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9

宋代历法、农

业、科技的成就
宋代历法的成就
最精密的历法——《统天历》
• 由南宋的杨忠辅制定。
• 该历取回年长 365.2425 日,是当时
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 当今世界同行的公历《格里高历》
亦取 365.2425 日(公元 1582 年颁
发 ) , 但 比 《 统 天 历 》 晚 了 383
年。
• 《统天历》还指出了回归年的长度
在逐渐变化,数值是古大今小。
最富有革新的历法——《十二气历》
• 由北宋的沈拓在《梦溪笔谈》中提出。
• 《十二气历》其实是一种阳历,与实际
星象和季节相合,并能更简便地服务与
生产活动(比如种稻)。
• 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势力太大而未能颁发
实行。
因为历法是宗主统治的象征。
改变历法,意味着政权之间关系的变化。
农业的成就
农田水利建设
• 南宋重视水利建设,五十年内各地兴建或修复较大
的水利工程。
潭州的龟塘,可溉田万顷。
兴元府山河偃,溉田九千三百三十多顷。
镇江府练湖的七十二源,溉田在万顷之上。
• 除了用来灌溉稻田,这些水利建设也能很好地减少
水灾发生几率。
潭州的龟塘
• 在宋朝,雖然不像漢唐那樣大力經營關中水利,但由於這裡是宋對
西夏戰爭的軍事基地,駐有重兵,軍用糧秣很多,又不能不分出一
些力量來建設當地的水利。
• 宋朝在此集中建設三白渠。它改建了三白渠的渠首。因為涇水不斷
三白渠

刷深河床和泥沙不斷淤高渠底,原來三白渠的渠口已經引不上水,
於是在原渠口的上方,開了一段新渠,接下方舊渠。
• 這段新渠的工程比較完善,為了防沖,採用石材構築;為了減少泥
沙進入下游,設置了澄池;為了防止洪水沖入灌區,修建了洩水
閘。
• 三白渠的溉田面積大幅度增加,據《蔡溥修渠題名記》所載,到北
宋末年,可溉農田 35000 多頃,超過了西漢溉田面積。因此,三白
渠更名為豐利渠。不過因為其他灌渠無力大修,溉田作用下降,所
三白渠
人口和垦田的增加
• 人口增加 = 个体劳动力增加 = 能开垦更多田 = 社会
生产力增加 = 经济改善

• 宋代人口就其总趋势来看,一直是增长着的。
农具的发明和改进
• 铁制农具 铁铧:安装在楼车车脚上
坚固、不容易损坏 弯锄:锄草

轻巧耐用。
• 农具多样化
• 改进农具
铁犁铧 适用于耕种不同的土壤
 尖头 。 铁粑
 圆头 镰刀
铁粑:碎土疏土用 耕种程序增多,开始精耕细作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 产量的提高,复种技术的推广,北宋结束了十国割据的局
面,消除南北方交通障碍,各地农民得以彼此交流培育农
作物的经验。

• 让精耕细作进一步完善。

• 两品种的培育和交流,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
• 两浙路是全中国之最。

• 深耕细粑、育秧、灌溉、粪肥、中耕管理的做法都
都极为有效。

• 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不荒废土地。
经济作物大发展
• 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宋代的经济作物,特别
是在南方,有相当大的发展。

• 例如:茶树、花、药草、棉花等。
农业达到极高成就
• 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许多剩余劳动力投身于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业
各个领域,使得宋代社会手工业、商业异常活跃,
呈现出异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风貌。
• 有人估算,北宋时期的 GDP 产值占据当时世界的
50% ,真可谓富甲天下。
土地产权制的变革
• 宋朝采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
农户将荒地开垦成自己的田地恒业,并加以政策支
持和鼓励,规定凡是新垦土地不征税,垦荒成绩突
出的州县给予奖励等。
农业法律完善化
• 宋朝推行“官版契纸”、“标准契约”。
• 这些法律规范不仅确保土地所有权的归属,是土地
所有者受到国家的明确保护,而且规范了土地交易
与租田关系,保护各方主体的权益,提高了田农以
及地主阶层耕种和占有土地的积极性。
科技的成就
数学
• 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李治、杨辉、朱世杰
• 他们在联合一次同余示的解法,高次方程式的数值
解法,一元多次方程式及多元高次联立方程式消去
法,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法等重要数学问提均有杰出
表现。
• 但很可惜艰深难懂,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数学后来
就衰微了。
数学九章
• 秦九韶著《数学九章》,提
出“大衍求一术”,创“联
立一次同余式”解法,比欧
洲数学家尤拉和高斯的相关
研究要早 500 年。
算盘
•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
图》中画有一算盘,
可见,早在北宋中国
就已普遍使用算盘这
一计算工具了。珠算
的正式出现并推广应
用是在宋元时期。
传统医学
• 医疗方科日趋精细,并且产生不同的医疗
理论和学派。
寒凉派 : 金朝 “ 刘完 素 ” 重视 致病 原因中的
火、热因素,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
攻下派:“张从正”却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
由於邪气入侵,因此临床上善用汗、下、吐三
法。
补土派:“李杲”强调脾胃的作用,主张采用
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刚。
药物学
• 宋代出版了多部本草,
其中以北宋“唐慎
微”所撰的“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最具权威,
被后被本草纲目取代。
太极图
• 古《太极图》绘在 3000 多年
前的夏商之际或更早的陶器
上。
• 圆圈内画有 S 型曲线,黑白阴
阳点是以后添上的。如今的
《太极图》,一般认为是北宋
周敦颐所制。
• 概念多用于中药的阴阳平衡。
烟花
• 主要用于军事、盛大典
礼或表演。
• 而现代全球能在同天同
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
大致则为跨年(除夕
夜)活动。
救生圈
• 宋代韩忠武曾派部将王权到金山去,同时命令他不
要用船渡江。
• 於是王权就给每一个士兵发一个“浮环”,让他们
渡过江去,终於完成了这一任务。
• 当时王权所用的这种“浮环”,就是现代救生圈的
前身。
银盐变黑显影技术
• 定影原理的发现,最早就见于苏轼的
《物类相感志》:“盐卤窗纸上,烘之字显。”
凸面镜成像
• 沈拓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古人造
镜子,大镜造的平一些,小镜造得
凸一些,因为凹面镜所照的像比人
脸大,凸面镜所照的像比人脸小。
• 所以小镜子造得凸些,使所照的像
缩小,这样镜子虽小,却可照出整
个人脸。
•以此类推,镜子大小决定镜子曲
度,以让人脸的像恰好和镜子一般
大小。
旋作
•旋 作 中 装 备 的 简 易 车
床,专事金属切削和加
工。
• 北宋初年机床使用已经
比较普遍机床的使用,
是机械加工史上具有
里程碑性质的重大进
步。
炼焦
• 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
炼焦和用焦炭冶炼金
属,这样冶炼成的金属
纯度大大提高。欧洲人
直 到 18 世 纪 初 才 知 道
炼焦并把焦炭用于冶
金,比中国晚了 400 多
年。
水转大纺车
• 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
驱动的水转大纺车,元代
盛行于中原地区,主要用
于加工麻纱和蚕丝,是当
时世界上先进的纺织机
械。一昼夜可纺纱 100 多
斤,比西方水力纺织机械
约早 400 多年。
水密舱壁
• 宋代的战船已普遍采用
水密舱壁技术,提高了
不沉性。可以保护船
只,免得进水而沉没,
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
要的结构形式。
• 南海一号的发现,证明
了中国是最早发明这项
技术的国家。
复闸形式的运河船闸
• 984 年 , 淮 南 转 运
使乔维岳负责治理
淮河,创建的二斗
门,是复闸形式的
运河船闸,从而提
高了河运能力。后
影响世界。
钻探深井技术
•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
• “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
• 井 发 明 于 北 宋 庆 历 年 间 ( 公 元 1041 年 - 1048
年),比西方早 800 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
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
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 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
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中国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中文名 四大发明

外文名 Four Great Inventions

内容 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发明时间 中国古代
影响 间接加剧全球化
提出者 艾约瑟

属地 中国
四大发明
•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
•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
明。
•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 此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
• 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 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造纸术
简介
• 造纸术由中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公元 63 年 -121
年)所改良。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蔡伦
• 相传造纸术早已存在,而蔡伦只是将造纸术进行改
进。
• 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更快、而且
成本更低。
• 造纸术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称得上是人类史上最
伟大的发明。
造纸术改良前的文字载体
• 甲骨
• 指龟甲或兽骨
• 主要应用于商朝,作为占卜使用
•金
• 指各种金属器具
• 多数为青铜(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的铁、金、银等等
• 流传于先秦时期
•石
• 载体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
• 应用于秦朝至现代
•竹
• 将竹劈成竹片,成为竹筒
• 竹筒可以用来记录文字,广泛运用于先秦至三国时期
•帛
• 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
• 帛质轻、柔软但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
• 由于产量极少,价格也相对昂贵,比较少人以帛为书写工具
造纸术的发展
• 公元 105 年(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开始改造造纸术
• 他将树皮、麻头、敝布、渔网等原料为造纸材料
• 造纸的步骤为挫、捣、抄、烘等等工序,是现代纸张的渊源
• 蔡伦改进的纸,制造成本低,原料容易获取,质量也有所提高,
所以逐渐普遍使用
• 为了纪念蔡伦造纸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成为“蔡伦纸”
造纸术的流传
• 造纸术在中国流传后,也传入了朝鲜半岛和越南,后来再传到日

• 得到纸张后,朝鲜半岛等国家陆续学会了造纸的技术
•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学会了造纸术
• 随后,高丽和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术
• 西晋时期,越南也学习了中国造纸术
• 公元 610 年,朝鲜的和尚昙征远渡日本,把造纸术先给日本摄政王圣德
太子
• 中国造纸术随后也传到了中亚,再由中亚传到欧洲,再至
全世界,成为文书上的重要用品之一
蔡伦造纸术的贡献与影响
• 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的诞生,从汉朝流传到了今天依然还在
使用
• 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播变得更便捷、迅速
• 原料容易获取,也相对便宜
• 比起其他载体,质量更轻,也方便携带与收藏
• 影响了现代全世界的发展,因为纸张在社会各个领域还是无法被
取代
指南针
简介
• 指南针,在古代中国又称罗盘或司南,是一种勇于指示方向的
工具
• 指南针广泛运用于方向的判读,如航海、野外探险、地图阅读
等等
• 专家认为指南针最早的形式是司南
• 指南针依靠地球磁场的有极性而指出方向。磁针在天然地磁场
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一直指向北方
磁现象的发现
• 关于磁现象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当时的劳工在探寻铁矿时,常常遇到磁铁矿,即磁石( Fe3O4 )
• 《山海经》以“山上有磁石者,山下有金铜”记载了磁石的发现,证明
了磁石在很久以前已经存在
• 到了西汉,有个名叫栾大的方士,利用磁石的特性做了两个棋子
• 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会互相吸引,有时会
互相排斥
• 栾大称其为“斗棋”
• 栾大把这玩意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大喜,将栾大封为将军
司南
司南
•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工具
• 司南之称始于战国时期,末于唐朝(后期为罗盘)
• 司南最早的记载文献是《鬼谷子》
• 司南的四周刻有二十四个方位,中心刻着象征北斗七星的标志,
上方有个磁勺
• 磁勺是磁石琢成的勺型指向器,其状取于北斗七星
指南针的影响
• 指南针作为指向工具,为当代中国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当中包
括:
• 航海
• 探险
• 地图辨认
• 指南针的发明,造就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也让世人为中国的
壮举感到惊奇
• 虽然现代,卫星定位导航仪越来越普及,但在卫星无法监测的
区域,指南针略胜一筹。而探险家往往使用指南针,一次又一次
地往世界每个角落中游览和探索
火药
• 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

• 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

• 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

• 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
一的军用发射药。
火药的来源
•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了。

• 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
丹药。

• 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 炼丹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炼丹,因此火药是副产品。
火药的故事
•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

• 隋朝初年,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

• 当晚住在那里的杜春子半夜从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
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

• 这极大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火药的故事
• 《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
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

• 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
了。

• 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
• 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
验。

• 那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
的药。

• 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 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
当作药物
• 《本草纲目》中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
疫。

• 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
并不感兴趣。

• 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军事使用
•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
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

• 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
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
的“万人敌”。
军事使用
• 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
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
烧。

• 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
火箭。

• 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
火药的推广
• 欧洲人约在 13 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

• 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
黑火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

• 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
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 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
不是中国人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
印刷术
• 雕版印刷术

• 活字印刷术

• 木活字
雕版印刷术
•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
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
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
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
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
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
然是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
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
印时再次使用。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
间( 1041 年 -1048 年)中国的毕昇( 970 年— 1051 年)发明
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
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木活字
• 木活字用于排版印刷的木质反文单字。木活字是用梨
木、枣木或者杨柳木雕成的。

• 因为取材比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比较简单迅
速,所以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

• 缺点是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沾水后变形,以
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木活字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