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5

第一单元 志在四方

一、最苦与最乐
理解与探究(PG5)

1. 中心论点:人人必须尽责任。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论据: 论据: 论据:
答应别人的事未办,欠债未  孔子说:“无入而不自 生老病死可以达观来排解;
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 得”。 责任未尽到死也痛苦。
礼,都是因为责任还没有解 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
除,觉得对不住人。 之忧”呢?
 曾子还说:“任重而道
远”,“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2.略

3.“卸却”责任指不肯承担责任、推卸责任或逃避责任;“解除”责任指尽了应尽的责
任。

二、人生马拉松
理解与探究(PG8)

1.人生就像马拉松,漫长的人生,沿途风景不绝,只要坚持不放弃,享受过程,不在意
结果,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

2. 因为作者在三十多岁才开始跑步,写作亦是如此。虽然步入作家行列已不再是个“小
伙子”,但他依然坚持着,如同他坚持跑步一样。而且马拉松赛跑可以锻炼体力,使他
有强健的体魄持续写作。

3.略

4.(a)“踌躇满志”指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b)因为作者对自己的状态十分满意,相信自己可以充满活力地完成比赛。

5.无论做什么事,在努力的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比结果来得重要。

6.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只有坚持不懈、不畏艰辛地往前,才能完成目标。
三、寻找理想
理解与赏析(PG14)

1.因为孩子们担心在寻找理想的途中,被“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所影响,而迷失了方向。

2.因为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向钱看”的社会风气而遗忘自己的理想,反而对这现象感到
担忧,而四周的人都陷入了“向钱看”的深渊里。

3.以上句子体现了作者早期的人生追求。作者将个人的命运和群体的命运连在一起,把
群体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追求群体的幸福和繁荣,也就顾不得个人的种种利益,顾不
得个人的生死,他所获得的是为大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

4.我们必须坚守信念,不受诱惑,而且不怕牺牲,理想才能实现。(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5.略

四、我喜欢出发
理解与赏析(PG16)

1.(a)不要留恋过去,应该往前看。最重要的是未来,是明天,是接下去的征程。

(b)作者知道要去那些地方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勇敢闯出一片天。

2.“太深的流连”指的是对人生中某个成就或某个驿站的留恋,因为停下脚步会影响对
人生目标的追求。

3.(i)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
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ii)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
(iii)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
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立那里学习机敏。


第二单元 诗韵之美
一、致橡树
理解与探究(PG25)

1.略

2.
意象

凌霄花 鸟儿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爱情观: 爱情观: 爱情观:
极力攀附,借高枝来炫耀自 一厢情愿,只会卿卿我我, 一味奉献,反映出爱情双方
己,成为依附男人才能生存 反复痴情地吟唱“我爱你” 在人格上的不独立,地位上
的附属品。 “你爱我” 的不平等。

3.木棉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美丽热烈、真挚柔韧的阴
柔女性;橡树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坚毅刚强、敏锐有力的阳刚男
性。

4.诗人向往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
代的崭新爱情观。

5.我认同诗人的爱情观。因为现在的时代社会讲求男女平等,双方都要互相尊重和扶持,
感情才能。相反的,极力攀附、一厢情愿、一味奉献只会降低女性的地位,变得卑微。
这样的爱情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答案说明合理即可接受)

6.略

7.略

二、再别康桥
理解与探究(PG28)

1.这首诗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2.“笙箫”是中国传统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3.“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希望自己永远与康桥相依相偎永不分
离。

4.(i)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ii)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三、错误
理解与赏析(PG30)

1.略

2. 这首诗的第二节,对环境的描写用了四个“不”,关闭了所有的视觉和听觉,为诗营
造出沉闷而寂寥的气氛。四个意象的特点不是反映客观的外部环境,分明是衬托等待中
的女子的心理环境。

3.“达达的马蹄”让女子误以为是归人。

4.
期待 惊喜 失望

5.(i)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ii)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iii)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iv)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v)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四、水稻之歌
理解与赏析(PG32)

1. 节 内容大意
第一和第二节 描写清晨时分的水稻和大白菜的形貌。
第三和第四节 描写稻田附近的小溪。
第五和第六节 描写水稻整齐地并排着的情况。
第七和第八节 描写水稻被封吹散的情况。

2. 颗颗、粒粒、看看、肥肥胖胖、矮矮短短、摇摇摆摆、绿绿油油。叠音词使听觉得到
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3. 比喻句 本体 喻体
回头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 大白菜 邻居
而远处的溪水,却是群刚出门的小牧童 溪水 小牧童
我们便兴高采烈的前后看齐 水稻 我们(学童)

4.略
第三单元 生命颂歌
一、黑与白——虎鲸(节选)
理解与探究(PG44)

1.如果作者与船员们好不容易发现的大型鲸就此下沉到海洋里并且离去,将令作者和船
员们的心情,从发现的惊喜雀跃转为极度的失落。

2.

辨认是虎鲸后的
我们终于遇见 不敢奢望首次遭 过度真实反而拉
遇见虎鲸的 大型鲸,终于 遇的大型鲸竟然 开了真实,越来
过程 处在悬崖边 会是它! 越近的虎鲸竟扑
缘。 朔迷离成黑白模
糊的梦境。

心理变化
亢奋 惊喜 难以置信

3.

课文 修辞手法 作用
喊嚷声如破雷,如溃堤般汹 比喻 用“破雷”“溃堤”形容船员们的
涌。 欢呼声,将船员们的兴奋、激动之
情具体化。
虎鯨冲到几乎要和船尖亲吻的 比拟 用“亲吻”将虎鲸拟人化,展现虎
距离,倏地侧身,回旋垂下尾 鲸的来势汹汹,强化下文峰回路转,
鳍,把头部露出水面。 出人意料的情节。
反而,是我们曾经疑惧、曾经 排比 用排比来抒情,除了使文句的节奏
误解善意、曾经踟蹰,不敢真 和谐之外,还将作者对误解虎鲸的
情表露友谊。 歉疚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也
反衬了虎鲸的直率和善良。

4.略

5.略
二、后院(节选)
理解与探究(PG50)

1.文中“绝望的劳动”指的是白费功夫且永无止境的劳动。这是因为风会不断的把树叶
吹落进游泳池,刚清理干净的游泳池会因为落入的树叶再次变得不干净,这就意味要再
次劳作清理,这是无止境的循环。

2.(a)关联词作用:用递进关联词语“除了……还”来突显清理游泳池不仅仅
是要捞出七棵树上的所有树叶,更麻烦的是还要打捞无数比树叶微小许
多的蚂蚁飞蛾蜻蜓蚯蚓蜗牛潮虫,明确清理游泳池是件繁杂而累人的工
作。
造句:晚饭的餐桌上,除了我爱吃的红烧东坡肉外,还有可口的
海鲜炒饭。
(b)关联词作用:用转折关联词语“虽……但”来突出清理游泳池是件不轻
松的工作,即便有水下吸尘器,但还是不能减轻工作量,因为机器也需
要人手操作、保养、维修和清理。
造句:虽说小杰身材在这班人里是最瘦小的,但他的力气却是这
班人最大的。
(c)关联词作用:用条件关联词语“否则”强调不能省却保持游泳池酸碱平
衡的程序,若省却就会发生游泳池的水变绿、变混的现象。
造句:平时应牢记安全知识,否则遇到意外情况时将措手不及。

3.

课文中的比拟修辞手法 作用
先派侦察兵进屋探路,小小不言的,没在 突显蚂蚁的聪明。
意;于是集团军长驱直入。
两只燕子加班加点。 突显燕子的辛勤。
他们经常叼回小鸟、蜻蜓、蚂蚱之类的活物 突显猫儿的活泼与习性。
邀功请赏。

4. 赞同。全文围绕着后院而写,标题点明主题,是全文推进情节的线索,因此以“后院”
为题最为恰当。 / 不赞同。这个标题不够明确。虽然全文以后院为中心,叙述在后院
发生的事,但所叙述的事件颇多,应更明确的指出有关后院的什么主题,例如“后院风
光”“后院记事”等。(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三、安妮日记(节选·有改动)
理解与赏析(PG57)

1.内容:记叙安妮一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害怕被捉拿进集中营,躲藏在阿姆斯特
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主题:对战争的恐惧和痛恨、对未来的不安和饥饿交迫的焦虑;对生活的思考、对和
平的渴望、对自己的信念、对战后的憧憬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2. 她知道自己所遭遇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
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

3.安妮是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热爱生命、渴望自由、乐观自信、执着理想的女孩。

4.略

四、克服惰性
理解与赏析(PG61)

1. 一、要为自己建立一个目标。接着把目标分为大目标和小目标,先努力地达成目标
的分块,即小目标,再一步一脚印地实现最终的目标。二、设法给自己找到一点可以鼓
励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拥有积极的动力。三、在心中牢记“人生很短,没有多少时间可
以允许我们浪费!”,以激励自己积极向上,抵消惰性。

2. 赞同。假如我们把每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使用,那么我们必定弥足珍贵地使
用这天的每分每秒,不再虚耗光阴和消极度日。/ 不赞同。假如我把每天都当成生命中
的最后一天来使用,那么我就不会设立长远的目标,只专注于眼前的事物,缺乏对未来
的规划未来。(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3.(a)提高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承认辛苦的代价,看重愉快的结果。
(b)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趣积极向上,不要消极悲观胡思乱想。
(c)养成时间观念,不要浪费时间。(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4.略
第四单元 爱与思念
一、金丝猿
理解与探究(PG69)

1.(a)若:好像。 闪闪:光亮四射,闪烁不定。
(b)黠:聪慧而狡猾。 致:得到。
(c)度:估计。

2. 小猿猴的奇特表现在它虽性情温驯,却总不离开母猿。

3. 母猿(中箭后)估计自己活不成了,便将乳汁洒在树林间,给小猿喝。

4. 猎人拿了母猿的皮,在小猿猴面前鞭打,小猿猴就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束手被制
伏。

5.通过描写母猿舍弃性命来保全小猿猴以及小猿猴痛失至亲的哀恸情景,甚至不惜自杀
的情景来 劝诫人们要孝顺父母,带出一个人若不知孝顺父母,就连禽兽都不如了的思想
观点。

6. (a)小猿猴更加奇特,性情驯服,然而总不离开母猿。
(b)猎人把毒汁涂在箭头上,等到母猿疏忽时射它。
(c)(母猿)将乳汁洒在林间,给小猴喝,洒尽后就气绝而亡。
二、家园落日
理解与探究(PG73)

1.

序 地点 特点
1 戈壁落日 一身鬼气
2 云海落日 飘忽而柔曼
3 平原落日 一成不变
4 大海落日 生分不遂意
5 家园落日 普通却亲切

2. 为后文写家园落日作铺垫、蓄势,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家园落日的眷恋。

3. 作者从落日的位置、颜色、声势、环境来描写家园落日,甚至勾勒了平生所见的几幅
能给人美意,充满爱意的家园落日场景来突显家园落日的美。另一方面,作者也在字里
行间融入了自己对家园落日的深切体悟。作者之所以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家园落日
是为了展现家园落日的奇观,赞美家园落日的壮美,抒发自己浓烈的爱乡情怀。

4. “这一切”指的是家园落日时刻的美丽景色。我认为家乡的落日自然宁静、柔和美丽,
当地的人却习以为常,并不特别注意,这让“我”觉得失望。“很焦急”表现出“我”
对家园落日的深深眷恋,希望能与其它人分享这份喜悦的心理。

5.(a)“我”看见老农不因迟暮的而忧虑,反而自在旷达,让“我”感到羞愧而“热
泪盈眶”。
(b)指对家乡的爱。

6. 通过“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三、苦瓜
理解与赏析(PG76)

1. 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为“我”种苦瓜、烹调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
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 因为作者喜欢吃苦瓜,每年夏天,他母亲会摘下鲜嫩的苦瓜,为作者烹饪苦瓜佳肴,
苦瓜没有机会在藤上变老。/ 因为自从“我”离开了小院后,母亲再也没有种植苦瓜。
(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3. 作者的母亲并不爱吃苦瓜,却为作者种苦瓜、炒苦瓜,还“勉强”吃苦瓜。

4. 因为苦瓜味虽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有如品德高尚的君子,所以把苦瓜
比喻成君子。

5.略

四、百合花开
理解与赏析(PG81)

1. “突兀”在上文中是指“出乎意外”的意思。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出于意外地
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

2. 父亲种子百合花,让作者知道一朵花怎样长成,教会作者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
界。花开花落,告诉作者要珍惜亲情,及时行孝。

3.

百合花的情况 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
(a)枯萎、凋零 难过,感伤生命短暂、易逝。
(b)长出青苗 欣喜,看到蓬勃的希望。

4. 比喻修辞手法。把新生百合的青苗比喻成“小队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生百合整
齐,充满生机的样子。
第五单元 咀嚼人生
一、豆腐的美学
理解与探究(PG91)

1.略

2.略

3.略

4. 豆腐

中式 日式

 豆腐用来担任吸味的配角,无法独当  严谨又毕恭毕敬制造豆腐,以豆腐为
一面。 主角。
 辅佐中和料理的味道。  全神投入地欣赏豆腐本身平淡的香味。
 豆腐的淡,在中国菜就像国画的留白。  豆腐的淡,在日本菜就像空白的画面。
 将食材和味道升华至另一层境界。
二、收割阳光
理解与探究(PG96)

1.(a)因为有人播种,第一绺稻穗才得以生长,才能成功的给人类带来丰收粮食的希
望。

(b)第一绺稻穗,从无到有,给人类带来丰收粮食的希望。

(c)神农对农业的贡献改善了后代的生活。

2. 因为一粒金子埋在土里还是一粒金子,一颗谷粒埋在土里,却会长出无数谷粒。我认
同他的说法,因为谷种可以一直繁殖延续下一代,生生不息,成为人类的粮食,使人类
因而也能延续生命。即使谷种长成的稻米价格低贱,但其价值却是无可计量的。(答案说
明合理即可接受)

3. 句子 修辞手法 效果
我们的吉普车像冲出围栏的猎豹,亡命的 比喻、夸张 把吉普车比喻为猎豹,
奔入无垠的稻田。 “亡命”一词夸张得让
读者充分感受到吉普车
的速度之快。
田塍上,朝阳披着金发昂然而立,守牧着 比拟、比喻 把太阳的光芒拟人化为
金色的原野。 披着金发,还把长成稻
穗的稻田比喻为金色的
原野,文字生动形象,
画面感十足。
二月在米乡,阳光浓郁得可以结晶,阳光 比拟 给稻穗赋予人的动作—
的重量压得稻穗都低垂着头。 —低垂着头,把稻穗写
得神形毕现,栩栩如
生。
我们是不是比别人幸福?当别人像水牛浸 设问 引人思考自己的生活,
在污浊的水道里,惶恐的等着撕碎夜色的 是否比他人幸福美好,
烽火;而我们则握着镰刀,凝视着火舌黏 令人感悟应该珍惜当
食枯干的稻秸呢。 下。

4.略
三、端午的鸭蛋
理解与赏析(PG101)

1.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感到引以为傲,“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
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透露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热爱之情。

2. 端午风俗 特点
系百索子 五色线,系在手腕上,会落色。
做香角子 以丝线缠成小粽子成串,里头装香面。
贴五毒 红字剪出五毒样子,贴在门槛上。
贴符 城隍庙的符,大约一尺长黄、蓝色的画有朱笔画的纸条,贴在门楣
上。
喝雄黄酒 酒活雄黄,在孩子额头画“王”子。
点黄烟子 装雄黄的炮仗,冒黄烟,熏五毒,画“一笔虎”。
吃十二红 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当中一定有苋菜、虾、鸭蛋。

3.
质细 油多

高邮咸蛋的
特点
蛋白 蛋黄
柔嫩 通红

4.认同。因为作者有写到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
“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答案说明合理即
可接受)

5.略
四、口香糖、梨、便当
理解与赏析(PG106)

1.(a)怪癖(guDi pL):古怪的癖好。
(b)废墟(fHi xU):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c)巅峰(diAn fEng):顶峰,多比喻最高的水平。
(d)霎(shD):短时间;一会儿。

2.认同,多数人小时候在父母的庇护下幸福生活,长大后为生活打拼,年老体衰病弱,
就如嚼口香糖的先甜后淡而无味。/不认同,不是所有人都有幸福的童年,一些人白手
起家,中年之后才安逸,也有很多人晚年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未必如同嚼蜡。(答案合
理即可接受)

3.梨的外围甜美,吃到梨心酸涩粗糙。

4.作者倒着吃梨,先吃梨心,后吃梨的外圈,因此越吃越甜,解决了吃梨的难题。

5. 人生模式

口香糖模式 梨子模式 便当模式

开始甘甜,越嚼越无味, 开始甘甜,越吃越酸涩, 随着个人选择吃法而有所


最后如同嚼蜡。 难以下咽;改变吃法,先 不同。若选先苦后甜,则
吃酸涩的梨心,再吃甘甜 能苦尽甘来。
的外圈,创造渐入佳境的
机会。

6.略
第六单元 世事洞明
一、习惯说
理解与探究(PG116)

1. 略

2.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物
少时 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作者(刘蓉) 每履之,足苦踬焉。 室有洼径尺,
浸淫日广。

3. 作者读书态度严谨,重视学思并重的功夫。

4. 刚形成洼地时:从陌生、不舒服到熟悉。
填平洼地后:从陌生、不舒服到熟悉。
总结:养成习惯前和养成习惯后感受不同,皆是由陌生而后熟悉的过程。

5.时间会影响习惯的养成。

6.略。

二、伤仲永
理解与探究(PG119)

1. 通过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长大后却庸碌无为的故事,说明了人的成才不能只依
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2. 童年时期的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能立即就创作出一首文采斐然的诗作。少年时
期的仲永由于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出众的才能开始衰退,文采大不如前。青年时期
的仲永变成一个平庸无奇的人。

3. 原因是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人不学习就不能进步,不进步就会落后。

4.略
三、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理解与赏析(PG131)

1. 胡屠户在文中只是配角,但作者着墨甚多;显然是藉绿叶衬托红花,以发挥烘托渲染
的作用。

2.
形象 举例说明

范进 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
挫败,仍寄望甚厚。中了秀才后打算去应乡
试。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
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
胡屠户 贪婪又虚伪 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
(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 不假意退让,退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
如命、庸俗自私) 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
“舒过来”,银子却仍紧攥在手里,刻画了
他口是心非的嘴脸。

3.(a)比喻 (b)夸张 (c)设问、对比

4. 前一个“千恩万谢” 是范进母子逆来顺受,对胡屠户的连声道谢。后一个则是胡屠
户对成为举人老爷的范进卑微的“千恩万谢”。

四、马说
理解与赏析(PG133)

1. 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 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被埋没,无法发挥才能。

3. 文中借伯乐与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自己比作“千里
马”,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贤君,通过“千里马”不被赏识的悲惨遭遇寄寓自
己的怀才不遇,集中抨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4.(a)因此即使有名马,只是埋没在那些马夫的手里。
(b)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能日行千里而多加饲料来喂养。
(c)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略
第七单元 行文如画
一、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与探究(PG145)

1.
时间 地点 人物 夜游的原因
元丰六年十月十 承天寺 作者、张怀民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开心地
二日 想要赏月。
2. 月色很美,身边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3. 当夜月色洒满庭院,地上有很多相互交错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用比喻修辞描写
夜景,将月色的映照比喻为积水般清澈透明,将竹柏的影子比喻为水中的水草。

4. 作者认为到处都有月光、竹子和柏树,但缺少像他们那样赏月的闲人。借此表达他和
张怀民对生活的热爱、追求。

5.我认为作者是个自得其乐,豁达的人。他虽然被贬,却没有郁郁寡欢或变得消沉堕落,
反而会适度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欣赏美景,派遣郁闷的心绪。

6.略

二、清塘荷韵
理解与探究(PG151)

1.
种荷 盼荷 赏荷

总算尽了人事,下面就 灰心。 狂喜,参悟人生。


听天由命了。

2.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化情结让作者认为池塘必须要有荷花,另一方面则认为要让生活的
环境有画意,池塘不该空荡荡地闲置着,反映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3. 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给文章增添文采,使文章更有诗意。

4.本文以《清塘荷韵》为标题,其妙处在于点出了荷塘清寂,流水脉脉的情景,并且表
明这篇文章重在叙写荷的韵味、荷的精神,给予人美淡雅闲适的美感。

5.略
三、石头记
理解与赏析(PG155)

1. 暗示在艰难环境中奋斗过的生命,总会留下令人惊叹的纹痕。/ 为下文哲理抒情作铺
垫。(答案合理即可接受)

2. 因为奇木奇石造型奇特,古人从纹痕中窥见生命奋斗的痕迹,领悟到生命的坚韧。

3. 爱者:咆哮、暴怒、永不息止、直到耗尽生命。
不爱者:沉默、固执、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留下“傲然兀立着的生命的骸骨”。

4. 作者从石头中体会到人生处处都是感情的遗痕,并因此升起崇敬心 / 作者体会到生
命如同石头挥霍耗损,在斑剥褴褛中却仍有傲然兀立的精神。 / 作者从石头的苍皱可
见证生命本身。/ 作者在大自然当中看见爱与被爱的庄严。/ 作者在大自然之中看见奋
斗的痕迹,对照人生也是如此。(答案说明合理即可接受)

5.
A B D C

四、宿建德江
理解与赏析(PG157)

1. 时间:傍晚
地点:建德江的一小块土地上
人物:作者(孟浩然)
停船的原因:烟雾朦胧
作者的心境:苦闷,思念家乡
景色:原野广阔,暮色低垂,江水清澈,月亮映在江水上

2. 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以辽阔的旷野对比
眼前的月亮倒影,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第八单元 往事依依
一、夏之绝句
理解与探究(PG170)

1.略

2. 段落 时间 感受
十五 晨间 蝉声分外轻逸,心灵随着透明澄净。
十六 午后 蝉声有点喧嚣,像是一群吟游诗人闲话浪迹。
十七 黄昏 一面散步,一面听黄昏的蝉声,令人心旷神怡。

3.散文末尾以艺术的聆听并透晰蝉声,把它和交响乐团的组合,音乐,表演方式,表现
内容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二者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乐团有指挥,蝉没有。从中作
者悟出蝉声与人生的相同之处。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
中死去,有人则于悲惨辞世。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和夏天一年年再来,
所以作者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

4.“不是……而是……”起了关联作用,表达了转折的关系,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
一句则肯定另一种意思,肯定否定不一致。上面句子否定变的是图案本身,肯定变的是
我们的视野。

5.略

6.作者用比喻修辞手法來形容抽象的声音,如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蝉
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等。

二、店铺
理解与探究(PG176)

1.因为现代化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逐渐取代古老店铺。

2. 描写重点 例子
1.家具店:阴暗而神秘,因店内光线阴暗,陈设古旧
外貌 2.藤器店:门前放着木箱和竹箩,门边倚着小矮凳、竹扫帚,
门沿上挂着灯盏也似的藤篮
1.檀香铺:有金银箔纸、朱漆的木鱼和垂着流苏的雕刻珠串
摆设和容器
2.茶铺:有细致精巧的陶壶
1.腊鸭店:油油的
气味 2.药材铺:南北杏、甜百合是香草味的
3.面粉店:带有水饺的味道

3.略
三、母校
理解与赏析(PG180)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重温童年时美好的校园生活。

2.“某种莫名的震动”指作者惊讶老师记得他,因而感动。由于作者已经离校多年,这
么多年来老师教导了一批又一批许多学生,作者没想到自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提起他。他也好奇老师对他有怎样的看法。

3.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当时的见解和感受为主,因此即使在同一
所学校同一间教室上课,遇见同一个人同样的事,两个人的记忆都会有个人的感受。作
者记得的也是属于他个人的记忆。

4.因为过去的经历一直存在,虽然教室和操场已经不复往昔,但是心底的记忆和感情依
旧呼之欲出,时光飞逝,岁月匆匆,有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在故地回想起曾经的往事和童
年的记忆,感叹物是人非,但是也会心中掠过一丝感动,这一路走来真是感触颇多。

5.(a)犯错的人为了掩饰过错,总是故意把话讲得不清不楚,含糊其辞。
(b)回不到的过去,让它封存在记忆里,将人生填满。
(c)她的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窘迫又艰苦,让人同情。

6.略

四、伞季(节选)
理解与赏析(PG184)

1.“雨季即伞季”告诉我们文中所写的一切都跟雨季、下雨有关系,她写的不是艳阳高
照的季节,撑的不是阳伞,所有段落的铺排描写都跟雨季有关。这样的写法不仅使文章
结构严谨,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为什么雨季即伞季呢?可谓言简意赅,
意义丰富。

2.上面的句子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可达到节奏和谐的效果,洋溢着对雨的感情。排比的
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并深化作者撑伞的心情。
第九单元 古韵留芳
一、虞美人
理解与探究(PG193)

1. (a)
春 花 秋 月 何 时 了 ,
(liǎo)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往 事 知 多 少 ?
(shǎo)
[仄] 仄 平 平 仄 ?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
(fēng)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故 国 不 堪 回 首 月 明 中 !
(zhōng)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zài)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只 是 朱 颜 改 。
(gǎi)
[仄] 仄 平 平 仄 。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
(chóu)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liú)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风”“中”在《诗韵》中属于“上平声(一东韵部)”
*“流”和“愁” 在《诗韵》中属于“下平声(十一尤韵部)”
*[平] 本应填平声韵,但可填仄声韵; [仄] 本应填仄声韵,但可填平声韵

(b)共用了四个韵;押韵特点:每两句换韵。

2. (i)今非昔比之愁——从皇帝沦为阶下囚,对往日奢华的生活无限怀念。
(ii)亡国之愁——丢失了江山社稷。
(iii)思念亲人之愁。

3. 合适。“春花秋月”本来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美好联想,却使亡国之君——李煜倍添烦
恼。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
徒生伤感。
二、天净沙·秋思
理解与探究(PG195)

1. 秋季傍晚的景色。

2. 小桥流水人家。因为“流水”的“流” 源源不断的,带出了水的动态。另一方面,
这首小令写的是傍晚之景,“人家”点出了农家炊烟袅袅的景象,富于生活性。

3.(a)枯藤、西风
(b)昏鸦

4.略

三、满江红
理解与赏析(PG198)

1. 略

2. 孔子说:“三十而立”。词人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名,但仍然还没有实现收复
国家失土的宏愿,故而感慨自己如今的成就像尘土般微不足道。

3.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 不能平白浪费少年时光,必需好好努力学习,以免老了才后悔莫及。(答案说明合理即可
接受)

四、送友人
理解与赏析(PG201)

1. 时间:黄昏;地点:城外

2. 孤蓬万里征

3.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不由自主的共同
特征。友人孤身上路,路途应该会孤单寂寞,所以用“孤”。
第十单元 把根留住
一、最后一课
理解与探究(PG210)

1. 第一个“唉”表现出“我”懊悔自己没有好好用功;第二个“唉”表示“我”对老师
感到惋惜、同情。

2. 当汉麦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我”听了大吃一惊,感情发生了急
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
老师和课本的依恋,顿时变得判若两人。

3. 作者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汉麦先生的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我”对
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而汉麦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态度
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我”大感诧异。原来,汉麦先生即将离
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他和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汉麦先生是在
万分悲痛之际仍然保持镇定,维持着教师的形象,显示出他的气度。汉麦先生在最后一
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突现了出一位恪尽职守、
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4.因为“我”珍惜最后一堂课,专心听课,一改平日不专心的态度。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激发法国人的爱国之心。

6.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我们必须热爱祖国、母语。
二、汉书·李广苏建传(节选)
理解与探究(PG213)

1. 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a) 窖

(b) 雪

(c) 廪

(d) 须

2. 单于采取的方法 苏武的对策
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 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
他喝的吃的。 饥。
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 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
武回国。

3.因为汉节是苏武身份的象征,是大汉王朝的象征,是很神圣的,虽然他被擒,却始终
保存着汉节,用尽全力去守护着自己的尊严,汉朝的尊严,所以“杖汉节牧羊”展现苏
武对汉朝的爱国情操。

4.苏武“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令人倾佩敬仰。无论单于如何威逼利诱,苏武都宁死不屈。

5.(a)他;代指苏武。
(b)它;代指雪和毡毛。

6.(a)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b)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7.略
三、失根的兰花
理解与赏析(PG217)

1.略

2.作者借由美国校园里看到来自中国的花而联想到自己漂泊海外的境遇,引出下文。

3. 因为年少时的 “到处流浪”始终不曾离开国土,所见所闻都是熟悉的,没有文化上
的差异,所以“到处可以为家”;而后来到了美国,身在异国,情感生变,加上面对文
化冲击——语言、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
差异,因而特别思念家国,而觉得“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4.上面的句子表露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其实表达作者渴
望见到故乡的熟悉的东西的心情;“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是因为作者担心触景伤
情,激起一发不可收拾的思乡愁绪。

5.略

四、回家的原因(其一)——从美回来,答友问
理解与赏析(PG219)

1.因为他对培育他的祖国感情浓厚,决定把所掌握的学问与知识带回国,建设国家。

2.作者歌颂祖国的河山美好依旧,表露作者的爱国之情。

3.诗人重复强调要奉献自己,显现其为祖国培育未来的主人翁的决心。

4.是,诗人知道祖国面对各种挑战与逆境,却依然选择回国发展,建设国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