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最後的獵人〉課堂筆記

化工一 林育暄 B12504075

拓拔斯.塔瑪匹瑪於〈最後的獵人〉一文提及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文字,文中主角比
雅日認為應該讓發福的公務員們走入森林,一同感受及領悟大自然的奧秘,並懊悔為何不將
眼光放亮點,僅在意眼前原木的粗細及利益,這段文字深刻地觸動了自小於山腳下生活的
我,身處農田、樹林環繞的家園,僅需跨出家門,便擁有觸手可及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
北上求學,我漸漸遠離山林,耳邊僅剩大城市的喧囂,少了清晨上學路上薄霧的幽美祥和,
少了蟲鳴鳥叫的陪伴,雖然以前總是埋怨鄉下交通的不便,但直至開啟嚮往的都市生活,加
緊腳步穿梭於高樓大廈間,有些冷漠,有些孤寂,才羞愧地想念家旁片片綠意的迷人,那是
我的歸宿。代入最後的獵人一文中,倘若當時的漢人們關心的不再僅是資本,而是這片土
地,那該多好。
下半節課的討論中,老師提出的一項觀點,令我瞬時領悟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用意,
原以為僅是描述族人們日漸漢化,與漢人們的關係在政府法規的頒布下隨之緊張。實際上,
〈最後的獵人〉一文裡處處皆隱含著作者自省的過程,比雅日作為獵人以略顯笨拙的步伐上
山且反應遲鈍,少了印象裡獵人應有的雄壯及神氣;此外,夜晚時的獵人應時刻保持警惕,
比雅日卻睡得宛如死亡般安詳,作者利用各式描述手法及角度呼應了獵人的日漸消逝。本文
不單僅是控訴漢人的作為,亦是反省原住民文化的流失。
小組討論的過程裡,我聯想至一較為新奇且些許荒謬的觀點。我認為比雅日的妻子帕蘇
拉象徵著漢人,而家則是都市,比雅日說:「我絕對不會對自己說,留在家有多好。」、「今天
一定要獵到山豬,帶回家討好帕蘇拉。」也許便象徵著族人們自知城市的便利及強盛,卻因
族群認同,堅守於山地,但隨著禁獵法條的頒布,使他們不再依靠狩獵生活,為了生存也僅
能下山替漢人商人勞動,並討好他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