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

土地和摩西的约

当神呼召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祂把西的工作与祂对列祖的应许将要应验,

连在一起:「我也记念我的约……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 ⋯…我起暂应许给亚

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们领进去」(出六 5-8)。基于以下两个

原因,以色列人会从埃及地被释放出来:第一,爲要在西乃山与神立约,成爲

神立约之民;第二,爲要得着神应许他们先祖之地。可是,敢重要的是立了摩

西的约,使他们因着对神的顺服,方可继续拥有那应许之地。倘若以色列人违

反约的义务,就会带来咒诅,而其中最严重的是被逐出应许之地。神说:「你

们行事若与我反对,不肯听从我…•⋯我要使地成爲荒场⋯⋯我要把你们散在列

邦中。」(利二十六 21、32、33)这并非意味着神会完全或永邃放弃祂的百姓

及那地,因爲神也应许,当百姓悔改,「我就要记念我与雅各所立的约⋯•⋯并

要记念这地」(利二十六 42)。

申命记记战了神在摩押平原上,重申西乃山上所立的约,提醒以色列民,那地

是上主所赐的(申六 10、11)。那地被形容爲盛产之地(申八 7-10,十一 10-

12),以色列人可以在此得到满足及兴旺。与此同时,那地的以色列民会受到

试探,以致忘记了那是神赐给他们的地方(申八 11-17)。那地是属于神的,因

此神的子民只是「租户」。他们所行使的拥有权并非不可剥夺,在每一个禧年,

所有产业都要归回原来的业主。在这片土地上,以色列人面对一个危机,就是

受到试探而背乘上主,转而敬拜假神(申六 14,八 19,十一 16)。在这片土

地上,以色列人受到极大的试探,引诱他们离开对神的倚靠所产生的安全感,

转而倚靠地上的物质利益。神警告以色列人,倘若这样,他们会被逐出那应许

之地(申二十八 63、64,二十九 25-29),直到他们悔改,才得着复兴(申三


十 1-16)。

在约书亚征服迦南地及分地予各支派时(卫二十三 14-16),约书距一再强调边

约与得她的关系。其钱,当以色列人的安危要到西面的非利士人及东面的亚扪

人威新,他们的长老崩求撒母耳爲他们立一个王,就「像列国一样」:好使他

们的王可以统领他们与敌人争战(撒上八 5、20)。他们以为成功的土地管理

及防卫,是缩要一个王的。虽然适求含有拒绝上主为王的癌思,并且严重遵反

所立之约(撒上八 6、7),上主仍防附撒母耳爲百姓立一个王(撒上八 7-

9•22,+二 13)。当扫罗被青立为王,他的角色便清楚界定了(撒上十 25),

令扫罗的王权不致与上主对祂百姓的宗主权产生冲突。扫罗及其后的君王,只

是代替神去管治那土地及其中的百姓。这些君王也如其他以色列人一样,都臣

服于神的律法之下(申十七 14-20;撒上十二 12-25)

大术作王的时候,神应许赐下之土地,暂时获得应验了。虽然约书亚进入土地

的时候,已经开始应验了神的应许,但当时所得的界,并未伸展至神所应许给

予亚伯拉罕的(创十五 18);而且所得的土地中,大部分仍然有前居民的顽抗

(书十三 1-6;士一)。直到大术的时候,才完全占有起初神应许的土地(撒下

八;王上四 21、24)。

在摩西的带领下,回归应许之地开始了(出 12:31-39)。向土地的运动伴随着

神的启示和立法,促进了以色列和上帝之间的和谐关系(前 20 至 31 名;

35−40;Lev 1−7;11−26;Num 5−10;15;18−19;28−30;申命记 4—30 章)。

因此,在原始的叙述中,人类已经离开了上帝,因此,离开了安全的土地。相

反的情况发生在摩西五经余下的部分,先是先祖,然后是他们的后裔,逐渐靠
近应许之地。

人们经常强调把土地应许给族长和出埃及之间的连续性(例 3:8;6:4,8;

12:24-25;Deut 1:8,21;31:7,21)。新的土地和埃及的土地之间的差异进

行了描述。埃及是一个靠“脚”灌溉的土地(也许是指用农民的脚建造或破坏

小泥坝来调节水道的方式)。然而,迦南地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是

上主你神所眷顾的”(申命记十一章十至十二节)。无论是在旷野还是在应许

之地,以色列人都需要依靠神,这一对比突出了这一点。

威胁占有这片土地的主要危机之一是以色列人在间谍报告后拒绝进入迦南。探

子们带着一大串葡萄回到他们的营地,戏剧性地证实“流奶与蜜”的描述是恰

当地描述了迦南地(民 13:27),但大多数人也认为以色列人不可能征服这个国

家(民 13:28-33)。他们不相信这片土地是神赐给他们的真理,反而专注于他

们无法征服这个国家。可拉、大坍和亚比兰的反叛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上帝的

忘恩负义。讽刺的是,他们指责摩西将他们“从流奶与蜜之地领上来”,带到

旷野(民数记 16:13)。他们的惩罚是恰当的:大地吞噬了他们(民十六章三十

一至三十三节)。

以色列人注定要在荒野中游荡,他们依赖于天赐的水源和食物。荒野不能供养

他们,它是肥沃土地的陪衬。正如像该隐和罗得这样的人物的缺点突出了亚伯

和亚伯拉罕分别扮演的角色,荒野的不足增强了应许之地的吸引力和可取性。

荒野是一个消极和敌对的地方(num 20:4-5)。它与伊甸园和迦南应许之地形成

鲜明对比。应许之地的特点是肥沃。这是一片很好的土地(Deut 1:25),有繁荣
的城市、房屋、水井、葡萄园和橄榄园(Deut 6:10-11)。这是一片土地,“你

可以在那里吃面包而不匮乏,在那里你将什么都不缺,一块石头是铁的,你可

以从山上开采铜。”(申八章九至十节)。

摩西与犹太人之间的约束与土地紧密相关。犹太人相信,上帝在古代向摩西传达了《出埃
及记》和《利未记》中所描述的《十诫》,并与犹太人民缔结了一个特殊的契约。在这个
契约中,上帝许诺赐予他们一块土地,即所谓的迦南地(今天的以色列地区)。

这块土地被视为上帝向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承诺的神圣土地。这个约定成为犹太人民
信仰的核心,并在整个犹太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宗教文化。

然而,这个土地的拥有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导致了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战
争。这个地区一直是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争议的焦点,因为他们都声称对这片土地拥
有历史和宗教上的权利。

摩西之约对于犹太人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他们认为这个约定代表着与上帝之间的承诺,
而土地是这个约定的关键部分。

在《出埃及记》中,描述了上帝如何通过摩西将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这段
旅程中,上帝向摩西显现,并告诉他要领导以色列人民前往迦南地,这是上帝应许给亚伯
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土地。这个承诺被视为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约定,而摩西则被选为传
达上帝旨意的使者。

在《利未记》中,详细描述了摩西从上帝那里领受的指示和律法。这些律法构成了犹太人
后来所遵循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十诫》和许多关于崇拜、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规定。此
外,《利未记》中也包含了对神圣仪式、祭祀和敬拜的详细规定,这些规定在犹太教中具
有重要意义。

在《申命记》中,摩西重新阐述了上帝的律法和约定。这本书强调了犹太人民与上帝之间
的契约,并强调了忠诚和遵守律法的重要性。摩西在这本书中还警告以色列人民,如果他
们背弃上帝的律法和约定,将会面临不祥的后果。《申命记》还包含了关于土地的描述,
上帝承诺把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民,并指示他们如何在那里生活和承袭这片土地。

这三本圣经书籍共同构成了犹太人民与上帝之间的契约史,其中土地作为上帝的应许和摩
西与以色列人民的约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详细描述和强调。
3. 以色列占领迦南。

对迦南的占领被描述为一个不配的民族的神圣礼物。这是以色列的纳哈拉。这

个词通常在英文版本中被翻译成“继承”,但在五经中,财产在死亡时传递的
观念并不总是很突出。哈贝尔认为,ḥăL 送给以色列的礼物“似乎相当于合法

授予土地或财产”。(哈别勒,第 35 页)因此,“土地赠与”或“权利”等字

眼,可能比“继承”更能传达希伯来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矛盾的是,作为土地赠与或权利给予以色列的土地必须通过服从和

征服被占领和保留。以色列占领迦南这两个表面上矛盾的方面,被呈现为以色

列与上帝关系的两个兼容的方面。通过这种关系,土地赠与得以实现,但维持

这种关系需要服从,否则赠与将被扣留或收回。

占领迦南地与“安息”有关(出 33:14;3:20;12:9-10;25:19;28:65)。

从上帝诅咒大地并将人类赶出伊甸园之时起,他们就渴望得到休息(创 5:29)。

埃及和以色列在那里的逗留是艰苦劳动的缩影,荒野是一个不安分的地方。获

得“应许之地”,虽然并没有明确地描述为回归伊德尼奇的幸福,但却给了以

色列天堂特有的休息和安全。这种休息不仅被理解为不再需要游荡的消极意义,

还意味着来自敌人的安全感和安全(Deut 25:19)。在新约中,这一概念得到了

发展,并与安息日的休息联系在一起(来 4:9)。

7. 土地条例。

以色列人在准备夺取应许之地时,被警告说,其居民的行为将影响这片土地。

以色列人必须尊重这地,不可像先前的居民那样,用恶行玷污这地 (路 18:

25)。在追求丰收的过程中,迦南人实行滥交的生育仪式。这使居民与上帝对抗,

也使他们远离自己的土地。这片土地被居民描绘成令人作呕。就像一个吃了令

人讨厌的东西的人,它把它们吐了出来(路 18:28)。

将这块土地赠给以色列的解释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产生一种尊重和谦卑

的感觉:并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是正义的,他们才得到这块美地。而是因为先前
的居民是邪恶的,也因为上帝与先祖的亲密关系(申 9:4—6)。以色列人要

留在这片土地上,得享长寿,就必须效法他们的祖先,顺服上帝的旨意(申命

记 4:40;5:33;11:2;32:47)。

伊甸园中上帝、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三方关系描绘了以色列必须追求的理想。在

伊甸园,上帝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与他进行了交流。有关土地的法律有

待保留,人们在照顾土地和行使土地控制权方面负有一定的责任(创 2:15-

17)。不服从上帝导致被驱逐出伊甸园。正是在这种反叛和随后惩罚人类的背景

下,“五经”中才有了法律和法规。人们认识到,当人类与上帝和谐相处时,

他们将从土地中得到最好的好处。以色列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份特殊

的土地承诺,而是在迦南的安全边界内与上帝有着特殊的关系。因此,与土地

和上帝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应许之地”反映了伊甸园的理想状况,复制了

原始天堂的重要方面。像伊甸园一样,应许之地是一个生育的地方,在那里上

帝的律法受到尊重,他的存在也显现出来。在五经中如此突出的帐幕和仪式法

的建立是准备生活在应许之地的一个基本部分,因为与上帝和谐是那些渴望从

地里生育的人的首要要求。然而,尽管以色列在迦南的定居点被描绘成让人想

起伊甸园,但它并不等同于伊甸园。迦南没有完全复制与上帝无拘无束的交流,

也没有复制原始花园特有的和谐和肥沃。

美女,

关于在旷野守安息年的律法(利 25:1-55),如果适用于那些已经在农田上获得

好处的人,就显得苛刻了。然而,在旷野的场景中,重点不是上帝从他们那里

拿走了多少,因为他们没有耕地,而是上帝给了他们多少。上帝给了他们肥沃
的土地六年。到了第七年,他们必须休耕。这承认他们有责任善待土地。正如

人类的安息日律法承认他们有权休息一样,现在以色列人必须承认土地有权享

受安息日的休息,虽然不是每七天,而是每七年。此外,安息年提醒他们,土

地最终属于上帝。

当人们拥有肥沃的土地时,他们就应该避免贪婪和不诚实。他们的慷慨应该表

现在他们收割庄稼的方式上。神吩咐他们要把所收的庄稼留在田里,好让没有

自己土地的穷苦人有食物吃(利未记十九章九至十节;参路得记 2)。此外,

在买卖时,他们的度量衡应该公平准确(利 19:35—36)。他们应该永远记住,

制定这些规定的主上帝是将他们从埃及的贫穷和奴役中领出来的那位(利

19:36)。他们应该通过祭司献上一捆初熟的麦子的象征性行为,承认上帝对那

地的主权(利 23:9-10)。

法律还对土地的赎回作出了规定,以便如果一个人被迫出售土地,就可以由亲

属为家庭买回(赎回)土地(Lev 25:24)。如土地未获赎回,则须受禁止永久卖地

的保障。土地的最大租约是 49 年,因为每五十年土地都会归还给原来的所有者。

利未人不得分地(第 10 章 9 节)。这一裁决的结果是,它们需要为它们的动物提

供适当的住所和牧场(num 35:1-5)。这不被视为一种土地出让,而是作为对羊

群和牛群的最低供给。在关于禧年的法律中,有保护利未人权利的特别规定

(Lev 25:32-34)。

由于土地和正义是明确相关的,所以有关于流血的法律。在意外死亡的情况下,

肇事者可以躲避死者家人的报复,在指定的城市避难(民 35:6-29)。然而,不

受惩罚的谋杀会玷污和污染土地,需要赎罪,而这只能通过杀人者的血来提供

(民 35:30-34)。正如傅立默-肯斯基所观察到的那样,“这片土地上最严重的
污染物是那些被谋杀的人的血。因为谋杀罪的严重性,也许还因为以色列人对

血的神秘概念,被杀者的血会污染土地。”(傅立叶—肯斯基,154)在约的义

务范围内不遵守上帝的律法,不正确地对待土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

的雨水会变成尘土和粉末;他们会分散在地上;他们的土地会被硫磺和盐烧尽。

申命记 28:24,64,29:19-23)

8.结论

原始叙事描述了人类是如何与上帝疏远,并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诅咒。恢复神、

人和地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神的直接干预(创 3:15)。亚伯拉罕的作用特别重

要。通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上帝使他自己和地球上的人类之间的和谐得以

更新。应许之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伊甸园的回归。当以色列人顺服并与神和谐

相处时,他们将享受与神和土地的伊甸园般的关系:上帝降雨在他们的地上,

使地产生丰富的出产(利 26:4—5),他必在他们中间行走(利 26:12)。另

一方面,如果他们不服从,他们的土地将是贫瘠的,并将遭受瘟疫(利

26:20)。如果他们坚持不顺服,他们将被赶出这地,分散在列国中(利 26:31-

35)。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土地,而实际上圣经所教导我们的是顺服,而顺服恰恰也

正是救恩之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