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9

21






自序

002
《 二 十 一 世 紀 修 行 攻 略 》 得 以 出 版, 實 在 有 賴 多 方 面 的 因 緣 和 合。 當 中 一 個「 大 因 緣 」 當 然
是「 佛 門 網 」 總 監 ─ 法 護 法 師。 自 我 還 未 出 家 之 前, 法 護 法 師 已 給 予 我 一 些 在 弘 法 精 舍 主 持 講
座 的 機 會 , 與 大 眾 廣 結 善 緣 ; 亦 感 恩 後 來 獲 得 他 的 邀 請 而 在 Channel 推
B 出「 悟 樂 凡 塵 」 廣 播 節
目, 與 大 家 在 空 中 暢 談 佛 法 ; 同 時 亦 因 為 他 而 認 識 了「 佛 門 網 」 的 林 總 編 輯, 並 應 其 邀 請 於 兩 年
前開始在「佛門網」的《明覺電子》寫專欄「法忍法施」。這本書就是將我的專欄稿結集而成的。
至 於 書 名 為 什 麼 會 訂 為《 二 十 一 世 紀 修 行 攻 略 》,是 因 為 如 果 要 用 現 代 的 語 言 理 解 佛 法 的 話 ,
佛 法 本 身 就 是 一 門 可 以 令 我 們「 離 苦 得 樂 」 的 學 問, 但 是 這 門 學 問 必 須 要「 學 以 致 用 」 才 可 以 有
效 地、 實 際 地 令 我 們「 離 苦 」, 從 而 得 到「 究 竟 的 快 樂 」 ﹗ 而「 學 以 致 用 」 的 整 個 過 程 就 是 佛 門
所 指 的「 修 行 」。 同 時, 我 要 為 眾 生 提 供 修 行 的「 攻 略 」, 因 為 現 世 的 眾 生 要「 離 苦 得 樂 」, 首
先必需要正確理解其方法 ─ 佛 法, 但 這 絕 不 簡 單, 而 要 眾 生 進 一 步 找 出 當 中 所 透 視 出 來 的 適 合
自 己 的「 修 行 」方 式 ,更 是 向「 高 難 度 」挑 戰 。所 以 ,本 書 編 輯 成「 信 解 篇 」和「 修 證 篇 」兩 部 份 ﹕
「信解篇」就是為大家說明「離苦得樂」的學問,而「修證篇」則是有關「修行」的方法和要點;
整 本 書 就 是 以「 信、 解、 行、 證 」 的「 修 行 次 第 」 為 大 綱, 希 望 用 深 入 淺 出 的 方 式, 讓 生 活 於 這
個 二 十 一 世 紀 之 中 的 大 眾, 可 藉 著 本 書 而 得 以 更 理 解 佛 法, 進 而 實 踐「 離 苦 得 樂 」 之 道, 最 終 得
大自在﹗
不論您是佛教徒與否,希望您都能在當中有一些收穫,從而令您的生命更快樂、自在﹗
在這裡,我祝福各位讀者福慧雙增,一切圓滿!
釋法忍
二 一三年初夏 於法性講堂丈室

003
自序
21





目錄

004
上 信解篇
浴 佛 源 流 、 當 代 實 踐 及 意 義 ...........................................................................................................

8 3 0 6 2 9 3 0 6 6 3 8 3 5 2 8
浴 佛 得 大 菩 提 心 .................................................................................................................................

7 7 7 6 6 5 5 5 4 3 3 2 2 1 1
成佛之道 — 不 可 或 缺 的 菩 提 心 ..................................................................................................
對 《 西 藏 生 死 書 》 的 回 應 ................................................................................................................
放生 ..................................................................................................................................................
?!

朝聖聖地的形成 — 中 國 普 陀 山 ..................................................................................................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
隨 喜 執 著 ........................................................................................................................................
對 治 習 氣 ..............................................................................................................................................
真 正 的 「 厭 離 心 」 ! ........................................................................................................................
願 與 行 ..................................................................................................................................................
學 佛 就 是 「 性 格 上 的 培 養 」 ............................................................................................................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 四 大 皆 空 」 與 「 六 根 清 淨 」 .............................................................................
莫 輕 小 善 , 以 為 無 福 ........................................................................................................................
與佛陀談情說愛 ................................................................................................................................
小 業 障 ? 大 業 障 ? ...........................................................................................................................
下 修證篇
皈 依 的 現 代 詮 譯 .................................................................................................................................

4 4 3 3 3 2 2 2 1 1 0 9 9 8 8 8
7 4 9 5 1 7 3 0 6 2 7 6 2 9 6 2
順 緣 ? 逆 緣 ? ....................................................................................................................................
自 利 ? 利 他 ? 自 利 利 他 ? ............................................................................................................
燒 頭 炷 香 ? ..........................................................................................................................................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
關閉諸惡長善苗 — 八 關 齋 戒 ......................................................................................................

1 1 1 1 1 1 1 1 1 1 1
義 工 菩 薩 ..............................................................................................................................................
離 苦 得 樂 與 老 實 修 行 ........................................................................................................................
菩 提 路 上 的 良 師 .................................................................................................................................
受 苦 有 誰 憐 ..........................................................................................................................................
佛 門 中 動 人 的 親 情 ............................................................................................................................
善 巧 方 便 ..............................................................................................................................................
直 下 承 擔 ..............................................................................................................................................
輪 迴 是 要 我 們 學 會 負 責 任 ! ...........................................................................................................
誰 孝 順 誰 ? ..........................................................................................................................................
能 「 用 」 多 少 佛 法 ? ........................................................................................................................

005
目錄
21





浴佛源流、當代實踐及意義

008
自 一 九 九 九 年 開 始, 佛 誕 便 在 香 港 成 為 法
定 的 公 眾 假 期 ; 但 是 有 不 少 香 港 人 只 知 放 假,
而 不 知 佛 陀 出 生 的 故 事, 更 有 不 少 佛 弟 子 只 知
當 天 去 浴 佛 ,而 不 知 道 浴 佛 的 正 確 儀 式 及 意 義 。
因 此, 本 文 會 一 一 介 紹 浴 佛 的 起 源、 現 代 的 實
踐及浴佛的意義。
源流
據《 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 卷 一 的 記 載, 摩 耶
夫 人 懷 胎 臨 近 產 期, 一 日 出 遊 藍 毘 尼 園, 行 至
無 憂 樹 下, 誕 生 了 悉 達 多 太 子。 太 子 行 七 步 之
後, 舉 起 右 手 手 指 說 ﹕「 我 於 一 切 天 人 之 中 最
尊 最 勝, 無 量 生 死 於 今 盡 矣, 此 生 利 益 一 切 人
天。」 天 上 的 難 陀 龍 王 和 優 波 難 陀 龍 王, 於 虛
空 中 ,吐 清 淨 水 ,一 溫 一 涼 ,灌 太 子 身 。 因 此 ,

j
後 世 佛 教 徒 紀 念 佛 陀 誕 生 的 儀 式, 都 在 佛 堂 中
或 露 天 下 淨 地 設 灌 佛 盤, 在 一 個 清 潔 的 盤 中 放 有 一 個 一 手 指 天、 一 手 指 地 的 釋 迦 太 子 像, 然 後 以
香水灌之,以表示慶祝、供養及紀念佛陀出生。因此,這個儀式就叫做「浴佛」或「灌佛」。
西域之浴佛儀式
只是在今日的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才於四月初八 佛 ( 陀降生日 浴 ) 佛,而其他地區慶
祝 佛 誕 的 日 子 及 方 式 卻 不 同 ; 其 實, 我 們 是 可 以 每 天 都 浴 佛。 就 如 唐 代 的 義 淨 三 藏 所 寫 的《 南 海
寄歸內法傳》卷四中的〈灌沐尊儀章〉指出:
「大師 佛 (陀 雖 ) 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遵敬。或可香花每設,能生清淨之心;或可
灌 沐 恒 為, 足 蕩 昏 沉 之 業 …… 但 西 國 諸 寺, 灌 沐 尊 儀, 每 於 禺 中 之 時, 授 事 便 鳴 楗 椎, 寺 庭
張 施 寶 蓋, 殿 側 羅 列 香 瓶。 取 金、 銀、 銅、 石 之 像, 置 以 銅、 金、 木、 石 盤 內。 令 諸 伎 女 奏
其 音 樂 , 塗 以 磨 香 , 灌 以 香 水 , 以 淨 白 氎而 揩 拭 之 , 然 後 安 置 殿 中 , 布 諸 花 彩 。 此 乃 寺 眾 之
儀。 …… 至 於 銅 像 無 問 大 小, 須 細 灰 磚 末 揩 拭 光 明, 清 水 灌 之, 澄 華 若 鏡。 大 者 月 半、 月 盡
合 眾 共 為 ; 小 者 隨 己 所 能 每 須 洗 沐。 斯 則 所 費 雖 少, 而 福 利 尤 多。 其 浴 像 之 水, 即 舉 以 兩 指
瀝自頂上,斯謂吉祥之水。」

k
佛 陀 滅 度 之 後, 西 域 地 區 的 寺 廟 都 於 每 天 的 正 午 禺(中 浴 ) 佛。 而 且, 義 淨 三 藏 所 譯 的《 浴
佛 功 德 經 》也 只 說「 于 日 日 中 澡 沐 尊 儀 ,獲 大 利 益 」, 並 未 說 專 在 佛 生 日 舉 行 。而 且 ,贊 甯 於《 僧

l
史 略 》上「 浴 佛 」條 說 :「 然 彼 日 日 灌 洗 ,則 非 生 日 之 意 。疑 五 竺 多 熱 ,僧 既 頻 浴 ,佛 亦 勤 灌 耳 。
東夏尚臘八 佛 ( 成 道 ,) 或 二 月 初(八 — 佛 出 家 、) 四 月 八 日 , 乃 是 為 佛 生 日 也 。 」 這 些 西 域

009
上 信解篇 —浴 佛 源 流 、 當 代 實 踐 及 意 義
21





的寺廟又或每半個月進行集體浴佛的儀式,或個人隨自己的能力進行浴佛。

010
至 於 浴 佛 的 儀 式 方 面, 西 域 的 習 俗 是 ﹕ 在 進 行 浴 佛 之 前, 會 準 備 太 子 像 及 浴 佛 的 香 水, 當 以
水 灌 像 之 後, 便 用 乾 淨 的 白 布 抹 乾 太 子 像 上 的 水。 最 後, 可 以 用 自 己 兩 根 手 指 沾 這 些 吉 祥 的 浴 佛
的水,灑在自己的頭上,以表得福於佛。
佛經所記載浴佛的儀式和方法
關 於 浴 像 的 方 法 ,寶 思 惟 譯 的《 佛 說 浴 像 功 德 經 》所 說 最 為 清 楚 ,在 希 望 做 浴 佛 的 儀 式 之 前 ,
應以「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淨器中。」 於壇上置一佛像,並以香水浴之。用諸香水

n
周 遍 訖 已 ; 復 以 淨 水 於 上 淋 洗 。浴 佛 的 人 在 浴 佛 的 時 候 ,應 一 面 將 水 從 佛 像 上 淋 下 來 ,一 面 誦 偈 :
「 我 今 灌 沐 諸 如 來 ,淨 智 功 德 莊 嚴 聚 ; 五 濁 眾 生 令 離 垢 ,願 證 如 來 淨 法 身 。」發 起「 我 等 與 眾 生 ,
皆共成佛道」的菩提心。
當代浴佛的實踐
近 年 來 對 於 浴 佛 的 方 法 有 一 些 爭 議 出 現, 因 為 有 不 少 人 都 說 : 要 從 肩 膀 淋 水 ; 但 卻 又 有 人
說 ﹕ 要 從 頭 頂 淋 水! 說 法 不 同, 那 到 底 要 從 佛 像 的 哪 個 部 位 浴 佛 呢? 其 實 在 上 文 之 中 都 有 提 及,
像《佛說浴像功德經》,當中佛陀有指出﹕「初於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 這裡說得十分

o
明 顯, 就 是「 於 像 上 」 淋 水, 就 是 從 頭 淋 下 去。 而 且, 在《 過 去 現 在 因 果 經 》 說 明, 龍 王 等 都 是
從佛陀的上方以非常香的淨水為如來沐浴。
浴佛之意義
雖 然 在 各 國 各 地 舉 行 的 佛 誕 慶 祝 方 式 不 同, 但 其 目 的 主 要 也 是 紀 念 佛 陀 示 現 於 世 間, 給 眾 生
一 個 培 植 福 德 的 機 會。 因 為 佛 陀 為 了 開 示 眾 生 離 苦 得 樂 的 方 法, 便 在 世 間 示 現 出 家、 成 道 乃 至 涅
槃。 所 以, 我 們 在 浴 佛 的 時 候, 要 知 其 意 義 就 是 紀 念 佛 陀 的 出 生, 並 為 著 自 己 得 聞 解 脫 之 道, 而
感 恩 佛 陀 的 示 現。 而 且, 浴 佛 偈「 五 濁 眾 生 令 離 垢 」 一 句 說 明, 浴 佛 之 際 應 有 淨 諸 煩 惱 的 願 心,
再加上浴佛的功德,我們便都能去除心中的我執、煩惱,眾生都得身心自在。
注釋
《 大 正 藏 》 第 冊
3 ,頁 上。
o n m l k j

625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54 中。
226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16 。
800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54 上。
237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16 中。
799
同 上 。

011
上 信解篇 —浴 佛 源 流 、 當 代 實 踐 及 意 義
21





浴佛得大菩提心

012
上 一 篇 文 章 一 一 介 紹 了 浴 佛 的 起 源、 現 代 的 實 踐 及 浴 佛 的 意 義。 當 中 提 及 以 前 西 域 的 浴 佛 習
俗, 是 天 天 進 行 的, 這 似 乎 與 我 們 以 往 對 浴 佛 的 認 知 有 一 些 不 同 ; 而 且, 天 天 浴 佛 的 意 義 其 實 對
於 修 行 菩 薩 道、 發 菩 提 心, 有 著 十 分 正 面 的 影 響。 因 此, 本 文 將 會 對 浴 佛 與 菩 薩 道、 菩 提 心 進 行
更深入的剖析。
常浴佛,除業垢
上 文 引 述 了 唐 代 的 義 淨 三 藏 所 寫 的《 南 海 寄 歸 內 法 傳 》 卷 四 中 的〈 灌 沐 尊 儀 章 〉, 當 中「 大
師( 佛 陀 )雖 滅 ,形 像 尚 存 ,翹 心 如 在 ,理 應 遵 敬 。或 可 香 花 每 設 ,能 生 清 淨 之 心 ; 或 可 灌 沐 恒 為 ,
足蕩昏沉之業」, 這幾句話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這一方面說明了佛子應如何尊敬佛像,另一方
j
面亦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在佛入滅之後,應如何行持,才可清淨煩惱、去除業垢。
當 中「 大 師( 佛 陀 )雖 滅 ,形 像 尚 存 ,翹 心 如 在 ,理 應 遵 敬 。或 可 香 花 每 設 ,能 生 清 淨 之 心 」,
就 說 明 了 佛 陀 雖 然 已 經 入 大 涅 槃, 但 是 在 這 個 凡 俗 世 界 之 中, 亦 有 不 少 佛 像 傳 世。 作 為 佛 弟 子 的
我 們, 面 對 佛 像、 禮 佛 時, 應 該 觀 想 佛 像 就 等 於 佛 陀 在 世 一 樣 的 生 起 尊 重 心 ; 或 以 香、 花 等 供 養
佛 像。 這 樣 以 尊 敬 心 瞻 禮、 尊 敬、 供 養 佛 像, 可 以 使 我 們 清 淨 自 心。 這 是 因 為 我 們 禮 佛 或 瞻 禮 佛
像 時, 是 一 心 尊 敬, 而 且 會 以 佛 陀 作 為 我 們 學 習 的 榜 樣, 學 習 他 的 慈 悲、 智 慧、 德 行 等 等, 依 他
的教法修行。就正如《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因此,作為一位「聽話」的
佛 弟 子 ,最 重 要 的 無 非 是 要 做 到「 依 教 奉 行 」這 一 點 ,這 個 才 是 真 正 的 報 恩 ,才 是 真 真 實 實 的 供 養 。
亦 正 因 如 此 ,我 們 依 著 佛 陀 的 足 跡 、教 法 去 修 行 ,才 可 以 將 我 們 無 始 以 來 的 罪 垢 消 除 。另 一 方 面 ,
「 或 可 灌 沐 恒 為, 足 蕩 昏 沉 之 業 」 兩 句, 說 明 了 浴 佛 的 意 義 與 功 德 ﹕ 在 當 時 的 西 域 固 然 有 每 天 浴
佛 的 習 慣, 而 且 二 一 一 年 年 底, 我 帶 學 生、 信 徒 們 去 緬 甸 朝 聖, 我 們 在 仰 光 大 金 塔 內, 看 到 有
0

很 多 浴 佛 的 盆, 亦 看 到 有 很 多 當 地 信 徒 在 朝 拜 之 後 紛 紛 去 盛 水 浴 佛 ; 因 為 當 地 的 佛 弟 子 相 信, 如
果常常浴佛,足以清淨煩惱、去除業垢。
浴佛心態三級進
常 常 浴 佛, 不 但 足 以 清 淨 煩 惱、 去 除 業 垢 ; 而 且 還 可 以 使 我 們 發 起 增 上 的 菩 提 心。 這 是 因 為
我 們 浴 佛 時 ,如 果 可 以「 隨 文 入 觀 」 ─ 隨 著《 浴 佛 偈 》來 作 觀 想 ,我 們 便 可 以 從 清 淨 自 己 的 身 心 ,
到 生 起 與 眾 生 同 登 覺 岸 的 菩 提 心。 其 實 這 首《 浴 佛 偈 》 有 著 三 層 的 意 義, 可 以 使 我 們 生 起 從 尊 敬
佛陀,到學習佛陀,到發菩提心這種三層次的心態:
、 「 我 今 灌 沐 諸 如 來 」 , 當 我 們 立 於 釋 迦 太 子 像 前 , 我 們 心 中 念 起 這 一 句 , 可 以 使 我 們 生

起一份對釋迦牟尼佛的尊敬。從釋迦牟尼佛身上,我們觀想十方諸佛,並生起對一切諸
佛如來的崇敬;
、 「 淨 智 功 德 莊 嚴 聚 」 , 讀 到 這 一 句 時 , 我 們 應 觀 想 到 一 切 已 成 正 覺 的 諸 佛 如 來 身 上 , 是

一 切 圓 滿 功 德 、智 慧 、慈 悲 的 集 合 。我 們 既 尊 重 如 來 ,我 們 更 應 學 習 他 們 的 慈 悲 與 智 慧 ,
並以他們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以期一天我們可以成無上正覺。

013
上 信解篇 —浴 佛 得 大 菩 提 心
21





、 「 五 濁 眾 生 令 離 垢 ,同 證 如 來 淨 法 身 」,這 兩 句 話 ,就 明 瞭 我 們 既 依 著 佛 陀 的 教 法 修 行 ,

014
並以諸佛作為自己的榜樣,我們在學習他們的慈悲時,應該發起「自己與眾生一同證得
覺悟 成 \ 佛」的心。這種願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我們平日所常推許的「菩提心」。
如 果 我 們 在 浴 佛 的 時, 一 面 唱 著《 浴 佛 偈 》, 一 面 有 發 起 這 三 種 層 次 的 菩 提 心, 便 可 以 稱 得
上是一位能「依教奉行」的佛弟子了。
當 然, 我 們 在 中 國 的 浴 佛 習 慣 只 是 在 每 年 農 曆 的 四 月 初 八 日 進 行 浴 佛, 但 是 我 們「 願 成 佛、
度 眾 生 」 的 菩 提 心 不 應 只 在 這 日 才 發 起。 我 們 應 該 時 時 以 佛 陀 作 為 修 行 的 榜 樣, 應 時 刻 依 著 他 的
教 法 去 修 行, 並 天 天 都 發 下 利 益 眾 生 的 菩 提 心。 就 如 以 前 西 域 的 浴 佛 習 慣 一 樣, 天 天 浴 佛, 以 清
淨佛弟子的身心。
注釋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中。
j

54 226
成佛之道 —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何謂真正的菩提心?
「道心」,又稱「菩提心」,梵語 ,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大家現
bodhi-citta
在 來 學 佛 時 ,發 起 一 顆「 願 成 佛 、度 眾 生 」的 願 心 。「 菩 提 心 為 一 切 諸 佛 之 種 子 ,淨 法 長 養 之 良 田 ,
若 發 起 此 心 勤 行 精 進, 當 得 速 成 無 上 菩 提。 故 知 菩 提 心 乃 一 切 正 願 之 始、 菩 提 之 根 本、 大 悲 及 菩
薩學之所依。」 那麼,道心是可以令眾生得到究竟佛果的最圓滿的「因」,如果眾生有了這個道
j

心 ,那 就 是 邁 向 佛 果 的 第 一 步 。但 是 如 果 這 個 心 不 堅 固 ,就 不 可 能 得 到 究 竟 堅 固 的 佛 果 ,就 如《 楞
嚴 經 》 所 說 的, 佛 果 是「 絕 對 待 」 的, 不 可 以 用 任 何 東 西 來 量 度, 因 為 佛 果 是 至 高 至 大 的, 所 以
叫《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 就 是 因 為 除 了 佛 頂, 其 他 事 物 都 不 可 比 擬
佛果,因為佛果是至高無上的。
為 什 麼 我 會 說 眾 生 的 菩 提 心 有 時 候 是「 不 堅 固 」 的? 因 為 我 們 有 些 人 在 佛 門 的 日 子 久 了, 就
會 漸 漸 忘 失 了 這 份「 初 心 」, 甚 或 將 一 顆 理 性 的「 菩 提 心 」 變 得 只 跟 情 感 相 應, 而 不 與 佛 性、 佛
果 相 應。 就 好 像 一 些 初 學 者, 入 門 時 或 對 學 佛 抱 著 一 股 熱 誠, 或 因 為 某 種 宗 教 感 動 等 而 發 心, 但
時日久了,這些感動、衝動都沒有了,這些人在菩提路上的身影或許就不見了!

015
上 信解篇 —成佛之道 —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21





與佛性相應的菩提心

016
你的菩提心是跟你的情感相應還是跟佛性相
應? 這 是 個 根 本 的 問 題。 很 多 人 說 見 眾 生 苦, 所
以 有「 不 忍 眾 生 苦, 不 忍 聖 教 衰 」 的 宏 願 而 發 菩
提 心, 從 這 種 慈 悲 心 所 引 發 的 菩 提 心, 有 時 候 需
要 看 仔 細, 因 為 這 種 菩 提 心 可 能 是 相 對 的, 可 能
是 不 究 竟 的, 可 能 是 某 場 景 裡 突 然 間 發 心。 如 果
你 有 這 種 菩 提 心, 請 你 自 己 小 心 的 研 究 一 下, 看
自 己 是 真 實 的 菩 提 心, 還 是 相 對 的、 偶 然 的 菩 提
心? 如 果 是 相 對 的、 偶 然 的, 因 為 情 感 而 引 發 的
話,可能在遇到另一個場景時就會退失了。
我 曾 經 跟 大 家 說 過, 我 們 的 慈 悲 心 是 從 平 等
心 而 起, 精 進 心 是 從 慚 愧 心 而 來, 如 果 你 的 慈 悲
心 不 是 從 平 等 心 而 來, 而 是 從 一 個 相 對 的 概 念,
從 情 感 而 引 發 的, 你 就 要 小 心 了。 不 錯, 我 們 對
佛 陀 也 有 一 種 傾 慕 的 感 情, 但 我 們 這 一 種 傾 慕,
是 希 望 得 到 佛 果 後, 跟 眾 生 一 起 分 享 這 個 成 就,
讓 他 們 也 跟 我 們 一 樣 得 到 究 竟 菩 提。 但 你 現 在 所
發 的 菩 提 心, 要 看 仔 細, 看 看 是 否 一 種 由 情 感 而
發 的 菩 提 心, 譬 如 說 你 現 在 剛 進 佛 門, 覺 得 很 幸 福, 另 一 方 面, 覺 得 眾 生 很 空 虛, 你 想 把 佛 法 介
紹 給 他 們 ; 當 在 弘 法 的 歷 程 上 走 了 三 年 五 年 後, 你 覺 得 自 己 已 經 很 努 力, 也 有 不 少 人 因 你 帶 領 而
入 了 佛 門, 但 其 後 若 他 們 離 開 佛 門 時, 你 會 傷 心 嗎? 你 會 退 心 嗎? 如 果 會 有 這 樣 的 情 感 反 應, 那
麼 可 以 歸 因 於 你 當 初 發 的 菩 提 心 只 是 跟 你 的 情 感 相 應, 不 是 跟 道 相 應, 因 此 你 的 菩 提 心 會 在 受 到
衝擊而退失。
經驗分享
為 什 麼 我 有 信 心 表 示 我 自 己 的 菩 提 心 是 與 道 相 應 的? 那 麼 就 要 從 我 出 家 的 願 心 說 起。 畢 業 之
後 要 出 家 弘 法, 為 的 是 我 真 正 希 望 令 這 個 世 界 的 眾 生 與 佛 法 結 緣, 可 以 說 是「 只 問 耕 耘, 不 問 收
穫」。我從二 八年到現在在大學教書,這些年間就只能影響到一個學生因為上了有關佛教的
0
0

課 而 皈 依, 這 個 學 生 從 來 沒 有 宗 教 信 仰, 就 是 上 了 我 的 課, 我 們 結 了 一 個 善 緣。 甚 至 連 神 學 院 我
也 願 意 去 教, 而 且 教 得 很 開 心 ─ 我 身 為 一 個 出 家 人, 不 知 道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個 因 緣 遇 到 一 群 外 教
人, 願 意 聽 我 解 釋、 介 紹 佛 教, 我 覺 得 這 個 因 緣 很 好。 大 家 知 道 念 神 學 院 的 人 的 信 仰 已 很 堅 固,
在 今 期 生 命 裡 都 不 大 可 能 改 變 信 仰 了, 如 果 我 是 強 求 這 些 人 立 刻 來 信 佛, 這 肯 定 是 不 可 能 的, 但
我仍然很樂意去教這些神學生,而且教得很開心,因為我明白他們這一期生命不願意信佛不要緊,
我願意跟他們結一個善緣,等他們下期生命有因緣遇上佛法時會願意信佛。
從 我 這 些 經 驗 的 分 享 ,我 希 望 大 家 可 以 明 白 什 麼 是 菩 提 心 。怎 樣 的 菩 提 心 才 是 跟「 道 」、跟「 自
性 」 相 應? 這 就 是 從 平 等 心 而 來 的, 既 然 我 們 想 離 苦 得 樂, 亦 希 望 一 切 眾 生 離 苦 得 樂, 眾 生 有 因
緣跟我們相應的,我們去度;有些眾生不願意聽的,我們能夠放下,一切隨緣,這就是我們學佛、

017
上 信解篇 —成佛之道 —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21





修行、度眾生的態度。

018
如何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最 後, 雖 說 我 們 要 發 起 與 佛 道 相 應 的 菩 提 心, 但 現 在 大 家 或 許 感 到 不 得 其 法。 那 麼 在 這 裡 就
有一些建議:
在 佛 法 之 中, 其 實 也 有 所 謂 的「 緣 事 」 而 求 真 道 之 心。 這 個「 緣 事 菩 提 心 」 就 是 以 四 弘 誓 願
為主體:
、 「 眾 生 無 邊 誓 願 度 」 , 當 中 是 與 菩 薩 的 「 為 饒 益 有 情 戒 」 相 應 , 就 是 以 「 眾 生 平 等 」 的

心 來 利 益 、度 化 一 切 眾 生 ,當 中 絕 對 不 能 有 只 利 益 我 們 的 親 友 、喜 歡 的 眾 生 ,而 是 要「 怨
親平等」地度化眾生。
、 「 煩 惱 無 盡 誓 願 斷 」 則 與 菩 薩 的 「 為 攝 律 儀 戒 」 相 應 , 因 為 只 有 我 們 斷 除 一 切 煩 惱 、 惡

業,才有能力解脫,並回來這個世俗世界與眾生分享解脫的經驗,藉此來利益眾生。
、 「 法 門 無 量 誓 願 學 」 則 是 與 菩 薩 的 「 為 攝 善 法 戒 」 相 應 , 在 斷 一 切 惡 業 、 煩 惱 之 後 , 我

們更應進一步積累功德、福報,努力與眾生結善緣,這樣在解脫之後,我們才能使眾生
願意親近我們,願意聽我們的教法修行以離苦得樂。

四 「 佛 道 無 上 誓 願 成 」 則 是 具 足 成 就 前 面 的 三 種 行 願 , 而 證 得 三 身 圓 滿 之 菩 提 , 更 能 廣 為
利益一切眾生。
這 樣,「 不 為 自 己 求 安 樂, 但 願 眾 生 得 離 苦 」 的 平 等 菩 提 心, 才 是 真 正 依「 正 緣 」 而 發 起 的
菩提心。因此,我們便不會為眾生冷漠的反應、修行的艱難等遭遇而退失菩提心。這樣才是理性、
堅固的成佛願心。
我 們 說 了 菩 提 心 的 重 要, 亦 具 體 地 指 出 如 何 以 四 弘 誓 願 為 主 體 來 引 發 真 正 的 菩 提 心, 下 面 再
進 一 步 說 明 菩 提 心 與 成 就 無 上 正 覺 的 重 要 關 係。 就 以《 妙 法 蓮 華 經 》 為 例, 一 般 提 及 此 經 時, 我
們 都 只 注 意 到「 開 權 演 實 」、「 會 三 歸 一 」 等 以 彰 顯 佛 陀 出 現 世 間 皆 以 引 導 眾 生 入「 佛 乘 」 為 最
終目的這重點,而忽略了此經說的佛陀令眾生發下菩提心,並指出此菩提心就是成道的重要基礎。
以《法華經》的「衣珠喻」為例
有 不 少 人 讀 到《 妙 法 蓮 華 經 》 第 八、 第 九 品, 都 會 問 及 一 個 關 於「 衣 珠 喻 」 的 問 題。 這 個 比
喻 是 講 一 個 人 到 朋 友 家 喝 酒 喝 醉 了, 睡 著 了, 然 後 朋 友 就 把 一 顆 明 珠 偷 偷 地 藏 在 他 的 衣 袋 裡, 希
望 他 能 用 這 顆 寶 珠 去 換 生 活, 卻 沒 有 告 訴 他 袋 裡 有 一 顆 明 珠。 這 個 人 並 不 知 道 自 己 身 懷 寶 珠, 在
外 面 生 活 得 很 艱 苦, 到 他 重 遇 這 個 朋 友 時, 朋 友 問 他 為 什 麼 要 這 般 辛 苦, 卻 不 把 寶 珠 拿 出 來 改 善
生活。大家記得這個故事吧?
整 部《 法 華 經 》的 主 旨 是 說 眾 生 皆 有 如 來 智 慧 德 相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這 顆 寶 珠 就 是 比 喻 佛 性 ,
但 這 個 比 喻 裡 說 寶 珠 是 這 個 人 的 朋 友 給 他 的, 如 果 寶 珠 是 需 要 別 人 賦 予 的, 你 會 覺 得 這 不 是 意 味
著佛性是佛陀賦予的嗎?這個講法是說不通的,對嗎?但大家會不會有這個疑問?

019
上 信解篇 —成佛之道 —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21





為 什 麼 這 個 譬 喻 要 放 在〈 五 百 弟 子 授 記 品 第 八 〉 裡? 這 是 因 為 上 承 第 七 品 中, 佛 陀 指 出 我 們

020
這 些 得 聞 釋 迦 牟 尼 佛 佛 法 的 眾 生, 都 是 因 為 在 無 量 劫 之 前 的 大 通 智 勝 佛 時 代, 受 化 於 那 十 六 個 王
子, 並 得 十 六 王 子 的 引 導 而 發 起「 願 成 佛、 度 眾 生 」 的 菩 提 心。 而 且, 這「 衣 珠 喻 」 亦 下 啟〈 授
學 無 學 人 記 品 第 九 〉。 因 為 這 一 品 是 佛 陀 為 聲 聞 中 的 有 學 位 及 無 學 位 的 人 授 記, 並 在 為 阿 難 尊 者
授 記 的 同 時, 指 出 佛 陀 自 己 過 去 曾 經 跟 阿 難 在 空 王 佛 處 一 起 發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心, 後 來 阿 難
似 乎 忘 記 了, 於 是 佛 陀 就 告 訴 阿 難 曾 有 此 事, 不 過 佛 陀 比 較 用 功, 而 阿 難 卻 喜 歡 多 聞, 因 為 佛 陀
勤 精 進, 所 以 先 成 佛。 於 是 阿 難 便 記 得 自 己 宿 世 的 本 願, 他 也 有 成 佛 的 本 願, 原 來 他 跟 釋 迦 牟 尼
佛是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可是佛陀先成道,現在佛陀再提醒他,他便記起來了。
因 此,「 衣 珠 喻 」 在 這 裡 講 是 最 合 適 的, 這 個 比 喻 告 訴 我 們, 佛 性 不 是 佛 陀 賦 予 給 你 的, 而
是 你 自 己 本 有 成 佛 的 願 心, 只 是 因 為 隔 陰 之 迷, 時 間 久 了, 加 上 眾 生 的 無 明, 被 不 好 的 習 性 遮 蔽
了, 所 以 你 記 不 起 當 初 這 個 願 心。 其 實 聲 聞 人 早 已 經 發 了 菩 提 心, 有 些 人 還 記 得, 例 如 說 法 第 一
的 富 樓 那, 但 他 外 現 聲 聞 身, 內 祕 菩 薩 行, 他 說 法 時 其 實 已 經 留 下 了 伏 筆, 讓 眾 生 將 來 聽 佛 陀 說
一佛乘時,能夠更容易理解。
那我們呢?我們是真的忘記了!
我 來 問 大 家, 如 果 你 從 來 沒 有 發 過 菩 提 心, 今 天 你 會 否 有 這 個 緣 來 讀 誦 或 聽 聞《 法 華 經 》?
應 該 不 會 有 吧! 佛 滅 道 已 經 二 千 五 百 五 十 五 年, 今 天 佛 教 在 地 球 傳 播 很 廣 了, 很 多 人 不 多 不 少 都
聽 過 一 些 佛 法, 佛 陀 過 往 曾 經 跟 眾 生 結 過 的 緣 有 多 少? 如 果 你 從 來 沒 有 與 佛 陀 結 緣, 亦 沒 有 種 下
那 顆 菩 提 道 種, 你 會 聽 得 到 佛 陀 說 的 法 嗎? 你 會 知 道 自 己 有 成 佛 的 可 能 嗎? 不 會 吧。 你 一 定 已 曾
發 起 菩 提 道 心, 並 與 佛 陀 結 緣, 當 日 他 曾 引 導 你 發 菩 提 心, 現 在 又 再 將 當 日 的 情 景 再 做 一 次。 所
以 ,那 顆 寶 珠 根 本 一 直 在 你 的 衣 袋 裡 ,只 是 你 自 己 忘 記 了 而 已 。整 個「 衣 珠 喻 」講 的 就 是 這 個 意 思 ,
簡單說就是「舊調重彈」,佛陀不是第一次說一佛乘,他以前曾經說過了,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成佛之要訣 —菩提心之上的正確態度
另 外, 如 果 你 跟 一 群 佛 教 徒 吃 飯 聊 天, 你 總 會 聽 到 有 人 在 說 自 己 看 什 麼 佛 經, 然 後 拋 出 一 些
名 相, 但 那 些 名 相 所 講 的 行 持 或 戒 德 有 多 少 人 能 做 到? 百 分 之 九 十 九 的 人 都 是「 口 便 說 空, 行 在
有 中 」, 叫 人 不 要 執 著 的 人 通 常 自 己 最 執 著。《 妙 法 蓮 華 經 》 殊 勝 的 地 方 是, 這 部 經 告 訴 我 們,
我們有佛性,可以成佛,但那是建基於佛陀前面四十一年說法的基礎上說的,我們沒有這個基礎,
很多時候將這些美好的景象放在面前,很嚮往,可是我們沒下工夫。
因 此 ,成 就 無 上 佛 果 的 程 式 不 但 只 有 菩 提 心 ,而 且 還 需 要 正 確 的 態 度 來 修 行 。《 阿 含 經 》裡 說 ,
眾 生 迷 於 六 道 輪 迴 的 主 因 是 貪 愛 和 執 著, 我 們 怎 樣 對 治 貪 愛 心 和 執 著 心? 就 是 靠 觀 察「 一 切 法 無
我 」。 我 們 每 一 次 做《 金 剛 經 》 法 會, 我 都 會 為 大 家 開 示 經 中 的 內 容, 記 得 有 一 次 我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句 偈 語「 知 一 切 法 無 我, 得 成 於 忍 」, 這 是 每 個 佛 弟 子 都 很 受 用 的 一 句 偈 語。 因 為, 在 佛 教 的
教 義 之 中 說 明, 世 間 的 一 切 人、 事、 物 都 是 因 緣 和 合 而 起, 因 緣 不 調 和 而 散 滅 的, 當 中 並 沒 有 一
個 獨 立 的 主 體, 不 能 自 主, 是 無 常 的 ; 你 知 道 世 間 的 一 切 都 是 緣 生 緣 滅, 你 便 不 會 抱 有 一 種 錯 誤
的 期 望, 因 此 你 不 會 因 一 切 法 的 生 成 而 特 別 快 樂, 也 不 會 因 一 切 法 的 散 滅 而 不 開 心, 心 中 進 而 得
到不起任何心念的平靜。

021
上 信解篇 —成佛之道 —不可或缺的菩提心
21





最後也要一提的就是「如何鞏固這個正確態度」? 我們應該要明白: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

022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到 入 大 涅 槃, 又 過 了 二 千 五 百 年, 我 們 才 出 生, 我 們 覺 得 自 己 真 是 可 憐, 生 於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後, 彌 勒 佛 之 前, 然 後 生 起 慚 愧 心。 因 而, 有 一 首 偈 語 是 很 合 我 們 這 些 末 法 時 代 的 眾
生 :「 佛 在 世 時 我 沉 淪, 佛 滅 道 後 我 出 世 ; 懺 悔 此 身 多 業 障, 不 見 如 來 金 色 身。」 於 是 我 們 因 這
樣 的 感 慨 而 起 慚 愧 心, 然 後 精 進 修 道 ─ 這 個 是 釋 迦 佛 的 慈 悲, 也 是 他 的 策 略。 因 為 他 的 慈 悲 和
策略,你可以依循他教授的方法好好地老實修行,並在這一期生命裡解脫。
注釋
參 考 《 佛 光 大 辭 典 》 , 「 菩 提 心 」 一 條 , 頁 。
j

5200
對︽西藏生死書︾的回應
引言
《 西 藏 生 死 書 》是 我 大 學 二 年 級 時 看 的 一 本 書 ,距 今 已 有 十 年 的 時 間 ,但 是 印 象 依 然 很 深 刻 。
作 者 索 甲 仁 波 切 是 以 藏 傳 佛 教 的 角 度, 再 參 考《 西 藏 度 亡 經 》 而 為 我 呈 現 了 對 臨 終 及 對 死 亡 的 關
懷 ; 甚 至 有 人 會 評 價 說 ﹕ 這 是 對 人 生 關 懷 的 一 本 書 籍。 我 將 在 這 裡 以 第 三 者 眼 光, 看 此 書 對 我 們
這些漢傳佛弟子有何幫助。
本書簡介
在《 西 藏 生 死 書 》 中, 索 甲 仁 波 切 從 他 自 小 遇 到 死 亡 的 經 歷 開 始 講 起, 指 出 人 生 的 無 常, 教
導 人 們 要 認 真、 正 確 地 面 對 自 己、 面 對 死 亡。 他 所 指 出 的 不 但 是 有 關 死 亡 的 理 論 描 述, 還 有 實 際
的 方 法, 可 以 用 來 了 解 死 亡 的 真 相, 並 可 幫 助 自 己 和 別 人 在 寧 靜 中 死 得 安 詳 而 充 實。 就 是 人 們 要
了解死亡,這才可以了解真實 真 ( 如 、 實 相 、 涅 槃 。) 所 以 , 這 本 書 就 是 要 指 出 「 死 」 是 怎 樣 的 一
回 事 ; 亦 指 出 人 們 應 該 怎 樣 了 解 死 亡 、面 對 死 亡 ,乃 至 在 有 生 之 年 如 何 顯 現 佛 性 作 ( 者 所 指 的「 心
性 」 。)
下文將會是《西藏生死書》的摘要及我的回應。

023
上 信解篇 —對 ︽ 西 藏 生 死 書 ︾ 的 回 應
21





如何從「死」去觀照「無常」,並反省人生

024
作 者 先 以 他 自 己 小 時 候 遇 到 身 邊 有 人 過 世, 作 為 此 書 的 序 幕, 其 實 有 如 釋 迦 牟 尼 佛 在 覺 悟 之
後 立 即 說 四 聖 諦 法 的 用 意 一 樣 。因 為 在 四 聖 諦 法 之 中 的 第 一 諦 就 是「 苦 」,釋 迦 世 尊 要 我 們 知 道 、
感覺到苦,才會生起「厭離」世俗之心 即 ( 要 希 望 解 脫 輪 迴 之 心 ,) 才 有 精 進 修 行 的 動 力 。
作 者 這 樣 一 針 見 血 地 指 出 死 亡, 用 意 就 是 要 人 面 對 死 亡, 要 人 感 覺 到 世 事 無 常、 人 無 常、 一
切 都 不 值 得 留 戀 ; 即 是 要 人 們 明 白 : 存 在 的 事 物 都 將 毀 壞, 相 聚 的 人 總 要 離 散, 所 有 有 形 的 東 西
都將不屬於我們,存有的是我們的自性。 一 ( 切由因緣所產生的事、物都是不永恆、無實體的 這 )
就 是 要 人 從 不 可 抗 拒 的「 死 」 去 觀 照「 無 常 」, 如 果 人 們 明 白 到 一 切 事 物、 人 生 都 是 無 常 的 話,
人們就會懂得放下,不再執著,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索 甲 仁 波 切 又 指 出 人 是 會 對 死 亡 有 恐 懼 ,這 些 恐 懼 全 是 來 自 人 對 死 亡 及 死 後 的 世 界 一 無 所 知 ,
以 及 從 不 認 識「 我 們 到 底 是 誰 」? 作 者 要 人 們 面 對 死 亡 的 另 外 一 個 原 因 ,就 是 人 們 應 要 反 省 自 己 ,
明 白 到 他 們 一 生 營 營 役 役, 但 對 於 死 亡 這 結 果, 最 終 都 是 於 事 無 補 的。 要 是 我 們 看 這 本 書 之 時 有
了這樣的反省,便可以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從無常學習放下
索 甲 仁 波 切 要 讀 者「 觀 照 死 亡 」 及「 觀 照 無 常 」, 原 因 就 是 要 我 們 不 對 物 質、 名 望、 財 富 有
所 執 著, 反 之, 要 我 們 放 下, 不 對 世 間 的 一 切 有 貪 戀、 執 著 的 心 ; 若 能 如 此, 心 就 不 被 一 切 外 物
所支配,那麼便擁有心的自由,亦即是靈性上的自由,亦即是解脫了。
回到真我的方法
人 不 能 夠 主 宰 自 己 的 生 命, 是 因 為 人 不 停 的 造 業, 而 受 業 力 所 影 響、 支 配。 作 者 在 書 中 已 經
說明了,「大體來說,我們都遠離了真正的自我,在無歇止的活動之中浪費生命」。 意思就是要

j
我們真正的回到真我,不再受習氣的影響。
作者在書中亦提到了回到真我的方法 ─ 禪修;而禪修
亦 有 三 個 方 法 ﹕ 觀 呼 吸、 使 用 一 種 對 象、 念 咒。 因 為 我 們 平
時 都 是 受 到 外 界 的 影 響, 而 不 能 看 到 自 性, 故 我 們 要 通 過 坐
禪來喚醒自己的心。作者為我們提出了三個禪修的方法:
、 觀 呼 吸

這 就 是 佛 教 一 般 指 的「 數 息 觀 」, 就 是 將 全 部 精
神 放 在 自 己 的 呼 吸 之 上, 藉 此 來 讓 我 們 的 心 思 都
集中於一處。
、 使 用 一 種 對 象

這 個 方 法 就 是 把 心 放 在 一 個 對 象 之 上。 在 藏 傳 佛
教 的 傳 統 而 言, 這 個 對 象 一 般 會 是 佛、 菩 薩、 上
師 或 本 尊 等 ; 而 對 於 漢 傳 淨 土 的 修 行 者 來 說, 這

025
上 信解篇 —對 ︽ 西 藏 生 死 書 ︾ 的 回 應
21





個對象通常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如果是禪修者,則對象可能是本師釋

026
迦牟尼佛、話頭、公案等。
、 持 念 咒 語

第三個方法就是「念咒」或「持咒」,即是將心與自己持咒的音聲連結一起。在禪修之
中,將心安住於一個寧靜的對境,不受外界影響,這樣我們便可以得到無限的喜悅,亦
即是佛教所指的禪悅。在不斷地、重複地將心安住,久而久之我們便可回與自己的本體
相應,從而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真
( 我 。)
認識、相信輪迴對學習放下、觀照無常、面對死亡的幫助
索 甲 仁 波 切 在 書 中 指 出 ﹕ 在 一 九 八 二 年 的 一 項 蓋 洛 普 民 意 調 查 之 中, 有 四 份 之 一 的 美 國 人 相
信 輪 迴。 其 實, 有 很 多 人 都 會 信 有 輪 迴, 但 是, 並 不 是 每 個 人 都 會 知 道 輪 迴 之 可 怕。 如 果, 我 們
明 白 了 輪 迴 是 怎 樣 的 一 回 事, 我 們 就 會 很 容 易 對 世 界 生 起「 厭 離 」 之 心, 對 一 切 事 物 都 不 貪 戀、
執著;那麼,我們為死亡做準備 修 (行 時 ) ,我們就會更懇切、更用心。
臨終要注意的事項
作 者 在 書 中 教 我 們 如 何 面 對 死 亡, 他 要 臨 終 者 本 人, 還 有 他 的 家 人, 必 須 要 學 習 如 何 放 下
─放 下 執 著。 因 為 死 亡 前 的 最 後 念 頭 和 情 緒, 對 於 我 們 的 立 即 未 來, 會 產 生 極 強 影 響 力, 甚 至
直接影響我們下一生的去處 即 ( 往 哪 一 道 投 胎 。)死 亡 的 時 候 要 有 平 靜 的 心 境 ,心 中 應 該 充 滿 善 良 、
光明。
結語
總 的 來 說, 索 甲 仁 波 切 寫 此 書 的 目 的, 是 要 以 一 種 現 代 的 語 氣、 概 念, 去 帶 領 現 代 人 面 對 死
亡、 了 解 死 亡。 在 現 在 的 時 代, 幾 乎 每 一 個 人 不 是 上 學、 放 學, 就 是 上 班、 下 班, 生 活 根 本 就 如
行 屍 走 肉, 他 們 沒 有 認 真 地 面 對 人 生, 毫 不 明 白、 知 道 生 命 的 價 值 ; 當 然, 他 們 亦 不 知 道 活 著 的
目的是什麼。在佛教的概念之中,認為人身難得,人是六道之中最能夠修行、解脫的一道。 因 (為
天 人 只 顧 享 樂 ,而 三 惡 道 ─ 地 獄 、餓 鬼 、畜 生 ,則 辛 苦 或 愚 痴 得 難 以 修 行 。故 只 有 人 道 是 既 有 苦 ,
亦 有 智 慧 可 以 修 行 的 。) 所 以 , 讀 者 在 看 完 了 《 西 藏 生 死 書 》 之 後 , 應 該 會 毫 無 禁 忌 地 談 死 亡 、 為
死亡而做好準備 修 ( 行 ,) 因 為 作 者 要 我 們 知 道 如 何 才 能 夠 「 死 得 好 」 , 如 何 才 能 夠 在 來 生 不 落 三
惡 道, 甚 至 可 以 在 此 生 尋 求 解 脫 輪 迴。 當 然, 作 為 一 位 佛 教 的 修 行 人、 一 位 慈 悲 的 上 師, 他 所 希
望的並不是我們厭世,而是希望我們既不怕死,也不怕活;他要我們對這個世間生起「厭離生死」
之 心, 就 是 要 我 們 對 生、 對 死、 對 一 切 事 物 都 不 生 起 執 著 之 心, 盡 快 脫 離 輪 迴。 所 以,《 西 藏 生
死書》是一本輔導心靈、帶領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義的書籍。
注釋
索 甲 仁 波 切 , 《 西 藏 生 死 書 》 , 第 章
5, 張
( 老 師 文 化 出 版 , 一 九 九 六 年 。)
j

027
上 信解篇 —對 ︽ 西 藏 生 死 書 ︾ 的 回 應
21





放生
?!

028
引言
每 到 農 曆 八 月, 大 家 都 為 了 人 月 兩 圓 的 中 秋 佳 節 而 十 分 高 興。 但 是, 我 們 這 些 人 類 眾 生, 為
了一己私欲,竟常常置其他眾生的利益於不顧。我有這樣的感嘆,是因為在二 一二年九月三日,

0
看到《蘋果日報》大字標題地報導:
北角碼頭變捕魚者樂園 數百斤海產倒入海 呢頭放生嗰頭撈
北 角 碼 頭 近 年 變 為 放 生 勝 地, 不 少 佛 教 團 體 將 數 以 百 斤 的 海 產 傾 倒 入 海 中, 有 釣 魚 友 窺 準 契
機, 出 盡 法 寶 將 放 生 的 魚 據 為 己 有 …… 北 角 碼 頭 多 年 來 進 駐 了 六 至 七 戶 海 鮮 檔 出 售 海 產, 部
份 檔 主 數 年 前 引 入「 放 生 服 務 」, 每 逢 齋 戒 日 或 宗 教 節 慶, 碼 頭 便 擠 滿 善 信 即 場 挑 魚, 花 費
數百至數萬元不等,將數以百斤的海產倒入海中放生祈福……

j
而 且, 在 網 上 新 聞 之 中, 當 天 已 有 讀 者 留 言 回 應 說:「 其 實 去『 放 生 』 班 人 有 冇 諗 過 養殖

D
嘅動物比佢『放生』都會因為唔適應環境而食〔死〕,咁有善心不如食少幾餐啦!」
看了這篇報導之後,我在這個月之中,心中不停的思潮起伏,有很多問題充塞於腦海之中:
、 不 知 香 港 有 多 少 市 民 因 為 看 了 有 這 篇 報 導 而 對 佛 教 有 了 一 個 很 負 面 的 印 象 , 從 而 不 願 多

理解佛法?
、 為 什 麼 這 群 心 存 慈 悲 和 善 念 的 佛 弟 子 , 不 能 以 更 好 的 辦 法 去 利 益 、 救 濟 其 他 眾 生 ?
三二

、 怎 樣 才 算 「 真 正 」 、 「 有 效 」 的 放 生 ?
放生 殺生﹖
=
其 實, 不 當 地 放 生 不 但 會 使 眾 生 在 被 釋 放 後 不 久 再 受「 有 無 網 之 災 」, 而 且 在 我 們 的 現 實
\
生活中,因為不當的放生,更會加快可憐眾生們的死亡。例如,綠色力量於二 八年十一月至

0
0
二 九年 月到大嶼山東涌河考察,發現 隻大閘蟹、兩隻水魚(鱉)、閉殼龜、一對豬仔魚


十 0
0

及 多隻田雞的屍體,這些動物都是不屬於該處的。 不只是在香港,在台灣這樣的情況也十分嚴

k
重 ﹕ 近 年 常 常 有 人 在 南 投 放 生, 並 在 日 月 潭 就 發 現 放 生 的 玻 璃 魚。 這 種 魚 不 但 沒 有 經 濟 價 值, 而
且會吃掉日月潭中的魚卵,對日月潭生態造成嚴重的衝擊。 以上發生在香港和台灣的這兩個事態

l
明顯是「放生反而成為殺生」的例子。
放生的起緣及真義
佛 教 有 放 生 這 個 做 法 是 與《 金 光 明 經 》 中 的〈 流 水 長 者 子 品 〉 有 關 的。 有 一 位 德 高 望 重、 慈
悲 利 生 的 流 水 長 者, 他 帶 著 兩 個 兒 子 — 水 空、 水 藏, 行 至 一 個 樹 林, 發 現 天 空 突 然 出 現 了 很 多
雀 鳥 、虎 豹 等 ,一 直 往 同 一 個 地 方 奔 馳 ,三 人 決 定 前 往 看 個 究 竟 。結 果 發 現 了 一 個 即 將 乾 涸 的 水 池 ,
當 中 有 成 千 上 萬 的 魚 群 正 因 沒 有 水 而 奄 奄 一 息, 眼 看 水 池 乾 涸 而 且 魚 群 又 在 烈 日 曝 曬 下, 這 些 魚

029
上 信解篇 —放 生

?!
21





群 必 死 無 疑, 虎 狼 雀 鳥 正 聚 集 其 間, 準 備 飽 餐 一 頓。 長 者 心 生 悲 憫, 思 索 著 : 有 什 麼 辦 法 可 解 救

030
瀕 死 的 魚 群? 長 者 的 兒 子 為 了 搶 救 魚 命, 向 國 王 借 來 二 十 頭 大 象 取 水。 在 他 們 努 力 下, 終 於 使 水
池 的 水 位 逐 漸 上 升, 魚 群 得 以 脫 險。 而 且 長 者 亦 吩 咐 兒 子 回 家 收 集 食 物, 以 最 快 的 速 度 運 送 到 水
池。長者亦為魚群解說十二因緣之法及稱說寶勝如來名號。後來魚群得生忉利天。
從這個《金光明經》的故事可見,佛教主張的放生有以下幾個特點:
、 當 眾 生 有 危 難 時 , 我 們 應 立 即 施 以 援 手 , 方 便 救 濟 ; 絕 不 是 預 先 訂 購 動 物 來 放 生 。
二一

、 放 生 時 都 是 原 地 放 生 、 解 救 ; 而 絕 不 是 將 一 些 動 物 放 到 「 非 原 生 地 」 。 因 為 非 原 地 放 生
會有可能造成很嚴重的生態災難。
、 因 為 是 在 原 地 解 救 , 再 為 這 些 眾 生 說 法 、 結 善 緣 , 所 以 這 些 眾 生 都 是 在 一 種 「 感 恩 」 的

心情之下與佛法結下善緣;而不是因為我們購買動物再運送牠們去放生,令牠們一直在
籠 中 或 桶 中 深 感 惶 恐, 而 未 必 與 佛 法 結 下 善 緣。 如 果 在 現 代 要 進 行 放 生 有 這 麼 多 的 局
限,那麼我們要怎樣才可以一方面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另一方又可以利益更多的有情眾
生呢?
另類的放生
香 港 佛 教 聯 合 會 行 政 總 主 任 張 毅 平 表 示 ﹕「 近 年 他 們 亦 提 倡 另 類『 放 生 』, 例 如 植 樹 改 善 環
境、 多 食 素 減 食 肉 殺 生, 透 過 注 意 生 態 行 善 積 德,『 六 年 起 我 們 推 行 月 五 日 為 素 食 日, 希


0
望市民每年素食一天放生』。」

m
其實佛教聯合會有這樣的建議不但可以利益更多眾生,而且正好使我們好好反思一下:
、 如 果 我 們 都 不 食 肉 , 因 為 市 場 沒 有 需 求 , 所 以 便 無 人 會 花 時 間 人 力 去 捕 捉 動 物 。 既 然 沒

有了捕捉,我們還要「捕生放生」嗎?
、 單 次 的 放 生 活 動 因 受 金 錢 所 限 , 只 能 「 有 限 量 」 的 放 生 , 而 且 更 要 小 心 考 慮 環 境 因 素 。

故此食素不但是「放生」的一種體現,而且可以隨時隨地做得到。當然,如果可以持長
素的話,那就是屬於「無限量」的放生。
食素 「齋口唔齋心」?
=
有 不 少 學 生、 信 徒 都 會 向 我 提 及, 每 當 與 親 友 到 素 菜 館 用 膳 時, 看 到 素 鵝、 素 雞、 素 魚 生、
素 東 坡 肉 時, 就 會 揶 揄 他 們「 齋 口 唔 齋 心 」。 其 實, 新 一 代 素 食 者, 已 漸 漸 少 吃 仿 肉 素 食, 因 為
仿肉素食含人造色素、化學合成劑、反式脂肪,甚至高鹽、高糖,有違健康素食原則。
亦 有 弟 子 問 可 否 吃 動 物 餅、 魚 仔 餅、 超 人 麵 包、 龜 包 等? 其 實, 我 們 為 什 麼 要 執 著 食 物 的 形
態 呢?「 偽 肉 」 是 肉 嗎? 不 是 肉。 把 齋 菜 弄 得 像 肉, 只 是 為 了 安 撫 人 們 的 肉 食 心 理 而 已。 再 者,
吃素肉總比吃真肉理想,它含有的毒性與危害身體成份遠遠不及真肉可怕。
其 實, 我 們 在 初 學 佛 階 段, 如 果 未 能 做 到 佛 陀 的 大 慈 悲 行 為, 則 應 從 自 身 行 為 著 手, 以 不 殺
害眾生來培養一顆堅固的菩提願心。

031
上 信解篇 —放 生

?!
21





032
注釋
m l k j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03/18006812
http://www.greenpower.org.hk/html/chi/job_river_06.shtml
http://e-info.org.tw/node/9014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9625857&extra=page=1&filter=0&orderby=dateline&ascdesc=
DESC&page=1
朝聖聖地的形成 ─中國普陀山
朝 聖 聖 地 (pilgrim spot)
的 確 立 和 朝 聖 傳 統 的 發 展, 多 與 朝 聖 者 的 推 動 密 切 相 關, 而 神 靈 或
聖 者 顯 靈 則 是 其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環 節。 所 以, 下 面 我 將 會 以 中 國 南 海 普 陀 山 這 個 聖 山 的 確 立 及 朝 聖
傳統的發展為例,說明朝聖者與信仰對象的互動關係及其對朝聖聖地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依 照《 華 嚴 經 》 的 記 載, 敘 述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的 過 程 之 中, 第 二 十 八 位 參 訪 的 大 善 知 識,
便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 說 在 印 度 的 南 方 有 山 ,名 補 怛 洛 迦 ,那 裡 住 的 一 位 菩 薩 ,就 是 觀 自 在 觀 ( 世 音 。)
從 這 一 記 載 看 來,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道 場, 就 在 南 印 度。 但 是, 現 在 中 國 佛 教 徒 要 到 觀 音 菩 薩 的 聖 地
朝 拜 時, 並 不 會 尋 訪 印 度 南 方 的 補 怛 洛 迦 山, 而 是 會 到 中 國 浙 江 定 海 縣( 古 稱 南 海 ) 的 普 陀 山。
至 於, 為 什 麼 南 海 普 陀 山 會 成 為 觀 音 菩 薩 的 道 場, 乃 至 成 為 中 國 著 名 的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中 國 朝 聖
者 的 聖 地 ,這 與 觀 音 菩 薩 的 靈 蹟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這 個 聖 地 之 形 成 包 含 了 兩 個 有 關 觀 音 靈 異 的 特 色 :
一、 觀 音 菩 薩 化 身 為 人 並 濟 度 眾 生、 益 蔭 眾 生 ; 二、 有 人 得 到 觀 音 附 身 不 ( 論是真有其事抑或僅
是 當 事 人 自 稱 。)
不肯去觀音
先 以 第 一 個 特 色 論 證 南 海 普 陀 山 聖 地 的 形 成。 到 普 陀 山 朝 聖 的 善 信 都 會 傳 頌 這 樣 一 個 靈 異 故
事 在 五 代 的 後 梁 貞 明 二 年( 西 元 九 一 六 ), 距 今 一 千 零 九 十 七 年 之 時, 有 一 位 日 本 僧 人, 名

033

上 信解篇 —朝 聖 聖 地 的 形 成 —中 國 普 陀 山
21





叫 慧 鍔, 來 華 求 法, 請 到 一 尊 觀 音 像, 想 帶 返 日 本 供 奉, 誰 知 他 的 船 隻 經 過 舟 山 群 島 時, 卻 被 狂

034
風 惡 浪 阻 住 了 歸 程 ; 傳 說 當 時 的 海 面 伸 出 了 許 多 鐵 蓮 華, 船 不 能 前 航, 被 迫 將 聖 像 請 上 了 一 個 小
島, 築 了 一 所 茅 蓬 來 供 奉, 慧 鍔 取 名「 不 肯 去 觀 音 院 」, 即 是 現 在 普 陀 山 上 三 大 寺 之 一、 普 濟 寺
的 前 身。 觀 世 音 菩 薩 與 此 島 有 緣, 日 子 久 了, 朝 拜 的 人 日 漸 多 了 起 來, 終 於 更 名 為「 普 陀 山 」,
與 文 殊 菩 薩 的 五 台 山, 普 賢 菩 薩 的 峨 嵋 山, 地 藏 菩 薩 的 九 華 山, 並 美 齊 名, 成 為 中 國 佛 教 的 四 大
名山之一。
其 實 以 前 在 中 國 境 內 陝 西 之 南 五 台 山 、大 香 山 ,浙 江 天 竺 山 ,都 是 天 下 首 屈 一 指 的 觀 音 道 場 。
但 宋 代 以 後 就 好 像 只 有 普 陀 山 一 支 獨 秀, 成 為 中 國 宗 教 名 勝 及 佛 教 徒 朝 禮 觀 音 聖 跡 的 聖 地, 其 實
這 是 因 為 朝 聖 者 不 斷 在 此 得 到 心 靈 的 安 慰、 感 應 觀 音 的 濟 度, 而 大 力 宣 揚 普 陀 山 的 靈 異, 為 這 聖
地 吸 引 更 多 朝 聖 者 來 朝 禮, 使 浙 江 南 海 普 陀 山 在 芸 芸 觀 音 道 場 之 中 脫 穎 而 出, 成 為 朝 聖 者 最 嚮 往
的觀音聖地。可見聖地的形成之先決條件就是人們相信聖者於當地曾經顯現。
觀音菩薩顯靈的傳說
南 海 普 陀 山 聖 地 的 另 外 一 個 特 色 或 形 成 條 件, 是 因 為 觀 音 的 靈 異 及 觀 音 信 仰 中 的 一 種「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的 慈 悲 精 神。 在 普 陀 山 有 個 梵 音 洞, 有 很 多 朝 聖 者 都 到 洞 中 去 看
來 生 或 看 觀 音 菩 薩 顯 靈, 因 為《 法 華 經 》 上 說 :「 應 以 何 身 得 度 者, 即 現 何 身 而 為 說 法 」, 這 是
說 只 要 我 們 真 心 誠 意 的 祈 求 菩 薩, 菩 薩 定 能 有 感 則 通, 隨 願 所 成, 顯 現 色 身 聖 像 給 我 們 看 ; 所 以
凡 是 來 山 進 香 的 善 男 信 女 們, 都 以 一 睹 大 士 應 現 的 聖 像 為 快, 而 大 士 為 欲 堅 固 來 山 進 香 的 善 信 們
對 佛 教 增 加 信 念, 有 求 必 應。 但 據 說 過 去 山 誌 記 載, 觀 音 菩 薩 是 在 潮 音 洞 現 身 的, 不 知 在 什 麼 時
候 因 為 朝 聖 者 的 口 耳 相 傳 梵 音 洞 之 靈 驗, 朝 聖 者 便 改 往 梵 音 洞 朝 拜 了, 近 代 來 山 的 香 客 可 說 沒 有
一 個 不 往 梵 音 洞 希 望 看 菩 薩 現 身 。所 以 ,這 樣 便 看 到 朝 聖 者 與 菩 薩 聖 (者 的) 互 動 ,而 菩 薩 的 顯 現 ,
直 接 影 響 到 聖 地 的 發 展 及 興 盛。 正 因 為 是 朝 聖 者 的 影 響, 是 他 們 覺 到 梵 音 洞 比 潮 音 洞 靈 異, 所 以
聖 地 的 重 點 便 有 所 改 變 ; 又 因 為 朝 聖 者 屢 屢 宣 揚 中 國 南 海 普 陀 山 的 靈 異, 又 有 不 少 朝 聖 者 在 朝 聖
之 旅 中 得 到 一 些 宗 教 經 驗, 或 是 受 到 其 他 參 與 者 形 成 的 氣 氛 所 感 動, 而 發 起 了 無 比 的 信 心, 令 他
們也宣揚這聖地及一再前來朝拜。
這 些 聖 跡 經 由 朝 聖 者 互 相 傳 遞, 再 加 上 觀 音 信 仰 近 世 紀 在 一 般 民 眾 間 特 別 流 行, 這 些 都 是 對
普陀山聖地之形成、興盛的很大的助緣。而且,自唐代以來,《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中 觀 音「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苦 海 常 作 度 人 舟 」 的 思 想, 一 再 被 強 調、 宣 揚, 滋 養 了 中 國 佛 教 徒 及
一般民眾得到觀音拯救的希望,而使南海普陀山的朝聖之旅絡繹不絕。

035
上 信解篇 —朝 聖 聖 地 的 形 成 —中 國 普 陀 山
21





從漢傳佛教的本位探討密教的「即身成佛觀」

036
引言
《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的 第 十 四 卷 ,在 提 及 第 三 灌 及 第 四 灌 時 就 有 清 楚 描 述 到 有 關 成 佛 的 部 份 。
書 中 指 出,「 第 三 灌 頂 之 時 自 身 現 報 身 相, 此 後 不 離 佛 母 」, 而 到 了 第 四 灌 時,「 為 父 母

j
互抱持相。於彼定中心住了達諸法真實之俱生智……最後自身成就相好莊嚴報身」。 由此可見,

k
《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 指 出 在 第 三 灌 的 時 候, 行 者 便 能 示 現 報 身 之 相 狀。 而 到 了 第 四 灌 時, 行 者 則
具足圓滿莊嚴的報身。
另 外, 宗 喀 巴 又 在 闡 述 第 四 灌 時, 清 楚 指 出 :「 第 四 灌 頂 由 師 口 授 知 者, 如 說 彼 圓 滿 諸 義,
由離分別垢濁,不異無上正知,諸能仁眾無量光明曼陀羅體,如如意珠,以自性語而為授與」。

l
這裡指出在第四灌頂之時,因第一義諦 最 \ 高真理,非世俗語言能究盡,故行者得上師口授「自性
語」,而得「圓滿諸義」之勝義諦 最 \ 高真理,這時行者就等同於「無上正知」的佛陀,亦如「諸
能仁眾」 無量光明曼陀羅體 即
m ( 如 來 的 色 身 ,) 這 時 , 行 者 就 是 「 即 彼 慧 智 」 。 所 以 , 照 《 密

n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所 說 ,行 者 在 第 四 灌 之 後 ,就 深 入 如 來 甚 深 智 慧 ,並 與 諸 佛 之 法 身 清\ 淨 自 性 無 異 。
由 此 可 見 ,在 第 三 灌 頂 時 ,如 行 者 處 於 定 中 ,其 心 就 已 經 可 以 安 住「 了 達 諸 法 真 實 之 俱 生 智 」,
即 其 自 性 與 如 來 之 法 身 相 應。 而 到 了 第 四 灌 時, 行 者 在 與 本 尊 相 應 時 便 可 得 圓 滿 之 化 身 成 報 身,
三身如來。
「成佛」的一般定義
佛為梵語 buddha之 音 譯 , 意 譯 為 覺 者 , 具 有 自 覺 、 覺 他 、 覺 行 圓 滿 之 意 。 是 佛 教 修 行 之 最
高 果 位。 自 覺、 覺 他、 覺 行 圓 滿 三 者, 凡 夫 無 一 具 足, 聲 聞、 緣 覺 二 乘 僅 具 自 覺, 菩 薩 具 自 覺、
覺他。
o

再 者, 據《 佛 光 大 辭 典 》 之 解 釋, 佛 亦 會 有 其 所 特 有 之 殊 勝 德 性, 包 括 佛 身 具 有 三 十 二 相、
八十種好,並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
因為本文要討論有關「即身成佛」問題,故在此亦應為「佛身」下一個定義。
佛 是 具 足 法、 報、 應 化 三 身。 佛 的 三 身 即 :「 法 身 : 為 證 顯 實 相 真 如 之 理 體, 無 二 無 別, 常
住 湛 然, 稱 為 法 身。 報 身 : 酬 報 因 行 功 德 而 顯 現 相 好 莊 嚴 之 身。 應 化 身, 順 應 所 化 眾 生 之 機 性 而
顯現之身」。 p
另 外, 佛 的 報 身 及 應 化 身 具 足 三 十 二 大 人 相 及 八 十 種 好。 三 十 二 相 即 是 佛 的 報 身 及 應 化 身 所
具 足 之 三 十 二 種 殊 勝 容 貌 與 微 妙 形 相, 如 第 十 六 相 的「 細 薄 皮 相 」, 即「 皮 膚 細 薄、 潤 澤, 一 切
塵 垢 不 染。 係 以 清 淨 之 衣 具、 房 舍、 樓 閣 等 施 與 眾 生, 遠 離 惡 人, 親 近 智 者 所 感 得 之 相, 表 佛 之

037
上 信解篇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21





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第十九的「上身如獅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
q

038
坐 臥 威 容 端 嚴, 一 如 獅 子 王。 是 佛 於 無 量 世 界 中, 未 曾 兩 舌, 教 人 善 法、 行 仁 和, 遠 離 我 慢 而 感
得此相,表威容高貴、慈悲滿足之德」。 等。這三十二相是佛在未成佛之前行百善乃得之妙相,
r

稱 為「 百 福 莊 嚴 」。 而 八 十 種 好 即 是 佛 之 身 所 具 足 之 八 十 種 好 相, 三 十 二 相 是 顯 著 易 見 的, 而
s

八 十 種 好 則 是 微 細 隱 密 難 見 的 ,如「 手 足 之 指 圓 而 纖 長 、柔 軟 」 及「 指 爪 狹 長 ,薄 潤 光 潔 」 等 相 。
由 是 而 知 ,因 為 佛 身 的 定 義 、應 相 極 多 ,不 能 盡 述 ,故 在 此 以 佛 身 應 包 含「 三 身 」、 「 三 十 二 相 」、
「八十種好」等特徵為其定義。
顯教對「成佛」所下的定義
一般所指的成佛,就是修行成就之圓滿。而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 但是,因為
佛 教 的 不 同 宗 派 對 於 界 定 成 佛 有 一 些 微 細 的 異 見, 故 在 此 並 不 一 一 將 其 羅 列, 而 只 是 概 括 地 介 紹
顯教的成佛觀。
顯 教 的 一 般 行 者 都 會 認 為, 成 佛 就 是 要「 嚴 持 戒 律、 清 淨 宿 世 以 來 的 業 障, 累 積 六 度 萬 行、
圓滿福慧功德資糧,歷經漫長的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故稱為「隔世成佛」。
但 是, 顯 教 的 華 嚴 宗 依 勝 身、 見 聞、 一 時、 一 念、 無 念 等, 而 有 五 種 疾 得 成 佛 之 說。「 依 勝
身, 即 依 輪 王 之 子 或 兜 率 天 子 等 之 勝 身, 而 於 現 身 成 佛 ; 依 見 聞, 即 見 聞 妙 法, 諦 信 決 定, 證 得
佛 之 十 力 而 得 菩 提 ; 依 一 時, 即 如 善 財 童 子 於 善 知 識 處, 一 時 獲 得 普 賢 法 ; 依 一 念, 即 依 俗 諦 之
念, 於 一 念 中 契 證 普 賢 法 ; 依 無 念, 即 解 了 一 切 法 不 生 不 滅 而 見 真 佛。 又 有 約 位( 入 十 解 之 位 即
成 佛 )、 約 行( 不 依 位 之 順 序, 而 於 每 一 行 完 成 即 成 佛 )、 約 理( 由 理 而 言, 眾 生 本 來 即 佛 ) 等
三 種 成 佛 之 說, 及 見 聞 生( 見 聞 教 法 之 信 位 )、 解 行 生( 得 智 慧 而 修 行 之 階 位 )、 證 入 生( 得 最
高 佛 果 之 位 )等 三 生 成 佛 之 說 。」。顯 教 行 人 認 為 華 嚴 宗 這 個 說 法 ,只 是 在 理 論 上 可 以 說 通 的「 即
身成佛」。
另 外, 淨 土 宗 亦 有 往 生 成 佛 論。 因 為 在 淨 土 的 思 想 之 中, 因 阿 彌 陀 佛 之 願 力, 故 凡 是 得 生 阿
彌 陀 佛 極 樂 世 界 的 眾 生, 就 會 有 等 同 於 阿 彌 陀 佛 的 身 相, 而 且 亦 不 會 退 轉。 因 此, 因 為 得 生 極 樂
淨土可得阿彌陀佛無異之身相,故稱之為往生成佛。
當 然, 在 顯 教 之 中 亦 有 提 出 與「 即 身 成 佛 」 相 類 的 成 佛 論。 這 就 是 禪 宗 的「 即 心 即 佛 」 論 或
稱「 見 性 成 佛 」 論。 這 就 是 以 般 若 智 慧, 覺 知 自 性, 便 可 達 到 目 的 之 一 種 修 行 教 義。 即 當 下 衝 破
煩 惱 生 死 之 疑 團 迷 雲, 獨 露 一 己 本 來 面 目, 悟 得 覺 體 圓 明 之 本 源。 禪 宗 將 佛 性 與 智 慧 均 視 為 人 心
所固有,因而不以讀經、坐禪、禮佛、戒律等修習形式為重,而提倡修心為成佛之行。
以 上, 已 略 述 顯 教 的 成 佛 論, 當 中 亦 與 密 教「 即 身 成 佛 」 的 思 想 有 相 類 似 的 地 方, 其 中 與 禪
宗的「即心即佛」論最相似。以下,我將會對兩者的成佛論作一簡單比較。
密教「即身成佛」之義 ─即身成佛的三個種類
密 教 十 分 強 調「 即 身 成 佛 」。 密 教 認 為 以 現 世 父 母 所 生 雖 為 煩 惱、 垢 穢 之 身, 亦 可 以「 即 身
成佛」,無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039
上 信解篇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21





040
《佛光大辭典》指出因為密教認為構成宇宙
之 物 、心 要 素 之 六 大( 地 、水 、火 、風 、空 、識 ),
為 法 界 之 體 性。 佛、 眾 生 以 及 其 所 住 之 環 境 悉 由
六 大 所 造, 互 不 障 礙 而 能 融 和 相 入, 均 具 足 四 種
曼 荼 羅 之 相。 密 教 認 為 佛 有 身、 語、 意 三 密, 如
果 眾 生 能 以 手 結 印, 口 誦 真 言, 心 住 三 摩 地, 即
可 與 大 日 如 來 相 應。 這 時, 佛 與 眾 生 則 完 全 成 為
一 體, 故 在 眾 生 肉 身 上, 即 可 證 眾 生 本 來 具 有 之
佛 之 法 身 而 成 佛, 這 是 密 教 的「 即 身 成 佛 」, 所
指的應該是與「法身」相應。
日 本 真 言 宗 對 於 以 上 的「 即 身 成 佛 」 論 有 具
體 的 闡 述, 當 中 大 可 以 分 為 三 類 :「 、 理 具 成


佛 ,由 理 而 言 ,一 切 眾 生 均 由 五 大( 地 水 火 風 空 )
構 成, 屬 胎 藏 界 ; 心 為 識 大, 屬 金 剛 界, 身 心 與
大 日 如 來 無 別 ,本 來 即 具 足 法 身 。 、加 持 成 佛 ,


由 三 密 加 持, 而 在 自 身 顯 出 本 來 具 有 之 佛。 此 指
修 行 之 過 程。 、 顯 得 成 佛, 完 成 修 行 時, 可 得


圓 滿 菩 提, 顯 現 佛 性 圓 滿, 達 於 最 高 修 行 目 的。
此 係 指 果 位。」 本 文 對 此 三 類 的「 即 身 成 佛 」
論加以解釋如下。
、 理 具 成 佛

顧名思義,這是「理」之具足而成。因為上文已經指出,眾生的身為五大所成,證入胎
藏界之理體;心為識大,證入金剛界之智體。當理智圓融,除去地、水、火、風、色、
受、想、行、識等污染之後,清淨的自性就會顯現。亦因為眾生本來具有清淨的佛性,
與如來的佛性無異,如行者在當下體悟自性本來清淨,並與諸佛無異之時,這就是「理
具成佛」,這可以說是行者與清淨的自性、本體相應。
、 加 持 成 佛

這就是指眾生在修行之時,以手結手印、口誦真言、心作觀想,而與本尊(或如來)之
三密相應而得其加持,而行者當下因與本尊相應而與本尊同體、能成辦一切佛事,故可
依加持之因緣而成佛。
、 顯 得 成 佛

當行者修行三密而與本尊(或如來)之三密相應,並具有圓滿的成就時,就會顯現出法
性(自性)之千萬功德,是為「顯得成佛」。
密教的「即身成佛」與禪宗的「即心即佛」之比較
、 密教的「理具成佛」與禪宗的「見性成佛」

禪宗指出佛經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它們之沒有差別是在於「心」,
這個「心」即是心性、自性、佛性、真如、本體等,這種心(心性)是人人都本來具有

041
上 信解篇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21





的 ,而 且 ,是「 在 聖 不 增 ,在 凡 不 減 」 ,故 佛 教 說「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人 人 都 可 成 佛 」。

042
又 如 五 祖 說 ﹕「 菩 提 自 性 本 來 清 淨 ,但 用 此 心 直 了 成 佛 」。故 眾 生 本 有 如 來 清 淨 的 自 性 ,
只是在迷之時,這個自性沒有顯露出來,而在悟之時就清清楚楚地體現清淨之自性。如
果從密教的角度去看,禪宗的「見性成佛」就是行者與大日如來相應,亦是與清淨的法
身相應。但是,只要行者一出定,行者(不論是學禪或是學密的修行人)與清淨的自性
便會分離、不互融,而要到行者再入定境,才能再與清淨的本體(自性)相融。故我們
可以把禪宗的「見性成佛」、「即心成佛」與密教的「理具成佛」看作同一類。就是行
者與佛的法身之相應,甚至可以說是行者(在定境之中或與本尊相應之時)證得佛之法
身。
、 密教的「加持成佛」與禪宗的「念佛入定」

密教的「加持成佛」是行者當下因與本尊相應而與本尊同體、能成辦一切佛事,故可依
加持之因緣而成佛。那麼,當行者暫不與本尊相應,他便不能成辦一切佛事,亦有異於
本尊。而禪宗的修行人如以念佛、觀佛的方法入定,這時他們亦可以與所念、所觀的如
來相應、相融。但是,當出定以後,相應及相融的境界並不復再。所以,密教的「加持
成佛」與禪宗的修行境界有相似之處,因為禪宗行者出定便不能再與佛之法身相應,而
密教行者不手結手印、口誦真言、心作觀想就不能與如來相應。故兩者同為暫時性的成
佛,是有限制的。
、 密 教 的 「 顯 得 成 佛 」 與 顯 教 的 「 隔 世 成 佛 」

最後,密教的「顯得成佛」,即是行者的三業與如來之三密相應,在此時才可以算作成
佛 。而 一 般 顯 教 行 人 認 為 之「 隔 世 成 佛 」乃 指 ─ 「 要 嚴 持 戒 律 、清 淨 宿 世 以 來 的 業 障 ,
累 積 六 度 萬 行 、圓 滿 福 慧 功 德 資 糧 ,歷 經 漫 長 的 三 大 阿 僧 祇 劫 」 才 能 證 得 的 圓 滿 佛 果 。
故此,密教的「顯得成佛」可謂短期的成佛,而顯教的「隔世成佛」則是最圓滿而恆久
的成佛。
評論密教的「即身成佛」論
以 上 討 論 了 密 教 「 即 身 成 佛 」 的 三 種 論 說 , 但 都 是 單 以 「 成 佛 」( 修 行 的 境 界 ) 作 為 立 論 點 ,
如果以「身」作為討論的開端,則似乎只有第三種「顯得成佛」才能真正稱為「即身成佛」。
前 面 已 經 指 出,「 成 佛 」 是 指 成 為「 自 覺、 覺 他、 覺 行 圓 滿 的 覺 者 」, 而 成 為 這 樣 的 覺 者 之
同時,其身亦會具足「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特徵。
但 是 ,要 成 為 具 足 這 條 件 的 如 來 ,並 不 可 能 成 就 於 現 身 ─ 非以凡夫之有漏色身所能證成的。
如 三 十 二 相 是 佛 在 未 成 佛 之 前, 行 百 善 乃 得 之 妙 相 ; 又 如 要 有 三 十 二 相 中 的 第 十 九 相 ─「上身
如 獅 子 相 」, 需 要「 於 無 量 世 界 中, 未 曾 兩 舌, 教 人 善 法、 行 和, 遠 離 我 慢 而 感 得 此 相, 表 威 容
高 貴 、慈 悲 滿 足 之 德 」。 那 麼 ,凡 夫 在 人 生 百 年 之 中 ,如 何 可 以 速 證 三 十 二 相 ? 更 遑 論 要 證 得 具
足 法、 報、 化 三 身 與 三 十 二 相、 八 十 種 好 的 如 來。 故 在 要 證 得 圓 滿 佛 身, 並 恆 久 擁 有 這 些 圓 滿 之
佛相為前提之下,密教「即身成就佛果」的言論恐怕就不成立了。
但 是, 如 果 單 從 與 清 淨 之 自 性, 或 與 本 尊 之 三 密 相 應 的 角 度 出 發, 密 教 的「 即 身 成 佛 」 論 亦
算 是 成 立 的, 因 行 者 在 與 本 尊 相 應 時, 的 確 是 具 足 這 些 身 相 ; 但 是, 一 但 停 止 相 應, 則 會 失 去 這
些 身 相。 故 此,「 即 身 成 佛 」 說 在 某 程 度 下 雖 然 仍 可 成 立, 但 比 一 般 的「 隔 世 成 佛 」 理 論 而 言,

043
上 信解篇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21





則不夠圓滿了。

044
結語
首 先, 由 上 文 可 見, 禪 宗 的「 見 性 成 佛 」 與 密 教 的「 即 身 成 佛 」 十 分 相 似。 其 次, 如 果 我 們
將 成 佛 的 定 義, 設 定 為 一 個「 成 就 具 足 三 身、 永 不 退 轉, 並 具 萬 德 的 自 覺、 覺 他、 覺 行 圓 滿 的 三
身 如 來 」 的 話, 那 麼, 密 宗 三 種「 即 身 成 佛 」 之 中 只 有「 顯 得 成 佛 」 才 算 成 佛, 而 且, 在 一 生 之
中 是 難 以 修 到 圓 滿 的。 再 者, 莫 說 是 以 成 佛 論 來 比 較 各 宗 之 教 理 和 修 行 方 法, 就 算 是 集 中 討 論 有
關 「即身成佛」的問題,都必須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才可以進行,因為在不同的定義之下,
都會出現不同的討論結果。
注釋
宗 喀 巴 著 : 《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 台
( 北 ﹕ 大 千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九 年 ,) 頁 。
p o nm l k j

319
同 上 書 , 頁 。
319
同 上 書 , 頁 。
316
「 能 仁 」 即 「 佛 」 。
同 上 。
參 考 《 佛 光 大 辭 典 》 「 佛 」 一 條 。
同 上 。
同 上 。
s r q

參 考 《 佛 光 大 辭 典 》 「 三 十 二 相 」 一 條 。
同 上 。

考《佛光大辭典》「八十種好」一條。

上。

開濟著﹕《瑜伽、神修、禪觀》 台
(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七 年 ,) 頁 。
229
參考《佛光大辭典》「即身成佛」一條。


考 《 三 時 繫 念 佛 事 》 , 《 卍 續 藏 》 第 128
冊,頁 上。
56

開濟著﹕《瑜伽、神修、禪觀》(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頁 。
229

考《佛光大辭典》「三十二相」一條。

045
上 信解篇 —從 漢 傳 佛 教 的 本 位 探 討 密 教 的 ﹁ 即 身 成 佛 觀 ﹂
21





隨喜 執著

046
在 佛 門 之 中, 大 眾 都 為 著「 離 苦 得 樂 」 這 個 目 標 而 奮 鬥 ; 然 而, 有 不 少 善 信 手 頭 上 解 脫 的
善法資糧固然「嚴重短缺」,甚或要得到現世安樂的善果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氣。當中究竟出了什
麼問題﹖這十分值得我們深思﹗大抵而言,他們可能是因為缺乏正知正見或修習不得其法,以致
在 邁 向「 離 苦 得 樂 」的 目 標 時 ,往 往「 事 倍 功 半 」﹗ 我 所 指 的 是 ,不 少 人 對 於「 隨 喜 功 德 」與「 執
著」混為一談,沒有全面的理解,儘管造了善業,卻積累不到應有的功德、法財。
「功德」的定義
在 佛 教 教 義 之 中, 早 為「 功 德 」 立 下 了 明 確 的 定 義 ﹕ 有「 功 能 福 德 」 的 意 思, 亦 即 行 善 之
後將會獲得的福樂果報。《大乘義章》卷九更清楚指出:「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
功 ,故 名 為 功 ; 此 功 是 其 善 行 家 德 ,名 為 功 德 。」 那 麼 ,功 德 的 核 心 意 義 就 是 眾 生 作 善 業 的 產 物 ,
能給予眾生未來「善果」。因此,無論是得到現生的幸福,或是來生得生善道,或是往生淨土,
都是要靠我們現在所積習的善法所產生的功德來實現福報,以至協助圓滿我們這些願心。
怎樣才能得大功德?
《那先比丘經》中對怎樣作善、惡業而得怎樣的果報有一番說明:
「 王 復 問 那 先。 人 家 作 善 得 福 大 耶。 作 惡 得 殃 大 耶。 那 先 言 人 作 善 得 福 大。 作 惡 得 殃 小。
人家作惡日自悔過。是故其過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歡喜。是故得福大。」

j
由 此 可 見, 即 使 作 了 惡 業, 因 為「 心 識 」 的 力 量 由「 惡 」 轉 往「 悔 過 」, 立 時 使「 惡 」 的
強度減輕,因此這個惡業及惡念所帶來的影響亦隨之減輕。同樣地,當我們造了善業之後,能夠
「日夜自念」這些善法,心中繼續產生歡喜,則這個善業及善念所帶來的影響亦隨之不斷增強,
故此所得的功德亦很大。
就 如《 地 藏 菩 薩 本 願 經 》 所 言 ﹕「 是 大 國 王 等, 欲 布 施 時, 若 能 具 大 慈 悲, 下 心 含 笑, 親
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對於一
個國王之言,物質布施是十分容易的事,可謂「九牛一毛」,但是他「具大慈心,下心含笑」,
使 這 個 布 施 的 善 業 背 後, 有 著 很 強 的 心 識 運 動, 故 此 他 的 功 德 便 有 如「 布 施 百 恆 河 沙 佛 功 德 之
利」。
「隨喜功德」
我 們 又 怎 樣 可 以「 日 夜 自 念 」 所 造 的 善 法, 令 自 己 心 中 繼 續 產 生 歡 喜 呢? 這 就 是 說, 我 們
作了善業之後,亦應「隨喜」自己所作善業。
通 常 我 們 只 知 道「 隨 喜 」 他 人 行 善, 而 自 己 作 了 善 業 之 後, 卻 不 念 這 善, 因 為「 誤 以 為 」

047
上 信解篇 —隨 喜 執著
21





這歡喜心是「著相」,故此強抑心中的歡喜,還勸自己不要再生歡喜心,這實在浪費了很多讓我

048
們成就善業的善因緣!其實,「隨喜功德」這概念對於修隨喜的人而言,不但包含被動的「隨他
意喜」,亦會包括主動的「隨自意喜」。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別人造了善業,我們隨順稱讚他
人的功德,肯定別人的成就,並心生歡喜的「隨喜」;但是「隨自意喜」在佛教界就沒有前者那
麼流行了!這「隨自意喜」,即是自己發心,主動、積極地修善,令眾生歡喜。
其 實, 無 論 是 主 動 的「 隨 自 意 喜 」, 或 是 被 動 的「 隨 他 意 喜 」, 其 目 的 都 是 要 長 養 我 們 自
己及其他眾生的善根和福德。因此,我們作善業之後,如果不再想起,或勸自己不要「隨喜」這
善業,那麼這善法的心識便在作了善業不久後就停了運動,使這個善念不能繼續加強,故這樣做
功德一般都是「事倍功半」﹗反之,如果我在造善業之後,會感恩身邊的善因緣,讓我們成就善
法,而且亦因為自己能作善業而心生慶幸,長此以往,我們作善的願心愈來愈強,善根便因而愈
種愈深,這才可以做到長養我們的善根和福德。
「隨喜」與「執著」之不同
以 上 所 說 的「 隨 喜 」 會 是 一 種「 執 著 」 嗎? 相 信 這 是 很 多 信 佛 一 段 時 間 的 人 都 有 的 疑 惑。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理解「隨喜」與「執著」的分別。以上所說的「隨喜」,是指我們
隨順因緣而作善業之後,再隨順已作善的這個因緣而心生歡喜。當這些因緣都一一消失之後,我
們 心 中 沒 有 堅 執 不 捨 的 心 ,這 有 別 於 佛 教 所 言 的「 執 著 」! 反 之 ,如 果 眾 生 在 失 去 作 善 業 的 因 緣 ,
或作善業之後歡喜的程度有所減退,而心中生起一種堅執不捨的心,這才是所謂的「執著」。
注釋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中。
j

32 702

049
上 信解篇 —隨 喜 執著
21





對治習氣

050
近 日 有 弟 子 來 信 提 及 學 佛 之 後, 當 遇 到 解 決 不 了 的 事 情
時, 就 會 想 起 佛 法 及 師 父 的 開 示, 因 此 發 心 要 去 面 對 及 處 理
難 題, 而 不 想 好 像 未 學 佛 前 那 樣 用 習 氣 去 回 應 所 有 事 情。 她
的來信主要是問及「如何對治習氣」?
什麼是「習氣」?
其 實 ,「 習 氣 」又 會 被 稱 作「 煩 惱 習 」、「 餘 習 」、「 殘
氣 」。 是 由 於 我 們 的 思 想 及 行 為( 尤 其 是 煩 惱 ) 經 常 生 起,
由 熏 習 故 而 成 為 習 慣 、氣 分 、習 性 、餘 習 、殘 氣 等 ,稱 為「 習
氣 」。 在 經 中, 佛 陀 就 以 收 藏 香 的 盒 子 作 比 喻, 指 出 即 使 把
香 盒 內 的 香 取 出, 香 盒 中 的 香 氣 都 會 存 在 一 段 時 間。 這 就 恰
恰 比 喻 了 雖 滅 除 煩 惱 之 正 體, 尚 存 習 慣 氣 分。 有 些 已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的 聖 人, 雖 已 斷 除 煩 惱, 但 仍 有 習 氣, 就 好 像 火 燒 過
的 木, 灰 炭 猶 在, 這 是 火 力 弱 的 緣 故, 不 能 令 木 灰 飛 煙 滅。
只有如佛那般,有一切智火能燒諸煩惱,無復殘習。

j
阿羅漢也有習氣?
經 中 曾 有 不 少 有 關 阿 羅 漢 雖 已 出 離 輪 迴, 沒 有 煩 惱, 但 仍 有 習 氣 存 在, 就 像 上 述 的「 灰 炭 猶
在 」 一 樣。 當 中 的 例 子 有 如 難 陀 淫 欲 習 故, 雖 然 得 阿 羅 漢 道, 但 於 男 眾 與 女 眾 同 一 場 合 分 席 而 坐
的 情 況 之 下, 他 雖 然 沒 有 淫 欲 的 染 污 心, 但 仍 是 先 視 女 眾, 先 與 女 眾 說 法。 又 如 憍 梵 缽 提 因 為 累
世為牛,故有牛業習,在飲食後常吐食 ,而被稱為「牛 比丘」。
另 外, 有 一 位 阿 羅 漢 名 為 畢 陵 伽 婆 蹉, 常 罵 恆 河 神 為 小 婢。 他 的 故 事 是 十 分 有 趣 的 ﹕ 畢 陵 伽
婆 蹉 因 為 患 眼 疾 很 久 也 沒 有 好 起 來, 而 且 行 動 不 便, 因 此 每 次 托 缽 需 渡 恆 河 時, 常 會 對 恆 河 神 大
喊 :「 小 婢, 住! 莫 流!」 河 神 就 會 趕 緊 將 河 水 分 流, 讓 他 過 河。 時 間 久 了, 河 神 的 心 中 甚 不 是
味 兒, 覺 得 畢 陵 伽 婆 蹉 不 尊 重 她, 便 決 定 向 佛 陀 投 訴, 指 畢 陵 伽 婆 蹉 實 在 太 傲 慢、 無 理。 佛 陀 聽
完, 便 立 即 著 畢 陵 伽 婆 蹉 向 恆 河 神 懺 悔。 畢 陵 伽 婆 蹉 隨 即 合 掌 向 河 神 說:「 小 婢, 我 向 你 懺 悔,
請 不 要 生 氣!」 頓 時 惹 得 哄 堂 大 笑, 河 神 的 臉 瞬 間 漲 紅, 正 待 發 作, 佛 陀 即 告 訴 河 神 :「 你 有 看
到 畢 陵 伽 婆 蹉 向 你 合 掌 懺 悔 嗎? 他 是 真 心 誠 意 地 希 望 你 能 原 諒, 可 是 卻 仍 喚 你『 小 婢 』。 其 實 這
是 他 的 習 氣, 他 並 沒 有 輕 視 你 的 動 機。 因 為 畢 陵 伽 婆 蹉 五 百 世 以 來 都 是 生 於 婆 羅 門 種 姓 的 家 庭,
因 為 富 貴 而 性 情 憍 慢 ,常 不 把 他 人 放 在 眼 中 。現 在 雖 然 藉 由 修 行 化 除 了 煩 惱 ,但 習 氣 仍 一 時 難 盡 ,
所以才橫生這種種的誤會!」

k
如何對治習氣?
從 上 面 畢 陵 伽 婆 蹉 尊 者 常 罵 恆 河 神 為 小 婢 的 故 事 ,可 見 習 氣 之 難 以 對 治 及 影 響 之 久 遠 。其 實 ,

051
上 信解篇 —對 治 習 氣
21





要 對 付 習 氣 ,首 要 的 當 然 是「 決 心 」。對 我 們 而 言 ,這 個「 決 心 」即 是 懇 切 希 望「 脫 離 輪 迴 」的「 出

052
離心」。而修行人之所以害怕習氣,就是怕它會影響我們,驅使我們不斷生起貪、瞋、痴的煩惱,
而不停造業(輪迴的因),而受果報(輪迴)。
第 二, 就 是 長 養 慈 悲 心, 淨 土 宗 第 十 三 祖 印 光 大 師 曾 開 示「 慈 悲 心 」 就 是 對 付「 習 氣 」 的 良
方。 其 實, 如 果 我 們 習 慣 生 起「 慈 悲 心 」, 就 會 常 常 有「 能 捨、 願 捨 」 的 心, 那 麼,「 貪 心 」 自
然 就 不 會 生 起 ; 如 果 我 們 習 慣 生 起「 慈 悲 心 」, 我 們 便 會 有「 要 令 眾 生 歡 喜、 寬 恕 」 的 心, 要 愛
護 眾 生 來 不 及 ,哪 會 要 捨 得 惱 害 眾 生 呢 ? 所 以 當 我 們 常 常 懷 著「 慈 悲 心 」,便 不 會 讓「 瞋 心 」生 起 ;
最 後 ,如 果 我 們 習 慣 生 起「 慈 悲 心 」,而 不 讓「 貪 、瞋 」影 響 我 們 ,我 們 便 會 變 得 平 靜 ,那 麼「 愚
痴」的心也就漸漸消除。
注釋
《 佛 光 大 辭 典 》 「 習 氣 」 一 條 , 頁 4771 。
k j

典 故 摘 自 : 《 大 智 度 論 . 卷 二 》 , 白 話 翻 譯 參 考 : 。
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367.htm
真正的「厭離心」!
現 代 的 佛 弟 子 在 學 佛 不 久 之 後, 都 紛 紛 發 起「 厭 離 心 」 ; 大 家 常 常 說 希 望 可 以 超 脫 輪 迴, 因
此厭離娑婆。然而,我們的厭離心是真的厭離娑婆的一切「有為法」 ,還是只是厭離在娑婆裡不

j
如意的東西?如果是後者的話,我們只是厭離自己不喜歡的、不想要的人、事、物;而對喜歡的,
依 然 堅 執 不 捨。 如 意 的, 我 們 會 歡 喜, 對 於 不 如 意 的, 我 們 便 對 如 意 的 狀 態 更 戀 戀 不 捨 ─ 這種
心態絕對不是「厭離心」,反而是由「我愛」而生起堅執不捨的心,即是「我執心」。
由我執心主導的修行,在很多時候,只是徒具學佛、修行的外觀而其實繼續與我執相應,並
一直不停地起煩惱、造業和受輪迴之苦。因此,這裡將會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的厭離心」?怎
樣才可以循這發心而得到解脫?
學佛的初心
常常遇到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的人才會生厭離心,所以很多人信佛是先從一個「苦」
字開始;可是苦過了以後就會忘記,忘記了以後便把學佛當成一門興趣、嗜好、甚至消遣娛樂。
我曾經與講堂的策劃組討論過佛學班可不可以歇一下,可是我們發覺佛學班不可以停,因為
不少人在學佛、入門的時候,他們的因緣都是與一個「苦」字有關。一旦苦退減後,眾生不再因

053
上 信解篇 —真 正 的 ﹁ 厭 離 心 ﹂ !
21





為苦而覺得迷惘時,他們便不必儘管抱著佛菩薩的腳過難關,亦開始想認識多一點佛法,而佛學

054
班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現象。可是如果眾生不斷參加佛學班只是出於對上學的
興趣,或者視為社交活動,甚至就當看一場電影的話,那就出問題了;又或者眾生因為沒有別的
事好幹,或覺得苦悶而參加法會,那同樣是有問題了。
因 此, 我 們 要 常 常 反 思, 我 們 學 佛 的 心 有 多 強, 我 們 要 出 輪 迴 的 心 到 底 有 多 堅 決, 我 們 的
出離心只是厭離在娑婆世界裡不如意的事情,還是厭棄因為緣生而短暫的一切法?如果是後者的
話,那就恭喜你了,你的厭離心是正確的。
、 只 能 生 人 、 天 的 心

如果有人的發心錯誤,只有一顆純粹與我執相應的心,一味只厭離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喜歡的卻想要多一點,這不是真正的厭離心。但他也做很多善事、培養善因緣,累積善
法資糧。因為他不是真正的厭離,他還想留在這娑婆裡,所以結果他未來生可能是生天
界或人趣享福報。
、 聲 聞 、 緣 覺 心

假如我們說厭離一切緣起緣滅、無常、苦、空、無我的東西,明白緣起而生的一切法是
不自在、不圓滿的,因而厭離世間一切並積善法資糧,這種還是小乘心,純粹是為自己
求解脫,而累積善法資糧只是為了求解脫而買保險。
但這種厭離心有時候會後勁不繼,如果只是因為無常而厭離娑婆的話,這種發心是純粹
的聲聞、緣覺心,還是不可以得生極樂。如果你單單因為厭離娑婆的無常、苦、空,這
種出離心就是聲聞、緣覺心。我看到你們在思考了,你發覺又不完全是這樣,這樣的心
有可能是菩提心。我曾經提過,菩提心跟厭離世間的心可以沒有衝突,你發菩提心,願
成佛度眾生,第一步是厭離娑婆,這樣沒問題,但只有厭離心的話,那就只是聲聞緣覺
的解脫心。
、 粗 淺 的 菩 提 心

我們得聞佛法之後,也生起「願成佛、度眾生」的願心。但是,這樣的菩提心還是很粗
淺,還未到願意捨頭目髓腦、家宅財寶來救眾生的程度。那只是我們在安穩中還帶那麼
一 點 點 苦 的 時 候 才 會 生 起 的 菩 提 心。 當 你 境 遇 很 好 的 時 候, 還 會 堅 定 地 維 持 這 種 心 願
嗎?當你很富貴,你願不願意捨棄家宅財寶,而以大家皆共成佛道作為你唯一的希望?
因此,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說了一個「衣珠喻」﹕一個人喝醉了,在朋友家睡,朋友趕
著出門,於是把寶珠放在他的衣服裡,他卻不知道。佛陀說大家的菩提心就好像在酒醉之下,迷
糊之中所發的。在這一期生命中你能接觸佛法,那還好。你確實是發了菩提心,遠在大通智勝佛
時已經發了,那是多久以前的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
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輾轉盡地種墨。」原來我們在久
遠得不能計算以前已經發了菩提心。但我們的菩提心很粗淺,只是隨便說希望與一切眾生皆共成
佛道,我們希望成佛道以後能度化十方一切有情,我們當時有這個願。佛陀說我們的菩提心是喝
醉後而發的,但酒醉三分醒,而且喝醉的時候你總是覺得自己很懇切,酒醒了以後你又忘得一乾
二淨,於是累世以來,我們斷斷續續的發菩提心。跟十六王子聽法的,很多已經成了大阿羅漢,
譬如富樓那、三迦葉、迦留陀夷也被授記了,那麼,我們呢?

055
上 信解篇 —真 正 的 ﹁ 厭 離 心 ﹂ !
21





真正的菩提心

056
第一種生人、天的心,我們不要。第二種,聲聞緣覺的小乘心,這是你的選擇,這裡沒有價
值判斷,不是說這種心有問題,出離輪迴之後你仍然可以「迴小向大」,佛陀在他方國土回來再
遇到你,仍然會令你發菩提心。如果你是純粹求解脫,這種心沒有問題,這還是可取的,至少比
我們好。我們像是偽君子,在大眾面前說發菩提心,但這種心是不懇切的,故我將這樣的心定義
為「 粗 淺 的 菩 提 心 」。至 於「 真 正 的 菩 提 心 」,是 我 們 願 意 懇 切 地 追 求 佛 果 ,也 盼 望 有 那 種 智 慧 、
慈悲和自由去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糖衣毒藥 ─假的「厭離心」
現 在 很 多 人 說 求 生 淨 土, 為 什 麼 說 的 人 那 麼 多, 做 的 人 也 那 麼 多, 可 以 得 生 淨 土 的 人 卻 那 麼
少? 因 為 你 的 心 出 了 問 題。 我 們 在 佛 教 界 幾 十 年, 看 到 不 少, 大 家 沒 留 意 自 己 的 發 心, 修 淨 土,
結 果 卻 去 不 了 淨 土。 就 以 極 樂 淨 土 作 為 例 子, 得 生 極 樂 淨 土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是 什 麼? 信、 願、 行。
「 信 」,是 信 阿 彌 陀 佛 ,信 極 樂 淨 土 ,信 極 樂 國 土 從 阿 彌 陀 佛 四 十 八 願 而 來 。那 我 們 有 沒 有「 願 」?
你 自 以 為 有 而 已, 你 有「 出 離 心 」, 但 你 的「 出 離 心 」 只 是 厭 離 你 不 喜 歡 的 東 西, 而 對 於 喜 歡 的
東 西 你 卻 沒 有 厭 離, 那 個 不 是 厭 離 心, 那 個 是 我 執 心, 那 是 包 著 糖 衣 的 毒 藥, 吃 了 你 也 不 發 現,
中 毒 了 你 才 發 現 有 問 題 ; 你 以 為 自 己 發 了 厭 離 心, 而 實 在 是 用 糖 衣 包 裝 了 你 的 我 執 心, 還 要 不 斷
的強化,這個才是問題。
現 在 我 們 出 了 問 題 也 不 知 道, 就 是 因 為 我 們 沒 留 意。 很 多 老 人 家 念 佛 念 了 一 輩 子, 做 很 多 善
事, 說 願 生 極 樂, 但 因 為 他 的 厭 離 心 不 清 晰, 沒 老 師 告 訴 他, 大 家 以 為 應 該 都 知 道 娑 婆 不 好, 不
用 多 講 了, 以 為 大 家 都 不 會 執 取 娑 婆, 結 果 原 來 他 並 沒 有 真 正 生 起 厭 離 心, 儘 管 花 了 幾 十 年 時 間
念 佛, 實 在 就 是 用 幾 十 年 時 間 來 強 化 了 我 執 心, 雖 然 善 業、 善 因 緣 做 了 很 多, 但 因 為 那 個 不 是 真
正 的 厭 離 心, 沒 有 與 阿 彌 陀 佛 四 十 八 願 願 願 相 應, 結 果 那 些 善 法 資 糧 只 可 以 讓 他 生 天, 能 生 天 也
很不錯了,別忘記幾十年來他不斷在強化他的我執心。
真正的「厭離心」才與彌陀大願相應
我 們 的 願 心 應 該 是 因 菩 提 心 而 闡 發 的 出 離 心, 這 才 會 與 阿 彌 陀 佛 所 發 的 四 十 八 願 相 應。 因 為
阿 彌 陀 佛 建 設 極 樂 淨 土, 是 為 了 讓 五 濁 惡 世 的 眾 生 有 一 個 踏 腳 石, 先 出 輪 迴, 再 慢 慢 修 成 菩 提,
這 種 很 想 一 切 眾 生 脫 苦 海, 成 就 菩 提 的 心, 就 是 菩 提 心。 所 以 厭 離 心 不 該 只 厭 離 娑 婆 裡 不 好 的 東
西,而是應該厭離娑婆的一切,但仍對眾生有一種大悲心。
《 法 華 經 》 說 :「 大 慈 悲 為 室, 柔 和 忍 辱 衣, 諸 法 空 為 座。」 第 一 你 有 沒 有 大 慈 悲 心? 大 慈
悲 心 就 是 成 佛 的 正 因, 智 慧 的 根 本, 假 如 你 沒 有 這 種 慈 悲, 你 生 的 厭 離 心 就 會 變 成 我 執 心 ; 與 你
親 近 的, 你 喜 歡 的, 你 便 疼 愛 他, 常 常 看 著 他, 因 為 你 沒 有 大 悲 心, 那 就 是 純 粹 的 我 執 心 ; 平 等
的慈悲心才是大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眾生有如一子之地,你愛眾生就好像愛自己一樣,
那 才 是 大 悲 心, 你 有 了 這 種 悲 心, 厭 離 娑 婆 所 有 緣 起 緣 滅 的 一 切 法, 然 後 再 去 積 善 法 資 糧, 那 叫
「行」。
如 果 我 們 願 生 阿 彌 陀 佛 極 樂 國 土, 就 應 反 觀 自 己 的 願 心 是 否 願 生 極 樂 的 心, 是 否 跟 阿 彌 陀 佛

057
上 信解篇 —真 正 的 ﹁ 厭 離 心 ﹂ !
21





念 念 相 應 的 菩 提 心, 我 們 學 習 他 發 菩 提 心, 發 大 悲 心, 然 後 積 累 善 法 資 糧, 這 些 才 可 以 迴 向 你 得

058
生淨土,甚至迴向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釋
凡 由 因 、 緣 和 合 而 生 的 一 切 人 、 事 、 物 , 皆 為 「 有 為 法 」 。
j
願與行
引言
上 面 我 們 討 論 過「 厭 離 心 」, 現 在 希 望 進 一 步 談 談 大 家 在 修 行 上 有 關「 厭 離 心 」 的 問 題。 曾
經 有 信 徒 問 及 ﹕ 我 們 要 念 佛 才 可 以 跟 隨 阿 彌 陀 佛 回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其 實 阿 彌 陀 佛 有 四 十 八 大 願,
只 要 我 們 臨 終 時 肯 念 佛, 阿 彌 陀 佛 都 都 會 帶 我 們 回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 這 樣 的 話, 我 們 還 需 要 發「 厭
離心」嗎?
願與行的界定
有 這 個 問 題 的 提 出 ,是 因 為 我 們 還 未 曉 得 把「 發 心 」 願( 與) 「念佛」 行 ( 劃 ) 分 、歸 類 。「 厭
離 心 」 是「 發 心 」、「 發 願 」 的 部 份, 而 念 佛、 積 累 資 糧 是「 修 行 」 的 部 份, 兩 者 在 概 念 上 和 實
踐 上 是 有 分 別 的。 如 果 只 是 臨 終 念 佛 即 可, 莫 非 我 們 現 在 什 麼 也 不 用 做 了, 不 用 修 行, 不 用 做 善
事, 不 用 發 願, 臨 終 才 來 念 佛 就 可 以 了? 其 實 這 中 間 還 有 一 點 關 鍵, 還 欠 了 一 個 基 礎, 這 就 是 佛
門中所謂的「願心」。

059
上 信解篇 —願 與 行
21





往生極樂淨土的修行次第簡介 —信、願、行

060
、 信 與 願

如《慈雲淨土文》中指出﹕我們在訂立求生淨土的目標之後,便應發願,希望臨終之時
可以「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淨土信仰之中,重視「信、願、
行」,「信」是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國土,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信這些大願與
我 們 有 關 ,就 是 念 佛 可 以 往 生 ,阿 彌 陀 佛 會 來 接 引 我 們 。但 是 ,臨 終 時 才 來 發 願 可 以 嗎 ?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信了阿彌陀佛以後,如果我們不厭離娑婆,就是連第一步也沒
踏出去,怎麼會得生淨土﹗厭離娑婆,然後才生菩提心,但我們的「厭離心」若只厭離
不喜歡的東西,那是無法出離世間的。願生淨土的心不是到臨終才來發的,應該現在已
經發了,這是看你往生淨土的願是否懇切,而那基礎就是厭離心。怎樣才叫懇切?娑婆
實在有太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國土,但還要注意,這個願不是
單純要往生極樂淨土,而是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希望可以令眾生解脫苦,得極樂,
這種願心就叫菩提心,也可以叫四十八願相應心,一樣的,與四十八願願願相應的就是
「為救度一切眾生而願成佛」的菩提心。
、 行 — 累積資糧

再說,如果一生沒有為得生淨土而積累資糧,我們根本不可能在臨終之時可以清醒而了
了分明地念佛。正如上面所指的,我們為什麼要願臨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
顛倒,如入禪定」,為的就是有這些善因緣可讓自己清晰地念佛求生淨土。
信、願、行互為因緣
假 設 我 們 在 這 期 生 命 中 念 了 四 十 年 佛, 做 了 四 十 年 善 事, 如 果 我 們 那 一 念 心 不 是 堅 決 要 得 生
極 樂、 廣 度 有 情 的「 厭 離 心 」, 反 而 是 只 厭 離 自 己 不 喜 歡 的 人、 事、 物 之「 我 執 心 」, 結 果 我 們
的 善 法 資 糧 只 會 令 我 們 得 到 享 樂 的 福 報 ,但 這 些 世 間 的 享 樂 是 不 能 令 我 們 脫 離 娑 婆 、得 生 極 樂 的 !
而 且, 如 果 我 們 一 味 以 世 間「 我 執 」 的 心 念 去 累 積 善 法 資 糧, 那 麼 臨 終 時 我 們 便 不 可 能 得 到
「 心 不 貪 戀、 意 不 顛 倒, 如 入 禪 定 」 的 因 緣。 這 就 糟 糕 了, 可 能 是 兒 孫 滿 堂 來 送 終, 哭 哭 啼 啼,
小 孫 子 喊 一 聲 爺 爺, 我 們 便 放 不 下 了 ﹗ 還 會、 還 能 念 佛 嗎? 因 此, 要 做 到 臨 終 一 念 乃 至 十 念, 要
靠 我 們 平 日 求 生 淨 土 的 資 糧, 而 這 些 資 糧 不 應 該 只 是 放 到 了 兒 孫、 福 壽、 榮 華 上 面, 以 致 到 頭 來
想不起要念佛,而是應該真正放在「求生淨土」之上。
總 而 言 之, 我 們 要 認 清 自 己 的 厭 離 心, 是 厭 離 世 間, 還 是 只 是 我 執 心, 認 清 楚 了, 我 們 再 去
累 積 善 法 資 糧, 臨 終 時 才 可 以 做 到 一 念 乃 至 十 念, 而 得 生 極 樂 淨 土, 永 不 退 轉。 如 果 善 法 資 糧 投
資錯誤,到最後我執心還在作祟,那麼就算臨終時有人勸我們念佛,我們便也念不了!
在此祝願大家能發起真正厭離娑婆的心,而得生淨土,阿彌陀佛!

061
上 信解篇 —願 與 行
21





學佛就是「性格上的培養」

062
《 妙 法 蓮 華 經 》 重 點 開 示「 如 來 度 生 之 苦 心 」 — 佛陀為了使眾生皆得圓滿的佛果而以很多
不同的善巧方便,使眾生可漸漸改進最終可同登覺岸。然而,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法華經》
的 後 部 份 有 很 大 的 篇 幅 都 不 是 說 明 那 個「 佛 果 」, 而 是 述 說 很 多 菩 薩 的 故 事, 如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常 不 輕 菩 薩 品 〉、〈 妙 音 菩 薩 品 〉、〈 觀 世 音 菩 薩 普 門 品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 等 等。 其 實 這 都 是 一 些 受 持《 法 華 經 》 實 踐「 法 華 精 神 」 的 實 例。 我 發 明 了 一
( )
個 理 解 佛 教 修 行 進 路 的 理 論, 以 一 個 金 字 塔 表 示( 附 圖 ), 最 底 一 層 是 理 解 ,大
Understanding
部 份 人 從 這 個 層 面 入 手 , 卻 也 有 不 少 人 一 直 停 留 在 這 階 段 。 往 上 一 層 是 認 同 Recognition ,能夠
分辨哪條才是涅槃之道 出 ( 世 之 道 ,) 或 辨 別 世 間 不 究 竟 的 方 法 和 真 正 離 苦 得 樂 的 方 法 , 就 是 認 同
「離苦得樂」才是正確的道路。再上一層是接受 ,你已經加入這個隊伍,你接受這是
Acceptance
, 本 來 佛 法 是 外 在 的, 佛 陀
你 修 行 的 辦 法 ; 但 是 怎 樣 才 算 完 全 接 受 ? 就 是 要 內 化 Internalization
講, 你 用 眼 去 讀, 用 耳 去 聽, 現 在 你 將 所 學 的 佛 法 內 在 化, 變 成 是 自 己 的 性 格。 最 頂 一 層 是 實 踐
,是因為我們已經將「緣起觀」、「慈悲」、「放下」等等內化為自己的性格,所以由性
Practice
格展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實踐佛法」。
學佛 學習一些形式
很 多 人 行 佛 道 的 時 候 走 錯 了,《 妙 法 蓮 華 經 》 後 部 份 為 什 麼 要 講 菩 薩 的 行 為 和 本 願? 講 的 是
他 們 怎 樣 行 持 法 華 法 門, 學 到 的 要 實 行 出 來。
很 多 人 學 的 時 候 只 學 了 形 式 ,沒 學 到 那 個 精 神 ,
某 程 度 上 是 東 施 效 顰, 或 者 是 沒 靈 魂 的 行 屍 走
肉, 誦 經 拜 佛, 甚 至 說 行 菩 薩 道 的 時 候, 都 是
徒 具 形 式。 舉 個 例, 大 家 知 道 弘 一 大 師, 很 多
人 講 他 的 事 跡, 譬 如 戒 行 精 嚴, 不 收 徒 弟, 不
收 供 養 等 等, 但 令 我 印 象 最 深 的 是 他 的 一 個 小
習 慣 : 他 在 路 上 遇 到 老 人 家, 一 定 不 會 超 前,
因 為 他 覺 得 每 個 人 也 會 變 老, 每 個 人 都 精 壯 了
數 十 年, 習 慣 走 得 快, 動 作 俐 落, 到 老 了, 動
作 慢 了, 都 很 難 習 慣 ; 他 覺 得 老 人 家 會 自 責 在
路 上 阻 礙 別 人, 所 以 在 路 上 遇 到 老 人 家, 他 盡
量 不 會 超 前。 如 果 我 們 只 是 專 門 在 街 頭 等 老 人
家 經 過 ,堅 持 不 超 前 ,而 非 從 中 培 養「 慈 悲 心 」,
實 踐 菩 提 道, 則 只 是 學 一 種 形 式, 根 本 算 不 上
是在行菩薩道!
怎 樣 以 菩 薩 的 行 持 作 為 典 範? 這 就 是 以 菩
薩 作 為 學 習 的 榜 樣、 修 道 的 典 範, 而 不 是 單 學
模 式, 沒 有 內 涵 和 精 神。 什 麼 是 內 在 化? 將 菩
薩 的 修 為 、特 質 ,例 如 慈 悲 、智 慧 、利 益 眾 生 ,

063
上 信解篇 —學 佛 就 是 ﹁ 性 格 上 的 培 養 ﹂
21





變 成 自 己 的 性 格, 這 就 叫 內 在 化。 否 則 便 還 是 留 在 認 同 的 層 面, 形 似 而 神 不 似, 虛 有 其 表。 能 夠

064
把 菩 薩 度 眾 生, 行 菩 薩 道 的 精 神 變 成 自 己 的 性 格, 便 叫 內 在 化。 金 字 塔 的 幾 個 層 次, 從 理 解 到 實
踐, 沒 有 一 個 層 次 是 強 調 學 習 菩 薩 的 行 為, 因 為 接 受 以 後 便 需 要 內 化, 你 有 了 那 種 精 神 以 後, 自
然 便 能 體 現 出 來, 沒 人 教 你 學 表 面。 這 個 理 論 是 基 於 我 本 人 認 為 行 佛 道、 修 行 應 該 有 的 過 程, 我
關 心 的 不 是 在 過 程 裡, 你 學 那 些 表 面 行 為 學 得 有 多 像, 我 關 心 的 是 你 能 否 學 到 那 個 精 神。 你 接 受
了 以 後, 便 應 該 將 你 所 接 受 的 好 的 特 質 內 在 化, 變 成 你 作 為 佛 弟 子 應 該 有 的 內 涵, 將 這 些 內 涵 實
踐 出 來, 自 然 就 是 那 個 外 貌 ; 否 則 你 純 粹 模 仿 外 表 是 沒 用 的, 紙 包 不 了 火, 裝 模 作 樣 總 會 露 出 馬
腳。
另 外, 假 如 我 們 老 是 徘 徊 在 理 解 的 層 面, 沒 有 再 上 一 層 到 達 認 同 的 層 面 去 ( 認清自己走的是
佛 道 還 是 邪 見 之 路, 是 否 離 苦 得 樂 之 路 , ) 那 就 根 本 不 可 能 達 至「 接 受 」 的 層 面, 去 接 受 那 些 可
以 令 你 離 苦 得 樂 的 佛 法, 更 遑 論 再 將 之 內 化, 最 後 實 踐 出 來 ﹗ 如 果 要 行 菩 薩 道, 說 易 不 易, 說 難
不 難 ,重 點 是 貫 通 這 幾 個 層 面 。你 是 否 真 的 想 修 道 ? 你 是 否 真 的 想 解 脫 ? 你 是 否 真 的 想 利 益 眾 生 ?
所 以 還 是 回 到 你 的 初 心, 你 的 初 心 想 離 苦 得 樂, 想 解 脫, 你 便 會 按 這 些 層 次 拾 級 而 上。 大 家 不 要
浪 費 時 間, 有 些 人 學 佛 久 了, 忘 失 了 初 心, 修 行 反 而 增 長 煩 惱, 到 最 後 空 過 此 生。 道 理 很 容 易,
但你何時可以圓滿地行持?你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念頭就能看出來。
培養正面的性格 —從自己的最弱處下手
我 們 應 該 從 哪 方 面 開 始 修? 你 覺 得 自 己 最 大 的 問 題 是 什 麼? 我 執 是 當 然 的, 但 我 執 最 大 的 一
個 體 現 在 哪 裡?《 華 嚴 經. 第 四 十 九 卷 》 普 賢 菩 薩 指 出「 一 念 瞋 心 起, 百 萬 障 門 開。」 一 念 瞋 心
生 起, 當 下 馬 上 出 現 的 障 便 有 九 十 四 個, 還 沒 包 括 往 後 的 那 些 果 報。 包 括 什 麼 障? 生 氣 的 時 候,
我 們 見 到 寶 物 也 不 會 去 撿, 好 說 話 也 聽 不 進 去。 我 們 知 道 眾 生 最 弱 的 是 這 一 環, 我 們 便 從 這 裡 開
始 修。 瞋 心 起 是 因 為 有 逆 的 因 緣, 達 摩 祖 師 教 我 們, 遇 到 逆 境 是 因 為 過 往 惡 因 緣 成 熟 了, 你 就 大
方 一 點 ,都 給 他 ,慢 慢 你 會 習 慣 ,不 再 計 較 ,因 為 你 知 道 你 一 計 較 ,不 單 沒 還 利 息 ,還 要 借 下 更 多 。
當你的怨親債主現前,你的業障現前,你再起瞋恨心,你不單沒有清還你的債,沒有受那個業果,
反 而 在 舊 債 上 添 了 新 債。 要 不 然 為 什 麼 我 們 在 大 通 智 勝 佛 時 已 經 發 了 菩 提 心, 可 是 到 現 在 還 是 這
個 模 樣? 知 道 自 己 有 業 障, 我 們 只 有 從 微 細 處 入 手, 不 要 要 求 眾 生 去 改 變, 你 先 要 求 自 己, 自 己
眼底下的事情,可以處理的,你先處理。
這 就 是 為 什 麼 釋 迦 牟 尼 佛 在《 妙 法 蓮 華 經 》 以 六 位 菩 薩 作 結, 第 一 是 希 望 我 們 學 習 普 賢 菩 薩
的 毅 力 和 大 行, 在 苦 海 裡 不 要 放 棄。 第 二, 雖 然 眾 生 愚 昧, 力 量 微 小, 但 不 要 緊, 菩 薩 慈 悲, 既
然 我 們 有 福 報 聽 到 觀 世 音 菩 薩 普 門 示 現 的 事 跡 和 法 門, 我 們 向 菩 薩 祈 求, 以 菩 薩 作 為 我 們 學 習 的
榜 樣, 將 菩 薩 的 大 慈 悲 心 內 化, 成 為 我 們 修 道 的 力 量 ; 修 道 不 是 叫 你 裝 得 很 清 高 的 樣 子, 出 離 心
跟 菩 提 心 可 以 沒 有 衝 突, 我 們 學 習 菩 薩 的 行 儀, 發 起 菩 提 心, 以 出 離 心 作 為 第 一 個 階 段, 出 離 生
死輪迴以後,我們再回入娑婆,廣度有情,與眾生同登彼岸。阿彌陀佛!

065
上 信解篇 —學 佛 就 是 ﹁ 性 格 上 的 培 養 ﹂
21





二十一世紀的「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

066
引言
佛 教 自 西 漢 末 東 漢 初 傳 入 中 國, 可 謂 歷 史 悠 久, 因 此 有 不 少 中 國 人 都 在 其 日 常 用 語 之 中 夾 雜
了 不 少 佛 教 詞 彙, 但 是 時 日 既 久, 當 中 的 字 義 當 然 會 起 了 一 些 變 化, 甚 至 變 得 與 本 義 相 差 很 遠。
更 甚 的 是, 有 不 少 人 因 為 對 佛 教 的 義 理、 字 詞 一 知 半 解, 而 誤 會、 譏 諷 學 佛 的 人 或 出 家 人, 這 真
是 在「 不 明 不 白 」 的 情 況 之 下 而 妄 造「 地 獄 之 因 」! 為 此, 我 願 在 這 裡 試 說 明 大 家 最 熟 悉 的 佛 教
用 語「 四 大 皆 空 」 和「 六 根 清 淨 」, 希 望 大 家 可 以 既 對 佛 教 用 語 多 一 分 了 解, 並 且 以 一 些 事 例 來
警惕自己不要妄造不善之業、障礙自己修行!
「四大皆空」
在 不 少 的 電 影 或 電 視 劇 之 中 ,每 每 有 出 家 人 的 角 色 出 現 時 ,總 會 將 他 們 說 成 是「 四 大 皆 空 」。
究 竟 此 話 何 解 ﹖ 在 世 人 的 心 目 中, 四 大 皆 空 即 是 遠 離 酒、 色、 財、 氣。 但 是 這 四 樣 東 西 並 非 佛 教
所言的四大。
「 四 大 本 空, 五 蘊 非 有 」, 這 是 佛 陀 成 道 後, 對 宇 宙 世 間 諸 法 萬 象 的 說 明。 所 謂「 四 大 」,
是 指 結 合 物 體 的 四 種 元 素 : 地、 水、 火、 風。 地 以 堅 硬 為 其 特 性, 水 以 潮 濕 為 特 性, 火 以 溫 暖 為
特 性, 風 以 流 動 為 特 性。 就 此 看 來, 宇 宙 世 間 的 山 河 大 地、 房 屋 器 皿、 花 草 樹 木 等, 都 是 由 這 四
種元素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
一、地﹕人體的毛髮、指甲、牙齒、筋骨等;
二、水﹕鼻涕、唾液、膿血等;
三、火﹕溫度、暖氣等是溫暖性的火大;
四、風﹕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而「 四 大 」 都 是「 空 」, 是 因 為 由「 四 大 」 組 合 而 成 人、 事、 物 或 是「 四 大 」 本 身, 都 包 含
有以下三種特質,即是:
一、非一﹕不是單一存在,即一切由和合而成的人事物;
二、非常﹕不是永恆存在;
三、非主宰﹕不能自主。
所 以, 由 因 及 緣 和 合 而 生 的 人、 事、 物, 遇 到 緣 散 之 時, 便 會 壞 滅。 故 在 佛 教 的 定 義 中, 一
切由因緣和合的人、事、物都是不常存,故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對世間一切生起貪著。
就「 四 大 皆 空 」 本 身 的 意 義 來 看, 並 不 是 指 出 家 人 不 食 人 間 煙 火、 對 世 間 一 切 漠 不 關 心、
「 不 懂 」 用 科 技 和 貼 近 潮 流 的 用 品。 其 實, 當 中 的 要 義 是 說 ﹕ 出 家 人 明 白 世 界 一 切 並 不 是 實 在,
於 中 不 起 執 著。 但 是, 出 家 人 要 在 這 個 世 間 弘 法, 不 免 會 要 利 用 一 些 新 科 技、 貼 近 潮 流 的 輔 助 器

067
上 信解篇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 四 大 皆 空 ﹂ 和 ﹁ 六 根 清 淨 ﹂
21





材。如果有些人因看到出家人使用手機、電腦等輔助用品,這樣就譏嫌出家人「不是『四大皆空』

068
的 嗎?」, 那 樣 似 乎 對 這 非 出 家 眾 有 點 不 公 平 吧! 或 許 可 以 用 這 個 看 法 吧 : 出 家 人 不 是 不 可 以 用
「潮」的物品,但不應盲目追求品牌、型號。這算合理吧?
「六根清淨」
有 些 對 佛 教 了 解 不 深 的 人, 總 會 對 我 們 這 些 出 家 人 很 好 奇, 甚 至 誤 解 多 多。 他 們 有 的 會 認 為
出了家的僧眾,就一定是「六根清淨」的人,完全與世隔絕的人。其實,「六根清淨」是指,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根 ,雖 然 與 外 界 接 觸 ,但 並 不 貪 愛 、執 著 外 境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
那麼就不會生起煩惱,故名「清淨」。
當 世 的 佛 弟 子 常 常 說 自 己 要 學 諸 佛 菩 薩 那 樣 的「 六 根 清 淨 」,當 中 對 於「 耳 根 清 淨 」尤 其 推 崇 ,
實行「不講是非」和「不聽是非」。但是凡夫眾生在修行方面總是「知易行難」,甚至說的一套,
做的卻是另一回事。
舉 個 例 吧, 有 一 次 在 一 間 素 菜 館 午 餐, 聽 到 鄰 桌 的 居 士 竟 拿 某 道 場 的 法 會、 法 師、 同 修 等 的
「 是 非 」 來 作「 下 飯 菜 」, 而 且 又 對 一 些 佛 法 內 容 高 談 闊 論, 竟 說 某 師 兄 常 常 講 人 家 的「 是 非 」
是很不應該!我當下一楞,並想﹕「您們不是正正在說是說非嗎﹖」唉 !如果道場之中常常充斥
著 是 是 非 非, 對 於 修 行 人 和 弘 法 者 來 說 是 都 很 大 的 障 礙 的。 雖 說「 謠 言 止 於 智 者 」, 但 是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人 不 知 道 為 什 麼, 常 常 都 只 是 用 自 己 的 耳 朵 來「 看 」 事 物, 而 不 是 配 合「 心 」 和「 眼 睛 」
來「看」,因此往往造成不少誤會。
就 以 一 個 有 趣 的 故 事 來 比 喻 ﹕ 聽 說 日 本 人 侵 略 中 國 時, 重 慶 方 面 接 獲 情 報:「 日 本 正 來 了 一
架 飛 機。」 電 話 的 另 一 頭 急 切 地 問 :「 你 再 講 清 楚 一 點, 是 多 少 架?」「 是 一 架!」 結 果, 傳 到
第 二 個 長 官 時,「 是 一 架 」 卻 被 聽 成「 十 一 架 」 ; 再 去 到 第 三 個 人 時,「 就 是 十 一 架 飛 機 」, 就
被誤聽成「九十一架飛機」,就這樣,短短幾分鐘時間,敵軍飛機就膨脹了九十倍之多!
因 為 我 們 凡 夫 的 六 根 是 很 有 限 的, 即 使 是 親 眼 看 到 的, 親 耳 聽 到 的, 也 不 見 得 正 確, 因 此 要
好好留意,要學習「用心」看世界!

069
上 信解篇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 四 大 皆 空 ﹂ 和 ﹁ 六 根 清 淨 ﹂
21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

070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中,開示我們成佛之道在於四大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最重要的,就是成佛的根本;
第二是要有善因緣;
第三才是因為善因緣而發菩提心;
第四是積累功德和智慧。
當 中 的 第 三 點, 正 與 本 文 有 莫 大 的 關 係, 並 請 大 家 反 思 一 下 : 假 如 沒 有 善 因 緣, 我 們 哪 有 什
麼 機 會 可 以 得 聞 佛, 甚 至 發 菩 提 心 而 好 好 修 行 呢 ﹖ 因 此, 在《 法 華 經 》 之 中, 佛 陀 就 說 : 不 管 用
什 麼 材 料 造 佛 像, 甚 至 用 指 爪 甲 來 畫 佛 像, 這 些 人 因 為 種 下 了 小 善 因, 到 最 後 都 會 成 佛 ; 甚 至 有
些眾生來到佛寺之前,「復但合掌」,「或復小低頭」,都最終「皆共成佛道」。
以善因緣而發菩提心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個與阿育王的前生有關的故事。
波吒利弗多國 雜
( 阿含云:巴連弗邑 王
) 姓孔雀,名頻頭婆羅 父
( 名日月護 有
) 子,名阿輸柯

( 言:無憂,又名阿育王。前生名闍耶,為童子時,值釋迦入王舍城,心念佛故,於大路邊
以 沙 為 糉, 內 佛 缽 中 , 以 申 供 養 , 因 發 願 言 : 我 未 來 為 一 金 地 王 , 廣 興 供 養 。 佛 即 記 之 : 我
入 涅 槃 百 年 之 後, 當 生 波 吒 利 弗 多 城, 姓 孔 雀, 名 阿 育, 為 四 分 轉 輪 王, 起 八 萬 四 千 塔, 供
養 舍 利 。 出 阿 育 王 經 第 一 卷 。)
j

當 中 的 意 思 就 是, 在 佛 陀 時 代, 有 一 個 小 孩 名 叫「 闍 耶 」 在 路 邊 與 朋 友 們 玩「 家 家 酒 」, 正
好遇到佛陀進城 王 ( 舍 城 ,) 闍 耶 看 到 佛 陀 相 好 莊 嚴 , 心 生 歡 喜 , 因 此 就 掬 起 一 堆 沙 , 將 其 想 像 成
上 妙 飲 食, 放 入 佛 陀 的 鉢 來 供 佛。 佛 陀 亦 很 歡 喜 地 接 受 了 他 的 供 養。 佛 陀 並 預 言 這 個 小 孩 來 生 會
在 佛 陀 入 滅 後 百 多 年 之 後 ,生 於 波 吒 利 弗 多 城 ,名「 阿 育 」,而 且 擁 護 佛 法 。另 外 ,在《 賢 愚 經 》
同 時 記 載 了 這 一 個 故 事, 補 充 說 明 : 佛 陀 接 受 了 小 孩 的 聚 沙 供 之 後, 立 即 命 阿 難 陀 尊 者 將 這 些 沙
塗在佛陀房間的地面上。
闍 耶 歡 喜 供 佛, 一 個 小 善 念 生 起 並 以 兒 戲 的「 沙 家 家 酒 」 來 供 養 佛 陀, 福 德 就 成 就 了 他 的 王
位 ,並 可 再 續 信 佛 的 前 緣 。就 正 如《 慈 悲 道 場 懺 法 卷 第 三 .顯 果 報 第 一 》:「 莫 輕 小 善 ,以 為 無 福 ;
水 滴 雖 微 ,漸 盈 大 器 ; 小 善 不 積 ,無 以 成 聖 。」相 反 地 ,我 們「 莫 輕 小 惡 ,以 為 無 罪 ; 小 惡 所 積 ,
足以滅身!」
現 在 各 位 讀 者 應 當 心 存 慶 幸, 因 為 我 們 在 看 佛 法 小 品 時, 正 是 一 點 一 滴 地 積 累 善 法, 以 此 殊
勝因緣祈求世世生值佛法,得遇善知識,並在菩提路上一直拾級而上!

071
上 信解篇 —莫 輕 小 善 , 以 為 無 福
21





072
注釋

經律異相卷第二十四.轉輪聖王諸國王部第一.阿育四分王始終造業十二》, 。
j

T53n2121_p0135a23–28
與佛陀談情說愛
自我出家以來,我和媽媽這對「母女法師」一直都是香港佛教界中的一個「話題」 或 ( 自誇為
「佳話」 ; ) 對 於 教 界 之 外 的 人 士 而 言 ,更 大 大 引 起 了 他 們 的 好 奇 心 。人 家 好 奇 ,並 不 全 是 因 為「 八
卦 」,我 相 信 當 中 的 原 因 很 可 能 是 ,有 不 少 人 一 直 都 有「 學 佛 就 是 要 忘 情 棄 愛 或 拒 絕 感 情 」的 誤 解 ,
那 麼, 這 兩 母 女 是 為 了 什 麼 都 選 擇 出 家 ﹖ 二 人 出 家 之 後 又 怎 樣 處 理 二 人 之 間 的 情 感 ﹖ 佛 教 容 得 下
親 人 同 在 教 界 之 內 ﹖ 其 實, 佛 陀 本 身 處 理 與 父 親、 姨 母、 妻 子、 兒 子 等 人 之 間 的 感 情, 不 但 清 晰
回 應 了 這 些 問 題, 而 且 他 對「 情 」 的 演 繹 更 為 現 代 的 家 庭 問 題 提 供 了 不 少 解 決 方 案。 因 此 我 以 本
文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與從佛陀身上看他與親人「談情說愛」!
佛陀與耶輸陀羅的因緣
佛陀與他妻子 — 耶 輸 陀 羅 曾 於 燃 燈 佛 在 世 的 時 候 已 結 緣。 當 時, 佛 陀 的 前 生 — 雲童子因
為 難 得 有 因 緣 見 佛, 而 希 望 可 以 買 一 點 花 來 供 養 佛 ; 但 是 當 時 的 國 王 下 令 收 購 全 國 的 花 朵 來 供 養
燃 燈 佛, 所 以 雲 童 子 買 不 到 花 來 供 佛。 正 當 童 子 躊 躇 之 時, 遇 上 是 宮 女 的 耶 輸, 宮 女 正 好 有 七 朵
蓮 花, 於 是 雲 童 子 請 求 宮 女 把 蓮 花 賣 給 他, 宮 女 言 :「 我 此 花 每 朵 值 一 兩 金, 我 可 以 賣 給 您 的 只
有五朵,其餘的兩朵,請您代我拿去供佛吧﹗」童子當然欣然地答應了她。
二 人 自 那 時 起 便 世 世 都 結 為 夫 婦, 一 直 到 佛 陀 成 道 的 這 一 期 生 命, 他 們 的 因 緣 就 如《 佛 說 未

073
上 信解篇 —與 佛 陀 談 情 說 愛
21





曾有因緣經 第一卷》記述的那般:

074
釋 迦 如 來。 當 爾 之 時。 為 菩 薩 道。 以 五 百 銀 錢。
從 汝 買 得 五 莖 蓮 華。 上 定 光 佛 燃 ( 燈 佛 。) 時 汝 求
我 。世 世 所 生 。共 為 夫 妻 。我 不 欲 受 。即 語 汝 言 。
我 為 菩 薩。 累 劫 行 願。 一 切 布 施。 不 逆 人 意。 汝
能 爾 者。 聽 為 我 妻。 汝 立 誓 言。 世 世 所 生。 國 城
妻 子 及 與 我 身 。隨 君 施 與 。誓 無 悔 心 。而 今 何 故 。
愛 惜 羅 睺。 不 令 出 家 學 聖 道 耶 。 j
宮 女 賣 花 給 童 子 之 後, 看 他 對 燃 燈 佛 的 恭 敬 而 對
童 子 生 起 了 欣 賞 之 情 ,於 是 接 著 還 要 求 他 答 應 二 人 世 世
都可成為夫妻。童子說:「要我發願也可以,但你一定
要答應,若我世世出家之時,你必定能捨。」宮女答應
道:「願生生世世,不論好醜,皆為夫婦。一切盡捨,
唯除父母。」今世的耶輸陀羅便是往昔的宮女,童子則
是釋迦佛的前身。因為他們那時的因緣及願心,所以二
人 世 世 為 夫 婦, 但 是 宮 女 耶 ( 輸陀羅 總 ) 是 願 意 支 持、
成就童子 佛 (陀 學 ) 道修行的願心。
省思
耶 輸 陀 羅 在 多 生 多 世 之 後, 仍 然 能 夠 遵 行 當 年 向 佛 陀 的 前 生 所 許 下 的 諾 言, 而 護 持 佛 陀 出 家
修 道, 及 後 又 能 為 了 承 諾 而 讓 愛 子 隨 佛 出 家。 這 個 故 事 對 於 有 百 份 之 五 十 離 婚 率 每 ( 兩 對 結 婚,
就 有 一 對 離 婚 的 當 代 人 而 言, 應 該 甚 有 啟 發。 意 思 是 ﹕ 如 果 已 婚 的 人 士 在 婚 後 生 活 上 都 一 直 想
)
起當年婚禮上所宣讀的那一段〈結婚誓詞〉:「在今天來到這裡的眾位見證人面前,我(新郎 新 \
娘全名)願意娶 嫁 \ 你(新娘 新 \ 郎全名)作為我的妻子 丈 \ 夫。從今時直到永遠,無論是順境或
是 逆 境、 富 裕 或 貧 窮、 健 康 或 疾 病、 快 樂 或 憂 愁, 我 將 永 遠 愛 著 您、 珍 惜 您, 對 您 忠 實, 直 到 永
遠。」 而 且 對 於 這 一 生 的 承 諾 常 常 憶 念、 尊 重, 相 信 大 家 應 該 不 會 太 輕 率 地 提 出 離 婚 的 決 定, 而
且對於對方亦會愈來愈珍惜,是嗎?
下面我再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從佛陀身上看他所透視出來的「父子情」!
以法利益父親 —佛陀與淨飯王的父子情緣
佛 陀 成 道 後 不 久 便 回 迦 毘 羅 衛 國 弘 法, 希 望 以 佛 法 利 益 他 的 親 人 及 國 中 的 人 民。 其 父 淨 飯
王 輸 ( 頭檀王 知 ) 佛 陀 回 來 後, 便 邀 請 佛 陀 進 宮 接 受 供 養。 當 佛 陀 接 受 邀 請 進 宮, 用 齋 完 畢, 淨
飯 王 並 請 佛 陀 開 示 說 法 :「 唯 願 世 尊 。 教 誨 於 我 。 又 願 世 尊 善 逝 示 現 。 令 我 長 夜 常 得 利 益 安 樂 之
事 。」 佛 陀 便 因 應 父 親 的 根 器 而 為 他 說 法 , 使 他 明 白 佛 法 的 真 義 , 心 生 歡 喜 ; 後 來 並 得 舍 利 弗 尊
k
者 的 指 導 而 得 法 眼 淨, 兼 得 證 於 須 陀 洹 果。 這 時 的 淨 飯 王 心 無 有 惑, 已 得 無 畏, 了 解 道 佛 法 才 是
真 正 可 令 眾 生 得 以 解 脫 生 死 輪 迴 之 法, 便 前 往 佛 陀 的 住 處, 向 佛 陀 提 出 希 望 跟 隨 佛 陀 出 家 修 道 的

075
上 信解篇 —與 佛 陀 談 情 說 愛
21





意願。就《佛本行集經》指出,當時佛陀考量:

076
輸 頭 檀 王。 於 此 教 中。 捨 家 出 家。 復 更 能 證 勝 上 法 否? 爾 時 世 尊。 思 惟 是 已。 自 證 知 此 輸 頭
檀 王 。決 定 不 合 捨 家 出 家 。亦 不 得 證 勝 上 之 法 。如 是 知 已 。而 告 之 言 。大 王 今 日 。若 知 時 者 。
但在本家。行檀布施。造福業耳。
l

可 見, 佛 陀 就 父 王 的 根 器 作 為 考 慮, 認 為 淨 飯 王 並 不 適 合 出 家 這 修 行 方 式, 亦 知 道 父 王 出 家
並 不 會 從 而 證 得「 勝 上 之 法 」 ; 反 之, 如 果 淨 飯 王 在 家 修 行, 多 行 布 施, 反 有 更 好 的 修 行 效 果,
所 以 佛 陀 據 以 上 的 思 維 告 訴 父 王, 請 他 繼 續 留 家 修 行 日 ( 後 淨 飯 王 在 家 修 行, 並 再 聽 佛 陀 開 示,
得 證 三 果 。) 可 見 , 佛 陀 為 帶 給 父 親 最 好 的 修 行 效 果 , 是 會 用 一 些 與 父 王 相 應 方 式 開 示 父 親 , 而 令
父親可以得到最大的法利。
再 者 ,當 淨 飯 王 病 重 時 ,佛 陀 亦 立 即 趕 回 皇 宮 為 他 做 人 生 最 後 一 次 開 示 ,使 他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
使父親親自體會了解脫之樂。淨飯王在證果之後七天去世。在這裡,佛陀將佛門中所謂的「大孝」
展現在我們面前:佛陀離家修道,之後廣行弘法佈教之事,為的就是利益眾生,使眾生得以解脫。
而 他 並 沒 有 忽 略 對 親 人 的 關 心, 離 家 亦 絕 不 是 與 家 人「 恩 斷 義 絕 」 ; 反 之, 他 所 做 的 就 是 希 望 可
以 引 導 自 己 的 親 人 及 一 切 眾 生 種 下 菩 提 道 種 ,而 速 離 輪 迴 、早 成 佛 道 ! 正 如 祩 宏 大 師 所 說 的 :「 親
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這就是佛教最大的孝順了。
嚴愛兼用的教子方式 —佛陀與羅 羅的父子情
佛 陀 回 祖 家 度 眾 生 的 時 候 , 諸 王 子 都 紛 紛 跟 隨 佛 陀 出 家 , 連 佛 的 兒 子 羅 睺羅 亦 不 例 外 。 當 羅 睺
羅 出 家 後, 因 為 一 些 驕 縱 的 習 氣 一 時 改 不 掉, 而 會 常 常 妄 語、 捉 弄 別 人。 佛 陀 有 一 次 便 藉 機 嚴 厲
地以「洗腳水」、「污水盆」等的比喻狠狠地教訓他,使他明白妄語之可惡!
後 來 , 羅 睺羅 學 乖 了 , 能 在 道 上 好 好 用 心 修 行 。 但 是 , 因 為 他 是 年 紀 輕 的 沙 彌 , 有 一 次 回 來
精 舍 晚 了, 他 住 的 房 間 被 人 家 佔 用 了, 唯 有 到 廁 所 裡 休 息, 剛 好 給 佛 陀 遇 上, 時 為 夏 天, 佛 陀 怕
會 有 蛇 到 處 出 沒 而 傷 害 到 他, 於 是 把 他 叫 到 房 間 裡 面 去 過 夜 ; 為 了 這 件 事 情, 佛 陀 還 特 別 制 訂 規
約,讓沙彌以後可以在比丘房間裡面住兩晚。
從 這 兩 個 佛 陀 教 育 羅 睺羅 的 事 例 可 見 ,佛 陀 主 張 的 慈 悲 ,是 一 種 對 眾 生 有 最 大 利 益 的「 愛 」。
他 看 到 兒 子 做 錯 事 時 不 會「 姑 息 」,看 到 兒 子 有 需 被 照 顧 時 ,給 予 適 切 的 愛 護 ,這 才 是 真 正「 愛 」、
真正的「慈悲」!
注釋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第 一 卷 》 收 於 《 大 正 藏 》 第 17 冊,頁 上。
l k j

‧ 576
《 佛 本 行 集 經 》 , 收 於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03 中。
906
同 上 。

077
上 信解篇 —與 佛 陀 談 情 說 愛
21





小業障? 大業障?

078
背景
法 性 講 堂 有 一 個 名 為「 往 淨 土 出 發 」, 為 期 三 年 的 修 行 計 劃 ; 顧 名 思 義, 這 個 修 行 計 劃 是 專
為 求 生 淨 土 的 佛 弟 子 而 設。 我 們 將 參 加 這 個 修 行 計 劃 的 學 員 數 目 控 制 在 三 十 位 左 右, 目 的 是 希 望
使 每 一 位 學 員 都 得 到 適 切 的 指 導 和 照 顧, 以 期 協 助 這 些 學 員 在 三 年 之 中 盡 量 把 得 生 淨 土 的 正 知 正
見確立,並好好為自己的解脫而累積資糧。
在 幾 個 星 期 之 前 的 共 修 之 中, 我 們 這 個 計 劃 的 學 員 在 分 享 修 行 心 得 時, 討 論 到「 業 障 」 的 問
題。 從 大 家 的 討 論 之 中, 令 我 意 想 不 到 的 是, 他 們 大 部 份 時 間 所 留 意 的 都 只 是 我 所 定 義 的「 小 業
障 」, 而 且 沒 有 好 好 珍 惜 這 些「 小 業 障 」 所 帶 來 歷 練 的 機 會。 反 而, 我 們 大 部 份 學 員 都 沒 有 留 意
到「 大 業 障 」, 而 在 不 知 不 覺 之 中 就 受 到 這「 大 業 障 」 所 影 響, 造 下 了 足 以 滅 身 之 罪 業。 那 麼,
究 竟 什 麼 是「 大、 小 業 障 」? 從 什 麼 角 度 看 業 障 而 算 是 大 或 是 小 呢? 希 望 讀 者 透 過 本 文 而 對 一 直
在影響我們的「業力」、「業障」有更清晰的了解。
「業障」
從 我 們 還 是 凡 夫 的 角 度 出 發, 凡 是 對 生 活、 修 行、 解 脫、 自 在 等 障 礙 得 小 的, 我 在 此 將 其 定
義 成「 小 業 障 」, 反 之 就 是「 大 業 障 」。 那 麼, 這 些「 小 業 障 」, 又 是 什 麼? 它 們 會 怎 樣 構 成 我
們 修 行 的 障 礙 呢? 其 實,「 業 障 」 基 本 上 就 是 惡 業 所 構 成 一 些 不 好 的 業 力, 這 些 業 力 會 對 我 們 在
世 間 的 生 活 和 出 世 間 的 解 脫 造 成 障 礙, 故 稱 其 為「 業 障 」。 而 且, 不 論 是「 小 業 障 」 或 者 是「 大
業 障 」, 都 是 我 們 的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六 根 接 觸 到 外 境 的 時 候, 因 為「 我 執 」 影 響 之 下 而 觸 動 到 起
心 動 念, 造 種 種 的 貪、 瞋、 痴 煩 惱 惑 業, 繼 而 造 種 種 身 業 和 口 業, 因 而 形 成 業 力 使 我 們 在 六 道 輪
迴之中不停受生。
「小業障」
既 然 說 凡 是「 業 障 」都 會 障 礙 到 我 們 的 生 活 與 解 脫 ,為 什 麼 我 還 更 要 把「 業 障 」分 成「 小 業 障 」
和「 大 業 障 」呢 ? 其 實 ,我 考 慮 的 不 只 是 從「 業 障 」對 我 們 所 構 成 負 面 的 影 響 之 廣 度 和 深 度 出 發 ,
而 且 更 從「 業 障 」能 否 容 易 被 察 覺 的 情 況 來 考 量 。我 所 定 義 的「 小 業 障 」,就 是 我 們 日 常 所 指 的「 逆
境 」、「 困 難 」、「 怨 懟 」、「 冤 家 」 等 等, 基 本 上 它 們 一 出 現, 我 們 就 會 立 即 察 覺, 之 後 即 使
可能起了煩惱,但也很快就會以平日所學的佛法 如 ( 觀察因緣、平常心、般若智慧等 來 ) 處理它,
而 自 行 懺 悔, 提 醒 自 己 盡 量 注 意 心 念, 告 訴 自 己 不 應 該 起 貪、 瞋、 痴 煩 惱, 那 麼 我 們 的 心 在 不 久
之 後 便 會 回 復 平 靜 。因 它 的 出 現 ,就 如 同 我 們 走 在 修 行 路 上 的 一 個 小 障 礙 ,對 我 們 有 一 點 的 影 響 ,
但 是 我 們 正 面 的 回 應, 使 我 們 覺 知 它 的 出 現 和 預 算 到 它 的 影 響, 故 此 它 只 會 影 響 我 們 一 時, 而 不
會一直令我們「愈踩愈深」的廣造其他眾罪。故我將這一類的「業障」稱為「小業障」。

079
上 信解篇 —小 業 障 ? 大 業 障 ?
21





「大業障」

080
我 認 為 眾 生 的「 大 業 障 」 就 是 我 們 的「 我 執 」、「 我 見 」、「 我 慢 」、「 自 以 為 是 」 等 等,
這 些 煩 惱 是 會 令 我 們 自 己 沉 醉 於「 我 」 之 中, 處 處 從 自 己 的 角 色 看 事 情, 總 覺 得「 自 己 是 對, 別
人是錯」、「自己是優異,別人是差勁」、「自己是修行人,別人是凡夫」、「自己是教導眾生,
別 人 是 造 口 業 」 等 等。 如 是 等 的 心 態, 一 直 令 自 己 起「 我 執 想 」 而 不 自 覺, 自 己 在 起 煩 惱 的 時 候
還 一 直 在 嘮 叨 著 人 家 的 錯 處, 誓 要「 以 怨 報 怨 」 ; 到 了 最 後, 甚 至 可 能 到 輪 迴 受 生 的 時 候 才 知 道
自 己 一 直 在 造 的 就 是 障 礙 自 己 解 脫 的 惡 業, 那 時 候 才 悔 之 於 後, 實 在 是 大 大 的 愚 痴! 這 種 不 覺 不
知 的 煩 惱 障, 蒙 蔽 著 我 們 覺 醒 之 心, 令 我 們 造 罪 時 還「 理 直 氣 壯 」 的「 業 力 」, 我 才 認 為 這 是 大
大的「業障」!
結語
華嚴經有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別人的行為 境 ( ,) 令 我 們 起 煩 惱 是 我 們 修 行 不
夠 好, 如 果 這 樣 都 不 察 覺, 我 們 還 說 得 算 是 修 行 人 嗎? 因 此, 在 我 看 來, 這 種 不 覺 察 的 無 知 才 是
最大的業障!請大家注意啊!
21





皈依的現代詮釋

082
曾 有 一 位 弟 子 傳 來 一 個 電 郵, 問 到 有 關 皈 依 的 問 題( 那 時 候 她 還 未 皈 依 ), 使 我 覺 得 真 的 是
有需要說明皈依的意義,並給予一些現代的詮釋。
弟子的提問
「 三 年 前 由 讀 誦《 心 經 》,至 現 時 每 天《 金 剛 經 》,十 齋 日 加 上《 地 藏 經 》,時 間 許 可 還 會 念《 大
悲 咒 》,希 望 以 後 還 可 加 上《 阿 彌 陀 經 》。一 直 以 來 ,心 裡 只 覺 得 很 喜 歡 讀 誦 經 典 及 有 安 定 的 感 覺 。
但最近忽然的起了皈依的念頭。
問題一:除了多了一個佛教徒的身份之外,不皈依與皈依了有什麼分別?
問題二:十多年來每年都會到普陀山及五台山參與法會,知道的朋友會問:
『你拜佛的?』我答:『是!』
『你信佛的?』我答:『是!』
『你是佛教徒了?』我答:『心態上是,但是身份不是。』
以前不覺得這些答案有問題,但最近不停的反問自己為什麼還未皈依?是個很奇怪的想法。
法 師 ,《 金 剛 經 》中 不 是 說『 一 切 有 為 法 ,如 夢 幻 泡 影 』嗎 ? 那 麼 ,皈 依 是 否 屬 於 有 為 法 呢 ?
問題三:佛語有云:『一切唯心』,那麼心中信佛,可以稱自己為佛教徒嗎?
問 題 四 : 有 朋 友 亦 跟 某 老 師 學 佛 法 ,她 老 師 告 訴 她 : 不 用 皈 依 的 ,你 們 可 以 修『 自 性 皈 依 』。
請問是可以『自性皈依』的嗎?」
我給這位信徒的回覆
第一,皈依與未皈依當然不一樣。皈依當然比未皈依好,請看下面的解說。
第 二, 您 既 然 引 用 了《 金 剛 經 》 的 語 句, 就 先 要 了 解 何 謂「 有 為 法 」。「 有 為 法 」 是 泛 指 一
切 由 因 緣 和 合 所 造 作 之 現 象。 所 以, 佛 陀 出 現 於 這 個 世 間、 他 所 說 的 法、 佛 教 這 個 宗 教 等 等 都 是
由 因 緣 和 合 而 成 ,所 以 都 是 屬「 有 為 法 」的 內 容 。只 有 我 們 的 自 性 本 \體 佛\ 性 才 是 無 為 的 。所 以 ,
在 我 們 彰 顯 佛 性( 成 佛 ) 之 前, 我 們 都 是 在 這 個 世 間 之 中 所 做 的, 都 是 藉 有 為 的 外 境 的 修 行( 即
所 謂 的 藉 境 練 心 ), 亦 即 所 謂 的「 以 幻 止 幻, 還 於 幻 止 」。 而 且,《 金 剛 經 》 是 當 時 佛 陀 向 已 解
脫 輪 迴、 亦 證 得 阿 羅 漢 果 的 尊 者 須 菩 提 所 說 的。 對 於 我 們 這 些 幼 兒 班, 我 們 距 離 無 為 的 階 段 尚 遠
呢!
第 三, 皈 依 正 是 讓 我 們 開 始「 藉 假 修 真 」 的 第 一 步。 所 以, 我 們 有 必 要 去 知 道 為 什 麼 要 皈 依
三 寶, 當 中 的 意 義 是 什 麼?「 皈 依 」 之 梵 語 含 有 救 濟、 救 護 之 義, 即 依 三 寶 能 以 正 知 正 見 指 引 皈

083
下 修證篇 —皈 依 的 現 代 詮 釋
21





依 者, 使 其 能 止 息 無 邊 之 生 死 苦 輪 大 怖 畏, 而 得 解 脫 一 切 之 苦。 而 且,「 依 」, 是 憑 依、 依 靠 之

084
義, 即 憑 心 之 靈 覺 而 得 出 離 三 塗 及 三 界 之 生 死。 就 這 樣 的 解 釋, 我 將「 皈 依 」 之 中「 依 」 的 部 份
歸 納 成「 離 苦 」之 法 及 展 開「 離 苦 」的 過 程 之 開 始 。另 外 ,《 法 界 次 第 初 門 》卷 上 之 下 載 ﹕「 皈 」,
反還之義,即反邪師而還事正師。而且,亦是能回歸清淨的自性,而成等正覺。由此可見,「皈」
的 部 份 ,是 可 以 被 理 解 成 得「 正 覺 」、「 涅 槃 」之 樂 的 方 法 及 關 鍵 。將 這 兩 重 的 含 義 合 起 來 ,「 皈 依 」
正正就是讓眾生「離苦得樂」的起步及關鍵,這亦是整個佛教的宗旨。由此可見,我們皈依三寶,
不 是 只 在 形 或 上 的 成 為 佛 弟 子, 而 是 要 堅 定 自 己 的 信 心, 要 明 白 從 今 以 後, 我 會 依 著 三 寶 給 我 的
教 導, 好 讓 我 可 以 直 奔 涅 槃。 而 且, 如 果 我 們 不 從 化 相 三 寶 的 指 導, 我 們 哪 有 方 法 可 以 回 歸 自 性
的三寶呢?故此,皈依三寶更是心裡對於自己踏上菩提路的肯定,亦是對佛陀及他的教法的尊敬,
更是一個可仗三寶的教導而得解脫的開始。
第 四, 我 也 遇 過 不 少 學 生, 他 她 \ 們 也 與 您 有 著 共 同 的 問 題 : Can I just believe, but not
( 我 相 信 ,但 是 我 可 以 不 成 為 當 中 的 一 份 子 嗎 ? )我 就 反 問 他 們 ,成 為 當 中 的 一 份 子 ,
belong to?
有 著 佛 弟 子 的 身 份, 令 您 覺 得 抗 拒? 為 難? 屈 辱? 還 是 一 九 一 年 代 開 始 已 有 的 那 種「 身 為 東 方

0
宗教的教徒就是迷信」的陰影?
今 天 我 有 責 任 要 告 訴 您, 您 皈 依 三 寶, 不 是 代 表 您 在 三 寶 的 臉 上 貼 金。 而 是, 您 對 自 己 修 行
方向的肯定,希望從此就是跟著佛陀的足跡,在菩提路上拾級而上。這才是皈依自性的第一步。
那麼,皈依需要儀式嗎?我可以肯定的說:「是有需要的!」
曾 經 有 法 師 講 過, 皈 依 需 要 儀 式, 就 像 結 婚 要 有 第 三 者 的 見 證 一 樣。 是 的, 皈 依 的 儀 式 也 如
同 結 婚 這 般, 在 儀 式 中 透 過 師 父 適 當 的 講 解 與 善 巧 的 導 引, 使 皈 依 者 能 夠 清 楚、 殷 重 地 發 起 堅 定
的 菩 提 心。 並 且 在 十 方 三 寶 現 前 證 明, 承 諾 盡 此 一 生, 必 當 皈 依 三 寶、 發 菩 提 心、 斷 惡 修 善。 皈
依之所以是學佛、成佛的第一步,同時也必須有一定的儀軌以成就之,其原因正是在此。

085
下 修證篇 —皈 依 的 現 代 詮 釋
21





順緣? 逆緣?

086
現 在 的 佛 弟 子 接 觸 佛 教 的 因 緣, 往 往 都 是 因 為 遇 上 人 生 的 逆 境, 或 身 遭 苦 難 而 希 望 找 到 走 出
困 局 的 方 法, 而 找 上 佛 教 之 大 門。 那 麼, 學 佛 的 目 的 只 為 了 對 付 人 生 的「 逆 境 」 嗎 ﹖ 其 實, 我 們
在 學 佛 之 後, 是 應 該 對 於 所 謂 的「 順 境 」 和「 逆 境 」 有 另 一 番 的 看 法, 而 從 容 看 待 我 們 會 遇 上 的
一切遭遇。
其 實, 在 佛 教 的 看 法 中, 有 所 謂 的「 順 緣 」 和「 逆 緣 」。「 順 緣 」 一 般 就 是 供 養 佛、 讚 歎 法
等 信 順 之 善 事 為 緣, 是 能 令 我 等 受 益 而 向 善 趣 入 佛 之 教 法 者。 反 之, 以 譭 謗 佛 法 等 惡 事 為 入 道 之
事 緣, 則 稱「 逆 緣 」( 或「 違 緣 」)。 故 善 緣 為 順 緣, 惡 緣 為 逆 緣。 其 實, 我 們 眼 中 的「 逆 境 」
往 往 是 讓 我 們 可 以 好 好 修 行 、得 以 進 步 的「 增 上 緣 」。在 佛 法 之 中 ,這 一 類 的「 緣 」,被 稱 做「 逆
增上緣」。說起逆緣能讓眾生更精進,令我想起了密勒日巴修行的故事。
密勒日巴尊者的遭遇
密 勒 日 巴 尊 者 家 族 是 販 羊 毛 致 富 的 商 人, 他 爸 爸 在 病 死 前, 曾 把 家 產 託 付 予 弟 弟 及 弟 媳 代 為
管 理, 直 至 密 勒 日 巴 成 年。 但 在 尊 者 之 父 死 後, 他 的 叔 嬸 卻 把 尊 者 母 子 視 作 僕 人, 命 他 們 種 田 苦
役, 只 給 予 低 劣 的 食 物 及 很 差 的 居 住 環 境。 在 尊 者 年 十 五 歲 時, 他 媽 媽 便 請 親 友 見 證, 意 欲 要 求
交 還 其 家 產。 在 這 時 候, 尊 者 之 叔 嬸 卻 聲 稱 自 己 才 是 家 產 原 有 人, 更 把 尊 者 母 子 驅 趕 離 家。 族 中
親 友 有 的 欺 善 怕 惡, 有 的 則 無 能 為 力, 只 好 袖 手 旁 觀。 尊 者 的 母 親 眼 見 豐 厚 的 家 產 被 吞 奪, 親 友
中 又 沒 有 人 主 持 公 道, 心 感 極 大 的 冤 屈, 便 把 唯 一 餘 下 的 娘 家 田 產 賣 了, 把 全 副 家 當 交 予 尊 者,
囑 他 向 術 士 求 學 咒 術 復 仇 ,更 以 自 殺 作 為 威 脅 。尊 者 便 離 家 學 術 ,經 過 了 好 一 段 日 子 終 於 學 成 了 。
在 其 叔 嬸 一 次 舉 行 盛 宴 的 時 候, 尊 者 便 施 咒 令 大 宅 倒 塌, 在 剎 那 間 便 殺 死 了 三 十 多 位 親 友, 只 刻
意 讓 其 叔 嬸 活 了 下 來, 讓 他 們 體 驗 家 產 散 盡 的 痛 苦。 在 此 後, 尊 者 又 施 術 令 天 降 冰 雹, 把 其 原 來
居住的村中田產全毀,對族中親友的報復到此方休。
在 復 仇 後, 尊 者 並 未 得 到 復 仇 的 快 感, 反 而 開 始 生 起 悔 疚 的 心。 在 這 種 日 益 折 磨 他 內 心 的 罪
疚 感 變 得 越 來 越 強 時, 尊 者 便 輾 轉 找 上 著 名 的 瑪 爾 巴 譯 師。 透 過 瑪 爾 巴 的 神 通, 他 知 道 了 密 勒 日
巴 的 殺 人 重 罪, 同 時 也 知 道 尊 者 有 緣 成 為 他 的 上 首 弟 子。 瑪 爾 巴 為 了 令 密 勒 日 巴 懺 淨 罪 障, 他 便
對 尊 者 拳 打 腳 踢, 又 命 尊 者 為 他 在 山 上 建 造 大 型 樓 房, 自 己 卻 表 現 為 脾 氣 暴 躁、 不 近 人 情 及 常 常
飲 酒 的 人。 尊 者 為 了 替 師 父 建 房, 身 心 被 折 磨 得 很 利 害。 瑪 爾 巴 更 規 定 尊 者 要 以 背 扛 大 石 上 山,
令 尊 者 背 部 被 磨 至 潰 爛 不 堪。 在 每 次 建 成 一 樓 房 後, 瑪 爾 巴 卻 會 發 脾 氣 命 尊 者 把 房 子 拆 去 重 建 為
不 同 形 狀。 就 這 樣, 尊 者 不 屈 不 撓 地 捱 著 痛 苦 折 磨 及 責 打 多 年。 在 這 期 間, 瑪 爾 巴 常 有 對 其 他 弟
子 開 示 ,卻 從 不 允 許 尊 者 參 與 聞 法 ,更 多 次 施 以 責 打 。這 樣 地 過 了 多 年 後 ,瑪 爾 巴 才 對 尊 者 說 :「 你
是 我 有 緣 的 弟 子。 這 些 年 來, 為 了 令 你 洗 盡 極 重 的 罪 業, 我 才 對 你 多 番 留 難。」 自 此, 譯 師 便 終
於對尊者開示。
有 一 次, 尊 者 夢 見 家 宅 已 全 毀, 母 親 老 逝, 其 妹 如 乞 丐 般 流 浪, 於 是 向 瑪 爾 巴 辭 行。 尊 者 回
鄉 後, 發 現 家 鄉 已 人 面 全 非, 其 家 族 大 樓 已 成 敗 瓦, 母 親 早 已 死 去, 妹 妹 不 知 所 蹤。 在 已 變 為 廢

087
下 修證篇 —順 緣 ? 逆 緣 ?
21





墟 的 大 宅 中, 尊 者 體 悟 了 無 常, 頓 時 入 於 定 中 竟 達 七 日。 在 出 定 後, 尊 者 走 上 了 終 生 在 洞 中 修 行

088
的生涯。
逆緣也能促進修行
在 跟 著 下 來 的 日 子 中, 尊 者 便 流 浪 於 一 個 山 洞 及 另 一 個 山 洞 間, 隱 跡 人 間。 尊 者 從 不 下 山 乞
食,在沒有糧食時便取山間蕁麻而吃。這種苦行導致他身泛綠色,頭髮也變成呈綠色的怪異情況。
在 冰 天 雪 地 中, 尊 者 只 穿 單 層 的 棉 布, 有 時 更 因 布 料 最 終 爛 了 而 赤 身 裸 體。 此 時, 尊 者 心 中 只 念
及修行及自己的罪業深重,對世俗的眼光及飯食等事已不掛在心上。
這 個 故 事 對 我 有 很 多、 很 深 的 啟 發。 以 前 我 做 事 遇 上 阻 滯 或 問 題 時, 我 總 會 生 起 煩 惱, 並 感
到 沮 喪。 但 是 經 過 一 位 法 師 開 示 之 後, 使 我 明 白 到 什 麼 是「 逆 緣 增 上 令 行 者 精 進 」。 因 為 我 們 在
順 境 或 遇 上 順 緣 時, 都 會 比 較 怠 惰、 疏 懶, 甚 至 會 培 養 出 一 些 傲 慢 的 習 氣。 但 是, 真 正 的 修 行 人
是 可 以 在 遇 上「 逆 緣 」 的 時 候, 將 自 己 壞 的 習 氣 去 除, 從 而 堅 忍 地 在 菩 提 路 上 拾 級 而 上。 這 應 該
就是我國國人常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自利? 利他? 自利利他?
近 來 忙 碌 得 有 點 像 高 速 運 轉 的 陀 螺。 然 而, 再 怎 麼 忙, 回 到 辦 公 室 都 會 泡 上 一 杯 熱 茶, 好 讓
自己心情放輕鬆!看著因為滾燙的水而上下翻滾的茶葉,我的思緒也翻滾到最近的事情上。
我 是 為 了 新 講 堂 落 成 開 光 的 事 而 奔 波。 說 的 是「 法 性 講 堂 」, 一 個 在 喧 囂 紛 擾 都 市 中 的 弘 法
道 場, 而 建 設 這 道 場 的 目 的 是 希 望 能 夠 利 益 更 多 眾 生。 為 了 辦 這 個 講 堂, 我 從 找 人 設 計 裝 潢, 與
設 計 師 開 會, 選 物 料、 家 具 …… 半 年 來 一 直 忙 著, 忙 到 連 怎 樣「 灌 」 涼 茶 也 遏 止 不 了 青 春 痘 在 臉
上任意綻放。
j

有 很 多 人 說 我 傻, 花 這 麼 多 人 力、 物 力、 精 力 去 籌 建 一 個 道 場,「 你 究 竟 能 利 益 多 少 眾 生?
又 有 多 少 人 可 以 受 惠?」 我 的 答 案 是 :「 能 度 一 個 算 一 個! 怎 樣 辛 苦 都 是 值 得 的!」 正 如《 佛 遺
教 經 》 云 :「 自 利 利 他, 法 皆 具 足!」 此 話 何 解? 其 實 籌 建 道 場 目 的 就 是 為 了 以 佛 法 滋 養 一 切 有
情 眾 生, 令 我 等 同 證 真 如 佛 果。 這 好 像 是 單 向 的「 利 生 之 業 」, 不 過 我 卻 認 為 這 是 自 利 利 他 的 大
好事。
怎樣「自利利他」?
怎 樣 一 個「 自 利 利 他 」? 我 的 理 念 是 這 樣 的: 在 這 個 娑 婆 世 界 之 中, 多 一 個 人 接 觸 佛 法, 多

089
下 修證篇 —自 利 ? 利 他 ? 自 利 利 他 ?
21





一 個 人 願 意 止 惡 行 善, 那 麼 這 個 世 界 就 會 少 一 個 人 從 事 一 些 傷 害 我 及 其 他 眾 生 的 事, 整 個 世 界 的

090
大 圍 環 境 從 而 逐 漸 改 善。 這 樣 一 來, 害 我 的 人 愈 來 愈 少, 同 時 外 圍 環 境 又 會 愈 來 愈 好。 我 其 實 就
是 最 大 的 受 益 人! 我 們 不 要 以 為「 小 善 無 福 」, 因 為「 水 滴 雖 微, 漸 盈 大 器 」, 而 且 亦 不 應 該 誤
會利他行為愚蠢,因為利他的行為同時有利己的好結果!
在此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以明利他最終利己的道理。
我 們 常 住 現 在 有 三 隻 小 貓 咪, 年 紀 最 大 的 叫 威 威, 次 之 有 鈍 鈍 和 莉 莉 這 對 同 胞 姐 妹。 鈍 鈍 和
莉莉之所以住進我們常住,全是因為先有威威的到來。所以,我在這裡先說明威威的來歷。
二 九年農曆六月觀音誕前的幾天,在廚房幫忙的法師已常常聽到有貓叫聲,當時只以為
0
0

是 別 的 大 廈 的 小 貓, 所 以 即 使 她 的 叫 聲 是 愈 來 愈 淒 涼, 法 師 們 並 沒 有 特 別 留 意。 但 是, 我 在 觀 音
誕 的 那 天 早 上 ,走 進 廚 房 時 ,也 聽 到 那 種 淒 涼 的 貓 叫 聲 ,便 往 後 樓 梯 查 探 。怎 料 ,在 樓 梯 轉 角 處 ,
,她正慘兮兮的瑟縮在一角。我見她可憐,便
見 到 一 隻 骨 瘦 如 柴 、 滿 身 濕 透 、 被 人 遺 棄 的 小 貓 BB
向 當 家 法 師 請 求 收 留 小 貓。 當 家 法 師 也 憐 憫 她, 沒 有 拒 絕 給 她 留 下 的 要 求。 這 小 貓 後 來 不 但 沒 有
因 為 身 體 太 瘦 弱 而 活 不 下 去, 反 而 一 天 一 天 地 健 康 成 長。 亦 因 為 已 經 收 養 了 她, 所 以 好 像 也「 順
理成章」地,在幾個月後,收養了同樣在後樓梯發現的,被人遺棄的鈍鈍和莉莉這對貓姐妹。
利他之餘更可自利
自 從 有 了 她 們 三 位 小 姐 ,我 們 常 住 的 每 位 信 徒 、法 師 也 多 了 很 多 因 貓 而 起 的 笑 聲 。對 我 而 言 ,
威 威 雖 然 是 難 以 親 近, 但 她 卻 會 寸 步 不 離 的 跟 著 我 的 二 師 兄 ; 鈍 鈍 每 天 都 會 等 常 樂 師 的 門, 見 到
她 回 來 時 便 會 上 前 打 招 呼 ; 而 莉 莉 則 早 晚 呆 在 房 間 睡 覺, 見 到 師 父 卻 會 立 即 起 來。 在 我 的 眼 裡,
收 養 她 們 回 來, 不 應 看 作 因 救 了 她 們 一 命, 而 自 覺 對 她 們 有 著 大 恩 大 德。 因 為 自 從 她 們 三 位 小 姐
來 了 常 住 之 後, 常 常 給 到 道 場 的 每 一 位 信 徒, 甚 至 法 師 帶 來 快 樂。 所 以 我 認 為, 雖 說 是 利 他, 但
是最終我們也可以獲得利己的結果。這不是自利和利他嗎?
原 來 自 利 是 在 利 他 之 中 完 成 的。 因 此, 我 覺 得「 自 利 」 是 以 利 己 為 主 的 修 養, 而「 利 他 」 則
是 以 利 益 他 人 為 目 的 的 行 為。 我 正 正 就 是 本 著 這 個 世 界 多 一 個 人 行 善, 少 一 個 人 作 惡 的 心 來 度 眾
生。 只 要 在 這 個 世 界 上 能 多 一 個 人 信 佛, 就 多 一 個 人 離 苦 得 樂, 所 以 即 使 再 傻 再 忙 再 累, 也 覺 得
甜!
在此,我祈願我們都能在菩提路上努力,並肩而行,同登覺岸。
注釋
編 按 : 作 者 本 文 發 表 於 二 一 一 年 底 , 當 時 正 值 作 者 籌 辦 「 法 性 講 堂 」 。 作 者 為 「 法 性 講 堂 」 住 持 , 有 關 該 講 堂 的
j

0
介 紹 , 可 參 本 書 第 152 頁。

091
下 修證篇 —自 利 ? 利 他 ? 自 利 利 他 ?
21





燒頭炷香?

092
萬 家 歡 騰 的 農 曆 新 年 又 到 了, 加 上 今 年( 二 一 二 年 ) 是 龍 年, 過 年 的 氣 氛 又 更 加 歡 喜 了。
0
每 逢 過 年 的 時 候, 總 會 有 很 多 信 徒 來 寺 廟 禮 佛 祈 福, 並 向 師 父 拜 年 ; 我 和 他 們 聊 天, 發 覺 他 們 對
中國佛教的過年習俗很有興趣。既是大家有興趣,那麼,我來跟大家好好說一說吧。
辭歲普佛法會或歲末懺摩法會
在 廣 東 的 傳 統 之 中, 有「 辭 歲 」 的 習 俗, 這 是 廣 東 人 過 年 的 一 件 大 事。 即 是 身 為 晚 輩 的 人,
會 順 序 向 長 輩 磕 頭, 長 輩 會 跟 晚 輩 說 :「 快 高 長 大, 讀 書 聰 明。」 然 後 便 遞 過 壓 歲 錢, 而 小 孩 都
會歡歡喜喜的收過這些「壓歲錢」 。那麼,佛教徒過年會有「辭歲」的儀式嗎?其實,以香港的

j
佛教傳統,每年的年三十晚或是廿九日晚,一般的佛教道場以往都會在大約十時半、十一時左右,
舉 行 歲 末 懺 摩 法 會 : 由 法 師 帶 領 信 徒 先 懺 悔 過 去 一 年 所 造 的 惡 業, 感 覺 好 像 就 是 把 我 們 過 去 一 年
中 做 得 不 好、 不 對 的 事 情 回 顧、 檢 討 一 下, 並 在 佛 陀 和 師 長 面 前 虛 心、 誠 懇 的 懺 悔 ; 並 頂 禮 諸 佛
菩 薩 及 師 父 上 人, 意 即 向 佛 陀 及 師 父 辭 歲 ; 接 下 來 就 是 普 佛 法 會, 由 法 師 帶 領 信 徒 普 禮 諸 佛, 再
頂禮師父,意即向佛陀及師父拜年。
這 樣 的 先 懺 除 結 業, 再 行 禮 佛 的 習 俗 真 的 很 好, 有 如 經 中 上 說「 以 此 消 災, 災 消 吉 至 ; 因 茲
滅 罪, 罪 滅 福 生。」 意 思 就 是 在 滅 罪 之 後, 我 們 就 有 更 多 的 清 涼 心 地 來 積 累 功 德 福 業。 在 舊 的 一
年 過 去 ,我 們 將 以 往 的 惡 業 懺 除 ; 新 的 一 年 到 來 ,
我 們 從 頂 禮 三 寶 來 積 聚 善 業, 希 望 有 一 個 好 的 開
始。相信,這應該可以被看成是佛教「送舊迎新」
的好習俗吧。
燒開年香
每 年 農 曆 除 夕 晚 上, 都 有 數 以 千 計 的 香 港 市
民,擠在黃大仙祠內等正月初一子時的到來。他們
為的,就是上一炷頭炷香。當中更有人因爭做最前
面的一個而發生爭執,亦有遭別人(或自己)手上
的香灼傷的。他們這樣辛苦也要上頭炷香,為的是
什 麼 呢 ? 聽 說 ,在 大 年 初 一 第 一 個 時 辰 上 香 叫 做 頭
炷香,喻意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第一個時辰,第一
時 間 去 接 個 上 天 給 的 好 運 ,作 為 這 一 年 之 開 首 ; 希
望藉此可以得上天保祐闔府安康,生意興隆,富貴
吉祥。
k
那 麼, 在 佛 教 的 傳 統, 於 農 曆 除 夕 夜 迎 接 新
一 年 的 到 來 時 ,佛 弟 子 又 會 做 些 什 麼 祈 福 活 動 呢 ?
又 有 沒 有 去 燒 頭 炷 香 呢 ? 其 實 ,在 中 國 佛 教 的 傳 統

093
下 修證篇 —燒 頭 炷 香 ?
21





之 中, 亦 有 農 曆 新 年 的 祈 福 活 動, 就 像 台 灣 的 馬 英 九 總 統, 今 年 除 夕 夜 再 到 法 鼓 山 參 加 聞 鐘 聲 祈

094
福 法 會, 和 上 千 名 信 徒 一 起 祈 福, 祈 願 未 來 一 年 風 調 雨 順、 政 治 清 明。「 據 中 央 社 報 道, 法 鼓 山
連續六年在除夕夜舉辦聞鐘聲祈福法會,馬英九今年是第五度參加。」 又如我們在正法蓮社,到

l
了 午 夜 十 二 時 , 住 持 和 尚 上隆 下敬 大 和 尚 帶 信 徒 一 起 燒 開 年 香 。 他 和 信 徒 們 都 手 拈 一 支 香 , 誠 心 上
香 拜 佛, 大 和 尚 祈 願 正 法 久 法、 法 輪 常 轉, 亦 迴 向 在 會 的 信 眾 身 心 康 泰、 吉 祥 如 意。 接 著, 大 眾
也拈香供佛,並在佛前為自己在新的一年許下新的望願。
發願與修行
今 年 在 燒 開 年 香 的 時 候, 我 為 大 眾 開 示「 發 願 」 的 作 用。 我 告 訴 大 家,「 發 願 」 就 好 像 我 們
在 佛 菩 薩 面 前 為 自 己 訂 下 一 些 目 標, 有 的 可 能 是 世 間 的 層 面, 如 學 業 和 事 業 上 的 進 步、 家 庭 的 和
諧 等 等 ; 有 的 是 出 世 間 的 層 面, 如 禪 修 的 進 步、 漸 漸 的 斷 除 煩 惱、 求 生 西 方 極 樂 淨 土 等 等。 而 我
們 在 立 下 這 些 目 標 之 後, 所 做 的 一 切 努 力 都 是 圍 繞 這 目 標 而 行。 不 論 我 們 求 的 是 世 間 的 或 是 出 世
界 的 願 望, 只 要 目 標 明 確, 並 在 訂 立 之 後, 每 天 都 反 覆 想 起 這 個「 願 」, 那 麼, 我 們 所 做 的 一 切
善業、功德都可以迴向這個「願」;在修行而言,我們的道業會日益增長。
最 後 ,希 望 在 這 裡 寫 一 個 有 關 我 自 己 發 願 的 故 事 ,讓 大 家 對「 發 願 」有 更 深 刻 的 印 象 及 理 解 。
我 九 個 月 大 就 會 走 路、 會 說 話, 自 從 那 時 候 開 始, 我 就 常 跟 我 媽 說 我 要 出 家。 而 且, 自 我 懂 得 在
佛 前「 發 願 」 的 時 候, 我 就 是 發 這 個「 要 出 家 弘 法 利 生 」 的 願。 小 學 畢 業 了, 自 己 覺 得 成 就 這 個
「 願 」 的 距 離 近 了 一 點。 中 學 畢 業 升 讀 大 學 時, 還 以 為 自 己 可 以 出 家( 因 為 大 學 不 用 穿 校 服, 我
便 可 以 剃 頭、 穿 僧 服 ), 但 媽 媽 說 還 是 不 行。 她 說 :「 你 出 家 為 的 是 要 弘 法 利 生, 要 專 心 多 讀 點
書 才 可 以 利 益 眾 生, 如 果 你 現 在 就 出 家, 以 你 現 在 的 情 況 可 以 利 益 眾 生 嗎?」 因 此, 我 為 了 成 為
一個可以真正「弘法利生的出家人」,我在大學的時間更用心讀書。我心無旁騖地完成大學課程,
亦 是 因 為 在 媽 媽 和 師 父 的 要 求 下, 我 要 在 出 家 之 前 好 好 自 我 增 值, 故 很 用 心 的 唸 完 碩 士 和 博 士 學
位。就是一個「出家弘法利生」的願心,使我在二十五年的學業生涯中不斷的用功、用心。因此,
我 可 以 說,「 發 願 」 不 只 對 於 我 們 在 求 世 間 福 報 的 時 候 重 要, 在 我 們 修 行 的 路 上 亦 是 一 個 推 動 我
們勇往直前的動力。
在此,祝大家福慧雙增、六時吉祥﹗
注釋
粵 語 文 化 傳 播 協 會
l k j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TalkNewYear/page010.aspx)
《 頭 條 日 報 》 二 一 一 年 一 月 十 一 日 報 導 。
0
《 Sina
全球新聞》二 一二年一 月二十三日報導。
0

095
下 修證篇 —燒 頭 炷 香 ?
21





廣東人對死亡的一些迷思

096
寫 這 篇 文 章 的 起 因 是 : 、 因 為 有 一 次 在 網 上 電 台 講 過「 世 界 末 日 系 列 」 的 話 題 ; 、 因 為


期 間 我 們 的 研 究 計 劃 的 關 係 ; 、 又 因 為 有 個 信 徒 問 了 一 個 有 關 死 後 的 問 題 ; 四、 更 因 曾 應 一 個

中 文 大 學 文 化 宗 教 研 究 系 的 老 師 的 邀 請, 當 了 一 個 關 於「 生 與 死 」 的 課 堂 的 嘉 賓。 所 以, 很 希 望
藉本文,好好介紹一些與死亡或死後世界有關的疑問及正確的知見。
當 有 信 徒 家 中 有 親 友 去 世, 他 們 常 常 都 有 很 多 疑 問。 可 能 是 因 為 中 國 人 都 對 死 亡 或 與 死 亡 有
關 的 事 情 有 很 多 忌 諱, 長 輩 亦 不 會 無 緣 無 故 地 教 導 子 孫 這 方 面 的 知 識 ; 因 此, 他 們 平 常 沒 有 機 會
聽 聞 有 關 的 知 識 與 一 些 忌 諱 的 淵 源。 當 遇 上 家 中 有 親 人 身 故 時, 便 會 因 情 緒 不 好, 而 立 時 不 知 所
措 、 手 忙 腳 亂 。 這 些 原 因 令 本 文 ──對 廣 東 人 的 喪 禮 習 俗 的 說 明 ── 變得重要起來。
廣東人對死亡的禁忌
生 老 病 死 是 自 然 的 規 律, 但 人 生 的 美 好 使 世 間 芸 芸 眾 生 無 不 眷 戀,「 貪 生 怕 死 」 者 眾。 由 於
對 死 的 懼 怕 ,對「 死 」這 個 字 眼 也 產 生 了 很 多 的 忌 諱 。甚 至 在 古 書 中 有 關「 死 」的 諱 稱 超 過 一 百 種 ,
如 :「 辭 世 」、「 沒 世 」、「 過 世 」、「 棄 世 」都 是 離 開 人 世 的 意 思 。廣 東 人 在 這 方 面 的 忌 諱 更 多 ,
如:家人外出,不在家時,不可說「他不在」、「唔喺度」,因為兩者都有已經死亡的意思。
那 麼, 為 什 麼 我 要 說 的 只 有 廣 東 人 對 於 死 亡 的 迷 思, 而 不 是 其 他 省 份 的 人 士? 不 如 在 先 提 一
個 例 子 來 說 明 好 了 : 據 說, 在 上 海 時, 先 百 貨 公 司 的 生 意 一 直 不 如 永 百 貨 公 司 好。 廣 東 人 認
X

X
為 就 是 因 為 取 了 一 個 不 好 的 名 字, 先 的 諧 音 是「 先 死 」, 多 不 吉 利, 哪 有 永 的 好 意 頭。 我 們
X

X
活在香港,一直受著廣東文化的影響,而「廣東人對死亡的禁忌」更可說是洋洋大觀!
首 先, 是 要 從 廣 東 人 在 餐 桌 上 的 講 究, 看 他 們 對 死 亡 的 禁 忌。 聽 過 有 人 因 為 一 句「 食 完 」 而
觸怒了老闆。故事是這樣的: 先生的老闆是廣東人, 一直頗器重 先生,在一次公司的聯歡晚
X

X
宴 上, 先 生 獲 安 排 與 老 闆 同 席, 相 談 甚 歡 ; 晚 宴 尾 聲, 先 生 見 老 闆 不 再 舉 箸, 關 心 地 問 道 :
X

X
「 您 吃 完 了 ? 」豈 料 老 闆 立 即 板 起 臉 孔 ,斥 責 他 說 :「 你 才 是『 吃 完 』,我 福 星 高 照 ,壽 比 南 山 ! 」
先 生 尷 尬 得 無 地 自 容, 老 闆 從 此 好 長 一 段 時 間 還 在 生 他 的 氣。 無 獨 有 偶, 在 我 小 時 候 的 一 次 晚
X

飯 後, 我 問 我 的 外 婆 :「 婆 婆, 您 吃 完 了 啊?」 結 果 婆 婆 很 生 氣 地 說 :「 我 吃 飽 了, 沒 吃 完, 我
還 有 一 輩 子 的 飯 要 吃 呢!」 從 那 一 刻 我 就 知 道, 原 來 廣 東 人 忌 諱 別 人 說 他「 吃 完 了 」, 因 為 這 意
味著這是最後一餐!
再 者, 我 們 從 小 就 被 教 育, 請 客 吃 飯 時 千 萬 別 上 七 道 菜。 一 般 人 都 以 為 這 只 是 因 為 與 廣 東 人
做 完 白 事 後 ,去 食 解 穢 酒 有 關 的 ,因 為 解 穢 酒 一 定 要 叫 七 道 菜 。但 是 ,在 佛 教 的 觀 念 之 中 ,「 七 」
代表圓滿,是圓滿的數字。其實在佛教,甚至基督宗教之中,七日是一個周期,亦是一個循環。

j
「解穢酒」與「纓紅宴」
上 面 提 到 解 穢 酒, 有 很 多 人 都 將 解 穢 酒 與 纓 紅 宴( 飯 ) 混 為 一 談。 其 實 有 沒 有 分 別? 在 這 裡

097
下 修證篇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21





先講一講,再提一些佛教的正知見吧!

098
按 照 廣 東 省 大 部 份 縣 市 的 習 俗, 先 人 被 送 上 山 土 葬 或 安 排 火 葬 之 後, 家 屬 都 會 安 排 宴 席 招 待
親 朋。 如 果 殮 葬 之 後, 親 人 仍 會 為 亡 者 做 超 薦 佛 事, 所 設 之 宴 席 通 常 叫 做「 解 穢 酒 」。 因 為「 解
穢酒」指散席後仍帶孝在身,直至守孝完畢才再設「纓紅宴」。

k
古 時 中 國 人 會 守 孝 三 年, 到 了 近 代 一 般 都 會 為 亡 者 戴 七 七 四 十 九 天 的 孝( 我 讀 小 學 的 時 候,
也 曾 見 過 同 學 因 為 親 人 過 身 而 戴 頭 花 或 黑 紗 )。就 是 在 所 有「 做 七 」佛 事 圓 滿 、孝 子 賢 孫 脫 孝 之 後 ,
再 請 親 友 食 飯 才 稱 作「 纓 紅 宴 」。 如 果 好 像 現 代 的 家 屬, 在 先 人 下 葬 或 火 化 後 不 做 佛 事, 亦 隨 即
在 山 上 脫 孝 ,其 後 家 屬 所 設 的 宴 席 就 是「 纓 紅 宴 」。現 今 社 會 大 部 份 人 都 生 活 繁 忙 ,通 常 選 擇 設「 纓
紅宴」,表示隨即脫孝。
由 於 象 徵 白 事 完 結, 通 常「 纓 紅 宴 」 都 有 八 道 菜, 象 徵「 好 事 成 雙 」。 一 般 人 將「 纓 紅 宴 」
寫 成「 英 雄 宴 」,應 該 是 一 場 誤 會 。其 實 ,「 纓 」是 動 詞 ,表 示 往 生 的 亡 者 過 去 七 七 四 十 九 日 之 後 ,
將 會 成 為 該 家 族 的 祖 先, 其 已「 掛 紅 」( 簪 上 金 花 及 繫 上 紅 帶 ) 的 神 位 會 被 供 到 祠 堂 之 內, 故 謂
之「纓紅」。
親人往生,應持素迴向功德
喪 事 完 畢, 喪 家 會 設 宴 席 招 待 來 參 加 喪 禮 之 親 友, 這 就 是「 解 慰 酒 」。 而 民 間 一 般 會 稱 之 為
「 解 穢 酒 」。當 中 的 菜 式 數 目 與「 纓 紅 宴 」是 剛 剛 相 反 ,即 不 能 是 雙 數 ,忌 諱「 白 事 成 雙 」。而 且 ,
席 間 更 有 不 可 以 食 「 帶 子 」 、「 蓮 子 」( 不 希 望 帶 連
\ 兒 子 一 起 死 去 ) 也, 不 吃「 牛 肉 」、「 馬 肉 」
( 這 與 民 間 對 鬼 差「 牛 頭 」、「 馬 面 」 的 信 仰 有 關 ), 視 為 禁 忌。 但 其 實 以 前 的 解 穢 酒 是 素 食,
有七道齋菜和一道糖水。
其 實, 在 佛 教 的 信 仰 之 中, 在 先 人 往 生 之 後, 家 屬 是 絕 對 不 應 造 殺 業, 包 括 吃 活 宰 的 家 禽 或
海鮮。正如《地藏經》有說:「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
晚 生 善 處 。」因 此 ,很 多 信 徒 會 問 我 :「 法 師 ,我 的 親 人 往 生 了 ,我 們 有 什 麼 可 以 為 他 她 \ 做的?」
我 都 會 告 訴 這 些 信 徒 :「 你 們 要 請 法 師 為 親 人 誦 經, 將 功 德 迴 向 亡 者, 以 期 為 亡 者 積 集 資 糧, 好
讓他 她 \ 得 往 生 善 道 。而 且 ,您 們 千 萬 不 要 在 七 七 日 內 殺 生 、食 肉 ,因 為 這 會 令 亡 者 下 墮 三 塗 的 。」
與「七」有關
我 發 覺 不 只 是 以 前 的 人, 連 現 代 的 年 青 人 都 對 食 飯 時 點 七 道 菜, 也 有 著 很 大 的 忌 諱。 這 明 顯
是 與 與 前 文 說 的 廣 東 人 的 死 亡 禁 忌 ── 「 解 穢 酒 」 或「 做 七 」 有 關 的。 而 且, 我 們 當 法 師 的, 常
常 有 人 問 :「 什 麼 是 頭 七?」「 重 要 嗎?」 其 實, 在 中 國 人 的 傳 統 喪 殯 習 俗 之 中, 習 慣 上 大 家 都
認 為 一 個 人 在 往 生 之 後 ,及 至 輪 迴 到 下 一 期 生 命 之 間 ,共 有 七 個 七 日( 七 七 四 十 九 日 )。而「 頭 七 」
指 的 是 人 去 世 後 的 第 七 日。 其 實, 正 式 的 算 法 是 ﹕ 過 身 當 天 就 算 是「 頭 七 」 的 一 天, 之 後 的 第 七
日就是「頭七」的最後一天。這些思想都是受佛教有「中陰」的概念影響。
所謂「中陰」亦稱「中有」 就是指死後生前的存在狀態。以「人」為例,部派
(antarā-bhava)

099
下 修證篇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21





學 者 認 為, 人 之 存 有 可 分 為 四 個 階 段, 托 於 母 胎 之 際 稱 為「 生 有 」, 生 而 為 人 稱 為「 本 有 」, 及

100
其 臨 終 為「 死 有 」,死 後 至 下 次 入 胎 之 間 ,稱 為「 中 有 」。《 中 陰 經 》云 :「 中 陰 眾 生 壽 命 七 日 」,
又《 瑜 伽 師 地 論 》 云 :「 又 此 中 有, 若 未 得 生 緣, 極 七 日 住, 有 得 生 緣, 即 不 決 定。 若 極 七 日 未
得 生 緣, 死 而 復 生, 極 七 日 住, 如 是 輾 轉 未 得 生 緣, 乃 至 七 七 日 住, 自 此 已 後, 決 得 生 緣。」 因
此,佛教認為人在一期生命完結之後,若不是有大善業即得生人天,亦不是有大惡業要墮三惡道,
就會經歷七天乃至最多四十九天的「中陰身」。
再 者 ,佛 教 認 為 在 生 的 親 友 為「 中 陰 身 」做 功 德 、佛 事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地 藏 經 》云 :「 七 七
日 內, 如 痴 如 聾, 或 在 諸 司 辯 論 業 果。 審 定 之 後, 據 業 受 生。 未 測 之 間, 千 萬 愁 苦, 何 況 墮 於 諸
惡 趣 等 …… 如 是 罪 業 眾 生, 命 終 之 後, 眷 屬 骨 肉, 為 修 營 齋, 資 助 業 道 …… 若 能 更 為 身 死 之 後,
七 七 日 內, 廣 造 眾 善, 能 使 是 諸 眾 生 永 離 惡 趣, 得 生 人 天, 受 勝 妙 樂。」 這 就 是 說 中 陰 身 的 情 況
是「 如 痴 如 聾 」、 十 分 無 助, 是 需 靠 在 世 的 親 人 為 他 們 誦 經, 並 將 功 德 迴 向 給 亡 者, 以 期 亡 者 可
以得生人天善道。
人死後會去哪裡?
有 不 少 信 徒 在 知 道 以 上 的 資 訊 之 後, 都 希 望 知 道 如 果 亡 故 的 眷 屬 已 過 身 很 久, 並 輪 迴 受 生,
還 可 將 功 德 迴 向 給 他 們 嗎? 正 正 又 是《 地 藏 經 》 對 這 個 問 題 回 應 得 很 清 楚 ﹕ 對 於 一 些 早 已 死 去 的
親 屬, 假 如 他 們 因 為 過 去 罪 報 而 墮 落 惡 道, 受 無 量 苦, 能 藉 在 世 的 親 人 做 功 德 超 度 的 力 量, 馬 上
解 脫 了 惡 道 之 苦, 投 生 到 天 界 或 人 間 的 富 貴 人 家 中 去 享 受 最 美 妙 的 快 樂。 假 如 這 此 亡 者 本 來 就 沒
有 什 麼 惡 業, 並 已 在 天 界 或 富 貴 人 家 享 受 種 種 快 樂, 那 麼 他 們 便 能 承 蒙 現 在 親 人 給 他 做 的 種 種 功
德受無量福樂。
那麼,究竟人或其他眾生死後會輪迴去哪裡呢?
佛教認為人死後會所能依憑三種業力再行輪迴:
、隨重受生:人死了以後,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業力去輪迴受生。
三二一

、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
、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跟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思所念關係很大。
因 此, 我 們 可 以 明 白 到 我 們 的 一 生 乃 至 死 後 都 是 由 業 力 作 為 主 導。 因 為 佛 教 相 信, 眾 生 死 後
不 是 由 佛 陀、 菩 薩, 也 不 是 由 閻 羅 王 審 判 我 們, 而 是 由 我 們 自 己 的 業 力 牽 引 著 我 們 在 六 道 輪 迴 中
流轉。未來一期生命會往哪裡投生,是要依我們過去作的行為及習慣來決定。
去送殯的禮數
如何做「帛金」?
若 有 朋 友 或 同 事 往 生, 我 們 會 去 送 殯, 即 是 到 殯 儀 館 參 加 喪 禮 送 亡 者 一 程。 當 我 們 到 殯 儀 館
之後,可向詢問處索取一個帛金信封,將「心意」放入信封之後,再去靈堂。到了靈堂的接待處,
在 簽 署 留 名 之 後, 我 們 便 會 向 亡 者 的 家 屬 送 上 一 封 帛 金, 當 中 除 了 是 對 亡 者 表 示 一 點 心 意 之 外,

101
下 修證篇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21





也 是 希 望 減 輕 亡 者 家 屬 辦 喪 事 的 財 政 負 擔。 但 是 必 須 注 意, 在 傳 統 的 習 慣 或 禮 節 上, 我 們 付 帛 金

102
時會在整數的銀碼上額外多加一個一元硬幣,其原因有兩個﹕
、 銀 碼 以 「 零 一 」 作 結 , 含 有 「 只 有 一 次 」 的 意 思 。
二一

、 如 親 友 送 上 的 帛 金 銀 碼 是 整 數 ,當 減 除 主 家 送 回 的「 吉 儀 」內 的 一 元 後 ,尾 數 便 會 是 九 ,

就 有 「 長 久 」 的 隱 喻 ── 誰也不想長久都有白事或長久地做白事,所以須在整數銀碼上
加上一元的帛金,當付出者接到「吉儀」並收取內裡的一元後,便不會以九字作結了。
主家不要說「謝謝」,只能說「有心」。
對 很 多 人 而 言, 殯 儀 館 是 一 個「 非 請 勿 到 」 的 地 方, 對 喪 禮 都 有 所 忌 諱。 因 此, 如 亡 者 並 非
親屬或深交,非必要也不會出席喪禮。這種心理人皆有之,因 此對亡者家屬而言,他們會很感激
專 誠 來 拜 祭 的 親 朋。 不 過, 倘 若 因 不 幸 而 當 上 主 家 時, 我 們 切 記 千 萬 不 要 對 來 送 殯 的 親 朋 說「 謝
謝 」,只 可 以 用「 有 心 」來 表 達 謝 意 。因 為 治 喪 不 是 一 件 吉 利 的 事 ,說「 謝 謝 」反 倒 像 慶 賀 喜 事 ,
兩 者 既 難 連 上 關 係, 又 好 像 有 點 不 吉 利。 另 外, 當 親 友 離 開 殯 儀 館 時, 主 家 也 不 要 送 客, 因 為 從
殯 儀 館 內 送 走 的 都 不 是「 活 人 」,「 送 客 」 便 等 同 詛 咒 他 們 成 為 那 些 在 殯 儀 館 內 被 送 走 的 死 人。
當 賓 客 要 走 的 時 候 ,禮 貌 上 可 說 句「 拜 拜 」,卻 不 要 說「 再 見 」,免 得 有「 因 白 事 而 再 見 」之 意 ﹗
家有白事,需在家門口點白蠟燭嗎?
常 常 有 信 徒 在 要 安 排 離 世 親 友 的 後 事 時, 都 會 問 我 們 ﹕「 是 否 有 需 要 在 家 門 外 點 白 蠟 燭 ﹖」
我都會十分肯定的告訴他們說:「不需要﹗」
廣 東 人 有 此 習 俗, 一 般 都 會 將 原 因 誤 傳 為 ﹕ 為 亡 者 照 明, 讓 亡 者 懂 得 沿 路 回 家 ; 而 且, 如 果
去 世 的 先 人 是 六 十 歲 以 下 的, 就 會 點 白 蠟 燭, 而 亡 者 如 果 年 紀 已 到 六 十 歲 或 以 上, 門 口 燃 點 的 則
是紅蠟燭。
因 為 我 爸 爸 以 前 是 做 警 察 的, 他 的 見 聞 很 廣 ; 而 且, 他 亦 是 佛 教 徒, 對 於 很 多 民 間 禁 忌, 他
都 會 很 細 心 的 告 訴 我 這 些 習 俗 的 含 義 及 淵 源, 希 望 我 能 把 正 信 佛 教 及 民 間 信 仰 清 楚 區 分。 他 告 訴
我有關喪家在門前點白 紅 \ 蠟 燭 的 原 因 是 ,中 國 人 對 死 亡 真 的 很 忌 諱 ,對 於 無 緣 無 故 的 進 入 有 白 事
的家庭,怕會沾到晦氣,所以習俗上,喪家會在門前燃點起白 紅蠟燭,以表示自己家中有白事, \
讓鄰居知所迴避。再加上,以前中國人住的都是平房,因此家門前燃點起白 紅 \ 蠟燭的話,鄰居一
定會遠遠便看得見而懂得迴避。
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其實沒有實際需要。
有親人去世不可在家中洗頭?
以 前 有 傳 說 指 ﹕ 有 家 人 去 世 不 應 在 家 中 洗 頭, 因 這 樣 會 令 去 世 的 親 人 喝 洗 髮 水。 因 此, 有 些

103
下 修證篇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21





人 會 在 送 親 人 上 山( 安 葬 ), 並 吃 完 纓 紅 飯 之 後, 就 立 即 到 髮

104
型 屋 洗 頭 。一 則 因 為 以 上 提 及 的 忌 諱 ,二 則 是 希 望 將 晦 氣 洗 掉 。
其 實, 這 個 習 俗 與 佛 教 也 是 毫 無 關 係 的 ﹗ 不 過, 就 著 這 個
「 有 家 人 去 世 不 應 在 家 中 洗 頭 」 的 忌 諱 而 言, 當 然 並 不 是 因 為
怕 令 先 人 喝 我 們 的 洗 髮 水。 我 爸 爸 及 世 叔 伯 都 告 訴 我, 廣 東 人
有 這 樣 的 習 俗, 是 因 為 若 有 親 人 去 世, 家 中 瀰 漫 著 一 片 陰 沉 的
氣 氛, 如 果, 有 人( 尤 其 是 長 頭 髮 的 ) 在 家 中 洗 頭 後, 披 頭 散
髮地出現,便很容易嚇壞在世的其他親人了﹗
佛教對度亡的建議
、 切 勿 殺 生 祭 拜 亡 者

民 間 很 多 人 都 會 殺 雞、 殺 豬 去 拜 祭 亡 故 的 親 人, 但
是 這 樣 不 但 不 能 幫 助 亡 者 ,反 而 會 增 添 亡 者 的 罪 業 ,
而 連 累 亡 者 因 殺 業 而 轉 生 惡 道。 而 且, 如 果 亡 者 有
生 人、 天 的 福 份, 也 會 因 為 親 人 殺 生 拜 祭 他 們 所 產
生 的 惡 業, 而 不 能 得 生 善 道。 正 如《 地 藏 經 》 中 所
說 ﹕「 閻 浮 提 眾 生 臨 終 之 日 ,慎 勿 殺 害 ,及 造 惡 緣 ,
拜 祭 鬼 神 ,求 諸 魍 魎 。何 以 故 ,爾 所 殺 害 乃 至 拜 祭 ,
無 纖 毫 之 力 利 益 亡 人, 但 結 罪 緣, 轉 增 深 重, 假 使
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
對辯,晚生善處。」
、 如 眷 屬 已 輪 迴 ( 投 胎 ) , 仍 可 將 功 德 迴 向 給 他 們

《地藏經》在這方面已清楚說明,如眷屬已輪迴(投胎),是可將功德迴向給他們的。
如果亡者因惡業而已投生三惡道,將會因親人為他們所造的善業而縮短在惡道受惡報的
時間,或即時可以脫離惡道,並得生人道或天道之中受樂。如果已亡故的親人已憑自己
所 作 的 善 因 得 生 人 道 或 天 道 之 中, 在 世 的 親 人 為 這 些 亡 者 所 造 的 善 因, 是 會 令 他 們 在
人、天之中受樂的時間及機會增加的。
佛 教 常 常 提 及「 功 德 」 及「 迴 向 」, 其 實 這 是 兩 個 佛 教 的 基 礎 義 理。 功 德, 所 指 的 功 能 福

德 ,亦 即 是 行 善 所 獲 之 果 報 。根 據 佛 經 所 言 ,產 生 功 德 主 要 有 三 個 方 式 ﹕ 、布 施 (generosity)


; 、 禪 定 (meditation)
、 持 戒 (ethical conduct) 。


參 與 佛 教 儀 式 的 人 相 信 可 通 過 儀 式 來 為 先 亡 帶 來 功 德, 這 主 要 是 反 映 了 布 施 這 個 得 功 德 的
概 念。 布 施 有 三 種 方 式 ﹕ 、 財 施 (material ; 、 法 施 (the teaching of Buddhist
giving)


; 、無畏施
doctrine) (courage or 。 其 實, 佛 教 儀 式 是 一 個 最 有 效 而 且 同 時 進 行
fearlessness)

這 三 種 方 式 的 布 施 ﹕ 、 信 眾 為 先 亡 捐 款 予 寺 院 ── 財施; 、僧侶誦經及在儀式中向信眾及亡


靈開示說法 ──法 施 ; 、 儀 式 能 令 受 苦 亡 靈 暫 時 得 脫 苦 難, 來 臨 道 場 聞 法 得 度, 或 令 其 得 生 三


善 道 , 或 往 生 淨 土 ── 無畏施。
而「 迴 向 」 即 是 以 自 己 所 修 之 善 根 功 德, 迴 轉 給 眾 生, 並 使 自 己 及 一 切 眾 生 可 以 離 苦 得 樂,

105
下 修證篇 —廣 東 人 對 死 亡 的 一 些 迷 思
21





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對施者和受者都有益。

106
注釋
丘 恩 處 , 〈 聖 經 數 字 深 層 的 研 究 ( 二 ) 〉 , 載 於 《 基 督 日 報 》 , 二 一一年三月六日。
k j

0
《 太 陽 報 》 , 二 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0
0
關閉諸惡長善苗 —八關齋戒
何謂「八關齋戒」?
八 關 齋 戒, 以 八 支 戒 法 關 閉 八 種 惡 業, 通 達 解 脫 成 佛 之 道。 學 佛 目 的 在 於 出 離 生 死, 故 在 家
居 士 到 僧 團 中 與 出 家 人 一 起 過 出 家 生 活, 受 持 不 殺 生、 不 偷 盜、 不 淫 欲、 不 妄 語、 不 飲 酒、 不 著
香 花 鬘 及 不 香 油 塗 身、 不 歌 舞 倡 伎 不 往 觀 聽、 不 坐 臥 高 廣 大 床、 不 非 時 食 等 八 戒, 以 長 養 出 世 善
根。 八 戒 中, 前 七 條 為「 戒 」, 後 一 條 正 午 之 後 不 再 進 食 為「 齋 」, 合 稱「 八 關 齋 戒 」。 用 這 八
種管道,關閉八種罪過,得到清淨的戒體,此即八關齋戒的意義。
法 性 講 堂 於 二 一 二 年 二 月 十 七 日, 在 香 港 大 學 嘉 道 理 研 究 所 石 崗 中 心 舉 辦 了 三 日 兩 夜 的 八
0
關 齋 戒 , 活 動 並 於 十 九 日 圓 滿 結 束 。 是 次 活 動 請 得 本 講 堂 導 師 上隆 下敬 和 尚 作 得 戒 和 尚 , 我 們 常 住
的 能 幹 、法 忍 、圓 德 、圓 照 、常 樂 、常 惺 等 諸 位 法 師 為 引 禮 師 父 ,我 則 為 戒 子 們 開 示 八 關 齋 戒 與「 道
心 教 育 」。是 次 活 動 反 應 熱 烈 ,戒 子 人 達 一 百 人 。除 了 正 授 八 關 齋 戒 、做 早 晚 功 課 、過 堂 吃 飯 之 外 ,
戒 子 們 更 有 機 會 學 習 過 堂 儀 軌、 坐 禪、 行 禪, 讓 參 加 者 嘗 試 度 過 三 日 兩 夜 的 準 沙 門( 準 出 家 人 )
生活。看看他們的感想,便可知道大家深感因緣之殊勝及法喜充滿。
以下,我請了一些戒子,分享他們受戒的感想及心德。

107
下 修證篇 —關 閉 諸 惡 長 善 苗 —八 關 齋 戒
21





護持佛法之樂 撰文﹕朱小雲

108
已 參 加 過 四 次 八 關 齋 戒 法 會 …… 今 次 我 選 擇 當 義 工, 不 作 戒 子 了。 從 以 前 作 為 戒 子 到 這 次 得
此 機 緣 全 程 去 奉 獻, 護 持 過 百 位 戒 子 修 行, 背 後 的 意 義 更 為 重 大 — 護持佛法的重任比起學習經
驗, 更 為 寶 貴! 回 望 三 天 的 活 動, 我 雖 不 是 戒 子, 亦 因 職 務 在 身 而 錯 過 了 一 些 難 得 的 學 習 機 會,
但 當 看 見 一 張 張 充 滿 法 喜 的 笑 臉, 加 上 代 表 們 與 大 眾 的 真 情 分 享, 心 中 湧 起 的 是 絲 絲 的 感 動。 那
種喜悅和成就感比我能重受八關齋戒的意義更多千萬倍。
無限感恩 撰文﹕宗安
師 父 的 開 示 再 三 提 醒 我 們, 持 戒 是 出 於 自 心、 主 動 的。 比 如「 止 語 」, 是 我 們 選 擇 不 說 話,
因 為「 發 一 言, 不 足 以 自 利 利 他, 勿 言 也 」, 而 不 是 不 能 說 話。 因 為 我 們 是 選 擇 不 講 話 ; 另 外,
是 我 們 選 擇 持 素 不 殺 生, 而 不 是 出 於 硬 守 規 矩!「 選 擇 」 這 個 用 詞 說 得 實 在 太 好 了 ﹗ 好 讓 更 多 人
理解我們不是那麼規條化,更容易接受佛教。
大 約 半 年 前 已 留 意 八 關 的 活 動, 心 裡 總 是 很 想 參 加, 最 終 因 為 肢 體 上 的 障 礙 未 能 成 就。 最 初
很 失 望 ,就 算 當 知 道 師 父 將 會 舉 辦 八 關 時 ,我 也 無 動 於 衷 ,不 敢 寄 望 。可 能 菩 薩 憐 憫 我 ,報 名 當 日 ,
我 懷 著 莫 名 的 衝 動 去 問 師 父 :「 我 可 以 參 加 八 關 嗎 ? 」師 父 沒 有 一 絲 憂 慮 ,爽 快 直 接 地 回 答 ﹕「 可
以!」那種肯定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在此必須要感恩佛菩薩及師父的慈悲成就了我!
行水禪 —善察己心 撰文﹕永霖
第 三 天 最 值 得 回 味。 在 這 半 天 裡, 戒 兄 們 可 享 受 到「 行 水 禪 」 的 樂 趣。 這 項 新 穎 的 參 禪 活 動
確 令 眾 戒 子 充 滿 驚 喜 。 「 驚 」 的 是 各 人 兩 手 提 著 一 大 碗 清 水 ( 約 九 分 滿 ,) 走 過 一 條 長 長 的 路 , 而
必 須 滴 水 不 沾 身 ;「 喜 」 的 是 這 項 新 奇 有 趣 的 玩 意( 修 行 方 式 ) 對 很 多 戒 子 來 說 均 屬 首 次 見 識。
當大家完成漫長路程回到起點時,有些人沾沾自喜地看著沒有一滴水漏走的碗(包括小弟在內),
有 些 人 正 責 怪 自 己 為 何 弄 得 衣 衫 盡 濕 之 際, 師 父 便 給 眾 戒 子 開 示: 她 要 求 眾 人 靜 心 望 著 水 中 的 倒
影 ,嘗 試 告 訴 自 己 看 見 什 麼 景 象 。我 看 一 看 碗 中 的 水 ,察 覺 人 生 猶 如 行 水 禪 ,若 一 不 小 心 控 制「 自
心」,便會作出諸般惡業,猶如水從碗中漏出倒到地上。故當下應把握時機精進修行。
內在觀照,給我最深刻感受是行水禪 撰文:瑞椿
一 眾 戒 子 由 師 父 帶 領 行 禪, 從 大 殿 步 行 到 暸 望 台, 前 面 的 戒 子 引 領 著 後 面 行 的 戒 子, 十 分 莊
嚴。
從 工 作 人 員 手 上 接 過 水 碗, 開 始 行 水 禪。 途 中 察 覺 到 地 上 有 很 多 水 漬, 我 知 道 要 集 中 精 神。
走 了 一 段 路, 在 遠 處 有 某 幾 位 戒 兄 步 伐 奇 慢, 令 後 面 有「 塞 人 」 的 情 況, 心 裡 十 分 焦 急, 因 為 要
計 時 間 準 備 行 堂 工 作。 本 來 我 手 上 的 水 是 很 平 穩 的, 當 我 心 一 急, 水 便 翻 動 及 瀉 了 一 丁 點, 我 知
道 要 馬 上 平 靜 心 情。 再 走 一 會, 但 那 兩 位「 超 慢 戒 兄 」 並 沒 有 轉 變, 心 情 再 度 急 躁, 碗 裡 的 水 再
起 微 動 但 可 幸 沒 有 瀉 出。 我 告 訴 自 己, 活 在 當 下, 於 是 收 拾 心 情, 順 利 完 成 行 水 禪。 從 行 水 禪 中
我領悟到:世事不由人,唯獨心中靜,不變應萬變,觀照利修行。

109
下 修證篇 —關 閉 諸 惡 長 善 苗 —八 關 齋 戒
21





過堂的感悟 撰文:宗慈

110
當 我 看 到 一 位 當 行 堂 的 女 兒 給 戒 子 爸 爸 添 水 時, 爸 爸 微 笑 點 頭, 我 突 然 想 起 已 不 能 親 手 為 父
親奉茶,頓覺生命脆弱,人生無常……
有 幸 目 睹 大 和 尚 從 容 地 用 餐, 之 後 目 光 便 望 向 戒 子 們 微 笑。 當 下 我 體 驗 到 佛 教 生 活 傳 統 的 嚴
格儀軌,接受飲食是為了維持色身,從而斷惡修善,度化眾生,大和尚行住坐臥也在修行。
義 工 們 在 五 觀 堂 內 不 停 地 跑 來 跑 去 給 我 們 巡 菜、 添 飯、 加 湯 …… 忙 得 不 可 開 交。 他 們 這 種 捨
己 成 就 我 們 的 精 神, 令 人 感 動。 記 得 有 位 法 師 曾 說 過「 忙 中 待 人 不 冷 淡, 累 時 待 人 不 厭 煩 」, 正
是今次義工們的寫照,鼓掌感恩你們!
自利利他的過午不食 撰文﹕芍婷
師 父 開 示 時 提 到, 佛 陀 希 望 弟 子 過 午 不 食 的 其 中 一 個 原 因 是 慈 悲。 希 望 佛 子 不 因 個 人 的 口 腹
之 欲, 令 餓 鬼 道 的 眾 生 起 煩 惱 和 瞋 恨 心。 明 白 佛 陀 的 苦 心 後, 卻 又 驚 歎 他 的 智 慧。 因 為 此 舉 實 在
是 自 利 利 他 ,當 佛 子 嚴 持 戒 行 時 ,亦 可 親 嘗 飢 餓 之 苦 。因 為「 憫 己 復 憐 他 」,而 生 起 更 大 的 慈 悲 心 ,
更 精 進 地 去 修 行, 令 眾 生 離 苦 得 樂。 進 食 畢 竟 只 是 一 個 過 程, 藉 此 去 保 養 色 身 作 為 一 個 弘 法 利 生
的工具罷了!
想 到 現 今 社 會 中, 無 論 是 不 同 階 層 的 人, 或 是 商 人 傳 媒, 往 往 都 把 注 意 力 放 到 如 何 吃 得 好、
吃 得 刁 鑽、 吃 得「 豪 」 等 方 面 …… 忘 卻 了 進 食 的 本 來 目 的 和 意 義, 更 遑 論 什 麼 修 行 呢? 那 豈 非 是
有點兒本末倒置?這是個值得反思的題目……

111
下 修證篇 —關 閉 諸 惡 長 善 苗 —八 關 齋 戒
21





義工菩薩

112
上 文 提 及 法 性 講 堂 辦 八 關 齋 戒, 戒 子 們 的 反 應 好 像 很 不 錯, 並 對 我 們 的 義 工「 有 讚 冇 彈 」 ﹗
因 此, 我 很 希 望 把 他 們 這 種「 自 利 利 他 」 的 義 工 精 神 發 揚 出 來, 並 介 紹 一 下 我 們 的 義 工 菩 薩 究 竟
抱著些什麼心態來為大眾服務。
當我在 上 載 那 次 八 關 齋 戒 的 照 片 後 ,有 參 與 的 戒 子 紛 紛 對 我 們 的 義 工 表 示 謝 意 呢 !
Facebook
感恩義工菩薩
國 榮 說 ﹕「 真 係 感 恩 人 強 馬 壯 嘅 義 工 團 隊 ,相 信 大 家 都 知 道 他 們 所 付 出 的 努 力 ,無 施 的 精 神 、
令 到 這 個 八 關 齋 戒 有 得 著 …… 肉 眼 可 看 到 的 方 面 ﹕ 莊 嚴 的 壇 場、 整 潔 嘅 五 觀 堂 ; 另 外, 更 加 令 我
驚 喜 的 是 要 用『 心 眼 』 才 能 感 受 到 的 細 心, 細 緻 嘅 安 排 ﹕ 如 安 排 年 長 一 些 嘅 戒 子 睡 在 下 格 牀、 課
誦本的編排等等。
「 當 然 是 要 感 恩 得 戒 和 尚、 法 忍 法 師 和 諸 位 引 禮 師 父、 常 住 師 父 的 成 就 我 們。 戒 子 們 都 非 常
感 受 得 到 法 忍 法 師 和 眾 法 師 嘅 慈 悲 和 隨 順 眾 生 的 精 神、 語 重 心 長 嘅 開 示、 不 太 辛 苦 的 功 課 編 排、
一 個 清 幽 嘅 住 宿、 整 個 戒 期 都 不 會 有 著 呵 斥 的 語 調 …… 原 來 這 些 全 都 是 為 了 不 希 望 令 我 們 退 道
心! 」
說 真 的, 我 對 於 我 們 講 堂 的 義 工, 一 向 是 很 有 要 求 的。 當 然, 他 們 自 己 對 於 自 己 的 要 求 也 不
亞 於 我。 就 在 二 一 二 年 年 初 的 義 工 迎 新 日, 我 就 為 他 們 一 一 講 過「 義 工 」 在 態 度 上、 發 心 上 的
0

要求!
義 工 顧 名 思 義, 不 是 為 金 錢, 而 是 一 份 純 粹 義 務 的 奉 獻。 為 什 麼 有 那 麼 多 人 願 意 加 入 義 工 的
行 列? 因 為 義 工 工 作 跟 其 他 一 般 的 工 作 比 較, 性 質 是 不 一 樣 的。 我 們 上 班 是 為 了 糊 口, 而 且 念 念
都 是 與 金 錢 掛 帥, 這 是 為 了 生 活 代 價 而 付 出 ; 但 是 義 工 的 工 作, 則 是 為 了 修 行、 服 務, 念 念 都 是
在歡喜和結緣,所以兩者的發心是很不一樣的。
服務他人,自利利他
我 出 家 後, 在 弘 法 利 生 的 工 作 上, 沒 有 星 期 日, 沒 有 過 年, 沒 有 假 日, 天 天 做 義 工, 從 義 務
弘法工作中,我得到的趣味和法喜,金錢的回報實在不能與此相比。
因 此 我 認 為 一 個 人 如 果 有 時 間 , 可 以 做 一 些 心 甘 情 願 的 服 務 工 作 ── 義 工, 對 於 自 我 精 神 領
域 的 提 升 , 有 莫 大 的 禆益 。 因 為 義 工 服 務 不 但 可 以 惠 及 世 間 大 眾 , 亦 可 體 現 並 發 揚 菩 薩 自 利 利 他 的
大慈大悲精神。
另 外 ,我 們 的 講 堂 取 名 為「 法 性 」,是 希 望 在 弘 法 路 上 ,能 弘 傳「 眾 生 皆 有 平 等 覺 性 」的 教 理 ,
以 期 用 佛 法 滋 養 一 切 有 情 眾 生 ,令 我 等 同 證 真 如 佛 果 。另 外 ,在 利 生 之 事 業 上 ,我 們 希 望 可 在「 法
性 平 等 」 的 旗 幟 下, 發 揚「 同 體 大 悲 」 之 精 神 ; 即 觀 一 切 眾 生 與 己 身 同 體, 而 生 起 拔 苦 予 樂、 平

113
下 修證篇 —義 工 菩 薩
21





等絕對之悲心。

114
義工服務應有的態度
就 我 們 講 堂 的 宗 旨, 我 為 義 工 訂 定 了 在 服 務 的 時 候 應 有 的 態 度 以悲智雙運的菩薩精神來
──
行事,並具足「五心」﹕
、 以 精 進 心 協 助 弘 法 工 作

「 精 進 」 的 意 思 是「 一 門 深 入 」, 希 望 義 工 們 可 以 發 揮 一 己 之 所 長, 心 無 旁 騖 地 為 協
助 弘 法 的 工 作, 並 為 眾 生 服 務。 再 者, 義 工 的 一 言 一 行 都 是 一 種「 弘 法 」, 人 家 看 佛
教 義 工 有 怎 樣 的 言 行, 就 會 對 他 們 的 信 仰 有 一 種 怎 樣 的 印 象。 那 麼, 教 外 的 人 有 可 能
因為義工的表現而對佛教有一種很好的印象,從而願意接受佛法。
、 以 平 等 心 互 相 關 顧

義 工 應 當 以「 菩 薩 精 神 」 作 為 學 習 的 榜 樣, 而 分 組 義 工 不 能「 各 自 為 政 」, 應 該 互 相
幫 忙。 見 到 同 參 道 友 出 錯 時, 願 意 互 相 提 點 ; 常 住 有 工 作 時, 大 家 同 心 同 德 為 眾 生 服
務。
、 以 慈 悲 心 協 助 眾 生 學 佛 、 修 行

在 佛 教 道 場 工 作, 所 做 的 並 非 都 是「 硬 件 」 工 作, 有 很 多 時 候 都 要 與 信 眾 們 接 觸, 而
他們來是為了學佛、修行、祈福的,因此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更要本著一顆慈悲心。
、 以 歡 喜 心 服 務 大 眾

不 要 因 為 眾 生 的 要 求 乃 至 愚 痴 而 生 起 瞋 心。 試 想 想 當 諸 佛、 菩 薩 面 對 著 我 們 這 些 頑 劣
的眾生,他們都是一直以無條件的慈悲心對待我們的!
五 、 以 謙 和 心 接 受 教 導
不 論 你 在 世 俗 社 會 中 做 什 麼 高 等 的 職 業, 當 你 說 願 意 為 眾 生 做 牛 做 馬 的 時 候, 就 應 該
放 下 一 切 的「 我 執 」, 聆 聽 師 長、 義 工 組 長 的 教 導 或 指 示。 有 時 候, 義 工 的 服 務 對 象
都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呢!

115
下 修證篇 —義 工 菩 薩
21





離苦得樂與老實修行

116
我 每 個 星 期 一、 二 的 晚 上 都 教 授「 學 佛 入 門 」 班, 課 題 是 中 國 佛 教 的 淨 土 法 門。 當 我 與 學 生
們 討 論 時, 發 覺 大 家 對 於「 離 苦 得 樂 」 有 著 很 大 的 期 望, 而 且 亦 是 大 家 學 佛 的 願 心。 但 是, 為 著
眾 生 這 個 共 同 的「 願 心 」,我 們 又 投 入 了 多 少 工 夫 ,努 力 去 修 心 和 修 行 呢 ? 而 大 家 的「 苦 」與「 樂 」
所指的又是些什麼呢﹖我希望藉著這篇文章,與大家好好反思一下。
基於對苦樂的不同見解,而有不同的修行內容
佛 陀 認 為「 離 苦 得 樂 」 是 所 有 眾 生 的 共 同 願 心。 但 是, 不 是 所 有 眾 生 都 以「 脫 輪 迴 苦, 得 解
脫樂」為其人生價值觀;這是因為每一個眾生對於「苦」和「樂」的定義都有不同的標準。因此,
佛 陀 為 了 契 合 眾 生 不 同 的 根 基, 對「 苦 」 的 不 同 體 會, 以 及 對「 離 苦 」 的 願 望 和 需 要, 而 為 眾 生
開 示 了 不 同 的 修 行 內 容 及 其 成 果 ,即「 人 乘 」 、「 天 乘 」、「 聲 聞 乘 」、「 緣 覺 乘 」、「 菩 薩 乘 」

j
五個不同層次的佛法。 再者,以三乘的修行目標與內容為例,可見不同的目標亦同時訂定了不同

k
的價值觀:
、 人
一 乘 : 佛 陀 為 那 些 盼 望 今 生 和 來 世 都 得 到 人 間 幸 福 和 快 樂 的 眾 生, 說 了「 人 乘 」 的 教
法,當中指出﹕眾生希望來世能生在人間,現在就應該持守五戒;
、 天
乘 : 為 了 那 些 希 望 來 生 得 生 天 界 享 樂 的 眾 生, 佛 陀 教 這 些 眾 生 要 奉 行 十 善, 是 基 本


應遵守的行為;
、 聲
聞 乘 : 佛 陀 為 了 那 些 希 望 可 以 斷 煩 惱, 並 得 解 脫 生 死 輪 迴 的 眾 生, 開 示 了「 聲 聞

乘 」的 教 法 ,而「 三 學 」、「 八 正 道 」、「 四 念 住 」等 方 法 ,就 是 這 類 眾 生 的 基 本 修 行 ;


、 緣
覺 乘 : 為 了 那 些 善 於 觀 察 因 緣, 而 又 希 望 可 以 斷 煩 惱、 脫 生 死 的 眾 生 開 示「 十 二

因緣法」;
、 菩
薩 乘 : 為 了 希 望 能 自 利 利 他, 並 與 眾 生 同 登 彼 岸、 共 證 真 常 的 眾 生, 佛 陀 開 示 了 四

攝、六度等法門。
從 以 上 的 五 乘 佛 法 可 見, 眾 生 要 是 希 望 得 生 人、 天 界, 就 應 該 守 五 戒、 行 十 善 ; 或 是 希 望 可
以 解 脫 生 死 輪 迴, 就 應 該 勤 修 三 學、 觀 察 十 二 因 緣 等 來 斷 煩 惱。 但 是, 我 們 這 些 凡 夫 眾 生, 往 往
都 是「 只 畏 果, 不 畏 因 」 而「 臨 時 抱 佛 腳 」, 又 不 願 好 好 老 實 修 行, 到 了 面 對 生 死 輪 迴 時 又 後 悔
莫及。
我們修行不老實?
怎 樣 的 修 行 才 算「 老 實 」? 還 記 得 上 課 時, 我 有 不 少 學 生 都 自 稱 希 望 可 以 得 生 阿 彌 陀 佛 的 極
樂 淨 土, 但 是 問 他 們 有 沒 有「 老 實 念 佛 」 時, 有 的 會 告 訴 我:「 師 父, 我 一 天 念 了 一 萬 句 阿 彌 陀
佛 了 ! 」或 告 訴 我 念 了 幾 串 念 珠 ; 有 的 卻 說 :「 我 最 近 比 較 忙 ! 」其 實 ,大 家 看 了 這 些 答 案 之 後 ,
都 可 以 感 覺 得 到 這 些 人 念 佛 不 夠 老 實, 是 嗎? 因 為 大 部 份 人 都 是 將 集 中 點 放 在 念 佛 數 目 上 面。 其
實 念 佛 不 但 是 要 口 念, 還 有 意 念, 或 是 藉 著 嘴 巴 念 佛, 進 而 提 醒 自 己 時 時 刻 刻 都 憶 佛、 念 佛, 與
阿 彌 陀 佛 建 立 起 一 種 很 綿 密 的 關 係, 就 如 同 子 女 憶 念 父 母 或 父 母 憶 念 子 女 般。 那 麼, 修 行 人 就 可

117
下 修證篇 —離 苦 得 樂 與 老 實 修 行
21





以 常 常 記 起 所 念 的 佛 、菩 薩 或 所 觀 的 淨 土 莊 嚴 、所 嚮 往 的 解 脫 境 界 等 ,

118
因 此 持 名 念 佛 的 意 義 在 於「 憶 佛 」、「 想 佛 」。 而 且,《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 有 指 出 : 念 佛 人 應 以 心 來 憶 佛、 念 佛, 現 前 當 來, 必 定
見 佛 ,去 佛 不 遠 ; 不 假 方 便 ,自 得 心 開 。而 大 勢 至 菩 薩 在 因 地 的 時 候 ,
就 是 因 為 以 念 佛 心, 而 入 無 生 忍。 再 者, 在 念 佛 的 時 候, 我 們 不 會 因
為 只 念 一 個 佛 或 菩 薩 的 聖 號 而 覺 得 沉 悶, 更 會 愈 念 愈 快 樂, 並 一 念 以
解脫作為我們念佛的目標,這樣的修行才算得上「老實」的修行。
在 此, 我 希 望 分 享 一 個「 老 實 修 行、 念 佛 」 的 故 事, 以 此 作 為 榜
樣來增長我們修行的願心。
宋 代 有 一 位 黃 打 鐵, 是 潭 州 人。 本 來 是 一 位 軍 人, 後 來 以 打 鐵 為
生。 在 他 得 遇 善 知 識 教 他 求 生 極 樂 國 土 之 後, 他 即 以 念 佛 為 修 行
常 課 。每 當 他 打 鐵 時 ,每 打 一 鎚 時 ,就 念 佛 一 聲 ,從 來 沒 有 間 斷 。
直 至 一 天, 他 預 知 時 至, 而 且 身 體 沒 有 什 麼 病 痛, 卻 請 鄰 居 為 他
寫 下 一 首 偈 ﹕「 叮 叮 噹 噹, 久 鍊 成 剛 ; 吾 今 念 佛, 往 生 西 方。」
隨即便立在地上往生了!

l
就 以 上 所 引 述 的 黃 先 生 老 實 念 佛 之 事 跡 可 見, 如 果 眾 生 願 意 老 老 實 實 的 在 修 行 路 上 一 步 一 腳
印, 哪 有 不 能 解 脫、 不 能 斷 煩 惱 的 呢 ﹗ 只 是, 如 果 我 們 將 學 佛、 修 行 看 成 都 是 日 常 生 活 之 外 的 一
些 休 閒 節 目 ,以 上 道 場 、誦 經 、禮 懺 為 假 日 的 閒 暇 活 動 的 話 ,那 麼 ,我 們 就 沒 有 辦 法 可 以 說 自 己「 解
脫有份」了!
為「離苦得樂」而修行
最 後, 我 希 望 提 出 一 個 給 大 家 反 思 的 問 題 ─ 究 竟 我 們 是 為 了 修 行 而 修 行, 還 是 為 了「 離 苦
得 樂 」 而 修 行 呢? 縱 觀 古 往 今 來 的 佛 教 界, 有 很 多 協 助 大 家 修 行 的 輔 助 工 具, 由 佛 陀 時 代 已 有 的
念珠,到現代才有的「念佛計數器」;或是在佛陀在世時提倡的「安般守意」 法門,到現代不同

m
的 靜 坐 班、 靜 修 營 等。 當 我 們 運 用 這 些 修 行 工 具( 如 念 佛 計 數 器 ) 時, 我 們 是 重 視 念 佛 的 次 數,
還 是 重 視 與 佛 相 應, 得 生 淨 土 而 離 苦 得 樂 呢 ﹖ 又 或 者, 我 們 在 參 加 一 些 修 行 班 或 靜 修 營 時, 我 們
是 否 覺 得 自 己 是 佛 弟 子, 不 去 參 加 這 次 活 動 會 不 好 意 思 呢? 還 是, 大 家 以 自 己 平 日 因 外 境 紛 擾 而
多 生 煩 惱, 因 而 覺 得 有 自 修 的 需 要 呢? 我 提 出 這 些 問 題 請 大 家 反 思, 是 因 為 我 真 切 地 覺 得「 人 身
難 得、 佛 法 難 聞 」, 我 們 既 得 人 身, 又 得 聞 佛 法, 為 何 我 們 不 好 好 為 了 自 己 幸 福 的 未 來 而 老 實 修
行呢?我們不要再停留在「為了修行而修行」的原地了!
注釋
乘 : 有 車 乘 和 運 載 的 意 思 , 這 是 譬 喻 佛 法 如 車 乘 , 能 運 載 眾 生 到 不 同 的 目 的 地 。
m l k j

太 虛 大 師 把 佛 法 的 分 為 這 為 五 個 層 次 , 又 稱 「 五 乘 佛 法 」 。
雲 棲 袾 宏 , 《 往 生 論 集 》 卷 二 。
出 自 《 安 般 守 意 經 》 , 載 於 《 大 正 藏 》 第 冊,頁
15 上。此法門是重視數息的禪觀。
165

119
下 修證篇 —離 苦 得 樂 與 老 實 修 行
21





菩提路上的良師

120
何 謂「 良 師 」 ﹖「 好 師 者, 行 解 雙 備。 若 有 解 無 行。 何 能 誘 我 前 進。 若 有 行 無 解。 何 以 開 我
心 地。 是 以 酬 報 二 親。 紹 隆 三 寶。 皆 賴 師 教 誨 力 成。 故 十 願 中。 師 為 最 要。 縱 具 信 心。 而 無 良 師
訓導。不成法器。今時當末法。行解兼備。誠為難得。」

j
其 實, 現 代 人 已 少 有「 尊 師 重 道 」 的 情 懷 了。 但 是, 佛 教 十 分 重 視「 師 父 」 這 個 角 色。 我 一
直 以 來, 都 認 為「 師 父 」 是 精 神 導 師、 慧 命 的 依 止, 亦 如 古 德 所 言 ﹕「 師 者, 法 身 父 母 也。」 所
以 擇 師 一 定 要 慎 重 。就 如 耕 雲 先 生 也 說 :「 古 人 ,徒 弟 找 師 父 千 辛 萬 苦 ,師 父 找 徒 弟 亦 萬 苦 千 辛 。」
我 媽 媽 常 常 都 教 我 ﹕「 一 日 為 師, 終 生 為 父。」 尊 師 重 道、 常 懷 師 恩 是 弟 子 的 本 份。 而 且,
我 的 師 父 上隆 下敬 法 師 也 教 我 要 孝 順 每 個 師 父 。 這 是 因 為 他 初 出 家 時 , 到 台 北 臨 濟 寺 受 戒 , 他 還 未
出 堂 我 師 公 便 在 香 港 因 中 風 而 往 生 了! 所 以 他 真 切 的 明 白 到 得 遇 良 師 之 重 要, 亦 明 白 得 遇 一 個 能
對機、投緣的師父更難,所以他亦時時提醒我要好好的珍惜我每一個「法身父母」。
嚴格就是慈悲
對我而言,師父的嚴格其實是一種「慈悲」。我有好幾個經歷使我深切的感恩師父的嚴格。
我 自 小 就 跟 在 我 師 父 的 身 邊, 不 論 是 在 學 校 的 學 習 方 面 或 是 在 閱 讀 佛 經 方 面, 遇 上 生 字 要 向
他 請 教 的 時 候, 他 一 定 是「 逢 問 不 答 」 並 命 我 自 己 去 查 字 典。 那 時 候 我 真 的 覺 得 很 生 氣, 為 什 麼
他 明 明 知 道 答 案, 卻 這 麼 吝 嗇 不 肯 告 訴 我! 但 是 現 在 我 長 大 了, 便 明 白 而 且 十 分 感 激 他 的 用 心 良
苦, 若 非 得 他 當 年 這 樣 教 育 我, 我 哪 會 將 這 麼 多 的 佛 教 名 相 記 在 腦 海 中, 讓 我 在 平 日 上 課 的 時 候
可 以 琅 琅 上 口 的 為 學 生 們 解 說 佛 經 的 內 容 呢 ﹖ 因 此 ,我 十 分 感 激 他 的 嚴 格 ,因 為 他 這 樣 是 疼 愛 我 ,
不會寵壞我!
另 外 ,有 一 次 法 會 ,見 到 一 個 身 穿 海 青 的 居 士 下 樓 梯 時 ,因 為 沒 有 把 她 的 海 青 的 後 擺 往 上 撩 ,
以 致 跟 在 她 後 面 的 人 不 小 心 踩 到 她 後 衣 襬, 她 因 而 跌 倒。 整 個 過 程, 我 看 在 眼 裡, 心 裡 便 想 起 我
的 依 止 師 父 —上文 下澈 法 師 。 她 時 常 在 傳 授 三 壇 大 戒 的 戒 場 擔 任 引 贊 師 父 , 負 責 教 導 初 出 家 的 戒
子, 至 今 差 不 多 已 有 十 幾 二 十 年 的 經 驗 了! 當 我 受 戒 的 時 候, 我 深 刻 地 感 受 到 她 的 苦 口 婆 心。 她
在 每 天 早 課 之 後, 總 會 站 在 東 單 進 齋 堂 的 門 口, 一 面 是 看 我 們 進 門 的 腳 是 否 用 對 了, 一 面 是 提 醒
我 們 在 下 樓 梯 時, 要 把 海 青 的 後 擺 往 上 撩。 我 有 一 個 戒 兄 在 下 樓 梯 時 犯 規, 有 好 幾 次 都 給 師 父 逮
個 正 著。 其 實 在 那 時 候, 我 心 裡 已 是 十 分 明 白, 師 父 的 嚴 格 是 真 心 的 為 我 們 好, 如 果 不 是 她 時 時
提 醒 我 們 下 樓 梯 時 要 把 海 青 的 後 擺 往 上 撩, 讓 我 們 養 成 這 個 習 慣, 可 能 有 一 天 跌 倒 的 就 是 我 了!
因 此, 我 真 的 十 分 感 恩 師 父 對 於 我 的 嚴 格, 因 為 我 知 道 師 父 的 嚴 格 絕 不 是 出 於 情 緒, 亦 不 是 想 要
別 人 依 照 她 的 規 條 來 做, 而 是 出 於 對 我 們 慈 悲 而 諄 諄 善 誘。 她 的 嚴 格, 著 實 是 為 了 我 們 的 慧 命 著
想。

121
下 修證篇 —菩 提 路 上 的 良 師
21





立志弘法報師恩

122
對 於 這 樣 嚴 格 的 師 父, 我 是 打 從 心 底 裡 面 感 恩 的。 我 特 別 感 恩 她 的 悉 心 教 導, 因 為 我 出 家 之
後 在 戒 場 接 受 她 的 教 育,「 依 教 奉 行 」 是 她 教 曉 我 喊 的, 亦 教 曉 我 去 做 的 ; 三 衣 如 何 搭 在 一 起 也
是 她 教 我 的( 使 我 真 正 可 以 被 如 來 衣, 荷 擔 如 來 家 業 ; ) 頭 上 的 三 個 戒 疤 是 她 幫 我 燒 的( 那 時 跪
在 自 己 的 師 父 面 前 , 香 珠 一 面 燒 , 我 一 面 懷 著 感 恩 之 心 來 發 菩 提 心 , 誓 願 永 不 退 志 …) … 這 些 感 覺
就好像是她陪伴著我踏出第一步,陪著我長大。我真的為遇她這麼嚴格的一位師父而感到很幸福。
凡 此 種 種 原 因, 我 們 應 該 因 在 菩 提 路 上 遇 到 良 師 而 感 恩, 除 了 以 四 事 供 養 師 父 之 外, 更 要 明
白 要 報 師 父 之 厚 恩, 不 只 要 幫 師 父 分 憂 解 勞, 更 要 一 邊 修 行、 一 邊 弘 法, 因 為 先 立 己 然 後 才 有 足
夠 的 智 慧 和 德 行 來 立 人, 弘 法 是 修 行 人 不 可 推 辭 的 使 命, 所 謂 的「 弘 法 以 報 師 恩 」。 所 以, 從 任
何角度出發,我只會為法忘軀,而不會為境而忘法。
總 而 言 之, 我 已 將 色 身 交 予 常 住, 性 命 付 託 龍 天, 由 兩 三 歲 那 時 開 始 說 要 出 家, 我 已 下 定 決
心在這菩提路上拾級而上。
注釋
《 梵 網 經 菩 薩 戒 略 疏 》 大 正 藏 第 冊,頁 。
j
38 746
受苦有誰憐
有 一 次 做 開 示 的 時 候, 跟 信 徒 們 講 到 有 關 佛 弟 子 應 如 何 在 逆 境 中 自 強, 我 們 反 思 一 個 問 題 ﹕
在面對災難、逆境、不如意時,若只會怨天尤人,祈求佛菩薩保佑,賜給財富、健康、好運的話,
這 算 不 上 是 一 個 具 有 正 知 正 見 的 佛 弟 子 ; 但 是, 我 們 如 何 可 以 訓 練 到 自 己 變 得 冷 靜 自 持、 不 為 外
境 所 牽 動 呢? 在 修 行 到「 心 不 隨 境 轉 」 之 前 的 這 個 過 渡 時 期, 我 們 心 裡 面 有 苦, 又 可 以 如 何 排 遣
呢? 在 這 裡, 我 希 望 與 大 家 分 享 我 的 一 些 在 佛 門 中 的 修 行 經 驗, 希 望 可 以 令 我 們 在 煩 惱 之 中, 得
到一個真正皈依處。
經驗分享
在 我 年 紀 很 小 很 小 的 時 候, 還 未 知 道 什 麼 是 慈 悲 的 觀 世 音 菩 薩, 每 當 遇 上 不 如 意 的 事 情( 最
嚴 重 的 就 是 給 媽 媽 責 打 或 責 罵 ), 因 為 怕 激 怒 媽 媽 而 令 她 再 興 問 罪 之 師, 我 都 只 能 心 裡 面 叫 苦,
眉頭鎖起來,躲在被窩裡面自己飲泣。但自從聽師父講過「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世音菩薩之後,
當 我 心 情 低 落 之 際, 我 都 會 想 起 觀 世 音 菩 薩 慈 悲 的 法 相, 甚 或 立 即 跑 到 香 案 前 面, 一 直 看 著 莊 嚴
的菩薩,心裡就一面跟菩薩訴苦似的,低落的心情或沮喪的感覺也會隨之而好轉。
另 外, 又 好 像 我 在 英 國 讀 書 的 時 候, 什 麼 事 情 都 要 自 己 解 決, 不 時 有 孤 苦 的 感 覺, 但 是 因 為
心 中 常 惦 記 著 觀 音 菩 薩, 感 覺 菩 薩 與 我 一 起, 我 便 在 重 重 挑 戰 之 中, 一 一 安 然 度 過。 所 以, 我 總

123
下 修證篇 —受 苦 有 誰 憐
21





覺 得 自 己 就 好 像《 西 遊 記 》 中 的 孫 悟 空 一 樣, 雖 然 是 皮 了 一 點, 但 是 從 小 到 大 都 是 幸 得 觀 世 音 菩

124
薩 在 護 佑 著。 在 觀 音 菩 薩 那 裡 我 可 以 找 到 休 息 之 處, 可 以 當 一 回 小 孩 子, 可 以 向 她 撒 嬌。 這 是 很
大 的 解 放。 在 解 放 一 陣 子 之 後, 便 可 以 重 拾 勇 氣, 一 一 面 對 外 來 的 挑 戰。 回 想 這 些 心 路 歷 程 時,
我現在還是很感恩!
就 是 因 為 一 份 感 恩 的 心, 所 以 我 可 以 安 然 面 對 所 遇 到 的 挑 戰。 其 實, 我 認 為 我 們 作 為 佛 弟 子
的, 雖 然 心 中 有 菩 薩 但 也 不 能 依 賴 菩 薩 的 保 佑, 而 不 明 因 果、 不 修 福 慧。 反 之, 我 們 應 從 心 中 感
謝 菩 薩 ,感 恩 菩 薩 在 我 這 期 生 命 之 中 出 現 ,作 為 我 們 度 迷 之 師 。那 麼 ,我 們 便 可 以 一 方 面 以 諸 佛 、
菩 薩 作 為 榜 樣 而 好 好 修 行, 另 一 方 面 又 可 以「 找 」 他 們 傾 吐 心 事, 而 不 怕 他 們 瞧 不 起 自 己 或 將 我
們的隱私宣揚出去。
菩提路上的同修
再 者, 我 會 將 觀 世 音 菩 薩 視 作 菩 提 路 上 的 同 伴, 這 或 許 會 讓 人 覺 得 我 太 高 攀 了 菩 薩。 不 過,
我 的 意 思 不 是 說 我 能 與 菩 薩「 稱 兄 道 弟 」 或「 交 朋 結 友 」 ; 我 所 指 的 是, 當 世 人 都 不 明 白、 不 體
諒 我 們 的 時 候, 諸 佛、 菩 薩 會 知 道 我 們 的 心 意。 而 且, 當 我 們 為 了「 離 苦 得 樂 」 而 堅 持 的 時 候,
菩薩是我們最好的依止,是我們最可靠的同修﹗就好像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時的經歷一樣。
玄 奘 法 師 西 出 玉 門 關 之 後, 所 面 對 的 就 是 一 片 戈 壁 沙 漠, 他 早 知 西 行 求 法 一 定 是 路 途 艱 難 ;
然 而 他 的 理 想、 宏 願 是 是 為 了 佛 法, 為 了 中 土 眾 生 可 以 得 聞 正 法, 因 此 告 訴 自 己 無 論 遇 上 怎 樣 的
困 難 也 要 克 服, 堅 定 地 踏 上 往 西 天 求 法 的 路 程。 在 戈 壁 沙 漠 中, 一 望 無 際 的 都 是 黃 沙, 早 晚 的 溫
差 很 大, 在 白 天 的 時 候, 他 就 好 像 在 火 爐 中 被 燒 炙, 酷 熱 的 空 氣 把 人 蒸 得 極 為 疲 憊。 但 是, 這 些
苦 難 都 阻 不 了 他 前 進 的 步 伐, 只 是 一 步 一 聲「 觀 世 音 菩 薩 」, 或 是 心 中 一 直 虔 誦《 般 若 心 經 》,
一 心 與 觀 世 音 菩 薩 共 同 前 行。 我 相 信 就 是 因 為 心 中 有 菩 薩 同 行, 而 且 有 菩 薩 般 的 慈 愍 心, 故 可 以
為了東土的眾生,而努力堅持下去。
感恩身邊的菩薩
在佛教的經論、歷史之中常有「不識菩薩」的故事出現,例如「文喜禪師不識文殊」:
一 天 文 喜 禪 師, 到 五 台 山 朝 拜, 到 達 五 台 山 之 前 的 一 晚, 他 在 山 腳 的 一 間 茅 屋 留 宿。 這 茅 屋
中 住 了 一 位 老 翁, 文 喜 禪 師 就 問 老 翁 :「 五 台 山 內 的 道 場 內 容 如 何?」 老 翁 回 答 說 :「 龍 蛇
混 雜, 凡 聖 交 參。」 到 了 第 二 天 的 早 上, 文 喜 禪 師 起 來, 只 見 茅 屋 不 見 了, 而 見 文 殊 菩 薩 騎
著青毛獅子在空中。他自悔有眼而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我 們 有 時 候 不 只 是 有 眼 而 不 識 菩 薩, 甚 至 有 菩 薩 出 現 在 我 們 身 邊, 我 們 都 不 自 覺 知 ﹗ 他 們 可
能 是 我 們 的 父 母、 師 長、 朋 友、 同 修 等 等。 以 我 的 經 驗 來 說, 我 十 分 感 恩 在 我 身 邊 的 這 些 菩 薩。
記 得 有 一 次, 我 回 台 灣 看 我 的 依 止 師 父, 感 覺 很 好, 不 只 是 因 為 又 可 以 當 回 小 孩 子, 可 以 在 她 面
前 撒 撒 嬌 ; 而 且, 她 在 第 一 天 晚 上 臨 睡 時, 叫 我 翌 日 不 要 起 來 做 早 課, 還 說 :「 你 回 來, 我 是 希
望 讓 你 可 以 好 好 休 息 的, 因 為 回 去 香 港 又 要 忙 了!」 當 下, 我 當 然 不 是 為 了 不 用 做 早 課 而 心 存 僥
倖 ﹗ 我 心 裡 是 深 深 地 感 受 到 師 父 很 疼 我、 關 心 我, 我 真 的 很 感 恩。 而 且, 自 此 之 後, 每 當 我 覺 得
勞 累 的 時 候, 我 總 會 想 起 這 件 事。 因 為 我 知 道, 在 遠 方 有 一 個 人 並 不 關 心 我「 飛 得 有 多 高 」, 而

125
下 修證篇 —受 苦 有 誰 憐
21





是 關 心 我「 飛 得 有 多 累 」 ﹗ 我 感 恩 在 我 這 期 生 命 之 中, 有 這 位 菩 薩 的 出 現, 使 我 在 弘 法 的 路 上 不

126
只有導迷之師,還有心靈的依怙之處。
最 後, 我 很 希 望 大 家 在 得 到 菩 薩 護 佑 的 同 時, 可 以 轉 一 下 心 念, 在 面 對「 怨 親 債 主 」 時, 我
們 應 想 :「 我 們 與 我 們 的 冤 家 其 實 同 是 凡 夫 眾 生, 只 是 大 家 的 業 力、 業 報 有 點 不 一 樣 而 已!」 我
們實在不應再好像以往那樣的「愛恨分明」了!因為一個人自己受苦的時候,都希望有人來扶持,
但 我 們 的 苦 明 明 是 來 自 於 我 們 過 去 所 作 的 業 因, 現 在 受 苦 都 只 是 為 自 己 所 做 過 的 事 而 負 責。 而 我
們 這 些 凡 夫 眾 生 在 佛 菩 薩 的 眼 中 分 明 是「 壞 蛋 」, 但 諸 佛 菩 薩 往 往 也 能 對 我 們 心 生 憐 憫, 他 們 是
憐 憫 我 們 這 些 惡 人、「 壞 蛋 」 不 識 因 果 而 造「 障 出 世 」 的 惡 業 之 愚 痴。 我 們 為 什 麼 不 能 也 學 學 諸
佛菩薩那種憐憫心呢?
佛門中動人的親情
引言
一 直 以 來 ,中 國 人 都 對 於 離 家 修 道 的 出 家 人 有 一 份 誤 解 ,認 為 他 們 與 親 人 從 此「 恩 斷 義 絕 」,
是置親情於道外的一群「冷漠」人士。其實,明代的蓮池大師曾就佛門中「孝」的概念加以討論,
他 指 出 :「 生 養 死 葬 」是「 小 孝 」;「 榮 耀 祖 宗 」是「 中 孝 」;「 度 親 脫 苦 」才 是「 大 孝 」。因 此 ,
佛 門 之 中 並 不 是 不 重 視 孝 道, 而 是 用 最 究 竟 的 方 法 去 體 現「 孝 」。 以 下 以 中 國 禪 宗 五 祖 與 他 媽 媽
的故事來說明「佛門中動人的親情」。
五祖的故事
據《五燈會元》卷一載:

( 祖弘忍 先 ) 為破頭山中栽松道者。嘗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已老,
脫 有 聞 ,其 能 廣 化 邪 ? 倘 若 再 來 ,吾 尚 可 遲 汝 。」乃 去 ,行 水 邊 ,見 一 女 子 浣 衣 。揖 日 :「 寄
宿 得 否 ? 」女 曰 :「 我 有 父 兄 ,可 往 求 之 。」曰 :「 諾 我 ,即 敢 行 。」女 首 肯 之 ,遂 回 策 而 去 。
女 周 氏 季 子 也。 歸 輒 孕, 父 母 大 惡, 逐 之。 女 無 所 歸, 日 傭 紡 里 中, 夕 止 於 眾 館 之 下。 已 而
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之。

127
下 修證篇 —佛 門 中 動 人 的 親 情
21





從 以 上 的 記 載 可 見, 中 國 禪 宗 五 祖 弘 忍, 前 一 世 是 破 頭 山 中 一 位 栽 種 松 樹 的 道 人。 到 了 他 年

128
紀 很 老 的 時 候 ,遇 到 四 祖 道 信 ,並 向 四 祖 求 學 佛 法 ,可 是 四 祖 嫌 他 年 紀 太 老 ,不 堪 荷 擔 如 來 家 業 ,
因 此 對 他 說 :「 你 年 紀 已 這 麼 大, 即 使 現 在 可 以 得 聞 佛 法, 你 能 夠 廣 度 眾 生 嗎? 如 果 你 來 世 再 來
找我,我可以等你的。」
這 個 栽 松 道 者 聽 了 道 信 的 話 之 後, 無 奈 之 下 立 即 禮 別 四 祖, 走 到 一 條 河 邊, 見 到 一 位 女 子 在
洗衣服 這 ( 女 子 姓 周 名 季 子 。) 這 個 老 人 不 管 有 多 麼 唐 突 , 都 立 即 上 前 向 這 個 女 子 請 求 到 她 家 借 宿
一 宵。 這 女 子 表 示 她 自 己 家 中 還 有 父 兄, 因 此 自 己 不 敢 作 主, 著 這 老 人 隨 她 一 起 回 家 當 面 問 過 父
親、 兄 長。 但 是 這 個 老 人 硬 要 那 女 子 先 答 應 才 願 意 隨 她 回 家。 誰 知 少 女 一 答 應, 老 人 就 隨 即 回 山
不見了。
那 天 的 事 過 了 不 久 之 後, 周 氏 便 無 故 懷 孕, 她 父 母 認 為 女 兒 做 出 了 傷 風 敗 德 的 醜 事, 因 而 大
怒 並 將 她 逐 出 家 門 。從 此 少 女 無 家 可 歸 ,早 上 到 紡 織 場 工 作 ,晚 上 隨 處 流 宿 。後 來 把 兒 子 生 下 了 ,
則 帶 著 她 這 個「 不 明 來 歷 」 的 兒 子 到 處 乞 食, 日 子 過 得 很 艱 難。 過 了 一 段 短 時 間 之 後, 因 為 周 氏
心 中 怨 恨 這 兒 子 令 自 己 無 家 可 歸, 生 活 艱 難, 在 心 中 義 憤 填 膺 之 際, 將 還 在 襁 褓 之 中 的 兒 子 拋 下
污 濁 的 河 中。 到 了 翌 日, 周 氏 回 到 濁 港, 不 料 兒 子 不 但 沒 有 被 沖 去 或 被 淹 死, 反 而 逆 流 而 上, 而
且 身 體 光 潔。 周 氏 見 到 這 樣 的 情 況 又 驚 又 喜, 連 忙 把 兒 子 他 從 河 中 抱 起 來。 自 此 之 後, 這 母 子 二
人過著行乞的生活,人人都稱這小孩為「無姓兒」。
三 年 之 後 的 一 天, 周 氏 母 子 無 意 中 去 到 四 祖 道 信 大 師 的 的 道 場,「 無 姓 兒 」 竟 走 到 大 殿 爬 上
大 和 尚 的 法 座, 並 打 起 坐 來。 知 客 師 看 見 了, 大 聲 斥 責 小 孩, 又 喝 令 周 氏 把 兒 子 帶 走, 但 小 孩 就
是不肯下來。
四 祖 因 嘈 吵 聲 而 出 來 查 看,「 無 姓 兒 」 一 見 到 四 祖
便 說 :「 我 來 出 家 跟 師 父 學 佛。」 四 祖 笑 著 說 :「 好!
可 惜 你 年 紀 太 小。」「 無 姓 兒 」 小 孩 聽 四 祖 嫌 他 小, 便
大 聲 回 應 說 :「 我 老 來, 您 嫌 我 老 ; 現 在 我 小 來, 您 又
嫌 我 小。」 經「 無 姓 兒 」 一 說, 四 祖 便 記 起 與 栽 松 道 人
的 一 段 往 事, 由 是 給 他 剃 髮 出 家, 並 賜 法 號「 弘 忍 」,
即日後的五祖。
周 氏 將 兒 子 交 了 給 四 祖, 自 己 離 開 到 處 謀 生。 後 來
她 自 覺 年 紀 大 了, 便 到 寺 廟 找 五 祖, 希 望 可 以 有 兒 子 照
顧 而 安 享 晚 年。 誰 知 五 祖 雖 然 允 許 其 母 住 在 寺 中, 但 卻
規 定 她 在 寺 中 天 天 要 做 一 定 的 工 作 、念 相 當 遍 數 的 佛 號 。
幾 年 後, 周 氏 預 知 死 時 將 至, 說 了 一 首 偈 便 往 生。 而 五
祖 聽 其 母 已 死, 並 沒 有 一 點 哀 戚, 也 不 為 她 辦 喪 事, 只
用草蓆包裹母親的遺體,拖過十八重門即把她火化。
五 祖 的 弟 子 看 到 自 己 的 師 父 做 出 種 種「 不 孝 」 的 行
為, 不 肯 苟 同, 紛 紛 收 拾 行 裝 離 開。 此 時, 周 氏 現 身 空
中, 為 這 些 弟 子 說 了 一 首 偈 云 :「 諸 師 切 莫 退 道 心, 吾

129
下 修證篇 —佛 門 中 動 人 的 親 情
21





兒 為 我 了 前 因, 三 世 罪 業 從 此 了, 菩 提 依 舊 證 金 身。」 徒 眾 見 狀 才 恍 然 大 悟, 明 白 五 祖 為 度 他 媽

130
媽出離生死的苦心。
k

省思
從 上 面 五 祖 和 他 母 親 的 故 事, 我 們 可 以 知 道 高 僧 大 德 就 是 高 僧 大 德。 五 祖 弘 忍 大 師 真 正 做 到
了 佛 門 中 所 謂 的「 大 孝 」! 而 且, 弘 忍 一 生 都 不 會 因 為 別 人 的 一 句 話 或 一 個 動 作 來 決 定 自 己 的 行
為。 當 然, 亦 不 會 在 意 別 人 怎 麼 看 他, 即 使 是 他 自 己 的 追 隨 者。 在 他 的 故 事 之 中, 弘 忍 為 了 母 親
的解脫而不顧別人的眼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對母親的至孝!
而 且, 五 祖 為 日 後 的 出 家 人 立 下 了 一 個 很 清 晰 的 榜 樣。 我 們 離 家 修 道, 並 不 是 忽 略 對 親 人 的
關 心 ; 我 們 割 愛 辭 親, 並 不 是 與 家 人「 恩 斷 義 絕 」 ; 反 之, 我 們 出 家 修 行, 在 弘 揚 佛 法、 度 化 眾
生的同時,當然亦希望可以引導自己的親人種下菩提道種,而速脫輪迴、早成佛道!
注釋
《 五 燈 會 元 》 卷 一 , 《 續 藏 經 》 第 80 冊 , 頁 45 中。
k j

同 上 。 白 話 翻 譯 可 參 考 「 鳳 山 佛 教 蓮 社 」 網 頁 。
善巧方便
由 二 一 二 年 年 初 開 始 ,我 們 每 個 星 期 四 在 法 性 講 堂 都 有「 誦《 法 華 經 》法 會 」,一 有 機 會 ,
0

我 就 會 為 來 參 加 法 會 的 信 徒 講 講《 妙 法 蓮 華 經 》 的 內 容。 想 當 然 的, 其 中 一 個 重 點 一 定 就 是《 法
華經》的主旨,即經中的三大主題:
、 佛 陀 出 現 於 世 間 是 為 了 對 眾 生「 開、 示、 悟、 入 」 佛 的 知 見( 即 是 希 望 眾 生 都 可 以 以

成 佛 作 為 修 行 的 目 標, 而 成 就 佛 果 )。 開 示, 是 讓 你 看 的 意 思。 佛 教 是 一 個 比 較 特 別
的 宗 教 ,成 佛 與 否 不 是 佛 陀 賜 給 你 的 ,他 只 能 告 訴 你 成 佛 的 方 法 ,協 助 你 入 佛 的 知 見 ,
從旁給你一些指示,成佛與否得看你自己用不用功。
、 佛 陀 在 說《 妙 法 蓮 華 經 》之 前 所 講 的 一 切 法 都 是 方 便 法 門 ,希 望 引 導 我 們 入「 一 佛 乘 」,

這亦是我寫這篇文章所要說的。
、 經 中 常 開 示 我 們 可 以 如 何 修 菩 薩 道 ,即〈 法 師 品 第 十 〉中 提 到 的 : 如 來 以 諸 法 空 為 座 ,

以 大 慈 悲 為 室, 柔 和 忍 辱 為 衣。 並 附 以 後 來 好 幾 品 之 中 以 常 不 輕 菩 薩、 妙 音 菩 薩、 觀
世 音 菩 薩、 藥 王 菩 薩 等 大 菩 薩 的 修 行 為 例, 作 為 我 們 這 些 願 修 菩 薩 道 的 眾 生 的 修 行 榜
樣。

131
下 修證篇 —善 巧 方 便
21





大乘才是最好?

132
我 希 望 在 本 文 可 以 帶 給 讀 者 們 的, 是 上 面 所 提 到 的 第 二 點: 佛 陀 說 法 所 用 的「 善 巧 方 便 」。
他 老 人 家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到 了 第 四 十 一 年 才 說《 妙 法 蓮 華 經 》, 即 是 說 這 四 十 一 年 之 中, 聲 聞 弟
子 們 不 知 道 自 己 可 以 成 佛, 他 們 雖 然 知 道 自 己 有 覺 性, 可 是 以 為 最 高 也 只 能 到 聲 聞 四 果 的「 阿 羅
漢 果 」, 沒 幾 個 弟 子 知 道 自 己 可 以 達 到 跟 佛 陀 同 樣 程 度 的 覺 悟, 因 為 佛 陀 在 最 後 八 年 才 開 示《 妙
法 蓮 華 經 》。那 麼 ,從《 妙 法 蓮 華 經 》中 的 看 法 可 知 ,此 經 所 說 的 從 實 踐「 佛 乘 」而 成 就「 佛 果 」
才 是 佛 陀 說 法 的 要 義, 才 是「 真 實 」 ; 而 之 前 不 在 一 開 始 說 法 就 說「 佛 乘 」, 是 不 希 望 嚇 怕 根 器
拙 劣 的 眾 生 ,為 了 他 們 作 好 入「 佛 乘 」的 準 備 ,而 運 用「 善 巧 方 便 」來 說「 聲 聞 」、「 緣 覺 」、「 菩 薩 」
三 乘 ﹗ 但 是 ,正 因 如 此 ,後 世 人( 尤 其 是 漢 傳 佛 教 的 佛 弟 子 )都 對 佛 法 有 些 誤 解 ─ 大乘才是最好、
最上乘,而其他佛法則是淺陋的。
大 家 有 看 到 漢 傳 佛 教 的 趨 勢 嗎? 以 往 大 家 喜 歡 以 大 乘 佛 教 來 自 居, 漸 漸 教 育 的 趨 勢 也 放 在 成
佛 道 上, 或 放 在 大 乘 的 經 教 上。 大 乘 經 教 裡 有 三 個 路 數 是 比 較 受 歡 迎 的 : 第 一 是「 般 若 空 」, 以
前 很 多 人 看《 般 若 經 》, 現 在 卻 已 經 少 了 ; 第 二 是《 法 華 》、《 涅 槃 》、《 華 嚴 》 這 類 以 教 義 為
主 的 ; 第 三 是 唯 識。 很 多 人 將 重 點 放 在 這 些 地 方, 後 來 大 家 發 覺 有 問 題, 就 是 我 們 將 這 些 路 數 放
在 很 高 的 層 次, 放 在 願 成 佛 的 層 次, 當 然 願 心 是 不 會 白 費 的, 但 在 實 修 上 我 們 其 實 做 不 到。 佛 陀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為 什 麼 前 四 十 一 年 都 在 說 其 他 經 ,到 了 最 後 才 宣 講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以 及 成 佛 的 方 法 ?
現在我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這個根基,可是卻不自知。
如 果 大 家 在 一 些 素 菜 館 食 飯 聊 天, 我 們 或 許 會 聽 到 有 人 在 說 自 己 看 什 麼 佛 經, 然 後 拋 出 一 些
名 相 之 類, 但 那 些 名 相 中 所 含 藏 的 教 法 又 有 多 少 人 能 做 到? 百 分 之 九 十 九 的 人 都 是「 口 便 說 空,
行 在 有 中 」,叫 人 不 要 執 著 的 人 通 常 自 己 最 執 著 。《 妙 法 蓮 華 經 》殊 勝 的 地 方 是 ,這 部 經 告 訴 我 們 ,
我 們 有 佛 性, 可 以 成 佛, 但 那 是 建 基 於 前 面 四 十 一 年 的 基 礎 上 說 的, 我 們 沒 有 這 個 基 礎, 很 多 時
候將這些美好的景象放在面前,很嚮往,可是我們沒下工夫。
另 外, 就 是 因 為 佛 陀 為 眾 生 開 示 了 不 少「 方 便 法 門 」, 眾 生 應 該 可 以 從 佛 陀 的 教 導 之 中 找 到
與 自 己「 對 機 」 的 法 門, 從 而 學 習 佛 法 而 達 至「 離 苦 得 樂 」。 可 是, 時 至 今 日, 要 令 現 代 不 懂 文
言文 古 \ 文的大眾(尤其是年青的一輩)看佛經看得明白,並理解佛法,我們便不可能只是丟幾部
佛 經 給 他 們 去 看 就 行。 因 為 古 文 的 艱 澀 是 一 個 關 口, 要 提 起 他 們 的 興 趣 就 是 第 二 個 關 鍵。 解 決 這
些挑戰,應該就是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弘揚佛法的人所要肩負的首要任務。
出版「開心佛學漫畫」
正 因 如 此, 我 在 二 一 就 籌 備「 開 心 佛 學 漫 畫 」 ─ ─ 《 法 忍 法 施 》 第 一 集, 希 望 將 佛 教
0

0
的 道 理 和 正 面 的 思 想, 以 接 近 時 代 的 方 式 和 語 調 弘 揚 到 社 會 之 中, 以 求 發 揮 一 些 安 撫 人 心 及 淨 化
社 會 的 效 用。 出 版 這 一 類 的「 佛 教 漫 畫 」 一 直 是 我 心 中 的 夢 想, 而 這 個 夢 想 終 於 在 二 一 一 年 實

0
現 了 ! 而 且 更 於 今 年 ( 二 一 二 ) 的 月 成 功 把 第 一 集 漫 畫 的 內 容 製 作 成 Apple 和 Android 的


0
。甚或,我們希望在下一步可以將漫畫製作成動畫,讓更多人在更多不同的層面之中接觸到
Apps
一些令我們都可以活得更歡喜自在的正知正見。
有 了 推 廣 佛 法 的 願 心, 我 們「 法 味 文 化 」 於 二 一 二 年 再 接 再 厲, 再 行 出 版 的 第 二 本「 開 心

133
下 修證篇 —善 巧 方 便
21





佛 學 漫 畫 」, 是 為《 法 忍 法 施 》 第 二 集。 在 吸 收 了 上 一 集 的 經 驗 之 後, 第 二 集 的《 法 忍 法 施 》 在

134
每個小故事之中加上導讀 省 \ 思 的 部 份 ,以 協 助 更 多 大 眾 及 佛 門 新 手 容 易 理 解 當 中 的 義 理 。因 此 ,
希 望《 法 忍 法 施 》 的 出 版, 及 其 他 正 面 及 富 哲 學 意 味 的 開 心 益 智 漫 畫 誕 生, 會 對 現 今 充 滿 負 能 量
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泉。
我 們 在 這 本 漫 畫 之 中 所 選 取 的 故 事 題 材, 有 的 勵 志 感 人、 有 的 意 義 深 刻, 但 卻 不 會 流 於 沉 悶
迂 腐 的 教 化 模 式。 當 中, 我 們 旨 在 弘 揚 佛 教 重 視 放 下 自 在、 自 利 利 他、 及 時 精 進 等 的 精 神, 同 時
亦 不 會 失 去 閱 讀 漫 畫 的 趣 味 及 娛 樂 性。 我 們 以 輕 鬆 的 手 法 來 推 廣 殊 勝 的 佛 法, 為 的 絕 不 是 要 把 當
中 的 殊 勝 消 減, 而 是 希 望 可 以 令 更 多 未 聞 佛 法 或 剛 接 觸 佛 法 的 人, 對 這 些 世 間 及 出 世 間 兩 方 面 都
可 以 利 益 眾 生 的 佛 法, 有 更 直 接 的 理 解, 從 而 使 讀 者( 不 論 是 佛 教 徒 與 否 ) 都 能 在 當 中 有 一 些 得
著,從而令大眾可以因為佛法的教導,把佛法在生活之中實踐,並活得更快樂自在。
直下承擔
近 年 在 利 用 一 些 現 代 科 技 、平 台 來 弘 法 時 ,我 留 意 到 現 在 不 只 是 年 青 的「 八 後 」、「 九 後 」

0
才會用 ,很 多 不 同 年 齡 層 的 信 徒 ,他 們 不 論 在 香 港 ,還 是 台 灣 、新 加 坡 、馬 來 西 亞 等 地 ,
Facebook
都 會 透 過 Facebook 來關心佛法,甚至與同修們討論佛法。從觀察、運用乃至體驗這個平台時,我
有一些感悟,希望在這篇文章之中與大家好好分享。
一個「讚」代表些什麼?
大 家 在 看 Facebook 時,曾在別人的「訊息 近 \ 況」「讚好」嗎?有沒有覺得這個「讚好」的
功 能 又 方 便 , 又 省 力 ? 但 是 , 我 覺 得 這 個 Facebook是「好壞半參」、「亦能載舟,又能覆舟」;
那 當 然 是 在 乎 我 們 怎 樣 去 運 用 它。 我 有 這 樣 的 感 覺, 是 因 為 當 我 把 弘 法 的 時 間 表 和 開 示 的 內 容 放
上 時,有時也會留意弟子們的最新動態,而作為一個會用
Facebook 的出家人,我對於
Facebook
有以下的看法:
Facebook
、 的 確 是 一 個 十 分 有 效、 十 分 方 便 的 交 友 平 台, 但 我 們 不 應 該 只 是 一 味 以 玩
Facebook
一 樂的心態來運用這個這麼方便的平台;
、 就 是 可 能 因 為 太 方 便 , 所 以 造 成 了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溝 通 , 變 得 剩 下 一 個 「 讚 」 ﹗ 因 為 人

們 都 會 有 不 同 的 藉 口 ,這 些 藉 口 有 的 是「 太 忙 」、「 太 懶 打 字 」,甚 或 會 告 訴 別 人 說 ,

135
下 修證篇 —直 下 承 擔
21





一 個「 讚 」就 足 以 表 達 自 己 的 感 受 。但 是 ,作 為 被「 讚 」的 人 ,我 們 能 明 白 你 一 個「 讚 」

136
字的背後是什麼意思嗎?
、 如 果 像 傳 電 郵 那 樣 , 我 們 一 般 會 在 把 電 郵 傳 出 去 之 前 , 先 將 自 己 所 寫 的 內 容 重 看 一

遍 ; 但 是 , 我 們 在 Facebook 作 出 按「 讚 」 的 決 定 前, 其 實 並 沒 有 足 夠 的 深 思 熟 慮。
就好像我的一位舊同事上載了一張十年前拍的照片,並留言:「原來我現在比十年前
更醜!」她的舊同學在十分鐘之內,給她一個「讚」。結果,我這位舊同事,被這個
「讚」弄得有點尷尬。
、 在 Facebook 中 給 人 家 一 個「 讚 」, 可 能 別 人 也 不 知 道 是 誰 按 的, 所 以 就 覺 得 自 己 根

本 不 用 負 什 麼 責 任。 因 此 這 個「 讚 」 的 令很多人慢慢不自覺地變得對於自己之
icon
前 所 做 的 行 為 , 沒 有 了 一 份 真 切 的 承 擔 。 而 且 , 凡 夫 眾 生 不 會 只 是 在 Facebook中有
這種壞習慣,這種風氣將會蔓延到整個人生之中。
釘子的教訓
從 佛 教 的 角 度 出 發, 我 們 知 道 凡 是 所 造 的 身、 口、 意 業, 都 會 在 我 們 的「 識 田 」 下 了 種( 第
八 識 含 藏 由 無 始 以 來 之 善 惡 業 種 子 ), 當 因 緣 具 足 時, 果 報 就 必 定 由 自 己 承 受, 因 此 我 們 應 該 對
自己言行有「承擔」。那麼,現在就以一個很多人可能聽過的故事「釘子」 ,來讓大家明白,我

j
們所作的因,都會在自己或人家身上留下一些或深或淺的痕跡。
從 前 ,有 一 個 脾 氣 很 壞 的 小 男 孩 ,一 天 到 晚 在 家 裡 發 脾 氣 ,常 常 惡 語 傷 人 ,特 別 任 性 。有 一 天 ,
他 的 爸 爸 把 他 拉 到 家 裡 後 院 的 籬 笆 旁 邊, 給 了 他 一 大 包 釘 子, 說 :「 兒 子, 你 以 後 每 跟 家 人 發 一
次 脾 氣, 就 往 籬 笆 上 釘 一 顆 釘 子。 過 一 段 時 間, 你 看 看 你 發 了 多 少 次 脾 氣, 好 不 好?」 小 男 孩 答
應了他的爸爸。
後 來, 他 每 嚷 嚷 一 通, 就 自 己 往 籬 笆 上 釘 一 顆 釘 子。 第 一 天, 小 男 孩 一 共 往 籬 笆 上 釘 了
三十七顆釘子。第二天,小男孩又往上面釘了二十九顆。過了幾個星期,由於覺得釘釘子很麻煩,
小 男 孩 學 會 了 控 制 自 己 的 憤 怒, 每 天 在 籬 笆 上 釘 釘 子 的 數 目 逐 漸 減 少 了。 他 發 現 控 制 自 己 的 壞 脾
氣要比往籬笆上釘釘子容易多了。
終 於 有 一 天, 他 一 個 釘 子 也 沒 釘, 因 為 一 整 天 他 一 次 脾 氣 都 沒 有 發, 他 高 興 地 將 這 件 事 告 訴
了 爸 爸。 爸 爸 又 建 議 說 :「 如 果 你 能 做 到 一 整 天 不 發 一 次 脾 氣, 那 你 就 可 以 把 原 來 釘 上 去 的 釘 子
從籬笆上拔下來一顆。」這個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顆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顆,
多難啊!」可是為了釘子的減少,他也只能不斷地克制自己。
終 於 有 一 天, 他 把 籬 笆 上 所 有 的 釘 子 都 拔 完 了。 這 個 時 候 他 突 然 發 現 自 己 已 經 學 會 了 控 制 自
己 的 脾 氣。 他 非 常 高 興 地 找 到 爸 爸 說 :「 爸 爸 快 去 看 看, 籬 笆 上 的 釘 子 都 被 我 拔 光 了, 我 現 在 不
隨 便 發 脾 氣 了 ! 」爸 爸 跟 孩 子 來 到 籬 笆 旁 邊 ,望 著 籬 笆 上 密 密 麻 麻 的 洞 ,意 味 深 長 地 對 他 說 :「 兒
子, 你 做 得 很 好。 籬 笆 上 的 釘 子 都 拔 光 了, 但 是 那 些 洞 卻 永 遠 地 留 在 了 這 裏, 籬 笆 再 也 不 會 是 原
來的樣子了。」
其 實, 我 們 每 向 親 人 朋 友 發 一 次 脾 氣, 或 是 造 了 一 些 惡 業, 就 好 像 在 人 們 或 自 己 的 心 上 打 了
一 個 洞。 釘 子 拔 了, 但 是 那 個 洞 卻 永 遠 都 不 會 消 除。 透 過 以 上 這 故 事, 應 該 明 白 我 們 對 眾 生、 自

137
下 修證篇 —直 下 承 擔
21





己 所 造 的 種 種 業, 這 些 業 因 都 會 為 自 己 帶 來 果 報 的。 但 是, 很 多 凡 夫 眾 生 都 有 一 個 毛 病, 就 只 是

138
「 畏 果 」 而 不「 畏 因 」 ﹗ 當 遇 到 不 如 意 時, 他 們 只 會 將 責 任 推 卸 到 神 明 身 上, 或 說 自 己 時 運 不 佳
等 等, 卻 從 不 願 意 反 省 自 己、「 向 自 己 問 責 」, 亦 不 明 白 這 是 自 己 的 業 報, 是 自 己 的 福 德 不 夠。
就如俗語所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切﹖」那就是說,如果眾生都可以「慎因」,根本不用「怕」
果報到來,因為一個「慎因」、「造好因」的眾生,就會對自己將有好果報而充滿信心。
另 外, 如 果 真 的 已 造 了 一 個 不 好 的 因, 我 們 也 不 應 該 逃 避 果 報。 反 之, 我 們 要 對 所 作 的 錯 事
真 切 懺 悔, 並 努 力 斷 惡 修 善, 改 往 修 來。 這 才 是 所 謂 的「 真 懺 悔 」, 因 為 有 了 這「 悔 過 」 的 心,
就 令 我 們 能 夠 明 白「 因 為 有 我 」, 而「 萬 境 方 生 」 的 道 理, 因 而 令 我 們 心 平 氣 和, 慢 慢 的 對 得 失
成敗看得輕一點,能以平常心面對一切。
注釋
故事可參考:
j

http://mail.lhjh.kh.edu.tw/~sally02/week%20read.htm
輪迴是要我們學會負責任!
香 港 現 時 有 不 少 人 都 不 願 意 為 自 己 所 作 的 事 負 責。 但 我 們 既 知 有 六 道 輪 迴, 就 明 白 沒 可 能 逃
得 過 果 報 自 受。 此 生 作 善, 來 生 投 生 於「 三 善 道 」 ; 此 生 作 惡, 來 生 則 投 生「 三 惡 道 」。 這 麼 清
晰 的 三 世 因 果 觀 念, 使 我 們 明 白 到 不 努 力 修 行 或 行 善 的 話, 我 們 未 來 生 必 定 會 投 生 到「 三 惡 道 」
受 苦。 而 且, 到 業 報 來 時, 是 沒 有 人 會 或 願 意 代 我 們 受 苦 的。 為 什 麼 我 這 樣 慨 嘆 ﹖ 事 緣 我 曾 在 網
上看到以下的報導:
網 上 ( YouTube) 近 日 風 傳 一 段「 拜 山 被 抄 牌 港 女 叫 先 人 算 賬 」 的 影 片, 一 輛 的 士 於 大 潭 道
雙 白 線 掉 頭 被 警 察 截 停 抄 牌, 前 座 女 乘 客 用 手 機 將 過 程 拍 下 時, 不 斷 絮 絮 念 叨:「 媽 咪 呀,
有 人 唔 畀 我 哋 去 拜 你 哋 …… 認 住 佢 哋 係 交 通 警, 泉 下 有 知, 今 晚 一 定 要 好 好 招 呼 佢 哋。」 影
片 放 上 網 後 ,即 惹 來 大 批 網 民 狂 轟 ,認 為 警 察 抄 牌 合 理 ,女 事 主 要 先 人 幫 手 ,是「 失 禮 死 人 」,
而將影片放上網更是自招其辱。

j
事 發 現 場 是 香 港 大 潭 道, 據 報 導 說 ﹕ 有 港 島 區 交 通 部 的 警 員 於 該 處 執 勤, 其 間 發 現 一 輛 的 士
在 雙 白 線 掉 頭, 交 通 警 將 那 車 截 停 並 發 告 票。 當 警 員 向 司 機 解 釋 違 規 事 宜, 前 座 女 乘 客 拿 出 手 機
拍 攝 抄 牌 過 程, 當 鏡 頭 影 到 警 員 樣 貌 時, 拍 攝 者 突 念 念 有 詞:「 媽 咪、 細 佬 仔、 和 尚 仔, 你 哋 三
個喺下面陰間聽到啦,有人唔畀我哋拜你哋,你哋要認住呢個人,係交通警……實有報應。」

139
下 修證篇 —輪 迴 是 要 我 們 學 會 負 責 任 !
21





其 間 男 司 機 亦 附 和 :「 我 哋 三 個 ( 粗 口 表 示 死 了 三 個 家 人 ), 仲 要 抄 牌, 多 謝 你 阿
X
X
X

140
。 佢 哋 喺 下 面 會 識 做, 有 報 應 嘅!」 兩 人 一 唱 一 和, 不 斷 向 先 人「 告 狀 」, 又 稱「 今 晚 一 定 要
Sir
好好招呼佢哋(警察)。」
幸 好, 網 民 的 反 應 是 一 面 倒 支 持 警 方。 而 且, 該 影 片 最 先 本 來 似 乎 是 被 抄 牌 的 事 主 以「 惡 警
奇遇記」為題,於報章報導之前兩天的黃昏放上 ,迅即引起網民熱烈討論,而貼文者數
YouTube
小 時 後 已 將 影 片 刪 去, 但 有 網 民 早 已 備 份, 並 繼 續 在 網 上 流 傳, 事 件 在 香 港 討 論 區 及 高 登 討 論 區
均成為熱門話題,網民一面倒支持警方,又形容女事主是橫蠻無理惡「港女」。
網 民 又 聲 討 女 事 主, 指 出 ﹕「 警 察 合 理 地 抄 牌 」,「 的 士 接 送 自 己 親 人 去 拜 山, 雙 白 線 調 頭
給 警 察 抄 牌, 但 女 乘 客 竟 然 話 叫 死 鬼 亞 媽 找 警 察 尋 仇 」,「 現 在 香 港 真 多『 刁 民 』, 自 己 做 錯 事
兩 名 警 察 , 不 向 惡 勢 力 低 頭 , Salute
還 要 指 別 人 留 難 自 己 」 , 「 Well Done (敬禮)!」
據 報 導 說, 警 察 員 佐 級 協 會 主 席 黃 程 讚 揚 事 件 中 警 員 表 現 克 制, 另 該 會 前 主 席 鍾 錦 華 於 交 通
部 服 役 多 年, 他 指 前 線 警 員 抄 牌 時 常 遇 司 機「 發 爛 渣 」 辱 罵, 但 還 是 第 一 次 聽 到「 借 先 人 過 橋 」
事件。
其實,學習知因識果,好好利用這一生的生命來好好修行解脫,真的十分重要!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 曾 經 在 上 課 時 問 過 學 生 ﹕ 一、 人 生 苦 嗎? 二、 人 生 的 意 義 是 什 麼? 三、 如 果 世 界 上 沒 有 因
果、 報 應、 輪 迴, 你 會 用 一 種 怎 樣 的 態 度 過 這 個 人 生 ﹖ 我 以 這 些 問 題 作 為 討 論 的 引 子, 是 因 為 我
希 望 學 生 們 會 明 白 : 人 生 不 是 用 來「 逃 避 」、「 後 悔 」 的 ﹗ 更 希 望 藉 此 令 他 們 好 好 地 想, 人 生 的
意義是什麼?
記得有一次收到一個電郵,裡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
一 男 子 在 一 年 多 前, 與 相 戀 多 年 的 女 友 分 手, 在 那 段 傷 心 的 日 子 裡, 他 看 了 一 部 不 知 名 的 電
影,這部電影講述:
有 人 死 後 到 了 天 堂, 那 個 地 方 有 許 多 天 使, 還 有 許 多 像 電 視 一 樣 的 機 器, 天 使 請 他 坐 下 來,
然 後 這 些 機 器 就 開 始 放 映 他 的 一 生。 他 就 這 麼 看 著 他 的 一 生 像 電 影 一 樣 放 映 著, 但 是 他 發 現
機器只要放映到他逃避一些事情時,畫面就停格,於是一部部機器先後停格著:
、 他 第 一 次 惹 爸 媽 生 氣 卻 不 敢 道 歉 ;
三二一

、 他 愛 上 一 個 女 孩 卻 不 敢 表 達 ;
、 他 為 人 父 親 時 , 不 敢 表 達 自 己 對 孩 子 的 關 愛 … …
到了最後,他的一生終於放完了。

141
下 修證篇 —輪 迴 是 要 我 們 學 會 負 責 任 !
21





天 使 們 經 過 一 番 討 論 之 後 告 訴 他 : 你 在 這 一 生 中 缺 乏 了 愛 和 勇 氣, 所 以 我 們 認 為 你 需 要 重 回

142
人 間 , 當 學 會 了 愛 和 勇 氣 之 後 , 才 可 以 再 回 這 裡 來 。 畫 面 一 轉 , 這 個 人 又 出 生 在 人 間 ── 重
新學習愛與勇氣。
這 部 電 影 讓 他 非 常 震 撼, 這 個 人 從 這 部 電 影 中 明 白 了 ﹕ 一、 原 來 如 果 他 此 生 學 不 會 原 諒, 那
麼 他 得 來 生 再 學 ; 二、 如 果 他 此 生 學 不 會 勇 敢 面 對, 那 麼 他 得 來 生 再 學 ; 三、 那 為 什 麼 他 不 在 這
一生中就學好這兩件事呢?
影 片 中 的 主 角 明 白 了 天 使 們 的 一 番 話 ,讓 人 可 以 重 新 提 起 勇 氣 ,去 面 對 該 面 對 的 生 活 。另 外 ,
亦 有 人 在 讀 了 這 個 故 事 之 後, 有 所 得 著 ﹕ 每 個 人 的 心 就 像 一 座 機 場, 如 果 你 不 讓 一 些 人 走, 那 麼
就 有 一 些 人 永 遠 也 進 不 來 ; 如 果 你 讓 自 己 的 心 長 滿 了 無 名 草, 就 像 機 場 跑 道 沒 有 保 養, 再 好 的 飛
機 也 會 發 生 危 險。 我 們 應 該 給 自 己 的 心 建 一 座 塔 台, 指 引 那 些 起 飛 和 降 落 的 飛 機, 無 論 起 或 落,
他們都曾在我心中停留。
以 佛 法 的 角 度 來 看, 其 實 生 命 並 不 是 用 來 尋 找 答 案, 而 是 用 來 解 決( 由 上 一 期 生 命 帶 來 的 )
問 題 的 ﹗ 如 果 今 生 做 得 不 好, 我 們 下 一 期 生 命 便 要 到 六 道 輪 迴 之 中 再 次 投 生, 有 的 會 因 惡 業 而 生
惡 道, 有 的 即 使 能 生 人 間 也 會 遭 遇 坎 坷。 如 果 是 這 樣, 我 們 何 不 活 好 這 一 期 生 命, 好 好 把 握 因 緣
而修行呢?
注釋
〈拜山被抄牌港女叫先人「做嘢」〉,二 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蘋果日報》。
j

143
下 修證篇 —輪 迴 是 要 我 們 學 會 負 責 任 !
21





誰孝順誰?

144
有 一 次, 與 我 們 講 堂 一 位 資 深 的 義 工 聊 天 時, 她 向 我 透 露 她 有 點 煩 惱。 原 因 是 她 得 知 我 將 會
去台灣幾天,而預計講堂於那段時間應該沒有任何活動,故此打算要陪父母出國走走,遊玩幾天。
可 是 她 的 父 母 不 願 意 去, 令 她 煩 惱 非 常。 就 是 因 為 與 她 的 一 段 對 話, 令 我 想 起 要 寫 這 一 篇 文 章,
令 大 家 反 思 一 下, 究 竟 是 我 們 在 孝 順 父 母, 還 是 父 母 孝 順 我 們 ; 是 我 們 陪 父 母 去 遊 玩, 還 是 父 母
陪我們?
陪父母旅遊不應是為了使自己不內疚!
上 面 說 的 那 位 義 工 在 成 為 全 職 義 工 之 前 是 一 間 外 資 投 資 銀 行 營 運 部 亞 洲 區 的 主 管, 她 的 前 半
生 為 工 作 而 打 拼, 有 超 過 十 年 的 時 間 過 著「 朝 九 晚 十 二 」、「 一 星 期 工 作 七 天 」 的 非 人 生 活。 事
業 型 的 她, 在 放 下 高 薪 厚 職 的 銀 行 工 作 並 發 心 當 上 全 職 義 工 之 後, 為 著 講 堂 的 裝 潢、 開 光、 初 期
運 作、 行 政 等 等 都 是 一 直 馬 不 停 蹄 地 工 作。 到 了 最 近 這 一 年, 她 反 覆 跟 我 說 :「 我 前 半 生 一 直 打
拼, 或 多 或 少 都 是 希 望 父 母 過 得 好 一 點。 現 在 我 忙 過 了 三 十 幾 年, 父 母 的 生 活 質 素 我 保 證 了, 但
是 我 卻 發 覺 在 辭 掉 工 作 之 後, 並 沒 有 好 好 的 陪 過 他 們, 我 心 中 很 慚 愧 啊!」 因 此, 她 希 望 趁 我 不
在 香 港 的 時 候, 就 帶 父 母 出 國 好 好 玩 幾 天, 以 盡 孝 道。 不 過, 因 為 近 半 年 來, 她 父 親 一 直 受 濕 疹
的 困 擾, 去 香 港 廸 士 尼 逛 半 天 都 會 令 小 腿 和 腳 部 出 現 紅 斑、 水 泡, 使 他 感 到 非 常 痛 苦 又 無 奈。 因
此, 他 的 父 親 不 肯 答 應 跟 女 兒 出 國 旅 遊 的 提 議。 其 後, 她 亦 猜 測 父 親 不 願 意 出 國 旅 遊, 是 因 為 怕
這 個 辭 掉 工 作 來 講 堂 當 全 職 義 工 的 女 兒, 會 因 為 帶 父 母 出 國 而 有 經 濟 上 的 壓 力。 無 論 她 的 父 母 親
為了什麼樣的原因而不願意出國旅遊,這位義工總之就是十分內疚。
到 她 找 我 談 ,並 把 上 述 的 情 況 告 訴 了 我 的 時 候 ,我 就 說 :「 我 們 不 應 該 為 了 要 令 自 己 不 內 疚 ,
就 迫 自 己 的 父 母 做 一 些 他 們 根 本 不 願 意 的 事 情 。如 果 您 硬 要 他 們 讓 您 孝 順 而 覺 得 委 屈 或 是 不 愉 快 ,
這 是 真 正 的『 孝 順 』 嗎?」 如 果 父 母 只 是 為 了 讓 子 女 減 少 對 自 己 的 罪 惡 感 才 勉 強 自 己, 這 不 是 讓
子 女 盡 孝 道, 反 而 有 點 像 自 己 去 孝 順 子 女 ﹗ 其 實, 真 的 要 孝 順 父 母 的 話, 可 以 從 世 間 和 出 世 間 兩
個層面去考量。
世間的「孝」
佛陀在《長阿含經》中有指出,子女應以五事孝順父母: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
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j
當 中 的 每 一 項 都 是 子 女 對 父 母 生 活 上 的 照 顧、 對 雙 親 的 恭 敬、 對 父 母 專 長 的 繼 承 等 等 有 關,
這 一 一 都 是 我 們 作 為 子 女 應 該 做 的。 但 是 佛 陀 卻 沒 有 說 要 我 們 迫 父 母 來 讓 我 們 孝 順, 他 只 是 要 我
們 順 著 父 母 與 善 法 因 緣 有 關 的 要 求, 盡 量 去 滿 足 他 們, 使 他 們 得 快 活。 因 此, 如 果 父 母 親 喜 歡 出
國 的 話, 我 們 應 該 盡 量 抽 時 間 陪 他 們 出 去 玩 玩 ; 要 是 他 們 要 留 在 香 港, 我 們 就 應 該 去 陪 他 們 吃 吃
飯、聊聊天,使他們開心、快活就好。

145
下 修證篇 —誰 孝 順 誰 ?
21





出世間的「孝」

146
蓮 池 大 師 在 他 寫 的《 緇 門 崇 行 錄 》 中, 談 及 目 連 救 母 的 事 蹟 時, 他 說 道 :「 生 養 死
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

k
當 中 他 把 孝 順 分 為 三 等 :「 生 養 死 葬 」,只 是 小 孝 ;「 榮 親 耀 祖 」,是 中 孝 ;「 導 親 脫 苦 」,
才 是 大 孝。 因 此, 在 出 世 間 的 角 度 看 來, 我 們 孝 順 父 母 不 應 只 是 給 他 們 吃 的 和 穿 的, 我 們 應 該 導
引他們接觸佛法,幫他們深種善根,協助他們得以解脫生死輪迴,這樣才算得報父母劬勞大恩!
如 果 大 家 到 了「 想 起 」 要 孝 順 父 母 時, 不 如 想 想「 誰 孝 順 誰 」? 那 麼, 大 家 所 做 的, 父 母 一
定喜歡;大家的心意,父母一定會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因而覺得更幸福。
注釋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一。
k j


《 緇 門 崇 行 錄 》 , 續 藏 第 87
冊, ,頁
1627 。
357
能「用」多少佛法?
曾 有 弟 子 問 我 :「 師 父, 我 都 已 經 五 十 歲 了, 距 離 往 生 不 知 還 有 沒 有 二 十 年, 但 是 佛 法 這 樣
博 大 精 深, 我 能 於 餘 下 的 日 子 將 佛 法 都 一 一 認 識 嗎? 如 果 要 一 一 先 把《 阿 含 經 》 認 識, 再 來 將 方
等 經 典 一 一 了 解, 進 而 再 讀 讀 般 若 經, 然 後 就 來 看《 法 華 經 》、《 楞 嚴 經 》、《 華 嚴 經 》、《 涅
槃 經 》等 等 ,我 怕 我 真 的 趕 不 及『 看 』,更 不 要 說 完 全『 明 白 』! 」我 很 真 心 、誠 意 的 回 答 說 :「 其
實,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佛法不是在乎要『認識』多少,而是能夠『運用』多少!」
我 在 英 國 念 完 博 士 畢 業, 便 回 香 港 開 始 執 起 教 鞭, 教 的 不 只 是 大 學 本 科 生 和 碩 士 生, 還 有 教
。這些學生
授 一 些 高 等 文 憑 課 程 , 所 以 亦 認 識 了 一 些 對 佛 法 有 興 趣 的 成 年 學 生 (mature students)
來 認 識 佛 法, 為 的 除 了 是 認 識 佛 教 文 化 之 外, 據 他 們 透 露, 他 們 很 多 都 是 希 望 在 這 個 紛 煩 的 社 會
之 中 可 以 覓 得 一 些 可 舒 緩 煩 惱、 困 擾 的「 良 方 」, 好 讓 自 己 可 以 活 得 自 在。 故 此, 我 在 第 一 年 教
書 的 時 候, 已 經 對 這 些 學 生 提 過 : 世 學 之 中 的 儒 家 學 說 都 重 視「 知 行 合 一 」, 那 麼 涵 蓋 世 間 法 和
出 世 間 的 佛 法 更 加 重 視「 行 解 合 一 」, 因 此 我 們 來 認 識 佛 教, 具 有 正 知 正 見 後, 我 們 便 應 該 知 道
其 實 學 佛 不 應 要 求 自 己 讀 多 少、 認 識 多 少 佛 學, 我 們 應 該 是 在 認 識 佛 法 之 後, 看 看 自 己 能 把 所 了
解的佛法「運用」多少在生活和修行之上。

147
下 修證篇 —能 ﹁ 用 ﹂ 多 少 佛 法 ?
21





只學不用的佛法
?!

148
佛 弟 子 本 來 就 是 不 應 該「 口 便 說 空, 行 在 有 中 」, 但 是 偏 偏 有 些 佛 弟 子 當 學 習、 了 解 佛 法 一
段 時 間 之 後, 便 漸 漸 忘 了 自 己 學 佛 是 為 了「 離 苦 得 樂 」 的 初 心。 結 果, 他 們 終 日 都 是 埋 頭 計 較 自
己學了多少佛法,甚至只懂向同修們炫耀自己所學的佛法,而到真正遇上外境的挑戰時 逆 ( 的境令
他 們 起 「 貪 、 瞋 、 痴 」 煩 惱 , 順 的 境 令 他 們 起 「 貢 高 我 慢 」 的 煩 惱 ,) 他 們 卻 不 能 從 平 日 所 學 的 佛
法 之 中 拿 半 點 出 來 處 理 挑 戰 和 煩 惱, 反 而 令 煩 惱 愈 滋 愈 茂, 令 自 己 要 苦 惱 地 過 人 世 間 的 生 活, 最
終甚至是要賠上繼續輪迴或是墮三塗 受無量苦報的沉重代價!
j
不要將佛法關在保險箱內
針 對 以 上 這 個 學 習 了 佛 法 而 不 會 善 加 運 用 的 情 況, 我 曾 經 打 過 一 個「 把 佛 法 放 在 保 險 箱 」 的
比喻來說明。記得小時候,我常常受媽媽的吩咐「陪」 其 ( 實可能是監督 爸 ) 爸去銀行開保險箱,
看 看 他 有 什 麼「 藏 品 」, 又 看 看 他 放 什 麼 進 去 或 取 什 麼 出 來。 我 一 般 都 會 完 成 任 務, 之 後 便 會 很
好 奇 地 四 處 看 看 其 他 一 大 早 來 開 保 險 箱 的 老 人 家, 看 他 們 究 竟 會 放 些 什 麼 在 保 險 箱。 結 果, 他 們
一 般 都 是 打 開 箱 子, 把 他 們 的 珠 寶 飾 品 和 金 器 等 珍 品 一 件 一 件 拿 出 來 把 玩, 然 後 就 一 件 一 件 放 回
去, 什 麼 都 沒 有 拿 走。 現 在, 我 看 到 上 述 的 只 計 較「 識 得 」 多 少 佛 法 而 不 覺 知 要「 用 得 」( 懂 得
運 用 ) 的 佛 弟 子, 我 都 會 想 起 我 小 時 候 看 過 的 那 些 只 看 不 用 金 銀 寶 物 的 長 者。 那 些 只 聽 聞、 學 習
佛 法 而 不 能 運 用 佛 法 於 生 活 或 修 行 上 的 人, 就 好 像 將 佛 法 一 直 藏 在 保 險 箱, 與 其 他 同 參 道 友 碰 面
時 才 拿 所 學 的 佛 法 來 向 別 人 炫 耀 一 番 ,終 身 都 不 會 用 那 些 珍 貴 的 佛 法 ,結 果 空 獲 人 身 、枉 聞 佛 法 、
空過此生。
我 寫 這 篇 文 章, 是 很 誠 意 的 要 跟 我 們 現 在 的 佛 弟 子 分 享 : 我 們 實 在 不 應 該 只 把 佛 法 看 成 是 用
來欣賞的珍品,而不懂或不去運用它。這實在是太愚痴!這實在就是如入寶山空手回!
共勉!
注釋
即 地 獄 、 餓 鬼 、 畜 生 等 三 惡 道 。
j

149
下 修證篇 —能 ﹁ 用 ﹂ 多 少 佛 法 ?
21世 紀修行攻略
作者:法忍法師

策劃:佛門網總監 法護法師

總編輯:林苑鶯

責任編輯:林苑鶯、侯松蔚

校對:陳佩森

美術設計:Dick

插圖:佛教法味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佛門網

版次:2013 年 7 月初版

非賣品 免費結緣

版權:釋法忍、佛門網 2013
Copyright© Ven. Sik Fa Ren, Buddhistdoor 2013

佛門網(Buddhistdoor)蒙作者授權出版本書,歡迎各界流通
結緣,如有意翻印本書請先聯繫洽商。

151
21





法 性講堂 簡介
法性講堂 修行工房 法界眾生 同登覺岸

本講堂取名為「法性」,是希望在這喧囂紛擾的都市中,
為大眾提供一處清靜修學佛法的道場。同時在弘法路上廣傳「眾
生皆有平等覺性」的教理,以佛法滋養一切有情眾生,令我等
同證真如佛果。我們亦希望可在「法性平等」的旗幟下,發揚
「同體大悲」之精神,來利益法界眾生。

圭峰宗密禪師云:「覺四大如壞幻。達六塵如空華。悟自
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是發心也。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
住而知即為法味。」

本 講 堂 的 弘法 活 動 包 括
•「學佛入門」初、中、高班
•逢週四《妙法蓮華經》共修法會
•生活要素—素食烹飪班
•佛法專題講座
•佛經開示
•法器及梵唄班
•佛門儀軌班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 441-447 號漢宮大廈 3-4 樓


電話:(+852) 3997 3400
傳真:(+852) 3997 3470
網址:www.dharma-nature.org
電郵:info@dharma-nature.org

152
佛教 法味文化 簡介
覺四大如壞幻,達六塵如空華,
悟自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是發心也;
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味。

背景
在當今的世代弘揚佛法,文字、影音、藝術創作等可算是不可
缺少的一環。因此,佛教法味文化有限公司於 2010 年正式成
立,專門出版有關佛教文化的書刊,現代化的方式來推廣正信
佛教,廣結十方善緣。

使命
一、以輕鬆、有趣、易懂的語調及方式弘揚佛法;
二、編印單行本佛經,以便佛弟子日常閱讀;
三、編纂一般性之佛教叢書,以利有效傳播佛法。

153
21





佛門網 簡 介
佛門網(Buddhistdoor)是少見的風格活潑、內容豐富、
規模龐大及瀏覽人次極高的著名佛教網站。網站於 2006 年 10
月,由香港慈善團體「東蓮覺苑」委託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協助成立,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傳播佛法智慧,從而落實「東蓮
覺苑」主席何鴻毅居士的緊貼時代脈搏、高瞻遠矚的弘法理念。

佛 門 網 的 宗旨 及 內 容
佛門網致力提倡正信佛教,淨化心靈,貢獻社會,造福眾
生。特點是態度開放,不抱門戶之見,樂意為本港及海內外不
同地區、不同傳統的佛教團體和人士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平台,
以及作為不同宗教之間對話溝通的橋樑。

網站兼備中文繁體、簡體版,以及英文的國際版,中英文
版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涵蓋佛學、靈修、文藝、生活、健康與
時事等各範疇而提供知識、資訊和服務,包含了圖文和影音媒
介,以及網上廣播、辭典、電子檔下載和活動公布欄等多種不
同形式。此外,亦不時主辦、協辦各種佛教活動或與此相關的
文藝節目,並出版多種圖書刊物和光碟,流通結緣。

154
佛 門 網 十 大重 點
一、 佛 教不同傳統包括上座部、大乘和密乘的歷史和發展;
二、 佛 學和相關之心理學、社會學;
三、 禪 修、個人成長和靈性修習;
四、 「 應用佛教」和「入世佛教」的發展;
五、 世 界各地的佛教時事新聞;
六、 佛 教藝術遺產和名勝的介紹和保育;
七、 不 同載體的佛教文藝作品,如建築、音樂、美術、舞蹈、
電影和文學等;
八、 「 全球活動」:為各地佛教團體提供公布活動訊息的平台
和報名服務;
九、 佛 學辭典:提供線上辭典,包括巴利文、梵文、中文和藏文;
十、 佛 學研習:提供可下載閱存的佛教圖書刊物電子檔(佛門
淘寶),並正開發網路學習。

地址:香港荃灣青山公路九咪半發業里 8 號
電話:(+852) 2405 2238
傳真:(+852) 2405 1881
網址:www.buddhistdoor.com
電郵:enquiry@buddhistdoor.com

1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