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平面幾何中的幾個著名定理

幾何學起源於土地測量,幾千年來,人們對幾何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已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的
數學分支。人們從少量的公理出發,經過演繹推理得到不少結論,這些結論一般就稱為定理。平面幾何中有不少定理,
除了教科書(融入在各章節中以及高二的幾何學)中所闡述的一些定理外,還有許多著名的定理,以這些定理為基礎,可
以推出不少幾何事實,得到完美的結論,以至巧妙而簡捷地解決不少問題。而這些定理的證明本身,給我們許多有價
值的數學思想方法,對開闊眼界、活躍思維都頗為有益。有些定理的證明方法及其引伸出的結論體現了數學的美,使
人們感到對這些定理的理解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享受。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些著名的定理:

1、 梅內勞斯定理 (孟氏定理)

亞歷山大裏亞的梅內勞斯(Menelaus,約西元 100 年,他和斯巴達的 Menelaus 是兩個人)曾著《球面論》,著重討


論球面三角形的幾何性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梅內勞斯定理(孟氏定理)」,可在高二的幾何課本裡找到相關資料,是
證明點共線的重要定理。

AX BY CZ
定理 1 一直線與△ABC 的三邊 AB 、 BC 、 CA 或延長線分別相交於 X、Y、Z,則 × × = 1。
XB YC ZA

證明 過 A、B、C 分別作直線 XZY 的垂線,設垂足分別為 Q、P、S,如圖 1-1。


AX AQ
由△AXQ、△BXP 相似得 = 。
XB BP A

BY BP CZ CS X
同理 = 、 = 。 P
YC CS ZA AQ Q Z
S
AX BY CZ
將這三式相乘,得 × × = 1。
XB YC ZA B Y
圖 1-1
C

說 明
(1) 如果直線與△ABC 的邊都不相交,而相交在延長線上,同樣可證得上述結論,但一定要有交點,且交點不在頂點

上,否則定理的結論中的分母出現零,分子也出現零,這時定理的結論應改為 AX × BY × CZ = XB × YC × ZA ,仍然

成立。
(2) 梅內勞斯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
AX BY CZ
「在△ABC 的邊 AB 和 AC 上分別取點 X、Z,在 BC 的延長線上取點 Y,若 × × = 1 ,則 X、Y、Z 三點共
XB YC ZA
線」。

梅內勞斯定理的逆定理常被用來證明三點共線。

A
例1 已知△ABC 的內角∠B 和∠C 的平分線分別為 BE 和 CF ,

∠A 的外角平分線與 BC 的延長線相交於 D,求證:D、E、F 共線。


F
E

B C D
圖 1-2
AF CA BD BC CE BC
證明 如圖 1-2,由內分比定理得 = 、 = 、 = 。
FB BC DC CA EA AB

AF BD CE
相乘後得 × × = 1 。由梅內勞斯定理的逆定理得 F、D、E 共線。
FB DC EA

F
A
A′

B′
B S

例2 (戴沙格定理) 在△ABC 和△A′B′C′中,若 AA′ 、 BB′ 、 CC ′ 相交於一點 S, C′


C
D 圖 1-3
則 AB 與 A′B′ 、 BC 與 B′C ′ 、 AC 與 A′C ′ 的交點 F、D、E 共線。

SA′ AF BB′
證明 如圖 1-3,直線 FA′B′截△SAB,由梅內勞斯定理有 × × =1。
A′A FB B′S

同理,直線 EC′A′和 DC′B′分別截△SAC 和△SBC,得


E
AA′ SC ′ CE SB′ BD CC ′
× × =1、 × × =1。
AS CC ′ EA B′B DC C ′S

AF BD CE
將這三式相乘得 × × = 1 。所以 D、E、F 共線。
FB DC EA
2、 塞瓦定理 (西瓦定理)

義大利數學家塞瓦(G.Ceva)在 1678 年發表了下面的十分有用的定理,它是證明共點線的重要定理。

定理 2 在△ABC 內任取一點 P,直線 AP、BP、CP 分別與 A


BD CE AF
邊 BC 、 CA 、 AB 相交於 D、E、F,則 × × = 1。
DC EA FB

F
P E
證明 如圖 1-4,過 B、C 分別作直線 AP 的垂線,設垂足為 H 和 K,
1 K
BH × AP D
aΔABP 2 BH
則 = = 。 B C
aΔACP 1 CK
CK × AP H
2 圖 1-4

BD BH
由於△BHD ≅ △CKD,所以 = 。
DC CK
BD aΔABP
由此得 = 。
DC aΔACP
CE aΔBCP AF aΔACP
同理可證 = 、 = 。
EA aΔABP FB aΔBCP
BD CE AF
將這三式相乘得 × × = 1。
DC EA FB

說明

(1) 如果 P 點在△ABC 外,同樣可證得上述結論,但 P 點不能在直線 AB,BC,CA 上,否則,定理的結論中的分母出

現零,分子也出現零,這時,定理的結論應改為 BD × CE × AF = DC × EA × FB ,仍然成立。

BD CE AF
(2) 塞瓦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在△ABC 的邊 BC 、 CA 、 AB 上分別取點 D、E、F,若 × × = 1,則直線
DC EA FB

AD 、 BE 、 CF 相交於同一點。」

A
證明 如圖 1-5,設 AD 和 BE 相交於 P,作直線 CP,交直線 AB 於 F′,

BD CE AF ′
由塞瓦定理得 × × = 1。
DC EA F ′B F′
F
P E
BD CE AF AF ′ AF
由於已知 × × = 1 ,故 = 。
DC EA FB F ′B FB
AF ′ + F ′B AF + FB AB AB
由合比定理得 = ,即 = 。所以 F ′B = FB , B
F ′B FB F ′B FB D C

即 F′與 F 重合,所以直線 AD 、 BE 、 CF 相交於同一點。 圖 1-5


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常被用來證明三線共點。

例3 求證:(1) 三角形的三條中線、(2) 三條內角平分線、(3) 三條高所在的直線,分別相交於同一點。

BD CE AF BD CE AF
證明 (1) 若 D、E、F 分別是△ABC 的邊 BC 、 CA 、 AB 的中點,則 × × = × × = 1。
DC EA FB BD CE AF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中線 AD 、 BE 、 CF 共點。

(2) 若 D、E、F 分別是△ABC 的內角平分線 AD 、 BE 、 CF 與邊 BC 、 CA 、 AB 的交點,

BD CE AF AB BC AC
則 × × = × × = 1。
DC EA FB AC BA BC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角平分線 AD 、 BE 、 CF 共點。

(3) 設 D、E、F 分別是△ABC 的高 AD 、 BE 、 CF 的垂足。

(i) 當△ABC 是銳角三角形時(如圖 1-6),D、E、F 分別在 BC 、 CA 、 AB 上,有

A
BD = c cos B 、 DC = b cos C 、 CE = a cos C 、

EA = c cos A 、 AF = b cos C 、 FB = a cos B ,


F
P E
BD CE AF c cos B a cos C b cos A
所以 × × = × × = 1。
DC EA FB b cos C c cos A a cos B

B D C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高 AD 、 BE 、 CF 共點。
圖 1-6

(ii) 當△ABC 是鈍角三角形時,有

BD = c cos B 、 DC = b cos C 、 CE = a cos C 、

EA = c cos (180° − A ) = −c cos A , AF = b cos (180° − C ) = −b cos C 、 FB = a cos B ,

BD CE AF c cos B a cos C −b cos A


所以 × × = × × = 1。
DC EA FB b cos C −c cos A a cos B

由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高 AD 、 BE 、 CF 共點。

(iii) 當△ABC 是直角三角形時,高 AD 、 BE 、 CF 都經過直角頂點,所以它們共點。


例3 在△ABC 的邊上向外作正方形, A1 、 B1 、 C1 是正方形的邊
C1
BC 、 CA 、 AB 的對邊的中點。

證明:直線 AA1 、 BB1 、 CC1 相交於一點。 A


C2
B2 B1

B A2 C
證明 如圖 1-7,設直線 AA1 、 BB1 、 CC1 與邊 BC 、 CA 、 AB 的

交點分別為 A2、B2、C2,那麼 BA2 : A2C 等於

從點 B 和 C 到邊 AA1 的垂線的長度之比, A1

圖 1-7

1
AB × BA1 × sin ∠ABA1
BA2 aΔABA1 2 AB sin ( ∠B + θ )
= = = × ,其中 θ = ∠CBA1 = ∠BCA1 。
A2C aΔACA1 1 AC × CA × sin ∠ACA AC sin ( ∠C + θ )
1 1
2

CB2 BC sin ( ∠C + θ ) AC2 AC sin ( ∠A + θ )


同理 = × 、 = ×
B2 A AB sin ( ∠A + θ ) C2 B BC sin ( ∠B + θ )

BA2 CB2 AC2


將上述三式相乘得 × × = 1 。根據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得直線 AA1、BB1、CC1 共點。
A2C B2 A C2 B

3、 斯台沃特定理
A

定理 3 △ABC 的邊 BC 上任取一點 D,若 BD = u 、 DC = v 、 AD = t ,則

c b
b u+c v
2 2
t
t2 = − uv 。
a

B D E C
證明 過 A 作 AE ⊥ BC ,E 為垂足(如圖 1-8),設 DE = x ,則有 u v
圖 1-8

AE = b 2 − ( v − x ) = c 2 − ( u + x ) = t 2 − x 2 ,(若 E 在 BC 的延長線上,則 v − x 換成 x − v 。)
2 2 2

⎧t 2 = b 2 − v 2 + 2ux
於是得 ⎨2 。
⎩t = c − u − 2ux
2 2

b 2u + c 2 v
消去 x 得 t 2 ( u + v ) = b 2u + c 2 v − uv ( u + v ) ,故 t 2 = − uv 。
a

說明
1 1
(1) 當 AD 是△ABC 的中線時, u = v = a ,設 AD = ma 得 ma = 2b 2 + 2c 2 − a 2 。(這就是中線長公式。)
2 2
ac ab
(2) 當 AD 是△ABC 的內角平分線時,由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的性質,得 u = 、v = 。
b+c b+c

a 2bc bc ⎣( b + c ) − a ⎦ bc ( b + c + a )( b + c − a )
⎡ 2 2⎤

設 AD = ta ,得 ta = bc − 2
= =
b+c (b + c) (b + c )
2 2

a+b+c 2
設s = ,得 ta = bcs ( s − a ) 。(這就是內角平分線長公式。)
2 b+c

2
(3) 當 AD 是△ABC 的高時, AD = b 2 − u 2 = c 2 − v 2 。再由 u + v = a ,解得

1 2 2 2 1 2
u=
2a
( a −b +c )、v =
2a
( a + b2 − c2 ) 。

1
2 (
2a 2b 2 + 2b 2 c 2 + 2c 2 a 2 − a 4 − b 4 − c 4 ) 。
2
所以 AD =
4a

1
若設 AD = ha ,則 ha = 2a 2b 2 + 2b 2 c 2 + 2c 2 a 2 − a 4 − b 4 − c 4 。(這就是三角形的高的長度計算公式。)
2a

當 D 在 BC 的延長線上時,用 −v 代替 v,同樣可得高的長度計算公式。

1 1
(4) 由於 aΔABC = a × ha ,可得 aΔABC = 2a 2b 2 + 2b 2 c 2 + 2c 2 a 2 − a 4 − b 4 − c 4 = s ( s − a )( s − b )( s − c )
2 4

(這就是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其中後半段稱為海龍公式。)

例5 如圖 1-9.在△ABC 中,c>b, AD 是△ABC 的角平分線,E 在 BC 上, BE = CD 。


A

求證: AE − AD = ( c − b ) 。
2 2 2

c b

證明 為方便起見,設 BD = u 、 DC = v ,則 BE = v 、 EC = u 。
B E D C
2 b 2u + c 2 v 2 b 2 v + c 2u
由斯台沃特定理得 AD = − uv 、 AE = − uv , 圖 1-9
u+v u+v

c−b 2 2
( c − b ) = (c − b) 。
2 2 2
故 AE − AD =
c+b

u c u −v c−b c 2 ( u − v ) − b2 ( u − v ) u − v 2 2
(c − b ) 。
2 2
另證 因為 AD 是角平分線,所以 = 、 = ,於是 AE − AD = =
v b u+v c+b u+v u+v
4、 托勒密定理

托勒密(Ptolemy,約西元 85~165 年)是古代天文學的集大成者,一般幾何教科書中的「托勒密定理」(圓內


接四邊形的對邊積之和等於對角線之積),實出自依巴穀(Hipparchus)之手,托勒密只是從他的書中摘出。從這個
定理可以推出正弦、餘弦的和差公式及一系列的三角恆等式,托勒密定理實質上是關於共圓性的基本性質。

定理 如果四邊形內接於圓,那麼它的兩對對邊的乘積之和等於它的對角線的乘積。

證明 設四邊形 ABCD 有外接圓 O, AC 和 BD 相交於 P,∠CPD = α (圖 1-10)。

若四邊形 ABCD 的四邊都相等,則四邊形 ABCD 為圓內接菱形,


即正方形,結論顯然成立。

若四邊不全相等,不失一般性,設 AB < AD 。
圖 1-10
在p
AD 取一點 E,使 DE = AB 。連結 AE 、 BE 、 DE ,則 AE // BD 。

因此△ABD ≅ △EDB,可得 AD = BE 。

1
a, ABCD =
2
1
( )
AC × BD × sin α , a, BCDE = BE × BC + DE × CD sin ∠EBC ,
2
又 a, ABCD = a, BCDE ,所以
1
2
( ) 1
BE × BC + DE × CD sin ∠EBC = AC × BD × sin α ,
2

( )
即 BE × BC + DE × CD sin ∠EBC = AC × BD × sin α ,

由於∠α = ∠DAC+∠ADB = ∠DBC+∠EBD = ∠EBC,

所以 BE × BC + DE × CD = AC × BD 。

說明
(1) 托勒密定理可以作如下推廣:

「在凸四邊形 ABCD 中, BE × BC + DE × CD ≥ AC × BD 。

當且僅當四邊形 ABCD 是圓內接四邊形時,等號成立。」

由此可知,托勒密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2) 托勒密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這裏採用的是面積證法。
還可採用相似三角形或餘弦定理證明,請同學自行完成。
A
例6 如圖 1-11。
過 A 的圓截平行四邊形 ABCD 的邊和對角線分別於 P、Q、R, 圖 1-11

求證: AP × AB + AQ × AD = AR × AC 。

證明 連結 PQ 、 PR 、 QR 。在圓內接四邊形 APRQ 中,由托勒密定理得 AP × QR + AQ × PR = AR × PQ 。


QR PR PQ
又因為∠1=∠2,∠3=∠4,所以△PQR ≅ △CAB,於是 = = 。
AB BC CA

設上式比值為 k,並考慮到 BC = AD ,有 QR = k AB 、 PR = k AD 、 PQ = kCA ,

於是可推得 AP × AB + AQ × AD = AR × AC 。

例7 如圖 1-12。正△ABC 內接於△XYZ,A 在 YZ 上,B 在 ZX 上,C 在 XY 上。

證明: XA + YB + ZC < XY + YZ + ZX (*)

並說明(*)式是否可能相等。
圖 1-12

證明 對四邊形 ABXC 運用托勒密定理,得 AX × BC ≤ BX × AC + XC × AB ,故 AX ≤ BX + XC 。

同樣地 BY ≤ CY + YA、CZ ≤ AZ + ZB。將上述三式相加就得所要證明的不等式。等號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X、

Y、Z 在△ABC 的外接圓上,但∠ZBX,∠XCY、∠YAZ 都等於 π,因此等號成立只能是 X、Y、Z 分別與 C、A、


B 重合的情況。

平面幾何中的著名定理,除了上述所介紹的梅內勞斯定理、塞瓦定理、斯台沃特定理、托勒密定理外,還有斯泰
納-萊默斯定理、西姆松定理、蝴蝶定理、莫萊定理等等。這些定理,就當作作業,讓同學自己回去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或到數學科研討室,那裡都有相關的書籍可供參考。
Exercise

1. 已知△ABC 的內角∠B 和∠C 的平分線分別為 BE 和 CF ,∠A 的外角平分線與 BC 的延長線相交於 D。

求證:D、E、F 三點共線。

2. 過△ABC 的三個頂點 A、B、C 分別作△ABC 的外接圓的切線,

分別和 BC 、 CA 、 AB 的延長線交於 D、E、F。

求證:D、E、F 三點共線。

3. 在△ABC 的邊 BC 上任取一點 D,設∠ADB 和∠ADC 的角平分線分別交 AB 、 AC 於 F 和 E。

求證: AD 、 BE 、 CF 三線共點。

4. 在梯形 ABCD 中, AB // DC 、 AD ⊥ BD 。 DC = 3 、 BC = 7 、 DA = 8 。求 AB 、 BD 和 AC 的長。

5. ( )
p 上,求證 PA PA + PC = PB PB + PD 。
點 P 在正方形 ABCD 的外接圓的弧 DC ( )

6. p 上,
設 P 是正△ABC 所在平面上的任意一點,那麼根據 P 落在或不落在外接圓的弧 CA

分別有 PC + PA = PB 或 PC + PA > PB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