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9

CHAPTER   1

自然保育基本概念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第二節 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及其迫切性
第三節 結語

1-1
第一節 自然、人及自然保育
一、前言
  自然 (nature) 通常泛指未受人為開發破壞的或呈
野生狀態的天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各種天然資源及
天然現象等,包括土地、動物、植物、真菌、低等生
物、能源、礦產、空氣、河川、湖泊及海洋等。凡出
於天然,不假人工製作的各種天然狀態及環境組成份
子,均可謂自然。人類的生命起源於自然,長期在自
然中演化及繁衍,並發展出獨特的文明和文化,自然
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萬物的生命泉源。

1-2
  自然保育 (nature conservation) 是指人類對自然的
保存或維護行為,以減少它們的損失或破壞,也是人
類為謀求其福祉而產生的一種環境管理行動。其目的
係透過明智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而促使資源能長久持
續地為人類世代永續利用。自然保育包含對自然資源
與環境生態的保育之雙重意義,不僅強調自然資源保
護與合理利用,也重視環境生態平衡與環境倫理。

1-3
二、人與自然的關係
( 一 ) 人類是能高度利用及改變環境的哺乳類動物
  1. 人類依賴自然
  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各種原料均取自
  於大自然,依賴大自然。
  2. 人類改變自然
  人類不僅利用,而且大幅度改造自然,包括棲地
  、野生物、山川河流、地形地物,將它們改變得
  更合乎人類各別的喜好或慾望,和其他蟲、魚、
  鳥、獸等,隨遇而安地利用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1-4
  3. 人類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的物種之一
  人類生命力強,分布廣,從北極到南極,從海邊
  到高山,到處都可見到人類在利用大自然,甚至
  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生物之一。

1-5
( 二 ) 人類居住在自然生態系裡,是生態系的一員,

  全依賴自然生態系
  儘管人類的文明及生活充滿了各式人工構造物、
加工品或科技產物;但維持基本生態運作的土壤、空
氣、水、陽光、氣候、養分循環等,均攸關人類的生
存,我們的存在與所有,完全依附於自然生態系的正
常運作,自然維生體系一旦劇變或中斷,人類只有立
刻陷於死亡。人類是生活在生態系裡面,而不是站在
生態系外面。

1-6
( 三 ) 人類在進化及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

  化,但也對大自然造成嚴重之破壞與改變
  人類經過長期之演化後,已學會觀察及探究自然
奧秘,並產生科學、文化及文明,但因為對自然資源
的過度利用、不當的開發方式、工業製程與日常生活
之廢棄物及污染、都市擴展、破壞野生物棲息地等已
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

1-7
第二節 全球自然保育問題及其迫切性
一、全球共同的自然保育問題
  數千年來,人類均迷信於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
是萬物之靈,人是世界的主宰,甚至有根深蒂固的「
人定勝天」觀念。特別是近百年來,全球人口快速膨
脹,自然資源被超限及快速開發,加上人工合成化學
製劑的大量使用,已使得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面
臨空前的環境危機,從臭氧層破洞、酸雨、溫室效應
、長期氣候變遷、野生動植物絕滅、熱帶雨林的濫伐
到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廢棄物污染等,均
使地球生態環境岌岌可危。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性自
然保育問題可以摘述如次:

1-8
( 一 ) 森林的消失
  森林占地球陸域約三分之一的面積,並且是構成
最複雜、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它也是地球之肺,透
過光合作用森林可固定二氧化碳,轉化太陽能為各動
物可利用之能源、材料、食物並提釋放氧氣;另外森
林更保護土壤、潔淨的水源並提供陸地上 90 %以上
物種的棲地。但是人類在過去 400 年內,砍掉了全球
一半以上的森林。

1-9
  雖然世界各國已逐漸採取永續經營措施,但依據
聯合國發表的 2006 年年報資料,如果將 1990 年之森
林被覆面積和 2005 年比較的話, 1990 年全球森林被
覆率為 31 %, 2005 年為 30 %,其中拉丁美洲和加
勒比海地區 ( 由 56 %減到 46 % ) 、東南亞地區 ( 由 5
6 %減到 47 % ) 及大洋洲地區 ( 由 68 %減到 63 % )
等地是森林消失最多的地區。在 1990 年至 2000 年間
,每年平均砍伐森林 890 萬公頃。在 2000 年至 2005
年間每年平均砍伐約 730 萬公頃,約為巴拿馬之面積
。換算每天減少的森林面積約為 200 平方公里。

1-10
( 二 ) 海洋瀕臨污染及破壞
  雖然海洋占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積,但它是人
類瞭解最少而且最危急的生態系。珊瑚礁是海洋生物
多樣性及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但我們已知有大約 60
%的珊瑚礁受人類影響而瀕臨絕滅,其中的四分之一
甚至已退化到無法復育之地步。另外,約有 70 %的
重要漁場已嚴重減產、過度漁撈利用而無法再永續生
產。海洋污染也日益增加,被沖蝕的土壤及化學肥料
流入海洋後,更在全球各地形成 50 個以上的「死亡
地帶」。

1-11
( 三 ) 地表土壤遭受嚴重破壞及劣化
  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均被覆 15 公分到 20 公分厚
的表土,這些土壤蘊育鬱閉的森林、廣闊的草原,並
生產人類的維生糧食及作物。但由於過度耕作及不當
利用,每年有大面積的農地面臨土壤沖蝕、鹽化及土
地劣化之問題,表土減少了,生產量及生物多樣性均
會減少。據估計非洲有 80 %以上之土壤嚴重硬化及
缺乏養分,專家甚至認為土壤劣化是開發中國家所有
社會及經濟問題之根源。

1-12
( 四 ) 外來入侵物種
  世界各地正受到無數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例如
夏威夷的陸地有一半已受外來物種入侵,這些入侵種
每年引起農業、林業及其他經濟損失達 14 億美元。
不斷增加的全球貿易是罪魁禍首之一,估計每天有 3
000 種海洋生物藉著商船之貨艙水而到處傳播。

1-13
( 五 ) 氣候暖化
  所有科學家都知道全球氣溫日益升高,而且發電
廠、汽車及工廠等都是主要的罪魁禍首。過去 100 年
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華氏一度,預測到 2050 年時大
氣中 CO2 之濃度可能會增加一倍,而到 2100 年時氣
溫可能上升 2.5℉ 到 14.4℉ 之間。隨著氣溫之上升,
屆時有三分之一的陸地會消失,甚至因高溫適合蚊子
繁殖,每年虐疾之病例也可能增加數百萬。

1-14
( 六 ) 物種消失
  雖然全球有約 19,000,000 平方公里 ( 占全球陸域
面積 13 % ) 已劃設為保護區,但大多仍缺乏有效之
經營管理措施。加上長期以來的棲地破壞、外來入侵
物種為害、違法採捕及污染等原因,物種及其棲地之
消失仍然非常嚴重。

1-15
( 七 ) 濕地不斷減少
  濕地可涵養地下水源、調節氣溫、去除污染,並
提供水生植物、魚類、蝦類、貝類、鳥類等各種野生
物之棲地,是地球上生物量最高及最基礎的生態系之
一。濕地也是人類文明和生物多樣性的互動窗口,在
經濟、生態科學及娛樂上均具有莫大價值。但全球各
地之濕地正被排乾供農業、水埧、工廠、住屋及各種
開發使用。科學家估計全球一半以上之濕地在過去 1
00 年中已被破壞消失。

1-16
( 八 ) 水源枯竭
  世界各地都面臨水的問題,但是水和空氣一樣都
是維持生命的最重要物質。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
口生活在經常缺水的地方,有約 10 億人口無法獲得
乾淨的飲用水,隨著人口增加,在未來 25 年內問題
會愈來愈嚴重。地球到處都是水,而且是永遠在循環
著,但是人類可直接利用到的河川、湖泊及地下含水
層等淡水資源不到地球上所有水的千分之一。

1-17
( 九 ) 空氣污染及核廢料堆積嚴重
  由於空氣品質日益惡化,全球已有數百萬人之日
常呼吸都受影響。據估計每年約有 300 萬人死於空氣
相關污染源之影響,例如 SO2 、 NO2 、空氣浮懸粒
子及臭氧等。開發中國家的超級大城市,例如重慶、
北京、曼谷、墨西哥、首爾、聖保羅的孩子所受危害
最大,他們必須生活在經常吸入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
規定之安全濃度數倍的空氣污染物中。

1-18
  目前全世界商業性核子反應器約有 440 個,每年
產生約 11,000 公噸之輻射廢料,這些廢料面臨外洩
及無法處理之危險。僅在美國,就有一百多個反應器
,有一億六千萬人口居住在距離核廢料地面貯存場 7
5 哩範圍內。近年英、法等國有部分公司及人士正以
各種不同理由,在鼓吹核子發電之利益,將來之廢料
問題,必須更積極更有效地處理,否則後患無窮。

1-19
( 十 ) 能源過分消耗
  目前全世界文明仍仰賴古老的石化燃料。石油、
天然氣及煤之燃燒產生全球 85 %之能源,相對的也
產生人為 CO2 排放量的 80 %。最近幾年世界之能源
使用效率已普遍提高,聯合國環境保護署之資料顯示
, 1990 年到 2003 年間,開發中國家每單位國民粗生
產所得之耗能 ( 每一美元所得所消耗石油之公斤數 )
由 266 降到 218 ,已開發國家則由 216 降到 189 。但
因受經濟發展影響,過去 30 年來,世界能源之需求
量增加了一倍,預估到 2020 年之需求量還會增加 60
%。 1-20
  由於工商業發展及生活水平之差異,北美洲、歐
洲、南亞及亞太地區之能源生產量遠低於消費量,必
須自中東、蘇聯、非洲及南美洲等地區輸入。特別是
石油,它提供全球 40 %以上之能源,但現有之油源
有三分之二來自 5 個波斯灣國家,這些國家大都動盪
不安,關係複雜而緊張,甚至紛戰不已,能源問題直
接牽涉到環境及自然保育,也將仍會是人類及國際社
會之頭痛問題。

1-21
二、台灣保育工作的迫切性
   1972 年聯合國第一次對人類環境問題於瑞典首
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全球性大會,有 113 個國家代表及
400 多個團體參加,開啟國際政治和環境問題結合之
大門並研訂宣言,對於環境保育及人類發展發表 26
項原則及 109 項行動計畫。

1-22
  世界自然憲章發布後,對全球人類產生很大的影
響及改變。其揭示的七項共同認識如次:
( 一 )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之生活依賴自然生

  系之運作以提供能源和食物。
( 二 ) 人類文明起源於自然,自然型塑人類的文化、

  術和科學成就,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提供人類
  更多的創見、休憩及娛樂機會。
( 三 ) 不管對人類之價值如何,所有生命都是唯一而

1-23
( 四 ) 人類改變並大量消耗自然資源,所以必需認清

  持自然的穩定、品質及保育自然資源之迫切需要
  。
( 五 ) 要持續享受自然提供的福祉,就必需維持自然

  基本生態運作過程、維生體系及生物多樣性。
( 六 ) 由於對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及不當使用,自然生

  系統已劣化並將引起人類經濟、社會及政治之崩
  解。
1-24
  其揭示的五項基本原則如次:
( 一 ) 應尊重自然,不得損害自然的基本運作過程。
( 二 ) 應保護必要的棲息地,讓野生或養殖的各種生

  都能至少維持足以生存的族群數量,並維持地球
  上的遺傳活力 (genetic viability) 。
( 三 ) 陸地及海洋均應遵守保育原則,並對獨特地區

  不同生態系的代表地區及珍貴稀有物種的棲息地
  應有特別的保護措施。

1-25
( 四 ) 對人類所利用的生態系統、生物、陸地、海洋

  大氣資源,應設法維持其最適宜的永續生產力,
  並不得危害其共存的其它生態系統或物種之完整
  性。
( 五 ) 應確保自然不會因為戰爭或敵對的行動而遭受

  害。

1-26
   1992 年世界高峰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後
,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已成為自然保育的核心。這
種涵蓋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以及
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之全方位保育,已是自然保育之
精義。從 1972 年斯德哥爾摩宣言到 1992 年里約宣言
、生物多樣性公約、二十一世紀議程、森林原則、氣
候變遷綱要,到 2002 年約翰尼斯堡宣言、世界高峰
會永續發展行動計畫,全球已展開一系列的環境及自
然保育行動。

1-27
  台灣近 50 年來由於工商業迅速發展,人口增加
,加速自然資源之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甚劇,
在全球性的保育浪潮中,如何因勢利導,為當前人類
的健康、生存及後代子孫的永續發展謀求策略,重新
建立以「環境倫理 (environmental ethics) 」為基礎的
價值理念與行為準則,進而維護生態平衡,實屬刻不
容緩之全民課題。

1-28
第三節 結語
  人類生於地球,借助於地球之豐富資源而不斷演
化、形成文明及發展科技,並進而壯大人類族群。但
是人類又對地球及地球生態系中其他生物和無生物組
成分子,產生巨大之衝擊、破壞及滅絕。隨著人類對
地球上無數生命和自然現象逐漸瞭解,我們對每一項
保育議題之範疇及大小也日益清楚,並有不少可行的
保育策略正在形成。我們確信自然保育問題的解決,
需要新的、正確的環境倫理做為導引及規範,也需要
充足的科學和專業知識、社會認同及政治手段,並從
長期、全方位、協調共存及雙贏角度來思考。

1-2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