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中華民國臺灣

97 年至 145 年人口推計
簡 報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97 年 8 月 18 日
目 錄
壹、前 言 
貳、當前人口趨勢 
參、人口推計各項假設 
肆、推計結果 
伍、政策意涵 

2
壹、前 言
 為了解國內未來人口發展趨勢,本會每隔 2 年提供長期人口
推計結果,供各界參考及運用。本次係以經調整後之 96 年年
底戶籍人口數及相關生命統計為基期資料進行推計。
 本會過去以人口變動要素 (cohort component) 組成方法,依生
命表所計算之未來人口活存機率、婦女生育率、男女嬰出生
性別比例及國際遷徙率之假設,經由年齡組別移動進行未來
人口推計( population projection ),推計結果具趨勢及政策
意涵,不具機率意涵。
 本次推計嘗試在假設中納入機率意涵,以建立電腦模擬之隨
機模型預測( stochastic forecast ),在總生育率假設中納入由
過去所投影延伸之預測結果之考量。
 本次推計方法及推計各項假設,特邀請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楊文山教授及政大統計學系余清祥教授指導,進行 3 次小組
會議討論。
3
貳、當前人口趨勢
一、重要人口指標
2.1.1  重要人口生命統計
 近 10 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
數)明顯下降, 96 年總生育數為1.1 個子女數,低於維持替代人口水準
的 2.1 個子女數。
年別 零歲平均餘命
總人口 結婚 總 粗 粗
總人口 出生數 (歲)
成長率 對數 生育率 出生率 死亡率
( 民國
( 萬人 ) (‰ ) ( 萬對 ) ( 萬人 ) ( 人 ) (‰) (‰) 男 女
)
86 2,168 9.87 16.8 32.5 1.77 15.1 5.6 73.0 78.6
90 2,234 5.57 16.7 26.0 1.40 11.7 5.7 74.1 79.9
95 2,279 4.43 14.2 20.4 1.12 9.0 6.0 74.9 81.4
96 2,287 3.36 13.1 20.3 1.10 8.9 6.2 75.1 81.9
說明: 1. 結婚對數、總生育率為發生日期統計數,餘為登記日期統計數。
    2. 零歲平均餘命為臺閩地區資料,餘為臺灣地區資料,且 96 年零歲平均餘命為估測值。
資料來源: 1. 內政部,中華民國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 自 95 年起改名為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 ,各
年。
4
2.1.2  重要人口組成統計
 社會中每一代出生數若比上一代少,這個社會的人口就會逐漸老化。
 以 25 年為一代,我國自 72 年起,這一代出生人數比上一代少, 96 年
出生數降為 20.3 萬人。
臺灣重要人口組成指標

自然 社會
年別 出生數 死亡數 年底人口結構 (%)
增加數 增加數
65 歲
( 民國 ) (千人) (千人) (千人) (千人) 0-14 歲 15-64 歲
以上
86 325 121 205 7 22.6 69.4 8.1
90 260 127 132 -9 20.8 70.4 8.8
95 204 135 68 32 18.1 71.9 10.0
96 203 141 62 14 17.6 72.2 10.2
資料來源: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 97 年 6 月。

5
2.1.3  年齡別育齡婦女全程生育子女人數呈下降趨勢
 由歷年婦女全程生育子女數資料顯示,我國婦女一生累計生育子女數,
呈明顯下降趨勢。
95 年 45-49 歲
實際生育數
2.23 2.23 2.22
累積生育數 2.11
( 人 ) 3.0 2.00 1.77
可 2.04
2.5 能 1.95 1.77
發 1.07 65 年 15-19 歲
2.0 1.75 1.39 實際生育數
生 (46-50 年出生世代 )
1.5
1.0 0.78 0.19
0.5
51-55 年出生世代
0.0 0.27 56-60 年出生世代
45-49 0-49 61-65 年出生世代
4 0.04 66-70 年出生世代
35-39 0-34 71-75 年出生世代
3 - 2 9
25
20-24 19 歲 95 年 15-19 歲實際生育數
15- (76-80 年出生世代 )
資料來源:經建會依據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自行計算。
6
二、遲婚晚育趨勢
2.2.1  有偶率下降及遲婚
 由於年輕一代的晚婚,由初婚婦女年齡延後及育齡婦女有偶率下降之現
象,均可預期未來婦女有效生育期間將更為縮短。

婦女當年結婚重要指標

年 別 15-34 歲 初婚 15-39 歲婦女有偶率 (%)


( 民國 婦女初婚件數 年齡
) ( 萬件 ) ( 歲 ) 15-19 歲 20-24 歲 25- 29 歲 30- 34 歲 35- 39 歲

86 14.1 28.1 2.1 19.1 56.0 77.7 82.6


90 10.8 26.4 1.5 13.9 47.0 72.0 79.1
95 10.7 27.8 0.6 8.0 33.4 62.2 72.6
96 10.7 28.1 0.5 7.4 31.4 60.2 71.2

資料來源: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97 年 6 月。

7
2.2.2  少子女化趨勢
 近 10 年,我國婦女生育第一胎年齡約延後 2 歲,加上出生嬰兒為第二
胎或第三胎之比率共減少 9.5 個百分點,顯示願意生二胎以上者持續減
少,預期未來婦女總生育率將呈逐年遞減趨勢。
婦女當年生育胎次統計

第一胎 出生嬰兒之胎次 (%)


年別 總生育率
平均生育 第三胎
( 民國 ) 第一胎者 第二胎者 (人)
年齡 ( 歲 ) 以上者

86 26.3 43.3 37.1 19.6 1.77


90 26.7 49.8 35.3 14.9 1.40
95 28.1 52.7 36.2 11.1 1.12
96 28.5 52.8 36.5 10.7 1.10
資料來源: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97 年 6 月。

8
2.2.3  臺灣與鄰近國家總生育率之比較
 2006 年臺灣總生育率 1.1 人,與日本、新加坡、南韓及香港相近,已成
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總生育率 ( 人 )
5
2006 年總生育率
4
日 本 1.32
新加坡 1.26
3
南 韓 1.13

2 臺 灣 1.12
香 港 0.98
1

0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6
資料來源: 1. 內政部網站「內政國際指標」資料。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資料。
9
參、人口推計各項假設
一、推計期間: 民國 97-145 年 未來近 50 年內人口推計數據 。
二、推計方法:本推計係應用人口變動要素組成方法( Cohort
Component Method ),依生命表所計算之未來人口活存機率、
婦女生育率、男女嬰出生性別比例及國際遷徙之假設,經由年齡
組別移動推計。
t+1
t 未來男女年齢別國際淨遷徙率假設 年
年 M (x,t) 男

男 1

女 未來婦女年齡別 以
x 未來男女年齡別存活機率 生育率 f (x,t) 上
年 (未來國民生命表) 未來男女出生性 x+1
齡 S(x,t)=lx/l0 別比例 SRB(t) 年
別 齡
男女性別出生数 別
人 B(x,t) 人
口 口
0歲
t年 t+1 年
10
三、基年 0 歲人口修正:以 96 年年底按性別分戶籍登記人口為基
期資料。 基年 0 歲人口數,因受延遲申報及漏報影響,致該單
一年齡人口呈現不合理偏低現象,必須加以修正。
四、存活機率假設:基年兩性單一年齡之死亡機率,係採用內政
部發布之 95 年臺灣地區簡易生命表之死亡機率,推算出 96 年存
活機率為基準。
95
145 年
90 89.0 歲
零 85 97 年
歲 82.3 歲

平 80 145 年
均 82.2 歲
餘 75
命 97 年
70 75.6 歲
(


) 65

60
55
民國 45 年 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145 年
11
        
五、遷徙人口假設
3.5.1  86 及 96 年男性及女性年齡遷徙結構

1000
國 96 年淨移入 1.54 萬人
男性
際 800

600 遷 600
96 年淨移入 0.36 萬 徙

400 人 數 400

(
際 200 人 200
淨 )
遷 0 0

數 -200 10 30 50 70 90 歲 10 30 50 70 90 歲
(

人 -400 86 年淨移入 0.77 萬人


) 86 年淨移入 0.34 萬人
-600
女性
-800
-1000
註:本會依據戶籍統計之單一年齡別人口統計,自行計算而得。
12
3.5.2   未來男性及女性年齡遷徙結構假設
 假設未來 50 年,國際淨遷徙模型將依據 95 年年齡遷徙模式
 男性淨移入趨勢,每年維持 97 年 0.36 萬人不變至 145 年。
 女性淨移入情形,因 93 年實施面談制度後, 96 年跨國婚姻數已明顯
下降,臺灣每年女性淨移入趨勢由 97 年 1.71 萬人,降至 115 年 1.14 萬
人,後維持不變至 145 年。此項假設將對未來人口年齡結構造成微幅改
變。
1,000 97 年
女性
115 至 145 年
國 800
際 男性 97 至 145 年
淨 600


數 400
(

人 200

-200
10 30 50 70 90 歲
13
六、本次推計總生育率及出生時性別比例假設
3.6.1  年齡別育齡婦女全程生育子女人數期望趨勢
145 年完成生育
年齡期望達成 2.23
之生育數
2.00
3.0 高
累 中 2.04
積 2.5 1.77
生 1.95
育 2.0 低 1.75 1.39

1.5
(

人 0.78
1.0
)

46-50 年出生世代
0.5
51-55 年出生世代
0.0 0.27 56-60 年出生世代
45-49 -49 61-65 年出生世代
40 0.03 66-70 年出生世代
35-39 -34 71-75 年出生世代
30
25-29 -24 97 年 15-19 歲實際生育數
20 9 歲
15-1 (78-82 年出生世代 )
※ 假設推計期間,男、女出生時性別比例 (女嬰 =100 )由 97 年 108.8 ,遞減至 110 年 106.2
後維持不變。
14
3.6.2  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假設依據

育齡婦女 離婚及 145 年


(1- 生涯未婚率
假設情境   × 全程生育 × 死亡影 = 總生育率
)
子女數 響係數 假設值
替代水準 2.1 人
理想目標   1 - 12%   2.04 人 0.975 = 1.75 人
1.60 人
挑戰目標 1 - 16% 1.95 人 0.975 =
(H)人
1.40
政策目標   1 - 18%   1.75 人   0.975 =
(M)人
1.06
機率預測      
(L)
說明: 1. 人口政策白皮書對總生育率目標,期望 2015 年達 OECD 國家 1.6 人水準,
本報告進一步設定長期再達 2.1 人替代水準。
    2. 機率預測係依據本會 96 年委託 究「隨機模型與電腦模擬的人口推 究
」之數據。
    3. 目前 45-49 歲婦女生涯未婚率 19% 。
4. 離婚及死亡影響係數為參照日本長期人口推計統計模型之假設,未來
50 年係數約 0.975 。
15
3.6.3  總生育率假設趨勢

人口政策白皮書期望 2015 年先達


OECD 國家水準,長期再達替代水準
2.0 2.10 替代水準
總 75 年
生 1.8 TFR=1.7 1.92
育 1.75 理想目標
率 1.60
1.6 1.60 挑戰目標 H
(

人 實際
) 1.43
1.4 1.40 政策目標 M
1.25 1.35
1.21 1.25
1.2
近 3 年持續穩 1.17
定 1.12 1.12 1.06 機率預測 L
1.0
97 年 TFR=1.1

0
75 85 97 104 114 125 135 145 年
(2015 (2025) (2056)
)
16
七、本次與前次主要假設值比較

  97 年 本次假設 145 年 前次假設: 140 年


人口政策白皮書 104 年
達 1.60 人, 145 年達
2.10 人
理想目標 1.75 人
總生
1.1 挑戰目標 1.60 人 (H) 高推計: 1.6 人
育率
政策目標 1.40 人 (M) 中推計: 1.1 人
機率預測 1.06 人 (L) 低推計: 0.8 人
零歲 男 75.64 歲 男 82.20 歲 81.5 歲
平均
女 82.30 歲 女 89.00 歲 88.5 歲
餘命
97 年 115 年 → 145 年 95 年→
男淨移出 0.4115
萬人→年 0
淨遷 男淨移入 0. 36 萬 男淨移入 0.36→0.36 萬
徙數 人 人 人
女淨移入 1.71 萬 女淨移入 1.14→1.14 萬
人 人 女淨移入 1.2 萬人→ 0
17
肆、推計結果
一、總人口趨勢
4.1.1 未來人口成長趨勢
13 26 人
人 口
口 11 24.2 數
25
成 24.0 百萬人
長 9 百萬人

(
率 7 24 百
(‰) 23.8 萬
5 23.7 百萬人 23 人
百萬人

)
3
21.8
1
21.1
-1 75 85 95 105 115 125 135 145 年 (H)
20.3 (M)
-3
理想水準推估 人口實際數
-5 挑戰目標推估 (H)
19.3 (L)
人口實際成長率 19
-7 政策目標推估 (M) 中推估 (M) 人口成長率
18
-9 機率預測推估 (L)

-11 17
18
4.1.2  未來人口零成長之時點
 各項推計之人口零成長分別出現在 112 、 115 、 117 、 119 及 124 年,
總人口分別為 23.6 百萬人, 23.8 百萬人, 24.0 百萬人, 24.2 百萬人及
25.4 百萬人。
年別 臺灣地區年底總人口 ( 千人 ) 臺灣地區年底總人口成長率 (‰)
( 民國 長期 理想 高 中 低
長期 理想 高 中 低
) (2.1) (1.75) (1.60) (1.40) (1.06)
97 22,960 3.70 3.71 3.68 3.63 3.44
112 23,808 23,646 4.08 1.94 1.51 0.94 0.21
115 23,837 3.29 1.26 0.79 0.13 -0.59
117 24,031 23,823 2.73 0.76 0.25 -0.45 -1.21
119 24,198 23,777 2.03 0.12 -0.42 -1.15 -1.87
124 25,410 23,499 0.19 -1.77 -2.37 -3.20 -4.04
145 24,692 21,786 21,135 20,287 19,270 -2.04 -6.42 -7.74 -9.50 -11.90

19
二、人口變動趨勢
        
4.2.1  未來出生數變化
出生數將由 97 年之 20.5 萬人,在未來 50 年依中推計降為13.2 萬人,依高推
計降為16.2 萬人,依低推計降至 9.4 萬人。

40
75 年 30.8 萬人

生 30
數 實際
︿

人 20 145 年出生數 (TFR 值 )
﹀ 97 年 20.5 萬人 理想 18.6 萬人 (1.75 人 )
高 16.2 萬人 (1.6 人
115 年出生數
理想 22.0 萬人 中 13.2 萬人 (1.4 人
10 高 20.2 萬 低 9.4 萬人 (1.06

中 18.6 萬

0 低 16.9 萬
75 85 97 105 人 115 125 135 145 年
20
4.2.2  未來人口轉型趨勢(依中推計)
 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至 113 年交叉後,人口由自然增加變為自然減少。
(‰ )
40
35 實際數 預測數
30 粗出生率 25.9 ‰

25

20
粗死亡率 16.8 ‰
15 人口自然增加 粗出生率 9.0
‰ 民國 113 年
10 出生與死亡數交叉 人口自然減少
5 粗出生率 6.5 ‰
粗死亡率 4.7 ‰ 粗死亡率 6.2 ‰
0
民國 50 年 65 97 113 145

21
4.2.3  未來出生及死亡
 數 97 年的 20.5 萬人,減少至 113 年 18.9 萬人左
依政策目標,出生數將自
右,與死亡數接近後持續下降,至 145 年降為13.2 萬人。

出生數 ( 萬人 ) 死亡 ( 萬人 )
年別
( 民國 ) 長期 理想 高 中 低 中

97 20.7 20.7 20.6 20.5 20.1 14.3

113 26.8 21.4 20.3 18.9 17.1 18.9

120 25.2 20.3 19.0 17.2 15.6 22.4

130 23.8 17.9 16.3 14.2 11.7 28.8

145 27.7 18.6 16.2 13.2 9.4 34.1

22
三、人口結構趨勢
未來 50 年人口結構趨勢 (依中推計)
3.0


17 年
人 2.5 15 16 年

65 歲以上 10% 20%
2.0 高齡人口 30%
38%
1.5
15-64 歲 73%
工作年齡人口 67%
1.0 57%
52%
0.5
15 歲以下
少年人口 17% 12% 12% 10%
0
50 65 97 114 129 145 年
(2008) (2025) (2040) (2056)
23
四、學齡人口及中高齡人口趨勢
4.4.1 未來國小、國中及大專入學人口 ( 依中推計 )
 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入學之 6 歲、 12 歲及 18 歲人數,未來 10 年較
目前將分別減少 16% 、 36% 及 9% ,未來 20 年內亦將較目前分別減少
22% 、 37% 及 38% 。

單位:萬人
  6 歲 - 國小入學年
年別 12 歲 - 國中入學年齡 18 歲 - 大學入學年齡

( 民國 )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97 24.6 24.6 24.6 32.1 32.1 32.1 33.3 33.3 33.3

107 21.0 20.5 20.1 20.5 20.5 20.5 30.4 30.4 30.4

117 20.6 19.3 17.6 21.1 20.2 19.1 20.9 20.5 20.1

145 16.6 13.8 10.1 16.3 14.0 11.0 16.6 14.7 12.5

24
4.4.2 未來在學及中高齡人口 ( 依中推計 )
 未來學齡人口數量將趨遞減, 6-21 歲學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由 97 年的
21% ,逐年降至 145 年 11% 。
 未來 10 年內, 6-11 歲國小學童、 12-17 歲國中及高中青少年及 18-21 歲大
學階段青年人數,將分別減少約 27% 、 30% 及 9% 。
0-5 歲學齡前人 45-64 歲中高齡人
年別 6-21 歲學齡人口
口 口
人數 人數 ( 萬人 ) 占總人口 (%) 占 15-64
( 民國 占 人數

) 總人口 6-11 12-17 18-21 6-11 12-17 18-21
( 萬人 工作年齡
(%) 歲 歲 歲 歲 歲 歲 ( 萬人 )
) 人口 (%)
97 126.2 5.5 167.8 192.6 128.4 7.3 8.4 5.6 584.2 35.1

107 121.3 5.1 122.6 135.6 117.2 5.2 5.7 5.0 706.9 41.4

117 111.7 4.7 117.5 122.3 81.3 4.9 5.1 3.4 733.9 47.2

145 80.7 4.0 83.3 84.9 60.5 4.1 4.2 3.0 516.0 48.6

25
五、高齡人口趨勢
4.5.1 未來高齡人口趨勢 ( 依中推計 )
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將由 97 年 10.4% ,至 107 年增 14.7% ,之後快速
上升,至 145 年達 37.5% 。其中, 75 歲以上屬老老人口將由 97 年的
103 萬人,升至 145 年的 455 萬人,其占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由 97 年
的 43.1% 增至 145 年的 59.7% 。

65-74 歲人口 75 歲以上人口


65 歲以上人口
年別 ( 中推計 ) ( 中推計 )
人數 占 65 占 65
( 民國 占總人口 (%) 歲以 歲以
) ( 中推計 人數

人數

) 長期 理想 高 中 低 人 口 人 口
( 萬人 ) ( 萬人 )
( 萬人 ) (%) (%)
97 239.7 10.4 10.4 10.4 10.4 10.4 136.5 57.0 103.2 43.1
107 348.0 14.4 14.6 14.7 14.7 14.8 202.8 58.3 145.2 41.7
117 536.1 21.3 22.2 22.3 22.5 22.7 314.7 58.7 221.5 41.3
145 761.6 30.8 35.0 36.0 37.5 39.5 306.9 40.3 454.7 59.7

26
4.5.2 所選國家人口高齡化及超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比較
 臺灣從進入高齡化國家至邁入高齡社會約 24 年左右;歐美先進國家約為
50~100 年,其因應人口老化預作準備的時間較長。
到達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之年次 倍化期間 ( 年數 )
國別
7% 10% 14% 20% 30% 7%→14% 10%→20%20%→30%
台灣 1993 2005 2017 2025 2040 24 20 15
新加坡 2000 2010 2016 2023 2034 16 13 11
南韓 2000 2007 2017 2026 2040 17 19 14
日本 1970 1985 1994 2005 2024 24 20 19
中國 2001 2016 2026 2036 - 25 20 -
美國 1942 1972 2015 2034 - 73 62 -
德國 1932 1952 1972 2009 2036 40 57 27
英國 1929 1946 1975 2026 - 46 80 -
義大利 1927 1966 1988 2007 2036 61 41 29
瑞典 1887 1948 1972 2015 - 85 67 -
法國 1864 1943 1979 2020 - 115 77 -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6 Revision.
27
4.5.3 所選國家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40 日本
65 臺灣
歲 35 南韓
以 新加坡
上 30
義大利
人 香港
口 德國
25 法國

英國

20 中國
(%)
美國
15

10

0
1950 1970 1990 2010 2030 2050 年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6 Revision.
28
4.5.4  97 年及 145 年人口金字塔 ( 依中推計 )


100
90 145 年
80
70
60
97 年
50
40
30
20
10
0
25 15 10 5 萬人 5 10 15 25
29
4.5.5  未來人口金字塔結構變化
( 依不同假設情境推估 )
100
H 145 M 90
L
年 80

挑戰水準 120 政策水準


70
機率預測
60
TFR=1.6 年 TFR=1.4
50 TFR=1.06
40
30
97 年 20
10

25 20 15 10 5 0 5 1 0 15 20 25 萬人
高齡化率
大幅上升

嬰兒潮使人
理想水準 替代水準 口結構陡峻
TFR=1.75 TFR=2.1

30
4.5.6 理想人口結構發展之金字塔

男 女
100 歲
95
理想鐘型人口
90
85
結構 :
80 維持
75
70 穩定生育水準
65
目前人口結構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5 20 15 10 5 0 萬人 0 5 10 15 20 25
31
六、扶養比趨勢
4.6.1  未來依賴人口扶養比(依中推計)
100
93.6% 15-64 歲工作年齡人口總扶養比
91.2%

80
實際數 預測數
60
對 65 歲以上人口扶養比
37.8% 36.4%
40
23.5%
18.2%
20
對 15 歲以下人口扶養比
14.4%

0
50 65 75 85 97 105 115 125 135 145 年
32
4.6.2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依中推計)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 18 年後,約每 3.2 個 15~64 歲工作年


15~64 歲工作年齡人口 齡者,負擔 1 個 65 歲以上高齡者

97 年 115 年 145 年
1人
______ 1人
_____ 1人
_____
7.0 人 3.2 人 1.4 人

33
伍、政策意涵
觀察現象 政策方向
 生育率降幅趨緩,惟人口自然減少情勢不可 鼓勵婚育,穩定人口結
逆 構;營造友善家庭環境
生育率下降是世界各國共同趨勢,我國生育率下降速度前 ,提升生活品質
所未有,未來人口勢將減少,惟生育率急劇升降亦不利國
家發展,生育政策面臨抉擇,有必要適度調整。
婚育率降,出生人數少,幼童及學齡人口遞減 提升 育品質,調整資源
結婚及生育行為改變,幼童及學齡人口漸減,教育體系將 配置
面臨學生來源不足及教育資源閒置問題。
15-64 歲工作年齡人口比例漸減 , 中高齡比例漸 強化人力投資,健全
增 勞動市場;青年安心
學齡人口減少使工作年齡人口遞減,加上高等教育擴張使 安親,適當引進人才
進入勞動市場年齡延後,且勞動力中高齡 ( 準老人 ) 比例漸
增,勞動力結構亦將老化。 完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
平均壽命延長,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增加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及平均餘命增加,使老年依賴人口數量
,推動高齡者相關服務
及期間延長,老老年人口增加,其健康及財務狀況需政府 及 業發展,營造友善
、家庭及社會更多的關注,影響國家整體資源調配。 高齡者生活環境
移入人口仍以婚姻移民 主 掌握移出入資訊,強
淨移入我國者僅計算入戶籍資料,其中,本國國籍者,因 化移民輔導,建構包容
跨國間淨遷徙尚屬平衡;初設戶籍者,因婚姻移民陸續取
得戶籍則逐年增加,總人口移入隨跨國婚姻數量變動。 尊重的多元文化社會
34
一、鼓勵婚育,穩定人口結構
  營造友善家庭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1.1 未來人口結構是否會急劇變動造成失衡,仍繫於生育率的變
動幅度。惟如現在不積極鼓勵婚育,生育率有可能降得更低
,將更難以維持穩定的人口結構;如能增加婚育政策誘因,
鼓勵適齡結婚提升有偶率,則生育率緩步回升並維持穩定仍
可期望,故有必要擬定有效的生育誘因政策。

1.2 為鼓勵國人婚育,降低年輕世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建議從
社會面倡導兩性平權、親情互動的價 觀;從經濟及稅制面改
善生養育環境;從教 育面培養尊重生命的價 觀;從宣導面勾
勒健全家庭及美滿幸福人生的願景,以緩和人口結構失衡情
形。
1.3 為因應未來人口減少及結構轉變,建議應從 宏 觀 面 及 時 調
整攸關國家發展的經濟結構、稅制、教育、勞動市場、
退 休 、醫 療及安 養等制 度, 同時 配合國 土 規 劃 建設現代
化臺灣,提升住民生活品質。
34
35
二、提升教育品質,調整資源配置

2.1 強化學齡前兒童照顧服務體系,配合學齡人口逐年減少的幅
度,階段性調整各級教育資源,逐步縮減班級人數並轉化
閒置空間,提高運用效益;同時朝建立優質化教育環境及讓
每個孩子都能獲得適性發展機會規劃。

2.2 高等教 育體系應落實退場機制,同時鼓勵在職進修及終身學


習等成人教 育;並朝國際化發展,擴大招收海外學生,推動
教育產業的輸出。

2.3 配合少子女化出生人數減少,相關兒婦科醫事人力及醫 療 資
源配置宜適當調整。

2.4 協助輔導與生養托育相關產 業的轉型或升級,以提高其產業


及就業者附加價 。

36
35
三、強化人力投資,健全勞動市場
   年安心安親,適當引進人才
3.1 善用優質化的新世代人口,持續透過產、學、訓人力培訓
機制,強化人力投資,以厚植國家人力資本。

3.2 健全勞動市場,建立無年齡障礙之就業環境,重視終身職
能訓練,推動彈性 ( 延後 ) 退休 及部 分工 時制 度 ,促進中高
齡人力運用。
3.3 建構能兼顧工作及家庭生活的職場,完善托幼及托老環
境,使工作人口能安心安親,以提升勞動參與程度,充裕勞
動供給,緩和工作年齡人口減少所造成衝擊。

3.4 配合國家發展需要,適時彈 性引 進國家 所需 各類專業人才


及基層人力,並建立便捷國際工作者跨國移動機制,營造
合 宜 友善 延攬人 才環境 。

37
36
四、完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推動高齡者相關
  服務及 業發展,營造友善高齡者生活環境
4.1 持續推動社會保險及退休制度等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的改
革,以維持世代間財務合理分攤責任。

4.2 配合高齡者生活型態,調整居住、交通及公共空間,建構適
合 高 齡者 起居休 閒的友 善生 活環 境。

4.3 強化老人健康相關研究,提供高齡者自主預防保健資訊;儘
速建立完善多元照護服務體系,分擔家庭照顧者責任;
並營造社會不歧視且悅齡親老的觀念,以維護高齡者健康活
力及尊嚴。
4.4 鼓勵國人注重生涯理財觀念,以因應高齡時的消費需求,並
推動銀髮及相關產 業的發展,以滿足高齡者各項需求。

4.5 由於國人健康水準提高,使 65 歲以上人口仍能保持良好活


力,建議視高齡者平均餘命及實際健康情形,適度調整相關
津貼及退休年金領取年齡,以合理分配社會福利資源。
38
37
五、掌握移出入資訊,強化移民輔導
  建構包容尊重的多元文化社會
5.1 配合國家經濟、教育、科技及文化發展需要,吸引專業及投
資移民。

5.2 對於各類新進並以長期居留為目的之移入人口,均應予包容
尊重,建議持續追蹤以提供必要的照顧輔導,並培養國人接
受多元文化價值觀,以促進社會融合,逐步建構多元文化的
社會。
5.3 建構完整資料庫,以掌握各類移出入人口動態及相關統
計資訊,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及輔導,保障移出入者權益,
並可降低跨國人口移動對國內經社的衝擊。

5.4 全球化下人口移動日趨頻繁,為維護國土安全及社會秩序,
建議在不侵害人權且能兼顧便民前提下,強化國境線上嚴審
管理機制,以杜絕非法人口移入。

39
3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