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日本近代歷史人物 ( 第十一

講)

化嘉南平原為臺灣穀倉的水利
工程師-八田與一 (1886-
1942)
八田與一的肖像
基本資料
 明治 19 年 (1886 年 ) 2 月 21 日生,昭和 17 年 (1942
年 ) 5 月 8 日歿,享年 57 歲。
 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 ( 今金澤市今町 ) 出生,為富農四
郎兵衛和其妻佐都之間的五男。江戶時代日本全國各藩
之中,年貢收入僅次於江戶幕府 ( 約 700 萬石 ) 的為加
賀藩 (102 萬 5 千石 ) 前田家 ( 外樣大名 ) ,以加賀百萬
石著稱,金澤即該藩的城下町。今日東京大學的本鄉校
區,即參覲交代制下前田家在江戶的宅邸之原址。
 為臺灣嘉南大圳的設計者。該水利工程完工後,使得
15 萬公頃原屬看天田的嘉南平原獲得穩定、充沛的灌
溉水源,一年得以三穫,卒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
江戶幕府控制大名防止其反側的制度
─參覲交替 ( 參勤交代 )
 第 3 代將軍德川家光 (1604-1651) 時,幕府為防止日
本各地的大名因久居領地而圖謀不軌,於寬永 12 年
(1635 年 ) 所頒布的「武家諸法度」中,規定全日本
半數就國的大名須於每年 4 月來江戶居住 1 年;其
餘半數在江戶參覲的大名則可回領地居住 1 年。到了
翌年 4 月兩者再對調。無論大名參覲或就國,妻小均
須留在江戶當人質。此制度不但加強了幕府對諸大名
的控制,也繁榮了江戶城,活絡了以五街道為主的全
國交通。圖為丹波國 ( 京都府 ) 園部藩往來江戶的大
名行列
加賀藩前田氏的藩祖─前田利家 (1538-1599) ,秀吉死後為豐臣
政權的五大老之一,餘 4 人為德川家康、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
、上杉景勝。 1600 年關原會戰時,其長子利長屬東軍,次子利
政屬西軍,兩邊同時押寶,亦可謂亂世中延續家族的另類生存之
道。
左為加賀藩前田家的家徽─梅鉢。右為德川家 ( 將軍本
家、御三家、御三卿 ) 的家徽─圓中三葉葵。前田家雖
為外樣大名,但實力雄厚,透過和將軍本家的聯姻關係
,為德川家准許使用松平姓和葵紋,享有準親藩的地位
左為日本政府、首相、內閣的代表性紋章─五七桐花紋。歷史上
該紋或其變種圖案 ( 如太閣桐 ) ,曾由公家的最高權位者─天皇頒
授給室町幕府的第 1 代將軍─足利尊氏 (1305-1358) 、織田信
長 (1534-1582) 、豐臣秀吉 (1537-1598) 等武家的最高權位者
。右為天皇家、皇室的家紋─十六八重表菊。兩者皆是日本的國
徽。
東京大學的精神象徵之一 ─赤門。為文政 10
年 (1827 年 ) 加賀藩前田家第 12 代藩主齊泰
為迎娶德川幕府第 11 代將軍家齊的第 21 女溶
姬所建
進入東京帝國大學
受恩師廣井勇的薰陶
 石川縣立第一中學校、第四高等學校 ( 金澤市 )
畢業後,明治 40 年 (1907 年 )4 月進入東京帝國
大學工學部土木科,時年 22 歲。八田的恩師廣
井勇 (1862-1928) ,為札幌農學校第 2 期畢業生
( 與新渡戶稻造同期 ) ,曾留學美國、德國學習
橋梁工程學、土木工程學。後返國出任札幌農學
校和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享有「日本港灣工程
學之父」美譽的廣井,教導學生的口頭禪為:
「如果要架橋,就要架能讓人安心走過的橋。」
負責務實的精神,深深影響了八田日後以為終身
職志的工程之路。
八田的恩師廣井勇,曾負責函館港改良和
小樽築港等工程。其在東大工學部土木科
的滿門桃李,為日本的土木建設貢獻良多
東大的精神象徵之二─安田講堂,落成於大正 14 年
(1925 年 ) ,為戰前四大財閥之一的企業家安田善次
郎 (1838-1921) 所捐贈,而由建築學者內田祥三
(1885-1972) 所設計,現為東京都的登錄有形文化財
第一號。
左為東大法文 ( 法學部和文學部 ) 二號館,右為自二號館的拱廊望
向一號館,兩者俱為登錄有形文化財,皆由內田祥三設計。昭和
22 年 (1947) 度入選的東京大學應援歌─ただ一つ為該校的準校
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
R=1&v=rpLpFYYCUAI
可欣賞歌曲 ( 附歌詞 ) 和瀏覽該校簡介。
1943 年 -45 年間出任東京帝大總長的內田祥三,曾在
戰前峻拒軍部將東大做為帝都防衛司令部的要求,亦在
戰後堅拒 GHQ 將東大做為盟軍總部的要求,風骨嶙峋
赴臺整建上下水道工程
及負責建設桃園大圳
 明治 43 年 (1910 年 ) , 25 歲的八田自東京帝大工學部土木科畢
業。 8 月旋受聘為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的技手 ( 技師的下級 ) ,踏出
了此後 30 餘年間服務於臺灣工程界的第一步 。八田先是負責衛生
事業,曾參與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都市之上下水道工程的
建設工作。 31 歲時,和故鄉金澤的醫生之女米村外代樹結婚。
 八田後來轉到和發電、灌溉事業相關的部門,和狩野三郎共同規
劃桃園大圳。計畫以官民合資的方式,引大嵙崁溪 ( 大漢溪 ) 的水
源,人工開鑿大圳以灌溉桃園臺地。大正 5 年 (1916 年 ) 破土興
建,大正 14 年 (1925 年 ) 舉行通水式。灌溉區域包含桃園、中壢
、八德、大溪、楊梅、新屋、蘆竹、觀音、大園等地區,解決了
困擾桃園臺地已久的農田給水問題。八田又續研究在石門峽谷建
壩蓄水之可行性,於昭和 4 年 (1929 年 ) 發表「昭和水利事業計
畫」,亦即石門水庫的建設計畫書,然因戰爭計畫中止。
桃園大圳的送水涵洞口
( 位於八德市介壽路旁 )
興建烏山頭水庫
和嘉南大圳的必要性
 嘉南平原的年降雨量雖有 2500 公釐,但 80 %集中降
在 5-10 月,久雨則畏潦;其餘 20 %降於 11-4 月,天
晴則畏旱。自臺南以北迄雲林斗六,除近山濱河的地方
外均屬看天田。曾文溪與濁水溪屬荒溪型河川,且僻處
平原的南北兩端,無法提供灌溉水源。大正 6 年 (1917
年 ) 八田受命到此調查灌溉系統,經多次探勘後,他認
為曾文溪的冬夏流量相差懸殊,須在上游興建水庫以資
調節;而南北兩大溪間距離窵遠,需構築的輸水圳路亦
將所費不貲。於是他在大正 8 年 (1919 年 ) 完成了烏山
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設計,並獲得田健治郎 (1855-
1930) 總督的支持,於翌年 9 月 1 日動工興建。
大正 7 年 (1918 年 )6 月就任第 7 任臺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
(1864-1919) ,努力說服日本中央政府同意嘉南大圳的興建。他
曾對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說:「身故之後一定要埋骨臺灣。」
因公務出差卒於鄉里福岡後, 75 歲的老母親遵其遺志,親自護送
他的遺骨來臺北,葬於三板橋墓地。圖右為原位於明石墓地前的
大鳥居。
大正 8 年 (1919)10 月,繼明石後出任第 8 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
郎和其墨寶。他是日治時期臺灣首任的文官總督。由於前一年寺
內正毅方因米騷動而下臺,繼任的首相原敬遂頗留心稻米的增產
,命田總督在臺推動產米增殖事業。除八田負責的灌溉系統外,
農學者磯永吉 (1886-1972) 亦於 1921 年在竹子湖成功試種蓬萊

由於日人吃不慣臺灣的在來米 ( 米粒長但粘性差的秈米 ) ,臺米輸日乏人問津。為
此磯永吉受命改良在來米,以之和日本種稻米交配,經多次試驗後培育出至今仍為
臺民主食的蓬萊米 ( 粳米 ) 。享有臺灣蓬萊米之父美譽的他,曾任臺灣總督府農事
試驗場技手、技師和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前後在臺服務了 46 年 (1912-1957) 。
右為臺大農場內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為蓬萊米誕生之地,又有磯永吉小屋的
暱稱。
左為享有臺灣蓬萊米之母的美稱之育種家末永仁 (1886-1939) 。末永於任職臺中
州農事試驗場時,和磯永吉一同致力於稻米改良工作。大正 15 年 (1926 年 )4 月
,於臺北鐵道飯店召開的全國米穀大會上,在臺栽培改良的日本稻新品種頗獲好評
,並由第 10 任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 (1869-1949) 將之命名為蓬萊米,但翌年卻
因稻熱病災而使得耕種面積銳減。大正 13 年 (1924 年 ) 起末永即嘗試將日本稻種
「龜治」和「神力」施以人工交配,終於在昭和 4 年 (1929 年 ) 於其擔任臺中州
農事試驗場場長任內誕生新品種─臺中 65 號。可抗稻熱病且對日照鈍感的臺中 65
號漸次推廣全臺,昭和 13 年 (1938 年 ) 時蓬萊米產量高達 140 餘萬公噸。右為
末永和磯的胸像
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的完工
及「三年輪作給水法」的實施
 歷經 10 年寒暑,兼具排水、灌溉、疏洪功能的嘉南大
圳,終在昭和 5 年 (1930 年 )4 月 10 日舉行通水式,工
程費 5414 萬日圓 ( 時總督府的年度預算為 5000 萬日
圓 ) 。位於曾文溪上游的烏山頭水庫堰堤長 1273 公尺
、高 56 公尺,蓄水量達 1 億 5000 萬噸。從連接烏山頭
水庫、濁水溪兩地水源的河渠引出的灌溉水,經由密如
蛛網 ( 總長度達 1 萬 6000 公里 ) 的給排水路,注入 15
萬公頃的嘉南平原,遂得以一舉掃除困擾平原已久的洪
水、乾旱、鹽害等三大障礙。然因曾文溪供水量不足,
八田復推動「三年輪作給水法」,將灌溉區域內的土地
以每 50 公頃為一單位,每單位依給水量多寡 3 年內輪
種水稻、甘蔗和雜穀,使土地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
烏山頭水庫的位
置和嘉南大圳的
主灌溉渠道地圖
嘉南大圳的灌溉
水道總長度 1 萬
公里,排水道 6
千公里,分布在
雲林林內以南、
臺南新化以北的
廣大平原上,輸
送著旱田所渴需
的灌溉用水。
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貢獻
 原本嘉南平原大部分為看天田,只有 5000 公頃
的水田;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使得當地的水
田面積一舉增加了 30 倍,達到了 15 萬公頃。
農作產量亦達到水庫動工前的 2-5 倍,使得嘉
南平原從此以後成為臺灣最大的穀倉。
 戰後國民政府率 1 、 2 百萬軍民播遷來臺,加
上臺灣原有人口可說是食指浩繁。值此風雨飄
搖之際,臺灣的糧食供應卻仍不虞匱乏,局面
方穩定下來。這點可說是八田的遺澤。
左為以八田與一為主題的動畫電影,已於
2009 年 11 月在臺上映。右為八田的全
家福合照,他和妻子外代樹間育有 2 男 6

左為烏山頭水庫分水口附近的八田技師紀念室
前,八田和其妻外代樹的合影看板。 右為掛在
八田故居大門上的八田家徽─木瓜紋。外代樹
於 1945 年 9 月,身著繡有該徽的和服投水自
盡。
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原職員宿舍,經整修、復
原後闢建為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於 2011 年 5
月 8 日正式開幕。圖中的日式宿舍即八田故居

八田的殉職和其妻外代樹
的殉情及其歷史評價
 1942( 昭和 17) 年, 因受陸軍委託赴菲律賓調查棉作灌溉,八田
於 5 月 5 日自廣島縣宇品港搭乘「大洋丸」 出發。 5 月 8 日,該
船在長崎外海為美國潛艇所擊沉,八田亦因而殉職。
 1945( 昭和 20) 年 9 月 1 日,即嘉南大圳 25 周年開工紀念日的當
天,一則對 3 年前過世的丈夫思念不已;再則深怕因日本戰敗被
遣返回國,八田的妻子外代樹留下:「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的遺書,在八田奉獻了一生菁華歲月的烏山頭水庫放水口投水自
盡,享年 46 歲。
 每年 5 月 8 日八田的忌日時,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各界人士均會集
合於八田的銅像前,舉行祭典緬懷他對臺灣這塊土地的德澤;並
在位於銅像後方的八田夫婦墓前憑弔,紀念這段夫殉國妻殉情、
男忠烈女節義的淒美故事。八田所主持的水利建設雖是為日本殖
民政府的經濟利益,但也為臺灣的農業發展貢獻良多。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紀念銅像,乃昭和 5 年 (1930 年 )7 月
,台灣總督府嘉南大圳組合員工為表揚其功勞所建。身穿工作服
、腳登長靴的八田,眺望遠方作沉思狀,樸實無華的風格和實事
求是的精神令人感佩。銅像後方為八田和其妻外代樹的合葬墓,
由臺灣產的大理石以日式風格砌成,昭和 21(1946) 年 12 月 15
日建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