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Tutorial M8

1. 胡树鲜《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
个问题》
2. 结合我国华文课文,采用建构主义模式设计语文教
学活动,在课堂上说课与评课

组员:陈逸菱
谢婷婷
黄婷婷
黄湘婷
1. 胡树鲜《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中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
学生自己对知识建构的过程。
•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
的理解,新知识才能够为每个学生拥有。因此,学习是个性化的。
• 每个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不一样,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原有的经
验知识也不尽相同,他们吸纳和消化的东西就不会一样。
• 教师要针对这一点,在上课前要调查学生的经验知识与学习目标的差
距,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 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语文课时,很少考虑班内每个孩子的知识状
况,其表现形式有:
1. 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仅当作是一种学习模式
•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作一种学习形式、模式或一
种教学方法,他们常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喜欢套用他人的课堂
设计模式,以为这是“谦虚”地向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习。
• 有的教师照搬示范课的设计模式,设计教学环节一摸一样。这显然没
有考虑本班学生原有知识情况,更没顾及本班每个学生学习的个性特
点。
• 建构主义固然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例
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即进入教学等,但这些教学方法只
有大的教学框架,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方法和细节的调
整,绝不可以原样模仿和照搬。
2. 设计教学目标时只参考教材和教参,而不考虑学生

• 有些语文教师仍然不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设计教学目标
时,仅仅考虑教材、教参的要求,钻研教材,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
• 他们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既然规定了教学目标,每篇课文也有其意
图和培养目标,他们只需研究和遵循,很少给自己班的学生设计自己
的学习目标。
•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若教师仅注意把
握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而忽略学生能否对知识产生理解,这种教学
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3. 教学目标的设计没有层次性
• 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新知识的不同差距,
并设想如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合他们的桥梁。
• 例如:识字教学中如果不考虑学生识字量的不同,会使识字量大的学生
厌倦识字,或使识字量少的学生无法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
来,无法形成新知识的建构,以至于恶性循环,不熟悉、不认识的字越
来越多。
• 教师必须认识到建构主义理念的深刻性,让孩子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知
识。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要防止问题的浅表化和片面化

•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各种智能活动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一种“问题解
决”,因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 目前,基于问题式学习已被许多小学引用,并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 由于小学生思维有自己特点,语文学科又有其特殊性,在小学语文中基
于问题式学习仍然存在浅表化、片面化的误区。
• 提高问题的质量是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
1. 教师设计的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课文内容叙
述的浅表层次的问题
• 建构主义的“基于问题式学习”主要目的在于,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
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 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往往在从事定量分析前,首先建构定性型问题;而
问题解决不成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建构的问题不是定性型问题,而是
局限于表面特征的问题。
• 例如,在学习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只是,“他为什
么这样做”、“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等问题,而没有深究孩子们与
作者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
• 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使基于问题式学习真正达到目
的,不走形式。
2. 小学语文“基于问题式学习”要兼顾小学语文的
性质和特点,所设问题不应是片面的
• 有些教师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仅是与作者
在内容信息上的沟通,而忽略了它是一篇语文课文,因此所设的问题只是
片面的。
•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结构、表达方法、
遣词造句等提出问题,例如: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课文中如果不使用比喻的手法好不好?
这个词用得好不好,是否可以用其他词替换?
• 只有对作者的写作的内容、写作手法全面了解了,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 建构主义注重情境的创设,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学生在真
实的社会情境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社会情境与教学情境联
系起来,找到自己认识上的不平衡、激发探究的兴趣,达到新的意义的
建构。
• 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情境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2. 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提出
1. 情境目标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 在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使情境教学的教学目标
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不要使情境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感悟
上 ! ,这种情境只能使教学流于表,情境教学应有更深层的意义。
• 一些课文有其特殊性,例如,距现代久远,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
无法理解社会文化背景,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有困难。
• 这时,如果再现文本所叙述的内容,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学生能
通过表演、绘画、聆听、观看等领悟作者的意图。

* 但不是任何课文都需要学生体验,有些课文内容反映的就是学生身
边发生的事,如果再设计一些情境,势必画蛇添足,只是耽误时间,
对教学无助。
2. 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问题的提出
•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注意力不集中,观察问题不深
刻,且缺乏生活积累,对抽象的知识理解困难,如果在情境教学中引入
一些问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能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
神。
•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不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
虑如何调动学生思考、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以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学生根据问题去探究,搭建自己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达到新
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语文课才有深度,也才能有利于小学生整个身
心的发展。
2. 结合我国华文课文,采用建
构主义模式设计语文教学活
动,在课堂上说课与评课
课文:第二十二单元 第一课《谁没长大》

建构主义模式:情景 / 抛锚式教学

创设情景 - 创设实景
确立问题 - 抛出问题,让学生解决
自主学习 - 教师提供线索,让学生解决
协作学习 - 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
效果评价 - 教师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教学活动:
• 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各自演不同的角色
(小猴、猴妈妈、公鸡、树),让他们透过角色的神态、动作等
体会其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进而挖掘人物个性。

(创设情景)

• 教师在学生的小组里面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给予不同
的意见和看法来回答问题。(确立问题)
教学活动:
• 教师在分组前,抛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在小组里面,学生主
动寻找资料,查找字典,发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学习)

• 在小组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互相讨论。老师在旁可
以引导学生。(协作学习)

•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组学生可以给予意见和评价。教师在
旁观察并点评学生的表现。(效果评价)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