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1

预期学习成果
学习这一单元之后,你将能够:
1. 了解及遵循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
德教育;
2. 理解语文学科德育的三个依据和四个
特点;
3. 综合道德价值观于课堂语文教学;
4. 明了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素质的内容;
5. 掌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2
6.1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依据和特点
思想品德教育能使学生:
 确立正确的方向;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
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
6.1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依据和特点
在完成德育任务中:
 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 不能脱离德育内容单纯地进行语言文
字训练。
→ 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 寓思想教育于
语文训练之中。

4
6.1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依据和特点
语文教学应 :
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
泼地发展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民族素质
根据这一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
德育教育必须加以重视。 5
6.1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依据和特点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
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
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
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
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
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
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6
6.1.1 语文学科德育的依

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
的人才。
 “ 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
无德是危险品”。
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道德教育课,课程涵
盖了十六项道德价值观,至初中继续道德教
育课。
 于 2005 年开始还增添了公民意识课,加强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内容。 7
1. 教学的教育性要求
教育性:
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教
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个
性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 教育性的教学”,“教学的教
育性”
→ 绝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不会有任
何无教育的教学。 8
1. 教学的教育性要求
 荀况:“学为成人”
→ 学的根本目的,要切实重视教书育人

 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
→ 《诗》的教育性使然。
 叶圣陶:
“ 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
轮辐一样辏和一个教育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
的训练而外,更需要含有教育的意义。” 9
2. 语文学科固有的属性
i.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 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是统一、
相辅相成的。
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
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
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
作用。
10
ii. 语文教材内容
 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有助于培
养学生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献身精神,
具体感受到英雄人物崇高的形象,中华文
化的源远流长,逐步加深爱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
情趣。
 选取古代作品,要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
 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

11
3.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

学生心理话动

认知系统 意向系统
观察、记忆、想象、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
思维等,属于认识 属于活动中 的活力、调节
系统。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
活动的范畴,起认
的作用,观察、记忆、想象、
识作用,是活动中 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
的执行、操作系统 在黑暗中沉睡。 12
6.2 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语文德育过程的特点

相涵性 随机性 情理性 潜隐性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形象 德育的过程

13
1. 相涵性
 指德育内容在语文课文中的相
互包含和交叉。
 在语文教材中,同一教育内容
可以下载在不同的课文之中,
同一篇课文也可能包含着多种
德育因素。
14
2. 随机性
语文学科的德育不像思想品德
那样有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
体系。
语文学科的德育因素是随机的
、非系统性的。

15
2.1 德育内容上的随机性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之间没有必然
的联系,更没有层进的阶梯性,我们
不可能按照学生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
发展序列来组织教学。
语文教育内容是分散各篇具体课文之
中的。

16
2.2 德育方法上的随机性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
的特点出发,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

 教学《荔枝蜜》,就要从剖析“托物言志”的
表现手法入手,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

 教学《神农尝百药》,则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
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神农那种为了解除老百姓
的疾苦不怕吃苦,充分表现了无比仁爱精神境
界。
17
3. 情理性
语文学科的德育既要动之以情
,又要晓之以理,把情感熏陶
与理性教育有机地相结合。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

18
3. 情理性
从语文教学方法看:语文教学
讲求生动形象的艺术化。
情感教育方法也就是艺术化的
教育,它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
育功能。

19
3. 情理性
从语文教学内容看:语文教材
文学成分较多,阅读这些作品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体验
的过程,也是心灵受到陶冶的
过程。

20
3. 情理性
 语文思想教育仅靠情感熏陶还不够,
还必须使学生对事物本质有理性认识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要化理为情
,融情入理,情理结合,相互促进,
语文的思想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21
4. 潜隐性
4.1 潜隐于形象之中
 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是用文学形象来
宣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
 作家的政治倾向、审美观点、道德标
准等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而是
潜隐于形象之中。

22
4.2 潜隐在德育的过程中
 语文教师一般不宜直接地、明确地阐明什么
道理,或得出什么结论,更不能生拉硬扯,
把德育内容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
 要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形象,注重潜移默化。
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
感到是在接收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
教育,这才是语文德育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23
6.3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
德育
道德素质教育

个性品质教育
24
6.3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生理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
25
6.3.1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素

⑴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a. 利用五千年灿烂中华文明,培养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b. 利用国家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积极
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态度。
c. 利用自然山川之美,培养学生热爱
我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6
⑵ 科学思想教育
 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
自然,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
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 语文课文为我们进行科学思想的思
维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内容。

27
6.3.2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
道德教育素质指 -- 道德规范和
品质行为的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和掌握道德原则
和标准
学会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正确评价他人的思想行为。
28
道德教育主要内容
国民公 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共同道德规范。如小学道德教育
德教育 课程所涵盖的十六项道德价值观。
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而
为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 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生活
德教育 安定;讲究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在人际交往中说
话、做事有分寸,有节制,有文明素养;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实行人道主义;先人后己,相互谦让
,等等。

家庭道 如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爱护兄弟姐妹,与邻居建
德教育 立互敬、互助、互让的和睦关系。
29
6.3.3 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 个性品质是贯穿在人的全部活动中,
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态度上的。
而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要受到人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心
念等的支配。
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培养优秀的思
想品德是同一德育过程的两个不同侧
面。
30
四方面的个性品质
坚强的意志 创新的意识

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务实的精神 乐观的
情绪

31
1. 坚强的意志
 意志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品质。它
是指 -- 人能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
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达
到目的的心理过程。

32
意志坚强的人应具备:
1. 自觉性:即在理性指导下自觉地行动 ;
2. 果断性:指善于迅速明辨是非,权衡利
弊,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自制力: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
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论,节制自
己的行动;
4. 坚持性:即要有顽强的毅力,能持久的克
服一切困难,为达到既定的目标
而不懈努力。 33
1. 坚强的意志
 语文课文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的丰富营养。
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布置有适当难度的问
题和作业。
 要求学生认真钻研课文,提出具有一定质
量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现成答案,
而应设法鼓励学生自己付出意志努力,去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34
2. 创新的意识
美籍华人李政道:
“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
力。”
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
代作品,表现创新精神的内容是不少
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35
3. 务实的精神
务实:
“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踏入
实践”

16 世纪法国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
“ 人类精神的可贵,不在于好高骛远,而在
于平实的进步。”
36
4. 乐观的情绪
 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它关系到
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迎接生
活的挑战。
 教师应鼓励来自家境不好的学生在困境时
奋发向上,从逆境中跳出来;
 宜尝试改变学生悲观消极的思想,帮助他
们重燃对生活的希望,重新认识生命的意
义与价值。
37
6.4 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
德教 育的方法
魏书生:
“ 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教师不应像
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
任务,而应该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
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如果说知识上的满堂灌
,孩子还能勉强地咽下一些的话,口号式的
满堂灌道德教育,则可能导致呕吐。在语文
教学中育人,决不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宣讲
思想内容所能奏效的。”
38
魏书生:

“ 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感情
也不稳定,既易于激动,又易于冷漠。……感染
熏陶,潜移默化,对学生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
要比说教大得多。”
 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灵活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教学得法,与学生之
间建立起互动关系,才能既提高语文教学效
率,又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39
语 通过课文的意境分析,以境育情
文 情感熏陶法 深入开掘课文义理,以理育情
教 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中 艺术形象分析法 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行 抓住富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语言
思 语言文字品评法 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
想 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

德 引申教育法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与精
教 炼地概述德育

的 视觉媒体
方 多种媒体辅助法
法 听觉媒体
6.4.1 情感熏陶法
 根据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创造一定的情景,
渲染教学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
法。
 教师要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
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 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
动学生的心,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41
(一) 通过课文的意境分析,
以境育情
“ 触景生情”
 景即境,情和景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

 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
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2
(二)深入开掘课文义理,
以理育情
“ 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
 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这正
如人们常说的,知之深,爱之切。为
了培养学生对某事物的感情,就应让
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
理。道理掌握得越深刻,情感将会越
深厚。

43
( 三) 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 情绪渲染就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
言语、丰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
的动作等来感染、教育学生,师生
间由情绪的相互感染而引起情感的
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情,以情感
人。

44
( 三) 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 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用
饱蘸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氛围。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有
关诗句,这不仅起到了加浓感情氛
围的作用,还可收到温故而知新之
效。

45
6.4.2 艺术形象分析法
 语文教材具有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有血有肉
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苏霍姆林斯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
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
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
 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动形象,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
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情感,从内心产
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形象高尚的道德情操

46
6.4.2 艺术形象分析法
 在教学中要细致剖析人物的外貌、
语言、行动、细节描写等等,以突
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对
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受到
生动的思想教育。

47
6.4.3 语言文字品评

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任何作家都是通
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
 只有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学生才
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 作品的语言分析应该有选择,有重点
,目的明确。应该抓住下列语言,引
导学生进行分析品评。

48
1. 抓住富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语

 只有把握课文中表示作者的喜爱和憎恨感
情的词语才能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 如《白杨礼赞》对白杨树外形的一段描写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
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伟岸
,正直,朴素,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
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49
2. 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
 课文中有些语句的涵义特别丰富,具有多方的表现
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赏析和反复领会
,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祝福》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
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但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
改变,单是胖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
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
为。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
个人“剩”在书房里。

50
汪曾祺:

“ 假如要编一本鲁讯字典,这个‘剩’字将怎
样注释呢?大概只有这样写: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这个
世界所遗弃,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连四叔何
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即不以鲁迅为
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是不投机的
了。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这样的
注释,行么?推敲推敲,也许行。”

51
3. 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
 一些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往往十分重
视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议论和抒情
,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人物和事
件作出评价,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和感受。
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课文中的议
论和抒情,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和抒情
的语句去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52
6.4.4 引申教育法
引申教育法是指根据教材中的
德育因素,联系学生的有关实
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并予以自然地发挥与精炼地
概述,以使这种德育达到一定
的广度、深度、力度。

53
6.4.5 多种媒体辅助

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

放映性视觉媒体和
非放映性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又被称为
又被称为传统教学
现代化教学媒体,
媒体,如静画、
如幻灯机、投影机、
图表、实物、标本、
录影机、电脑、语
模型等
言实验等 54
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是一种有益
的辅助教学手段,因为:
第一,它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
力强。它形声具备,有助于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直
接表现各种事物。
第三,它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具
体化,深奥知识通俗化,复杂知识
简单化。
55
《马六甲游记》
借助投影仪投射马六甲的历史景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马六甲历史景点如:三宝井、
圣保罗教堂,青云亭等景点图
边放映边讲述外形和历史故事,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描绘景点的外形
这样利用幻灯片的直观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

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训练了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鲜明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深切受到我国
古代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从而激发起强烈的
民族自豪感
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德育
,可以使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容从听
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学生
的大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些内容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德育的
效率和效益。

57
小结
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如何在语文教
学中进行思想品教育。
 语文课既不能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是因
为语文学科有着更高的思想教育要求。
 在语文学科中寓德于教的途径很多,我们
应该勇于发掘,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
,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
58
术 语 解 释
 道德教育素质 :
指道德规范和品质行为的教育。它主要是教
育学生认识和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规
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思想行
为。
 引申教育法 :
指根据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联系学生的有关
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并予以自
然地发挥与精炼地概述,以使这种德育达到
一定的广度、深度、力度。 59
术 语 解 释
 教学的教育性 :
指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
个性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力。
 情感熏陶法 :
指根据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创造一定的情
景,渲染教学气 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
境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
的教育方法。 6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