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6 年第 4 期

从《唐研究》( 第一卷) 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


刘后滨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主编的《唐研究》 , 是由美国唐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大型学术专
刊,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一卷。《唐研究》的研究内容是唐代及相关时代的传统学术问
题, 包括历史、地理、美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
特色是论文之外, 发表新史料、书评和学术信息, 论文和书评以中文为主, 也包括英文论文和书
评。《唐研究》 第一卷已于 1995 年 12 月出版, 由论文、纪念文、书评论文、书评和待评书目五个
部分构成, 还附有英文目录和论文英文提要, 以及有关文物考古论文的多幅图版, 共 585 千字。
论文部分的二十三篇文章分成五组。 第一组是唐代宗教文化研究的成果。 已故唐长孺先
生的遗作《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 》, 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千字文》 残片进行考察, 论证这是唐
代自贞观以至天宝或更后时期西州学童普遍习诵及习字之范本。唐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隋唐
史三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 和长篇论文《论南朝文学的北传》《 ( 武汉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6 期 中, 已系统地阐明了他关于唐代“南朝化”
) 的论点, 而本文又勾勒出创自梁代的
《千字文》的北传及其在关中乃至西州普遍流行的情形, 再次揭示出北朝后期南朝文化包括学
术思想和文艺对北方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这样一个历史的交流, 可作为唐先生关于唐代“南
朝化”学术体系的一篇重要的补充和论证性文章来读。 王素《吐鲁番出土〈功德疏〉所见西州庶
民的净土信仰》, 包括资料篇和探讨篇, 是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关唐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宗教
信仰的具体材料的整理和诠释, 而且论证了吐鲁番地区净土宗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净土宗的修
行内容、净土信仰的形态等, 并进一步提出了西州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李斌城《五代十国佛教研
究》分别论述了这一时期五代和十国各个政权内佛教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特征, 包括沙州佛教兴
盛的状况, 尤其着眼于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和政策措施, 为唐宋间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
线索。 万毅《敦煌本〈升玄内教经〉
试探》
, 是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等人研究基础上, 对唐代流传
于敦煌地区的这一重要道经的综合性研究, 他根据敦煌写本和其它类书中的散见佚文确定了
该书的卷次, 又在此基础上对中古道教发展史进行了趋势性的分析。 虽然本文还不尽完美, 但
反映了以姜伯勤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这一国内研究相对薄弱、而在国际汉学中又极其重要
的领域内所作的努力。 本文的发表, 表明《唐研究》
对这方面研究的鼓励。
第二组论文是广义上的文学研究, 包括语言、文学、文人生活等。 孙昌武《唐代文人的维摩
信仰》
在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和佛教史家汤用彤等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对《维摩经》 和维摩诘
在唐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对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而且结合唐代
社会结构的变化, 从文人维摩信仰这一独特的角度, 探讨同时期思想史和宗教史上的相应变
革, 揭示出中唐以后禅宗和净土宗的流行及其与维摩信仰的关系。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唐代文学
从《唐研究》( 第一卷) 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 3

与佛教的研究, 此前已出版了有关专著《唐代文学与佛教》( 西安, 1985 年) 和《诗与禅》( 台北,


1994 年) 等, 使得本文的论点多有详实确当之证, 文中提出的唐代维摩成为文人生活的自我写
照以及唐代佛教的世俗化等论点, 也摆脱了许多相关论著中常见的空乏。 葛晓音《论初盛唐文
人的干谒方式》 一文, 通过分析武则天执政以后至开元年间文人干谒风气的形成和社会条件以
及它所反映的文人自尊自信、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进一步探讨了盛唐诗歌的风骨和精神。 作
者对于中古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较高成就, 其《汉唐文学的嬗变》(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一书颇受好评, 但本文更侧重于唐代的社会史, 尚未知其能否得到史学界的充分肯定。 也许是
编者有意识的安排, 其后一篇是在唐代历史研究包括佛教社会史研究领域成绩卓然的张弓撰
写的《唐代的释门散文》, 确实纯属文学研究的作品。文中充分肯定了释门散文作为古代散文中
的特殊流派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别样姿彩, 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五代不同时期分别论述
了释门著作的文体特征, 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唐代文学散盛骈衰的总体趋势。陈尚君《〈新唐书・
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一文, 是作者搜集整理《新志》失收唐人著作以揭示唐人现存及已
佚各书面貌的长期研究计划中的先期成果, 极富文献和史料价值。黄征《唐代俗语词辑释》是作
者尚未出版其研究汉语俗语词的博士论文之前刊布的部分内容。 敦煌变文的研究前人已取得
累累硕果, 本文在此基础上辑录了十余组唐代俗语词并加以详细的解释, 有助于阅读相关文献
和进行词汇研究。
第三组论文是隋唐政治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刘继明《一场求不战而胜的攻战——隋炀帝征
高丽试析》 和韩癉《唐平百济前后的东亚国际形势》
, 代表了《唐研究》
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日渐
受到研究者重视情形下所鼓励的又一研究方向。 刘文在对隋朝北方民族关系总体把握的前提
下, 分析了隋炀帝征高丽的动机、军事部署和征讨策略, 指出这是一场在宫廷主战情绪影响下
发动的、进行了充分准备和部署的、期求不战而逼敌投降的远征, 结果是劳民伤财、自招失败,
并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该文作者的亡友、香港大学黄约瑟博士生前对古代东北亚国际关系进行
了较深研究并有全面的研究计划, 本文或许代表了香港学者在这方面努力的继续。韩文利用了
国内学者很少参考的朝鲜和日本古文献, 以 660 年唐期平定百济为切入点, 分阶段论证了 7 世
纪 30 至 60 年代东亚国际形势的许多变化, 清晰地勾勒出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秩序
的形成过程。作者强调各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与国际关系进程间的相互作用, 提出东亚各国政治
体制的变革明显受到国际环境的强烈刺激, 而不完全是自身运动的结果, 并进而探讨了这一时
期外交与内政的交相作用, 使得这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具备了鲜明的理论色彩。
古代军事体制的变化是政治体制变化的基本动因之一。第三组论文中孟彦弘的《唐前期的
兵制与边防》, 是其未刊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从边防的角度论兵制, 又试图在高层次上探讨兵制
对整个古代政治和制度的影响。文章从边地形势的变化入手, 考察了唐前期兵制变化的过程及
其原因, 提出了唐代军队在汉魏以来军队职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 实现了终身化和地著化。
黄约瑟《郑 政治生涯述论》 , 通过对郑 这样一个正史上无传而在武则天至中宗复位后
长时期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政治生涯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探讨了同时期唐朝政
局的若干面貌。 本文与作者新近出版的另一部研究人物的专书《薛仁贵》(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一样, 反映出作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时代的独特视角和研究取向, 以及通俗易懂、
优美流畅的行文风格。 本文也表明了《唐研究》
追求学术规范而作的努力。 全文长达 246 个注
4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6 年第 4 期

释, 字数与正文相当, 不仅是引用资料的出处, 还大量列举了相关史料和论著的观点并加以辩


析, 每个注释都详细到该书的版本、卷数和页码或文章发表的刊物和年月, 既表明了学术史的
积累和作者的己见, 无掠美之嫌, 显创获之重, 又极大地介绍了研究信息以方便读者。这是非资
讯广博且研究深入者不易达到的。
雷闻《从 S. 11287 看唐代论事敕书的成立过程》是在吴宗国、荣新江两位老师指导下完成
的研究生习作。 唐代官文书中有关制敕的研究, 以日本学者中村裕一的《唐代制敕研究》( 东京
汲古书院, 1991 年) 最为详尽, 但该书根据日本令和传世文献对唐代论事敕书的复原不确。 荣
新江在《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 国学研究》第一卷, 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3 年) 一文中, 已经指出 S. 11287 号文书是从敦煌经帙中剥出的唐代论事敕书原本, 其
后 日本学者九山裕美子在其《关于慰劳诏书・论事敕书的受容》( 载《延喜式研究》第 10 号,
1995 年 3 月) 一文中引用了这件文书。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提出论事敕书上有皇帝御画的
特大的敕字, 并阐明中书令宣同行有御画日等以前不太清楚的问题, 还针对李锦绣《唐“王言之
制”初探》( 载《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一文中关于发
日敕的论断提出了不同看法。
第三组论文中还包括牛致功的《试论〈贞观政要〉的中心思想》 , 作者在相关领域中的研究
成果和特色已为唐史学界所熟知, 此不赘述。 谢保成《 〈旧唐书〉
的史料来源》, 是作者增补发挥
其新著《隋唐五代史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的史学史研究成果。《旧唐书・经籍志》并
不是史臣编纂《旧唐书》时开列的参考书目, 文中指出《经籍志》只著录开元四部之书, 其它“记
礼法沿革”的专门著述和众多之家状、文集、杂史等, 不能因其未录就断定史臣未见从而断定不
包括在《旧唐书》
的史源之中。 基于这种认识, 作者追溯了《旧书》 各志及部分列传的史源, 颇具
心得。
第四组论文是有关唐代经济史的研究。郑学檬《从〈状江南〉 组诗看唐代江南的生态环境》,
论述了《状江南》组诗的写作年代、涉及地域, 其以节气定历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组诗反映
的江南生态环境的优越性及水稻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作者近年致力于唐代江南社会
和十国史的研究, 着重从诗文看唐代江南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自然环境, 发表了一系列论
文, 其专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 即将由长沙岳麓书店出版。这是继丝路、
运河、长沙上游、长沙中下游等地域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之后, 唐史学界地域研究的又一新动向。
在陈寅恪先生早年开创的诗文证史风气影响下, 更加注意唐人诗文和笔记小说对历史研究作
用的动态, 在作者主编的《唐文化研究论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中已见端倪。
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的管理方式》是其有关西州田制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 围绕吐鲁番
出土《授田簿》
, 考察了西州实施均田制的过程, 认为开始实施均田制时, 是重新认定农户原有
土地和给无田少田农户授田二者并行, 而《授田簿》的成文是均田制更大规模展开的结果, 受田
者全部按规定的授受田额占有土地。还考察了西州部分一分为三的授受状况, 认为这种状况与
土质和水利有关, 一方面根据土质的好差分授以不同数量的土地以体现真正的平均, 另方面把
利于灌溉的土地称作常田, 不易浇灌的土地称作部田, 在水源上加以控制, 分别对待, 在保证常
田用水的基础上, 对部田采取按年按片或按年按渠轮番供水, 这都造成了高昌部田数处分授、
零星分布的现象。吴丽娱《略论大中两池新法及其对五代盐政之影响》 , 吸收了日本学者妹尾达
从《唐研究》( 第一卷) 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 5

彦的研究成果, 从整理《册府元龟》
载大中元年闰三月盐铁奏入手, 考察了唐末五代盐法的变化
过程, 指出唐后期食盐专卖越来越严密, 缉私越来越残酷, 同时也更加条理化和固定化, 至五代
实现了食盐专卖方式自商销至官销的转化。
第五组论文是唐代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王炳华《近年新疆考古所见唐代重要史迹》 , 在亲
自调查和试掘的基础上, 论列了唐伊吾军屯地、银山道、唐拔达岭及粟楼烽、唐代尼壤城、唐葱
岭守捉故址等与唐代西域史事密切相关又具有显著学术意义的古址古迹。 齐东方、张静《唐墓
壁画与高松眆古墓壁画的比较研究》 , 通过对日本高松眆古墓壁画同与之年代相近、关系比较
直接的大量唐代壁画进行了比较, 提出其渊源是效仿唐墓壁画的更具说服力的观点。 钟少异、
王援朝《唐杨思 墓石刻俑复原商榷》 , 将原认为是唐代武士俑佩带的弯刀认定为装有弓的弓
袋, 即韬或鍻。 尚刚《说“金漆”
》, 纠正了明代以来将此后以调入颜料或黄金的大漆为金漆的概
念延伸于古代的不确之论, 认为金漆在宋代以前是天然树脂, 中国产于台州, 而最重的产地还
在朝鲜, 中国主要靠进口。 后来由于天然金漆销歇, 其词义才发生演变。
纪念文部分包括武汉大学中国 3 至 9 世纪研究所撰写的《唐长孺先生传略》
和罗永生撰写
的《黄约瑟博士小传》, 并分别附录了传主的论著目录。书评论文是唐长孺先生晚年助手何德辛
撰写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述评》, 详细介绍了唐先生的学术体系和治学方法。
书评共有九篇, 包括孟昭连评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 祖大祥评黄约瑟、刘建明编
《隋唐史论集》, 黄正建评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刘健明评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
考论》、刘后滨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 森部丰评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 、刘诗
平评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 、张国刚评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和荣新江评中国文物
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 壹。这部分反映了《唐研究》 突出书评篇幅, 意在进行纯学
术的评价而不涉及其它, 避免了国内学术评论中常见的泛泛之谈和空虚的吹捧话。而且每一篇
书评都尽量反映该领域的学术史或被评书的学术定位, 极大地扩展了专刊的信息量。在选择书
评作者时, 或是在相关领域有所研究的专家, 或是进行不同学科交叉评论, 使书评本身亦不乏
新见。如张国刚对唐代兵制有深入的研究, 其书评就是关于唐代行军制度的一篇通论。刘健明
和刘诗平的书评是史学研究者对文学界成果的评价, 而黄正建和荣新江的书评又是史学研究
者对文物考古界成果的评价, 既使被评书的学术价值得到延展, 又易从另外角度发现其薄弱之
处。 这些都将为读者提供极大便益, 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好书评发表。
本刊书末还开列了 60 余部待评书目, 实际上相当于有关唐代研究的新书目录, 起到了较
快地传递信息的作用。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唐研究》 第一卷已经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当前唐代各方面研究的动态。这是一部唐代研究多学科的成果汇集, 也是多学科交流的一个新
起点。在当前强调学术整合的思潮下, 有着特别的意义。
《唐研究》 强调新史料、新见解, 将使刊
物具备独特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学术品位, 其突出书评的篇幅, 并藉以总结学术史和建立严格
学术规范的努力, 也将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