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6

編輯手札

  情為大欲,對修行者而言,也是一大難關,該禁,還是該導?


  本期專題「與佛陀談情說愛」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具物理、數 般

學背景的一缽居士 ,其文〈所謂諸因緣.善了為第一 〉,題目就足 講
以啟發人心,他指出一切情愛起於「俱生我執」,所謂「愛侶」, 堂


其實是我執的投射,愛人者最最深愛的還是自己,卻又無能善待自
己;唯有將情愛消融於空性知見,方可能焠鍊出一種罕見而純粹的
愛,也就是無須目標、不計報酬、無住生心的大愛——慈悲。
  遁入空門真的是男女情傷後的避難所嗎?國家博士孔維勤的
〈佛緣與情緣〉,告訴我們人生情緣要從「無相」的觀點去體會,
而男女真情的因緣,脫不了「緣生還滅」的真理,金剛經中「 一切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則是他祝福天
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最後一聲叮嚀。
  〈我,為什麼這麼愛他?〉可說是作者朱顏從女性角度來談修
行者的情愛,全文環繞耶輸陀羅與佛陀多生累劫的情緣,面臨佛陀
悟道後的接引,耶輸陀羅從難以諒解到不得不由「愛親」轉為「法
親」,也因而瞭解了悉達多不以世間情處理紅塵倫理,只想找出解
決人類痛苦的終極方法。若能了解這一普世價值,曾經受苦的愛親
們,一時之痛或可舒慰。
  〈看似無情卻有情〉是居士柳成蔭從法籍導演潘那林的電
影——色戒,談行者該如何處理「情」與「欲」,電影中有許多
值得討論的經典名句,例如:「有些東西是要擁有之後,才能捨
棄」、「人如何讓一滴水不乾涸?」、「你對佛法的心,如果比得
上對我的愛與熱情,你必能即身成佛,即世成佛。」、「滿足千百
種慾望,或征服一種慾望,何者重要?」都在作者的智慧思辨中,
理清了脈絡。
  雖然佳文甚多,如果只談情愛,如果雜誌也有「主廚推薦」,
編輯最想推薦的是〈思父.師父〉一文,有位朋友說:好的故事不
是掰來的,而是長時間與那個你在乎的人相處來的!玥臻的父親超
慧法師在她年幼時與妻離異、出家,後又為眾生祈福而三步一跪苦
行寶島,本文是玥臻對往生的父親思念之作,作為女兒,玥臻同樣
曾經有著「耶輸陀羅情結」, 但令人高興的是在文末,她說:「 相

1
信父親三步一拜的繞寶島,為眾生祈福的大愛會在我身上薪傳。」

30 人乘佛教宗旨


第 推行人乘佛教 弘揚佛教真理
2

淨化社會人心 發揮慈悲濟世
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

目次
法語甘露
圓融處事,處處無礙 ............................................... 聖開導師 04
般若講堂
阿含與止觀講座——狗兒和斑色鳥 ................................... 林崇安 06
聖開上人送給弟子的禮物 .............................................. 大願法師 12
敦煌僧人對文殊五臺山的巡禮 .................................. 沙武田 15
專題:與佛陀談情說愛
所謂諸因緣 善了為第一 ........................................................一缽 18
我,為什麼這麼愛他? ...........................................................朱顏 22
佛緣與情緣——空門是情傷失愛者的避難所嗎? .......... 孔維勤 29
看似無情卻有情——由「色戒」談佛教的愛情觀 .......... 柳成蔭 32
戀.愛 ............................................................................ 胡慧玲 38
佛教愛情故事選輯.......................................人乘佛刊編輯室整理 42
菩薩行處
人生煩惱三件事............................................................... 大願法師 50
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莊昇 52
思父.師父 ........................................................................... 吳玥臻 56
生命的長度與寬度——聽蔡文雄老師的演講有感 .......... 洪慧齡 61
慈經 ....................................................................... 人乘佛刊編輯室 64
緋紅樹 ........................................................................................淨嚴 65
藝海禪舟
嚴冬裡,我再次看到生命 .................................................. 王白端 66
我的心中有一片音樂晴空 .................................................. 于蘇英 68
依舊微笑——吳泥的陶塑佛菩薩 ............................................徐偉 73
雲水行跡
永恆的佛國——尼泊爾 ....................................................... 黃英傑 79
人乘佛子 人 乘 菩 薩 道
晚景桃花源中的播種者──杜金陵的美麗布 人乘佛子 乘人之乘
施 ....................................................... 張清財 85 行菩薩道 直達佛地


醍醐養生 般
冬日蔬果派 ...........................................Allen 91 若

有情眾生 堂
封面圖:吳泥陶藝作品


佛教的花中花——蓮........................ 朱耀沂 95
佛子童心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創刊
螞蟻的故事 ........................................... 貝葉 97 出版者:人乘佛刊雜誌社
文殊菩薩的劍 ....................................... 常憶 98 創辦人:聖開導師
發行人:李文達(釋大願)
佛典故事「周利盤特」讀後感 ....彭育涵 100
社長:胡靖宇
佛學英文教室
總編輯:張碧員
導師文物簡介(之1.導師樹下寫作常用的躺
美術設計:徐偉
椅) ...................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102 特約作家:林錫霞.吳適意
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三、十四頌)............ 編輯特助:周翊蓁.陳秀綾.王瓊涓.
鄭雅尹
.................................... 譯注◎莊昇.陳秀綾 106
美編特助:陳國志.黃聿瑩.李若茞.
新書看板
洪嘉琪
佛教念珠全書 ............................................... 109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慈光之聲 傳真:(049)2898193
慈光山僧團榮獲內政部表揚 社址:55541台灣南投縣
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8號
「興辦社會教化事業績效卓著」 ............. 110
ADDRESS:
慈光山人文獎——第三屆全國書法比賽 .. 112 NO.24-8 TONG-HSING LANE,
普門示現.菩薩相隨──魚池鄉關懷活動 .... TO N G - C H I H V I L L AG E , Y U - C H I H
HSIANG,
.............................................................. 祥風 115 NAN-TOU COUNTY, TAIWAN, R. O. C.
讓他們看見希望的曙光── 法律顧問:趙建興律師
慈光山人乘寺佛教資訊網網址電子
發放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埔里、魚池地區
報:http://www.zgs.org.tw
中小學學生助學金............................. 果穗 117 投稿信箱:zgs.editor@gmail.com
九十七年度居士佛契——進階禪修 . 祥風 119 郵撥帳戶:人乘佛刊雜誌社

居士精進佛三 ..................................... 祥風 120 第0209280-2號


印 刷 者: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教觀雙修 悲智增上——97下半年慈光山僧團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誌字第2126號
僧眾精進佛契 ................. 人乘佛刊編輯室 122 中華郵政中台字第15號執照登記為雜
誌交寄
助印芳名錄 ................................................. 125

30


圓融處事,處處無礙

2 文◎聖開導師

4





  我們做人要常常謙

虛、和氣、包容,對任何

人都要有非常好的態度。

只要我們做到謙虛、客

氣,那麼我們的人緣就

會改善,人緣一改善,人氣就好了,嫉妒、障礙也就消除

了。這時候,你要做生意,或者做任何事情,人家就會找

你,買東西也會向你買,這樣子就會賺大錢!

  有一種人學佛拜佛,對任何人他都不理會,那是不對

的。人乘佛教強調的是,要先從做人開始,做人要做好。

有人拜佛一輩子,生意越做越不好,心裡就想我拜佛求菩

薩保佑就好,你來買就買,不買就算了。這種想法是不對

的,如果你不去改變自己的態度,菩薩想保佑你都很難。

因為,學佛是要學會做人圓融,融是融合,也就是一種協

調。如果學佛的人,做人不知圓融,處處沒有圓通,這是

非常失敗的。有了圓融、圓通,還要有原則,這樣才是一

個有智慧的人,才能以「人乘」圓融無礙地在世間行「菩

薩道」,這就是「人乘菩薩道」的精神。

5

30


阿含與止觀講座


2
狗兒和斑色鳥
文◎林崇安教授 繪圖◎徐桐
作者簡介: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
育禪林等傳授佛學、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
餘見網站:www.insights.org.tw

  在今日繁忙的生活中,大家都想遠離煩惱和痛苦,有的
人懂得利用休假恢復身心,但是一回到工作,又是一樣緊
張,如何從根解決這問題呢?佛陀指出,一切的問題都來自
身和心,要想遠離煩惱和痛苦就要面對自己當下的身和心,
看清煩惱和痛苦的來源,才能解決這一問題面。為了使眾生
看清自己的身和心,佛陀把身心再分解為色、受、想、行、
識等五蘊來觀察,此中,色蘊是色身,屬於物質現象。受蘊
是感受和感覺;想蘊是內心分別出種種形象、樣子的心理;
行蘊是內心種種造作的心理;識蘊是認知的主體。感受、想
蘊、行蘊和心識是屬於心理現象。有的人貪愛身體,有的人
重視享樂、有的人追求時髦、有的人堅持意識型態、有的人
講究感應等等,這些人不知不覺間就被色身、感受、想蘊、
行蘊和心識所束縛。佛陀指出,要如實地看清自己身心五蘊
的集起、息滅、愛味、過患和出離等五種情況,才能遠離煩
惱和痛苦。眾生由於不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蘊的這五種情況,
因而無法從身心的束縛中獲得解脫而一直輪迴下去。為了說
清這一輪迴的事實,以及眾生對身心貪著的情形,以下佛陀
便以譬喻來說法。

6
狗兒的譬喻
  有一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園內有比
丘們在這兒修行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


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般

  「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生生死死,被無明所蓋覆, 講


被愛結所繫縛,因而長夜輪迴於生死中,不知苦之本
際!諸比丘們!譬如狗兒,被繩子繫著在柱子一樣;結
繫不截斷的緣故,就會順著柱子繞行而轉,或者站住、
或者坐臥,都不能離開那柱子。同樣地,凡愚的眾生對
於色身,不離貪欲、不離愛悅、不離思念、不離渴求,
因此縈迴於色身,追隨著色身繞行而轉,或者站住、或
者坐臥,都不能離開那色身。同樣地,凡愚的眾生對
於受、想、行、識,追隨著受、想、行、識繞行而轉,

7

30
或者站住、或者坐臥,都不能離開這些受、想、行、

. 識。」

2

  這兒佛陀指出,眾生隨著身心五蘊繞轉著,於行、住、
坐、臥都離不開這身心五蘊;就好像狗兒被綁在柱子,於
行、住、坐、臥都離不開這柱子一樣。這兒行、住、坐、臥
的四種姿態,是用來譬喻眾生執取身心五蘊的四種過程:(1)
先以無明和愛欲生起意業,追求對象;
(2)接著用身業和語業
去獲得對象;(3)而後對所得的對象,不斷貪著;(4)最後
對所得的對象,沈迷其中,難以自拔,結果脫離不了輪迴。
行、住、坐、臥四種姿態,還用來譬喻眾生執取於四類的貪
愛對象:(1)有的人貪愛「人間」,(2)有的人愛悅「欲界
天」,(3)有的人思念「色界天」,(4)有的人渴求「無色界
天」,結果都被無明和愛欲綁住,始終在三界內輪迴著。

斑色鳥的譬喻
  禪修者要進一步追究:為什麼眾生的身體有種種的差異
呢?對這一問題,佛陀接著用以下的斑色鳥的譬喻來解釋。
佛陀說:
  「諸比丘們!應當好好地思維、觀察於心。為什麼
呢?因為眾生長期以來,心一直被貪欲所染著、被瞋恚
所染著、被愚痴所染著的緣故。諸比丘們!心惱故眾生
惱,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們!我不曾看見一物的顏色複雜如斑色鳥,而
牠的心又比這更複雜。為什麼呢?因為那斑色鳥有複雜
的心,所以才產生複雜的顏色。
  所以,比丘們!應當好好地思維、觀察於心。諸比
丘們!眾生長期以來,心一直被貪欲所染著、被瞋恚
所染著、被愚痴所染著。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

8
淨。」
  由此可知,由於以往


眾生的心有貪、瞋、癡等

煩惱及隨煩惱的種種差 若

別,因而眾生的身體就有 堂


種種的差別:有的是惡趣
的身體,有的是善趣的身
體。所以說:「心惱故眾
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這是佛陀的重要結論。

嗟蘭那鳥和畫師的譬喻
  接著佛陀再以「嗟蘭那鳥」和「畫師」的譬喻來作進一
步的說明。
  佛陀說:「比丘們應當知道!你們看見過具有種種複雜
色彩的嗟蘭那鳥嗎?」
  比丘們回答:「曾經看見過,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如同嗟蘭那鳥具有種種的雜色,
我說牠的心也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嗟蘭那鳥有種種複雜
的心的緣故,所以才有種種複雜的顏色。所以,應當好好地
思維、觀察於心。眾生長期以來,心一直被貪欲所染著、
被瞋恚所染著、被愚痴所染著。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
淨。譬如畫師和畫師的弟子,將地面細沙好好敷平,並準備
好各種彩料,然後隨著心意畫出種種的圖像來。」
  這兒佛陀指出,眾生身體的種種差異,是來自眾生以往
內心的雜染或清淨:內心雜染的生到惡趣,內心清淨的生到
善趣。以上是從世間善惡的層次給出答案,但是佛陀不以此

9

30
為足,因為這還在輪迴的範圍內,禪修者必須如實觀察身心

. 五蘊,看清生死流轉和還滅的過程,提昇到出世間的層次。

2

從束縛中解脫
  為了提昇到出世間的層次,最後佛陀說:
  「多聞的聖弟子們,能夠如實地覺知色身:色身的
集起、色身的息滅、色身的愛味、色身的過患、色身的
出離;因為能夠如實覺知的緣故,所以不會貪著於色
身;因為不貪著的緣故,所以便不會感生未來的色身。
同樣地,能夠如實地覺知感受、想蘊、行蘊、心識,乃
至心識的集起、心識的息滅、心識的愛樂、心識的過
患、心識的出離,因為能如實覺知的緣故,所以不會貪
著於心識;因為不貪著的緣故,所以便不會感生未來的
心識。
  因為不貪著於色身、感受、想蘊、行蘊、心識等五
蘊的緣故,就可以從色身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從感受、
想蘊、行蘊、心識的束縛中得到解脫,我說這些聖弟子
們解脫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這兒佛陀指出,想要從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輪迴中解
脫出來,禪修者必須以智慧如實覺知五蘊的集起、息滅、愛
味、過患和出離等五種情況,這便是禪修的重點所在。所有
煩惱和痛苦的來源,是來自對五蘊的愛味,禪修者唯有看清
它們的過患,才能得到出離,並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興地遵行佛陀的
教導。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267經。

舉例闡述五蘊
  佛陀所說的五蘊的集起、息滅、愛味、過患和出離等五

10
種情況,不是很遙遠的事物或抽象的理論,而是活生生地出
現在我們的眼前並且是可以檢驗的。以快樂的「感受」為
例,當我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寵物、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嚐


到自己喜歡的咖啡等等,當下生起快樂的感受。我們就應該 般

檢驗這五種情況:(1)這快樂的感受來自何處?這快樂的感受 講


是來自眼睛和寵物的接觸、來自耳朵和音樂的接觸、來自舌
頭和咖啡的接觸,所以感官和對象的接觸,便是感受的「集
起」。(2)當這些接觸一消失,快樂的感受就消失掉,所以感
官和對象的接觸的消滅,便是感受的「息滅」。(3)快樂的感
受使人念念不忘,這便是感受的「愛味」。(4)快樂的感受是
生滅無常而不是可以隨心掌控的,這便是感受的「過患」。
(5)不被快樂的感受黏住,這便是感受的「出離」。佛陀要我
們如實看清感受的這五種情況,看不清楚就會變成感受的奴
隸,不斷捲在煩惱和痛苦之中。
  同樣的,例如「意識型態」,這是想蘊和行蘊的合成,
如果我們不能看清楚它的集起、息滅、愛味、過患和出離等
五種情況,我們就會變成意識型態的奴隸,不斷捲在煩惱和
痛苦之中。唯有如實看清意識型態的面目,我們就能不再執
取它們,不再隨之起舞,因而不會捲在煩惱和痛苦之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
《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
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
禪修不是冥思遙遠的、神秘的事,而是如實覺知當下自己五
蘊的集起、息滅、愛味、過患和出離等五種情況,這是眼前
的事,這是生活當前的現象,這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這便
是禪修的重點所在。

11

30


聖開上人送給弟子


2
的禮物
文◎大願法師 繪圖◎老石

  師父聖開上人圓寂已十二年餘,筆者仍時常緬懷師父上
人。每當主持春節的幸福法會時,即憶起僧團成立之初,師
父上人主持幸福法會時的情景。法會中,師父除了為弟子們
賜福加持外,並贈送每位弟子一份象徵性的禮物。往昔, 師
父曾送給弟子們香爐、秤、鏡子、尺……等禮物,其意深
遠,茲分述如下:

香爐
  師父送香爐給弟子,取香有特殊
的表法意義。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
載:「……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
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
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親諸善惡境相,自心
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
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
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
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
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

12
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
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師父開示說:「香,除了有以上的意義外,另有『道德


馨香』的表法。何謂道德?眾說紛紜,師父解釋道:利己謂 般

之道,利人謂之德,利己利人謂之道德。學佛的人,一言一 講


行,都要檢視是否合乎道德。若五戒不守、三業不淨,雖
用最名貴的好香來燃香供佛,相信佛菩薩聞起來是臭的。反
之,若謹守五戒,進而修十善,雖只用普通的香來燃香供
佛,相信佛菩薩聞起來是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自覺覺
他,覺行圓滿的聖者,他的道德馨香充滿十方法界,每位眾
生皆可聞佛之香。」


  師父開示說:「秤,是用來秤自
己,不是秤別人。修行辦道,弘法利
生,付出多少發心?做人處世是否用
心,夠不夠重量?壞的習氣有多少重
量?修善是否太少、太輕?不好的毛病
是否過重? 師父上人希望大家要檢視自己,增加不足之善。
如此,無論是在為人處世,或道
業、德行上,才能有所進步。」

鏡子
  師父開示說:「鏡子,是用來照自己。
一切時中,是光明?是黑暗?威儀是否具足?法
相是否莊嚴?是凡夫相?是聖者相?若照見自己,

13

30
是無明、是黑暗、是妄念紛飛的眾生相,就要加緊修行,儘

. 快懺悔。如果是道貌岸然、清淨光明,則善加保持,不可退

2

失,勤加精進修持。」


師父開示說:「尺與秤、鏡子
一樣,都是用來比量自己。自己的身高有多高?自己最清
楚;自己的修行到那裡?也只有自己最清楚。不要自我吹
噓,二六時中,當觀無明不起,具足佛法。」

  昔年,筆者剛出家時,雖有一顆為佛門奉獻、熱忱的
心,卻因自己毛病多、習氣重,做人處世欠缺圓融,時常失
去覺照,以致不知何時該進?何時該退?因此,常常犯錯。
幸好有師父、僧長在旁提醒,用「秤」、「鏡子」、「尺」
來調整自己,在不斷的失敗、挫折中成長。如今, 師父已離
開我們多年;然, 師父送給弟子的禮物,仍深藏心中。

14
敦煌僧人對
文殊五臺山的巡禮



文◎沙武田 若

作者簡介: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敦煌研究院文獻 堂


研究所副研究員、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兼職副教授。出版、撰寫與
敦煌藝術相關的研究。

  自中唐以來,敦煌地區的五臺山文殊信仰越來越興盛,
除了在敦煌佛教石窟藝術品中有大量相關的圖像反映這一信
仰外,也有許多敦煌本地的僧人前往五臺山巡禮參訪。在敦
煌藏經洞發現大量古代寫本中,就有記載敦煌僧人巡禮五臺
山的紀錄。
  敦煌寫本《往五臺山行記》,記載敦煌一僧人遊歷五臺
山的詳細見聞,包括五臺山各大寺院的建築、規模、所設造
像名稱與數目、各寺院或講堂所主講的經名、各寺院僧數、
各寺寺主姓名、傳說靈異故事、齋會規模等。《某僧人狀
一件》則記載了某僧人曾往五臺山巡記參訪。《往五臺山行
記》記載了晚唐五代敦煌一僧人,自戊寅歲從沙州(敦煌)
出發,由山西朔州經雁門關入代州,遊歷圓果寺後到忻州,
遊歷仁澤、鐵佛諸寺,二月二十日到五臺山巡禮,至辛卯歲
返回沙州,在五臺山停留了將近十四年。《范海印和尚寫真
贊並序》,記載敦煌名僧范海印和尚曾巡禮五臺山。《福員
狀》則記載了僧人福員為了巡禮五臺山,請求歸義軍節度使
批准,看來當時僧人的重大行動是需要地方政府批准的。另
一件寫本《戒惠書狀》,也記載僧人戒惠請求巡禮五臺山的
事情。《諸山聖跡志》,則記載五代時期敦煌某位元僧人巡

15

30
禮中國佛教聖跡時的事情,他幾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其中

. 第一個巡禮的就是文殊五臺山;此卷中雖也記載了其他名山

2

聖跡,但記載五臺山的內容最為詳細,這正說明敦煌地區五
臺山信仰興盛,五臺山地位遠在其他名山聖跡之上。
  另有一件較為特殊的寫本《印度普化大師游五臺山啟
文》,按時間順序記載了普化大師從印度來中國五臺山,巡
禮五臺山各寺的情況,內容主要涉及所見所聞,以五臺山的
奇異風景、各寺富麗堂皇的建築、各處有關佛教靈異化現故
事等為主。
  敦煌離五臺山路途非常遙遠,一個位在西陲的河西走廊
盡頭,另一個位在中原五臺山,直線距離約兩千公里,在當
時的條件下,騎馬或步行要從敦煌去五臺山,需要走幾個月
的時間,來回光在路上也要一年多。即使在這樣的情形下,
敦煌的僧人為了巡禮參訪心目中的佛教聖地、文殊菩薩的道
場五臺山,仍不遠萬里,一個接一個前往,可想而知到了晚
唐五代宋歸義軍政權時期,敦煌本地五臺山文殊信仰之盛,
以及僧人對五臺山文殊道場的嚮往與憧憬之情。
  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敦煌的僧人們,為了心目
中的信仰,為了參禮文殊五臺山,他們心如止水,只要能夠
瞻仰到文殊真容,能夠到達文殊菩薩化現的地方參禮一下,
能夠親聞佛法的真諦,幾千里之外的五臺山並不遙遠。他們
有的一去就是十幾年,在那個沒有資訊的時代,他們走出去
就如同大海中漂動的一葉小木船,任憑風吹雨淋,還要經受
狂風驟雨。但這些對他們一顆求佛的心,都是不能動搖的,
他們都成功到達五臺山,又成功返回敦煌,也為後人留下他
們的宏心壯舉,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

16
情為何物?為何總是情關難過,
修行者該如何面對情慾?
該禁還是該導?
本期專題邀請幾位居士
共同探討此一人之大欲。
專題
對於情慾,
佛法有非常正確的認知與對治,
雖然陳述不同,
但本專題的作者們,
似乎都有若干共同的體悟,
或許你也可以從中
理出你的佛教愛情觀。

30



所謂諸因緣
2

善了為第一
文◎一缽(此號取三衣一缽之義,作者目前為潛修念佛居士)

攝影◎靖宇

  依佛教緣起性空的觀點,因為十方三世諸法界中,如同
華嚴經中所譬喻無量無邊的因陀羅網,緣起互相映攝交融,
所以很巧妙地編織出六道輪迴中,每個眾生對自己的「俱生
我執」。

最深摯愛的其實是自己
  就人類深層內心演化而言,俱生我執其實應該算是人類
最原始的愛情,我執本身是依他而起自性,也是十二緣起中
最隱微深奧的無明作用,所以古代印度哲學家把它取名為
「薩迦耶見」或「補特伽羅」。傳統上,法相唯識學說對它
的深奧神秘特性也特別重視,因為這種無明業相,有著非常
奇妙微細的鏡射與記憶功能,也似乎對十方三世法界中所有
因緣種子,也有類似召喚與吸引的能力,所以能見相與境界

18
相,相伴變幻而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行業」,所有的「修 專

行人」其實都該認真看待:它既是回憶的本體,也是憧憬的 :

種子,對人類而言,它是在漫漫時間長流中相續繫縛的緣 佛
起,同時也是生命中一切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的依附。 陀
  中論頌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我執」也是如此,雖空亦非斷,雖有亦非常,因果 說
業不失,是故諸佛常說此事。 愛
  誠如佛經中末利夫人坦然對波斯匿王所言:「陛下最深
摯愛的人其實是自己。」但奇怪的是,人類深愛自己並不代
表一定能善待自己︰人類的我執,甚至可以嚴苛挑剔到近乎
自虐,也可以顧影自憐到自卑,時而放縱情慾到自暴自棄,
或者自我中心膨脹到唯我獨尊的地步;善待自己其實是一門
深奧的技術,並非人人皆可精通,只要看閉關幽居的修行者
便知道為何魔障迭起,考驗紛然,便可知一斑。因為難以自
知自明,故難以善待自己,眾生也因此常無能力善待他人;
畢竟,獨處需要大智大慧,方能以方便善巧對待自己的孤獨
困境與地獄般的空虛。

一無所愛,就一無所知
  人類情愛世界中,所謂「情侶」,其實是「我執」無力

19

30
面對孤獨困境之後的投射作用;就佛法而言,這是欲界所有

. 眾生中相當不可思議的作用,簡直跡近神通,天界中,甚至

2

可以因此目交手執而孕化下一代。人類在短暫時間中,似乎
也能把能量聚焦在一個對象上,而成為一個「情侶」,就像
天人憑空孕化出一個心目中理想偶像般。如果「我執」本來
就是投射,那麼再次反射也理應很正常,但令人費解的是:
為何可以如此不可思議地瞬間聚焦,進而產生一見鍾情的效
果,從而違反生理需求,廢寢忘食,進而生死相許,鬧成殉
情,或相思纏綿,似無絕期。對此現象,傳統見解皆以三世
宿緣解釋,事實上這畢竟只是一個聊勝於無的答案,對解決
問題並無正面積極的幫助。
  當然,根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原則,所有從緣
得者,必定緣盡而散;互相投射情愛如同波光交錯,勢必有
其潮起汐落、成住壞空的過程,每對情侶都要面對變遷無
常、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內心掙扎過程。
  傳統中,南傳原始佛學對此生命現象,大都採取解脫苦
輪、求出離心的態度,有時甚至到了厭惡恐懼的神經質程
度,但這些其實只是修行教學手段的權宜方便,平心而論,
也真的無可厚非,因為菩提心的確也是基於出離心而成就。
  北傳的佛學中,多用緣起性空的途徑,根本上不必太譴

20
責人類的世俗情愛,因為一無所愛的人,其實就一無所知, 專

也就一錢不值;所以就深遠的格局而論,當生命中一切情愛 :

慾望,如果透過歲月累積淨化的修行過程,是會經過成住壞 佛
空,返回它的原始起點,也算圓滿完成一次輪迴,因為所有 陀
情侶,在因緣未具足前,本來都是陌生人。



我執不再聚焦,便能普照十方 愛
  然而,在情緣逐漸消融於空性知見之時,人類偶爾可以
焠鍊出一種罕見而純粹的愛:它具有高度凜然的覺照,坦然
觀照到自己為何會站在當下、又為何適逢此時,也因而無說
無示,遠離一切挑三揀四,也不再自問自答,因而得大自
在。佛法的修行,致慈悲而善了諸多因緣,「我執」一旦不
再聚焦一點,就只好普照十方。
  這種坦然自在的愛,其實就是慈悲。它如風遊虛空,無
住而生心。不譴責也不批判,沒有約束條款,也忘記所謂對
待契約;既沒有要求目標,所以不期待,也不失望;它清淨
凝寂到幾乎冷澈透明的程度,也超越性別、種族、階級、文
化意識結構的限制;因為平等無差別對待之故,也不再聚焦
執著在任何由我執幻化投射的目標。換言之,它,圓滿善了
結一切因緣,故十方諸佛皆稱讚其第一殊勝。

21

30



我,為什麼這麼愛他?
2 文◎朱顏

(警廣《心靈之歌》節目主持人、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人為何相遇?為何又在重逢裡歡愉、悔恨?
果真人生如夢?情愛好修行嗎?
翻開耶輸陀羅與末利夫人的生命史,讀她們的愛怨情愁,
映照於今,即使時空丕變,眾生仍在愛的無明裡纏縛。
讓我們試著學習佛陀的勇氣、智慧與慈悲;
期能穿越慾海狂濤,跳脫輪迴,航向自在的彼岸,在愛裡自由。

五莖蓮花的邂逅
  悉達多太子有三個妻子,耶輸陀羅是他的最愛,緣分極
深,他們是多生多世的情緣,在《增一阿含經》、《佛說未
曾有因緣經》、《六度集經》、《佛本行集經》、《過去現
在因果經》都有記載,其中,最美的相遇是「五莖蓮花」。
  「五莖蓮花」故事描述佛陀過去世,名為超術梵志,因
仰慕定光佛,向婆羅門少女買花供佛,少女被器宇不凡的梵
志所吸引,盼望來世,乃至生生世世,與梵志做夫妻,遂以
此作為賣花條件,並允諾未來不會障壞梵志的修行。梵志因
而同意。在這一世,梵志為悉達多的前世,耶輸陀羅則是賣
花女。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對這因緣有更詳細的描述:「爾
時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
世時誓願事不?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
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
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

22
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 專

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 :

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 佛
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 陀
而今何故,愛惜羅 羅,不


令出家學聖道耶』。」 說
  「五莖蓮華」正可說明 愛
「願如種子,遇因緣就
會開花結果」。他們二
人以花結緣後,多生多
世裡,男女關係非常密
切,累世輪迴中,輾
轉纏綿,歷經妄語互
騙不容,狂愛追求彼此,再相互
拋棄。二人間的欺騙、掠奪或索求
不得的怨憎糾葛,多如藻荇,蔓雜難
解。

我,為什麼這麼愛他?
  雖說多生累劫的過去生種種,已如夢幻
泡影。這一生,外型俊美的悉達多,生帝王家,貴為王子,
擁有財富地位;耶輸陀羅雖與他人共享丈夫,但兩人相知相
惜,最受寵愛。今生兩人既已成為美眷,又為何悉達多會想
放棄世間幸福,割捨世間愛情親情,獻身求道,斷慾修行,
安住法情?生活富足又有美妻愛子的悉達多,為何仍不滿
足,仍想尋找人生的答案?
  爾後,悉達多突然出家學道,耶輸陀羅在未被告知的情
況下,對丈夫拋家棄子的自私,要求兒子出家的霸道,棄養

23

30
父母的殘忍……諸多抱怨,但她仍深愛著他。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對耶輸陀羅的心情有極具生

2

命力、人性化的描寫。聖開法師的譯文如下:「耶輸陀羅
於目犍連面前連訴帶哭的說:世尊一日突然騎著白馬隱居
山澤,苦修六年,雖然成佛之後回國,但卻把父母妻子都忘
了一乾二淨,不肯接見親人,忘恩負義,不念舊情,見了
親情骨肉,好像路人,不相認識一樣,全無親切的感覺,如
風之來,隨即吹去,遠離父母,寄居他邦,杳無音訊,使我
寡母孤兒,相依為命,實在覺得生在這個世間,毫無意思,
沒有什麼值得懷念,沒有什麼能夠賴以維持活命下去,想來
想去,倒不如一死了之。但是我生在王宮,人命為重,又不
能自殺,度日如年,只有懷恨終身,勉強保存殘命,每一思
及,痛徹肝腸,整夜難眠,輾轉反側,以淚洗面,兒尚年
幼,不知娘苦,內心之痛,不能傾訴,羅雲雖幼,見我悲
傷,亦隨垂淚,宮闈禮重,強忍度日,雖是人類,不如畜
牲。」
  以世間公平原則來看,耶輸陀羅對佛陀提出的控訴是:
「雖居人類,不如畜牲」,這是兩人因期望不同而引發的衝
突,佛陀與耶輸陀羅,他倆涉入愛情的理由是完全不同的。
各有業緣,故基本格局不同:佛陀有得其所愛的滿足感。耶
輸陀羅有求不得愛的失落感。
  因願力有別,追求人生的態度與目的不同:佛陀想填補
物質滿足後的空虛感,想尋求生老病死的答案,想從小愛提
升為大愛。耶輸陀羅則有被欺騙、被放棄的失落感,後雖了
悟過去生的承諾,仍想取得世俗情愛的圓滿。
  從他倆的過去生來看,不論關係與角色如何轉變,耶輸
陀羅總是不能自主,必須仰望所愛敬的對方。也因此,在諸
多流轉的角色裡,曾因受騙而有恨,因妒忌而力求報復,因

24
所求不得而自毀,也曾為了愛而犧牲自己……。反觀佛陀前 專

生所扮演的角色,大部分結局都佔優勢。仔細分析,耶氏處 :

於劣勢的原因,多半是因欲求不滿,情緒反應比較激烈, 佛
無論被愛、被棄、被說服,終究不能自主,亟需依附仰賴對 陀
方,屬被動角色。


  雖然耶輸陀羅後來為愛出家,兩人由愛親轉為法親,但 說
佛陀仍是她的人天導師;宗教裡,法親雖親但不沾連,不像 愛
情愛裡的私我佔有。當耶輸陀羅憶起過去生與悉達多的承
諾,美好而深刻的多生情緣,她一方面讚歎如此的際遇,一
方面又有無限的感懷,她自問:「我,為什麼這麼愛他?」
在掙扎擺盪裡,她探索、練習佛陀提出來的辦法。對這位人
天景仰的導師,她依然眷戀,只是方式變了。
  她跟隨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出家,親近佛陀從事的理想,
試著瞭解悉達多在現世裡的自私、殘忍與霸道。身份由悉達
多妻子的愛親,轉為佛陀弟子的法親,愛與美好沒變,唯獨
減少了「他是我的」的佔有慾,也不再要求別人——愛我如
己。在不同的生命歷程裡流淚迷失,使她終於明白人人都有
尊貴的自性。根據經典記載,耶輸陀羅最終得佛陀授記,號
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並於佛陀涅槃前,與大愛道比丘
尼及五百位比丘尼先行解脫。

航向彼岸的愛之船
  悉達多願意放棄與妻偕老的幸福,抽離情愛,獻身信
仰。然信仰可以超越一切嗎?信仰真的可以使流浪的心安頓
下來,在感性的自由裡,謙卑地臣服於理性與自制嗎?
  就人間思維而言,確實很難理解。或許當時他已明白欲
望是讓人再來的趨力,「愛」這無底洞,是迷惑生死的糾纏
葛藤,要不落輪迴,須有方法。

25

30
  佛陀認為首先,必須看清欲望的本質。人的所作所為都

. 是為了自己,即便表面看來像是利他,其實也是利己。

2

  接著,觀察因緣,滋養選擇能力。人,依據因緣條件所
做的決定,都是選擇的結果。煩惱來時,能清楚知道為什麼
煩惱,觀察人事時地物的因緣後,要以什麼方法對機,如何
對治,這就是佛陀提供的實踐系統,有八萬四千法門。
  最後,得下大決心,願意承擔。如果難捨欲望,終必輪
迴。在欲海浮沈裡,發願學習,誠懇面對,真實了解自己和
這個世界。一次比一次更清楚,知道方向,終有一天,就能
不再渴愛欲求。
  試想,耶輸陀羅為賣花女時,若不執著於梵志莊嚴的相
貌,單純以花結緣,不許來生姻緣,就不會產生《佛說未曾
有因緣經》裡的閨閣之怨。佛陀作為梵志,若理性的拒絕持
花少女的求愛,放棄買花供養,就沒有承諾,既無結愛之
因,更可結來生清淨之緣。

不負如來不負君
  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裡,波斯匿王對成為佛陀弟子
的愛妻末利夫人,守戒持齋的行為頗不以為然,他帶著疑惑
請教佛陀。聖開法師曾撰寫白話經典如下:「或者有些世間
的人,若是男的,或是女人,體形端正,有好的男人,為女
人所愛,有好的女子,必為男人所樂,男貪女愛之時,假若
其中有某種強力制止男女往來,不許會合,不能會合之故,
心中生起了憂愁苦惱,這種罪過,應當歸咎何方?」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 末利夫人雖屬女人之身,但是
才高智博,見識又廣,遠非一般凡人可以相比。這些德行,
都是由於自幼以來,謹慎身、口、意三業,一心專念修習智
慧,智慧之力的緣故,名為解脫;再以智慧度人,解悟天

26
下,而行人乘菩薩道也。」 專

  因為無欲的人生非常無聊,許多人只想把握情緣,如實 :

感受歡愛之美好,而不願放棄。波斯匿王質疑的是:男女和 佛
合是自然生理的人間美事,人為什麼要拒絕歡愛,克服欲望 陀
的作法太過造作。


  佛陀知道,人類最大的盼望,在追求青春不老(色)、 說
健康(健)、美俊(力),長壽(壽)、永恆(永)。滿足 愛
了自體愛(身體五慾之安適);再要求境界愛(物質資產的
資用及愛慾眷屬的有情攝受),人必須有欲望,才能證明自
己還活著。  
  佛陀並不反對情慾,而是教導我們放大格局,減少煩
惱。不要只有一顆靜止無能的心,而是要有活力不迷失的
心。如果不想遠離歡愛,又害怕煩惱,那麼你可以試試佛陀
在經歷情愛迷思後,找到的能夠思維力行、遠離煩惱痛苦的
各種方法。
  繫縛生死的根源是愛欲,出離煩惱解脫的關鍵則是智
慧。對於欲愛,可以選擇節制、遠離,也可以選擇轉化。然
而,佛陀認為淫慾是障道法,愛欲力道之強可以深入骨髓,
節制與轉化,無法究竟離欲。因此,當年悉達多選擇遠離,
是為了要克服生理的挑戰,這是極高難度的課題。
  佛陀以指導者的角色,幫助妻子斷離欲愛,轉化愛親關
係為法親關係,就是「轉識成智」。斷與離,不是不近人
情,不體物情,而是階段性的作法。
  在自我認識的過程裡,生命時有苦衷,然而,不論男
性、女性、在家、出家,只要依循佛理佛法轉業識,就可能
突破現狀,得到提昇。如何智慧地在業緣裡看清楚、有擔
當,在既定的格局裡,發揮創造力,散發光與熱,且能近人
情、體物情,又能不急著展現生命的尊貴,確實是重要命

27

30
題。

.   佛陀建議波斯匿王打開一扇不同於人間欲樂的窗,試著

2

體會末利夫人正感受到的精神美境。無染之愛的道情,或許
可以得到不同的悅樂。

為誰惆悵為誰顰
  他出現了,你知道了,這令你心痛,令你傻笑,令你忘
了本來的自己。你願意為了愛,放棄千年修行,這樣的愛,
難道不是最大的布施?
  情愛之事,一旦分析起來,就會理性太過,少了不可理
喻的浪漫美感。難怪有人會說,佛陀說的我都懂,就是做不
到,意想又怎堪真實的擁抱。明明知道必須選擇,也知道自
己多麼無明,但於愛情,又怎能捨棄那不能抗拒、也不知所
以的召喚。
  如何在現實人生裡自在?這讓我想起弘一大師。他出家
前後的生命態度,是由極右的浪漫,到極左的律嚴,最後得
到平衡。以往讀他的傳記,總在書寫雪子那一頁,掩卷長
嘆,而今漸漸瞭解,悉達多與李叔同,不以世間情處理紅塵
倫理。他們想找出解決人類痛苦的終極方法,因此必須放棄
小格局,而以大範圍來思考從事,以道情的無染之愛,平等
對待眾生,若人們能了解這普世價值,那些曾經受苦的愛親
們,一時之痛或可得到舒慰。正如弘一大師詩曰:「 風風
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十日黃花愁見影,一彎眉月
懶窺人,冰蠶絲盡心先死,故國天寒夢不春,放眼大千皆淚
海,為誰惆悵為誰顰。」

28

佛緣與情緣 與

空門是情傷失愛者的避難所嗎? 佛
文◎孔維勤 陀
(作者為孔子七十八代子孫,國家文學博士)




  最近看完了「庄妃外史」的清宮歷史劇,祖孫三代的情
緣:皇太極與宸妃、多爾袞與庄妃、順治皇帝與董鄂妃,因
為生在帝王之家,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矛盾,格外令人動容,
深情的堅持不容易,真情流露更是難上加難,劇情最終以順
治皇帝剃度出家畫下句點。
  從順治皇帝出家的故事來看,難道遁入空門,真的是人
間男女在感情受傷之後的避難所嗎?
  順治皇帝出家了,他深愛董鄂妃,董鄂妃因病去世,帶
走他所有塵世的依戀,歷史的帝王天下,權力名利,與感情
世界比起來,輕如鴻毛也微不足道,反而人人耳熟能詳的那
句老話:「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對順治皇
帝才是真理。
  人生而有情,人生而無情,有情與無情之間,猶似佛法
的有緣與無緣。對有情有緣的人,一旦衷情無人可訴,無人
明白,心中萬念俱灰,寂寞化成秋天的紅葉,含恨而死,對
於無情無緣之人,多情者自尋煩惱,多愁善感,無端生起是
非,糾纏不清,令人面目可憎。
  於是,沉倫情海的人知道,做人難,處事難,做一個有
情又無情的人更難。
  一對結婚四十年的夫妻,他們在結婚紀念日那天,捻燃

29

30
一對紅燭,互相對拜叩

. 首說:「謝謝你沒有變

2

心」,故事也許是假
的,彷彿,人心善變,
變心是容易的,不變的
海誓山盟,只有謝謝能
回報那樣的相守。
  造端人事,從少男
少女的「心有靈犀一點
通」開始,到老夫老妻
的長久,真正的永遠,
珍惜彼此的緣份,不看
重它,也不看輕它,盡
本份而已。
  男女的「窈窕淑女,男子好逑」,到頭來求之不得,輾
轉反側,一變情執,二變我執,一旦「愛之欲其生,恨之欲
其死」,佛家說的生死輪迴也就不可避免。
  佛教金剛經一開始,以尋常日用揭開了「生活」裡的情
不自禁,「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
其城中,次第乞已,還歸本處,飯時訖,收衣缽洗足已,敷
座而坐。」
  在這一段文字中,以佛陀的生活起居,敘述了人世間優
美的情懷,人間兒女之情,與「喫茶去」的禪機一樣,並無
兩般,都相應了生活的需要與滿足,一件事一件事的「次
第」,因緣生因緣滅,在上一個動作與下一個動作之間,自
有神秘的感應連結,有情與無情是一體兩面,真情至性的本
質,也像流水一般,悠悠的流動,匯成生命的江河,匯成了
大海。

30
  男女真情的因緣,也只有「緣生還滅」的真理,因為一 專

般人想不通,不知緣生的有情與緣滅的無情,容易落入執 :

著,因此金剛經以「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 佛
「無壽者相」,一一打破人生情執,「 一切有為法,如夢 陀
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最後的一聲叮


嚀,也是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先「降服其心」,然後 說
才能體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情,這真情正是禪機。 愛
  「無情說法給無情的人聽」,原來禪師說的無情,是人
間情愛真正圓滿圓融,最終畫龍點睛的臨門一腳。
  原來,人生情緣要從「無相」的觀點去體會,生活的一
心一念,男女情愛的一點一滴,誰留得住?一剎那間的緣起
緣滅,無中生有,因有還無,如同米飯煮熟了,熄火燜一
下,真正的飯香味才會出來,「只見香如故」將是情緣的最
高境界。
  青青的草原,藍藍的天空,情緣的起落,成就了馳騁草
原的人生,有了隨波逐浪的快意,心中的美好心意,大大氣
氣,不再有淚水,盡是天地造化的小小歡喜,自由自在。

31

30



看似無情卻有情

2
由「色戒」談佛教的愛情觀
文◎柳成蔭

  有一部電影「色
戒」,不是李安導演的那
一部,而是2002年上映,
印裔法籍導演潘那林(PAN
NALIN)拍的,男主角
是華裔印度人古蕭,女主
角是鍾麗緹。電影原名叫
「Samsara」,是輪迴的意
思,也可指我們這個(生
死輪迴)的世界,也就是
相對於「度彼岸」的「此
岸」;這是少數論及佛教
愛情及情慾的電影。簡單
地說,故事是講一位五歲
就出家的喇嘛,到了二十
五歲,受到情慾的誘惑,
還俗入世,結婚生子,而後又穿回僧服。
  當然,這部電影尚不足以代表佛教對情慾的看法。但從
這部電影,可以討論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生理
現象,出家人能不能加以抑制?男主角達世有了夢遺,師弟
為他流下眼淚,因此鄙視他;他師父也問他師弟說:「達世

32
還是會做夢嗎?」暗示夢遺現象是可以抑制的;這似乎有些 專

矛盾,因為這麼一位優秀的喇嘛,閉關修行三年,被封贈堪 :

布頭銜,卻還是無法抑制夢遺。師父叫他去見獨居老人,說 佛
「該做選擇了」,可以推測達世不是特案,這個方法應該曾 陀
經用到別人身上。獨居老人給達世看春宮圖變成兩個骷髏,


作用類似於不淨觀的法門;但對達世卻起不了作用,達世 說
回應:「有些東西是要擁有之後,才能捨棄」,這是很有趣 愛
的,很可以討論的議題。
  第二是出世入世的問題;達世五歲開始就過著出世的生
活,但是沒有入世焉能出世;他還俗入世,體驗了七情六慾
之後,再回來出家,這時對他而言才算真正的出世。這樣的
說法固然是事實,卻也不能一概而論,僅是對達世還俗的一
種詮釋;因為從小就出家的喇嘛,並不是每個人都跟他有相
同的問題。而達世說的「有些東西是要擁有之後,才能捨
棄」,也僅是他個人的觀點;以他當時的情況而言,心已為
情慾所困惑,這是最好的選擇,「剪不斷,理還亂」,他師
父也不得不隨順因緣,放手讓他淌一趟渾水。
  有些人擁有之後,就再也放不了手了,尤其情慾,更容
易讓人深陷而不能自拔;達世後來可以抽身而退,可以說是
修行多年的底子發揮了作用,也可以說是他的個性使然。入
世走一遭,對達世再出世的修行是加分還是減分?或許讓他
知道了到底是滿足一千個慾望來的容易,還是克服一個慾望
比較容易。這裡聯想到一個疑問,如果達世留在俗世,他能
夠修行嗎?出家修行容易,還是在家修行容易?這不是簡答
題;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修行始於在家,完成於出家;在
家修行不容易,然而挑戰越多,累積的資糧也越多,修行是
不怕難的。
  佛陀時代的弟子,大都是有了俗世的一段經歷才出家

33

30
的,他們大都已經體會到有些東西還是不要擁有的好,即使

. 沒有擁有,還是可以放棄的,而不堅持「有些東西是要擁有

2

之後,才能捨棄」。從小就在寺院出家,是不是在修行上比
較佔優勢,以現行的大乘佛教環境而言,出家眾必須接觸人
群渡眾,可能有些人會像達世一樣,要逆向走一趟入世的路
再出世,屆時可能更耗時耗力。
  第三個問題可以統稱為耶輸陀羅情結。達世的太太貝瑪
跟他講的關於「悉達多出
家修道,丟下妻子耶輸
陀羅及兒子羅 羅,世人
可曾想過耶輸陀羅和羅
羅」的那一段話,一方面
提醒我們「成功的男人
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
人」,而另一方面也說明
這個女人的偉大就在於
忍氣吞聲,奉獻犧牲;背後的女人沒有得到掌聲或世人的注
意,這是人之常情,無關乎當事人;但是她的奉獻是不會被
埋沒的,佛教說成就他人的修行是有其功德的。
  回頭來看達世的穿回僧服,他的覺醒固然值得讚歎,但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是不負責任的。這時候的達世已經不是
單純一個人了,擁有之後,跟隨而來的有「我所」——我所
擁有的妻子、我所擁有的孩子、我所擁有的家庭、我所擁有
的其他種種,這些「我所」還會有其自己的「我」和「我
所」,如此一環扣一環,一網連一網,更是「剪不斷,理還
亂」。所以達世不能一聲不響的拍拍屁股就走人,這樣是不
合乎情理的。貝瑪提到耶輸陀羅,我們不能拿佛陀的出家來
相比,佛陀當時受到父王層層保護,不可能讓他把話說清楚

34
而正正當當的出家,而且佛陀的出家動機是發現了生老病死 專

苦之後,想要求得解脫之道。達世則是享受了情慾的滿足之 :

後,知道了苦,才想要退回去,情況並不一樣;再說,他穿 佛
回僧服的動機,也是可議的。以佛教的作法而言,達世必須 陀
把俗事做了適當的處理後,才能再出家的。把出家當成逃避


痛苦的避風港,不是正道。 說
  貝瑪跟達世說「你對佛法的心,如果比得上對我的愛與 愛
熱情,你必能即身成佛,即世成佛。」給了達世一頭棒喝,
非常震撼。也讓我們得以反省為甚麼修行了那麼久還不能成
佛。達世最後是出世還是入世?讓觀眾自己去想,看你用甚
麼角度去體會「人如何讓一滴水不乾涸?」。「把它丟入大
海」;丟到哪個大海,或者大海只有一個。
  第四個問題是片中沒有直接談到的,關於佛教怎樣面對
情慾與愛情的問題。達世與師父造訪村莊,在貝瑪的家中過
夜時,達世的師父似乎並沒有阻止貝瑪躺在達世身後給予撫
慰,似乎想藉此安撫達世的心,卻失敗了。不過其真正的用
意,我們無從了解,究竟電影只是在敘述一個故事而已,並
沒有加入任何詮釋或批判。
  對於愛情,佛法沒有加以否定,事實上佛教不否定任何
東西,而是教你認清一切事物的實相;當你真正體悟到一切
事物屬於緣起性空的本來面目,你就知道怎樣看待一切事物
了;這是佛法上所講的「智慧」。因此佛教的修行沒有要我
們放棄愛情,而是以智慧正視愛情,而放下愛情的執著,也
就是說以健康的態度享受愛情,不癡迷於愛情,當失去愛情
或是愛的對象時,也能以健康的態度面對,不致失去理性,
傷心得死去活來。一般人可能會說愛情是盲目的,哪能保持
健康的愛情;以健康的態度面對失去的愛情,不是很冷淡無
情,不像愛情了嗎?正因佛法教我們健康的愛情觀,可避免

35

30
盲目的愛情所帶來的傷害,所以說佛教對於愛情,看似無情

. 卻有情。

2

  出家的修行人,要斷絕情慾,在環境上與外界隔離,這
是不用討論的。然而佛教在禁慾上,不是採取單純禁止的
手法,而是講根本道理給你聽:「四聖諦:苦集滅道;八
正道」,「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
等;佛法告訴我們諸法緣起性空,色無常、苦、空、無我,
受、想、行、識也
都是如此,所以對
這些色受想行識等
身心的現象,要認
識其因緣,不要執
著,這也就是「智
慧」;從心性上徹
底明瞭之後,自然
從根本上斷絕情慾;否則光用壓抑的作法,是很痛苦很難消
受的,而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這套佛法也適用於在家的修行人,與出家人的差別在於
沒有禁慾的要求,也就是說對愛情和情慾是開放的;基本
上在家居士還是一樣正常的生活。佛教要在家居士把家庭
照顧好,建立幸福文化,才好修行;在家居士守「五戒十
善」,基本上是做人的倫理道德,也是幸福文化的基礎,而
唯一關於情慾的戒律是「不邪淫」。在家居士只是在心地上
下功夫,淨化人心,慢慢減輕對情慾的執著;修行到了證得
阿羅漢果位,自然就會出家了,因為那時身心已經跳脫俗世
Samsara的層次,不再受其羈絆了。
  以佛法來講,情慾與Samsara是一體兩面,這部電影的中

36
文取名為「色戒」,有其隱含的意義——戒了情慾才不會輪 專

迴,因為電影內容就是講一個因情慾而墮入Samsara輪迴的故 :

事。然而佛教的修行不是直接抑制情慾的,而是從根源阻斷 佛
情慾的,好比不用一味的砍枝葉,而是從大樹的根砍斷,枝 陀
葉自然不再長出來。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位,就好比斷了大樹


的根,跳脫了Samsara,這是小乘佛教的修行目標。 說
  大乘佛教的修行課程與目標是,心中有愛有情,但沒有 愛
情執,而把愛與情擴大為大愛,也就是「慈悲」,「慈」就
是予人快樂,「悲」就是拔人痛苦;而且是不限對象的,所
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說我與有情眾生是一體的,
不管有緣無緣,我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慈悲。每個人的修行
程度參差不齊,要達到這個最高目標,首先要由修「智慧」
下手,逐漸去掉我執,達到無我的果位,這就是小乘的阿羅
漢果位;而大乘則更由「無我」的「智慧」進一步體悟我與
眾生一體,而往廣渡眾生的目標邁進;所以有人說佛教的中
心思想就是「慈悲」與「智慧」,而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
礎上。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證得阿羅漢果位之後,才能廣渡
眾生;只要發心行菩薩道,學習菩薩救苦救難,廣渡有情眾
生的精神與作法,就是發心菩薩,可以渡眾生。行菩薩道,
一切以利人為出發點,利人而利己,自渡而渡人,這是大乘
佛教廣渡眾生的最佳寫照。總而言之,智慧與慈悲的佛教,
對於愛情,看似無情卻有情。

37

30



戀.愛
2 文◎胡慧玲(專欄作家) 攝影◎連慧玲

  很年少的時候,我的暗戀、單戀、狂戀史,就可以寫成
一本厚厚的微風往事。暗戀老師、暗戀排球校隊學長、暗戀
當卡車司機的鄰家哥哥、暗戀隔街漫畫租書店的跛腳老闆、
暗戀天主堂的瑞士籍神父……喜歡某人的嗓音,某人的好
看,某人的氣魄。
  但我係膽怯的單戀者,從來只是靜靜隱身牆角,靜靜窺
看,然後低頭走開,從來不敢趨前表白。幾次,神父騎單車
從門口經過,我看了,暗暗握拳立志,有朝一日,出落成標
緻美少女,智勇貌三全,「我要誘他為我還俗。」
  為了匹配單戀對象,我努力琢磨自己。至今我堅信,暗
戀具正面教育效果,對提升身心靈有強烈作用。但我運氣很
差,每每下巴冒出特大號青春痘,或者偶一蓬頭垢面出門,
偏偏與暗戀對象狹路相逢,只好斂首循牆而行,始終不曾令
對方驚艷,為我欲仙欲死,從而改變人生的行進方向。
  我的單戀名冊,只有加法,沒有減法,未曾為新歡拋
棄舊愛,從N而終。夏宇的詩:「你正百無聊賴,我正美
麗。」不不,我沒有過這種戀情,每一次都是初戀,都是不
保留的,高度投入,都是不豁達的,想不開的。滿心歡喜手
舞足蹈,終日微笑或長夜痛哭。
  事過境遷才想得開。全球六十億人口,能碰上你喜歡的
或喜歡你的且機率好小好小兩人同時喜歡對方,種種遇合,
我視之如福分,如恩典。
  昔日一友人,她自稱是典型天秤座,講究平衡,人家對

38
她七分好,她就還以七分,不吃虧也不佔便宜。彼時我好佩 專

服她,年紀輕輕,就有明確的行為守則。不像我亂無章法, :

人欠欠人,一筆算不清的帳。後來我才發現,那個講究收支 佛
平衡的友人,比誰都忙碌,時時刻刻,精算師似的撥著內心 陀
的算盤。嗒嗒嗒,不吃虧也不佔便宜。


  我沒有這種才調。於是繼續人欠欠人,糊塗過日子。終 說
究人與人的關係,是宇宙最難搞的,比馬雅文字、埃及歷代 愛
王朝系譜、費瑪最後定理、3C 產品使用說明書,更難破譯。
我有一對夫妻友人,經常打打鬧鬧,從臥房打到客廳打到鼻
青臉腫,隔天又恩恩愛愛,這種股市行情般巨幅上下震盪的
相處模式,二十幾年不改,我不明白但深信,他們必定繼續
相愛且互毆到踏入墳墓的彼刻。
  不是嗎。我們
不是常納悶:「奇
怪,那人怎麼和
那人在一起那麼
久?」人家也這樣
看我。賢夫的大學
同學,當年參加我
們的婚禮,他們曾
親歷過賢夫的火爆
脾氣,鐵口直斷我
們沒有機會慶祝結
婚周年。而如今,
銀婚紀念已匆匆
過。我的大學同學
則恨恨說道:「七
出之條全犯。若在

39

30
封建社會,妳早被休了。」愛的樣貌,多如天上繁星。2006

. 年天文學家把冥王星逐出太陽系九大行星,我就很不高興:

2

搞什麼?當初冥王星也沒申請加入會員啊。
  七出之條,男子九醜。種種規定,只對別人生效。我車
禍斷了腿,至今一百多天,食衣住行都靠賢夫打理。為了照
顧失能的我,他竟發展出第二專長:烹煮。手忙腳亂但強自
鎮定,唏瀝呼嚕把所有食材切丁一起下鍋煮,美其名「雜
炊」實為「恐怖粥」;到現在,苟日新日日新,他已能做十
種沙拉、五種義大利麵、烤牛排、蒸魚,甚至能辦桌宴客。
他負責所有的公私家務,薛西弗斯推巨石上山般忙個不停;
我則蹺腳讀書、上網、看四十幾集的日本時代劇、兩星期慶
典般的美國網球公開賽。勞逸不均,我像舊社會的員外。
  賢夫以無比的耐心照顧我。根據病床日誌,四個月,總
共,對我語出嘲諷一次、大小聲一次、擺出結屎臉三次,記
仇記恨如我者,也心甘情願打他一個「A+」的分數。回想多
年前他曾住院手術,麻醉後清醒即打發我回家休息。他個性
好強,不喜人協助生活起居,二來體諒,不要我太過辛勞。
我半推半就,離開病房。懷著些許忐忑,就與人冶遊去了。
  三年前,在拉丁美洲旅行時,我得高山症,奄奄一息,
賢夫沒日沒夜照顧我,差點聯絡保險公司的急難救援用直升
機載我就醫。後來我病好,輪到他倒下,我伺候了三天茶水
(且撥冗偷溜出去玩),就很不耐煩的勒令他:「趕快好起
來!」
  再寫下去,恐怕路人甲乙丙都要朝我扔石頭。但愛,如
何精算?如何找到損益平衡點?在愛裡找平衡和對等,就像
在黝暗的屋內找尋黑貓,找尋一隻不存在的黑貓。
  辛波絲卡的詩「金婚紀念日」,開頭就寫:

40
他們一定有過不同點 專

水和火,一定有過天大的差異 :

一定曾互相偷取並且贈與 佛
情慾,攻擊彼此的差異 陀
緊緊摟著,他們竊用、徵收對方


如此之久 說

  以致於,宿命般「性別模糊,神秘感消失 差異交會成
雷同 一如顏色都褪成了白色」。明明與A 結婚,為何又有
意無意將之改造為B?
  處處殷鑑。於是,大部份時候,賢夫繼續包容我的粗線
條、虛榮、易怒、雙下巴、壯觀的肚腩;我也馬馬虎虎看待
他的潔癖、好為人師、也是易怒、窮光蛋命。童妮.摩里森
在《寵兒》一書寫道:「他是我精神上的朋友。他讓你保
持完整,老兄。我支離破碎時,他用完全正確的次序整合起
來,再交還給我。」
  台語俗諺,說得更簡單明瞭:「哎,歡喜就好。」

41

30



佛教愛情故事選輯
2 人乘佛刊編輯室整理 繪圖◎徐桐

末利奇緣
  佛住世時,舍衛城中的富豪婆羅門耶若達多,他有一座
茉莉花園,園中水榭蓮池、茉莉盛開,飄香全城。耶若達多
有一婢女,名喚「黃頭」,負責看守茉莉花園。面對園林美
景,黃頭卻經常哀怨:「什麼時候我才能脫離奴隸身分,不
再做婢女呢?」
  一日清晨,前往茉莉花園途中,黃頭巧遇佛陀持缽乞
食,黃頭不識,心想:「我該布施這位沙門,或許將來能夠
實現願望」於是虔敬行禮,將隨身早餐供養眼前沙門,佛陀
笑笑,慈悲地接受,便返回精舍。
  話說波斯匿王出外狩獵,因天氣燠熱,人疲馬睏,來到
茉莉園前,見園林清幽,進來園中。黃頭出迎,見來人舉止
莊嚴,氣宇非凡,便趨前道:「大人!請坐。」她除下外衣
敷在座位上,波斯匿王還未及吩咐,她一一慇懃侍奉洗腳、
洗臉、喝水、臥息……等。
  波斯匿王見黃頭容貌秀麗、聰明靈巧外,更是善體人
意,心下很是喜歡。知是首富耶若達多的婢女,便差人將耶
若達喚來,表明要將黃頭帶回宮中立為夫人:「說吧,你要
多少錢?」耶若達多心想黃頭不過是個婢女,不如做個順水
人情,於是回答:「甘願奉送大王!」。王說:「我要娶夫
人,焉能不下聘?」便命左右取來黃金十萬,接走了黃頭。
由於新立的夫人來自茉莉園中,宮中上下都親切的稱呼她:
末利夫人。

42
  未久,因緣成熟,佛陀來到王宮為波斯匿王說法,末利 專

夫人與佛陀再次見面,心下豁然明白:「原來,我供養的是 :

十方三世最尊貴的佛陀啊!」波斯匿王知道了這段奇緣,尤 佛
感殊勝,對夫人更是敬重疼愛:「我要立你為第一夫人!」 陀
  此後,末利夫人盡心輔佐波斯匿王,把國家治理得太平


富強,得到人民的稱讚,坐在尊貴的后座上,末利夫人心裡 說
卻想著:「感恩佛陀!如果沒有那日早餐的供養,我哪能有 愛
今日啊!」
◆末利夫人的故事載自佛經《四分律》

圓音寺外的三角戀曲
  圓音寺香火鼎盛。廟前橫樑上有隻結網蜘蛛,經過千
年,因信眾們香火與虔敬禮拜的薰染,蜘蛛佛性漸長。
  一日,佛陀來到圓音寺,抬頭看見了蜘蛛,便問蜘蛛:
「相見總是有緣,我來問你,修煉千多,你領悟了甚麼?」
蜘蛛滿心歡喜,接受考試。於是佛陀問:「世間最珍貴的是
甚麼?」蜘蛛想了想,回答:「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
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便走了。
  又過千年,橫樑上修行的蜘蛛,道行更為大增。一日,
佛陀再次降臨,他問蜘蛛:「經過千年,可有更深的認識
嗎?」 蜘蛛依然回答:「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
失去”」佛陀臨走時留下話語:「你再想想,我會再來」。
  千年長空,一朝風月。蜘蛛已累積了三千年道行。
  一日,隨風飄來一滴甘露,落掛在蜘蛛網上,蜘蛛望著
甘露,見它晶瑩透亮,頓生情愛。每天望著甘露,是蜘蛛三
千年來最開心的日子。然而,好景不常,一陣大風襲來,帶
走了甘露。頓然失去所愛,蜘蛛感到無比落寞和孤寂。

43

30
  此時佛陀再次現身,

. 一樣是老問題:「這千

2

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
題,什麼才是世間最珍
貴的?」蜘蛛想到了甘
露,答案更為具體,依然
回答:「世間最珍貴的
是“得不到”和“已失
去”。」
  「好,既然你一再堅
持這個答案,就到人間走
一遭吧!」
  就這樣,蜘蛛轉世為
人,投身官宦世家,父母
為她取名珠兒。珠兒長得
十分漂亮,年方十六,已
出落得婀娜多姿,是人見人愛的少女。
  科舉放榜,皇帝在後花園設宴為新科狀元甘鹿慶功,邀
來許多妙齡少女,珠兒名列其中,皇帝的小女兒長風公主也
現身宴會。狀元郎的文韜武略,讓女人們為之傾倒。珠兒既
不吃醋也不猴急,因為她知道,這是佛陀為她安排的姻緣。
  過了幾日,珠兒陪母親廟裡上香,巧遇甘鹿陪同母親前
來,禮佛後,雙方家長閒聊,讓她終於得和甘鹿私下相處。
然而,言談間,珠兒完全感受不到甘鹿對她的愛意。她急
了,便問甘鹿難道不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蜘蛛網上的邂逅
了嗎? 甘鹿聽罷,深感莫名:「珠兒姑娘,妳漂亮也很討人
喜歡,但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便隨母親回去
了。

44









  數日後,皇帝下詔,命甘鹿和長風公主婚配,珠兒則須
和太子芝草完婚。這個晴天霹靂徹底打垮了珠兒,她茶不思
飯不想,終致命在旦夕。太子芝草聞訊趕來,陪伴病榻,侍
候湯藥,並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中,
我對妳一見鍾情,苦求父皇,他才答應我倆婚事。如果妳死
了,我也就活不了了。」說著拿起寶劍就要自刎。
  此時,佛陀的聲音在即將斷氣的珠兒耳邊響起:「 蜘
蛛,你可知道,十六年前,是誰帶甘露(甘鹿)到你的網上
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
鹿原本屬於長風公主,你不過是他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
子芝草原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株小草,他仰望了你三千
年,你卻從來沒有低頭看過它。」

45

30
  「 蜘蛛,我再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明白真

. 相後的蜘蛛,頓時大徹大悟,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

2

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把握現在的幸福。」

千年等待
  有個年輕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門、多才多藝,她家的門
檻都快被媒婆踩斷了,她仍不想出嫁,因為她始終都在盼望
如意郎君的出現。
  有一天,她去廟會散心,在萬頭鑽動的人群中,瞥見一
名年輕男子,心中確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場面雜
沓擁擠,她無論如何都無法靠近那人,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心
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後,少女四處尋找此人,但這名年輕
男子卻像是人間蒸發,再也沒有出現。
  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禮佛祈禱,希望再見那個男
人。她的至誠,感動了佛心,於是現身遂其所願。
  佛祖問她:「 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是的,哪怕見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棄現有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
活呢?」
  「我願放棄」少女為愛執著 。
  「妳必須修煉五百年,才能見他一面,妳不會後悔
吧?」

  「我不後悔」斬釘截鐵。
  於是女孩變成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
年的風吹日曬,女孩都不以為苦,難受的卻是這四百多年都
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才讓她面臨崩潰。最後

46
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相中了她,把她鑿成一塊條石,運 專

進城裡,原來城裡正在建造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 :

護欄。 佛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等了五百年 陀
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過石橋,當然,男人不會發


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說
  佛祖聲音再次出現:「滿意了嗎?」  愛
  「不!為什麼我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舖在橋的正中,
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妳還得修煉五百年!」
  「我願意!」
  「很苦喔,妳不後悔?」
  「不後悔!」
  這次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
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觀望,但這更難受,
因為無數次希望卻換來無數次的希望破滅。若非前五百
年的修煉,女孩早就崩潰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孩的
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
的。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的,但
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他終於來了!還是穿著她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
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匆匆走過,因
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棵大樹,休息一下吧,他
想。他來到樹下,靠著樹根,閉上雙眼睡著了。女孩摸到他
了,而他就緊靠在她的身邊!但是,她無法向他傾訴這千年
的相思。只有盡力把樹蔭聚攏,為他遮擋毒辣的陽光。男人
只小睡片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動
身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又輕輕撫摸一下樹幹, 然後,頭

47

30



2

也不回地走了!
  當那人逐漸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
了。」 
  「哦?」 
  「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現在的妻子也曾像我這樣受苦嗎?」女孩若有所
思。

48
  佛祖微微點頭。  專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

  就這一刻,女孩似乎發現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氣, 佛
  女孩有些詫異:「佛祖也有心事?」  陀
  「這樣就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妳一千年了,為了看你


一眼,他已經修煉兩千年了。」佛祖臉上綻放著笑容。 說

誰是埋妳的人
  從前有位書生,原本約訂好的終身,未婚妻卻在婚前改
嫁他人。受此打擊的書生,鬱鬱寡歡,終致一病不起,家人
用盡各種方法,仍是回天乏術,眼看只剩奄奄一息。適巧一
位游方僧侶經過,決定點化他,來到榻前,僧人從懷中拿出
一面銅鏡,讓書生觀看。
  鏡中出現一片大海,一名遇害女子身無寸縷地躺在海
邊,一人路過,看了一眼,搖搖頭,匆匆走過。不久,又一
人路過,不忍,將外衣脫下,為女屍蓋上,走了。再來一
人,在附近挖了個坑,小心翼翼地將女屍埋葬……。
  僧人向不明就裡的書生解釋:「看到那位女子嗎?她就
是妳未婚妻的前世,而你,就是第二個路人,你曾給過她一
件衣服,她今生與你相戀,正是要還你一份情。但她最終要
報答一生一世的人,則是最後埋葬她的那人,也就是她現在
的丈夫。」書生聞畢,豁然坐起,從此病癒。

49

30


人生煩惱三件事

2 文◎大願法師 繪圖◎常憶

  日前,謝居士E-Mail一則短文給筆者,
頗富哲理。文中提到人的煩惱,歸納之,
不外乎三件事:「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與擔心老天
爺的事。」芸芸眾生,莫不如是。
  什麼是「自己的事?」如:「上不上班、晚餐要吃什
麼、結不結婚、要不要幫助別人……。」這些事,掌控在自
己手上,自己可以做主。就以「上不上班」來說:自己可選
擇時間、地點、公司。唯,適逢經濟不景氣的時代,要找個
工作已不容易,遑論好工作;為了三餐,能有工作就不錯
了。
  佛法講因緣,要把握因緣、隨順因緣、更要創造因緣。
自己的事,自己雖有自主權,若不知珍惜,把握因緣,一旦
錯失,機緣難逢。
  什麼是「別人的事?」如:「小張好吃懶做、小陳婚
姻不幸福、老張對我不好、我幫助別人,別人卻不感激…
…。」諸如此類的事,不勝枚舉,天天都在發生,隨時都可
能碰到。如果我們不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順眼、不
如意的事,就如同三姑六婆一般,去管、去傳播、談論,
或大發脾氣、生悶氣,導致心情鬱悶,相信很快就有是非發
生,或是「氣死驗無傷」。別人的事,當事者都理不清了,
何況我們旁觀者。現今的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對別
人的事,還是少管為妙。
  什麼是「老天爺的事?」如:「今年會不會有颱風、地

50
震、戰爭,景氣會不會好轉……。」這種超過自己能力範圍
的事,都是老天爺的事。有些人,自己的事都做不好,偏偏
喜歡替天行道;喜歡吹噓自己有第六感,有特異功能,能知


天文、地理;或預言什麼時候會發生大地震,什麼人會選上 菩
總統。又有一些人,生性悲觀,杞人憂天,整天煩惱世界末 薩

日即將來臨,怎麼勸都沒用。 處


  就佛法的角度觀世間事,無非是一種「緣起」。世界上
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獨自成立,以人來說:須父精、母血與
神識三者相結合,才能生成生命體。再以身體來說,是由
「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
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緣起性空(因緣即空)。若以
煩惱為因,以業為緣,能招感世間之果;以智為因,以定為
緣,則能招感解脫之果。
  人,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一天中,扣掉吃、喝、
拉、撒、睡,能剩下
多少時間?那還有閒
功夫去煩惱別人的
事、老天爺的事。因
此,建議大家,好好
打理好自己的事,不
要管別人的事,更
不須操心老天爺的
事。要珍惜光陰,把
握因緣,多看佛經、多拜佛、多禪坐、多慧觀。相信一段時
日後,當可從中體悟出一些哲理;說不定,有一天你會突然
哈哈大笑的對自己說:「天底下真的只有三件事:『自己的
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51

30


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2 文◎莊昇 攝影◎淨雨

  很喜歡「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意境,大湛法師
在介紹禪林及禪林中的羅漢像,曾經用這句話來形容羅漢、
菩薩的境界;禪林裡也在石頭上刻有這句話;大湛法師勉勵
我們修行不是躲在深山或是沒人打擾的地方,而是要深入人
群,所謂入世而出世,不入世焉能出世;不能因為要保持片
葉不沾身,而不入百花叢;走過百花叢,依然片葉不沾身才
能顯出真功夫。這句話也是一種遊戲人間的態度,而每次想
到這句話,就同時也想起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的最後兩
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我想徐志摩寫得出這麼灑脫的詩句,一
定讀過金剛經,為甚麼說是金剛經?
  日前參加了金剛法會,才又有機會誦金剛經。大家都知
道金剛經不好懂,卻是百讀不厭,每次誦金剛經都會有新的
體會,不同的心境,感受自然不同。

離三心去四相
  大家都知道所謂「離三心去四相」,指的是金剛經中的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及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偈語唸起來很順
口,心中也充滿法喜,可是要講它的意義,才發現講不出
來,這代表我還不是真正了解。
  為甚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過去心、未來心不可得比較容易了解,反正過去不可

52
追,未來不可求;但是「現在心」為甚麼不可得?不是說把
握「當下」麼?這「當下」不就是現在心麼?可能問題的關
鍵在於這個「得」字。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不是我們所得


到的,因為一切都是緣起所現,因緣具足,就現出「有」 菩
相,緣滅就消失,所以我們並沒有得到甚麼。對於物質的器 薩

世界,這個還容易懂;對於心意識的現象,過去的記憶明 處


明歷歷在目,甚至揮之不去,怎麼說不可得呢?這個可能用
「唯識」來解釋會比較清楚,但是不懂唯識也沒關係(我
也僅僅略知一點皮毛而已),我想把「得」字解釋為「執
著」,就是把它想成「過去心不可執著,現在心不可執著,
未來心不可執著」,就可以解決一大半的疑惑。對照於心經
所說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無

53

30
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經告訴我們本來「無所得」,

. 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現,所以我們不必想要去抓住那看起來

2

像是所得到的,因為那是抓不住的,俗話說的「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也就是不必執著。
  「唯識」告訴我們一切的心意識都在八識田中,而我
們的世界都是「唯識所現」,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轉識成
智」。八識田中的心意識都是因為我們的「執著」才「存
在」的,當我們修得了智慧,體悟到緣起性空,就可把這一
切心意識放空了,一切就如心經說的「無所得。」如果我們
把多生累劫的每一次生死輪迴,比喻成百花叢裡過,顯然我
們都沒能做到「片葉不沾身」,因為我們沒有放掉執著,八
識田中累積了不少。

要渡眾生,先渡內眾生
  至於四相的問題,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
相、壽者相」就非菩薩,我的疑問是:菩薩不是已經達到覺
悟的果位了嗎,怎麼會著這四相呢?仔細想想,才想起若以
果位次第來說的話,菩薩果位有十地,有初地菩薩,一直到
十地菩薩,阿羅漢的果位相當於八地菩薩,所以可能以初地
菩薩來說,還沒有完全去四相。只是平時看到菩薩兩個字都
是想到諸如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的菩薩摩訶薩,才會
起疑問:菩薩怎麼還會著這四相?
  然後,想到師父聖開上人教我們要「敬菩薩、拜菩薩、學
菩薩、做菩薩」,只要我們發心學菩薩、做菩薩,我們也是菩
薩——發心菩薩;金剛經說的菩薩不能有四相,否則就不是
菩薩,也是說給我們這些發心菩薩聽的。常住師解釋我相就
是「我執」的心,人相就是瞋恨心,眾生相就是分別心、我
慢心,壽者相就是「法執」的心,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54
  有些居士悲心太重,看到別人受苦都會心痛流淚,比如
說看到九二一大地震的受難者,桃芝颱風土石流的受難者,
都會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我們固然要有悲心,但是悲心太


過於融入,也是一種執著,也是著了四相的一種錯誤示範。 菩
如果觀音菩薩每看到眾生的苦難都跟著痛哭流涕,我想觀音 薩

菩薩的眼睛早就哭瞎了;觀音菩薩能了解眾生的苦難,能解 處


救眾生的苦難,同時能保持自在解脫,跟眾生不即不離,正
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最佳示範與寫照。我們學
菩薩,這也是要學的。
  如何渡眾生?金剛經一切入正題的開頭就說:「所有一
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
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
涅槃而滅渡之。如是滅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
渡者。」這麼多形形色色的眾生在哪裡呀?我怎麼去令入無
餘涅槃呀?想起師父聖開上人說的「要渡眾生,先渡內眾
生」;所以第一步我把這些眾生看成是我的內眾生,內心的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是一個眾生;那無量無邊的起
起落落的念頭,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呀!如果把這些念頭都
令入無餘涅槃,那也就是「如是滅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
無眾生得滅渡者。」另一種想法就是我過去多生累劫的生命
經歷不就是經中所說的那些眾生嗎?每次沾身的片葉都以心
意識留在八識田中等待救渡,其實就是無量無邊、起起落落
的念頭之所生,也就是所謂「唯識所現」。人把念頭都度盡
了,才會沒有煩惱,「眾生度盡,方証菩提」,似乎也可以
如此解釋。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
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55

30


思父.師父

2 文.圖片提供◎吳玥臻

  四歲時,父母離異,因為畏懼父
親的權威,和愛之深、責之切的嚴
教,幼小的心靈,壓抑了萬般無奈的心痛,選擇跟隨母親。
之後過著被同儕取笑沒有父親的童年,抵抗著冷嘲熱諷的
我,不但沒能習慣父親不在身邊,反而在國小五年級那年,
解放出如山洪爆發般的思父之情。

久別重逢在寺院
  鼓起萬分勇氣,我將七年的複雜情感,寄託在一張小小
的信紙,站在郵筒邊,虔誠地向上帝祈禱,希望這封薄薄的
信,能喚起沉睡多年的父愛。
  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的希望幼苗發了芽,一星期後,父
親打來一通電話,聽著彼端記憶中熟悉卻陌生的聲音,對我
來說,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奇蹟。然而,一番寒喧後,彼端又
丟來一顆震撼彈,父親說他早在四年前就削去三千髮絲出家
為僧,我提高音調再確定一次:「什麼?你是真的剃光頭了
嗎?」希望這戲劇化的變故是我聽錯。他則回答:「對呀!
是在寺廟中真正的出家人。」我還來不及詢問父親為何想不
開,他就要我抄下地址,並說兩天後大伯會來接我去見他,
尚未回神的我,掛上了電話,不知如何向媽媽這邊的家人說
明一切。
  重逢的日子近了,夜裡躺在床上,模擬假想著見面的情
景,是像電影中的少林寺一般,他是在那老舊木門外掃落葉

56
的出家人?還是整天跪在佛祖面前誦經的師父?置身清幽的
小徑,還是耳旁肅穆的鐘聲,或喃喃的唸佛聲…… 。
  與父親那邊久違的親人親切招呼後,還是有如冰山融不


開的隔閡,在一問一答中,如坐針氈,車也來到了寺廟門 菩
口,下車後,空氣格外新鮮。一位和藹樸實的比丘走向我, 薩

頃刻間,我反倒是近鄉情怯地退了幾步,眼前清風道骨的氣 處


息,和記憶中的暴躁易怒的父親有極大的出入。似乎看出我
的遲疑,他拍拍我的肩,溫和地邀我一起去吃午餐。
  經過幾天相處,我們彼此不但沒有不習慣,默契反而以
等比級數上升,心靈相契,是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化也化
不開。

三步一拜的大愛之旅
  之後,我們不曾放
過每一個暑期和春節,
共享天倫。記得一次過
年,返家前的我,忍不
住衝進電影院看007,父
親在外頭等我三個多小
時,沒抱怨一句,只是
載我去車站換第二天的
票,夜裡我偷渡在父親
的寮房。凜冽的寒風,
我們誰也不畏寒,輪著
把唯一的毯子蓋到對方
身上,折騰了一夜,兩
人都著涼了。
  由於聚少離多,父親怕我變壞,一有時間他就說個不

57

30
停,小故事也好,笑話也罷,都隱藏著人生大道理,是良藥

. 但不苦口。偶爾,他重提當年勇時,我也會反駁他兩句,但

2

就是百聽不厭。只是,父親每次都會像是交代遺言般地說:
「人生無常,如果哪天我走了,你一滴眼淚也不准流,不然
我不認你這個女兒。」才剛要邁向壯年的父親,怎麼可能就
離開人世,我總武斷地認為,他只是杞人憂天,不以為意。
  有一天,父親跟我提起,他想用有限的生命為眾生做一
些事,雖然聽到他要三步一拜地繞台灣,心中萬般不捨與擔
憂,但在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堅定不移的慈悲大愛。對他
來說,我也只是與他親近一些的眾生罷了,深愛他的我,除
了全力支持沒有其他選擇。父親展開人生的大愛之旅後,我
們相聚的機會更少了。

不哭,是對他的承諾
  國三那個夏天,突然聽到廣播,校門口有家長外找,心
中疑惑地走到校門,看見全身灰土土的父親,對著我招手,
雖有些難為情,但那高潔的僧衣染著泥沙,混著汗水味,映
入我眼簾的仍是一股濁世清流,潺潺自吟著護生大愛,襲入
口鼻的是發自內心,滲入人心的清新土香,也是陣陣感動。
  我紅了眼眶問父親怎麼來了,他淡淡的回我:「朝山拜
到了台中附近,想帶你去吃午餐。」我雀躍地跳上車,望著
蒼老許多的他,因為拜佛額頭長出了繭,髮線一日千里地上
移,還有那膝蓋縫著兩塊不知補過幾次的大布,我說:「為
何要這麼辛苦!」心中呢喃著,當初就應該反對他去。父親
卻跟我說:「自在得很呢!以路邊的破廟為床,以破漁網為
被,天地就是我家,沒有人的家比我還大,再說,我的額頭
像不像長了第三隻眼。」面對吃苦當吃補的父親,我除了順
著,就只能心疼了。

58
  吃飽後,父親愉悅又滿足地送我回去。我不捨地開了車
門,回頭又叮嚀他要注意安全。對於父親,我只能說,他像
一種神奇的人生顏料,常常給我意外的色彩。


  幾天後,我接到父親的電話,說他上了報紙,許多記者 菩
追著他採訪,要我記得去買來看。也不知道是他日期記錯還 薩

是我聽錯,就是找不到那篇報導。 處


  一年多過去,圓了一生的心願後,父親回到高雄的寺
廟,我心中也放下日夜擔心的大石頭,總算是功德圓滿了。
  只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相聚的好景不常,
高二以後,我討厭五月三日。因為那天放學,才踏著愉悅的
腳步進入家門,不曾在我面前濕過雙眸的外婆,邊哭邊接電
話,頓時我愣住了,外婆一句:「妹仔,員警通知你爸去世
了。」我聞畢哭倒在地,當初一通電話,父愛在我心中築起
幸福的城堡;如今也是一通電話,粉碎了它。
  不知哪來的力量,我隨手抓幾件衣服,連夜趕下南部,
徹夜自語,只是一場惡夢,醒後就會雨過天晴。翌日,看見
睡在殯儀館地上的父親,怎麼喚也喚不起,心想他只是累
了,睡一會兒。不爭氣的淚珠始終沒有滑下,因為那是我給
他的承諾。
  依在父親耳旁,說著讓他安心的謊言,這是我第一次哄
他,也是最後一次。天人永隔,父親被推進幾千度的火爐,
我才接受這場惡夢將永遠不醒。撿骨師將高潔的骨骸敲碎,
我的心也跟著碎成好幾瓣兒。拾起皎白的碎屑,緊緊握在掌
心,交流著千言萬語的情愫,不捨地放入罈甕,是最後的道
別。
  黑罈的餘溫在我懷裡流盪著,從來沒和他這麼親近,也
不曾感覺他的體溫,不服輸的我圍堵住淚庫,直到安置入塔
後,遂無預警地潰堤,傾洩著烈日也蒸發不去的心痛。

59

30 他從來沒有離棄我

.   整理父親遺物,發現一本手札,裡頭紀錄著朝山的心情

1
期 和遇見的人事物,有一段是這樣寫著:「今天朝拜時,有一
群飆車族捐獻幾百塊給我,到了炎日中午,路旁的檳榔西施
又是倒水又是送吃的,台灣還是有許多善良的孩子,再好玩
的心也有好的一面。」看到這,我不得不敬佩父親的大愛,
在風吹日曬雨淋中,苦行僧三步一拜繞寶島,我分不出是心
疼,還是該以他為傲,撫摸著剪貼在手札裡我找不到的那頁
報紙,我明白這是他人生最珍惜的回憶,而我,則是他最放
不下的罣礙。
  之後每逢月圓,我就會想起父親走的那夜,是乘著風,
駕著雲,登上遙遠的天際,圓滿的月光灑在他的袈裟,不該
是惆悵傷感,而是安詳地看待我們之間的緣起緣滅。
  相信父親三步一拜繞寶島,為眾生祈福的大愛會在我身
上薪傳。我也終於體會,父親自始至終沒有離棄過我,他的
愛一直存在,存在沸騰的血液中,在我全身的血脈中跳動。

60
生命的長度與寬度
聽蔡文雄老師的演講有感
文◎洪慧齡






  星期日一早,帶著滿心期待的心情前往高雄講堂,因為
今天很特別!距離上次聽到蔡文雄老師演講已將近七年多,
能夠再次有機會坐在台下聆聽享受蔡老師的演講,我想是一
種特別的緣份與福份。
  演講一開始,蔡老師給了我們大家一張空白的紙,他要
我們畫成一個表格,寫上現在的年齡和希望活到幾歲。

  28歲 40歲 50歲 60歲

  這張圖就是我生命的長度囉!看似很長吧,但是幽默的
蔡老師告訴我們要將睡眠的時間扣除,於是我們動手將這張
紙再撕下三分之一。
              

             
  28歲 60歲 

  沒想到,我的生命長度瞬間變成那麼短……,有些年紀
較大的老菩薩,手上的生命長度表大約只是我的四分之一。
蔡老師開玩笑地說,那怎麼辦,只剩下一點點,不要活好
了!但大家的表情都告訴了蔡老師,不行喔,就算只剩一點
點,我還是要活得快樂、活得精彩。蔡老師說,請把這張紙
放在你的口袋,每天提醒你自己,要好好珍惜生命,即使真

61

30
的只剩下一點點……。我知道蔡老師的用心,這樣的活動,

. 何嘗不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

2

可以決定它的寬度。當我們用心經營生命的寬度時,其實生
命的長度也已經悄悄地延伸了,是不是?請看看這張圖。

圖一:原本的長度

圖二:

努力經營生命的寬度

圖三:將圖二旋轉90度

                 

  您發現了嗎?圖三的長度是不是比圖一的長度更長呢?
所以,其實我們不是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長度,先決條件
是,是否可以讓自己的生命寬度無限延伸!我想這就是為什
麼我認為聽蔡老師的演講是一種藝術,因為他不用太多的理
論,就能告訴我們要如何愛惜生命,如何把握時間……,而
是用一些簡單且讓大家心有戚戚焉的方法。
  如果您認為演講到此結束,那就錯囉!因為蔡老師的演
講可是「愈陳愈香,愈後面愈精彩」。如同剛剛說的,蔡
老師不用太多的理論便能告訴我們人生大道理,這次蔡老
師讓我們所有的人分成兩組,一起參與這個活動。首先,蔡
老師拿出一個「法寶」,是一根細細長長的棍子,兩排的

62
人用食指將棍子頂起來,但是要慢慢將這個棍子「放下」,
讓棍子愈來愈低,但說也奇怪,明明大家心裡都想著「放下
放下」,口中也都叮嚀著左右同伴們「要放下」,但是棍子


怎麼像是有股神奇力量,不停的往上呢?當時,我心裡想著 菩
我明明就有「放下」啊,一定是旁邊的夥伴們做錯了……。 薩

咦,也有可能是蔡老師帶了一根有神奇力量的棍子! 處


  結果,我們兩組人馬,沒有一組完成「放下」的任務。
  但是,也因為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更讓我們體悟了很多
道理。原來蔡老師透過這個活動,讓我們知道每個人心裡告
訴自己要「放下」,但真的「放下」了嗎?雖然坐而言不如
起而行,卻常是知易而行難!或許,在我們學會「放下」
前,應該認真想想,要「放下」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只
想將全部「放下」,因為生命不能總是「放下」,精彩且完
整的生命應該是「提起」與「放下」。我們時常告訴身旁的
親人朋友們要「放下」,說者容易,但是對他人而言,真的
容易嗎?我回想,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總是為自己設想多了
一點,但是卻為別人設想少了很多?是不是少了用同理心,
並且站在別人的角度思維?如果,我們能多為別人想一想,
是不是就更能體恤別人的苦與不便呢?愈能體恤他人之苦,
也就愈能分擔他人苦痛,相對的,也能減輕他人的苦痛!所
以,真的很感謝蔡老師用這樣的活動,讓我「體會」這些
「看了很多次、聽了很多遍」的道理。
  雖然我已有一個房間的藏書,但是聽完蔡老師的演講,
感覺好像又多了一個房間的藏書,心靈很充實,對未來,就
像一個能夠完全掌握方向盤的司機。這麼好的演講,真希望
不要再等七年才再聽到,蔡老師的演講是一種能夠深入心靈
的藝術品,希望這樣的藝術品能夠讓更多人欣賞聆聽!期待
高雄講堂能夠再邀請蔡文雄老師前來灌溉我們的心靈。

63

30


慈經

2 文◎人乘佛刊編輯室

  拜訪奚淞,約了時
間,帶著師父準備的禮
物,雖說是表達謝意,其
實更因為我們想參觀他的
畫室,滿足好奇。
  一進門,鐘聲繚繞,
悠遠深長,緩慢撞擊出寧
靜,讓我想起很久以前,
風潮出品的一張卡帶,那
專輯沒別的聲音,一味地
鐘響,那是錄製日本各地
寺廟鐘聲之結集,奚淞說
應該就是這張。
  從他家回來,我尤其覺得在本刊上一期〈在他人以為紛
擾的世界中,享受寧靜〉一文中,對他的作品寫得不夠生
活,藝術評論奚淞,反而做作,他自稱「手藝人」,有他的
道理。
  我喜歡他隨時動筆寫字(毛筆字)的習慣,在他桌上,
隨時備有紙筆,立即可用,不必等待興致、靈感。我實在不
想用書法二字,因為覺得他用毛筆,就像常人用原子筆、鉛
筆,或者敲鍵盤。他的字體不必承繼往聖,甚至可以不必藝
術,卻在輕鬆自在間,更顯灑脫之美。
  奚淞長年浸濡佛法,對原始佛教尤其深入。言談中都是
故事,那日我們樂當聽眾,聽得開心。臨別,他拿起一幅手
書的〈慈經〉相贈,我們歡喜接受!

64





緋紅樹

即使世界將我遺忘
仍記得
心中的那株紅樹
依然芳菲

~讀繪本《緋紅樹》有感~ 淨嚴

65

30



2

成 41×33 ㎝ 住 65×54 ㎝

66





壞 81×64 ㎝ 空 65×54 ㎝

嚴冬裡,我再次看到生命……
文.圖◎王白端

  里昂的十二月,時而飄下片片雪花,時而下著綿綿細雨,馬路上沒有太
多車子,人行道上更見不到人影,唯獨高大光禿的梧桐樹依然矗立,整齊美
觀的的建築物雖然冰冷,但想必裡面的每戶人家是充滿喜悅與溫馨——他們
正準備著迎接聖誕節和新年的到來。而我,內心的孤單及憂慮,不斷迫使我
走出去,尋找靈感。一天,我走在街上,不經意地發現一枚孤葉,竟讓我感
動不已,我看到新生,看到凋零,看到……生命。
  我用簡潔有力的線條及色塊,表達出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所生長的小花
小草,近似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所說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實
際上,我想表達的不只是植物,而是微觀與宏觀的交互推演,這不僅是草是
花是你是我,更是生命。
  大小不一的圓,已足以表達我對生命的體悟,而單一的色彩與時有時無
的線條,是出於我內心深處的感受。沒有刻意安排,刻意裝飾,這才是表達
完全的我——情感與生命。這樣的畫面已牽引我繼續走進我的畫作裡——神秘
而深奧的意象中。

67

30


我的心中有一片音樂晴空

2 文.攝影◎于蘇英

  2005年初秋,我旅行在印度與尼泊爾邊境的喜瑪拉雅山
村,那是印度境內海拔最高的一個村子。初秋的天際晴朗清
爽,白雲飄浮的痕跡緩慢而寧靜,青山疊嶂間是線條分明的
蜿蜒梯田。我和
夥伴坐在草地
上,看著數千當
地居民歡慶著年
度聖典,熱鬧的
山村裡有一股不
平凡的和諧。

68
什麼樣的音樂可以深入心靈
  那一剎那,我的心裡悄然住進了一片晴空,伴隨而來


的,是林海的音樂「霧」。回到台灣,這片晴空和它的主題 藝

曲陪我度過生活裡的許多陰雨天。 禪

  這美妙的感覺持續到現在。旅行裡的視覺感受,意外地


和記憶盒子裡最喜歡的一首音樂相識,並且影響了待人處事
的心情,這是始料未及的。在音樂領域工作了十三年,聽過
各式音樂創作,還算瞭解音樂對人在深度、廣度上的影響,
但當自己的心靈受到音樂提攜時,還是不免小小震撼了。
  什麼樣的音樂可以深入心靈?這一直是音樂出版領域討
論的話題。數千年前佛教「修心」的非樂思想,以及莊子那
天籟、地籟、人籟的自然啟發,向來讓人仰慕,但隨著科技
和生活的嬗變,音樂毋疑已成為靈魂的涓滴甘露。
  近年來,亞洲華人最津津樂道的心靈音樂,是馬來西亞
創作才女黃慧音的新編佛曲。本身是佛教徒的她,因為受到
台灣流行的《大悲咒》啟發而編寫了《心經》,由於音樂深
受歡迎,陸續又創作《慈經》、《大
悲咒》、《阿彌陀佛》等十多張專
輯,發行遍及全世界,連流行音樂界
都重編其佛曲給歌手演唱。
  黃慧音的音樂魅力在於她的旋律
清新、優美,編曲留白大,唱腔柔
和,聽來寧靜、舒服,也就是所謂的
「空靈」。這類樂風,正是典型的
「泛宗教式的心靈音樂」,以佛教咒
唱為基調,加諸源發於自身感性與感
情的音樂創作,因為有心,聽者自然
感動。 黃慧音

69

30
  這種心靈音樂創作方式,二十多年前便在世界樂壇紅極

. 一時。從德國發跡的靈性音樂創作,一路延燒到歐美日,造

2

就了許多心靈音樂大師,而當時的台灣尚無「心靈音樂」一
詞,音樂上與心性相關的只有佛教傳統梵唄、正在萌芽的新
世紀音樂創作與西方聖歌。

什麼樣的音樂才是佛教音樂
  70年代的佛教梵唄仍以經誦為主,出版品也幾乎是大悲
咒、心經、觀音心咒等法師原音或團體合誦的錄音帶,直到
後期才有結合音樂創作的新編佛曲陸續出版。1988年出版的
「大雄寶殿」,是台灣音樂史上第一張佛教音樂唱片,它帶
動了台灣佛音創作的新趨勢,提供不同於傳統經誦的聆聽選
擇,卻也引起了爭議:什麼樣的音樂才是佛教音樂?
  廣義來說,以佛教思想、經論典籍、咒語等元素為素材
或主題創作的,都可歸類於此;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將這
些題材重新編創,其實是脫離了佛教音樂的根本目的,只能
說是沾到邊的新音樂創作。
  其實,對像我這樣的音樂企劃人而言,現實世界裡發生
的情節才是真實的風景。2001年,我有幸遠赴印度面見第十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70
七世大寶法王,與他商討製作音樂專輯的各種環節,包括如
何將其音樂創作錄音、如何將他的聲音編入音樂中、如何以


新的音樂創作呈現專輯精神……等等。表面上看來,我是與 藝

一個宗教領袖討論以宗教為主題的嚴肅出版,但談話內容卻 禪

如此「音樂」,我詫異於年輕的法王竟能跨越傳統認知,授


權我們在音樂上盡情發揮,以達到他想以音樂感動世人的目
的。
  結果,這張「願望之歌」出版後震驚了海內外,許多信
仰或非信仰領域的人都愛不釋手,因為它呈現了法王的原
音、保存了宗教上的神性,也開拓了音樂上的靈性,聽者在
莊重氛圍外,同時接收了法王與音樂創作者意欲傳遞的和諧
與內在寧靜。也就是說,它跨越了佛教音樂的爭議牆垣,成
功將音樂送進了人心。

和諧寧境是人心的共同渴望
  這樣的人間風景真的很美。自從「心
靈音樂」一詞在80年代出現後,出版界便
喜歡以之取代新的佛曲創作,我還自心
認為,傳統的宗教梵唱也是極美的心靈
音樂。由此擴大來看,自然音樂、環保音
樂、合唱音樂、世界音樂、養生音樂……等等音樂創作,只
要能與內在產生共鳴共振,讓內心產生美好覺受,都可以是
生命的風景,成為內化到心裡、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空讓人
驚喜的主題曲。
  十年前在泛宗教領域廣受歡迎迄今的「心靈音樂詩」系
列,正是此類型音樂的開山始祖。初時以六字大明咒、心經
等傳統梵音為素材改編,後半期由音樂家創作,此系列作品
如「清香落」、「素顏鴿」、「櫻花雨」等專輯,由於以和

71

30
諧音為創作基調、以心靈撫慰為訴求,在當時經濟不景氣的

. 社會中,猶如一股暖流,滋潤了許多人的疲累心靈。

2

  來自加拿大原野的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向來以自然
與人文為主題從事音樂創作,儘管他的音樂創作充滿了「音
樂性」,卻受到許多方外人士的喜愛。
「狼」專輯音樂熱情澎湃,甚至訴說了人
類的愚行,看來充滿控訴感,卻能引起宗
教界及非宗教界的共鳴,便因追求「和諧
寧境」是人心的共同渴望。
  自然音樂也是。把實地收錄的鳥聲、
蛙聲、流水聲與音樂創作融合,以音符重現自然情調,其實
已扣住了人與自然的合一性。修心者從春夏秋冬看生命、看
過去現在未來,最能被這樣的音樂風景觸動,進一步獲得靈
妙的覺知。
  心靈的修行是一種宇宙觀,音樂的內化也是一種修行境
地,在看天看地的紛擾人間裡,我們的心靈其實並不孤寂。
我永遠懷念喜馬拉雅山的那片音樂晴空,給我一種「同道不
孤」的暢快感,也希望這樣的幸福能傳遞給更多人。
  音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于蘇英簡歷
風潮音樂企劃總監、資深音樂人。專擅於音樂概念製作、企劃

行銷、文案、設計指導,曾催生、策劃執行許多膾炙人口的音

樂專輯,尤擅長於原住民文化、自然生態及各類藝術範疇之人

文書寫,作品散見於各類型音樂專輯及報刊雜誌中,曾主編

「土地之歌」民族音樂專書、暢銷書「荒島的一天」一書作者

之一;同時為民族音樂、應用音樂講師、自由作者。

72
吳泥的陶塑佛菩薩
文、攝影◎徐偉
部份作品圖片提供◎吳泥

30
  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展覽中驚見一尊

. 宋朝的木雕觀音,自在閒適之美,讓我初

2

次感受溢出莊嚴後的自在美,因此不只一
次買票進場朝聖。展覽結束後,此菩薩像
捐贈善導寺,且在其佛教歷史藝術館長期
展出,我欣喜之餘,數度前往瞻仰。直到
現在,還是沒去分清自己的感動來自藝術
還是宗教?
  置身於佛教歷史藝術館,我複習了一
堂中國佛教藝術史,再次綜覽了歷代佛像
藝術的風格演進。有時我會想,如果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佛
像藝術風格,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格是什麼呢?人乘佛刊
第29卷第4期介紹了年輕藝術家林季鋒的佛像藝術,其寂靜素
雅的白描佛畫,乍看古典,其實裡面也有畫家年輕心靈的投
射,看他所設計的地藏菩薩髮型,總會讓人會心微笑。
  認識吳泥是在她的部落格,一進去就有菩薩笑臉迎人。

74
然後,看到她的每一尊佛菩薩都笑顏逐開、歡喜
自在。部落格取名為——依舊微笑,指的就是


這樣的微笑吧!那麼「依舊」呢?前面多了這 藝

兩字,似乎就有點曾經滄海的意味了。 禪

  古來名山僧占多,即便是現在,樂山樂水


的藝術家也懂得尋覓好山好水。約好拜訪的當
天,我們來到新竹的峨眉湖,吳泥的工作室就座
落在層巒疊嶂間的湖邊,有著大院落的傳統民居,
圍牆外,難以發現裡面隱藏著這麼多的微笑觀音。
  吳泥學西畫出身,在過去一段人生試煉中,養成了堅實
的雕塑基礎,職場上,她曾經幫一些古董店家修復佛像,佛
家講因緣,修著修著,便與佛菩薩結了緣。喜愛
佛樂,親近佛法的她,開始自己塑佛,起初是
作為憂傷心靈的寄託,從雕塑轉為陶塑後,

除了佛菩薩像,吳泥也創作了許多繪畫與其他陶藝,但無論什麼作
品,彷彿都帶著來自土味的樸拙趣味,似乎也帶著微笑。

75

30
雖然同樣玩泥,陶的輕巧,更靈活

. 了佛性自在的一面,就像現在的

2

她,已揮別感傷,活得自在。
  採訪過程中,我想起一位從事
藝術的友人曾問:「我想畫佛菩
薩,但不知須要特別注意甚麼?」

除了陶藝繪畫創作,多才多藝的吳泥,也 將此問題就教於吳泥。吳泥因此聊
兼善古琴、琵琶……。 起她的創作:「我喜歡魏晉南北
朝的高古簡約,不愛在佛菩薩的服飾作考究,太過注意細節
未必有利於成就精神意境,而我比較在意精神意境的完成…
…」這使我想起曾問過奚淞,抄經是否一定要先齋戒沐浴?
他回答說當你坐下,一筆一筆的認真抄寫,心漸漸平靜了,
就是最好的齋戒沐浴。
  「當然,有時也會遭遇觀賞者的詰疑,例如我曾創作
一尊菩薩的半身像,就有人說應該做全身,半身對菩薩不
敬。」吳泥說的這個經驗,讓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由於
近代中國的多難,西方考古學家或中國的窮苦民眾,將各地
廟宇文物的佛菩薩像的頭敲下來作為古董
收藏或買賣,經此「法難」,現今我們在
生活中反而看到很多佛菩薩的頭像或半身
像,這樣的頭像或半身像原是西方人物雕
塑中經常表現的方式。但,原來傳統佛像
都是全身像呀!
  接著,吳泥說了一個「流轉.聚首」
的故事,聖嚴法師的某弟子,欲將其收藏
的一尊佛頭捐贈給寺廟供奉典藏,聖嚴法
師卻希望能夠找到這尊佛頭的出處,使古
佛的莊嚴法相恢復舊觀,經由各方線索與

76
資料分析,確定是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
塔寺的東面佛,於是展開歸還重修。這


故事讓人敬佩聖嚴師父的文化視野與 藝

使命,也是令人動容的一樁美事。不 禪

過吳泥卻說:「或許是看習慣了吧,


我覺得那尊佛頭很莊嚴,很美。恢復舊
觀,全身完整後,反而沒那麼美了!」也
讓我想起西方在米羅島上出土的維納斯雕
像,出土即少了兩手臂,為何少了手臂,
至今仍然是謎,此雕像之美,曾讓許多藝
術家想為其接上雙臂,但無論如何都像狗
尾續貂而作罷。藝術與宗教之美,有時就
像佛菩薩的垂目低眉或上揚嘴角,總在高
妙的銜接處,讓人玩味!

下圖為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的造像,是吳泥受託為
圓光佛學研修院的創作,目前陳列在其圖書館中。

77

30
  既然微笑,就別再言語,言語文字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形

. 容,尤其是形容一件件有關微笑的藝術品。我喜歡吳泥把她

2

的「依舊微笑」反映在佛菩薩造像上,如果說,大殿上的佛
像總是相好莊嚴,
威德儀表,讓人心
生敬仰。吳泥的佛
菩薩造像,則歡喜
自在,在自在中更
顯莊嚴,我想這也
是東方佛像藝術的
含蓄美學,表現了一種內斂,或是情感昇華後的美感,即使
微笑,也能反映出超然的寂靜。
  很多年前,一行人去韓國參訪通度寺的殊眼禪師,我們
在他的鷲楱庵中掛單數日,寺院內外風流雅致,大雄寶殿卻
始終大門深鎖。臨別日一早,我們去向老和尚辭行,大殿門
開,他已端坐其內,一改禪者平素的詼諧和煦,盛裝隆重地
散發出德者的威儀,此時我也才發現和尚身後的佛菩薩塑像
竟是帶有童趣的Q版風格,互換了老和尚平日的親切風趣,
形成有趣的對比。那是我第一次在如此莊嚴的大殿,如此莊
嚴的場合,看到如此讓人放鬆仍不失莊嚴的佛菩薩像。看阿
泥的作品,也有同樣感覺, 讓我想起老禪師。或者想起老禪
師時,我也會想起吳泥。

清歡清趣
吳泥陶畫展
2008.12月11日∼12月30日(12:00∼22:00)
地點:金變堂 新竹市東南街167巷66號
電話:03-5627457 開幕:12月13日(週六)14:00

78
永恆的佛國——尼泊爾
文.攝影◎黃英傑


作者簡介:輔仁大學社會學學士、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華梵大學佛 雲

學博士,現為華梵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多年來致力推動藏傳佛教的修 行
法基礎與正見,譯著有《殊勝成佛之道──龍欽心髓導引》等藏傳佛 跡


教專書二十五種,學術論文數十篇。

  尼泊爾是令人心嚮往之、眼睛為之一亮的國度!佛陀出
生的聖地藍毗尼園、蘇運普、波大與南無布達三大佛塔、神
祕的印度教,甚至世界最高峰聖母峰都在尼泊爾境內,連受
到宗教迫害的西藏佛教及藏民,也翻越高山自西藏移居尼泊
爾,藏傳佛教各派大師都駐錫尼泊爾,吸引了全世界的信眾
到此學佛、學法,筆者也為此,十七年來往返尼泊爾二十多
次,就是為了學法。

30
  尼泊爾人口約2700萬人,面積147,181平方公里,是台灣

. 的四倍大,以喜瑪拉雅山脈與中國交界,世界第一高峰聖母

2

峰(珠穆朗瑪峰)就在尼泊爾境內,而另外七座名列世界10
大高峰的高山,也都在尼泊爾境內,愛山的人不可錯過。不
想爬山,想看聖母峰的人,可花一
百多元美金搭乘商業小飛機來觀
看。不想額外付費,卻很想看聖母
峰的旅客,則可利用飛機從台灣飛
尼泊爾時,指定右邊靠窗座位,就
可以免費欣賞,(回程也可以看,
搭飛機去尼泊爾可從飛機上遠望世界第一高
但要指定左邊的位子),而好心
峰聖母峰
的機長,在每次經過聖母峰時,都會用機上廣播,提醒旅客
注意世界第一高峰已出現在飛機側邊,旅客們不用擔心會錯
過,筆者第一次看到時,就非常震撼於它的高聳雄偉。

巴丹古城仿菩提迦耶
正覺塔之千佛塔

80





藍毗尼園遺跡目前受到世界各國保護

  對於佛教徒來說,看完了世界第一高峰,下機後的要事
就是前往佛陀的誕生地藍毗尼園。該園佔地廣大,園內還有
佛陀及阿育王柱等眾多遺跡,佛教徒到此可深切的體會、感
受那宗教的氛圍,憶想當年佛陀誕生、人天共喜的情境。但
路程上有點遠,約要坐8小時的車才可到達,但長途跋涉絕
對是值得的,因為天人導師佛陀就是誕生在這裡。世界各國
為了保護這塊聖地,在多年前已發起捐款用種種方法保護,
德國、印度、越南、中國、蒙古、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等
國,都紛紛在周邊興建具有各國特色的佛寺,每個佛寺佔地
二到三甲,就近保護聖地,也弘揚佛法,但受到尼泊爾以印
度教為國教的緣故,規定每座寺院出家眾與工作人員的人數
上限,以限制僧團的成長,這樣的人力在維護硬體設施就很
吃力了,弘揚佛法的效果有限,但仍是佛教可在聖地復興的
難得因緣。
  因為尼泊爾在十八世紀(1768年)廓爾喀族統一加德
滿都三城邦以前,是個城邦分治的局面,尼瓦族、釋迦族、
藏族駐軍的後裔──達芒族,雪巴族和拉息、多波、尼香各
地居民都信奉佛教,因此到處都可見到有關迦葉佛、燃燈佛
的聖跡。但在印度教的迫害下,尼泊爾的佛教史變得很不清

81

30
楚。目前僅知十三世紀

. 以後,主要是以在家形

2

式傳承,教法內容主要
是遵循大乘佛教,特別
是密教。寺院以儀軌法
事為主,所謂的出家眾
實際上是在家行者,並
與種姓制度結合,因信
仰者以尼瓦人為主,被
稱為尼瓦佛教,與我們
一般認識以出家眾為主
的佛教有些不同。
  1959年以後有為數
眾多的西藏難民,移居
到尼泊爾他們最愛的城
市——加 德 滿 都 , 因 為
附近有蘇運普、波大與
南無布達三大佛塔。蘇

藏人極尊崇的蘇運普——自生佛塔 運普佛塔更有一千五
百年左右的歷史,在佛
教傳入之前即因其特殊
突起之山形而被視為聖
地,佛教傳入後加以接
管、改造,現在佛塔的
樣子是經多次翻修興建
而成的。至於波大佛塔
的興建時間則更晚,這
南無布達——佛陀前生捨身餵虎後遺骨所在之佛塔 些聖跡現在都受到西藏

82





印度教的修行者們不講究外貌但有強烈的求道之心

僧侶們的大力維護。
  其實尼泊爾的國教是印度教,也是尼泊爾最為風行的宗
教,在印度教的聖地、寺廟,常可看到許多修行人聚集。因
為印度教沒有佛教的僧團制度,所以他們大都是各別生活,
在聖地附近乞討為生,形態上,比較像遊方僧,以瑜伽、靜
坐及苦行來淬礪道心,有些功力驚人,即使在下雪的冬天,
還是保持終年都不穿鞋的習慣,
走上數十公里的路到聖地,求法
的心志堅毅,令人敬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藏傳
佛教有許多上師都駐錫尼泊爾,
例如薩迦法王的上師──堪千阿
貝仁波切,為了方便各國人士學
習,創設了國際佛學院,弘傳佛
教的理念,每年六月十五日到 尼泊爾巴丹舊王宮

83

30
九月十五日都固定開設密集課程,使用語言以英語、藏語為

. 主,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學習。筆者為求法已前

2

往飛往尼泊爾二十餘次,停留時間超過三年,但只要有機會
及時間,都會再飛往尼泊爾,因為那是佛陀的誕生地,有正
法流傳的地方。

飛航、住宿、飲食等資訊
◎目前沒有直航,飛尼泊爾必須經過第三國轉機,依據筆者經驗,泰航與新
航班機最多,天天飛。泰航雖然便宜,轉機點曼谷也比新加坡近,但接駁時
間長達8到12小時,必須在曼谷過夜,較適合能以時間換取金錢的人,不在
乎貴一點的話,國泰航空每星期一、三、五、日都提供香港飛加德滿都的航
班,在香港轉機約兩小時左右,很省時。不過泰航提供新德里與加德滿都隨
選一進一出,仍算來回票的優惠,如果要一次完成印度、尼泊爾之旅的話,
是比較好的選擇。
◎尼泊爾採落地簽,一般人每年可停留150天,對旅客而言,非常便利。
◎一般觀光客可入住凱悅、
香格里拉、安那波那等五星
級大飯店,每晚定價美金
140元左右。朝聖或自助旅
行者,在波大佛塔附近有許
多平價旅店,每晚台幣約
尼泊爾風格的凱悅大飯店遠眺
400-500元就有乾淨的房間。
◎初次造訪尼泊爾的台灣旅客,大多會有急性腸炎的腹瀉問題,最好是買礦
泉水,同時要注意包裝完好,以免買到假貨。食物上以熟食為宜,路邊攤最
好不要輕易嘗試。
◎尼泊爾屬大陸性氣候,日夜溫差大,白天要防曬、夜間要保暖,皮膚保
溼。中海拔山區吸血蟲(水蛭)多,七月中到九月中是雨季,出門時最好穿
防滑拖鞋或防水鞋。每年九月中旬雨季過後,到次年三、四月是旅遊旺季。
◎尼泊爾晚上治安不佳,天黑後最好避免獨自外出。
◎尼泊爾的計程車、商店、小販,看到外國人就會哄抬物價,建議從對折起
下殺,或是消費之後不要再問價錢,以免心痛。

84
晚景桃花源中的播種者

杜金陵的美麗布施



文.攝影◎張清財 乘


晚景桃花源
  鑑於老人照顧問題日漸嚴重,埔里基督教醫院附屬「愚
人之友基金會」,設立了老人日托站,讓白天無人照顧的長
者,有個身心照護的安全處所。
  日托中心設立於西元2000年,服務對象無宗教限制,從
六、七十歲到百歲都有;有與子女同住者,也有獨居者,也
有住在基金會設置
的福氣村裡的無依
老人。原則上以本
社區裡的老人為
主,因為「在地老
化」,也就是在老
人所熟悉的環境中
安度餘年,讓老人
最有安全感,是該基金會的基本理念。
  「壓縮死亡時間是最好的死亡狀態。」是為了避免長期
臥床或失智,讓老人在無病痛的情境下自然死亡。基於這樣
的理念,日托站非常重視老人的身心機能照顧,避免提早老
化或失智,既可讓老人活得有尊嚴,也能減低照顧者的看護
壓力。
  「老人在生命最後一程相依的伴侶很可能是朋友,而不
是家人」基於這樣的想法,日托站的活動安排,非常強調分

85

30
享與陪伴,老人們在此可

. 以因各項動、靜活動的參

2

與,熟識友伴,可以毫無
忌諱地聊生活雜感,紓解
情緒。
  日托站的牆壁上,懸
掛了數幅令人驚豔的畫
作,用色大膽,技法充滿
童趣、題材豐富,一問之
杜金陵(左)受訪時,暢談他的繪畫教學經驗,後 下才知道都是站裡老人們
方牆上也可看到老人們的畫作。
的作品。指導老師正是
杜金陵先生,他是愚人之友基金會的藝術顧問。提到老人們
的畫,杜金陵眼光中充滿自信與驕傲,他說老人們各個都是
「樸素藝術家」。

留下生命的美麗印記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當無常來臨,留下什麼給子孫?杜金陵認為畫是很好
的選擇。除了指導院裡日托站老人,六年來,杜金陵走遍了
南投縣境內各個設有老人日托站的社區、部落。訪談中,他
以泰雅部落老人日托站教畫為例,介紹他的理念與做法。
  剛開始,老人總說眼睛不好、不識字、手不靈活……,
不願意學畫。「會拿筷子就會畫畫!」杜金陵則讓老人們知
道,畫畫是一件簡單的事。
  第一堂課必須讓老人感覺自己的重要。「我不避諱和他
們談死亡,告訴他們隨時可能死去,如果明天就死,要留下
什麼給孩子?一幅畫是讓子孫記得自己的好媒介」讓他們重
拾生命的價值。

86
  初入一個族群,杜金陵通常會先瞭解這族群的文化,透
過不斷地探問,老人會重現某些深刻的個人經歷,由此醞釀


的內在情緒,會在圖像中表達出來,而這展現,便是老人畫

作的精髓所在。引導老人繪畫熟悉的事物,是另一項指導重 乘

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既真實又清楚,裡頭包含了他們獨 子


特的文化內涵,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感情。
  杜金陵教畫的步驟相當完整:
  第一週純談天,聊家居生活,之後回去畫手稿。也可以
請他們唱些族歌、兒歌,並問他們唱歌時,心裡想到了什
麼?老人可能想到七、八歲時的情景,這時要求其他人安
靜聆聽,讓他盡情述
說,作畫的圖像或許
就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了。
  第二週進行手稿
分享,手稿所畫,常
常是大家共同的經
驗。因此,分享過程
中,就會有人回應,
氣氛自然越談越熱
絡。他會要求在看他
人的手稿時,避免批
評,往後他們欣賞別
人或自己孫子的畫作
時,也就比較不會用
負面的言辭批判。此
外,分享的過程也可
為尋找分組畫伴做準

87

30
備。

.   第三週,各自

2

分組進入集體製
作,三、四人一
組,將各人的手稿
組合在一張對開的
圖畫紙上。找伴
時,要特別注意比
較不受歡迎、孤癖
的老人,老人往往
都有自己的意見,
如何將他們放在一
起,很是技巧。
  老人作畫常常
沒辦法駕馭筆,杜
金陵會將手放在老
人的手上,有了安
全感和信心,他們
便能慢慢移動畫筆,過程中還須不斷地鼓勵。例如有個阿嬤
說不會畫魚尾巴,他便把她的眼睛蒙起來,請她回憶摸魚的
經驗,慢慢地,她就畫出來了。作畫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很
重要,那是繼續畫下去的動力。老人有時不願再畫,也不勉
強,他認為:「只要肯坐著看別人畫,就沒有放棄。」
  每次下課,會讓老人們介紹自己的畫,一方面肯定他的
努力成果,也讓他們藉此看到別人進行的程度,刺激他們趕
上進度。
  集體製作完成後,便開始進行個人製作,這是他們進行
獨立創作的時刻。 「有時候我會堅持一些態度:亂畫、隨便

88
畫,我就不來了!」他要老人們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件重要
的事,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


  經由前述一步步地引導,就不斷有畫作出現,很多專家

都對杜金陵的指導成果感到驚嘆,他則謙遜地說:「其實我 乘

只是不斷地引導他們,開發他們本來就有的能量而已。」 子


  最後為他們的作品裱褙、裝框、辦畫展,每一個人的作
品都要參展,要把自己當作畫家,要站出來敘述畫作內涵。
之後再為他們出畫冊,一系列程序都辦完,杜金陵才離開這
個日托站。標準程序完成,站內服務員便能繼續帶老人們作
畫,作畫也成了他們生活的寄託。
  「讓老人們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同時我也看到了我
的存在價值,是他們成就了我!我花了六年才能說出這句
話!」杜金陵有感而發。

在生命轉彎處看見陽光
  「看了雲門的表演就像看到心儀的女朋友!」年少時一
次看舞,讓杜金陵踏入舞蹈的殿堂,學習現代舞,但在跳舞
的過程中卻因傷了腳,中斷了跳舞生涯。「舞者不能跳舞,
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也沒有人能告訴我能做什麼。」
花了數年到處工作。當作業員時,廠房的牆很高,上面有窗
子,有次仰望廠房時,曾想:「我何時才能到外面去躺在草
地上看藍天?」
  有天下班,在路上看到一個人拿了一件大陶藝品,因好
奇注視而交談,對方聊起學陶藝的經過,杜金陵想到:「如
果藝術有一百分,自己只瞭解其中一分!還有很多值得去探
究。」於是他去了花蓮學石雕。
  雖然離開高雄、離開舞台,卻始終無法忘情於舞台,於
是又回到台北做幕後,其間曾到明華園作道具,也跟過賴聲

89

30
川、李國修。這段經驗雖然蓄積了能量,當時卻不知道會在

. 往後的生涯中發揮作用。台灣畢竟太小,表演排練半年,能

2

演三天就不錯了,台北演完到中部,往往觀眾就只剩七成,
南部更剩三成,台北所賺的,在南部都賠掉了。因此,只好
放棄這個工作。
  後來,在花蓮一起學石雕的朋友到埔里工作,經邀請,
他從台北來到埔里從事藝術工作,並在幼稚園擔任繪畫老
師,「我很高興有此際遇,回想起來,原來我在高雄種了一
顆種子(學舞),經過十幾年的澆灌(學藝、工作),到了
埔里才發芽」。教兒童畫,讓杜金陵感到如魚得水,能淋漓
暢快地將舞蹈訓練、藝術訓練、舞台工作經驗,融合無間地
運用出來。「我像個柑仔店,有著琳瑯滿目的貨品,因為我
有個超大的倉庫」杜金陵如此形容自己。
  九二一地震兩年後,巧遇愚人之友基金會的執行長(她
曾經收藏杜金陵的畫),經她邀請擔任基金會的藝術顧問,
開啟了教老人作畫的殊勝經驗。「帶老人或帶孩子時,我清
楚知道,有股巨大的能量引導著我!」他充滿虔敬地說。
  教老人畫畫第四年後,很多大學找他分享經驗,一次台
北教育大學的演講,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辛苦,整個南投
跑?杜金陵說:「我就像浮萍,隨水漂流,但漂到哪裡,我
便在那裡拓生出一片葉子。我一直相信,有個大智慧在引導
我,當我重新看自己生命的軌跡時,我發現那是一股強大的
能量,是能感動人的能量,那感動只有我自己清楚。我也清
楚這些東西一定是要分享出去,如果今天地震了,我當場被
房子壓死,什麼東西也帶不走,但我曾經將這能量分享出
去,它已經影響了某些人了。」
  生命為何豐美?我想,杜金陵以他的生命熱忱詮釋了一
種典範,深深感動了我!

90
冬日蔬果派
主廚◎Allen 攝影◎徐偉





西式餐點也可以很素, 生


冷颼颼的冬天,烤個熱騰騰的蔬果派,
那綿密豐潤的起士奶香,異國香料引發的獨特味覺,
讓即使不愛食素的小孩,也胃口大開。
主廚Allen,因疼愛動物開始吃素,
在累積多年的西餐經驗之後,
三年前開始創作一道道美味的西式素食。
本期介紹兩種派,一鹹一甜,
再搭配義式鄉村蔬菜湯和希臘沙拉,
邀大家嚐嚐不一樣的素西餐。

希臘蔬菜起士派
在老外的家中,這是一道很普通的家
常菜,通常是將家中剩餘的廚餘,例如青
花菜的梗啦,一些食材的菜頭菜尾等等,切成小丁,
放入派中來烤,也算是媽媽處理菜腳的方式。

【材料】
1. 橄欖油1大匙、香料:奧力岡草1匙、
時蘿草1匙、黑胡椒適量
2. 紅蘿蔔1/2支切小丁、馬鈴薯1個切小
丁、黃秋葵6支切丁、玉米筍4支切丁
3. 蛋2顆+牛奶1/2杯+起士粉2匙打勻
4. 費達(Feta)起士100公克切小丁(若有蒙佐力拉起士絲,或
是切達起士絲亦可放入一些增加口感)

91
第 【作法】
30

. 熱油,先將香料炒香後,加入材

2 料2拌炒,並加點水,炒熟後,加

點鹽調味(一點點就好,因為起士有鹹
味),稍微放涼;
將材料3拌入,再加入費達起士;倒進鋪好派皮的烤盤,以
180℃烤40∼50分鐘,至材料烤乾即可。

蘋果派
【作法】
小蘋果8個,去
皮、去核、切0.5
公分薄片;
奶油50公克熱溶後,
加入蘋果、肉桂粉2匙、
葡萄乾2/3杯、紅糖約1/2杯左
右,看個人喜好亦可加入一點點的荳蔻粉或薑母粉提味;
煮軟之後,用太白粉略勾薄芡;
倒入裝好派皮的烤盤中,再加上派皮蓋(蓋上用叉子插些洞或
以剪刀剪些洞),以180℃烤約45分鐘,烤至金黃色即可。

派皮的作法
將低筋麵粉450公克、切達
起士絲150公克、奶油100
公克切小塊、橄欖油100公
克、水6大匙拌勻,揉成麵
團,以桿麵棍桿成0.15∼0.2

92
公分厚的麵皮。
以上材料可做成兩份派皮,一份鋪於9吋的深烤盤,用來烤希臘


蔬菜起司派;另一份作為烤蘋果派的底派皮+派皮蓋。 醍



義式鄉村蔬菜湯
湯裡的材料隨個人喜好,大黃
瓜、小玉米也行,都能為湯增添
不同的風味。建議使用季節性當令
的食材,既美味又健康。

【材料】
1. 橄欖油2大匙、義大利綜合香料1大匙、黑胡椒少許、月桂葉
3、4片
2. 西芹3支切丁、胡蘿蔔1/2支切丁、高麗菜1/2個切塊、洋菇1盒
切片、黑橄欖1/2罐捏碎、小番茄罐頭2罐、小薏仁(先煮熟後再
加入,也可以用麥片、小通心粉)
3. 綠花椰菜、九層塔切碎(視個人喜好可加些香菜末或巴西里
香菜末)

【作法】
橄欖油燒熱後,依序加入義大利綜
合香料、黑胡椒、月桂葉,炒香;
加入材料2,煮約30分鐘至食材熟
爛;(罐頭內的小蕃茄要先倒出放
在濾網中,盡量將汁擠乾後才加入
湯鍋內,以免湯汁煮得混濁)
起鍋前,加入綠花椰菜,最後撒上九層塔。

93

30


希臘沙拉

2 【材料】

羅美生菜約1顆、紅黃甜椒各
1/2顆、大黃瓜10片、牛蕃茄兩個
切片、羊奶起士、黑橄欖數粒(若有
綠橄欖也可以一同使用)

【醬汁】
檸檬1/2顆擠汁、巴薩米克醋(Balsamico)1/2大匙、黑胡椒適
量、橄欖油3大匙、時蘿草(茴香)一小把切碎。
Balsamico

是一種義式葡萄醋,一般超市都買得到,它跟葡萄酒一樣也有
年份的分別,當然年份越久的越貴,一般做菜用的三年內的即
可,在義大利菜中很常用到,像在義式的燉飯中,就是不可或
缺的佐料,有時也會淋在冰淇淋上提味。

94
佛教的花中花——蓮
文◎朱耀沂(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博物學者、昆蟲學者)
攝影◎淨雨





  蓮花與佛教的因緣真不淺,寺 生


院隨處可以看到坐在蓮華座上、或
是手持蓮花的佛像。據說蓮華座是
由千枚花瓣而成,每一花瓣上有一
位佛陀在此說佛法。
  其實不僅是蓮華座,香爐、
各種佛具也常做成蓮花狀或刻有
蓮花即是荷花,葉與花都高高挺出水面。
蓮花。用來供奉佛像的,常是蓮
花型的甜點、米糕;寺院池塘中栽種的也以蓮花居多;素食
餐廳店名也常用「蓮」這個字;甚至佛經中也有《妙法蓮華
經》,因為蓮花長在泥巴裡,卻不受泥巴的髒污,伸出水面
後,亭亭開出美麗的花朵,正如《維摩經》中說的;「高原
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就是說要在如泥
沼般善、惡、清淨、不淨等雜混一氣的人間社會中,保持自
己的精神——清淨,才是佛法追求的。
  其實有不少水生植物生長在淤泥中,但只有蓮花獲得佛
門之寵。例如水蓮,它白天開花,夜晚閉閤,因而有「睡
蓮」的別稱,就不受佛徒重視;其實蓮花也只在白天開花,
然而,蓮花的日週性開花,卻被認為和太陽的運作一樣,是
崇高的行為。兩相比較,對水蓮來說真是偏心。
  據《大正大藏經》,蓮花具備香氣、清淨、溫柔、可愛
等四種美德。由於蓮花開花時,台座裡有未受精、短胖的雌
蕊,此雌蕊看似種子,而被誤認為種子,於是認為蓮花開花

95

30
時已有種子,符合佛法之「因果俱時」。再者,蓮花的種子

. 很硬,壽命又長,由此譬喻為佛心之「不生不滅」。在科學

2

上,二千多年遺址出土的蓮花種子,在研究室裡確實有讓它
發芽開花的記錄。其實不只蓮花,生長在沼澤地的許多植物
的種子,壽命都相當長,因為沼澤地的水位變化很大,或遭
遇乾涸等環境變化也甚鉅,它們的種子因而必須長時間在土
中保持生命,以等候適合發芽的條件。
  蓮花具備多數雌、雄蕊,雌蕊形狀短
胖,散生在雄蕊之間,這些都是較原始型被
子植物的特徵,據古生物學的研究,被子植
物約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白堊紀初期才出現,
此時尚未出現蝶、蛾或蜜蜂等主流派的授粉
昆蟲,因此,扮演蓮花等初期被子植物的授
睡蓮的葉片多浮貼水面
粉昆蟲,是更早出現的花天牛、花金龜等甲
蟲,但甲蟲類的動作不像蝶、蛾、蜂那麼靈巧,牠們必須在
花朵上徘徊爬行。如此想來,蓮花這種佛像可安坐其上的扁
平花型,其實原本是為了方便讓授粉甲蟲爬行而設計的。後
來,隨著花虻、花蜂等輕巧昆蟲的出現,配合牠們的飛翔採
蜜、授粉行為,被子植物逐漸改變花型,才陸續演化出各種
植物、各種顏色、各種造型的花朵。
  雖然蓮花是佛教中最受重視的花,但關於蓮花的神話似
乎在佛教發端之前就已存在,根據印度神話,當原始太空還
渾沌一大片水時,開了一朵蓮花,在此朵蓮花上出生了萬物
創造神,現在的世界於焉開始。佛門神話蓮花的行為,有些
地方並不能符合現代自然科學所得的研究結果。其實科學家
對花的生理、生態,也並不完全瞭解,例如據說蓮花開花時
會發出「碰」的一聲,雖然植物學者多否認這一套,但多數
佛教徒還是堅持的。

96
螞蟻的故事
文◎貝葉 圖◎朵蓮





在一個小小的國度 心


螞蟻先生們好忙碌

貪瞋癡的種子搬不完

一隻出來 又一隻進去

大雨來了家灌水

生命糧食遭淹沒

趕緊搬去安全地

一隻出來 又一隻進去

三界如火宅 何處安全地?

你們是古老故事裡

說不完故事的主角

一隻出來 又一隻進去

註:「色身」本是四大假合、虛幻不實的,然而愚癡眾生卻累劫以來忙忙碌
碌、進進出出、輪迴六道、出沒生死;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97

30



文殊菩薩的劍
2
期 文、圖◎常憶

98
3





4 ◎

99

30 佛典故事

周利盤特 讀後感


2

文◎彭育涵 繪圖◎徐桐

  大約兩千五百年前,有兩位兄弟,哥哥叫摩訶盤特,弟
弟叫周利盤特,哥哥非常聰明,但是,弟弟很愚笨,而且每
一次所說的話,都會成為大家的笑柄。
  有一天,大家聽說佛陀在收弟子,於是都要去向佛陀請
求,當然也包括摩訶盤特,他正煩惱一旁吵著要去的弟弟,
於是,只好帶著弟弟一起去世尊那裡報到。別的人看到周利
盤特,都跟世尊說:「佛陀,請不要收留那個笨蛋!」但
是,慈悲的佛陀卻說:「我沒有分老幼,只要想學佛法,都
可以收留他。」
  摩訶盤特的修行進度很快,周利盤特的修行卻一點也沒
有進步。佛陀請很多比丘教他要遵守的規定,他一個字也背
不起來。本來很有耐心的哥哥也被弟弟惹火了,就把他趕了
出去。後來,佛陀就教周利盤特一邊掃地,一邊念:「掃
除塵垢。」就這樣,周利盤特每天都掃地,也一天天的背著
「掃除塵垢」這四個字,最後終於記起來了,也因此了悟了
佛陀要教他的道理。
*     *     *
  讀了「周利盤特」的故事,我突然想到,以前有很多人
會嘲笑我,笑我很胖,笑我動作很大,不和我玩。媽媽告訴
我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和他們計較,結果,我發現不和他
們一般見識之後,他們也就不再嘲笑我了。因此,遇到逆境
時,我們要先想一想,不要一下子就生氣或難過,不然心情

100
會很不好。更不可以取笑別人,因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被取笑的人會很傷心的啊!
  我覺得佛陀說的話非常珍貴,對我幫助很大。所以,我


告訴自己:「以後上課或誦經時都要認真,不要分心了;我 佛

也要好好的把自己的缺點『掃除塵垢』,不要再給別人有取 童

笑我的機會了!」


  不過,我很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周利盤特會那麼傻
呢?」

101

30


導師文物簡介

2
Master’
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lics1

文◎果學 英譯◎蔡澤生

之1. 導師樹下寫作常用的躺椅
The Deck2 Chair Master Used to Take
A Rest
民國六十八年導師帶著大容法師與瓔珞,
來到大日月潭地區尋找開山道場。剛開始
導師在魚池街尾租了一間矮平房,作為文
殊院籌建處--簡稱「甘露寺」。這個淳
樸靈秀的寶地,蘊育了導師更多寫作的靈
感。於是在「寺外」的大樹下,常常可以
看到導師就著簡陋的桌椅,專心地思考如
何將深奧的佛法,用最淺白的方式介紹給
每個人知道。
In 1979, Master took Da-rong master and Ying-luo to the area
around the Sun-moon Lake to look for a place to establish a
pioneering3 monastery. At the beginning, Master rented a small
and low house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in Yu-chi as the preparation4
st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n-shu-yuan (Wen-shu temple),
and named it Sweet-dew5 temple. It is this simple and beautiful
holy place that had given Master so much inspiration to write.
Thus you could frequently catch the sight6 that under the big tree
outside the “temple” Master was accommodating7 to a set of
simple and crude8 desk and chair to work on writing, concentrating9
upon pondering10 how to introduce11 the profound12 Buddhist

102
dharma to everyone in the most simple and understandable way13.

【解說】


1. Relic: n.,遺物,聖物。用Cultural and historical 來形容,表 佛
示文教遺物的意思。 學

2. deck: n. chair: n., 甲板椅,即躺椅的意思。為了避免標題太 文
長,在標題中,就只說是導師用來休息的躺椅。 教

3. pioneering: a., monastery: n.;pioneering:開創的、首創的;


monastery:修道院、僧院,合起來即是開山道場的意思。尋找
開山道場的原意是尋找建立開山道場的地方,所以就說look
for a place to establish a pioneering monastery,否則直譯成look
for a pioneering monastery就很奇怪了。
4. prepare: vt., vi,準備、籌備。用在「籌備處」時,prepare
要用名詞preparation,「處」用station來表示, 跟place比較
起來,station比較有駐紮的意思。文殊院籌備處,若直譯
為Wen-shu-yuan preparation station, 意思比較不清楚,要說
是「興建文殊院的籌備處」:the preparation st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en-shu-yuan,比較完整。
5. dew: n. 露。為了配合甘露寺的意譯(Sweet-dew temple),前
面特別在wen-shu-yuan的後面加註說是Wen-shu temple。
6. catch the sight:看到。本來直接用see, 後來覺得用catch the
sight, 比較能表達看到一副場景的味道。
7. accommodate :vt, 能容納,使適應,給……方便,通融;因
此有牽就的意思,但是要加個介係詞to。
8. crude : a. 未經加工的、粗陋的。simple and crude,簡陋。
9. concentrate : vt, vi. 全神貫注,要加介係詞on 或 upon;此處
用來形容前面的子句,所以用現在分詞。
10. ponder: vt, vi, 仔細考慮、衡量。用動名詞作為upon的受
詞。
11. introduce: vt. 介紹。介係詞用to。
12. profound: a. 深奧的,深邃的
13. in simple and understandable way: 簡單易懂的方式,也就是
淺白的方式,剛好是英英字典中現成的例句。

103

30
當導師寫作累了,就在這張躺椅上休息片刻,精神恢復了,

. 又繼續寫作。這張躺椅對我們有著重大的教化意義,因為它

2

傳達了導師一生精進不懈的處事原則——「休息是為了走更
遠的路」。
Whenever Master got tired after hard working he would recline1
upon this chair to take a rest2 for a while; and come right back to
his writing3 when he felt refreshed4. This chair has a significant
teaching to us; it suggests5 the principle of unceasing efforts of
Master’ s conducts in his whole life......the purpose of rest is to go
further.

【解說】
1. recline : vt, vi, 斜倚、躺。後面要接介係詞on, against等。
2. rest : n. 當作休息的意思時,大都與動詞take, have, get搭當,
如take a rest, get some rest, 用 some形容時,仍用單數。
3. come back to his writing:繼續寫作,也可以說continue the
writing, 這裡變化一下,用come back to 來代替continue。
4. refresh: vt, vi, 使清新、始重新提起精神。精神恢復了,要用
被動式的講法,所以說成feel refreshed, 感覺精神恢復了。
5. suggest : vt, vi, 建議、暗示、使人聯想到。「傳達」本來想
到了用convey : vt. 運送,傳達,表達; remind: vt. 提醒,使
想起; imply: vt. 暗示,意味著;等字,後來在同義字中找到
suggest, 覺得在這裡suggest比其他三個字更傳神。

如今躺椅上的竹片已經褪色,時間的長流也漸漸沖淡了人們
對導師的回憶,但是導師留給我們豐富的佛法寶藏,卻不曾
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減少它的價值。精進用功的弟子,可以感
受到導師的法身慧命,時時與我們同在,指引著我們走過
「人乘菩薩道」的每個關卡。
Now a long time has past, the color of the bamboo on the chair
has faded1 and our memory of Master may have diluted2, however,

104
the value of the abundant Buddhist dharma treasures Master had
left us remains4 intact regardless5 of the passing of time. Master’
s disciples6 who exerted7 efforts in dharma practices would feel


that Master’ s wisdom-life of Dharmakaya is present all the time 佛
and leading us to overcome each problem or hindrance8 we may
12 學

encounter9 going through13 Jin-cheng Bodhisattva11 Path. 文


【解說】


1. fade : vi, vt. 凋萎,褪色。
2. dilute: vt, vi. 稀釋,變稀薄。
3. 此段的英譯,比較值得注意的是,our memory of Master
may have diluted, 跟前一句不一樣的地方是多了一個may字,
表示「可能會」,我們對導師的記憶可能沖淡了,也可能沒
有;不像躺椅的竹子確實是褪色了。在英文的表達上,常有
這樣的講究,比較精確。
4. remain: vt, vi. 保持,餘留。Intact: a. 完整無缺的。「不曾減
少……」,這樣的講法,英文常用remain intact,保持不變來
表示。
5. regardless: ad. 不管……還是一樣。regardless of the passing of
time, 不管時間過去,還是一樣。
6. disciple: n, 弟子,信徒。也可以說follower : n, 信徒,擁護
者,追隨者。
7. exert : vt. 用力,盡力,行使。英文的翻譯,常碰到不知
道要用甚麼動詞來表示,如精進,名詞是effort,要用動詞
時,就可以用exert effort。修行,名詞用practice,動詞就可用
conduct practice,也可將practice當動詞用。
8. hindrance: n. 障礙。也可以用obstacle: n.
9. encounter: vt, vi. 遭遇,遇到。
10. each problem or hindrance we may encounter,同樣的道理,
這裡也加了個may字,表示我們可能會碰到的問題或障礙。
11. Bodhisattva : n. 梵文的譯音,菩堤薩埵,簡稱菩薩。菩薩
道就直接譯成Bodhisattva Path。
12. lead: vt, vi, n, a. 引導,領路,指導,領先的。此處也可用
guide: n, vt, vi. 帶領,指導。
13. go through: 經歷,走過。此為成語。

105

30


佛子行三十七頌

2 譯注◎莊昇、陳秀綾

編按:《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譯導讀與講解,自第28卷第4期(2007
年3月10日出版)起連載,本期解說第十三頌與第十四頌。

第十三頌
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
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Even if others are going to cut off one’
s head when
one is utterly1 blameless2, taking upon oneself3 all their
negative deeds by the power of compassion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這句偈的精神可說是與上面幾句連續的;此處重點是「難忍
悲」;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此處更強調被冤枉砍
頭,不能抱著我是冤枉的心態;要抱著替眾生受罪的心態,
眾生苦就是我苦,眾生有罪就是我有罪,你才能從容就義,
這才是解脫的菩薩行。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1. utterly: adv. 完全地,十足地。
2. blameless: adj. 無過失的,清白無疵的。
3. take upon oneself:承擔。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Though we are free from the slightest fault,
To our surprise, someone is to cut off our head;
Hard to bear as it is, still we produce compassion to

106
him,
To take the blame for him is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導讀】 學

1. 竟來斷吾頭的竟字是竟然的意思,用to our surprise來表 文

示。 室
2. is to cut off ...是表示未來式。


3. 難忍悲,難忍用as it is hard to bear, 為了強調語氣將它倒
裝,hard to bear as it is.
4. take the blame 受罪。

第十四頌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讚他德是佛子行。
Even if someone broadcasts1 throughout the billion2
worlds all sorts of offensive 3 remarks 4 about one,
s qualities5 with a loving
speaking in turn of that person’
mind is the bodhisattvas practice.

【導讀】
砍頭都可以受了,那遭受中傷毀謗又算甚麼呢?忍受這些,
不是出於無奈,而是出於慈悲心,憐憫眾生,這才是佛菩薩
的心腸。不止要忍還要「讚他德」,一個人再怎麼壞,總有
他好的一面,所以,還要讚歎他好的德行。不禁想起師父聖
開上人常開示,「上怨上親」;「我們受到任何冤屈,不必
急著去解釋」,在日常生活上是很受用的。

107
第 【英文單字 Vocabulary】
30

. 1. broadcast : vt. 廣為散播,傳布。

2 2. billion : n. 十億;大量,無數。

3. offensive: adj. 冒犯的,唐突的。
4. remark: n. 言辭,評論。
5. quality : n. 質,品質;單獨稱quality時,一般指好的品
質。

【綜合幾個英譯,另寫的版本】
Even if someone by all means has evil speaking of us,
The rumor of scandal has spread all over the three-
thousand-fold universes;
Still, deeply in mind we hold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for him
To praise his virtues is the practice of the bodhisattvas.

【導讀】
1. 中傷,用evil speaking; by all means表示百般的意思。
2. 醜聞scandal, 雖然不見得是真的,往往是謠言;重複說
rumor of scandal強調謠傳。
3. 三千是指三千大千世界,用three-thousand-fold universes 來
表示。
4. 深懷二字,分別用deeply in mind, hold來表示;hold也可以
用keep或carry。

108
佛教念珠全書
作者:心舫


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
2008年10月出版◎定價360元◎158頁 書


  這是國內第一本念珠專書,圖文相
輔,清楚介紹念珠是什麼?如何善用念珠
達到修持、靜心的目的,對於學佛者具有
實用的參考價值,也讓一般讀者對念珠有
更深層的瞭解。 內容分為兩大主題:
圖像由全德佛教事業機構授
權,未經許可請勿翻印
1.念珠的認識
  帶領讀者認識念珠,解決大家常見的選購困擾,介紹念珠的歷史、
種類、珠數的意義,以及材質的特色。讓讀者能在琳瑯滿目的念珠中,
選擇適合自己所需的念珠,並且清楚解釋有關念珠的各種問題。

2.念珠的使用
  如何使用念珠,達到修持精進的目的。介紹常念的佛號與咒語,解
答念佛持咒所產生的疑問,傳達捻珠念佛持咒的妙用。以念珠持誦佛號
咒語,可以幫助學佛者身心專注,精進修持,達到得證開悟,具有與真
言相應的功德。另外,持珠觀音單元,讓大家認識持珠觀音的法相與智
慧,並藉由活用念珠以得法喜。

新書看板專欄歡迎提供與佛教相
關的文字或有聲出版品,內容簡
介資料請寄至人乘投稿信箱:
zgs.editor@gmail.com

30 慈光山僧團榮獲內政部表揚




2 興辦社會教化事業績效卓著
文◎果穗 攝影◎大為、大善
  

  內政部為彰顯及肯定宗教
團體對社會的貢獻,自民國六
十五年起,每年都舉辦績優宗
教團體表揚大會。「九十六
年度興辦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
事業績優宗教團體表揚大會」
於十月十三日假臺大醫院國際
會議中心舉行。行政院劉兆玄
院長百忙中親臨致詞,嘉許宗
教團體長期對台灣社會的卓越
貢獻,並給予得獎者高度的肯
定。會中由內政部廖了以部長
親頒「嘉惠群倫」獎座予各受獎單位,慈光山僧團今年有財
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人乘寺地藏院和人乘寺文殊院三
個單位同時以「興辦社會教化事業績效卓著」榮獲表揚,分
別由住持大願法師、大福法師和大甘法師代表受獎。
  慈光山僧團自開山以來,即秉持「推行人乘佛教,弘揚
佛教真理,淨化社會人心,發揮慈悲濟世,建設人間淨土,
創造人類幸福。」的宗旨,在四眾弟子的護持成就下,以佛
法為依歸,不餘遺力地推動各項菩薩事業。舉凡弘揚正法的
法師弘法講座、監獄弘法、居士精進教育等;公益慈善有災
難救濟、急難救助、贊助學童營養午餐或註冊費、關懷老人

110
及弱勢族群、義診等活動;文化教育方面的出版各類書刊、
開放般若圖書館、佛教文物館及農禪園地、學子成長園、和
各項成長教育研習;培育人才方面則有頒發各級學生獎助學



金、僧伽教育等等,所推展的種種聖業皆導向於佛法,以能 光

發揮宗教的教化功能,為社會帶來一股穩定清涼的力量。 聲


  三個單位同時榮獲此項殊榮,印證慈光山僧團致力於推
動菩薩聖業是有目共睹的,不僅受到民間的肯定,也深獲國
家政府的鼓勵。誠如大願法師所說:「這份榮耀是慈光山四
眾弟子努力的成果,也意涵我們今後所負的社會使命更加重
大。希望大家保持初發心,繼續為建設人間淨土而努力。」
  菩薩的福田在眾生,就讓我們一起跨出菩薩的步履,共
同為娑婆世間盡一份心力,相信在你我的努力下,臺灣的明
天會更美好。

111

30 慈光山人文獎




2 第三屆全國書法比賽

一.主旨:弘揚中華文化,推展書法教育,提升書法研習風氣,
增進人文藝術素養暨緬懷聖開老和尚德澤及其對書畫藝術之熱
忱,特舉辦本書法比賽。
二.主辦單位:慈光山人乘寺、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財
團法人人乘文教基金會。
三.參加資格: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喜愛書法藝術者均可依組別
報名參加。
四.參賽組別:
 (一)國小中年級組(國小三、四年級)
 (二)國小高年級組(國小五、六年級)
 (三)國中組(含公私立國民中學)
 (四)高中組(含高職及五專前三年)
 (五)社會組(年滿十八歲以上,含大專院校及五專後二年)
 (六)長青組(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出生者)
五.比賽方式:分初賽、決賽二階段評審。
 (一)初賽:採徵件評選方式,每人以一組一件為限。
1.書寫內容:以聖賢格言嘉句或典雅之詩詞為範圍,自由
選句。
2.作品規格:高中組、社會組以對開(35x135公分) 宣紙直
式書寫,國小組及國中組以四開(35x70公分)宣紙直式
書寫。字體不拘,須加落款,不用裱褙,作品背後右下角
須浮貼報名表。
3.收件日期:即日起至九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以郵戳
為憑,逾時恕不受理。
4.收件地點:55541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之8號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收,信封請註明「書法比賽作

112
品」。 電話:(049)2896352、2896025。
(二)決賽:採現場書寫比賽方式
1.參加人員:由初賽作品中,每組擇優錄取五十人(得視參


賽人數酌量增減),通知參加現場比賽。 慈

2.比賽題目:比賽當日由主辦單位當場公布 之

3.決賽日期:九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星期日)上午十時


4.決賽地點:慈光山人乘寺覺華園。地址:南投縣埔里鎮墘
溪路26-1號。 電話:(049)2981402、2989269。
六.評審及獎勵:
(一)評審:聘請國內書法專家擔任評審委員進行評審。參賽者
對評審結果不得提出任何異議。
(二)獎勵方式:各組參加現場決賽均有結緣品,凡參加決賽未
入優選以上者均為佳作。每組分設一、二、三名、優選獎、佳作
獎,獲致獎項如下:

獎項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優選 佳作


組別 (一名) (二名) (三名) (五名)

國小中年級組 2,000元 1,5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國小高年級組 2,000元 1,5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國中組 3,000元 2,000元 1,000元 獎狀 獎狀
高中組 5,000元 3,000元 2,000元 獎狀 獎狀
社會組 10,000元 6,000元 4,000元 獎狀 獎狀
長青組 10,000元 6,000元 4,000元 獎狀 獎狀

七.頒獎:決賽當天下午舉行頒獎典禮。(得獎者不克參加頒獎典
禮,最遲請於決賽後二星期內,自行至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
領取獎金、獎狀,不另外郵寄。逾期未領視同放棄,不得異議。)
八.注意事項:
(一)作品入選決賽後,主辦單位於九十八年四月二十日前專函
通知,亦可上網查閱。

113

30
(二)參加決賽者請自備相關書寫用具,但不能攜帶練習用

. 紙、字帖、尺、有格子墊布等物品,決賽用紙由主辦單位提

2 供。

(三)初賽作品不得由他人代筆,如有代筆冒名者,經主辦單
位查證屬實,即取消參賽資格。
(四)所有參賽作品均不退件,其所有權及著作財產權皆歸財
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所有,除保有刪改、修飾權外,並有
刊印、複製、展覽及作為推展社教使用之權利,且不另致酬。
作者不得對主辦單位行使著作人格權。
(五)本辦法及有關訊息公布於慈光山資訊網http://www.zgs.
org.tw,歡迎上網查詢。
九.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修訂之,並保留修改、變
更、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慈光山人文獎」第三屆全國書法比賽報名表

參加組別

姓名 性  別

E-mail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無則免填)

就讀學校 就讀年級

通訊地址 郵遞區號

連絡電話 手  機

備註:本報名表請浮貼於作品背面右下角,報名表如不敷使用,請自行影印。
普門示現.菩薩相隨

魚池鄉關懷活動


文◎祥風 攝影◎大見 慈



  慈光山人乘寺觀音菩薩會與財團法
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於九十七年九月
二十一日舉辦「普門示現.菩薩相隨」
魚池鄉關懷活動。
  早在活動之前三個月,觀音會負責的法師,便實地拜訪
魚池鄉十二個村落的村長,了解確實需要濟助的家庭,以便
關懷。九月二十一日當天,除僧團的法師外,並有中部地區
百餘位觀音會會友共同參與活動。法師與居士們滿載一車車
食品,在各村村長的帶領下,逐一關懷慰訪。
  在隨戶拜訪的過程中,除了目睹城鄉發展的明顯差距

115

30



2

外,更看到人世間的憂
悲苦痛,法師從話家常
的互動中,傾聽他們
人生的甘苦點滴,藉此良機讓這些家庭植下與三寶結緣的種
子;而隨行的居士,也把握時間帶著清潔用具,協助部份家
庭整理居家環境。就在一片溫馨的氣氛中,拉近了彼此的距
離,大家莫不希望這一片片真誠的關懷,能化為觀世音菩薩
淨瓶中的甘露,為苦難的眾生帶來清涼與光明。
  時光匆匆,活動在午后劃下圓滿的句點,一幕幕現實人
生的說法,在大眾心中深刻的迴響,學習觀世音菩薩循聲救
苦的大悲精神,已然相應於每個人的心海……。

116
讓他們看見希望的曙光
發放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埔里、魚池地區中小學學生助學金 慈

文◎果穗 之


  「謝謝師父,讓我可以安心地去上學!」一臉稚氣的小
雯滿足地向我們說出心聲,小小年紀的她,卻比同年齡的孩
子承受那麼多的不幸,其早熟和懂事,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由於長期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不斷攀升,貧富差距越來
越大的M型社會型態,造成偏遠地區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更是
雪上加霜,而這些家庭的孩童面臨更多磨難和壓力。他們有
的是父母雙亡,或是只有單親父親努力工作,也有父親入獄
服刑、外配母親無法就業,也許是祖父母作雜役賺取微薄薪
資來撫養他們,如此窘困的成長環境,絕非每日進出麥當

117

30



2

勞、趕著五花八門才藝班的都市孩童所能理解和想像。
  為了滿足這些學童的求知慾,安心求學,順利完成基礎
教育,奠定學習的基石,進而將來有能力扭轉自己的命運,
財團法人慈光山佛教基金會和人乘文教基金會於十月二十八
日在人乘寺文殊院發放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埔里、魚池地
區中小學學生助學金,本次共有一百十六位學生接受補助。
  想想,當我們正在享受豐富的美食佳餚時,卻有一群孩
子正為無力繳交營養午餐費而煩憂;當我們在擁有琳瑯滿目
的名牌時,仍有一群孩童正擔心註冊費沒有著落。孩子是社
會的未來,而教育是孩子的希望,因此我們衷心期盼有更多
人來關心這群苦難的小孩,分享一些幸福給他們。您的小小
善行,是他們未來圓夢的曙光,讓我們的慈悲開始行動吧!

118
九十七年度居士佛契——
進階禪修



文◎祥風 攝影◎大見 光


  慈光山僧團於今(九十七)年
九月六日至七日,於人乘寺地藏院
舉辦「居士佛契--進階禪修」,共有一百多位居士參加。
  此次禪修期間實施禁語,並且排訂坐禪、行禪、禪觀等
實修課程,由法師指導居士如何於行住坐臥,保持正念正
知,進而學習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塵境,能常保持光明
覺照。
  由於活動時間短暫,居士們更珍惜此次難得的因緣,精
進修持。對於活動課程的安排,大眾紛紛表示:透過不斷的
薰習,更能體會與法相契的微妙殊勝,皆感獲益良多,法喜
充滿。

119

30


居士精進佛三

2 文◎祥風 攝影◎彌陀院

  慈光山僧團於今(九十七)年十月十日至十二日,在人
乘寺彌陀院舉辦「居士精進佛三」,以利平日生活忙碌不歇
的在家居士,得以暫時萬緣放下,專意修持。
  此次共有來自
全台各地近一百二
十位居士參加,在
「起香」儀式中,
活動正式開始,每
日排訂八枝香的念
佛功課,大眾個個
收攝身心,提起道

120
念,一心精進念佛。莊嚴大殿宛若蓮池海會,從朝至暮佛號
聲不絕於耳,聲聲流入彌陀願海,殊勝無比,感人至深。
  活動在「圓香」後,即告圓滿。住持大願法師策勉大



眾:常念無常迅速,時時提起精進之心,用功修行,將來得 光

生極樂蓮邦……。居士們咸認此次活動獲益良多,帶著滿心 聲


的感恩與法喜賦歸,相約下次還要再來。

121

30


教觀雙修 悲智增上

2 97下半年慈光山僧團僧眾精進佛契

文◎人乘佛刊編輯室 攝影◎大見

  為使僧眾在
弘法利生忙碌之
餘,暫時萬緣放
下,在經論與定
慧增上,慈光山
僧團於今(九十
七)年十一月三
日至十六日,在
慈光山文殊院舉
辦為期十四天
的「僧眾精進佛
契」。期間,除
五堂功課外,還
安排了誦經、禪
坐、經行及清淨
道論研究等課程,同時,也特別禮請住持大願法師開示。
  精進十期間,一切法務暫停,並實施禁語,為成就僧眾
在道業上用功,有來自屏東、太平等精舍居士發心香積,彌
陀院、文殊精舍與高雄講堂等地居士發心事務、行堂、環境
清潔等工作!十六日當天,更有全省的居士前來供僧。
  圓香後,大願法師勉勵大眾,應教觀並重,精進不懈,
並以了脫生死與弘法利生為本份事。「佛契日」在眾緣成就
下,順利圓滿。

1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