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29 卷 08 期 草 业 科 学 1317-1321

Vol.29,No.08 PRATACULTURAL 
SCIENCE 08/2012
櫧櫧櫧毥

櫧櫧櫧櫧櫧毥
后生物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櫧櫧毥

櫧櫧櫧櫧毥 生产层

李琦珂 ,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内在有机性和外部关联性。宏观地考察农业系统的 演 变 历 史 及 发 展
规律,对于客观判断农业结构变动是否合理以及功能衍变是否良性,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农 业 系 统 的 发 展 经
历了 4 个阶段(渔猎系统同采集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系 统 同 渔 猎 系 统 的 分 化 阶 段 ,农 牧 渔 猎 长 期 共 存 互 补 阶 段
以及农耕系统同畜牧系统的分化阶段)。在每个发展阶 段,农 业 系 统 的 结 构 形 式 和 功 能 表 现 均 有 所 不 同 ,其 发 展
趋势是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和功能的稳态化。
关键词:农业系统;发展;阶段性;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629(
2012)
08-1317-05

   农业系统是 由 农 业 生 物 与 水、土、气、热 等 非 生 呈现出波浪式、层累式发展的鲜明特征。


物因素、人类的经营 管 理 活 动 相 互 作 用 而 形 成 的 结 1  渔猎经济系统同采集经济系统的分化
构有序的系统。它既是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以及渔 石器时代,东 北 地 区 野 生 植 物 的 根、茎、叶 及 果
业的依托,也是人类长期以来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 实,是原始先民 赖 以 生 存 的 生 活 资 料。 原 始 先 民 依
中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资源丰富,水草丰沛,是历史 靠采集浆果野菜来维持生计。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
上许多游牧民族的 摇 篮,也 是 我 国 畜 牧 业 文 化 的 发 发掘的兴隆洼文化(距今 8000-7000 年)遗址中,出
祥之地,可是经过清 末 以 来 尤 其 是 近 现 代 的 大 规 模 土有 植 物 果 实 硬 壳,经 鉴 定 为 胡 桃 楸 (
Jugl
ans
农耕开发,种植业 成 了 东 北 农 业 系 统 的 主 导 经 济 形 mands
hur
ica)种子 1 。
[]

态。因此,探讨历 史 时 期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农 业 系 统 的 随着 劳 动 工 具 的 不 断 改 进,原 始 先 民 的 渔 猎 业
衍变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得到发展,采集 退 而 成 为 维 持 生 计 的 补 充 手 段。 兴
农 业 系 统 的 发 展,实 际 上 就 是 农 业 系 统 结 构 不 隆洼遗址发现鱼窖、骨鱼鳔 [2],迁西西寨遗址发现 网
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所谓农业系统的结构,是指构 坠 [3],表 明 捕 鱼 已 经 成 为 东 北 先 民 谋 取 食 物 的 重 要
成系统诸要素(种 植 业、畜 牧 业、渔 猎 业、采 集 业)在 手段。换句话说,兴 隆 洼 文 化 反 映 的 远 非 单 一 模 式
时间、空间上的分 布 以 及 各 组 分 间 能 量、物 质、信 息 的经济(生计)方式,而 是 采 集 生 计 方 式 向 渔 猎 生 计
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影响农业系统发展的,除水、 方式乃至农牧经济的过渡形态。
土、气、热 等 自 然 因 素 外,还 有 经 济、技 术、管 理 等 社 兴隆洼文化遗存反映过渡形态的另一重要表
会因素。其中自然 因 素 是 形 成 农 业 结 构 的 基 础,社 现,就是石器工 具 的 组 合。 从 各 遗 址 中 所 发 掘 出 的
会经济等因素往往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具来看,除适合砍伐外,还适合于野外狩猎。也就
农 业 系 统 的 发 展 是 指 农 业 中 种 植 业 系 统、畜 牧 是说,这些石器,不 仅 被 用 来 采 集 和 狩 猎,而 且 被 用
业系统、林业系统和 渔 猎 系 统 各 种 “经 济 ― 生 态”综 于收获和加工,呈现出采集、渔猎乃至农牧多元并存
合体的协同演化,以 及 各 经 济 形 态 内 部 诸 要 素 之 间 的复杂态势。
的互动与结合方式,它 反 映 的 是 人 类 改 造 自 然 环 境    该遗址的动物遗骸也比较支持这一看法。兴隆
的能动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主动性。由于历史上东 洼文化遗址的动物遗骸,以鹿类和猪(包括野猪和家
北地区政权的更迭性、民族的复杂性等特点,东北地 猪)最为常见。在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遗址中,就发
区农业系统的发展,远非简单线性轨迹的发展,而是 掘 有马鹿 、斑鹿 、狍和猪的遗骨 ,前三者应该是人 类

① 收稿日期:
2012-04-24   接受日期:
2012-05-30
基金项目: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李琦珂(
1973-),男,内蒙古丰镇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科技史。E-ma
il:

iqi
ke1971@163.
com
1318 SCIENCE(
PRATACULTURAL  Vo 29,
l. 08)
No. 08/2012

狩猎的对象,而从所 发 掘 猪 的 第 三 臼 齿 长 度 测 量 值 终发展成为了农牧渔猎兼营的经济方式。
来看,它正处 于 野 生 和 驯 化 之 间 [
。这一考古发现
4]
由旧石器时代向细石器时代过渡以及细石器时
表明,兴隆洼文化时期原始农牧业开始萌芽。 代的到来,是东北地 区 由 渔 猎 经 济 方 式 向 农 牧 经 济
进 入 细 石 器 时 代 之 后,人 们 开 始 把 天 然 石 头 磨 方式过渡的重要 时 期。 在 细 石 器 时 代 到 来 之 后,以
制成劳动生产工 具,如 狩 猎 用 的 石 镞、石 刀,捕 捞 用 食物生产、定居、陶器与磨制技术等为代表的中原文
的鱼标、鱼叉、鱼钩等。原始先民制造工具技能的逐 化开始向东北地区 辐 射,终 于 演 化 出 一 种 能 够 比 狩
步提高,更方便 了 他 们 的 狩 猎 和 捕 捞。 齐 齐 哈 尔 昂 猎采集更能支持高人口密度的生计方式———食物生
昂溪(距 今 6000-5000 年)遗 址 中,发 现 有 猪、鹿、 产(作物种植和动物畜养)。食物生产因能提供更多
狗、兔、鱼、蛙 的 骨 骼,同 时 发 现 了 蚌 壳、鱼 骨 和 牛、 的食物和营养,倍受原始先民的青睐。起初,原始先
羊、狍子角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生计方式仍然以 民只是选择少量食 物 生 产 以 作 为 渔 猎、采 集 经 济 方
渔猎为主 [
5]
。 式的补充。
位于三江平原密 山 的 新 开 流 文 化 遗 址 中 (距 今 其实,早在兴 隆 洼 文 化 时 期,以 作 物 栽 培、动 物
6000-5000 年),发 现 了 大 量 的 骨 器、角 器 和 牙 器, 驯化为特征的原始 农 牧 业 就 开 始 萌 芽,人 类 农 耕 文
同时发 现 有 鱼 鳔、鱼 叉、鱼 钩、鱼 卡、投 枪 头、镞、刀 明曾初露曙光。尽管当时主要生计方式仍是采集和
柄、匕、锥、针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下层发掘出的 渔猎,但毕竟肇了原始农牧业之端,原始先民的经济
10 座鱼窖,窖 里 堆 放 着 一 层 一 层 鱼 骨,有 的 甚 至 可 (生计)方式正一步 一 步 地 向 原 始 农 牧 业 过 渡,并 最
以清晰看出鱼的 完 整 形 状。 据 此 可 以 推 断,新 开 流 终在进入新石器时 代 之 后,结 束 了 单 纯 依 靠 采 集 和
遗址的人们也主要从事着渔猎活动 [
5]
。 渔猎谋生的历史。
2  农牧经济系统同渔猎经济系统的分化 进入 细 石 器 时 代 之 后,东 北 地 区 先 前 的 干 草 原
旧 石 器 时 代 晚 期,东 北 地 区 渔 猎 经 济 同 采 集 经 被森林草原交错带 所 替 代,沙 地 在 生 态 最 适 宜 期 彻
济的分化基本完 成。 也 正 是 从 这 个 时 候 开 始,东 北 底消失。细石器时 代 早 期,东 北 地 区 农 牧 业 的 发 展
地区开始发展一种固定的农业———饲养牲畜和栽种 极其缓慢,但农牧经济在气候温暖、水源充足的地区
作物。原始先民试 图 扩 大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范 围,结 已经出现,此后大有 取 代 渔 猎 经 济 而 独 占 主 导 地 位
果不然,期间 引 发 了 一 场 重 大 的 经 济 革 命———从 采 的趋势。红山文化 遗 存 中,尽 管 反 映 渔 猎 经 济 的 细
集渔猎到固定农业 的 过 渡,这 无 疑 是 东 北 先 民 经 济 石器和打制石器依 然 发 达,但 毕 竟 出 现 了 反 映 原 始
(生计)方式的划时代变革。 种植业的犁、耜等石器 [5]。
考古学家提出了许多理由来解释从渔猎到农业 农牧经济最发达的还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
经济的转变。原先曾是水源充足、草木茂盛、野生动 文化(距 今 4300 ― 3600 年)居 民 以 农 业 为 主,兼 营
物出没、植 物 果 实 很 容 易 被 人 获 得 的 地 区,相 对 而 畜牧和渔猎。丰下 遗 址 出 土 有 成 堆 的 炭 化 谷 物,经
言,变得干燥了。因 此,可 以 得 到 食 物 供 给 (动 物 和 鉴定 有 粟 (Set
aria 
ita
lica va
r.germanca)、稷

植物)的地方,都集中在生物容易生存的水源和绿洲 (
Pan
icum 
mili
aceum )两 种;四 分 地 陶 罐 中 的 炭 化
附近。在为数不多 的 绿 洲 上,人 们 与 动 植 物 朝 夕 相 谷物,籽实 已 脱 壳,形 态 大 小 与 现 代 的 黄 米 极 其 相
处,借此可以不断接近并从容观察野生动物的习性, 似,应是古代北方稷的一个品种,经鉴定已趋向栽培
逐渐发现豢养这些 动 物 比 狩 猎 更 为 直 接 有 效,这 些 化。当时畜 类 饲 养 技 术 也 较 发 达,最 普 遍 的 是 猪,
食草动物便逐渐成为了家养牲畜 [
6]
。 牛、羊次之,狗再次之 [7]。
当然不是说从渔猎生计到农牧经济的跃迁很快 及至夏 家 店 上 层 文 化 时 期 (距 今 3390-3090
就发生了。考古学 家 积 累 的 资 料 表 明,这 一 跃 迁 需 年),东北南部地区 的 种 植 业 经 济 似 乎 略 有 萎 缩,而
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久的人口压力所造成可利 畜牧经济开始 大 规 模 扩 张。 当 时 饲 养 的 牲 畜 有 猪、
用资源的相对稀缺,在 这 一 跃 迁 的 发 生 中 起 了 推 波 牛、羊、马、狗,可 能 还 有 鸡。 所 有 这 些,均 反 映 出 当
助澜的作用。渔猎 生 计 方 式,最 初 分 布 在 东 北 地 区 时居民以牧为主、农牧并重的经济形态 [8]。
的山林边缘以及沼 泽 地 带,由 于 自 然 资 源 的 局 限 和 莺歌岭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遗址(其中上层14 C
外来文化的渗透,东北原始先民的渔猎生计方式,最 测定为 3085-2885 年)都 有 农 业 生 产 工 具 的 出 土,
08/2012 草   业   科   学 (第 29 卷 08 期) 1319

如有肩或亚腰石 锄、斜 刃 斧、穿 孔 形 石 刀、马 鞍 形 磨 经济已发展得相当 成 熟,但 一 些 地 区 的 部 族 依 然 兼


盘、杵、磨 棒 等。 遗 址 下 层 出 土 有 猪 的 头 骨,上 层 出 营多种经济方式,体现了农业系统发展在地区、部族
土有陶猪、陶狗。一切迹象均表明,那时候的人们已 间的不平衡性。这种普遍存在于元代辽阳行省各部
开始进行农牧活动 [
9]
。 族的渔猎经济,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2]:
分 布 于 第 二 松 花 江 及 其 支 流 辉 发 河、饮 马 河 和 1)以狩猎 为 主,兼 营 海 上 捕 捞。 其 中 女 真 野 人
伊通河等流域的西团山文化(青铜文化遗址,上限在 以“劲弓 长 矢 ”、“射 山 为 食 ”,是 典 型 的 狩 猎 经 济 民
西周初期,下 限 不 晚 于 西 汉 初 年 ),出 土 有 石 锄、石 族。北山野人、吾者野人、吉里迷、骨嵬等族,则在狩
镰、磨盘、磨 棒,同 时 发 掘 有 炭 化 的 粟、黍 (
Pan
icum 猎之外兼营海上捕捞活动。
spp.)等农作 物 籽 实 [永 吉 遗 址 还 出 土 了 炭 化 大 豆 2)以 渔 业 为 主,兼 营 狩 猎 活 动,大 部 分 女 真 人,

Glyc
i max),是迄今有关东北大豆栽培最早的考
ne  特别是乞列迷———女真水达达,都是其中的典型。
古发现];以西团山 文 化 区 为 中 心 的 东 北 中 部 地 区, 3)以狩猎 为 主,兼 营 畜 牧 活 动。 可 木 以 下 至 阿
出土工具以石制 农 具 为 主。 以 上 均 表 明,青 铜 文 化 速江、撒鲁温江的部分女真人就曾“养马弋猎为生”。
时期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0]。 4)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活动或少部分渔业。
3  采集 、渔猎以及农牧多元经济形态的 并 存 公元 12-13 世纪的 蒙 古 族 “不 是 单 纯 的 游 牧 民,而
互补 是游牧狩猎民”。
东北地区 自 然 资 源 极 其 丰 富,生 态 环 境 多 样。 5)分布在辽阳 行 省 西 部、隶 属 于 国 家 或 王 公 贵
广阔的地域,稀少的人烟,使早期人类依靠大自然的 族的捕猎专 业 户,他 们 或 替 主 人 驯 鹰,或 为 主 人 狩
赐予就可以自给 自 足,这 就 决 定 了 狩 猎、捕 鱼、畜 牧 猎,或为主人捕鱼。
以及农耕等多元经济方式在东北地区长期并存且各 4  种植业经济系统同畜牧经济系统的分化
有偏重的特点。 自古以来,没有一 个 民 族 (部 族)单 纯 依 靠 某 一
古 代 东 北 地 区 的 各 个 部 族,起 初 均 以 采 集 渔 猎 经济方式来维持生 计,即 便 是 生 活 在 东 北 草 原 地 区
为主要生计方式,后 来 之 所 以 会 出 现 经 济 (生 计)方 的游牧民族,也会兼营其他经济生活。
式上的差异,主 要 由 生 态 环 境 不 同 所 致。 东 北 民 族 早在 蒙 元 时 代,东 北 草 原 地 区 就 有 了 自 己 的 种
构成复杂,处于深山老林的是狩猎民族,固守着传统 植业,但零星、分散、时兴时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的狩猎生活方式;处 于 森 林 草 原 浅 山 区 的 民 族 农 牧 中并不占有重要 的 地 位。 清 代,由 于 蒙 汉 各 族 人 民
猎兼有,坐收自然资源之利;处于草原地区的民族从 共同开发东北腹地 (尤 其 是 松 嫩 平 原 西 部 地 区),相
事游牧经济,泽草原水丰草茂之惠;依河傍湖者从事 当多数的蒙古人抛 弃 了 游 牧 生 活 方 式,转 而 经 营 种
渔猎活动,乘江河鱼虾龟鳖之便。 植业,直到此时,作为东北腹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
位于松花江大曲 折 附 近 的 白 金 宝 文 化 [青 铜 文 部分,种植业生产才得到充分发展。
化遗址,距今(
2930±55)年 ― (
2800±55)年]遗 址, 东北 地 区 畜 牧 经 济 向 种 植 业 经 济 转 变,主 要 有
有许多农用蚌刀、蚌 镰 以 及 大 量 的 骨 制 渔 猎 工 具 出 3 个方面的原因:
1)畜牧经济相对脆 弱,牧 畜 很 难 承
土,炭坑中还有鱼 骨、蚌 壳 以 及 大 量 的 兽 骨,说 明 渔 受雪灾和冻灾的交相摧残; 2)清朝以来(特别是近现
猎生产仍然是当地居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5]。 代)东北草原的不断开垦,加速了东北地区农耕区域
发现于辽宁大连附近的双坨子中层文化遗址 的拓 展;
3)农 牧 交 错 带 牧 民 “渐 染 汉 俗,始 从 事 耕
(青铜 文 化 遗 址,公 元 前 1600 ― 公 元 前 1485 年)有 植”,导致种植业经济后来居上。
较多的陶石网坠,还 有 较 多 骨、蚌 制 工 具 出 土,其 中 畜牧经济本身具有脆弱和不稳定的一面。适宜
有称为鱼卡的,中 间 宽,两 头 尖,说 明 渔 业 仍 是 当 时 的气候、丰 美 的 草 地,是 畜 牧 生 产 所 不 可 或 缺 的 条
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 [5]。 件。因为天气变化 而 引 发 的 自 然 灾 害,往 往 给 游 牧
东 北 部 滚 兔 岭 遗 址 位 于 三 江 平 原,属 早 期 铁 器 民族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清末人曾对畜牧灾难记载
文化遗存。 陶 器 的 角 状 把 手 是 该 文 化 最 突 出 的 特 如下:“每遇天灾(如 春 夏 不 雨,则 野 无 青 色,或 冬 雪
点,表明当时居民已经开始定居农业生活,并且开始 太深,草为雪覆,四 牲 不 能 自 食 之 类),则 牲 畜 倒 毙,
衍化农耕文化 [
。蒙元 时 期,尽 管 东 北 腹 地 的 农 牧
11]
相望于路,富者恒贫,且有菜 色”[13]。 相 对 定 居 农 业
1320 SCIENCE(
PRATACULTURAL  Vo 29,
l. 08)
No. 08/2012

而言,畜牧经济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大,自然灾害对 交流。恰恰是农牧经济之间互补和农牧文化之间相
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自然也会更重。近代以来,东 吸的特点,促进并加深了牧区的农耕化,推动着农牧
北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特别频繁 [
14]
。 经济的深度结合,并 使 农 业 经 济 和 畜 牧 经 济 最 终 趋
东 北 地 区 部 分 草 原 的 畜 牧 经 济,因 受 垦 荒 政 策 向融合。这种融合,固 然 有 农 业 经 济 融 入 牧 业 经 济
和生态效应的双 重 作 用,逐 渐 向 农 耕 经 济 过 渡。 清 的情况,但更多的是 牧 业 经 济 汇 入 农 业 文 化 的 滚 滚
代以来,朝廷为了 解 决 财 政 枯 竭、国 库 空 虚 等 问 题, 洪流之中。
全然不顾东北草地 的 生 态 条 件,开 了 在 草 原 地 区 大 农牧 交 错 区 不 断 向 蒙 古 腹 地 的 推 进,使 牧 民 与
办垦务的先例。那 些 地 势 平 缓、水 草 丰 美 的 沿 河 流 汉民的商品交换更 加 频 繁,这 对 牧 区 的 农 耕 化 具 有
域,总会成为每 次 放 垦 的 首 选 之 地。 经 过 清 代 的 不 极为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在这场物质和文化的双
断放垦,东北地区水草比较丰沛的草地,基本上都被 向交流中,生活在牧区的人们得到的好处尤为明显。
垦为农田,造成优良牧场的日渐萎缩,载畜量的不断 受农耕文化的影 响,有 些 牧 民 已 开 始 定 居、半 定 居,
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畜牧经济开始一步步走向 耕作土地,生产粮食。游牧民族自古逐水草而徙居,
衰落。而清末 10 年间东北部分草原的大规模开垦, 与汉人的杂居相处,对 一 些 地 区 一 些 民 族 的 历 史 发
更是造成草地面积的锐减,致使“蒙古人无地牧放牲 展进程和社会经济面貌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
畜”,不得不放弃畜牧业,转而经营种植业。 响,不仅使其民族构成发生了细微的改变,而且促进
新中 国 成 立 之 后,东 北 部 分 草 原 又 进 行 了 6 次 了经济形态的嬗变。
大规模开垦:
1958-1962 年,在 “以 粮 为 纲 ”政 策 主 5  结语
导之 下,大 规 模 开 垦 草 原;
1966-1976 年,在 所 谓 东北 地 区 农 业 系 统 的 历 史 发 展,可 分 为 4 个 阶
“牧民不吃亏心粮”口号下,第 2 次大规模开垦草原; 段:第 1 阶段,石器 时 代,渔 猎 经 济 与 采 集 经 济 的 分
包产到 户 后 的 1986-1992 年,为 了 提 高 牲 畜 数 量, 化阶段。此期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其
解决饲草料来源,又进行了第 3 次大面积草原开垦; 经济 方 式 是 采 集 渔 猎 并 存。 第 2 阶 段,石 器 时
1992 年以后倡导“五配套小草库伦”政 策,牧 户 在 自 代———青铜时代,农牧经济与渔猎经济的分化阶段。
家的草地上,进行了不同规模 的 开 垦;
21 世 纪 初,在 尽管渔猎生计方式 在 某 些 区 域 受 到 冲 击,但 因 为 生
学习澳式和美式栽 培 草 地 建 植 技 术 的 热 潮 中,又 进 态适 宜,资 源 富 足,仍 保 留 有 一 定 的 成 分。 第 3 阶
行一次大规模的开垦;近几年落实生态移民政策,也 段,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农牧渔猎经济形态并存阶
进行了一次大规 模 农 地 开 垦。 这 6 次 开 垦 浪 潮,一 段。此期由于东北地旷人稀,资源富足,较好地保留
浪高过一浪,使东北 地 区 的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遭 受 了 致 了渔猎经济(主要分布在东北东部地区)和畜牧经济
命的创伤。这种“运 动 式”的、狂 风 巨 飚 式 的 草 原 农 (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 部 草 原 地 区),表 现 为 农 耕 与 畜
垦,更加快了东北部 分 草 原 畜 牧 经 济 向 种 植 业 经 济 牧、农牧与渔猎并存互补的显著特点。第 4 阶段,清
转化的步伐。 代以来,农耕经 济 与 畜 牧 经 济 的 分 化 阶 段。 东 北 建
东北草原地区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原 制的遍设,中原移民涌入,使得东北地区的种植业不
因,还在于牧业生产 技 术 的 提 高 和 经 营 管 理 方 式 的 仅在河谷、平原地带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在草原部
改善。清代蒙古的畜 牧 业 尽 管 仍 是 “依 天 地 自 然 之 分地区也不断挺 进。 这 一 时 期,农 耕 经 济 尽 管 占 据
利,养天地自然之物”的 粗 放 式 经 营,但 因 农 业 生 产 了主导地位,但畜牧 经 济 依 然 在 草 原 地 区 据 守 半 壁
技术的巨大影响,落 后 的 牧 草 种 植 方 式 逐 渐 得 到 改 江山。
进。牧草种植技术 的 提 高 和 改 善,极 大 地 解 放 了 牧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的结构变迁,因地域广大、部
民的劳动力,使更多 的 牧 民 愿 意 尝 试 从 事 一 些 简 单 族众多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表现为地域间、部
的农耕活动,这无 疑 是 蒙 古 社 会、经 济、生 活 中 的 一 族间经济 形 态 的 参 差 错 落 以 及 经 济 发 展 的 极 不 平
个重大变化。同时,在蒙古牧民的影响下,部分汉人 衡,造成整个东北地区农业系统层累式、波浪式发展
开始从事畜牧业生 产,为 牧 区 或 半 牧 区 增 添 了 劳 动 的态势,这为农业系统结构变迁的严格分期,制造了
人手,从而更加有利 于 农 牧 民 的 相 互 了 解 和 彼 此 合 许多困难,比如早在旧石器时期,部分地区(或部族)
作,有利于畜牧业生 产 技 术 和 经 营 管 理 经 验 的 学 习 就出现了种植业的萌芽,而另一些地区(或部族),到
08/2012 草   业   科   学 (第 29 卷 08 期) 1321

民国时期,仍在从 事 渔 猎 采 集 活 动,然 而,正 是 农 业 7]  佟冬,从佩远 .中国东北史(第 1 卷)[M].长 春:吉 林 文


系统发展时间维度上的曲折性和空间维度上的层累 史出版社,
2006:
189.

性,造就了东北地区 农 业 系 统 结 构 的 多 元 化 和 功 能 8]  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 .辽宁北票县丰 下 遗 址 1972 年



J].考古,
春发掘简报[ 1976(
3):
208.
的稳态化。这也许正是东北农业系统的独特之处。
9]  黑龙江省文 物 工 作 队 .黑 龙 江 宁 安 县 莺 歌 岭 遗 址 [
[ J].
考古,
1981(
6):
491.
参考文献
10]  董学增 .吉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 究 成 果 概 述[
[ J].博
1]  朱延平 .敖汉 旗 兴 隆 洼 新 石 器 时 代 遗 址 [
[ J].中 国 考 古
物馆研究,
2009(
1):
31-32.
1987)[M].北京:文物出版社,
学年鉴( 1988:
117.
11]  吉林省考古 研 究 室,吉 林 省 文 物 工 作 队 .统 一 的 多 民

2]  杨虎,刘 国 祥 .兴 隆 洼 聚 落 遗 址 发 掘 再 获 硕 果 [N].中

族 国 家 的 历 史 见 证———吉 林 省 文 物 考 古 工 作 三 十 年
国文物报,
1993-12-26(第 1 版).
A].见:文物 编 辑 委 员 会 .文 物 考 古 工 作
的主要收获[
3]  陈应祺,郭瑞海,翟 良 富,等 .迁 西 西 寨 遗 址 1988 年 发

1949-1979)[M].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
三十年( 1979:
掘简报[
J].文物春秋,
1992(
S1):
147.
102.
4]  中国社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敖 汉 赵 宝 沟———新 石 器

12]  佟冬,从佩远 .中 国 东 北 史 (第 3 卷 )[M].长 春:吉 林

的时代聚落[M].北 京: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出 版 社 ,
1997:
文史出版社,
2006:
330-333.
122.
13]  [清]魏源 .圣武记(卷 7)[M].道光刻本 .

5]  李学勤,范毓周 .东北文化与幽燕 文 明[M].香 港:凤 凰

14]  拉铁摩尔 .重返中国北部边疆[M].英 国:英 国 皇 家 地

出版社,
2005:
213-524.
理学会,
1973:
33.

6] Schumpe
ter
  A.经济分析史[M].朱泱,孙鸿敬,李宏,
J 
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72.

Cha
rac
ter
ist
ics
 of
 ar
gic
ult
ura
l s
yst
em 
atd
 if
fer
ent

eve
lopmen
t s
tae
gsi
 n 
Nor
the
ast
ern 
Chi
na

Qi-ke,WANG 
LI  Si-mi
ng

Col
lege 
of 
Human
iti
es,Nan
jing 
Agr
icu
ltu
ral 
Uni
ver
siy,Nan
t ji 210095,Ch
ng  ina)

Ab
strat:Ag
c r
icul
ture,ast
 he
 foundat
ion 
oft
 he 
nat
ionale
 conomy,has
 it
s st
rong i
nternalo
 rganic
 system 
as
we
lla
 s i
tsr
 el
evance 
wit
h the
 externa
l wor
ld.Therefo
re,it i
s o
f r
gea
t si
gnifi
cancet
 o analyz
e evolu
tion 
of
ag
ricu
ltur
alsys
  tem 
from 
a h
ist
ori
cal
 pe
rspe
cti
vei
 n 
a ma
cros
cop
ic 
view 
and
 to 
obe
jct
ive
lyj
 udge
 the
 re
asona-
bl
enes
s o
f t
hes
 tructur
alchange 
  of agr
icu
ltur
alsys
  tem 
and it
s funct
ionalevo
  l
vement.The pape
r explo
red

hatdeve
  lopment o
f agri
cul
tural
 syst
ems exper
ienc
ed four
 stagesi
 n the No
rthe
ast
  o
f Ch
ina hi
stori
cal
ly,
whi
ch we
r e:1)the 
diff
e r
entia
tion s
tage between t
he hunting andf
 ish
ing sys
t em and the
 acqui
sit
ion sys-
t ; )
em 2 t he 
dif
fer
enti
ation s
tage be
twe en
 the agr
icul
tura
l and past
oralsys
  t
em  andt
  he
 fi
shing 
and hunt
i ng;
3)thel
 ong-te
rm complementa
ry coex
istenc
e phase o
f agri
culture,animalhusband
  ry,fi
shi
ng and 
hun t
ing;
4)t
and  he 
dif
fer
enti
ati
on st
age o
f t
 he f
arming syst
em  and t
he l
 ive
stock 
syst
em.At e
 ach 
stage,organiz
a-

iona
l fo
rm and func
tion 
of t
he agri
cul
tur
al sys
tem struc
ture 
were d
iffer
ent;and
 the sys
tem deve
lopment

rend wast
 hes
 truct
ure pl
ural
it and
y   f
uncti
on stab
ili
ty.F i
nal
ly,the paper
 summari
zed fac
tor
s of
 promo-
ti
ng evol
ution 
of t
he agr
icu
ltura
l sys
tem i
n Northe
astern 
of 
China,wh i
ch i
ncluded ecolog
ica
l constr
ain
t s
and 
climate 
dis
turbance;warf
 amineand 
  past
ora
l pol
ici
es;migra
tion 
and 
economic exchange;cultur
alr
 adi-

tion 
and
 te
chno
log
ica
l d
iff
uson;r
i eli
gion 
and 
die
tar
y cus
toms;and
 tr
anspo
rta
tion 
cond
iti
ons
 and 
marke

exchange
 etc.
Key words:ag
ricu
ltur
alsys
  tems;deve
l t;
opmen s
tage;No
rthe
ast
ern 
Chi
na

Co
rre
spond
ing 
aut
hor:
LI 
Qi-ke E-ma
il:

iqi
ke1971@163.
co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