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文章编号:

1003-7721(
2013)
02-0003-11

代百生

中国钢琴音乐的 “中国风格 ”

摘   要:以“民族化”为主线而追求“中 国 风 格 ”,是 推 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发 展 的 源 动 力,体 现 了 中 国 作


曲家的文化身份意识。中国钢琴音乐的“中 国 风 格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混 合 体,具 有 民 族 风 格、地 域 风 格、流
派风格乃至时代风格的某些特征。“中国 风 格 ”很 难 准 确 界 定 其 内 涵,但 已 经 成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在 世 界
音乐艺林的一种民族文化身份标签,其发展主线 可 概 括 为 从 “形 ”到 “神 ”的 一 种 扬 弃 过 程,体 现 了 “传 统
的抽象化”。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参照 ”问 题、“缺 乏 统 一 的 风 格 感 ”问 题、中 外 钢 琴 音 乐 中 的 “中 国 风
格”比较之感悟以及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若干思考,也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风格;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
J 2    文献标识码:
609. A   DOI: 3969/
10. j.i
ssn1003-7721.
2013.
02.
001

   本文的题 目 显 得 有 些 绕 口 ,是 基 于 笔 者 这 样 的 期待能“抛 砖 引 玉”,引 起 学 者 们 对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基本认识:“中国钢琴音乐”并不等同 于“钢 琴 音 乐 的 研究兴趣。
中国风格”,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中国钢 琴 作 品 都 必 定
或必须具有“中国风格”[1]。但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发 展 一 、中国钢琴音乐的 “中国风格 ”发展历程
历程中,对“中 国 风 格”的 追 求 已 成 为 创 作 的 主 流 倾
向和作曲家 的 主 要 目 标 之 一 。 那 么,“中 国 风 格 ”到 作为一种文 化 现 象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其 发 生 与
底是一种怎样的音乐风格 ? 发展必然会受 到 艺 术 规 律 本 身 的 制 约 ,同 时 也 与 处
笔者认为,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中 国 风 格 ”是 一 个 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 迁 有 着 千 丝 万
复杂的混合 体,具 有 民 族 风 格、地 域 风 格、流 派 风 格 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中国钢琴 音 乐 的 发 展 呈 现
乃至时代风格 的 某 些 特 征 ,但 若 严 格 按 照 西 方 音 乐 出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特征 。中国钢 琴 音 乐 作 为 中 国
学有关音乐风 格 的 观 念 来 考 察 ,又 具 有 某 些 令 人 不 专业 音 乐 创 作 的 一 个 有 代 表 性 的 品 种,是 伴 随 着 20
解的“困惑”,它们与中国钢琴音 乐 20 世 纪 以 来 的 生 世纪初期开始 的 中 国 新 音 乐 的 发 展 而 发 展 的 ,其 发
存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作为当代 中 国 音 乐 的 一 展历程可以作为中国新音乐发展 的 缩 影 。 有 关 中 国
种形式,中国钢 琴 音 乐 的 发 展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社 近现代,尤其是中 国 当 代 音 乐 史 的 著 作 ② ,是 中 国 新
会的变迁紧 密 相 联,其 所 具 有 的 “中 国 内 容 与 精 神” 音乐研究的重要文献 。近年来陆续 出 版 了 一 些 有 关
20 世纪中 国 音 乐 思 潮 与 音 乐 批 评 的 著 作 2 以 及 部
[]
和“西方形 式 与 技 术”代 表 了 中 西 文 化 的 融 合 交 汇。
“中国风格”很 难 准 确 界 定 其 内 涵,但 已 经 成 为 中 国 分有关中国新 音 乐 的 论 著 [3],也 为 此 提 供 了 广 阔 的
钢琴音乐在世界音乐艺林中的一种民 族 文 化 身 份 标 背景。本文第一部分的论述将以这 些 重 要 文 献 为 基
签。 础,将 20 世纪以来中国新音乐文 化 的 发 展 历 程 划 分
本文第一部 分 将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放 在 “中 国 新 音 为三个主要阶段来考察不同时期中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乐”① 的发生与发 展 的 大 背 景 中 考 察 ,试 图 勾 勒 出 中 追 求 “中 国 风 格”的 不 同 表 现:
20 世 纪 前 半 叶;
1949
国钢琴音乐 追 求 “中 国 风 格”的 发 展 主 线;第 二 部 分 -1976 年;
1976 以后 ③ 。
则是对有关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风 格 问 题 的 若 干 思 考 , 1.不同历史阶段音乐创作的“民 族 风 格”追 求 及

作者简介:代百生(
1971~ ),男,德国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哲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副教授、音乐课程主任。
收稿日期:
2012-11-02
4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其在钢琴音乐中的体现 的通俗语言 和 样 式 之 外 ,便 别 无 其 他 了。 这 在 事 实
在中国新音 乐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中 国 音 乐 界 对 音 上对作曲家在题材 、体裁、语言和风 格 等 方 面 的 自 由
乐的“民 族 风 格 ”的 理 解 经 历 了 不 同 的 认 识 发 展 过 选择形成了诸 多 限 制 ,导 致 音 乐 创 作 全 面 走 向 单 一
程,伴随着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不 同 时 期 的 中 国 化”[5]。因此可以说,中华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至“文 革”
钢琴音乐创作中 ④ “中 国 风 格”也 以 不 同 的 形 式 表 现 开始之前的 这 段 时 期 ,中 国 音 乐 界 有 关 “民 族 风 格”
出来: 的探寻依然停 留 在 形 式 层 面 ,普 遍 的 审 美 意 识 是 音
20 世纪初,当中国 作 曲 家 在 学 习 欧 洲 作 曲 技 术 乐作品越有地 方 色 彩 ,越 从 民 间 音 乐 中 吸 取 音 调 素
并运用于音乐创作实践时 ,从一开始,就 意 识 到 欧 洲 材就越有民族 风 格 特 色 ,实 际 上 是 只 从 外 部 形 态 看
作曲技术 理 论 与 中 国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和 音 乐 创 作 之 待民族风格问题 ,将民族风格等同于民族形式 。
间,存在着一个如何适应的问题 ,并在 实 践 中 开 始 了 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尽管 被 认 为“是 国 内
一些“中国化”的尝试,例如黄自、萧 友 梅 等 人 的 音 乐 钢琴曲创作空 前 繁 荣 的 时 期 ,无 论 是 钢 琴 作 品 的 数
创作就显示了 这 种 可 贵 的 努 力 。1949 年 以 前,钢 琴 量与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音乐作为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作曲 家 的 创 作 中 并 欣欣向荣的十七 年”[6],其 实 这 种 繁 荣 应 该 只 是 头 7
不多见,但在 以 贺 绿 汀 《牧 童 短 笛 》(
1934)、江 文 也 年。这 7 年正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立 之 初 ,广 大 音
《钢琴叙事 诗:浔 阳 夜 月 》(1943)、江 定 仙 《摇 篮 曲 》 乐家迸发出为 新 中 国 放 声 歌 唱 的 高 涨 热 情 ,形 成 了
(1934 瞿 维 花 鼓 1945)、丁 善 德 《春 之 旅 组 曲 》
)、 《 》( 中国 20 世纪空前未有的音乐创 作 高 潮 ,钢 琴 独 奏 曲
1945)等为代 表 的 中 国 早 期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中 ,已 经
( 创作有了 很 大 的 发 展,出 现 了 丁 善 德 《第 一 新 疆 舞
呈现出一种共 同 的 特 征 ,即 把 具 有 民 族 音 调 的 旋 律 曲》(
1950)、儿童组曲《快乐的节 日》( 1953)、《第 二 新
作为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 重 要 手 段。 如 果 疆舞曲》( 1955)、江 文 也 《乡 土 节 令 诗 》(
1950)、桑 桐
说,起初这种 不 约 而 同 的 “共 性 写 作”是 出 于 中 国 作 《内蒙民歌主 题 小 曲 七 首 》(
1952)、陈 培 勋 《旱 天 雷 》
曲家 的 民 族 文 化 意 识 ,那 么 从 30 年 代 中 期 开 始 的 1953)、汪 立 三 《兰 花 花 》(
( 1953)、蒋 祖 馨 《庙 会 》
“新音乐运动”明确提出了音乐的形式 与 内 容 要 体 现 1955)等优秀 作 品,它 们 多 以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为 基 本

“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美学要求。 这 一 时 期 探 索 新 素材,或直接引 用 民 间 音 调 作 为 作 品 的 旋 律 基 础 来
音乐民族形式 的 主 要 观 点 与 做 法 有 :对 传 统 文 化 采 加以改编和发展,在借鉴欧洲古典 派 、浪 漫 派 和 民 族
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继 承 思 想,利 用 民 间 乐派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自觉探索多声 技 法 与 中 国 民
音乐的旧形式,配合与新鲜的内容 ;做 到 音 乐 语 言 与 间旋律、民族调 式 结 合 的 有 机 性,以 主 调 音 乐 为 主 ,
形式上的民族 化,才 能 更 好 地 实 现 大 众 化 的 创 作 目 讲究旋律的清 晰 流 畅 ,具 有 浓 郁 的 民 族 风 格 和 生 动
的;借鉴西 乐 创 造 新 的 民 族 形 式 。40 年 代 末 期,新 的生活情趣。民族音调的旋律与和 声 的 民 族 化 成 为
音乐权力话语 形 成 ,并 在 以 后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都 以 文 这一时期中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的 主 要 特 点 ,它 们 正 是
艺政策形式影响着中国新音乐创作 ⑤ 。 上述民族风格的普遍审美意 识 的 具 体 体 现 。1957-
1956 年,毛 泽 东 提 出 “百 花 齐 放、百 家 争 鸣 ”的 1966 年,中 国 频 繁 的 政 治 运 动 、粗 暴 的 政 治 批 判 在
“双百方针”,在 文 艺 界 打 开 了 一 个 自 由 发 展 和 自 由 音乐界造成谨小慎微 、噤若寒蝉的 肃 杀 气 氛,使 音 乐
争论的活跃局面 ,也由此拉开了一场有 关 音 乐 的“民 创作必不可少 的 自 由 思 想 和 创 造 思 维 受 到 桎 梏 ,给
族风格”问题 的 讨 论,后 来 发 展 成 为 对 李 凌、贺 绿 汀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建设带来了严 重 的 后 果 ,“在 曲
等人的批判。这 场 讨 论 其 实 远 未 达 到 应 有 的 深 度 , 折中前 进 ”⑥ 似 乎 更 能 总 结 这 一 时 期 的 音 乐 创 作 。
因为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本身包含的 范 围 非 常 广 泛 “题材的革 命 化”———即 正 面 表 现 革 命 生 活 、歌 颂 革
而复杂,要解决 这 个 问 题 必 须 解 决 一 系 列 的 美 学 上 命精神,和“音 乐 的 标 题 性 ”———即 绝 大 部 分 作 品 都
的重 大 理 论 性 问 题 以 及 一 系 列 的 经 验 和 方 法 问 带有通俗易懂 的 标 题 以 总 结 音 乐 表 现 的 内 容 ,成 为
题 [4]。60 年代 初 期 中 国 文 艺 界 关 于 “革 命 化、民 族 这一时期钢琴创作 ,乃至整个音乐 创 作 的 显 著 特 点。
化、群众化”的 “三 化”口 号,更 是 成 了 对 音 乐 创 作 的 尽管这一时期 的 音 乐 创 作 作 品 众 多 ,但 很 多 属 于 缺
政治要求,由于以“革命化”为核心,实 质 上 使 得 音 乐 少艺术精神的 歌 颂 应 景 之 作 ,它 们 经 历 时 间 的 洗 礼
创作必须为政 治 服 务 的 思 想 进 一 步 得 到 明 确 巩 固 , 很快被遗忘。
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作曲家的艺术创造 ,因 为“音 乐 艺 “文革”时期,音乐界万马齐喑 ,改 编“革 命 音 乐”
术要真正达到‘三化’要求,除了写 革 命 的 内 容、用 民 与中国传 统 音 乐 成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的 唯 一 出
族音调获取民 族 风 格 、用 广 大 群 众 能 够 理 解 和 接 受 路。一方面由于艺术的历史价值被 赋 予 强 烈 的 政 治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5

功利色彩,导致部分乐曲质量不高而 如 昙 花 一 现 ,另 中国文化传统 [8];赵 晓 生 的 《太 极 》则 以 中 国 古 代 周


一方面也催生 了 部 分 改 编 曲 精 品 ,使 中 国 传 统 音 调 易六十四卦逻 辑 系 统 为 基 础 ,并 将 古 代 阴 阳 哲 学 中
及传统音乐的精神在钢琴音乐的多声 织 体 中 得 到 了 的辩证逻辑关系与现代音集理论中的 音 高 关 系 相 结
较好的发挥,例如储望华《二泉映 月》(
1972)、王 建 中 合,自创“太极作曲系统”而创作,实 现 了 独 创 创 作 理
《百鸟朝凤》(1973)、《梅 花 三 弄》(1973)、黎 英 海 《夕 论体系与实 践 的 有 机 结 合 。 尤 其 难 得 的 是 ,本 次 比
阳箫鼓》(
1975)等 乐 曲 都 成 为 经 常 被 演 奏 的 精 品 之 赛引起了有关音乐创作的“中国风格”的 广 泛 学 术 讨
作。 论 ⑦ ,有学者 对 获 奖 作 品 的 创 作 特 色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直到“文革”结束之后的 70 年 代 末 开 始,随 着 改 研究 [9],这些无 疑 对 推 动 中 国 风 格 钢 琴 曲 的 创 作 大
革开放国策的实施 ,思想解放与对外 经 济 、文 化 交 流 有裨益。
迅猛发展,中国音乐界少了思想意识 形 态 上 的 束 缚 , 从这一时期 开 始,中 国 作 曲 家 的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对“音乐 的 民 族 风 格 ”的 理 解 开 始 呈 现 多 元 化 的 局 形成了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 :
面:一些作曲家仍然坚持在中国调式 特 性 的 基 础 上 , 其一,依然坚持原有的“共性写 作”原 则,即 以 民
进行民族和声 的 革 新 与 试 验 ;更 多 的 作 曲 家 们 立 足 族音调的旋 律、民 俗 性 的 题 材 作 为 “中 国 风 格”的 显
于对新技法的大胆探索 ,追求新的音 响 结 构,或 直 接 著标志,但在和 声 手 法 上 较 以 前 更 大 胆 、新 颖 一 些,
运用十二音技法写作 ,或变化使用十 二 音 技 法,更 有 例如 储 望 华 《在 那 遥 远 的 地 方 》(
1999)、《即 兴 曲 》
人独创技法体 系 进 行 创 作 ,一 个 共 同 的 倾 向 是 将 各 2000)、刘庄《三 六》(
( 1991)、廖 胜 京《钢 琴 前 奏 曲 24
种现代技法与 感 知 度 较 强 的 中 国 民 族 音 调 相 结 合 , 首“中国节令 风 情”》(1999)、崔 世 光 《刘 天 华 即 兴 曲
使作品在现代音响的基础上体现出 民 族 神 韵 。 在 此 三首》(
1998-2000)、张朝《滇南山谣》(
2000)等;
背景下,中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在 打 破 了 “民 歌 加 和 声” 其二,并不以“中国风格”为主 要 目 标,而 旨 在 探
的创作思维框 框,又 越 过 了 只 能 写 作 改 编 曲 的 阶 段 索各种实验手法,实现自己的创作 意 图 ,例 如 崔 世 光
之后,开始进入到真正的繁荣时期 ,通 过 作 曲 家 创 造 《克劳斯的鸟———音乐大楼里的七幅 美 国 人 物 漫 画》
性的探索变得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 。 汪 立 三 的 钢 琴 1987)、蒋祖馨《第一钢琴奏鸣曲》(
( 1988)、石 夫《数》
作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
1979)、《他 山 集———五 首 1991)、林华《
( G 大调序曲、圣咏与赋格》(
1998)等;
前奏曲与 赋 格 》(
1981)、《梦 天 》(
1980)率 先 脱 颖 而 其三,以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现 作 品 的“中 国 风
出,前两部作品 以 题 诗 配 音 乐 的 形 式 表 现 了 中 国 传 格”,作品并不以完整清晰的民族音 调 旋 律 为 主 要 手
统山水画般的 意 境 ,后 者 则 从 唐 诗 中 获 得 灵 感 并 以 段,而是以表现 中 国 音 乐 的 神 韵 和 中 国 艺 术 的 精 神
当时在中国 还 是 “新 鲜 事 物”的 十 二 音 技 法 写 成,没 为目标,主要体 现 在 音 乐 题 材 的 开 拓 和 作 曲 技 法 的
有了优美的民 族 音 调 旋 律 ,但 依 然 表 现 了 中 国 古 诗 创新诸方面,例 如 林 华 《司 空 图 二 十 四 诗 品 》(
1980
词的意境和神 韵,其 音 响 世 界 透 过 时 空 传 递 了 传 统 年代末)、徐 振 民 《唐 人 诗 意 两 首 》(
2000)、王 建 中
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文化意蕴 。汪立三 在 这 些 作 品 中 《情景》(
2002)、彭 志 敏 《八 山 璇 读》(2002)、王 阿 毛
认真探索了将调性音乐的调式和声方 法 与 现 代 西 方 《生旦净 末 丑 》(
2007)、张 朝 《皮 黄 》(
2007)、王 谱 涵
多调性、乃至无调性的创作方法妥善 地 结 合 ,将 西 方 《遗失的日记》(
2007)等。
古老的复调技 术 传 统 与 中 国 的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现 代 上述三类创作 手 法 的 作 品 共 同 形 成 了 自 20 世
的创作技术 结 合。 他 基 本 实 践 了 自 己 提 出 的 “新 潮 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 作 的 丰 富 性 ,其 中 第
与老根”相结合的原则,以新的音乐风 格 对 民 族 传 统 一、第三类 均 以 对 “中 国 风 格 ”的 执 着 追 求 为 目 标。
进 行 “遗 貌 取 神 ” 。 此 后,权 吉 浩 《长 短 的 组 合 》

7]
在众多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风格”的 多 元 化 理 解 以
1984)、陈怡《多耶》(
( 1984)、陈铭志《钢 琴 小 品 八 首》 及可贵的探索精神的同时 ,也有部分 作 品“对 民 族 风
1981)、《三首 序 曲 与 赋 格》(
( 1984)等 作 品 也 以 其 个 格的理解偏向另一个极端 ,即过多 地 强 调 作 品 的 精、
性特色深获好 评 。1987 年 上 海 举 行 的 “中 西 杯 ”中 气、神,把属于 作 品 内 部 特 征 方 面 的 东 西 如 神 致 、意
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国际比赛 掀 起 了 中 国 风 蕴、气质等看成是民族风格的全部 ,而 相 对 忽 略 了 音
格钢琴音乐 创 作 的 高 潮 ,
12 部 获 奖 作 品 各 具 特 色 , 乐语言的 民 族 特 色 等 外 部 形 态 的 东 西 ”[10],忽 略 了
从各种层 面 体 现 了 钢 琴 音 乐 的 “中 国 风 格 ”的 丰 富 旋律表达情感 的 重 要 意 义 ,或 一 味 地 追 求 实 践 新 技
性,例如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运用“五 声 性 十 二 音 法,或仅片面 地 强 调 新 奇 的 音 响 ,失 去 了 可 听 性 ,使
序列”作为音 高 控 制 以 及 中 国 民 间 锣 鼓 的 节 奏 组 合 作品与听众之 间 存 在 太 大 的 审 美 距 离 ,因 而 得 不 到
作为节奏控制 原 则 ,使 得 音 乐 在 现 代 音 响 中 隐 藏 有 群众的喜爱,使 其 创 作 由 于 缺 乏 广 泛 的 社 会 接 受 力
6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而成为孤芳自赏的试验品 。 为经常在钢琴教学中使用和在音乐会 中 演 奏 的 经 典
2.从“形”到“神”与“传统的抽象化” 曲 目;
1980 年 以 后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随 着 作 曲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 ,可 以 说:中 国 钢 家对民族传统 文 化 精 髓 理 解 和 把 握 的 不 断 深 化 ,以
琴音乐立足于 中 国 音 乐 传 统 ,接 受 了 西 方 音 乐 的 形 及创作实 践 中 对 个 性 的 突 出 强 调 和 自 我 调 节 的 完
式与作曲技法,形成了一个中西音乐 文 化 的 混 合 体 。 善,众多作曲家 的 艺 术 个 性 也 从 他 们 的 作 品 中 日 益
“中国风格”的追求与体现是推动创作 发 展 的 主 要 源 呈现出来,构 成 了 作 品 多 元 化 的 现 象 。 最 明 显 的 变
动力,不论这种 动 力 是 出 自 作 曲 家 本 人 的 文 化 自 觉 化就是现代作 曲 技 法 的 广 泛 运 用 ,创 作 手 法 的 多 元
意识还是中 国 文 艺 政 策 的 要 求 。 这 其 中,由 于 理 论 化也体现了 对 “中 国 风 格”理 解 的 多 元 化,不 仅 包 括
上的混淆、政治化的倾向以及美学观 念 上 的 困 惑 ,导 之前中国钢琴 音 乐 创 作 中 惯 用 的 显 性 的 形 式 因 素 ,
致长时期内中国音乐界对“音乐的民族 风 格”产 生 了 更包括一些从中国传统文化吸取 提 炼 的 精 、气、神 等
片面性的理解,并 对 中 国 现 代 音 乐 生 活 产 生 了 强 烈 隐性的内涵因素 。
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的 演 进 也 因 此 赵晓生从“形态”和“神韵”两个 方 面 指 出 了 钢 琴
经历了不同 的 认 识 发 展 过 程 。 整 体 看 来,中 国 钢 琴 作品的“中国风格”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与范畴 ⑧ :
音乐的“中国风格”主要可从创作题材 和 音 乐 语 言 两 1)有形无 神,形 存 神 佚。 指 作 品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方面考察,其中 前 者 包 括 题 材 的 民 族 性 及 其 标 题 性 的标题,运用了一些民歌或戏曲的 音 调 ,但 是 在 总 体
表现特 色,笔 者 将 另 有 专 文 论 述;而 后 者,“音 乐 语 音乐思维上仍 然 沿 用 欧 洲 音 乐 的 思 维 方 式 ,音 乐 的
言”的 民 族 特 征,常 被 称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民 族 和声、节奏和 结 构 都 是 欧 洲 的,这 样 只 能 说 是 借 “中
化”,已经有不少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概括有 : 国音乐”之躯还“欧洲音乐”之魂;
旋律的民 族 化———直 接 移 植 民 间 旋 律 ,编 创 民 2)有形有 神,形 神 兼 备。 乐 曲 的 旋 律 源 自 于 民
族化的旋律成为钢琴音乐表现中国风 格 最 有 效 最 方 歌、戏曲或少数 民 族 音 乐,节 奏 具 备 某 种 民 族 特 征 ,
便的手段; 和声以民族调 式 结 构 为 主 ,音 乐 的 内 容 也 可 能 与 中
和声的民族化———在传统西方大 小 调 和 声 基 础 国民俗及人民的现实生活相关 。这 类 作 品 应 当 在 相
上溶入中国民 族 和 声 因 素 ,以 替 代 或 削 弱 西 洋 和 声 当长的时 期 里 成 为 “中 国 风 格 音 乐 作 品 ”的 主 要 构
的功能性,使和 声 音 响 适 应 民 族 审 美 习 惯 和 旋 律 调 成;
式特点,例如五声调式纵合化和弦 、非 三 度 叠 置 的 和 3)有神无 形,得 神 忘 形。 作 品 不 追 求 那 些 具 体
弦、和声的平行进行等 ; 可感的民族 特 征 和 表 象 层 次 上 的 “中 国 风 格”,而 是
音色神韵 的 民 族 化 ———根 据 钢 琴 的 特 性 ,利 用 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抽象出真正源于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音区、音型、奏 法、装 饰 音 等 变 化 模 拟 中 国 音 乐 的 音 化的“韵味”与“气质”。这种对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思 维 方
色及各种装饰润腔 ,表现民族音乐的音色神韵 。 式的了解,才是骨子里的中国风格 。 这 或 许 是 对“中
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题材与音乐 语 言 两 方 面 的 国风格”的艺术追求中之最高境界 ,取 决 于 作 曲 家 的
特征,实际上涉及音乐的“内容”与“形 式”问 题,在 绝 “文化悟性”。
大部分的中国 钢 琴 作 品 中 ,表 现 中 华 民 族 题 材 的 内 这三种 状 况 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中 均 明 显 存
容和民族情感 是 永 恒 的 主 题 ,音 乐 创 作 中 一 切 体 裁 在。从创新发展 的 主 要 线 索 来 看 ,“中 国 风 格 ”元 素
形式、结构 原 则、作 曲 技 法 等 “形 式 ”因 素 都 是 为 此 的运用可以 被 概 括 为 “从 形 到 神”的 一 个 扬 弃 过 程,
“内容”服务,它们结合在一起 ,以适 应 中 华 民 族 的 音 即从大量使用 具 体 可 感 的 民 间 调 式 与 音 调 、中 国 特
乐审美心理和需求为目标 ,使中国钢 琴 音 乐 在 音 调、 色的题材与标 题、民 族 色 彩 性 和 声 等 外 在 音 乐 语 言
结构、意境、及文化内涵上表现出不同 于 西 方 钢 琴 音 因素作为“中 国 风 格”的 标 志,过 渡 到 对 这 些 因 素 消
乐的自身特点,同 时 体 现 了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对 中 国 音 化吸收后的艺 术 再 造 ,进 而 转 向 对 中 国 音 乐 文 化 传
乐文化传统的继承 。 统所运载着的审美习性 、文化心理、内 在 神 韵 的 探 究
中国钢 琴 音 乐 创 作 的 最 大 转 折 点 可 以 说 是 在 与表现。这种“从 形 到 神”的 创 新 发 展 历 程,体 现 了
1980 年 前 后:
1980 年 以 前 的 中 国 钢 琴 曲,基 本 上 使 作曲家对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多层结 构 的 认 识 深 化
用西方传统作 曲 技 法 ,加 以 适 应 中 华 民 族 音 乐 审 美 过程———有关民族 的 音 乐 传 统 ,王 次 炤 先 生 有 段 精
的改造,很典型的特征包括五声性的 民 族 音 调 、可 听 辟的论述:
性强的旋律、民族化的和声等 ,它们成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民族的音乐传统是一个多层 结 构 ,它 包 括 一 个
乐创作探索民 族 风 格 的 显 性 标 志 ,一 批 优 秀 作 品 成 民族的音乐的 传 统 形 态 、传 统 观 念 和 传 统 的 思 维 方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7

式。其中音乐的传统形态 ,即传统 音 乐,占 有 非 常 重 方式运用于中国钢琴作品时 ,则会 出 现 问 题:一 来 所


要的地位,因为 它 以 最 具 体 的 方 式 直 接 地 影 响 着 音 有中国钢琴作品 产 生 于 20 世 纪 30 年 代 之 后,国 际
乐的接受者。构 成 传 统 音 乐 形 态 的 基 本 要 素 ,如 音 音乐界已经进 入 了 以 多 元 、实 验 的 现 代 音 乐 风 格 为
律、调式和节 奏,最 具 有 原 始 性 和 民 俗 性 ,与 之 相 关 主的时代,很多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却 并 不 具 备 这 种 时 代
的技法和体 裁 特 征,如 和 声、对 位、曲 式 以 及 各 种 音 元素;二则很多 中 国 作 曲 家 似 乎 并 不 具 有 鲜 明 统 一
乐体裁等作为传统的内容 ,则具有开 放 性,是 可 以 借 的个人 风 格,相 同 的 作 曲 家 在 不 同 时 期 创 作 的 作
鉴、学习和发展的;传统观念常常与整 个 社 会 文 化 的 品 ⑨ ,以及不 同 的 作 曲 家 以 相 同 的 素 材 创 作 出 的 作
大思潮,甚至更 深 层 的 文 化 精 神 和 民 族 精 神 联 系 在 品 ⑩ 之间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
一起,其中民族 精 神 是 一 种 难 以 侵 犯 和 难 以 借 鉴 与 一个不容争 辩 的 事 实 是 ,当 代 中 国 作 曲 家 基 本
被借鉴的传统 内 容 ,而 由 于 某 种 文 化 思 潮 促 成 的 文 上使用西方语言 、西方形式作曲。中 国 新 音 乐 的“民
化观念则具有 开 放 性 ;传 统 的 思 维 方 式 包 括 哲 学 意 族风格”是建 立 在 借 鉴 与 使 用 西 方 作 曲 技 术 的 基 础
义上的和审美意义上的内容 。中国传 统 音 乐 的 以 直 之上的,研究者、听众势必将其与所 关 联 的 西 方 音 乐
观整体把握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更多在 于 一 种 哲 学 的 风格进行对照。比较典型的观点就 有 :“五 声 音 调 的
思维方式,而西 方 音 乐 中 以 数 理 逻 辑 为 基 础 的 思 维 浪漫主义”


、“德 彪 西 或 巴 托 克 的 翻 版”


等。 中 国
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思 维 方 式 。 传 统 形 钢琴音乐作为 当 代 中 国 音 乐 的 一 种 形 式 ,显 然 也 具
态是表层,传统观念是深层 ,传统的思 维 方 式 则 是 一 有类似的特 点———除 了 极 少 数 的 例 外 ,中 国 钢 琴 音
个承上启下的 中 介 结 构 ,对 于 观 念 而 言 它 是 一 种 具 乐创作历程中的两个明显阶段的确具 有 不 同 的 音 乐
体的方式,对 于 形 态 而 言 又 是 一 种 抽 象 的 依 据 。 对 风格特征:在 1980 年以前的绝大 部 分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音乐传统的继承发展是一个复杂的 问 题 。 我 们 不 能 具有欧洲艺术音乐的浪漫主义与印象 主 义 的 风 格 特
把眼光仅仅停 留 在 传 统 的 形 态 上 ,还 应 该 正 视 传 统 点,原因在于大多数中国钢琴作品 中 短 小 的 篇 幅 、优
的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继承和 发 展 本 民 族 音 美的旋律、精致的织体、丰富的和声 与 标 题 性 的 音 乐
乐文化的作用。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 的 需 要 去 选 择 表现特征等鲜 明 可 感 的 特 点 ,与 西 方 音 乐 的 浪 漫 主
继承自身的和借鉴其他的传统内容 。 单 纯 形 态 的 继 义抒情小品似 乎 一 脉 相 承 ,尤 其 是 中 国 作 曲 家 在 和
承并不是唯一 的 途 径 ,从 观 念 或 思 维 方 式 着 手 也 同 声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 ,与 19 世 纪 末 期 欧 洲 民 族 乐
样是一种继承,它最终虽然没有传统 形 态 的 痕 迹 ,但 派作曲家在欧洲传统和声与本民族音 乐 相 结 合 的 道
却包含着传统形态所渗透的传统精神”[11]。 路上做出的 贡 献 有 “异 曲 同 工”之 效,这 与 中 国 知 识
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 形 到 神”的 发 展 分子在 20 世纪 初 对 西 方 文 化 的 主 动 选 择 中 注 意 到
历程,以“传统的 抽 象 化”为 整 体 特 征:
80 年 代 以 前,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更接近中国传统的 音 乐 审 美 习 惯
“形”的使用表现为对中国音乐文化传 统 的 具 象 地 引 密切相关,而德 彪 西 音 乐 中 的 东 方 文 化 气 质 与 色 彩
用,这是 对 传 统 的 表 层 的、显 性 的 继 承;
80 年 代 以 性的和声 与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似 乎 具 有 天 然 的 渊 源 



后,“神”的追 寻 则 表 现 为 对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的 融 化 吸 1980 年以后,中国新 音 乐 创 作 显 示 出 了 极 大 的 风 格
收,传统更多的时候不再具有显性的 特 征 ,而 是 作 为 差异:有继续沿用传统作曲技法的 ,也 有 大 量 运 用 西
一种创作思维背景和一种与西方现代 作 曲 技 法 有 机 方现代作曲技 法,甚 至 是 作 曲 家 本 人 独 创 的 新 技 法
结合的内在的 精 神 来 主 导 创 作 ,充 分 体 现 了 作 曲 家 的。按照西方人的观点看来 ,从这 时 起,中 国 作 曲 家
对中国文化传 统 的 不 同 认 识 及 其 鲜 明 的 创 作 个 性 。 使用各类发源于西方艺术音乐的专业 作 曲 技 术 和 风
这种对传统的继承方式是深层的 、内 在 的,表 面 上 并 格因素“宛如 在 超 市 的 货 架 上 根 据 自 己 的 喜 好 随 意
不运用具体、现成的传统音乐素材 ,但 却 将 文 化 传 统 地取用”,中国当代专业音乐从整体 风 格 上 来 看 只 能
的诸多元素抽 象 化 并 糅 合 在 乐 曲 中 ,以 一 个 色 彩 斑 属于“拼 贴 主 义”(
Ekl
ekt
izsmus)12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 ]

斓的音响世界表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气质 。 当然概莫能外,表现主义、新古典主 义 以 及 各 种 二 十
世纪现代音乐创作技法都可以在中国 钢 琴 音 乐 中 寻
二 、有关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若干思考 觅到踪迹。中国钢琴音乐整体因此 而 呈 现 出 多 元 风
格的特征。
1.中国钢琴音乐的“音乐风格”参照问题 这种拿西方典型音乐风格作参照 来 判 断 中 国 钢
对于西方钢 琴 音 乐 文 献 的 风 格 认 识 ,人 们 基 本 琴音乐风格的 做 法 ,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传 播 过 程 中
上以作曲家个人和时代的风格为基 础 。 但 这 种 判 断 势不可免。它一方面可以拉近听众 与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8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的距离 


,另 一 方 面,也 极 有 可 能 产 生 负 面 的 印 象, 的持续的影 响,而 其 中 不 变 的 “中 国 精 神”则 是 来 自
即拿西方钢琴音乐几百年历史中逐渐 沉 淀 的 标 准 来 对中国音乐传统的认识 ,构成了其 鲜 明 的 音 乐 内 涵,
衡量不足一百 年 历 史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后 者 要 么 是 尽管这种认识在社会的变迁中本身也 体 现 了 一 种 变
对前者的风格或技术模仿 ,要么是不“到 位”的 超 越, 化的过程。因此,各 种 技 法 的 运 用 与 改 造 探 索 本 身
何来的民族 性,即 “中 国 风 格”? 正 如 上 述 给 中 国 新 不是目的,而 只 是 形 成 钢 琴 音 乐 鲜 明 的 “中 国 风 格”
音乐贴上“五声音 调 的 浪 漫 主 义 ”、“拼 贴 主 义”标 签 的阶梯。事实上,对于中国作曲家 而 言 ,技 巧 的 范 畴
的论调,显然只 是 来 自 于 自 己 熟 知 的 音 乐 本 体 技 术 绝不止于西方 传 统 和 现 代 音 乐 所 涉 及 的 各 种 层 面 ,
分析,只看到了表面的音乐现象“有 什 么 异 同”,而 不 作曲家深入开 掘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和 民 间 艺 术 的 宝 库 ,
管其深层的、造 成 “为 什 么 有 这 些 异 同”的 文 化 的 原 对异常丰富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 的 各 种 材 料 、形 态、
因,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被 文 化 的“有 色 眼 韵味的体验、感悟和把握,然后融汇 在 当 代 艺 术 音 乐
镜”过滤掉了。 创作中,更是应该珍视的技巧 。
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泊来的新 的 中 国 音 乐 形 其二,“中国 风 格”事 实 上 本 身 就 是 个 很 宽 泛 的
式,既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 ,更 有 来 自 中 国 音 概念。因为中国 不 仅 是 个 多 民 族 的 国 家 ,而 且 是 个
乐传统的继承。一些欧洲的作曲技术 和 音 乐 风 格 要 具有悠久文化 历 史 的 国 家 ,各 民 族 有 自 己 的 相 对 独
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与中国的音乐文 化 传 统 相 结 合 立的文化特征,造 成 了 各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显 著 的 地 方
并产生了变化,它 们 不 能 简 单 地 被 认 为 是 西 方 音 乐 性差异。而音乐风格是乐曲产生 的 时 代 、地 域、民 族
的风格复制或 蹩 脚 模 仿 ,而 是 体 现 了 欧 洲 音 乐 文 化 传统以及作曲家的个人气质等因 素 综 合 形 成 的 。 中
在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中 的 文 化 调 适 与 变 容 (
accu
ltu- 国作曲家在创作中表达“中国风格”时 可 以 选 择 的 余

aton),成为了 中 国 作 曲 家 在 他 们 的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i 地很多,丰富的中国传统的 、民间的 音 乐 资 源 是 作 曲
中追求“中 国 风 格”的 手 段,实 际 上 体 现 了 作 曲 家 中 家们取之不尽的宝库 。例如不同民 族 音 乐 素 材 的 使
国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 。西方人 对 中 国 钢 琴 音 用,包括不同 的 调 式、不 同 的 旋 律 基 因、不 同 的 节 奏
乐的“陌生”和不能理解常常在于那些 非 音 乐 的 文 化 模式等,因而 导 致 了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中 “中 国 风 格”的
特征和那些被“改造”了的似是而 非 的 音 乐 要 素。 恰 多样性———中国钢琴音乐中 ,中国 各 民 族、各 地 区 的
恰是这些因 素,是 理 解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中 国 风 格” 音乐风格 都 有 丰 富 的 体 现:如 表 现 藏 族 的 《西 藏 素
的重点,任何经 验 主 义 都 将 会 带 来 文 化 误 解 和 错 误 描》(崔炳元),表现 维 吾 尔 族 的 《新 疆 随 想 曲》(储 望
的结论。 华)和《新疆组曲》(石 夫),表 现 朝 鲜 族 的 《“长 短”的
2.中国风格“缺乏统一的风格感” 组合》(权吉浩)、表 现 高 山 族 的 《序 曲 与 舞 曲》(黄 安
有人说,现 有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最 突 出 的 一 点 ,是 伦)、表现侗 族 的 《即 兴 曲———侗 乡 鼓 楼 》(邹 向 平 )、
“缺少统一 的 风 格 感”,尽 管 某 个 时 期 的 几 位 主 要 作 表现壮族的《多耶》(陈怡);表现江 南 地 区 的《西 子 影
曲家显然具有某 些 共 同 的 特 点 ,但 20 世 纪 80 年 代 集》(莫 凡 )、表 现 云 南 高 原 的 《滇 南 山 遥 三 首 》(张
以来,音乐创作出现了多种分支 ,风格 和 写 作 手 法 各 朝)、《版纳风情》(夏良)等等。同 一 个 作 曲 家 即 使 在
异,形 成 了 人 们 对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这 一 风 格 印 一段时期使用 相 同 的 作 曲 技 法 ,由 于 所 使 用 的 民 族
象 [
13]
。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 素材的不同也 可 以 导 致 作 品 民 族 风 格 上 的 差 异 ,更
其一,作 曲 技 法 从 来 都 是 为 音 乐 表 现 服 务 的 。 何况中国作曲家常常在不同的时期使 用 不 同 的 作 曲
中国钢琴音乐中各种作曲技术的使用 是 为 了 表 达 一 技法,这种技 法 的 转 变 更 使 作 品 中 的 “中 国 性”具 有
个共同的 核 心,即 “中 国 风 格”,亦 即 “中 国 内 容 与 精 广泛性。例 如 旅 澳 作 曲 家、钢 琴 家 储 望 华,在 其 近
神”。正如作曲家崔世光的观点 :音乐 的“民 族 风 格” 50 年 的 音 乐 创 作 生 涯 中,不 同 时 期 创 作 的 钢 琴 作 品
常常包括音乐 内 涵 与 作 曲 技 法 两 个 方 面 ,它 们 与 作 中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的转变 显 而 易 见 ———从 早 期
品产生时的社 会 行 为 密 切 相 关 ,而 组 成 钢 琴 作 品 中 的《前奏曲“筝箫吟”》的五声性旋律 思 维 和 传 统 音 乐
的“民族”、“传统”等特性,作曲技法 并 不 是 决 定 性 的 的 改 编 曲 《二 泉 映 月 》,到 使 用 十 二 音 技 法 的 《组
因素,它总是随 时 代 的 发 展 和 作 曲 家 的 学 习 在 不 断 曲———灵隐之声》———按照作曲家自 己 的 说 法,这 些
的演变和自我否定 ;乐曲的音乐内涵 ,它 们 往 往 体 现 作品是“将浪漫派风格、现代手法和 中 国 的 民 族 风 格
了作曲家的精 神 追 求 和 对 生 活 的 认 识 ,常 常 是 赋 予 溶于一炉,‘揉 ’在 一 起,唯 一 不 变 的 是 其 中 蕴 含 的
上述特 性 的 关 键 所 在 [14]。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中 不 ‘中国气质’”[15]。
断的技法转变反映了来自西方传统和 现 代 作 曲 技 法 正是由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多 样 性 和 中 国 作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9

曲家运用不 同 作 曲 技 法 的 阶 段 性 ,
20 世 纪 80 年 代 创作中刻意使用某些中国元素追寻“中 国 风 格”。 这
以后的中国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中 ,中 国 作 曲 家 们 既 没 有 两者都表明,“中 国 风 格”是 中 国 作 曲 家 创 作 的 中 国
形成统一的整体风格 ,也没有形成一 种 稳 定 的、典 型 文化传统之根。外国钢琴音乐中的“中 国 风 格”则 常
的个人风格。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钢琴 音 乐 风 格 的 多 常是外国作曲 家 们 使 用 的 一 种 工 具 或 手 段 ,以 丰 富
样性与其中“中国风格”的广义性。 世 界 音 乐 史 上 有 和发展自己的音乐风格或创作理 念 。 相 对 于 中 国 作
一个类似的例 子———20 世 纪 前 半 叶 的 美 国 音 乐 ,查 品中“中 国 风 格 ”的 “真 实 权 威 性 ”(
aut
hen
tich)而

里斯·艾夫 斯,亨 利 · 考 维 尔,埃 让 · 科 普 兰,乔 治 言,外国钢琴 音 乐 中 的 “中 国 风 格”不 是 一 种 对 中 国
·格什温,山姆·巴伯,埃里奥 · 卡 特 等,连 同 19 世 音乐文化的音 乐 学 术 式 的 考 究 与 运 用 ,更 可 能 是 一
纪和 20 世纪初 的 爱 德 华 · 麦 克 道 威 尔 和 斯 考 特 · 种艺术性(
küns
tle
rich)的 创 造,它 显 示 的 是 外 国 作

乔普林以及许 多 其 它 作 曲 家 ,各 自 抱 着 对 欧 洲 音 乐 曲家对中国的跨文化理解 。不管这种“中 国 风 格”是
经典不同程度的认同或反叛的态度进 行 自 己 的 创 作 否地道,至少也 反 映 了 外 国 作 曲 家 们 对 中 国 音 乐 文
实践,却共同营 造 出 一 个 并 无 任 何 美 国 传 统 可 循 却 化的兴趣 以 及 借 此 发 展 自 己 的 音 乐 风 格 的 共 同 目
被世人公认 的 “美 国 钢 琴 音 乐 ”。 在 这 个 相 对 “新 ” 的。
的、笼统的概念 里 包 括 了 丰 富 多 彩 的 风 格 与 卓 越 思 众多的具有“中 国 风 格”的 中 外 钢 琴 作 品 表 明 ,
想以及包容与 成 熟 的 风 度 ,这 对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发 “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一直被众多 的 中 外 作 曲 家 在
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音乐创作中 实 践 着、发 展 着。 这 种 刻 意 的 追 求 的 实
3.中外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比较之感悟 质,在于较好 地 解 决 来 自 “陌 生 的”音 乐 文 化 的 影 响
近些年在中国举行的各类“中国风 格”钢 琴 曲 创 如何与自身文化相融合的问题 :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中,
作比赛都吸引了大量外国作曲家投 寄 作 品 参 赛 。 事 是西方专业作曲技法的运用及其与中 国 民 族 化 的 音
实上,在外国 钢 琴 音 乐 中 具 有 “中 国 风 格”的 乐 曲 一 乐语言的融合;在外国钢琴音乐中 ,则 是 对 中 国 音 乐
直存在,而且“中 国 风 格”的 具 体 表 现 形 式 也 是 丰 富 文化传统 恰 当 的 理 解 及 其 与 自 己 的 创 作 手 法 的 融
多样的,就像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 所 显 示 的 一 样 。 合。
笔者曾发表研究 文 章 [
16]
探 讨 外 国 钢 琴 作 品 中 的 “中 4.关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若干思考
国风格”,从探究作曲家对中国音乐文 化 不 同 的 理 解 经济全球化以及媒体技术革新带 来 的 全 球 文 化
与接收方式 的 角 度 分 析 了 外 国 钢 琴 音 乐 作 品 中 “中 传播已是 21 世 纪 不 可 回 避 的 发 展 潮 流 。 中 国 钢 琴
国风格”的 三 种 典 型 类 型。 以 下 仅 摘 要 引 用 该 文 的 音乐必须走向世界 ,进入世界文化 艺 术 的 大 循 环、大
结论,加上少量获得的新感受 ,再次强 调 表 达 笔 者 对 交流之中,才 能 具 有 文 化 发 展 的 价 值 。 这 对 中 国 钢
中外钢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比较之感悟: 琴音乐的创 作、出 版、演 奏 与 教 学、学 术 研 究 等 诸 多
“中国风格”在中外钢琴作品中均 具 有 丰 富 多 样 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
的具体表现形式 ,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 : 关于创作。无疑,中国钢琴音 乐 要 走 向 世 界,具
1)显形,即使用可以感知的中 国 曲 调 、调 式 等 表 有高质 量 的 作 品 是 关 键。 音 乐 创 作 中 如 何 解 决 好
层的音乐元素,使 钢 琴 作 品 在 音 调 上 具 有 了 中 国 的 “传统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这 两 对“矛 盾”,一
味道。 直是中国音 乐 界 讨 论 的 热 点 话 题 。 “传 统 ”常 常 与
2)潜形或变 形,即 不 使 用 上 述 具 体 可 感 知 的 音 “民族性”挂钩,“创 新”则 与 “世 界 性”或 “时 代 性”相
调因素,而进 入 深 层 的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从 音 乐、文 学 连。
及其他艺术中发现灵感 ,进行音乐创 作,使 钢 琴 作 品 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上 要 强 调 创 新 的 发
具有一种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的联 系 或 一 种 深 层 展观。其一,传统 不 是 死 的,而 是 “流 变 ”的,黄 翔 鹏
的中国文化 精 神。 这 种 创 作 原 则,把 中 国 的 材 料 变 先生“传统是一条河流”的精辟比喻 是 对 此 的 深 刻 揭
为一种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到作品 之 中 ,常 能 使 作 示。其二,继承 传 统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新 的 创 造 。 中 国
品更具有震撼力 。 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体现了中 国 音 乐 传 统 的 延
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中国风格”形 成 途 径 有 两 种 续,但音乐创作还应具有时代性和 个 性 ,因 为 一 首 成
可能:其一是作 曲 家 长 期 生 活 在 中 国 音 乐 文 化 之 中 功的音乐作品 是 各 方 面 因 素 综 合 的 结 果 ,中 国 钢 琴
被浸染熏陶 而 形 成 的 “无 形 的 接 收”,中 国 风 格 元 素 音乐创作仅仅运用中国元素追求“中 国 风 格”是 不 够
在其创作实践 中 被 自 然 而 然 地 运 用 ,如 同 其 骨 子 里 的,在体现民族特 色 的 同 时 ,还 应 该 体 现 时 代 性 



的血液;其二则是作曲家的“有意的 创 造”,即 在 音 乐 作曲家的艺术 个 性 ,音 乐 史 上 各 国 的 作 曲 大 师 无 不
10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具有这些特点。 音 乐 的 “时 代 性”问 题 的 实 质,从 艺 玛尼诺夫 等,莫 不 如 此。20 世 纪 50 年 代 的 中 国 钢


术创作的 意 义 讲 是 要 求 重 新 取 得 内 容 和 形 式 的 统 琴音乐创作也 曾 出 现 一 个 令 人 瞩 目 而 振 奋 的 现 象 ,
一,即中国 钢 琴 作 品 试 图 始 终 表 现 的 “中 国 精 神 内 即当时的 作 曲 者 大 都 谙 熟 钢 琴 这 件 乐 器 的 演 奏 技
涵”与使 用 的 各 种 “现 代 作 曲 技 法”的 统 一。 就 艺 术 艺、音乐处理、织 体 层 次 等 专 业 技 法,而 且 还 有 不 少
个性而言,中 国 20 世 纪 末 期 以 来,政 治 对 文 艺 的 干 钢琴家参与了 钢 琴 曲 的 创 作 ,这 使 得 那 一 时 期 的 中
预大大减少,对“中国风格”的理解 多 元 化,将 更 有 利 国钢琴音乐作品更加钢琴化 。这一 点 应 该 引 起 当 代
于作曲家创作 个 性 的 充 分 发 挥 ,必 将 给 当 代 的 音 乐 中国界的重视与深思 。
生活带来活力,对 于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追 求 新 的 审 关于出版、演 奏 与 交 流。 当 前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的
美格调和扩大音乐的表现力无疑是有开拓意义的 。 出版较之上个 世 纪 是 进 步 了 许 多 ,已 经 打 破 了 在 各
在“民族性与 世 界 性”问 题 上,“民 族 性 ”应 该 具 种曲集中 总 是 那 些 广 受 欢 迎 的 “老 曲 目 ”重 复 的 现
有导向性的意 义。 所 谓 “民 族 性”,是 “指 作 家、艺 术 象,开始有更多 的 作 品 除 了 在 期 刊 发 表 以 外 得 以 正
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 的 艺 术 思 维 方 式集结出版钢琴乐谱从而得以广 为 流 传 。 而 先 后 由
式、艺术形式、艺 术 手 法 来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表 现 本 民 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承 担 的“中 国 作 曲
族特有的思想 感 情 ,使 作 品 具 有 民 族 气 派 和 民 族 风 家钢琴作品 系 列”开 始 有 系 统 地 整 理 出 版 在 中 国 钢
格。民族 性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学 艺 术 成 熟 的 标 志 之 琴音乐创作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多位 著 名 作 曲 家 的
一。”[17]音乐的“民族 性”,其 实 就 是 一 个 民 族 的 审 美 主要作品,尤其是以中英文对照出 版 ,实 乃 中 国 音 乐
心理特征在其 音 乐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中 的 外 化 体 现 ,与 界的一大幸事。根据笔者早些年前 在 国 外 留 学 的 观
该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历史传统 有 着 直 接 联 系 。 察,中国钢琴音乐长期以来未被国 际 乐 坛 注 目 ,很 大
音乐的“世界性”表现在一种由于西方 文 化 霸 权 的 长 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之外能够找到的 中 国 钢 琴 乐 谱
期统治地位以及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 向 趋 同 化 方 向 实在是凤毛麟角 。如果说,中国 在 20 世 纪 长 期 实 行
发展的世界文化潮流 。 封闭的文化政策以及中国语言文化障 碍 导 致 外 国 人
中国钢琴音乐 创 作 必 须 以 “民 族 性 ”为 导 向,努 对中国钢琴音 乐 的 了 解 不 够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日 益 增
力 寻 求 传 统 与 现 实 的 平 衡 点 ,中、西 方 文 化 的 平 衡 加的中西文化交流似乎将中国音乐文 化 更 多 地 定 位
点,既要融入向趋同化方向发展的世 界 文 化 潮 流 ,又 于中国民族民 间 音 乐 ,而 中 国 作 曲 家 在 国 际 乐 坛 崛
要保持民 族 文 化 的 个 性 和 品 格 ,即 鲜 明 的 “中 国 风 起更多地是凭借各种中西文化观念与 演 奏 形 式 混 合
格”。正如齐尔品在 1935 年就给 予 的 忠 言:“中 国 钢 的“新音乐”,中国钢琴音乐实际上还 是 处 于 一 个“被
琴音乐,越是民 族 的,就 越 是 世 界 的” 。 面 对 世 界

18]
遗忘”或 至 少 “被 忽 视”的 角 落。 以 外 文 出 版 中 国 钢
音乐文化不断 变 化 发 展 的 现 实 ,作 曲 家 应 该 持 有 明 琴作品集并向 全 球 出 版 发 行 势 在 必 行 ,这 是 让 中 国
确的中华民族 文 化 认 同 理 念 ,站 在 当 代 的 文 化 土 壤 钢琴音乐走 向 国 际 音 乐 舞 台 的 第 一 步 。 期 盼 着 “中
上对于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 段 加 以 明 智 的 国作曲家钢 琴 作 品 系 列”丛 书 以 及 更 多 的 其 他 优 秀
选择,从中国传 统 文 化 的 精 髓 和 民 族 审 美 的 情 趣 中 中国钢琴作品 能 尽 早 走 出 国 门 ,在 国 际 音 乐 舞 台 上
获得丰富的音 乐 养 份 和 创 作 灵 感 ,创 作 出 既 能 体 现 发挥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 神 韵 ,又 能 反 映 时 代 精 神 的 优 秀 钢 琴 音乐的创作 和 演 奏 密 不 可 分 ,它 们 是 使 音 乐 具
作品,同时要重视钢琴作品的可听性 ,缩 短 艺 术 创 作 有艺术生命 力 的 两 大 支 柱 ,缺 一 不 可。 但 在 中 国 公
者与艺术欣 赏 者 在 审 美 心 理 上 的 差 距 。 否 则,所 谓 众音乐生活中被演奏的中国钢琴作品 似 乎 总 是 那 么
的艺术“创 新”,必 将 由 于 不 能 适 应 中 国 人 的 音 乐 审 几首,更多的 作 品 只 是 纸 上 的 音 乐 艺 术 。 例 如 一 些
美心理而很难被接受 ,进而可能失去存在的意义 。 在各类比赛中 获 奖 的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赛 后 似 乎 就 从
此外,希望能 有 更 多 的 作 曲 家 和 钢 琴 家 参 与 钢 演奏与教学的 公 众 视 野 中 淡 出 ,只 有 少 量 成 为 音 乐
琴音乐创作。当代活跃的、知名的 中 国 作 曲 家 中,写 学术研究的对象。如何将这些获奖 曲 目 真 正 与 中 国
作钢琴作品的 似 乎 越 来 越 少 了 ,已 经 有 作 曲 家 坦 承 钢 琴 的 学 科 建 设、考 级、音 乐 会 演 出 曲 目 联 结 在 一
钢琴音乐创作 很 难 有 突 破 而 不 敢 也 不 太 愿 意 写 作 。 起,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乐曲 ,使其 在 社 会 公 众 的 音
但整个西方钢 琴 音 乐 的 发 展 历 史 表 明 :雄 立 于 世 界 乐生活中接受 时 间 的 检 验 ,积 淀 更 多 的 中 国 钢 琴 精
乐坛的大批经 典 钢 琴 作 品 ,绝 大 部 分 正 是 由 身 兼 钢 品之作,是一 个 长 期 的 系 统 工 程。 作 为 中 国 钢 琴 演
琴演奏家和作 曲 家 于 一 身 的 音 乐 大 师 们 完 成 的 ,从 奏家,既要弹好外国经典名作 ,继承 世 界 钢 琴 艺 术 的
巴赫、莫扎特、贝 多 芬 到 肖 邦、李 斯 特、德 彪 西、拉 赫 优秀传统,也应努力弹好中国钢琴 作 品 ,做 一 个 中 国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11

钢琴音乐坚定 不 移 的 传 播 者 ,尤 其 是 在 国 际 音 乐 生 对于弘扬中国 文 化 传 统 具 有 现 实 的 意 义 ;研 究 广 受
活中,中国钢琴家经常演奏中国钢琴 曲 ,加 大 中 国 钢 欢迎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中对“西方 技 法”的 选 择 以
琴音乐的对外宣传与交流 ,更是责无旁贷。 及基于中国文 化 传 统 的 合 理 改 造 ,则 可 以 发 现 与 总
加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传播的 另 一 个 显 著 意 结新时代的新的音乐审美要求 。
图,是培养广 大 听 众 具 备 时 代 特 色 的 审 美 趣 味 。 尤 在国际社会,钢 琴 音 乐 是 比 其 他 任 何 一 种 音 乐
其是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的 很 多 优 秀 的 中 国 钢 琴 形式都更能通 行 全 球 的 共 同 语 言 ,钢 琴 音 乐 已 经 在
曲,舍弃了传统的民族旋律加和声的 共 性 写 作 手 法 , 全球广泛 流 行 并 成 为 传 播 不 同 音 乐 文 化 的 共 同 媒
而以个性 化 的 理 解 和 技 术 运 用 表 现 了 中 国 音 乐 风 介。在中国,钢 琴 也 成 为 一 件 在 城 市 极 为 普 及 的 乐
格,这种转折也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 过 渡 性 的 缩 影 。 器,钢琴音乐成 为 人 们 比 较 容 易 接 受 的 一 种 音 乐 形
但已经习惯了听优美旋律的中国听众 并 不 一 定 能 轻 式。这奠定了在学术研究基础上运 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易地接收这些 作 品 ,从 而 限 制 了 这 部 分 作 品 的 普 及 作为中国文化 传 导 与 教 育 的 理 论 与 现 实 基 础 ,更 具
与流行。这实际上涉及到拓展观众新 的 审 美 趣 味 问 有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意义 。例 如 通 过 对 中 国 钢
题 ,推广与 普 及 尤 为 重 要 。20 世 纪 现 代 派 钢 琴 作



琴音乐的若干整体文化特征的研究以 及 对 部 分 优 秀
品在欧美国家诞生之初 ,也不被多数 音 乐 人 理 解,进 中国钢琴音 乐 作 品 中 所 具 有 的 “中 国 风 格”的 剖 析,
入 21 世纪,欧美音乐界重新审视和 评 价 了 现 代 派 钢 展示中国钢琴音乐所具有的中西文化 兼 容 与 中 华 文
琴艺术的价值,从 听 觉 和 音 乐 审 美 趋 向 上 接 受 了 现 化认同特征,论 述 其 在 内 文 化 传 承 与 跨 文 化 交 流 中
代钢琴流派。新 时 期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也 需 要 经 历 的作用,这种文化阐释,对于展示当 代 中 国 文 化 和 西
这 样 的 被 接 受 的 过 程,而 这 其 中,演 奏 传 播 必 不 可 方文化的冲撞与变容具有典型意 义 ,对 当 前 经 济、文
少。 化全球化趋势中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也 应 当 具 有 启
关于研究。无 论 从 何 种 角 度 来 解 释 “中 国 钢 琴 示 [20]。
音乐”这 一 定 义,它 必 定 包 含 了 中 西 文 化 结 合 的 内 加强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学术研究 的 另 一 个 现 实
涵。中国钢琴 音 乐 作 为 当 代 中 国 音 乐 的 一 种 形 式 , 的意义在于,理 论 上 的 讨 论 与 澄 清 可 以 更 好 地 指 导
其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以 及 新 中 国 的 文 音乐创作实践,如 果 学 术 研 究 与 艺 术 创 作 形 成 良 性
艺政策是紧密相联的 ,中国钢琴音乐所 具 有 的“中 国 互动,无疑将更好地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
内容与精神”和 其 “西 方 形 式 与 技 术”代 表 了 中 西 文 所有这些,教育是基础。目前 中 国 的 钢 琴 教 学,
化的融合交汇,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发 展 历 程 可 以 作 为 无论是专业音 乐 学 院 还 是 社 会 音 乐 教 育 中 ,学 生 弹
中国二十世纪 以 来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的 缩 影 ,能 够 反 映 奏的绝大 部 分 是 从 巴 洛 克 到 印 象 派 的 外 国 经 典 作
中西文化的 碰 撞 与 兼 容 。“从 文 化 的 视 角 研 究 中 国 品,对现代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还 不 够 ,中 国 钢 琴
钢琴音乐”,即将中国钢琴音乐放在整 体 的 文 化 背 景 作品的使用也严重不足 。在庞大的 社 会 音 乐 教 育 和
中研究,不仅包括对音乐本体的技术 层 面 分 析 ,还 包 学校音乐教育 体 系 中 ,加 大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教 学 比
括对音乐中所 隐 含 的 非 音 乐 性 的 、带 有 文 化 属 性 的 重,可以培养 大 批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拥 泵 者 。 有 了
因素的探讨,从 作 品 产 生 时 的 政 治 与 社 会 条 件 探 析 市场需求,创 作、出 版、表 演 与 研 究 就 都 会 被 大 力 地
其技术运用与 内 容 结 合 的 关 系 ,从 作 品 产 生 的 深 层 推动。
文化背景 探 讨 其 中 蕴 含 的 民 族 音 乐 传 统 和 审 美 心
理,研究既要 同 政 治 相 连,又 要 取 一 个 中 立 的 立 场 , 结 语
一手伸向传统,挖 掘 其 中 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音 乐 传
统中继承的部分 ,一手伸向西方,比较 研 究 其 中 受 到 中国钢琴音 乐 从 20 世 纪 初 期 发 端 ,一 路 走 来,
西方强烈影响的部分及其在中国文化 环 境 下 的 改 造 在百年历程的 各 个 时 期 的 作 品 中 ,体 现 了 时 代 性 与
与变容,是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必然之路 [19]。 作曲家不同的 个 性 ,也 体 现 了 一 种 明 显 的 共 性 与 连
在最具有西 方 文 化 传 统 形 式 的 钢 琴 音 乐 中 ,展 续性,即作曲家 们 有 意 识 地 在 西 方 作 曲 技 法 同 中 华
现中国文化的某种特征 ,使其具有显性 或 隐 性 的“中 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相结合方面进行了 各 种 探 索 与 实
国风格”,是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发 展 的 文 化 源 动 力 ,也 体 践,在钢琴作品 中 注 重 表 现 中 国 民 族 文 化 的 意 境 和
现了作曲家 对 中 国 文 化 传 统 的 “传 承 与 扬 弃 ”。 因 内涵。以“民 族 化”为 主 线 而 不 断 追 求 “钢 琴 音 乐 的
此,研究其中鲜明的“中国风格”,实 际 上 是 发 掘 在 时 中国风格”,是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发 展 演 进 的 主 要 脉 络 ,
代发展中应该 被 传 承 的 不 变 的 中 国 音 乐 文 化 基 因 , 也正是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形成之根本 。
12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可以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甚至 整 个 专 业 音 乐 六个阶段(即书中各 章 的 标 题)。 这 一 分 期 方 法 似 乎 成 为 了 后 来

创作)受 到 了 中 国 传 统 音 乐、西 方 音 乐 和 中 国 政 治 几乎所有有关中国钢 琴 音 乐 发 展 整 体 考 察 研 究 的 “蓝 本 ”。 在 少


数研究文献中,时限仅略 有 差 别,例 如:华 明 玲 (
2009)分 为 “钢 琴
(阶段性的)三 方 面 的 影 响,在 不 到 100 年 的 历 史 中
艺术在中 国 的 传 播 (
1934 年 以 前 )、中 国 风 格 钢 琴 音 乐 的 诞 生
经受各种思潮的冲击 ,坚持走“民族 化”的 道 路,并 已
1934-1948)、快速发 展 的 中 国 钢 琴 艺 术 (
( 1949-1965)、艰 难 中
基本形成钢 琴 音 乐 中 的 “中 国 风 格”。 遗 憾 的 是,尚 求生存的中国钢琴艺术(
1966-1975)、文 化 复 苏 时 期 的 中 国 钢 琴
没有一位 中 国 作 曲 家 能 够 作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代 艺术(
1976-1989)、多 元 化 时 期 的 中 国 钢 琴 艺 术 (
1990-2008)”;
表,就像阿尔贝 尼 兹 的 钢 琴 作 品 成 为 了 西 班 牙 钢 琴 常爱玲(
2010)分为“中 国 钢 琴 艺 术 的 萌 芽 (
1601-1919)、中 国 钢
音乐风格的象 征,或 者 像 格 里 格 的 钢 琴 音 乐 既 是 世 琴艺术 的 形 成 (
1919-1937)、中 国 钢 琴 艺 术 的 发 展 (
1937-

界的艺术音乐 也 是 挪 威 的 民 族 音 乐 一 样 ,成 为 将 中 1949)、中国钢琴艺术的初步繁荣(
1949-1966)、中 国 钢 琴 艺 术 的
曲折发 展 (
1966-1976)、中 国 钢 琴 艺 术 的 全 面 发 展 (
1976-
国钢琴音乐推向世界的“品牌”。在 中 国 作 曲 家 努 力
1999)”;王昌逵(
2010)分为“
1919 年以前的钢琴音乐文化、
1919-
创作高质量的钢琴作品的同时 ,中国 音 乐 学 者、钢 琴
1937 年的钢琴音乐文化、
1937-1949 年 的 钢 琴 音 乐 文 化、
1949-
家、钢琴教师等 职 业 群 体 对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普 及 以 1966 年的钢琴音乐文化、
1966-1976 年的钢琴音乐文化、
1976 年
及获得世界性 声 誉 都 责 无 旁 贷 :音 乐 学 者 应 加 强 对 以后的钢琴 音 乐 文 化 ”;杨 洪 冰 (
2012)分 为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萌
中国钢琴音乐 的 学 术 研 究 尤 其 是 直 接 用 外 文 写 作 , 芽、‘中国风格’的探索(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动荡中求发展(
1937

钢琴家应 多 在 国 际 国 内 乐 坛 演 奏 优 秀 中 国 钢 琴 作 -1949)、‘百花齐放’十七年(
1949-1966)、‘文 化 大 革 命’时 期 的
发展(
1966-1976)、中 国 钢 琴 事 业 的 全 面 发 展 (
1976-1996)、全
品,钢琴教师则 应 提 高 中 国 钢 琴 作 品 在 教 学 中 的 比
1997 年 至 今 )”。 很 显 然,这 些 分 期
面繁荣的中国钢琴音乐事 业 (
重,用实际行动来大力宣传中国钢琴 音 乐 的 成 就 ,做
都以二十世纪中国社 会 与 政 治 的 重 大 变 迁 为 依 据 。 本 文 仅 按 照
好普及与推广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的 工 作 ,促 进 人 们 对 中
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不 同 理 解 与 追 求 形 式 ,简 要 分 期 论 述,并 无
国钢琴音乐的认识 ,推动中国钢琴文化事业的发展 。 意对上述各类分期方式进行否定或辨析。
⑤ 有关“新音乐运动”及其影响,参见:冯长春 .中国近代音乐
注释: 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98-378。
① “新音乐”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 中 国 音 乐 发 展 中 具 有 不 同 的 ⑥ 这是居其宏《共 和 国 音 乐 史:
1949-2008》第 二 编 的 标 题。
所指与能指。参见:冯长春 .中国近代音乐 思 潮 研 究[M].北 京: 居其宏 .共和国音乐史:
1949-2008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305。这里 使 用 的 “中 国 新 音 乐 ”沿 用 中 国 版社 2010:
50-108。
音乐学术界已经约定俗成的、与“中国传 统 音 乐”相 对 的 宽 泛 的 概 ⑦ 相关讨论的文献见诸于《音 乐 爱 好 者 》
1988 年 第 1 期、《中
念,泛指 20 世纪以来受 西 方 作 曲 技 术 影 响 而 创 作 的 具 有 新 时 期 国音乐年鉴》
1988 年卷。
特点的音乐。 ⑧ ]赵晓生 .有神无形,得神忘形———林品晶的《春晓》风格简
② 例如:梁茂春 .中国当代音乐(
1949-1989).北 京:北 京 广 析[
J].上海:音乐爱好者,
1988( 6-7。 赵 还 认 为,“对 中 国 风
1):
播学院 1993;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汪毓和 .中国现代 格的理解,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作 为 音 乐 的 技 术 语 言 ,即 各 种
音乐史纲(
1949-2000)[M].北 京:中 央 音 乐 学 院 出 版 社 2009; 构成音乐的因素,这是 表 层 的;第 二 是 和 某 一 民 族 相 联 系 的 特 殊
居 其宏 .共和国音乐史:
1949-2008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 的东西,特殊的意识形态;第三是能够 沟 通 人 们 之 间 的 感 情 、心 灵
版社 2010。 的,这就是神韵。”见:中 国 艺 术 研 究 院 音 乐 研 究 所 .中 国 音 乐 年
③ 王安国将 20 世纪以来中国大 陆 艺 术 音 乐 创 作 的 发 展 如 此 鉴 1988[
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267。
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后两个阶段主要 是 随 着 政 治 运 动 与 文 艺 政 ⑨ 例如王建中的钢 琴 创 作 具 有 明 显 的 分 期 特 点 :
20 世 纪 80
策的强烈影响而鲜明地呈 现 出 不 同 的 历 史 走 向:
1949-1976 年, 年代之前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属于民歌、民 间 器 乐 等 民 族 音 乐 的 改
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新中国建立的欢 欣 鼓 舞 到 不 停 的 政 治 运 动 , 编曲,具有鲜明的标题性,编曲手法相对 “传 统”,即 主 要 在 民 族 风
音乐创作从“万方乐奏”到“万马齐喑”,这 一 时 期 的 音 乐 创 作 具 有 格的旋律与和声的融合;此后他更多 地 使 用 无 标 题 音 乐 的 形 式 进
“鲜明的思想教化功能、突 出 的 群 体 意 识、有 限 的 风 格 样 式 ”等 共 行自由创作,例如《诙 谐 曲》、《托 卡 塔 》,也 使 用 现 代 作 曲 技 法,例
1976 以后,“通俗音乐”与 “新 潮 音 乐 ”的 发 展 打 破 了 原 有
性特征; 如《情景》。
的所谓“主流音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使 中 国 当 代 音 乐 创 作 形 成 了 ⑩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云南民歌《猜 调》分 别 有 王 建 中、朱 践
多元发展的格局。参见:王安国 .在 音 乐 教 化 和 艺 术 审 美 的 广 阔 耳、储望华等人创作的同名钢琴曲,各 自 使 用 不 同 手 法,具 有 不 同
空间———中国(大陆)当代 音 乐 创 作 的 多 元 发 展 态 势 及 复 合 文 化 的情趣。
品位[
A].王安国 .世纪的 回 眸———王 安 国 音 乐 文 集 [
C].上 海: 瑡 这是德国学者梅嘉 乐 在 其 博 士 论 著 中 对 中 国 新 音 乐 的 一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42-74。 个标签似的判断,其原文是 “
pen
tat
oni
c r
oman
tic
ism“,定 义 为 “一
④ 有关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发 展 的 历 史 分 期,最 典 型 的 是 卞 萌 种以十九世纪晚期的 音 乐 语 言 作 为 和 声 框 架 为 中 国 五 声 性 旋 律
1996)分成“起源”、“中 国 专 业 音 乐 教 育 机 构 的 创 建 及 其 钢 琴 教
( 伴奏的音乐”。 Mi
ttl
er,Ba
rba
ra:Dange
rous 
Tune
s.The 
Pol
iti
cs
育(
1919-1937)”、“八年 抗 日 战 争 和 三 年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
1937- Ch
of  i
nes
e Mus
ic 
in  Kong,Ta
Hong  iwan,and 
the 
Pe e’
opl s 
Re-
1949)”、“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国 初 期 十 七 年 钢 琴 艺 术 的 发 展 ”、 pub
lic 
of 
Chi
na 
si
nc 1949[M].Wi
e  esbaden:Ha
rra
ssowi
tz1997: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
1966-1976)”、“新 的 历 程” 33。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 13

瑢 旅加作曲家、钢琴家黄安伦在回 忆 其 在 美 国 耶 鲁 大 学 学 习

瑏 版社 2002;冯长春 .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
期间与教授们 对 有 关 中 国 音 乐 与 中 西 结 合 诸 问 题 的 讨 论 时 说 , 出版社 2007;梁茂春等 .中国音乐论辩[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
“多数教授们对中 国 音 乐 作 品———从 民 歌、合 唱 到 交 响 乐 作 品 几 版社 2007;居其宏、乔邦利 .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M].北
乎一律 斥 之 以 德 彪 西 或 巴 托 克 的 翻 版 ”。 崔 世 光 . 音 乐 的 旅 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程———与黄安伦漫谈他的音乐生活和钢琴创作[
J].北京:钢琴 艺 3]李诗原 .中国现 代 音 乐:本 土 与 西 方 的 对 话 [M].上 海:

术,
2000(
1):
7-9。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刘靖之 .中国新音乐史论[M].香港:
瑣 魏廷格也曾分析,中国现代音乐 创 作 对 外 来 技 法 的 选 择 与

瑏 香港中文大学 2009(增订版);刘靖之 .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
对时代风格的认识是紧密关联的。并 认 为 就 技 法 原 则 讲,大 多 数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中国钢琴曲相当于欧洲古典、浪漫主 义 风 格。 后 期 浪 漫 主 义 和 印 4]梁茂 春 等 .中 国 音 乐 论 辩 [M].南 昌:百 花 洲 文 艺 出 版

象主义风格,只在少数作品中有所反 映。 以 欧 洲 古 典 传 统 和 声 原 社,
2007:
265-286.
则加上一些五声性 处 理———这 种 在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中 曾 起 过 5]居其宏 .共和国音乐 史:
[ 1949-2008 [M].北 京:中 央 音
作用的手法,在 80 年 代 已 经 开 始 陈 旧,失 去 其 动 力 性。 魏 廷 格 . 乐学院出版社,
2010:
69.
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 A].魏 廷 格 .魏 廷 格 音 乐 文
1915-1981)[ 6]卞萌 .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 京:人 民 音 乐

选[
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134-135。 出版社,
1996:
55.
瑤例 如 在 一 张 德 国 出 版 的 中 国 钢 琴 音 乐 唱 片 中

瑏 7]汪毓和 .20 世纪 华 人 音 乐 创 作 概 观 [A].汪 毓 和/ 陈 聆


Zei
tgen
ssi
sche 
Mus
ik 
aus 
der 
Vol
ksr
epub
lik 
Chna(
i LP).Yi
tki
n 群主编 .回首百年———20 世 纪 华 人 音 乐 经 典 论 文 集 [
C].重 庆:
Seow,P
iano.E
ine 
Produk
tion 
der 
Stude
r-Revox 
Ltd.Hongkong 重庆出版社,
1994:
50.
im 
Ver
tri
eb 
der 
Ari
ola-Eur
odi
s GmbH,1978.),出版者的文字介
c  8]代百生 .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

绍说中国钢琴音乐风格 与 德 彪 西、巴 托 克 等 的 近 似,这 是 为 这 张 琴曲三首》的“中国风格”探析[
J].武汉:黄钟,
2009(
4):
38-45.
唱片撰写音乐评论的西方人士自我的 感 觉,但 无 疑 由 此 拉 近 了 陌 9]王青 .中 国 风 格 钢 琴 作 品 创 作 国 际 比 赛 ———(
[ 87· 中 西
生的中国钢琴音乐与西方听众的距离。 杯)获奖作品和声研究[
J].北京:中国音乐学,
1991(
1):
87-122.
瑥 两位学者的观点 应 该 对 此 深 有 启 迪 。 魏 廷 格 认 为,“在 音

瑏 10]戴 鹏 海 .民 族 风 格 六 议 [
[ J].北 京:中 国 音 乐 学,
1989
乐创作技法的借鉴方面应从以下两个 前 提 出 发 :一 是 中 国 已 有 钢 (
4):
24-35.
琴曲技法风格 的 运 用 状 况;二 是 对 外 来 技 法 吸 收 的 可 能 性 的 限 11]王次昭 .略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
[ J].北 京:中 央 音 乐
度。前者告诉我们不应当停留在什么 地 方,后 者 告 诉 我 们 能 够 走 学院学报,
1991(
1):
21-24.
到 什么地方”(魏廷格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J].北京:音乐 [
12]Mi
ttl
er,Baba
ra(
1993).Ch
ine
sis
che 
Mus
ik 
in 
den 
achz-
研究,
1983( 49)。汪毓和认为,“吸 收 借 鉴 西 方 20 世 纪 音 乐 创
2): igen  en:Ek
Jahr lek
tiz
ismus 
als
st
het
ische
s Pr
i ip [A].Hr
nz sg.
作的技法和经验,是 无 可 非 议 的。 但 不 管 运 用 什 么 技 法 和 经 验 , Haus 
von  der 
Kul
tur
 de
r We
lt 
Ber
lin.Ch
ina 
Avan
tga
rde.He
ide
l-
都应是为了更好地表 现 作 品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尽 可 能 不 违 背 大 多 数 be
rg:Br
aus:84-92.
音乐听众的审美要求。艺术家从事艺 术 创 作 的 目 的 之 一,是 为 了 13]卞萌 .中国钢琴 音 乐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M].北 京:华

让人们理解、接受,并给人以美的享 受。 因 而,雅 俗 共 赏 的 美 学 原 乐出版社,
1996:140-141.
则仍然应给 与 重 视。”(汪 毓 和 .20 世 纪 华 人 音 乐 创 作 概 观 [A]. 14]卞萌 .崔世光访谈录[
[ J].北京:钢琴艺术,
2000(
2):
6.
汪 毓 和、陈 聆 群 . 回 首 百 年———20 世 纪 华 人 音 乐 经 典 论 文 集 15]鲍蕙 荞 .鲍 蕙 荞 倾 听 同 行———中 外 钢 琴 家 访 谈 录 [
[ C].
[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65-66)。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402-413.
瑦 对于这种音乐审美变化,管建华 有 个 精 彩 的 比 喻:“这 仿 佛

瑏 16]代百生 .外 国 钢 琴 音 乐 作 品 中 的 “中 国 风 格 ”研 究 [
[ J].
要求我们脱离传统美术(如古典、浪漫派 绘 画)的 表 现 方 式 和 色 彩 北京:音乐研究,
2008(
5):
5-19.
标准,而以现代美术(如 印 象、表 现、抽 象 主 义 绘 画 )的 色 彩 感、空 17]《辞海》缩印本第 2178 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年 第 1

间感去领悟其色彩韵律,就像现代作曲 家 或 现 代 美 术 大 师 们 追 寻 版.
新的节奏和色彩空间一样,人们的听觉 也 需 要 有 这 种 艺 术 想 象 力 [
18]
Tche
repn
in,Al r(
exande 1935):Mu
sic 

n Mode
rn 
Chi
na
的拓展以及感受艺术 的 创 造 性 ”。 见:管 建 华:新 的 色 彩 的 追 寻: [
J].I
n:Mu
sica
l Quar
ter
ly,4(
21):
398.
中国钢琴曲三首评略[
J].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7(
3):
27。 19]代百生 .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

J].北京:中国音乐学,
研究中国钢琴音乐[ 2005(
3):
97-102.
[参   考   文   献]
20]代百生 .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 乐 教 育[
[ J].北 京:中
国音乐,
2010(
1):
227-230.
1]代百生 .何谓 钢 琴 音 乐 的 “中 国 风 格 ”———从 文 化 的 视 角

研究中国钢琴音乐[
J].北京:中国音乐学,
2005(
3):
97-102. (下转第 26)
2]明言 .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

26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2 期

Re
sea
rch 
on 
Kang  i’
You-we s 
Though
t o
f Impr
ove
d Na
tiona
l Mu
sic
HUANG 
Min-xue 
& WANG 
Yi-xuan
Ab
str
act:Kang 
You-we
i i
s t
hel
 at
e Qi
ng 
Dyna
st a
y cademi
c c
irc
les
 the 
mos
t r
epr
esen
tat
ive
 cha
rac
ter,he

s not
 on
l a 
y  new t
ext schoo
l mastr,a
e lso
 is 
ourc
 ount
ry modern 
advoca
te 
ofnew 
  musi
c educ
ati
oni
 n 
schoo
lst
 he

irs man.The 
t  musi
c books an
   d mus
ice
 du c
ati
on ,musi
c educat
ioni
  sadvoc
atedtha
t th
      peim ort
ance    i
of musc
educ
ati
on of
 for
eigni
 nf
luence,andi
 ts
 ess
encei
 sr
 oo
tedi
 n t
radit
ional 
Confuc
iani
 deo
logy 
of mus
iceduc
  a
t on,

the 
Chine
se or
igin 
of Weste
rn l
earn
ing ,int
roduc
ing
 the West
 into 
Confuc
ianism,Confuc
ian
ism Conf
ucius t

wes
tern
izat
ion,rega
rded as
 revol
uti
onay,we
r s
tern 
capit
ali
sm.So c
ialand 
  Pol
it
ical Theory and the
 thought
 of

rte
 ducat
ionin
to
    Confuc
iani
s m, whi
chc
 ombi
ned with
    a di
sti
nct
ive mode
rn C
 hine
s e
 cult
ur e
    p g l
and mor hol
o i
ca
char
act
erist
ics
 oft
 he new Confuc
iansm,t
i ake bas
ed on
 the bour
geoi
s r
eformis
t st
ance,fa
r law i
n  Eu
rope and
the 
United 
Stats,r
e e
c en
t Japan,in 
orde
r tot
 ransfo
rm Chinese 
old 
music,and r
ebui
ldi
ng the 
nationa
l cha
rac-

er,i
tsr
 ef
orm pol
it
ics,and" Ch i
nese musi
c f
or subsequen
t improvement" opened up 
a new path.
Key Wor
ds :Kang You-wei; Mus
ic Educa
tion ;Improved Nat
iona
l M
  us
ic; W e
stern
ized Conf
u c
ian
ism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上接第 13 页)

The “
Chi
nes
e S
tye”i
l n Ch
ine
se 
Piano 
Mus
ic
DAI 
Bai-sheng
Ab
str
act:Tha
t t
o pu
rsue “
Chi
nes
e s
tye”wi
l th 
nat
iona
liz
ati
on 
ast
 he 
mai
n l
ine,i
s t
hes
 ou
rc powe
e  r t

pr
omo t
e t
he 
developmento
 f Ch
inese i
pano mus
ic,embodied
 the
 sense 
ofcu
  ltu
ral
 ident
it o
y f t
he Chi
nesec
 om-
pos
ers.The “Ch
inese s
tyle”of Ch
i ne
se i
pano mus
ici
 sa
  complex mix
turet
 hatpo
  s
sesses
 the f
eat
ures
 of t
he
st
yleso
 f na
ti l,r
ona eg
i l,gen
ona e,and 
r event
 het
 ime
s.I t wa
s di
ffi
cult
 to 
de f
ine r
peci
sely c
onnotat
ion 
of“Chi-
nese
 styl ”,
e bu t
 i
t has 
become
 a 
nat
iona
l cul
tura
li
 den
tit
y labe
l o
f Chinese 
piano musi
c i
n the wo
rld mus
icf
 i
eld,

ts 
mai
n l
ine 
ofdeve
  lopment c
ould 
besummed 
  up as
 a pr
ocesst
 hatdeve
  l
opt
 he 
useful
 and d
iscard
 the us
ele
ss

rom “
simi
lar”to“a
like
 in 
spir
it”,whi
ch 
emboded “
i t
radit
iona
l abs
trat”.Tho
c sei
 ssueso
 f t t“
ha stl
ye r
efe
r-
ences”of Chine
s e 
piano 
music,“thel
 ack 
ofan 
  un
ifi
ed s
ense 
of s
tye”,t
l hei
 nspi
rat
ion o
f c
omparng “
i Ch
inese
stl
y ”
e o f
 piano musici
 n 
bot
h of 
Ch i
na and
 fo
rei ,
gn a s 
well
 as
 somei
 de
as on
 the 
devel
opmento
 f 
Chine
se 
piano
mus
ica
 ls
o were
 the
 topic
s di
scus
sedi
 nt
 hi
s a
rti
cle.
Key Wor
ds:Ch ine
se pi
ano mus
ic;Chine
se s
tyl
e na
tiona
liz
ati
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