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2012 年全国大纲卷

听朗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
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
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
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
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
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
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
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
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
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
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
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
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
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
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
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
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6 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2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2010 年全国 II 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
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
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
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
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
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
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
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
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
把味浓叶大的茶一一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
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
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
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
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
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
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
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
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
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
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
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
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
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

3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
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
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
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
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 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3.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
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

4.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6 分)

4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2011 年石景山一模

遗 忘
吴冠中
①除了“文革”期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几乎天天作油画,每天必将当天用过的油
画笔洗得干干净净,用肥皂洗,用手指甲使劲捏笔毛根部的残余颜料,务必洗得像新笔一样,
保持笔毛的柔软与弹性,工欲善其事,第二天用的是利器。每次洗大大小小一把脏笔,至少要
花三四十分钟以上,我的手指永远是那么粗糙,且从不擦任何润肤剂,保留了老树根的本色。
画得精疲力竭了,还必须干这种苦事,如果哪天因故不洗笔,便感到分外的轻松。人家介绍用
煤油等等溶剂代替肥皂,但我这个手工艺人还是保守着手工方法,只是用洗衣粉先粗粗洗一遍,
最后还得用肥皂和手指甲擦捏。七十年代中期后,兼作水墨,作油画的光阴被分去一半,不再
天天洗笔了,而将用过的油画笔泡在小水桶里,保持不干,以便随时取用,泡坏了的就扔掉,
换新的,似乎我阔气了。
②有时几个月断了油画,那一桶笔被遗忘了,发硬变形了,泡的水虽也换,亦发臭了。拣
能用的使劲清洗,不行的便只好淘汰,故再作油画时,有重操旧业之感。过一时期,当我又回
头作水墨,墨汁和颜料有的亦干涸了,尘封的工具、宣纸等需打扫清理一番,其间不少有关材
料找不见,遗忘了。
③没有画意时,也偶然写些文章,吐露情思。有些发表了,有些不满意的,搁臵一边,当
我又投入绘画时,这些文稿就被遗忘了。数十年来积累的画作不少,油画、墨彩、速写,较佳
的拍了反转片,大堆反转片无人整理,往往为找几件反转片翻遍书柜书架,而在无意中却发现
一些难得的照片、信件及文稿,“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
④数十年江湖生涯,不采珠宝,我也取过一些喜爱的什物,如西藏的牦牛角、高山溪流中
纹样别致的石头、印尼的民间木雕、鱼化石、鹰的标本、树根……这些从远地带回的被宠之物
早都遗忘在角角落落,屋里无余地,它们便被遗弃在阳台上。其实阳台也不是它们的归宿,书
籍、画册都往阳台挤,一些盆花也只是过客,阳台的正业不变:晾晒衣裳。
⑤是食物,是垃圾,很分明,但有时也不分明,有些宝贝往往被遗忘在垃圾里。而且随着
时间的推移,有用之物与无用的垃圾还往往相互转化,许多事物该遗忘,但遗忘中也偏偏遗忘
了不该遗忘的重大事物。十七世纪荷兰画家费尔美(1632—1675)只留下三十余件作品,而且
尺幅均甚小,属今日世界珍品,但他曾被长期遗忘,今被誉为被遗忘而被重新发现的画家。
⑥奔忙、欢乐、苦难、遗憾、恩怨……随着生命的发展发生一轮又一轮新的转变,往事日
渐被遗忘。年轻时精力旺,欲望盛,什么都想抓,现在进入老年,像爬上遗忘之岭,回顾来路,
是一片茫茫的远景,不辨哪里遗留着油彩、墨汁、文稿……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
种解脱。缘此,我作了一幅抽象水墨“遗忘之河”,是依据传说,认为人死后必经一道河,口
渴,喝一口水,于是生前之事统统忘光,此即遗忘之河。我的画面表现无形状无阴晴无方向的
河,近乎忘却的境界了,却又洒落几个彩点,终于还是留下了忘却的记忆。
⑦日月如梭,新陈代谢,岁月如像人一样会老,她将遗忘的事真是浩如烟海,但不会的,
她永远年轻,她铭记着古往今来一切的一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随着科
学的发展,历史老人将返老还童。
⑧方生方死,看来庄子是不怕死,不怕被遗忘的。但该被遗忘的却不肯被遗忘。曾经自己
为自己建造纪念碑的为数当不少,毕竟大都还是被推倒了,被遗忘了。而倒掉了的雷峰塔却并
5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未被遗忘,因那个美丽的故事反映了人间真情,雷峰塔今日又被重建于山色湖光间。推倒的贞
节牌坊决不会重建,即使不被完全遗忘,但将永远被诅咒。儿女为父母树墓碑,缘于家庭孝心,
但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的墓碑都树起来时,将是什么景象呢?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
遗忘的:屈原、居里夫人、孙中山、鲁迅……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忘,其实都毋须自己
操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语言质朴无华,但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涵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哲思深远。
B.本文起笔闲散,缓缓道出自己画后手工洗笔的习惯,意在突出作者对画笔的爱护。
C.作者以弗尔美画作曾被遗忘之例,揭示出遗忘之于社会损失巨大,我们不该遗忘。
D.作者引用诗句含蓄表明人生或历史中有些记忆会被忘却一时,却终将被岁月铭记。
E.“方生方死”
,庄子不怕死,也不怕被遗忘,事实上他不该被遗忘,也没有被遗忘。
2.简要分析“‘遗忘’成了我生活中的障碍和内容”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 分)

3.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 分)
①说出“曾为遗忘而苦,而遗忘其实倒是一种解脱”这句话的含义。(4 分)

②在画面上,作者为何“却又洒落几个彩点”?(3 分)

4.文章结尾说“该遗忘的遗忘掉吧,因有永不会被遗忘的” ,“谁必被遗忘,谁决不会被遗忘,
其实都毋须自己操心”,这表明了作者对“遗忘”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
谈谈自己对这一认识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
(10 分)

6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2012 年西城期末

冬 至
①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
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臵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②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
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
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④于是,我们回家。
⑤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
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
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⑥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
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
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⑦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
头绪。
⑧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
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是
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⑨在我看来,
“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
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
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大陆漂到
了这一片大陆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
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
如此恒定?
⑩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
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节日!但总有
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
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
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
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臵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
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
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⑪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⑫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7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
,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2.从全文来看,第⑸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 分)

3.第⑺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事
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 分)

4.作者说:“叶落归根”
,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 。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
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200 字左右)(10 分)

8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听朗诵
1.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
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⑴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
被当代文坛淡忘了。 (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⑵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
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留名青史,道义永存。 (每答出
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
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
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
后照应,顺理成章。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大河家
1.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
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
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2.(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
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
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3.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
“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4.第一问: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
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
不惊。第二问: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
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遗 忘
1.B、C
2.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所述生活中的种种“遗忘” ,引出下文作者对“遗忘”的进一步思考。
点明了“遗忘”的内涵,遗忘固然带来不便,但它是一种人生状态,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遗
忘”意义的审视与思考。
3.①人因欲望而总想获取、留住一切,却偏偏会遗忘,遗忘成为障碍与干扰,于是痛苦;但人
事繁多,生命衰老,遗忘是生活的常态,更是一种生命境界,能够遗忘纷杂的欲望,能够释然
于终将结束的生命,这是一种解脱。 (4 分)②遗忘虽然不可避免,但人的一生要活出自己的生
命价值,画面上洒落的几个彩点,是不该被遗忘、终不能舍弃、应该闪现的生命价值。(3 分)
4.①作者对“遗忘”的认识:人如果只为自己而活,终将被遗忘,只有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才不会被遗忘,才会被历史铭记。 (2 分)②表达自己的感受,具体明确。(2 分)③结合自己的
生活或阅读经历进行合理阐发,有理有据,分析中肯。 (4 分)④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 分)⑤
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9
www.Jinghua.com“在线名师”→答疑室随时随地提问互动

冬 至
1.B、D
解析:B 选项“缘于„„”于文无据。D 选项“意在„„”与文意不符。
2.①用草木虫鱼均回家,来表现冬至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普遍意义,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②用各种生物回家,为后文写人类回家做铺垫(或“引出下文„„” )。③用各种生物回
家的不同形态,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或文学性) 。④用排比修辞,使全文语言
整散结合,增加了文采。 (本题 5 分。答出 1 条给 2 分,2 条给 4 分,3 条给 5 分。若只答“丰
富内容” “引出下文”“以彰文采”等术语,每条只给 1 分。)
3.①中西方一样地找寻着最终的归宿(1 分) ,但所走的路程何以一个向上向着无穷(1 分),
一个向下向着唯一?(1 分)(后两点若合起来答“走向却为何截然相反”,可给 2 分。 )②叶落
未必归根(1 分),我们又为何恒定地(1 分)信仰家、信仰出处(1 分)?(本题 6 分,两条
答案各 3 分,依照以上标准赋分。若答案表述为陈述句,意思对亦可给分。 )
4.第一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老之时(1 分) ,我们或是本人回到故里(1 分),或是精神回
归本源(1 分),这是中华民族恒定的文化心理(1 分)。第二问,略(6 分) 。(本题 10 分。解
释句意,4 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2 分;认识分析,2 分;语言表达,2 分。)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