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通訊原理

第八章: 類比脈波調變/解調技術

教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


大綱

 簡介
 類比脈波調變之分類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2


大綱

 簡介
 何謂脈波調變(Pulse Modulation)
 類比脈波調變(Analog Pulse Modulation) vs.
數位脈波調變(Digital Pulse Modulation)
 類比脈波調變之分類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3


何謂脈波調變(Pulse Modulation)
連續波調變 vs. 脈波調變
連續波(continuous wave, CW)調變:
以正弦波為載波。
正弦載波的某些參數(振幅、頻率…等)隨著信息信號被連續地
改變。
例子:連續波—角度調變
信息信號:m(t )
調變信號: s(t )  Ac cos[2f c t   (t )]
for PM:  (t )  k p m(t)
t
for FM: (t )  2k f  m( )d
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4


何謂脈波調變(Pulse Modulation)(續)
 連續波調變 vs. 脈波調變
 脈波調變:以脈波串(pulse train)為載波。
 脈波串的某些參數(振幅、波寬…等)隨著信息信號而改
變。
 例子:類比脈波調變—脈波振幅調變(PAM)
脈波串的振幅隨著信息信號而改變。
調變信號 s (t )

信息信號 m(t )

©2001,John Wiley & Sons,Inc.


Haykin/Communication Systems,4th Ed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5


類比脈波調變 vs. 數位脈波調變
 類比脈波調變(Analog Pulse Modulation):
週期性的脈波串被用來當載波,並且隨著信息信號之取樣
值,每個脈波的特徵(振幅、波寬…等)連續地改變。
 類比脈波調變之種類:
 脈波振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
 脈波寬度/期間調變(Pulse Width/Duration Modulation,PWM/PDM)
 脈波位置調變(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PPM)
 數位脈波調變(Digital Pulse Modulation):
和類比脈波調變不同的點在於:其調變信號在時間和脈波
特徵(振幅、波寬…等)的改變上都屬於離散的型式。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6


類比脈波調變之分類舉例圖示

信息信號

脈波高度和信息之取樣值成正比

脈波寬度和信息之取樣值成正比

脈波位置和信息之取樣值成正比
©2002,John Wiley & Sons,Inc.
Ziemer/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5th Ed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7


大綱

 簡介
 類比脈波調變之分類
 PAM
 PWM/PDM
 PPM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8


脈波振幅調變(PAM)
 又稱為平頂取樣(flat-top sampling),圖示如下:

©2001,John Wiley & Sons,Inc.


Haykin/Communication Systems,4th Ed

 PAM為信息信號在leading edge之取樣,因此PAM高度和信息信號之取樣成
正比。
 產生PAM信號之操作步驟稱為〝取樣和保持(sample and hold)〞。
 步驟1:每隔 TS 秒對信息信號m(t) 做取樣。
(注意取樣步驟須滿足取樣定理)
 步驟2:將每個取樣值拉長至在區間 維持定值。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9


脈波振幅調變(PAM)(續)
 信號產生方式

其中m (t )為以脈衝串對信息信號做取樣之信號,即m (t )  m(t )    (t  nTs )。


n  

 h(t ) 是一個標準單位振幅及期間  之矩形脈波:

t  1  
h(t )    2 
  
 

©2002,John Wiley & Sons,Inc.


Ziemer/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5th Ed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0


脈波振幅調變(PAM)(續)
 h(t ) 的傅立葉轉換式:

H ( f )   sinc( f )e - jf
 H(f) 的頻譜圖如下:

 由H(f) 可知使用平頂取樣來產生PAM信號將產生: ©2002,John Wiley & Sons,Inc.


Ziemer/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5th Ed
1. 振幅失真(稱此為孔徑效應,aperture effect)。
2. 相位延遲  2。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1


脈波振幅調變(PAM)(續)
 PAM調變信號(時域分析):

s PAM (t )  m (t )  h(t )

 {m(t )   (t  nTs )}  ht 
n  

 {  m(nTs ) (t  nTs )}  h(t )
n  


  m(nT )h(t  nT )
n  
s s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2


脈波振幅調變(PAM)(續)
 PAM調變信號(頻域分析)

S PAM(f )  M  ( f ) H ( f )  { f s  M ( f  mf
m  
s )}H ( f )
 
 fs  H ( f )M ( f  mf
m  
s )  f s H ( f )  M ( f  mf s )
m  

 頻譜分析範例圖示:信息信號 m(t ) 之頻譜 M ( f )為單位振幅,頻寬為W。

在Rx端以LPF取出此
部分後,再以等化器
PAM
 重建信息信號。

PAM


©2002,John Wiley & Sons,Inc. 因平頂取樣產生之


Ziemer/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5th Ed 頻譜 H ( f )M ( f  mf s )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3
脈波振幅調變(PAM)之解調
 信號解調方式:
 由頻譜分析可知欲重建原始信號 m(t) 之第一步為:將s PAM (t ) 通過一低通
濾波器(重建濾波器)。
 第二步為使用等化器(Equalizer)補償失真。
若 H ( f )  H eq ( f )  1 ,則信號可被完美重建。
1 1
H eq ( f )  
H ( f ) sinc( f )
 信號重建方塊圖:

其中W為 m(t) 之頻寬 ©2001,John Wiley & Sons,Inc.


Haykin/Communication Systems,4th Ed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4


脈波寬度調變(PWM)
 又稱為Pulse Duration Modulation (PDM)。

 PWM之脈波寬度與信息信號之取樣值成正比。
1
 若信息信號之取樣值等於 0,則PWM之脈波寬度等於 Ts。
1 2
T
 若PWM之脈波寬度小於 2 ,則表示信息信號之取樣值是負的。
s

 若PWM之脈波寬度大於 1 Ts,則表示信息信號之取樣值是正的。
2

 信號解調方式:
因為PWM脈波串為等振幅,所以脈波能量正比於脈波寬度,
故使用積分器或低通濾波器解調。

 特點:
PWM不常被用於近代通訊系統中,而被廣泛用於直流馬達
的轉速控制。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5


脈波位置調變(PPM)
 PPM是利用被調變脈波在時間上的相對位置來傳送訊息。

 因為在PWM中脈波消耗的功率較多,卻未傳送更多信息,所
以將多餘的消耗功率從PWM中去除,使得脈波鎖所帶的資訊
就是其在取樣時間點上發生的變化,成為更有效率的脈波調
變方式就是PPM。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6


習題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7


習題1
 對一個頻寬為W的基頻信息信號m(t)做平頂取樣,M ( f ) 為m(t )
之傅立葉轉換。使用的取樣脈波波寬為取樣週期 T s 的一半。
(a)試寫出取樣後之輸出信號。
(b)試寫出(a)之傅立葉轉換式。
(c)簡述一能夠讓信息信號m(t)在取樣後完美重建的方法。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8


參考文獻
 [Ziemer] R. E. Ziemer, W. H. Tranter,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s, 5th e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2002. [Chapter 3]
 [Haykin] S. Hayk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2001. [Chapter 3]

教 育部資通訊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 通訊原理 第八章 19

You might also like