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十三课

《穷苦人》
作者简介
• 列夫 · 尼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 1828-
1910 ), 19 世纪俄罗斯最伟大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贵族。
• 1844 年, 16 岁的托尔斯泰入喀山大学就读东方语言系,隔年转法律系。
• 1847 年, 19 岁的托尔斯泰退学回到故乡,随后流连社交场所 ,并欠
下一大笔赌债。
• 1851 年, 23 岁的托尔斯泰前往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隔年发表第
一部小说《童年》( 1852 )。《童年》、《少年》、《青年》被称为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 1855 年 11 月, 27 岁的托尔斯泰回到聖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 1860-1961 年,托尔斯泰游历欧洲,遇见法国大文豪雨果。
作者简介
• 1862 年 9 月 23 日, 34 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 18 岁的索菲亚 · 别
尔斯 (1844 年- 1919 年)结婚,俩人前后育有 13 个孩子,其中
5 人夭折。
• 1865-1869 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 1873-1877 年,托尔斯泰完成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 · 卡列尼
娜》。
• 1899 年, 71 岁的托尔斯泰完成小说《复活》,历时十年。
• 1905 年,微型小说《穷苦人》出版。
• 1910 年 11 月 7 日 , 82 岁的托尔斯泰感染肺炎逝世。
• 其他小说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
• 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被列宁称颂为“最清醒
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创作背景
• 托尔斯泰的《穷苦人》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长诗《穷人》
( Les pauvres gens )。
• 《穷苦人》创作于 1905 年,时值日俄战争,俄罗斯帝国正处于
动荡不安之中,国内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社会严重分裂。
• 1905 年 1 月 22 日,圣彼得堡三萬多名工人和平示威,目的是向
沙皇递交请愿书,表达底层人民的困苦,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
并终止日俄战争。
• 示威活动最终遭到血腥镇压,造成一千人死亡, 这一天被称为
“血腥星期日” ,直接导致一连串大规模的罢工在各地发生。
小说简析
内容讲述一名渔夫与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玛的两个孩子
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穷人的悲惨生活,同时赞
美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
说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写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
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 第二部分(第 3 ~ 11 段):写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玛,发现西
玛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
• 第三部分(第 12 ~ 26 段):写渔夫回家,得知西玛死去,主动
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图解
*** 表现手法
• 心理描写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
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 环境描写
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号,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哗的声响 ......

• 对话描写
“ 嘿,夜真黑呀,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氣!咳,
打了多少魚?”
词语解释
【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
【喧嚣】声音杂乱。
【蜷曲】弯曲。多形容人或动物的肢体。
【酣畅】畅快。
【剐破】被尖锐的东西划破。
【忐忑】心神不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