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组员:林钎埼
郑特维
黄永琼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就是:

• 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婴儿文学、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
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
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 文学作家运用适应儿童的表现手段对文学进行创作,以反映现实社会的
美丑属性

• 表现作家对现实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如情感、趣味、观点、理
想)

• 呈现为儿童乐于接受的、有优美形式的艺术形象体系,以激起儿童读者
的美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小读者多样的审美要求,引导小读者提高审
美的能力、趣味和情操。
什么是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就是:
• 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 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 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 青春期到来以前的未成年人被称为儿童或少年,他们在思
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儿童教育性很强。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1. 伦理道德观
• 儿童文学传达的大多是人类共同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合作、勇
敢、宽容、爱心等
• 当这样的文学形象被儿童所吸引时,会在儿童心中产生共鸣,他们
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做出道德判断
• 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
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终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
但是从她的身上我们不时回想起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为了
理想不后悔去追求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让我们看到一切人类最
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品格,都将经受生命的考验。
• 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对于知识的渴求、对
行为的次序和连续性的渴求是无限的
• 因此我们需要给儿童一定的场合去接受儿童文化的熏陶,否则听任
由个人自行发展,受他们个人的念头所左右会导致儿童误入歧途
2.认识世界
• 童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不仅包括丰富的
内容和作家的见解,还纳入了很多社会、历史、科普等方面的知
识。
• 儿童文学很大程度上对儿童正确认识世界是极其重要的。

• 赫胥黎认为应该给他们提供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使
人的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并且以最完善的归纳方法来训练心智。
• 因此儿童文学中应该包含有大量的科学知识,让儿童在接受教育的
时候能够有所启发,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让他们善于思考问题。
例如:
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
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
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
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且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
丽国度。
• 作为儿童他们很容易对他们曾经看过或者学过的东西产生遗忘或者变
化不定的情况
• 儿童虽然在阅读儿童文学中有所感悟,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遗忘或者
对这一事物产生模糊性
• 所以,儿童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应该是连续性的,而不是间断性的
3. 认识自我

儿童文学灌输真、善、美的本质,让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的时
候能够明白他们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即使深处绝境也应该对生
命抱有期望,而不是一个自暴自弃、对未来充满哀怨和悲观的
人。
比如《龟兔赛跑》里,乌龟明知道自己不是兔子的对手,但是
他能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他用自己的锲而不
舍换来了龟兔赛跑的胜利,而他就应该是儿童学习与认识自我
的一个标准之一。
儿童文学需要塑造更多积极人物形象供儿童参考来焕发起儿童
沉睡的自我意识
4. 人际交往
儿童之间互相交流故事内容能促进儿童人际交往的能力
儿童文学要具有普遍性,会引起儿童们的青睐,让儿童从
中学习到很多关于人际交流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结
构,比如罗琳的《哈利波特》
儿童文学要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趣味性能吸引儿
童,而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在它的教育意义上,比如安
徒生的《爱的教育》
儿童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会对他们喜欢的地方印
象深刻,对于有相同偏好的儿童,他们之间会产生相互的
交流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好处
1. 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
等。

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
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

《爱的教育》一百多年来受世界各国儿童喜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
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
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2. 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
识自然的使命
• 儿童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
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 儿童文学可以:
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
闻,开阔眼界

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如何对待社会和人生

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
解和认识。
• 例子:

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在讲
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
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
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
增长知识,而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
国度。
3. 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
美的天职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
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
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概括提炼为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
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

 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
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
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
美的力量。
 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
技巧,描绘 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
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
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 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 如:
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

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
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
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
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
了无尽的快乐。

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
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
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
• 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应该做到的。
• 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
冒险、勇于进取的品 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
些恶作剧的 9 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敢于
冒险,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
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
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

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
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
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 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

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 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
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
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
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
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
义。
奉行现代儿童教育思想的学校,
对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
点:
1.帮助儿童文学促进了童年概念的生成
2.培养了大批儿童文学的真正读者
3.广泛传播了儿童文学
现代学校帮助儿童文学促进了
童年概念的生成
• 童年是现代社会发现的一个概念,通过这一发现,人们意识到应该为儿童提供
一个更适于他们学习成长的环境
• 学校便担当了这重要的任务
• 较早发现儿童的国家,比如:英国、德国、法国,都是学校教育发展迅速的国

• 在古代,儿童独立的世界是没有得到承认的,儿童到了六、七岁,就被拉进大
人的劳动中。在这里,没有发展儿童能动性的余地
• 但是,进代以后,儿童从参加大人的劳动这种生活中渐渐地被解放出来,通过
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
• 可见,现代学校这一制度,与儿童时代的确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代学校培养了大批儿童文学的
真正读者

• 检视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研究报告)对儿童文学的自然
读者数目作出一个角度的大致推测
• 据统计,全国小学生人数 1907 年约 92 万人,至 1949 年又增长两倍
多约两千零四万人
• 清末和民国的学校教育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入学率仍然很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 20 世纪 50 年代初,小学入学率接近 50% , 50 年代末达到 80% ,进入
80 年代达到 93% , 90 年代已超过 95%
• 如此规模的小学教育,无疑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巨大的读
者市场
现代学校广泛传播了儿童文学
• 清末以前,中国的私堡是将“四书”、“五经”和一些蒙学读物作为
儿童的教科书
• 其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最广泛的当推《三字经》
• 这类书本的内容单调而显得死气沉沉,既缺乏幽默,又少机智
• 从清末民初起,中国孩子的读书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 由于儿童文学的出现,特别是将教材从原本的文言文改为语体文,加
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文学的提倡,“新学制”产生了
• 所谓“新学制”就是小学华语课程把“儿童文学”做为中心,各书坊
的华语教科书采入了物语、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
说、历史故事、儿歌、民歌等
负面影响
1.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与儿童文学冲突
• 现在奉行功利主义的应式教育的学校成了销 童
年概念的角色
• 单纯成了做成人的“预备”的地方
• 为了成人的“将来”,不惜牺牲儿童的“现
在”
• 孩子生命的蓝天,却尽然被几本教科书给遮黑
• 学习成了一种受苦
2. 在面对儿童文学作品时,评价、选择的姿态与儿童文学时
有抵牾
• 五四前后,小学校教科书改文言为白话,并多有狗猫说
话的故事
• 五四刚一退潮,就有人指责小学校的教科书尽是猫狗说
话:“对于中国的五伦,反是一点不讲,实在大错特
错。因为儿童不终是儿童,当他们幼时仅读这些神话的
教科书,他们由国民小学毕业之后,固然不配做世界上
的人,更不配做中国的国民,岂不是要变成猫化狗化畜
牲的国民么?”
3. 小学里的语文教育依然透露出与儿童文学艺术精
神的抵触

• 小学语文教材忽视表现纯粹幻想力的童话
 功利主义的知识至上风潮在作祟
 传统文化中“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遗存
 排斥民间文学、遮荫幽默精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