下:

(1)荷载标准:围堰项部施工车辆及人群活荷载:20kN/m2;

(2)围堰工程导流建筑物级别:4级;
(3)围堰工程导流建筑物使用年限:1.5"-'3年;
(4)土石结构围堰施工期临时度汛洪水重现期:20年;
(5)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21.04m;

(6)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9;按
7度采取抗震措施;

(7)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2.2.2围堰结构设计概况

根据当地的水文观测资料,湖中最高控制水位20.35m,20年一遇设计洪水

水位21.04m。围堰主体填土标高设计值为20.50m,设计考虑安全加高0.5m及
O.42m浪高,迎水面钢板桩项标高为22.00m,钢板桩围堰背水面钢板桩项标高

为21.00m。钢板桩距隧道结构外边线的距离为20,、,50m之间,钢板桩围堰净宽
7m,外轮廓线之间的距离为8m,堰体采用粘性土填筑,如图2—3和图2—4所示。

钢板桩采用拉森IV型钢板桩,由于在不同的桩号处,地质条件差异较大,所采
用的钢板桩长度有12m、15m及18m三种,相邻的钢板桩相互咬合紧密连接。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ⅢI
曼糸位与馥牡沿掸蓐伺l善tN_-肆-・
麟鼢 枷
醐捌晦l
幽’
黼 柏 谚辫黪镱熟辫湖㈣+醪 黪麟骥熬磺嗣黼
-孵■‘ 嬲戤挣 I
一 一丑^■工
蝴蛐幽 量蜷 置^■工■I. -

、.
处 。翻豳 ./

l脚 嘲
趔l趟
柚 埘

I护蕾将

图2-3单边围堰横断面图
,棚● I m1

啦- 岬】-
岬‘ ——

t●_ 拍 F%鞭簧;翌野第≯、!F『 -w孵尊骶黑' …


拥 ¨■翻
一 一 鼯 邺趟 ■立芷
—^■工1 鼢,

翻煳

L /、I

髓 慵 1删 埘

_¨膏 —t2m—嘣Utt 型

2.3.1围堰结构施工工艺流程

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流程:测量放样一设置防污染围挡一钢板桩插打一铺设

土工布及纵、横向连接一堰芯填筑一子围堰施工一围堰验收一堰内抽水一围堰
钢板桩拆除。
测量放样,根据给定的控制点,用GPS放出围堰中心线,在湖中用木桩定
出围堰中心桩及围堰宽度控制桩,间距lO,--20m。
设置防污染围挡,在距离围堰迎水面外侧50m处设置防污染围挡,该围挡

采用不透水土工布,防止清淤挖土时激起的浑浊泥土或油污染对附近湖区水域
造成污染。施工时先把土工布绑扎在原木上,原木间距为1.5m,直径约为10cm,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后将原木插入水中,用振动锤锤击打入。
钢板桩插打,(1)安装导架。在工程中,为了使钢板桩可以按照设计的要

求打入土中,需要保证其保持一个合理的姿态,这就需要一个强度较高的装置
将钢板桩固定,这个坚固的导架也称为施工围檩。(2)钢板桩接长。由于施工
所需钢板桩长度为18m,考虑运输条件,采用9m长钢板桩接长,即将钢板桩按
长度配长,保证每根钢板桩只有一道接缝。钢板桩在筲箕湖码头岸边处的拼装

场地上接长,先搭设拼装台座,将待接端头进行坡口处理,为了减小焊接变形,
施焊前必须用压板将钢板桩定位,用坚固夹具夹平,保证两根钢板桩腹板在同
一水平面并固定在牢固台座上。焊接时,采用二氧化碳气弧焊,先对焊磨平,
再焊接加固板。钢板桩接长焊接完成后,用一块长约2m的钢板桩分别从两侧锁
口穿过,检查锁口是否在同一直线及锁口内是否存在焊渣等障碍物。内面打底
焊缝(打底用普通焊条)一外面打底焊缝一内面主焊缝第一层一外面主焊缝第
1层一内面第2、3层一外面第2、3层一内面退火焊道及两侧焊缝一外面退火

焊道及两侧焊缝。(3)钢板桩的起插及过程控制。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按设

计桩位,在水上施工平台利用拉森钢板桩打桩机将钢板桩逐片连续打入地基,
打桩机为50T履带吊加DJ-90振动锤组合施工,可打9-20m各类钢板桩。按照
钢板桩围堰结构图,迎水面桩顶高程按22.0m控制,背水面钢板桩顶高程按
21.0m控制,同侧钢板桩顶上口应基本平齐,如图2—5所示。

图2-5钢板桩施工图
铺设土工布及纵、横向连接,铺设土工布在双排板桩围起的围笼内,迎水
面钢板桩内侧铺设防渗复合土工膜止水。用人工将土工袋缓缓送到淤泥底,并
预留淤泥厚度的一段土工膜,使土工膜紧密与钢板桩贴紧。两侧拉森桩之间顶

部以下1m设置一道拉杆(中28@800mm)进行横向拉结,外侧采用[28b普通槽钢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腰梁,拉杆处钢板桩和腰梁需打孔,拉杆与腰梁之间采用“L”或“T”字型连

接焊接。
堰芯填筑,堰芯填筑由围堰起点向终点顺序流水推进。围堰填筑前先清除
堰内湖底乱石、腐物、树根等杂物,以免影响土工布的安装及堰底起夹层,影
响截水质量。施工过程采用“先外后内”、交叉前进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每次
施工6m长。先施工外侧拉森钢板桩,超前内侧钢板桩约6m,这样填土时淤泥

便会挤向内侧,不会影响堰外湖底标高。
围堰拆除及拔桩,体结构施工完成后,破除并清理堰内施工便道,将施工
产生的垃圾、废物等全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围堰拆除。围堰拆除前,在围堰
内部先开挖8m宽,5Ⅲ深的基坑(尺寸与拉森钢板桩围堰一致),如图2—6所示。
基坑边线距围堰边线之间的间距为5m。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围堰拆除。围堰拆
除与围堰填筑施工的顺序相反,拆除前先将粘土防渗体进行挖除,挖掘机停在

操作平台上进行作业,要确保将围堰内的粘土全部清除干净。由于是在水下清
除粘土,施工过程中,会对土体进行扰动,一次不可能清除干净,拟计划分2—3

次进行清除,经水务等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开始钢板桩的拔除工作。围堰拆
除前,先将围堰内灌水,使内外水压平衡,使板桩挤压力消失。

图2-6基坑回填示意图

2.3.2排水及清淤

基坑排水分为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主要是抽排基坑明水,经
常性排水包括围堰渗水、地表雨水、生活污水等。在围堰挡水后,在基坑四周

填筑一条土石子围堰,子围堰采用粘土心墙进行防渗(采用抽槽法施工),采用
挤压法将箱涵施工区的淤泥挤开。基坑初期排水采用10台22kw的泥浆泵进行
抽排,结束后,在基坑四周填筑子围堰,形成一条集排水沟。在靠近围堰侧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置集水坑一个,集水坑为20.0m×10.0m×2.0m,配备5台22kw的泥浆泵排水,

另外备用3台15kw泥浆泵。围堰内抽水必须严格控制降水速度,水位下降速度
限制在0.3m/天左右,以防止围堰及两侧边坡因排水速度过快而产生坍塌。抽

水过程中对围堰进行沉降位移监测,同时根据围堰及两侧边坡坡面渗水、稳定
情况,及时调整抽排能力,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减慢抽水速度等措施,做好维护
工作,确保安全。围堰结构的堰芯部位在打完钢板桩之后,不抽水清淤,直接
填筑土芯,靠土自身的重力效果将淤泥从钢板桩上的孔洞内挤出。

2.4本章小结

本章以某通道为项目背景,分析了双壁钢板桩围堰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
内容,概述了围堰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确定了

工程的施工情况、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续的双壁钢板桩稳定性分析亦
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值模型的建立、计算工况的分类、土体参数的选定,
严格按照实际的工程内容进行。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围堰及基坑安全性分析

3.1土体本构模型理论

3.1.1土体非线性本构关系

土体为岩石风化而成的散碎矿物颗粒的集合体,它由气相、液相和固相组

成。在土体的形成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的受到风化、搬运、沉积、固结和地壳
运动的影响,其应力应变曲线十分复杂,并且与诸多因素有关。土体的应力应
变特性主要是非线性、弹塑性和剪胀性,主要影响因素是应力水平、应力路径
和应力历史。由于土体是由散碎的固体颗粒组成的,它的宏观变形主要不是土

体自身的变化,而是土体的相互错动,位置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
由相同应力增量引起的应变增量就不会相同,亦即表现出非线性。土体是一种
极为复杂的复合体,由于其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当作为结构的持力层时,受力
行为常因受到各相介质的组成、类别以及分布的不同等因素显得尤为复杂【2 6|。
近几十年,国内外大量学者对于土体的受力性态的表述做了很多实验和理论的

研究。

£、r 召 土 L。ct


,.、、<。,。.一...... E2E3
飞 ∥囊N
-IJ.k上

图3-1土的典型试验曲线

描述土体介质应力、应变关系的实验曲线如图3—1所示【271,其中实线表示

密实沙土或者超固结粘土,虚线表示松砂或正常固结粘土。可以看出,正常固
结粘土和松砂的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应力随应变增加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下降,最后也趋于稳定。在塑性理论中,前者称为应变硬化,后者成为应变

软化。应变软化其实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常伴随着应变的局部化一剪切带的
出现,其应力应变曲线对一些影响因素比较敏感。而且其应力应变关系不成单
值函数关系,所以反映土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一般形式比较复杂,也很难准
确反映这一应力应变特点;此外反映应变软化的数值计算方法也有较大的困难。
为了模拟实验曲线,自1963以来,Roscoe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已有200

多种土体本构模型的表述,大致可以分为弹性模型、弹塑性和粘弹塑性模型三
模型。一般来说,模型越复杂便可以更好的模拟实际土体的变形行为,模型参
数的缺乏和一些参数值难以确定是对土体模型的限制,而简单的模型考虑的因
素又是不全面的,但其参数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便于开展对实际工程问题的
研究。土体的基本变形特性之一便是应力和应变的非线性,在弹性理论的范畴

内有两种模型可以说明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即:割线模型和切线模型。割线模型
描述的是材料的应力应变全量的关系,切线模型则是在增量应力应变关系的基

础之上建立的。在经典的力学中,也就是在太沙基建立土力学科之前,塑性理
论便在土力学中得到发展。但这些理论主要是刚塑性理论和弹性一理想塑性理
论,前者的观点是在达到屈服之前不考虑土体的变形,土体达到屈服之后其变

形便会无限变大,而后者认为土体应力在达到屈服之前是线弹性的,在屈服之
后则是理想塑性。伴随着土体本构关系模型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现代土力学中
增量弹塑性理论模型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种模型中,不能将土体的弹性阶段
和塑性阶段断然分开,土体的破坏只能是这种应力变形的最后阶段。这种模型
是基于土体的总的应变和土体应变增量包括能够恢复的弹性变形以及不能够恢
复的塑性变形的假定的基础之上。
基坑工程的开挖,土体常常处于弹塑性状态,所以本文对土体的行为是由

弹塑性模型模拟。土体的应力一应变关系极为复杂,同时还具有应变硬化软化,
因而使得土体的本构关系更为复杂【281。一种土体的本构模型只能表现土体的某
些性质,想要找出一种准确、全面的数值模型是十分困难的。土体在外力作用
下不仅可以产生弹性变形,同时还伴随着不可恢复的塑型变形,所以用简单的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模拟土体的特性并不完善,本文采用弹塑性模型模拟土
体更接近实际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2土体弹塑性本构关系

对于结构性很强的原状土,如很硬的粘土,可能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它

的变形几乎是“弹性"的,只有到一定的应力水平时,才会产生塑性变形。一
般土在加载过程中弹性和塑性变形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没有明显的屈服点,所

以亦称为弹塑性材料。在加载后卸载到原应力状态时,土一般不会恢复到原来
的应变状态,其中有一部分是可恢复的,部分应变是不可回复的塑性变形,并
且后者往往占很大的比例。众所周知,塑性的本构关系理论大体可以分为增量
理论和全量理论。增量理论又可以叫做流动理论,它表述了材料在塑性状态时,

应力一应变的增量之间的关系。全量理论则表述了材料在塑性状态时,应力一应
变之间的关系。全量理论只有在简单的加载情况下适用,而增量理论可以应用
于各种加载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土体本构关系的非线性考虑了塑性变形时,

运用增量理论是合理的。

对应于微小的应力增量p仃),相应的应变增量为协},它由弹性应变增量
伽。}和塑性应变增量协p}两部分组成,即
船)=协。}+协P} (3—1)

其中,弹性变形服从胡克定律:p盯)=[D]协。},其中[D]为弹性矩阵,将
其转换成为

协。}=[D】_1p盯) (3—2)

即弹性变形的应变一应力增量的关系呈线性关系,与材料所处的应力状态没
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于塑性应变的增量,不仅与应力增量{d仃}有关,应力状态
b}对其还有影响,根据流动规则‘291知

协J口)=钡㈢(3-3)
式中:Q一塑性势函数。
将式(3—2)和式(3—3)代入式(3—1),得

胁):[D】-・如)+以{罢}Luu j
(3_4)

若p}适合于下列一般准则,屈服将发生(式中H口是硬化参数):
缈(p)'也)=0 (3—5)

其中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口=Hkp) (3-6)

㈢r㈨瓷砰。 (3-7)

从式(3-6)有

斟㈨+塑aH JL掣a6p 7’胖。 J


(3-8)

有式(3-3)知

{筹)r如)+等{孑)7’{詈卜=。 c3删

一一atp j,怫aHaH可㈤
J l a万j
I a占P
(3-10)

抛:逝 (3-11)

矧3圳两边乘以去斟得
去{罢)r胁)=土A JL塑aa'lJr【Dt协)-以{罢)] c 3也,

将式(3-11)代入得

{鲁)r[D胁)一{害)r【D)(筹)以一彳砒=。(3-13)
整理得

2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竺}[D胁)
施: l翌!』= (3-14)

彳+斜[D蚓lOO"
㈨、{契}1[D胁)
㈨…[D恻塌筠
仔15)

整理得

防]=J p卜 [D订l掣OCr J{,l掣OO"jr[D】 妞} (3—16)

彳+斟【D嘲lOO"
甚L】

{do-)=1%l{如) (3—17)

式中的1%l即为弹塑性矩阵,是弹塑性材料最为普遍的应力应变公式。
在运用增量理论对土体材料的塑性状态进行分析时,需要假定一个适用的屈服
准则。在应力空间中,如果将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便可以形成一个分界面将
弹性和塑性区别开来,这个分界面便称作屈服面。用以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

表达式称为屈服准则,应力的函数表达式一般如式(3—18),两个常用于土体本
构模型的屈服准则有von Mises准则和Mohr—Coulomb准则。Mises准则主要应

用于金属材料,倘若应用于岩土材料会引起不可忽视的偏差,主要包括:①金
属材料的体积变化是弹性的,没有塑性的变化。②金属材料的屈服与静水压力
无关。因此本文选用Mohr—Coulomb准则作为土体的屈服。

厂h,J_0 (3一18)

3.2 FLAC 3D程序简介

根据工程背景和分析问题的特点,本文计算选用了FLAC 3D(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对双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钢板桩围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FLAC 3D运用的拉格朗日连续介质法是有限差
分法的一种,同时还采用了混合离散法和动态松弛法,这是与其他数值软件相
比的优势。有限差分法是微分方程和积分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方法,基本思想是

用由有限个离散的点组成的网格来代替连续的定解区域,将这些离散点称作网
格的节点。把连续定解区域上的连续变量的函数用在网格上定义的离散变量函

数来近似,把原方程和定解条件中的微商用差商来近似,积分用积分和来近似。
于是原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就近似的代之以代数方程组,即有限差分方程组,

求解这个方程组便可以得到原问题在离散点上的近似解。然后再运用插值的方
法就可以从离散解得到定解问题在整个区域上的近似解。

岩土本构关系是经过岩石测试实验,得出土的弹塑性应力一应变关系曲线,
在此基础上加上岩土塑性理论的一些必要的辅助假设,将这些实验结果对复杂
应力状态下的土体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应力和应变关系的一般数学表达式,

即是岩土本构模型。由于岩土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力学性质的差异,本构模型并
没有一个统一的力学响应特性,所以在计算岩土工程岩土时开发了多种本构模

型3们。FLAC 3D中内置了多种本构模型,保证了在结构计算过程中不会出现太
大的误差,也保证了工程分析的需要。其中,适用于塑性模型的摩尔一库伦模型
是FLAC 3D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本构模型,适用于在剪切应力屈服,但剪切应力

仅依赖于最大、最小主应力,然而第二主应力没有对屈服产生任何影响。本构

模型是一种对岩土材料力学性质的经验描述,是负载条件下岩土的应力一应变关
系的表达,因此,数值模拟的一个关键步骤是本构模型的选择。当数值模拟分
析具体工程时,需考虑两点:已知的工程材料力学特性和本构模型适用的范围。
只有选择的本构模型与材料的力学特性契合度较高时,这样计算的结果才是合
理的,各种本构模型特性见表3—1。
FLAC 3D主要有两种输入模式,即人机交互式(即用键盘来控制软件的操

作)和命令驱动模式(用命令流来控制软件的运行)。以命令驱动模式最为常用,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在分析时对于简单的问题考虑的过于复杂,但

是对于大型的工程问题,由于需要多次修改参数进行调试,这种方式便是最有
效的。FLAC软件是针对岩土力学专门开发研究的,可以模拟多种结构形式,而
且是一个开放的平系统,学者采用命令驱动模式对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时,通过对结构模型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设置,以及参数的调整可以深刻的了

解分析的流程和对结构性态的认知。FLAC 3D特有的FISH语言可以定义新的材
料本构模型,以满足工程中特殊情况的需要。此外,用户可以在数值试验中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定特定的边界条件,自动进行参数分析,可以提取计算过程中的节点和单元的
参数,比如坐标、位移、速度、应力、应变等。

表3-1 FLAC 3D基本的本构模型

3.3通道分步施工数值模型的建立

3.3.1计算工况的选取

工程规划北起二环线红庙立交与二环线水东段对接,南止于喻家湖路喻家
山北路道口,全长约9.86公里,除两端局部段采取高架和地面方式外,全线基
本采取隧道建设方式,其中穿东湖隧道段全长约6.88公里。在东湖中的隧道施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是暗埋结构,采用钢板桩围堰明挖法施工。
通道工程的工程内容和工程地质条件在2.1节已经详细叙述,该项目的工

程巨大,如果将湖中隧道段的长度按实际的情况进行建模计算,工程量极大,
分析的重点也不突出。由于整体的工程结构形式比较规则、一致,且地下水位
和土层的不同对结构的影响显著,因此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和钢板桩围堰的

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特点,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计算,两个位置的地
质剖面图如图3-2所示。

永面辅:19.71
——墅扩—j——
需前

0‘ 1—4 一

强风化格砂质泥岩 三
S 10a一1 三
刀.oo(一10.39卜—————要

S 10a-2 三
.=

图3—2两个点位的地质剖面图

湖中隧道段施工工序为:水上打设钢板桩(同时进行不排水清淤)一堰芯
填土一围堰内抽水一围护结构施工、挖土一隧道主体结构施工一回填覆土一拔
钢板桩一围堰填土清除湖面恢复,工序流程如图3-3所示。由上可知在工程的
施工过程中,对围堰的内的排水、清淤、降水,都会对围堰堰芯内的地下水位
造成明显的影响。此外,基坑的开挖,围堰一侧土体的减少,势必会对围堰的

受力状态产生作用。因此,根据主体结构的施工工序,将一个点位的数值模型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四种工况进行计算。此外,钢筋拉杆承受了钢板桩围堰上部的荷载,它与钢
板桩的连接是否可靠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所以补充验算钢筋拉杆和钢板桩的
连接,取在围堰结构受荷最大的地方。

、—一一一—云r\一
(塔H圈蕞怠工,湖雇着淤.拮撂圈堰内潮水)
L————磊≯—~—√
C挺煞基鑫垫最.底=匾、下舒嬲墙防木殛钢筋迁瓷最)

—————磊丁—~~_/ L————磊丁~—~一j
C婿平.支护】眭、止木帷幂、中立挂燕工) (拆球第二道支津,蓖工上舒侧凄、厦扳防水汪锅筋毪浇;D

基坑M
终基填西)
L————矗厂~√L————矿—J
E至下逐屠并耗舡各童立津.甚问疆跫,开挖割最 拆簿第—道支捧盈中立柱.莲是穿宴国填土.恢复潮雇面:拆蘸蛤时嚣堰.恢复湖面
永面

图3-3施工工序图

(1)工况一,围堰堰芯填筑土芯完成以后,且围堰内侧没有抽水和清淤之
前,此时可近似认为围堰内、外侧,以及堰芯内水位线是相同的,即初始水位
线,如图3-4所示。

(2)工况二,对围堰内侧进行抽水、清淤以后,此时围堰内、外侧,以及
围堰堰芯内水位线发生了变化,而且基坑内淤泥层清除之后,下部土体受力随

之改变,如图3—5所示。
(3)工况三,对主体结构进行基坑的开挖和通道施工时,为保证施工的作

业面,会采用降水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这样使围堰内、外侧,以及围堰堰芯
内水位线进一步发生变化,如图3—6所示。
(4)工况四,在主体结构完工以后,根据工程的要求在基坑内靠近钢板桩
的位置开挖宽8m、深5m基坑,这样会对钢板桩围堰的受力状态产生变化,如
图3-7所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4工况一示意图 图3-5工况二示意图

图3-6工况三示意图 图3—7工况四示意图

3.3.2几何模型

根据背景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值模型,在实际建模过程中运用FLAC建
模较为麻烦,故选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其几何模型,建立的模型较为直观,
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再将在ANSYS中画好网格后的节点和单元信息导入到FLAC
中,然后对模型中的各种单元进行材料参数的调整和模型的细化。在ANSYS中
采用实体solidl85单元模拟土体,土体的几何模型沿围堰横向取为198m,沿
围堰纵向取为20m,深度为50m。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土体的开挖顺序对结构的
受力影响很大,为了更好的模拟实际的情况,需要对土体进行分层处理,用以
描述不同的开挖顺序。在建模过程中,对土体的分层处理严格按照所测点位土
体的实际地质条件,如图3—8所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8 ANSYS中的模型图

将ANSYS模型的节点和单元信息导入到FLAC中,随后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确
定材料参数,在FLAC中的模型如图3—9所示。在计算中由于土体需要考虑其弹
塑性本构关系,综合考虑采用计算效率最高的摩尔一库伦模型,它是岩土力学通
用的模型。对于其他的模型需要更多的内存和计算时间,该模型采用的是拉伸
破坏准则,这个准则定义了一个区别于抗剪强度的抗拉强度,还有一个和拉伸

破坏相关的流动法则。钢板桩的受力比较特殊,需考虑与土体的切向作用,通
过建立简单模型,并对几种采用不同单元的模型对比分析,综合考虑采用衬砌
单元来模拟,这种单元可以抵抗剪力以及弯矩荷载,它模拟的衬砌结构包括多
个和土体单元相连的初衬构件单元组成,它不但可以承受主方向的拉压应力,
而且能够模拟管片与土体之间的分离以及分离后的重新接触,另外它还能模拟
管片与土体的相互摩擦作用。对拉结钢筋采用锚索单元模拟,锚索构件是弹塑
性材料,有受拉、压中屈服,但是不能承受弯矩。一个锚索构件假设为两个节

点之间有相同的横截面和材料参数的直线段,任意的曲线都可以有多个锚索构
件组合而成,锚索与周围岩土的接触具有粘结特性和自然摩擦,其受力特征和
实际中的拉结钢筋相似。

2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9 FLAC中的模型图

实际工程中,在两侧拉森桩之间顶部以下lm设置一道拉杆(①28@800mm)
进行横向拉结,外侧采用[28b普通槽钢腰梁,拉杆处钢板桩和腰梁需打孔,拉
杆与腰梁之间采用“L”或“T”字型连接焊接。由于钢板桩的几何形状较复杂,
在计算中对模型进行简化,采用等效刚度的原则将钢板桩化简化为矩形桩。在
主体通道开挖之前,在通道基坑的周围每隔1m设置一根直径为0.8m的钻孔灌
注桩的围护结构,考虑到桩的间距很小,也将其按等效刚度原则等效为一个矩
形截面的衬砌单元。

3.3.3网格划分与初始条件

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所着重关注的问题、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在网

格划分时将开挖土体周围的网格划分的较密而远处的土体划分的较疏。在较密
处的单元尺寸设为X方向为0.8m,y方向为2m,Z方向为lm,这样的划分也可

以和后来的锚索单元的节点相对应。由于土体有着天然沉降,故在模型正式进
行工况计算时先假定土体为线弹性材料,将自重下计算的土体应力作为初应力

场,而在工况计算时将位移清零,以此模拟土体的初始条件。钢板桩的初始荷

载主要是考虑了空隙水压力,分别加在迎水面钢板桩与背水面钢板桩上,在后
面的工况计算中,随着施工进度的开展,考虑到水位线的变化分别对各工况水

压力的影响,对加在钢板桩上的荷载做相应的调整。结构的边界条件为底部三
个方向的位移都约束,四周只约束法向的位移。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钢板桩围堰模拟分析

3.4.1钢板桩模拟分析

钢板桩围堰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其应力和位移也

在不断的变化。钢板桩主要受到土体的挤压力和竖向的摩擦阻力,在钢板桩上
提取了部分点位描述其应力变化,图3一10和图3-13分别为第一个点位处钢板
桩的法向和切向应力图。图3-14至图3-17为第二个点处钢板桩的法向和切向
应力图。本文用衬砌结构单元模拟钢板桩,在衬砌结构单元上提取的法向和切
向应力是构件节点处耦合弹簧的应力量。

日0



一3

趔一6

-9

图3-10背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图3-11迎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三工况一 E型工况一

爰bl/R型 2


3 6 9 12 15 3 6 9 12

点位号 点位号

图3—12背水面钢板桩切向应力图 图3-13迎水面钢板桩切向应力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10


o O

<5

R 6

型 mnbL/R过

-5


3 6 9 12 15 18 3 6 9 12 15

点位号 点位号

图3—14背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图3—15迎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80

60




3 \40


∞P。【/R堪 毯20

0 0
3 6 9 12 15 18

点位号

图3-16背水面钢板桩切向应力图 图3—17迎水面钢板桩切向应力图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见,在第一个点处,钢板桩的法向应力在各个工况下
变化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6点位置(钢板桩桩身与土体的交界处)应力
值有一个突变。钢板桩切向应力从上至下大致呈抛物线形,在两端的应力值偏
小,中部的应力值较大,说明了中部土体和钢板桩的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在第
二个点位处,钢板桩的法向应力变化趋势和一点相似,在12点位置(钢板桩桩
身与土体的交界处)应力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应力的水平较一点大了近一
倍。钢板桩切向应力变化平稳,在钢板桩的底部应力值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第

二个点处,其地质条件较上一点差,而且淤泥层厚度远大于第一个点,造成钢
板桩的埋置深度较第一点浅,所以其应力状态相对第一点处大很多。通过对比

计算数据可知,在钢板桩与土体交界的位置其法向应力会发生一个突变,在此

处土体和钢板桩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切向应力大体上是中部较大,两端的应力
值较小。

图3-18至图3-21给出了钢板桩在工况三时的应力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钢板桩的变化规律与上面根据提取的数据分析的结果是相同的,法向应力在钢

板桩桩身与土体的交界处有一个突变,其他部位应力值变化不大。切向应力变
化整体变化较小,应力值大体都在0.1MPa以内,在钢板桩底部个别部位应力较
大。

图3—18第一个点处钢板桩切向应力云图

图3.19第一个点处钢板桩法向应力云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20第二个点处钢板桩切向应力云图

图3.21第二个点处钢板桩法向应力云图

为了观察钢板桩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征,分别在迎水面和背水面的钢板
桩上从顶部至底部取了部分点,提取了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值。图3—22至图

3—25给出了迎水面和背水面钢板桩的位移曲线图,其中图3-22和图3—23是在
第一个点处不同工况下的位移曲线图,图3-24和图3-25是在第二个点处不同
工况下的位移曲线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二习工况一 董目工况一
20 35

28
15

{10 \
垂21

漤14
簿5

g g 7

_5

图3-22迎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图3—23背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27
80

18 64

舂 9
5鹅

泠0 簿32

塑 t爿
-9 16

—18 0

2 4 6

点位号

图3-24迎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图3-25背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有上面的图表可知在第一个点处,两侧的钢板桩整体是向Y轴的正向移动,

但其整体的位移值较小。迎水面的钢板桩位移峰值在15ram,且从上到下变化不
大,背水面钢板桩位移峰值在32ram,从上到下变化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钢
板桩嵌固的位置,钢板桩的位移有突变。在第二个点处,钢板的整体位移趋势
也是往Y轴的正向移动,由于在这个位置处淤泥有6.1m深,基坑开挖后造成钢
板桩的嵌固深度降低,位移偏大且变化较大。这是由于基坑的开挖,使-tt,J的

钢板桩支撑条件减弱,而且两侧的水面荷载也不同,这种荷载的变化推着钢板
桩向一侧运动。从图中两个点处的位移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钢板桩的位移变形
不仅有剪切变形,还伴随有弯曲变形。有钢板桩的位移图知,结构最危险的状
况在第二个点处的工况四,钢板桩的位移达到了750mm,位于背水面钢板桩嵌
入土体的位置,在工程施工中应该采取局部的支护措施约束其位移。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2土体模拟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内的土体不断被挖掉,地下水位的改变以及土体自身的
受力状态都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土体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计算

结果中在靠近钢板桩的位置自上而下提取一定间距土的应力值,图3-26和图
3—27是堰芯内靠近迎水面一侧钢板桩的土体应力图,图3-28和图3-29堰芯内
靠近背水面一侧钢板桩的土体应力图,图3-30和图3-31基坑内靠近背水面一
侧钢板桩的土体应力图。

_5
一15

—4 —12

∞ 四

。Q-一3 P-9
呈 2
\ \
一2 一6
R R

趔一1 毯一3

0 0

0 2 4 6

点位号

图3—26第一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图3—27第二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他 —15


—12

吨 ∞

bO-_9
o <

∞n。。l/R _ R一6

谢 倒一3

O 0

0 2 4 6

点位号

图3—28第一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图3—29第二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自工况一

一16

m一12

呻 P




日n。。<R趔 ≈ 毯一


2 4 6

点位号

图3-30第一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图3—31第二个点位处Y向应力图

由上面的图可见,在第一个点处,土体的Y向应力整体是上升的趋势,即

越靠近底部土体Y向的应力越大,在嵌固位置附近应力值有所下降,土体应力
值最大为0.15MPa,在第二个点处,土体的应力值在嵌固位置附近有一个较大
的下降。为了进一步说明土体的应力状态,提取了结构各个工况下的塑性状态

云图,如图3-32至图3-35所示。选取的位置为第二个点处,此处水深3.1m,
淤泥层厚度6.1m,在施工过程中近似可认为上部9m多的钢板桩是悬臂的,钢

板桩的嵌固深度却不深。从图中可以看出上层的淤泥土以及下层的部分土体已
经发生了剪切破坏或者拉伸破坏,承载能力极大的削弱,对钢板桩的约束作用
很小,造成土体的应变增大,钢板桩的位移增加。

图3—32工况一土体塑性状态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33工况二土体塑性状态

图3—34工况三土体塑性状态

3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35工况四土体塑性状态

综上可见,围堰结构土体整体有向Y轴正向移动的趋势,与初期分析的结
构预计状态相同。在第一个点处,围堰结构整体工作状态良好,土体的位移峰
值较小,应力状态趋于安全,在工程施工中是安全的。但是在第二个点处,由
于选取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此处有3.1m的水和6.1m的淤泥。淤泥的承载力
几乎为零,且基坑内清淤之后围堰结构钢板桩的嵌固深度较浅,导致围堰结构
左右两侧的受力状态有很大的差异,整个结构沿着Y轴的正向偏移。并且有一
些土体达到了塑性状态,在工程施工中应当引起注意。

3.4.3内支撑受力分析

在围堰结构中,运用内支撑体系增大结构的平面外刚度是支护结构常用的
一种措施,此外钢板桩围堰结构体系的底部嵌固在土层中,上部除了拉结钢筋
没有其他的支撑体系,因此拉结钢筋的工作状态将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分析中对拉结钢筋进行局部分析,提取了拉结钢筋在
各个工况下的应力峰值,如图3-36所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E弓第一点处

120

叠90

式60


30


2 3

工况号

图3.36拉结钢筋应力峰值图

拉结钢筋主要的作用是将两片钢板桩连接成一个整体,提高整体的刚度以
约束围堰的位移。从上图可见,在第一个点处,拉结钢筋的应力值较小,而且

变化平稳,可知此处钢板桩围堰结构整体变形一致、平稳,其最大值为35MPa,

小于其应力限值,钢筋偏于安全。在第二个点处,应力值有一个突变,达到
140MPa。拉结钢筋和钢板桩固定在一起,说明在此处,钢板桩对拉结钢筋的作
用突然变大,两侧的钢板桩有向相反方向移动的趋势。虽然其峰值没有达到钢
筋的应力屈服水平,但在实际工程应该引起注意,加强监测水平,必要时采取

其他的约束措施。

为了可以说明双壁钢板桩围堰结构体系中拉结钢筋在施工过程的作用,将
拉结钢筋去掉,其他参数不变,在第二个点处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与有拉结钢
筋的分析模型进行对比。图3—37和图3-38是结构在没有拉结钢筋状态下钢板
桩的位移峰值图。

E弓工况一
30 60

20 45

逞30

\10


簿15

J:4
’P 迥

10

~15

图3—37迎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图3-38背水面钢板桩Y向位移图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上面两图与图3—24和图3—25对比可知,钢板桩的整体变形特征与拉结
钢筋的有无没有关系,钢板桩的变形在剪切变形的同时伴随着弯曲变形。对于
迎水面钢板桩,拉结钢筋起到了限制其位移的作用,在拉结钢筋作用的位置钢
板桩的位移在各个工况下其峰值都有所减少。对于背水面的钢板桩,拉结钢筋
的约束作用使钢板桩的顶部位移在原点附近,有效的约束其作用位置的位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围堰结构中,支撑体系约束作用明显,但是这种约束
的作用仅在拉结钢筋作用的位置才能体现,在偏离拉结钢筋的位置,其作用效
果便很小了。在工程实际中,对于围堰结构中部位移较大的点,可以采取加设
拉结钢筋的措施,以减少其位移。
拉结钢筋的存在,不仅可以约束钢板桩的位移,对于其应力状态也会有影
响,在计算中,提取了不同工况下钢板桩从上到下不同点位的应力值,如图3-39
和图3-40所示。


二i工况一 二型工况一

∞ 5


∞l。。【/



趟 mP。l/R型 O


3 6 9 12 15 18

点位号

图3—39背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图3—40迎水面钢板桩法向应力图
将上图两图与图3-14和图3—15对比可知,在各个工况下,钢板桩的法向

应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峰值的大小都相似。但是在拉结钢筋作用的位置,钢板桩
的应力值有变化,在有拉结钢筋作用时,其应力值在在零点附近,去掉拉结钢
筋之后,应力值有稍微的浮动,在远离拉结钢筋的地方,应力值却变化很小。

可知,在工程中拉结钢筋的约束作用在与钢板桩的连接部位作用较明显,其他
位置的约束作用很小。

3.5基坑模拟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开挖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其中最直接的便是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周围土体的移动,随之发生基坑内土体的沉降或者其它变形,若是变形过大,
会对施工质量和主体结构的施工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基坑内土体的变形

应作为一个观测的重点。在计算分析中为了可以说明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基坑的
内的土体变形状况,在基坑内取了四个点位进行分析,分别取在基坑内靠近背

水面钢板桩的点、后期回填堰芯土体基坑的点、靠近通道的点、通道中间的点,
依次对应下图中的四个点位。图3—4l至图3—44是在第一个点处基坑内土体的

位移图,图3-45至图3-48是在第二个点处土体的位移图。
=1点
巨弓1点 35

30

30

25

24


重20 \18
\15 漤
漆 12

_爿10 逻
’_—


2 4

工况号

图3-41第一个点位处Y向位移 图3-42第一个点位处Z向相对位移

图3-43第一个点位处Y向位移云图

4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44第一个点位处Z向位移云图

由图3—4l和图3—42可见,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内土体不断的

挖走,随着基坑内降水地下水位也在不断降低,导致迎水面的钢板桩受到水荷
载大于内侧,引起基坑内土体整体向Y轴正向移动的趋势。此外,在施工过程

中基坑内土体的开挖,使下层土体有一个应力释放的过程,造成变形有隆起的
趋势。由图中的数据可知,在第一个点处,其最大的Y向位移为30mm,最大的

Z向相对位移为36ram,均发生在工况四时。图3-43和图3—44给出了在工况四
时,土体的Y向和Z向位移云图。在图中明显的看到围堰周围土体底部有一个

向Y轴正向滑动的趋势,Z向的土体沉降由上到下逐渐减少,与实际的情况相
符合。

0 2 4 0 2 4

工况号 工况号

图3—45第二个点位处Y向位移 图3—46第二个点位处Z向相对位移

4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3—47第二个点位处Y向位移云图

图3—48第二个点位处Z向位移云图

由图3—45和图3—46可见,在基坑的开挖过程中,土体在第二个点处,土
体整体有向Y轴正向移动的趋势,但是此处位移峰值较第一点处大许多,达到

600ram,并且基坑内土体隆起的变形也相对一点处大很多。在第二个点处,其地
质条件较差,有3.1m的水深,下面有6.1m深的淤泥,其承载能力很差。在抽
水清淤之后,使围堰钢板桩的桩身埋置深度降低,其位移必然变大,而且在基
坑内挖去了较深的土层,造成基坑内土体的回弹现象较第一点处严重。同第一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点处类似,土体的最大位移均发生在工况四,图3—47和图3—48为此时的土体

位移云图。

3.6本章小结

本章概述了岩土的本构模型,并对本文土体所采用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做了
详细的解释。以某通道工程为项目背景,运用岩土专用的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

建立与工程实际相同的数值模型,对围堰结构在实际施工过程的受力特性进行
了全面的分析,计算了结构体系在各个工况下的应力及位移反映,归纳结论如
下:

1)对钢板桩围堰结构的各个工况计算分析,提取了钢板桩的应力图和位移
峰值图,得到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切向应力和法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在第一个点

处结构的位移平稳,较安全,但是在第二个点处位移变化差异较大,峰值达到
600mm,在实际施工中应该引起注意。
2)分析了各个工况下的土体位移、钢板桩附近土体的应力以及基坑施工过
程甲土体的沉降。结构整体的土体位移向Y轴的正向移动,在第二个点处,结

构的位移变化以及基坑内土体的沉降变化都较大,且在工况计算中淤泥土层及
下部局部土体发生塑性破坏。

3)在局部分析中,提取了拉结钢筋的应力峰值,各个工况下其最大值并没
有超出其屈服应力,拉结钢筋的工作状态良好。此外建立没有拉结钢筋的模型,
计算结构的位移和应力变化。

4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结论及展望

4.1结论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各个城市人口数量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

城市交通压力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各个国家

和城市追逐的重点,运用有限差分软件进行地下空间的土体计算分析,是近些
年众多学者不懈努力的重点。如何有效的控制基坑的变形,使基坑工程施工既
安全又经济,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双壁钢板桩围堰结构是地下施工常用的支护方式,在工程中广泛使用,具

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以某通道工程为项目背景,运用有限差分软件
FLAC 3D对钢板桩围堰的强度、刚度、稳定进行计算分析,为工程的安全施工
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本文结合项目背景,针对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工程的技术难点,概述与工

程相适应的双壁钢板桩围堰设计以及施工工艺,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可靠的
平台。

2)本文运用用衬砌单元对钢板桩进行模拟计算,对计算数据对比分析论证
了其合理性,并介绍了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土体进行模拟的有效方法。
3)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地质条件,对项目分四种工况计算分析,对各个
工况下的围堰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强度、刚度、
稳定性等评判依据。对计算结果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构在正常施工过程中应力和

位移均处于安全水平,但个别位置较危险需引起注意。
4)支撑结构对结构的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围堰结构的局部

位置进行单独的分析,提取其应力水平,确定了拉结钢筋的安全。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展望

本文主要针对钢板桩围堰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并根
据计算结果对钢板桩围堰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由于本人能力以及时间等多方
面原因,本文依旧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归纳起来,具体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在工程实际中,围堰结构是一个连续的结构体系,在本文中仅考虑了结
构的平面应变状态,对模型的边界条件的界定较简单,相对于实际简化了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加以优化。此外,地下水位对围堰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土

与水有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将水作为荷载加于结构体系,这种考虑过于简单,
基坑工程中水和土相互作用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土体是一种力学特性复杂的材料,在本文中对土体采用摩尔一库伦模型

分析,这种理论的精确性还有待于研究。此外本文对拉结钢筋和钢板桩的本构
模型的选取是在尝试的基础上选取的,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持,这些工作需要在
后期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3)在计算分析中,土体的材料参数虽然由工程地质勘测得出,但是和实际
仍然有误差,而且实际计算过程中,对于土体的参数和钢板桩材料的个别参数
选取,缺乏一些试验数据,采用了以往计算的经验数据,虽然整体的分析结果

与预期的一致,但是这些指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还是显著的,在以后的工作中
对此还要做具体研究。
4)截止本文完稿的时候,背景工程还在施工,下一步对结构的模拟分析需
根据实际的工程检测数据对比分析,不断的优化结构模型参数和计算内容,建
立更加符合实际的模型。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和时间的问题,本文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一些
观点也存在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4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时光如梭,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就要结束了,回首过去的两年半,自己取
得的点点进步都离不开我的老师们、同学、朋友以及我的家人。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佶教授。谢谢王老师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对我的细心
教导和帮助。王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在学业上获益良多,更是我
以后工作中学习的榜样。藉此机会,谨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要感谢张光辉老师、陈景涛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耐心指导!感
谢课题组其他老师在平时学习中给予的指导、帮助和鼓励!
特别感谢我的同门同学王礼,感谢他在我的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同时感谢课题组俞健、王桂玲、王百田、张伟、罗清泉、鞠诗煜、王礼、马滔、
余志远、王林娟、赵闯、孙玉辉、陈忠等师兄弟姐妹给予的真诚帮助!
向本文引用文献的作者及单位团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百忙之中审阅论文的每一位老师,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批评
指正!

感谢我的母校,感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这里我受益良多,愿母校更
加繁荣昌盛!
感谢我的家人,给我的学业的全心全意的支持和鼓励1

陈明星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于马房山

4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l】张毅.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兰宇.浅析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J】.地下空间,2004,24(5):616-619.

[3】宁燕.城市交通方式结构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 1.

[4】苏建超.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监测及有限元分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王梦恕.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化.地铁车站明盖挖结合施工基坑稳定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7】谈一评,刘效永.深圳华强路地铁站盖挖顺作法施工【J】.建筑施工,2002,24(5):374-375.

【8】魏纲.顶管工程土与结果的性状及理论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

[9】周伟.浅谈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降水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 I(10).

【10】谭斌.钢板桩围堰冬季施工【D】.西安:长安大学,201 1.

[11】刘永策.深水墩施工平台结构分析及其施工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2】胡启生.桥梁基础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2.

[13】李迎九.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J】.桥梁建设,201 1(2):76-79.

[14】周璞,杜亚凡.桥梁深水基础的发展及展望[C】.中国铁道学会桥梁工程委员会学术交流论

文集,1997.
【15】俞建霖,龚晓南.软土地基基坑开挖的三维性状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8,
32(5):552—557.

[16】高文华.流变性软土地基模型的时效性分析与刚度计算[J】.岩土力学,1998,19(4):25-30.

【17]Sunirmai B.Design charts for double—walled cofferdam[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m

-eering,1993,119(2):214-222.

【1 8]Buhan P,Corfdir A.Limit design of axisymmetric shells with application to cellular

cofferdams[J].Journal ofEngineering Mechanics,1994,122(10):921-929.

【19】聂栓林,苗中海,曾锡庭.软土地基中钢板桩挡土墙偏移原因分析【J】.港工技术,1999(1):

43-44.

【20]Lefas I D Georgiannou V N.Analysis of a coerdam support and design implications[J].Comp

.uters and Struetures,2001,79(5):2461.2469.

4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Hu Z,FAN X,HUAI W,et a1.Coupling effect between reliability of bedding layer and

stability of downsream concrete slab of overflow earth—rock cofferdam[J].Journal of Hydrody

—namics,2007,19(5):613—622.

[22】曾振海.深水基础钢围堰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23】向道明.钢板桩围堰的设计和施工【J】.桥梁建设,2003(3):64。65.

[24]吴建军.深水墩双壁钢围堰施工[J】.铁道建筑,2002(12):3 1.33.

【25]Benmebarek N,Benmebarek S,Kastuer R.Numerical studies of seepage failure of sand

within a cofferdam[J].Computers and Geomechanies,2005,32(9):264-273.

【26]徐奴文.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与支护有限元数值模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27]Clough GW,Duncan JM.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Retaining wall Behavior[J].ASCE,

1971,97(12):165—167.

【28]Ou C.YLaiC.H.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in Layered Sandy and Clayed

soil Deposits[J].Canada Geoteehnleal,1993,(3 1):75-78.

【29]杨光华,李广信,介玉新.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07.

【30】陈育民,徐鼎平.FLAC 3D基础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 1]B Singn,M N Viladkar and V K Nbhrotra.Rock Mass Slrength Parameters Mobilised in Tunn

-els[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7,12(1):47-54.

[32]Gwinner J,Brosowski B.A Penalty approximation for a unilateral contact in


problem

non・linear elasticity[J].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1989,11(4):447-458.

[331雷晓燕.岩土工程数值计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1】于成雨.钢板桩围堰海上施工【J】.港工技术,2005,12(01):77.80.

【34]邱训兵.大型钢板桩围堰施工设计的思考【J】.铁道建筑,2005(9):12.14.

[351Hyo-Nam Choa,Hyim-Ho Choia,Yoon-Bae Kimb.砌sk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incorp

・orating uncertainties sing fuzzy concept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2002(78):173-183.

[36]陈胜宏.计算岩体力学与工程【M】一匕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7]杨炳勋,邢少颖.拉森钢板桩围堰在海河特大桥施工中的应用【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9(04):60-6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殷宗泽.土力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1999(1):1—5.

[39】刘伯洋.深基坑施工拉森钢板桩的受力分析[J】.施工技术,2009,28(增刊):158-160.

[40】袁圣洲,李伟,王昌骥.武汉长江二桥双壁钢围堰钻孔桩施工[J】.桥梁建设,1995(3):8-10.

[41]陈光福.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J】.中国海湾建设,2002(6).

[42]Arild Pahnstrom.The Challenge of Subsea Tunnelling[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4,9(2):145-150.

【43]崔京浩主编.地下结构稳定性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4】张聪.地下水位变化对砂土地基承载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0.

[45]吴路辉.城市下穿结构施工数值模拟【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 1.

[461ZHU D Y,Lee C F.Explicit limit equilibrium solution for slope s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2002,26(15):1573.1590.
【47]B Singh,M N Viladkar and V K Nbhrotra.Rock Mass Strength Parameters Mobilised in

Tunnels[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7,12(1):47-54.

[48]Geeds J D.Building response to excavation induced of Geotechnical Eng


settlement[J].Journal

—ineering,ASCE,1991,117(8):1276-1278.

[49】黄润秋,许强.显式拉格朗日差分分析在岩石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5,14(4):346・354.

【50】张毅.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