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SPM 2012

南齐书 傅琰断案

【原文】
太祖①辅政,以山阴②狱讼烦积,复以琰③为山阴令。卖针卖糖老姥④争团丝,来
诣⑤琰,琰不辨核⑥了,缚⑦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二野父⑧
争鸡,琰各问“何以食⑨鸡”,一人云“粟⑩”,一人云“豆”,乃破鸡得粟,罪言豆者。
县内称神明,无敢复为偷盗。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 11 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
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南齐书·傅琰传》

【注释】
①太祖:此指齐高帝萧道成。
②山阴:在今浙江绍兴。
③琰(yǎn):傅琰,南朝宋、齐时良吏,曾两任山阴令,皆有政绩。
④姥:老年妇女。
⑤诣:往见。
⑥核:查验;核实。
⑦缚:卷;绕。
⑧野父:农夫。
⑨食(sì):喂。
⑩粟:古时经常作为谷类的总称。
11 江左:长江下游东部地区。

【译文】
太祖辅政。因为山阴打官司的多,案子难办,让傅琰再次担任山阴县令。有两个老
妇,一卖针,一卖糖,争一团丝,前来找傅琰解决。傅琰并不勘问,查验,而是把团
丝缠在柱上,以鞭抽之,而仔细一看,丝上有铁屑,于是就清楚了,罚卖糖的那个
人。两个农夫争一只鸡,傅琰各问他们“是拿什么喂鸡的”,一人说是“粟”,一人说是
“豆”,就杀了鸡,结果证明鸡吃的是粟,于是就定说给鸡喂豆的那人的罪。一县之
内,都称道县令的神明,无人再敢偷盗。傅琰父子俩都政绩出色,在江左地区是罕见
的。世间广泛流传说:“姓傅这家人有一本《治县谱》,子孙相传,不向外人宣示。”
陶者
宋代: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注释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烧瓦。
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沾:同“沾”。
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屋子。

==========================================================================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代: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译文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注释
南谷:在永州郊外。
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幽谷:幽深的山谷。 覆:遮盖。
唯:只有。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疏:稀疏。 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
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
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何事:为何。 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SPM 2013
南齐书
原文: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

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
刹,各五层。

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
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
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
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译文:
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宋明帝即位后,认为虞对儒学和吏治都有研究,再加
上在封国时的往日恩情,所以对虞愿待遇十分优厚。

皇帝用旧宅的地皮建造湘宫寺,费用极其奢侈。由于宋孝武帝的庄严刹有七层,皇
帝要建造十层。十层太高难以建立,便分为两刹,各有五层。

新安太守巢尚之离任回京都,拜见皇帝,皇帝说:“你去了湘宫寺没有?我建造这
座寺院,是一个大功德。”虞愿在一旁说:“陛下建造此寺,用的都是老百姓卖儿卖
女典当老婆的钱,佛如果有知,就应当悲哭哀愍,罪孽和佛塔一样高,哪有什么功
德?”尚书令袁粲当时也在座,听了这话大惊失色。皇帝于是大怒,叫人把虞愿驱赶
下殿。虞愿从容而去,神色不变。因为有旧日的恩情,所以几天后就又被召进去了。
SPM 2014
【原文】

东都荐经寇乱,其民不满百户。张全义为河南尹,选麾下十八人材器可任者,人给
一旗一榜,谓之“屯将”,使诣十八县故墟落中,植旗张榜,招怀流散。劝之树艺,
蠲其租税;唯杀人者死,余俱笞杖而已。由是民归如市。数年之后,渐复旧规。

全义每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
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采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妓,独见佳麦良蚕
乃笑耳!”由是民竟耕蚕,遂成富庶。

【译文】

五代十国时,东都洛阳屡遭盗寇侵掠,居民居然不满一百户。

张全义(后梁-临汉人,字国维)任河南尹时,选了十八个有才能器度足以承担任
务的部下,每人给一面旗子、一张榜文,称为“屯将”,派他们到十八个县的旧村落
中,竖立旗子,张贴榜文,招抚流民,劝他们回来农耕,并减免他们的租税;对于犯
法者除了杀人必须处死,其余的只处以杖刑而已。

从此人民络绎归来,数年以后,逐渐恢复旧日的模样。

张全义每见到田地肥美的,往往下马与属下一起观看,并请田主来,用酒菜慰劳他
们。有蚕、麦收成好的,张全义有时也会亲自到他们家去,把老人幼儿都叫出来,赏
给他们茶叶和衣物。

民间都知道张全义不喜好声色,只有看见好的麦田和蚕才会欢欣发笑。因此人民争
着耕田养蚕,遂成为富庶的地方。
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古诗三百首,愁情,分别,母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
没有啊。

注释
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枯(kū):干涸。
惨惨:幽暗无光。
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晒旧衣
清代: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译文
三十年前母亲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领子和襟袖虽已破旧,依稀能感觉到绨
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
想重新缝补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上面有母亲缝补的痕迹。

注释
卅(sà):三十。
绨袍:粗绨所制造的袍子。
绨(tì):丝织物类名。
SPM 2015
《詹懋举以工为师》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
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詹
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
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
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
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释】:①一过:一遍。

【翻译】:
万历年间,詹懋(mào)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
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
“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
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
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
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
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
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叙事,抒情,无奈,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
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
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注释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洛城:洛阳
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
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
破相持局面。
SPM 2016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
原文: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
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
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
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
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
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
醉吊丧,率如此。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
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
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
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
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
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
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
细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
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
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
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
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
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读书有所见作
朝代:清代
作者:萧抡谓

原文: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赏析
这首诗举例了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
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语注释
⑴乃:才。 ⑺运:运用。
⑵元:原本、本来。 ⑻贤:才能。
⑶始:方才。 ⑼青春:指人的青年时期。
⑷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⑽岂:难道。
⑸非:不是。 ⑾长:长期。
⑹自然:天然。
白话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