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淮南子》選讀

〈脩務〉
〈脩務〉導讀
• 脩務,就是勉勵人們要致力事業,及時奮進,為濟救萬民
而立功。
• 本篇首先對「無為」、「有為」進行了準確的解釋。無為,
就是按自然和社會規律辦事;有為,就是背離自然。它第
一次對《老》、《莊》中的消極無為的思想進行了徹底的
改制,賦予了嶄新的內容。
• 其次,文中強調要學習和自強,認為「學不可以已」、
「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要達到學習、自強
的要求,就不要隨波逐流,而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持之
以恒,「不為古今易志」,方能成就事業。
• 同時本篇對世俗「貴古賤今」、「重名輕實」的現象進行
了批判。 [1]
• [1] 參考自陳廣忠 : 《淮南子斠詮》,頁 1050 。
〈脩務〉選讀
• 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
如此者,乃得道之像。」 [1] 吾以為不然。嘗試問之矣:「若夫
神農、堯、舜、禹、湯,可謂聖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以
五聖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
實,食蠃蛖之肉,時多(疾)〔疹〕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
(如)〔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之〕宜,燥濕肥墝高下,
[2] 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
日而遇七十毒。……

• [1] 「或曰」以下幾句:高誘注:「或人以為先為術如此,乃可謂為
得道之法也。」
• [2] 蠃蛖 ( 粵 : 羅蚌 ) ,蚌蛤。茹,《爾雅.釋詁》:「食也。」有呑咽
義。如,《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始」,當正。五穀,菽、
麥、黍、稷、稻。相,省視。墝 ( 粵 : 敲 ) ,土壤堅硬貧瘠。
• 此五聖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
奉一爵酒,不知於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又況贏天
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者乎? [1] 其重於尊亦遠矣!且
夫聖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
憂百姓之窮。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於陽(眄)〔盱〕之
阿;湯〔苦〕旱,以身禱於桑(山之)林〔之際〕。聖人
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 [2]……

• [1] 知,《呂覽.自知》高誘注:「猶見也。」挈,提起。贏,《漢書.
刑法志》顏師古注:「擔負也。」海內,王念孫《讀書雜志》:「海
內」上脫「任」字。
• [2] 解,高誘注:「禱,以身為質。」按:指祈禱以身為人質。陽眄之
河,眄,當為「盱」 ( 粵 : 虛 ) 之誤,陽盱,地名,高誘注 : 「在秦
地。」桑山之林,當作「桑林之際」。悖,荒謬。
• 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耆)〔嗜〕欲
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權)
〔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 [1] (政)〔故〕事
〔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
(攻)〔敀〕而不動者。 [2]……

• [1] 耆,《道藏》本、劉績《補注》本、《文子.自然》作
「嗜」。立,王念孫《讀書雜志》認為當依《文子.自然》作
「因 資而立功」權,王念孫《讀書雜志》認為當 依《文子》作
「推自然之勢」,字之誤也。曲故,巧作。
• [2] 政,王念孫《讀書雜誌》:「政」當 作「故」,字之誤也。
伐,即自我誇耀。攻,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 曰:「攻」當
為「敀」。「敀」,今「迫」字也,故《文子》作「迫而不動」。
• 夫墨子(跌)〔趹〕蹏而趨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闔門
不出,以安秦、魏;夫行與止也,其勢相反,而皆可以存國,
此所謂異路而同歸者也。 [1]
• 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趣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其方員銳
橢不同,盛水各異,其於滅火,鈞也。故秦、楚、燕、魏之
歌也,異轉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
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憤於中則應於外,故
在所以感〔之矣〕。夫聖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澤
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2]

• [1] 跌,高誘注:「疾行也。」蹏:高誘注:「趨(步) [ 走 ]
也。」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曰:「跌」當為「趹」《廣雅》:
「駃,奔也」 「赽,疾也。」「駃」、「赽」並與「趹」通。疾
行謂之趹蹏。闔,關閉。
• [2] 瓴 ( 粵 : 靈 ) ,古代一種盛水瓦器。盂,飲水器。轉,高誘注:
「音聲也。」徵,徵驗義。效,效應。憤,指鬱結於心。感,《文
子.精誠》作「感之也」,據補。效,功效。
• 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脩短,若魚之躍,若鵲之
駮,此自然者,不可損益。」吾以為不然。夫魚者躍,鵲者駮也,
猶人〔之為人〕,馬之為馬,䈥骨形體,所受於天,不可變。以
此論之,則不類矣。 [1] 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蹏,翹尾而走,
人不能制,齕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蹏足以破盧陷匈。 [2] 及至圉人
擾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轡銜,則雖歷險超壍,弗敢辭。
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為也。馬、聾蟲也,
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 [3]

• [1] 非,非難。駮 ( 粵 : 博 ) ,混雜。猶人馬之為馬,劉文典《淮南鴻烈


集解》:疑本作「猶人之為人,馬之為馬」。
• [2] 草駒,高誘注:「馬五尺已下為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翹,通
「趐」 ( 粵 : 血 ) 。《說文》:「趐,舉足也。」齕 ( 粵 : 核 ) ,咬穿。咋,
齧也。噆 ( 粵 : 扎 ) ,高誘注:「穿也。」按:引申為咬穿義。盧, 朱駿
聲《說文通訓定聲》:「叚借又為顱。」
• [3] 圉人,養馬人。擾,馴服。掩,指套上。扼,通「軏」 ( 粵 : 月 ) ,
擱在牛馬頸上的曲木。聾蟲,指無知的動物。
• 且夫身正性善,發憤而成,(帽)〔㥜〕憑而為義, [1] 性命可說,
不待學問而合於道者,堯、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
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
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
[2] 啳𦝢哆噅,籧蒢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
[3]

• [1] 帽憑,高誘注:「盈滿積思之貌。」王念孫《讀書雜志》:「帽」當為
「㥜」,字之誤也。《廣雅》 : 「㥜恲,忼慨也。」《離騷》 : 「喟憑心而曆
茲。」喟憑與㥜憑,義亦相近。
• [2] 沈湎,沉溺。耽荒,淫樂,放縱。丹朱,堯之子。商均,舜之子。曼,細膩
而有光澤。夸,有柔美義。粉,指鉛粉、米粉,塗皮膚使光潔柔滑。性,指人
的姿態。陽文,春秋時楚國美女。
• [3] 啳,楊樹達《淮南子證聞》:「啳」當為「齤」 ( 粵 : 權 ) 之或字。《說文》:
「齤,缺齒也。一曰曲鑿。讀若權。」𦝢,當作「睽」,形近字誤 也。《說
文》:「睽,目不相聽也。」哆,《說文》訓「張口」,高訓「大口」,與許
說同。噅 ( 音 : 揮 ) ,當為「 」之或作。《說文》:「 ,口呙也。」 「呙 ( 粵 :
娃 ) ,口戾不正也。」蘧蒢、戚施,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籧蒢與戚施,
蓋醜惡之通稱。」黛,青黑色顏料,用以畫眉。嫫母、仳倠 ( 粵 : 苤須 ) :古代
醜女。
• 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若〕商均,美不及西施,
惡不若嫫母,此教訓之所(俞)〔喻〕〔也〕,而芳澤之
〔所〕施。 [1] 且子有弒父者,然而天下莫䟽其子,何也?
愛父者眾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廢,何也?其行
之者多也。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
〔䭇〕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
[2]

• [1] 俞,《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喻」,有喻導義。施,
劉績《補注》本作「所施」。
• [2] 飽,王念孫《讀書雜志》:「飽」當為「䭇」,字之誤也。
「䭇」 ( 粵 : 謁 ) 與「噎」同。《說文》:「噎,飯窒也。」蹪
( 粵 : 頹 ) ,跌倒。
• 今日良馬,不待冊錣而行;駑馬雖(兩)〔冊〕錣之不能進;
為此不用冊錣而御,則愚矣。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
刺則不能(人)〔入〕; [1] 及至勇武,攘捲一擣,則摺脅傷
幹;為此棄干將、鏌邪而以手戰,則悖矣。所為言者,齊於
眾而同於俗。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未)
〔末〕之端(義)〔議〕,何可以公論乎! [2]

• [1] 冊,通 作「策」《說文》 : 「策,馬箠也。」錣 ( 粵 : 最 ) ,


馬鞭端的刺針。人,《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入」,
當正。
• [2] 勇武,勇士。攘,揎袂出臂。捲,通「拳」。擣,衝擊,攻
打。摺 ( 粵 : 接 ) ,高誘注:「折也」。九天,高誘注:「八方、
中央,故曰九。」未,劉績《補注》本作「末」,當正。義,
《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議」,據改。
• 夫(橘柚)〔亭歷〕冬生,而人(日)〔曰〕冬死,死者眾
〔也〕;薺麥夏死,〔而〕人曰夏生,生者眾〔也〕(多)。江
河之回曲,亦時有南北者,而人謂江、河東流;攝提鎮星日月東
行,而人謂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氐為本。 [1] 胡人有知利者,
而人謂之駤;越人有重遟者,而人謂之訬,以多者名之。 [2]

• [1] 亭歷,即葶藶。 一年生草本藥用植物。日,《道藏》本、劉績 《補


注》本作「曰」。薺 ( 粵 : cai5 ) ,薺菜,花小,白色,嫩葉可食。多,
劉績《補注》本無「多」字,而劉本有注:「眾,多 也。」攝提指紀
年中的攝提格。鎮星,五星之一,即土 星。大氐,大略,大概。氐,
通「抵」,略也。
• [2] 駤 ( 粵 : 志 ) ,有蠻橫、固執義。訬 ( 粵 : 吵 ) ,高誘注:「輕利
急。」按 : 《文選 . 左思〈吳都賦〉》李善注 引高誘注:「訬,輕利急
疾也。」有矯健、敏捷義。
• 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1]
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參漏,是謂
大通, [2] 興利除害,䟽河決江;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
所歸,百姓所親;皋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於人情;
[3]

• [1] 八彩,八種 色彩。洞,通達。齊,整肅義。此條亦見《白虎通.


聖人篇》、《論衡.骨相篇》、《尚書大傳》等。
• [2] 重明,即重瞳子。「舜二瞳子」條,亦見於 《荀子.非相》、
《尚書大傳》、《論衡.骨相》等。參漏,每耳上有三個洞穴。
「禹耳」條,亦見於《論衡.骨相》等。
• [3] 四乳,四個乳頭。此條亦見於《白虎通.聖人》、《論衡.骨
相》等。「皋陶」幾句,高誘注 : 「喙若馬口,出言皆不虛,故曰至
信。」 按:亦見於《白虎通.聖人》、《論衡.骨相》等。
• 〔契生於卵〕,(禹)〔啟〕生於石 [1] ;(契生於卵);
[2] 史皇產而能書;羿左臂脩而善射。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
出,猶繼踵而生。今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
循性,是(謂)猶釋船而欲蹍水也。 [3]

• [1] 禹生於石,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云:遍考諸書,無「禹生
於石」之說。「禹」當為「啟」,郭璞注《中山經》泰室之山云:
「啟母化為石而生啟,在此山,見《淮南子》。」
• [2] 契生於卵,按此事見《詩.商頌.玄鳥》及《史記.夏本紀》
等。
• [3] 「史皇」句,高誘注:「史皇,蒼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
故曰 史皇,或曰頡皇。」羿,乃堯時之羿。奉,佑助,扶助。
「四俊」句,高誘注:「才千人為俊,謂皋陶、稷、契、史皇。」
王念孫《讀書雜志》引之云:四俊蓋即契、啟、史 皇、羿也。
• 夫純鈞、魚腸(劍)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
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㓵,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
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及其扢以玄錫,摩以白
旃, [1] 〔則〕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夫學、亦人之砥錫也,
而謂學無益者,所以論之過。

• [1] 純鈞、魚腸,利箭名。 型,鑄造器物的模子。㓵,刀劍


之刃,今作「鍔」。剸 ( 粵 : 屯 ) ,割,截。扢 ( 粵 : 骨 ) ,
擦拭。玄錫,用水銀和錫化合而成的液體,今稱錫汞合劑,
用作拋 光之用。白旃,白色的毛毡。
• 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脩;賢者之所不足,不若眾人
之〔所〕有餘。何以知其然?夫宋畫吳冶,刻刑鏤法,亂
脩曲出, [1] 其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蔡之幼女,衛
之稚質,梱纂組,雜奇彩,抑黑質,(楊)〔揚〕赤文,
禹、湯之智不能逮。 [2]…...

• [1] 刻刑,刻木作為模式。刑,通「型」。鏤法,鏤金作為法規。
亂,指擾亂文理的色彩。 曲出,出其不意。
• [2] 蔡,蔡國,今河南上蔡西南。衛,周初衛國為康叔封地, 建
都朝歌。稚質:少女。梱,字又作「捆」,即敲打,使之齊平。
纂組,指紅色的綬帶。楊,《道藏》本、 劉績《補注》本作
「揚」,有突起義。赤文,紅色的花紋。
• 昔者,倉頡作書,容成造曆,胡曹為衣,后稷耕稼,儀狄作酒,
奚仲為車。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迹,故人作一事
而遺後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遂
為天下備。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眾,而
知不足以奄之。 [1] 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脩其業;當
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
而知能流通。由此觀之,學不可〔以〕已,明矣! [2]

• [1] 「容成」句,高誘注:「容成,皇帝臣,造作曆,知日月星辰之
行度。」胡曹,黃帝臣。儀狄,禹臣。「奚仲」句,高誘注:
「《傳》曰:『奚仲為夏車正, 封于薛也』。」按:引文見《左傳.
定公元年》。奄,包裹、覆蓋義。
• [2] 教順,教訓。順,通「訓」。施,楊樹達 《淮南子證聞》:施者,
延也。按: 施續,即連續義。「學不」句,見於《荀子.勸學》。
• 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
攫援摽拂,手若薎蒙, [1] 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琴〕
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
積貫之所致。 [2]

• [1] 搏,拍,打。撫,拍,彈。參彈,古代彈琴的一種手法。復徽,
高誘手指上下移動。徽,琴徽,琴弦音位標誌。琴徽是琴曲演奏藝
術高度發展的產物。攫援,即收攏、拉長。摽拂,鋪陳之義。攫援、
摽拂,古代彈琴的二種指法。薎 ( 粵 : 滅 ) 蒙,即「蠛蠓」,乃一種
微生蟲,隨風飛揚,上升霄漢,喻指法之熟練、迅疾。
• [2] 瑟,俞樾《諸子平議》:「瑟」當為「琴」。 「雖有」幾句,
高誘注:「離朱,黃帝時人,明目,能見百步之外、秋毫之末。攫
掇 ( 粵 : 絕 ) ,亦 黃帝時捷疾者也。」服習,熟習。積貫,積久而
習慣,即熟能生巧之意。
• 故弓待(擏)〔檠〕而後能調,劍待砥而後能利。玉
堅無敵,鏤以為獸,首尾成形,礛諸之功。 [1] 木直中
繩,(楺)〔揉〕以為輪,其曲中規,隱栝之力。唐
碧堅忍之類,猶可刻鏤,(揉)以成器用,又況心意
乎! [2]

• [1] 擏,高誘注:「矯弓之材。」按:即矯正弓弩的器具。
擏,通「檠」。砥,磨刀石。礛 ( 粵 : 監 ) 諸,治玉之石。
• [2] 隱栝,隱,通「檃」,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以上三句,
又見於《荀子.勸學》。唐碧,堅硬的玉石。忍,《類
篇》:「堅柔也。」揉,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以「揉」
為衍文。
• 且夫精神滑淖纖微,倏忽變化,與物推移,雲蒸風行,在
所設施。君子有能精搖摩監,砥礪其才,自試神明, [1] 覽
物之博,通物之壅,觀始卒之端,見無外之境,以逍遙
〔乎無方之內〕,仿佯於塵埃之外,超然獨立,卓然離世,
此聖人之所以(詩)〔游〕心〔也〕。 [2]

• [1] 滑淖,柔和。纖微,細微。倏忽,迅速。推移,轉易。精
搖,,精進,即專心 進取之義。摩監,即反複磨煉之義。試,
楊樹達《淮南子證聞》:「試」當作「誠」,形近誤也,《說苑.
建本》云「自誠神明」,即本《淮南》之文,字正作「誠」。
• [2] 塵埃,高誘注:「猶窈冥也。」超然,超脫世俗的樣子。卓
然,高遠的樣子。詩,《道藏》本、 劉績《補注》本作「遊」,
當正。遊心,注意、留心,又有遨遊精神之義。
• (若此)〔然〕而〔晚世之人〕不能閑居靜思,鼓琴讀書,
追觀上古,(及)〔友〕賢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娛,
[1] 蘇援世事,分〔別〕白黑利害, [2] 籌策得失,以觀禍
福,設儀立度,可以為法則,窮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
廢非,明示後人,(北)〔死〕有遺業, [3] 生有榮名。

• [1] 及,《說苑.建本》作「友」。 「學問」二句,高誘注:


「講論 辯別然否,自娛樂。」
• [2] 以上文字參《说苑 · 建本》校改。「蘇援」二句,高誘注:
「蘇,猶索。援,別。分別白黑,知利 害之所在。」按:蘇,
通「穌」,《廣雅. 釋詁》 : 「穌,取也。」即求取、求索義。
蘇援,即探求義。 [3] 北,《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
「死」。當正。
• 如此者,人才之所能逮〔也〕。然而莫能至焉者,偷慢懈
惰,多(不)暇日之故。夫瘠地之(吳)〔民〕多有心者,
[1] 勞也;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饒也。由此觀之,知人無務,
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彊而功成者,
天下未之有也。《詩》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
明。」此之謂也。 [2]……

• [1] 以上文字參《说苑 · 建本》校改。逮,高誘注 : 「及也。」按:即


達到義。偷慢,苟且怠惰。吳,《道藏》本、劉績《補注》本作
「民」,當正。
• [2] 饒,安逸。以上數句出自《國語.魯語》。「《詩》云」幾句,高
誘注:「言為善者,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明,此勉學
之謂也。」按:引文見《詩.周頌.敬之》。緝熙,積漸。
• 通於物者不可驚〔以〕怪,喻於道者不可動以奇,察於
辭者不可燿以名,審於形者不可遯以狀。 [1]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
說。亂世闇主,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為學者,蔽
於論而尊其所聞,相與危坐而稱之,正領而誦之。 [2] 此
見是非之分不明。……

• [1] 驚怪,劉績《補注》本作「驚以怪」。「通於物」句,高誘
注:「通,達。言怪物不能驚之也。」喻,曉偷,明白。奇,高
誘注:「非常曰奇。」耀,有炫耀、顯揚義。名,即虛名。遯,
欺騙。
• [2] 說,指學說、理論。危坐,端坐。正領,擺正頭部及領部。
〈脩務〉旨意述略
• 一、對世俗的議論作出批評
• 在〈脩務〉中,分別對各種世俗的觀點作出批評,首先是
針對「無為」的真正意義進行討論,其云 : 「或曰:『無為
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
乃得道之像。』吾以為不然。」指出世俗有人認為「無
為」是「完全靜止不動」,而此狀態才是體道的反映。
• 但〈脩務〉以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並列舉上古神農、堯、
舜、禹、湯等五位聖人,認為他們都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
都多有舉措,「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可見
欲治世者不能全然「不動」,故此「自天子以下,至于庶
人,四胑不勤,思慮不用,而事治求贍者,未之聞也」。
• 另外,〈脩務〉討論了世俗否定「學習」之觀點,「世俗
廢衰,而非學者多:『人性各有所脩短,若魚之躍,若鵲
之駮,此自然者,不可損益。』吾以為不然。」指出世俗
有人認為人性本自然,而性之本質不可、亦不應改變,並
繼而否定「學」之價值。
• 〈脩務〉反對這種反學之主張,其中以馬為例,指出馬待
圉人、良御教導後,才可為人所用,反映「學」之作用,
並言「今日良馬,不待冊錣而行;駑馬雖冊錣之不能進;
為此不用冊錣而御,則愚矣」,亦以馬為喻,指出我們不
應因為有人雖學而不達,而放棄「學習」這正確的方法。
• 而且世人資質平庸,在「無五聖之天奉,四俊之才難」之
下,「欲棄學而循性,是猶釋船而欲蹍水也」,顯示為學
於人極有價值。
• 第三,〈脩務〉反對世俗「貴古賤今」之成見。在〈原
道〉篇中,都推崇上古混沌的至德之世,反映《淮南》在
政治上有崇古、尊古的傾向,但〈脩務〉一反這種「崇
古」之論調,並云 :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
必託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亂世闇主,高遠其所從
來,因而貴之。為學者,蔽於論而尊其所聞,相與危坐而
稱之,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指出世間多有
人以上古聖賢為幌子,欺世盜名,然不少「為學者」不考
其實而信其說,實為「是非不分」,故〈脩務〉認為我們
當深察這些言論的內容,才作出正確的判斷,而非因「其
所從來」久遠就立刻深信不宜。
• 〈脩務〉對「貴古賤今」風氣之批評價可謂知言。近人張舜徽
《漢書藝文志通釋》研究先秦兩漢籍典之流傳時,常引用〈脩
務〉此說,以證當時學術之風氣,如《漢志.諸子略》「道家
類」於「《伊尹》五十一篇」下,張氏云 :
• 「按:君人南面之術,所起甚早。然必君臣之分既立,而斯論
始有所傳。其不起於夏殷以前,無疑也。顧夏殷之世,君人南
面之術雖已萌芽,初但口耳相傳,至週末諸子,各述所聞,始
著之竹帛耳。《淮南子.脩務篇》有云:『世俗之人,多尊古
而賤今。故爲道者必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説。亂世閤
主 , 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可知諸子之書,例多託古,
不足怪也。」
• 可見張氏認為《伊尹》一書乃後人依託「伊尹」之名而作,而
用「伊尹」作書名之原因就在於當時社會「尊古而賤今」之傾
向,希望能高遠其書之「所從來」。
• 二、對儒家學重學思想的吸收
• 儒家重學,如《論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
學則殆。』」又《荀子》有〈勸學〉一篇,以勸戒人當為
學,並以學改性。〈脩務〉對儒家這些重學的主張都有所
吸收。
• 上文已言〈脩務〉對世俗反學之主張多加批評,並於篇中
多次強調「為學」之效驗,如篇中云 : 「夫純鈞、魚腸
(劍)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
摩其鋒㓵,則水斷龍舟,陸剸犀甲。明鏡之始下型,矇然
未見形容;及其(粉)〔扢〕以玄錫,摩以白旃,〔則〕
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夫學、亦人之砥錫也,而謂學無益者,
所以論之過。」以劍、鏡為喻,指出劍、鏡有待砥、錫等
工作而變得鋒利及明清,反映人要待學而成長。
• 荀子於〈勸學〉首句云 :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指出學習
當持續不斷,〈脩務〉取用荀子此觀點而有所轉化,其云 :
「昔者,倉頡作書,容成造曆,胡曹為衣,后稷耕稼,儀狄作
酒,奚仲為車。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聖智之迹,故人作
一事而遺後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
遂為天下備。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眾,
而知不足以奄之。周室以後,無六子之賢,而皆脩其業;當世
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而
知能流通。由此觀之,學不可〔以〕已,明矣!」
• 以上古六賢各有專精,然當世之人無此六賢之才,但能知六賢
之學,實靠學習以成之,若人停止學習,則使六賢之學不傳,
故「學不可〔以〕已」。
• 可見〈脩務〉之論並非要強調為學的態度,而是從知識的流傳
上,去論證學習不可以停止,與《荀子》原意有別。
• 荀子論學又重「積」,如《勸學》云 :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又《儒效》:「居楚而楚 ,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
也,積靡使然也。」 概言之,所謂「積」即「通過學而積慮
習能」。
• 承《荀子》所論,〈脩務〉亦重「積」,其云 : 「使未嘗鼓
(瑟)〔琴〕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
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故弓待(擏)〔檠〕而後能調,劍待
砥而後能利。玉堅無敵,鏤以為獸,首尾成形,礛諸之功。木
直中繩,(楺)〔揉〕以為輪,其曲中規,隱栝之力。唐碧堅
忍之類,猶可刻鏤,(揉)以成器用,又況心意乎!」亦認為
「服習積貫」可使人鍛煉才識,終學有所成。
• 文中「木直中繩」數句更直取《荀子.勸學》之文,反映《荀
子》重學思想對〈脩務〉影響極大。
• 三、 宣揚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
• 〈原道〉所主都是《老子》「功成而弗居」、「為而弗
恃」的思想,然〈脩務〉有別這種道家相對消極的處世態
度,而推崇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其云 : 「名可務立,功可
彊成,故君子積志委正,以趣明師;勵節亢高,以絕世
俗」,並以南榮疇跋涉千里見老聃而得道,及申包胥冒險
入秦國求救兵兩事為例,指出功名可由艱辛而取得。
• 並云 : 「聖人知時之難得,務之可趣也,苦身勞形,焦心怖
肝,不避煩難,不違危殆。……彼非輕身而樂死,務在於
前,遺利於後,故名立而不墮。此自強而成功者也。」指
出聖人為務,不辭勞苦,故功名兼得,並可利澤後世,反
映〈脩務〉所主乃把握功業積極的人生觀。
• 四、對「無為」的詮釋
• 《老子》提出「無為」的觀點,而《淮南.原道》曾對《老
子》之「無為」重新定義,其云 : 「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
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也〕。」可見〈原道〉所論
之「無為」亦非全然「寂然不動」之「無為」,而是根據自然
的原則而行動。
• 〈脩務〉亦對「無為」作出詮釋,其云 : 「若吾所謂『無為』者,
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
〔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
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敀而不動者。」其中特別指
出「無為」並非「不應」、「不動」,而是根據自然的形勢行
事,並強調我們不應受「私志」及「嗜欲」影響行動,其對
「無為」的發揮或深化了〈原道〉的觀點,對「不先物為」的
原則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用時回應了世俗對「無為」的誤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