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 诗的小说

哦,香雪
铁 凝
铁凝简历
1957 生于北京, 1975 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
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
的儿童文学集,后被认定是其小说处女作 。

1979 在保定地区《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2 发表


短篇小说《哦,香雪》,之后名声名声大振。

1984 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发表,并被改编为电视
短剧 。

1985 年,根据《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
衣少女》获该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
佳故事片奖 。

1984 年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先后任河北省文
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央候补委员。代表作
有《大浴女》、《永远有多远》、《第十二夜》等。
3
教学目标
1. 把握小说展示的背景;
2. 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小说的主旨。
小说背景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
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生动
描摹了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
的心里活动,叙写了每天只
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
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初步感知,把握情节
• 引子 •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 开端 • 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向往文明
• 发展 • 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渴望脱贫
• 高潮 • 香雪换回铅笔盒 自尊自

• 结局
• 香雪深夜归
姑娘们期待火车进
火车进站 村民们生活受影响

香雪以鸡蛋换了铅 姑娘们开始和火车
错过下火车的时间
笔盒 上的人互动

忍着寒风,在黑夜 姑娘们看见她回来
独自回家 而为她欢呼
主旨
• 这篇小说叙述了火车在台儿沟停留
一分钟,农村少女香雪用一篮鸡蛋
向火车上一位女大学生换来一个渴
望已久的铅笔盒,并由此独行 30 里
夜路的故事,表现了山区农村青年
对现代文明的向往,揭示了现代文
明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铸造力量。
人物形象
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
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
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
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
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
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
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
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
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
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
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
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
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
起铺垫作用。
……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台
儿沟一定是这样的:那时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
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小伙子都会求上
门来……火车……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自尊、淳朴
…… 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
那洁如水晶的眼睛……
纯洁、明净
…… 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
初中的人……打听北京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打
听什么是“配乐朗诵”……

渴求上进

…… 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
过的骄傲……

坚毅、执着
回味课文
铅笔盒 的追求,
• 1. 香雪对 _________
山外文明 的向往,
就是对 ___________
对改变山村封闭、 _____ 落后、
贫穷 的迫切心情,还有
_______
__________ 的自爱自尊。从她
山村姑娘
身上,显示了强烈的
__________
时代意义 。
• 2. 香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
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
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
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
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3.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 共同点 -- 向往 • 不同点 -- 凤娇等姑


现代文明(新 娘的关注点是山外
生活) 人物质层面的生活
方式,香雪关注的
还有山外人的精神
文化,她超越了一
般姑娘,追求的是
自尊,文明。
4. 为什么香雪那么执着地想要得到铅笔盒?

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
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
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
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
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
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
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
上勇敢前进。
5. 文中提到不同的铅笔盒,它们分别
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 笨拙、陈旧

自动铅笔盒:淡绿色的, 文化和知识、
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 现代文明,象
莲…… “哒”的一声,便 征着追求知识
严严实实……
、追寻文明
脑力激荡
6. 根据香雪花 40 个鸡蛋换取一个小小的
铅笔盒,被列车带出 30 余里 , 夜里又独自
走 30 多里山路回家的事例,进行合理想象

A. 你觉得香雪花 40 个鸡蛋,夜里走 30 多
里山路,换取一个小小的铅笔盒值得吗?
B. 香雪回家后父母会怎么说,伙伴会怎么
说,香雪会怎么说?
C. 你与香雪对比,缺少了什么?
4. 试分析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时的心理活动。
【点拨】
心理描写的句子 特点 作用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 ,害怕四周黑幽幽
的大山 ,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
害怕 每个人在做出选择
的小树林时 ,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
的声音 时 ,都会经历一番
心理斗争。害怕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 ——不再害怕——
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那秋风吹干的一树 犹豫——坚定 ,这
树核桃叶 ,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她第一次 不怕 一变化虽然是在三
听清它们在夜晚 ,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 十里的山路上完成
歌唱 的 ,但香雪却跨越
她环视群山 ,群山沉默着 ;她又朝着近处的杨 了由自卑、封闭、
树林张望 ,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 ,并不真心 犹豫 落后到自信、开放
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进步的巨大心理
障碍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 ,它欢腾着向前奔跑 ,
坚定
撞击着水中的石块 ,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5. 香雪用四十个鸡蛋加三十里夜路换来一个带磁铁的
泡沫塑料铅笔盒 , 你认为值得吗 ?

答案 (示例 ): 值得。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 ,就是对知识


的追求和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体现了她想要改变山村
封闭、 落后、贫穷的迫切愿望。
无法衡量。对于香雪来说 ,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 ,
它更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
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 ,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
利 ,想获得尊严。所以无法用四十个鸡蛋来衡量值或不
值。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 梳理角度 : 环境描写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是:
① 烘托心情 ;② 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 暗示人
物 课文范例 : 《哦 ,香雪》一文中 :“ 现在她害怕这
命运。
陌生的西山口 ,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 ,害怕叫人心跳
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 ,她又害怕小树林发
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第 72 段 )
“她站了起来 ,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 ,风也柔和了
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像
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 ,
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 ,在
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第 75 段 )
“她环视群山 ,群山沉默着 ;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
林张望 ,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 ,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
怎么做。” (第 76 段 )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 ,它欢腾着向前奔跑 ,撞
击着水中的石块 ,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第 77
段)
赏析 : 这几段景物描写 , 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

儿沟的机会 , 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 ; 写到了她得到朝

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 ; 还想到了台儿

贫穷落后 , 并展望它的将来 ; 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

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 , 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
2. 梳理角度 : 环境描写还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
展 ;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 作为情节
发展的线索。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小说的叙事视角
1. 梳理角度 : 所谓叙事角度 , 就是故事是由谁讲
的 , 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 , 或者是谁想的
。一般来说 , 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 , 一是叙述
者的叙述视角 , 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 , 即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 与“有
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 但它能使小说
显得真实亲切 ,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 同时便于抒发感
情。
课文范例 : 《哦 ,香雪》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
描写了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
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 ,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
蹒跚前进的身影 ,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
下走出 ,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 ,走向开放、文明与进
步的痛苦与喜悦 ,构思巧妙 ,表述独特 ,语言精美。
特别提醒

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
因为这两种叙述手法各有长短 ,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 ,
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
称的 ,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 ,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
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 ,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
白、对话等 ,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
叉叙述的方法 ,可以扬长补短 ,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
位、立体化的表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