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M9

•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程与此行的意义
• 唐代的艺术发展与国际舞台的关系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程与
此行的意义
• 唐代著名高僧
• 法相宗创始人
• 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 颍川人
• 俗家姓名“陈祎( yī )”
• 法名“玄奘”
•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 后世俗称“唐僧”

玄奘
唐僧取经路线图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
• 玄奘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
• 他时常跟随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的经论和典籍。两兄弟
经常到处云游拜访高憎。在十几年的积累下,玄奘的佛学造诣达
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佛学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 武德九年( 626 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
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而意识到自己在
佛学知识上的浅薄。
• 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
想的分歧。
• 贞观元年( 627 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 , 但未获唐太
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
跋涉五万余里。
• 唐太宗贞观二年( 628 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
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程
• 玄奘从长安出发,先到秦州,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
,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
渡流沙,备尝艰苦,终于走出了唐朝的边境。
• 他一直向西北而行走进沙漠到达伊吾,至高昌国还
受到了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 随后玄奘又度过孔雀河进入屈支国。
• 他又向西走了六百多里,到达跋禄迦国,接着又向
西北走三百里到达凌山。翻越了七天七夜的冰山,
到达大清池。
• 之后玄奘再沿着湖西北方向走了 500 里到达碎叶城
,之后他经过了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葱
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
• 后南下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
、犍双罗国、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 在
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
• 在 31 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

• 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
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
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
那烂陀寺历时 5 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
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
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
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
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
• 贞观十年(公元 637 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
国、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
、钵伐多国,访师参学。
• 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
《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
、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
、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
那烂陀寺。
• 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
中观清辨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
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
、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
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
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 唐贞观十五年( 641 年),玄奘 42 岁,与戒
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
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
印 18 个国王、 3000 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
道 2000 人参加。
• 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 5 年一度、历时 75 天
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 公元 643 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 657
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 645 年)正
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
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
在洛阳接见他。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
二日启程,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
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 在他西行回国之后,带回了许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
中包括 526 策、 657 部佛经,这对我国的佛教研究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除此之外,在外游历经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
他所翻译的佛经比从前人们半知不解的翻译更为准确
和浅显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越来
越兴盛。
• 所以玄奘西行意义在于对佛教经纶的正确释义,将错
误的佛教思想进行纠正,并且翻译了更多从印度得到
的佛经。
• 除此之外,由于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教思想,促进了中
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国后,将印度的种
族文化、唯识哲学等知识融合到中国的佛学之中。到
现在玄奘还被中印两国看做是两国友好的代表。
唐代的艺术发展

国际舞台的关系
• 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
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
• 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代文化博
大精深
• 唐都长安在当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和文明的城市,为各
国人民所向往
•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
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
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
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 这个时期吸收了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
中,充分体现出来
• 欧美各国几乎异口同声称中国人为“唐人”足以见得唐
朝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世界的震撼力之大
• 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不管是在舞蹈,服装
,绘画与书法,雕塑和诗词,建筑等等方
面都有特别之处。
• 例如在舞蹈方面,唐代舞蹈艺术,是在两
汉、南北朝数百年各种乐舞交流融合中结
出的硕果。它不仅集周、秦、汉、晋、南
北朝等前代舞蹈成就之大成,还有着自己
大量的新创造,而且对其后的宋、元、明
、清及至近、现、当代的舞蹈发展,都有
不小的影响,所以把唐代舞蹈说成是中国
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是有充足
理由和根据的。
• 唐代的舞蹈是经过了大量的新创造,而且影响
了过后朝代的舞蹈发展。中国唐朝的舞蹈艺术
,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唐
朝乐舞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
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此时乃中国古代舞蹈
艺术发展 的最高峰。
• 其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
,社会思想开放,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
分吸收而融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
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
,来自民间、经艺术加工后、形式华丽、规模
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堪为唐代舞
蹈一大胜观。
• 雕塑在隋朝和初唐进入转折阶段,在融汇了西
域艺术之后到了盛唐时雕塑艺术发展进入渐的
高峰,制作了许多不朽佳作。
• 这一时期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集合全中国的
人力,物力来建设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
程,在这些工程中,雕塑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
的组成部分。
• 在唐代因社会风气开发,人们思想活泼,精神
相对开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
造性及对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政治长期稳定
,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间文化艺术频繁交流
,相互融合,使唐代雕塑艺术风格能够在不失
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丰富优
秀的经验,不断地丰富自己。
• 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
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广为流传。所以,到
了现在我们还有机会认识到什么是唐诗。
• 标志着盛唐诗歌是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们的题作不仅是唐氏诗歌的高峰,
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 李白现存诗 900 多首, 内容博大精深,感情一
泻千里,理想主义,叛逆精神和英雄气概构成浪
漫主义的思想基础。不论从题材、体裁,还是风
格等方面,唐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 唐朝以后依然有人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
式创作,在后人的文学之中亦常常引用唐
诗作为典故。唐诗和当时的书法、艺术和
音乐互相影响,亦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
想有紧密关系,为研究当时的语言、历史
、宗教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唐朝
作诗是科举考试其中一个考核的项目。
• 除此以外,唐诗亦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
无论是文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都会接触到。
唐朝除了影响之后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亦
影响到日本、韩国的诗词。在十九世纪开
始,不少唐诗亦被翻译成欧洲语言。
•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
一高峰,此时,在楷、行、草、篆、隶
各种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
楷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 楷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
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
王家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
、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
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
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
道劲圆活的信风。
• 公元 742 年 ( 唐天宝元年 ) ,鉴真应日本僧
人邀请,先后 6 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
于在 754 年到达日本。 他留居日本 10 年,
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
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
,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
书法的准绳,对日本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刻影
响。
• 唐代时古代少有的一个和谐社会的一个盛世。
那个时候唐代的中国人是那样有激将和想象
力,“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和”思想构
成唐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唐代的艺术发展在
国际舞台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