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5

文 獻 回 顧 論 述 範 疇 後 續 應 用 論 述 範 疇

目標 標 題 論 述 範 疇 貢 獻 範 疇 目標

人 類 發 展 模 式 理念性 生 態
景觀 環 境 景觀
維 護
沿 革 東 方 環 境 觀 點 理念性
計畫 計 畫 計畫
探 討

基礎 西 方 環 境 觀 點 理念性 實質
城 鄉
觀點 環 境 凝 聚 觀 點 原則性 風 貌 內涵

計 畫
論述 建構
臺 灣 城 鄉 環 境 輔助性

空 間
景 觀 景 觀 構 成 內 容 功能性
整 備
內 涵
計 畫
探 討 景 觀 構 成 特 徵 輔助性

景 觀 美 學 思 考 原則性 環 境
設 施
景 觀 美 學 構 成 輔助性
計 畫

景 觀 保 育 觀 念 輔助性
景 觀
永 續
永 續 發 展 沿 革 原則性 植 栽
城 鄉
計 畫
探 討
永 續 發 展 觀 念 理念性

夜 間
永 續 規 劃 認 知 輔助性
照 明
計 畫
永 續 規 劃 原 則 功能性

圖 2.2 文獻回顧研議內容與後續研究景觀計畫相關性探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7
本 文
附錄 A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原則(策略指引)
附錄 A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原則(策略指引)

壹、景觀計畫發展願景與目標

本研究,探究此範疇的「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部份,係是上承著宜蘭縣
政中心地區(或 宜蘭縣)相關的發展背景、政策定位、上位計畫、發展計畫、景
觀資源(自然、人文、實質)等,城鄉地區景觀資源的基礎調查與分析評估。在
基於前述章節的研究理論導引之下,為突顯地方特色,期望以另一種的思維模式
來構思,從而認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整體景觀計畫於未來中、長期階段,在
實質面的共同發展(屬「願景」與「目標」的範疇)之下所欲建構的趨向,必須
兼顧蘭陽平原獨特的地域城鄉風貌特質,方能於享受經濟發展與建設果實的同
時,仍得以維持地區居住環境之品質與生態之平衡,以促成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
自然保育、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以及地域個性的多樣化魅力的發展,並提供作為
後續地區(縣、市政府)城鄉風貌之「政策發展」與「策略擬訂」的討論提綱。

一、計畫地區於「發展願景(Vision)」部份的擬訂內容(編號:A)

計畫層級(一)﹣屬一個「概念化」價值觀的陳述;主要為凝聚「宜蘭縣政
中心地區」一個共同理想的發展願景或政策共識 等。就整體而言,所指的願景就
是對於地區未來城鄉風貌發展的遠景所作的描述。指認與描繪城鄉整體景觀風貌
的未來目標與形塑方向,以確立整體城鄉景觀「引導意象(Leitbild)」。明確的
提供作為後續發展城鄉「地方特色」與凸顯「自明性」之指導,以建立城鄉未來
環境發展的新秩序(願景的建立與落實,是計畫核心價值之所在) ,適度降低現行
都市計畫,針對全區性千篇一律的空間發展方式。另外,計畫所強調的內容也必
須「因地制宜」
,以創造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獨有的環境特質,是一種具有「概略
性」的層級導向。其計畫發展的願景,可以藉由永續經營環境之態度與觀點的角
度來共同切入,共歸納出七項,諸如:永續策略、整合策略、指導策略、公共策
略、美質策略、維護策略、合理策略 等的發展願景與策略趨向。

(一)願景一、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永續策略(編號:A.1)

以永續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城鄉環境共識」;基於「永
續發展」為其最終的指導原則。因為,它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永續發展;即是,
能夠把和諧的社會關係延續下去,並在取得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同時,推動整體的經
濟發展。透過計畫操作讓城鄉的自然環境與地區的公共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因此,
對於本區計畫的構想,不可僅就某項自然資源或某個單一問題來進行規劃設計(或 制

261
訂改善策略)
。應該從整體性的觀點,諸如:能夠與當地環境和諧共處,減低對於環境
的衝擊(資源保育導向)
;能夠充份的循環利用再生資源(資源利用導向)
;能夠穩定地
持續運作,以減少投資與管理、維護 等工作(資源維護導向)
,共同來考量整個開發週
邊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實質環境、資源利用、土地分配 等課題研議。

(二)願景二、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整合策略(編號:A.2)

以整合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景觀策略整合」;基於「景
觀法(草案)」的規範之下,乃兼具「計畫導向」與「政策導向」的管制系統;其整體
目標,並非如現行臺灣所見的都市設計(管制、審議)形態,乃鉅細靡遺地訂定某一地
區或某一街廓(街道)的管制規範。必須突破以往,對於「都市設計」既定觀念與限制,
轉而朝向強調資源整合的整體性、綱要性、長期性之景觀計畫的角度來思考。因此,對
於本區計畫的構想,乃強調「景觀計畫」在實務的工作當中,其實是一連串的政策協調
過程,從要如何將景觀計畫所欲達成的城鄉景觀品質標準,經由一套有效的政策與機制
的轉化,落實為可運作的經營、管理、維護 等工具,以經常性的決策過程,共同作為
擬訂公共政策的枝幹,再將城鄉實質環境的設計、改造、調整 等過程,與社會的權力
系統作緊密結合,以較務實的態度,促成公、私部門的協調與合作 等。

(三)願景三、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指導策略(編號:A.3)

以指導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景觀策略定位」;主要就自
然環境與實質環境的配置,以及建築外部形貌與四周空間、環境 等的相互關係,擬訂
一個「整體性」的景觀發展綱要(上至城鄉風貌形塑;下至環境設施規劃 等)
,整合劃
分景觀形成地區。景觀形成地區是為有系統劃分適合推動執行,具有清晰景觀特色及潛
力與領域特性的地區單元,以便未來研提分區性景觀風貌建設相關計畫。因此,對於本
區計畫的構想,以自然環境的維護與實質空間的營造為基礎,並落實到城鄉居民日常生
活當中。由此觀點,景觀計畫所扮演的功能,應該是一個有「創見(Vision)」執行機
制,它能將城鄉發展的構想,轉化為實質環境的成果,促使城鄉風貌的價值能具體實現。

(四)願景四、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公共策略(編號:A.4)

以公共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公共決策事務」;基於「景
觀法」的規範之下,藉由「都市計畫體系」與「都市設計審議」等程序,共同來介入城
鄉景觀發展的公共決策過程當中,進而落實到實質環境的景觀控制之上。因此,對於本
區計畫的構想,乃著重於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 等各方面的調查與分析,可以藉此能夠
找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發展時的限制與潛力。並將其依附於各級政府的公
共行政決策過程當中(屬「景觀資源」與「環境改善」的部份),以促使景觀計畫之規
範,轉化為「公共事務」之計畫決策與行為管制的工具 等。

262
(五)願景五、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美質策略(編號:A.5)

以美質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生活環境傳承」;提供
城鄉實質風貌整體發展之規劃與設計的依循原則,其透過景觀計畫的「規範引導」
與都市設計的「審議作業」,遂形成整體環境發展之「決策工具」與「執行措施」。
可以提供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開發之時環境規劃設計的依據,並為建築開發提供最低
的品質標準,用以確保城鄉環境開發品質的最低限度。因此,對於本區計畫的構想,
城鄉環境的美質策略,需建立在「城鄉型態(Pattern)」問題的全面解決、良好
的場所規劃與連結 等。如由此觀點來看的話,吾人在進行城鄉環境改造之時,則
1
應該重視「整體美質 」感受,並兼顧城鄉居民與地方發展的特性,充份地體認「宜
蘭縣政中心地區」的本身有其傳統與個性,尊重當地特質,以及傳統承接,共同將
環境美學表達於整體城鄉環境之中,以符合時代精神,切合時代當中情感內涵的展
現,共同營造出寧適而具有文化、藝術與美質的環境 等。

(六)願景六、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維護策略(編號:A.6)

以維護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生活環境共識」;於計
畫規劃、設計之時,應特別注重生態的保育與污染的避免。城鄉環境的資源與特徵,
都是經過當地居民長期經營與開發累積所獲得的結果,而這些景觀均非短時間之人
工所能形塑的,其一旦被破壞之後,就可能永遠也無法復原了。因此,對於本區計
畫的構想,在計畫初期應該透過事前充份的調查、評估、分析 等過程瞭解,以避
免日後發生許多的麻煩。另外,在計畫執行與維護管理的策略之上,則應該尊重現
有的環境結構與構成元素,盡量避免過度的開發與工程的破壞 等。

(七)願景七、營造縣政中心地區景觀風貌之合理策略(編號:A.7)

以合理性策略之景觀計畫為策略趨向 ﹣營造「蘭陽新居住環境管控」;在城
2
鄉整體環境品質控制上的「基本態度 」,應意識到計畫發展之目的,不在於保證實
現最好的環境開發。因此,對於本區計畫的構想,建築師必須有在建築專業領域當
中發揮的餘地,尊重其對建築藝術的表徵上有其表達的權利與空間詮釋的看法。因
為,「宜蘭」的環境自主性是當地的重要因子,一個真正品質良好的空間意義,其
環境的涵構必須與地方來相互配合,而地區的形態則通常是使用當地的資源來詮釋
當地的特徵,且賦予新的價值,以成為文化地景與日常生活具體化的結合。

1
諸如,場所的可及性;交通系統的完整性;無障礙(Barrier- Free)環境的設計;豐富的活動規劃;舒適
的居住環境;愉悅的視覺品質;舒適的音環境;舒適的嗅覺環境;環境變化的舒適;溫度、濕度、空氣流動
的適宜;開放空間的設置與設計;陽光充份的普照 等影響因素(黃定國,1996)。
2
因為最好開發,就是不要開發,保留資源原有的特性,就自然、生態景觀而言;「永續發展」的價值。而
景觀計畫合理策略的發展,主要即是在保障不使最壞的開發產生,乃合理範圍(規範)內的策略研議,就人
文、實質景觀而言;「永續利用」的價值。

263
二、計畫地區於「發展目標(Objectives)」部份的擬訂內容(編號:B)

計畫層級(二)﹣屬一個「抽象化」價值觀的陳述;主要為透過「宜蘭縣政
中心地區」發展願景的凝聚,所衍生出來的共同理想或發展共識。就整體而言,
所指的目標是對於未來城鄉風貌發展的方向所作的描述,是一種具有「發展性3」
的層級導向。其計畫發展的目標,乃基於上述計畫發展的願景或共識之下,具體
的描述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內之各種可能性的景觀構想。可以區分為「三大計畫目
標(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實質景觀 等向度)」,並依循著基本的觀點來加以審
視4之。可以藉由永續經營環境之態度與觀點的角度來切入,共歸納出十四項,諸
如:未來象、適宜性、自明性、方向性、層次感、精神性、邊緣性、生態性、保
育性、需求性、人性化、地域性、延續性、管制性 等的發展目標與策略趨向。另
外,其個別目標之間的發展向度,並可分別交叉落實於後續「六大計畫標的(生
態維護、城鄉風貌、空間整備、環境設施、景觀植栽、夜間照明 等計畫)」當中。

(一)目標一、自然景觀向度(編號:B.1)

就本區計畫的方向,為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合理的分配、節約、污染的防
治 等,確保景觀資源效度,以創造良好的地區景觀特色(諸如,自然環境的地
勢、地貌、形態,具有當地特色,是否需予以保留;調查生態環境優良區域,
整合地區生態系統,強化系統結構;建立清楚的邊緣界線,並評估其價值性,
以瞭解是否適宜開發利用,避免土地閒置或低度利用 等範疇),就影響「宜蘭
縣政中心地區」之自然景觀發展的向度與空間的特性 等所形成景觀特色,進行
有系統地歸納、分析與說明 等。諸如:大地構造、城鄉綠地、城鄉藍帶、植物
資源、動物資源、氣象資源 等(營建署,2002)。另外,如就「人與自然景觀
(Human & Natural Landscape)」之層面而言,「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
則應落實至自然景觀的保育與維護,積極地保留植物與樹木,保存山域形態與
特性 等,自然景觀具有未經人為破壞的自然美風貌,其充滿著原始生機之形
象,常使人流連忘返,也由於觀賞者對於自然景觀之欣賞角度,皆側重於景觀
之形式美。因此,景觀形式的呈現方法,為影響自然景觀美質的重要因素。

3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生態資源」有限,應為妥善地規劃與利用(空間軸)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人文風
貌」特色,應為妥善地規劃與保存(時間軸),乃共同透過「空間(生態資源)」與「時間(人文風貌)」的
發展沿革,尋求永續生態城鄉的空間規劃原則,期以「量」的滿足與「質」的提升。
4
1.為「自然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自然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合理分配、節約、污染防治,確保
資源效度;自然環境的地勢、地貌、形態,具有當地的特色,是否需予以保留;調查生態環境優良區域,並
評估其價值性以瞭解是否適宜開發利用 等範疇。2.為「人文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調和城鄉均衡
發展;塑造獨特在地風貌;兼籌並顧注重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平衡的發展;倡導簡樸生活加強生態環保
觀念;創造適意、美質,永續的綠色文化 等範疇。3.為「實質景觀向度」的涵蓋內容,諸如:開發自然環
境資源,以不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大規模的開發是否會影響整體規劃設計的本質;建構一個具永續發展觀
念的文化;將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 等範疇(詳 4.2 景觀計畫操作範疇 等)。

264
1.「生態性」目標原則(編號:B.1.1):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保
育、維護」之發展;城鄉景觀中最重要資源為自然景觀,居民長期依賴著土地而生存,
土地利用與資源開發間便有著密切相互關係,土地利用如果僅著眼於使用利益,而不
顧及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問題,將導致生態失衡加速與環境品質劣化,應提倡本區綠
化象徵植物,借由此植物的推廣,以達到縣民自動播種培育苗木之熱潮與信念。
2.「保育性」目標原則(編號:B.1.2):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教
育、經營」之發展;環境保育功能除了積極與消極的營造自然生態之外,所努力維持
環境與保育的成果,亦可提供地區居民親近自然生態學習的場所,在休憩娛樂之餘,
經由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更能瞭解與愛護地區的環境,進而達到環境教育功能。
3.「方向性」目標原則(編號:B.1.3):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保
護、美化、維護、改造、修復」;這五種發展方向,在景觀保護時,功能趨向為嚴謹
保護生態棲息地、物種、景觀 等以保育為主;而後面四種,則應用於開發利用與維
護保育並重地區實施,功能趨向為:表達之美,創造愉悅場所;環境之美,考量環境
衝擊避免景觀破壞;感覺之美,享受美質愉悅;幾何之美,建築形態與城鄉形態 等。
4.「自明性」目標原則(編號:B.1.4):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意
象、指引」之發展;蘭陽平原呈三角形,兩翼夾山,蘭陽溪由兩山間奔流而出,東臨
太平洋,海上龜山島(軸)是本區重要地標與精神象徵,形成「山海呼應」地景軸線,
5
而計畫主要原則,就是瞭解這些本質,進而強化這些「特質 」以產生清晰場所感。
5.「精神性」目標原則(編號:B.1.5):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生
6
理、心理」之發展;景觀所提供給人們的「精神感知 」在於心靈擴展與意識開放 等,
因此,本區景觀必須反映出優美的、豐富的 等風貌呈現,注重人對空間面的體驗與
精神面的價值,藉此互動關係,回饋到地區當中的景觀意涵與結構系統,既要考慮到
地方特色,又要反映鄉土氣息,促使本區景觀具有地方性與歷史性的精神價值。

(二)目標二、人文景觀向度(編號:B.2)

就本區計畫的方向,為調和城鄉均衡發展,保存地區的歷史文化與空間記
憶,塑造獨特的在地風貌(諸如,兼籌並顧注重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平衡
的發展;倡導簡樸生活,加強環保觀念,促進地區意識建構,創造適意、美質,
永續的綠色文化 等),就影響「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之人文景觀發展的向度與
空間的特性 等所形成景觀特色,進行歸納、分析與說明。諸如:地方重要傳統
文化資產、重大民俗節慶活動、日常民生育樂活動 等(營建署,2002)
。另外,

5
諸如,活動的軌跡;集結領域圈的結構媒體;方向指認的空間;延續空間的媒體;這裡 - 那裡場所的辨別;
領域圈的預告;有視覺焦點性的品質;有可供停留的設施;有串連下一個軸點之視覺關係;有象徵領域圈特
性及意義 等(路徑、軸點- 胡寶林、喻肇青,1984)。
6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之城鄉景觀風貌的精神表徵,必須立足於「當地(宜蘭縣)」自然地理環境條件的
基礎之上,而「歸化自然」的趨向,則是人性發展的最終必然現象。

265
如就「人與人文景觀(Human & Culture Landscape)」之層面而言,「宜蘭縣政
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應掌握歷史沿續與文化傳承,發揮場所理論與真實空間的
文化與人文特色。因為,人們生活於城鄉空間,本身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場所
系統,以發展自我,社會生活與文化表徵,以及整個城鄉風貌,都必須反應出
環境所在的自明性與場所感,並與地區居民生活方式清楚連結為一體,逐漸塑
造與經營出來具有地方特有的空間形式或地景風貌,以達到優美的人文景觀。

1.「適宜性」目標原則(編號:B.2.1):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因
地、制宜」之發展;由於地區(宜蘭縣)整體環境發展的狀況、特色、民情、功能、
角色 等不同。因此,不可能有同樣的一套計畫,可以等同適用於兩個不同地區,故
計畫必須「因地制宜7」,適切反應地方優良的文化傳統與現代蘭陽人的農厝生活。
2.「未來象」目標原則(編號:B.2.2):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風
貌、風格」之發展;藉由本區計畫的操作來指認與描繪城鄉整體景觀風貌的未來目標
與形塑方向,以作為本區發展「地方特色」風貌與凸顯「自明性」指導,建立地區未
來環境發展新秩序,以降低現行都市計畫,針對全區性千篇一律的空間發展方式。
3.「地域性」目標原則(編號:B.2.3):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歸
屬、認同」之發展;計畫為維護與保存具有歷史人文價值的環境資源,到具有「場所
8
精神 」環境空間,地方特色事物之維繫、保存、修復、再利用 等,主要是經由地方
的內涵與文化,所賦予空間涵構意義,而當地人所認同的田疇阡陌、埤圳密布、紅磚
灰瓦、農家竹圍 等普同景象,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宜蘭,更是現代人響往田園之樂。
4.「延續性」目標原則(編號:B.2.4):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保
存、認同」之發展;在進行地區整體景觀規劃時,對於舊有元素保存與重視,是對於
城鄉歷史的尊重。就本區對外,以現有「台九線(和平路)」為主,連結與加強縣內
南、北兩大都會中心(宜蘭市、羅東鎮)地區,沿線間的中心意象節點(蘭陽平原新
軸心),並預留兩地之間未來城鄉發展連結屬性,逐步實現大蘭陽生活圈的構想。

(三)目標三、實質景觀向度(編號:B.3)

就本區計畫的方向,為開發自然環境資源以不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諸如,
大規模之開發是否會影響整體規劃設計的本質;建構一個具永續發展觀念的城
鄉文化;將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並作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等),就影響「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之實質景觀發展的向度與空間的特性 等所
形成景觀特色,進行歸納、分析與說明。諸如,土地使用、建築物、公共工程 等

7
1.為「尊重自然」的原則,建立正確的人與自然之關係,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儘量減少對於原始自然環
境變動。2.為「因地制宜」的原則:巧妙運用自然之地形、地貌,就地取材,在瞭解當地自然景觀形式特徵
之後,配合自然景觀所構成形式與特徵,尋求實質設施與自然景觀的調和關係。
8
有歸屬感、認同感的空間(Images of Place);有公共群眾的區域(Sense of Place);有共同體認特定
活動的場所(Attachment of Place);有不同的尺度 等(領域圈- 胡寶林、喻肇青,1984)。

266
景觀據點;街道、高架道路、堤防 等所形成的軸線景觀;街道傢俱、廣告物、
指示標誌 等設施景觀資源;都市發展地區、聚落內之公園綠地所形成的開放空
間,重要地標、夜間照明 等(營建署,2002) 。另外,如就「人與實質景觀(Human
& Substance Landscape)」之層面而言,「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則應掌
握人們生活集居過程,無論是居家活動,或是特定公共活動、流通串聯活動 等,
都是在具體場所中反映著生活,也就是結合時間、空間、活動的整體生活表達,
是一種具動態性表達,也就是城鄉風貌特徵當中,最具實質層面的部份。諸如,
透過「城市景觀」的角度來共同加以審視之,則實質景觀的主要內容概可以區
分成四大類:開放空間系統、建築形式與量體、流通動線與街道傢俱 等。

1.「需求性」目標原則(編號:B.3.1):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自
我、實現」之發展;景觀所賦予人們的需求層次,就是利他與自我超越的生活目標,
其中我們可以發現人最基本需求,就是生理方面需要,而最高需求層次,則是在精神
方面需要,為豐富城鄉景觀的美感經驗與認知需求 等,以營造本區成為花園城市。
2.「人性化」目標原則(編號:B.3.2):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使
用、機能」之發展;城鄉風貌的改善與再造,除了重視生態的價值外,在計畫研議的
階段,也應以地區的「居民(使用者)」為主要對象來思考,回歸到「以人為本」的
城鄉生活空間。在規劃本區景觀之時,必須密切地配合周遭之環境、建築、開放(綠
地)空間 等,以使用者之使用行為、使用型態 等,為本區規劃、設計時的重點。
3.「管制性」目標原則(編號:B.3.3):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遠
景、機制」之發展;計畫,其包含著遠景與機制的範疇。「遠景」﹣是對於城鄉空間
的形式與未來品質的期待 等;「機制」﹣是達成這個期待的手段與手法 等。其中,
透過(利用)「設計規範」與「設計審議」的過程以達預期成效,為計畫的重要功能
之一;提出原則性的規範,主要在提供本區城鄉整體發展方向,作綱要性的引導。
4.「層次感」目標原則(編號:B.3.4):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宏
觀、中觀、微觀9」之發展;地區城鄉景觀風貌的構成,乃具備著層次美感設計要素;
而縣政中心地區具有「中心意象」的形式特徵,其將行政區配置於計畫區核心地帶,
四週以住宅區、商業區 等加以圍繞形成具有「內圓外方」的空間結構組織紋理。
5.「邊緣性」目標原則(編號:B.3.5):為確保「縣政中心地區」呈現出不同特質「方
位、界定」之發展;地區城鄉景觀風貌的規劃,應確實掌握城鄉邊緣區域,觀察並瞭
解地區內外的地貌與自然的特性,就景觀與視覺的方位加以考量,尋找出適合本區城
鄉景觀的邊際界定元素;城鄉景觀邊際界定,通常是指意識形態感受,所構成景觀線
(或 邊線)。本區邊緣依都市計畫所劃設農業區,採保護區予以適當保留,避免無
限蔓延,造成環境品質惡化,透過適當範圍界定,是創造地區景觀風貌重要因素。

9
就「宏觀層面(城鄉整體形象的關係)」而言,諸如:天然環境、相鄰環境、山脊線、環境保育、軸線規
劃、功能分區、土地用途和活動 等。就「中觀層面(建築物與空間的關係)」而言,諸如:建築物的組合、
建築設計和風格、都市空間和城市廣場、建築物之間的連接和融合、行人路和行人連接通道 等。就「微觀
層面(使用者與環境的關係)」而言,諸如:人本比例、和諧、街道設施、用料、色彩和材質、漸變、街景、
廣告和指示牌 等(香港規劃資訊及專業行政小組,2003;本研究整理,2004)。

267
貳、景觀計畫擬訂標的與原則

本研究,探究此範疇的「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部份,係是上承著宜蘭縣
政中心地區(或 宜蘭縣)相關的發展背景、政策定位、上位計畫、發展計畫、景
觀資源(自然、人文、實質)等,城鄉地區景觀資源的基礎調查與分析評估。在
基於前述章節的研究理論導引之下,為突顯地方特色,期望以另一種的思維模式
來構思,從而認知「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整體景觀計畫於未來短、中期階段,在
實質面的共同發展(屬「標的」與「原則」的範疇)之下所欲建構的趨向,必須
兼顧蘭陽平原獨特的地域城鄉風貌特質,方能於享受經濟發展與建設果實的同
時,仍得以維持地區居住環境之品質與生態之平衡,以促成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
自然保育、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以及地域個性的多樣化魅力的發展,並提供作為
後續地區(縣、市政府)城鄉風貌之「政策發展」與「策略擬訂」的討論提綱。

一、計畫地區於「發展標的(Policies)與原則(或 指引)(Principles or
Guidelines)」部份的擬訂內容(編號:C)

計畫層級(三 ~ 四)﹣屬一個「形象化 ~ 具體化」價值觀的陳述10。


「標的」
為支持「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目標的實現,所衍生出來的發展共識或策略趨向。
就整體而言,所指的標的是對於未來目標達成所應考慮之因素,是一種具「策略
性」的層級導向;
「原則」為支持「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標的的實現,所衍生出來
的發展共識或策略趨向。就整體而言,所指的原則是對於未來標的達成所應考慮
之方法,是一種具「管制性」的層級導向。而其計畫發展的標的,乃基於上述「三
大計畫目標(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實質景觀 等向度)」範疇的相互重疊與交叉
影響之下,可以區分為「六大計畫標的(生態維護、城鄉風貌、空間整備、環境
設施、景觀植栽、夜間照明 等計畫)」
。並可以依據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地域特徵
與發展脈絡,加以權衡評量計畫的「發展原則 11」。另外,也可以依據其個別計畫
標的與原則之間的發展範疇,參酌本研究12所探討的角度來依序切入,共同研議計
畫的發展標的與發展原則,或管制策略。其施行的方式(Strategy)
,可以歸納為
「條文規範」的部份﹣可以量度,與「設計審議」的部份﹣不可量度 等。

10
「宜蘭縣」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就目前與未來開發利用所衍生環境問題,亦與其它地區有所差異。因此,
於「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研擬同時,則應該充份地闡明規劃理念,使其符合宜蘭當地環境問題特
徵,具體展現宜蘭生態、生活、生產三生一體的綠色城鄉,以邁向健康新世紀,營造優質的生活大縣。
11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內容,包含了「應發揚的環境特質」與「應避免的環境現象」兩大範疇。
計畫內容,係是遵循著上述計畫發展「願景」與「目標」的正面與負面之特質,予以明確化、條列化,共
同納入「六大計畫標的」的開端,以作為本區後續計畫發展的原則或管制趨向的指引 等。
12
詳 2.1 臺灣城鄉問題;2.3.2 發展思考脈絡;2.4.2 計畫內容研議;3.1 景觀計畫定位;4.1 景觀計畫執行;
附錄 B 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整理;附錄 C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附錄 D 宜蘭縣
建築管理自治條例;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等。

268
(一)標的一、生態維護計畫(編號:C.1)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生態性、保育性、方向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宜性、延續性 等;
實質景觀向度的管制性、邊緣性 等)
,所擬訂之實質(發展)計畫;其計畫範疇,
主要以「生態設計(規劃)」的觀點,針對本計畫區內的「生態維護」層面進行有
計畫之規劃,其遵循著城鄉的「地理特性」,即是生態特色與地形、地貌應密切的
結合,加以「因地制宜」則可以降低對於當地環境的破壞,也讓未來本區城鄉景
觀的發展能與生態環境相互配合,為建構永續城鄉景觀的基礎,並以生態平衡與
環境保護為出發點,對於計畫區內的相關開發計畫或建設方案 等,以訂定符合其
景觀生態原則的指引。基於本研究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其「實質
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制趨向的內容,概可以歸納為:計畫認知、生態綠網、生
態規劃、生態工法、表土保存、管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共同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1.1):計畫以地區內之生態資源為考量,遵
循自然生態法則(Natural),形塑一個生態城鄉(或 生物區域),以完整地保
存生物基因多樣性、自然棲息環境與自然生態過程,讓未來的發展能與生態環
境相互配合,維持居民生存與滿足其需要的各種條件。其基本原理,是強調人
與自然過程的共生與合作關係,通過對生命遵循的過程與合作,可以顯著地減
少工程開發的生態影響,讓本區的居民重新體驗到雨後埤圳的暴漲、地表逕流
彙於池塘;通過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微風的存在;從花開到花落,看到四季
的不同變化;從自然的葉枯到葉榮,看到自然的腐爛與降臨的過程 等。

(1)
「合理利用」原則指引(編號:C.1.1.1)
:強化與避免破壞本區脆弱自然生態,確
保資源永續利用,考量環境特性,分別訂定土地使用方針與策略,准許不妨害本
區資源特性使用,以落實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另外,就生態、自然與文化景觀、
優良農地、地表水、地下水、災害 等敏感地區,應訂定績效標準管制,規範各種
土地開發行為,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直接、間接)傷害,經環境影響
評估認定對該保護標的不致造成危害者,不在此限外,應禁止一切新開發行為。
(2)
「低度開發」原則指引(編號:C.1.1.2)
:本區開發維持低能量規劃;如擋土牆型
式應以尊重自然原則,搭配土堤植栽美化,考量水土保持影響,不可因設置擋土
牆,而破壞景觀或任意砍樹,對已破壞景觀,應透過規劃設計予以補救;如設置
於公共空間與公眾視野可及範圍者,應以生態工法或景觀式設計為原則,與自然
地形相延續人工坡面,應以配合相鄰自然地形整體設計為原則。設施立面,應利
用植物之攀爬與懸垂 等特性,進行垂直性綠化處理,但有妨害設施結構安全或特
殊用途之虞者,不在此限。另外,於自然邊坡與護坡設施之綠化植生,應配合坡
地自然景觀,利用當地植物特性,進行具視覺層次感的坡面綠化與色彩處理。

269
2.「生態綠網」標的原則(編號:C.1.2):計畫以地區內實質綠地為整體考量,
串聯本區內外之公園綠地與休閒空間系統,整合成綠色網路。考量將所有的綠
地資源組成完整的系統關係(結構),確保地區內外生態系的穩定與物種的流
動。在實務上,綠地設施(諸如,農地、河川、道路植栽、景觀綠道、溪流、
池沼、大樹林、小樹林、綠籬、公路(鐵路)旁草地、灌溉圳渠兩側綠帶 等),
甚至以立體道路或橋樑、動物涵洞 等來連結綠帶都是很好設計,透過綠網建構
讓各種多樣性動物在此系統內,得以減少人為干擾與天敵傷害而移動,並能充
份的覓食、築巢、求偶、繁殖 等,使各種多樣化動植物遺傳基因得以充份交流,
以達到物種更新強化目的。應盡量保持自然棲地完整,利用策略與方法增加個
別孤立棲地間連結,促進整個地區內外生態綠網連結,成為一個網狀交流路徑,
其對於生物基因交流有很大助益,以確保與增進環境當中的生物多樣性。

(1)「綠地連結」原則指引(編號:C.1.2.1):宜蘭縣內植被狀況可區分為針葉林、
針闊葉混淆林、闊葉林、人造林、草生林、果園、菜園、稻田、沼澤濕生地、沙
岸裸地 等,如透過綠地廊道整合,使分處於各區生態綠地相互連結,對於很多物
種之種子的傳播、覓食、求偶、繁殖、避敵或遷徒 等都將有所幫助。同時於本區
周邊農業區,輔以生態農耕概念(推廣廢棄物再處理作為有機肥料,減少化肥使
用,透過農田之整備、輪作、前後作,以及綠肥、堆肥與天然材料適當採用,以
增加地力)
。期望在此理念之下,落實生態綠網的推廣,建立正確生態認知,以朝
向互利共生生態圈之建構來邁進,形塑本區為宜蘭縣內具示範作用指標地區。
(2)
「綠網構成」原則指引(編號:C.1.2.2)
:透過本區內外綠地與周圍綠地連結,以
形成網狀綠廊,可促進生物移動,並促成穿越路徑連結,在本區內生態綠網系統
構成方式,也應顧及水平與垂直方向之連貫性,利用街道綠廊與線性綠帶連結,
以增加景觀龐雜度,形成生態綠網系統,塑造本區整體的意象與風格,保全本區
的自然生態系統,促成地區內外生態平衡,發揮對環境之生態與美質的功能。
(3)「混植密林」原則指引(編號:C.1.2.3):於本區內外建立適當比例之混植密林
區或荒野區,以提供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哺乳類、蜥蜴、青蛙 等之營巢、休
憩、繁殖、避風雨,以及天敵隱蔽場所。應於綠化區內規劃建立,由喬木、灌木、
地被、藤本與荊刺植物 等混合密植,保持高度原始完全不受干擾狀態的地區,儘
量減少讓人進入或接近。在公園綠地或學校校園內通常可選擇較為僻靜,遠離主
要動線角落或隔離水池的生態小島中設立,而且至少維持 2 ~ 3 處,效果較好。
(4)
「層次多樣」原則指引(編號:C.1.2.4)
:綠地間留設距離愈接近越容易進行物種
移動,對植物群落多樣化愈有利,因此綠地間不應分斷太遠,規劃時需進行周圍
綠地與生物棲地調查,避免間距太遠影響生物移動。將現有藍綠帶資源分佈的確
切位置與面積落實於空間層面,再以網絡連結與立體層級角度加以補充強化,建
立由喬木、灌木、地被、藤本與荊棘植物 等混合密植,保持高度原始狀態,減少
讓人進入,接近不受干擾地區。另針對已開發地區作適當道路(鐵路、公路)綠
化或綠地(校園、公園)連結,將本區內新興社區視為生態綠網的緩衝節點。

270
3.「生態規劃」標的原則(編號:C.1.3):計畫以強化地區內各種土地使用類別
之開發活動與使用行為(諸如,適宜發展密度、整體規劃概念、土地混合使用
等)
,及其所造成環境影響與環境敏感之關係,據以瞭解本區環境特性,對於不
同土地使用開發限制,開發以優先考量生態環境,配合鄰近地區整體環境,塑
造本區特色,並維護既有歷史與紀念性建築物、構造物 等。保護既有的良好水
體、植生物種,及其它特殊地景為原則,本區周邊的農業用地可作為城鄉地區
與自然環境的中間性緩衝角色,以曲線軟性、不同尺度、功能路徑之防風林、
灌溉渠道 等處理手法,增加網絡結構的複雜化,提供多樣化的生態迴路。

(1)
「總量規劃」原則指引(編號:C.1.3.1)
:建立環境生命週期管理與綠色消費型態
經濟效率系統,降低環境影響,確保自然與人類互利共生,配合上位國土計畫,
審視有無限制發展區規劃,保護生態環境敏感區,有效強化資源保育,以維護資
源永續利用。另結合可發展地區的開發許可與環境影響評估 等制度,避免土地超
限利用,完成可發展區的總量規劃,透過開發許可制度進行管制,建立監測系統,
確保總量管制的有效施行,並透過綠資源調查,建立數值化生態資源資料庫。
(2)
「合作共生」原則指引(編號:C.1.3.2)
:減少不必要開挖範圍與植被破壞,降低
對生態棲地直接破壞,強化人與自然過程的共生與合作關係,通過對生命遵循的
過程與合作,顯著地減少工程開發的生態影響。經環境影響評估危害保育功能之
開發行為應予禁止,加強開發地區內之雨水、井水、河水 等水資源活用,平時可
作為本區內環境景觀的塑造,災害時則可作為消防用水、生活用水 等使用。
(3)
「生態意識」原則指引(編號:C.1.3.3)
:採用當地原始材料,減少人工舖面與不
當構造裝飾,傳統景觀規劃常充斥著大量水泥構造物,如停車場、步道、水溝、
花台、花壇、圍牆 等各種裝飾構造物,不僅佔據了植物生長空間,也間接影響各
種野生動植物繁殖。生態化景觀規劃,則建議多利用石塊、卵石、表土、木材、
竹材 等營造透水性空間,減少柏油、水泥、磁磚使用與不當裝飾性構造物 等。
(4)
「多重連結」原則指引(編號:C.1.3.4)
:根據島嶼生態理論,綠地設計要盡量減
少綠地的分割,在各個綠地間以生態連接走廊,將分散綠地連接起來,如道路綠
帶、河川兩側綠帶 等作為生態連接走廊。將本區中分散綠地作有系統連接,除面
狀大綠地與帶狀綠廊外,本區內綠地系統可借重無數背景綠點來提升生態環境,
所謂背景綠點,指利用生活環境中的小地方來進行綠化,如屋頂、陽台、露台 等,
來構成無數的背景綠點,並利用現有綠化設施為基礎擴充,建立整體生態綠網系
統。除利用公共設施與道路用地之外,宜善加利用私有基地空地加以綠美化。
(5)
「多重措施」原則指引(編號:C.1.3.5)
:賦予本區內原有灌溉水圳多重功能,開
闢聚落水渠,配合水渠沿線空間造景綠美化、水生動植物養殖 等措施,創造本區
內部水環境生態,形塑趣味化城鄉地景,建立生態綠網。由外圍生態資源豐富地
區(面),藉由水渠或道路(線)連結各公園綠地(點),以多樣性植物、水渠吸
引生物進入本區,使本區內充滿生態之美。另對於規劃地區中之藍綠帶劃設情形
及各區綠地間的連結,宜追求「點 → 線 → 面 → 體」之規劃的結構或組織。

271
4.「生態工法」標的原則(編號:C.1.4):計畫以尊重自然施工方式「師法自然」
在工程建設的過程當中,利用本區(宜蘭縣內)特有自然料材為原則,採取以
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於自然環境所造成傷害。在開
發建設與生態保育之間,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建立尊重自然,愛好自然,進
而親近自然。此方式對於展現本區特色,具有一定程度效益,這種生態方法不
僅限於結構式硬體工程而已,也涵括非結構式的種樹造林 等保育措施。另外,
在社區活動當中,也可利用生態工法的推行與施作,拉近社區居民間彼此情誼,
更可維護與改善社區環境品質,是景觀營造當中一個相當有用的建設工具。

(1)
「就地取材」原則指引(編號:C.1.4.1)
:對於施工取材上(工程材料選用之優先
順序為生物材料、天然石材、人造資材)
,盡可能的取材於當地,施工上採用適時
適地工法方式,來進行工程營造。雖然施工過程無法完全避免對自然影響,但我
們所能做的是將影響減至最低,使人與環境共存共榮的施工方式。在生態工法的
施工過程當中,應留意「因時施工」與「因地制宜」的原則,如此才可以適時的
順應生態週期,適地的融入當地環境,而達到時空有宜,追求永續資源利用。
(2)
「自然原則」原則指引(編號:C.1.4.2)
:區內開發的擋土與護坡設施處理,應由
相關專業技師作成穩定性分析報告,並簽證負責之。如設置於公共空間與公眾視
野可及之範圍者,應以生態工法或景觀式設計為原則,設施立面的造型、色彩,
應與自然環境及建築物相互協調,並配合建築物立面設計,強化表面材質細部處
理,與自然地形相延續之人工坡面,其設計應以生態工法或景觀式擋土牆設計為
原則,並以景觀綠美化處理之,以配合相鄰近之自然地形作整體設計為原則。
(3)
「水土保持」原則指引(編號:C.1.4.3)
:增加區內土壤透水性,運用自然草地的
排水路,取代傳統人工施作的排水系統,以增加土壤透水率,讓雨水直接入滲,
通常土壤表層用來作為種植植栽的綠地,是屬最自然、最環保的保水設計。如使
用透水性鋪面,則一般多以多孔質的連鎖磚、植草磚、砌石 等來鋪設地面。一般
良好透水鋪面的透水性,則相當於裸露土地。區內可適度增加透水鋪面的面積。
(4)
「綠化處理」原則指引(編號:C.1.4.4)
:區內相關設施立面,如不想被直接看到
的設施體,應利用植物之攀爬與懸垂 等特性,進行垂直性綠化處理,但有妨害設
施結構安全或特殊用途之虞者,不在此限(需加強邊坡穩定與水土保持,避免引
起崩塌而破壞動植物棲地)
。區內自然邊坡與護坡設施綠化植生,應配合坡地自然
景觀,進行具視覺層次性之坡面綠化與色彩處理,以自然原色呈現,樸實自然。
(5) :貯留滲透設計13與花園雨水截留14等設計,
「滲透截留」原則指引(編號:C.1.4.5)
不僅節省景觀植生用水量,還能使降低尖峰逕流量,以達到部份保水的功能。以
促進大地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13
主要讓雨水先暫時貯存於水池、低地 等,再慢慢以自然滲透的方式,滲入大地土壤之內的方法,是一種兼
具防洪功能的生態透水設計,如果以人工輔助的方式作滲入設計,則是利用多孔隙的滲透井、滲透管溝 等
來結合排水設施,排水道並以自然滲透為設計的主要方式(營建署,2003)

14
主要讓設置於建築物的屋頂、陽台,以及有地下室的地面 等人工地盤上的花園植栽槽,採用截留雨水的方
式作滲入設計,以達到部份保水的功能(營建署,2003)

272
5.「表土保存」標的原則(編號:C.1.5):計畫以減低對基地外棄土或取土所造
成水土保持問題,應維持自然活化土壤,建立土地保水、土壤侵蝕之控制,藉
由有效保水措施,促得本區內土壤得到涵養,進而達成土壤保持、養護之效。
並將地區內土壤作一有效經營與管理,建議適當管制本區周邊農業用地與農藥
減量 等原則,以持續發展生態,並將其納入實質開發的生態風險評估當中。

(1)
「自然活化」原則指引(編號:C.1.5.1)
:維持本區自然活化土壤,自然表土的流
失與劣化也是一般公園綠化最大的問題之一。要維持多孔隙、高有機質、多土壤
微生物之土壤,首先整地時保留原有的表土層或引進肥沃的表層客土、引進蚯蚓
等均不失為有效方法,以有機肥取代化學肥料、禁止使用農藥與殺草劑、維持適
當的水份與陽光 等也很重要。另外,應盡量保留地表枯枝落葉與雜草 等,尤其
不能隨意移除、焚燒或踐踏,舖設水泥、磁磚 等人工設施,應盡可能的避免。
(2)
「多孔隙性」原則指引(編號:C.1.5.2)
:土壤必需保持多孔隙性,需維持多孔隙
之枯枝落葉、木竹堆、石頭堆、樹根、樹洞、石塊、土丘、岩洞、凹陷地 等,才
能容納較多的水份與空氣。對於區內行道樹、中央分隔島、各種花台或綠地之周
緣石座,應注意在植樹穴或綠帶內保留 10cm 左右高之凹陷且疏鬆土壤,以利保
水、蓄水 等,這些具多孔隙與多變化的土壤棲地,才是多樣化生物最好環境。
(3)
「既有林相」原則指引(編號:C.1.5.3)
:依緩衝綠帶、護坡植栽、景觀植栽與人
工地盤綠化 等特性,再配合地區周圍既有綠覆林相,予以整體規劃,區內優良林
相應盡量保留或移植(建議於工程開發完成後,應回植原基地植物三分之一的樹
種)
,工程開挖表土應予保留,其挖填土方應力求平衡,減低對基地外棄土或取土
所造成水土保持問題。在基礎開挖工程進行中,如發現土質鬆軟,應即妥善處理
或辦理變更,挖土坡面應適時植生綠化與維護,地區周遭之綠地、農田,應積極
闢設或保護,以提升當地生活品質,對於建築間空地、荒地、水道旁 等土地應予
綠美化,增加其使用價值,且避免此類土地減少,並積極增加此項資源面積。
(4)
「貯集表土」原則指引(編號:C.1.5.4)
:整地施工前,先收集表層 30cm 土壤(區
內現有農田表土為重要生態資源,表層 50cm 予以收集),表土經過適當拌合改良
之後,可作為公園表層、道路綠帶、植穴之植栽土或供其它園藝植栽使用,並將
施工區原有地被植物切碎拌入表土一併收集,以增加表土有機質與種子數量,盡
可能分區整地,分區貯集表土,以免大面積同時進行整地造成水土流失,所收集
之表土應作臨時敷蓋保護,以免流失。另綠美化地區於整地完成後,即應將表土
復原,以稻草蓆敷蓋保護,防止沖刷流失,並可促進表土內原有種子之發芽。
(5)
「裸露植生」原則指引(編號:C.1.5.5)
:相關整地工程完成後,應於裸露地面全
面植生覆蓋,防止土壤沖蝕,回填應確實夯實,必要時可以砌石補強,不得以可
用混凝土補強,開挖邊坡之坡頂或填方邊坡之底部至毗鄰地界線,應留設緩衝綠
帶,其寬度至少以 3m 為原則,其面積得視為原有地貌,如邊坡採自然坡度者,應
在自然安息角內,坡面並應植生,防止邊坡土石沖刷流失。另可透過舉辦水土保
持法令與查報取締講習,使各級執法人員能勿枉勿縱,確實達到阻止不法發生。

273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1.6):計畫應以掌握地區內總體環境資源為
原則,針對區內所有具自然生態景觀、人為環境景觀、生活文化景觀 等地區,
進行調查與紀錄,瞭解區域環境間所應採取的環境策略。並持續紀錄相關生態
系統變化與動植物物種持續觀察,以建立數值化環境資源資料體系,作為爾後
本區自然環境管理計畫擬訂之依據。並在瞭解區內的環境特色與需求之後,訂
定環境績效評估制度,進行對環境有利管制措施,使人為措施對於環境的干擾
不會超過自然環境的負載能量,能適當遏止不當破壞景觀的惡質工程文化。

(1)
「舒適環境」原則指引(編號:C.1.6.1)
:維護與發展本區具農村特色的綠構成元
素(諸如:綠籬、竹圍、田間、灌木、獨立樹、溼地 等),讓農村意象融入本區
景觀當中。減少水域管路化,草地上鋪植草磚,讓草可以透氣,雨水可以進入土
壤,讓落在屋頂雨水落地後,經過泥土、砂地、池塘,一直到入海前,都有下滲
機會。為了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提升居住的生活品質,應設法增加綠地面積,是刻
不容緩的事,以建立當地新的自然觀,創造出蟲鳴鳥叫的生態環境,並營造出令
人祥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於蘭陽平原高溫多雨的氣候當中,提供清爽綠蔭空間。
(2)
「環境衝擊」原則指引(編號:C.1.6.2)
:加強施工作業選擇,選擇環境衝擊較小
的施工方式,且施工過程分段進行,讓野生動物有充裕時間遷移至鄰近地區,可
透過舉辦水土保持法令與查報取締講習,使各級執法人員能勿枉勿縱,確實達到
阻止不法發生。另對於自然環境景觀與人文歷史景觀也應持續地加強維護,因天
然災害或人為活動所導致土壤裸露之坡面,應適時植生覆蓋,以防止土壤流失與
淺層崩塌。如基地規模超過 6000 平方公尺,開發應進行環境衝擊影響評估。
(3)
「開發管理」原則指引(編號:C.1.6.3)
:落實地區內土地使用的編定,嚴防超限
利用,確實執行開發申報作業,嚴加管理土地利用,除私有土地開發案件應加強
審查水保計畫之外,區內重大公共工程建設亦應落實。開發行為如符合「環境影
響評估法」與「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者,應實施
環境影響評估。地區內計畫執行與管理維護的策略上,則應尊重現有環境結構與
構成元素,盡量避免過度開發與工程破壞,期能達到空間與資源的永續利用。
(4)
「降低負荷」原則指引(編號:C.1.6.4)
:建立互助合作廢棄物處理模式與垃圾總
量管制,藉廢棄物處理交換契約,讓縣府與居民一同協力處理,可進行分類將不
同垃圾作不同使用;可自然分解者,透過堆肥或掩埋處理;可循環再製者,透過
回收體系處理;可燃物則透過區域焚化爐處理。藉由垃圾減量推廣,降低環境負
荷,減少垃圾清運費用,並且配合垃圾的分類將「物盡其用」發揮最大效能。
(5)
「技術考量」原則指引(編號:C.1.6.5)
:運用人工生態濕地之設計,於建築計畫
階段,將環境因素、污染物產量作估算,並與景觀計畫一併納入整體考量。使人
工生態濕地不僅具備污水處理與蓄洪功能,尚可結合景觀綠化成為饒富生趣的景
觀生態水池。一般而言,人工生態濕地可用以處理城鄉污水、農工廢水、垃圾掩
埋滲出水 等,其對廢(汙)水中的主要或微量污染物,如懸浮物體、有機物質、
氮磷營養物、重金屬、微生物 等,人工生態濕地均可提供良好的去除效能。

274
(二)標的二、城鄉風貌計畫(編號:C.2)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自明性、精神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宜性、未來象、地域性、延
續性 等;實質景觀向度的管制性、層次感、邊緣性 等),所擬訂之實質(發展)
計畫;其計畫範疇,主要以「視覺認知(美學)」的方式,針對本計畫區內的「城
鄉風貌」層面進行有計畫之規劃,其尊重地方的「傳統文化」與「鄉土知識」 ,這
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經驗與需要,毋須要求「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發展,以及
各項的建設都要一致化。因此,在形塑「城鄉景觀」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當地
重要獨特景觀風格之建立,以訂定符合其景觀風貌發展原則的指引。基於本研究
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其「實質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制趨向的內
容,概可以歸納為:計畫認知、地區意象、風貌形塑、視覺延伸、活動延續、管
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共同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2.1)
:計畫以善用區位優勢,強化核心地位,
周邊建物高度除了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之外,應不得超過行政中心內重要建物
屋頂標高。區內建物與牆面材料色彩,也應配合行政中心建物色彩與地區周邊
自然環境,加強進出城鄉或本區道路之視覺意象轉換設計,以增進本區門戶意
象。選擇具有特色街道或重要幹道,強化其視覺品質,增加城鄉本身的自明性
與地方特色的提升,共同推動本區花園城市意象,強化縣政中心地位的角色。

(1)
「蘭陽地景」原則指引(編號:C.2.1.1)
:本區周圍為高山所環繞的蘭陽平原中心
市鎮,市郊則是竹林圍繞農舍田園,除區內外周圍放眼望去一片農田竹圍、綠草
如茵。區內分區主要供辦公、文教、居住、商業 等性質使用,其整體景觀規劃的
理念,可適度結合蘭陽風土民情,成為城鄉風貌基礎架構,適度的反應蘭陽平原
上,多雨、潮濕的氣候環境,以周遭自然環境為藍圖,與蘭陽平原融合為一體,
並扮演將綠意推向周邊南、北兩大都會中心(宜蘭市、羅東鎮)的綠色樞紐。
(2)
「既有維持」原則指引(編號:C.2.1.2)
:本區所有開發,都應與既有環境相互配
合之,此觀念是符合公共利益,在強調和諧同時,風貌的多樣性亦受到重視,也
認為是重要公共利益。因此,所有的開發都應維持或增強原有「舒適」標準,也
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在設計上要求地區內應維持相同品質,以形塑地方感。開發
與既存環境應有適當的尺度與特性,以與區內既有的環境(景觀)相互和諧。
(3)
「意象形塑」原則指引(編號:C.2.1.3)
:本區以行政中心內重要建築物為整體環
境主角。周邊新建的建築物,應依循著重要建築物之立面量體與高度關係,規劃
設計建築物立面,並且成為配角,以創造空間場所的主從關係,共同塑造整體環
境的秩序與風格,形塑本區獨有的天際線意象。如從遠處瞭望發現本區重要精華
地帶,以便指引地區中心所在,成為本區指標意象,提供城鄉區位方向的指認。

275
2.「地區意象」標的原則(編號:C.2.2):計畫以有效的運用地區內之公共建築
與政府可管轄的空間(歷史建築、公共建築、特殊建築 等),共同組成縣政中
心意象,並配合當地特色,創造獨特藝術性,以衍生當地足以自豪或形成自明
性的場所。地標的建立應注重其設置位置,以龜山軸線之端點、交會點、轉折
點為設置考量,以暗示本區空間中的重要據點,使其具有良好視覺可及性,提
供本區內外方向指認的功能,強化維護區內重要公共建築、歷史古蹟、設施物
(紀念碑)、活動據點預告目的地 等,以展現地區內重要據點與方向指認。

(1)「龜山軸線」原則指引(編號:C.2.2.1):強化縣內重要象徵物「龜山島」,位於
本區東北側,是宜蘭縣重要地景特徵,也是縣民心理象徵物,也是區內端景(四
周為平坦開闊、視野遼闊的平原)
。西北側為雪山山脈,南側則鄰蘭陽溪,並遙望
中央山脈,東側為太平洋,創造出別具特徵城鄉風貌意象,再配合山域背景尺度,
減小原有建物量體、空間組織與視覺引導,以造成本區強烈背山面海的方向感。
(2)「景觀道路」原則指引(編號:C.2.2.2):本區沿台九省道兩側住宅、商店 等,
應進行整體規劃,使新舊建築街面相互協調,以設計審議與建築規範加以管制建
物興建,使縣政中心地區之門戶意象具有觀光引導價值。應針對本區評選適當跨
縣市道路,進行景觀路廊整體規劃,採行景觀道路的等級,規劃興闢或改善觀光
遊憩據點聯外道路,統一規定號誌、路牌、相關交管設施 等,以塑造進入本區中
心的主要街景。對於本區建地規模小、用地條件差(地震度高、地耐力小 等),
建築高度應適度降低,但應於本區中心設置一處或數處,高度相對較高建築區,
以作為地區空間的構圖中心,使城鄉輪廓線有所變化,有高有低、豐富生動。
(3)
「地標建築」原則指引(編號:C.2.2.3)
:本區最具主題性與代表性重要建物,象
徵著進入本區最重要之地標性、門戶性、意象性的建物,並為日後整個地區內部
空間發展的主角,以引導地區發展主要的環境風格與象徵意義的主角性建物15。整
體由城鄉門戶到地區門戶,再由地區門戶到社區鄰里,最後在進入私人居所的整
個過程,以塑造出層層深入的空間層次感,這種層次感能夠強化城鄉、地區、社
區、居所 等自明性的表達。另外,對於本區內特殊空間區位(諸如:街角、道路
端點、大型 T 字路口、地勢高處、聯外道路出入口 等),應選擇具有特色街道或
重要幹道,強化其視覺品質,在社區口或社區內適當地點,設置符合當地精神或
特色地標,讓人留有深刻印象,以共同增加城鄉本身的自明與地方特色的提升。
(4)
「新舊量體」原則指引(編號:C.2.2.4)
:加強城鄉景觀發展的紋理與土地使用分
區的特色,透過容積率與建蔽率的管制,控制建築量體高度變化,確保本區內各
區域間所呈現出來的特殊風貌。並盡量確保自然景觀所形成之天際線的完整,增
加其視野的可及性與辨認性,全區建物應予人視覺上統一性與協調性,適度的擴
張應對於舊有結構紋理有所反應,不應漠視其存在。且設法在不破壞舊有紋理下,
重塑新空間秩序,以新的機能輔助舊有的機能,使得本區新舊體系得以並存。

15
在中央行政區內的各個明顯地點,適度地應用建物高度、建物量體、建物造型、建物色彩、建物照明 等處
理手法(建物的高度也須顧及背後的山景,以避免破壞地區整體景觀視覺意象)。未來將形成本區內居民與
外界民眾,最頻繁使用的空間場所,也成為本區(宜蘭縣)空間使用者,能夠產生集體記憶的重要所在。

276
3.「風貌形塑」標的原則(編號:C.2.3):計畫以宜蘭縣「以農立縣」特質,從
傳統農村住宅出發,尋找風土民情的蘭陽民居之現代新風貌建築文化,透過適
當建築形式與空間創造,運用地形變化與景觀元素,塑造出獨特城鄉意象與空
間形態,以促成文化多樣性與正面社會互動。考量本區整體視覺端景,如區內
重要視點(廣場、地標、公園、大樓 等)或區外重要視點(周邊山域、海域 等)
城鄉意象建立、自明性的表達、入口意象建立、空間形態呈現 等,讓建物散落
在田園形勢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元素,順應本區地形走向,參酌現有既成主
要道路高程與都市計畫構想進行地面高程配置,以創造優美和諧大蘭陽地景。

(1)
「宜蘭氣候」原則指引(編號:C.2.3.1)
:強化與推廣宜蘭民居特色,提升地方建
築文化,美化環境,建立建築師對於宜蘭民居形式默契。而蘭陽平原在臺灣地理
上,屬多雨、潮濕與多颱風的氣候,因此設計上,必須針對各議題加以回應,對
地點、生活、自然條件、技術、建材、傳統 等作一種合理、樸素的掌握與反應,
以融入地理環境、生活傳統與其它建築相互尊重情懷。質感的運用須考慮整體性,
且需瞭解材質特性,光滑的、粗糙的、發亮的、霧面的 等,是本區反映特色重要
手法,而色彩的反映除運用整體外,亦能反映民族文化特殊性,即為文化色彩。
(2)
「歷史傳承」原則指引(編號:C.2.3.2)
:本區內廟埕空間維護,在整體規劃中,
所能做的就是保存這些古蹟與其延伸的廟埕空間,期能使其歷史宗教與聚落的社
會性得以延續,這裡必須堅持「整舊如舊」設計觀,而絕不是「整舊如新」使其
空間喪失原有意義。此外,本區廟埕廣場是提供社區居民絕大多數活動場所,如
野台戲、廟會、聚集、孩童遊戲場 等,幾乎重要的社區活動都在此產生,所以除
小心維護廟宇與廟埕之間的空間關係與結構連續,如材料、色彩、質理 等外,也
必須考量空間使用性區劃,以及街道動線關係、空間尺度 等,當然最重要的仍是
維持現有的空間結構與設施元素,在保存的規劃原則之下,維護廟宇建築與廟埕
空間的歷史與傳承之意義,並鼓勵適當的民眾參與空間營造與管理維護 等。
(3)
「傳統符號」原則指引(編號:C.2.3.3)
:研擬縣內傳統建築普同性的造型與符號
來出發,以傳統的建築語彙來重新組合。並藉由現代化方式重新呈現,漸漸凝聚
出當地共識,累積成為一種縣內(或 區內)建築設計的慣性準則。應盡量減輕四
周天然環境所承受負面影響,外牆用色也應作出巧妙結合,以免與背後的天然景
色對比太強烈。區內的建物將與綠地合併,洋益著田野風味,風格樸實,保留傳
統,形塑不同時期之間不同的空間觀感。如白天晚上、一年四季 等不同變化。
(4)
「建物系統」原則指引(編號:C.2.3.4)
:本區重要建築物,根據其特性分為公共
建築、歷史建築、特殊建築 等三類系統。「公共建築」具有指認本區街道空間與
強化公共活動效果,為強調其公共性,必須根據其層級規範建築與外部空間的形
式,以突顯其角色地位與自明意象。
「歷史建築」具有延續本區記憶之功能,因此
為傳承本區歷史,使本區發展脈絡有跡可尋,則必須根據其歷史價值,擬具妥善
的保存計畫,適當規範歷史保存區。
「特殊建築」具有活化本區空間與建立地域感
之功能,其作法可透過高度、造型、顏色 等之規定,以塑造其獨特城鄉風貌。

277
4.「視覺延伸」標的原則(編號:C.2.4):計畫以強化連續性建築量體(形式)、
景觀植栽、遠處山脈 等所形成天際線景觀,透過本區天際線形式,以閱讀城鄉
發展紋理與功能特色。確認城鄉當中重要的視覺(景觀)控制點,建立天際線
管制範圍與原則,尊重背景山域,不應予以遮擋遠眺山域視野。強化地區內適
意城鄉氣氛,適當的運用暖色、冷色、柔色、艷色 等,美的色彩會給人喜悅與
快樂,以至影響行為,對於地區整體景觀形塑,應特別著重於色調16的運用。

(1)
「天際線群」原則指引(編號:C.2.4.1)
:考量環境心理學影響,依照本區空間當
中之主要建物(可能建築完成或未建築完成者皆有可能)高度,以供作為其它建
物應建高度之依據,其它新建造之建物高度應低於主要建物高度,共同形成一個
具有整體一致性的天際線風貌,增加不同建築基地之建物高度線的一致性,層次
分明,以塑造具有整體性、秩序性的空間意象,相同高度建築群具有延伸、引導
之效果,如為街屋形式,或是鄰棟距離較近且高度相近建築群,則具有空間領域
分界作用,將其高度值作為指定範圍內新建造建物之建物絕對高度值的參考。
(2)
「集中核心」原則指引(編號:C.2.4.2)
:強化本區內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配,配
合周邊整體發展,塑造各分區個別與相互關係間特色。行政區配置在市街的中心,
而住宅、商業區則環繞其周圍,使地區內具有空間集中核心感。規劃合理容積配
置與構成良好天際線,順應地形與保存原有地勢風貌。加強鐵路沿線景觀改善,
以塑造良好意象,且容易控制其周邊地區城鄉景觀,達到城鄉發展整合性規劃。
(3)
「眺望據點」原則指引(編號:C.2.4.3)
:運用永久性的綠帶、藍帶、以及大片連
續的自然棲息地 等來界定,以支持視覺上的美感與多樣性的空間。利用地區周邊
環山道路旁視野條件佳之地點設置眺望空間,提供民眾一個清晰而又有安全感的
空間指標。並於地區當中的重要據點與周邊高處設置眺望點,以增進民眾瞭解城
鄉發展紋理與城鄉風貌之機會,由連續的建築量體、植栽、遠處山脈所形成的天
空線系統,藉由城鄉天際線的形式,可以閱讀城鄉的發展紋理與功能特色 等。
(4)
「焦點指認」原則指引(編號:C.2.4.4)
:強化本區主要道路軸線與視覺焦點物,
以增加區內清晰方向感,可於區內主要道路強化植栽系統,如種植特殊樹種花卉
於道路上,再配合街道傢俱與視覺軸線焦點的塑造,以形成視覺走廊,增加指認
方向性。於主要道路交叉口塑造可辨認視覺焦點,如雕塑、建物或開放空間 等,
增加方位指認參考,並連接上述重要軸線與焦點,以成為主要架構增加方向感。
(5)
「指標引導」原則指引(編號:C.2.4.5)
:加強街道與地區指標設置,針對城鄉中
心地區,強化其視覺引導設計,選擇城鄉中重要活動節點或中心地區,設置高層
建物或眺望空間,提供城鄉整體景觀之呈現,並注重各街道特色營造,考量視覺
端景、焦點設計,以增加地點(或 街區)指認程度,強化街道規模層次規劃,提
高地區主要道路自明性,並在各個重要的交通節點上規劃具蘭陽色彩駐留空間。

16
人類的色彩行為約有 90%受到「感情」與「心理」的影響,也由於色彩的固有表情不同而給予人們不同聯
想與視覺感受。白色(明快、潔淨、純真 等);黑色(嚴肅、靜寂、悲戚 等)
;灰色(中庸、平凡、溫和 等);
紅色(熱烈、愉快、喜慶 等);橙色(擴張、華麗、柔和 等);黃色(溫暖、輕巧、振動 等);綠色(濕
潤、茂盛、生長 等)
;藍色(涼爽、沉靜、遼闊 等) ;紫色(優雅、高貴、神祕 等)等視覺意象。

278
5.「活動延續」標的原則(編號:C.2.5):計畫以延續「一鄉鎮一特色」政策目
標。藉由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古蹟、廟埕 等地方性文化資產之景觀風貌建設,進
行空間復原或整建改善,同時考量硬體空間與軟體活動之再現或轉化,以帶動
空間的活化與再生,著重於歷史人文語彙的再現與轉換。並應賦予時代新義,
同時引導當地民眾參與文化特色空間的經營與管理,將縣內好山好水與各地原
有民俗慶典、藝文表演、農漁特展 等,與本區整合成為一系列精緻活動,以達
「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之目的。並適度結合周邊自然與人文遊憩資源,
提供多樣化的休閒遊憩活動,故縣府可與業者或私部門為居民規劃出適宜休閒
遊憩場所,使居民能滿足自身所需,又能表現出本區(縣)特殊的城鄉風貌。

(1)
「節點活絡」原則指引(編號:C.2.5.1)
:結合週休二日的觀光人潮,善加利用當
地的自然資源與產業潛力,以作為本區觀光發展的基礎,強化與利用景觀計畫的
擬訂與慶典活動的進行,來活化實質空間環境的積極改造,重新塑造並活絡當地
產業與空間特色。強化區內節點與軸線景觀,規劃健康且多樣化休閒活動,保存
且發揚豐富的民俗活動,維護純淨且高品質的宗教活動,提升普及居民生活化藝
文活動 等。研擬相關配合措施或計畫,如本區遊憩解說折頁暨宣傳品整合、休閒
遊憩服務資訊網站建構、遊憩解說服務中心設置、遊憩標章與規範建構 等。
(2)
「慶典活動」原則指引(編號:C.2.5.2)
:配合周邊民俗活動或宗教節慶訂定觀光
季節期,分期分區加強宣傳與觀光服務。可結合性質相近節慶活動擴大舉辦,利
用各種傳播資訊加強宣傳,配合地方特色建立地方意象,發展成為區域文化活動,
以提升地方競爭力,採多元化發展並結合當地特色與地方生活習慣,帶動區間觀
光事業發展。並適度凝聚本區特有觀光文化商業型態,維持沿街面低層低密度活
動發展,以獨特的風貌街道呈現多樣化活動機能,營造本區豐富與趣味的模式。
(3)
「遊憩路網」原則指引(編號:C.2.5.3)
:發展當地產業,配合不同地形與適當氣
候,積極發展具地方特色產業形態,強化本區與縣內觀光遊憩路網連結,提供明
確旅遊資訊、路標、設置旅遊資訊站、農特產中心 等。重要的觀光遊憩據點或活
動,應製作解說手冊,並強調是由地方觀點所詮釋的空間與活動之意義,延續目
前每年定期舉辦大型活動,如童玩藝術節、名校划船賽、龍舟賽、七夕鵲橋會、
歡樂宜蘭年 等,帶動觀光人潮,創造產業商機與人文意象,使整合資源保育與開
發於一體,確保資源永續利用目標,發展永續觀光,提升觀光環境品質,提供遊
憩供給者與需求者各方面的滿足與需求,促使居民以擁有該地區的文化為榮。
(4)
「公私部門」原則指引(編號:C.2.5.4)
:將縣內各鄉鎮市特色,結合縣府相關局
室、專家學者與鄉鎮人才進行推廣,配合節慶、生態、農產、產業 等主題,依四
季時序設計活動,形成當地文化休閒生活新節奏,有效結合公私部門資源,提供
適當場所,於節慶假日舉辦全市性鄉土藝文活動。並加強人行活動路徑、車行交
通系統與人車交匯活動節點,以串聯各景觀活動分區,提供活動中的人車,多樣
化且趣味性的活動空間景觀,希加強本區景觀塑造與相關活動導入,再配合周邊
活動特性分區,經由路線設計,連結主要遊憩點,成為有系統的觀光路線。

279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2.6):計畫體認每一個城鄉,均有其本身傳
統與個性,尊重當地特質與傳統承接,將美學表達於整體城鄉環境中,以符合
時代精神,切合時代中情感內涵展現,可以區內的公共建築為主導,提升實質
設計品質,公共建築在景觀計畫執行上具有引導指標作用,對整體城鄉風貌與
天空線表達,提出整體性綱要管制原則,對建築基地尺度與建築外部形態的限
制提出基本規範。對於區內公共領域空間、公共開放空間的品質,以及支持活
動連續性 等,應提出控制與經營的獎勵策略,針對區內公共視覺景觀品質的維
護提出設計的規範與管制,並積極培養地方行政人員之景觀素養與美學經驗。

(1)
「整體特色」原則指引(編號:C.2.6.1)
:強化縣內建設與生態、環保並重,城市
與鄉村兼顧,營造不同特色城市與鄉村風貌。將都市計畫範圍與周邊密不可分區
域視為一個整體來規劃,重新檢視城鄉關係空間結構,再結合集村環境規劃建設
技術與指引,透過生態規劃程序建構具風土特色農村聚落風貌與景觀,避免傳統
都市計畫模式的再複製,乃認知任何一幢建築的存在性與特殊性,不在於標榜自
我唯一絕對地標形式,而在於適切地與周遭地景或街景共同形成整體環境特色。
(2)
「活動整合」原則指引(編號:C.2.6.2)
:強化縣內旅遊導覽,因應周休二日制度
實施,確立休閒時代來臨,規劃適當而有效遊程計畫與相關服務、諮詢,以提供
觀光客可深入、可淺出的多樣化選擇 等,對於縣內民眾保育觀念,宣導、鼓勵參
與景觀維護工作,並應適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形象商圈、觀光發展 等政府不同
部會相關計畫,以活絡地方產業發展與文化觀光。定期舉辦大型活動,以帶動觀
光人潮,創造觀光產業商機,加強產業經營與教育講習,提升旅遊服務品質 等,
17
共同委託規劃各項旅遊資訊軟、硬體設施結合,如諮詢解說服務中心 、軟體解說
系統18、硬體解說設施19、宣傳推廣計畫 等,並共同辦理解說人員的訓練事宜。
(3)
「合理管控」原則指引(編號:C.2.6.3)
:強化縣內各項法令與規範辦法,依循著
「宜蘭縣總體規劃」適度的調整容積率與建蔽率的規定。以合理分配都市計畫地
區與非都市土地間發展強度。除應具控制與管理城鄉空間發展功能,最重要應在
於對城鄉環境品質的提升具引領功能,其法令訂定應避免條文式僵硬,產生使用
上的困難與偏差,並全面推動「獎勵與評鑑」、「訓練與再教育」等制度,提高行
政機關之間協調程序與行政、營建人員之榮譽感、提升敬業心,及對社會整體道
德觀、優良文化形成,累積潛移默化的功能,化為經營永續生態城鄉的原動力。
(4)
「多方交流」原則指引(編號:C.2.6.4)
:強化縣內行政資訊化,運用最新科技,
整合文字、圖片、語言、影像 等,使之能交互使用,共享資源,以提升計畫作業
能力,再透過宣傳,運用媒體喚起縣內民眾共識與共同監督,促使景觀計畫的規
範能依照期程執行,並透過當地民眾參與,及歷史文化、建物、空間、技藝、產
業的保存,凝聚強化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價值,再經由對地區附近的歷史沿革、地
方產業、人文藝術 等暸解,塑造屬於蘭陽平原內獨特的文化景觀與城鄉地景。

17
於本區主要遊客進出與停留地,應設置相關遊憩訊息設施(設備),以提供遊憩者更方便的遊憩導覽功能。
18
於本區主要定點提供遊憩者旅遊折頁、多媒體導覽資源系統 等功能之設施,並整體規劃本縣的文化地圖。
19
於本區主要道路遊憩標章或標誌的設置、指示牌、解說休憩亭 等,強化本區相關設施與景觀意象的規劃。

280
(三)標的三、空間整備計畫(編號:C.3)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保育性、方向性、自明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宜性、地域性、延
續性 等;實質景觀向度的需求性、人性化、管制性、層次感 等)
,所擬訂之實質
(發展)計畫;其計畫範疇,主要以「都市設計(規劃)」的方式,針對本計畫區
內的「空間整備」層面進行有計畫之規劃,其依據「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發展
背景,界定活動特性分區之範疇(諸如:行政活動區、傳統活動區、休閒活動區、
商業活動區、居住活動區 等景觀活動分區屬性),調查各活動特性分區之活動核
心(或 區、間、帶),以保存、強化各分區內空間的自明性,以訂定符合其景觀
整備發展原則的指引。基於本研究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其「實質
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制趨向的內容,概可以歸納為:計畫認知、住宅空間、商
業空間、機關空間、開放空間、管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共同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3.1):區內鼓勵計畫街廓進行整體的規劃與
設計。空間形態朝向低層低密度發展,以不增加過多人口為原則,控制區內人
口成長,並利用建物與背景山域比例關係得到令人滿意景觀美質。從空間美學
觀點處理環境規劃與建築設計具體問題,講究氣氛、簡練質樸、色彩明快、美
觀協調、重點突出 等,對建築與環境要有美感。因此,在環境規劃與建築設計
的工作中,要充份考慮環境氣氛與景觀效果,在享受環境美與自然美同時,增
強對於自然嚮往、對於鄉土留戀、對於生活美感,建築存在於人的眺望景觀之
中,所以必須竭盡所能地培養美的眺望景觀,讓空間形成一個美的序列組合。

(1)
「色彩協調」原則指引(編號:C.3.1.1)
:以山域背景地區的建築色彩,應以配合
當地自然色彩為主,而配色概念以自然景觀為主,建築為輔,不再以凸顯與強調
建築為唯一目的。山域背景地區建築色彩與自然景觀色彩調和關係,以色彩的色
相與明度對景觀美質之衝擊影響較大也較為重要,由於自然景觀的彩度較高,一
般只要建物不是彩度過高或高彩度面積過大,是不會造成美質上衝擊,可與自然
景觀保持調和關係。在本區內建物材料與質感,設計上除能反映當地風貌與材料
特色之外,更應配合科技發展適當選用,建物外牆材料宜採用不反光者為佳。
(2)
「形式協調」原則指引(編號:C.3.1.2)
:以山域背景地區,屋頂形式應採斜屋頂
或平屋頂,屋頂線形需與背景山脊線形協調,坡度以 2 披水至 4 披水為限,依法
規定可容許局部為平屋頂或露台,屋頂出簷不得少於 1.5m,屋頂輪廓線應與背景
山脊線相呼應,避免為單調直線。牆面形式應避免為純粹幾何形狀,可採自由形
狀,以凸顯山海景觀開闊性與活潑性,量體應採水平線形發展避免強調垂直線形
(量體配置必須與周邊景致相互協調,也必須與整個城鄉景觀配合得當,保留遠
眺山海景觀視野)
,建物開口部避免強調垂直線形,陽台開口則以水平為原則。

281
2.「住宅空間」標的原則(編號:C.3.2):計畫為塑造住宅區內寧靜、溫暖、舒
適之氣氛,以地區背山面海田園意象為主題色的建築色彩明度,建議於屋頂(屋
瓦、屋簷、露台、女兒牆、突出物 等)色彩以中明度低彩度之藍綠色系、黃綠
色系 等為宜;牆面(使用於大面積壁面體的部份)色彩以中明度中彩度之黃紅
色系、黃白色系 等為宜;開口(開窗面、玻璃帷幕 等)色彩以中明度低彩度
為宜,材料採不反光為原則;其它(小面積牆面、欄杆、陽台、花台、雨遮、
窗框 等)色彩以中明度高彩度之黃綠色系、黃紅色系 等為宜,其建築整體強
調色彩依地域(或 周邊)個別狀況予以適當配色,少見對比色系應盡量避免,
色彩配置時以整體視覺景觀為原則,作分段分割處理並與外牆材料密切結合(應
盡量使用建材本身的色彩,減少飾面塗裝之油漆或塗料 等),亦可配合相近但
不同深淺之主色以表達量體組合關係,促使同性質之分區色彩協調合宜。

(1)
「屋頂形式」原則指引(編號:C.3.2.1)
:為反應蘭陽平原多雨氣候與田園聚落 等
地域環境特性,順應地形地勢。並遵循本區原有既定政策發展趨向,建議區內的
建物頂層與屋頂突出物,除依法留設避難平台之外,其餘部份應以盡量設置斜屋
頂為主(減少建物天際線單調,降低建物頂層部違建)
,主要屋面朝向應考慮配置
為東西向(即屋脊為南北走向)
,建物各部份斜屋頂宜採同一坡度,不宜造成強烈
對比或雜亂感覺,屋頂處嚴禁設置任何廣告招牌,建物凡臨接計畫道路或公共開
放空間者,其斜屋頂面或山牆面應以面向該計畫道路或公共開放空間設置為原
則,且建物各部份應按其同一面向計畫道路,或公共開放空間設置同一坡度之斜
屋頂為原則。斜屋頂屋面的排水,應以適當之設施來導引至地面排水系統。
(2)
「量體配置」原則指引(編號:C.3.2.2)
:本區鼓勵計畫街廓進行整體的規劃與設
計,建物座向應盡量以座北朝南為主。主要採光面朝東西向時,應於設計時充份
考量建物立面與遮陽系統,住宅之間保持適當間距,遵守相關法規規定,以確保
各居住單元的日照、通風、採光、防火、私密性 等。建物鄰棟間隔不宜過小,以
免形成風瓶頸效應的穿廊風,考量社區內外噪音隔離,以退縮建築並利用高差、
植栽、設施 等阻隔方式減低干擾程度。各住宅共同出入口應有適當管制與自明
性,以安全、明確、易辨視為原則。各住宅應考量利用量體高低配置、立面造型、
顏色變化、植栽或住宅出入口意象元素,以方便不同分區住戶之辨識。基地內空
地除通路、停車空間與其它必要設施之外,應配合植栽計畫予以綠美化處理之。
(3)
「招牌管制」原則指引(編號:C.3.2.3)
:本計畫地區內,供住宅區、行政區使用
之建築基地內,原則上不得設置任何的廣告物、廣告旗幟、廣告招牌 等相關設施
(如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在此限)
,但為標明該建物名稱,得於地面層出入口附
近一公尺內設置適當標誌,其面積不得大於 2 平方公尺(建議值)
,且不得設置霓
虹閃光裝置。並不得於供住宅區、行政區使用之建物屋頂上豎立任何廣告物。
(4)
「特徵延續」原則指引(編號:C.3.2.4)
:農村圍牆為界定私人庭園與公共空間元
素,早期採用自然材料,如木、石、樹籬、竹籬 等,其取材容易且施工方便,這
種天然圍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與風土趣味,在景觀上容易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

282
3.「商業空間」標的原則(編號:C.3.3):計畫為塑造商業區內活潑、熱絡、休
閒之氣氛,以地區背山面海田園意象為主題色的建築色彩明度,建議於屋頂(屋
瓦、屋簷、露台、女兒牆、突出物 等)色彩以高明度高彩度之藍綠色系、黃褐
色系 等為宜;牆面(使用於大面積壁面體的部份)色彩以高明度中彩度之黃紅
色系、黃白色系 等為宜;開口(開窗面、玻璃帷幕 等)色彩以中明度低彩度
為宜,材料採不反光為原則;其它(小面積牆面、欄杆、陽台、花台、雨遮、
窗框 等)色彩以中明度高彩度之黃綠色系、黃紅色系 等為宜,其建築整體強
調色彩依地域(或 周邊)個別狀況予以適當配色,少見對比色系應盡量避免,
色彩配置時以整體視覺景觀為原則,作分段分割處理並與外牆材料密切結合(應
盡量使用建材本身的色彩,減少飾面塗裝之油漆或塗料 等),亦可配合相近但
不同深淺之主色以表達量體組合關係,促使同性質之分區色彩協調合宜。

(1)
「商業特徵」原則指引(編號:C.3.3.1)
:同一棟建物廣告招牌,以設置共同招牌
整體設計為原則。並應配合蘭陽地區之自然材料、意象、產業、文化、活動 等特
性,作整體性的考量與設計,如設置於交通管制號誌附近 10m 範圍內招牌,不得
設有閃光、間歇性之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照明。在路口轉角處建物禁止設置立體
式招牌,廣告招牌材質應為堅固不易破碎耐燃材料或經耐火處理者,並考慮材質
須易於維護,符合生態原則。街道兩側廣告色彩、面幅、位置選定 等還要考慮朝
向、道路走向、道路級別 等條件,預防眩光、錯視、方向遮擋 等問題的出現。
(2)
「活動凝聚」原則指引(編號:C.3.3.2)
:商業區所容許底層部份採用變化較為豐
富、彩度較高之顏色組合,以豐富當地文化特色與商業活動(嚴禁街角攤販或停
車)
,以創造本區內部活動意象。在尺度較小的街道上,完全連續街面之塑造為強
化行人之活動尺度與使用功能,應透過立面元素、屋頂線、騎樓柱列與基座線之
統一規定來達成。商業區如設置裝卸空間之四周鄰接其它基地時,應設置適當之
景觀綠化遮蔽處理,裝卸空間不得佔用前院與指定留設之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
(3)
「騎樓設置」原則指引(編號:C.3.3.3)
:蘭陽地區多雨,騎樓設置可有效保護行
人免受風雨之苦,減低自然氣候對活動影響,且為臺灣地區普遍型態特色之一,
可塑造出具有蘭陽地區本土風味(頭城老街)街道連續尺度,發揮臺灣傳統騎樓
與亭仔腳的使用特性及歷史意義。商業區內建物沿著道路建築時,應設置騎樓供
行人通行之用,騎樓地面高程需保持齊平、淨空,坡度需小於 5%,並設置無障礙
設施,鋪面的材料與色彩需加以統一,且不得設置阻隔物,妨礙行人通行 等。
(4)
「招牌管制」原則指引(編號:C.3.3.4)
:招牌設置應以本區商店招牌為限,其夜
間照明與燈光投射之容許照度,以不妨礙居住寧適性為原則。供商業區使用建築
基地內,除依「廣告物管理辦法」與相關法令辦理外,建議本區附設廣告物、廣
告旗幟、招牌 等,均不得突出建築線或牆面線 80cm,除建物名稱,其高度不得
超過自基地地面量起 6m,離地淨高不得低於 3m,且不得設置霓虹閃光裝置。另戶
外場所之落地式廣告招牌應設置於私有空地上,寬度不限,面積不得大於 4 平方
公尺(建議值),且不得於屋頂豎立廣告,或設置有閃爍燈光之招牌廣告 等。

283
4.「機關空間」標的原則(編號:C.3.4):計畫為塑造機關區內親民、活潑、輕
鬆之氣氛,以地區背山面海田園意象為主題色的建築色彩明度,建議於屋頂(屋
瓦、屋簷、露台、女兒牆、突出物 等)色彩以中明度中彩度之藍綠色系、磚紅
色系 等為宜;牆面(使用於大面積壁面體的部份)色彩以中明度中彩度之黃白
色系、灰白色系 等為宜;開口(開窗面、玻璃帷幕 等)色彩以中明度低彩度
為宜,材料採不反光為原則;其它(小面積牆面、欄杆、陽台、花台、雨遮、
窗框 等)的色彩以中明度中彩度之黃綠色系、黃紅色系 等為宜,其建築整體
強調色彩依地域(或 周邊)個別狀況予以適當配色,少見對比色系應盡量避免,
色彩配置時以整體視覺景觀為原則,作分段分割處理並與外牆材料密切結合(應
盡量使用建材本身的色彩,減少飾面塗裝之油漆或塗料 等),亦可配合相近但
不同深淺之主色以表達量體組合關係,促使同性質之分區色彩協調合宜。

(1)
「視覺焦點」原則指引(編號:C.3.4.1)
:主要供公眾使用建物,當以地區大環境
為考量,兼具社會性功能,並能配合鄰近環境特色,同時成為該區視覺焦點,塑
造地區重要公共空間節點,要求建物高度須考慮既存地區的紋理與高度,建物容
積比流行尺度更為重要,需避免周遭新建物有統御性動機出現,建物須對鄰近較
高或較矮建物有良好視覺轉換關係,以減少與避免對原始自然且未受到破壞自然
區域進行開發、改變與干擾 等。供公眾使用建物的最好規劃,就是盡量維持與有
效利用原有自然景觀,將建物或主題融入自然,而不是移除、排除或消滅自然。
(2)
「屋頂形式」原則指引(編號:C.3.4.2)
:為反應蘭陽平原多雨氣候與田園聚落 等
地域環境特性,順應地形地勢,並遵循地區原有既定政策發展趨向,建議區內的
大型建物應採水平線形發展避免強調垂直線形。於建物頂層與屋頂突出物除依法
留設避難平台外,其餘部份應盡量設置斜屋頂為主,屋頂輪廓線應與背景山脊線
相呼應,採高低錯落排列,主要是避免建物量體過大而造成阻擋背景山體現象。
(3)
「量體配置」原則指引(編號:C.3.4.3)
:大型建物應採分散多棟處理,形式上須
有主從之層級關係,以免擾亂空間秩序,建物垂直與水平量體應與背景山體維持
一定的比例關係,設計時若考量背景山體輪廓線,可降低形態衝突與自然景觀協
調關係,整體注重環境的融合性,使民眾容易分辨出不同空間場所,也強調整體
空間環境的趣味性與豐富性。本區內供公眾使用建物,其頂層部應配合建物造型,
整體予以綠美化的設計,以形塑本區整體集中意象特殊建築風貌與優美天際線。
其強調建物逐層退縮留設更多的屋頂花園平台,形成逐步退縮的綠色天際線,並
應配合夜間照明尺度作整體規劃設計,適度的化解傳統官府威嚴之普同意象。
(4)
「穿透處理」原則指引(編號:C.3.4.4)
:建物牆面形狀應避免純粹幾何形狀,採
牆面退縮或凹凸錯落處理,於主要出入口處宜採不同立面處理,藉以突顯出入口
位置。大型建物牆面,宜採虛實變化避免全部為實牆面,採透空設計,以增加視
線穿透性,避免觀景視野受到阻礙。大型建物開口部,應強調水平線形,以水平
帶窗予以細分,避免強調垂直線形,當建物立面水平長度超過20m時,應有轉折變
化設計的處理,材料以傳統磚石來表達供公眾使用建築的永久性與親切感 等。

284
5.「開放空間」標的原則(編號:C.3.5):區內開放空間應集中配置整體規劃20,
同時注重空間本身對周圍環境延續性,適度反映或連接鄰近空間意象與使用行
為,建構完整人行動線系統以連結區內開放空間,著重其安全性、舒適性與人
性化尺度規劃,考量環境條件對活動舒適性所造成的影響,重要建物應主動提
供開放空間長期設置藝術品以供公眾欣賞,並藉此提升建物價值。重要建物於
主要出入口附近區域,得視為特殊景觀地區,規劃開放空間,並運用地景、水
景、噴泉、雕塑、植栽或其它手法,與重要建物造型進行整體景觀規劃,以展
現全區象徵與意象,並軟化重要建物周圍的公共空間與景觀設施,加強地區使
用趣味性,維持開放空間供公眾使用必要性。另鼓勵私人提供開放的空間。

(1)
「空間延續」原則指引(編號:C.3.5.1)
:對歷史建物應依其重要性作不同程度保
存、維護及供作有限度開發,使其能與歷史文化及現代生活發生密切關係,空間
保留可採用「發展權轉移」方式,對於歷史建物中有需要之地區予以詳細研究後
施行。再配合觀光遊憩系統,發展多種教育性觀光文化活動。廟埕廣場範圍內建
築基地,如鄰接廟埕廣場者,其法定空地應集中留設於鄰接廟埕廣場處,其鄰接
廟埕廣場的空間部份,宜配合廟埕進行整體規劃,以強化廣場周邊傳統風貌。
(2)
「活動規劃」原則指引(編號:C.3.5.2)
:善加利用開放空間,舉辦常態性活動,
透過燈光計畫,將區內各種不同型式照明納入中央控制室集中控制或分區控制,
依其使用特性的分區、分日來加以控制,如廣場、庭園、步道 等,其夜間各時段
控制為 6:00pm 基本照明、8:00pm 活潑動態照明、10:00pm ~ 6:00am 節約能
源照明,僅保留安全基本照明,關閉其它非必要照明,創造日夜間空間意象。
(3)
「合理舖面」原則指引(編號:C.3.5.3)
:在確保容積率的條件下,盡量降低建物
建蔽率以擴大綠地空間,空地除必要設施外,應盡量保留為綠地,外部空間應配
合整體規劃,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環境植栽,除提供活動需求考量之外,應盡量減
少大面積人工草坪、花圃或單一種大量植栽方式設計。建物外部空間,如露天步
道、廣場、停車場或車道 等人工舖面,盡量設計成透水舖面。如就都市設計觀點,
各開放空間應是連續性,在尺度上、開放程度 等,應有一定規範才能充份賦予其
空間活力,在臺灣因為氣候關係,所設計的開放空間必須有所遮蔽,如樹蔭、半
戶外式 等,才能達到空間充份利用效果,讓公私部門共同參與實質環境改善。
(4)
「有效規劃」原則指引(編號:C.3.5.4)
:開放空間標示牌,應設置於出入口明顯
處所,其上並註明開放空間範圍圖 等圖面、文字。開放空間與應綠化空地內的一
切設施,應由建物所有人或使用人負責維護管理,如該建物設有管理員或管委會
者,應責其負責,開放空間與應綠化空地內不得設置營利設施。開放空間己成為
城鄉內不可獲缺公共設施,在目前城鄉風貌改造計畫當中,政府乃極力進行閒置
空間的整建維護,期能為城鄉內土地獲致有效利用,而此方向在不可或缺又獲得
民眾認同情況之下,政府應更積極的朝此方向來前進,以營造更好開放空間。

20
本都市計畫區內的街廓開發,建議可以透過「整體開發(PUD)
」或「簇群開發(CD)
」的理念,來進行規劃
與開發,期能促使街廓內的綠地、空地集中配置發展,以獲取較大、較高品質的公共性開放空間 等。

285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3.6):區內建物外部空間的形成,不但在於
成就自身的完整性,更在於當建物完成的那一刻,也同時改變了建物所處環境
狀況,而這種因建物所造成環境變動,如何對地區產生正面環境的影響,則是
關鍵的考量因素,應注重每一幢建物的形成與相鄰建物之間的關係。因此,建
築基地內、外空間,以及有關公共設施、行人品質、街道景觀 等事項,皆應整
合建物與建物之間的關係,並同時與所處的環境涵構及背景因素和諧共存。

(1)
「地域構法」原則指引(編號:C.3.6.1)
:針對蘭陽地區多雨多風多颱風多地下水
的敏銳環境反應,運用當地的或新的技術,如工法、設備、材料 等綠建築技術之
應用。在經濟性與普及性的原則之下,設計屬於蘭陽氣候及善用天然資源的構造
方式,如騎樓、迴廊、斜屋頂、琉璃鋼瓦、銅瓦、深出簷、深窗簷、雙層牆(通
風、隔熱、滲水)
、氣窗、吸水性地板材、高地板、露明管線、防颱百葉窗 等。
(2)
「材料選用」原則指引(編號:C.3.6.2)
:配合宜蘭當地特色本地建材,以自然石
材(宜蘭石)、木材、磚材、斬假石、洗石子、石灰 等材質為主調,保持材質原
色,盡量少用貼面飾材(不鼓勵濫用磁磚)
,提供不破壞聚落之現代化建築的景觀
質材與樣式建議,保持蘭陽平原自然景觀調和關係,建立區內獨特城鄉景觀風貌。
並鼓勵採用透水性佳舖面材料,區內建物牆面材料,應避免採用易造成眩光及反
射之材質,如金屬、強反射玻璃 等。另外,圍牆材料選用,也應與建物、地坪面
的材料相互配合,鼓勵採用軟性(綠籬)或穿透性材料,建造高度不宜過高。
(3)
「屋頂設施」原則指引(編號:C.3.6.3)
:建物的屋頂層應配合建物造型,整體予
以美化設計,同基地建築群的色彩宜有變化,但不宜太過強烈,其附設於屋頂的
各種空調、視訊(電視天線應為共同天線)、機械、水箱 等設施物以自女兒牆或
簷口退縮設置為原則,並應設計建築造型予以遮蔽或景觀美化處理之。其屋頂設
施物之高度不得超過周圍道路境界線至屋頂高度連線之角度,且非經美化不得外
露,除建物必要之附屬設施與屋頂花園外,不得搭建廣告牌(塔)及棚架 等。
(4)
「附屬設施」原則指引(編號:C.3.6.4)
:建物的附屬機電、視訊、空調、垃圾儲
存 等設施顏色,應以中低明度、中低彩度處理為原則。對於建物的陽台、花台、
欄杆、雨遮、冷氣口、鐵窗 等住戶進住後可能加建的部分,在同一棟建物內應共
同規劃設計,並配合建物立面色彩,創造建築立面特色。基地內所有公共或私設
的管線應以地下化為原則,如需設置水塔、變電箱、機房、蓄水池、污水處理設
施 等地面上固定之公用設施或設備時,應集中設置於建物內或公用設備區,且公
用設備區,並不得佔用緩衝綠帶或退縮地 等,其相關設施也應配合建物予以整體
規劃設計,或綠美化處理之,並應兼顧不同高程地區之視覺景觀的品質。
(5)「局部美化」原則指引(編號:C.3.6.5):住宅區與商業區為考量洗晒衣 等工作
需求,其後陽台之寬度至少為 1.5m,並利用空心磚、混凝土板或可調式百葉鋁板
等材料所砌建成可透光通風,且不影響建物立面景觀整體風貌。另管線系統若採
明管設計,應採耐銹蝕建材,並與建築整體外觀作妥善結合。而公共建物之廢氣
排出口、通風口 等應予美化,且不得面對公園、廣場、學校、住宅 等設置。

286
(四)標的四、環境設施計畫(編號:C.4)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方向性、自明性、精神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宜性、地域性、延
續性 等;實質景觀向度的需求性、人性化、管制性、層次感 等)
,所擬訂之實質
(發展)計畫;其計畫範疇,主要以「環境設計(規劃)」的方式,針對本計畫區
內的「環境設施」層面進行有計畫之規劃,在針對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內不同「使
用分區」的空間或「活動場所」的特性,以訂定符合其景觀設施發展原則的指引。
基於本研究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其「實質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
制趨向的內容,概可以歸納為:計畫認知、服務設施、訊息設施、美化設施、地
坪舖面、管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共同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4.1):區內相關之傢俱設備與指標系統的設
置,應適度的結合「公共藝術(文化藝術獎助條例)」 ,以整體共同設計為原則,
塑造與強化本區內的景觀風貌,如燈具、座椅、招牌、公共(用)設施(備)
等,皆應針對地區特性「因地制宜」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而設施體外觀也應
配合城鄉周邊之特性、意象、環境 等特徵,加強設施體綠美化,以避免成為視
覺障礙,其可以採行徵圖方式,發展出具有本區特色的設計圖案,並應設置於
容易到達便於使用之地點,考量使用耐久性、維護方便性、替換供給性 等功能
趨向。因此,環境設施的主要內容與計畫原則,皆著重在街道傢俱的設置計畫
上,而計畫內容則是提出設置原則、造型、色彩、材質 等設計構想的說明。

(1)
「整體規劃」原則指引(編號:C.4.1.1)
:加強街道空間景觀特色塑造,配合完善
街俱系統(具有環保意識表達、具有科技訊息傳遞、具有方便維護特點、具有人
文意識隱喻、具有良好比例美感 等),成為豐富且人性化的使用空間。並加強兩
側街廓活動特性,導入相容活動,共同營造街道主題性與活潑性。而街道傢俱設
備與地區指標系統的設置,應針對縣政中心地區,強化其視覺引導的設計。街道
傢俱與地坪鋪面若規劃得宜,則可以豐富地區活動、調和人際關係、提升視覺美
感、建立心理價值與敬化功能,以強化地區內分區使用意象,塑造美學價值。
(2)
「功能整合」原則指引(編號:C.4.1.2)
:本區設施應以自然資源保育為原則,著
重自然、樸實風貌,採用能與自然素材相結合之設計與材質,並與周邊自然景觀
相互協調、相互搭配,採用整體規劃設計,不宜有過多人工設施之建材、舖面 等,
以創造更多綠意,滿足發展需要。另在設施規劃時宜注意,生活(充份的掌握當
地生活方式)、特質(考慮地區地理、歷史、文化條件與現有可配合人才)、印象
(設計簡單明瞭讓大眾容易理解,必要時融入傳統文化特色)
、對象(檢討設施使
用對象是誰,並加以分析)
、障礙(創造容易親近氣氛、無障礙空間、多目標使用)
等影響因素,當硬體設施完成後,讓設施能夠充份活用,以期發揮預期效果。

287
2.「服務設施21」標的原則(編號:C.4.2):計畫於地區內適當的地點設置供行人
休憩座椅,或利用適當尺度之地形、階梯、花台設計,以供行人休憩使用。另
應配合區內動線、活動機能,於適當地點設置適量的洗手台、公用電話、垃圾
桶 等服務設施,而多量的垃圾桶設計應避免洩漏污水及臭味,其設計區位應考
量可及性與美觀性。區內之通風管道、採光井、天橋、地下道進出口、電氣(信)
或其它公共設施之人工構造物的造型、色彩 等宜與環境相互配合,以綠化或公
共藝術美化的方式來處理之,並考量設施物整體的比例、材質、色彩 等的適切
性,必要之休憩服務設施應考量亞熱帶氣候條件,以自然、通風、輕巧造型、
運用自然素材為主,過多誇大造型之硬體建設應予以避免或簡化,減少產生不
協調的環境意象,讓相關服務設施,在區內的各種公共場所,便於人們遊憩活
動,以提供最直接的服務。因此,服務設施是最易創造親切環境的要素之一。

(1)
「公私管線」原則指引(編號:C.4.2.1)
:區內所有公共或私設管線,如給排水、
下水道、能源、電信 等系統管線,以地下化為原則,地面作為綠地空間,供居民
使用,以免破壞地區自然景觀,基地上如需設置水塔、變電箱、電線桿、機房、
消防栓、蓄水池、污水處理設施 等地面上供公眾使用之電力、電信、消防設備 等,
應集中設置於建物內或公用設備區,且公用設備區並不得佔用緩衝綠帶或退縮
地,其相關設施應與建物配合設計或綠美化處理,避免成為視覺障礙,各式戶外
街道傢俱可採行徵圖方式,發展具地方特色設計,以增進在地城鄉風貌特徵。
(2)
「行動基台」原則指引(編號:C.4.2.2)
:區內行動電話基地台之設置,除了符合
相關法規的要求之外。應考量人口、交通、土地使用、用電需求、環境品質、架
設密度、建築規範、行動電話使用量負荷與未來發展趨勢規劃 等,提出相關的環
境影響評估分析,以不妨礙地區周邊優良景觀之視景軸線與維持自然地形地貌之
下,適度的配合管制地區的都市設計審議,給予地區塑造城鄉風貌的權利,並就
其鐵塔外觀顏色與量體高度進行規劃設計要求,以降低其對周遭景觀地景衝擊。
(3)
「垃圾貯存」原則指引(編號:C.4.2.3)
:區內垃圾桶放置,須考量其方便性,人
群聚集處、建物出入口 等,外觀設計應與街道傢俱相互配合,垃圾桶均應加蓋,
避免雨水滲入,並應以易投擲及防臭為主要考量。而集中式垃圾貯存空間,應以
地面層為原則,選擇影響居住環境較小地點集中設置,同時整體考量垃圾車進出
動線規劃,垃圾收集地點應明確,方便垃圾車收集、運送 等,垃圾收集空間應以
設施物、植栽適當圍蔽,防止對環境造成影響與污染,並提供適當清洗設施。
(4)
「功能延伸」原則指引(編號:C.4.2.4)
:適度配合服務指標系統,位於區內重要
節點與通道之舖面設計,應納入方向與區位指示功能。各管線上方設施帶舖面,
應為活動式舖面,供管線裝設或維修之用。大型開發應設置裝卸場,其位置避免
妨礙原有活動,對道路交通不能產生衝擊。離街裝卸場四周鄰接其它基地時,應
設置適當綠化遮蔽處理。各種設施人孔蓋或鐵柵蓋 等應予設計以為本區特色。

21
本區服務設施的範疇,諸如:公用電話亭、公車站牌(亭)
、公共廁所、機電設施、郵筒、涼亭、座椅、飲
水器、洗手台、垃圾桶、煙灰缸、自行車架、消防栓、無障礙步道導引設施、停車場 等項目。

288
3.「訊息設施22」標的原則(編號:C.4.3)
:區內公共設施指標系統區劃,依各空
間主題與特定功能來劃定範圍,明確傳達分區屬性,藉各種不同尺度環境識別,
使其兼具城鄉風土特色,並適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開創區內獨特公共指標系
統,改善實質景觀,並作為縣內其它地區設置參考。可藉由設計準則規定地區
性色彩或材料,以當地生產材料為主要建材,藉此呈現區域特性,在色彩上可
以訂定主色調,以維持整體感。於區內重要行人出入口,設置指標系統與所在
位置圖,指示區內其它重要建物或基地的位置與方向,但其設置的位置與形式,
不得阻礙行人通行,而指標系統的文字應以中、英文來共同標示之,建議在不
影響景觀的原則下,考量主要動線節點,以當地元素增設清晰易辨,且適宜地
區特質之立體指示牌,以彌補目前本區內方向感與地域感之不足 等缺點。

(1)
「指標系統」原則指引(編號:C.4.3.1)
:依區內道路層級建立指標系統,道路標
誌與交通號誌應適度作整體設計,動線標示應系統化,如電子式標示牌與即時車
流資訊版 等,分設於車道或人行步道上,以提供人步行或開車時方便識別路名,
並達到視覺的統一與美感。而車輛專用與行人使用之號誌,如道路指標需分別建
立層級系統,也應追求視覺統一與美感,其設置的位置、大小,也應統一,不得
隨便置放造成視覺混亂,開車者迷惑,另對於車道出入口也應予綠美化處理之。
除設施用地外,綠籬之植栽選種不得選用有刺的植栽,設施用地如設置時應設置
警告標語,並於主要出入口或共用出入口之附近預留供門牌、電力、自來水、瓦
斯、稅捐 等編號牌裝設之位置。公共設施用地如非經主管機關核准者,不得設置
任何廣告物,且暫時性之節慶牌樓燈飾,也應於 15 日(建議值)內拆除之。
(2)
「資訊設施」原則指引(編號:C.4.3.2)
:區內各公共建物、設施之主要出入口得
設置必要資訊設施與服務設施,除街面層富變化之使用可增進行人活動外,在各
重要之空間也應設置簡易資訊服務設施,提供行人活動服務性。於公共建物出入
口應提供殘障者或資深國民使用斜坡,在重要街道十字路口或人行道可使用導盲
磚 等設施,以協助有需要者。於公共建物出入口、步道、穿越道、汽機車及鄰近
之公車站牌 等均應考慮殘障者或資深國民之使用,此等設計應系統化,以真正達
到實用目的。另在區內各公園綠地亦應規劃防災避難指標或緊急通訊系統 等。
(3)
「訊息傳達」原則指引(編號:C.4.3.3)
:對於區內標識訊息的色彩配合,以強調
其獨特性與自明性為原則,在指標系統當中,各主要語義都有其明確色彩,如紅
色意指禁止、警告;綠色意指緊急情況;黃色意指小心、注意;黑色意指特殊規
定;藍色則意指其它 等,而這些色彩有時可以結合使用,但是要有控制性的主色
調以說明其主要用意。並防止因色彩混亂而引起視覺效應降低,標識牌設置要以
層次清晰與環境搭配為原則,能集中設置的則盡量集中,這樣可以節省財力物力,
且方便美觀的效果。一般說來,標識牌的設置高度應在人站立時眼睛高度之上,
平視視線範圍之內,從而提供本區一個良好的視覺舒適感與最佳能見度 等。

22
本區訊息設施的範疇,諸如:交通燈號、區域管制、區位標示(指示標示、說明標示、定點標示 等)、導
遊圖欄、設施告示、廣告招牌、電子佈告看版、擴音設備、點字路標、時鐘塔 等項目。

289
4.「美化設施23」標的原則(編號:C.4.4)
:以區內公共藝術之設置為主,其主題、
使用材料、構圖元素、色彩、造型、線條 等皆應具有當地風貌,且不宜破壞既
有景觀而降低視覺美質,以便增添開放空間當中意象風格,而設施產生也應有
其自明性的表達。其中,尤其是藝術品材料、造型與用色方面,更應凸顯當地
風格,其美化設施整體規劃設計,可為空中懸掛、地面樹立、地上鋪設、地下
開挖 等方式來進行。另於水景美化的設施材料,也以襯托水,並與周邊的環境
相互呼應為宜;其材料質感及材料之間的勾縫要適於遠、中、近的不同觀感。

(1)
「藝品規劃」原則指引(編號:C.4.4.1)
:公共藝術並非只將室內雕塑品,換個場
地移至戶外展覽而已,而必須注意與戶外環境間融合性。不過,公共藝術並非需
要完全融合整體環境,必須考慮原有環境主從關係、空間架構、空間使用性質及
包被性、軸線系統、高低水平距離、附近環境景觀元素 等之間關係,設置於容易
辨識的地點,並成為該點之地標或具施教教化功能,如為雕塑物設置,地點以不
妨礙行人交通及活動為原則。如設置於不同分區內以能表達該區意象之藝品為
主,且能準確表達當地風貌特徵為宜,不限定以雕塑表現形式,可採壁畫、結合
構造物、結合街道傢俱、結合地景表現形式 等,以展現不同分區的空間氣息。
(2)
「藝品設置」原則指引(編號:C.4.4.2)
:公共藝術對外開放程度,既為供公共觀
賞或參與,藝品本身就必須注重所設置位置與居民接觸關係,其設置上必須考量
設置後居民使用程度,而公共藝術有別於一般雕塑品之重要的藝術創作過程,公
共藝術之所以成為公共性,除了創作主題與實際使用 等方面需考量到公共性之
外,也必須透過民眾參與的生產過程,讓公共藝術能直接與民眾有雙向接觸之機
會,居民經由對藝品設置的認同,才能進一步的觸發對整體環境認同,對於日後
在藝品與環境方面的經營管理工作才不會出現問題,也唯有透過設計審議與民眾
參與 等程序,在實施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當地共識,才經得起民眾長久的考驗。
(3)
「設施管理」原則指引(編號:C.4.4.3)
:相關美化設施應配合開放空間或建物周
邊進行整體景觀設計,其尋找空間當中理想視點,以此為基準,視區內整體環境
未來需求性,與設施本身所要傳達的個性與氣氛來決定,於公共開放空間或區內
交通節點 等適當地點設置相關的美化設施,以彰顯區內主要節點的地點感與自明
性,其美化設施的選擇應配合地景,轉化其環境語彙,越接近城鄉核心地區,其
自然度就會越低。反之,越遠離城鄉核心之地區,其自然度就會越高,其美化設
施的選材以耐久、高強度為主,以延長作品壽命,降低後續維護管理的費用。
(4)
「花台點景」原則指引(編號:C.4.4.4)
:花台(壇)的放置,無論置於高活動量
之行人區域或低活動量之行人區域,均以自然材質的呈現為主,再配合花台上開
花植物;於高活動量之行人區域,採用當地石材或單色磁磚,顏色應採用中明度
中彩度之淺綠色系、淺黃色系 等為宜,使行人注意力集中於花台上開花植物;於
低活動量之行人區域,採用當地石材或磚材,顏色儘量依據原有自然材質本身色
彩,使花台溶入整體環境當中,亦使得行人注意力集中於花台上的開花植物。

23
本區美化設施的範疇,諸如:彫塑、噴泉、紀念碑、花台、花壇、花架、花盆、水池、竹籬 等項目。

290
5.「地坪舖面」標的原則(編號:C.4.5):區內相關舖面材質必須為止滑且顧及
安全性,以能透水,如植草磚、連鎖磚、砌石、透水性瀝青 等或利於排水為原
則,增加入滲與減低排水系統負擔,符合生態要求。為塑造本區特有在地風貌,
舖面之材質應配合蘭陽地區自然材料、意象、產業、文化 等當地素材與特徵,
加強開放空間舖面色調的豐富性或特色性,避免使用突兀顏色,以暖色系為主,
並應具有隱喻與識別不同使用行為空間特徵,於適當位置設置象徵地方性意象
舖面,在大型的開放空間之中除綠化之外,也應設置適當硬舖面場地以供集會、
活動之用,舖面應選擇耐磨、抗滑材質,並於適當處做趣味性舖面組合與拼貼
排列,在同一街廓舖面顏色與設計應有其統一感,並與周遭環境相互配合之。

(1)
「徒步街道」原則指引(編號:C.4.5.1)
:於商業區街道,以供逛街購物之行人活
動為主,除要求行人動線流暢外,並應兼顧附屬設施之便利性與休閒性,透過不
同舖面形式的組合與拼貼,能區分不同商業活動之行為,讓消費者可以有心境不
同轉換,以增加各式場所空間的趣味性與活潑性。於本區內地坪高程應作統一規
劃設計,避免過多高程變化,底層之騎樓空間需保持暢通,嚴禁商品擺設,妨礙
行人通行,商店街於假日以及下午四點後封閉,作為行人徒步區,行人徒步區之
步道,中間應留設寬約 3.5m 通路,以供消防救災使用,兩側則為人行道 等。
(2)
「遊戲巷道」原則指引(編號:C.4.5.2)
:於住宅區巷道,可透過人車共存道路設
計方式,藉由特殊槽化設計方式,構成曲折道路,降低機動車輛行車速度,在人
車共存道路入口處作適當障礙處理以降低車速,預警道路線形變化,並以透水性
舖面作為道路路面,採用不同材質變化,如以花壇作為道路線型引導時,則花壇
高度不得超過 60cm,以免阻礙行車視線。另於巷道內執行「時段性遊戲巷」,封
閉巷道出入口,以供小孩、學童就其住家附近遊戲巷空間遊戲、玩耍 等,則社區
巷道乃因為遊戲巷設置,而創造出另一種不同時段性質的社區公共開放空間。
(3)
「人行步道」原則指引(編號:C.4.5.3)
:於建築基地指定留設之帶狀式公共開放
空間與無遮簷人行道地坪,應為連續舖面,車道穿越仍應連續,各區退縮地舖面
以同一街廓採同一材質與色系為原則,與鄰接人行道齊平或高於相臨道路邊界處
10 ~ 15cm,並應向道路境界線作成四十分之一的洩水坡度。退縮地人行步道舖面
以採用灰色系之透水性高壓混凝土磚或花崗岩以乾砌密接方式施作為原則,保持
與左右鄰地步道的延續性與完整淨寬,地面無階梯或阻礙人行之凹凸物,舖面應
平整、防滑、耐壓 等,與鄰地形成整體感且平順銜接之,不得有明顯高差。
(4)
「特殊考量」原則指引(編號:C.4.5.4)
:各區內無障礙設置應參考「建築技術規
則」等相關法令檢討設置,區內重要公共建物與公共使用設備均需加入無障礙環
境考量,如導盲磚、殘障坡道、殘障電梯、專屬使用設施(殘障停車位)等,於
步道旁所種植行道樹,應選用樹幹分支較高樹種,以保留較大的淨高以供殘障者
順利穿越,其步道兩側植栽應注意避免選用針刺類、走莖類之植栽,以免傷害殘
障者,於舖面上,如設有植穴、人孔蓋 等坑洞,其上方應覆蓋或齊平處理,導盲
磚之應用,應與既有舖面在材質與色彩上相互協調,以避免破壞設計完整性。

291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4.6):區內公共設施(備)以透過街道傢俱
設施帶建立為主。地下管線因集中設置,所以容易進行維修與管理,日後在增
加管線上也較為方便,街道傢俱設施帶應整體設計,必須與周遭環境相互配合,
可為模距化設計,同一模距可重複適用於本區當中,除了方便施工與維護之外,
更可創造街道景觀整體感,一般街道傢俱設施帶常設置於步道外側靠車道旁,
可阻隔車輛噪音及灰塵,並作為人車分離的屏障。因此,步道本身寬度不宜過
窄,應以單行或雙行人行淨寬再加上設施物所佔空間,來計算步道應留設寬度,
街道傢俱設施帶舖面部份應具有活動性,方便維修使用,必要時得將部份公共
設施(備)採行立體化方式設計(配合綠美化),以減低地面設施帶之寬度。

(1)
「意象形塑」原則指引(編號:C.4.6.1)
:於區內高活動量人行區域,為強化本區
為現代化花園都市核心價值,其街道傢俱建議採用不銹鋼金屬為主要素材,配合
高明度或鮮豔顏色,予人強烈意象,而周邊花台為配合植栽特性,仍以自然材質
為主。另於低活動量人行區域的街道傢俱,為表現本區對於周遭自然與人文景觀
的遵重,以及與高活動量人行區域構成對比意象,建議採用自然材質為主要素材,
色彩宜採用低明度顏色,使其整體設施溶入周遭環境,形塑溫馨親切之感覺。
(2)
「設施整合」原則指引(編號:C.4.6.2)
:適度的結合街道傢俱與公共藝術,形塑
本區景觀特色街道傢俱為環境設施規劃實質項目因子當中重要一環,也是形塑城
鄉風貌強烈元素之一。未來於區內街道兩側之道路燈具、座椅、植栽、招牌 等皆
應針對地區特性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如給水、排水、電力、電信、瓦斯 等管道線
路,也應共同設置地下管溝,由人孔下到共同管溝內進行舖管與抽線 等,預留充
份空間以供未來維修與擴充之用,相關設施應適度加入環境教育與教化之功能。
(3)
「使用區分」原則指引(編號:C.4.6.3)
:於商業區步行系統規劃應求動線簡單,
以方便人潮聚集與疏散之用,舖面的色彩、材質、造型 等應具有活潑與變化之特
性。附近建物如留設騎樓,為考慮騎樓的延續性,周邊應盡量規劃騎樓或有頂蓋
廊道來加以連結。另外,於住宅區步行系統規劃應求平緩,舖面的色彩、材質、
造型 等應符合區內寧靜氣氛。於學校或文教用地人行動線系統應留置較為寬廣步
行空間,提供多樣化活動使用之機能,以利尖峰時段大量進出人潮之使用。
(4)
「遊戲設施」原則指引(編號:C.4.6.4)
:區內的兒童遊戲場與遊戲設施之規劃應
與周邊環境結合,主要體現在盡量配合當地氣候、地形、景觀、材料、選址、入
口、綠化 等周邊地景風貌的有效利用,與看護遊戲兒童最佳視點(位置)選擇,
及遊戲設施之造型、色彩對於環境周邊的美化作用,各區兒童遊戲場所與設施之
間的統籌搭配,以及周圍住宅合理分佈距離,與公共交通汽車幹道的關係 等。
(5)
「親水設施」原則指引(編號:C.4.6.5)
:區內應適度的提供戲水功能親水空間,
可採斜坡式池底設計,由池邊至深水區逐漸下降,池岸高差在 20cm 以下,且其坡
度小於 5%,水深小於 40cm 為原則,戲水空間之建材應以防滑表面處理,且應避
免使用銳利或銳角稜線作收邊處理,如僅供視覺欣賞之親水空間,則宜於池緣區
設置階梯狀水岸,其設計以兼具美觀、安全及日常維護便利性 等功能為原則。

292
(五)標的五、景觀植栽計畫(編號:C.5)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生態性、保育性、方向性、自明性、精神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
宜性、地域性、延續性 等;實質景觀向度的需求性、人性化、管制性、層次感 等)

所擬訂之實質(發展)計畫;其計畫範疇,主要以「生態綠化(綠網)」的方式,
針對本計畫區內的「景觀植栽」層面進行有計畫之規劃,在針對本區內不同「使
用分區」的空間或「活動場所」的特性,訂定符合其景觀植栽原則的指引(此部
份主要以非自然景觀地區為主)。基於本研究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
其「實質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制趨向的內容,概歸納為:計畫認知、空地綠化、
街道綠化、基地綠化、建築綠化、管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5.1)
:針對區內提出「植栽樹種建議(表)」,
列舉適合植栽於本區樹種,以供未來發展的選擇與植栽選種的參考。在臺灣(蘭
陽)地區的原生高等維管束植物達 4000 多種,喬木、灌木、藤本、原生野草、
野花應有盡有,只要透過有計畫的挑選,逐步建構栽培繁殖技術,其應付各種
綠美化需要亦不成問題。另外,為了植物族群穩定性與地景風貌協調性,以及
各種野生動植物互動網絡建立,應該採取喬木、灌木、野花、野草、蔓藤、蕨
類、蘚苔 等多物種混合且多層次栽植方式,於常綠林中混有落葉林,落葉林中
混有常綠林 等,這種林相雖然看起來顯得荒蕪而雜亂無章,但這才是最接近自
然,最適合各種野生動植物棲息共生的景觀植栽(生態綠化24)方式。

(1)
「綠色遮蔽」原則指引(編號:C.5.1.1)
:融入宜蘭縣內區域的生態特色與文化脈
落,提出以區域特徵為理念的植栽計畫思考流程,作為日後以植栽展現地方特色
之應用與參考的依據。現階段在本區內劃設有各種不同分區使用,如要整合這些
外觀上不統一的構造物,讓視覺得到和諧感,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色彩外觀都
合諧、統一的綠色植物來加以遮蔽,在作法上我們可以在建物的正面種植一整排
綠色植物,這樣就可以讓外界不會直接看到裡面建物,只會看到外觀色彩均一致
化的綠色植物,也同時可利用植栽特性,創造各種不同分區使用的環境意象。
(2)
「鄉土樹種」原則指引(編號:C.5.1.2)
:融入蘭陽平原雨後詩情、山明水秀、日
出日落 等優美景象的自然景觀特色。其植栽配置應注重整體性,以強調機能與氣
氛的植栽計畫為主,同時考量平面與立體之景觀效果,並與城鄉當地的風土特色
相互結合。除特殊景觀需求外,應盡量以地方鄉土性樹種之使用為宜。當地原生
種植栽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確保植栽之存活率,並盡量利用現存植栽,使其原地
保存,避免植栽的遷移所造成對植株的破壞,遇到地下開挖時避免從下方經過。

24
生態綠化的樹種,是以當地潛在植被演替過程當中的優勢種類為主要的培育對象,使綠化之後的植物群落
與相鄰地區吻合,並融入地域性的生態體系,以獲得適合當地自然法則且最穩定的植被,同時所形成的自
然林相,可以引誘野生動物、昆蟲的棲息,有助於環境復育,更具有建造成本低、維護管理少好處 等。

293
2.「空地綠化」標的原則(編號:C.5.2):在確保容積率條件下,應盡量降低建
物之建蔽率以擴大空地綠化面積。空地上除必要舖面外,應全面廣植綠地,減
少空地揚塵,增加地區綠地面積,促進有機化合物自然循環。另於大範圍空地
綠化應盡量種植喬木,其次再種植棕櫚樹,然後在零散綠地空間種滿灌木,在
喬木與棕櫚樹下方的綠地應盡量密植灌林,以符合多層次綠化功能。再藉由雪
山山脈所延伸下來森林意象,以樟科、桑科為主的熱帶雨林,以表現出宜蘭山
區原生複層形態森林模式。另於行政區之北側或東北側的退縮地進行植栽綠
化,以防風樹種為主,而西側或西南側則盡量保持開放,以調節本區微氣候。

(1)
「生態綠地」原則指引(編號:C.5.2.1)
:應於區內周邊適當區位,劃設必要生態
綠地,以維持自然景觀、淨化空氣、涵養水源 等,並落實生態保護。生態綠地土
地形狀應完整,除天然植被良好,或有其它保持原有生態環境及地貌之需要外,
皆應進行植栽綠化,並應盡可能地維持其完整性與連貫性,其面積每單位平方公
尺應至少植喬木一株,其單位應以所選擇喬木種類之成樹樹冠直徑平方為計算標
準。如設置遊客步道與工作道路則會對大綠地產生很嚴重切割作用,所以規劃時
尤應注意,最好減少道路而且不要從綠地中央穿過,綠地空間以綠化為主,配合
鄰近使用需求設置必要設施,如燈具、座椅、花台 等,應考量整體的美觀性。
(2)
「原地保存」原則指引(編號:C.5.2.2)
:全區空地景觀植栽綠化,應先就現有植
栽進行詳細調查評估,樹高在 5m 以上,且面積達 500 平方公尺之樹林應予以原地
保存(建議值)
,但在允許改變地貌地區得於區內進行移植。本區內公園綠地,其
綠覆率(非硬舖面面積佔開放空間面積比率)應達 60%以上,其喬木植栽最少數
量應按實質面積以 50 平方公尺植栽喬木一棵之方式計算(建議值)
,其喬木植栽
樹種應以枝葉濃密,有花期之常綠喬木,且具遮蔭效果之樹種為主。生態綠地應
與公園綠地、道路植栽或其它開放空間相互配合,以構成完整的生態綠網系統。
(3)
「原生植栽」原則指引(編號:C.5.2.3)
:區內應盡量選用本土原生種植栽,原生
植栽可以強化本土意識與鄉土認同感,在種植時應注意植栽生長環境與植栽本身
的耐陰或耐風之程度,或不同樹型與質感,選擇種植時宜搭配各個場所特質。在
人行道上方喬木,宜選擇分枝較高樹種,以免影響通行。此外,板根植栽,如榕
樹會影響步道舖面,應減少選用或設法解決,於重要幹道或停車場種植之植栽,
應選用抗汙染樹種,綠地內植栽應選用樹種豐富、具四季變化效果植栽,如春季
嫩芽、夏季濃蔭、秋季落葉、冬季枝幹 等使地區景觀更加豐富。其它環境如需要
吸引鳥類 等動物棲息,應配合動物習性,提供棲息環境,種植可食用果樹 等。
(4)
「適地適性」原則指引(編號:C.5.2.4)
:全區空地景觀植栽綠化,不僅扮演著視
覺改造效果,並增加地區周邊動植物多樣性。所以,在指定植栽綠化要求同時,
除適地適性考量外,強調本區地域特色,培養當地居民愛鄉歸屬感,選取當地縣
樹、縣花,以作為本區主景或主題的基本樹種,或一併規定基地內法定空地或建
築物屋頂花園景觀綠化當中,必須提供昆蟲、鳥類或其它動物之棲息空間,這些
空間除了提供棲息動物的設施物外,亦必須提供可棲息或食用之植栽樹種 等。

294
3.「街道綠化」標的原則(編號:C.5.3):計畫以配合區內街道兩側立面特徵,
以具導引性之列植方式為原則。考慮人行道之遮蔭效果,選擇適當原生樹種,
同時配合夜間照明高度,不使形成照明之陰影區,以形塑本區「綠色隧道」獨
特意象景觀風貌,配合街道寬度選擇適當樹冠輻寬植栽,避免影響植栽正常生
長與造成街道使用干擾,遇長距離街道植栽時,宜以分段植栽方式來進行,以
形成街道層次段落,避免駕車者過度加速。另外,對於本區街道樹種的要求,
如枝葉茂密、樹冠輻寬開展、樹幹潔淨無尖刺、耐瘠、耐旱、耐水、病蟲害少、
落果少、耐修剪、無飛絮、落葉晚、發芽早、壽命長、枝條開展高、深根 等條
件,同時亦強調能夠過濾空氣,改善空氣品質之樹種,採用直立深根性植栽,
以避免因根系的水平伸展,而破壞人行步道、路面結構或者排水設施 等。

(1)
「優良視域」原則指引(編號:C.5.3.1)
:對於區內遠景天際線或山稜線,宜使街
道植栽呈現帶狀延伸以符合視景諧調,對於中景視域含有良好景觀者,路側樹種
與株距宜符合視線穿透原則,對中景視域不良景觀,宜採種植樹籬來遮蔽,而中
景與近景之路側植栽處理,在右側可利用樹籬來遮蔽不良中景視域,左側則利用
低矮樹種以開放中、遠景之優良視域,並選擇樹葉較稀疏樹種,如會開花喬木或
高灌木 等,具有視線穿透特點,適合為路側近景之景觀綠化,可採用 2 至 3 種樹
種,以固定模式交替種植,在較長的道路上,兼有保留中景、遠景之優良視域。
(2)
「優美樹型」原則指引(編號:C.5.3.2)
:植栽是構成區內街道空間的重要元素,
因此在人行道空間應塑造列植樹木,以強化動態行進空間感受,除了特殊的景觀
需求外,應盡量以原生種的樹木為宜,依區域活動屬性與氣候環境需求選擇適當
樹形為之。並提供樹木有足夠樹穴,確保其存活率。此外,於鋪面上之樹穴應以
鏤空鑄鐵蓋板或其它透水性材料覆蓋之,且應與公共人行道地坪高程齊平,以保
護樹木根部,但不得妨礙行人動線或救災安全 等。另外,須對樹木的成長作長期
的管理與維護,其樹冠離地淨高 2m 以上者,根部應保留適當之透水保土面積。
(3)
「綠軸劃設」原則指引(編號:C.5.3.3)
:形塑本區唯一對外連繫重要軸線「台九
省道」為「景觀林蔭大道」
,以強化本區門戶意象,其道路兩側應密植支幹濃密之
行道樹,行道樹應列植樹型高大之常綠或落葉或賞花的喬木,在分隔島、靠馬路
側之喬木樹冠底部不得低於 4m,周邊廣場、人行道側之喬木樹冠底部不得低於
2.5m,而共同間距不得少於 6m 或大於 8m,樹幹直徑不得少於 8cm,其樹種應連續
種植單排、雙排或三排列植 等,以形塑綠帶軸線觀感,如設置較寬人行道,其上
方應設有街道傢俱以提供行人使用,於景觀林蔭大道上則不得設置人行路橋。
(4)
「道路綠化」原則指引(編號:C.5.3.4)
:區內一般巷道景觀應注重綠化及行人、
車輛駕駛人所能感覺之景觀效果為主,巷道綠化除了有關單位的植栽外,亦可對
私人鼓勵其種植花草樹木以添美感。巷道綠化樹種應具有連續感,原則上車行為
主道路喬木樹種應較單純,而行道樹則應以單株樹形優美或樹姿開展之喬木為原
則,如以步行為主步道喬木樹種則應多些變化。另於區內排水溝渠兩側密植灌木,
如遇有技術上的實質問題(地下公用設施)
,則可以考慮設置固定或移動花台。

295
4.「基地綠化」標的原則(編號:C.5.4):區內各分區使用建築基地「綠覆率」
的設置標準之計算方式,原則上依循「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
管制要點」規定辦理之。在進行基地綠化之前,應就現有植栽調查,並以圖面
標示其分佈位置,基地內樹高在 10m 以上或樹徑大於 20cm 之單株喬木,或植物
群聚面積達 300 平方公尺且具良好林相之喬木樹林或特殊稀有灌叢、地被 等,
以原地保存為原則,但確有移植之需要者,得提出基地內移植復育計畫,原則
上應回植原基地植栽 1/3 樹種,及配合基地周圍既有綠覆林相作整體規劃。而
完工後基地地表不得裸露,戶外停車場應順應地形、地貌分層設置,以喬木搭
配灌木與地被植栽綠化為原則,其周邊應設置寬度 1m 以上植栽綠帶遮蔽之。

(1)
「降低建蔽」原則指引(編號:C.5.4.1)
:在確保容積率的條件之下,應盡量降低
建物建蔽率以擴大基地綠化空間,基地上除必要鋪面外,應全面留設綠地。在大
空間基地綠化上,應盡量種植喬木,其次再種植棕櫚樹,然後在喬木及棕櫚樹下
方零散的綠地空間密植灌林,以符合多層次基地綠化功能,並提供基地生態環境
基本需求,如綠的提供、四季變化之樹形、樹種、香味 等選擇幾種不同時序開花
的植栽,使個別基地內之一年四季皆有不同色彩的變化。即使是在人工舖面上,
也應以植穴或花盆方式,盡量種植喬木,並減少花圃與草地,尤其是人工草坪對
於空氣淨化效果更是毫無助益,另適當在屋頂、陽台設計人工花台加強點的綠化,
利用多年生蔓藤植栽攀爬以爭取綠化量,並應注意其覆土深度與防水效果 等。
(2)
「植樹原則」原則指引(編號:C.5.4.2)
:區內每一個建築基地的植樹量,應按其
法定留設開放空間面積,以每 64 平方公尺至少應栽植喬木一株為原則,而牆面線
退縮建築之帶狀式公共開放空間內,以每 36 平方公尺至少應栽植喬木一株為原
則,其植栽應以枝葉濃密,且具遮蔭效果之終年長綠喬木為主,全部應植株數,
少於三株者,概以三株計算之,且樹冠底離地淨高在 1.8m 以上為原則(建議植)。
其植樹位置,原則上應在前院配置一至二株,其餘可配置於側院 等法定空地之
內,但不得妨礙公共設施、公共安全 等,基地前側遇退縮建造圍牆者,該圍牆外
之退縮地,應由起造人栽植花卉綠美化之,亦應種植有助於水土保持之花草、灌
木 等,所種植之花草、樹木,其基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應經常澆水、修整、維護
等,對於已植活之樹木不得任意砍伐或移植,相關建築管理機關,應將植樹綠化
狀況加以列管,並定期檢查,必要時得要求該基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補植之。
(3)
「人工地盤」原則指引(編號:C.5.4.3)
:於人工地盤上植栽環境立地條件惡劣,
需導入適宜植栽生長輔助條件方可能進行作業,人工植生輔助設施,如植栽客土、
灌溉設施、排水設施 等,應配合建築基地之相關環境條件與植栽計畫目標作整體
考量。人工地盤設計應事先考量植栽設施與植物載重,相關灌溉、排水設施與必
要照明輔助設施 等管線安排亦應納入整體考量。另於人工地盤上植栽,多為強調
景觀效果,通常需要較多人工維護管理作業,因此於樹種選擇上應著重於低維護
條件;於人工地盤上因覆土量受到結構載重限制一般較少,無法提供深根性植物
正常生長,且考慮深根性植物貫根效果,故以採用淺根性或者蔓藤植物為宜。

296
5.「建築綠化」標的原則(編號:C.5.5)
:以區內蔓藤類植栽與建築物外部環境,
作良好結合,以加強建築本體綠化,間接提升整體環境「綠化量」。於建物地面
層栽植爬藤類植栽或建物屋頂層垂置蔓藤類植栽,以綠化建物立面或其它牆面
為主,造成壁體綠美化之效果,如屋頂、平台、陽台,花台、露台或其它牆體
高處 等栽植一些低矮灌木、花草或蔓藤類植栽 等,應注意相關覆土、排水性
能。鄰接道路側以綠化植栽濃密綠樹方式降低噪音干擾,間接營造沿街建物造
型共同特色,界定街道兩側連續性感覺,區內如遇有高架人行道、車道 等設施
應予以綠化,以軟化設施物量體與增加道路景觀,亦改善居住環境品質。

(1)
「綠點綠化」原則指引(編號:C.5.5.1)
:透過建物之「牆面綠化、陽台綠化、屋
頂綠化」以增加「綠點」手法,來提升區內整體綠化量,以達到建物室內降溫、
室外美觀,緩和熱島效應之功效。盡量減少花圃及草地,尤其人工草坪對空氣淨
化毫無助益,利用多年生蔓藤植物攀爬建物立面以爭取綠化量,盡量在屋頂、陽
台設計人工花台以加強綠化,但是應該注意其覆土量與防水對策。即使在人工舖
面上,亦應以植穴或者花台方式,盡量種植喬木、灌木 等,注意其覆土深度不得
小於 1.2m,且避免選種深根性以及根系具有破壞性之植栽樹種,建議於建物周邊
5m 範圍之內,不得種植桑科榕屬植栽樹種,以避免對於建築結構體造成破壞。
(2)
「適當配植」原則指引(編號:C.5.5.2)
:於區內建物四周選用四季變化性較高喬
木樹種,配合建物使用特性,選擇適當樹種配植,較為正式之空間場所,可選種
對稱列植的棕櫚科喬木,以創造儀典性空間意象。喬木種植時應考量與建物間距,
過於貼近將會影響植栽生長與樹型,地面或地下車道出入口附近應避開會遮擋視
線範圍之喬木、灌木、花壇 等,建物鄰近道路或永久性空地之界面空間,應以綠
美化方式處理為原則。另外,植栽配置應考量地區常年季風風向、日照,配合建
物座向與空間使用特性,運用自然環境控制手法,進行自然通風、採光、換氣 等,
如落葉性喬木、開花性喬木 等,於建物西方可種植落葉性喬木,在夏季喬木長滿
樹葉可遮擋西曬強光,冬季喬木落葉則只剩下枯枝,陽光可以直接射入室內。
(3)
「搭配原則」原則指引(編號:C.5.5.3)
:於區內建物配置植栽之組合搭配原則,
應考量點、線、面、體之三維空間因素與具有變動特性時間因素,在植栽空間量
體融入時間因素時,將影響植栽數量、間距與樹種搭配適宜性 等,應配合植栽空
間機能需求,使植栽搭配切合空間需求,如單植、叢植、列植、群植之效果與不
同樹種搭配形式 等,綠化植栽採無毒性,有瘤刺植栽應予避開兒童遊樂場所。
(4)
「植栽效能」原則指引(編號:C.5.5.4)
:建物於區內綠美化所欲達到植栽效能;
在美學方面,可區分為感官美與心靈美,不論是作為主景或綠美化,均可產生美
感,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 等隨著時序而變化,浸潤心靈意境之美。
在環境方面,可分為保護與改善環境,增加舒適度,提升生活品質,如淨化空氣、
調節氣候、輻射控制、風的控制、水份控制、溫度控制、侵蝕防止、噪音控制、
交通引導、車禍控制、眩光控制 等。在空間方面,如形塑場所主景、形塑凹凸空
間、提供建物或裝飾配襯、提供動線引導或阻隔、提供視線引導或阻隔 等。

297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5.6):於計畫區內進行綠美化,應盡量以當
地原生物種為主。由於原生物種適應力強,且維護管理成本低,容易融入當地
生態環境,以形成自然群落,必要時應抑制使用外來種植栽,避免造成穩定生
態系之生態位缺失。並適度建立緩衝帶以隔絕不良景觀,對景觀軸線沿途之視
覺景觀進行分析評估,對於視覺景觀不良處,可採土丘、林帶、灌叢帶、構造
物退縮 等方式建立緩衝帶,以達到遮蔽不良景觀之效果,另配合氣候條件選擇
雨季之前進行植栽降低傷害損失,並於高壓電塔座落半徑 6m 內不得植栽喬木。

(1)
「整體綠化」原則指引(編號:C.5.6.1)
:區內不同分區使用綠化計畫,必須配合
沿線土地使用情形或自然環境,研擬出適當綠化方式,且以綠化經營管理想法為
基礎,作為綠化時的檢視項目與設計標準。本區綠化工作不僅局限於相鄰周邊公
共用地,還必須把綠化工作推展到私有地,才能創造更豐富植栽綠化環境。因此,
綠化時須順應每個分區使用特性,盡最大可能性,積極地推動整體綠化,在計畫、
設計之時,所應調整事項與應留意事項,在訂定整體綠化計畫時,除確保綠化空
間與行人空間外,也必須依照該區使用情形,在優先順序上作調整,考量以鄉土
闊葉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速生與慢生樹種相互結合,達到適地適樹原則。
(2)
「季節趣味」原則指引(編號:C.5.6.2)
:植栽應注重整體性配置,同時考量平面
與立體景觀效果,區內以強調季節性變化以創造不同趣味與分區特色,共同塑造
良好優美城鄉意象。區內植栽選用以一般普遍可獲得或公有農林單位可供應種類
為限,考量植栽安全、生命力強、少病蟲害、管理維護 等因素,並與地區周邊風
土特色相互結合,考量原生種植栽之選用。新植栽區域得考量設置自動灑水系統
或設置公共水龍頭,以利植栽維護,並提供樹木足夠樹穴空間與覆土深度,確保
植栽存活率,並以鏤空鑄鐵蓋板或其它透水性材料覆蓋之,且應與公共人行道地
坪高程齊平,保護樹木根部,而樹身部份也應予固定,保持該樹垂直成長,而種
植於庭院花草樹木,則選擇幾種不同時序開花植栽,以創造四季不同色彩變化。
(3)「植穴處理」原則指引(編號:C.5.6.3):植穴外緣應設置緣石,緣石的尺寸為
15cm(寬)*15cm(深)以上,以土灰色系自然石材為主。植穴如鄰近人行步道
舖面時應與人行步道舖面齊平,並注意植穴與地下管線之關係,如地下管溝與植
穴共構時,則植穴沃土土層深度,即是客土填土深度應保持在 90cm ~ 1.2m 以上
(於施作時可就植穴沃土施作內容拍照存證,以納入驗收),使得雨水或灌溉水可
以直接進入植栽根部,另為促使植栽生長良好,得增加其它土壤添加劑。而樹穴
與樹穴之間,應舖設具有透水性植草磚,或排列宜蘭石施作方式處理,以展現地
方石材自然本質,並充份達到自然滲水目的,以保持植穴或植栽帶的透水,但是
與人行步道結合需留設必要之出入口通路時,則可免採以植草磚方式處理之。
(4)
「臨時苗圃」原則指引(編號:C.5.6.4)
:在短期內無須急於發展空置土地,應考
量闢作臨時綠化地帶或撥作苗圃,供日後發展有關地區時,樹苗可輕易移植到適
當位置。為確保開發不會輕易砍伐樹木,在砍樹前須向有關當局申請許可,如無
法在原來位置保存,則應在可行情況下進行移植,或在有關土地內另植新樹補償。

298
(六)標的六、夜間照明計畫(編號:C.6)

就本區計畫的功能,主要為達成前述「計畫目標(願景)」的方向(諸如:自
然景觀向度的方向性、自明性、精神性 等;人文景觀向度的適宜性、地域性、延
續性 等;實質景觀向度的需求性、人性化、管制性、層次感 等)
,所擬訂之實質
(發展)計畫;其計畫範疇,主要以「空間設計(規劃)」方式,針對本計畫區內
的「夜間照明」層面進行有計畫之規劃,在針對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內不同「使用
分區」的空間或「活動場所」的特性,以訂定符合其景觀植栽發展原則的指引。
基於本研究所強調的觀念﹣景觀形塑之地域性。其「實質計畫」的發展原則或管
制趨向的內容,概可以歸納為:計畫認知、城鄉尺度、街道尺度、建築尺度、人
性尺度、管理維護 等相關的範疇與方向來共同加以研議。

1.「計畫認知」標的原則(編號:C.6.1):本區夜間整體照明計畫,應考量地區
夜貌「空間性質」與「特徵展現」,如地域特色、季節特色、建築特色、科技特
色、節慶特色、人文特色 等。燈具造型應配合蘭陽地區自然材料、意象、產業、
文化、活動 等特性,與周邊環境之風格來設計與形塑,以強化本區夜間主要活
動區、間、帶之燈光設計。尤其是針對行人活動提供必要照明設備,對於影響
夜間城鄉景觀品質之視覺環境與景觀元素加以規範,建議利用投射燈、間接照
明 等光影或光色的變化,以豐富城鄉夜間景觀,創造白天與夜間不同之城鄉風
貌與獨特魅力,也透過優美的夜景來凸顯城鄉地景的豐富多彩與藝術風格。

(1)
「照明機能」原則指引(編號:C.6.1.1)
:本區照明計畫構想應與區域機能及活動
需求充份結合,夜景觀是自然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夜間照明計
畫,應考量地區空間性質,如行政區、商業區、住宅區、街道、公園、廣場 等,
各空間依其屬性給予適當照明構想,如景觀照明、雕塑照明、水景照明、裝飾照
明、廣告照明 等多種照明方式,以營造本區夜間氣氛。照明計畫之點狀、線狀的
空間,應與空間計畫中地標、軸線作結合,如指定實施外觀夜間照明的建物,應
依對應尺度分段設置照明效果,以呈現屋頂天際線、低層部入口意象及建物面前
廣場或開放空間 等為照明設置原則,另照明方式則應防止眩光 等物理因素。
(2)
「照明效果」原則指引(編號:C.6.1.2)
:本區照明設施在區位選擇與配置上,最
主要是根據人群活動的範圍與動線,依其活動強度決定整體照明需求,照明是空
間暗示系統的一部份,如不同的照明型式、照明尺度、光色使用 等,提供一個環
境的使用暗示與象徵意義,照明在原有使用機能上只是提供明亮、光亮之機能而
已,但近來照明更擁有空間演出效果,同時依照明質感、亮度、方向不同,讓所
要表現之物體呈現出更多空間層次效果,在夜間時照明讓空間更具生命感,並且
創造另一種對夜間環境的新形象與感覺。整體而言,地區夜間照明計畫,除了應
講求整體美感效果之外,也應同時兼具省電節能與加強燈具本身固定措施 等。

299
2.「城鄉尺度」標的原則(編號:C.6.2):加強本區夜間城鄉景觀意象的建立,
採「點狀」、「線狀」、「面狀」的空間照明形式,來共同構成城鄉夜間整體意象
主要架構系統,「點狀」的空間以地標、主要建物、活動據點 等為主,為形塑
城鄉夜間景觀視覺焦點所在,「線狀」的空間以主要街道、重點軸線 等帶狀空
間為主,其目的具有連結點狀照明空間與夜間方向指引之功能, 「面狀」的空間
以公園、綠地、廣場 等為主,為營造各空間內照明效果,也進一步地建立特定
場所意識 等,使城鄉空間之日、夜間呈現出不同視覺景觀效果,以強化在夜間
會被模糊化地點的自明性,創造出豐富而具有層次感空間,以展現本區夜間城
鄉風貌,如能適度配合都市設計審議,則可以更強化並掌握夜景觀整體成效。

(1)
「整體考量」原則指引(編號:C.6.2.1)
:加強區內重要節點(如縣府大樓、議會
大樓、地方法院 等)
、通道(如台九省道、園林大道 等各活動分區間主要道路)
之環境所欲傳達空間意象,以地區商業空間、地標建築、公共設施、開放空間 等
為夜間照明計畫主要對象,並依各分區之活動機能與使用需求,給予適當照明計
畫構想,設置夜間照明,以表現地方夜間景觀特色為主,營造城鄉夜間氣氛。在
本區地標建物(縣府大樓與議會大樓)之附設廣場的照度不可過高,以促使建物
之主體照明能體現於周遭城鄉夜色當中,強化本區中心意象與區位引導的傳達。
(2)「意象形塑」原則指引(編號:C.6.2.2):區內地標性建築、門戶性建築 等建物
夜間應提供照明,以烘托本區夜間景觀意象,以及提供民眾於夜間辨識城鄉所在
25
方位。區內古蹟、歷史性建築應具有夜間照明或特殊「節慶應景照明 」,以提供
夜間城鄉閱讀深度。為節省耗電符合經濟效益,及利用不同燈光場景控制,因應
不同時段與特殊節慶的需求,建議特定地區可採用不同迴路控制,階段性開啟或
關閉電源迴路,另於本區北側飛機場外圍附近地區夜間照明,應避免霓虹燈及閃
爍燈光,以減少飛行安全事故,相關公共設施用地申請案件均應提具照明計畫。
(3)
「結構特色」原則指引(編號:C.6.2.3)
:可於各分區使用內特定建物,在經過相
關建管單位審議後如列為重要場所地標時,則應考量對建物作特殊之夜色展現設
計,其建物夜間屋頂層應提供照明,考量視點集中以形成一連串夜間天際線景觀
建築群,產生不同分區間天際線剪影。可於屋頂上設計造形配合大型廣告招牌或
建築上設置大型電腦看板與彩霓虹燈方式展現夜間魅力,同一棟建物廣告招牌,
以設置共同招牌整體設計為原則,以利用夜間照明來傳達各區結構特色與觀光地
標引導,提供外來遊客或過客,通往觀光地標與過境目的地更明確路徑指引。
(4)
「可識別性」原則指引(編號:C.6.2.4)
:周邊地景是本區夜景觀形成基礎,也是
活躍夜景觀氣氛要素,更是表現力極強夜間輔助面,也最能增強城鄉在夜間可識
別性,利用時要適度考量生態環境,農業區周邊應避免過度光害影響作物生長。

25
本區節慶應景夜間照明計畫,區分為整個城鄉地區之「一般性」照明與局部特定地區之「重點式」強化照
明,無論是整個城鄉地區或是局部特定地區之夜間慶典照明,都需要整個區域「點、線、面」的相互配合,
才能共同呈現出節慶的風味,應視慶典及所選定的空間特性,分別依照節慶主題來規劃設計,慶典夜間照
明需符合當時季節色彩,諸如:過年、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聖誕節 等季節性色彩,這些活動均需有
一定的設施與場所來支持之,另也可與當地的民間習俗連繫起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夜生活」場所。

300
3.「街道尺度」標的原則(編號:C.6.3):於區內兩側建物鄰接道路部份應實施
夜間照明,但以不使用直接發光之光源為原則,以塑造街道夜間氣氛。街道照
明燈具光色應避免與交通信號燈相互混淆,於主要街道兩側人行步道設置路燈
以供行人使用,路燈於同一街廓應一致化,色調須以柔和橙黃色燈光為主。燈
具造型應配合該分區使用的特色與風格,在照明計畫內容上必須針對其照明的
方式、照度、光色與燈具型式 等有所明確規定。為了便於夜間使用者舒適感,
計畫中可增加對於街道燈光變化設計,燈光強度除了可根據街道空間的利用方
式進行調節變化之外,以密集而有連續感、多樣化的街具造型,不同段的街燈
採用不同燈具造型或光色變化,以創造出豐富而具有層次感街道空間。並配合
區內部份招牌燈光,以展現本區多樣化夜間風貌,引導夜間活動之聚集效應與
路徑指引,如能適度配合都市設計審議,則可更強化並掌握夜景觀整體成效。

(1)
「軸線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3.1)
:強化「台九省道」周邊夜間照明引導設
施,建立進入本區入口意象,於區內環狀內外園道夜間照明,應以暗示性與引導
性照明方式來塑造圓弧軸線,並以簡單線條、現代造型之連續路燈,塑造規律性,
使行駛中車輛有如進入時光隧道般。車行路燈以高明度、高光源為主,避免對街
道產生夜間死角與周遭環境造成光害;人行路燈以柔和暖色、低光源為主,以矮
柱燈作線性空間引導,高柱燈應以間接照明為原則,燈具要與活動尺度配合。
(2)
「視覺層次」原則指引(編號:C.6.3.2)
:強化區內交通動線系統照明層級規範,
以反應不同使用與需求,呈現夜間動線的連續視覺感觀效果,豐富而具有層次,
如人行步道路燈應與車道照明分別設置。於「主要道路」以藍、白光源為主,成
對配置,使用高光源,採用燈桿高度 8m 以上 400 瓦水銀燈或鈉光燈照明,桿距約
30 ~ 45m;於「次要道路」以使用調整後白色光源為主,燈具交叉配置,使用中
等高光源,採用燈桿高度 3.5m 以上 200 瓦水銀燈照明,桿距約 25 ~ 30m。另外,
於重要路口照明強度應集中設置於交叉路口與行人穿越道,燈具應加裝燈罩以避
免炫光影響行車駕駛,如能整體考量就可能對於夜間之夜景觀品質有所增進。
(3)
「五光十色」原則指引(編號:C.6.3.3)
:於區內商業徒步街,採取生動活潑且五
光十色夜間照明,規定設置立面壁燈、騎樓燈 等,立面壁燈採黃色燈光塑造統一
感,而騎樓燈則採用不同燈色塑造豐富層次熱鬧感覺。本徒步街上照明設施均以
服務行人為主,燈桿高 3 ~ 5m,採用柔和不刺眼燈光,符合生態省能照明(平均
照度 10(lux)
),並依不同機能活動與特殊節慶氣氛需求決定,設置中、低光源
照明設施,滿足夜間活動的使用照度,以營造溫馨的休閒購物空間場景為主。
(4)
「溫馨恬靜」原則指引(編號:C.6.3.4)
:營造住宅區溫馨恬靜照明場景以與商業
區有所區別,應採用色溫低之柔和橙黃色燈光為主,呈現溫暖感覺,部份燈光應
投射於地面上,約每隔 30m 距離。於住宅區內建築立面照明不允許使用直射投光
燈,其光線不得射入住宅居所之內,照明設施也應考量夜間安全性心理因素,可
改以地燈方式投射於地面上,形成間斷不平均照度(平均照度 4(lux))
,以形塑
夜色變化,展現溫馨、溫暖的夜景觀魅力,呈現出住宅區安靜悠閒之夜色。

301
4.「建築尺度」標的原則(編號:C.6.4):本區內地標物照明,應以色溫高白色
系色調為主,私人建物則採用色溫高黃色系色調為主,以暗示其主從場所空間
意象。點狀照明地區應以間接照明為主要照明方式,以展現建物與設施之美,
如對於建成建物的高度、量體、外觀、材質、風格、色彩 等的二次表現,在配
合地標物照明,主軸線色系也輔以白色系色調為主,而囊底路端景也以黃色系
色調為主,以塑造柔和空間意象。另加強區內商業區與地標物周邊廣場之足夠
照明設施,以利夜間活動進行,如能適度配合都市設計審議,將可更強化掌握
夜景觀整體成效,應慎用彩色光,特別是公共建物夜景照明基本配色要協調。

(1)
「公共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4.1)
:供機關使用之公共建物或歷史性建物,
固然夜間不作上班使用,亦應提供夜間照明,以形成地標點於漆黑連續道路上,
產生戲劇性夜色變化,其建物夜間照明方式採「由上而下26」或「由下而上27」或
「局部照明28」之投射式燈具為主。燈光應以間接投射方式,投射於建物特殊造型
的元素之上,如建物輪廓、頂部造型、樓層線條、細部收頭、立面走廊 等,共同
創造層次豐富建物夜間照明,並使用多段式燈光照明控制系統,依不同時段與節
慶開關迴路,有平日與節日不同照明效果,以符合經濟效益。另於夜間區內重要
機關建物,考量建物夜間特色之展現,由亮度- 形式- 高度- 密度- 色調的變化
來強化主題空間特色,讓本區核心的行政區域,連接形成一連串夜間高空天際線
景觀之建築群剪影。並加強提供夜間建物周邊照明,以避免產生夜間照明死角。
(2)
「商業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4.2)
:供商業使用建物,可採生動活潑且五光
十色夜間照明設計,其建物夜間照明方式採「由下而上」或「局部照明(騎樓)」
之投射式燈具為主。燈光應以間接投射方式,投射於建物特殊造型元素上,如頂
部造型、細部收頭、騎樓走廊 等,共同創造層次豐富建物夜間照明。另廣告招牌
在本區夜間景觀中,佔有極大份量,所以必須相當注意廣告招牌夜間照明效果。
(3)
「住宅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4.3)
:供住宅使用建物,照明以靜態為主,避
免影響住宅區內寧靜環境之需求,其建物夜間照明方式採「由下而上」或「局部
照明(庭院)」之投射式燈具為主,注重區內燈光照明無死角,加強居住安全性。
燈光應以間接投射方式,投射於建物特殊造型元素上,如頂部造型、前庭走廊 等,
共同創造層次豐富建物夜間照明。住宅區的照明主要以設置於地面層為原則,照
明以夜間活動使用與生活粧點使用為目的,部份燈光應投射於建物上,再反射至
人行步道上,以展現建物層次魅力,但不得設置具雷射或閃爍式之照明燈具。

26
採「由上而下」的投射式照明,以「投射式」燈具為主,燈具位置主要近於地面層附近高度,強化建物夜
間親和力,增加建物地面層亮度,提供公共活動使用處所,或強化屋頂夜間天際線景觀,突顯重要地標性
建物夜間所在的位置 等,具有本區夜間活動指引的功能,建物夜間之使用性大於象徵性。
27
採「由下而上」的投射式照明,以「投射式」燈具為主,可採用多色電腦控制的方式來變化照明,燈具主
要設置於地面層、建物立面與其它向立面交接處或建物造型有明顯轉折之處所 等以強化建物主要立面位
置,增加被照面輪廓造型,提升建物高聳感與冷峻感,建物夜間之象徵性大於使用性。
28
採「局部照明」的投射式照明,以「漫射式」燈具為主,端視本區夜間活動環境之需要,所配設的局部照
明燈具,能修飾主要照明之不足,以共同強化建物局部空間之美感,增加外部空間環境浪漫之感覺 等,一
般以輔助建物主要照明計畫之空間場所,並適度的減少本區夜間照明環境之空間死角。

302
5.「人性尺度」標的原則(編號:C.6.5):在本區夜間景觀照明規劃過程當中,
有一條終始連貫的線,就是結合本區的自然條件、歷史背景、實質景觀 等,充
份考量到人們對於夜生活的生理與心理之需求,白天由於繁忙工作,人們的活
動勢必延至夜晚。因此,夜晚應為居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機能,如吃飯、購
物、散步、娛樂、休閒 等,有活力夜景觀,必須具備豐富使用類別,以滿足不
同層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們,對於夜生活心理需求。

(1)
「視覺體驗」原則指引(編號:C.6.5.1)
:在進行照明設計的規劃時,除了要瞭解
地區特色、使用屬性、建物結構、動線規劃、材質顏色,以及周遭環境的燈光現
況之外,還需兼顧人們從遠、中、近三個不同距離來審視建物時觀感,要如何營
造良好的視覺經驗,則光源的顯色性必須良好,充份利用彩色燈光特性,並注意
燈具光色本身與裝飾、裝修材料的彩色、質感與反光 等因素相互配合的結果。
(2)
「夜間活動」原則指引(編號:C.6.5.2)
:本區內大多是低密度住宅區,當人們到
達建物外部廣場或人行步道上時,因為行走視角關係,很難看到建物全貌,其照
明重點一般會放在強調入口意象與營造舒適的夜間活動空間,將建物基座照亮,
讓建物可以很巧妙地座落於基地上,宜運用仰角投射照明方式,需考量防水。
(3)
「季節變化」原則指引(編號:C.6.5.3)
:主要在對於綠色植栽的投光,同時要考
量季節因素對植栽之顏色、外觀的影響,照明只能加強植物外觀,不能強行改變
其本來顏色,否則易失真給人有壓抑感覺,如冬季落葉樹木可以採用高壓鈉燈之
類「熱」光源(高壓鈉燈發光色溫低,為金黃色屬暖色調)。另對於隨時會有各
種顏色花木的花台 等,則可以使用顯色指數高之白熾燈或者緊湊型螢光燈 等。
(4)
「行人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5.4)
:實施外觀夜間照明建物,其底層部距地
面 2 ~ 3 層範圍內之沿街行人尺度範圍,其照明應配合街道燈光,並考量行人之
視覺與活動,塑造舒適行人光環境。街道照明不得對鄰近建物或開放空間造成光
害,亦應考量其本身與使用者之舒適性,以不使用直接發光之光源為原則。
(5)
「場所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5.5)
:相關場所之夜間照明,應以柔和照明方
式為原則,並將照明燈具設置於場所周邊地區,由亮度- 形式- 高度- 密度- 色
調的變化來強化主題場所特色,並強化局部照明強度採較柔和照度,以減緩視覺
死角。於人行步道、活動廣場應設置照樹燈(避免設置地底投射燈,但光纖照明
不在此限)
,配合列植喬木,以線狀之高柱燈與矮柱燈共同塑造場所意象,另公園
綠地照明,除必要動線之外,應減少照明設施設置,減少對於生態環境之影響。
(6)
「步道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5.6)
:於區內主要道路兩側的人行步道,須設
置路燈以供行人使用,色調須以柔和橙黃色燈光為主,平均投射於人行步道的舖
面上,但以不使用直接發光之光源為原則,於重要人行聚集據點處,須設置投射
燈投射於地面上,其燈光照度可加大,以塑造戲劇性的變化。另於公園綠帶上人
行步道,應設置適當的人行步道燈,部份投射於地面上,以塑造波光掩映之浪漫
感覺,其植栽上則可偶而佈置小型星燈,以展現夜間浪漫魅力。而一般社區巷道
內,燈色也採用色溫低之黃色燈為主,不可使用白色燈,以呈現溫暖的感覺。

303
6.「管理維護」標的原則(編號:C.6.6):隨著人民物質與文化水平的提升,環
境意識逐漸加強(含視覺環境),景觀風貌越來越受到重視,夜景照明作為城鄉
景觀的一部份,從過去側重於功能,轉化為實用與美學並重趨向。因此,本區
內建物外觀夜間照明,除了應依據視覺尺度分區分段設置之外,其中屋頂天際
線、底層入口處、建物前廣場、開放空間 等,燈具之造型也應配合宜蘭當地的
自然材料、意象、產業、文化、活動 等特性與周遭環境之風格來設計與形塑,
設計時應重視照明效率、使用壽命、經濟性及對當地氣候條件之適應性 等。加
強研擬夜間照明計畫,依據區內街道與整體街廓所欲形塑風貌特質,針對色彩、
照明、照度、材質設施 等運用提出適當規範與建議,以研擬具地方特色且符合
發展需要之夜間照明設計規範,如再配合都市設計審議,則可更強化並掌握夜
景觀整體成效,以彰顯城鄉地區夜景之獨特性,創造本區獨特之夜間景觀。

(1)
「綠色照明」原則指引(編號:C.6.6.1)
:提倡「綠色照明」節能環境,確保優質
照明光源,即燈具所發射出來的光是對人的視覺無害的(光譜成份中沒有紫外光
和紅外光)
;為確保先進照明技術,即最終的照明光線對人眼是無害的(光色溫應
貼近自然光、燈光為無頻閃光)
。在燈具間距離應參考光通量、照度、色溫、顯色
性、配光曲線、均勻度、亮度限制 等,以決定燈具數量與間隔,光源種類與大小。
其單位面積用電量間應有整體規範,並配置高效率燈具及採用電子式安定器與自
動感知調光控制系統,推動並鼓勵再生性能源與替代性能源之使用,如太陽能與
氣電共生設備 等,採節能設計以及採用較高效率的設施設備,以有效減低能源耗
損程度,減少環境污染,體現照明文化的現代照明,以達到節約能源之目的。
(2)「照度基準」原則指引(編號:C.6.6.2)
:參酌「臺北巿公園開發都巿設計準則」
內容所示,戶外公共照明,應符合國家照度標準(CNS),規劃適當配置方式、遮
光角度與遮隔形式 等,設施平均照度應符合標準:步道 5(lux)
;階梯 7(lux);
廣場、遊戲場 20(lux) 。另外,燈光的「色溫29」與「演色性
;一般區域 3(lux)
30
」應符合標準為:廣場、遊戲場(色溫值大於 2500k;演色值大於 40 Ra)
;其
它區域(色溫值大於 4000k;演色值大於 60 Ra)
。另指定留設公共開放空間應設
置中、低光源之照明設施,其平均照度不得低於 6(lux),如為塑造特殊照明效
果,於植栽旁設置投射照明燈具時,則應該考量整體美觀與加強安全防護 等。
(3)
「功能整合」原則指引(編號:C.6.6.3)
:功能性照明與裝飾性照明間整合,對於
照明的燈桿、燈具、燈臂之間,照明設施或街道其它設施,如座椅、廣告牌、候
車亭、垃圾桶 等之間無論是風格、尺寸、顏色 等都要努力作到和諧統一,而且
與整個周邊環境相互協調,並加強照明系統景觀照明功能。在設計、選用照明設
備之時一定要考量到使用期間的維護與管理,只有維護與管理的方便,讓設備不
時保持在最佳使用狀態之下,其所制訂的維護管理計畫才有可能真正的實施。

29
色溫度在「5000K(水銀燈約為 5000K)
」以上時,光顏色就開始有偏向藍光現象(清冷);色溫度在「3000K
(白熾燈約為 3000K)
」以下時,光顏色就開始有偏向紅光現象(溫暖) ;在白天,人們期待亮度與較高色溫
(較清晰)之室內外環境;在夜晚,人們期待較暗與低色溫(較溫暖)之室內外環境。
30
演色性高光源對於顏色的表現較好,也較接近自然原色。反之演色性差光源對於顏色的表現偏差也較大。

304
附錄 B 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整理
附錄 B 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整理

蒐集與本研究議題當中相關屬性景觀資源,進行彙整與探討(詳 4.2 景觀計


畫操作範疇 等),唯有在瞭解與掌握當地實質環境與地方文化內涵的條件與限制
下,透過健全(蒐集各方面的資訊或開發行為的影響範圍內)的環境調查過程(事
前準備、調查進行、事後整理 等)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找出其規劃與設計、操作之
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礎特性,以及提供擬訂地區景觀計畫時之規範與操作的
依據,進而有助於瞭解城鄉(當地)的「過去」與「現在」之狀況(諸如:資源
描述、資源狀態、資源組成 等),以確認景觀資源之間的彼此差距- 認知觀點
(Cognitive Aspect)與未來發展- 評價觀點(Evaluative Aspect)。

山 林 之 美

平 原 之 美

湖 泊 之 美

溪 流 之 美

濕 地 之 美

海 岸 之 美

宜 蘭 縣 相 關 景 觀 資 源 ( 遊 憩 景 點 ) 的 分 佈
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05
臺北市

宜蘭縣政中心

宜蘭縣對外區域交通網絡系統 宜蘭縣對內區域交通網絡系統
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頭城東北角海岸(自然)

蘭陽平原城鄉地景(實質) 二結千人移廟(人文)
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06
「宜蘭縣」得天獨厚,從 3500 公尺高的南湖山區,到海平面的太平洋岸,處處皆
是自然美景。大致來說,宜蘭的環境有以下幾個特性:

山林之美:蘭陽平原山巒疊起,山林景色千變 平原之美:蘭陽平原後倚高山,向壯闊太平洋
萬化,保留許多原始林,林相多樣豐富。 開敞,平原阡陌縱橫農舍竹圍獨具特色。

湖泊之美:蘭陽平原潮濕多雨,蘊含豐富地下 溪流之美:蘭陽平原溪流短促,由高山到大
水源,湧出地面後匯集成許多大小湖泊。 海,落差相當大,也造成各種不同的面貌。

濕地之美:蘭陽平原砂丘阻擋,河水無法直接 海岸之美:蘭陽平原海岸地形,從北到南變化
入海,遂在河口附近形成無數沼澤濕地。 豐富,其海岸線全長約為一百零一公里。

宜 蘭 縣 地 域 環 境 特 徵
資料來源:臺灣深度旅游手冊(8)- 宜蘭;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07
一、宜蘭縣區域性景觀資源分佈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土地使用發展

宜蘭縣土地使用分區 都市計畫地區

宜蘭縣限制發展區 宜蘭縣資源保育區
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08
宜蘭縣資源保育區 宜蘭縣地質災害區

宜蘭縣海岸保護區 宜蘭縣洪泛警戒區

宜蘭縣生態敏感區 宜蘭縣土地發展區
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09
二、宜蘭縣地域性景觀資源分佈
(一)宜蘭市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1802 年漢人來到此地開墾,當
時稱之為「五圍」。
‧清代噶瑪蘭廳治(1810)設置
在這裡,並於四周種植了「九
宜蘭市
芎樹」 ,造土城。因此,又稱之
為「九芎城」 。
‧廢廳設縣之後,又改名為「宜
蘭」 (以噶瑪蘭的「蘭」字,在
冠上文雅的「宜」字,從此便
稱之為宜蘭) ,為「宜蘭縣」的
政經文教重鎮。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植栽 等應用範疇

宜蘭河濱公園 宜蘭運動公園 宜蘭設治紀念館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二)羅東鎮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羅東是僅次於宜蘭市第二大城
鎮,在過去「平埔族人」的稱
喚中,它叫作「老懂」
,因為它
曾是一片茂密林野,而且居住
著一大群的猴子,在平埔族語
羅東鎮
當中,猴子就叫作老懂。
‧羅東是因為「太平山」之林業
而繁華的,是整個溪南農工集
散地,即使現在林場伐木工作
已經結束,羅東依舊是宜蘭地
區最活躍、最熱鬧的城鎮。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植栽、照明 等應用範疇

羅東運動公園 羅東中山公園 羅東街道指標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0
(三)頭城鎮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舊稱「頭圍」
,為吳沙進入蘭陽
頭城鎮 開墾的第一站,當時吳沙在烏
石港的南方築土為城,原稱頭
城,後更名為「頭圍」。光復以
後,再改名為「頭城」。
‧頭城乃為「開蘭第一城」,且為
進入蘭陽之門戶,故在清代時
期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當
時的商業重鎮,現存的和平
街,即是最好的見證。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植栽 等應用範疇

宜蘭龜山島 頭城第一老街 頭城搶孤活動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四)蘇澳鎮
所在位置示意 地域特性說明
‧蘇澳舊名稱為「東港」 ,西班牙
人稱為 San Lorenzo,相傳清
嘉慶年間有泉州人士蘇士尾
者,其率領鄉勇四十四人至此
墾荒,後人為紀念先賢蘇氏闢
地勞績,將港灣「澳」地取此
二義,稱為「蘇澳」 。
蘇澳鎮
‧地處濱海公路、蘇花公路及北
迴鐵路的交匯要衝,境內約有
70%以上是山地,加上蜿蜒海岸
線,成為優良天然港灣,具有
著重要商港要塞及軍事重地。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設施、植栽 等應用範疇

蘇澳冷泉 蘇澳港區 蘇花公路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1
(五)礁溪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為臺灣著名的「溫泉鄉」,它
的溫泉區,曾是宜蘭最繁華的
礁溪鄉 區域,如今仍然是觀光客最喜
愛的住宿休閒地點。
‧舊稱「湯圍」
,漢人到此開墾,
在湯(溫)泉湧出地區,築圍
成莊。又因附近溪床常呈乾涸
狀態,故稱「礁溪」,「礁」的
台語發音就是「乾」的意思。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 等應用範疇

礁溪溫泉 礁溪石板橋 礁溪玉田弄獅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六)壯圍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壯圍鄉原名為民壯圍,由吳沙
率員開墾之,後為酬謝開墾有
功的壯民,就將土地分贈給他
們,故稱之為「民壯圍」。
壯圍鄉 ‧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瓜果與
青蔥是其特產,而稻米產量更
名列台灣三大米倉之一。此
外,居民以漳州人居多,故人
民多以開漳聖王為奉祀對象。
‧東臨太平洋,居蘭陽溪下游,
故有許多農地及溼地,許多季
節性水鳥常在此駐足停留。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植栽 等應用範疇

蘭陽溪口 壯圍田野草垛 壯圍哈密瓜節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2
(七)員山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員山鄉位於宜蘭的西北方,開
墾之初由於當地有座圓形的小
山丘,故取其諧音稱為員山。
‧其以農業為主要的產業,並積
員山鄉
極結合觀光資源,發展多處成
功的觀光果園、農園,尤其崩
山湖果園不僅有優質的各類水
果可供摘採、品嚐之外,並挾
其高峻的地勢、秀麗的景色,
建築舒適的民宿,可謂宜蘭縣
「富麗農村」的代表。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植栽 等應用範疇

員山公園 員山歌仔戲 福山植物園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八)冬山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冬山鄉其地名的由來有兩種不
同的說法,一種是說此地的南
方有一座形狀類似冬瓜的山,
所以稱之為「冬山」。
‧另一種則是說,五結鄉利澤村
冬山鄉 的人利用冬山溪運送冬瓜來此
地販賣所以稱此地為「冬山」。
‧其位居於內陸的冬山鄉,屬於
山地地形,因此無論茶葉或是
文旦柚,都是遠近馳名。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植栽 等應用範疇

梅花湖 三清宮 珍珠社區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3
(九)五結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五結鄉是一片沖積平原,土壤
肥沃,原本是「噶瑪蘭」族人
的居住地,後來在漢人的移墾
之下,多數已被同化,目前僅
殘留兩個噶瑪蘭的聚落。
五結鄉 ‧當年漢人推舉結首,聚眾開墾
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
結。因此地由第五個結首所獲
得的,故定名為「五結」。
‧境內冬山河親水公園已成為聞
名全台觀光遊憩景點,而每年
暑假的童玩節也在此地舉行。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設施、植栽、照明 等應用範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冬山河親水公園 五十二甲濕地(賞鳥區)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十)三星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 三 星鄉 位於 蘭陽 溪出 山 谷之
處,原是平埔族的「叭哩沙湳
社」 ,昔日為蘭陽八景之中的沙
湳秋水就是指這裡。
‧三星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
三星鄉 三星鄉位於靠近太平山與大元
山之間的「三星山」 ,所以乃命
名為三星鄉。
‧三星鄉一眼望去盡是農村莊稼
生活,人民以務農為主,因此
也盛產著各種的農特產品。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空間、植栽 等應用範疇

槍櫃城遺址 三星竹圍古厝 清水地熱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4
(十一)南澳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南澳鄉是宜蘭縣內面積最大、
人口密度最小的鄉鎮。
‧為泰雅人南澳群生息的地方,
又位於縣內最南端,處於蘇澳
港的南方,又故名「南澳」 。
‧鄉內高山林立,而名聞中外的
蘇花公路便緊貼在海岸斷崖
上,極為驚險壯觀,境內自然
資源豐富,除擁有自然景觀與
南澳鄉 生態觀光資源之外,南澳鄉還
蘊藏豐富礦產,諸如:大理石、
銅礦、白雲岩、雲母、長石 等。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植栽 等應用範疇

南澳原生植物園 南澳溪谷 東澳灣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十二)大同鄉
所在位置示意 景觀資源分佈 地域特性說明

‧大同鄉的山地面積占了 3/10,
是宜蘭縣兩個山地鄉之一,地
勢十分險峻,居民以泰雅族人
為主,主要的交通動脈是 7 號
省道與省 7 甲線道路。
‧由於地理形勢的優越,大同鄉
擁有多處著名的風景點,諸
大同鄉 如:太平山、棲蘭、明池 等遊
樂區,其他散佈於山谷翠峰之
間的村落,也都自成絕世獨立
的美景,亦頗富攬勝之姿。

地區內部重要景觀資源 - 生態、風貌、設施、植栽 等應用範疇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翠峰湖 棲蘭森林遊樂區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宜蘭縣鄉土教材;本研究整理。

315
三、宜蘭縣相關景觀資源

(一)自然景觀資源(重要資源部份的節錄)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外側海面上與蘭陽平原相互輝映,
是宜蘭縣頭城鎮最著名的地標,也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龜
A-1 高
山島因外貌酷似浮龜而得名。蘭陽奇景「龜山朝日」破海而
蘭陽意象龜山朝日 出,清晨的第一道陽光將把龜山島映照得綺麗動人。
北關礁台海岸為雪山山脈斷稜、斷層入海,常年受海浪的沖
擊,而形成有海蝕平台、豆腐岩、單面山 等特殊海岸景觀,
A-2 中
自宜蘭、臺北交界處的石刀鼻,到頭城鎮北方皆屬之。
頭城北關礁台海岸
蘭陽平原阡陌縱橫,埤圳密布,農舍竹圍聚落獨具特色,隨
著農時變化,水田也呈現不同季節風貌,在山海襯托下,尤
A-3 高
其動人,平疇綠野上有果園、菜圃、魚塭、養鴨人家 等構
蘭陽平原阡陌縱橫 成恬靜的農村組曲,更是現代人最為響往的田園之樂。
蘭陽平原阡陌縱橫,埤圳密布,農舍竹圍聚落獨具特色,隨
著農時變化,水田也呈現不同季節風貌,在山海襯托下,尤
A-4 高
其動人,平疇綠野上有果園、菜圃、魚塭、養鴨人家 等構
蘭陽平原埤圳密布 成恬靜的農村組曲,更是現代人最為響往的田園之樂。
蘭陽平原阡陌縱橫,埤圳密布,農舍竹圍聚落獨具特色,隨
著農時變化,水田也呈現不同季節風貌,在山海襯托下,尤
A-5 高
其動人,平疇綠野上有果園、菜圃、魚塭、養鴨人家 等構
蘭陽平原竹圍聚落 成恬靜的農村組曲,更是現代人最為響往的田園之樂。
蘭陽橋至出海口長約 7 公里以兩岸隄防為界,為潮汐、鹽水
沼澤與微鹽水沼澤,有沙洲潮間帶泥沼地,河川地蔬菜專業
A-6 高
區、水稻田 等。1972 年觀光局規畫蘭陽橋至溪口與兩岸隄
蘭陽溪口濕地沼澤 防間為「雁鴨保護區」
,1984 年行政院公告為自然保護區。
蘭陽橋以上至紅柴林附近河床常有雁鴨棲息,黃昏時由海口
飛回,天一亮則飛往海口與鄰近地區,這一個絕佳的水鳥棲
A-7 高
地與冬山河風景區結合,成為完整生態區,並充份利用生態
蘭陽平原冬山河口 系多樣化特色,來教導民眾瞭解認識大自然生態之美。
武荖溪位於冬山鄉、蘇澳鎮交界處,是由東、西兩股溪水所
匯流而成的,全長約 24 公里,溪流兩側,茂林叢叢,入目
A-8 中
皆綠,自然景觀優美,生態環境豐富,尤以鳥類與蝴蝶最是
蘇澳武荖坑風景區 引人入勝的,溯溪同時兼能賞鳥與賞蝶,一舉數得。

316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梅花湖風景特定區,乃位於冬山鄉得安村之內,其因湖泊形
狀類似「梅花」而得名之,湖畔四周有環湖公路,並有吊橋
A-9 中
可通往湖中央的浮島,島上為公園,可以俯瞰整個湖面,湖
天然湖泊梅花湖區 畔有小舟可以提供湖面泛舟 等。
長埤湖位於三星鄉,又名「九芎湖」
,濱臨台 7 丙省道邊旁,
海拔高度約 175 至 190 公尺,主要地貌為湖泊地、陡峭林地
A-10 中
及頁岩地質。湖水來源有說是地下湧泉形成,或稱雨水匯集
天然湖泊長埤湖區 成湖的,是戶外踏青兼做自然生態教室的絕佳場所。
蘭陽平原的溫泉,以「礁溪」最具盛名,攝氏約 58 度的溫
泉水質清澈且無硫磺味;溫泉屬碳酸氫鈉泉,富含鈉、鎂、
A-11 中
鈣、鉀、碳酸離子 等化學成份,是臺灣少見的平地溫泉。
天然湧泉礁溪溫泉 清代即為馳名的「湯圍溫泉」,列入「蘭陽八景」之一。
蘭陽平原的「蘇澳」地區,擁有世界聞名的冷泉,其以攝氏
約 22 度的冷泉水初浸泡之時,人體會覺得寒冷,但是在幾
A-12 中
分鐘之後,即感覺渾身發熱。
天然湧泉蘇澳冷泉
清水地熱位於大同鄉清水村南側的清水溪谷當中,地熱泉由
地底下冒出,水量甚豐,屬鹼性泉,泉水溫度高達攝氏 95
A-13 中
度,泉質微黃,略帶硫磺味,呈滾騰狀,原四處有泉源,後
天然湧泉清水地熱 來因山洪土石而埋沒,如今只剩下一處。
植物園內有原始的林相與生態自然的美景,具有森林遊憩的
功能,園區內有豐富的鳥類資源,原先設立的目的乃為保護
A-14 高
自然環境,使之不遭受到人為的破壞,也因此保留住許多植
員山鄉福山植物園 物的原始之美,是教育與娛樂特色兼具的植物園。
「大湖」又名天鵝湖,係是一個天然湖泊,湖水來自地下湧
泉,因此水色四季各異,變化萬千,由於湖面寬廣,水質清
A-15 中
澈,便成為各種候鳥、高山留鳥,甚至西伯利亞來的雁鴨的
員山鄉大湖風景區 停駐站,形成一座天然的鳥園,也是賞鳥者的觀鳥勝地。
金盈瀑布水源,是珍貴天然礦泉水,水量豐沛四季皆不受影
響,全區群山環繞、清澈的溪流貫穿其間,山光水色配上青
A-16 低
翠森林,將金盈谷襯托出一份綠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景象,
天然溪流金盈瀑布 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陶醉在大自然裡,渾然忘我。
南澳溪分為北溪與南溪兩大支流,兩岸高山峻嶺,溪谷深且
陡峭,沿途礁岩磷磷棋佈溪中,堪稱天造奇景,景觀以秀麗
A-17 低
的峽谷風光取勝,生態自然未遭破壞,青毛蟹、香魚飼放養
天然溪流南北澳溪 殖,除了八 ~ 十月之外,其於時間禁止捕捉與釣魚。

317
(二)人文景觀資源(重要資源部份的節錄)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宜蘭近山一帶的天送埤與大湖區,有先民胼手胝足,疊石為
埂的梯田景緻,形成遠望層級而上梯田景觀,越近山,坡度
B-1 高
漸高,順應自然,砌石築埤開闢而成,呈現與大自然和諧共
天送埤與大湖梯田 處的智慧,都是有順天應人哲學境界的特殊農業地景。
自臺北縣貢寮鄉遠望坑、迄於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天公廟約 10
公里長的草嶺段,稱為「草嶺古道」。清代宜蘭對外交通十
B-2 中
分不便,僅有草嶺古道是唯一的官道,也是維繫宜蘭地區發
先人險要草嶺古道 展的生命臍帶,為漢人開蘭的艱辛,留下歷史的見證。
中心以保存各項傳統藝術為主,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
傳統工藝、傳統舞蹈、傳統雜技、民俗童玩等傳統藝術,分
B-3 中
別推動各項保存、傳習與展演工作 等。區內的民藝大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仿造傳統街屋式建築,試圖重現三十六崁商店街的氛圍。
紀念館的前身為歷任首長官邸,戶外庭園老樹成林,尤其是
一棵百年老樟樹,這幢見證近百年宜蘭政治發展的官邸,則
B-4 中
更具有不可取代歷史價值,因此在「南門計畫」中決定一併
宜蘭縣設治紀念館 保留,依原樣整建為紀念館,賦予老建築新的生命。
二結庄生活文化館的成立,緣起於「二結王公廟」的改建。
以社區為主,區內的每一館都有其主題,中殿維持著原有格
B-5 中
局(花罩處可以拉下白幕放投影片提供觀賞),一般平日皆
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開放給社區當地的居民使用,看報紙、下棋、聊天 等。
1796 年代(清嘉慶元年)
,漢人進墾頭城,特建媽祖廟,號
稱為「開蘭第一古廟」,該廟經歷了多次的改建,唯區內的
B-6 中
三川殿仍然保持著早期的石雕原貌。
頭城鎮慶元宮古廟
1860 年代始建,是現存清朝仕紳階級最完整的三合院,正身
四個起翹的燕尾屋脊,以及屋身由卵石與青磚所疊砌而成
B-7 中
的,為古厝增添了一份寧靜的肅穆感。
林朝英三合院古厝
宜蘭演藝廳坐落於中山公園的東南隅,是全國首創三面式舞
台設計的演藝場所,其整體外形以綠鋼為屋頂,閩南紅磚搭
B-8 配灰紫交錯的洗宜蘭石,動線空間採雙層迴廊的設計,廊柱 中

宜蘭演藝廳 鑲嵌手工陶板,是個典型之多元性的表演文化公園。

318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全台首創的宜蘭縣史館,係是宜蘭縣政府推動「文化立縣」
的具體成果之一,宜蘭縣史館設有展示區,常年舉辦史料展
B-9 高
覽,這個具有「蒐集、紀錄、典藏、研究」等功能的鄉土史
宜蘭縣史館 料館,也提供給讀者自由的查閱館藏書刊與文獻 等。
宜蘭縣政府自 83 年起,在每年農曆過年期間舉辦歡樂宜蘭
年活動,並由各鄉鎮市舉辦街景佈置與民俗活動,以流星
B-10 低
燈、燈樹、燈橋、吉祥圖案牌樓 等妝扮市街,讓縣民與來
歡樂宜蘭年 宜蘭做客嘉賓,歡度一個有古旱味、有藝文氣息傳統年節。
三星地區是典型農業鄉,蔥、蒜、銀柳 等是特產,鄉民沿
襲以往傳統生活與農耕方式,於 85 年在公所、農會、社區、
B-11 低
寺廟、學校、農業產銷班 等各界鄉民共同策劃下根據特產
三星蔥蒜節 特色發展出「蔥蒜節」活動,從此打開三星蔥蒜之都名號。
位於宜蘭市的中山公園之內,於 1909 年興建之,為石砌方
形圓頂的紀念塔,莊嚴的陳述了山地泰雅人與平地漢人、日
B-12 低
本人之間,一段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演進。
宜蘭市獻馘碑
由南、北福德廟所圍成的和平老街,為「開蘭第一街」,在
北段有清朝的十三行,於南段則有約 1920 年代興建的中西
B-13 中
合壁式街屋,也共同見證了頭城當年的繁華。
頭城和平老街
宜蘭縣目前唯一的國家三級古蹟,位於清代宜蘭城中心點,
1808 年建廟以來,不但是信仰中心,也成為官府公告、民間
B-14 中
聚會最佳場所,供奉媽祖,初建時坐西朝東,面向大海,道
宜蘭市昭應宮 光年間,改為坐東朝西,變成臺灣唯一面向山的媽祖廟。
宜蘭縣長期以「文化立縣」,大力倡導著藝文活動。宜蘭縣
政府在冬山河親水公園,以「國際童玩藝術節」為起點,更
B-15 高
致力於擴大活動的層面,共同傳播宜蘭縣內豐富的人文資
國際童玩藝術節 產,以達到文化推廣之目的。
「宜蘭綠色博覽會」以展覽、展售、會議、表演、遊憩 等
主題,經由互動、知性與寓教於樂之活動設計,傳播綠色概
B-16 高
念,主要在傳遞自然生態、能源、生物科技與環保精神 等,
宜蘭綠色博覽會 開啟了人類對於天地萬物的讚嘆、崇敬與謙卑之心。
發源於宜蘭縣頭分村,又稱「本地歌仔」,當年盛極一時,
現在僅殘餘零星幾個歌仔戲團,偶而在迎神廟會時才會見到
B-17 中
演出,而為了保存這寶貴的文化資產,在宜蘭縣立文化局內
員山鄉歌仔戲 的臺灣戲劇館內,則存放著許多歌仔戲的史料文物。

319
(三)實質景觀資源(重要資源部份的節錄)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太平山標高 1950 公尺,昔日為臺灣三大林場之一,今則為
森林遊樂區,範圍包括:仁澤溫泉、原始森林公園、獨立山
C-1 高
野生動物保護區、翠峰湖 等景點,尤其森林公園到獨立山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間的「太平雲海」是觀賞日出、雲海、雪景 等極佳觀景點。
棲蘭苗圃位於大同鄉土場村之內,今已拓展成「棲蘭森林遊
樂區」
,其距離宜蘭市與羅東鎮僅約 40 公里,為前往太平山
C-2 中
與梨山必經之地,駐足於苗圃賞景,滿目盡是蒼翠怡人的風
棲蘭森林遊樂區 光,乃極富山野自然情趣,為森林浴的理想地點。
明池為一個高山湖泊,海拔高約 1240 公尺,周圍盡是一大
片橘紅色的金針花,寂靜的直立,區內多為人工柳杉與原始
C-3 中
檜木林,造林面積共約 40.94 公頃,鳥類與蝴蝶生態豐盈可
明池森林遊樂區 觀,是酷愛大自然人士樂於流連之地。
「宜蘭河濱公園」為提供鄰近民眾日常生活休閒,舉辦大型
活動使用,並舒緩都會緊張生活形態,同時作為全省河川整
C-4 高
治示範,縣府著手對宜蘭河及河濱公園進行整治及護岸景
宜蘭河濱公園 觀、綠美化工程,結合休閒與運動為一體的河濱公園。
區內承續縣立文化中心沒有圍牆的人性化設計,人們可以從
任何一個角度進出公園,除了腳踏車之外,所有車輛均受到
C-5 高
嚴格的管制,公園內的植栽更隨著季節的更替展現不同風
宜蘭運動公園 貌,目前成為市民平日休閒運動及各類大型活動舉辦場地。
「員山公園」是員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也是歌仔戲歷史文
化的傳承所在,原為「宜蘭神社」
,乃建於 1918 年,是日治
C-6 中
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的建築代表,光復之後改建為忠烈祠,
員山紀念公園 其旁有日本人所建的自來水廠。
運動設施點綴於廣大開闊綠地公園上,公園中的人工湖與小
山丘是其特色,恰當地架構出傳統中國庭園與日本風味,使
C-7 高
人親近自然,仰望藍天白雲,赤足草地,飽嗅泥土芳香,也
羅東運動公園 可以在粼粼波光之中,感受到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感覺。
冬山河為宜蘭第五大河,是著名風景區,吸引無數旅客,其
中最為人樂道則是中游親水公園,遊客可在此享受露天野外
C-8 劇場、淺水的涉水池、水深的划船區,並可看到鑲有陶片的 高

冬山河親水公園 黃龍、青龍護岸,以及附近小學生自己設計拼組的圖案。

320
資源 資源 資源 應用
編號 名稱 說明 屬性
冬山河森林公園位居於冬山河的上游處,介於河道與台 9 省
道之間,面積約為 16 公頃,其利用冬山河坡面來加以整治
C-9 高
與綠美化之,以森林主題為主,創造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
冬山河森林公園 將與冬山河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自然形態的森林公園。
吳沙在率眾入墾蘭陽之後,以「烏石港」作為進出蘭陽平原
的主要門戶,也是對大陸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故有「石港春
C-10 中
帆」的盛名,烏口港位於現在的頭城鎮港口里之內,因其港
烏石港區 內有塊黑色的礁石而得名之。
蘇澳燈塔位於蘇澳港北方澳海岬岩礁之上,乃建於 1927 年,
塔身高約為 7.9 公尺,是現行臺灣碩果僅存的方形燈塔,也
C-11 低
是宜蘭縣境內第一座的海上明燈。
蘇澳燈塔
於日據時代既已完成蘇花公路的單向車道,目前已有雙向通
車的拓寬道路,其中清水斷巖是此路段最美之處,千仞峭壁
C-12 中
頗有鬼斧神工之嘆。
蘇花公路
國道北宜高速公路,西以南港系統交流道與北部第二高速公
路相連接,東至宜蘭縣頭城鎮,全長約為 30.8 公里,其貫
C-13 高
穿雪山山脈,沿線大部份為隧道與橋樑,其中以長約 12.9
北宜高速公路 公里的坪林隧道工程最為艱鉅。
大里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香火鼎盛,是先民有感於天公保
佑,始能平安的走過淡蘭古道(草嶺古道),特在其終點建
C-14 低
廟奉祀之。在 1836(道光 16)年開始建廟,於 1904 年才正
大里慶雲宮 式取名為「慶雲宮」,現行為全臺灣最大的天公廟之一。
宜蘭孔廟的建築形式被學者譽為「全臺最美的大成殿」,歇
山重檐式的檐線弧度十分優美,整體建築宏偉高聳,只可惜
C-15 中
於二次大戰末期,因為戰火摧損而拆毀,原址在今宜蘭市新
宜蘭市孔子廟 民路的中央市場,現僅餘康樂街的一堵矮牆而已。
冬山珍珠社區內有稻草工藝館與珍珠風箏館 等,平時展示
多樣的鄉土工藝,如身處於珍珠社區當中,不僅可以體驗農
C-16 高
村生活與享受民宿的鄉土人情,也可以感受一下傳統的疊草
冬山珍珠社區 垺活動,與藝術的彩繪草垺之美 等。
日據時代,日人在此開啟採礦工業,取得白石後進行加工,
作為建材與庭園造景之用,今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之下,乃從
C-17 高
一個沒落採礦工業環繞的污染小鎮,蛻變為帶起木屐文化的
蘇澳白米社區 木屐村,並且成立白米木屐館,藉此推廣認識木屐文化。

321
附錄 C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附錄 C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規範名稱: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細部計畫建築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
‧公佈日期: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十九日
‧文 號:宜府(八六)建都字第 82910 號

壹、總則
一 為提高宜蘭縣治所在地都市計畫區生活環境品質,創造良好都市景觀,依都市計畫法第廿二
條及同法臺灣省施行細則第卅一條規定訂定本管制要點。
二 本要點未規定事項,應從其相關法令之規定。
三 本要點用語定義如下:一、基地線:建築基地範圍之界線。二、前面基地線:基地臨接較寬
道路之境界線。但為角地時,應配合相鄰土地相對留設。三、後面基地線:基地線與前面基
地線不相交且其延長線與前面基地線(或其延長線)形成之內角未滿四十五度者。四、側面
基地線:基地線之不屬前面基地線或後面基地線者。五、角地:位於二條以上交叉道路口之
基地。六、基地最小深度:建築基地前面基地線與後面基地線間之最小水平距離。七、基地
最小寬度:建築基地兩側基地線間之最小水平距離。八、庭院:一宗建築基地上,非屬建築
面積之空地。九、退縮線:依本要點規定,沿前、後、側面基地線留設退縮土地之界線。十、
退縮土地:依本要點規定,自臨計畫道路、廣場、停車場、後面基地線退縮之土地。其退縮
之土地得計入法定空地。該範圍僅供步道、車道、綠化、設置或埋設公用管溝等相關設施使
用,且不得設置圍牆及綠籬。十一、前院:沿前面退縮線留設之庭院。十二、後院:沿後面
退縮線留設之庭院。十三、側院:沿側面基地線及側面退縮線留設,而不屬前院或後院之庭
院。十四、前院最小深度:建築物前牆或前柱中心線與前面退縮線間之前院最小距離。十五、
後院最小深度:建築物後牆或後柱中心線與後面退縮線間之後院最小距離。十六、側院最小
深度:建築物側牆或側柱中心線與側面基地線或退縮線間之側院水平最小距離。十七、建築
物高度比:建築物各部分高度與自各該部分起量至面前道路對側境界線之最小水平距離之
比。十八、前院深度比:建築物各部分至前面退縮線之最小水平距離,與各該部分高度之比。
十九、後院深度比:建築物各部分至後面退縮線之最小水平距離,與各該部分高度之比。二
十、綠覆面:指植物枝葉垂直投影於地面形成之投影面積:為草地、地被或草花者,以實際
被覆面積計算;停車空間以植草磚築造者,以鋪設植草磚面積三分之一計算。二一、綠覆率:
指綠覆面與法定空地之百分比。且綠覆面之範圍應為透水層。二二、最小前院綠覆率:指最
小前院範圍內之綠覆面與其面積之百分比。且綠覆面之範圍應為透水層。
四 汽車出入口之設置:車輛出入口「面臨一之一、一之二、二之一、二之二等道路之住宅區、
商業區建築基地均不得設置汽機車(或車庫)出入口」
五 騎樓或有遮簷人行道之設置:一、應依圖一指定位置沿退縮線設置騎樓或有遮簷人行道。二、
該指定位置之騎樓或有遮簷人行道設置應為連續,其地坪與退縮地不得有落差,且應保持與
退縮地相同四十分之一排水坡度。三、本計畫區不適用「宜蘭縣騎樓設置標準」之規定。
六 退縮地上方採光遮蓋物之設置:依圖二指定位置步道兩側之基地退縮地上方得獎勵增設採光

323
遮蓋物。其遮蓋物淨高不得小於三.五公尺,採光面積不得小於七○%。
七 第二、三種商業區採光遮蓋物之設置:第二、三種商業區之法定空地,提供作為公共使用時,
除前、後、側院及退縮地外,其上方得獎勵增設採光遮蓋物。其遮蓋物淨高不得小於九公尺,
採光面積不得小於七○%。
八 圍籬之設置:徐行政區及機關用地外,設置圍籬之規定如下:一、准予設置綠籬或建造高度
一.五公尺以下之欄杆式圍牆。除牆柱外,其以磚、石、鋼筋混凝土等建造之花台或牆基高
度不得大於六○公分。設置大門者,應同為欄杆式。二、准予建造高度九公分以下之圍牆,
惟其透空率不得小於三○%。
九 屋頂型式:除行政區、保存區及公共設施用地外,建築物斜屋頂之覆蓋面積不得小於三分之
二建築面積,其斜率不得小於廿五%。但為五層以上之建築物者,其斜屋頂覆蓋面積不得小
於三分之一建築面積。
十 屋頂水箱:建築物屋頂水箱之設計建造,應配合建築物整體造型為之;惟屋頂水箱採用工業
成品者,其四週應以建築物外牆做適當的遮蔽,其透空率不得大於二○%。
十一 本計畫區不適用「實施都市計畫地區建築基地綜合設計鼓勵辦法」之規定。
貳、第一種住宅區
十二 最小基地:建築基地之最小面積不得小於四○○平方公尺,且最小寬度不得小於五公尺。
十三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四五%,容積率不得大於八○%,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九
公尺。
十四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一.五公尺。
十五 前、後、側院之留設:一、前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二、基地兩側均應設置側院,
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一.五公尺。三、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二公尺。
十六 前、後院深度比:前、後院深度比均為○.四。
十七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及最小前院綠覆率均不得小於五○%。
十八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參、第二種住宅區
十九 最小基地:建築基地之最小寬度及深度各不得小於十二公尺及廿二公尺。為角地時,其最
小寬度應增加一公尺。
二十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
十一公尺。
二一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一.五公尺。
二二 前、後、側院之留設:一、前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二、基地應設置單面側院,
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二公尺。且建築物應沿對側側面基地線建築七公尺以上。三、後院最
小深度,不得小於二公尺。
二三 前、後院深度比:前、後院深度比均為○.四。
二四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及最小前院綠覆率均不得小於四○%。
二五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收免計。
肆、第三種住宅區
二六 最小基地:建築基地之最小寬度及深度各不得小於六公尺及廿二公尺。為角地時,其最小
寬度應增加二公尺。

324
二七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十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三○%,建築物高度不得大
於十一公尺,惟角地最小基地範圍內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五公尺。
二八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一.五公尺。
二九 前、後、側院之留設:一、前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二、建築物應沿兩側側面基
地線各建築七公尺以上。但為角地時,沿側面退縮線應設置單面側院,其最小深度不得小
於一公尺。三、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二公尺。
三十 前、後院深度比:前、後院深度比均為○.四。
三一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及最小前院綠覆率均不得小於三○%。但為容積獎勵開發時,其最
小前院綠覆率應不得小於五○%。
三二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三三 容積獎勵:基地面積達三分之一街廓以上,其停車空間以共同汽車出入口設置於後院或集
中設置者,獎勵容積百分之十。其建築物高度得放寬至十四公尺以下,惟角地最小基地範
圍內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八公尺。
伍、第四種住宅區
三四 最小基地:建築最小基地面積不得小於一○○○平方公尺。
三五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十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八○%,建築物高度不得大
於廿三公尺。
三六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二公尺。
三七 前、後、側院之留設:一、前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二、基地兩側均應設置側院,
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二公尺。三、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
三八 後院深度比:後院深度比為○.二五。
三九 騎樓之設置:騎樓地上之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八公尺,於基地轉角兩側均設置時,基地截
角處騎樓面寬不得小於八公尺。騎樓寬度三公尺,淨寬不得小於二.五公尺,淨高不得小
於三公尺。應設置騎樓柱,且沿街柱面寬度不得大於四○公分。
四十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二○%,最小前院綠覆率不得小於五○%。
四一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陸、第五種住宅區
四二 最小基地:建築最小基地面積不得小於一八○○平方公尺。
四三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二四○%。
四四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二公尺。
四五 前、後、側院之留設:一、前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二、基地兩側均應設置側院,
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三、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
四六 騎樓之設置:騎樓地上之建築物度不得大於八公尺,於基地轉角兩側均設置時,基地截角
處騎樓面寬不得小於八公尺。騎樓寬度三公尺,淨寬不得小於二.五公尺,淨高不得小於
三公尺。應設置騎樓柱,且沿街柱面寬度不得大於四○公分。
四七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二○%,最小前院綠覆率不得小於五○%。
四八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325
柒、第六種住宅區
四九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六○%,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三○%,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
十四公尺。
五十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五一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三○%。
捌、第一種商業區
五二 最小基地:建築基地之最小寬度及深度各不得小於六公尺及廿公尺。為角地時,其最小寬
度應增加四公尺。
五三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八○%,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
十五公尺。
五四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一.五公尺。
五五 後、側院之留設:一、建築物應沿兩側側面基地線各建築七公尺以上,但為角地時,沿側
面退縮線應設置單面側院,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一公尺。惟臨接公共步道側或依規定設置
騎樓者不在此限。二、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三公尺。
五六 後院深度比:後院深度比為○.四。
五七 騎樓之設置:騎樓地上之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公尺,於基地轉角兩側均設置時,基地截
角處騎樓面寬不得小於八公尺。騎樓寬度四.五公尺,淨寬不得小於三公尺,淨高不得小
於三.五公尺,且應設置騎樓柱。
五八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三○%。
五九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二○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玖、第二種商業區
六十 最小基地:建築最小基地面積不得小於一五○○平方公尺。
六一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二一○%,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
廿三公尺。
六二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二公尺。
六三 後、側院之留設:一、基地應設置側院,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六公尺。惟臨接公共步道側
或依規定設置騎樓者不在此限。二、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四公尺。
六四 後院深度比:後院深度比為○.四。
六五 騎樓之設置:騎樓地上之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五公尺,於基地轉角兩側均設置時,基地
截角處騎樓面寬不得小於十五公尺。騎樓寬度六公尺,淨寬不得小於四公尺,淨高不得小
於六公尺,且應設置騎樓柱。
六六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三○%。
六七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拾、第三種商業區
六八 最小基地:建築最小基地為一個完整街廓。
六九 建築物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三○○%,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三
○公尺。
七十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二公尺。
七一 後、側院之留設:一、基地應設置側院,其最小深度不得小於六公尺。惟臨接公共步道側

326
或依規定設置騎樓者不在此限。二、後院最小深度,不得小於四公尺。
七二 後院深度比:後院深度比為○.四。
七三 騎樓之設置:騎樓地上之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五公尺,於基地轉角兩側均設置時,基地
截角處騎樓面寬不得小於十五公尺。騎樓寬度六公尺,淨寬不得小於四公尺,淨高不得小
於六公尺,且應設置騎樓柱。
七四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三○%。
七五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拾壹、行政區
七六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五○%,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
廿五公尺。
七七 退縮土地之留設:退縮土地留設五公尺。
七八 法定空地綠化:綠覆率不得小於五○%。
七九 停車空間:樓地板面積每一五○平方公尺設置一輛,餘數免計。
拾貳、農業區
八十 農舍建築:農舍之簷高不得超過三層(一○.五公尺)
,建築面積不得超過申請人所有耕地
(或農場)及已有建築用地合計總面積十分之一。最大基層建築面積不得超過二二○平方
公尺,且建築總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六六○平方公尺,與都市計畫道路境界線之距離不得
小於十五公尺。
八一 建地目土地之建築:建地目土地之之建築物簷高不得超過三層(一○.五公尺)
,建蔽率不
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三○%。
拾參、保存區
八二 建築物之規定: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五○%,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
三層樓。
拾肆、公共設施用地
八三 機關用地:建蔽率不得大於六○%,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五○%,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廿五
公尺。
八四 學校用地:建蔽率不得大於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一二○%,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廿一
公尺。
八五 公園用地、兒童遊樂場用地、廣停用地:建蔽率不得大於十五%,容積率不得大於三○%,
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九公尺。
八六 停車場用地:建蔽率不得大於八○%,停車場總樓地板面積不得大於基地面積之二.四倍,
建築物高度不得大於十一公尺。
八七 污水處理場:污水處理場用地建蔽率不得大於四○%,容積率示得大於一二○%。

327
附錄 D 宜蘭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附錄 D 宜蘭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法規名稱:宜蘭縣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公佈日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文 號:府秘法字第 0910148026 號令公佈

第一條 本自治條例依建築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制定之。

第二條 建築基地面臨道路或廣場者,得申請指示(定)建築線。但建築基地鄰接高速公路交流道、快速道路、

高架道路、橋梁等及其引道經相關主管機關認定公告後,得不予指定建築線,以維護公共交通安全。

申請指定建築線者,應繳納手續費,其數額由宜蘭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定之。本府建設局(以下

簡稱本局)指定建築線,應自收件次日起八日內辦理完竣,並將成果圖發給申請人。應會同相關單位

辦理者,得延長為十五日。道路或廣場開闢完成,其境界線經本局確定為建築線者,應於一個月內公

告得免申請指定建築線,其有變更時應即公告修正。第一項所稱道路,係指依都市計畫法或其他法律

公布之道路或合於本自治條例之現有巷道。

第三條 申請指定建築線,應填具申請書,並檢附下列文件:一、地籍描繪圖:
(一)應描繪一個街廓以上。
(二)

應標明建築基地之地段、地號、方位及基地範圍。(三)地籍經完成數值測量地區,應檢具申請基地

地界座標值。二、基地位置圖:應標明基地位置、附近道路、機關學校或其他明顯建築物之相關位置。

三、現況圖:
(一)應標明基地四周地界線外各十五公尺範圍內公共設施位置、現有建築物、道路(位

置及寬度)
、溝渠(位置及寬度)
、地形(屬山坡地範圍之基地應測繪等高線)
。(二)繪圖範圍同地籍

描繪圖,其比例尺不得小於地籍圖。(三)基地臨接現有道路者,應標示地界線與道路之關係。四、

地籍圖謄本及鄰近地籍圖影本。

第四條 本自治條例所稱現有巷道,係指符合下列情形者:一、供公眾通行,具有公用地役關係之巷道。二、

私設通路經土地所有權人捐獻土地為道路使用,並依法完成土地移轉登記手續者。三、中華民國七十

三年十一月七日本法修正公布前,曾指定建築線之現有巷道,經本局認定無礙公共安全、公共衛生、

公共交通及市容觀瞻者。前項第二款、第三款私設通路之範圍不包括道路截角所退讓部分。第一項第

一款所稱供公眾通行巷道,其寬度、使用性質、使用期間、通行情形及公益上需要,由本局另定之。

第五條 面臨現有巷道之基地,其建築線之指定,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巷道為單向出口長度在四十公尺以

下,雙向出口長度在八十公尺以下,寬度不足四公尺者,以該巷道中心線為準,兩旁均等退讓,以合

計達到四公尺寬度之邊界線作為建築線;巷道長度超過上開規定者,其兩旁亦應均等退讓,以合計達

到六公尺寬度之邊界線作為建築線。但工業區內面臨現有巷道之基地,應以合計達八公尺寬度之邊界

線作為建築線。二、地形特殊不能通行車輛者,前款巷道之寬度得分別減為三公尺及四公尺。但工業

區內除外。三、建築基地正面臨接計畫道路或現有巷道,側面或背面臨接現有巷道者,於申請指定建

築線時,應一併指定該現有巷道之建築線,其側面或背面現有巷道因指定建築線退讓之部分,得以空

地計算。四、現有巷道之寬度大於四公尺或六公尺者,仍應按原有之寬度指定。五、建築基地與都市

計畫道路間夾有具公用地役關係之巷道,得以該巷道之邊界線作為建築線,並納入都市計畫道路。依

前項第一款退讓土地,不得以空地計算。第一項第一款所稱單向出口,係指巷道僅一端接通六公尺以

上之道路。都市計畫區內現有巷道之長度應自與六公尺以上之道路連接之出口起算。

329
第六條 現有巷道之改道或廢止,應向本府申請之,本府應將改道或廢止之路段公告三十日,徵求異議。公告

期滿,無異議或認定異議無理由者,應准其申請。依前項申請改道者,除應檢附新設巷道位置圖外;

並應檢附新設巷道土地所有權人出具捐獻土地為道路使用之同意書;經核准改道後,原巷道於新巷道

開闢完成,且新巷道土地完成捐獻移轉登記手續之日起廢止之。現有巷道改道後之寬度應合於前條規

定。第一項現有巷道之改道或廢止之處理程序,由本府另定之。

第七條 建築基地面臨道路、廣場申請建築,免附該道路、廣場之土地權利證明文件。

第八條 建築基地以私設通路連接建築線者,應檢附該私設通路之土地權利證明文件。但已依法申請建築所留

設之私設通路,其原面臨該通路建造之建築基地申請增建、改建、修建或拆除後新建者,不在此限。

第九條 建築基地應與建築線連接,其連接長度不得小於二公尺。臨接私設通路建築之基地,其連接長度不得

小於二公尺。

第一O條 本局為改善環境,增進市容觀瞻,調整建築物之位置,得指定牆面線。

第一一條 本局對於面臨河湖、廣場等地帶申請建築,認有退讓必要者,得會同有關機關劃定退讓之界線。沿

道路交叉口建築者,應依附表規定退讓。

第一二條 面臨計畫道路之建築基地,其騎樓、庇廊或無遮簷人行道之設置,除都市計畫說明書另有規定外,

得由本府依據地方實際情形訂定設置標準。

第一三條 局應於指示(定)建築線之文件上註明下列事項:一、都市計畫內應註明道路樁位(座標方位、樁

距、高程)及分區界樁。都市計畫外應指定道路中心線及道路寬度。二、基地所屬之土地使用分區、

用地。三、主要計畫及細部計畫名稱發布實施日期文號。四、建蔽率、容積率。五、道路寬度、截

角長度、標高、牆面線及第十一條規定之退讓界線。六、其它必要事項。

第一四條 築基地排水設施及出水方向應配合該地區排水系統設計,必要時得由本府規定其構造規格及型式。

第一五條 請建造執照除依本法規定外,並應檢附下列文件:一、土地權利證明文件:
(一)土地登記簿謄本。

(二)地籍圖謄本。
(三)土地使用同意書(土地自有者免附)
。二、工程圖樣:
(一)基地位置圖:

標明基地位置、方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或區域計畫土地使用編定及比例尺。(二)地盤圖:

於地籍描繪圖上標明基地之方位、地號、境界線、建築線、臨接道路之名稱、寬度、建築物之建築

面積投影圖、騎樓、防火間隔、空地、保留地。
(三)配置圖:標明基地之方位、地形、四週道路、

附近建築物情況(含層數及構造)
、申請建築物之地面層平面圖、騎樓、防火間隔、空地、保留地、

基地標高、排水系統及排水方向。
(四)面積計算表。
(五)各層建築平面圖及屋頂平面圖:標明各

部份之用途及尺寸。
(六)建築物各向立面圖。
(七)建築物剖面圖:註明建築各部尺寸及所用材料。

(八)各層結構平面圖:標明材料強度。(九)結構計算書。三、地質調查報告書。四、建築線指

示(定)圖。五、其它有關文件:
(一)使用共同壁者,應檢附協定書。
(二)起造人委託建築師申

請建築執照者,應檢附委託書。
(三)申請興建自用農舍,應檢附相關主管機關核發之證明文件。
(四)

增建者應檢附合法房屋證明文件。(五)地籍套繪透明圖(內容與地盤圖相同)。(六)建築基地現

況照片。
(七)使用耕地者應無耕地三七五租約。
(八)依有關法令之規定應檢附者。六、本局統一

規定格式之數位化資料。下列圖說應於開工前送本局備查:一、結構詳圖:標明各部斷面大小及所

用材料。二、設備圖:標明第三十五條所定建築物主要設備之配置及詳細設計圖說。

第一六條 請雜項執照,除依本法規定外,並應檢附下列文件:一、土地權利證明文件:(一)土地登記簿謄

本。(二)地籍圖謄本。(三)土地使用同意書(土地自有者免附)。二、工程圖樣:位置圖、地盤

圖、面積計算表、平面圖、立面圖及剖面詳細圖。三、建築線指示(定)圖。四、其他有關文件:

(一)使用共同壁者應檢附協定書。(二)起造人委託建築師設計及請領建築執照者,應檢附委託

330
書。
(三)使用耕地者應無耕地三七五租約。
(四)依有關法令之規定應檢附者。五、本局統一規定

格式之數位化資料。山坡地範圍內之土地申請雜項執照者,除應依前項規定辦理外,並應依山坡地

開發建築管理辦法之規定辦理。

第一七條 請使用執照,除依本法規定外,並應檢附下列文件:一、建築物竣工照片(各向立面、屋頂、法定

空地、防火間隔、天井、停車空間等)。二、建築物申請新建者,應檢附門牌證明。三、本局統一

規定格式之數位化資料。

第一八條 請拆除執照,除依本法規定外,並應檢附下列文件:一、建築物之位置圖、平面圖。二、建築物權

利證明文件或其他合法證明。

第一九條 公眾使用建築應於建築執照申請書及建築執照上註明之。

第二O條 法第十六條規定得免由建築師設計、監造及營造業承造之建築物或雜項工作物如下:一、工程造價

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且建築物之建築面積在七十五平方公尺以下,高度在三˙五公尺以下。二、

高度在六公尺以下之瞭望台、廣告牌、廣播塔、獨立水塔、煙囪等或高度在二公尺以下之圍牆、駁

崁。三、經農業主管機關核准非供人居住使用建築物高度在七公尺以下農業、畜牧、養殖或林業等

設施。前項各款建築物或雜項工作物分次申請建築時,其金額、面積、高度等數額應累計計算。

第二一條 農業主管機關核准非供人居住使用之農業、畜牧、養殖或林業設施,申請建築時,建築物應依下列

規定退縮建築:一、建築物高度三公尺以下者,自地界線退縮三公尺。二、建築物高度逾三公尺以

上者,依前款退縮外,並依逾越高度二分之一累計退縮建築距離。

第二二條 非供公眾使用建築物或雜項工作物,其工程造價在六百萬元以下,高度在一○、五公尺以下,且樓

層在三樓以下建築物無附建地下室者,得免由營造業承造並由土木包工業承造。但第二十條第一項

各款情形者,不在此限。

第二三條 本自治條例建築物之造價估算標準如下:一、鋼骨或鋼筋混凝土五層以下,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五千

元。二、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六至十層,每平方公尺新臺幣六千元。三、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十一至十

五層,每平方公尺新臺幣八千七百元。四、鋼骨或鋼筋混凝土十六至二十層,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九

千三百元。五、鋼骨或鋼筋混凝土二十一層以上,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一萬零四百元。六、鋼筋混凝

土加強磚造,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三千九百元。七、磚造,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二千八百元。八、木造,

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二千八百元。九、磚木造,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二千八百元。十、磚石造,每平方

公尺新臺幣二千八百元。十一、鋼鐵造有牆者,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三千五百元。十二、鋼鐵造無牆

者,每平方公尺新臺幣二千四百元。雜項工作物之造價,應由建築師覈實估算後,由本局核定。

第二四條 建築工程使用道路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使用道路寬度:(一)道路寬度在四公尺以下者,

不得使用。
(二)道路寬度超過四公尺未達六公尺者,使用寬度不得超過一公尺。
(三)道路寬度六

公尺以上未達十二公尺者,使用寬度不得超過一公尺半。(四)道路寬度十二公尺以上者,使用寬

度不得超過二公尺。二、申請使用道路,應於開工前填具申請書,檢附使用範圍圖,送由本局會同

道路主管機關核定。三、使用道路應依核准使用之範圍設置安全圍籬;使用人行道者,應在安全圍

籬外設置有頂蓋之行人安全走廊。四、經核准使用道路之範圍,仍應依本法第六十四條規定辦理。

第二五條 已領有建造執照尚未開工或正在施工中之建築物,因都市計畫之變更而有妨礙變更後之都市計畫

者,本局應通知起造人停工,並於六個月內辦理變更設計。依下列規定完成之樓層,得按其核准範

圍申領使用執照:一、已完成基礎工程者,准其完成至一層樓為止。二、超出一層樓並已建成外牆

一公尺以上或建柱高達二公尺半以上者,准其完成至各該樓層為止;其僅豎立鋼筋不得視為建柱。

331
第二六條 本局依本法第五十三條核定建築期限時,以六個月為基數,並依下列規定增加日數:一、地下層每

層四個月。二、地面各樓層每層二個月。三、雜項工程三個月。前項建築期限,如因特殊構造、施

工困難、工程鉅大或情形特殊,顯有增加日數必要者,得敘明原因,檢附施工計畫書向本局提出申

請增加工期,本局得酌予增加。第一項建築期限以開工之日起算。

第二七條 依本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作廢之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本局應於執照作廢後三十日內,派員

實地勘查,其擅自建築者,應依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處理。

第二八條 本法第五十四條所稱之開工,係指起造人會同承造人、監造人依本法規定向本局申報開工,並在現

地實際開始拆除原有房屋、整地、挖地、打椿或從事安全措施等工程;其僅搭建工寮或設圍籬而無

其他實際工作者,不得視為開工。

第二九條 建築物施工計畫書之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一、承造人之專任工程人員、監工人、工地負責人、勞

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之姓名、地址、連絡電話。二、工程概要。三、施工程序及預定進度。四、施

工方法及作業時間與勘驗申報方式。五、施工場所佈置各項安全措施、工寮、材料堆置及加工場之

圖說及配置。六、施工安全衛生措施、施工安全衛生設備、工地環境之維護與剩餘土石方、建築廢

棄物之處理及防災緊急應變措施。

第三O條 工程施工期間,應於基地明顯處懸掛施工告示牌,載明核准執照文號、起造人姓名、設計人、監造

人、承造人、專任工程人員資料及連絡電話、建築期限、開工及竣工日期,並應影印核准執照一份

張掛或張貼於施工地點。

第三一條 建築工程必須申報勘驗部分,除因特殊構造或工法依本局核定之施工計畫書辦理外,依下列施工階

段辦理:一、放樣勘驗:建築物放樣後,挖掘基礎土方前。二、基礎勘驗:基礎土方挖掘後、澆置

混凝土前,其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者,配筋完畢,如有基樁者,基樁施工完成。三、各層勘驗:
(一)

鋼骨鋼筋混凝土造、鋼筋混凝土造及加強磚造各層樓板或屋頂配筋完畢,澆置混凝土前。(二)鋼

骨構造之鋼骨結構組立完成,作防火被覆前,並得多層勘驗。四、屋架勘驗:屋架豎立後蓋屋面之

前。前項勘驗應包括建築物位置相關事項、防火避難設備、場鑄污水處理設備、配筋、騎樓及其標

高、公共交通、衛生及安全措施。申報勘驗前,應由承造人、承造人之專任工程人員、監工人、工

地負責人先行勘驗,所申報文件並應會同監造人查核簽章後,於該階段工程施工前送達本局,於送

達之次日方得繼續施工。但有緊急施工之必要者,監造人或承造人得監督先行施工,並於三日內報

請備查。依第二十條規定免由營造業承造及建築師監造之建築物由起造人自行依核定圖樣施工,免

予施工勘驗。有關建築物之位置,臨接建築線部分,以本局所定建築線為準,土地界址由土地所有

權人申請主管地政機關鑑定之,地界未經鑑定致越界建築者,由起造人負責。勘驗紀錄應與建築執

照申請書件及工程圖說一併保存,至該建築物拆除或損毀為止。本局得指定必須申報勘驗部分,並

經本局派員勘驗合格後,方得繼續施工,其勘驗方式及勘驗項目,由本府另定之。

第三二條 工程進行中變更設計者,應依本法第三十九條前段規定提出申請。但地下層部份因防範緊急危險,

得於施工後七日內補辦手續。

第三三條 建築物之竣工尺寸,高度誤差在百分之一以下,未逾三十公分;各樓層高度誤差在百分之三以下,

未逾十公分;各樓地板面積誤差在百分之三以下,未逾三平方公尺;臨接騎樓線或指定牆面線部分,

其誤差不得超過五公分。其它部分尺寸誤差在百分之二以下,未逾十公分者,視為符合核准計畫。

第三四條 建築物竣工時,起造人或承造人應將損壞之道路、溝渠、路燈、都市計畫樁等公共設施修復,並將

損毀之行道樹補植,私設通路路面舖設適當;搭蓋之圍籬、遮板、鷹架、工棚、樣品屋及須拆除之

舊有建築物拆除完竣、清理一切廢棄物及疏通水溝後,始得申請核發使用執照。

332
第三五條 本法第七十條所稱建築物主要設備,係指下列各項:一、消防設備。二、避雷設備。三、污物、污

水或其他廢棄物處理設備。四、昇降設備。五、防空避難設備。六、機械式停車設備。

第三六條 本法第九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之建築物,起造人應依下列規定敘明不適用本法之條款及其理由,向本

府申請核定:一、紀念性之建築物或古蹟者,應照原有形貌保存,有修復必要者,其修復之工程計

畫,應先報經古蹟主管機關許可。二、海港、碼頭、鐵路車站、航空站等範圍內雜項工作物之建造,

其工程計畫應先經各該主管機關許可。三、臨時性之建築物。興辦公共設施,在拆除合法建築基地

內改建或增建建築物之管理辦法,由本府另定之。第一項經核定不適用本法一部或全部規定之建築

物,仍應將工程圖樣說明書及建築期限申報本局備查。依第一項第三款申請臨時性之建築物,應檢

附下列文件,向本局提出申請:一、申請書。二、土地使用同意書。三、 平面、立面圖。四、切

結書。五、結構安全鑑定書。六、供公眾使用建築物應檢附消防設備合格證明文件。前項臨時性之

建築物經本局核定並於竣工查驗合格後,發給臨時使用許可,並核定其使用期限,使用期滿由起造

人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者,強制拆除之,所需拆除費用由起造人負擔。

第三七條 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本法修正公布前或實施都市計畫以外地區建築物管理辦法施行

前,已建築完成者,得檢附下列文件,申請補發使用執照,並免由建築師及營造業簽章:一、使用

執照申請書。二、建築線指定證明。三、土地權利或同意使用土地權利證明文件。四、房屋權利證

明文件或切結其房屋權利之文件(限未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者)。五、基地位置圖、地盤圖、建築

物之平面圖、立面圖。六、建築師安全鑑定書。七、房屋完成日期證明文件。八、其他有關文件。

第三八條 中華民國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本法修正公布前已領有建造執照之建築物,得檢附下列文件,申請

補發使用執照,並免由建築師及營造業簽章:一、使用執照申請書。二、原領建造執照及核准之設

計圖說。三、施工中有辦理勘驗者,檢附勘驗紀錄,未辦理者,檢附建築師安全鑑定書。四、同時

變更起造人名義者,應附土地及房屋權利證明文件。五、房屋完成日期證明文件。六、其他有關文

件。前項第三款無勘驗紀錄者,應依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予以處罰。

第三九條 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依前二條規定申請補發使用執照者,其出入口、走廊、樓梯、室內裝修及消

防設備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及消防法規之規定。增設之安全梯免計入建築面積。

第四O條 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申請補發使用執照之建築物,其建蔽率、高度應符合都市計畫法及

有關法令之規定。但建築物在適用本法前或實施都市計畫以外地區建築物管理辦法施行前已建築完

成或符合原核准建造執照者,不在此限。前項建築物之用途,應符合都市畫法及有關法令之規定。

但在都市計畫發布前已取得營利事業許可者,不在此限。

第四一條 本自治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333
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
附錄 E 景觀法(草案)條文內容說明

‧內政部 營建署(2003.03.20)修正 ;行政院 院會(2003.07.09)通過 ;


現已逕送立法院,等待完成 立法程序 (2004.01 ~ )。

第 一 章 總 則
第 條文
為維護自然及人文景觀,改善城鄉風貌,塑造優質生活環境,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
一 律之規定。
條 說明 明定本法之制定目的。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主管機關
權責劃分如下:一、中央主管機關:
(一)景觀政策之研究、協調及推動。
(二)景觀相關法令、規範及
操作手冊之研擬及解釋。
(三)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業務之監督。
(四)直轄市、縣(市)景觀
綱要計畫之核定。
(五)重點景觀計畫之逕為擬訂或變更。
(六)景觀業務之指導及評鑑。
(七)景觀業
第 條文 務專案補助計畫之研訂及補助預算之編列及審查。二、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一)直轄市、縣

(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及審議。
(二)重點景觀計畫之擬訂、審議及核定。
(三)景觀改善計畫之擬

訂、審議及核定。
(四)景觀相關自治法規之制(訂)定。
(五)景觀相關業務之策劃及推動。(六)違
反景觀維護之查報、取締及處理。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
機關辦理。
說明 明定本法之各級主管機關及權責劃分規定。
本法用語定義如下:一、景觀:指人類視覺所及之自然及人文地景,包括自然生態景觀、人為環境景觀
第 條文 及生活文化景觀。二、重點景觀地區:指景觀資源豐富,需特別加以保育、管理及維護,或景觀混亂,

需特別加以改善,依本法第五條指定之地區。

說明 明定有關本法用語定義。
第 二 章 規 劃 與 管 理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各該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但直轄市、
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景觀綱要計畫得併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擬訂。前項直轄市、
條文
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發布、實施及核定後之復議,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要計
畫規定辦理。
一、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擬訂景觀綱要計畫,俾作為擬定景觀計畫或充實景觀規劃之準則,

以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推動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之指導原則。二、明定有關直轄市、縣(市)

景觀綱要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之相關規定,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主要計畫規定辦理,以

收事半功倍之效。三、第三項明定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已全部實施都市計畫者,其景觀綱要計畫
說明
得納入都市計畫之主要計畫內併同辦理,以簡化作業程序。四、至於國土計畫法完成立法程序後,景觀
綱要計畫將納入直轄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中,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程序,則悉依
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市、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中,其有關擬訂、變更、核定及發布實施程序,
則悉依國土計畫法相關規定辦理。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應就下列事項表明之:一、計畫目標。二、景觀資源及景觀相關重大課
題。三、景觀系統之建構。四、重點景觀地區之指定。五、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原則。六、其他應加
條文
第 表明事項。前項第四款重點景觀地區,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於直轄市、縣(市)
五 景觀綱要計畫完成擬訂前先行指定。
條 一、明定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應表明事項。二、第二項明定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
說明 尚未擬訂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先行指定重點景觀地區,以加強景觀資源豐富
地區之保育、管理及維護,或促進景觀混亂地區之景觀改善、管理及維護。
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訂定相關法規,實施環境景觀之保育、管理與維護之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
第 觀光地區、森林遊樂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保留區、自然保留區、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
六 條文 地等地區,免依前條規定指定為重點景觀地區。國防重要設施及軍事營區,免依前條規定單獨指定為重
條 點景觀地區。但位於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指定重點景觀地區內之國防重要設施及軍事營區,
其有關景觀、維護、管理及改善相關事項,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協調國防部配合辦理。

335
一、有關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森林遊樂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保留區、自然保留區、
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及其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訂定相關法規,實施環境景觀之保
第 育、管理與維護之地區,因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已有完備法規據以推動環境景觀之保育、管理與
六 說明 維護,無需再依前條規定指定為重點景觀地區,爰於第一項明定。二、第二項係參考國防部所提建議文
條 字,酌作修正後,予以增列。(國防部建議文字如下:
「國防重要設施地區或軍事營區免指定為重點景觀
地區。但在都市計畫內依前述第一項核定之重點景觀地區範圍內有國防重要設施地區或軍事營區需國防
部配合辦理者,應將需配合之景觀部分函請國防部檢討訂定景觀計畫」。)
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後,有關景觀保育、管理及維護事項,應受其指導,原已發布
條文
實施之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不能配合者,應即辦理檢討,並配合作必要之變更。

一、明定有關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公告實施後,都市計畫及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應辦理

檢討,並配合作必要之變更,以資配合。二、第二項明定有關都市計畫或非都市土地分區使用計畫尚未
條 說明
完成變更程序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仍得依據直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指導,推動景
觀保育、管理及維護相關工作,以利執行。
重點景觀地區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擬訂重點景觀計畫,作為區內景觀資源保育、經營及管理
之依據;其位於實施都市計畫地區範圍者,重點景觀計畫並得併入都市計畫之細部計畫規定。第五條第
條文 二項所列地區,得由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擬訂重點景觀計畫,送請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四條第二項
辦理。前二項重點景觀計畫之擬訂,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第五條第二項所
列地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為之,必要時並得代為擬訂之。
第 一、明定重點景觀地區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擬訂重點景觀計畫,作為區內景觀資源保育、經
八 營及管理之依據。至有關位於實施都市計畫地區範圍之重點景觀地區,因該等地區已有都市計畫土地使
條 用分區管制相關規定,爰規定得其重點景觀計畫得併入都市計畫之細部計畫規定,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有關第五條第二項所列國家公園、風景特定區、觀光地區、森林遊樂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生態保
說明
留區、自然保留區、國有林班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等地區,則於第三項規定得由各該中央目的事業
主管機關視實際需要,擬訂重點景觀計畫,送請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四條第二項辦理,以加強該等地區內
景觀資源之保育、經營及管理。三、第三項明定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第五
條第二項所列地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擬訂重點景觀計畫,必要時並得代為擬訂之,以資周延。
重點景觀計畫應以計畫書及計畫圖就下列事項表明之:一、計畫地區範圍。二、現況及景觀要素之調查
第 條文 分析。三、計畫目標、課題及對策。四、景觀管制事項及基準。五、其他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九 指定應表明事項。

說明 明定重點景觀計畫應表明事項。
重點景觀計畫之擬訂、變更、核定、發布、實施及核定後之復議等事項,準用都市計畫法有關細部計畫
第 條文
規定辦理。

明定有關重點景觀計畫之擬定、變更、審議、核定、發布、實施及核定後之復議等事項,準用都市計畫
條 說明
法有關細部計畫規定辦理,以利執行。
重點景觀地區內達一定規模以上之下列開發或設施,應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循土地使用或都市
設計審議程序審查通過後,始得建築使用或施工、設置:一、交通設施。二、水利設施。三、公共開放
空間設施。四、公用設備設施。五、街道家具設施。六、土地開發或建築興建。七、都市夜間照明設施。
前項達一定規模以上之開發或設施,有下列情事之一時,經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者,
條文
得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一、為避免戰爭、地震、水災、風災、火災或其他重大災害之發生時。二、為
因應重大災害發生後之重建需要時。三、為配合緊急重大工程之施工時程需要時。四、為配合國防建設
需要時。非重點景觀地區一定規模以上之土地開發或設施,得準用前二項規定。前三項所定一定規模及
第一項審查之作業規範或原則,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地方實際情況定之。
第 一、明定重點景觀地區內應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循都市設計審議程序審查通過後,始得建築使
十 用或施工、設置之重大開發或設施,以確保景觀品質。至有關重大開發或設施達一定規模之範圍及有關
一 審查之作業規範或原則,則於第四項授權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據地方實際情況定之,以利執
條 行。二、第二項明定為避免重大災害之發生、為因應重大災害發生後之重建需要及為配合緊急重大工程
之施工時程需要時,經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者,得不受第一項規定限制,以符實需。
三、第三項明定有關非重點景觀地區一定規模以上之土地開發或設施,得準用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以
說明
資周延。四、第一項各款所定設施之範疇,分別說明如下:(一)第一款所定交通設施,包括平面道路、
高架道路、橋樑、人行陸橋、停車場、鐵路、大眾捷運系統等。(二)第一項第三款所定公共開放空間
設施,包括人行步道、公園、綠地、廣場等。
(三)第一項第四款所定公用設備設施,包括電力、電信、
廣播、郵政、瓦斯與自來水等公用事業突出地面設施。(四)第一項第五款所定街道家具設施,包括公
車候車亭、招呼站牌、行人座椅、垃圾桶、資源回收桶、自行車架、文化海報架、獨立廣告看版、公共
布告欄、街頭指示牌、消防栓、郵筒、電話亭與路燈等。

336
前條第一項之審查,應於四十五日內完成。但情形特殊者,審查期限得予延長,延長以三十天為限。逾
期不為准否之決定者,視為審查通過。審查過程中遇有重大爭議無法解決時,得由直轄市、縣(市)主
管機關或各該開發或設施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調處之。前條第一項之審查,遇有
條文
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由中央主管機關邀集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聯席審決之:一、前條第一項
第 各款設施屬重大民生設施者。二、前條第一項各款設施之建設範圍跨越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

轄區者。

一、第一項明定有關第十一條第一項審查之期限,並明定逾審查期限不為准否之決定者,視為審查通過,

以避免延宕相關開發工程或設施之建設或施工時程。並明定審查過程中遇有重大爭議無法解決時,直轄
說明 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開發或設施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調處之,以符實
需。二、第二項明定屬重大民生設施或建設範圍跨越二個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之設施,得由
中央主管機關邀集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聯席審決之,以利執行。
第 三 章 改 善 及 維 護
重點景觀地區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景觀改善計畫實施之。重點景觀地區以外之地區,經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有實施景觀改善之必要者,得準用前項規
條文
定辦理。前二項景觀改善計畫訂定,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各該中央目的事
第 業主管機關限期為之,必要時並得代為訂定。

一、為落實景觀改善,爰規定有關重點景觀地區,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景觀改善計畫實

施之。二、至於重點景觀地區以外之地區,則於第二項規定授權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中

說明 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有實施景觀改善之必要者,得準用第一項規定辦理,以資周延。三、第三項明
定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及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訂定景觀改善計畫,
必要時並得代為訂定之,以資周延。
第 重點景觀地區以外之地區,未依前條第二項規定訂定景觀改善計畫者,其景觀之維護與改善,依下列規
十 條文 定辦理:一、位於都市計畫地區者,於細部計畫中加強景觀相關管制規定。二、位於非都市土地地區者,
四 於申請開發許可時,加強景觀規劃之審議。
條 說明 明定有關重點景觀地區以外地區未擬定景觀改善計畫者之景觀維護與改善方式,以利執行。
第 景觀改善計畫應就下列事項表明之:一、實施範圍。二、現況調查及分析。三、計畫目標、課題及對策。
條文
十 四、優先改善項目。五、具體改善措施。六、分區改善優先次序。七、實施期程及經費。八、其他。

說明 明定景觀改善計畫之內容。

景觀改善包括下列事項之清潔、美化、綠化、維護、改善或處理:一、公共設施。二、公用設備。三、
街道家具。四、公園及綠地。五、廣告招牌及旗幟。六、建築物屋頂或外牆附置設施。七、建築物騎樓
條文 地面高程。八、攤販。九、違章建築。十、閒置荒廢建築用地。十一、施工圍籬。十二、公私有建築外
牆、戶外空間及圍籬。十三、其他有礙景觀事項。前項各款所定事項,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第 依據地方情況與需要,於自治規則中作必要之規定。
十 一、明定景觀改善包括之項目,以利執行。二、第一款所定公共設施,包括道路、溝渠、橋樑、堤防、
六 隔音牆、下水道、公廁及其他公共設施。三、第二款所定公用設備,包括電力、電信、廣播、郵政、瓦
條 斯與自來水等公用事業突出地面設施。四、第三款所定街道家具,包括公車候車亭、招呼站牌、行人座
說明 椅、垃圾桶、資源回收桶、自行車架、文化海報架、公共布告欄、街頭指示牌、消防栓、郵筒、電話亭、
路燈等。五、第六款所定建築物屋頂或外牆附置設施,包括水塔、空調冷卻設施、天線、鐵窗、鐵架、
棚架、管路、纜線、機具設備等設施。六、第二項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據地方情況與需
要,就第一項各款所列有關景觀美化、管理及維護之事項,於自治規則中作必要之規定,以利執行。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前及擬訂期間,應以座談會、公聽會或其他適當之方法,徵詢民眾、學者專家及相關
機關、團體之意見,作為擬訂計畫之參考。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後,除於各該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
第 (鎮、市)公所公開展覽三十天及舉行說明會外,並得以其他適當之方法,將計畫內容廣泛周知。前項
十 條文
公開展覽及說明會之日期及地點應於政府公報或新聞紙公告,任何公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展覽期間內,以

書面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向該管主管機關提出意見。第一項及第二項之適當方法,由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定之。
說明 明定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前、擬訂期間及擬訂後之民眾參與方式,以資周延。
第 景觀改善計畫擬訂後,其中涉及都市設計審議事項部分,應循都市設計審議程序審查通過後,再由直轄
條文
十 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發布實施,並應將發布地點及日期公告周知;變更時亦同。

說明 明定景觀改善計畫之擬訂、審議及核定程序。

337
景觀改善計畫核定發布實施後,其中需配合實施景觀改善與維護部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以
書面通知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有人,令其依景觀改善計畫所定期程配
合實施改善。前項改善所需經費,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由相關經費或景觀管理維護基金酌予補
條文
助。景觀改善計畫內容與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定相關部門建設計畫間,遇有重大

第 爭議無法解決時,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各該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十 申請中央主管機關調處之。
九 一、明定景觀改善計畫經核定發布實施後,有關需配合實施景觀改善與維護部分,應限期通知土地、建
條 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並令其依計畫所定期程配合實施改善,以落實執行。
二、第二項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利用相關經費或景觀管理維護基金,酌予補助土地、建築
說明
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配合實施改善所需經費,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三、第三
項明定有關景觀改善計畫內容與公共設施或公用設備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定相關部門建設計畫間,遇
有重大爭議之調處機制,以利執行。
第 四 章 獎 勵 及 參 與
公園、綠地、廣場、人行步道、人行天橋、地下道及高架橋樑等公共設施,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第 條文 得獎勵由民間企業、團體興建、修建或認養管理維護;其獎勵之項目、範圍及期限等事項,由直轄市、

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條 說明
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獎勵民間興建、修建或認養管理維護公共設施,以擴大民間參與,彌
補政府機關人力之不足。

第 為改善環境景觀,獎勵民間參與街道家具之設置及營運管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提供土地或
二 條文 設施租予私人或團體投資辦理,並准收取一定費用,不受土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之限制;其獎勵之項目、
十 範圍、期限、收費及租金收取等事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一 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獎勵私人或團體投資辦理街道家具之設置及營運管理,以擴大民間參
條 說明
與。
社區得就第十四條各款所定事項,擬具社區景觀改善計畫,申請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第十

第 條文 五條至第十八條規定辦理。前項計畫規劃及實施所需經費,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由相關經費或
二 景觀管理維護基金酌予補助。
十 一、明定社區得就第十四條各款所定事項,擬具社區景觀改善計畫申請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二 依第十五條至第十八條規定辦理,以促進社區環境之美化、管理及維護。二、明定直轄市、縣(市)主
條 說明
管機關得利用相關經費或景觀管理維護基金,酌予補助社區景觀改善計畫規劃及實施所需經費,以收事
半功倍之效。
第 五 章 評 鑑 及 經 費
第 中央主管機關得邀集學者、專家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組成景觀輔導評審團,每年定期舉辦各直
條文
二 轄市、縣(市)及各鄉(鎮、市、區)景觀之評鑑、獎勵及競賽,作為下年度各項補助經費核撥之參考。

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每年應定期舉辦各直轄市、縣(市)及各鄉(鎮、市、區)景觀之評鑑、獎勵及競賽,
三 說明
條 作為下年度各項補助經費核撥之參考,以激發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推動景觀改善之榮譽心。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辦理景觀維護與改善相關業務,除依法編列預算支應外,並得設置景觀管
理維護基金,為下列各款之應用:一、推廣景觀維護與改善之教育宣導、調查及研究發展費用。二、直
轄市、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之規劃費用。三、重點景觀計畫之規劃費用。四、景觀改善計畫之規劃費
用。五、推動景觀改善計畫各項改善項目之實施費用。六、補助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
第 條文 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配合景觀改善計畫實施改善之費用,七、補助社區景觀改善計畫之規劃及實施費用。
二 八、管理及總務支出。九、其他有關支出。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來源如下:一、循預算程序之撥入款。

二、獎勵私人或團體投資營運街道家具之收入。三、公共廣告牌之廣告收入。四、私人或團體之捐獻。

五、中央主管機關之補助。六、本基金之孳息收入。七、其他有關收入。前二項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收

支、保管及運用等相關事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為充實辦理景觀維護與改善相關業務之財源,爰明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設置景觀管理維護基
說明 金,並明定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來源及用途,以資明確。至有關景觀管理維護基金之收支、保管及運用
等相關事項,則於第三項授權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338
第 六 章 罰 則
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違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本法第八
條、第十三條及第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重點景觀計畫、景觀改善計畫或自治法規者,除已依其他相
關法律規定處罰者外,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書面通知限期於一個月內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
條文 處其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並再限期一個月改善,逾
期仍不改善者,得按月連續處罰,至其完成改善為止。前項之處罰,第一次處罰對象為使用人或占用人,
第 第二次及其後之連續處罰,得併同處罰管理人或所有權人。前二項之處罰,不包括公有非公用土地或建
二 築物之管理機關。

一、明定土地、建築物或設施之所有權人、管理人、使用人或占用人違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

條 本法第七條、第十三條及第十九條規定訂定之計畫或自治法規時之處罰方式。二、第二項明定處罰優先
順序,以利執行。三、第三項規定係參照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建議訂定,係鑑於目前公有非公用土地或建
說明 築物筆數眾多,在管理人力不足之情況下,難免有被占用之情形,且有諸多以出租方式提供使用之情形,
若因使用人或占用人違反本法相關規定,致使管理機關需連帶受到處罰,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經管之百
萬餘筆國有非公用土地而言,每年恐需編列龐大預算以支應各地方主管機關處罰罰款,財政上確有其困
難。

條文 前條所定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者,依法移送強制執行。


六 說明 明定第二十五條所定罰鍰,經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時之處理方式。

第 七 章 附 則
下列景觀業務在中央主管機關指定規模以上者,應由依法登記執業之景觀技師、依法登記開業之建築師
或聘有景觀技師、建築師之技術顧問機構為之。一、公園、綠地、廣場之規劃、設計、植栽及綠美化。
二、道路、橋樑及水岸景觀之規劃及設計。三、建築物法定空地及開放空間之植栽及綠美化。四、科學
園區、工業區、風景區、遊樂區等大型園區開發之景觀及綠地系統之規劃及設計。五、自然地景保育與
條文
復育之規劃及設計。六、人文地景保育與復育之規劃及設計。其他相關專業技師經修習景觀專業課程或
參與景觀專業訓練達一定時數,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辦理前項業務。前項其他專業技師之
範圍、景觀專業課程或訓練科目、應修習或訓練之時數及甄審作業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第一項規定之施行日期,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二 一、明定景觀業務在中央主管機關指定規模以上者,應由依法登記執業之景觀技師、依法登記開業之建

築師或聘有景觀技師、建築師之工程顧問機構為之。二、第二項明定其他相關專業技師經修習景觀專業

條 課程或參與景觀專業訓練達一定時數,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辦理第一項各款業務,以兼顧
其他相關專業技師之執業權益。至有關其他專業技師之範圍、景觀專業課程或訓練科目、應修習或訓練
之時數及甄審作業等事項之辦法,則於第三項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三、鑒於本條第一項規定,在
說明
依法登記執業之景觀技師、依法登記開業之建築師或聘有景觀技師、建築師之工程顧問機構依、修習景
觀專業課程或參與景觀專業訓練達一定時數,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之其他相關專業技師人數未達
一定人數前,尚不宜貿然實施,以避免影響第一項各款景觀業務之推動,爰於第四項明定有關第一項規
定之施行日期,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以資周延。四、第一項各款所列業務,係參照中華民國景觀
學會所提有關景觀技師之景觀專業業務範疇訂定。
第 條文 本法之施行日期及施行區域,由行政院定之。

十 為避免本法施行初期,因景觀改善之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完備、地方政府執行人力及財力不足等因素,造
八 說明
成執行困擾與爭議,爰明定本法之施行日期及施行區域,授權由行政院定之,俾富彈性,並資周延。

資料來源:行政院,2003;2004;營建署,2003;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3;本研究整理。

339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附錄 F 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整理

一、歷年各部會環境改善相關政策與發展範疇

主管機關 推 動 項 目 推 動 內 容
諸如: 促進地方政府,主動推動民間辦理城鄉環境改善

行 政 院 補助地方政府,鼓勵民間辦理創造城鄉 工作,補助部份人事、旅運,以及業務費 等;表

經 建 會 新風貌行動方案計畫;表揚民間參與創 揚主動辦理環境改善,具有成效民間團體 等。

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計畫 等。

諸如: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都市設計作業經費;補助地方

都市規劃、設計、建設;街道景觀、角 政府辦理重點示範街道、公共空間與角落之美化

落造景、公共空間之美化示範工程規 與藝術化作業經費;補助地方政府辦理都市水岸

內 政 部 劃、設計 等;親水設施規劃、設計、建 地景之親水與綠美化作業經費;補助地方政府辦

營 建 署 設 等;海岸地區環境景觀改善規劃、設 理海岸地區管理維護、親水與綠美化作業經費;

計、建設 等;廣告物改善執行計畫;都 補助地方政府訂定廣告物更新計畫,獎助當地街

市公園綠地系統綱要計畫 等。 道更新各種廣告物;補助地方政府辦理都市公園

綠地系統之規劃設計與興闢 等。

內 政 部 諸如: 補助立案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綠美化工作 等。

社 會 司 社區綠化;美化工作 等。

諸如: 評選都市地區示範商店街,委託法人團體辦理各

經 濟 部 商店街開發推動計畫;形象商圈塑造計 項商店街組織制度、經營管理、教育訓練 等輔導

商 業 司 畫 等。 工作;評審地方商圈,委託法人團體辦理各項商

店組織制度、經營態度、技能訓練 等輔導工作。

諸如: 補助公立機關(構)
,對廣場、醫院、車站、辦公

改造公共場所視覺景觀計畫;美化公共 室 等公共場所美化作業經費;選定示範地區,補

行 政 院 環境種子計畫;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 助鄉鎮公所或社區,辦理公共環境美化先期規劃

文 建 會 畫;社區總體營造獎助須知 等。 作業經費;補助地方政府進行文化地景改造先期

規劃費;透過適當獎助,強化社區組織及社區文

化環境,經營具美感、品味與格調的文化特色 等。

諸如: 補助機關團體、學校、村里社區或民間團體 等,

行 政 院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畫;海岸地區環境 設置鄉土環境教育中心、組訓環保志工,執行清

環 保 署 清潔維護計畫 等。 淨家園工作等作業經費;補助地方攻府清潔維護

海岸,所需之僱工費及清潔工具 等費用。

各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提出申請案之計劃書,將依其計畫性質;分別由營建署、
附 註
文建會、環保署、經濟部商業司 等負責審查之,以為營建署撥款補助的依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1
二、城鄉景觀資源類型

項 目 內 容
參酌「營建署」歷年來資料顯示,由於城鄉為人類從事各類活動與生活為主環境,
依其空間規模與人口差異 等,對於既有的自然環境皆會產生不同程度改變與衝
說 明 擊,因而衍生發展出不同特色城鄉風貌。依據營建署召開專家學者討論定義,所謂
的「城鄉景觀風貌」為城鄉環境呈現給人的視覺整體意象與記憶,主要是藉由「自
然環境、人為環境、生活與文化活動」等,三類景觀資源的具體形成。
1.自然環境景觀資源調查指認及特色分析
諸如:就地理條件,地形、地勢的變化,動、植物的生態,季節的變化 等,所形
說 明
成之景觀特色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具有景觀、生態價值之地形或者地質結構資源,諸如:洞穴、斷崖、奇石、奇峰、
大地
峽谷、露頭岩層、制高點 等或者由視野遼闊之觀景點可觀賞之山脈、都市聚落 等
構造
所形成的天際線、崖線 等。
城 鄉 具有景觀、生態美質之果園、苗圃、農場、梯田、茶園 等農村生產綠地;各類型
綠 地 自然、區域性公園綠地、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育區、保留區 等綠色資源。

城 鄉 具有景觀、生態美質之湖泊、河流、溝渠、港灣、海岸線、海濱、海洋 等環境資

藍 帶 源。

植 物 在環境中以獨特或者特定植被為景觀主體之資源環境,諸如:人工林、天然林、草

資 源 原、稀有植物 等。
動 物 在環境中具有獨特或者稀有之動物棲息分佈之資源環境或者特殊動物之遷徒環
資 源 境,諸如:哺乳類動物、爬蟲類、昆蟲類(蝴蝶)、水生動物、鳥類 等。
氣 象 在環境中具有因大氣狀況改變,所產生之瞬間景觀或者造成自然景觀變化者,諸
資 源 如:雲霧、雨景、雪、四季演替所產生的時令變化、晨昏、星月、風 等。
2.生活文化景觀資源及特色分析
說 明 諸如:就生活習性、產業活動、風俗 等,所形成之景觀特色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地 方 因歷史事件、傳奇故事流傳至今而形成當地特殊意象(古都、古城 等);在民間成
重 要 長而流傳的傳統地方工藝藝術,諸如:民間的繪畫、工藝、雕塑、建築工藝晶及傳
傳 統 統手藝(香包、風箏、剪紙 等)等靜態的實體藝術;動態的非實體表演藝術,諸
文 化 如:民間戲劇(平劇、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 等)
、音樂、舞蹈、體育、歌曲 等;

資 資 產 因原住民居住使該地方產生具特色之文化、習俗、藝術、意象 等地方特色。
源 重大
民 俗 各地方因為傳統節慶、原住民文化而產生具特色之民間活動,諸如:大型廟宇之進

節 慶 香儀式、元宵節烽炮活動、廟會、放天瞪、原住民豐年祭、龍舟競賽 等。

活動
日常
各地方因盛產某物品或農產品,且因該物品之特殊性而形成該地地方特色,諸如:
民生
食品、農產品、手工藝品(不包含地方工藝藝術或者各地方因其城鄉特性而舉辦之
育樂
大型活動,諸如:競賽活動、展覽、夜市飲食、傳統市場叫賣 等)

景觀

342
3.人為環境景觀資源及特色分析
說 明 諸如:就城鄉發展空間特性所形成之景觀特色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土地
因為各種使用分區、公共設施以及設備 等而形成具特色之地區景觀。
使用
建築
物公
共 工 亭台樓閣、教堂、寺廟、學校、橋樑、隧道、港口 等人為實質景觀資源(若屬於
程 等 文化古蹟則列為地方重要傳統文化資產)。
資 景觀
源 據點
類 街道、高架道路、堤防 等所形成的軸線景觀
型 街道傢俱、廣告物、指示標誌 等設施景觀資源
都市發展地區、聚落內之公園綠地所形成的開放空間
重 要 可以形成或者代表當地意象之結構,諸如:超高層建築物、燈塔、紀念碑、城門、
地 標 鐘樓、公共藝術品、銅像、噴泉 等。
夜間
因為燈光效果而塑造之景觀意象。
照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城鄉景觀組成結構分析

項 目 內 容
參酌「營建署」歷年來資料顯示,其就城鄉既有景觀資源的特性,從景觀面、
說 明
景觀軸、景觀點 等五類的空間型式,進行景觀組成結構的分析。
提供城鄉發展與都市活動之空間,諸如:各階段歷史發展所形成之分區、不同
1 景觀面
土地使用特色所形成之分區、都市建築特色所形成之街區 等。
可以形成觀察城鄉之視域走廊及具景觀品質之線性或帶狀空間,諸如:主要交
2 景 觀 軸 通動線(鐵路、捷運、主要道路、快速道路及高架橋 等)、環山道路、具特色
之街道(歷史街道、商業街道 等)
、河流、運河或其他重要水路、林蔭道路。
具景觀品質之點狀空間,諸如:大型活動節點與眺望點,說明其視域特性;人
3 景 觀 點 文景觀點,公共建築、歷史建築、宗教建築、地標建築(含橋樑、牌樓、焚化
爐等工程景觀 等)
;自然景觀點,獨立山丘、瀑布、巨木(老樹)等。
城 鄉 具有城鄉地點之代表性,諸如:人為門戶(橋樑、建築、大型設施物 等);自
4
門 戶 然門戶(山頭、斷崖 等)。
自然地景或者人造建築與天空之交接線 等,可以反映出地景以及城鄉輪廓特
5 天 際 線 徵,諸如:由主要門戶所在地點所見之天際線變化;由重要眺望點所見之天際
線變化;由重要景觀軸所見之天際線變化 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3
四、城鄉景觀基本構想發展類型

項 目 內 容
參酌「營建署」歷年來的資料顯示,其就城鄉既有景觀資源的特性、結構與整體景觀
說 明 形塑之目標與課題 等,乃參考下列所提的十項系統當中,選擇可以突顯建立城鄉特
色與自明性者,個別進行構想發展的說明。
諸如:於城鄉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之各種有時代意義之生活、文化、產業
活動,以及活動發生之空間系統,可能是遺留廢棄之建物、地點或尚存、有
意 涵
活絡使用之各類空間,甚或是已完全不存在者,需要藉由考古、田野調查 等
歷史風 方式,以重新尋回之活動與空間。
貌系統 諸如:確保現有歷史空間與活動,盡量降低周遭不當規劃土地利用與交通可
能對其產生之衝擊;修復既有歷史空間,加以復舊或者再利用,使新、舊時
重 點
代之意義並存;都市更新發展契機或其他大型開發計畫時機考量歷史活動內
涵導入或者歷史語彙之設計運用,以重現歷史風貌。
諸如:於城鄉發展之既有大地構造以及生態環境特色,如:山域、水域、重
意 涵 要動植物棲地、生產綠地、發展區當中大面積綠地 等自然地景,可以藉由如
林蔭道、綠道、水路 等尚具自然特質之綠地空間所串聯形成之系統。
自然風
諸如:確保現有城鄉發展空間當中之據點或者區、帶自然地景,適當劃設景
貌系統
觀維護區範圍,以發揮其地標功能及地景特色,強化城鄉或地方之自明性;
重 點
加強各自然地景與自然風貌區、帶之串聯 等,以提供城鄉居民可就近接近自
然、體驗自然之機會,並藉此強化都市之自然特質,改善都市生態。
諸如:於城鄉當中的主要道路或者水域帶狀空間所營造出的視覺廊道。而連
意 涵 接兩個城鄉或者地區之道路或橋樑 等,以及座落主要道路旁之自然與人為地
視覺走
標 等,便形成進出城鄉或者地區的門戶意象。
廊與門
諸如:加強進出城鄉或者地區之主要道路,空間轉換的設計,以增進都市的
戶系統
重 點 門戶意象;選擇具有特色的街道或者重要幹道,強化其視覺品質,以增加城
鄉本身的自明性以及地方特色的提升 等。
諸如:提供住民一個清晰而又有安全感的空間指標系統,並於城鄉當中的重
意 涵 要據點與城鄉周緣高處設置眺望點,以增進民眾瞭解城鄉發展紋理與城鄉風
貌的機會。
方向指 諸如:加強街道與地區指標設置,並針對城鄉中心地區,強化其視覺引導的
認與眺 設計;選擇城鄉當中重要的活動節點或者中心地區,設置諸如超高建築物或
望系統 者眺望空間,以提供城鄉整體景觀之呈現;注重各街道特色之營造,並考量
重 點
視覺端景、焦點的設計,以增加地點(或 街區)的指認程度;注重街道規模
層次的規劃,提高城鄉街道系統的自明性;利用城鄉周緣環山道路旁視野條
件佳之地點設置眺望空間,以提供住民居高眺望觀察之機會。

344
項 目 內 容
諸如:由連續的建築量體、植栽、遠處山脈所形成的天空線系統,藉由城鄉
意 涵
天際線的形式,可以閱讀城鄉的發展紋理以及功能特色。
城鄉天 諸如:確認城鄉當中重要之視覺控制點,以建立天際線管制的範圍與原則;
際線系 針對城鄉發展紋理與土地使用分區特色,運用容積率、建蔽率之實施,以控
統 重 點 制建築量體的高度變化,確保城鄉各區域所呈現之特殊風貌;盡量確保自然
景觀(諸如:群山、水域、獨立山丘 等)所形成的天際線之完整,並增加其
視野可及性與辨認性 等。
諸如:針對城鄉發展背景所劃分之活動特性區域,如依現行都市計畫與區域
意 涵 計畫土地使用分區而具體發展所形成之各類分區,如依現行都市計畫運用都
活動特
市設計手法或相關規範,突顯出獨特之主要活動,以形成有層次分區系統。
性區系
諸如:依各城鄉發展之背景,界定活動特性分區之範圍,諸如:行政活動區、

重 點 傳統風貌活動區、文化與休閒活動區、商業活動區 等;調查各活動特性分區
之活動核心或者區、帶 等,以保存、強化各分區之空間的自明性。
諸如:人行活動路徑系統、車行交通系統以及人車交匯之活動節點,可以串
路徑及 意 涵
聯各活動分區,提供城鄉活動中的人車,多樣化且趣味性活動空間系統。
節點空
諸如:在維持路徑以及節點系統之機能滿足的前提下,拓展人行及非機能性
間系統 重 點
車輛之使用空間;配合周邊活動特性分區,加強景觀塑造及相關活動導入。
諸如:由街廓活動所形成的「街道」空間系統,是民眾生活上最重要也是最
意 涵
密切的空間。
街廓設 諸如:加強街道空間的景觀特色塑造,並配合完善的街具系統,以成為豐富
施系統 且人性化使用空間;配合兩側街廓活動特性,導入相容活動,共同營造街道
重 點
主題性與活潑性;重新分配、設計人車空間,以滿足行人必要活動空間;加
強兩側街廓建築立面與廣告物的管制,呈現出有次序與特色景觀風貌。
諸如:經由路線的設計,以引導遊客體認城鄉人文、歷史與重要景觀特色,
意 涵
並串聯主要遊憩點,成為有系統的觀光路線。
觀光路
諸如:加強各重要城鄉景觀據點之串聯,並配合大眾運輸系統,增加遊客的
線系統
重 點 交通便捷性;針對城鄉旅遊導覽,設計適當而有效的遊程計畫與相關服務、
諮詢,以提供觀光客可深入、可淺出之多樣選擇。
諸如:藉由夜間照明效果,可以突顯城鄉空間活動區域與主要街道之自明性、
意 涵
可識性 等,以豐富城鄉夜間景觀,創造不同於日間之獨特魅力。
夜間照
諸如:強化夜間主要活動區、帶之燈光設計,尤其是針對人行活動提供必要
明系統
重 點 之照明設備;選擇重要節點(如都市或地區門戶、活動核心 等)與通道(如
各活動分區間的主要道路 等)以特殊的照明設計,創造獨特夜間景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5
五、歷年計畫施行類型

項 目 內 容
依行政院核定「擴大國內需求方案﹣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以經建會為統籌「內政部
說 明 營建署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營建建設計畫建設經費實施要點」
、「創造城鄉風貌中長程建
設計畫」所辦理「創造城鄉風貌計畫」共分為七大類型實施計畫(營建署,2002)

乃著重於地區整體環境的塑造,非屬於單一部門與層次所作的城鄉風貌改造
計畫。計畫的目的在於創造地方風貌,建立每一處鄉鎮獨有的地方感,尤其
是特定地區的整體景觀與紋理。此類計畫係是由社區、景觀、環保、都市設
計畫
計、民眾參與 等,各個角度來切入規劃主題,以多角化的整合規劃理念與地
內容
方實際需求,達到整合地方資源與規劃方向的功能。諸如:推動形象商圈計
整 合 畫或商店街計畫、研擬都市設計綱要計畫或景觀計畫或美化原則、研擬重要
類 型 地區都市設計規劃 等具整合性、整體性城鄉景觀風貌改造建設計畫。
計 畫 充份考量規劃主題特色,以確認規劃尺度與範圍。諸如:縣市或鄉鎮市之景
觀計畫及以都市計畫地區為主的都市設計綱要計畫 等,均為指導整體視覺環
計 畫 境品質發展之整合型計畫,必需考慮計畫範圍之視域完整性,或自然地理空
重 點 間、人為計畫區域之完整性;以地區或社區環境為規劃主體之整合型計畫應
強調地方民眾參與程序,以說明會、座談、角色扮演、社區調查 等方式廣納
議題,整合共識,以推演具地方特色之計畫成果。
主要包含城鄉公園綠地系統建構及各類型都市公園綠地、廣場、景觀道路綠
計畫
美化、景觀雕塑以及風景遊戲區相關服務設施之景觀建設,以提升各地區環
內容
境品質,進而落實各城鄉點、線、面公園綠地系統建構。
公 園 公園綠地系統的規劃,應考量各層級綠地資源特性,發掘具潛力之各式綠地
綠 地 空間,並強調系統串聯之循序落實,不應僅侷限於都市計畫公園綠地之建設,
系 統 以擴大環境效益;公園綠地之設計應注意地方性環境條件之彰顯或保障,諸
類 型 計 畫 如:地形、地質特色,動、植物生態條件 等,以自然取向之生態規劃設計手
計 畫 重 點 法來突顯公園綠地本應具備之自然特質;鄰里社區性公園綠地之設計建設,
應透過民眾參與程序瞭解地方需求,並引導民眾實際投入營建後之維護管理
認養工作。計畫應避免:大規模整地(不論挖方或填方)之工程思維,破壞
既有生態環境條件;過多水泥建設與不透水鋪面,缺乏綠地意象 等。
計畫內容著重於不破壞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以及不危及防災治水機能,發
自 然 計 畫 揮生態設施生活機能,提升邊際土地永續利用價值。諸如:河岸高灘地綠美
生 態 內 容 化、水岸景觀生態設計以及親水設施、環山步道、自行車道 等位於山岳、河
環 境 川、海岸之城鄉自然生態景觀風貌建設計畫。
類 型 運用生態規劃設計手法,保障自然環境之穩定性與物種特色,儘量降低人為
計畫
計 畫 利用對環境產生之干擾,尤其必需審慎考量活動導入內容與強度;保障既有
重點
棲地環境,並建立緩衝區帶;動線規劃應考量自行車道與步道設置,並形成

346
地區性或區域性的網絡,以鼓勵無污染交通工具之使用;有效並廣泛的利用
原生植栽、生態工法與生態提升(Eco﹣Up)設施 等,以改善或保障基地自
然生態條件;活動分區與動線設置,應充份考量不規則邊緣緩衝與婉蜒特性,
並避免或設法解決可能對於生物的遷移、覓食路徑 等所造成的切斷作用。計
畫應避免:簡化自然環境的條件,進行過於平直或人工化的開發配置;導入
非地方鄉土性之物種,而干擾生態平衡 等。
計 畫 藉著生活領域中最普遍的廣告物、街道、街角之景觀改造建設計畫 等,塑造
內 容 城鄉公共空間與凸顯社區生活空間之景觀風貌建設計畫。
計畫應強調,運用民眾參與的程序,藉由政府部門、規劃單位與社區(地區)
城鄉公
團體 等充份溝通,以達成計畫內容的共識。且留意空間尺度與設計語彙的適
共生活
當性,以與周邊環境景觀融合而不突兀;同時引導地方民眾參與公共空間之
空間類 計畫
經營管理。計畫應避免,不當的利用形式所造成空間及鄉土文化的斷層,危
型計畫 重點
及地方鄰里活動與共同記憶之保存與再現;過度的模仿或抄襲其它地區的建
築與設施型式,缺少地方特色的考量;硬性統一限制設置的尺寸、樣式、材
質、色彩 等方式之制式廣告物或數量「只增不減」的廣告物改善。
計 畫 藉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古蹟、廟埕、地方文化資產 等處之景觀風貌建設計
地 方 文 內 容 畫,進行空間的復原或整建改善 等,以強化地方景觀風貌。
化特色 同時考量硬體空間與軟體活動之再現或轉化,才能真正地帶動空間的活化與
空 間 類 計 畫 再生;著重於歷史人文語彙的再現與轉換,並應賦予時代新義;規劃團隊應
型 計 畫 重 點 結合地方文史工作者,以正確地掌握歷史文化脈絡與議題。同時引導地方民
眾參與文化特色空間之經營與管理。
計 畫 在都市地區,針對重要建築物、公共工程、開放空間 等,研擬夜間照明美化
都 市 內 容 計畫,以彰顯夜景之獨特性。
夜 景 計畫應強調,以都市地區主要商業空間及重要地標建築、構造物 等為夜間照
類 型 計 畫 明計畫對象;水岸或開放空間之夜間照明,必需謹慎評估其亮度與光照方向
計 畫 重 點 是否會影響棲地生態條件。計畫應避免,一般道路或巷道照明設施建設,過
度浮濫設置,造成資源浪費,並干擾居民生活,或純屬特定節慶之照明設置。
非屬於上述所有類型之計畫,但可以實質提升、強化景觀風貌品質或保護人
計 畫 文歷史景觀者,諸如:景觀道路的建設、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社區的居民參
內 容 與營造、生活環境的改造、獎勵企業團體參與認養及宣導 等其他特殊景觀風
貌改造建設計畫。
其 他
鼓勵,諸如:「社區建築師制度」的推動與民眾參與的研習 等軟體計畫之研
類 型
擬,以提升民眾正確的景觀認知,並熟習參與的模式;地方閒置空間之調查
計 畫
計 畫 與再利用方式探討,諸如:社區畸零地透過協議方式來進行綠化休閒之使用;
重 點 廢棄房舍透過協議方式來進行整修供作社區活動使用;具特殊歷史、產業特
色之空間再利用,則可活化成為地方文物展覽空間;可實際提升景觀意識或
促成認養、贊助之活動研習舉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7
附錄 G 相關法令規章
附錄 G 相關法令規章

蒐集與本研究內容當中,所論及相關性議題之法令規章,來進行彙整與探討,
以理解現行相關法令規章之規定範疇與政策重點 等,作為研究時的參考依據。

一、中華民國憲法(第六次修憲條文)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修正
第十條 基本國策(環境生態之保護)‥‥‥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應基於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

二、中華民國環境基本法(總統令)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公布
第一條 為提升環境品質,增進國民健康與福祉,維護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以推動環境保護,特制定

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係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

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

自然遺蹟及自然生態系統等。永續發展係指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發展。

第三條 基於國家長期利益,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均應兼顧環境保護。但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

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

第六條 事業進行活動時,應自規劃階段納入環境保護理念,以生命週期為基礎,促進清潔生產,預防及減

少污染,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再生資源及其他有益於減低環境負荷之原(材)料及勞務,以達永續

發展之目的。事業應有協助政府實施環境保護相關措施之責任。

第十五條 各級政府對於轄區內之自然、社會及人文環境狀況,應予蒐集、調查及評估,建立環境資訊系統,

並供查詢。前項環境資訊,應定期公開。

第十六條 各級政府對於土地之開發利用,應以高品質寧適和諧之環境為目標,並基於環境資源總量管制理

念,進行合理規劃並推動實施。前項規劃,應優先考慮環境保護相關設施。

第十八條 各級政府應積極保育野生生物,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潟湖、濕地環境,維護多樣化自然

環境,並加強水資源保育、水土保持及植被綠化工作。

第十九條 各級政府對非再生性資源,應採預防措施予以保護;對於已超限或瀕臨極限利用之稀有資源,應

定期調查評估,並採改善或限制措施。

第三十七條 各級政府為求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及因應環境保護之需要,對下列事項,應採適當之優惠、獎勵、

輔導或補償措施:一、從事自然、社會及人文環境之保護。二、研發清潔生產技術、設備及生

產清潔產品。三、研發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四、再生能源之推廣及應用。五、研發節約能源

技術及設置節約能源產品。六、製造或設置污染防治設備。七、為環境保護目的而遷移。八、

提供土地或其他資源作為環境保護之用。九、從事環境造林綠地。十、其他環境保護有關事項。

三、都市計畫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修正
第七條 本法用語定義如左:一、主要計畫:係指依第十五條所定之主要計畫書及主要計畫圖,作為擬定細

部計畫之準則。二、細部計畫:係指依第二十二條之規定所為之細部計畫書及細部計畫圖,作為實

施都市計畫之依據。三、都市計畫事業:係指依本法規定所舉辨之公共設施、新市區建設、舊市區

更新等實質建設之事業。四、優先發展區:係指預計在十年內,必須優先規畫建設發展之都市計畫

地區。五、新市區建設:係指建築物稀少,尚未依照都市計畫實施建設發展之地區。六、舊市區更

新:係指舊有建築物密集、畸零破舊、有礙觀瞻,影響公共安全,必須拆除重建,就地整建或特別

349
加以維護之地區。

第十五條 市鎮計畫應先擬定主要計畫書,並視其實際情形,就左列事項分別表明之:一、當地自然、社會

及經濟狀況之調查與分析。二、行政區域及計畫地區範圍。三、人口之成長、分布、組成、計畫

年期內人口與經濟發展之推計。四、住宅、商業、工業及其他土地使用之配置。五、名勝、古蹟

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築。六、主要道路及其他公眾運輸系統。七、主要上下水

道系統。八、學校用地、大型公園、批發市場及供作全部計畫地區範圍使用之公共設施用地。九、

實施進度及經費。十、其他應加表明之事項。前項主要計畫書,除用文字、圖表說明外,應附主

要計畫圖,其比例尺不得小於一萬分之一;其實施進度以五年為一期,最長不得超過二十五年。

第二十二條 細部計畫應以細部計畫書及細部計畫圖就左列事項表明之:一、計畫地區範圍。二、居住密度

及容納人口。三、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四、事業及財務計畫。五、道路系統。六、地區性之公

共設施用地。七、其他。前項細部計畫圖比例尺不得小於一千二百分之一。

第三十九條 對於都市計畫各使用區及特定專用區內土地及建築物使用、基地面積或基地內應保留空地之比

率、容積率、基地內前後側院之深度及寬度、停車場及建築物之高度,以及有關交通、景觀或

防火等事項,內政部或直轄市政府得依據地方實際情況,於本法施行細則中作必要之規定。

第四十二條 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情況,分別設置左列公共設施用地:一、道路、公園、綠地、

廣場、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場所、河道及港埠用地。二、學校、社教機構、體育場

所、市場、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用地。三、上下水道、郵政、電信、變電所及其他公用事業用

地。四、本章規定之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前項各款公共設施用地應儘先利用適當之公有土地。

第四十五條 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應依計畫人口密度及自然環境,作有系統之布置,

除具有特殊情形外,其占用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全部計畫面積百分之十。

四、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修正
第五條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前應先進行計畫地區之基本調查及分析推計,作為通盤檢討之基礎,其內容至少

應包括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人口規模、人口密度分布、建築密度分布、產業結構及發展、土地利

用、公共設施容受力、住宅供需、交通運輸等項目。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原計畫之推計與前項推

計有重大出入者,應重新修正,作為檢討之依據。

第六條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應針對舊有建築物密集、畸零破舊,有礙觀瞻、影響公共安全,必須拆除重

建,就地整建或特別加以維護之地區,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劃定都市更新地區範圍,研訂更新基本

方針,納入計畫書規定。

第八條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下列地區應辦理都市設計,納入細部計畫:一、新市鎮。二、新市區建設地

區:都市中心、副都市中心、實施大規模整體開發之新市區。三、舊市區更新地區。四、名勝、古

蹟及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建築物之周圍地區。五、位於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及區域計畫

指定景觀道路二側一公里範圍內之地區。六、其他經主要計畫指定應辦理都市設計之地區。

都市設計之內容視實際需要,表明下列事項:一、公共開放空間系統配置事項。二、人行空間或步

道系統動線配置事項。三、交通運輸系統配置事項。四、建築基地細分規模限制事項。五、建築量

體配置、高度、造型、色彩及風格之事項。六、環境保護設施配置事項。七、景觀計畫。八、管理

維護計畫。

第十條 都市計畫範圍內之山林、河川、溪流、湖泊等自然資源,應配合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施設用地

及其他開放空間,妥予規劃設計,並於都市計畫中研訂具體之親山親水實施計畫及綠化計畫,對於

計畫區內具有保留價值之樹木及既有行道樹應妥予維護。前項都市計畫範圍內新闢計畫道路寬度二

350
十公尺以上者,應視路型及道路設計需要於道路之中央分隔島、二側或一側留設適當寬度,配合當

地地方特色及特有樹種進行植栽綠化。

第十一條 都市街坊及各項公共設施,應配合地方文化特色及居民之社區活動需要,妥為規劃設計,並應特

別加強街道傢俱設施、行人徒步空間、自行車專用道及無障礙空間之規劃配置。

第十七條 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變更土地使用分區規模達一公頃以上之地區、新市區建設地區或舊市區更新地

區,應劃設不低於該等地區總面積百分之十之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所、兒童遊樂場用地,

並以整體開發方式興闢之。

五、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修正
第三十五條 擬定細部計畫時,應於都市計畫書中訂定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並得就該地區環境之需要,

訂定都市設計有關規定。前項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應規定區內土地及建築物之使用、最小

建築基地面積、基地內應保持空地之比率、容積率、基地內前後側院深度及寬度、建築物附設

停車空間、建築物高度及有關交通、景觀、防災等事項。

六、都市更新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修正
第五條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就都市之發展狀況、居民意願、原有社會、經濟關係及人文特色,進

行全面調查及評估,劃定更新地區,並視實際需要分別訂定都市更新計畫,表明下列事項,作為擬

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指導︰一、更新地區範圍。二、基本目標與策略。三、實質再發展。四、劃

定之更新單元或其劃定基準。五、其他應表明事項。

第六條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優先劃定為更新地區:一、建築物窳陋且非

防火構造或鄰棟間隔不足,有妨害公共安全之虞。二、建築物因年代久遠有傾頹或朽壞之虞、建築

物排列不良或道路彎曲狹小,足以妨害公共交通或公共安全。三、建築物未符合都市應有之機能。

四、建築物未能與重大建設配合。五、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紀念價值,亟須辦理保存維護。六、

居住環境惡劣,足以妨害公共衛生或社會治安。

第二十一條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應視其實際情形表明下列事項︰一、計畫地區範圍。二、實施者。三、現況

分析。四、計畫目標。五、細部計畫及其圖說。六、處理方式及其區段劃分。七、區內公共設

施興修或改善計畫,含配置之設計圖說。八、整建或維護區段內建築物改建、修建、維護或充

實設備之標準及設計圖說。九、重建區段之土地使用計畫,含建築物配置及設計圖說。十、都

市設計或景觀計畫。十一、實施方式及有關費用分擔。十二、拆遷安置計畫。十三、財務計畫。

十四、實施進度。十五、效益評估。十六、相關單位配合辦理事項。十七、其他應加表明事項。

七、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實施要點﹣內政部台內營字第八八七三八二三號函 修正
第十條 綜合計畫應表明左列現況:(一)自然環境與天然資源。(二)人口、經濟與產業發展。(三)都市與鄉

村聚落體系。(四)公共、公用設施。(五)土地使用與分區管制。(六)交通運輸。(七)觀光遊憩。(八)

各市、鄉鎮發展現況。(九)教育文化。(十)社會安全與福利、醫療保健。(十一)居民意願與需求。

(十二)財政收支分析。(十三)其他有關事項。

第十三條 綜合計畫依照計畫年期展望左列事項及擬訂部門計畫:(一)本直轄市、縣 市在未來國土、區域

發展架構中之功能。(二)參照區域計畫相關內容,預測人口、經濟發展、就業需求、空間發展、

聚落體系,區域性公共設施、生活環境水準等事項。(三)都市與鄉村聚落體系發展計畫。(四)

公共設施計畫。(五)土地使用計畫。(六)交通運輸計畫。(七)教育文化發展計畫。(八)醫療保健

計畫。前項第(三)(四)(六)款以地形圖標示計畫內容,第(五)款以二萬五千分之一比例尺製定土

地使用分區圖。綜合計畫除前列必要部門計畫外,得視地方實際需要就其他項目如觀光遊憩計

351
畫、公害防治計畫、自然資源保育計畫、社會福利計畫及產業發展計畫等訂定部門計畫。

第十四條 各部門計畫應分別表明左列事項:(一) 計畫目標與採行策略。(二) 與上位計畫、相關計畫之關

係。(三) 計畫內容。(四) 分期分區發展計畫(應包括四年為期之中程建設實施方案)


。(五) 實

施法令、機構、財源。

八、廣告物管理辦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修正
第五條 為美化市容、維護都市景觀及公共安全,直轄市、縣 (市) 政府應配合當地景觀及文化特色,於都

市計畫及其相關法令中規範廣告物形式、材料及設置規格、位置,並得訂定更新計畫,編列預算,

獎助當地街道更新舊有廣告物。

九、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二日 修正
第三條 本法所稱之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左列資產:一、古物:指可供鑑賞、研究、

發展、宣揚而具有歷史及藝術價值或經教育部指定之器物。二、古蹟:指依本法指定、公告之古建

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三、民族藝術:指民族及地方特有之藝

術。四、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食、衣、住、行、敬祖、信仰、年節、遊樂及其他風

俗、習慣之文物。五、自然文化景觀: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

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六、歷史建築: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第四條 古物與民族藝術之保存、維護、宣揚、權利轉移及保管機構之指定、設立與監督等事項,由教育部

主管。第五條 古蹟、民俗及有關文物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

縣(市)為縣(市)政府。歷史建築之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

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第六條 自然文化景觀之維護、保育、宣揚及管理機構之監督等事項,由經濟部主管。

第七條 關於文化資產保存之策劃與共同事項之處理,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會同內政部、教育部、經濟

部、交通部及其他有關機關會商決定之。

第八條 各級地方政府依中央主管機關之授權,負責執行各該地區內文化資產之保存及管理工作。

十、環境影響評估法﹣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修正
第四條 本法專用名詞定義如下:一、開發行為:指依第五條規定之行為。其範圍包括該行為之規劃、進行

及完成後之使用。二、環境影響評估: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

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

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並公開說明及審查。

十一、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八日 修正
第六條 本法第五條所稱不良影響,指開發行為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一、引起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

噪音、振動、惡臭、廢棄物、毒性物質污染、地盤下陷或輻射污染公害現象者。二、危害自然資源

之合理利用者。三、破壞自然景觀或生態環境者。四、破壞社會、文化或經濟環境者。五、其他經

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第十九條 本法第八條所稱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係指左列情形之一者:一、與周圍之相關計畫,有顯著不利之

衝突且不相容者。二、對環境資源或環境特性,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三、對保育類或珍貴稀有

動植物之棲息生存,有顯著不利之影響者。四、有使當地環境顯著逾越環境品質標準或超過當地

環境涵容能力者。五、對當地眾多居民之遷移、權益或少數民族之傳統生活方式,有顯著不利之

影響者。六、對國民健康或安全,有顯著不利影響者。七、對其他國家環境,有顯著不利影響者。

352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附錄 H 研究文獻評析

蒐集與本研究內容當中,所論及相關性議題之學術性文獻,來進行彙整與探
討,以理解現行相關文獻之論述趨向與發展重點 等,作為研究時的參考依據。

一、城鄉風貌、景觀計畫的部份

(一)主要研究文獻

‧大崗山地區鄉土景觀資源及永續利用研究,2001,南師鄉土所碩論。
‧臺中市景觀格局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2002,東海景觀所碩論。
‧臺北市都市設計綱要計畫架構之研究,2004,臺北科大建都所碩論。
‧臺灣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執行過程評估研究,1998,中山公管所碩論。
‧臺灣土地使用開發系統回顧檢討,2001,成大都計所碩論。
‧臺灣自然景觀地區建築規劃設計準則之研究,1996,成大建築所碩論。
‧行道樹視覺景觀偏好影響因素之探討,1996,臺大園藝所碩論。
‧形成地方特色的空間紋理探討,1998,東海景觀所碩論。
‧城鄉風貌與公共工程建設之探討,1998,逢甲建都所碩論。
‧國家政策與臺灣戰後的城鄉發展(1945 - 1999),2000,暨南公行所碩論。
‧都市公園植栽密度與植類型對景觀偏好影響之研究,1997,東海景觀所碩論。
‧都市設計規範應用於城鄉觀光遊憩發展之初探,2002,成大都計所碩論。
‧都市設計管制對開空間之開放性的形塑作用研究,1998,淡江建築所碩論。
‧景觀生態學於農村建築外部空間設計之研究,2001,臺大農工所碩論。
‧景觀偏好與複雜度關係之研究,2003,東海景觀所碩論。
‧景觀道路兩側土地開發之美質評估研究,1997,逢甲建都所碩論。
‧視覺景觀元素評估分析及類比轉化建築型態之研究,1998,文化建都所碩論。
‧實施都市設計地區景觀計畫之研究,2003,成大建築所碩論。
‧福隆地區遊憩景觀資源評估與經營管理之研究,1997,文化地學所碩論。
‧優型樹的型態影響景觀美質之研究,2003,東海景觀所碩論。
‧應用都市設計策略強化三重市自明性之研究,2002,成大建築所碩論。
‧日本環境基本計畫(中譯本)),1994,行政院環保署。
‧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2003,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之研究,1984,臺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
‧臺北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1999,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創造臺灣城鄉風貌操作手冊,2002,內政部營建署。
‧臺灣農村社區與住宅景觀新風貌,2002,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工業區綠化之育苗、撫育及綠帶設置,1992,臺灣省林業試驗所。

353
‧景觀道路規劃設計與視覺管理實例分析,1998,內政部營建署。
‧風景區公共設施及環境維護作業手冊,1989,交通部觀光局。
‧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1998,行政院文建會。
‧都市公共空間景觀改善之研究,1997,行政院經建會。
‧都市計畫規劃作業手冊(伍)環境規劃,1999,內政部營建署。
‧水與綠網格規劃理論與實務,2003,詹氏書局。
‧論城市本質,2002,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綠地計畫之理論與實務,2002,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環境規劃與管理,1994,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土地利用規劃與管制:臺灣與德國之比較研究,1994,正中書局。
‧環境規劃架構之探討,1984,詹氏圖書有限公司。
‧其它 等。

(二)文獻應用重點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臺灣城鎮形態之變遷,再從個別城鄉的「自然環境」
與「歷史環境」的變遷過程當中,來探討城鄉形態變化之歷程,以發掘臺灣城
鄉景觀風貌構成的要素,建立本研究理解「城鄉風貌」之基礎資料。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城鄉分析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可從三個不同觀點來分
類:城鄉研究的應用情形、城鄉研究的目標取向、城鄉資料的蒐集方法 等。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目前所施行的「都市設計」策略之條文內容,依據理
論學說與文獻當中所歸納出的組成要素來進行分類,以便得知理論上的組成要
素,在本研究實際的城鄉案例當中,所可能包含的哪些設計策略之項目。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臺灣永續發展城鄉觀點之下,地域性規劃設計之基礎
趨向與應用範圍的相關論述,找出其相關性的發展策略,並由此歸納出本研究,
研擬「因地制宜」景觀計畫所需涵蓋之範疇(廣義或狹義的部份)。

(三)文獻應用貢獻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臺灣城鄉地區形成的過程當中,所蘊
育出來的地域性景觀風貌與實質課題,以發覺一個地區的自然、人文、實質景
觀的基礎資料與風貌特徵,對於現有的景觀環境問題作出檢討,探討景觀環境
問題的本質,進而找出其規劃與設計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礎特性,以
提供作為擬訂地區「景觀計畫」時之規範與操作的參考依據。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景觀計畫」與「都市計畫」兩者之
間的相互關係(臺灣現行制度與未來趨向的範疇),並作為本研究探討、充實、
研議與建構「因地制宜」景觀計畫之理念涵構、架構體系、推動程序、操作方
法 等的基礎概念與方向,以建立研究初期的基礎資料參考。

354
二、永續發展、環境倫理的部份

(一)主要研究文獻

‧永續發展觀點下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政策之檢視,2002,暨南公行所碩論。
‧地景生態城市規劃,2001,臺大城鄉所博論。
‧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2003,師大環教所碩論。
‧都市永續發展之空間策略研究,1998,中興都計所碩論。
‧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適用性評估,2002,中山公管所碩論。
‧環境倫理思想研究,2001,師大科教所博論。
‧關渡自然公園的空間建構及環境倫理之探討,2003,臺大地理所碩論。
‧永續發展- 大地反撲的省思,2003,巨流圖書公司。
‧其它 等。

(二)文獻應用重點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永續發展」,從國家與社會的觀點,透過基礎理論的
探討與歷史變遷的軌跡,來論述臺灣永續發展之歷程及願景,以作為社會實踐
的基本關懷與學術研究之旨趣,並從「景觀生態學」的觀點之中來出發,向大
自然學習,冀望將大自然運行機制與生態法則,運用於實質的規劃與應用之上,
以改善日益惡化的城鄉環境問題,進而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生態城鄉意識當中,積極地尋求認知真實的自我,以
重新調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自然當中再次生根,以減少對於自然的干涉與
衝擊,從事責任性的行為,尋求事實的真理模式。

(三)文獻應用貢獻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臺灣總體景觀的資源,在自然、社會、
經濟環境 等的相互作用之下,臺灣於面對永續發展的目標同時,其景觀計畫上
所應採取的對策,探討如何建構認識事物構成本質的一種思維,再經由文獻回
顧的分析與整理,以建立研究初期的基礎資料參考。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應用與轉換,
擷取景觀生態學整體觀之特徵與景觀空間結構的理論焦點,以及整體環境的協
調多樣、開放有序 等原則目標,來建立景觀計畫的基礎理念與計畫架構。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永續發展城鄉觀點之下,地域性規劃
設計的基礎趨向與應用範圍,並作為建構「因地制宜」景觀計畫之理念涵構、
組織架構、操作方法 等的基礎概念與方向,以建立研究初期的基礎資料。

355
三、宜蘭研究的部份

(一)主要研究文獻

‧日治時代宜蘭城之空間改造,2002,成大建築所碩論。
‧宜蘭人對宜蘭農舍之喜好研究,2003,淡江建築所碩論。
‧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2002,臺大地理所博論。
‧宜蘭住宅「新策略」形構之研究,2002,淡江建築所碩論。
‧宜蘭縣推展藝術休閒文化成效之調查研究,2004,師大音樂所碩論。
‧宜蘭縣觀光政策之形塑與推動,2003,世新觀光所碩論。
‧從領域的觀點探討傳統街道空間與居民互動的關聯,2001,臺科建築所碩論。
‧論宜蘭建築的地域性(1981 ~ 1997),2000,中原建築所碩論。
‧觀光立縣之行銷策略- 以宜蘭縣為例,2003,北大企管所碩論。
‧「綠鎮」:生態城市規劃- 以礁溪地區為例,2000,中原建築所碩論。
‧蘭陽地理鄉土教材,1992,宜蘭縣政府。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1996,里仁書局。
‧宜蘭縣總體規劃報告書,1999,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2001,宜蘭縣政府。
‧地區經營管理,2000,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其它 等。

(二)文獻應用重點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宜蘭城鄉」形態之變遷,再從個別城鄉的「自然環
境」與「歷史環境」的變遷當中,來探討城鄉形態變化之歷程,以發掘城鄉景
觀風貌構成的要素,建立本研究理解「宜蘭城鄉風貌」之基礎資料參考。
‧文獻資料中,以建立理解宜蘭,作為經驗研究場域,企圖描繪出宜蘭地區的地
方特質,再藉由認同政治發展的分析,來探究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
的關連,並作為宜蘭區域範圍內景觀發展課題、潛力與具體因應策略趨向 等。

(三)文獻應用貢獻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探討目前有關宜蘭發展經驗與趨向的相關
性研究論文、專書、歷史文獻、圖表、案例 等,以建立研究初期的基礎資料。
‧文獻資料中,可以提供作為本研究,建構「因地制宜」景觀計畫之理念涵構、
架構體系、推動程序、操作方法 等基本概念,並作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
計畫」之內容擬訂與執行策略 等的參考依據。

356
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附錄 I 研究輔助圖表

一、人類生活環境系統化概念(本研究整理)

人類生活環境 環境系統 環境範疇

自然環境 物理環境 地區大氣候與基地微氣候 等

地形、地貌、地勢、水文 等

有機環境 微生物、動物、植物 等

人為環境 實質環境 土地使用與建築配置 等

公共設施與設備系統 等

社經環境 人口分布、家庭結構 等

政治情勢、經濟產業 等

風俗習慣、法律制度 等

教育文化、歷史古蹟 等

地球能源有限,
「自然平衡」能夠容忍破壞的程度也有限。而人類身體忍受污
染的能力也相當地脆弱,若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類與環境將會同時崩潰。因此,
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情:人類與空氣、流水、大地、森林、動物之間乃是相互依
存的,化學物質不停地循環,有機物與無機物不停地交替,地球與生命才得以形
影相隨。唯有充份瞭解地球環境,才得以瞭解人類未來的命運,環境是人類無法
脫離的生活舞臺,一但破壞了立足的生態環境則人類將無所依附。而人類也直到
最近才警覺到資源匱乏與環境惡化的嚴重問題,則學者稱之為「生存危機」。

而「環境」一詞涵意,即抽象、複雜、又不容易被釐清,是極為廣泛的概念
(Heidegger,1927;1962)
,迄今尚難有一個明確之定義。其隨著時代、空間與學
科領域的不同而變化之。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通常指相對於人類的周遭事物,即
所謂「人類生活環境」。或者是,相對於每一個動物、植物、土地、建築、空間、
場所 等,亦稱為「環境(Environment)」。甚至將相對於人類的經濟、社會、政
治、文化 等人文條件,亦稱為「經濟環境」、 「社會環境」、
「政治環境」、
「文化環
境」等(孫岩章,1987)。因此,唯有透過對於「環境(Environment)」的深層認
知與瞭解,進而產生關懷與維護之心,乃是建構本研究最主要的目標理論之一。

357
二、生態中心與科技中心主義,對於人、自然、科技三者間關係(本研究整理)

生 態 中 心 主 義 科 技 中 心 主 義

發展趨向 保育心態 拓荒心態 發展趨向

師法自然 超越自然
自 然 科 技
資源有限 資源無限
避免耗盡 耗盡則換
天理 掛帥
生活品質 增加財富
外部成本 人 人 投入計算

廢棄用途 廢棄產物
規範 超越
共同福利 強者生存

瞭解自然 科 技 自 然 征服自然
節約保育 法律科技

在人類的發展與探索的過程當中,概可以歸納出兩個主要的發展模式- 生態
中心主義 1、科技中心主義 2(O'Riordan,1989;鄭先祐,1995) :其一,是以「科
技」為中心的主義,乃為信仰科技與現存的體制力量,以科技掛帥,人可以靠著
科技與體制的力量,超越環境 3,以制標方式滿足個別之需求。其二,是以「生態」
為中心的主義,乃為尊重自然,人依天理規範科技,保育環境 4。而此兩種渾然不
同的發展模式,則可以從人、自然、科技 等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來瞭解與研議之
(參酌 Aldo Leopold,1949;Chiras,1985;O'Riordan,1989;Ian McHarg,1969;
1998;曹丁文,1994;鄭先祐,1995;楊冠政,1996;1999 等人之見解)。

1
「生態中心主義」核心思想,乃視自然界的萬物與整體的生態系皆具備其內在價值,不能以人類主觀價值
作為判斷依據,且萬物皆有其循環體系,不容許輕易破壞或詆毀。其強調生態系統的倫理關係與重視價值
信念的轉移。要解決環境危機就必須徹底改變既有價值思維系統與觀念(楊冠政,1996;本研究整理)

2
「科技中心主義」核心思想,即企圖將人類獨立於其他物種之外,並恣意的對於自然加諸其主觀的價值,
乃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能源危機 等。也由於,其對於科技過份的信賴,再加上對於環境過度地使用,使
得造成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楊冠政,1996;本研究整理)

3
為一種保育自然的心態 - 乃著重於「生態科技」之發展趨向。
4
為一種持續拓荒的心態 - 乃著重於「理工科技」之發展趨向。

358
三、構成景觀特徵系統化概念(本研究整理)

系 統 概 念 景 觀 面 向 構 成 範 疇

景 觀 構 成 特 徵 生 態 面 向 1.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性 等

2.具有優質的感官環境 等

3.具有明確的領域圈域 等

4.具有開發與保育觀念 等

空 間 面 向 1.具有系統性空間架構 等

2.具有清晰的空間意象 等

3.具有歸屬與認同空間 等

4.具有不同量體與尺度 等

5.具有延續空間的媒體 等

6.具有視覺焦點性品質 等

7.具有相互連貫的視覺 等

活 動 面 向 1.具有人文活動的軌跡 等

2.具有方向指認的特徵 等

3.具有安全與健康機能 等

4.具有活動發展的潛力 等

5.具有可供停留的場域 等

6.具有共同活動的場所 等

景觀一詞構成,實質上僅為城鄉景觀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具抽象的範圍與內
容,其本身並無具體落實計畫。但其所闡釋的卻是一個城鄉景觀所應關注議題,
以及所努力方向。本研究試圖將景觀構成特徵,區分為三個面向來說明之(生態
面向、空間面向、活動面向),以提供擬訂景觀計畫時的基礎認識(參酌 Garrett
Eckbo,1975;Edward Relph,1987;Gordon Cullen,1990;胡寶林、喻肇青,1984;
于正倫,1991;王文誠、施鴻志,2001;郭瓊瑩,2003 等人之見解)。

359
四、環境與心理之間認知過程(于正倫;本研究整理、繪製)

內 涵 外 構 表 象 直 覺 感 受 體 驗

表 現 感 官

環 境 張 力 心 理

景觀是人們認知與知覺活動的對象,也表徵(Represent)著人們生活實踐的
場所,以及維生的系統。它是一種適意性的資源,也是一種遊憩性的資源、精神
性的資源、歷史性的資源 等,並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質。因此,有必要將特殊與重
要的地景資源加以保育,以避免受到不當開發而破壞。John Berger 在其名著「看
的方法(Ways of Seeing)」一書當中即明白地指出了其中弔詭:「我們只看見我
們所注目的東西(We only see what we look at,p.8)」。美(Aesthetics)只是
人們所認定的一種價值,是「人」藉由知覺與空間所產生的相互關係,而感受景
觀的存在,進而主觀評定景觀的價值。而這些對於景觀的普同感受大部份是透過
視覺對於空間的態勢、量體、方向、質感、配置 等表現形式的認知,最後在腦中
留下特定的印象,稱之為「意象」 ,諸如:人們正處於正面情緒反應時,其瞳孔會
舒張,而處於負面情緒反應時,瞳孔便會縮小。這些反應都是非自主性的,且是
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Hess,1972;遊恆山,1999) 。爾後經神經傳遞訊息至大腦,
經過判斷而產生知覺。從被觀察客體(空間或景觀)具體的「形式」到人們所感
知的「意象」 ,這中間的過程須藉由觀察者的知覺來判定之。在 Rudolf(1974)研
究當中提出知覺概念形成因素為:突出結構、單純性、過去經驗、需要與群化原
則 等。人們對於景觀察覺是先分別大小、方向、形狀、顏色、質感 等,再清楚
地組織起來以產生知覺。而知覺類型通常可分為:空間知覺(Space Perception)、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與運動知覺(Motion Perception) 。而其中最常被
5
提及的是「空間知覺 (Space Perception)」,它是人們對於物體之方向、位置、
形狀 等的感知,其包含了對於空間當中的物體知覺、距離知覺、立體知覺 等。

5
對於整體景觀的「認知評價」 ,可參酌蔡榮峰、李素馨(1998)的「景觀評價」之研究,可概略得知:1.土
地開發情形與景觀美質有顯著的關係。土地開發適宜性越高,景觀美質越高。土地開發上自然風景與人為設
施協調性越高,景觀美質也越高;2.土地的經濟價值與景觀美質呈現負相關。經濟價值越高,景觀美質則越
低;3.城鎮型土地開發之景觀美質與美化管理有顯著的關係。而且城鎮型土地開發景觀美質越高,越能接受
高度的開發;4.居民與遊客對景觀美質的認知有所差異。居民對當地景觀美質的評價高於遊客的評價 等。

360
五、人對於環境認知三個階段(于正倫;本研究整理、繪製)

環 境 表 徵 環 境 內 涵 環 境 外 構

局 部 生 理 單 元 環 境

個 體 心 理 個 體 環 境

群 體 意 識 整 體 環 境

領 域 潛 意 識 領 域 環 境

表 徵 認 知 內 涵 認 知 外 構 認 知

「人」對於「環境認知」的三個階段

在視知覺當中對於環境張力認知,乃是以「人」為主體對於環境的體驗與認
識。由於「視覺經驗 6」是生理刺激與心理反應所組構而成,不可否認「視覺」對
於景觀美質感知,就某方面而言是具相當主觀性,不過對於許多的視覺觀點而言
仍是大眾共同一致的(Smardon,1996)
。如果我們將環境認知(認識)過程,視為
一個系統化網絡體系來審視的話,人的視覺體驗是經由三個階段;即是表徵(場
視)階段、外構(過渡)階段與內涵(感知)階段 等。它們構成了環境體驗的三
個向量,並隨著觀察與感知的深化,促使著這個網絡結構不斷地向外擴張。乃深
切地瞭解總體環境之後,進而認知環境、認識環境、評價環境、形塑環境 等。

基於上述,本研究可以認定「環境認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乃是
相互作用之下的網絡系統,透過人的「視覺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並被人們的意識所強化與心理所感應之。誠如,譚以德(1991);黃世孟(1995)
從人們對於景觀的「認知程序」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產生了看
的聯想,以直接接受視覺景觀的訊號(Visual Information) 。第二個階段,是將
視覺景觀的特性(Visual Character)加以組織,而產生了認知與暸解的行為。
第三個階段,是基於個人過去的經驗、期望與心理狀態 等,對於視覺景觀的品質
(Visual Quality)作感情的價值判斷(Environmental Evaluation)等。

6
視點又可以區分為「有效視點」與「無效視點」二種。譚以德(1991)認為人眼所在處能見優美景觀者為
有效視點,否則即為無效視點。而往往我們會發現在某些景觀範圍是屬於無效的,其包含了無法辨別設施物
之主體,或是其活動地點所造成視覺上的混亂 等,所得到景觀為負面評價。

361
六、環境在時空變動過程當中轉換過程(于正倫;為義大利聖馬可廣場)

1 2

1.視點轉換路徑 2.路徑視點(1)

3.路徑視點(2) 4.路徑視點(3)

人們乃是藉由知覺感官與環境所建構起來的關係,不同的城鄉環境因素或是
觀察者的行為改變,諸如:觀察者的位置點、環境的地形、觀察的距離 等因素,
皆會形成不同的空間體驗行為,並呈現出不同感知結果。外在環境(景觀視覺)
會隨著本體(觀察者)的移動或可能存在的位置所影響著,而產生不同視覺轉換
的效果與環境認知的過程。不過基本上,仍是以視覺映像的接收為主,其他感官
為輔,對於環境進行觀察、對於空間產生認知 等。因此,構成「環境觀察」的要
件有三個部份:1.「觀賞者(主體)」:主要以人們為觀察者。2.「被觀察者(客
體)」:觀察的對象物,城鄉的環境空間 等。3.「相互關係」:經由視覺、知覺的
介入,所產生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其關係由視點位置、被觀察的空間區
域,及其存在的視覺環境所決定之。由上得知, 「城鄉景觀」是會隨著視點所在的
位置與距離而產生變化的,因此除了所在位置的高低之外,觀看時的移動與否、
觀景的速度、方式 等人們觀景行為的不同,皆會產生不同的觀景效果 7。

7
觀賞者對於景觀視覺特性的接受度可能受景觀中元素,及其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位置所影響著。然而美學研
究者多認為進行討論形式美時,其重要在於呈現眼前事物,需經過「選擇與解釋」之後遂成為美的對象。

362
七、城鄉景觀美學認知概念(Dieter Prinz;本研究整理)

1.單調城鄉意象(不當的)

2.豐富城鄉意象(妥當的)

3.破壞城鄉地形(不當的)

4.順應城鄉地形(妥當的)

當我們在「認知(Cognitive)」城鄉環境的主體(人類)時,一般可以區分
為兩大類:城鄉的當地「居民」(屬 日常性的觀察)與外來「觀光客」(屬 觀光
性的觀察),而透過不同的觀察主體,基於不同的觀察目的,就會有不同觀察的客
體產生。塑造「城鄉景觀」的目的,就在於建立「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和
諧共存的空間美感,並透過日常生活視覺的脈絡使人們共同體驗之。然而,美與
不美常是一種相當主觀的判斷。所以,本研究所論及的「景觀美學 8」,應講究的
是一種情緒的啟發,而不是最後所呈現的表象結果。也就是說承認景觀美學形式
品質在認知上的差異是必然的,也是抽象難以清晰界定的。因此, 「景觀美學」所
尋求的不是美的定義,也不是主觀價值的認定,而是能夠共同喚起人們內在情感,
以及感知器官運作的空間,至於觀察者是不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或許不應是重點
所在。在加上近年來城鄉空間的高層化、空中交通的日益發達,人們對於休閒活
動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體驗城鄉環境的機會也相對地的提高,而方式也不同,不
再僅侷限於以街道、廣場 等空間(或 場所)為主要的觀察地點。另外,值得一
提的是,城鄉環境在經濟交流與國際觀光 等趨勢的發展之下,對於城鄉景觀的觀
察者,將不再僅局限於當地的居民,還有來自於國、內外的觀光客。基於這樣的
角度與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之下,對於城鄉觀察的體驗層次、可及性,以及具觀察
價值主體數量與品質 等,對於人們認知的結果,也就顯得相當地重要。

8
審美性質是構成景觀美質的客觀性質。「形式美」就是美學當中形式構成的條件或因素,形式美有統一、對
稱、比例、節奏、韻律 等幾項原則,乃著重於視覺感與視覺意象 等。

363
八、景觀美學基本形態與特徵(本研究整理)

美的基本形態 形態層次 形態範疇

靜 態 調 和 物體與周圍景觀或物體構件之間
彼此相容共處的相互關係。

均 衡 物體或構件之間顯現一種對等的
相互關係;亦稱之為對稱。

相 似 物體造型要素之間呈現同種面貌
相互關係;反射也是相似。

重 複 物體以同一形象反複的出現;相
似在數量遞增之上的表現。

動 態 韻 律 物體或物體構件在某一造型要素
上,有著規律地反覆變化。

對 比 反映於兩個物體之間的強烈差異
,它與統一的意義是相反。

漸 變 物體或物體構件的某一個造型要
素呈現遞增或遞減的轉化。

轉 換 在有統一秩序的要素群體中出現
的個別或部份變異的現象。

對於景觀本質的論述,可以歸納為美學的「認知」與「構成」等兩個主要的
觀點來加以剖析之。具體而言,已概括地涵蓋了「美」的對象事物在形式之上的
共同特徵,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抽象性、獨立性、相對性 等意涵,以作為形塑
城鄉地區整體風貌的主要方向。其中,「美學」主要是建立在三度空間環境的觀察
(認識)概念之上,並透過觀察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形成各城鄉之間
不同的空間體驗層次,這也說明了城鄉景觀(空間)的觀察是多面向、立體的。
所以,欲建構一個具備「因地制宜」城鄉風貌形塑的景觀計畫。並不是,也不能
僅單純靠著平面式的土地使用計畫、個體建築形式的規範,或者是一些學習自外
來的都市設計手法所能達成的。因此,本研究認為觀察主體(人)對於經過「選
擇後」的客體(城鄉景觀(空間)),所衍生的美質「認知」與「構成」,則提供了
本研究共同討論與解釋的基礎認識,並可用以衡量或界定個別城鄉環境之間的彼
此關係與差異,進而促使觀察者對於視覺景觀美醜的判斷有較為明確之依據。

364
九、永續發展理念沿革(本研究整理)

時 間 永 續 議 題 發 展 範 疇

1 9 7 1 ‧「聯合國」委託英國經濟學家 Word 與美國微生物學家 Dubos,共同提出「只有一個地球(Only

One Earth)」的宣言。

1 9 7 2 ‧The Limit to Growth- A Report of Club of Rome.(Meadows)

‧其提出人類將被「技術文明」的成就推向自我毀滅,世界正站在毀滅的門口;只有停止地球人

口的增加與追求經濟發展才能維護全球平衡。即主張零的起點(成長的極限)
,他們的爭論喚

起了全球對於未來前途的關注,也為 1972 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奠下基礎。

1 9 7 2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Habitat I)

‧其提出了「人類環境宣言(為了這一代和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

緊迫的目標,這個目標將同爭取和平及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這二個既定的基本目標共同及

協調地實現之(王祥榮,2001))」,這是首次討論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全球性會議,並確定每年

的 6 月 5 日為「世界環境日」。

1 9 8 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IUCN, UNEP, WWF)

‧首次使用「永續發展」口號,呼籲全世界「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利用自

然資源過程當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永續發展」。強調人類對生物圈管理,使生物圈既能

滿足當代人類的最大持續利益,又能保持其滿足後代人類需求與欲望的能力(IUCN,1981)。

1 9 8 3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WCED)

‧於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以「永續發展」為基本綱領,制定「全球的變革

日程(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


」,提出實現永續發展長期之環境策略,對於開發中發展

處於不同階段的國家之間,提出對環境問題更具跨國性質的合作計畫,進而實踐共同之環境目

標,而當時的目標則較偏重於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

1 9 8 7 ‧Our Common Future.(WCED, Gro Harlen Bruntland Report)

‧於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提出了永續發展所應

具備「需要」與「限制」兩個基本觀念。其定義「永續發展」為:「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

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The Brundtland Definition,WCED,1987)」。並闡

述了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社會、經濟與環境之問題,遂提出了永續發展也應包含著「公平

性(Fairness)」
、「永續性(Sustainability)」
、「共同性(Commonality)」等三大原則。就社

會層面而言,為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與後代之基本需求。就經濟層面而言,為主張應建

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持續成長。就自然生態層面,為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1 9 9 0 ‧The Toronto Declaration on World Cities & Their Environment.

‧其提出地方政府須承擔面對公共大眾的需要,重新分配資源以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並提供更

多機會,以開拓新的方法與都市管理方式,以求永續都市發展。希望永續發展的觀念由中央的

施政方案落實到地方性組織,由地方政府來承擔公共資源分配責任,期以就地解決環境問題。

365
1 9 9 1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UNEP, IUCN, WWF, 1991)

‧將「永續發展」之理念落實到執行層次上,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容受力(Carrying

Capacity)的情形之下,來共同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1 9 9 2 ‧Earth Summit, UNCED. ( Rio Declaration, Agenda 21,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Statement of Forest Principles, 1992)

‧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所提出的五個重要文件。其重點主張為:1.人類在永續發展理念中

居核心地位,享有健康富有創造力的生活權利並與自然環境相調和;2.發展的權利應該被實

現,以便公平地滿足當代及後代子孫之發展與環境的需求《里約宣言》第三條原則;3.為實現

永續發展,環境保護應被視為整體發展的一部份,而且不應獨立於發展之外《里約宣言》第四

條原則。並共同促請各國研擬永續發展的具體政策與計畫。此次會議對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生

產、高消費、高污染」之傳統發展模式與「先污染、後治理」的作法加以否定,永續發展概念

於此更加被普遍接受(李永展,2001)。而於二十一世紀議程內的第四十章當中,乃積極要求

各國「應建立永續發展指標,以作為政府各階段決策之堅實基礎,而資料收集及分析的方法應

予以改進之」
。因此,隨著永續發展工作的逐漸展開,永續性指標的需求,也應運而生。

1 9 9 3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CS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Conference.(Habitat II)

‧聯合國成立了「永續發展委員會」,展開全面性地球環保運動,這些都顯示地球環境的破壞,

已成為不容忽視國際要務。繼此之後「永續發展」的浪潮在都市、建築 等政策方面,亦以排

山倒海之勢蜂擁而至,展開全面性地球環保運動。另外,聯合國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第

二次人類集居地會議」
,提出了「人人享有適當的集居地」與「城市化過程中人類集居地的永

續發展」進行全球化的對話與討論,並針對全球城市危機謀求可行之行動與對策,促使全球達

到健康、安全、公平與永續的四大目標,此即實施 21 世紀議程「全球思考、地區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觀念,藉由都市地方性策略以達到全球永續發展目的,可以說是

對全球城市生態與永續發展研究進行了全面的體檢。自此之後,永續發展的研究與履行不但成

為全球各國在發展上優先研究的對象,更是制定發展計畫時優先考慮的基本原則之一。

2 0 0 1 ‧Global Greens Conference.

‧其提出「生態智慧(Ecological Wisdom)」,乃包含著三個內涵趨向:1.人類是自然世界的一

部份。2.承認世界上原住民的智慧,是他們土地以及資源的守護者。3.人類社會依賴著地球上

的生態資源,而且必須確保生態系統完整性,並保存生物多樣性與維繫系統的生命復原力。

2 0 0 2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Johannesburg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所召開的「Rio+10」大會,亦稱之為「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其檢視了

里約之後十年以來全球「環境與發展」的相關議題。共同的主題為「環境」與「貧窮」,乃對

照十年前里約高峰會議所共同簽定的「二十一世紀議程」
,其中與會人員均不禁感嘆人類對於

解決問題的努力不僅是步履蹣跚,更似乎是有退而無進之。

2 0 0 4 ‧建構地方性二十一世紀議程(Local Agenda 21)與地方性永續發展組織 等。

‧永續城鄉、永續社區、永續建築、生態規劃與設計 等理念的推展與創新。

366
「永續」一詞涵意,乃譯自於英文的 Sustainability,有人譯為「永續性」
、「持續性」或「持久性」等。有關
永續的研究與定義很多,亦眾說紛紜,而具有權威性的學說,到目前仍然正在醞釀形成當中,也未有定論。不過從
已知的定義當中,則可以概略歸納出下列幾項特性(行政院,2003;本研究歸納、整理)。

(一)經濟性:永續一詞最早是應用於經濟學的資源管理領域中,專指對再生資源的管理,有持續之意。諸如:最
大的持續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於農業上沿用此概念,最初是與具有再生產能力的自然資源
連用,表示可以長期維持某一水準的收獲量,諸如:永續生產的海洋漁類 等。於 1968 年的美國經濟學家提
出了生態經濟學的思想,其認為要維持與改善人類的生活水準,就應該要把「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起
來,並提出「永續利用」觀念。至此永續一詞應用,已擴及經濟學相關的所有範疇。另外,也有生態學家將
此詞應用於科學研究上,即表示應保有持續整個生態系統現狀與功能。Barbier(1985)在其所著「經濟、自
然資源、不足與發展」一書當中,即將「永續發展」定義為:
「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
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另外,在 Markanda & Pearce(1988)所著的「自然環境與社
會折現率」一書當中,即談到「永續發展」是:
「今天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因為,經濟成長
是國家實力、社會繁榮與人民財富的表現。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量的成長,更要追求質的改善,要
提高效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研發潔淨生產技術與提倡理性的消費 等」。
(二)穩定性:1980 年時開始有人把永續與發展連用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在國際自然
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IUCN)、
聯合國環境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WWF)所合編報告書「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認為保育與發展兩者並不
相悖而行,永續發展即是兼顧兩者作法。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WCED)於其報告書「我們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再一次強調永
續發展理念,其認為人類未來發展應走向,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追求其本身需要之開發。
此時所強調的是不同世代間資源使用公平性。並將永續涵義擴大為考量跨世代間福祉(Winpenny,1991)。
(三)生態性:1991 年「世界保育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由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聯合國環
境委員會、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等所組成的)
」更進一步於其報告書「關心地球:永續生存策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
「在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容
受力的情況下,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這是著眼於生態層面的表達,強調經濟發展應顧及生態系統的承受
力,指出永續的內涵兼具經濟性與生態性。所以,蕭代基(1993)認為永續發展可分為兩個方面來解釋:其
一就「經濟上」而言,永續發展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天然資源的開發、投資的方向、技術研究發展
的導向、政經制度的改變 等,皆須有助於並增進當代與後代滿足其需求和欲望。其二就「生態上」而言,必
須保持天然資源存量的永續,諸如:土壤保持與品質之維護、水資源的量與質、自然界生物量的平衡、以及
環境中和廢棄物的能力 等,在發展時皆應顧及。而天然資源又分為可再生資源與不可再生資源兩種,對於前
者我們可以追求總存量的永續,而對後者則應減少消耗或尋求替代品 等。最後,在尋求一種最佳生態系統,
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與人類願望的實現 等,促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之(Forman,1990)。
(四)社會性:戴華(1993)認為「永續發展」即是要放棄目前已知「不可轉圜」的科技與資源利用模式,開發、
研究及推廣「可轉圜」的科技與資源利用模式。提出「永續」含有留下轉圜餘地之意,強調施行的彈性與穩
定性,應顧及社會的接受能力,即指出永續的內涵應具有社會性。因此,要追求社會全面的進步,必須「環
境」與「發展」並重之、
「物質」與「精神」協調之,且兼顧社會各層面的均衡之,尤其是要協助弱勢群體,
並且講求創造一個保障平等、自由、人權的社會。因此,
「永續發展」的真諦,即是以整體環境生態平衡的理
念為基礎,整合眼前的發展與長遠的目標,並以當代與後代間的福祉為最終標的(蕭新煌,1990)
。在「我們
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報告書當中,也同時提出一個架構,就是將「環境政策」與「發展策略」
共同來加以整合,打破傳統視環境保護必須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觀念。因此,透過「我們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對於「永續發展」的說明,
「環境品質」與「經濟發展」便成為相互依持彼此強化,而不互
斥的主張,也成就一個比較具環境永續性的發展形式,便取代了傳統論述之中,關心「經濟發展」與「環境
保護」是否相容的議題,而成為社會大眾相繼所關心焦點(Torgerson,1995;Baker et al,1997)。

367
十、相關文獻回顧(本研究整理)

將有關景觀計畫需涵蓋範疇,透過相關研究與文獻回顧,所界定的角度來切入,從「國內研究(政策屬性)」與
「國外研究(案例屬性)」等層面的發展趨向,來研議景觀計畫之實質計畫的發展內容。歸納如下說明之。

一、國內研究部份

(一)臺北市都市景觀計畫之研究(胡寶林、喻肇青,1984) :在這份都市景觀計畫的研究當中,以領域圈模
型與空間架構系統的建立,作為臺北市都市設計計畫的架構;對於整個都市設計所欲達成的目標與一
個好的城市價值,提出四個基本態度:1.以人的體驗與生活經驗著眼,探討生活品質及意義(體驗、
活動)。2.以歷史、文化、宗教著眼,尋求特殊的意義及意象(血緣、地緣)。3.以都市空間和自然空
間著眼,探討對環境品質及活動品質的影響(視覺、實質環境) 。4.以時代思潮著眼,由社會心理學的
角度,探討都市、文明的危機及社會交互作用的貧乏(社會、人文) ;該研究經由歷史、自然、活動、
空間 等四個方向的調查,提出了以領域圈模型來建構整個臺北市的都市空間架構。這個領域圈模型的
主要構成元素區分為領域圈(Domain)
、路徑(Path)
、軸點(Junction Point)
。其次,並依據前述「領
域圈模型」的建立與基本調查結果,該研究進一步提出了都市空間景觀計畫的架構準則,這個空間架
構系統乃包含著十大系統:1.活動特性區系統:領域圈各具景觀類型特性的一般準則。2.路徑系統與
徒步區系統:路徑特性之塑造和使用相關設施準則。3.軸線空間系統:各種活動意象之軸點分佈與原
則要求。4.都市天空線尺度系統:建築物量體、高度與都市尺度之準則。5.開放空間系統:都市中開
敞性空間之保留、廣場公園、景觀類型之空間準則。6.街廓空間系統:以街面和鋪面處理塑造街廓空
間特性之準則。7.視覺走廊與眺望系統:主要市景、山景與都市關係之準則。8.觀光路線系統:配合
遊憩、歷史與現代意象之觀光路徑模擬準則。9.方向指認系統:都市結構及方位之感覺品質,加強元
素設計準則。10.街廓設施:住宅及商業區之景觀類型及街廓傢俱設施準則 等。
(二)都市公共空間構成之調查分析(王紀鯤、米復國、陸金雄,1994) :在這份研究報告當中,於最後提出
了臺北市都市公共空間系統的構成要素:1.臺北市都市空間結構與特徵。諸如,地理形勢與資源所構
成之地景特徵、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之歷史地區、具有特色的活動分佈及地區、城市主要的街道系
統及其形成的街廓尺度與街道組成構成、市民知覺的空間結構、臺北市重大建設及策略發展所形成的
都市空間結構 等。2.臺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諸如,山域開放空間、水域開放空間、公園綠地系統
及廣場的分佈與空間形式、街道開放空間、高處及視景 等。3.臺北市城市建築的特色與高度結構。諸
如,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建築物及據點的空間形式、街面特色、街(廓)面之量體及尺度關係、具特
色的建築群分佈、高度結構及趨勢 等。4.臺北市街道形式與視覺景觀。諸如,環山道路與快速道路之
連續視景、進入臺北門戶之視覺印象、市區主要道路與山景關係、市區主要道路的空間形式、市區主
要道路的視覺走廊序列及框景、市區主要道路的軸線系統與視覺焦點 等。並同時為引導臺北市未來發
展之形式,該研究也提出臺北市必須在全市性的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時,將下列七項系統納入為都市
設計管制要點:1.地理形勢特徵系統。2.歷史特徵系統。3.活動特性系統。4.方向指認系統。5.開放
空間系統。6.城市建築的特色與高度結構。7.通道型式與視覺景觀 等。
(三)臺北市都市景觀中長程建設計畫(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3) :這份計畫是針對臺北市既有各局處
中長程建設計畫予以重新檢討,並配合重整歷年都市景觀環境資源調查與建構,促使二者予以統合協
調,希望建立一個引導各局處中長程部門計畫工作發展,以建立一個全市整體都市景觀。並經由中華
民國景觀學會協助研究,於報告當中提出了臺北市四大都市景觀建設計畫:1.生態山水城,諸如:公
園綠地網絡計畫、親山網絡計畫、親水網絡計畫 等。2.有情文化城,諸如:公共客廳設置計畫、文化
地景軸帶計畫、特色圈塑造計畫 等。3.合作宜居城,諸如:入口意象塑造計畫、廊道環境彩粧計畫、
景觀環境認養計畫 等。4.活力愉悅城,諸如:偉大景觀計畫 等。另外,於該報告當中也提出了對於
各部門建議分期執行計畫與經費建議,亦同時因應臺北市政府之要求,研提了「臺北市景觀自治條例
(草案)」,其法令架構或主要內容,皆與「景觀法(草案) 」相似。
(四)擬定城鄉景觀計畫及操作之研究(郭瓊瑩,1999) :該研究主要參考「日本景觀條例」的制度與「德國
景觀計畫」的精神,建議將景觀計畫區分為「國家位階﹣全國地景保育綱領」與「地方位階﹣景觀計
畫」,前者用以說明國家地景發展政策、目標與具體的對象物,藉由保障山脈、水系、海岸 等帶狀空
間,將上述區塊性之國家級的景觀資源予以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國家地景結構,並確立區域性景觀發
展的原則;而後者,則屬於縣市執行之景觀計畫,以落實地方自治與民眾參與為基礎,該研究建議於
「縣綜合發展計畫」中研議全縣之「景觀保育及發展計畫」 ,並以個別部門計畫的方式,研提目標、課

368
題、發展原則與具體措施 等。另外,於鄉鎮市公所執行城鄉計畫,則需依循全縣整體景觀架構發展,
研提「城鄉景觀計畫」其內容包含:景觀資源現況、景觀發展目標、景觀發展構想、發展策略、推動
策略 等。該研究並建議將城鄉景觀計畫分為兩個階段:「城鄉整體景觀計畫」與「地區景觀環境形成
(或 改善)計畫」。其建議計畫內容為:1.計畫實施地區、範圍、計畫年期與目的。2.城鄉發展背景
與定位說明。3.城鄉環境現況及發展課題分析。4.城鄉景觀資源調查指認暨特性分析。5.城鄉景觀組
成結構分析。6.城鄉整體景觀形塑目標課題訂定。7.城鄉景觀基本構想發展。8.各系統發展策略研擬。
9.景觀形成地區劃分。10.地區景觀環境調查分析。11.地區景觀形成目標研擬。12.執行(推動)策略
研擬。13.景觀意識調查與宣導 等。在該研究中將前述的第 1 ~ 9 項定位為第一階段之「城鄉整體景
觀計畫」 ,而第 6 ~ 13 為第二階段「地區景觀環境形成(或 改善)計畫」
。同時為推動城鄉景觀計畫
執行,該研究也建議政府應訂定「景觀條例」或「景觀計畫審議規範」以作為景觀計畫行動推展。
(五)臺北市都市設計準則(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4) :臺北市政府為針對各轄區內的新開發區,更新
地區以及其他特定地區的地域文化特性 等,臺北市政府擬定有都市設計準則用來對應於不同地區範圍
內的開發行為,以保存、改善或創造居民活動以及空間形式。這些規則的兩個主要重要目的在於「維
護優良的公共環境品質與生活空間」與「營造地域性的地區特性與風格」等,其內涵則可以包括以下
的管制項目:土地與建築物、開放空間、都市紋理、街道景觀、服務系統 等。

二、國外研究部份

(一)The Image of the City(Kevin Lynch,1960;1966;1972;1976;1980;1981;1990):在討論「景


觀計畫」的架構內容時,勢必得討論城鄉空間形式的內涵,在過去的各種研究中也一直有著許多的看
法;Kevin Lynch 在 The Image of the City(1960)一書當中,透過當地居民的感覺經驗,對周遭生
活環境所產生認知,進行城市空間的觀察與分析,以瞭解群眾在城市中如何觀看、感受、使用與記憶
這些空間,並提出五種用以界定城市空間的元素,諸如、通道、節點、區域、地標、邊緣 等,這五種
元素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重疊、呼應,必須經過組織,分為不同層級,才能提供令人滿意
整體意象。以作為城市規劃與城市記錄的基礎性工具(胡寶林、喻肇青,1984) ,說明城市空間中所存
在的意象、知覺連續性與自明性 等。因此,透過 Kevin Lynch 理念,以一種專業的眼光來思考城市空
間組織。對於專業操作者而言,則提供了綜合評估的機會與方法,有助於本研究對城鄉空間感受作更
真切的體認,以及解讀與評估城鄉景觀的優劣與否,並可作為生活環境品質的指標,為景觀計畫的重
要環節;其討論城市場域感覺經驗,也提供城市空間分析與討論的一個很好的分類模式(Sequences &
Information)。但是,Kevin Lynch 的五項要素也只是推理出來,並沒有正式研究,但其效度卻得到
許多實驗法的證實;在這些研究中,從人們的認知圖所汲取出來元素,經過被稱為「叢聚分析(Cluster
Analysis)」的精密統計後,所得到的五種元素也與 Kevin Lynch 的假設非常相似;雖然他把城市景觀
中的人為活動排除了,但其理念也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對於城市實質景觀的歸納與體認有更深刻瞭解。
(二)東京都都市景觀計畫(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4) :其主要內容區分為四大章節。本研究將其整理
為四大範疇以茲參考:其一為「東京都景觀特性」乃針對東京的自然、生活文化、空間與其他 等四大
基本要素分析其景觀特性,而討論內容,諸如:1.自然要素(地形、山與崖之天際線、水系景觀、臨
海景觀、綠色空間 等)。2.生活文化要素(市街形成歷史、點狀景觀資源 等)。3.空間要素(土地利
用、都市構造、大規模開發 等)。4.其他要素(眺望點、風景繪畫中東京、富士山視覺廊道 等)。其
二為「東京都景觀形成構想」乃針對東京景觀形成的目標、指針、類型與景觀形成的地區作整合性分
析與說明,其主要內容架構,諸如:1.景觀形成三大目標(自然融合、歷史與文化傳承、多樣魅力發
展 等)。2.目標達成十項指針(重視大地構造、河川為景觀主軸、創造與海洋相銜接景觀、生態系統
考慮、繼承歷史與文化傳統、蘊育日常生活中的產業景觀、培育個性豐富街道、創造快適交通軸、調
和住宅區景觀、去除妨礙景觀的各種元素 等),上述的每一項指針之中又個別舉列基本的考慮事項,
並對於每一項指針的內容又再詳細的條目分列。3.景觀形成類型,該計畫將東京都景觀形成的類型分
為:景觀地區(共設定八處) 、景觀基本軸(景觀軸對象基本上以水、綠、交通為思考對象,共指定十
一個) 、景觀據點(包含歷史構造物、公共設施、大規模開發 等三種類型) 、景觀形成地區(從面的考
量、景觀軸、基本軸的線性與骨格架構考量與景觀據點的點狀個別地點考量,以形塑一個重點景觀形
成地區,並賦予區市町村景觀計畫指定) 。其三為「東京都景觀形成基本方針」在景觀形成基本方針內
容上,該計畫又分別針對前述八個景觀地區(八個景觀地區均分別就其景觀特性、景觀形成基本方針
與景觀形成地區參考地點分別指明與條列) 、十一個景觀基本軸(十一個景觀基本軸均分別就其景觀構
造特徵、景觀形成基本方針與目標達成提案予以分列 等)、三類景觀據點(景觀據點的景觀形成基本
方針,就歷史建造物、公共設施與大規模開發的基本原則分別予以說明 等)。其四為「東京都景觀形
成推動與展開」針對:1.東京都政府的職掌:(1)策略的推動,諸如:景觀基本軸與景觀形成基本計

369
畫的制定、景觀據點形成準則制定、區市町村支援 等。 (2)體制的確立,諸如:都市景觀行政總合與
組織調整、都市景觀形成關聯連絡與調整體制充實、設置都市景觀審議委員會、都市景觀人才培育 等。
(3)制度的制定,諸如:制定都市景觀條例、景觀形成輔導申請制度檢討 等。(4)都民的參與與教
育,諸如:推動「創造美的景觀之都民會議」 、都市景觀資訊中心設置、景觀形成的各類活動辦理與促
成 等;2.區市町村的職責:強調都市景觀最後根本的成效,在於基層區市町村的積極主動,並要求應
予以制定「區市町村景觀計畫」 ;3.符合當地居民的期望;4.符合民間企業的期望 等。
(三)東京都景觀條例(日本東京都都市計画局,1997) :東京都景觀條例於 1997 年公告實施,主要依據 1994
年的「東京都 都市景觀計畫」所制訂;將整個計畫內容轉換成為法令條文。其主要章節與條例範疇為:
1.第一章 為「總則」,明示條例的目的在促成東京的自然保育、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及地域個性的多樣
魅力發展。2.第二章 為「景觀行政推展」,對於都政府、都民與開發者的責任義務予以明確確化,並
指定定期策定東京都景觀白皮書,以為總體政策的推展。3.第三章 為「景觀基本軸」,強調關係市町
村首長意見的聽取、公展的必要、東京都景觀審議會的審議與景觀基本軸計晝的應予制定。4.第四章 為
「據點景觀形成」 ,主要針對景觀基本軸的景觀營造基準、公共事業的景觀形成指針與歷史建造物的保
存與歷史景觀的保全予以規範。5.第五章 為「都民參與促成」 。6.第六章 為「東京都景觀審議會」等。
另外,在「東京都 景觀條例」的架構之下,政府另訂景觀形成基本方針,以為指定之景觀基本軸與景
觀基本軸以外之一般地域的通則性指導;並於各個景觀基本軸的計畫內容中,又分為以下四大要項:
1.景觀基本軸指定。2.景觀基本軸基本計畫;各個景觀基本軸基本計畫之內容基本上包含六項內容,
諸如:景觀計畫任務、景觀形成目標、景觀形成基本思考、景觀形成基本方針、景觀形成檢討、景觀
形成之政府配合事項 等。3.景觀基本軸的景觀形成基準。4.景觀基本軸特定行為要件 等。至於非屬
景觀基本軸之一般地域,則以較為簡單之一般地域景觀形成基準與特定行為要件規定予以規範。
(二)~(三)部份的小結。基於上述的研議,在東京都的景觀計畫當中,吾人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嚴密
的計畫層級系統。其先經由研究調查來完成全盤性的全市性景觀計畫。而在這段期間之內,東京都並
同時開辦美的景觀之都民會議,以擴大各界的參與討論以形成共識。爾後,再將所達成共識之景觀計
畫轉化為全市性的景觀條例,並於條例當中分別賦予政府行動的職掌、居民參與的管道。對後來景觀
計畫從全市到地域的指認,也經由條例的支持,促成後續各個地域的景觀基本軸計畫得以持續的研析
訂定。另外,在基層政府的權能上,也經由賦權鼓勵區市町村推動地域性的景觀計畫與其地域性自主
的景觀營造;東京都的景觀計畫系統雖非日本之首創,但卻也學習了其它城市的經驗,在東京都發展
出一個層級非常完整,條例非常健全的景觀形成機制與架構。
(四)美國舊金山市都市設計計畫(1971) :舊金山市政府規劃局於 1968 年成立都市設計小組,經由十一頊
的社會基礎性資料與當地居民訪談 等調查分析之過程(1968 ~ 1971) ;將市民對於生活環境品質的需
求,區分為四大方向,並個別提出策略與因應準則:1.「城市紋理(City Pattern)」:對於舊金山獨
特風格的塑造,以及提供視覺上的辨識感(諸如:都市整體造型、風格的塑造 等)。2.「保存保護
(Conservation)
」:對於自然地形、歷史風格、古老及有特色的建築物,以及街道、纜車予以保護(諸
如:山區開發盡量避免或小規模發展、尊重歷史,指定重要建築物予以保存、都市邊緣山水特徵的保
存、自然資源的重視 等) 。3.「重要開發(Major New Development)
」:強調大型的新建築物必需與周
遭環境的視覺及生活環境配合;同時建築群之間要提供開放空間(諸如:都市成長管理採計劃性的開
發、都市內開放空間的管理、活動可及性的提高 等) 。4.「鄰里環境(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提供居住環境的安全、寧適、便利,提升社區意識感,從市民的需求出發瞭解使用者意見、親水性活
動設施提供、行人徒步動線連續性、居住環境重視,寧適安全的生活環境、街道特色的建立(諸如:
街邊建築的特色、街道的照明、街道傢俱的設計 等) 。
(五)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香港規劃資訊及專業行政小組,2003) :此規劃標準與設計準則為香港城市設計
的指引,其主要可以區分為「宏觀、中觀、微觀」層面;1.就「宏觀層面(城市整體形象的關係) 」而
言,在「天然環境」的部份,諸如:天然環境的主要特點(組成部分) 、天然景觀、文化或社會經濟資
產在地理和視覺景象質素上的直接及間接影響、配合天然環境和景觀 等;在「人造環境」的部份,諸
如:城市相鄰環境、添加城市特色及創造高質素環境去促進城市景致、地標的適合性 及所產生的視覺
影響、視覺景物的適合性及顯見度、景觀和發展模式方面的協調、整體高度輪廓和結集程度的協調、
地方特色的增強與歷史文物環境的協調 等。2.就「中觀層面(城市建物與空間的關係) 」而言,在「天
然環境」的部份,諸如:對天然景觀在地理和視覺景像質素上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等;在「人造環境」
的部份,諸如:地點合適與現有觀景廊關係、對光線透射和空氣流通的影響與街道模式的協調、地標
的適合性及所產生的視覺影響、整體高度輪廓和結集程度的協調與地區文物的協調、對四周環境的影
響 等。3.就「微觀層面(城市使用者與環境的關係)」而言,在「天然環境」的部份,諸如:在功能
上與天然環境的配合與當地天然景觀的配合 等;在「人造環境」的部份,諸如:適當配合街道環境和
功能、方便行人環境、人本比例和提升質素、空間感建立 等。

370
十一、環境規劃設計操作步驟(本研究整理)

開 始 點 檢討、回饋、修正 結 束 點
對 象
環境調查對象確立 分析的對策與建議

檢 討 、 回 饋 、 修 正
環境調查範圍擬定 分析現況課題研擬 調 查

環境調查變項設定 分析現況問題發掘
分 析
環境調查題綱確定 分析的操作、記錄
綜 合
環境調查研究態度 資料綜合評估分析

評 估
環境基礎資料收集 規劃的定性化分析
人、事、時、地、物 等 歸納法、演繹法 等
擬 訂
環境現況資料調查 規劃的定量化分析

執 行
評估、模擬、分析

主、客觀性、獨立性、敏銳觀察 操作步驟概念

「計畫(Plan;為名詞)」,乃指「規劃(Planning;為動詞)」工作成果(其
包含著:領先性、決擇性、系統性、邏輯性、整體性、普遍性、效率性、管理性、
管制性 等意涵)。它可能以兩種形式存在著(營建署,2004) :1.行動的方案:表
示明確的行動方法與執行時限,常涉及實質的建設工作與投資行為 等。2.政策的
方針:提供計畫採用者作業的原則與標準,主要用以影響有關個體的決策行為,
通常不涉及直接出自於計畫採用者的實質建設與投資行為 等。

其比較通俗且廣泛的定義,乃指事先策訂的一種程序、方法或者是對於各部
門的配置加以適切地安排 等,具有其目標的方向性,以提供管理上一種重要的決
策指標,預先籌謀並作出各種的因應措施,為一種比較有組織的計畫之意。計畫
通常為決策者希望在土地上實現的事情,它必須具備足夠的「彈性」與「應變」,
以便能夠合併更多可能的「新」發掘機會,為尊重計畫過程當中的「檢討、回饋、
修正」- 反覆的思考,以建立支持問題論點的基礎。所以,
「計畫」在透過反覆循
環的思考與操作經驗的累積過程當中,對於環境(景觀)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越
為精鍊與熟悉。另外,「計畫」也通常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它為創造與設計提供
了主要的方向,並以文字(或 圖面)的方式組織了不存在的事情 等。

371
十二、宜蘭縣相關上位計畫與發展計畫(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將有關「景觀計畫」之發展政策議題方向﹣屬 宜蘭縣的範疇,透過相關計畫「文獻回顧」
所界定的角度來切入,從「上位計畫(廣義屬性)
」與「發展計畫(狹義屬性)
」之發展導向,共同來衍
議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之基礎政策的認知,並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第六章(宜蘭縣政中心地
區景觀計畫)的模擬與擬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歸納如下說明之。

一、相關上位計畫

(一)挑戰 2008 年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行政院,2002 ~ 2007):相關範疇,觀光客倍增計畫:有效的結合臺


北、宜蘭以及北橫之旅遊資源,共同帶動蘭陽地區成為國際觀光地區。水與綠建設計畫:強調環境保
護與生態保育的重要與必要性,進而提出了推動維護生態環境,以休養受創的森林、山坡地以及河海
岸,藉此逐步恢復臺灣的自然生態,以創造亞熱帶國家生態保育的典範。新故鄉社區營造:活化社區
營造組織;社區營造資源整合;推動原住民新部落運動、新客家運動;發展醫療照顧服務社區化,利
用在地資源 等,引入人才以及創意,營造活潑多彩的地方社區 等。
(二)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行政院,2001 ~ 2004):相關範疇,就環境建設層面(創備優質環境,促進永
續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加強環境教育塑造綠色消費型態;落實環境影響評估預防開發行為對環境造
成不良影響;積極參與全球環保事務推動國際環保合作及交流。落實生態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及保
育野生動植物及自然景觀落實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育,健全自然資源經營管理制度維護特殊自然景觀;
保育山坡地水土資源強化國土保安。改善生活環境:推動永續生態城鄉發展以達永續城鄉目標;促進
區域均衡發展發展地區特色;加強都市更新及社區建設創造城鄉新風貌;充實地方文化設施 等。
(三)臺灣北部區域計畫(行政院,1995)
:設定東部宜蘭平原三角洲為田園休閒港口城市,以北宜高速公路
聯絡臺北,受經濟發展衝擊帶動土地增值與提高開發強度應整體規劃控制成長確保良好生活品質。
(四)臺灣地區綜合開計畫(行政院,1979)
:相關範疇,人口與經濟活動合理分佈(諸如,區域間經濟發展
促進、區域內都市體系之建立使人口合理分布、運輸通信系統與人口經濟活動有效配合)
;生活與工作
環境改善(諸如,都市與農村之均衡發展、住宅與公共設施適當供應、公害防治、遊憩設施與景觀改
進)
;資源保育與開發(諸如,水資源保育與開發、土地資源保育與開發、史蹟文物保全)等。

二、相關發展計畫

(一)宜蘭縣綜合發展計畫(宜蘭縣政府,2001)
:計畫摘要,以直轄市、縣市行政轄區為範圍,屬發展策略
計畫,延續國土綜合發展計畫之指導並落實整合縣市部門計畫,並指導各鄉鎮(市)之發展政策、成
長管理劃設原則。相關範疇,未來發展願景(知識創新的溫床)推動良好產業環境,積極納入全球新
經濟體系。創造優質生活空間,建設永續、配套完善、資訊的社區公共服務。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強
化緊跟新趨勢、新變局的能力。培養有歷史感公民,開創立足宜蘭、對話全球與未來的視野 等。
(二)宜蘭縣總體規劃報告書(宜蘭縣政府,1999)
:計畫摘要,為承續二00一新蘭陽計畫,就宜蘭縣未來
都市發展土地利用計畫作全盤性考量,摒棄過去國內空間規劃慣用之計畫年期方式,而以「終極年」
及「全區域」整體規劃的角度,將宜蘭縣作為規劃主體,計畫範圍包括宜蘭全縣,計劃年期為「以 X
年為長期目標年」人口 100 萬,其中都市計劃區人口 77 萬,非都市計畫區人口 23 萬。所以 100 萬人
是宜蘭發展的終極人口指標,而達到這極限人口的未來某一時間點即為 X 年。相關範疇,幾個重要規
劃理念:有效開發資源;全力保護自然人義資源,謹慎、規律、有創意的指導開發。高效都市運作;
提供及配合土地用途及完善各種交通系統、公共設施。提高環境品質;積極保留重要自然景觀,修復

372
有歷史價值建築、古蹟。創造優美有規律但又變化多瑞的新都市及建築環境。獨特都市景觀;追尋適
合功能、風俗習慣、氣候及生活方式規劃,市容以及建築設計其效果具現代氣息、地方特徵 等。
(三)二00一新蘭陽計畫(宜蘭縣政府,1994)
:計畫摘要,宜蘭縣政府為因應北宜高速公路闢建所造成衝
擊,重新檢討宜蘭縣綜合開發計劃進行二00一年新蘭陽計劃。本規劃案實質上由三個計畫組成,包
括宜蘭縣實質發展計畫、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及宜蘭縣交通運輸整體計畫,其構想是要在宜蘭的
環境承載量所能負荷,且不致於傷害到宜蘭既有地方特色文化前提下提出通盤發展計畫。相關範疇,
宜蘭縣實質發展整體計畫(著重於各類實質發展設施與土地使用的空間性規劃)
;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
計畫(以北宜高速公路開闢所因應之成長管理為基本前提,以前瞻性的觀點,對宜蘭縣未來之旅遊發
展,提出整體計畫)
;宜蘭縣交通運輸整體計畫(提出北宜高速公路蘇澳延伸段建議路線、規劃以及檢
討縣內生活圈道路系統、規劃具地方特色的道路,擬訂大眾運輸發展以及停車問題因應策略)等。
(四)創造臺灣城鄉景觀示範計畫(營建署,2001)
:計畫摘要,為建設二十一世紀城鄉優美景觀風貌,本計
畫以「創造具本土文化風格、綠意盎然、適意美質的新家園」為總目標,提出「文化、綠意、美質」
行動口號,以使國家、人民享有:文化風格,充滿榮譽尊嚴的城鄉。有田園綠意,處處生氣盎然的城
鄉。有品質魅力,值得認同感懷的城鄉。相關範疇,整體計畫目標是否有其改造地方發展體質之企圖
與期待;計畫內容或過程是否清楚呈現公共參與的精神與特色;計畫是否能凸顯地方環境風貌的精神
與特色;計畫內容或執行過程能否表現出獨特創意性與前瞻性;計畫執行構想是否能清楚表現出整合
和經營的視野;計畫的推動是否能得到地方各組織的支持;計畫是否成為地方政府執政表現的重大行
動;計畫內容之研提或工程施作是否遵從生態原則 等。
(五)宜蘭縣環境保護計畫(宜蘭縣環境保護局,2000)
:計畫摘要,為落實憲法增修文「經濟及科學技術發
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以及「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中之政策宣示,研擬宜蘭縣
之長期環保政策,以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籌並顧。且配合「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設定一百年為
期程,並細分近程(民國九十年底止)
,中程(民國九十五年底止)及長程(民國一百年底止)三個執
行期程。各期程之目標綜合而言:近程﹣建立安全與健康之生活環境、中程﹣建議寧適與和諧有內涵
的環境、長程﹣建立高品質安和樂利之環境。相關範疇,宜蘭縣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目前及未來開
發利用衍生的環境問題特性亦與其他地區有所差異。因此,正視未來環境的問題,除了滿足縣民需求,
促進經濟成長以及有效的開發外,更必須去提高環境素質,對於水資源的保護,大氣的變化,垃圾處
理的問題,生態的保育及環境的管理,也能以最先進資訊、技術來維護及改善,使一切永續經營。
(六)宜蘭縣土地使用暨景觀管制規範之研究(宜蘭縣政府,1999)
:計畫摘要,針對全縣土地利用現況以及
相關管制規範作全面之調整與檢討,並提出土地使用管制規範及構想,並研提建築型態管制規範,故
本研究之更積極意義在於藉容積管制及調整辦法來研擬宜蘭之最佳土地發展機制,以確保其各種計畫
與規劃之實現,提升蘭陽平原的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並維護生態均衡 等。相關範疇,全縣土地使用
現況資料蒐集;現行土地使用管制相關規定分析;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研訂(宜蘭縣土地使用分區
管制規則)
;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實應就土地資源的連續性發展立場,應加以一併通盤檢討,來建立
全縣統一土地管理制度(宜蘭縣土地使用變更與容積調整建議)

(七)宜蘭縣公園綠地發展大綱計畫委託規劃案(宜蘭縣政府,2000)
:計畫摘要,透過本計劃公園綠地系統
設施層級之建立、發展構想與效能之評估,掌握全縣綠地開放空間資源,建立基礎綠色指標,並作為
未來相關建設以及經營管理依據。相關範疇,全縣公園綠地資源調查、公園綠地分類、建立各類公園
綠地資源效能評估指標、建立公園綠地系統、相關法規以及管理機制之釐清與建議 等。
(八)宜蘭縣鐵路沿線暨車站景觀風貌改造構想計畫案(宜蘭縣政府,1999)
:計畫摘要,改善鐵路沿線景觀
風貌建立宜蘭縣新興線形景觀帶塑造美好都市意象。藉由鐵路沿線風貌改善建立宜蘭縣觀光門面以達
觀光發展目標。爾後並可繼續推展火車之旅等多元化觀光活動。相關範疇,配合建築管制措施為鐵路
沿線住戶營造一個兼具安全及優質居住生活環境。透過車站景觀風貌改善計畫塑造車站新意象提供旅
客良好的服務。建立交通建設與景觀設施結合模範作為本縣未來各項交通設施景觀化指標與參考。

373
十三、研究範圍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整理)

本表主要的內容乃針對「研究範圍(宜蘭縣)」的實質環境,進行調查與分析
(基礎資料的建構)﹣屬 宜蘭縣的範疇。基於上述進行系統性的歸納、整理、分
析、比較,指出「宜蘭縣」內相關景觀資源可資應用的屬性與範疇,並提出「景
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以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第六章(宜蘭
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模擬與擬訂景觀計畫內容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研究範圍」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觀點)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畫位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 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關內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較分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宜蘭縣發展背景
地理環境 ○ ○ ⊙ ○ ○ ○ ⊙ ⊙ ○ ⊙
氣候環境 ○ ○ ⊙ ○ ○ ○ ⊙ ⊙ ○ ⊙
人口組成 ○ ⊙ ○ ○ ● ⊙ ⊙ ○ ⊙ ⊙
交通環境 ○ ⊙ ○ ○ ● ● ● ⊙ ● ○
觀光游憩 ⊙ ⊙ ○ ⊙ ⊙ ⊙ ⊙ ⊙ ⊙ ○
人文歷史 ○ ● ○ ○ ● ⊙ ○ ⊙ ⊙ ○
宜蘭縣政策定位
文化發展 ○ ⊙ ○ ⊙ ⊙ ○ ○ ⊙ ● ⊙

環保發展 ○ ○ ● ⊙ ○ ⊙ ⊙ ⊙ ⊙ ●

觀光發展 ○ ⊙ ○ ○ ⊙ ⊙ ⊙ ⊙ ⊙ ○

資訊發展 ⊙ ⊙ ● ○ ⊙ ⊙ ⊙ ○ ● ●

宜蘭縣上位計畫
國家發展
● ○ ⊙ ⊙ ⊙ ⊙ ● ● ● ●
重點計畫
國 家
● ● ● ⊙ ● ● ⊙ ⊙ ● ●
建設計畫
臺灣北部
⊙ ● ⊙ ⊙ ● ⊙ ⊙ ● ● ●
區域計畫
續下頁

374
表(續)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 畫 位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 關 內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 較 分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宜蘭縣上位計畫
臺 灣 地區
⊙ ● ⊙ ⊙ ● ⊙ ⊙ ● ● ●
綜 合 計畫
宜蘭縣發展計畫
宜 蘭 綜合
○ ⊙ ⊙ ⊙ ⊙ ● ● ● ● ●
發 展 計畫
宜 蘭 縣總
○ ⊙ ⊙ ⊙ ⊙ ⊙ ⊙ ● ● ●
體 規 劃書
二 0 0一
○ ⊙ ⊙ ⊙ ⊙ ⊙ ● ● ● ●
蘭 陽 計畫
北 宜 高速
● ● ○ ○ ● ○ ⊙ ● ● ⊙
公 路 計畫
城 鄉 景觀
⊙ ● ⊙ ⊙ ⊙ ○ ○ ⊙ ⊙ ⊙
示 範 計畫
宜 蘭 環境
○ ○ ● ● ⊙ ⊙ ● ⊙ ⊙ ●
保 護 計畫
其 它 相關
○ ⊙ ⊙ ⊙ ⊙ ⊙ ⊙ ● ● ●
規 劃 研究
研究範圍(宜蘭縣)景觀資源之調查與分析(附錄 B;表 5.1)
區 域 性
⊙ ⊙ ⊙ ⊙ ⊙ ⊙ ⊙ ⊙ ⊙ ●
景 觀 資源
地 域 性
○ ○ ○ ○ ○ ○ ○ ○ ○ ○
景 觀 資源
相 關 性
⊙ ⊙ ⊙ ⊙ ⊙ ⊙ ⊙ ⊙ ⊙ ⊙
景 觀 資源
本表的主要意涵,在指出「宜蘭縣」內相關景觀資源可資應用的屬性
與範疇,共同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以提供
附 註
作為後續計畫整合(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模擬與擬訂景觀
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高、⊙中、●低)。

375
十四、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主要計畫土地使用面積與使用範疇(本研究整理)
使 用 類 別 項 目 說 明
面 積 57.11(公頃) 23.97(%)
住宅區
於凱旋路的東、西兩側分別劃設 6 處住宅社區,以供未來引進人口以及配還原地主之用。
面 積 4.06(公頃) 1.70(%)
土 商業區 主要計畫沿著凱旋路(未來之園林大道)的兩側,乃配合行政區環狀道路之位置,劃設 4
地 處商業區,以供作為設置相關之辦公商業設施,並提供住宅區鄰里性之購物服務 等。
面 積 20.76(公頃) 8.71(%)
使 行政區
預計供縣府大樓、縣議會大樓、縣民表演中心、法院、地檢署及縣府其他附屬單位之用。

面 積 101.02(公頃) 42.40(%)
分 農業區 計畫乃於上述的主要都市發展用地之外圍,劃設農業區,並維持著目前之土地使用的型態,
區 以作為都市發展區之外圍綠帶,以限制其蔓延與發展。
車 輛 面 積 0.61(公頃) 0.26(%)
維 修 基地東北角、省道旁設置維修區,作為區內汽、機車維修店使用及維護區內基地使用安適。
小 計 183.56(公頃) 77.04(%)
面 積 27.29(公頃) 11.46
主要計畫以台九線為主要的聯外道路,而現有的路寬約在 15 至 20 公尺之間,本計畫為配
道 路 合公路局拓寬計畫將台九線規劃為 30 公尺。西側依據對宜蘭 - 羅東區域空間軸線之規劃
構想,以凱旋路為主,乃擴大規劃為 50 公尺寬之園林大道,並作為本計畫區西側之聯外道
路,亦為未來重塑宜蘭 - 羅東間古道軸線之主要空間。
面 積 1.91(公頃) 0.80(%)
主要計畫為配合行政區縣政中心建築群軸線之規劃,於凱旋路西側劃設公園 1 處(0.97 公
公 園
頃)
,並以中學為端點來塑造景觀軸線,並提供作為鄰近住宅區內休憩之用。另外,於外環
道西南與堤防之間,乃延續前述的軸線亦劃設公園 1 處,其面積共計約為 0.94 公頃。
面 積 3.00(公頃) 1.26(%)
本區居住人口估計將達 12.520 人,依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標準,每人應設置國中用地 1.6
文 中
平方公尺,合計應設國中用地為 2.00 公頃,已達設置一國中之要求,為符合都市計畫通盤
檢討之規定,及滿足未來本區人口對國中就學之需要劃設文中用地 1 處面積 3.00 公頃。
公 面 積 2.72(公頃) 1.14(%)
共 文 小 主要計畫為配合區內整體規劃之需要,乃重新劃設文小用地 1 處,以供作為原凱旋國小遷
設 移之用,其面積並予以適度地擴大,其面積共計約為 2.72 公頃。
面 積 1.69(公頃) 0.71(%)

廣 場 廣場主要提供作為行政區南北側之商業區與其相鄰住宅區之間的過渡空間。其面積共計:
廣 1 為 0.53 公頃。廣 2 為 0.59 公頃。廣 3 為 0.57 公頃。
面 積 1.37(公頃) 0.58(%)
分別設置於全區內環道東側,省道旁入口處停 1 及停 2。以及全區北側凱旋路兩旁商業區
停車場
北端停 3 及停 4。停 1 與停 2 為提供行政區內活動進出停車用。停 3 與停 4 為提供北側商
業區停車用。停 1:0.58 公頃。停 2:0.55 公頃。停 3:0.10 公頃。停 4:0.14 公頃。
面 積 0.84(公頃) 0.35(%)
污 水 主要計畫為提升未來環境保育之標準,以避免對於周圍農田或下游地區造成污染,在計畫
處 理 區北側珍珠中排旁乃劃設污水處理廠用地 1 處,其面積共計約為 0.84 公頃,再配合地形以
及現有排水系統預計可以處理本社區每日所產生之污水量。
計畫面積 15.87(公頃) 6.66(%)
機 關
本計畫區北側之宜蘭軍用機場乃劃設為機關(機場)的用地,以配合其使用之目的。
小 計 54.69(公頃) 22.96(%)
合 計 238.26(公頃) 100.00(%)
本表內所列面積應以核定計劃圖實地分割面積為準

376
宜 蘭 市 宜 蘭 市 宜 蘭 市

宜 蘭 縣 政 中 心 地 區

宜 蘭 縣 政 中 心 地 區

羅 東 鎮 羅 東 鎮

羅 東 鎮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都市計畫範圍示意圖 都市計畫規劃構想圖 道路路網現況示意圖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縣政中心主要計畫 縣政中心主要計畫


土地使用現況示意圖 土地使用計畫示意圖 公共設施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77
十五、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細部計畫土地使用面積與使用範疇(本研究整理)
使 用 類 別 項 目 說 明
面 積 43.03(公頃) 18.02(%)
住 宅 區 計畫區內共劃設 6 種住宅區,第一種住宅區面積為 8.18 公頃。第二種住宅區面積為 8.65
用 地 公頃。第三種住宅區面積為 11.30 公頃。第四種住宅區面積為 7.24 公頃。第五種住宅區面
積為 2.92 公頃。第六種住宅區面積為 4.73 公頃。六種住宅區面積共計約為 43.03 公頃。
土 面 積 4.78(公頃) 2.00(%)
商 業 區
地 用 地
計畫區內共劃設 3 種商業區,第一種商業區面積為 1.43 公頃。第二種商業區面積為 1.35
公頃。第三種商業區面積為 2.00 公頃。三種商業區面積共計約為 4.78 公頃。
使 面 積 5.29(公頃) 2.22(%)
行 政 區
用 行政區主要劃設於本細部計畫區之中央地帶,主要為提供法院、地檢署及縣府其他附屬單
用 地
位之使用。包括編號行之一、行之二與行之三之街廓,其面積共計約為 5.29 公頃。
分 面 積 101.42(公頃) 42.49(%)
農 業 區
農業區位於細部計畫區之四周,位於計畫區北側之汽車維修區為配合空軍宜蘭機場飛機管
區 用 地
制於細部計畫時變更為農業區,其面積為 0.61 公頃。農業區變更後面積為 101.42 公頃。
保 存 區 面 積 0.29(公頃) 0.12(%)
用 地 細部計畫內無具體說明之。
小 計 154.80(公頃) 64.85(%)
面 積 38.00(公頃) 15.92(%)
細部計畫劃設台九線為主要的聯外道路。西側以凱旋路為主,規劃為園林大道,並作為本
道 路
計畫區西側之聯外道路。在台九省道與凱旋路園林大道之間,再配合東西向交通之需要,
用 地
規劃內、外環路,其中台九省道,凱旋路屬於聯外道路等級,東西向環狀道路屬於主要集
散道路等級,連結內、外環道路屬於次要集散道路等級。
面 積 13.52(公頃) 5.66(%)
公 園 細部計畫劃設公園 5 處,以提供作為計畫區內大型休憩之用並塑造景觀軸線。公 1 面積為
用 地 0.87 公頃;公 2 面積為 1.08 公頃。公 3 面積為 5.87 公頃。公 4 面積為 1.76 公頃。公 5
面積為 3.94 公頃。其面積共計約為 13.52 公頃。
文 中 面 積 3.02(公頃) 1.27(%)
用 地 國中設置於計畫區西南方道路之街角,其面積共計約為 3.02 公頃。
文 小 面 積 2.67(公頃) 1.12(%)
用 地 國小設置於計畫區南方之街角,供原凱旋國小遷移之用,其面積共計約為 2.67 公頃。
綠 地 面 積 1.36(公頃) 0.57(%)
用 地 細部計畫內無具體說明之。
公 面 積 1.45(公頃) 0.61(%)
停 車 場 細部計畫為配合行政區與商業區之需要,按計畫內居住或服務人口使用車輛預估數之 0.2
共 用 地 倍來估算停車之需求,分別在行政區東側與計畫區北方商業區之北側設置 4 處停車場。包
設 括編號停 1 至停 4,其面積共計約為 1.45 公頃。
面 積 0.83(公頃) 0.35(%)
施 污 水
為提升未來縣政中心地區環境,避免對周圍農地及下游地區造成污染,本細部計畫於計畫
處 理
區北方劃設污水處理場用地 1 處面積為 0.83 公頃以處理本計畫區未來每日所產生之污水。

面 積 19.23(公頃) 8.06(%)
地 機 關 細部計畫在住宅區之內劃設 5 處社區活動中心機關用地,以作為提供社區居民之社教、文
用 地 化 等活動場地。包括編號機 1 至機 5。機 6 及機 7 用地則分別供縣政府及縣議會之用,並
加上機場用地之街廓,其面積共計約為 19.23 公頃。
面 積 1.11(公頃) 0.46(%)
遊 戲 場
細部計畫在住宅區之內劃設 9 處兒童遊戲場,以提供作為社區內兒童休閒遊戲之活動場所。
用 地
包括編號兒 1 至兒 9,其面積共計約為 1.11 公頃。
面 積 1.12(公頃) 0.47(%)
廣 場 細部計畫為塑造多樣化的空間,乃結合商業區、住宅區、行政區與道路系統 等,劃設 3 處
用 地 廣場,劃設避難場所、開放空間、消防路線、火災延燒地帶、都市防災設備 等,並提供路
人步行及休息安全、舒適場所 等。包括編號廣 1 至廣 3,其面積共計約為 1.12 公頃。
面 積 1.00(公頃) 0.42(%)
廣(停)
細部計畫為配合住宅區與行政機關之需要,在計畫區內設置 3 處廣場兼停車用地。包括編
用 地
號廣(停)1 至廣(停)3,其面積共計約為 1.00 公頃。
步 道 面 積 0.60(公頃) 0.25(%)
用 地 細部計畫內無具體說明之。
小 計 83.91(公頃) 35.15(%)
合 計 238.71(公頃) 100.00(%)
本表內面積應依據核定實地分割測量為準

378
主 要 發 展 區 主 要 發 展 區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主要計畫圖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細部計畫圖

主 要 發 展 區 主 要 發 展 區

省道台九線

縣政中心細部計畫土地使用 縣政中心細部計畫街廓路網

資料來源: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379
十六、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中央行政區位(宜蘭縣政府;本研究整理)

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政大樓

中央公園

宜蘭地方法院 宜蘭縣議會

圖片位置示意

中 央 公 園 宜 蘭 縣 史 館

宜 蘭 地 方 法 院 宜 蘭 縣 議 會
380
十七、計畫範圍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整理)

本節主要的內容乃針對「計畫範圍(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實質環境,進行
調查與分析(基礎資料的建構)﹣屬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的範疇。基於上述進行系
統性歸納、整理、分析、比較,指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內相關景觀資源可資
應用的屬性與範疇,並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以提供作
為後續計畫整合﹣第六章(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模擬與擬訂景觀計畫
內容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計畫範圍」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觀點)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 畫 位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 關 內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 較 分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發展背景
計 畫 緣起 ○ ● ● ● ● ● ○ ● ● ●
計 畫 範圍 ⊙ ⊙ ⊙ ⊙ ⊙ ○ ⊙ ⊙ ⊙ ⊙
計 畫 目標 ○ ⊙ ○ ○ ⊙ ⊙ ○ ⊙ ⊙ ●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定位說明
主 要 計畫 ○ ● ⊙ ⊙ ● ● ⊙ ● ● ●
細 部 計畫 ○ ⊙ ⊙ ⊙ ⊙ ⊙ ⊙ ⊙ ⊙ ●
整 體 規劃 ○ ○ ⊙ ⊙ ⊙ ○ ○ ⊙ ⊙ ⊙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主要計畫
計 畫 範圍 ⊙ ⊙ ⊙ ⊙ ⊙ ○ ⊙ ⊙ ⊙ ⊙
計 畫 目標 ○ ⊙ ○ ○ ⊙ ⊙ ○ ⊙ ⊙ ●
計 畫 構想 ○ ● ⊙ ⊙ ● ● ⊙ ● ● ●
土 地 使用 ○ ● ⊙ ⊙ ● ● ⊙ ● ● ●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細部計畫
計 畫 概要 ⊙ ⊙ ⊙ ⊙ ⊙ ○ ⊙ ⊙ ⊙ ⊙
計 畫 原則 ○ ⊙ ○ ○ ⊙ ⊙ ○ ⊙ ⊙ ●
規 劃 構想 ○ ⊙ ⊙ ⊙ ● ⊙ ⊙ ⊙ ⊙ ⊙
土 地 使用 ○ ● ⊙ ⊙ ● ● ⊙ ● ● ⊙
續下頁

381
表(續)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畫位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 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關內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較分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範圍(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資源之調查與分析
計畫範圍
○ ○ ⊙ ⊙ ○ ⊙ ⊙ ● ⊙ ⊙
土地使用
計畫範圍
○ ● ⊙ ○ ● ⊙ ⊙ ○ ⊙ ○
交通現況
計畫範圍
○ ○ ⊙ ⊙ ○ ⊙ ⊙ ● ⊙ ⊙
地形部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地質部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氣候部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水文部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植栽部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行政區位
計畫範圍
○ ○ ○ ○ ⊙ ○ ○ ○ ○ ⊙
社區發展
計畫範圍
○ ● ○ ⊙ ● ○ ○ ○ ⊙ ⊙
人文景觀
計畫範圍
○ ● ⊙ ○ ● ⊙ ⊙ ○ ⊙ ○
交通系統
計畫範圍
○ ● ⊙ ○ ● ⊙ ⊙ ○ ⊙ ○
公共設施
計畫範圍
○ ⊙ ⊙ ⊙ ⊙ ⊙ ⊙ ⊙ ○ ⊙
植栽景觀
計畫範圍
○ ● ⊙ ○ ● ⊙ ⊙ ⊙ ⊙ ○
夜間景觀
本表的主要意涵,在指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內相關景觀資源可資
應用的屬性與範疇並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
附 註
以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模擬與擬
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高、⊙中、●低)。

382
十八、案例研析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整理)

本節主要的內容乃針對「案例研析(蘭陽地區 地域性規劃、設計案例)」的
實質操作,諸如:規劃的部份為「冬山河親水公園」、「羅東運動公園」等;設計
的部份為「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
、「宜蘭厝」等)
,進行分析與理解。基於上述,
進行系統性的歸納、整理、分析、比較 等,共同指出「蘭陽地區」內相關地域性
規劃、設計案例可資應用的屬性與範疇,並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調
整之位置,以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第六章(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的
模擬與擬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案例研析」對於景觀計畫後續應用屬性比較(本研究觀點)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 畫 位 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 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 關 內 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 較 分 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宜蘭城鄉地區「本土意象、空間語彙」發展地域審思
本 土 意 象
○ ● ○ ○ ⊙ ○ ○ ⊙ ○ ●
案 例 價 值
空 間 語 彙
○ ● ○ ○ ● ○ ⊙ ⊙ ⊙ ⊙
案 例 形 塑
規劃案例之一(冬山河親水公園)
摘 緣起目的 ○ ● ○ ⊙ ● ⊙ ○ ⊙ ⊙ ●

要 特性評論 ⊙ ● ⊙ ⊙ ● ○ ⊙ ⊙ ⊙ ⊙

手 模仿再現 ⊙ ● ○ ○ ● ⊙ ⊙ ⊙ ⊙ ⊙

法 材質構造 ○ ● ⊙ ○ ● ⊙ ○ ○ ⊙ ⊙

服務中心 ⊙ ● ⊙ ⊙ ● ⊙ ○ ⊙ ⊙ ⊙

雙龍護岸 ⊙ ● ⊙ ○ ● ○ ● ⊙ ⊙ ○
設 童趣鑲畫 ○ ● ○ ○ ● ● ⊙ ⊙ ● ●

野外劇場 ⊙ ● ⊙ ⊙ ● ⊙ ⊙ ⊙ ⊙ ○

臥龍水池 ⊙ ● ⊙ ⊙ ● ⊙ ⊙ ⊙ ● ●

紅龍艇庫 ⊙ ● ⊙ ⊙ ● ● ○ ⊙ ● ⊙

親水區域 ⊙ ● ○ ⊙ ● ⊙ ⊙ ⊙ ● ●

續下頁
383
表(續)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 畫 位 階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 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 關 內 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 較 分 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規劃案例之二(羅東運動公園)
摘 緣起目的 ● ● ○ ⊙ ● ⊙ ○ ⊙ ⊙ ●
要 特性評論 ⊙ ● ⊙ ⊙ ● ○ ⊙ ⊙ ⊙ ⊙
空間展現 ● ⊙ ⊙ ○ ● ○ ○ ○ ○ ○

平緩地形 ● ● ⊙ ○ ● ○ ⊙ ⊙ ⊙ ●

傳統方位 ● ● ⊙ ⊙ ● ⊙ ○ ⊙ ⊙ ●

臺灣縮影 ⊙ ● ○ ⊙ ⊙ ⊙ ⊙ ● ⊙ ●

綠化植栽 ⊙ ● ⊙ ⊙ ⊙ ⊙ ● ● ○ ●
設計案例之一(宜蘭縣政中心行政大樓)
摘 緣起目的 ● ● ○ ○ ● ⊙ ○ ○ ⊙ ⊙
要 特性評論 ⊙ ● ○ ⊙ ● ○ ⊙ ○ ⊙ ⊙
公 園 化 ● ● ⊙ ⊙ ⊙ ○ ⊙ ⊙ ○ ⊙

本 土 化 ⊙ ● ⊙ ⊙ ● ○ ○ ⊙ ⊙ ●

藝 術 化 ● ● ⊙ ⊙ ● ⊙ ○ ⊙ ⊙ ●

便 民 化 ● ● ⊙ ○ ● ● ⊙ ⊙ ● ●

智 慧 化 ● ● ⊙ ⊙ ● ● ⊙ ⊙ ● ⊙
設計案例之二(宜蘭厝)
摘 緣起目的 ⊙ ● ○ ○ ● ○ ○ ⊙ ○ ●
要 特性評論 ⊙ ● ○ ⊙ ● ○ ○ ⊙ ⊙ ●
在地特性 ○ ● ○ ○ ● ○ ○ ⊙ ○ ●
地景植栽 ○ ⊙ ⊙ ● ⊙ ⊙ ● ● ○ ●

純樸質材 ○ ● ○ ○ ● ○ ○ ⊙ ● ●

空間特性 ⊙ ● ○ ○ ● ○ ○ ○ ● ⊙

傳統特質 ○ ● ○ ○ ● ○ ○ ⊙ ● ●

戶外空間 ⊙ ● ⊙ ○ ● ⊙ ○ ● ● ●
主從屋頂 ⊙ ● ○ ○ ● ○ ○ ● ● ●
本表的主要意涵,指出「蘭陽地區」內相關地域性規劃、設計案
例可資應用的屬性與範疇,並提出「景觀計畫」能適當的嵌入與
附 註
調整之位置,以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
計畫)的模擬與擬訂景觀計畫內容之時,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高、⊙中、●低)。

384
十九、
「論文研究(全文)」宜蘭縣政中心地區綜合評估分析(本研究觀點)
宜 蘭 縣 政 中 心 地 區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畫位階
地 區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地 區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畫層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關內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較分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論文研究關鍵名詞
永 續 發 展 ○ ● ○ ⊙ ● ⊙ ○ ⊙ ⊙ ●
城 鄉 風 貌 ○ ⊙ ○ ⊙ ⊙ ○ ○ ⊙ ⊙ ⊙
景觀法草案 ○ ⊙ ⊙ ○ ⊙ ⊙ ⊙ ⊙ ● ●
景 觀 計 畫 ○ ○ ○ ○ ○ ○ ○ ○ ○ ○
架 構 體 系 ○ ● ● ● ● ○ ● ● ● ●
操 作 方 法 ○ ○ ○ ○ ○ ○ ○ ○ ○ ○
宜 蘭 研 究 ○ ○ ○ ○ ○ ○ ○ ○ ○ ○
論文「題目」認識(第一章 緒論部份)
研 究 背 景 ○ ○ ○ ○ ⊙ ⊙ ⊙ ⊙ ⊙ ⊙
動 機 目 的 ○ ○ ○ ○ ⊙ ⊙ ⊙ ⊙ ⊙ ⊙
範 疇 架 構 ○ ⊙ ⊙ ⊙ ⊙ ⊙ ⊙ ⊙ ⊙ ⊙
方 法 流 程 ○ ⊙ ⊙ ⊙ ● ● ● ● ● ●
名 詞 定 義 ⊙ ● ● ● ● ● ● ● ● ●
相關「理念」認知(第二章 文獻回顧)
城 鄉 問 題 ○ ○ ○ ○ ○ ○ ○ ○ ○ ○
方 案 趨 勢 ⊙ ⊙ ⊙ ⊙ ⊙ ○ ⊙ ⊙ ⊙ ⊙
永 續 城 鄉 ○ ○ ○ ○ ○ ○ ⊙ ⊙ ○ ⊙
涵 蓋 範 疇 ○ ○ ○ ○ ○ ○ ○ ○ ○ ○
研究「架構」整合(第三章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計 畫 定 位 ○ ⊙ ⊙ ⊙ ⊙ ⊙ ⊙ ⊙ ⊙ ⊙
景觀法草案 ○ ⊙ ⊙ ○ ⊙ ⊙ ⊙ ⊙ ● ●
計 畫 體 系 ○ ● ● ● ● ○ ● ● ● ●
計 畫 架 構 ○ ○ ○ ○ ○ ○ ○ ○ ○ ○
計畫「構成」推演(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計 畫 執 行 ○ ○ ○ ○ ○ ○ ○ ○ ○ ○
操 作 範 疇 ○ ○ ○ ○ ○ ○ ○ ○ ○ ○
操 作 方 法 ○ ○ ○ ○ ○ ○ ○ ○ ○ ○
操 作 建 議 ○ ⊙ ⊙ ⊙ ○ ○ ○ ○ ○ ○
地域「先期」研究(第五章 景觀計畫操作模擬 - 先期研究)
研 究 範 圍 ○ ○ ○ ○ ○ ○ ○ ⊙ ⊙ ⊙
計 畫 範 圍 ○ ⊙ ⊙ ⊙ ○ ○ ○ ○ ○ ○
案 例 研 析 ○ ● ⊙ ⊙ ⊙ ○ ○ ○ ○ ○
續下頁

385
表(續)
宜 蘭 縣 政 中 心 地 區 景 觀 綱 要 計 畫
計 畫 位 階
地 區 重 點 景 觀 計 畫 地 區 景 觀 改 善 計 畫
計 畫 層 次 願景 目標 標的、原則

因地 自然 人文 實質 生態 城鄉 空間 環境 景觀 夜間
相 關 內 容
制宜 景觀 景觀 景觀 維護 風貌 整備 設施 植栽 照明
比 較 分 析
計畫 向度 向度 向度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計畫

地區「計畫」演繹(第六章 景觀計畫操作模擬 - 計畫整合)


自然景觀向度
○ ○ ○ ○ ○ ○ ○ ⊙ ⊙ ⊙
Q1.1 ~ Q1.6
人文景觀向度
○ ○ ○ ○ ○ ○ ○ ⊙ ⊙ ⊙
Q2.1 ~ Q2.7

相 實質景觀向度
○ ○ ○ ○ ○ ○ ○ ⊙ ⊙ ⊙
關 Q3.1 ~ Q3.6

景 Analysis of 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觀 Heinz Weihrich, 1982;David, 1986;Watt, 1998;Neil Glass, 2002
議 S1.1 ~ S3.8 ○ ○ ○ ○ ⊙ ⊙ ⊙ ⊙ ⊙ ⊙
題 W1.1 ~ W3.5 ○ ○ ○ ○ ⊙ ⊙ ⊙ ⊙ ⊙ ⊙
整 O1.1 ~ O3.7 ○ ○ ○ ○ ⊙ ⊙ ⊙ ⊙ ⊙ ⊙
合 T1.1 ~ T3.8 ○ ○ ○ ○ ⊙ ⊙ ⊙ ⊙ ⊙ ⊙
SO1.1~SO8.2 ○ ⊙ ⊙ ⊙ ○ ○ ○ ○ ○ ○
WO1.1~WO8.2 ○ ⊙ ⊙ ⊙ ○ ○ ○ ○ ○ ○
ST1.1~ST8.2 ○ ⊙ ⊙ ⊙ ○ ○ ○ ○ ○ ○
WT1.1~WT8.1 ○ ⊙ ⊙ ⊙ ○ ○ ○ ○ ○ ○
策 略 指 引
○ ○ ○ ○ ○ ○ ○ ○ ○ ○
附 錄 A
架 構 體 系 ○ ○ ○ ○ ○ ○ ○ ○ ○ ○
操 作 建 議 ○ ○ ○ ○ ○ ○ ○ ⊙ ⊙ ⊙
論文「研究」歸納(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結 論 部 份 ○ ⊙ ⊙ ⊙ ○ ○ ○ ○ ○ ○
建 議 部 份 ○ ⊙ ⊙ ⊙ ○ ○ ○ ○ ○ ○

本表主要意涵,在整合論文研究(全文)當中相關章節可資應
用的屬性與範疇,共同提出「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能
附 註
適當的嵌入與調整之位置,以提供作為後續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景觀計畫之內容擬訂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實質課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高、⊙中、●低)。

386
附錄 J 論文章節摘要
附錄 J 論文章節摘要

本論文研究撰寫架構(詳 圖 1.3 研究理論架構與範疇)共區分為七個章次來加以論


述之。諸如,緒論部份、文獻回顧、架構體系、操作方法、案例模擬(先期研究與計畫
整合)、結論建議 等範疇。而論文各章次的研究摘要內容,則分別條列如下說明之。

一、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內容乃針對研究議題背景、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架構、方法與流程、名詞定
義 等項目逐一衍議之。依據研究「主題(景觀計畫)」與「對象(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作整合性的說明與界定,並概要的敘述後續工作之研究內容與方法,最後再說明論文研究
的整體工作流程,俾使閱讀者對於本論文的研究內容有初步認識。另外,針對本論文議題
的研究與推演,主要以採行「質化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本質為主,而量
化性研究的文獻統計資料為輔的方式。將實質的觸發「研究議題(諸如:城鄉地區、景觀
風貌、計畫機制 等問題觀點)
」對於「研究主題(景觀計畫)
」之"草根本土"的內在審思、
"人文意象"的在地精神、"政策發展"的深層省思與實踐趨向 等,如果本議題所考量研究
方向正確的話,將可能有助於現行(或 未來)臺灣"本土性"城鄉風貌的形塑與發展。
1
二、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主要內容在確立研究主題與相關研究文獻理念的整理與論述。如就研究方法而
言,主要採取「文獻回顧分析法(Document- Content Analysis Method)」並輔以其它的
分析方法技術,針對相關性文獻與研究報告 等資枓,作有系統之回顧、分析、彙整 等。
企圖從「臺灣城鄉風貌問題」與「永續城鄉觀點」討論為起點,以歸納出研究初期的基
礎論述與相關探討。並初步歸納出景觀計畫當中所須涵蓋的組成元素,以建立理解城鄉地
區景觀風貌的基礎論點,以達論述之完整性。另外,在思維方法上則利用「系統歸納分析
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與「交叉影響分析法(Cross- Impact Analysis Method)」
等,將所收集之資料,依其對本研究的貢獻與相關性來進行探討、整理、推演與歸納 等,
期望藉由相關文獻回顧,以建立研究初期的認識論,作為接續性研究之基礎。並提供後續
景觀計畫之架構體系、操作方法、案例模擬 等研擬參考,以奠定本研究之基礎論述。

三、第三章 景觀計畫架構體系

本章主要內容為選取相關主題文獻進行論述與整理。針對相關文獻、研究報告從景觀
計畫、都市計畫、都市設計 等觀點文獻(統計)資料作有系統回顧、分析、彙整 等,以
歸納出景觀計畫與都市計畫體系間相互關係,及其涵蓋內容(差異性比較)。爾後,再對

1
理論的分析只是議題研究先前理解的一部份,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不要受到既有理論的絕對限制。並不一定
要放棄所有的理論,理論只是提供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重要的是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理論,以進入研究的
循環,在這個循環之中,觀點是開放的,並且在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過程當中,不斷地修正與調適。因此,學
術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要在於探求某社會或其實情,而是發掘「人類心靈」的真相。雖然,歷史在形式上只
是往昔事跡的追述。但是,對於思考歷史的人來說,歷史則是現在的一部份,而不是其過去的一部份。對於
從事思考的人而言,一切追述的經驗都是屬於現在的(Levi﹣Strauss, 1970;林玄宜,2005)

387
於現行都市設計的執行與審議之機制,進行分析與歸納。試論「景觀法(草案)」施行前
後﹣時間軸(Timeframe)
,對於現階段的「都市計畫」體系與「都市設計」規範原則與審
議方式 等所產生的影響,為「現行定位(狹義屬性)」
。另外,未來在景觀法下「景觀(綱
要)計畫」定位,屬法定程序與計畫位階,將不再僅為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第
八條內都市設計應辦事項,乃提升為更上位指導性計畫,為「未來定位(廣義屬性)」

四、第四章 景觀計畫操作方法

本章主要內容為透過之前針對相關主題文獻回顧來進行論述與整理,以研析景觀環境
問題本質,從而找出其「地方政府(直轄市、縣市政府)」在擬訂景觀計畫、規劃、設計,
以及環境的調查與操作之時,所應注意與遵循的基本原則,以提供作為擬訂城鄉地區「景
觀(綱要)計畫」與「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時,較為合理的推動程序、調查內容、操
作的步驟與流程 等。最後再經由第五章與第六章的案例模擬﹣單元二(宜蘭縣;宜蘭縣
政中心地區)進而落實到景觀實質計畫操作層面,以提供作為後續研究的檢核與參考。

五、第五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 2(先期研究)

本章主要內容為案例模擬的「先期研究」,主要的內容乃針對研究範圍與計畫範圍之
實質環境,進行調查與分析(基礎背景資料建構)。爾後,選取較具代表性之地域性(蘭
陽平原)風格的規劃設計案例,其中分析案例之發展背景、規劃性質、設計原則、設計特
點 等,以透過文字、照片、圖、表 等方式,分析歸納地域性景觀規劃設計案例之經驗與
特性,及其所應遵循的設計原則,以提供作為後續「計畫整合」所應注意的實質課題。

六、第六章 宜蘭縣政中心地區景觀計畫操作模擬(計畫整合)

本章主要內容為案例模擬的「計畫整合」,主要依據之前針對研究範圍與計畫範圍之
基礎資料的建構,透過實質環境的調查與分析(環境背景資料整理),進而探討計畫區內
各項發展潛力與限制,再經由相關景觀議題整合比較(自然、人文、實質景觀向度﹣SWOT
綜合策略評估的分析方法,為概念化的分析模式與情境化的輔助分析(Weihrich,1982;
Watt,1998))、景觀計畫策略指引、景觀計畫架構體系與執行策略 等,作綜合性歸納與
分析,探討如何將地域性景觀資源納入景觀(綱要)計畫的構想當中,以整合目標與發展
潛力,研擬計畫區內重要課題與可能對策,賦予蘭陽地區永續發展城鄉風貌經營願景。

七、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主要內容為總結各章節研究的經驗與論述,在根據理論與模擬結果,共同提出有
關研議「景觀計畫」方面的相關結論與研究建議。乃針對研究的過程與結果來進行歸納與
整理,試圖從研究理念、政策引導、操作機制、管理維護 等範疇的歸納與說明,並對於
本研究所應用的領域或未盡完善之處加以檢討,進而建議後續研究的方向,以茲參考。

2
為使本研究所研議「景觀計畫」之內容及其論點更具備依據性與學術性,將選取實際之案例來進行模擬(諸
如:宜蘭縣- 研究範圍;宜蘭縣政中心地區- 計畫範圍;蘭陽地區地域性規劃、設計案例- 案例研析),再
配合先前所歸納與整理的論點來進行操作與模擬。因此,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主要區分為兩個章次來研討,
本兩章與第三章、第四章之間具有密切回饋性,為研究過程當中的相互檢討、相互回饋、相互修正 等。

38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