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以家庭為中心

的介入模式
職能治療學系
林仲慧
Using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to Promote Family Outcomes
Don Bailey Melissa Raspa ECO Annual Conference July 30, 2010.
Published byCecilia Jacobs
早期療育的服務型態

• 台灣的早期療育直接涵蓋 0 至 6 歲的範圍,之
前依行政權責的劃分,分別由教育局及社會局主
責公立幼兒園及其他幼兒園的早療服務,而現在
由於幼托整合的政策,則重新劃分權責為 2 至 6
歲及 0 至 2 歲之服務

• 雖然在私立幼兒園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幼兒人數不
少,但巡迴輔導服務的普及性,也依各縣市的資
源配置不同而有相當大的變異
•社政系統的服務型態

• 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目標為支持和擴展父母扮演孩子
有效的主要照顧者之角色,因此看重增進父母對孩子
需求的了解,提供父母所需要的教育訓練,以促進親
子互動,並為家庭連結有用的經濟及福利資源
• Trivette 與 Dunst ( 2005 )提出了四大實務
原則和 15 項細項指標,以利專業人員具體執
行家庭本位服務:
– Influences of Family-Systems Intervention Practices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Child
Development (2010)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30(1):3-19. DOI:
10.1177/0271121410364250
1. 家庭與專業人員分工與合作
2. 個別化與彈性化的服務
3. 以家庭優勢為基礎規劃服務
4. 以加強家庭功能為目標提供服務

• 圖 4-2 為一以家庭為中心之服務機構的架構圖,
此系統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內容朝向提
升親子互動的效能、資源運用的能力,以及協
助家長的心理成長與擴權而規劃
• 這些服務型態可分類為:以機構為主要場所,或
以醫療院所、以家庭為服務提供的場所

• 政府的社政系統與這些私立機構或醫療院所的關
係主要是提供經費,無論是個別個案的療育補助
或是透過委託服務方案的辦理
•提供高品質、全面且統整的服務

• 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的服務需求是多元而複雜
的,因此相當需要專業人員、家長和機構間的
合作與整合,即所謂的跨專業團隊合作之療育
服務

• 這些需求牽涉到多重的服務種類,大致可分類
為特殊教育、社會福利以及醫療服務等三類:
1. 特殊教育服務包括:認知訓練、動作、溝通表
達、社會能力、遊戲訓練、親職教育等
2. 社會福利服務包括:經濟支持、家庭功能重建、
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等
3. 醫療服務包括:一般醫療、物理治療、職能治
療、語言治療、心理或行為治療等
• 跨專業團隊透過跨體系、跨專業之整合及團隊
合作的服務方式,針對孩童本身及家庭設計符
合需求之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或個別化教育計
畫,整合家庭成員的能力以及內在和外在資源,
提升家庭功能,以處理和解決家庭事件,最終
回饋於特殊幼兒的療育效益
(一)以機構為主要場所

• 早期療育機構通常為獨立之民間單位,包括:早期
療育中心或是兒童發展中心,有相當高的比例是由
身心障礙機構所附設

• 所接受的個案較無年齡限制,通常 0 至 6 歲皆可接
納,且兒童不需經由縣市之鑑輔會安置,乃是家長
自行選擇,並經由各地之聯合評估中心鑑定有身心
障礙或發展遲緩者,才可接受服務

• 師生比例則依學生殘障程度之不同作為分班之依據
• 在機構所進行的療育服務,主要有時段制課程或
日間托育班,由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帶特殊需求兒
童在機構所安排的治療或上課時間前往接受服務

• 治療活動或課程大部分是以復健治療及發展性課
程為主,時間的安排因個案需求及家庭考量而有
所不同
• 機構所提供的日托服務,服務方式則是以自足式
為主,類似於教育體系之學前特教班,上課的步
調會依學生的程度而減量或簡化

• 專業人員仍應鼓勵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充分參與,
並且支持父母在家能繼續執行療育活動

• 透過讓家長觀摩療育的過程中,專業人員也可以
適時指導家長如何將療育在家中的情境繼續教學,
使療育成效發揮至最大
(二)以醫療院所為主要場所

• 在台灣,由於發展遲緩的鑑定是透過醫院的聯合
評估之臨床判斷為主要依據,因此許多特殊幼兒
的介入是從醫院或復健診所提供的時段式之治療
訓練開始

• 醫院所提供的療育型態,基本上是由治療師以一
對一的方式執行
• Hebbeler 等人( 2007 )自 1997 年的長期追蹤研
究成果( NEILS )發現,語言治療是需求最高的服
務,占 62% 的個案人數

• 之前有相當比例在醫療院所的治療師並不鼓勵家長
陪同進行療育,近年來,愈來愈多治療師採取以家
庭為中心的服務觀點,更樂意協助家長在自然情境
中引導幼兒
(三)以家庭為主要場所

• 在台灣又稱為「到宅服務」

• 根據美國聯邦法規中「最少限制環境」的要求,
以及「以家庭為中心」的觀點,接受特殊教育服
務的情境與對象應是以家庭為考量,並且適時到
特殊幼兒家中提供服務

• 服務內容依家庭個別的需求,可包括:復健和教
育訓練示範、親子互動策略與行為問題諮詢,以
及支援資源連結等
• 在家長陪同下,家訪教師會對特殊幼兒進行一對
一教學,並讓家長觀摩療育的過程,同時適時指
導家長如何將療育在家中的情境繼續教學

• 作息本位模式是到宅服務常運用的一個重要模式,
其強調影響兒童最大的是家庭情境以及其主要照
顧者
• McWilliam ( 2010 )指出介入服務宜考量家庭
情境、作息及需求

• 作息本位介入是以家庭為中心,而非以兒童為中
心,並以提供幼兒學習機會、家庭擴權和改善家
庭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
「以家庭為中心」的重要性
•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證實了家庭成員在兒童
發展的強大影響力,強調豐富、誘發、良
性互動的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

• 家長是主要且持續與兒童的生活連結的人,
被視為是促進兒童發展的主要資源( Leff
& Walizer, 1992 )
• Krauss 認為在早期療育服務中重視家庭評量
的學理依據要追溯到三個主要貢獻:
– ( 1 )從 Bronfenbrenner 的人類發展理論中,得
知家庭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並強調兒童與環
境間的交互作用;
– ( 2 ) Pearlin 所表達的機制中,顯示特殊兒童的
照顧者之壓力與調適的結果,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 M. W. Krauss (2000) Family Assessment Withi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90-308; DOI: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529320.015
– ( 3 )家庭賦權( family empowerment )模式
容許並協助家庭
• 本身的資源、優勢和需求優先次序為服務目標與項
目,以確保服務傳遞的有效性
• 專業人員與家庭互動合作方式的再設計
• 強調家庭成員在自我協助與適應行為的成長
( Krauss,2000 ;萬育維,王文娟譯, 2002 )。
服務模式的理念及特色
• 家長成為主動參與者,並了解自己在早期
療育系統的中樞及長期性的角色( Dunst,
2002 )

• 兒童成長於家庭,與家庭成為一個互動聯
合的單位,家庭有權利也有責任決定家庭
福祉與早期療育方式,家庭必須選擇參與
的介入程度
• 即使專業人員與家庭目標相左時,專業人
員還是應該將家庭重視的目標列為優先考
量的療育與評估方向

• 專業人員站在一個支持者的角色,辨識家
庭優勢與功能型態,以降低家庭對服務系
統的依賴情形(林巾凱, 2003 )。
以家庭為中心服務過程
• 邀請父母參與評量過程
• 共同界定療育目標
• 設定療育計畫
• 執行療育活動
• 使父母有意義的參與早期療育
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原則
• 重視家庭優勢
– 早期療育相關專業,應要注重家庭獨特的能力、
才華、機會、視野、價值觀及期待所形成的優
勢,其能支持家庭度過艱困時刻。
• 重視家庭選擇
– 強調家庭有自我決定的權利,包含在個別化服
務計畫中參與目標訂定及介入方法的討論,並
有權選擇自己的育兒方式及文化價值觀。
• 以往強調
– 治療兒童及其家庭缺損之觀點
• 現在觀點
– 誘發兒童及其家庭成功地達成在特定的情境中
所想做的及所能做
– 強調自然環境 ( 包括家庭、學校及社區 ) 的融

– 參與日常生活作息
• 教練模式
– 主要照顧者是兒童重要的治療專家
– 專業人員的如同教練僅是過客
– 利用日常活動及作息作為兒童的學習情境
• 訓練活動→成為作息
– 作息中不斷的練習強化兒童的技能
– 在執行活動時有歸屬感
以家庭為中心的成效
• 1997 年的長期追蹤研究成果研究 (Hebbeler et. al.,
2007)

• National Early Intervention Longitudinal Study,


NEILS
– 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介入服務具正面效果
– 效果可延續
– 早療階段接入→ 進入幼稚園階段→ 幼稚園畢業後
• 成果
– 42% 不再需要特殊教育
– 其中 32% 的幼兒不再有任何障礙的表現
Using Family-Centered Practices to Promote Family Outcomes
Don Bailey Melissa Raspa ECO Annual Conference July 30, 2010.
Published byCecilia Jacobs
「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模式
• 解決家長所重視的問題
• 促進發展遲緩兒童的進步
• 提升家長和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
• 提升家庭功能
• 透過整合性的服務,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
有效運用早期療育的資源。
• 從民國 104 年九月開始,健保局試行
「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劃」
• 核心思想即為「以家庭為中心」
• 把「以家庭為中心」的觀念帶入早期療育
之中
• 以往僅單純以發展遲緩兒童為主要介入對
象讓家長積極參與早期療育治療,提升家
庭功能和親職關係,也會從生活上改善兒
童的狀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